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

时间:2023-05-31 09:21: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弟子规全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2、shǒu xiàotìcìjǐnxìn,首孝悌,次谨信。

3、fànàizhòng érqīnrén,泛爱众,而亲仁。

4、yǒuyúlìzéxuéwén,有余力,则学文。

5、rùzéxiào,入则孝。

6、fùmǔhūyìngwùhuǎn,父母呼,应勿缓。

7、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命,行勿懒。

8、fùmǔjiàoxūjìngtīng,父母教,须敬听。

9、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责,须顺承。

10、dōng zéwēnxiàzéqìng,冬则温,夏则凊。

11、chén zéxǐnghūnzédìng,晨则省,昏则定。

12、chūbìgàofǎnbìmiàn,出必告,反必面。

第2篇

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时或者管教过于严厉时,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反省自己,体会父母心意,努力改过并做得更好,这样的孝顺才最难能可贵。

“亲憎我,孝方贤”这句话出自《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其内容以儒家道德为主,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弟子规》;教育;道德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经典名言,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又是在中国的每一个农村和城市都是随处可见的标语,可见,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然而,学知识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孩子在步入学校接受教育之前,父母充当了家庭教育的“老师”。俗话说:“打好底子筑高楼”。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底子,是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然而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却面临严峻的问题,家长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的高低,家庭的社会人际关系,制约着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孩子一出生就会无可抗拒地接受家庭教育多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影响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大部分家长在孩子懂事之日开始,就迫不及待的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把孩子送到兴趣班,接受一些兴趣教育,比如画画、弹琴、舞蹈等,这对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来说,实在是操之过急。目前中国的家长过于急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面,而忽视了教育孩子的道德观念的教育,要知道,家庭道德观念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之前有一些社会问题如“我爸是李刚”“马晶晶作弊”“长春马六打人事件”等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事件,都是由于其在幼年时家庭教育的缺乏,如果道德教育充足,就不会有广东佛山那么多人对一个弱小的生命视而不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从古至今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更有《弟子规》,《颜氏家训》等丰富的教育经验总结。这些书目最主要的就是教育人的伦理道德,可以说,一个孩子从懂事之日开始,就要接收家训,教育社会伦理道德,使之长大后成为一个懂得道德礼仪的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全文360句,1080字,内容包括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启蒙养正、教育人们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的读物。?钱文忠在书的序言中说,《弟子规》曾经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特点在于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假如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规矩。”因为现在的孩子不缺乏知识的来源,而缺乏规矩的养成。《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就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

儒家学说强调的“孝”,也是《弟子规》放在首要的位置讲的。而在《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让孩子做到这些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易,难道不应该回报父母吗?“冬则温 夏则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则是如何感恩父母的标准,虽然在现在来说,我们可以不必严格的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孝敬父母,但至少也得做到听父母的话,懂得嘘寒问暖,这样可以使父母欣慰。再一个就是要让孩子从行动上懂得孝,如果孩子每天只是嘴上读诵《弟子规》,行动上也稍有体现,但是心里不是真正愿意去做,就不行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对孩子起到表率作用,自己行孝,示范给孩子看,孩子耳濡目染之后,自然也在思想里实现了孝道。

《弟子规》中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与同辈互助互爱。“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弟子规》中,讲了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应当早睡早起,珍惜时间,生活简朴,文明礼貌,待人接物。“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嘛!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应当从小开始养成,一点一点慢慢培养,不断进步,好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孩子诚信呢?“杀猪示信”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例子。父母不能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一旦答应,必须实行。否则,孩子会以家长的错误来为自己的错误做理由。“凡出言 信为先”要求的是所有人。

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学习《弟子规》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孝、悌、仁、爱的核心思想必将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青年学生。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李毓秀.弟子规[M].中华书局,2005.

[3]沈芳.《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启示[J].文学教育(中),2012(10).

第4篇

关键词:《弟子规》;班级管理;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18-03

当众多的在校大学生厌恶学习的时候;当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屡禁不止的时候;当马加爵的屠刀向同学砍去的时候;当那些大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挥霍的时候;当学生们在就业单位眼高手低,干活儿拈轻怕重的时候;当台湾的立法院规定大陆人不能走大门的时候;当外国的旅游景点用中文标示:“请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样的提示语言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什么问题?素有文明华夏的我们这是怎么了?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笔者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职于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多年担任班主任。在多年的带班过程中,当我的学生们不爱学习,而是把精力放在吃喝、攀比吃穿用具方面的时候;当学生们之间因为一点点小事闹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团结的时候,笔者的内心非常地着急,思考着该怎样来教育这些孩子们呢?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个个学有所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呢?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了《弟子规》,并且去沈阳参加了沈阳市第二届道德公益论坛活动,在论坛上结识了众多的学习《弟子规》的人,那些老师们在上台分享的对于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深深地震撼了笔者的内心,从而使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对于自己的一些错误言行悔恨不已。在此之后,笔者萌生了一些想法:我自己是大学毕业生,既然《弟子规》能对我产生影响,那么对于那些在校大学生呢?能不能用《弟子规》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使得他们也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受益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返回了学校,并且和学校里学习、践行《弟子规》的老师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这个提议得到了学校部分老师的赞同,于是我们开始行动起来。

笔者开始向学生们推荐《弟子规》,让他们去诵读。然后在班集体的团日活动当中,给学生们放映与《弟子规》有关的公益论坛上那些老师们的演讲。同学们听了这些演讲之后,反响很大。他们在心得体会中是这样写的:“学习《弟子规》使我真的感到了他(它)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他(它)是值得我们学习与遵守的。我认为尤其是对我们的做人、处事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的有帮助。(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2009级学前教育2班?摇皮丽丽)”、“我觉得《弟子规》是培养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好教材,因为一个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有礼貌才能成功。它更是一本讲述了人的一生的做人之道。(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2009级学前教育2班?摇杨亭亭)”等。诸如此类的心得体会不断地反映上来,使笔者的内心感到非常地欣慰,觉得找到了教育学生的金钥匙。此后,在运用《弟子规》管理班级的时候,学生们带来了更多地惊喜:学生们把班级环境卫生和宿舍卫生搞好了,历次评比中班级卫生和宿舍卫生成绩在全校评比中名列前茅;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教师作业,任课老师对班级教学效果感到非常满意;笔者所带的班级毫无悬念地荣获了学校“优秀班集体”的称号,此后我们班再也没有考试作弊的现象,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很多。在学生毕业之后,有些用人单位听说他们学习过《弟子规》,便可优先录用。例如,不管是公立的幼儿园还是私立的幼儿园,都非常欢迎学习过《弟子规》的学生。带班成功之余,笔者也对此进行了反思,反思用《弟子规》管理班级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一、《弟子规》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与精华所在,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乾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后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序,下分七个部分。全文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和规范。《弟子规》三字一句,读来朗朗上口,也非常容易记忆,也便于在生活中自检。有很多的学校在利用《弟子规》来教育学生,而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内江铁路机械学校的韩玉萍老师也在利用《弟子规》来管理班级,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笔者认为不管近年来西风如何之盛,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杰出的代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弟子规》中的一些思想很容易地被当代大学生们所认同并成为他们今后人生中行为处事的标杆。

