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数的认识课件

大数的认识课件

时间:2023-05-31 09:2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数的认识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数的认识课件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68-02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不是单纯的传统面授,也不是单一的电化教学,而是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与创新。融合,表现为兼取两者之长,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创新,表现为两者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按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学注重现代视听媒体的充分合理应用,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能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在的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来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这样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比较难学的知识降低了难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如教学“多些”,“少些”的概念,对于刚进校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上课运用多媒体电脑出示2只鸡与1只鸭,2个苹果与3个桃,先让学生数出图形的个数,再用课件展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个一个连上虚线,再利用对应比较的方法,突出了“多些”,“少些”的部分。通过图形的展示与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了“多些”,“少些”的含义,又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同时,建立了把大数分的一部分同样多,大数的另一部分就是小数少的,还渗透了对应比较的数学思想。两部分,一部分与小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也还可看出,小数与大数在后面的教学比较两数的大小。如:9.> ,学生不加思索的回答,1-8各数,懂得了比9小的任何数都可。在这个比较两数大小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前面观察比较图形的方法和对数大小的认识,很快得出了“不相等”的概念。

二、合理运用动画,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数学概念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学生不易接受,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念的内涵。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 :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前面后面》时,用课件出示画面:动物园里的小画家,老虎前面是谁?后画呢?小猴跳到谁前面啦?通过可爱调皮的动物们的位置来使学生形成对前后形成深刻的认识。

三、课件的使用即要简单利于操作,又能增加课堂容量。

我们老师平时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一般的学校都没有配备专业的课件制作小组,常规课的课件大部分都是由我们老师自己设计和制作。所以我们在使用课件时就要采用简单易学,利于操作的软件。目前我们使用的课件,一般都是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演示文稿来制作的。PowerPoint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工具,它可以使我们的课件做到图文并茂,色彩与内容搭配协调。在幻灯片中添加图形、图表及图片、文本等,可以使你的演示达到真正的图文并茂,把学生都吸引过来。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非常易于学习,也易于操作。因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情况来进行教学,有时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或者是还没有听懂的地方,就需要重复演示。而有时对于学生已经弄懂的地方,就不用在演示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在画面上设计一些动作按纽,可以重复演示,也可以跳过某些画面,直接演示后面的画面。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在显示平均分的过程时,我就设制了一个重复放映的动作按纽。当点到此按纽时 ,又可以重放一次刚才的画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其次,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课堂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电脑在轻快的乐声中显示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画面,创设一个小青娃迷路找家的情境。每只青娃身上都有一道题目,每张荷叶上都有一道算式。青娃身上的题目是用哪些荷叶上的算式解答,哪张荷叶就是青娃的家。让学生先同位互相讨论,再提名学生操作鼠标帮青娃找家。这里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设置了目标响应功能,如果学生找错了,媒体立即作出反应,找错了,再找一遍。青娃返回原来的位置,如果找对了,即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儿童特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了轻松愉快的巩固新知识的效果。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时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用最新、最好的教学手段教育学生,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2篇

编者按:

作为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和“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刚刚度过了120周年华诞,双甲子校庆让这所古老的名校又增添了更加非凡的神采。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作为西部高校的一面旗帜,西安交大在提升学科实力、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又有哪些新的举措呢?仲夏时节,《计算机教育》杂志奚春雁主编专程走访了西安交大,下面是奚春雁主编(简称奚)和郑庆华副校长(简称郑)的对谈内容。

奚:郑校长您好,随着MOOC、“互联网+”和大数据专业的发展,您认为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意味着承担哪些新的使命?

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慕课,在我们信息领域简称为“物大云移”,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4个方向,既是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也是信息领域进一步深度融入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慕课实际上是把互联网+信息领域的网络多媒体技术深入融入到传统教育教学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台阶。从最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到多媒体课件,到网络多媒体课件,到精品课程,到视频公开课,到今天的慕课,从这个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推动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慕课通过互联网把世界各大学最优质的资源,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跨越国界、时空,让各地区、各民族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世界最优质的课程,这样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消除了语言鸿沟,所以无论是以美国为首的最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对慕课高度重视。慕课对大学、教师、学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国家来说,通过慕课可以牢牢掌握全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权;对大学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影响世界、影响高等教育格局的一个杠杆,比如说一所大学有几门课程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公认,有数十万学生在学习,那么大学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其影响力;对教师来说,通过讲课可以成为互联网的明星;对学生来说,用非常低廉的成本可以获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慕课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这种手段,它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对大学、对老师、对学生都提供很好的资源共享,形成一个共享的合力。

