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05-31 09:2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物理高考;针对性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河南省2011年将参加新课程的高考改革。本文将谈谈如何更有效地应对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高考。

一、重视课本上知识的复习,提高物理高考复习的针对性

分析近几年的新课标理综物理试题,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源于教材,有的是课本原题稍加变化,有的是借用课本习题情境。如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19题研究交变电流图像问题是对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一节“问题与练习”第5题的变形,而2010年理综宁夏卷第22题“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则更是直接对课本相关实验的考察。高考试题立足课本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在指导高三物理复习时,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加强对物理主干知识的复习,提高能力,鼓励学生独自思考,不断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二、理综物理试题的新特点

对课改地区而言,高考试题无疑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助推者。其具体表现为:

1.试题加大了对科学方法的考查力度

如2008年理综宁夏卷第21题考查学生对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及静电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严密的推理,对学生定性讨论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2010年理综宁夏卷16题以v-t图像的形式研究功和功率问题,对利用图像解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察。

新课改强调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学,更要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关注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突破重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的联系。

2.试题加大了STSE类试题的考查力度

STSE教育是我国高中理科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它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其显著特征是把当今时代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纳入教育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近年来有关STSE的物理试题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高考理综宁夏卷第17题介绍了静电除尘器,第24题以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绩为背景。

解决STSE物理试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抽象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根据物体的运动过程,选择相应的物理规律,求解答案。抓住典型的物理过程,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庆红.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版,2010(12).

第2篇

关键词:中考物理试题;评析;策略;复习建议;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9-0050-06

2014年河北省中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2014版的《考试说明》,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以初中物理核心内容为重点,突出方法和能力,注重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试卷既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也突出对物理学科素养的考查,发挥了区分学生水平和正确引导教学的作用。虽然整套试题无论是题型、题量,还是知识点的覆盖都和2013年中考试题基本保持一致,但由于2014年的考试说明较之前的有了较大的变动,因此本试卷又不乏创新的内容。下面通过对2014年河北省物理中考试题的分析,对2015年的备考提出一些建议。

一、2014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一)试卷结构安排合理,重点突出,体现说明,稳中求变,利于选拔

2014年河北省物理试题与往年的试题相比,题型、题量相对稳定,全卷满分120,分物理部分59分,综合部分20分,物理(含综合)部分题的难度与往年相近,控制在0.5左右。这样的难度结构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能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所需的学生区分出来,符合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正确的导向,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2014年的考试说明中出现了多项选择题,在中考试卷中体现出了这一变化。选择题的最后三道题20~22题由原来难度较大的单项选择题变为了多项选择题,要求每题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20题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焦距的变化引起成像特点的变化。21题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注重实验探究过程的考查和基本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考查。22题是电学综合题目,考查学生对动态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变化规律的判断能力,题目偏难,但相比往年的实物图的辨析,学生应该感觉相对容易一些。整体来看,虽然题型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难度感觉较大,但整体的试题难度并未提升。

(二)试题覆盖面广,再现课堂学习过程,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014年物理试题覆盖了物理教材中全部每一章内容,甚至考查了85%以上的小节内容。物理试题以考核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为主,既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许多试题是以教材中的例题、图片、实验等为素材,从物理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综合拓展、迁移改编的。这样学生答题不会有陌生的感觉,只是课堂参与过程的再现,特别是34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是建立欧姆定律的重要依据之一,考查了学生对基本规律的应用能力。

(三)总体难度降低,为学生减负

最近几年的33题都是结合浮力考查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很易失分。本次试卷中33题是等压强法测液体密度的实验题,相比前几年浮力知识测密度简单化了,拓展部分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浮沉条件知识的理解和简单液体压强的计算。34题是欧姆定律探究实验的全面考查,此题摒弃了复杂的电路设计及其计算。22题电路状态分析及其定性分析,由单选题变为了多项选择,38题的电学综合计算,这两个题考查了电路分析、U-R图像的分析、灯泡安全问题等实际问题,问题设置难易适中。

(四)重视物理知识间的综合,加强能力考查

2014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同一个物理过程从不同思维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结合多个物理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综合应用等能力的考查。这对今后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典型试题特点评析

例1.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创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是( )

A.焦耳 B.牛顿 C.阿基米德 D.托里拆利

解答: B

点评:考查了物理学史上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作为物理常识,学生对牛顿、焦耳、帕斯卡、托里拆利等物理学家对科学的重要贡献要有常识性了解。促使学生在平时要注意对物理学史的了解,领悟其中渗透的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物理学史的考查是12年试题的一个创新点,这两年都沿承了12年的考试风格。

例2.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只信鸽的质量约为5kg

B.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4℃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3m/s

D.篮球板上篮圈到地面的距离约为3.05m

解答:D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本题型几乎年年考查,本类型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长度、质量(重力)、速度、温度、频率、功率。考查的范围有:第一类:纯记忆类的物理量,如:人体安全电压、光速、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第二类:与学习环境有关的物理量,如:物理课本的长度,宽度,上学步行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等;第三类:与人体有关的物理量,如伸开双臂两手间的距离,中学生的身高、体重、正常体温,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脉搏跳动的频率等;第四类: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物理量:如硬币的厚度、直径、一枚鸡蛋、一个苹果的质量,百米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功率,手电筒中的电流等;第五类:课本给出的图片或是材料中提到的数值,如:原子的直径,地球的直径、质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等。

例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甲凸透镜(f甲=20cm)的成像情况。此时,他又用乙凸透镜(f乙=10cm)替换甲凸透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继续实验。下列关于乙凸透镜成像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B.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C.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

D.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解答:BD

点评:本题是2014试卷中新增的题型,多选题。要正确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图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得出此时成像的特点;凸透镜焦距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而得出光屏移动的方向。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且为多项选择题,难度稍大。

例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为滑动变阻器,R2、R3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将滑片P由a端向b端滑动一段距离后,电压表V1、V2示数变化的大小分别为U1、U2,电流表示数变化的大小为I.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U2大于U1

B.■与■的差值等于R2

C.R2和R3消耗的电功率的和增加了U2・I

D.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解答:A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灵活运用;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根据滑片的移动方向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如何变化,应用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分析答题。难点是会把电压和电流的比值转化为电阻的大小来判断比值的变化。前两年中考22题的考查均是较为复杂的实物电路分析,虽然今年的试题类型变为了多选题,但整体来看此题的难度有所降低。

例5.将一个底部封闭的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支架上,管中装一些酒精,然后用塞子塞紧管口。一根橡皮条缠在管子上并迅速来回拉动,很快会观察到塞子被酒精蒸气顶出(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采用什么方法使金属管壁的温度升高的?

回答: 做功.

(2)请从物态变化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塞子被酒精蒸气顶出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 ?

回答: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见题)。

点评:拉动绳子对金属管做功,属于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看到塞子被弹起,属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本题取材课本图片,利用简单直观的问题情景,考查做功改变内能的两个过程,体现了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源于教材,挖掘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是此类习题的特点。

例6.小明乘车时发现某段道路的限速标志牌(如图1所示)。

他提出了问题:汽车为什么要限速呢?他搜集的资料如下:

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司机从看到情况到反应刹车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原速前进的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前进的距离叫制动距离。实验数据如表:

(1)利用表中第一组数据,计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0.66 s。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 汽车速度的大小。

为什么同样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纸盒,然后分别让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从斜面顶端自由滚下(如图2所示)。由实验可知:相同速度的物体,质量越大,其动能越大。由于大型汽车高速行驶时的 动能较大,它的危险性就大。所以对不同车型要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解答:(见题)。

点评:物体动能的多少,可由它对外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而做功的多少,图2实验是通过纸盒运动距离的长短来反映的。根据图2纸盒被推动的距离,可知铁球的动能与铝球动能的大小关系;两球的质量不同,速度不同,动能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速度影响动能比较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汽车限速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注意实验的分析是解题关键。本位置的考题在前几年的考查多以图片问答的形式出现,今年的试卷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体现了2014试卷的变化,难度有所降低。