我们不能丢弃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注定是要被其他文化形态所同化的。只有坚守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才有真正的复兴的希望。而且中华文化中关于教育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有借鉴意义的。例如,在如何看待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的问题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来德在智先,是无可厚非的,意即学校的日常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才对。但是,由于我国多年实行的应试教育,使得这几项发生了颠倒。家长和老师们首先关心的不是孩子们的品行如何,而是孩子考试的分数多少。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我国古人就已经看出它错误的苗头,《弟子规》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认为只有解决了做人的基本道德问题之后,才谈得上如何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何等精辟的见解,这样先进的教育思想,即使是放到今天的教育领域也是非常先进的。这简直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科文大会上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思想如出一辙,而这样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提出又不知比西方的思想早了多少年。

二、《弟子规》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弟子规》之所以会被当代大学生们接受并身体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弟子规》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为规范,很有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教育理念很多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但是,国外的教育思想能不能适合我国的国情呢?如何把国际的教育思想中国化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题。国际教育理念的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所谓的国际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就是国际教育理念引进到中国之后,要有中国人所熟知的中国元素,或者用中国文化去解读这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有血有肉才行。爱党、爱国、爱人民、遵纪守法等这样的说教太过于空洞了,会让人觉得无从下手。那怎样才能把这些空洞的说教变得实际可行呢?我们不妨借鉴《弟子规》的做法,细化行为规范,让学生觉得有“轨”可依,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例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人民,可是我们想想如果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有可能去爱别人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学生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可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会产生爱人民的情感。我们也教育学生要爱党、爱国,可是如果一个连自己长辈都不尊敬的人怎么可能让他去尊敬自己的领导、去爱戴自己的党、热爱自己的国家呢?若一个人连养育他的父母都不知道报恩,他又怎么可能去感恩国家所为他提供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呢?《弟子规》中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要求一个人首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然后要踏踏实实工作,讲信用,在做好人的基础之上,再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为“百善孝为先”。说:要实干。那么怎样去做才能够算得上是实干呢?笔者认为凡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实干。我们的目光要放得高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要从小处着手,认认真真地去做事情。例如: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内务卫生都搞不好,怎么可能去搞好工作、搞好一个单位的事情?而这些都在《弟子规》中有详细的规定。“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如果学生们将这些项目都做好,那么我们学校的内务卫生检查还会差得了吗?

由以上的叙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当代大学生中引入《弟子规》来进行班级管理确实可行,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1.在大学生中推行《弟子规》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也随着国内外经济的相互交往而进入我国,拜金主义尘嚣甚上,使部分人迷失了人生方向。社会上,为了一己之私,而导致各种不良社会现象频出。以食品行业为例,苏丹红、毒奶粉、毒豆芽、染色馒头等事件告诉我们: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去赚取不义之财已经成为了部分人的人生信条。而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们也未能幸免于这股歪风,部分大学生在上学期间互相攀比,不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从父母那里要来更多的钱来挥霍、抽烟、喝酒、穿名牌,浪费了大好青春。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竟然不让自己的父母来校看望自己,原因是怕同学们看到自己贫穷的父母会耻笑自己,这种现象无不令人心寒。

在班级推行学习《弟子规》之后,不少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主动问候父母,在父亲节或者母亲节时,他们会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或者给父母写信感谢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不少父母打来电话向学校表示感谢,说他们的孩子学会孝敬父母了,这在以前想都想不到。大部分学生乱花钱的毛病开始改正,他们还会在回到家里时帮助父母干活,孝敬父母。学习《弟子规》之后,绝大多数的同学的学习精神比以前认真刻苦,我班同学在毕业之后就业率达到95%以上,部分同学参加当地的幼儿教师招聘,成功率非常高。还有很多同学参加当年的成人高考,也都能够顺利地通过入学考试,继续深造。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们转变了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2.学习《弟子规》有利于创建和谐班集体以及和谐校园。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来源于全区甚至于全国各地,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不可避免地要带入大学校园的生活当中,而大学宿舍的群体性生活又决定了他们之间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那么学生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呢?《弟子规》给出了答案:“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同学之间能够像亲兄弟姐妹那样互相关爱、互谅互让,那么他们互相之间就不会产生较大矛盾,即使产生了矛盾,也不会大打出手。利用《弟子规》管理班级之后,班内和宿舍内部的矛盾少了许多。

大学生们在此前的学校当中或许是学习方面的佼佼者,在离开了原有的生活环境,踏入大学校门之后,可能会形成种种不适应。这使得不少学生会有心理落差,觉得大学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从而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成绩下滑,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混大学。《弟子规》给出了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的方法:“勿畏难,勿轻略。”人的一生并不平坦,生活中难免会有起起伏伏,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快乐生活。

针对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网吧,荒废学业的现象,《弟子规》对他们也有劝解:“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在《弟子规》的引导之下,学生夜不归宿的现象比之前大为减少。因此,在大学生中践行《弟子规》,有助于创建和谐的班级以及和谐的宿舍,从而创造和谐的校园。

3.在师范类院校中推行《弟子规》的意义更大。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很多人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如果他们能够从学习《弟子规》中有所收获,那么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在他们的学校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弟子规》,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特别是幼儿教师,如果他们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所带的班级推行《弟子规》,那么那些犹如一张白纸的小朋友们将会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其一生幸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

[2]韩玉萍.弟子规——学生成长的雨露甘霖[J].当代职业教育,2012,(9):81-83.

[3]韩大林.弟子规的现代教育意蕴[J].山西师大学报,2012,(4):149-151.

第5篇

关键词:弟子规;心定神明;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34-01

在二零零六年对国学产生兴趣,期间曾听净空老法师讲:"学传统文化要抓住根,佛学的根是《十善业道经》,道家是根是《太上感应篇》,儒家的根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以孔老夫子的《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瑾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为总纲改编而成,是儒家的经典。"由此开戳私狻兜茏庸妗罚我认真听了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的讲解,发现《弟子规》真是字字珠玑,每句都蕴涵了深厚的意思,非常适合童蒙教育。古德有云:"教孩婴儿,教妇初来。"我在心里萌发了一个愿望,教学生学《弟子规》,给学生尚未污染的心灵播下善的种子。所幸人存善念,天必从之,二零零九年,学校要安排老师到会兴村小去支教,我主动申请去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并从事语文教学。来到学校,我先观察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再在网上买了相关的书和光盘,每个学生我送了一套,接着开戳艘荒甑牡茏庸嫜习。期间也取得了些经验,接下来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总结。

1.背《弟子规》

虽然背不是目的,但背却是前提,是提醒,要让这些经典语句深入学生骨髓,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这些语句能时不时闪现在他的脑海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言行,时时提醒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此必须熟记《弟子规》。

此书在余力学文篇中曾提到:"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据此我定了宽松的背诵计划:每天背四句十二个字。在背之前我引导学生去看注解,再结合生活实际讲讲该怎么做。接着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背诵,五分钟就完成了任务。学生很轻松,背起来很有兴趣。每天及时复习,每周五总复习。在半学期左右,就有大部分学生提前完成了任务,一学期结束了,包括十几分的差生全部会背了,而且我发现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语文成绩提高了,我想是心定神明的原因。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伴随着记忆力提高,学生越来越有自信了,智慧也就现前了。学生真正体会到"天才在于积累,在于一点一滴的努力"这句话的含义。

2.深入理解经典含义

2.1给学生讲孔子的生平、思想,重点介绍老夫子高洁品格、伟大成就。让学生真正对孔圣人生起崇敬之情,进而珍惜老夫子的文化结晶《弟子规》,立志学习传承老夫子的文化。

2.2理论联系实际。在完成每天四句的背诵时,末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说一说如何才能完成好《弟子规》。还记得在学背"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九岁黄香扇席暧床的故事,启发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怎么做。吴婷婷说:"冬天可以给父母充电}手器,还可以用吹风给父母吹热袜子,让父母感觉温暖。"朱玉琳说:"夏天给父母做绿豆汤,然后冰冷给父母吃,让他们感到凉爽。"孩子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孝心善根得到了长养。