对计算机学科来说,“互联网+”也好、慕课也好,背后的很多支撑技术还是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比如将虚拟现实技术怎么运用到慕课课程的设计当中?怎么更好地展示和实现知识的可视化?怎么让知识更好地被理解,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人人互动?这都是搞计算机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里面还有大数据的分析,因为访问慕课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为教育大数据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西安交大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国有2 000多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有800多所,怎么样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要求每个大学都有国家教学名师、杰青、长江学者、甚至院士,这不太现实。怎样提升二本、三本甚至更普通的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慕课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

因此慕课不仅仅是对传统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的一个创新,在技术上也倒逼我们要把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或者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改革当中,渗透到课件和知识的设计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效的推进途径。

奚: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大变革时期,高校信息化的作用引起大家高度重视。作为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副主任,您认为在学时压缩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尤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更为深刻。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对课程改革提供了助力,必将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结合更为紧密。数学教学的过程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密切结合,会使数学教学的方法、手段体现出多样化、直观化等特点,更有助于教师给学生展示更为形象化数学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更加凸显,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了方便。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以图片、动画、声音等组合加工的方式呈现出来,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并且能够创造内外部感官刺激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这种全新技术的引入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为活泼,并且符合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拓展学生知识面

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引入信息技术极大增加了课堂知识的传授容量,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让学生有更多看与听的机会。而借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图像、声音等相互融合的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的展示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简化教学流程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其直观易懂的优势。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小学数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简化教学流程。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也可以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例如,轴对称的图形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初学者往往感觉很难把握。而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向学生展示剪纸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教学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对轴对称有初步认识。这就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抽象的讲解,在简化教学流程的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技术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创建一个多维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构建起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平台。其重要意义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从抽象的数学学习中解放出来,一个就是提供多媒体环境,调动多种视觉感官去感受、去观察、去分析,为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提供了方便,从根本上实现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在推导学习第四单元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相应的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出示的立体图形、分解演示,让学生在直观的现象学习中,逐步认识圆的基本特征、进而巩固圆的基本性|。然后通过具体的练习,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解题能力,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PPT等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大大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诸如,“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掌握一定的数字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大数字。教师从学生关注的事件出发,在网上搜索相关数据,如利用南水北调、人口普查等相关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大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数据,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热情。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现实中的丰富资源展示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和灵活。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找到结合点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要利用其知识特点准确地同信息技术连接点,通过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展示知识内在的联系。在学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自己了解的分数应用现象,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从具体的图形演示中认识分数的特征、性质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整体的分解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多媒体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教师在给学生的拼组演示中,既有直观的感官,又有动画的效果。然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这一互动,既让学生对图形加深了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开展教学,既凸显了知识的直观性,又突破了知识难点,最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三)通过教学活动中感知

课本中的数学实践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学校环境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具体感知,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诸多不便。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实践活动中感知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就会大大提升。有力真实的体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第4篇

一、 预学,从概念的外延出发

案例:《圆的认识》。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有一个图形比较特殊,它是谁?

生:圆。

师:与其他图形相比,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没有角,边是曲的。(板书: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上有圆?

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找到圆的过程。

出示球体。

师:这个图形是圆吗?为什么?

生:不是,圆是平面图形,不是立体图形。

师:你能从球上找到圆吗?

生1:从正面看到的画一下就是圆。

生2:把它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切口处就是圆。

……

让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教学的首要目标。圆的概念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续学习影响较大。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生活中比较常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从前测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能找到生活中的圆、能借助身边的物体画圆。因此,从“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开始预学,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和活动经验。对于圆的特殊性的追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找生活中的圆时,通过动态的演示和对球体的突出处理,一方面,进一步凸显了圆是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从概念的外延引入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二、 预学,从概念的基础出发

案例:《认识11~20各数》。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出示1根小棒。

师: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接着出示2根小棒),现在有几个一?

生:有2个一。

师:像这样1个一1个一地数,你会吗?一起接着数。

生:3个一、4个一、5个一……10个一。

师:一共数了几个一?

生:10个一。(板书:10个一)

师:你能像这样数出10根小棒吗?

学生数小棒、摆小棒。

师:为了计数方便,当数到10根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捆成一捆(教师示范)。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困难的可以请同桌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请捆好的同学举起来。

师:一捆小棒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

师:一捆是由几个一根捆成的?

