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明威老人与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明威是美国文学中硬汉派的作家,在阅读中我们发现,他尽管是要写人与困难的斗争,但是似乎,这个环境并不是那么的恶劣,这些和很多中国的作家有了不同,全文几乎没有发现环境恶劣的句子,能够看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宁静和诗意,可以看以下几例:
“通常一闻到陆地上刮来的风,他就醒来,穿上衣裳去叫醒那孩子。然而今夜陆地上刮来的风的气息来得很早,他在梦中知道时间尚早,就继续把梦做下去,看见群岛的白色顶峰从海面上升起,随后梦见了加那利群岛的各个港湾和锚泊地。” [1]
“偶尔有条船上有人在说话。但是除了桨声外,大多数船只都寂静无声。它们一出港口就分散开来,每一条驶向指望能找到鱼的那片海面。老人知道自己要驶向远方,所以把陆地的气息抛在后方,划进清晨的海洋的清新气息中。他划过海里的某一片水域,看见果囊马尾藻闪出的磷光,渔夫们管这片水域叫‘大井’。” [2]
“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象山岗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深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他仔细俯视着海水,只见深蓝色的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这时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彩。” [3]
海明威的海上描写就像是一副宁静的笔墨画一样,这里有着绿色的海岸线、群岛的白色顶峰、马尾藻的磷光、深蓝色的海水,一切都是充满着诗意和安详,很难让我们联想到那些凶残的鲨鱼,联想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海洋对于海明威来说是一个诗性的原乡所在,是一个梦想的天堂,陆地在本质上没有这种功能和属性。诗意的获得主要原因就是海明威小说的那种对风景描写的渴求,他的很多小说都是立足于大海的真实图景,他的小说中往往会有大段大段的描写景物,并经过内心的提炼,再加上海明威那种独特的感受和静穆的感觉,让他的小说散发着别样的美感。同时非常注意笔法,运用意象和色彩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叠加,而是靠艺术手法来加以美化,加以提炼修剪,使之生意盎然。在使用颜色和意象的时候更注意搭配的比例,注意选择合适的表现角度,注意涂抹的量的大小。在取景的时候注意近景和远景相互结合,注意动静有序,和谐诞生生机。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中有着一种非常明确地意念指向,那就是主张一种略带不可征服的进取审美风格。在他的风景描写中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海明威的景物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崇高的,而是气质上的感性的淡雅之美,这也是海明威独特的个人气质所决定的,海明威有一种征服之后的松弛感渗入其中,而是靠一种温暖包裹着的,痛苦总是和幸福交织在一起,惊涛骇浪和平静如水二者相互依存才形成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领会到生命的可贵,才能强化大家对美的认知。正如有的研究者说的那样:“老人把大海、群星、风、鱼当作自己的朋友。他爱大海,把大海当作一位女性,在内心深处也一直把马林鱼、鲨鱼、海豚放在自己同等的地位和同样的处境里。文中反复写了马林鱼的力与美、它的高贵仪态,老人把它当作自己的新兄弟,甚至想到自己不配吃它,虽然还是下定决心把它弄死,但又为它的失败而感到伤心。” [4]
这种与海洋为伴的描写,似乎不同于中国传统中的描写,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总是有一种二元对立的思想,自然作为客体出现在了作为主体的中国人面前,几千年来中国的劳动者总是需要面对着强大而厚重的土地,土地是生育一切的东西,然而却又是不可征服的,主客对立使中国人总是把人和自然截然分离。自然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压,几千年来黄土地上的苦难太多了,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强大的自然,只能顺应自然,自然就像神一样的存在着的。自然一旦过分的侵蚀就会激起人们强烈的求生意志,表现为对自然决绝的反抗。巨大的生活阴霾和严峻的客观形势形成了一个包围网,压的人们透不过气来。
而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透漏出来的自然观则是相对要复杂的多。一方面海明威和中国的作家一样对于自然充满着一种挑战的力量,有一种征服自然的冲动,体现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古希腊思想中,认为人是最优先的存在物,例如亚里士多德给万物规定等级关系,人是世界金字塔的顶端的,其他物种都是作为人们的美味,为人们提供食物以及各类器具而存在。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中心主义的盛行,在一次次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让人们体会到了胜利的快乐,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人类对于自身的行为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海明威作品里还有着强烈的生态视点。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海明威总是能够从一个比较写实的角度对生态进行描写,同时人击败大马林鱼,大马林鱼被鲨鱼所吃也是符合生态内循环的,海明威的自然观也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尊重之上的,强调自然的有序发展。而且海明威身上有着浓厚的基督教的倾向,他出生在基督教家庭,他的小镇上也是一个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每天饭前必作祈祷,读圣经和唱赞美诗。外公霍尔的宗教精神也传递给了海明威,这点也对海明威产生了重要影响。海明威对自然进行征服时候也是怀有着一种虔诚之心,对万事万物背后总是相信一种基督教的神意,他的海洋世界拥有着神性一样的包裹,是一个略有美化的世界,尽管有着鲨鱼等各种困难,就像耶稣受难一样,主人公还是要扛起自己的责任,坚强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人与海;硬汉精神;形象;解析
1.人类精神的塑造
海明威小说塑造的硬汉形象,象征着一种人类精神,一种永恒并切超越时空的存在,把现实生活与哲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人类尊严、即在困难面前不弯腰的硬汉子。桑地亚哥是个老渔夫,独自一个人驾舟出海打鱼,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他没有放弃,并再度出海,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在返回的归途中又碰到了凶猛鲨鱼,经过殊死搏斗,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用老人的话来说:“人并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海明威在小说中想揭示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与鱼的较量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了。老渔夫敢于挑战,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渔夫这样的英雄,不管他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的。?因为,他给我们带来的是自信,是勇敢。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迎接挑战,正如小说中小男孩所说的:“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 "He didn’t beat you. Not the fish."(from the Old Men and the Sea)。
2.硬汉精神
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一个象征性的硬汉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敢、坚强和永不放弃。 在桑提亚哥的背后是一种人类永恒的自信、自强和自尊,是一种永恒的人类精神,他激励人们向困难和死亡挑战。在海明威传奇小说中都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汉英雄,我们解读海明威的作品时,要从硬汉精神和他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存环境、人生阅历等,都给人以极强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男子汉精神。《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代表着生存环境, 依赖的环境,也代表着与大自然角斗的竞技场。海明威塑造出一个个的硬汉形象,永远也不会衰败。老人与鲨鱼搏斗体现了作者心中决不屈服的生命力。 桑提亚哥希望钓到大鱼的时候,可以使人联想到他渴望创造的奇迹。“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烘托了桑提亚哥对力量的向往和对黑暗临危不惧的精神。象征着老人追求勇敢和搏击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小说《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己,以勇敢顽强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他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他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老人与海》作为名著,有他深刻的一面,都透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使他看到冰山在海上移动之所呈现的壮观景象,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老人桑提亚哥出海挑战大海的时候,是人类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大自然,征服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老人是人类的代表,他那抖擞的精神,和鲨鱼进行搏斗,最后是空着双手而?凯旋。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这就是征服的力量。从而验证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的真正意义。
3.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他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作失败者的时候,可是他却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尽管鱼肉都被鲨鱼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从而揭示了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精神,体现的不仅仅是条硬汉,从他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精神价值,是人类永远不变的永恒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人的自信。
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提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大的不幸,人也只能自信。在面对困苦甚至死亡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唯一支撑人们生存勇气的,只有自信。因此,我们活着就必须有自信,在海明威小说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人的精神上来讲,所得到的自信,是从人勇于和命运的抗争得来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就是这样取得了胜利。总之,人的真正胜利就是最终战胜了自己。
海明威的人生哲学,本来就是一场斗争,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虽然不是什么大英雄,但为生存下去,始终保持着一种观念,一种原则,即做人的尊严。他们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表现出了高度的自制行和忍耐行。桑提亚哥在危难中所表现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就是他那种“人可以被消灭而不可被击败”的最典型的“硬汉”形象,这就是彻底的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也是海明威晚年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
4. 现实意义
海明威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和海明威式的英雄,在今天,也具有普遍性意义。在生活困境中,做到自强不息。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使人感到精神压力,疲惫不堪,要做到精神不倒,就要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以不垮的精神,使自己成为强者。面对困难,仍然需要有海明威的精神,即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精神永远不可战胜。
海明威是塑造那些在强大的压力不屈不饶的人们,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哲学。《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他那种人可以被消灭,而不可被击败的典型。常年的海上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记,铸就了他的“硬汉”性格。这就是彻底海明威式的人生哲学。这也是海明威晚年时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这种斗争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海明威的创作人生哲学反映了当代的现实,特别是时代的精神。同时,海明威也在宣扬一种人生哲学意义,即爱可能战胜死亡。海明威是钢性的汉子,他的作品中所阐(下转第20页)(上接第19页)述的思想和海明威式的英雄,在今天,也是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5.结语
海明威对死亡主题如此关注是和他一生的生死经历分不开的,他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作品向世人展示他的死亡意识,显示他对死亡的见解。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海明威死亡意识是在他对死亡主题理解中形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死亡更是对生命的肯定。海明威提倡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以硬汉子精神去面对死亡。《老人与海》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是作家创作的总结,都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性,这在美国文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最高体现,即冰山能够移动是它八分之一浮在水面――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参考文献】
[1]陈主编 《外国文学名著精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2]海明威著 吴劳译《老人与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3]董衡巽编 《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任敬著 《20世纪美国文学史》[M]. 青岛出版社,1999.
