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将进酒朗诵配乐

将进酒朗诵配乐

时间:2023-05-31 09:2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将进酒朗诵配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将进酒朗诵配乐

第1篇

少年如诗。十三四岁,花一样的年华,诗一般的年龄。诗歌,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应该成为滋养少年成长的肥沃的土壤。我多希望,孩子们能乘着诗歌给予他们的轻灵的翅膀飞翔。

诗歌简约而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灌输占去大量的时间,学生就失去了更多与文本接触的机会,沉溺于支离破碎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鉴于这种认识,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一些活动,力所能及地做我能做的一点事情,目的只是想把诗歌这一语言的精华送给孩子们,希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一点兴趣,增添生活的诗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我们举行了多次诗歌朗诵会。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所选现代诗篇较多,如《七子之歌》、《再别康桥》、《回延安》等。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抽签进行现代诗歌朗诵会。比赛之前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比赛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齐上阵,这样就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而且对于那些怯于开口的学生更是一次很好的促进。朗诵的形式是多样的,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以及本组特点进行设计。学生们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与才智,配乐朗诵式、合唱朗诵式、男女分诵式、一人领诵式等,精彩纷呈。

我们又举行了一次古代诗词朗诵会,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专题。而且,本次诗歌朗诵会我还给学生提了一个新要求,在背诵之前加一段开场白或在结束时加一段结束语,二百字左右。一组准备了李白诗专题,背诵《将进酒》和《蜀道难》,六位同学合作背诵了这两首长诗,很不容易。四组背诵了杜甫的“三吏”、“三别”,一人一首。五组背诵了词六首。其他小组则选择了咏秋词专题、苏轼词专题、辛弃疾词专题、李白诗专题、咏荷诗专题等。

刘阳同学在周记中记下了自己的紧张以及这次朗诵会的盛况:“今天语文课上的古诗词朗诵会,可谓是多姿多彩。每个小组上场都会给观众带来小小的惊喜与小小的惊讶,同学们的情绪都特别的高涨。轮到7组的时候,我就特别的紧张,感觉血液在沸腾,心儿像小鹿一样咚咚地跳,待到我站起身的那一刻,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看得出来,我们的组员也很紧张。韩诚第一个朗诵就卡了壳,字都是一个一个跳出来的;还有张雅婷,本来在台下背得滚瓜烂熟的《月下独酌》,到了台上却又一遍又一遍地看;当然还有我了,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我知道当时我的脸已经堪比红苹果了,滚烫滚烫的……我们组的闪亮点当属马靖宇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他一开始背,同学们的情绪就直线上升,还没背完,同学们就已经掌声如雷了。一首《将进酒》被他背诵得豪放激昂、淋漓尽致,同学们掌声连着掌声,带着赞许,带着鼓励……”

诗歌朗诵会很精彩,学生们的解说词也同样精彩:

一组的解说词:我们是一组,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李白专题。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被称为“诗仙”。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气魄,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不羁,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我们所背诵的就是李白最富盛名的两首诗――《将进酒》和《蜀道难》。

再看看我们活动之后的小作文,孩子们的才气扑面而来。他们对于诗歌的感悟令人惊叹,并由诗及人,对于诗人的认识也颇为深刻: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大家,他的词向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苏轼也的确是豪放派的先祖,意气风发。两人奔放的情感,透过清雄的字句飞射而出,如焦热后的滂沱大雨,浇灌人心,清凉顿时氤氲胸怀、日久难消。

而李白杜甫的群诗荟萃也值得寻味。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杜甫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诗仙与诗圣的感情交汇,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当今的英雄才子,把思想留于诗词之中;昔日的香山居士白居易,把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融入笔墨之间。读着他们的词,思想、情感渐渐浮出水面,不用浓墨重彩,却能深入人心。

诗仍是往日存于宣纸上的文字,词仍是词人遗存的痕迹。写它们的人已不在,但我们的声音可把他们召唤。透过美丽的声音,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感受到诗者的到来。

诗歌朗诵学生们的收获颇多。

第2篇

1.借助图画增强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它优美的意境,饱含情感的意象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画创设诗歌的意境。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通过媒体展示与诗文解读,引导学生去观赏、去体会诗中美景,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里去体验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去感悟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光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的灵流。学生在头脑中就会逐渐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濡染学生的心灵,诱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更深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借助音乐营造气氛,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用礼乐来教化学生,可见音乐的教育作用自古有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内心的共鸣。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经常为教师教授诗文《春江花月夜》时所用,因为它以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用这首古筝曲来营造诗歌的情调恰到好处,渲染了一种哀而不悲,美而不腻的诗歌意境。把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美好景致宁静委婉地轻轻说来,把岁月流逝、时光短暂的感慨缓缓道出,把思妇游子的离愁淡远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之中,让人叹为观止。

