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日,一套汇集了《世界文学》杂志57年来具有代表性作品的文学丛书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译林出版社为该书举办了首发式和研讨会。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译林出版社总编辑刘锋,外国文学翻译界专家学者李文俊、童道明、罗新璋、赵振江、郭宏安、叶廷芳、吴岳添、陈喜儒、董晓阳、吴晓都、高兴等,作家、评论家吉狄马加、阎连科、止庵、黄集伟等出席首发式和研讨会。
该套精选文丛在《世界文学》创刊50年散文精选和诗歌精选的基础上增补了小说卷,收录较以往篇目更为全面。选取的译本多出自冰心、萧乾、文洁若、徐迟、叶渭渠、王永年等翻译大家妙笔,意在重塑经典之魅,重现作家、翻译家和杂志的“美好时光”。全套书分为《小说中的小说》(欧洲卷和亚非美洲卷共两册)《散文中的散文》《诗歌中的诗歌》四本。其中,散文卷收录了近年来备受国内文学爱好者推崇的翁贝托・埃科和约翰・厄普代克等作家难得一见的散文名篇;诗歌卷集结了莎士比亚、波德莱尔、里尔克、米沃什等作家经久不衰的作品;小说卷则收录了从《世界文学》已发表的三千多篇作品中精选的89篇佳作,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收录了作家王蒙迄今惟一翻译过的小说――美国作家约翰・契佛的小说《自我矫治》。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共同为文学翻译把脉。翻译家们认为文学翻译是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可能在人才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但希望翻译队伍能不断壮大。关于翻译语言,有学者认为,大部分译者有写作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讲,他要动用文字表达,而且要使表达尽量的生动、丰富和富有感染力,文学翻译也是对母语作贡献。从评价标准上说,文学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吉狄马加、阎连科等都谈到,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对我国文化策略和文化战略发展而言,如何给人类提供更多美好的精神食粮,这需要翻译家、作家、诗人,甚至全社会进行共建。止庵、黄集伟等文化界人士更关注翻译语言的问题,认为一般读者对于优秀翻译作品的期待,仍然是最古老也是被谈到最多的“信、达、雅”。
关键词:世界文化;世界文学;比较文学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正在向世界文化发展,各个民族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统一性的世界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也逐渐从民族主义文学的壁垒中走出,形成了更加广阔的文学意识,而比较文学也应运而生。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并成为了比较文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为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3、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比较,因此有比较并不一定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以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比较意识之上,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仅仅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同时需要具备诗学意识,总结分析文学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在比较文学观众,比较意识是基础,而诗学意识则是主导思想。
总之,在如今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不断向全球性发展的背景下,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之间相结合,才能建立起适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
参考文献:
[1] 张德明.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论一种比较文学观的建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0(4):110-120.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成名之作,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品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艺术地再现了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塑造了以爷爷、奶奶、父亲等为代表的人物。他们敢恨敢爱,个性张扬,既勇于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又演绎着令后代子孙们相形见绌的爱情传奇,是一群独特的,集正义与邪恶于一身的,特属于那片红高粱地的英雄。书中洋溢着独特、丰富而饱满的想象力和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以恣肆之笔彰显出中华民族坚韧旺盛的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曾被译成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纽约时报》书评则称:“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根据这部作品改编而成的影片《红高粱》,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曾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出生于1955年,山东高密人。12岁读五年级时即辍学务农,1976年入伍,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因而被称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檀香刑》《蛙》等。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之影响,通过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构筑了一个个独特而神秘超验的、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的感觉世界。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奇诡、语言恣肆。鉴于其作品“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瑞典文学院决定将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莫言是一位怀着强烈的“故乡情结”步入文坛的作家,高密“东北乡”赋予了他早期的文学涵育。正是凭借他的作品“,东北乡”逐步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了一个文学概念,成了莫言赖以言说的“精神家园”。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对记者坦言“:我当年在这个地方是的社员,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的时候,厌烦透了。这个地方这么贫困、落后,就梦想着有一天逃离,到外边去看看世界,到外边去过更好的生活。但当真出去以后,过了几年,就开始怀念这个地方。尤其是当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更感觉到这个地方跟自己是血脉相连的。“”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戚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老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是一批最原始、最宝贵的素材。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