生:一捆是由10个一根捆成的。

师:那么你发现了什么?

生:10个一就是1个十。(完整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师:反过来1个十就是?

生:10个一。

师: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下面我们就借助一和十来认识更大的数。

……

弄清学生掌握了哪些已知概念是未知概念学习的基础,是概念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认识11~20各数时,正确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是前提,也是认识更大数的基础。从前测结果看,学生对数序掌握得很好,部分学生对“一”和“十”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基础上,有些学生还不能理解。正是因为这样,预学时,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大,充分感受到有几个就是几个一。接着,借助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明确数到10个一时,可以凑成1个十,为后面学习11~20数的组成做了准备。直观的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在捆的操作中,亲身经历了“10个一是1个十”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两种不同计数单位的理解。

三、 预学,从概念的本质出发

案例:《认识比》。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出示:2÷3=( )∶( )=( )

师:这是我们前测的题目,你是怎么填的?

师:2÷3,这部分是什么?

生:这部分是除法算式。(课件出示:除法)

师:■这部分呢?

生:是分数。(课件出示:分数)

师:中间的部分呢?

生:比。(课件出示:比)

师:关于比,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生:什么是比?比用来表示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比?…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比 (板书课题:认识比)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优化课堂 教学 整合

多媒体教学操作灵活、形式多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重放、慢放、快放、静止画面等,也可以进行人机间的交互学习活动。多媒体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它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能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客观事物,即使是非常抽象的内容,多媒体也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示。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

在导入新课时,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的欢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得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设计的动画时间短,却简洁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此情境的创设融学科性、艺术性、教育性和科学性为一体,完美地完成激趣、设疑和促思的目的,这样运用多媒体有效的辅助了小学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

2.应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来创造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优化教学信息、增加教学容量来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描述和板书等方面,语言陈述的内容过多,学生抓不住重点,前后内容联系困难。板书内容过多,不仅挤占时间太多,而且不利于老师的课堂组织,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例题、习题,使教与练的容量大大地增加。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先让学生观看一组由三角形组成的各种图案,以此来揭示课题:认识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拿出他们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进行观察、测量、比较,来揭示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组成元素。再让学生对现有的三角形图片和纸片进行分类,教师来归纳总结三角形的分类情况。最后,再出示一组课堂练习,强化知识点。这样融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教学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多媒体为小学数学教学拓宽了渠道

在教学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只让学生看书中的内容,听教师的讲解和发挥自己的想象,是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就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资料。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整数的认识》时,有这样的两个问题:(1)“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背景图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中央广播电视塔高410.5米。(2)“1亿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行,会是多长?”为学生提供了中国的地图及一些资料:北京到新疆的距离约是3200千米。北京到海南的距离约是2400千米。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是1600千米。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与这些背景资料进行比较,感受1亿。教师利用课件在真实的事物中认识大数,给大数赋予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学生以这种感性认识为支点,对1亿的感悟和认识有了比较具体,具有依托实体的认识。真实的图片、真实的数据,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融合,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四、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完善思维

第6篇

摘要:现代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以互联网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相关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技术能更高效地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究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即通过运用微课视频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运用多媒体资源指导学生课堂探究,运用新媒体工具指导学生课后复习等,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进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技术;小学数学;微课视频;多媒体;新媒体

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计算机和智能设备普及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整理和规划,通过对互联网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整理等,形成教学优化的理论,并进行实践[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数学教学资源较匮乏、教学方式较单一机械等,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无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将丰富的文本、声音、图画和视频等资源融于一体,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学习。

一、运用微课视频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要让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铺垫,就必须事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缺少预习指导、预习监督和预习检验的机制,使学生只能依靠自身自觉性和自律性进行预习。但是,由于自制性较差,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完成预习任务。这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融入生动的生活情境、学习目标和知识启发等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预习,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微课视频主要是指5分钟左右的教育短视频。它具有针对性强、短小有力的优点,能够更好地反映知识内容。例如,小学数学“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改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以下几方面:根据具体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亿以内大数的意义,并能够比较亿以内大数的大小;结合亿以内大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对生活的重要作用;能够将整万的数改为以“万”作单位的数[2]。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以融入以下内容。一是融入一些含有文本、图片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试着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比如,北京的人口约是23000000人,上海的人口约是24500000人,北京和上海哪个城市的人口更多?二是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这个内容进行自主预习。三是创设知识引入的情境。比如,教师展示99800、120000两个位数不同的数,让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又如,教师展示约15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廓图和约15万平方公里的山东省轮廓图,通过直观的图形大小比较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数的大小,更好地理解不同大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将这些微课视频内容提前播放出来,或推送到家长群中、微信公众号上,让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为课堂学习新知识和探讨问题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资源指导学生课堂探究