[6]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一、关于生态文学批评模式的概述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研究模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种公认的文学研究流派,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主张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缺失的研究,分析“自然”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对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熟视无睹和肆意地破坏进行批评,从而号召人们理解、爱护和尊重大自然,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人类在自然界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人类破坏自然的恶行会受到大自然怎样的惩罚?这些都是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问题。最初,人类和自然保持着相依为命的和谐关系,但是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现代社会里,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和自然的关系,希望可以重新建立和谐的自然和人类关系。而对企图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贪婪的人类行为进行批判正是生态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内涵。伴随着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重新解读,以便可以对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和哲理进行挖掘。
二、海明威生活经历对小说创作中自然主题的影响
自然一直是海明威进行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自然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小说《老人与海》之中。小说中的自然犹如人类一样,带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时而温文尔雅,时而狂野暴躁。郁郁苍苍的森林,奔腾不息的小河,波涛汹涌的大海,苍翠挺拔的树木,都为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素材。打猎、游泳、钓鱼、滑雪等这些贴近大自然的活动,几乎陪伴了海明威的一生。海明威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一种挽歌的性质。对战争的厌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绝望,使得海明威终生都在寻找未被破坏和未被开发的自然,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海明威曾经去过伊利诺伊州的大草原,西班牙,基韦斯特,东非,古巴和美国的西部山区等地,贴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和关注回归大自然。海明威的住处——橡胶园,基韦斯特,太阳谷,华隆湖畔的避暑茅舍等,无不是贴近自然的地方。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对于小说创作中的自然主题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大自然进行了深情的讴歌,同时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思想情感。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解读
(一)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解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孤独老人桑提亚哥是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无依无靠,终生与海为伴。老人热爱海洋,赞美大海的美丽。老人把大海比喻成了一位女性,当成了一位在施宠或者不施宠的时候会做出鲁莽或者调皮的事情的女性,老人绝不冤枉她、恨她。在这位老渔夫的眼中,人类已经不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他一直试图通过一种女性的形象和自然界之间维持着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在老渔夫看来,海洋中的任何生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老人热爱飞鱼,因为它是海洋中重要的朋友,老人替受伤的鸟儿疗伤,照顾那些瘦弱的黑色小海鸥。通过作者对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存在和日常行为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人类的影子已经融入到了自然的生态圈中。在海明威对老人生活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一种整体回归自然的生态观念,老人寻求的是一种自我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稳定的密切关系。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恶性关系的解读
对于人类的贪婪无止境的自私行为,自然界会进行惩罚的。恩格斯曾经在《自然的辩证法》一文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为我们策划了一场人类和马林鱼进行斗争取得胜利和人类与鲨鱼斗争最终失败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小说的故事发生起因是老人已经在海上84天没有捕捞到任何一条鱼了,因为“近海的鱼是越来越少了”,这也暗含了人类对于海洋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已经受到了海洋的惩罚,人类的生存也变得更加艰难。海明威在小说中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老人在海上经过84天后终于捕捞到一条大马林鱼的惊险过程和最终带回鱼骨的悲凉结局,生动传神地为我们讲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疯狂掠夺和受到自然沉重报复的辩证关系。
在小说中,老人杀死马林鱼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老人已经熬过了84天没有捕捞到鱼的生活,为了有足够的钱去买生活用品和捕鱼需要的鱼饵,老人只有通过捕鱼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老人和马林鱼进行搏斗只是为自身的生存而相互残杀,这和自然界中的老虎、狮子、豹子为了生存而相互厮杀是同样的道理。其次,人类试图通过征服自然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老人是一个渔夫,出海捕鱼是他生存的唯一出路,正如他杀死大鱼的时候心中想的是他只是杀死了一条大鱼,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鱼肉。老人作为一名捕鱼者,最大的荣誉就是将鱼杀死。通过对以上两个重要原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第一个原因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才进行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第二个原因的产生是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的驱使下进行的行为,这也是造成现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小说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老人虽胜尤败,在表面上他杀死了马林鱼,可是最后带回来的却是一副毫无用处的骨头架子。这正是海明威的独具匠心之处。海明威把老人和马林鱼搏斗的背景置于大海之上,小说中的老人和马林鱼是自然力量的象征,马林鱼是被自然征服了的一面,鲨鱼是自然复仇的象征,结果是毁灭了人类所捕获的东西。人类和大自然进行了殊死搏斗后,并没有取得彻底性的胜利,最起码没有战胜大自然。小说中老人最后的失败也告诉我们:任何试图控制和占有自然的人类自私贪婪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会成为自然的敌人,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老人最后失败了。老人对于失败的原因也进行了反思:“我真的不应该出海那么远!”“我这次出海真的太远了!”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老人最终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我仅仅是武器比它强。”老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海洋的关系,自己对于海洋是拿着人类自己制造的认为很先进的工具进行掠夺,可是当自然真正地实行报复的时候,无论人类认为多么先进的工具,在自然的面前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人类最终无法战胜自然,无法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现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已经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自然界已经开始对人类的贪婪行为做出警告。
四、结语
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表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生态学思想和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关系的反思,为如何正确看待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反思:在生态文学批评中,人类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和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力。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和其他自然物是互为条件的,如果将其他自然物作为人类的环境来看待的时候,人类就处于“中心”的位置,但是如果将人类作为其他自然物的环境时,其他自然物就处于“中心”的地位。所以,在《老人与海》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和自然界要和谐共处,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固然可贵,人类的尊严同样不能丢失,但是在强调和肯定人类能力的时候,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的利益为代价,坚决不能为了人类自身利益而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通过对海明威的生态主题思想的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海明威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增强我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尊重大自然,合理利用和开发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海明威这位具有超前生态意识的伟大文学家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给我们的最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 郭遂芝.《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与哲学意义[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14).
[3] 陈霞,周红蕊.海明威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6).
[4] 陈建永.《老人与海》的叙事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8).
[5] 陈靖怡.从《老人与海》看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6] 陈智淦,王育烽.海明威的生态情结——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与《圣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一、偏离、频率、突出和前景化的定义
偏离(deviance),是指某一种语言现象与其在文章或者语料库中的正常出现频率的明显差异。与偏离(deviance)相关的另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是频率(frequency)和突出(prominence)。文体学中的频率,是指某一语言现象或者特点在作品中的出现频率;突出,是一个心理概念,它是指作品中某些语言特征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印象。频率只是一种语言手段,是作家使用语言的特点,作家以调节语言现象出现的频率为手段,试图达到让某些语言特征前景化(foregrounding)的效果。所谓前景化,就是使某些语言特征超越其他语言特征得到突出。整体而言,突出和前景化是作家的写作目的,而语言现象的出现频率是手段,偏离则是频率产生的现象。
一、偏离的分类
胡壮麟(1988:303 - 304)认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作者,为了获得独特的表达效果,会通过突破一些语言常规出现语言偏离。如果这种偏离是由文本外条件来决定,称之为外部偏离( extemal devia-tion)。相反,如果这种偏离是由文本内条件来决定,称之为内部偏离(intemal deviation)。偏离通常可以从五个范畴进行讨论:语音偏离( phonetic devia-tion)、词汇偏离(lexical deviation)、语法偏离(grammatical deviation)、修辞偏离(rhetorical devia-tion)和语境偏离(contextual deviation)。(Zhao,1993:216 -253)
三、《老人与海》的语言偏离的现象
(一)外部偏离