《红高粱家族》是献给有着关于“我爷爷”“我奶奶“”我爸爸”这一辈记忆的青年人阅读的东西,是一首对我们这个民族深入骨髓的,千百年来一直被压抑的豪情与血性的颂歌。其跋云: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这段跋语为我们揭示了作家的创作意图,对这一创作意图,作者在第一章就有过具体和明确的宣示: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作者屡屡提到“不肖子孙”一词,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因素:有对流淌在前辈血液里的豪情和血性的由衷赞美,有对作为后代子孙“种的退化”的羞惭,以及因这种羞惭的难以摆脱而引发的深沉思索和忧虑。
这种创作意图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织过的有兴味的故事体现出来的,这些故事令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结构、语言、修辞、感彩等方面都展示出了作家的独特才能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在作品的结构方面,莫言既立足传统又能突破传统的钳制。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其小说的叙事模式依然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讲故事的形式。他的那些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作品常常通过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对此莫言说道“:采用儿童视角讲述故事原来是我的一种潜意识。……少年岁月吃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所有这些都使我从小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观望和想入非非。而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视角就成为我讲述故事的首选。”在他的小说里,活跃着一群稚嫩的、精灵一般的孩子,如《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爸爸”、《檀香刑》中的赵小甲、《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梦境与杂种》中的柳树根与柳树叶等,他们是天真、美丽、聪明和智慧的化身。莫言扬弃了传统的、讲求故事的曲折委婉的线性叙事方式,转而采用一种打破了时空界限,将过去与现在、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立体结构模式。如伴随着去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这一故事的讲述,我与爷爷、奶奶、父亲都被纳入了同一个艺术空间,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切人物、事件融为一体,千头万绪彼此贯穿,场面浑阔,气度恢宏,唤醒着人们潜意识里那种遥远而苍凉的激情和思绪,看似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羁绊,却更合于艺术创作的轨范和规律。莫言能如有神助般自如地驱使和驾驭它,诚如他在《天马行空》中所说的:“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例如《红高粱家族》第一章正在进行历史叙事的过程中,他却出人意料地插入了一笔来写小男孩儿,全然不去顾及故事本身的连贯和顺畅: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
莫言在小说叙事方面就是这样地随心所欲,不肯受传统的所谓“典型”“集中”之类创作规范的束缚。他要给人讲述一个有情趣、耐寻味、惹情思,令人过目不忘的故事,尽力避免叙述上的单调和呆板,常常在环顾左右时横生妙趣,在闲情逸致中一显神来之笔。奇诡而丰富的想象力和深湛的艺术描写功力的融合构成了莫言小说鲜明的审美特征。想象力是衡量一位作家的天才和灵气的最重要表征。勃兰兑斯把想象力视为作家心灵中的显微镜,莫言正是借助这样一只显微镜,深刻地观察和透视着古往今来的大千世界。因而他往往可以在一点上无限深入地开掘下去,把作品写得根脉俱现、声色并茂、情采飞扬。例如经过他的点化,那本来普普通通、司空见惯的高粱竟也变得如此充满灵性和诗意: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凭借这种诉诸于视觉和嗅觉的深层次的细节描写功力,高粱的情态和气息被赋予了生命的灵动。其实在整部作品里,红高粱就是一个具有浓厚象征意味的意象和背景,有着巨大的阐释空间:它既是家乡人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繁衍生息的现实空间。它内蕴着热烈、强悍、茁壮、顽强的生命力,又象征着刚毅不屈、坚韧执著的复仇精神。高粱地里的野合、伏击,演绎出的是一幕幕英雄壮举,红高粱则象征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血性、胆魄和灵魂。通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恰当地运用通感,可以令人全方位地接收天地万物之间的一切色彩、线条、音响和气息,使种种最难以言传的复杂而细微的感受得到最形象生动的表达。莫言无疑是运用通感来描写事物的圣手,例如“:她的叫声很响,具有一股臭豆腐的魅力”,是将听觉变为嗅觉;“槐花的闷香像海水一样弥漫着……风吹来,把香气吹成带状”,是将嗅觉变为视觉;“醒来听到太阳正嘎吱吱地响着,像一条老牛车在爬着上坡路”,是视觉、听觉的相互转换。至于那“冰一样澄澈的天空”式的景物描写又是何等奇警“,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式的人物描写就更加出人意表、秀意可观了。
正是超凡的想象天赋成全了莫言,无论是在取材炼意还是细部描写方面,他都如鱼得水,达到了点石成金的艺术境界。读莫言的小说,首先令你心悦诚服的恰恰是语言。那一个个字像是具有活脱脱的生命,在不停地跳脱着、欢娱地上前来拉拽着你,使你身不由己地跟随着它们跃入了那一片情采斑斓的波浪,进而痴迷地遨游起来。它们传神写意而飘逸玲珑,气势灌注而潇洒蓬松,灵动活泼而变化莫测,读之不禁令人喟然叹服。莫言始终践行着“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写作这一准则。因童年时曾告发别人而愧疚至今,后悔因年少无知向邻村农民和他小脚的妻子扔石块……这一幕幕回忆不停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在感染自己的同时也触动着读者柔软的内心世界。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中,莫言用大段篇幅谈自己母亲的善良、坚毅和宽容。其实,这些中国传统妇女身上的优良品质也见诸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妇女身上。由最初将小说《丰乳肥臀》“献给母亲在天之灵”到“献给天下母亲”,由小小的“高密东北乡”扩展到中国乃至世界,莫言的作品不但见证了大爱无疆的人文关怀,而且也见识了引起世人共鸣的人文精神的回归。莫言说“:我觉得严肃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是热闹的,如果它特别热闹,它就不是特别正常。”他的作品将崇高与滑稽、欢快与沉重、忠诚与愚昧、甘甜与苦涩融汇在一起,使人产生一种阅读之时啼笑皆非,咀嚼之后肃然沉重的审美感受。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你读莫言之前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他的作品中除了有精彩的关于爱、自然和善良的描写外,还有极其暴力、残酷、血腥的描写,比如反映20世纪中国被日本占领时期的作品。莫言的创作视野宽阔,几乎涵盖所有领域。尽管他的作品中描写的是自己故乡的小村庄,但让读者感受到的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他充满想象力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目前仍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莫言的作品正是凭借着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造诣,为世界文学的殿堂增添了一串温润璀璨的灵蛇之珠,从而“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作者:丁万武 李进学 单位: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