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源是现代化教育技术最直接和最广泛的体现。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也运用多媒体,但教师不重视,运用机会和时间较少,多媒体资源不够丰富,教师无法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因此,在新时期,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方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深入运用多媒体资源,指导学生的课堂探究,通过创设与知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3]。例如,在“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教学中,因为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内容创设多媒体资源。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教师可以先列出几道两位数相乘的乘法、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题目让学生练习,如30×50、120×3等;然后,展示一个含有图片的生活情境,如“一箱进口牛奶的价格是150元,如果要买30箱这种牛奶,需要花费多少元?”教师在运用这些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针对问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150×30和150×3的异同之处,再让各小组根据本题和教材进行探究。待各小组展示结果后,教师再总结。

三、运用新媒体工具指导学生课后复习

除了以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新媒体工具指导学生课后复习,主要是运用教育直播软件、公众号等具体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了“笔算除法”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将“商的变化规律”等知识总结成思维导图,并推送到公众号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后复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运用微课视频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运用多媒体资源指导学生课堂探究,运用新媒体工具指导学生课后复习,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第7篇

关键词: 数学思维 应用知识 估算意识 数学数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课程理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结合解决问题的教学或练习完善的估算策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分析、推理等学习方式,灵活运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发展,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一、培养估算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从数学理论研究可以知道,估算过程就是学生在理解数、估算数值和把握数的大致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数学活动情境,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致推断。学生的估算能力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选择多种、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估算,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拓宽估算思路,选择各种各样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解释自己或他人采用什么估算方法,又是怎么估算的,体验估算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在学生学习运用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后,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当教师出示运用估算能简便解答的问题“比较11/14和23/51的大小”时,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了讨论交流,有的认为:“我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然后再比较大小,就可以知道哪个分数比哪个大了。”有的认为:“我认为应该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先把这两个分数化成近似小数后,再比较大小。”教师先肯定大家的解法,然后适时启发学生:“但这两种方法比较麻烦,能不能寻找较为简便的方法,一眼就能判断这两个分数哪个较大?”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了探讨,教师则巡视点拨,一个学生提出:“我们能不能找一个数作为参数,利用这个参数就能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了。”有学生赞成这种思路:“对,我们可以以1/2为参数,因为11/14>1/2、23/51<1/2,所以11/14>23/51,这种借助估算比较的方法较方便。”教师出示“比较4/11和11/15的大小”后,学生会立即借助2/5进行比较,很快得出4/11<11/15,学生在运用估算方法进行解决问题,激发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强化了估算意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不断拓宽,数学思维获得培养。

二、灵活应用知识,体验估算过程,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而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所占的比例很大,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懂得估算在计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估算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根据数据的特点及问题情境合理地分析是否需要进行估算,应该选择哪一种估算策略,估算是否合理,着重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体验估算知识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例5时,课件展示了问题背景:“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出49×104=?摇 ?摇(元),教师提出:“谁能比较快的速度估算四年级的同学应该准备多少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估算经验基础上独自估算49×104≈?并写出估算过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而后总结出本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各组又派出代表上台展示本组估算情况,大家展示了①49≈50,104≈100,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②49≈50,104≈110,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大家针对这两种估算方法进行探讨:“哪种估算比较好?为什么?”经过一番讨论、评价,大家认为将49估成50没有疑义,而将104估成100还是估成110更符合实际呢?最后认为此题的估算只能估大不能估小,因为估小了钱不够,所以应将104估成110,因此,学生达成共识,认为第②种估算方法是正确的,同时也明确了估算的基本方法:接近准确值

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这种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数学活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体验整个估算过程,促进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动态生成。

三、发展数学数感,生成估算意识

第8篇

[关键词]大数据;行业英语;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实行了高等教育改革。即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加入了职业教育。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教育工作中一直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为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对于不懂或者是不了解的知识,学生除了向教师请教,还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困惑。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大数据时代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有很多信息缺乏准确性和权威性。由于学生们并不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误导,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大数据的含义