海明威区别于其他作家,在于他语言使用的简洁性。海明威总是试图按照冰山的原理写作,删除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统一在一个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美结合。《老人与海》中语言的简洁性主要体现在(侯昕燕,2011:82 - 83):(1)句式短小精干。据统计,《老人与海》的平均句长为14.4个单词,文体偏向简单。(孙丽丽,2011:117 -119)(2)用词简单却极具表现力。以BROWNA(普通英语语料库)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老人与海》的平均词3. 86个字母,用词较短。(孙丽丽,2011:117 -119)
(二)内部偏离
通观《老人与海》整篇小说,海明威倾向于用简短的句子表达其思想,但海明威偶尔也会使用长句子及复杂句来描述与鱼搏斗时的情景。例如:“He took all his pain and what was left of his strength and his long gone pride and he put it against the fish’s agony and the fish came over onto his side and swam gently on his side, his bill almost touching the planking of the skiff and started to pass the hoat, long, deep, wide, silver and barred with purple and interminable in the water.”海明威一反该篇小说的语言常规,使用长句子及复杂句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凸显老人和鱼搏斗的猛烈与身体的痛楚与疲乏。
(三)语音偏离
《老人与海》的语音偏离,主要体现在大量单音节和双音节词的使用。例如,小说开篇第一段共计148个单词,其中仅有“definitely”“finally”“un-lucky”“another”和“permanent”五个三音节或者多音节的单词。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大量使用使得这段文字读起来清新活泼、简洁有力。
(四)词汇偏离
《老人与海》中的词汇偏离可以分为四方面。(1)利用词类转换凸显说话人的独特视角等认知功效,帮助说话人主动引导受话人的识解过程,获得说话人期望的交际效果。例如:“But after forty days without a fish the boy’s parents had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ally salao, which is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 and the boy had gone at their or-ders in another boat which caught three good fish the frst week.”句中的unlucky,将形容词转换为名词使用,凸显不幸运的程度。(2)大量使用动词来描写老人打鱼的过程以及老人与鱼之间的搏斗;形容词主要用来修饰老人、鱼和渔船,描述老人的外表长相以及他的顽强拼搏精神。(3)外来语变异。《老人与海》中运用了23个西班牙语词汇,这些异国词语的运用对于表达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赵翠莲,潘志高,1999:80 - 83)例句中的“salao”是西班牙文,它正确的拼写应为salado,意为加了盐的,咸的,苦的,转义为倒霉的、不吉利的。salado之所以变成salao,少了一个d,这是古巴人吃音所致,他们把d吃掉了,而这也正是海明威用这个“破残”的西班牙语词汇的意图:显示古巴下层老百姓的身份。(4)《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喜欢用“the water”来替代“the sea”,water经常与dark,blue在一起搭配使用。在小说中,好几处用“dark”来修饰大海,好像大海是从头到脚穿着黑色衣服的女性,她很仁慈,也会很残忍。(黄嵘论,2007:45)
(五)语法偏离
(1)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单句和并列句。并列句大多都以and,but来连接,偶尔也使用then和so,甚少使用主从复合句。句子显得简短,语言表达简练。充分地突出了海明威独特的写作手法。(2)老人的对话中没有晦涩难懂的俚语,语法没有常见的英语对话中时常出现的错误,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甚至不常使用省略句及省音符号。(赵翠莲,潘志高,1999:82)老人对话中出现了这些“cannot”“I could”“I an”“you are”“there is”本可以使用省音符号的地方,却没有使用,凸显了英语不是老人母语的这一事实,小说更符合现实。
(六)修辞偏离
使用修辞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给文章增添文采。小说中的修辞因为其独特性产生了明显的偏离,前景化效果尤其明显。这里,就选取《老人与海》中几个偏离现象比较明显的修辞格加以分析。(1)海明威既使用有喻词like,as,as if,as though的明喻,也使用了较多的暗喻。例如:“But his left hand had always been a traitor and would not do what he called on it to do and he did not trust it.”中的traitor名词做暗喻,描写左手不愿听他的吩咐行动,背叛他。(2)《老人与海》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立意高远,含蓄深刻。老人象征着“生命英雄”;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是老人魂牵梦萦的“那群狮子”,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给老人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3)拟人手法的使用。“He always thought of the sea as la mar which is what people call her in Span-ish when they love her. Sometimes those who love her say bad things of her but they are always said as though she were a woman.”句中代词she,her指大海,即老人把大海看做是一个女性角色。除大海以外,鲨鱼、马林鱼和船,在老人眼里,都是女性,凸显了老人的硬汉形象。(4)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例如:“If the boy was here he would wet the coils of line, he thought. Yes. If the boy were here. If the boy were here.”和“How Iwish the boy werehere.”这句话在这篇小说里出现了许多次,表明小男孩对老人的重要性,可以说,小男孩就是老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的源泉。
(七)语境偏离
摘要:海明威作为文学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简约、生动、精准、含蓄,蕴藏着深厚的内涵,其作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海明威的作品,人们主要围绕审美风格与语言进行研究,对审美风格与语言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外加,我们主要依据翻译成中文版本的作品来进行研究,因中英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研究效果。本文以《老人与海》原本为基础,从语言学角度切入,研究作品的审美风格,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老人与海》 审美风格 构成 语言学 研究
海明威是一名美国作家,其作品以自然主义风格为主,小说的创作过程遵循“冰山理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明显的自我审美倾向。《老人与海》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老人与海》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海明威的人生哲理。简单的故事、精湛的写作手法、鲜明的语言特征,构成了整个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具体探讨《老人与海》中审美风格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
一、审美风格
解读海明威的审美风格可知,《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呈现多元化、独特化的艺术风格,海明威将简约、含蓄、深厚的蕴意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并统一地展现在文本语言中。简约的语言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给读者带来无穷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小说内容主要描绘了一位坚强、勇敢的主人公,具有硬汉性格,作者通过简约而精辟的生活用语刻画了硬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形式主要以简约、含蓄为主。首先,作者提倡通过简约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浓厚的情感,不主张迂回曲折。在《老人与海》中,这种简约的语言风格显而易见,海明威懂得简洁语句和复杂情感之间的转换技巧,并能灵活运用。海明威旨在以简约的语言来提高语言表现力,采用最具体的方式来刻画物象,增加可视性,提升可感度。事物外观是表达文学艺术情感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写,可在读者内心引发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视觉性,拉近读者和作家之间的距离,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海明威直接描写了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等的外观形态,通过具体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透过具体物象来展现世界。①其次,其审美意蕴具有一定的含蓄性。海明威借助简约、质朴的语言,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者在其描绘中体验语句所蕴含的情感。虽然作品中的语言直观、简朴,但这不会对丰富情感的表达产生任何不良影响,海明威将自己的人生观隐藏在了质朴的语言中。《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的物象客观、简单,蕴意却浓厚、炽烈。
二、语言艺术特征
大部分著名的文学作品,通常都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对于《老人与海》,人们记忆深刻的便是其简单、婉转的语言。
(一)以简单句式为主。《老人与海》中短句较多,并穿插使用长句,形成了一种有条不紊的文本形式。语言学中关于句长有着特定的参考标准,若整篇文本中平均句长位于14到22个单词的范围,则问题难度适中;若少于14个,则为简单文体;若超过22个,则为复杂文体。《老人与海》中简单句占据一半,并列句的比重达到30%左右,海明威在创作过程中精心挑选句式和词汇,并舍弃了冗余的修饰词,旨在通过简单的句式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同时,海明威合理穿插长句,在背景介绍时使用了较多的长句,但在小说整体中,简单句居多,且but、and等连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这进一步说明了简单句在文本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二)词汇重复率较高。在词汇运用方面,海明威作品中词汇重复使用的现象较为常见。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一共有英文单词26674个,其中不同的有2515个,这也表明,每一个单词的重复使用次数达到10.6次,有些词汇可能重复使用的次数更多,其中较为常见的实词使用次数较多。虽然作品的词汇重复使用率较高,但形容词和副词相对较少,这表明作品更加尊重客观事实。
(三)修辞方法丰富。在修辞层面,比喻、象征、重复手法运用较多。在作品中,通过the water来代替the sea,这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同时,小说还利用象征手法,丰富了主人公、大海等所有具体物象的内涵。对于like这种比喻性词汇,作品中总共出现37次,这表明作品中明喻修辞使用不多,这与作品直观、具体和真实的语言风格相一致。对于重复修辞则使用较多,作者强调重复,在使用这一修辞时,不仅要达到一定的语意,还应营造出有效的重复效果,这并不会给人刻意描画的感觉,而是形成于无意之中。
(四)叙事手法巧妙。海明威所运用的叙事手法更为巧妙:不断变换叙事角度,进一步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和内心活动,并在小说中找不到叙述者的痕迹。据相关统计,小说中第三人称出现次数达1171次,位居首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客观陈述态度。而在表达老人内心想法时,主要使用第一人称,作者不干涉或左右主人公的想法,主人公可自主表达,达到了客观表达的效果。综合来说,作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叙述:一方面,借助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发展的简洁叙述;另一方面,借助主人公内心来映射事件,以免作者过多干扰。
三、审美风格与语言表达
语言风格本质为一种文学美感形态,映射在不同的作品中,因作家个体的差异,相应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姿态风貌也便不尽相同。《老人与海》主要借助各种词汇、修辞和句式来形成含蓄、简约的审美特点,小说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审美风格紧密相连。
符号学相关理论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符号均能引发人的感触和共鸣。通常那些具体的、形象的、可直接体会的客观语象能够刺激读者心理,并生成具体的形象带来审美的直观感受,这在《老人与海》中的表现更为突出。简洁的句式中蕴藏着丰富的实词,叙事手法合理,可在读者内心产生视觉可感性。