2.3开展主题班会,结合近期背诵的内容进行专题教育。《弟子规》全文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主题。每一章背完后我都会根据其主题,设计班会来使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内容。还记得在学完入则孝这一章时,先念亲恩。让学生起来说说你的父母长辈是如何爱你的,再让孩子们用乘法算一算从出生到现在,你的家人半夜醒来为你把了多少次尿,为你换了多少尿布,把你抱在怀里有多少个小时,喂了你多少次饭……学生在具体庞大的数字中明白了父母亲的恩情比山还要高,还要重。接下来就我出示了两幅幻灯片,一是羔羊跪乳图,二是乌鸦反哺图。让学生观想兽犹如此,如人不知感恩,岂非连禽兽都不如。当时很多学生都惭愧得低下了头,我适时鼓励学生知耻近乎勇,对照弟子规过去你哪些做的不对?今天你回去以后准备怎么办?孩子们忏悔后纷纷表示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感恩家人。

2.4把语文教学同理解《弟子规》结合起来。还记得在《苏珊的帽子》中学生体会到:"兄道友,弟道恭,人有短,切莫揭。"在《妈妈的帐单》中体会到孝这一仁之根本,在《道歉》中体会到:"言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报恩长,报怨短。"在《孔子求学》中体会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第6篇

2012年,我校少先队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我们以学校为核心,以班级为载体,以家庭、社会为外延,在生活、学习、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生活、学习、活动三渗透的教育体系,将礼仪教育充分融入各种生活之中,让文明礼仪如润物之细雨,浸润孩子的心田。这些活动的扎实开展,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生成。

1. 争当“礼仪之星”,营造文明风气。

在整个“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教育活动中,争当“礼仪之星”一直贯穿始终。“礼仪之星”的争当,我们采取自荐、班级核实、大队部批准三个程序。也就是说只要认为自己符合一个“礼仪之星”的标准就可自荐到大队部竞选“礼仪之星”,无需同学选举,老师推荐,只要大队部到班级核实,文明行为基本属实,即可当上“礼仪之星”, 并在礼仪教育阵地上予以公布和表彰。“自荐”,其实是给每个学生改正缺点,努力上进的一个机会,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当上“礼仪之星”。在“争”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做到文明守纪,主动养成文明习惯。不管这个学生最后有没有当上“礼仪之星”,在争创的过程中,他或多或少受到了教育,规范了自己的言行;而当上了“礼仪之星”后,除了用良好的文明言行为大家作出示范外,还可以担任红领巾监督岗大执法的工作,参与纠正校内不文明行为。这样既强化了“礼仪之星”的文明言行,又监督、纠正、制止了不文明行为,在学校形成人人争当“礼仪之星”的风潮。

2. 践行礼仪,纠察不文明行为。

礼仪贵在实践。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少先队开展了系列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普及性参与活动体验,在活动中受教育,规范文明行为,使礼仪教育生动化、形象化,教育效果更持久。如本学期开展的 “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要求全校学生从校园、家庭、社区活动场所搜索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能及时制止、劝告这些行为,耐心劝导要注意文明礼仪的细节。四(7)中队的“乘车文明大揭密”、五(1)中队的“食市文化大调查”、五(7)中队的“寻找我身边的礼仪细节”、五(8)中队的“文明小课桌”、六(4)中队的“弯腰工程你我参与”、六(8)中队的“家庭礼仪齐共享”等主题鲜明的调查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明礼仪的现况。透过调研、纠察,学生都充分认识到文明礼仪其实就在平时的言行举止当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文明礼仪现象的思考,逐步在心中形成一种文明礼仪的认识观,并通过对生活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校园礼仪等的学习实践,把语言文明、行为文明积淀成为学生的人格文明,成为做人的基本要求。随后,在班主任的指导帮助下,各中队还认真撰写了调查报告,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效。

3. 诵读《弟子规》,书香伴我成长。

诵读经典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结合我校的省级课题《诵读经典,学做儒雅人》的开展,我们积极引进《弟子规》这一国学宝典,在全校开展“学《弟子规》,行圣人训,养好品行”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向全校学生发放《弟子规》读本、布置《弟子规》全文宣传栏,让学生随处可见,随处可学。通过“诵”、“讲”、“唱”、“写”、“赛”、“评”等生动的形式,让《弟子规》成为我校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良好文明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是关于儿童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它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智、礼、义、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典故讲述清楚。如餐桌礼仪,“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教育学生吃饭时要专心,不掉饭粒,不挑食。“冠必正,纽必结”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整理自己的衣着。“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知道要尊重别人,不随便叫喊、打扰别人,在行走时能主动礼让师长。学习了“兄道友,弟道恭”,孩子们知道了互敬互爱,争吵打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学习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孩子们就知道,我们进出及活动时为什么不要挤,为什么要学会等待……借助《弟子规》,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还能自觉的按照其中的要求去做,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经典诵读中陶冶了道德情操,端正了品行。

第7篇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而且越来越关注今天家庭教育,关注父母、子女、亲人等自身教育和素质,中《弟子规》特别注重孩子的品德与行为,是一种启蒙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行为及家庭的规范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终生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一代的付出和积累宝贵的经验,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与有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弟子规》中有闪光的教育元素,发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教育理念,对当代人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弟子规》;家庭教育;教育启示

当代社会生活的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教育教育是一门艺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终身,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写给海外学傅聪的书信中,教会儿子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如何学习、如何利用时间、如何休息、如何穿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等,父母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指点迷津,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方法和信心,为其成长助跑。父母的教育水平决定孩子的未来,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影响民族的未来。创造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必须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

1在家庭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

1.1父母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中父母自认为,不用学习就可驾驭了家庭教育的重任,凭着想当然,与到问题再说,没有前瞻性,多数知识来自原有家庭的复制,家庭教育没有形成理论知识,行动有盲目性。一旦孩子犯错误,多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很少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或根本不认为自己存在问题,家庭教育的水平可想而知。

1.2家庭教育过份注重物质和实惠的追求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对孩子的物质投入不惜血本,而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充实却较少过问。孩子们身上沾染了冷漠、自私、暴力、缺乏团队精神的坏习惯,对孩子来讲很重要,做人更重要。鼓励让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志愿者活动,懂得关爱他人,懂得感恩分享,让孩子学点礼仪常识和培育择善的勇气等。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奖励要适度、科学。

1.3家庭教育中品德养成能力欠缺

许多家长认为“品德养成”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别太在意。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偏差。品德养成,通常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标杆,私自的父母少有培养出宽宏大量的孩子,粗俗的家长也少有培养出文明的孩子,父母这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价值观的养成极为重要。家庭教育起着潜默移化的作用。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1.4家庭教育中的沟通交流能力的欠缺

要学会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更要学会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要学会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要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父母每天要观察孩子的变化,孩子的状况每天都不一样,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放到学校就可松心了,一切交给老师,或认为教育就是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忽视家庭教育。有的家长没时间与孩子交流,或不会与孩子交流,任其随意成长,后果是可怕的。现在,很多父母对于叛逆的孩子没有耐心,无法接纳孩子,这是极为危险的。孩子不听话,家长没办法。学习,静下心来学习,学习教育子女的能力很差等等,值得父母思考。

2《弟子规》对家庭教育的价值和启示

《弟子规》是我国传统儒家蒙学的教育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学习和探析《弟子规》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有很好的启示。