所谓大数据时代,它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以大规模生产、传播和利用数据为主的新时代。通俗来讲,大数据就是巨量资料。由于大数据中用于描述数据量的规模十分巨大,导致传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技术上的难题,我国计算机科学家们研究了云计算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大数据计算当中。云计算不仅可以把大量、多变和高速的信息进行储存,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这就使我们的决策更加客观准确,也会对隐藏的数据价值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可以有机会和能力,对社会上众多的领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并通过完整、全面的大数据系统,对现实世界的规律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最终得到过去无法企及的机遇。大数据不但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大数据时代已经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价值体系的构建、知识体系的完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当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给高职行业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改变。

二、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落后,不仅表现在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还表现在缺乏与时俱进的能力,缺乏用大数据进行实际教学等方面。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学。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灌注式”学习法,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我国实际教学需要的。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指路的明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都具备一定的教学资历。客观地讲,这不仅是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的优势,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改革的弊端。高职院校传统的英语教师由于自身教学时间较长,逐渐地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受到习惯的驱使,他们很难对教学方法做出改革。所以在数据化教学中,很多资历较老的教师不愿意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固守成规。只是在校领导进行教学检查时,才偶尔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师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英语虽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却很难得到学生的重视。尤其是很多非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英语学习的重视。不仅如此,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大部分课后学习时间都用在了对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则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往往都是在临近考试周时,对英语进行突击复习,考试不挂科是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的要求。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情况也不容乐观。在课堂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睡觉以及摆弄手机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把课余时间利用在了打游戏、逛街和交际之中,他们对学习缺乏最基本的主动性,对于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此外,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试机制相对宽松,并不需要学生十分努力就可以毕业,这样的教育模式也使得学生们逐渐忽略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导致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形同虚设。

(三)对数据化教学的过分依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大力倡导,很多高职院校先后采用了数据化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不断宣传之下,很多教师尤其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意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依赖于信息教学,在课堂上很少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和讲解。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数据化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学生们虽然被新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吸引,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却精力并不在英语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对一组图片或一段视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就使数据化教学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违背了数据化教学的初衷,导致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依旧处于低效率、低质量的状态。

三、大数据视野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一)端正教师的数据化意识,建立合理的教学机制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主体,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招聘时,不能一味地看重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还要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进行一定的考察。对于已经在学校任职的教师,学校要对教师的信息化学习在政策和技术上都给以足够的支持。并且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成果。除了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以外,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端正对数据化教学的认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对数据化的应用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一部分资历较老的教师排斥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课堂上也很少使用多媒体设备,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过于重视,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时间过长,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质。高职院校应该培养英语教师对数据化教学的正确认识,并且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监督,对于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现象及时进行批评和指正,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数据化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

(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进行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教师要对信息的重要性有着正确的认识,并且根据数据化的教学要求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将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进行紧密的结合。为了避免数据化教学中,数据信息量过大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以课本为纲领,对信息进行合理化的筛选以及整合。这样不仅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还会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有趣。此外,教师要意识到数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除了课本以外,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来源。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太多的弊端,已经严重的阻碍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数据化教学打破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课堂教学的翻转,提高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为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将网络资源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建立网上学习平台

第9篇

教育大数据的业务分析

教育大数据对教育管理的支持

将更加依赖于数据和分析,而不是直觉和经验;同样,教育大数据还将改变领导力和管理的本质。服务管理、数据科学管理将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经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不断深入,不仅要着眼于已有的确定关系,更要探寻隐藏的因果关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深度挖掘教育数据中的隐藏信息,可以暴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决策来优化教育管理。大数据不仅可以运行和维护各教育机构的人事信息、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服务管理的数据,而且可以长期积累所有类型教育机构的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应用模型等技术将数据转换为知识,最终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科学的决策。

教育大数据对教学模式的支持

教育大数据推进实现智慧学习。教师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更深入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并且与学习者的沟通更加通畅,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加精准化和智能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握从依靠经验转向以教育数据分析为支撑,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状况的了解从模糊发展到心中有数,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规划自我。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提高和职业发展。

教育大数据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持

除了学生学习的行为可以被记录下来外,在学习资源上的数据也可以被精确记录下来,如点击资源的时间、停留多久、问题回答正确率、重复次数、参考阅读、回访率和其他资源信息,通过大数据可以定制个人学习报告,分析学习过程潜在的学习规律,还可以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行为倾向,并对教育状态信息一目了然。大数据技术使教育围绕学习者展开,使传统的集体教育方式转向为个性学习方式。