小说通过对经典英雄形象的塑造,展现了生命的价值。小说中老人的捕鱼经历,将生命的潜力和价值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老人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换取尊严和荣誉。以生命换取尊严和荣誉也是对圣地亚哥人人格的真实写照。老人与大海、鲨鱼等的搏斗和比拼,便是从自然中找回应有的尊严的过程。老人是自信的,即便孤身一人身处茫茫大海,也拼尽一切去争取生存机会。老人是粗壮的,即便持续84天毫无所获,也没有屈服于大海,这是其百折不挠精神的具体体现。老人是勇敢的,即便以捕鱼为生,也不畏惧各种危险。这种英雄形象在简约语言的烘托下更加明显和深刻。在第84天,老人还是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从老人的眼神中只能看到倔强和顽强,他直视大海中的各种困难,直面未来的生活,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海水一样蓝的眼睛”便是对老人最准确的描述。海明威赋予了这个老人新鲜生动的活力和永不屈服的精神。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就如同孤独的老人面对茫茫的大海,但老人并没有被这一切吓退,而是一如既往,坚持不懈。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这部作品大面积使用单、双音节,虽然语言简约,但却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受,冲破了沉重、压抑的传统搏斗环境的束缚,将老人积极乐观的性格完全地展现了出来。
作者借助简约的文字和各种修辞手法,在简朴的文字中蕴藏着浓厚的情感,含蓄、婉转的语言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冰山理论具体是指作品中所直接表达的内容有如一座冰山中漂浮在海面上的部分,而其他内容需要读者仔细品读,有如那隐藏在大海中剩余的冰山。对于海明威的作品,读者不仅要明白那没有道破的语意,还应理解在沉默中隐藏的内涵。《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反复使用大量实词和短句,舍弃了繁琐的加工,借助客观叙事来全面描写故事。海明威在将故事直观、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同时,还能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使读者在简约的文字中解读背后蕴藏的思想内涵。简约的艺术风格在故事叙述、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以及对话交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引发读者去积极思索。简约的审美风格是通过语言才能表现出来的,但并不是文字数量越少,语言风格便越简洁,文字中还应具有一定的意味,蕴藏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概括为形式的简单和内容的丰富,海明威在其作品中便很好地应用了这一理论。另外,海明威还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注重自己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语言、形象和蕴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刺激读者的内心,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语言的表达直接影响作品的审美风格,且审美风格源于语言意识。语言具有一定的意味,它也是一种艺术符号,它在作品中丰富并优化了审美风格,只有准确把握语言,才可能抓住其审美风格。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其获得巨大文学成就的作品。冰山理论是海明威写作风格的代表,也是他文学审美取向的具体体现。他笔下的作品充满了神秘力量,且语言与故事紧密相连,使其作品充满了生命力。《老人与海》独特的语言特征在其文学作品中持续并永存,我们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一、《老人与海》故事简介
《老人与海》故事主要情节是根据一位名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古巴老船长在海上的真实捕鱼经历改编而成的,发表于1952年9月的《生活》周刊上。小说一经问世,便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世界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文学界还因此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海明威热”。
小说通篇以朴素、纪实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惊心动魄的故事:老渔夫桑迪亚哥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捕鱼能手,而如今已经接连84 天出海却无功而返了,受到众人一再的冷嘲热讽,就连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小孩曼诺林也在其父母的逼迫下离开了,这让老人痛苦不已。为了证明自己,更为了不让他的小粉丝曼诺林失望,他于第85天再次顽强出海。依然是那片没有尽头的“死亡之海”,依然是那面“标志着老打败仗的旗子”,但这一次,老渔夫信心满满,势在必得。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在深海,他幸运地碰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前所未见过的大。老人感激不已,激动得恨不得马上载着这个巨大的战利品返回。但这庞然大物凶猛异常,不肯轻易屈服,老人凭借顽强的毅力,独自与它奋战了两个日夜,终于将其征服,并把它束缚在船边返航,不料途中若干次遭到鲨鱼群的攻击。虽然他每次都能把鲨鱼打得落荒而逃,但这些贪婪的魔鬼已经将美味的马林鱼肉吞噬殆尽,最后老渔夫只能遗憾地带着一副没有皮肉的巨大马林鱼骨架回到了岸边。老人虽然在与鲨鱼群的搏斗中失败了,但他带回了象征胜利的马林鱼骨架……本文接下来就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桑迪亚哥、大马林鱼、大海和鲨鱼等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做一简单解读,以供文学爱好者们研读及探讨。
二、《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解读
(一)老渔夫桑迪亚哥——“生命英雄”的象征
小说中的主人公桑迪亚哥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突出体现,是“生命英雄”的象征。首先,他乐观豁达,坚毅自信,在经历了84 天一无所获之后,仍旧一如既往,在第85天继续远航,他想,“也许今天就要走运”,甚至“觉得今天很有把握”,结果终于让他等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其次,他不畏艰难,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在与黑色的大海、巨大的马林鱼以及凶残成性的鲨鱼较量的过程中,他以无比的自信、毅力和勇敢诠释了“生命英雄”的真正含义;再次,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漂泊,他时刻与死亡为伍,
但是在他的思想中,从来没有哪怕一丁点儿对死亡的畏惧。在每一次与鲨鱼的生死搏斗中,他用不断的鼓励和质问来展现他顽强的抗争精神:“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是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但你永远也无法打败他!”透过桑迪亚哥与鲨鱼之间一次又一次的生死搏斗,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不可摧毁的“生命英雄”形象,他用生命博得荣誉,换取尊严,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用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展示了生命价值的存在及其意义。
(二)大马林鱼——人生目标和理想的象征
“大马林鱼”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一个物象,对整部小说的艺术体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老渔翁的内心深处,大马林鱼是理想事物的象征,是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一生追求的目标。正如白劲鹏所描述的那样,没有了那条大马林鱼,《老人与海》就不再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了。小说中的大马林鱼寓意丰富:一方面,体现了海明威争取创作巅峰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也寄托了海明威对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运动早日胜利的美好愿望。
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的时候,已接近晚年,创作思路匮乏,受到不少人的质疑。文学评论家们发现,自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之后的10年里,海明威几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而他在1950年出版的《过河入林》又遭到了文学评论界的一致批判。很多人甚至断言海明威的才智已经彻底干涸,不会再有什么新的玩意出来了。海明威此时的境地恰好与小说最开始老渔夫桑迪亚哥的情况相映衬,老渔夫一直走霉运(连续84天都捕不到鱼),当他在海滨酒店休息的时候,其他的渔夫们纷纷投来嘲笑或同情的目光。如同桑迪亚哥期盼大马林鱼的收获一样,海明威渴望走向文学创作的最高峰,而《老人与海》正是他对所有怀疑他写作能力的人的最有力回击。
海明威的创作激情大多和他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50年代,正值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运动逐步进入,而这个时候的海明威正侨居古巴,被古巴人民不怕牺牲、不卑不亢的英勇精神所感染。因此,《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迪亚哥已不再只是个老渔夫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代表了古巴最底层的穷苦大众。大马林鱼象征着古巴人民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而来自不同国家的殖民主义者却犹如一条条鲨鱼一次又一次地吞噬着古巴人民取得的每一个胜利的果实,最终令“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白色骨架,这也预示着任何丰硕的成果和斗争的胜利,其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都要经过漫长的征途,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能够获得,但只要坚信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像“大马林鱼”般丰硕,美好的生活一定会实现。
(三)大海——残酷现实社会的象征
大海既是渔夫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也是与鲨鱼搏斗,时刻会葬身鱼腹的场所。
大海看似宁静平和,像“温柔的少女”“慈爱的母亲”,但在她深不可测的海底却隐藏着无穷的血腥和暴力。大海总是一片“黑漆漆”的颜色,蕴藏着无处不在的危险;又是“如此的残忍”,到处都是一片弱肉强食的血腥场面,这恰恰象征了当时充满危险和暴力的美国现实社会。当时的美国,正值麦卡锡主义泛滥时期,恶势力猖獗,横行无忌,民主进步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屠杀和迫害,整个美国社会弥漫在一片疯狂的恐惧气氛之下。在这个等级分明、“弱肉强食”的美国社会,掌权者荒无道,生活糜烂,为所欲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们受尽煎熬,任人宰割。海明威胸怀大志,希望能够为社会、为国家有所作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当他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原本追求的正义和理想却终究被残酷的现实击打得支离破碎,战争的裸和现实世界的荒谬使他逐渐明白:在如今的这片“大海”中,“小鱼虾”们要么是被“鲨鱼”吃掉,要么就是被“狂风巨浪”卷走,他们早已命由天定,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未来。
(四) 鲨鱼——社会中邪恶势力的象征
“那可恶的鲨鱼……我努力工作,碰上好运气。我得到一张数目可观的支票……用尖利的牙齿大块大块地咬着吃……”小说中的鲨鱼是海明威的有意安排,是一切邪恶及黑暗势力的象征,他们制造灾难,掠夺成性,总是阻止人们实现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渔夫视马林鱼为生命,而鲨鱼的不断追击就是要掠夺他胜利的果实,直到只剩“骨架”。凶狠的鲨鱼不断地袭击老渔夫,吞噬马林鱼,老渔夫不畏凶残,赤手空拳将鲨鱼群打得落荒而逃。
该小说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正值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运动逐步进入阶段。在海明威的笔下,主人公桑迪亚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老渔夫,更是一个生活在苦难中的古巴底层社会人民的代表,而鲨鱼恰恰是那些殖民主义者和掠夺者的,为了改变受欺凌的穷苦现状,人们就必须统一战线,联合起来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作者通过老渔夫与鲨鱼之间的殊死搏斗来呼吁人们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须站出来主动与社会中的邪恶势力斗争并坚持到底,取得最终胜利。小说中这样描述到:他想“……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这一切都充分展现了古巴人民顽强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也再一次展示了作者以斗争来获取胜利的独特的“硬汉”性格特征。
三、结语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老渔夫桑迪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为主要线索,叙述了老渔夫在制服大鱼返航途中同鲨鱼进行殊死搏斗,最终成功返航的传奇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巧妙地通过象征手法的应用将抽象的思想转换为具体的物象,同时遵循其“冰山理论”给予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读者的经验想象和情感上更深层次的探索。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赋予了这部小说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使得小说的主题远远超出了小说本身能够容纳的艺术境界,将海明威的悲剧人生和“硬汉”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Ernest 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 [美]柯恩(Cohen,H.),编. 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M].朱立民,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3] 安岩.浅析《老人与海》的人物表现手法[J].作家,2009(06).