听着这样的曲子,读着优美的诗篇,学生的心灵怎么会不被这宁静而美好的春江花月夜所“迷惑”呢?这就是内心的震撼,这就是心灵的共鸣。

3.通过朗诵体会韵味,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节奏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如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风格、洒脱的情怀,再现了诗人放浪不羁的个性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男生读得酣畅淋漓、豪情万丈。特别是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优美的旋律,跌宕的节奏,不羁的情怀。让人内心生出一种豪情,想与诗人举杯执酒,一醉方休。朱熹在谈读书时有这样一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而古诗词的朗诵,更是要放开胸襟,用饱满的热情与诗人共情怀。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进行比读和品读。让学生在长期的朗诵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悟古典诗词涵蕴的语言、委婉的情感。

随着音乐的旋律,和着诗歌的节奏,学生一般都能体会出杜甫诗的沉郁顿挫,感悟到辛弃疾词的悲愤激昂,沉浸于李清照诗的凄婉缠绵,向往着李白诗的潇洒飘逸……并且能从朗诵中去体会古诗词的美。

4.通过想象内化意境,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

“诗言志”,诗歌表现的是真性情,它是一种活泼而充满灵性的文学样式。而古典诗词更是注重诗情画意,注重情感的表达。部分诗词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优美、幽深、凄清、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把握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内化于心,充分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想象今宵旅途,一叶扁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头,佳人远去,情何以堪。意象简洁,画面饱满,意境深远,充满了凄清的气氛。人情之冷落,风景之幽清,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诗词的意境之中。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想象,进一步内化意境,把握诗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痛苦和凄凉,与诗人达成共情。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古典诗词充满灵性,它的美,教师是永远讲不完说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品读、去鉴赏、去记忆、去创作,才能开拓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灵性,滋养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 情感 学生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正是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从学生方面看,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现在的初中生大多年龄偏小,经验少。他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情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就能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乐学”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种情景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斯卡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以师情动生情

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先引入“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以故事导入作家作品,点出苏词雄浑开阔,奔放旷达的豪放特点。然后教师可以用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朗诵,展示词的丰富内涵。即使是课堂讨论、学生回答、朗诵等环节,如果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着他们感情的心弦,使他们深入领会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那么,学生就会调动起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新教材当中选入了很多优秀的现代诗歌和散文,如《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记忆》、《花未眠》等。如果教师只是按照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即使教师准备得再充分,恐怕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并没有学习这些美文的兴趣。结果,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木然无感。诗歌、散文重在以情感人,而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作品的意境,更谈不上去体味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师应通过背景介绍、配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范读等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步步导入诗的情境,让学生在心灵上真正达到与作家、作品的共鸣。理性的把握,感性的体现,更为深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我想,教学效果一定一定会很好。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情实感可以在作者与学生的感情间架起一座桥梁。一个好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控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要想一节课成功,只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地。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对教材烂熟于心,使自己成为语文学科的化身,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意识信号――表情、速度、停顿、眼神、语调、动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利用各种感觉通道接受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设置音乐情感境界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处在悲伤的环境中就会产生痛苦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时不是常常伴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那么,如何创设这种情境呢?比如,讲授《荷塘月色》可以播放配乐朗读磁带,使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氛围笼罩着课堂。《鸿门宴》一课可以通过《十面埋伏》这首琵琶名曲的赏析为学生栩栩如生地展示古战场刀光剑影,万军厮杀的激烈战斗场面。话题作文训练《感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小段与此有关的影音图像或放一些相关的图片,使其有真切感受。而像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这类诗则可以通过以朗颂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始终陶醉在诗歌的情境里……学生处在适宜的情境中,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并产生积极的反应,主动地投入学习。

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 融合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正是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从学生方面看,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年龄偏小,经验少,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就能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乐学”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这种情境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这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斯卡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学生对教师任教学科的学习态度则是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饱含人生阅历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才能感染和激励学生,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一、以师情动生情