教育大数据对教育评价的支持

教育评价正在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从“宏观群体”评价走向“微观个体”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教育大数据下教育评价的变化,不仅表现在评价思想,还包括评价方法,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对教学管理、评估质量等具体水平的评价。教学评估不再仅仅是由考试成绩和纪律帮助教师评价主观传统意义上的感受,而是由大量的数据感知得到,为实现教学评价的公正提供了依据,优化了教学方向。教育评价可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仅停留在知识掌握程度这一单一维度。

教育大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支持

教育大数据使得从追求单向因果性转向追求复杂的多元相关性,并用直观的图形等表达方式体、系统、清晰、简洁地展现。这种新理念、新思维的创生,是实现教育创新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工具和方法论。教育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将从随机抽样、探讨因果关系走向全部数据、寻找相关关系。大数据技术减少了研究资金的浪费,在某些问题上,数据分析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成果的可靠性。大数据依赖于自动、连续的记录和搜集的数据比传统调查数据更加客观和中立。大数据还将改变传统学术研究的过程,信息系统依赖于自动同步,连续获得持续的行为数据,这意味着学术研究和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与实践联系在一起。

教育大数据转换层次模型

教育大数据具有转换层次的四个过程特征: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教育大数据技术采集的海量教育元数据,经过抽取、转换、加载,联机分析处理和统计分析等过程,转换为教育信息,又经过数据可视化将教育数据呈现出来,最后形成教育决策来指导教育者和学习的教学,这个过程数据完成了从数据到信息、知识和智慧的演变。目前在教育大数据领域中有很多研究领域,比较主要的是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差异。

教育大数据和数据挖掘

在大数据时代处理数据理念上有三大转变:抽样到全体、绝对精确到效率、因果到相关。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继承于传统数据挖掘又不同于传统数据挖掘。首先是分析对象不同,传统数据分析的对象是在已知的数据范围中易处理的数据,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对象时包括非结构化数据的全部数据,不能保证原始数据是完整的、清洗过和没有错误的。其次是分析基础,传统分析是建立在关系数据模型之上的,是在系统内就创立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的,而在大数据分析中,绝大部分分析基于纵裂数据库之外。再次是分析效率,传统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等待抽取、转换、加载等工作完成。而大数据分析是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最后是硬件差别,在传统数据处理中所使用硬件比较昂贵。而大数据处理过程加入了对分析软件的使用,所以硬件成本较低。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数据挖掘过程即将学习结果、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与教学行为等教育原始数据使用多种技术,如聚类、关系挖掘和模型构建等,最终达到预测学习者发展趋势、促进有效学习的目标。

教育大数据公认的特征之一是规模性,面对海量数据,可以采取分布式文件的系统进行并行运算。对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可以采用自然语言理解和信息抽取等方式将其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对于杂质较多的数据,可以在数据挖掘时进行数据清洗。对于实时产生的数据可以使用自动获取效率优先的方式来采集数据。

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

新媒体联盟将学习分析定义为:利用松散耦合的数据收集工具和分析技术,研究分析学习者学习参与、学习表现和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进而对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实时修正。总之,学习分析运用多种方法采集、存储和分析学习者数据,如移动终端的数据和现场智能数据等,再使用多种技术来分析处理这些数据,最终应用于教育者和学习者,产生评估、预测和干预。

教育大数据学习的具体应用体现在评估、预测和干预。评估是指基本统计分析及其可视化、发现问题学生、学生社交网络分析与应用,预测是指学生分类、学生模型的构建、预测学生成绩,干预是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供改进意见。除此之外,大数据在学习分析中的应用还包括学生分组与协作、社交网络分析、开发概念图、课件制作、规划和调度等。

教育大数据的进一步挑战

教育大数据的技术挑战

教育大数据在实际应用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如:在数据的采集时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有很多技术挑战;面对海量教育数据,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都存在技术考验;另外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数据规范,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也是一大问题。从全局考虑,我国的教育大数据系统应遵循顶层设计原则,由教育部对数据格式、数据存储等问题制定统一规范,下级企业、学校按照统一规范去设计自己的系统,这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