例7.小明用一根粗细均匀两端开口的薄壁玻璃管、薄橡皮膜、刻度尺、烧杯和水(已知ρ水=1.0×103kg/m3)来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玻璃管的一端用薄膜扎好。

②将玻璃管扎有薄膜的一端逐渐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③往玻璃管内缓慢地加入待测液体直到薄膜变平为止(如图所示);测出薄膜到水面和液面的距离分别为h1和h2。

④计算待测液体的密度ρ液。

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将玻璃管扎有薄膜的一端放入水中,薄膜向上凸起,说明 液体内部有压强 ;玻璃管浸入水中越深,薄膜向上凸起程度 越大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2)画出小明收集实验数据的表格。

(3)待测液体的密度ρ液= 0.71×103kg/m3。

(4)已知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5cm2、质量为20g,厚度忽略不计。当薄膜变平后,小明松开手,玻璃管将 向下 (选填“向上”或“向下”)运动;玻璃管静止后,薄膜到水面的距离 7.6 cm。(g取10N/kg)

解答:(见题)。

点评:这是等压强法测液体密度实验题,拓展部分又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浮沉条件知识的理解。这是一道测量型综合题目,涉及到液体密度的测量、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计算、重力和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综合性很强,难度在(4),关键有二:一是分别求出玻璃管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二是根据玻璃管静止后,F浮=G=ρgV排,求得排开水的体积。与前几年考题的不同点在于虽也有借助浮力知识求解的问题,但求解密度的过程则借助的液体压强的知识,难度相对降低。

例8.小明做俯卧撑时(如图所示),可将其视为一个杠杆,重心在O点,他将身体撑起时,地面对两脚尖的支持力为250N,两脚尖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60cm2,双手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300cm2.

(1)画出以B为支点时重力的力臂L;

(2)如果小明的两脚尖对地面的压强与双手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5:2,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多少?

(3)小明在1min内做了30个俯卧撑,每次肩部上升的高度为0.36m,则他1min内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解答:(1)以B为支点时重力的力臂为B点到重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见下图。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支持力和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F脚=F脚支=250N,F手=F手支,

则两脚尖与地面的压强p脚=■,

双手对地面的压强p手=■,

■:■=5:2,

则F手=■=500N.

(3)做一个俯卧撑时,支持力对人做功:W=F手h=500N×0.36m=180J,

所以做30个俯卧撑做功W′=30×180J=5400J.

点评:本题在前几年往往是考查以滑轮组为背景的力学综合计算题,综合考察力的示意图、压强、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力学知识。而本题则以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力臂画法、压强、相互作用力、做功等重要的知识点,综合性很强,给解题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体现了生活和物理的密切关系。此类问题既强化重点,又突破常规,不落俗套,促使物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为背景,则让学生更易上手。

例9.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器材有: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源(电压恒为6V)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块,三个定值电阻(10Ω、15Ω、20Ω),导线若干。

(1)图1是小明连接的实物电路,图中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连接错误的导线上打“×”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

(2)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置于 A 端(选填“A”或“B”)。

(3)闭合开关后,移到滑片,使与电阻(20Ω)并联的电压表示数为4V,读出电流表示数,再分别改接15Ω、10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收集的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老师告诉小明有一组数据误差较大,便找来一个5Ω的电阻让他再测一组数据。当他把5Ω的电阻接入电路时,要使电压表示数仍为4V,实验不能继续进行,其原因是 .改变连接后,当电压表示数仍为4V时,电流表示数为 1.6 A(如图2所示).

综合分析数据可得:电压一定时, 。

表1

表2

【拓展】小明又利用上述实验器材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将滑片从一端移到另一端的过程中,收集的实验数据填入了表2中。

(1)分析表2中数据可得:电阻一定时,

(2)分析可知,小明使用的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Ω.

解答:(1)电路连接时,电阻短路,修改如下:

(2)在闭合电路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为最大阻值处,所以滑片应位于A端;

(3)若再接入5Ω的电阻时,实验不能正常进行,电路故障出在电阻上,是电阻短路或短路;电阻两端的电压为4V,根据I=■,电流表选择0~0.6A量程,所以示数为1.6A;

综合数据分析可知,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拓展:

(1)综合表2中数据可知,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当滑片移到最小阻值处,即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电路中电流I=0.6A,

定值电阻的阻值R=■=■=10Ω;

当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电路中电流I=0.2A,

电路中的总电阻R串=■=■=30Ω,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R串-R=30Ω-10Ω=20Ω;

点评:中考的电学实验题年年在同一位置、同一题型出现,也是教师专题训练的重点。往届考题多以电功率为背景综合考查电学知识,而本题则是以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实验为背景,涉及到电路图的连接、电路故障的分析、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流表的读数、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故障分析是难点,控制变量的应用是重点,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叙述实验结论和利用简单的电学计算求解答案,是对学生实验技能、探究能力和对基本规律的迁移能力等综合考查。

例10.实验室里有两只额定电压分别为4V和6V的小灯泡L1和L2,将它们连接到图1所示的电源电压可调的电路中,其中通过L2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S1、S2,断开S3,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电路消耗的功率为5.2W;只闭合S3,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也有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且L2的电阻与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之比为:R2∶R=1∶4.求:

(1)L2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2)L1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3)在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条件下,电源电压的调节范围。

解答:(1)根据图象可得UL2=6V,IL2=1A,

根据I=■可得,L2正常工作时的电阻RL2=■=■=5Ω.

(2)闭合开关S1、S2,断开S3,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L1和L2并联,L1正常发光,电源

电压U=UL1额定=4V,

I总=■=■=1.3A,由图象可知,I2=0.9A,

则L1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1=I总-I2=1.3A-0.9A=0.4A,

(3)只闭合S3,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小灯泡L1和L2及变阻器R串联,正常发光的一只灯泡为L1,电路中的电流I′总=I1=0.4A,

由图象可知,此时U2=1A,则由I=■可得,

L1的电阻R1=■=■=10Ω,

L2的电阻R2=I′总=■=2.5Ω,

由于R2:R=1:4.则变阻器的电阻R=4R2=4×2.5Ω=10Ω,

电源电压U′=I′总R′总=0.4A×(R1+R2+R)

=0.4A×(10Ω+2.5Ω+10Ω)=9V,

则电源电压的调节范围为4V~9V.

(由于第三问的提问方式不是很明确,电路状态又可以通过开关和滑动变阻器改变,使得此处学生出现了多种理解。)

点评:本题考查了开关断开和闭合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对电路的影响和串、并联电路的判断,以及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利用电功率公式进行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由图象求出电压对应的电流值。本题满分值为7分,以电路图为背景立意,条件清晰,通过三个开关的断开和闭合的不同情况,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实现了电路状态的多种变化,结合L2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象,重点考查了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特别是灵活运用了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和变阻器变化的最值问题,使得题目简单中有深度。但与前几届的试题相比,不需方程的求解,降低了学生在列和求解方程时的难度,整体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可变的电源电压,是与学生日常所做电学计算题的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体现了试题的创新求变。

结合近几年的压轴题,可以看出此类题目,难在如何深入地探究题设条件与问题求解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怎样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它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尽力挖掘隐含条件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方能最终解决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是分析清楚电路变化前后的电路的连接情况,根据已知条件寻找两种状态之间的联系,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利用我们熟知的解决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总复习阶段教师应对策略

(一)认真分析课标考试说明,明确新变化、新要求

每年的中考试题都是依据《物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进行命制的,2014年的考试说明较之前的考试说明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而从2012年开始,我们也开始使用新版本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这些新变化都需要每位教师认真研读,在复习阶段的习题筛选上,体现出这些新变化来。

1.从知识和技能的复习来看,要注意难度的掌握

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一是命题的范围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二是命题的难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会根据标准的要求去把握试题的难度。在中考前最后冲刺阶段,再次研读课标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依据。

2.要重视课标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3.结合河北省中考的实际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

(二)重视双基

“双基”内容始终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中考试卷中基本、易、中、难的试题比例为3∶4∶2∶1,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应是中考的重点,但近年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而要求能在具体事件中辨认出该知识或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阶段一定要回归课本,认真分析课本上出现的小实验、阅读材料、图片、习题等信息,要把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