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如在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引入这样的故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词?’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以故事导入作家作品,点出苏词雄浑开阔、奔放旷达的豪放特点。接着用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朗诵,展示词的丰富内涵。然后在学生朗诵、课堂讨论和学生回答等环节,始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着他们感情的心弦,促使他们深入领会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们高昂的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就被调动起来,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新教材当中选入了很多优秀的现代诗歌和散文,如《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记忆》等。如果我们只是按照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并没有学习这些美文的兴趣。结果,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却木然无感。诗歌、散文重在以情感人,而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作品的意境,更谈不上去体味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师应通过背景介绍、配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范读等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步步导入诗的情境,让学生真正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理性把握,感性体现,更为深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情实感可以在作者与学生的感情间架起一座桥梁。一个好教师必须及时调控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要想一节课成功,只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地。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对教材烂熟于心,使自己成为语文学科的化身,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意识信号――表情、速度、停顿、眼神、语调、动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利用各种感觉通道接受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设置音乐情感境界

课本上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果,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那些蕴涵丰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上,我们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处在悲伤的环境中就会产生痛苦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时不是常常伴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那么,如何创设这种情境呢?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给学生播放配乐朗读磁带,使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氛围笼罩着课堂。又如在学《鸿门宴》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起赏析《十面埋伏》这首琵琶名曲,共同感受古战场刀光剑影、万军厮杀的激烈战斗场面。而对于像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这类诗,我采用了以朗诵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始终陶醉在诗歌的情境里……的确,学生处在适宜的情境中,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并产生积极的反应,主动地投入学习。

第5篇

1.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我们常会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一所旧式私塾,一位老先生领着一群弟子,捧着线装书,摇头晃脑地读着古诗词,读得津津有味旁若无人,这样的画面常会令我们忍俊不禁,但在旧时,这却是学习古诗文的必由之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所谓保质就是要做到有效诵读,教会学生诵读,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所谓保量,就是要给诵读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除课上要以古诗词诵读为主外,课下还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或组长考查,或组员互考,或组间竞赛等多形式多层次记诵古诗词,也可以课前两分钟诗词为内容,组织学生齐诵古诗词,如果能坚持经常,则不啻是一个节省时间,熟诵古诗词的好办法。

2.形式尽可能多变,花样尽量翻新。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对于新形式,他们都会跃跃欲试。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指导学生一些方法。比如:(1)自读自录。学生自录磁带,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班上交流,并由评委评选,选出“最佳朗诵”。(2)互读听写。同桌之间先互读,指出对方优劣,读后再互相听写批改,既培养了朗读能力,又提高了书写水平。(3)听歌唱歌。现在有不少以古诗文作词的歌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教学中都可以教学生唱,以唱促背。学生亦可自己配乐咏唱,一来提高了兴趣,二来深化了记忆。如在教《为学》一文中,开头一段稍长难背,学生配以流行音乐曲调唱诵,效果奇佳。(4)品诗表演。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篇章通过课本剧、小品等表演出来,既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卖油翁》等。(5)诵诗比赛。即不定期多形式地举行诵诗赛,如“咏春诗会”,看谁背诗数量最多;如默诗接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3.鼓励学生“敢”写。

一方面,通过学校文学社活动,组织学生订阅一些有关诗词的报纸杂志,创建“诗社”“吟诗会”等小团体,积极营造一种亲近古诗词、走进古诗词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写诗填词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写作古诗词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文学讲座和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的常识,让他们接触并了解诗韵、格律、词牌、词谱等知识,为他们揭开唐诗宋词神秘的面纱,同时结合一些精彩的诗词故事或教师自己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走入诗词世界。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写出了一些“作品”,或许是极其稚嫩的,或许是十分平常的,甚至是拙劣的,指导教师都要多给予肯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肯定他们的成绩,就是保护他们的自尊;保护他们的自尊,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正是这难得而可贵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在古诗词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形象美。

形象是诗词中用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事物。在古诗词中,具体事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是相辅相生的,写具体事物的形象能感抽象的思想情感,写抽象的思想情感能见具体事物的形象,充分体现作者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的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都是经过作者选择、刻画,注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因而产生艺术形象,具有审美价值。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才容易感受到诗词中的美。