教育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挑战

在伦理道德方面,教育大数据面临着数据安全与保护隐私的挑战。教育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教育收益,而且有关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隐私权,其潜在的安全和隐私甚至是无法用常用办法评估出来,甚至无法通过独立的方法进行评估。如果教育大数据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的安全漏洞,甚至是影响区域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数据所有权究竟属于学习者还是运行平台或是双方共享,这是互联网教育和教育大数据发展所面临的必然问题。如何保证所有权归属、如何判定所有权归属,这些仍是需要深虑的问题。

教育大数据的价值挑战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多媒体 教学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33-01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但在为我们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多媒体的运用也更加趋于理性化,在此将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罗列出来,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1 趣味十足,知识性不强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直观的图片、形象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动态的画面来传递教学内容,这种传输方式对于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比起以往的黑板与粉笔教学确实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许多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只注重多媒体的激趣作用,在数学素材的选择上只重其趣味性,而忽视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关联,知识性不强。学生兴趣浓厚,但只是集中在课件的表面,并不能将注意力与思维点转移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来。尽管教学异常热闹,但却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解决此问题,须提高教师的能力,制作出实用性课件。多媒体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在制作课件时要以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数学素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制作实用性课件是广大数学教师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一是了解学生现实基础。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的中心地位来展开,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不仅要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在选材时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现实基础,这样课件所展现的内容与形式才能切实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度,使得学生能够调动所掌握的知识来展开主动学习,完成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二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并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课件选材时必须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要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材料,使得学生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提取与分析能够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实践证明,在制作课件中只有以学生与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选取最具代表性与科学性的素材,才能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

2 操作固化,缺乏灵活性

课件是提前制作好的,是一种教学预设,一个优秀的课件,并不只是看它的制作,更要看具体的操作性。然而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是机械地操作课件,教学完全按照课件来展开,教师忙着操作,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这实际上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满堂灌。当教学出现课件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时,教师往往是手无足措,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就得脱离课件,但是教师又没有做准备而无法进行,那么就只能是无视学生的反应,生拉硬扯地将学生拉回到课上来,按照课件来展开教学。教师与学生沦为课件的奴隶。整个教学只是机械地操作,而缺乏灵活性,这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

解决此问题,须提高教师的驾驭水平。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而非教学的全部。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要提高驾驭课堂的水平,能够根据学生与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地调整教学行为,摆脱课件的束缚。例如“梯形”一节中,在等腰梯形中添加辅助线,我在课件中添加了几种辅助线,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如我所愿将这些辅助线全部想到,而且有的学生的思路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处,我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课件来展开,而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的教学虽然并没有按照教师所设计的课件展开,但并没有偏离教学中心,整个教学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顺着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稳定推进,辅以多媒体的形象演示,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所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 缺乏互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目光集中在多媒体上,教师忙于操作、学生忙于欣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样的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知识只是由传统教学中由教师直接传向学生变为了由教师通过多媒体单向传递给学生,而缺乏必要的互动。

第11篇

1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

无数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上数学课的乐趣,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学生就会爱上数学课。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将小学数学课从以往单调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从数学课中看到生活的影响,感受到人文的气息,感觉数学的可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受限于粉笔、黑板和图画等有限的表现手法,加之教师一遍遍的讲解,学生总是会下意识地就感觉到数学学起来很难,学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这对于还处于自治能力比较差年纪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声音、影像、动画甚至是3D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学生不再感觉枯燥,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生活中的大数”一课时,教师事先制作一个课件,其中有每秒泄洪量巨大的三峡水电站,有翱翔在几十万米高空的天宫一号,有跨越数千公里太平洋的主席美国之行。这些片断,有的是图表,有的是动画,有的影像,并配以教师的讲解声音,使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大数字。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自己去搜集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参与的促进下,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事实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及在课堂上都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非常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意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2 利用信息技术搞活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数学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数学的抽象思维要求,是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数学学习将会十分困难。没有自身的探索与建构,无法理解数学,教师讲得再仔细,学生学得再认真,其教学效果仍然无法得到保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及教学经验,方法也大多局限在黑板与粉笔上,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更辛苦。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知识的构建和再创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知识的智者。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将若干个1 cm的小积木摆成1个长方形进而发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的教学,教师通过提前制作课件,在先演示一个1 cm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后,再用动画将5个1 cm的正方形叠加成为一个5 cm边长的长方形,使学生明白长和宽的乘积正好是该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5×5=25)。通过这样的一个动画显示,使学生看到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此一来,原本单调、抽象的公式的就变化成为动态的、形象的动画内容,可谓是寓教于乐,既能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培养其自身的创造潜能与个性。