(三)复习要重视开放型物理题的训练

这类题主要包括实验设计题、现象分析题、阅读分析题。对于此类题目,因初中知识程度有限,只能是浅层次地开放,首先要教导学生放下畏惧心理。对于开放型物理题常常没有现成的解答模式,而是要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中重视一题多解,不能浅尝辄止。由于这类题教师在实际中不能做到一一去查找学生答案中的不足,这就要求学生要注意对于开放性试题必须做到自己先写,再与标准答案对照,查找自己的不足。

(四)复习要注重实验技能的提高

近几年中考物理题中实验题的数量及分值呈上升趋势,掌握实验题的类型及要求是解答物理实验题的关键。实验题的类型主要有:①考查对实验过程的感悟;②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③考查对实验数据的处理;④学生用一定的物理方法来探究实验;⑤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此部分的复习方法应在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复习每个实验的基本内容,回忆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同时教师在复习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掌握,可在课堂上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将实验过程及重难点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大量做题上。

(五)提升审题能力

在总复习阶段,各学校也会加大综合题的训练。各位老师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提醒每一个学生:对题目的审查要认真。正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开始和基础,对题目的阅读,除了有较好的语文基础外,必须结合各科的特点,最后达到看懂、看清题目内容的目的。审题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1.最简单的题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题目至少要看两遍。如果通过对文字及插图的阅读觉得此题是熟悉的,肯定了此题会做,这时一定要重新读一遍再去解答,千万不要凭着经验和旧的思维定势,在没有完全看清题目的情况下仓促解答。因为同样的内容或同样的插图,并不意味着有相同的设问,问题的性质往往是翻新的。

2.对“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地读几遍。所谓的生题就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或擦身而过没有深入研究的题目,它可能是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与生活、生产实际相关连的问题。遇到这种生疏的题,从心理上先不要觉得很难,由于生题第一次出现,它包括的内容及能力要求可能难度并不大,只要通过几遍阅读看清题意,再联系学过的知识,大部分题目是不难解决的。

3.审题过程中要边阅读边分辨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已知的条件及待求的内容以题目的叙述为准。另外,凡是能画图(光路图,受力分析,电路简图)的题,应该边审题边作图,这样可以建立起直观的图景,帮助记忆和分析问题,同时简化题目,使重点信息突出。

(六)规范解题格式

近几年中考阅卷全部采用电脑阅卷,参加过中考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中考物理分数较低的考生,其试卷的卷面都不整洁,答题也极不规范,没有公式或没有代入过程,或结果缺少单位等。由于解题书写不认真,常常导致审题不清,数据代入错误,简单的运算出错。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尤其要重视认真书写,规范答题,这样在中考时将会大大减少因粗心大意而失掉的分数。

四、总复习阶段教师应提醒家长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配合学校的安排,帮助孩子调理生物钟

调整两个时间点:一是中午的时间点:中考理综考试时间为下午2点至4点,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且孩子们都是2点40才上课,往往在这个时间段很难调整到自己最好的状态。所以,进入6月,家长就应该提醒孩子要调整自己的兴奋点。一般,中午午睡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点左右,因为一般中考提前20分钟入场,根据考场距家的路上时间最晚1:20就要出发去考点。那就要求平时也按照这个时间调整。如果学校没有具体安排,那家长可提醒孩子每天两点可做一些理综选择试题的练习,以将自己的状态与中考2:00时间点对应起来。二是晚上应控制孩子的入睡时间不要太晚,将孩子最兴奋的点或者说最好的状态调整到与中考时间点相对应。

(二)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

让孩子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要有自信。而孩子的自信,往往来自家长对他的信任,所以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并且让孩子知道你对孩子的充分信任。

第3篇

例1很多动物为了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进化出了符合一定物理规律的身体部位,对此,从物理学的角度给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骆驼的脚很大,可以减小压力,从而使其在沙漠中自如行走

B.啄木鸟的嘴很尖细,可以增大压强,从而凿开树杆,捉到躲藏在深处的虫子

C.壁虎的脚掌上有许多“吸盘”,从而利用大气压使其在天花板上也不会掉下来

D.深水里的海鱼,捕到岸上时会死掉,主要原因是水面上的压强比深水处小得多

该题标准答案是“A”,并无争议.但实际上“C”也是错的,因为出题人不知晓有关的生物学知识,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查阅一下壁虎的生理构造就知道,壁虎的脚趾上生有许多细小的触须,这些密密麻麻的触须深入墙壁的缝隙,与墙体分子紧密接触,产生了强大的分子间吸引力,正是靠这种分子吸引力将壁虎粘在墙壁或天花板上,与大气压并没有关系.这与我们熟悉的塑料挂钩是完全不同的.

例2沙漠中有一个沙丘(如图1所示),当水平方向的风不断吹过沙丘时,沙丘会慢慢

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

C.仍停原处D.无法确定

该题标准答案是A.这明显违背常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可能是出题人把沙丘和纸帽子混淆了.如果是一顶空心的纸帽子,扣在地面上,左侧吹来一股微风,加快了左侧的空气流动,减小了左侧的气压,而帽子内部和右侧的气压并未变化,均大于左侧气压,必然推动纸帽向左侧翻转.但沙丘却是实心的,内部并无向外的气压,而整体质量较大,即使右侧的气压稍大一些,也根本不足以推动沉重的沙丘向左移动.

此外,更荒谬的疏漏是,出题人完全忽视了风力对沙粒的推动作用.沙丘是由一层层互不粘连的沙子堆叠而成,风从左侧吹来,必然会将左侧的沙粒吹上坡顶,再从右侧滑下,造成左侧沙坡向内凹,而右侧沙坡向外凸的形状,如图2所示.而整个沙丘也随之缓慢向右移动.

例3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这个题目的标准答案并没有疑问,分别填入“液化”和“放出”.问题在于题末那个画蛇添足的结论――“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实在令人费解.就这个问题,我们专门访问过街头卖馒头的商户,人家非常肯定地答复我们:是下面的馒头先熟.

造成这种误判,首先是因为出题人把蒸笼当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以为高温的热空气和水蒸气都聚集在笼顶最上层,不会散失,所以把上层的馒头先蒸熟.其实,蒸笼外壳是个浑身透风的篱笆墙,根本挡不住热量的外泄.再有,水蒸气遇到温度越低的物体才液化越多,如果在笼盖处水蒸气液化最多,恰恰说明此处温度最低,怎么可能让馒头先熟呢?

实际上,在整个蒸笼里,主要的热量来源是锅内保持沸腾的开水,而不是液化水蒸气的笼盖.离沸水越近的馒头当然熟得越快.而水蒸气在上升过程,热量不断散失,温度只会越来越低,因而位置越高的馒头熟得越迟.

例4我国上海市龙阳路至浦东机场的磁悬浮列车最高速度达431 km/h.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填“同名”或“异名”)磁极的相互排斥来实现列车悬浮的.悬浮的目的是.

该题标准答案是“同名”和“减小摩擦力”.但事实上上海的这款车型却是依靠“异名磁极相吸引的原理”,把车体吸起来的.