2.1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

《弟子规》全文一共一千零八拾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其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是德启蒙读物,符合小孩子的成长特点,由浅入深,便于掌握,便于背诵,朗朗上口,不枯燥,有感染力,情感自然流露。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循循善诱,又要做到以理服人,也体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2.2是运用感性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

《弟子规》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手段,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不是生搬硬套,冷冷冰冰,是有血有肉的教育,无论是对大自然还是对爱人,都要有情感,喜怒哀乐,体现在家庭教育中。什么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什么是伤心的事情,担心的事情,什么是羞辱的事情,运用情感的手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伤心。”动之以情,培养孩子的情感。《弟子规》并没有以冰冷的强行规范要求孩子不许有贪念且私藏物品,而是用“亲伤心”这样的表述来从情感上约束他们。如果身体受到伤害我们的父母会为此而担忧,那么品德上的缺失呢?会令父母蒙受羞耻。这就使孩子们在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中深切地理解了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简明的话语告诉孩子们不论是什么人都要用心去关心爱护,能更好的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人”之心。家庭教育中要积极提倡情感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将情感教育作为理性知识传授的载体,体现在家庭教育的具体活动中。

2.3通过亲身实践内化为道德认识

《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把道德认识转化道德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要知道“知”与“行”的关系,知道或知识仅仅是书本上的道理,行为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弟子规》都是从行为活动中细微的小事出发对孩子提出了行为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行为修养的目标,塑造良好人格,如“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日常社交中要做到借别人物品及时归还,他人来借物品,有的话一定不要小气。“凡出言,信为先”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一言一行要做到诚信是第一位的。父母应尝试应用《弟子规》中对孩子日常行为制定明确的目标,使孩子知道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逐渐养成好的道德行为,并且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一步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4注重自我教育的作用

《弟子规》十分重视孩字的自我教育,要求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家庭教育的学习中,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的事情,而是家长与孩子双方的事情,孩子在自我认知上要有自我约束、自我检查的教育,如“见人恶,即自省;有则改,无则警”“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都是看到别人的行为缺失、瑕疵,要立即学习,改正自身的不足,把他人的教育改成自觉的教育,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没有自觉的教育,不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仅仅靠外在的动力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又如“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是教育孩子当自己的道德品行、知识、技能不如别的孩子时候,应当学会自我树立信心,努力赶上。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应当学会自我教育自觉,多观察多注意多留心,对自己产生信心,增强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方向的正确,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结果。

作者:郑云景 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才智,2010(32).

第8篇

关键词:《弟子规》儒家文化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而儒学乃是中华文化中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方面,是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学最大的功用就是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素质教育。近百年来,由于在社会的变革中,我们一度提出打倒“孔家店”,对儒学的戕害很大,儒学甚至成了迂腐、保守、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一些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大到贪污腐化、生活堕落,小到言谈、举止不文明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须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很多仁人志士也认识到,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中倡导“学儒”,让儒学作用于社会,将对社会起到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这几年出现的国学热原因就在于此。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正在迅速兴起。早在2004年,河南省漯河市的幼儿园就在孩子中开展了诵经活动,年龄最小的孩子才3岁,但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滚瓜烂熟;2007年4月,京城数百名小学生诵读经典迎接世界读书日;2008年,教育部下发通知,在中小学(幼儿园)、高校师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09年,在洛阳市教育局的一份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中明文规定:学生在学校要保证每天10分钟的诵读时间,在家保证10到15分钟的诵读时间。《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增广贤文》、《治家格言》、《大学》、《论语》、《孟子》等成为必读篇目。这些现象说明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传统价值观回归社会人生的强烈渴求。

在儒家文化的这些经典当中,《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弟子规》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全文360句,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以及附录,共九个部分。它虽然只有千余字,但它是用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以孝为先

儒家认为,德行最根本的就是孝道,所有的道德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一切善心都是从孝心开始的。整个儒家圣学,讲的都是孝,乃至儒释道三家的学问,一个孝字就可以概括。整部《弟子规》讲的也就是孝。

孝是做人的根本。《弟子规》开篇的“首孝悌”就强调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之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间,是因为底下有根,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想到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才能迁移到对社会、单位以及他人的感恩。有了这种感恩之心,个人的成就才能快速、才能扎实、才能长久。

对父母的关怀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走入社会我们也将会变成一个温良受欢迎的人。“出必告,反必面”,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论是离家在外还是回来,告知父母,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也是行孝的一种。孝养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在物质方面,要满足父母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衣食无忧,更关键的是能够让父母欢乐,养父母之心。“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养父母之心,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孝顺,而孝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不让父母操心。要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让父母因自己的德行而骄傲;要勤勉工作,报效社会,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豪。“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不仅用来指父母,作为一个企业,客户也可以说是你的“父母”,我们常常说“顾客就是上帝”,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长盛不衰。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如果你对待工作能够做到“应勿缓”和“行勿懒”,那就一定是个有进取之心的人,长期坚持,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受到领导的重视、同行的爱戴,一定能积累起好的人脉、人缘,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弟子规》从个人修为做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强调做人要从人性的原点――“孝”出发,首先修养身心,当德行充盈,在家就可以让家庭和谐,全家长幼有序,共享天伦;治理国家就能起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从而带领并影响自己的团队、国家,共同建设幸福家园,共谋和平安宁。相反,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更不会爱护别人和社会大众,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担当起社会的责任,说不定还会造成对社会更大的危害。

以信为本

“信”在儒家文化中为五常之一,即所谓“仁、义、礼、智、信”之信,也就是守信、诚实的意思。在《论语》中,信就是不欺诈。践言失约、谋事不忠、负人财物、缓急不周、知过不改等都不是“信”的行为。在中国蒙学教育中,“信”始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千字文》中说:“信使可覆。”意思是说和人约信,务必诚意,诺言一定要兑现。《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于“信”的高度重视和“信”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立国之基、交往之道。《弟子规》更是把诚信当做做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指标。“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儒家认为,在待人接物中,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以诚信作为基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不可轻易许诺。凡是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随便应承,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欺诈和信口雌黄,在儒家的观念里,是最不可容忍的大错。你可以能力不足,你可以不善言辞,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但是只要你慎言慎行,诚实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然而在当今,能坚守诚信并将其发扬的人已越来越少了。在金钱、物质、利益驱使下,一些人已无情地将诚信丢弃一旁,追逐名利,成为他们新的目标。由于缺乏社会信用体系,人与人之间已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三鹿奶粉”事件、肯德基的“秒杀门”事件等,让我们想到,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也是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中也说道:“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如果一个人能诚实守信,就能打造出可靠的个人品格形象,就能用这种人格魅力吸引一大批有德有能的人合作共赢,小到幸福自己的人生,大到管理一个组织、单位甚至国家;如果一个企业能诚实守信,能对自己的员工负责,能对消费者负责,必然能打造良好的企业口碑,获得良好的声誉。如果全社会都能形成诚实守信的风气,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容易得多了。

以爱为要

儒家所倡导的爱,通常表述为“仁”。《论语・颜渊》中讲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那么爱哪些人呢?在《国语・晋语》中说:“爱亲之谓仁。”孔子自己也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孟子也说:“亲亲,仁也。”也就是说,“仁”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爱亲人是产生爱的基础。到了《弟子规》中,其所爱的对象除了自己的亲人之外,更是推己及人,成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种大爱。也就是说,儒家的爱是有层次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弟子规》中似乎也可以这么理解,先用“见人善,即思齐”,用“非圣书,屏勿视”的方式提高个人修养,从爱亲人开始,进而爱国家、爱整个天下。当爱推己及人,当朴素的爱亲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为爱他人、爱国家、爱世界时,爱的境界也就得到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博大。