4.1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具有形象美

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形象:“花”、“鸟”都是美好的事物形象,与“溅泪”、“惊心”相结合,以美景反衬出作者沉痛的心情,更显“感”之深,“恨”之切,充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从中感受到了古诗词形象的艺术美。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景用事,写了十种景物,唤起读者视觉形象。既然写早行,鸡声、月就是典型景物,听到鸡叫,天上还有月亮,就开始收拾行装赶路;既然写早行,人的活动、霜就是典型事物,看到人收拾行装,桥上还有寒霜。旅途之景与梦中之景对比,眼里之景与心里之情完美结合,表现出“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家之情,从十种景物上感受到家乡的美。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教学;人文素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68-03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芒,洋溢着民族的激情,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中职生来说,由于他们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素养有待提升,但语文学习时间偏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得到最大收获,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形式短小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下文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来谈谈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促进中职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诵读训练,领悟感情

古诗词讲究审美、体验和感悟。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中国古诗词具有一种音乐美,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灵动的活力,读者要领会这些特点就离不开反复吟诵,方能入其诗境,得其神韵。所以,诵读训练尤为重要。

具体的诵读训练方法应该是分层进行,首先用常规方法,先是教师范读,教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然后让学生齐读,检查学生朗读是否准确清晰,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教师辅导,之后请学生代表诵读,要注意抑扬顿挫、舒缓轻重,是第二层。最后,让学生当堂背诵。在训练的过程中,笔者随时提醒学生关注声音的轻重缓急。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如个人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滚雪球式读等有趣的读法,边读边评议指导,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诵读中学习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完成了第一步后,让学生体会此诗基调豪放、感情愤激、大起大落的情感特色。指导学生诵读时注意适当变换声调和节奏,努力表现出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采用组与组竞赛,前后连句,个人诵读等多种方式,经过反复训练,两节课下来,学生大多记下了上片和下片的部分内容,不少学生能运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恰当地传达诗人的情感。

笔者还准备了一些课外的古诗词和《弟子规》,让学生每天利用早读课来朗读,课堂上进行诵读比赛,学生天天读,周周读,教师常常检查指导,学生受到良性氛围的影响,诵读活动渐入佳境,学生由开始的被动练习变为主动诵读,不少学生一年间就背了四十多首古诗词,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

我校虽是一所工科学校,但非常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每年都举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其中,诗歌朗诵是个保留项目,对此,学生们热情高涨,争相参与,他们反复训练,精心准备,配上音乐,有的还加上表演,深情演绎,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有趣的诵读比赛,让学生读出愉悦感,读出成就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有的学生甚至能借助古诗词的深情诵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像弹琴唱歌一样,古诗词诵读已成为他们热爱的一门艺术,成为一种高雅的爱好。

二、创设情境,激发联想

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的中职理科生而言,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少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而要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当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胜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爱学、乐学甚至积极主动地去学。

笔者用于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播放音乐、动漫、图片、视频、影视短片等,而最常用也最方便的就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例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通过播放关于赤壁风景的视频来创设意境,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场景,学生看过视频后,就很容易想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特点,能感受到雄奇壮观的古战场之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领略豪放的词风,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为了达到激发想象的目的,笔者让学生把赤壁的景色用绘画和文字表述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指导学生诵读时,笔者让学生听这首词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听着字正腔圆的发音,声情并茂的朗诵,很自然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优美的艺术境界,既得到美的熏陶,又学会了朗诵的技巧。

多媒体教学,把生动形象的音响和画面结合起来,可以再现教材内容场景和人物活动画面,创设情境,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品析语言,理解诗意

古诗词语言凝练,辞约而义丰。古人写诗填词,非常讲究“炼字”,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写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作诗时非常注重对字词的锤炼推敲。

但有部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导致他们语感较差,阅读理解能力也不高,对古诗词的语言,就更不容易分析,品味,难以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品析语言,从而深入理解诗意。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诗眼”来鉴赏古诗词。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或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著名的有“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字,这些字都是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

其次,古诗词里常有一些看似很简单而意蕴却很深刻的词语,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字词的表层意义上,而应当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深刻含义。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里一个“初”字,表层意义是“开始”,乍一看,很容易理解为周瑜刚刚结婚(年轻)时仪容俊美。这里,笔者借助周瑜与孙策的“总角之好”的故事来剖析字义,让学生在通晓历史典故的基础上认识到周瑜的年青有为,二十出头,已掌东吴军事大权,从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词语中丰富的含义。