第4篇

初中数学课前备课的有效性李海涛

初中数学习题训练的有效性龙江艳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有效性研究和焕玲

"互批作文"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张洪伟

用快速作文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李春兰

初中英语教学测试诊断的有效性研究梅广宇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备课的有效性郭宏博

初中物理教学讲解的有效性研究甄洪斌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张玉岐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朱小红,孙雷,邹兰春

《端午的鸭蛋》导学设计高玉霞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肇亚娟

寿镜吾先生为什么不回答鲁迅的问题——兼谈文本解读和背景资料呈现的关系刘宏业

加强课堂评价提升教学效益陈锋

三角形全等的教学案例与分析陈芳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文继志

"不愿","不复",还是"不用"——李白《将进酒》中一处疑点考析李小军

藤野先生对匿名信事件究竟是什么态度汪茂吾

简约,是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的李冬梅

硬笔写字教学调查研究与方法措施程灿

PBL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对一节市级公开课的课例研究王丽娜,徐峰

数学学科评价应力求促进学生发展董诗林

数学课应对学生加强发现思维训练文辉

构建"情境引探五环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红香

摩擦因数一定小于1吗李志强

《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行之辨音佟百成

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物理课堂杨福松

几何计算型综合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韩春见

2009年中考物理光学力学作图题分析王桂梅

给"爱"设置防线王旭红

上课总是分心怎么办章睿齐

对待小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邓立

和"双面"学生"过招"王国伟

『不差钱的学生差什么何广茹

教师,先从自身找原因邱官钦

我想起了小丁……高兆华

少女变形记周仁满

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刘春莲

谁扔的纸团袁桂利

呵,张良曲传靖

魏书生给学生增讲的课外文章赵忠福

清塘荷韵季羡林

硬朗朗的生命礼赞——《清塘荷韵》赏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沈永生

难忘那一年于郑庆

校门口的那棵老柳树郑春哲

请家长周毅

丑小鸭的"丑"与"美"陈蕊

心灵的成长人生的启示张蕊

入情入境入味的品尝孙红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刘宏业

《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如何用——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教学为例符礼科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板书教学崔悦

《社戏》中的"呐喊"程云花

孔子在乎得可爱沈永生

《马说》研讨练习题的变更建议史峰HtTp://

在探索中享受快乐王爱生

关于"三角板"操作讲解六例何树生

提升英语"话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EEC教材第9单元第2课为例的课例分析吴岩

大道至简妙得解——对一道中考试题的探究齐安德

对一道课本例题的质疑李祥燕

中考数学复习要点指导李成康

根据光学作图题特点进行物理中考复习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崔胜春

方案设计问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及主要解法(上)韩丁

那个倾斜的易拉罐刘卫杰

漫画后的漫画臧玉霞

小孩子怀何伟

我与小凯关于情感问题的对话张雪梅

窗内窗外郑春哲

馒头与我的大学黄军英

爷爷的智慧——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的一些感悟王文治

体验知识发生的教学过程不能省王爱生,张文光

好的开始一定能成功一半吗——《浮力》教学案例许洁

『在洞庭一湖的『一字究竟作何解释徐宏寿

是"感人的亲情"还是"快乐和自得"——对《散步》主题的深思侯守斌,陈明

项羽自刎为哪般李小军

如何上好数学试卷讲评课段祖明

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张林德

2010年中考物理新题面面观刘桂英,崔胜春

新学期给新班主任的几点建议王旭红

一座弯弯的小石桥石铁权

求阴影面积的常用方法郭连元

提高物理作业有效性的几个策略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钱跃华

对教育领域几个经典修辞的理性思考赵惠,刘涛

如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设置情境施晓微

英语课堂上的关怀不可忽视严雪青,欧阳锡龙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与思考王冬梅

分析中考教学中的多答案考题郭丽华

中考物理信息给予题分析王桂梅

第5篇

【关键词】中考 审题 规律

物理学科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选择题的题型一般有:概念辨析类、规律理解类、联系实际类、求比值类、图像分析类、电路故障类、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类、估值类等。

1、概念辨析。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2、规律理解。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3、求比值类。(1)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2)数据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4、图像分析。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运用此方法时应做到:(1)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2) 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3)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以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

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

1、直接判断法。通过观察,直接从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推出正确结果,作出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它适合于基本不转弯且推理简单的题目。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的题目。

2、淘汰排除法。这种方法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先将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备选答案一个一个地排除掉,最后只剩下正确的答案。注意有时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那就是排除正确的选项。

3、逆向思维法。这种方法是从选的各个答案入手,进行题意分析,即是分别把各个答案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作为已知条件,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分析,倒推出题中需成立的条件或满足的要求,从而在选项的答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4、归谬法反证法。这种方法是先提出和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和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

5、概念辨析法。概念辨析法是对题目中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进行辨析,确定正误的方法。

6、计算求解法。计算法是根据命题给出的数据,运用物理公式推导或计算其结果并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方法多用于涉及的物理量较多,难度较大的题目。

7、推理法。根据题给条件,利用有关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或物理原理通过逻辑推理。

8、赋值法。有些选择题展示出一般情形,较难直接判断正误,可针对题设条件先赋值代人进行检验,看命题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结论。

如何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各次考试中掌握最佳的解题技巧?下面谈谈近年来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应对选择题考查的几点体会,帮助考生理清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意。物理过程较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的题目能否顺利解决,关键要仔细思考,明确研究对象的过程、特点,从而达到条理分明,正确解题的目的。例1有一物体从距凸透镜1.5倍焦距处沿主轴向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减小到原来1/2时,适当移动光屏,则在屏上( )A.得到比物体大的虚象B.得到比物体大的实象C.得到比物体小的实象D.不能得到象

解析:按已知条件u1=1.5f,现减小为原来的1/2,则u2=0.75f

第6篇

那么什么是开放题呢?

一、教师对开放题的认识及开放题的界定

开放题又叫开放性试题。对于开放题,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开放题在中考试卷中仅占很小的一部分,那么初中老师对开放题的认识情况如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对参加2012年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的50位初中物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们对开放题认识存在很多误解:46%的教师认为开放题是一题多解题;50%的教师认为探索题必定是开放题;24%的教师认为分类讨论题必定是开放题;18%的教师认为问题答案必定问题结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老师们对开放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认识还不够深入。

开放题的描述性界定:开放题是指答案不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问题。

开放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问题的不足,特别是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查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封闭性问题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开放题更符合新课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

二、开放题的分类

开放题的分类有很多种。戴再平教授从构成题目的四要素(条件、依据、方法、结论)出发,把开放题可以分成四类: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解题策略开放型和综合开放型。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1.条件开放型

条件开放型是指问题的结论给定,而寻求满足结论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条件开放型的开放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它是近年来中考开放题命题的一个趋势。例1是一个条件开放型的开放题。

例1:如图所示,请你根据所学的力学知识来测量浮力,列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即可.

2.结论开放型

结论开放型是指在给定条件下结论有多种情况。例题2是一个结论开放的开放题。

例2给你一把直尺,一只弹簧测力计,一支温度计和一块秒表,你能用这些测量工具,或单独作用,或组合起来使用,直接和间接测量出哪些物理量(要求至少说出8个被测出的物理量).

3.解题策略开放型

解题策略开放型是指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例3是解题策略开放的开放题。

例3玉林市:大李和小李用一根匀质的木棒抬重物,小李走在前,大李跟在后,大李为了减轻小李的负担,他可以(写出一种合理的做法)。

4.综合开放型

综合开放型是指条件、策略和结论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开放。综合开放型的开放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例4是解题策略开放的开放题。

例4:一节新型的全封闭镍镉电池,(外型与蓄电池相似)若从外观上看该电池的两极旁除了有两种不同颜色外,并没有标明“+”、“-”极,现请你设计几种不同实验方案(所用器材不限),帮助辨别电池正、负极。

三、开放题的设计

目前,好的物理开放题还不多。教师们只有学会编制开放题,才能为开放题的教学提供足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题目。教师们在设计开放题时要遵循以下的四个原则。

1.设计原则

(1)现实性原则。

所设计的开放题要富有时代特征,教师可以选择社会的热点、现代科技发展做为开放题的素材。例如,火箭升空,上海世博等。我们在设计开放题时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的开放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做出解答。

(2)层次性原则。

开放题具有的条件或结论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因而要求问题要有层次感和灵活性,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来说都有探索的余地,能让不同的学生体验不同的物理活动,能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物理。开放题所涉及的解题策略具有较高的方法论价值,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能够体验物理探索的乐趣,感受物理的魅力。

(3)延展性原则。

一道开放题的价值不光体现在它能否有效的将课本的知识迁移到题目中,通过这一道题目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或方法;还体现在它能否进一步地引申发展成为另一个新问题。

(4)思想性原则。

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题目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体现了物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同时,题目要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教师们在设计问题时,应多考虑解决问题时涉及到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