“泛爱众”就是站在宇宙的高度俯瞰芸芸众生,对人类的生存和相互之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产生深深的慈悲。儒家文化认为,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心中有大爱。《弟子规》中还有这样的表述:“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共享一片蓝天,我们有着一样的血肉之躯,爱是我们共同的需要,爱中有我们共同的利益。我们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说爱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我们自己。“行善最乐”、“施比受更有福”都是爱的至高境界。因为有个比喻说,爱就是杯子里的水,溢出来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爱。爱让我们充满力量,爱让我们幸福充盈。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吝惜自己的才华,不吝惜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及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杯子里充盈的幸福,自然而然地流向朋友、亲人、社会大众。爱心也是可以相互传递和影响的,给予不但让我们自己得到快乐,还同时在和他人分享快乐的过程中得到爱的回馈。

当今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然而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相反却因为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而造成人人焦虑困惑、心灵难安。因为崇尚物欲、贪婪自私,让人类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浮躁和癫狂。因为缺乏对自然的爱,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一些人掠夺大自然和人类同胞、聚敛物质财富的工具。大自然在人类的贪婪索取下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已危及大部分物种的存活,这也将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由于缺乏对他人的爱,在利益面前,人与人勾心斗角,兄弟反目,父子成仇,朋友分道,同事拆台。看看电视报纸,这样的闹剧惨剧天天都在上演。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那将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也代替不了道德的力量,而只能是道德规范的延伸和补充。因而,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让儒家文化中好的做人的道理滋养现代人枯竭的心灵,对于当代社会制度的安排和秩序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段文字,后来成了他墓碑上的铭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的星空是自然的天道,康德的“道德律”就是我们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明明德”,是《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和“泛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是人类的超越自私自利的天地大爱。有了这些美德,我们的生命才会出现勃勃生机,我们的社会才会安定和谐,我们头顶的星空才能清明静美!

参考文献:

1.吴予敏:《从儒家文化到近性 评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读书》,1987年版。

2.曾华东、甘筱青:《儒家文化中“和”“同”思想及其发展》,《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版。

3.唐贤秋:《关于诚信若干问题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5年版。

4.陈根法:《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版。

5.钟茂森:《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

第9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不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纽带,而国学经典又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同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中有机整合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近两年来,笔者在西湖文化研究会和第二课堂名人纪念馆的支持下创办并发展了 “国学鉴赏社”,充分利用社团力量跟品社课堂有机整合,收集国学经典中名言警句用于课前准备、辅助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以习惯养成为目标,拓展教材资源,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整合国学经典诵读的源起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整合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原因主要有:

1.充实教材,使教材既富有生活气息,又有利于学生继承祖国优良传统。

2.目前的现状摆在眼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差。在品活、品社课堂中整合经典诵读,使之成为学生的一项必修作业,有利于修补偏差,培养德智兼修的祖国传统文化的新一代。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整合国学经典诵读的形式

适应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这些国学经典中一些思想精髓,很容易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找到相应的教育契合点。

在日常《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让这些国学经典与课堂进行有机整合,我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与课前准备进行整合;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社团活动进行整合。

2.1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课前准备进行整合。

通常,课前准备也会是学科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例如在语文课读课文和词语,数学就是背口诀。因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可以诵读的现成教材资源不多,所以在成立国学鉴赏社团之后,笔者就开始尝试在课前准备时间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通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2.2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在尝试了与课前准备整合后,笔者开始致力于发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的整合点。以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仁爱教育为主线,拓展教材资源,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2.2.1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与国学经典相辅相成的诚信教育内容。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也有许多关于“诚信”的内容,如三年级的《诚实是金》、四年级的《当冲突发生后》、五年级的《诚信真可贵》等教学中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理念显现无疑,根据需要让诚信名言进入课堂,用于指导学生的做人准则。

2.2.2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与国学经典相辅相成的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笔者积极发掘教材与国学经典在感恩方面的相通之处,使感恩教育得到了有效落实。如学习现在四年级上册的《孝心献老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等内容时,把《弟子规》、《孟子》、《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穿插其中。重点章节,力求达到熟能成诵,并体现到实际生活中。

2.3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社团活动进行整合。

针对部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而无奈又无动力,容易满足的现象,笔者充分发掘教材与国学经典中有关勤奋学习的内容,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在“国学鉴赏社”系列活动中,笔者邀请到了潘天寿的后人朱仁民大师来校给学生讲授勤奋学习。

2010年6月9日社团请到的是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院院长朱仁民先生来讲述他的外祖父潘天寿的故事。(名人后代讲名人)

在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的《我要向你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寸金难买寸光阴》和四年级上册的《失败怕什么》等都是关于学习的。邀请朱仁民来讲座,也是想让学生能从名人的角度来了解学习和生活的关联,了解名人、贴近名人,引用名人效应,树立榜样来真真正正的体验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品德与生活(社会)》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整合后的研究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与探索,本班学生的品德面貌确有较大提升,无论是行为习惯表现还是学习意志品质都有了重大改善。杭州名人纪念馆徐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弟子规》的内容与含义,使学生很快就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背诵《弟子规》的全文;名人纪念馆的陈老师结合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具体行动上把所学习到的《弟子规》的条文、道理和精神一一落到实处;西湖文化研究会的李伟老师的软笔和硬笔书法教学、俞老师的古琴演奏与古曲欣赏、梅心老师的中华古体诗词的鉴赏和朗诵,都起到了极好的启蒙作用,不仅使学生增加了诸多门类的课外知识,更使得大家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朱仁民大师的现身说法,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教育”示范课,再现艺术大师、大画家潘天寿的伟人风范,使孩子们受到一次极有意义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现实教育,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艺术的种子……

转贴于

在进行课程与国学整合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心情愉悦,乐学、会学,在国学经典的了解上,在思想品德的规范上,在精神意志的激励上,都有了稳步的提升。例如,在社团举办了“名人后代讲名人”的活动后很多学生和家长都纷纷感言,以下是笔者收集到的部分节选:

3.1对学生来说。

朱仁民大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朱大师曾在作画过程中从30米高空摔下来,造成了瘫痪。在医生断定他永远站不起来的时候,他绝望了,但学生给他做的轮椅画板却重新让他对生活燃起了希望,他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一定要站起来!经过不懈的锻炼,奇迹发生了,朱大师不仅可以正常走路了,更在艺术领域有了巨大的成就。朱大师对生活的热爱、面对困难的不畏惧、为艺术而勇于付出的精神都使我一生受用。(社团社员 韩昳歆)

3.2对家长来说。

国学——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

“国学鉴赏社”是孩子们学习国学文化的一个平台。此次的“名人后代讲名人”犹如一座桥梁,拉近了孩子们与名人之间的距离。从细微处领略一代大师的风采;从小节上感知其人格的魅力;从生活中学习其平凡中的伟大。(国学鉴赏社侯邦垒妈妈)

3.3对自己来说。

第10篇

于是乎,国学以古老而又崭新的姿态走进了小学课堂,全国各地不断涌起“国学热”。但是,国学教材具有深(深奥)、难(学起来困难)、远(内容与形式离学生的生活遥远)、生(生涩)四个特点。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从中汲取智慧的琼浆和言语表达的艺术呢?这就需要“取舍有度,化繁为简”。懂得取舍不仅是人生的智慧,也是教学智慧。国学教育一定要注意“取舍”,不能贪大求全,不能面面俱到,因为只有“取舍有度,化繁为简”,才能“言意兼得,古为今用”。