[4] 刘久明.“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J].外国文学研究,1998(02).
[5] 王晓辉.浅析《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J].科技信息,2009(14).
[6] 孙超.《老人与海》中的悲剧性以及象征意蕴[J].黑龙江史志,2010(05).
[7] 江敏.对《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的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
[8] 蔡凤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一、解读《老人与海》蕴含的生态思想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文坛硬汉”,他的作品堪称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老人与海》为海明威在1953年赢得了美国普利策奖,并且在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被世人公认为是“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其寓意十分深刻。人们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正如海明威所说:“如果五六个人或者更多的善于解释的人能够继续解释下去,我为什么一定要干涉他呢?”有人认为该部作品体现了海明威希绪弗斯式的悲剧色彩的英雄主义观;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海明威的大男子主义观的宣言书。但是,该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广袤得令人难以想象,亟待人们从新的视角、在新的视域下重新研读去发现埋藏其中更多的思想宝藏。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老人与海》,我们要关注的是书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所秉持的生活态度,书中表现的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以及对人类“走得太远”对自然过度开发所进行的批判。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过着一种简朴、超然、注重内心世界的完全生态主义的生活。远离都市文明,圣地亚哥对于物质生活无欲无求。书中写到老人用一艘平底小帆船来捕鱼而不是渔船“……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老人住在窝棚里,“窝棚用坚韧的护芽棕皮做成,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泥地上一处用木炭烧饭的地方”,并且“他的衬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弄得像他那张帆一样,而这些补丁被阳光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老人的饮食极其简单,不出海的时候吃的是“黑豆米饭、油炸香蕉,还有些炖菜”。在出海前,他会喝上一些咖啡作为一天能量的补充。在物质上,圣地亚哥几乎一无所有,但在精神上他是一个富足的人。坚定的宗教信仰、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他满足于这种物质的匮乏,因为他对生活没有太多的物质要求。对于圣地亚哥来说,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对生活持有的积极、阳光、乐观的态度。梭罗的《瓦尔登湖》传递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态度,如:“简单,简单,简单吧!……简单些吧,再简单些吧!”“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得简单而明智,那么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是一种乐事。”满足于简单,崇尚自然,圣地亚哥,这位赤脚走路的老人与那些信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人迷恋奢华、挥霍无度、崇尚享乐,而事实证明这种生活方式对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使我们的生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圣地亚哥所实践的就是海明威的生态哲学思想:简朴地生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重塑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老人与海》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同众生平等的理念,字里行间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世上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人类的目的和利益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而海明威却把自然界中的生物看作与人类平等的存在。圣地亚哥漂流在海上看见了一只小鸟,善良的老人对鸟儿说:“小鸟儿,你喜欢的话就跟我做伴吧。”圣地亚哥把小鸟看成了孤寂旅程中偶遇的一位朋友,这是一种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以平等之目光看待世间万物的心态。这种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态度还体现在老人与大马林鱼的关系上。老人既把马林鱼看成他的猎物也把他当作朋友。海明威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人与其他生物都在为生存而拼搏。圣地亚哥要杀死大马林鱼是为了生存而大马林鱼要逃走甚至要杀死圣地亚哥也是在为生存而挣扎。在这个意义上,老人与大马林鱼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是对手的关系,当老人用力地拉住在海中不断翻腾的大马林鱼时他说道:“鱼呀,你简直要我的命嘛,老头儿想,但是话又说回来,你有权这么做,老兄,我从来还没有看到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着、更高贵的东西。你来弄死我吧,我不在乎谁死谁活了。”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老人又对这条苦苦与之搏斗的大马林鱼心存敬畏,把它当作朋友。他说道:“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你现在觉得痛了吧,我也很痛啊。”在老人看来,这条大马林鱼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一位值得尊敬并且与他势均力敌的对手,不论是老人杀死了这条大鱼还是大鱼杀死了老人,他们之间都没有失败者。正如法国生态思想家艾伯特施韦策曾说:“成为思考型动物的人感到,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如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老人与海》还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类过度征服自然的批判。在这部小说的结尾海明威安排了一个极具悲情主义而又发人深思的情节。老人与大马林鱼苦苦搏斗三天,最终杀死了它,但是在把大马林鱼拖回港口的归途中,这条大马林鱼受到鲨鱼的袭击,回到港口时只剩下一具骨骼了。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后果呢?老人进行了自省和反思,“那么是什么让你打败的?”“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从某种意义来说,老人的失败不是鲨鱼,而是老人自己打败了自己,因为老人走的“太远了”,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过度利用,这种杀鸡取卵式的理念必然得到报应。恩格斯指出,人类不要过分沉醉于征服自然的中,盲目的乐观使人类丧失了理智,每次征服自然胜利之后人类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因为自然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报复人类。人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在对自然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利用自然,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发展,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用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即“人不是世界存在的主宰,人是世界存在的牧人”,所以这部小说的最后结果就是老人辛苦捕来的大马林鱼“……如今不过是垃圾了,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人类付出巨大努力而创建出来的文明成果,却因为对自然、对生态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过度开发而烟消云散,所留下的只不过就是一些在时间长河中等待被冲刷殆尽的遗迹罢了。这就是海明威为我们勾画出来的未来生态崩溃的场景,令人反思,促人警醒。
二、结语
生态批评的目的之一就是促成人类的生态意识的觉醒,提升我们的生态美感,调整自己的生态行为,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解。《老人与海》似乎做到了这一点。通过对老人圣地亚哥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描写,他对非人类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以及老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海明威在想我们呼吁,是时候调整我们的行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了。马克思曾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是同“人类本身的和解”是紧密相连的。现代生态伦理学家也认为,人类在经济生活中的不平等是同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平等息息相关的。《老人与海》给我们的生态警醒就是我们要节约资源,关爱所有生命,对人类开发自然的行为进行节制。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
作者:郭秀伟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有一位作者在来信中说,她太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了,并把读《老人与海》后的感受形成了欣赏性的文字寄给了我们。读后,我们为这位作者对这篇小说的热爱与执著而感动。
她在信中说,读了《老人与海》,有如下感受:巨大的失败可能是巨大成功的前奏;巨大的成功可能是巨大厄运的开始;与巨大的厄运再次搏击,也许是人间最完美的战斗;最完美的战斗的结束,也许是最幸福的解脱。
她把第一点感受形成了文字《深海不拒绝勇气》,我们觉得无论是《老人与海》这篇名著本身,还是这位作者写的欣赏文字,都很美。所以我们把下面这篇赏析文章推荐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读后,能够激发起重温这部经典著作的热情。
深海不拒绝勇气
大家出了港口,就远远地分开了,各自驶向大海中他们希望捕到鱼的地方。老人知道他要走很远,一直划向清晨的海风,渐渐地把陆地的气息抛在身后。
――摘自《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著名的中篇小说。1954年,因精通叙事获诺贝尔文学奖。老渔夫桑提亚哥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枯瘦干瘪,颈背上有深深的皱纹;他的小窝棚由一种大棕榈树的枝叶所构成,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泥地上还有一个炭灶,棕榈枝叶墙上,挂着他太太的遗物:一幅彩色的《耶酥圣心图》和一幅《考伯瑞圣母图》;他的衬衫补过好多回,补丁被太阳晒成不同的色调,他把裤子卷起来当枕头,报纸就塞在里面,他弓在毯子里,睡在另一堆报纸上,报纸盖住上面的弹簧。――这就是老人的生存现状。他承受着衰老、孤独和贫穷,自然也没有能力享受一锅黄米饭就鱼吃的常人之口福,他甚至为生存卖掉了渔网。
然而,上天并不因其衰老而格外赐给他食物,并不因其贫穷而格外给他关照,也并不因其孤独而格外给他欢笑。大海给了他更加残酷的考验,大海拒绝了他八十四天的辛苦,让打了一辈子鱼的老渔夫八十四次空船而归。海明威是这样开头的:“桑提亚哥是个孤独的老渔夫,独自驾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里打鱼。如今他已经八十四天没打到一条鱼了。”
在这篇寓言式的小说中,那个大胡子海明威把这个孤独的老人安排在了成功的渔人之外。老人除了饱尝生活的孤独外,还要面对失意带来的精神上的孤独:一是在八十四天后,让跟他学打鱼的唯一的男孩离开了他,男孩的父母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跟着他倒霉下去;二是让屡次失意的他看到成功的渔人进港杀鱼、运鱼、腌鱼。老人因失意而更加孤独、尴尬、困窘。