物理开放题的设计有很多种方法,下面介绍两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2.设计方法

(1)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物理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

下面的例5是2011年广州的中考题,题中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开放题。它通过让学生用物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出水现象,要求学生给出预防出水的办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可以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乐趣。

例5:在广州的春季,每当“回南天气”到来时,课室的墙壁、黑板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

a.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水”是如何形成的。

b.提出一个防止课室内“出水”的方法。

(2)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编制与实验有关的开放题

比如,教师可以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例6);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例7);对实验器材的多样选择(前面提到的例1)。

例6:小雪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大小与焦距的关系”实验中,对课本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

(1)他们不用蜡烛,而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F”字样的发光体进行实验,你认为其好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

(2)略。

例7:一卷粗细均匀的导线,为了估测它的总长度,请你设计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在不拉开这卷导线但可以截取一段导线的情况下,估测它的总长度。

3.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控制好试题的开放度是开放题设计成功的关键。不少教师轻视对试题开放度进行控制,一味追求答案的多样性,导致开放题设计失误。例8是开放度设计不当的一个例子。

例8:(2007贵阳市)如图4所示(图略),是宇航员穿着功能完备的宇航服走出飞船船舱,在太空行走的壮观画面。根据他所处的实际环境,你认为他所穿的宇航服应具备哪些功能?(说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答案:保暖供氧供压抗射线等。

上述例题中,由于宇航服的功能有很多改卷老师难以断定其正误,并且宇航服的功能不仅有物理方面的,还有生物等方面(如参考答案的第二个就属于生物方面的功能),改卷老师就可能无法判断学生给出的答案究竟是对还是错。

开放题的开放度,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漫无边际,应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开放题的取材上,应贴近课本、贴近生活。教师可以通过限制答案的范围和改变答题的要求来控制试题的开放度。

第7篇

关键词:考试题;练习题;练习效率

作者简介:曹继纲(1969-),男,河北省秦皇岛市,大学本科,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工作.

任何学生的学习都不是听一次课、做一遍题就能学会的,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准备一些练习题,作为学生的随堂练习,也需要布置一些作业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些教师为了方便,或是为了与考试接轨,或是感觉题目新颖等原因,选用近些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当做练习题,或是直接将中考试题分类汇编等教辅资料作为课后作业.那么,将考试题作为练习题合适吗?为了提高练习的效果,该如何选用练习题?下面笔者就练习题与考试题的区别,谈一谈如何选用练习题.

1 考试题综合性强,练习题针对性强

在命制考试题时,命题人员会考虑整套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做到难易适度、点多面广.一套中考试题考查知识点要尽可能多,但试题数量有限,有些省市的中考物理试题只有二十几道,却要考查整个初中学段的物理知识.因此中考试题大多采用综合考查的形式,一道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和多种能力,还要考查学科内、外综合,才能达到全面考查、覆盖所学范围的目的.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需要设计针性的练习题,知识点单一、目的明_.比如教师想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压强公式中的“受力面积”问题,设计的两道练习题:

(1)将一个底面积为0.01m2、重5N的物体放在1m2的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大?

(2)将一个底面积为100cm2、质量为500g的物体放在1m2的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大?

显然解第二道题需要进行面积和质量的单位换算,考查的知识点要比第一题多,综合性强;但第一道题的针对性强,单位换算不是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可以降低练习的难度,节省课上时间,作为针对性练习题更合适.一般来说新授课的练习题针对性要强一些,需要将考试题针对教学内容和练习意图进行筛选、适当拆分和改编,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提高练习的时效.当然,在综合复习时,可以选用综合性较强的考试题作为练习题,会有很好的练习效果.

2 考试重考点,练习求全面

学生学习新知识就象 “盲人摸象”,学生没有学习之前,知识就像一头大象,学生完全不知道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摸到一个部位,就形成一些印象,摸到大象的部位越多,对大象的认识就越具体、越全面.每个知识点、每道练习题都是学生摸到大象的一个部位,学生接触的部位越多,对新知识的认知越清晰、建构越准确.

比如: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时会感觉到难度很大,听课能听明白、实验操作也没问题,但是一做题就不会.凸透镜成像规律多、记忆量大、认知过程复杂,教材中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的结论,仅仅归纳出当u>2f、2f>u>f、u

《凸透镜成像》的教学需要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建立清晰、完整的印象.在学生实验归纳出上面三条规律后,还要让学生实验探究、练习思考下列问题:

(1)将物体逐渐移近凸透镜的过程中,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需怎样移动?像的大小怎样变化?帮学生理解“物越近像越远、越大”的动态变化过程.

比较像的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大小.观察并分析物体匀速移近凸透镜时,像的移动速度先慢后快的变化规律.

(2)由于烛焰在光屏上的像是“上下倒立”的,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倒立”只是“上下倒立”的印象.将烛焰向旁边吹一下,观察烛焰的像会偏向哪个方向,让学生观察到“左右倒立”的像;将烛焰调高或调低一些,观察并分析烛焰在光屏上所成像的位置变化情况.

透过盛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观察书上的文字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情况,思考上下方向没有倒立的原因.

(3)用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观察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否完整.让学生理解像的每一点都是由无数条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形成的,不是一条光线照亮的,遮住一部分后,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减少,像会变暗一些.

(4)物体到光屏的距离大于4倍焦距时,保持物体与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观察能成几次清晰的像;物体到光屏的距离等于或小于4倍焦距时,能不能成像?

比较归纳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大小的关系.使学生明白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放大的像时物距小于像距物距;成等大的像时物距等于像距.

(5)保持物距不变,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并分析所成像的距离和大小.

(6)观察分析凸透镜成虚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

学生熟悉了上面的规律,算是基本上摸遍了“大象”的全身,应对凸透镜成像的各类考试题,才能有分析问题的思路.

一套考试题中针对某一部分知识往往只考查某一、两个考点,考一些重、难点问题,并且不同考试题对同一部分知识的考点容易相同,比如对于能源问题,大多试题只考“可再生、不可再生”的问题,其他能源知识很少考查.经常用这样的考试题当做练习题,学生重复练习考点,熟悉考试题型,却忽略了基础知识练习,导致练习片面.

练习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将考试题适当编排和组合,选择所学知识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照顾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针对学生易错、易混的问题帮助学生全面地练习所学知识.

如果练习的量较大,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按难易程度、复杂程度及重要程度适当安排,将练习的内容合理分配到课堂练习、单元复习、期末复习、中考复习中,使前面练习过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后面习的知识,练习后面的知识时复习巩固前面练习的知识.

3 正向思维练习,逆向思维考试.

考试题往往故意制造思维障碍、陷阱,综合性强,解答这种问题,需要学生逆向思维,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比如2016年中考试题中的关于“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电路故障问题:

(湖北孝感)12.小勇在测量额定电压是2.5V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2)闭合开关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发光较暗但亮度一直不变,其原因是.

(湖南株洲)(2)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S,灯泡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江苏南京)26.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2.5V.(3)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小明发现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小灯泡不发光,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进一步观察并检查电路,发现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及其连接均完好.针对电路中出现的小灯泡不发光的故障现象,他提出了如下猜想:①小灯泡短路;②小灯泡的灯丝断了;③滑动变阻器断路.根椐故障现象,猜想(填序号,下同)是错误的.如果观察到电流表有示数,则猜想是正确的.

大多数学生解答这种问题会感觉很困难、没有思路.如果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教学时进行下列练习:

如图1所示实验电路中,当电路元件发生下列故障时,分析电表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1)若小灯泡处短路,电流表示数,电压表示数 ;

(2)若小灯泡处断路,电流表示数,电压表示数 ;

(3)若变阻器处断路,电流表示数,电压表示数 ;

(4)若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向右移动变阻器滑片时,电流表示数,电压表示数 ,小灯泡的亮度;

(5)若变阻器处短路(或“上上连接”),移动滑片时,电流表示数,电压表示数 ,小灯泡的亮度;

(6)若变阻器处“下下连接”, 向右移动滑片时,电流表示数,电压表示数 ,小灯泡的亮度.