小学国学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取舍。

一、在人文熏陶上有所取舍

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公民,而《弟子规》《论语》等所要培养的是圣贤,所以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经典之作,难免会发现一些与时代节拍不合的音符。比如《论语・学而》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像这样的要求,我们今天不能也不应照搬。作为现代人,只要头脑是正常的,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强,比自己更健康,比自己更聪明,比自己更高尚,比自己更有成就?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见书就信,见经典就跪,磕头如捣蒜,那是精神的奴才。书本是中立的、敞开的,因为它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阅读它的人,它需要阅读者的自我认同,也需要阅读者的大胆质疑。所以笔者认为经典的可贵不仅在于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其中不合时宜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关于如何对待国学,有人主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觉得不妥。因为精华和糟粕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不是说精华是精华,糟粕是糟粕。它不像一个桃子,其中烂掉的部分是糟粕,挖去即可。所谓精华和糟粕是我们今天的读者按照自己的眼光去阅读,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的结果。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没有局限性,即使是糟粕,也许还有利用的价值,未必非彻底抛弃不可。所以,我主张 “取其精华,辨其糟粕”。这个辨可以是分辨的辨,也可以是变化的变。

在进行国学经典的教学时,作为老师要明辨是非。有些糟粕非常明显,但也有一些内容存在两面性,这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如《弟子规》第二课《父母呼》中有这样一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就要让学生明晰不同的事情应该不同对待,不可一概而论。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句话的焦点不是事情大小,而是事情善恶的问题,事情是善的就应该去做,可如果是恶的事就要果断地拒之,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

当前很多国学教材为了保持经典的完整性,在编写教材时,全文辑录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对于《笠翁对韵》《四书》《史记》《资治通鉴》和历代散文等进行了节选,但为了不因节选而破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很多篇目的内容依然比较繁杂,不太适合小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进行智慧的取舍。比如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主编的《国学》教材第十册第3课《至德之世》虽然只有165个字,但其中的前四句话:“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对于小学生而言,说起来很拗口,读起来也难懂。因为《至德之世》选自《庄子》的《马蹄》,这段话是有一定语境的。当时世人往往谓伯乐识千里马,能将野马中最优秀的马识别出来,给它钉上马蹄,络上马缰,配上马鞍,训练它奔跑,于是造就了一匹千里马。世人称赞伯乐,而庄子认为这是一种过错,也就是选文开篇所说:“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因为这些行为违背了马的天性,而使之为人驱使。他对于自然天性的重视,在人为破坏的当今时代值得借鉴。但这句话,如果要深入理解它,需要教师再呈现《马蹄》原文的前半部分,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第二届全国国学经典教育教学培训会上,著名特级教师陈建先就进行了创造性的取舍,将这几句话舍去,直接教学:“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这73个字,词语连缀,接近白话,学生读过之后便会有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很容易体会到远古时代人与飞禽和谐安宁的氛围。可见,这样取舍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教学内容的减少,自然带来教学负担的减轻,学生学起来就轻松自然了。

三、在文言常识上有所取舍

可以肯定地说,小学生学习国学有一定困难,因为国学课文大多是文言文,和我们日常使用的白话有一定差距。我们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国学,都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语言、感悟语言,更是为了内化语言、表达语言。如果我们学习国学仅仅定位在理解其教育意义,那么就会将国学沦为思想品德教学,就弱化了国学的教育价值。所以,笔者主张学习国学要言意兼得,要适可而止,要智慧取舍。对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常识,如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词语活用)等现象,在教学时绝不能一股脑儿教给学生,更不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第11篇

“神话”溯源

初听这个故事好像是神话,可当记者费尽心机采访到这个6龄童时,一切又变得那样真切。

她叫张竹筠,宜城初中二年级学生。老师告诉我,有太多的人要见她,为了不影响孩子,不得不出台“拒客令”。我有幸成为近两个月唯一见到她的记者。

在一群中学生中间,张竹筠显得很弱小,可与她交流,俨然发觉不出这个年龄孩子的怯懦与羞涩。她在记者面前一口气背完了孔子的《论语》。她说自己没上小学,初中的课学起来也不觉得很累。老师说,这孩子学习兴趣特浓,也特别懂事。去年冬天,她看见老师手上有冻疮,用自己的压岁钱到超市买了一个“电热捂”送给了老师……

张竹筠说自己的弟弟比她还棒,3岁就能背《三字经》,会认2000多个字,并说这都是她爸爸教的。

顺着这条线索,记者终于在合肥一栋高楼里见到了张竹筠的爸爸张强。他白白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很有精神。提到他的“成果”,张强坦言,自己摸索出的这套教法可以叫“英才秘籍”,在兄弟姐妹的孩子中屡试屡灵。弟媳的孩子还在腹中就用他的方法胎教,结果小宝宝3岁就能背《三字经》,且很懂道理,别的孩子身上的孤僻、自私、懒惰、好强、攀比、嫉妒等表现在他身上一点也找不到,比其他同龄孩子明显成熟得多。

谈及“英才秘籍”的诞生动因,张强说,张竹筠出生时,他朋友的一个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各种兴趣班把那个孩子压垮了。小小年纪就开始厌学,且脾气暴躁、性格怪异。于是,他就开始琢磨一套“全能式”的教材,让宝宝在轻松愉悦中完成知识的积累与人格的提升。想不到,5年的努力终于让自己的孩子和弟弟的孩子修成了“正果”。

这到底是一套怎样的“英才秘籍”?它真的屡试屡灵吗?

感受“神话”

张强太忙,他说有好几个人正在与他谈合作推广的事情,为了不误人子弟,他要到北京找专家审定“英才秘籍”。好在张强请的姚老师正好要到金鸟幼儿园上观摩课,记者一路同行。

金鸟幼儿园是连锁园,在合肥地区有三个园。我们到的园位于二里街的一个小区。园方给姚老师安排了一个30人的中班,姚老师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完一小时的教学内容。下午3点半准时开课,一个很有趣的游戏把孩子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接着领读《弟子规》的前三句;然后又通过一个“小兔子变乖了”的童话故事引出4个生字:在轻松活泼的变魔术、抓小偷游戏中,姚老师让孩子认识这些字,并传输拼音和数的概念,教育他们要听爸爸、妈妈的话。4点下课后,记者进行了10人随机抽查:10人全部认识4个目标字,全部懂得“听爸爸妈妈话”的道理,全部认识4个字的拼音,3人会背《弟子规》前三句话。

姚老师说,通过整套教材的学习,孩子们将掌握2000个左右汉字,会100以内数的计算,会熟练使用电脑打字,会讲200个品德故事,会牢记《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会阅读报刊写短文,最重要是会变得知书达理、性格活泼、意志坚强、善于思考、热爱学习……

金鸟幼儿园的老师们始终坐在教室的后排,一边听一边记,显得很认真。课结束了,她们似乎意犹未尽。“这节课太有特色了。它把古时候的私塾教育与现代时尚的蒙氏教育结合起来,让我们大开眼界。”一位姓王的老师对记者如是说。

离开金鸟幼儿园时,他们约定让姚老师再为另一个在临泉路的幼儿园也上一节观摩课。

“英才秘籍”最终能不能让更多的人们接受?张强能否让这样一个优秀的早期教育方案迅速推向全国?