第八十四天又空船而归。“帆是用面口袋补过的,卷拢后像一面老打败仗的旗子。”老人到了孤独和失意的极致,很多年轻的渔夫都拿他开玩笑,那些同他一样老的渔夫则替他难过。
在同情、嘲笑、难过中明智地放弃再次出海,尽早结束自己的打鱼生涯,毫无怨言地匍匐在生活最底层,然后悄无声息地死去。这对衰老、孤独、贫穷、失意到极致的老人来说,是最理性的选择,谁都能理解。但大胡子海明威却让笔下的老渔夫同他一起,“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没有做成的事情”,以老人失意的极致彰显其生存的斗志,以非常的失败昭示其非常的勇气。瑞典科学院常务秘书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获奖词中这样宣布:“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是使人敢于经受考验的支柱。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面对严酷的现实不能缺乏勇气,而要敢于应战、要敢于以勇气喝退降临的灾难和逼近的死神。”于是我们从海明威洗练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老渔夫不败的勇气。
尽管用面口袋补过的风帆像一面老打败仗的旗子,但老人愉快的眼神却透着打不垮的神气,预言着明天的奇迹;很多渔夫都拿他开玩笑,他并不生气;他理解男孩离开自己在情理之中,谁的父母不怕自己的孩子倒霉?羡慕别人的成功和叹息命运的不公都不能解决生存的实际问题。
八十四天的每一天,老渔夫都做好打鱼的准备,每天都兴冲冲而去,又空荡荡而归。希望与失望交替,失望与期待更迭。八十四天的辛苦劳碌竟一无所获,这无异于他打鱼生涯最彻底、最惨痛的失败。每一次失意对老人来说都是与日俱增的重创,老人内心也许脆弱地想过放弃,也许敏感地淌过泪水。但失意复失意、努力复努力的结果最终历练了老人不败的勇气。任何的敏感、脆弱、浮躁都无利于生存。八十四次空船而归没有从精神上打垮这个老人,恰恰相反,海明威赋予衰老的主人公以孩童般天真的梦想、年轻人冒险的热望及打不败的硬汉的灵魂。失败沉淀着他百折不挠的耐心和意志力,失败沉淀着他往深海打鱼的梦想。
到深海打鱼是他摆脱茫然和窘境的唯一出路。他已经卖掉了在浅海打鱼的渔网,只能凭长长的钓绳、尖尖的钓钩、锐利的鱼叉到深海寻梦。浅海是大众的领地,深海是英雄的疆域。衰老的渔夫用勃勃雄心梦着非洲的狮子、长长的海滩及震天的浪吼。唯有在深海中搏杀才能找到失落后心理平衡的支点,证明过去、现在以至于将来为人的尊严。
关键词: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硬汉”精神 大马林鱼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独具特色的著名作家,评论家。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遣词造句的简洁、精练和思想情感的含蓄、深沉,是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征。这种风格在《老人与海》中达到了顶峰。《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一发表即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作品获得了评论家们的一致好评,也为海明威赢得了1953 年度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曾被许多评论家和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比如书中体现出的“冰山理论”( Iceberg Theory) 、书中所使用的各种隐喻以及作品表达出的英雄主义等等。事实上,这部小说是悲喜色彩兼备的结合体。书中的角色既有悲的因素,又有喜的因素,在逻辑上看似对立,却是完整的统一体。
一、圣地亚哥形象分析
独自驾一页扁舟,能深入大海中捕鱼,就足够说明老人的勇气了。老人在努力了半天之后,终于有一条大鱼上钩了。可是,那条鱼太大了,仅凭老人一人之力,几乎无法将鱼钓起。但是老人和凶残的大鱼搏斗,鱼拼命挣扎,用他巨大的身躯撞击小船来还击。小船随时有可能被大鱼撞翻而沉入海底。老人冒着生命危险,用尽所有办法,将鱼杀死捕获。这展现了圣地亚哥的勇敢。而且,他历经风霜、饱受艰难,岁月的流失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悦的,永不服输的”,我们认识到虽然一生历经沧桑、厄运连连,却是一位性格刚毅的老人。他从未被困难所击倒,而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圣地亚哥与命运和死亡的勇敢抗争成就了海明威笔下最完美的硬汉子形象。他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以坚韧的毅力承受巨大的灾难而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完美的体现了人生永恒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淋漓尽致的阐释了海明威的死亡主题“生命因死亡而永恒,精神因死亡而大放异彩”。从老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老人的口气豪迈而自信,他的话简短有力,没有多余的词,没有附加的解释,同时也坚定了读者对他的信念。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形象的最后总结。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精神的象征。
同时,圣地亚哥又是乐观的。 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是有心情和马诺林一起谈论棒球比赛,或者到露台饭店和别人闲聊; 他每天早起享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高兴地出海捕鱼,不会去考虑结果会如何。嘲讽、孤独、甚至是马诺林的离开他都能够忍受。圣地亚哥是自信的: 日积月累的捕鱼经验和技巧赋予了他足够的自信,让他敢于选择在第八十五天开始他英雄般的远航; 他相信自己能够捕到一条大鱼,他甚至希望在航行途中碰见迷路的鱼群。圣地亚哥是坚定的: 海底600 英尺的大马林鱼竭尽全力和他周旋,不断考验着他的耐心和决心; 在与之搏斗的同时,圣地亚哥不仅面临随时葬身海底的危险,还要忍受饥饿、疲惫和孤单。最后,决心斗争到底的圣地亚哥终于征服了大马林鱼!
二、对大马林鱼的性格特征的分析
圣地亚哥是人类中的英雄,大马林鱼则是当之无愧的鱼中英雄。在与圣地亚哥正面交锋的时候,大马林鱼毫不畏惧地把小船带向更远的海域,与他进行果断的斗争。它用自己的方式对圣地亚哥进行迫害和摧残,让他不得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几乎让他丧失力量。大马林鱼这种对命运不懈的抗争甚至让圣地亚哥都惊叹不已,禁不住赞扬它是他所见过的最伟大、美丽和高贵的对手。因此,尽管大马林鱼在和圣地亚哥的斗争中以失败告终,它的美丽和高贵犹存。在读者看来,大马林鱼的死是庄严肃穆和激动人心的,它最后所剩下的白色骨架犹如象征它坚决、勇敢和尊严的勋章,足以让读者为之惊叹并对之肃然起敬。
三、结论
尽管笔下的老人是如此坚强,尽管《老人与海》为作家赢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病痛的折磨和身体机能的衰落以及超越自我的艰难仍然击垮了海明威。圣地亚哥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实为作者的自杀作下了一个注脚──反过来,既然注定要被打败,不如早被毁灭,正是这一悖论把一名擅长塑造硬汉形象的伟大作家推向了死亡。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圣地亚哥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参考文献:
[1]董衡巽. 海明威评传[M ].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论文关键词:《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硬汉,悲剧意识
一、硬汉形象
在海明威的这两部小说里,可以发现作者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形象,都是极具勇敢斗争精神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没打到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在海上遇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与它搏斗了三天三夜,“有一回,那条大鱼掀动了一下,把他拖倒在地,脸朝下,眼睛下给划了一道口子。鲜血从他脸上淌下来……”[1]70,好不容易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把大马林鱼征服了,又迎来了许多鲨鱼,“老人把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叉点扎进去,再扎进这鲨鱼的黄眼。鲨鱼放开了咬住的鱼,身子朝下溜,临死时还把咬下的肉吞了下去”[1]128,筋疲力尽的老人最终回到岸上时,巨大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架,圣地亚哥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却仍然没能把大马林鱼带回来,但是他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在与鲨鱼搏斗时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1]122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人去奋斗,去拼搏。
《永别了,武器》则讲述一个美国青年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抢救伤员,爱过一个人,受过一次伤,目睹军队里种种残酷状况后毅然脱离部队,永别战争。亨利原是个热衷参战的热血青年,即使受了重伤后仍想回到前线:被一颗大型迫击炮弹打中,导致“左右大腿、左右膝盖和右脚上多处负伤。右膝和右脚有深伤。头皮炸伤……”[2]64,亨利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姿态。重伤过后,亨利目睹了身边的战士一个个战死,好朋友雷那蒂口中“我不思想,我只是开刀”后终于放弃了作战,与爱人凯瑟琳一同逃往瑞士。
在海明威笔下的亨利和圣地亚哥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众人眼中的英雄、硬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亨利与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的不同之处,可以说亨利是力量上的无所畏惧奋勇直前的硬汉,而圣地亚哥老人则是精神上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英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就是圣地亚哥的个人信仰。
二、真性情
老人圣地亚哥热爱大海,热爱钓鱼事业,尽管他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了,但他不顾其他渔夫的嘲笑,坚信着自己可以钓到鱼。圣地亚哥对鱼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他热情的赞美着这条大马林鱼,执着的:在海上与大鱼搏斗时,“我巴望也能喂那条大鱼,他想。他是我的兄弟”,[2]78“于是他替这条没东西吃的大鱼感到伤心,但是要杀死它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它伤心而减弱。它能供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们配吃它吗?不配,当然不配。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2]94,“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更崇高的东西,老弟”[2]112,可见圣地亚哥十分了解鱼的行踪习性,由衷地赞美鱼的坚强执着,这是一种纯真热烈的情感,英雄主义的赞歌。
而《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在意大利救援队期间,认识了一位英格兰护士凯瑟琳,两人最终陷入热恋。亨利在受重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的悉心照顾。在随意大利部队撤退目睹战争残酷的本质时,凯瑟琳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撑。亨利对凯瑟琳的感情至真执着,尤其是两人商量逃往瑞士后,凯瑟琳在医院怀孕难产,亨利受尽了煎熬,“可怜又可怜的好凯特啊。这就是你同人睡觉的代价。这就是陷阱的尽头。这就是人们彼此相爱的结果”[2]330,亨利看着备受折磨的凯瑟琳开始这样自责,可见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之深,又如:“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是的,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我告诉你……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没事。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嗨,那怎么办呢?倘若她死去呢?”[2]330这一段亨利痛心疾首,不厌其烦地反复问自己,可见亨利担心凯瑟琳已麻木得不能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执着感情呢!