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探究的体验者。在多媒体和网络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保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闪现出一些思想火花。如何验证这些火花,如何使学生将这些火花应用到学习中去,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计算机课件,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剪、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找到2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公式。根据学生的这一新想法,教师制作相应的课件,利用计算机教学进行动态演示,直观明了,既验证了学生的思想火花,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的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可谓一举两得。

应该说,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这种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可以轻易具体化,隐性知识也可以变为显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更加有趣,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容易。

3 利用信息技术巩固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用好数学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不易,应用更不易,而如果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知识点,并灵活运用,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可能又会将所学知识还给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多做题,寄希望于学生在一遍遍的练习中能够记牢知识点。孰不知这种方式,效率低下,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创设条件,将学生从反复的练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等过程,更有效率地学习数学,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主动参与意识。

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传统方式下,教师可能会直接出算术题。而在多媒体条件下,课件首先显示一个漂亮的圆形草坪,直径为100 m,再问:每天绕草坪3圈进行身体锻炼,请问每天跑多少米?在更好的环境中,学生会更愿意去计算。同样的问题,多媒体条件下不同的表述方式,使学生即使做到一次练习,就能很好地牢记知识点。

再如,学习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后,在课件中提问:这样的公式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来计算哪些实际问题?有学生提出可以计算教室地砖的面积,可以计算教室地砖应该铺多少块,可以计算课桌的面积以及教室里可以摆多少张课桌,等等。很显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学生的实践空间不再受书本的束缚,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功效,才能更好地保障课堂教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红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1(11).

第12篇

下面我将结合案例“用计算器计算”,来阐述我在教学上的具体做法和一些感受。

“用计算器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新知识单元。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生能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如果仅限于传统教学,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都不能够充分发挥。鉴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本着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适时设置了一些教学环节,适量设计并安排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超市购物、会计办公、妈妈买菜”的照片,引出课题。

(二)认识计算器

1.以小组形式来认识计算器

在认识计算器的过程中,请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两个问题:(1)计算器在外形结构上主要包括哪两部分?(2)键盘上有哪些键是常用键?简单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学生汇报

计算器在外形结构上主要包括:显示器和键盘两大部分(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回答和教师适当补充:“常用键有开机键、关机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板书)

“除了这些常用键,你还知道键盘上哪些键的功能和作用?请你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三)使用计算器

1.出示例题,(小黑板出示);

2.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得数;

3.学生上讲台作示范(实物投影);

4.练一练、比一比(课件出示);

5.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四)用计算器找规律

课件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22222÷33334=

111…1 22…2÷333…34=

100个1 100个2 99个3

(五)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观看影片)

通过深思熟虑,我在以下环节渗透了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一开始,将生活中使用计算器的几个场景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回忆、思考、交流等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口、耳、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还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关键处运用多媒体主动参与,获得方法

计算器的使用,是这堂课的重点,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在教学用计算器进行一两步连续运算的方法时,注重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让已经会操作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使用方法,将他们的知识经验作为课堂的一种教学资源传播给其他同学,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如果采用挂图、常规演示的方法来教学,由于受空间和视觉范围的影响,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简单的操作方法。

三、练习时运用多媒体扩大容量,及时反馈

“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亦有规律,单凭书上的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很难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我精心组织内容材料,设计了填空、计算、选择、竞赛及生活中富有趣味的一些应用问题等形式的习题,进行高密度知识练习,从而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结果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通过反馈,他们既能看到自身的进步,又知道了自身的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四、困惑处运用多媒体揭示规律,突破难点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要输入的数位超过了计算器本身的输入范围,在这个矛盾冲突面前,学生只能用寻找规律的办法来探索结果,探索规律是由浅到深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呈现文字的快捷性,将题目有意识地以行的形式显示出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一步一步走进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但是,学生在寻找规律的时候,只能根据上下各题的商之间的联系来找规律,也就是下一题的商比上一题的商多“一个3”。而解决最后一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商与被除数之间的联系,即商“3的个数”与被除数“1或2的个数”相等,利用多媒体文字颜色可变化的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拓展处运用多媒体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提高认识

图、文、声、像结合的“计算工具发展史”介绍,形象生动,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又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甚至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探索兴趣。

教师在这堂课上也采用了板书、小黑板、小组学习等传统教学手段,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