克隆“神话”

一个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除了产品本身具有良好的竞争力之外,选择一个合适的营销模式、建立一个经营团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显然,张强在营销方面属于门外汉。一个老朋友的出现,使得张强如虎添翼,他把整个项目委托他们去打理,自己则继续潜心开发完善“英才秘籍”。

营销队伍和模式迅速建立起来,他们把这个项目命名为“宝宝快乐岛英才园”,并申请了国家商标局注册。张强说,英才不仅智慧超群,而且人格完美。“英才园”培养的就是这样的孩子。

“是张婕的成功最终让张强坚定了扩张的信心。”负责项目推广的李总说。

张婕是张强的妹妹,三年前张婕下岗,张强让她用自己的“英才秘籍”办个早教班,可妹妹信不过哥哥,加盟了一个快速识字品牌。一开始生意不错,可随着竞争的加剧,生意越发不好做。今年7月份,她看见许多人慕名找哥哥取经,就试着让哥哥为班上20名孩子的家长上一节“公开课”。一节课下来,16个家长要求改班,因为“英才秘籍”里不仅涵盖了快速识字、数数、拼音,还有经典诵读、品德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法灵活、气氛轻松,孩子的兴趣特浓。

于是,张婕利用自住房开起了第一个“英才班”,到8月底招生47人,她不得不在外租了教室。同时,她还和附近的两所幼儿园达成合作开班意向。

早教市场历来是一块诱人的蛋糕,目前管理还不规范,幼儿园可以自主开班。居民也可以在自己小区、街道办学。“宝宝快乐岛英才园”在这个市场上是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它可以采取“嵌入式”方式。利用幼儿园的场地、生源和教师队伍,每周设定4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在小区内租房或用自住房自行办班、自招生源,利用周末时间完成教学。

张强对自己的扩张战略信心十足。他说,有了金刚钻,就能揽瓷器活。从实践看,只要给家长或老师试讲一两节课,就会招到生,也会有幼儿园合作:只要有一个孩子参加了“英才秘籍”的学习,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带来第十个孩子、第二十个孩子……

儿童教育市场是巨大的,“英才园”因其科学实用的教材、独特的教学模式而独树一帜,生源从来不是问题。这样,在整个推广计划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了。记者在负责项目推广的李总桌上看到一叠规范的教案,里面有教具准备、老师语言、形态设计,看起来就像演员演戏的“剧本”。李总说,他们将为所有合作者免费培训两名教师,整个培训采用“流水线”式操作,即使是没有从事过教育产业的“外行”,通过一周左右培训也会成为“专家”。

“我们不收加盟费和保证金,只要求合作者有为孩子负责的精神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至于效益,做儿童早教,能让家长接受,何愁不来钱?”李总用一句话回答了记者关于“风险”的提问。

结束采访时,“宝宝快乐岛英才园”项目组电话依然不断,全国各地不少人要求与之合作,就连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华人机构也开始闻讯而动。为什么“英才园”项目能让人们如此追捧?

解读“神话”

2005年,在一次由中、美、日、韩、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孩子参加的夏令营中,各国各地区孩子的不同表现,让参与的中国家长和老师最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内陆的孩子与其他孩子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精心呵护的宝贝们普遍缺乏起码的独立意识、户外生存能力和爱心:在其他孩子面前,我们的孩子显得幼稚、怯懦: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孩子也很少去独立思考和克服,而是无一例外地把困难推给了随行的家长和老师。反观其他国家的孩子,按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他们显得格外“早熟”和“懂事”。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一种让国人脸红不已的巨大差异?事后,很多学者为此展开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中国的教育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与儿童品格、意志、毅力、习惯的培育。为此,国学大师们奋力疾呼,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宝宝快乐岛英才园”项目将“私塾”教学与“蒙氏”教学结合起来,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其核心在于张强的“英才秘籍”。这套独特的幼儿早教体系以国学经典为主体,不仅每课让孩子认识一定量的目标字,掌握拼音、数的概念、电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每节课明白一个事理。于丹、易中天们只凭解读《论语》、《庄子》、《三国》,就能瞬间聚集众多粉丝,风靡大江南北。“英才秘籍”的推出,在当今这个重功利、轻精神的社会,对于家长、老师和孩子,无疑是一种提醒心灵生活的有效声音。在这个商业加速浮华、国学极度消弭的时代,儿童的未来、国家的前途,都将受此或多或少的改观。

第12篇

办学理念

《教育》:请结合实际,谈谈贵校实施“模范教育”办学理念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陈向党:“模范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的幸福发展筑路”办学宗旨,从建设模范学校、模范教师、模范学生三个层面,对学校实施“模范教育”办学理念的目标进行了细致体现。

建设“模范学校”――模范教育是学校在认真梳理发展历史基础上,围绕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教育连贯性和一体性,对学校发展进行的合理规划和科学构想。其中,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发展筑路”为办学宗旨,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根本目标;以“厚德、博学、和谐、进步”为校训,体现了学校以德立校、以学立校的建设目标;“励志、诚朴、笃学、模范”的校风、“勤奋、乐教、严谨、优质”的教风和 “刻苦、乐学、善思、成才” 的学风,共同构成了学校和谐发展的精神目标。模范教育还要求学校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人成才规律,科学管理,创新实践,努力创新办学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幸福发展的模范学园。

塑造“模范教师”――对教师而言,模范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楷模和榜样,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水平、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终身学习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要成为5个方面的模范:一是成为道德模范。每位教师都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学模范、做模范作为终生的道德追求。二是成为生活模范。教师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微笑面对生活,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在家中努力成为好儿子(女儿)、好丈夫(妻子)、好父亲(母亲)。三是成为师能模范。教师要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基本功,系统掌握学科教学方法,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四是成为科研模范。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教改实验,不断通过反思、完善取得独创性和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五是成为读书模范。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用良好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熏陶和培养学生。

培养“模范学生”――对学生而言,模范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也是一种示范教育。对学生实施模范教育,就是从传统道德的陶冶、精髓文化的滋养、和谐环境的熏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对学生健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做法:学校和教师要从思想教育、文化熏陶、活动培养、实践提高等方面为学生树立一批批被大家公认、值得效仿的人或事作为模范和榜样,包括古今中外的典范和标杆等,深入持久地运用这些模范的精神和力量,在学生中普及道德规范,倡导和谐风尚,时时处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力争使学生成为本组、本班、本校乃至成为全县全市的模范。

用“模范文化”管理学校

《教育》:文化管理是一种境界,更是一门艺术。用“模范文化”管理学校产生了哪些明显成效?

陈向党:学校文化是指发生在学校的文化综合现象,核心是学校共同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模范学校以发展师生为出发点,以模范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主题,积极创建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用高雅的精神文化引领全校师生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用科学的制度文化规范师生思想和行为,用优良的行为文化提升师生能力和素养。同时,模范文化还体现了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完美结合,让模范的榜样激励作用和学校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以“模范”为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具体思路上,学校按照“优美、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模式,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了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等建设活动,使学校文化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使学校育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获得了5项明显成效:

一是形成了一套具有模范学校特色的文化理念,包含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建设等。校风建设包括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班风建设包括班训、班规、班徽、班歌和班级口号等特色文化;人际关系建设上,把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关系建设成团结统一的整体,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学校管理更加科学有效。由于制度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变得更加切合学校和师生实际,并使学校价值观念和办学特色得以更好体现。三是办学行为更加优化。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校全面落实了国家课程纲要,认真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努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规范化、校本课程人本化,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渗透各种文化元素,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主体、和谐、高效的课堂建设目标得以较好体现。四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抓住各项节日文化、兴趣小组文化、社会实践文化、文明礼仪文化,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成长和发展。五是校园文化气息更加浓郁。学校以《特色化环境建设工程》为环境文化建设主题,进一步完善了校园整体布局和规划,使校园得到进一步绿化、美化、净化和文化,让校园环境全面彰显模范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

《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贵校有哪些创新举措?