古谚云: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英雄总是在强大的外表下隐藏着最真的性情,最深的感情,圣地亚哥如此,亨利也如此。只是,一个面对的是大自然,一个面对的是自己的爱人。
三、悲剧意识及其根源
比较《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海明威的小说结局都充满着悲情的味道。《永别了,武器》是一种圆满中的遗憾,亨利好不容易脱离了军队,摆脱了战争,又拥有了完美的爱情,最后凯瑟琳难产,妻子婴儿都离他而去,可怜的亨利又一个人活在世上;《老人与海》则是一种遗憾中的圆满,圣地亚哥经历了三天的海上磨难,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等啃完,但他坚持与鲨鱼们搏斗,虽然只带回了一副极大的空骨架,但是圣地亚哥不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让遗憾中增加了些圆满。
综观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透出的的悲剧意识,这和海明威本身的生活背景、自身的创作背景分不开。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说,“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3],海明威将写作与大海上的航行作比,应该锲而不舍、离群索居,《老人与海》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1]27,引以自喻,在这种孤寂的生涯里,一个人不甘寂寞,勇敢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使结果未遂,“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从海明威自身的经历来看,他曾经积极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一战中受过重伤,双腿几乎要被截肢,在美国疗养期间,他受到了一位英国护士的悉心照顾,两人相爱并订婚,可惜后来这位护士另嫁他人,海明威伤心欲绝。海明威的自身经历与《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亨利与凯瑟琳相爱并在一起了,但最终难产而死,似乎作者有意将故事结局设定为悲剧,亨利终究还是一个人孤独于世,其中有对战争的痛恨,还有对那位英国护士的悲痛与记恨。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关键词:山之音;老人与海;老年形象;对比
老年小说是浩瀚小说文学海洋中的一个类别,这类小说的特点是创作风格严肃,主人翁形象震撼人心。老年小说多具备悲剧性质,主人翁也往往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生活潦倒、困顿,然而却拥有一颗积极向上,敢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的心。小说作者们在塑造老年人形象的时候,大都将笔墨放在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描写上,人性之美被充分展示,老年小说也因此展现出惊人的魅力。
《老人与海》和《山之音》是老年小说中的代表作品,前者将硬汉与弱者形象结合,向读者展示了一种让人深深折服,由衷敬佩的另类的阳刚美;后者却是将生死同时作用在了主人翁身上,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梦和挣扎,发人深思。
一、《山之音》与《老人与海》的相同点分析
《山之音》与《老人与海》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相同的主题,都围绕着日渐衰老的主人翁展开人物塑造,也都体现了老年人伴随生理衰老而日渐突出的在心理上的情感孤独和情感压抑,具有浓重的悲剧意识。
(一)相同的生理形象塑造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诞生开启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海明威在 《老人与海》 中,多次描写主人公的生理衰老,他憔悴、消瘦,他潦倒、困顿,他已经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虽然这一系列的描写是为了与下文老人的勇敢、坚强进行反衬,但也充分的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敬畏。随着人年龄的不断增加,无论在情感还是思想上,人都会遭遇严峻的考验。当生理衰老到无法为现实生活提供保障,无法满足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需求时,人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绝望。大马哈鱼是老渔夫对生存的坚持,又何尝不是他对生活怀揣信念和希望的最直接的表达?生理的衰老象征着人生的困境,老渔夫拥有高超的打鱼技巧,然而在遭遇衰老的时候,即便拥有再高超的技巧,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某种无能为力”,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大马哈鱼最终葬身鲨鱼腹中。海明威利用象征的手法刻画出了现实中逆境中的人,即使拥有好的生活条件,但一旦能力丧失,也将有可能身陷困境。反观川端康成的《山之音》,作者也描绘了主人公的生理衰老,日渐出现的白发、不断生长的老年斑以及健忘症的加强都给主人公的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他痛恨、恐惧,因而他渴望年轻、生命,他在复杂的思想中挣扎,感悟生命与死亡。
(二)相同的思想、情感压抑
在《老人与海》 中,海明威在描述圣地亚哥在捕捞大马哈鱼的时候穿插了老人的孤独和感慨,他怀念孩子们围绕在身边的感觉,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寄托于运气,他怀念年轻时候的心强力壮……虽然表面上看来主人翁的老年生活依旧乐观向上,但也反衬出了他的生活压抑以及情感悲凉。在《山之音》中,主人翁尾形信吾的情感压抑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与家人相处时的冷淡,导致主人翁情感压抑,思想偏激;第二,对儿媳产生畸形的爱恋,却无法将这种情感公之于众;第三,因为疯狂迷恋妻姐却求之不得,被迫娶了妻子保子,而这两个人却没有半点相似之处,整日面对妻子,尾形信吾的思想越发的压抑,他的生活被无形的压力所包围,他压抑的情感无处排解,负面思想积郁。
二、《山之音》与《老人与海》的不同点分析
(一)人物塑造手法存在差异
正面叙述、环境烘托、心理描写是海明威塑造老渔夫形象的主要手法。从正面叙述角度分析,作者开门见山的塑造了老渔夫的人物性格,如“孤独的身影”不仅说明了老人的孤独,也为整部作品奠定了悲伤的基调;再如“卷裤子当枕头”的描写,具备强烈的画面感,不仅反映出了老渔夫的生活境况(困顿贫苦),更展示了老渔夫的性格特点(朴实憨厚)。从环境角度分析,老人一个人置身于茫茫大海,孤身一人对抗大马哈鱼以及鲨鱼,空间的大与小,力量的大与小,无一不鲜活了人物形象,不仅充分的展示出了老渔夫的坚韧不拔,更从侧面展示出了老年人的孤独与无力,强烈的画面冲击带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美的感受。从心理描写角度分析,海明威为老渔夫加入了丰富的心理刻画,自由联想将老渔夫的过去与现在有机结合,人物的心理塑造不仅打破了时间的限制,更突破了空间的制约。在《山之音》中,作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刻画人物,用主人翁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反衬人物性格。大量的梦境不仅是主人翁晚年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例如,在《海岛的梦》一章中,主人公在梦中到达了自己从未去过的松岛,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的空虚与寂寞,更从侧面写出了主人公怀有未竟之愿的遗憾,他在无意识的梦境中寻找快乐躲避痛苦,却在真实的生活中备受压抑,继而对儿媳产生畸形的爱恋。畸形的情感使他的性格变得压抑扭曲,致使他只能够在梦境中缓解压力寻求对亲人的爱。当然,在现实的束缚以及不断的思考中,主人翁最终也利用回忆以及梦境完成了生死的超越以及情感的升华。
(二)人物思想、性格倾向存在差异
圣地亚哥的形象是孤独寂寞的,是乐观坚强的,在与大马哈鱼进行殊死搏斗的过程中,他虽然感慨衰老,但却从未放弃过希望,就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困境折磨着圣地亚哥,让他伤痕累累,读者可以看到他身上的伤口和血液,却看不到他眼中的泪水,他坚强的意志力任谁也无法摧毁。他坚强勇敢,他无畏生死,他的一生仿佛专为奋斗而生,为抗争而存。反观《山之音》,主人翁尾形信吾憎恨衰老、恐惧死亡,他热爱年轻的生命,继而对儿媳产生爱恋,他的思想畸形、性格压抑、复杂而自卑,就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在污泥坑里苦苦挣扎。
三、结语
综上所述,《山之音》和《老人与海》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所描绘的老年形象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两者都具备强的教育意义。无论是圣地亚哥老人身上所展示出的生命的崇高,还是尾形信吾身上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大彻大悟都值得现代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杜成林.重译《老人与海》(节选)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06)
[关键词] 影片《老人与海》;人与自然;硬汉形象;和谐