……

教师与学生们一起逐个分析电路元件出现故障后各电表出现的现象,及灯泡亮度变化的原因,学生容易理解,即学习了分析方法,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做上面的中考试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尽量采用正向的思维过程,由浅入深,从点到面地建立知识结构,经历物理思维过程,思维梯度小,容易接受;做考试题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调用和迁移知识的能力,熟悉题型和答题技巧以适应考试.

4 练习不仅仅为了考试

考试题的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等,各种题型中都可以考查概念、规律、实验和计算等内容,比如选择题中可以对实验、计算问题的考查,实验题也有复杂计算问题等等.但是将这些考试题作为练习题就不合适,比如选择题中的计算问题,若学生选项错误,由于缺少解题过程,就不能判断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哪里,选项正确也不能确定是不是真会;一些填空题只要求学生能够填写出相应的物理名词,比如类似“校车在行驶过程中,要求学生系好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由于 现象而发生的伤害事故”这样的考试题仅仅让学生填写“惯性”、“比热容”等物理名词,虽然答案填写正确,但是不能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长时间的这种练习,容易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学生只会答题、不懂物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练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还应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观察、表述等能力.辨析理解概念,可以采用选择题或判断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尽量采用简答不用填空;计算问题最好有解题过程,否则练习就起不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

第8篇

一、评析试题特点探究评价功能

1.力求稳步推进,做到适度创新

“稳步推进”:体现在整体要求基本不变,没有超纲的题目出现。各题分值不变,题量也符合规定。全卷难度值约为0.50,虽与《考试说明》中设定的0.55~0.60难度值范围有一定的偏差,却基本达到了“两个有利”的目的。

“适度创新”:考查的题型、题量、知识点大多数都在预料之中。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典型、常见、为考生所熟悉的。但在常规中见新意,推陈出新,在基础中考能力。考生觉得似曾相似,但又有一定的陌生度。对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发挥了高考的评价功能。总体感觉试题质量逐年趋好!还突出了物理方法以及实验素养的考查,将比较复杂的、新情景下的问题转化成考生熟悉的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考查考生对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这是高校入学新生所必备的物理素养。

2.关注课标理念,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能依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不刻意追求情景新颖,在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涵盖大部分Ⅱ级要求)的同时,还涉及到较多I级要求的知识点(如: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理想变压器;点电荷,电势能、电势,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光的干涉;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继续涉及到摩擦力)各模块中各章的知识点在试卷中一般都有所体现。总体上仍以力学和电学为主,力学内容有增多的趋势。在有限的分数中尽可能涉及广泛的知识内容,选考题也比较基础,注重试卷的检测与评价功能。

关注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整份卷子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凸显物理学科的特点。试题选材注重选取考生所熟悉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物理新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重视能力立意,践行过程方法

今年物理试题的每一个试题都有明确的能力立意,凸显考纲中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同时还比较重视物理思维和推理分析的过程,重视对物理过程的体验,在Ⅱ卷计算题中尤为突出。

实验历来是考生的薄弱环节,今年实验试题针对性强,有明确的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实验装置的调节、基本仪器的读数(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测电压)、连接实物电路、描点画线和作图求测量值等等。重视对物理过程的体验,实验题来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凸显了“不做实验与有做实验,做了实验与做好实验”的不同,学会探究,学会举一反三,懂得实际操作过程。既考查了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实验难度,改变往年实验题得分率低的状况。真正考出了学生的实验水平,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高校对入学新生的要求。

4.试卷结构合理,区分功能加强

多数试题侧重于对考生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还比较重视图象分析(如选择题13、18、19(2)(ⅱ),最后三道计算题很重视过程分析以及关联分析,能力要求逐题提高,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试卷结构合理,区分度较好(尤其是第19、21、22题)。设置极少数的基础题,但都不是真正的送分题,至少含有一、两步的推理。除此之外,将难度较大的考查点分散在多道题目中,如第16、17、21(3)、22(2)题,这些题目有一定的梯度,入题并不难,只是在解题过程中难度逐步加大、区分明显。特别是最后两道计算题属于中难题和难题,满分率较低(分别是11.8%和0.7%),确实是对高水平考生的一种考验,有利于对优秀学生的甄别。

试题试卷所涉及的内容既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理工类考生所必备的物理知识。通过对这些重点内容的考查,能够较好反映考生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进入高校顺利学习的能力。试题指向明确,有助于实现“两个有利”。

二、探究答题错因,实现教考对接

在评卷(Ⅱ卷)过程中,我们对考生的答题得失进行探究,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剖析错因,获得一些教学的启示,提供给同行做为今后教学的参考。

1.第19题

本题分别考查《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和《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实验,穿插考查螺旋测微器和多用电表电压挡的读数。命题者力图体现做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习惯(含调节装置、测量读数、量程选择、连接实物图、描点连线作图和用图线求测量值等)。考查了学科知识和实验能力。本题难度适中,得分率分布区间均匀,“中间多两头少”的理想分布,区分度好。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阅读能力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是一听就懂,但一做就懵、一算就错,明显地表现为阅读能力的缺乏。尤其从近几年中考来看,物理试题的立意、情景设置新颖,结构独具风格。有的试题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有的试题的背景材料、物理情景与当前的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紧密结合。因而,阅读能力的教学已成为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也已成为学生学好物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挖掘生活兴趣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利用生活中的趣味现象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激发阅读欲望。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几乎每节课都有“兴趣点”,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善于挖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

1、趣味生活现象:罐装的自动喷剂喷了一会罐身会变凉──液化;捉黄鳝和泥鳅很滑──摩擦力;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会浮起来──物体的浮与沉;大雪后很寂静──声音的反射;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趣味物理故事:寓言故事“猴子捞月亮”、成语故事“杯弓蛇影”──平面镜成像;励志故事“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3、民谚俗语:“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压强;“人心齐,泰山移”──力的合成;“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汽化和液化;“镜中月,水中花”──平面镜成像;“墙内开花墙外香”“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分子扩散现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重力……

配合新课程目标,在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阅读、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个人解释,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会使他们学得更有兴趣。总之一句话,发现教材的兴趣点,使兴趣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三位一体,课堂便会精彩纷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根据要求,精读、粗读多种方法共举

对浅显易懂或一般性的知识,如匀速直线运动、噪声的控制、光的直线传播及为拓展学生视野而设置的“STS”、“科学世界”等内容,可以粗读,了解基本内容或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对学生中遇到的重要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各种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等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

2、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读书,能让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也能提高阅读的兴趣。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每章开头都有两三个问题,许多章节设置了“想想议议”,每节都有大量的导向性问题,如“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什么是立体声?”、“为什么通过光缆可以观看有线电视?”、“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见了这些扣人心弦、关键而奇妙的问题,会信心百倍地阅读课本,从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文段阅读与插图相结合

新编物理教材特点之一就是大量插图的增加。其中大多又采用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卡通漫画手法绘制,形式多样,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插图与文段的联系,以阅读文段来诠释插图,以阅读插图来丰富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阅读时要勾、划、批、注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时要在教材上做好“勾”、“划”、“批”、“注”等标记。如对“热量”这一概念,阅读时可注解为:(1)它不是状态量;(2)热量是能量交换的表现,是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物体吸、放热这一过程中,一个物体谈不上热量。

三、诱导、强化训练,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主动化的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倾向。阅读教学要走出目前费时低效的境况,物理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习惯”上做文章,教会学生读书,使其终身受益。

1、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阅读的自觉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习惯的先决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了读的欲望,才可能自愿去读。教师要不断的教育学生,让他们把阅读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让他们感到阅读是生活的一种自然,形成一种习惯,有空就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升阅读能力。

2、用好教材这一载体。新课教学中,以旧知识为基础,以旧启新。结合新知识给学生设置一定的疑念,留足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带着“不安全”感阅读教材,解决新问题;对重要的概念规律和重难点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从教材中找出其内涵,准确地理解掌握;在章节复习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简练的文字或直观的图表等就某一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归纳要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赏析课外阅读材料,增加物理阅读深度,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物理阅读水平。课本仅仅是学生阅读内容的一部分,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给学生学习物理提供宽厚的知识背景,增加学生知识的深广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一是多读一些与物理课程联系紧密的书、报、杂志,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二是多读一些科普书籍,如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家的事迹、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及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报刊、杂志、书籍等。通过广泛阅读,不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积累了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10篇

对于解决图像类试题,首先要弄清图像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其次读出有关的对于物理量的数值.再次要明确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利用图像的交点坐标、斜率、截距交点和图像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等隐含关系,或者根据公式,把其根据题目图像的要求进行变形、分析、推理、判断和计算.最后要根据以上的分析、推理、判断、计算,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和相应的物理规律.