陈向党:学校坚持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从价值观念、兴趣特长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创新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

以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在一、二年级开设《弟子规》,三、四年级开设《三字经》,五、六年级开设《千字文》,七、八年级开设《论语》等校本课程。同时,班主任利用班队会课时间、早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诵读文本,组织小学生在放学路队时间齐声唱诵《弟子规》;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组织学生撰写传统文化经典名言,指导学生对《弟子规》全文进行艺术裁剪,辅导学生排练唱诵《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内容节目,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此外,还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二四六八十”特色环境建设工程,即把传统文化融入两个教育园区、四条文化甬路、六座冠名楼宇、精品展区和十大教育长廊中,凸显传统文化教育魅力。

以特色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艺体教育。在活动项目上,学校按照学生学龄和兴趣特点,组建了快乐体育社团、音乐社团、工艺社团、书法社团、绘画社团、科技社团、棋类社团、语言艺术社团等40个社团组织,具体开展了自行车、轮滑、舞蹈、合唱、管乐、书法、绘画、剪纸、布艺、科技制作、小天文台、文学社、语言艺术、棋类、田径、乒乓球、篮球、跳绳、科普活动、电脑制作等活动。2013年,结合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校对社团活动内容进行了创新,增加了传统文化项目活动内容,成立了百人腰鼓队、百人秧歌队,组建了民乐乐团社团组织,开设古筝、二胡、笛子、琵琶、阮、葫芦丝等民乐项目的学习活动。在管理机制上,按照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的活动要求,由学生自愿报名,并对社团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学校还把社团活动课纳入德育课程管理,由德育处统一组织实施,不断加强对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的管理,努力提高学生的特长技能水平,让学生都有成才的自信和成长的快乐。在活动效果上,学校把学生书画作品、手工艺术作品、各项比赛获奖、文学作品的发表等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做成展区进行展示,并要求每个社团组织在每学期举行两次大型展示活动。几年来,学生社团活动效果十分显著。管乐社团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天津市器乐节比赛中连续获奖;舞蹈、合唱社团几十个节目获得县级嘉奖,近百名学生在天津市剪纸艺术比赛中获得奖励。

以主题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养成教育。首先,分别以局党委组织开展的“感恩、荣辱、敬畏、诚信、责任”等五个教育为主题,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班级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结合学生日常活动,开展小学生入校门向国旗庄严敬礼活动,大课间开展学生纪律评比活动,上课开展书香学生评比活动,在学期末开展模范学生评比活动,并把模范学生照片在校园灯箱宣传栏进行展示,不断加强日常规范教育,激励学生把规范做成模范。最后,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全校60个班级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两周一次,有活动计划、日程安排、活动教案。2012年,学校为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投资建成含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潜能开发室、团体辅导室、情绪疏导室等多个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的“学生健康成长中心”,充分利用各个功能教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对学生的身心保健。

教师应成为五个方面的模范

《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贵校采取了哪些科学有效的做法?

陈向党:学校实施模范教育对教师发展定位在5个模范上,即要求每名教师努力成为道德模范、生活模范、师能模范、科研模范和读书模范。具体落实在队伍建设做法上,主要采取了全员培养、骨干带动、名优示范的教师培养策略。

一是进行全员培养。学校一方面加强对教师师德管理,以局党委提出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为工作重点,在学校创新地开展各种师德教育活动,包括教师座谈、答题测试、学习全国教育楷模先进事迹等,强化师德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师业务能力培养,按照《学习化工程》建设要求,以年级组、处室组为单位,制定详细的教师学习计划,做到学习内容清晰具体,学习过程扎实有效。要求全体教师参加读书活动,在学校网站开辟博客专栏,定期更新学习心得,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进步。

二是突出骨干引领。选拔师德优良、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在每学期组织开展“模范杯”优秀班队会课评选活动,选派骨干班主任参加市内外培训,实施学校“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开展班主任等级评聘,让骨干班主任带动全体班主任成长进步。学校还落实好“走出去,请进来”的骨干教师培养策略,实施校本培训,不断培养业绩优良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选取名优示范。学校按照《名师培养工程》,继续加强市级未来教育家、县校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工作,示范过程注重“三个结合”。其一,与师带徒活动紧密结合。让名优教师与普通教师或者青年教师结对子,一名优秀教师可以同时与1至3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3年一轮,注重成效。其二,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名优教师在教研活动积极引领教师使用“三段四环节”教学模式和“一课三案”进行常态教学,注重生成课堂教学效果。其三,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名优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成绩做好质量分析,在学校领导共同参与下,提炼经验,总结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并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另外,学校在队伍管理机制上还采取了一系列人性化奖励措施,比如结合教师岗位绩效工资,对岗量进行科学界定;每个暑假教师与学校进行双向选择,教师之间采取竞争上岗;完善教师评优制度,细化对教师的考核和测评,形成激励机制等。

教学管理策略的构建

《教育》:贵校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陈向党: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针对各年级学生不同成长规律,本校采取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措施,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特别近两年,在模范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模范教学管理策略,取得了较好成效。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模范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快乐、高效的学习体验过程,努力在教学过程融入更多的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情境下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学校构建了“三段四环节”教学模式:把教学分为自主学习、师生互动、达标检测等三个阶段;在师生互动阶段,为了体现学生发展性,采用“单元导入,明确目标”“预习交流,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课堂总结,回归单元”四个环节对教学目标进一步加以落实。在“三段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落实上,教师使用“一课三案”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即学生预习方案、教案、学案。同时,该教学模式要求模范教学在体现生活性上,结合更多学生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在体现发展性上,模范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多元学习评价方式,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在体现生命性上,模范教学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引导课堂,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模范教学充满生命气息。

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学校逐步完善了小学和初中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对教师备课教研、课堂教学效果、作业批改情况进行强化管理。特别在教师备课环节,坚持实施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制度,即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学生学路点拨、学习能力培养及“一课三案”的生成,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此外,还加强了对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每学期开展教改大课堂活动,组织“模范杯”教学竞赛和教改大课堂活动,规范使用教学模式,按照学科特点,鼓励教师形成自己教育风格。

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模范教学坚决落实学生的主体身份,以“整体建构知识”为出发点,以“探索方法规律”为着力点,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落脚点,追寻“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整合、教法学法协调、课内课外一体”的课堂教学原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尽管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课型不同,但在“三段四环节”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求知素养目标是相同的,所以,学校抓住了学科的基础关键问题,做好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规划和提升。

《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了校长的治校理念,也蕴含在学校的办学追求上。贵校在打造“模范教育”办学特色方面是怎么做的?

陈向党:按照局党委对模范学校的定位,要成为全县基础教育的模范,多年来,全校师生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以模范教育为特色,结合人性化管理理念和人本化教育思路,对校园环境、载体活动、管理方式等方面做了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使学校办学特色得到了更好的彰显。

构建特色的办学理念。模范教育的核心是“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所谓“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首先要求对学生这样定位:一是所有学生都有自尊心,再小的学生都有自尊,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训斥和指责;二是所有学生都有上进心,学生千差万别,上进心各有强弱,只要都在努力,就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的进步;三是所有学生都有无限潜能,需要挖掘和发现,而不是被忽略和忽视。基于以上认知,学校构建了学生第一、成人第一、教育第一的模范教育办学理念,并且开展了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