一、影片《老人与海》简介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对于自己人生总结性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影片中捕鱼老人圣地亚哥,他在同大马林鱼角逐抗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勇敢、无畏和坚韧等硬汉的品质,老人如同海洋一般的精神世界,亦是晚年的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写照。海明威笔下硬汉的形象已经逾越了自然界中人作为“人”的存在,而是上升到一个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压倒性强大力量的存在的崭新的高度上。这一象征着海明威晚年精神世界的经典硬汉形象,实际上是一种永恒性的、哲理化的象征,逾越了时空的阻隔,使得“硬汉”成为一种哲理化象征,一种永恒性的存在。“硬汉”这一纯粹的完美英雄形象的原型,来源于海明威以往的人生经历。海明威在很小的时候生存的环境以及他的父亲对于他的教育,使得他的童年经历中充满了冒险和刺激的元素。于是,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有一种对于挑战自身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渴望成为有力量的强者。这也直接造就了他内心深处“硬汉”的根源的形成。同时,他渴望寻求刺激以及冒险的性情,使得他在年轻的时候便有很多常人没有的经历,对于生活也有着很深刻的见地和丰富的阅历。比如他经历了很多次“死亡”,似乎总是在生死边缘徘徊,并对死亡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同时他喜欢各种同生命有关的生活体验,在其中对生活和生命进行更加深刻的感知,其中经历也成为他作品的素材的极其丰富的来源。“硬汉”这一形象频繁出现于海明威很多作品中,这一存在似乎可以净化人类的情感。在海明威所创作的众多人物中:迷惘的战地硬汉――亨利・弗雷德里克、勇敢的生命硬汉――罗伯特・乔丹、标准式的斗牛硬汉――曼努埃尔、重压下的硬汉――哈里、打不败的硬汉――桑提亚哥。他们风采各异,境界迥然,表明了海明威一生不懈创作、不愿重复、勇于探索新的“硬汉”个性。而《老人与海》则是众多硬汉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中老人圣地亚哥似乎又是硬汉中极具“孤独气质”和“沧桑感”的代表。
二、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的集中体现
(一)圣地亚哥形象的存在意义
影片《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身上集中体现出硬汉子的形象特征,具有勇敢、坚毅、无畏、果敢、坚韧的品格。他勇于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向大自然发出作为人类的挑战,并无畏于人生的种种磨难,是个不折不扣的孤独英雄。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在不断地挑战着大自然的极限,也即生命的极限。他说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打倒,但就是打不败他。这亦是“硬汉”形象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硬汉实际上是一种孤独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逾越了生命的界限,实现精神上的超脱和战无不胜。与其说“硬汉”是圣地亚哥本人,不如说定义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这种精神以圣地亚哥为载体在影片中传达给观众,给我们传递出一种“硬汉”式的精神和思想。这种思想的价值在于,更为侧重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非单纯的生命本身的苟活;与生命的安逸相比较,似乎像大海一样时而平静,时而却又“狂风大作,惊涛骇浪”更能够体现出生命更为真实的形式,生命也因为苦难而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于是,这种“硬汉”形象似乎更是一种对大自然中生存极限的挑战与痛苦的隐忍,是一种艰苦卓绝的忍耐人生艰难的形式,一种无畏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一种能够激发人类内心潜在意志力和忍耐力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亦在于能够鼓舞现实中的人们无畏无惧,面临困境时有敢于挑战的决心和信心。因为正如老人圣地亚哥说的那句我们都难以忘记的话:“人生来可以被打倒,但就是打不败他。因为硬汉形象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思想;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在影片中,老人圣地亚哥无论是同大马林鱼还是同鲨鱼的搏斗中,无不体现出这种“硬汉”的坚毅、无畏和忍耐的品质。在同鱼较量的过程中,老人在理智的分析中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不是“鱼”的对手,因为很明显他们在力量上相差悬殊,然而能够让老人的力量大于马林鱼的源头是老人内心深处的硬汉式的精神价值。这亦是影片的精髓和传授给我们的价值理念。尽管老人孤苦无依,没人陪伴,在海上要忍受着难以消弭的孤独和无助;同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相比较而言,这种孤独是更为可怕的,故而大马林鱼在精神上对于老人的陪伴似乎更是一种对他内心精神的激发。尽管他已经有84天没有捕到鱼的“悲惨”经历,并因此遭受了饥饿之苦,而老人并没有想过要放弃,在大自然面前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坚韧。而在老人心中能够支持他这种坚韧的便是他心中潜在的“硬汉”情结,更准确说是一种硬汉式精神。这种硬汉精神植根于老人的骨子里,并在同自然角力的过程中不断发挥着其巨大的力量和威力,最终成为老人精神的支撑。在同自然抗衡的过程中,让老人实现了他的负隅顽抗的坚持,并取得了最终的决定性的胜利。这是硬汉精神对于老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最显著的体现,是老人力量的最强有力的支撑,一种非凡式存在。
(二)老人圣地亚哥的性格特点
老人圣地亚哥的性格可以集中概括为:充满希望,勇敢,坚毅,无畏,忍耐。这种性格在影片中,通过几个典型的情节具体表现出来。首先是老人在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同时在那个小孩子离开他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只留下老人自己独享着同大海相处的孤独寂寞之感,老人仍旧能够重新拾起希望,继续出海捕鱼。老人内心总是充满着希望,并在这种希望激发出的潜在的乐观的情绪下继续自己对于生存极限的挑战。也正是这种希望,让老人有幸绝处逢生,遇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同大马林鱼相较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界人类和马林鱼生命相角逐的过程,在自然界争取一种生存的权利。老人在同它抗衡的时候,饥饿了就吃一些生鱼片,渴了就喝海水。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生命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为低级和原始的状态,却集中体现了老人坚毅、忍耐、执著的性格。影片中,老人同大马林鱼相抗争的情节是极其紧凑且精彩的,除却我们单纯看到的表面上的老人同大鱼的挣扎之外,内在的情节性暗示便是,老人除了同大鱼相较量,更有一种在内心深处同自己较量的过程。相比外界而言,这一较量是更为残酷且艰难的,是老人对于大自然和自我生命的认知相互协调与平衡的过程。在经历了与大马林鱼的势均力敌的较量之后。老人身上硬汉的精神品质似乎表现得较为明显,我们可以直观感知到老人的顽强、英勇、坚毅和镇静。
影片中老人在经历了大马林鱼的磨难,拖着疲倦的身躯之际,又迎来了第二次生命同自然的较量。这次比起大马林鱼更为凶猛,是一只鲨鱼。比起之前的经历,似乎这次的挑战更为艰难。而人类作为高等生物的特征之一便是,人类拥有智慧,同时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学习,通过获得的知识让自己的智慧变得更加有实践性。于是,影片中,我们感受到老人不再像之前那样放不开,而是变得更加英勇,像一个斗士一样同大鲨鱼相抗争,“硬汉”形象也变得更加突出。明朗而清晰,真实可以感知。似乎不同于大马林鱼的是,老人不再像之前那样稚嫩,而变得意志坚决又心肠狠毒,从而为了捍卫自己的斗争胜利取得的战果而“斗争”。这也可以解读成为“硬汉“对于尊严竭力捍卫的品质和性格。
(三)圣地亚哥“硬汉”式的悲惨命运
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矛盾。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直接导致了他“硬汉式”的悲剧性命运。这一悲剧的形成,似乎是硬汉生命形式存在的必然结果。影片中,老人在用生命同大马林鱼和鲨鱼相较量的过程中,曾一度有一种孤独感。并在内心深处极其希望孩子的陪伴,即便也了解这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我们通过这一“希望”便可感知,在老人“硬汉式”的悲剧生命过程中,本质有一种潜在的乐观情绪蕴涵其中。然而我们又深知,这一乐观精神具备着本质上盲目的特质,并已经指向了不可能实现的结果,但“硬汉”却仍旧能够坚定相信,这亦是老人“硬汉式”乐观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结 语
影片《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所昭示给我们的“硬汉精神”已经根深蒂固在我们内心最深的层面,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似乎“硬汉”已经幻化作一种精神符号,隐秘又坚定地坚守在我们的某种潜意识中,随时迎战。当我们面临生命的困境的时候,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以及启发之下,便于内在产生一种精神,形成一种战斗的“气质”,让我们拥有一种超凡的神奇力量,战得胜世间一切狂风骤雨,取得生命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 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2] 卡洛斯・贝克.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M].林基海,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5-50.
[3] 戎林海.海明威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1986(04).
[4] 海明威.谈创作[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84.
[5] 葛丽萍.最后的英雄――评《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式”主角桑提亚哥[J].名作欣赏,2007(12).
[6] 厄尔・罗维特,格里・布伦纳,史国强.规则:重新评价――海明威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01).
[7] 李华.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精神解读[J].语文学刊,2007(07).
[8] 贾文宇.浅论海明威的硬汉形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9] Roberts James.Noteson Hemingways The OldManandthe Sea[M].Nebraska:DepartmentofEnglishUniversityof Nebraska,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