下面针对2008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解析图像题如下:

一、光学类

例1:(辽宁省十二市)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1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题,要弄明白横、纵坐标的意义,对于此函数图像,应抓住特殊坐标点,即物距与像距都等于20cm,说明此时物于二倍焦距处,因此焦距为10cm.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易得当u=15cm时,物于一倍和二倍焦距间时,得到倒立、放大实像.当u=25cm时,物于二倍焦距以外,得到倒立、缩小实像,它的应用是照相机.当物体远离焦点时,像逐渐靠近焦点,并且像变小.答案:D.】

二、电学类

1.定性分析U-I图像

例2:(四川省广安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分别用R1、R2两个电阻进行了探究,并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I-U关系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R1、R2的大小关系为( ).

A. R1>R2B. R1<R2

C. R1=R2 D.不能确定

【解析:对于U-I图像,重要的看清横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是哪个物理量,此类题是可以求出或比较不同电阻的大小,运用“公式法”解决此类问题是很有效的,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即可判断.具体办法有两种来比较:(1)利用等压法,即作一条与电流所在的坐标平行的直线,与图线相交两点,然后比较电流的大小,若电流大的则电阻小.(2)利用等流法,即作一条与电压所在的坐标平行的直线,与图线相交两点,然后比较电压的大小,若电压大的则电压大.答案:B.】

练习:(山东省济宁市)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4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在导体乙的两端加上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乙的电流为0.1A

B.将甲、乙两导体并联后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干路中的电流为0.9A

C.通过导体甲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导体甲的电阻大于导体乙的电阻

2.根据U-I图像计算

例3:( 广东省江门市)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甲和乙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元件甲的电阻是Ω,将元件甲、乙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V的电源两端,则流过元件甲的电流是A,流过元件乙的电流是A.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电路的连接方式及读懂图像的含义,首先根据图线及R=计算出元件甲的电阻,R甲=3V/0.6A=5Ω.将两电阻并联在2V的电源两端,结合图像,可以看出2V的电压对应的电流分别是0.4A和0.2A.另外,从这个图像中,可以看出甲电阻图线是直线,说明它的电阻是固定不变的;而乙电阻图线是曲线,说明它的电阻是变化的,和温度有关.答案:5,0.4,0.2.】

3.根据U-I图像进行综合电学计算

例4:(江苏省扬州市)如图6-①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路中电流变化的图线如图6-②所示.根据图线的信息可知: (甲/乙)是电压表V2示数变化的图线,电源电压为 V,电阻R1的阻值为 .

【解析:解析此题关键是判断电路的情况及其各个表测量的情况,另外要读懂U-I图像中电压与电流的变化关系.首先分析此电路是串联电路,V1测量电阻R1两端电压,V2测量电阻R2两端电压,根据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可知,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当R2增大时,根据串联电路中,电阻与电压成正比的特点可知,R2所分的电压增大,相应的电流减小,即“一大一小”.相反,则电阻R1所分的电压减小,相应的电流减小,即“同大同小”.根据这些规律即图像即可判断,乙是电压表V2示数变化的图线.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电源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所以在图像中,找到相同电流下,两电压表的示数之和即是电源电压,比如在电流为0.3A时,两电压表示数相等为3V,因此电源电压为6V.最后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把甲图线中对应电流与电压的两数据分别代入即可求得为10Ω.答案:乙,6,10.】

三、热学类

1.熔化、凝固图像

例5:(四川省广安市)如图7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其中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第 8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状态.

【解析:对于熔化图像,它包括晶体熔化图像和非晶体熔化图像.两者的区别在于:晶体熔化过程是先升温达到熔点后,开始熔化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完后再升温.非晶体是边升温边熔化,没有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平行的线段对应熔化(凝固)过程,线段对应的温度是熔点(凝固点).晶体物质在熔点温度时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当晶体在熔化过程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对应A物质有固定不变的温度,因此它是晶体,固定不变的温度为80℃即熔点.它在第8min时,温度不变,此时为熔化过程,所以此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答案:A,80,固液.】

练习:(浙江省温州市)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纯度极高的碳化硅晶体,该晶体制成的半导体将大大提高电子设备的效率.图8是该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四点中,表示该晶体正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的是() .

A.aB.b

C.cD.d

2.沸腾图像

例6:(浙江省衢州市)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9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解析:对应沸腾图像的特点是在图像中应是一条与横坐标轴平行的直线,该直线在纵坐标轴上的截距的交点,就是物质的沸点.此题中,给一定量的水加热,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这时需要加热的时间增加,即达到沸腾时需要的时间增加,但由于液体的种类不变,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不变.答案:D.】

3.比热容图像

例7:(广东省)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10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比乙液体温度升高得多

【解析:此题涉及比热容(C=Q吸/mΔt)的问题,对于此题若图像中初温不同,可以直接根据图线的斜率来判断温度的变化Δt的大小,图线的斜率大,说明它的温度变化大,在其他量相同的条件下,其比热容小.根据题意可知,由于加热器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在不计热损失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甲、乙两种液体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其比热容为C=Q吸/mΔt,由于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比热容C与升高的温度Δt成反比,由于两种液体的初温相同,通过图像可知乙升高的温度大,因此乙的比热容小.答案:A.】

四、力学类

1.密度类

例8:(山东省)小华同学在探究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时,做出了如图11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质量有关

B.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体积无关

C.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

D.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练习:(四川省乐山市)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12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ρ甲> ρ乙

B.ρ甲< ρ乙

C. 若V甲=V乙,则m甲

D. 若m甲=m乙,则V甲>V乙

2.压强类

例9:(江苏省苏州市)如图13甲、乙两种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图像.设液体甲的密度为ρ甲,液体乙的密度为ρ乙,则ρ甲和ρ乙的关系是( ).

A. ρ甲< ρ乙

B. p甲> ρ乙

C. ρ甲= ρ乙

D.无法确定

3.浮力类

例10:(浙江省义乌市)如图14所示将一铁块用弹簧秤悬挂起来,并逐渐浸人水中,下列能正确表示铁块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关系的是( ).

【解析:对于此题最关键的是明确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比如纵坐标代表浮力与拉力时,所描述的图像是完全相反的,此题中纵坐标代表浮力的大小,当铁块缓慢浸入水中时,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先增大,后保持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铁块受到的浮力将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当完全浸没时,即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时,它受到的浮力也保持不变.所以整个过程铁块所受的浮力是先增大,后不变.答案:D.】

4.运动类

例11:(江苏省镇江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解析:对于运动学的图像,大致有两类:一是s-t图像;二是v-t图像.所以做此类运动类图像题时,一定要辨别纵坐标是代表路程还是代表速度这个物理量,这样才不会至于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错误,对于此题研究的是v-t图像,由于汽车是匀速运动,所以速度是不变的.答案:A.】

对于图像题,特别是以上这类函数图像题,还有很多比如电与磁类等.可以说这种数与形相结合的新型题,现以成为中考的热点,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总结、归纳、概括,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正确地应对各类图像题,选择好公式,并且能正确变形,读懂图像中横、纵坐标的含义,运用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解决,必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第11篇

一、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练习,时间上约从高三上学期到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即头年九月到第二年三月初,大约需要六个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

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上第二年三月到四月,大约需要二个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进行大综合(包括理科综合和学科内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为第二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和理、化、生各学科之间知识点进行大综合复习练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

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但练习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最后要根据练习中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小结。

第二阶段:

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练习。

第三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练习知识的大综合,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将整个物理知识分为几个重要大专题,着重练习某些重要规律的应用,或某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如:动能定理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变力做功问题的分析方法、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假设法解题技巧等等。

本阶段要突出练习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有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方法,在本阶段要进行大综合模拟考的套题练习,试题要求在难度、覆盖面上均接近高考或达到高考的要求。

三、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考物理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考纲”与“教纲”的关系

“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复习的纲领;而“教纲”即“教学大纲”,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纲领,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高考总复习备考时,应以“考纲”为准。

(二)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目前,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很多,往往会造成你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的现象,这是大错特错的,将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并选择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料辅复习,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

(三)点与面的关系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既要抓住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也要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四)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在高考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与能力的关系,非凡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只有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忽视基础知识,专门做难题、怪题,是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的。

四、要培养的几种能力

(一)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练习,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二)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练习,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技应用问题一般都是运用物理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如:用物理科学技术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在实施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几大重点工程中有关问题。

(三)加强实验技能练习,提高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练习是高考物理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练习可以提高实验技能:

1、对基本仪器使用的练习

物理实验要通过各种基本仪器来完成,因此,只有熟练把握各种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才能做好各种实验,并提高实验技能。

如:要把握各种电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弹簧秤等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

2、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操作的练习

物理实验中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实验技能。

3、加强物理实验思想、原理、方法与技巧的练习

物理实验思维、原理、方法与技巧是衡量学生实验能力的核心,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电流表的内、外接)、作图时对个别点的舍弃、图线的“曲化直“(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画图象)等等,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才能提高实验能力。

4、加强设计性实验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物理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按要求设计出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或只给出实验课题,由学生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得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与技巧。

如:在电学实验中,要求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自己设计方案,自选器材进行实验,看谁设计的方案多(有十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佳?通过这样的练习,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加强创新思维练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题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或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考查学生能否寻求独特而新奇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方法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的能力,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种多样的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1、类比推导法

将已知或新给出的原理、知识或方法横向类推到类似的新情境中去,以解决新问题或得出新知识,即已知(或新知A)类推新知(或新知B),其要害在找好横向类比迁移的“参照点“。

2、逆向思维法

物理学中有些问题按常规正向思维分析不方便,此时可改变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改为逆向思维,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如光学中的光路可逆原理,匀减速运动倒过来考虑就变为匀加速运动等。

3、等效思维法

物理学中的问题,有时直接分析有困难,此时,可用效果相同的模型来等效代换,使问题便于分析解决,如: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力的分解与合成等。

(五)加强学科交*渗透练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第12篇

1为探究而探究

许多老师为迎合新课程理念,体现课改精神,一味追求科学探究,尤其在公开课、展示课中,尽可能用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刻意在探究过程上追求“完善”,不考虑课堂教学实际,放手让学生“探究”.其实,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每一个实验都是重复前人的脚步,实际上,有许多科学成果是在科学家灵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中发现的,而非认准目标进行主动探究结果.如电磁感应实验,虽然法拉第是有目的的研究,但他是经过了十年的刻苦探究,有过千万次的失败,显然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重复法拉第的实验过程.笔者听过“法拉第的发现”两节课,一位老师是这样上课的:先提出问题:“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生磁,那么磁也能产生电吗?”学生猜想:能(不能);又问:“如何验证猜想呢?”学生回答“实验”.然后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一节课课堂很热闹,教师也在分头指导,忙得不亦乐乎.但下课铃响了,也没个所以然.另一位教师上课时首先演示发电机,介绍结构,让学生找出电池在什么地方?(没找着)接着,手摇发电机,发现灯泡亮了.提出问题:“灯泡的电是从哪来的?”(是发的电)接着问:“发电机发电的原因是什么呢?它有哪些重要结构,对照电动机,请思考.”学生很快总结出“定子、转子”即“线圈、磁体”.问:你能思考怎样产生电流吗?学生讨论后,介绍电流的显示装置“灵敏电流计”,教师组装实验装置,并让学生观察同时让电表指针转动,让学生发现“发出电了”.这时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产生电流呢?”学生很快自己选择器材,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探究,此时老师用多媒体投影问题:(1)电路断开有电流吗?(2)除掉磁体能产生电流吗?(3)导线静止能产生电流吗?(4)顺着磁感线方向、逆着磁感线方向运动能产生电流吗?(5)运动方向与磁感线不平行,会产生电流吗?这样学生的探究变得有方向、简洁,很快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再补充“切割磁感线”概念,使用物理语言,让结论更加准确.两节课比较,很显然,后一节课效果较好.虽然在探究过程非严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实现了高效课堂.

2实验操作不严谨

不严谨的实验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实验的操作过程必须严谨,控制好相关变量,增强实验的可信度,使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如观察二氧化氮和空气的扩散装置,下面的瓶子应装入二氧化氮气体,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掉玻璃板后,两种气体混合,这样才能说明是由于分子热运动造成的,不是外界因素引起的.当然,如果将装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上方,混合更快,效果更明显,但这种做法就不科学,因为在重力作用下就会发生混合,不能说明现象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一位老师在广口瓶中放入硝酸,再向内加入铜片,立即盖上玻璃板,等生成二氧化氮后在上面倒扣一个广口瓶,演示气体扩散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是这位老师的操作也是不科学的,原因是:生成二氧化氮的瓶内气压增大,在气压的作用下,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同样,演示温度越高、扩散越剧烈的实验,用两只烧杯盛水,分别滴入一滴有色液体,一只杯子用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加热过程中,会出现对流现象,也会加快两种液体混合,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结论显然是不严谨的.

3实验过程理想化

实验过程是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要考虑实验教程中会出现影响实验的客观因素,不能在头脑中做实验,误导学生,将实验过程理想化.如测大气压的实验,原来教材通过物理学史的讲述,很容易导入托里拆利实验,而且这个实验是一个非常科学、简洁的实验.现在的物理教材却改变了方式,从头脑中引入实验.如沪粤版教材是这样引入的:“估测大气压”,将注射器活塞推至顶端,堵住前方小孔,在活塞下加钩码,“直到活塞开始被拉动时为止”.如果按教材的做法,这个实验做起来操作麻烦,下面的的钩码是很长的一串,但一个钩码至少50 g,控制起来很麻烦.尤其是“开始拉动时”,这是一个错误的提法,从理论上讲,开始拉动时,拉力略大于0,一个钩码就可以了.因为注射器的特殊结构,顶端一定残留空气.实际上,当将活塞拉到最大位置,拉力才更接近空气对活塞的压力.教材编写者是受200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的一道实验题启发的,其实这道实验题本身也是理想化的,犯了纸上谈兵的错误,没有动手做实验,是用大脑想实验的.

4实验过于粗糙

教材安排实验过于粗糙,没有章法.如沪粤版教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观察跷跷板后,立即让学生设计、进行实验,安排的记录表格内容有“左边距离”、“右边距离”这种粗糙的概念.现在学生使用的是现成的“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器材,以此方法进行实验得出的结论显然是粗糙的.在实验开始时,没有弄清“平衡”、“支点”、“力臂”这样的概念,即使学生按照教材程序进行实验,那也会让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左边的力×左边距离=右边的力×右边距离”.其实这种设计是没有目标的“放羊式”教学.老师在本课中的引导是必须的,因为:“左边的距离”这提法本身是错误的,你要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确使杠杆平衡的“距离”“不仅与作用点到支点距离有关,还与力的方向有关”,从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原来教材安排介绍相关概念之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搞这样的“花架子”呢?误导了学生,更误导了一些教师.

5实验不可操作

实验是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必须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的自身水平,能操作、可操作.如经常见到的实验题:没有量筒,只有一架托盘天平,一个空瓶和一些水,请设法测出未知液体的密度,写出步骤、测量的物理量及密度的表达式.答案为:(1)用托盘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m1;(2)将空瓶装满水用托盘天平测出瓶与水的总质量m2 ; (3)将瓶中的水全部倒出再装满液体,用托盘天平测出瓶与液体的总质量m3;(4)算出未知液体密度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