另外,有的诗句每个字都蕴含深意,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逐字分析,细细品味了。如《登高》的颔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年老多病、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表现了萧瑟的秋景让诗人触景伤怀的愁苦心境。近代学者萧涤非指出“悲秋”之“悲”有九层涵义,即“九可悲”,在分析这两句诗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剥洋葱”的方法,逐字剖析,逐层理解,明白诗句一字一悲的特点,理解诗人采用层层叠加的手法,使愁绪步步递进,将千愁百绪之感集于十四字诗行,将悲情的抒写发挥得淋漓尽致,产生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对于这种凝练隽永的词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四、把握意象,分析意境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常用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诗歌中具有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通过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意境”,指的是意与境,情与景相交融的艺术境界,即诗歌所呈现出的生活图画及蕴含的思想情趣。它包括境(景)、意(情)两个方面,学习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展开想象,融情于境,准确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丰富的情感,指导学生透过古诗词的意象走进诗人绵远深邃的情感世界,体味诗人寄寓于意象中的喜怒哀乐。

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长期接触自然,熟悉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把握意象,展开想象,有助于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如执教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词中的意象:首句的“寒蝉”“长亭”“骤雨”几个意象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调。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用“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都表达作者的离愁别绪,意象之中浸透着词人那种飘泊不定的惆怅与孤独之感。整首词从离别到思念再到感伤,将离别的伤感之情表现得细微深刻,可谓淋漓尽致。但这种感情写得很含蓄,很有余味,主要原因就是运用这么多的表现离愁的意象。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讨论、分析这几个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想象词人酒醒之后,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高地挂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可见,只有在了解意象的内涵,领略其意境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把握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善于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定情感含义,如“杨柳”代表离别、留恋、伤感之情,“莲花”象征高洁,“杜鹃” 象征凄凉、哀伤,等等。教学生学会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会诗歌的情感,这是鉴赏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

五、知人论世,深入挖掘

鉴赏古诗词,不能仅停留在字词上,而应该懂得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和创作的心态,因为,对作者了解得越多,对其作品所传达出的感发的信息就理解得越多越深刻,这样,才能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例如,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如果只看表面的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词,这样理解就太肤浅了。如果能了解当时的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左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志存高远,却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解这些,就不难发现,作者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启超语),“那人”的形象其实是一种政治含义:作者表达的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作者是用美人形象寄托着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高怀远,别有所求。经过这样的深入挖掘,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词的内容和主旨了。

学习这首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问题,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诗词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看课外故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查阅作者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然后在课堂讲述,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一起合作探讨,掌握 “知人论世”法,最后读懂了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经过自己的参与、实践和探讨,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既获得了丰富有趣的知识,也体验到求知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六、提升能力,优化素质

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学习才会产生原动力,学习才会变为自觉的行为。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结合社会现实,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讲述一些事例,让学生领会诗歌离普通人并不远,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优秀的古诗词对我们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白这些,学生的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一)学习古诗词是社会的需求,是企业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现代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成功的企业,要建立企业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运作的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实现自主管理,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它包括员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工作态度等内在的素质。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品质,企业文化就无从建立,因此,有些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要求,他们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是文化素养,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可见,培养中职生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因为学习古诗词是培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古诗词教学任重而道远。

(二)学习古诗词能完善人格

古诗词里蕴含着丰富而美好的情愫,这种美好的情感,能濡养人的心灵,著名作家刘心武在《十首足矣》中写到,反复咏诵《游子吟》《春晓》《草》《悯农》等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当今社会上企业与员工的冲突时有发生,有些人遇到挫折,就采取跳楼、跳桥或者戕害他人生命这样过激的手段,实在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那些人缺乏对人生价值的健康追求,甚至不善与人交往,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和谐,不懂得珍惜生命,这种缺憾的人格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试想,一个人如果“多少能从这些名诗中感受到对落花这种最普通生物的怜惜,对野草这种最卑微事物枯荣的关切以及对最普通的劳动者汗珠的珍惜”的话,当他遇事不如意时,他还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吗?可以说,一个人懂得爱花爱草,具备美好的感情的人,更容易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懂得尊重他人,热爱生命,懂得爱岗敬业,待人接物,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能力,有利于长足发展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自我成长。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可让人兴发感动,感受新事物,激志,可以认识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换言之,读诗可以陶冶性情,提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待人接物能力。如果在工作中担任领导职务,需要作总结,作报告等,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古诗词这些文化精髓的积淀和运用,在今天亦能彰显其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有的企业要转型,有的员工要转行,有的学生要自主创业,中职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才能自如应对种种变化,适应各行各业,从而得以长足地发展。

总之,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学习古诗词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金钥匙。在教学中,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笔者还会不断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多恰当的方法,把鉴赏古诗词当成一种愉悦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赵会莲.结合历史背景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高中),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