论文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中西比较文学是否也能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犹如“红学”之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鲁迅学”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我们认为,把中西比较文学从比较文学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固然,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取异域文学之长,补我国文学之短,中国文学与朝鲜、日本、越南文学的比较,以中国文学为主体的东亚文学与以印度文学为主体的南亚文学的比较,乃至中国文学与中东文学、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的比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像西方文学那样,对我们民族的文学冲击那么大,发生过那么无孔不入的影响。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传统仍在受欧美文学传统的冲击。我们现在的文学教科书,甚至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教科书,都在使用着欧美文学的概念。我国当代的作家,仍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着西方文学的影响,我国一般大学的外国文学课实际讲授的是欧美文学课。因此,作为专门学科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西比较文学,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大的研究领域。一是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前者应侧重于法国学派正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即影响研究,后者应侧重于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不长,而古代又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文学遗产,这个传统总在有形无形地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影响。因此,随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应该把研究的重点从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移道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上来。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曹顺庆在《比较文学史》中谈到“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实施,就是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个个‘人为圈子’的不断被冲破,一堵堵围墙的不断被跨越,从而构成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走向。”[1]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在比较文学历史上,法国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从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已具雏形。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亚等人。法国学派所进行的影响研究可以概括为:其一,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文学的事实联系和实际的影响关系,在有些学者那里,对这种联系和影响的研究甚至被严格的限定在两国之间,如梵第根就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法国学派学者严厉,比较文学一词是一门系统而科学的学科没有起好的名字。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认为要使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进行细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主张把比较文学看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在比较文学形成之初就为学科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研究道路,为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虽然法国学派在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偏狭的观点,但影响研究至今,认识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个始终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领域。
第二阶段,1958年9月在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向法国学派的理论观点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挑战。这个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此后不仅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也确立了美国学派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美国学派对文学进行的平行研究在与法国学派争论中确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重点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可小结如下:第一,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把不同学科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第二,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文学的内部,更加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层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开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张针对不同作品、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在第三阶段,学科自我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是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港及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为开拓比较文学的领域,尤其是东西方文学的跨文明比较做出了实绩。这种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全世界比较文学引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更加宽广的视界,将比较文学导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学术界正在探索甚至正在建构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体系。台港学者对于东西方文化“模子”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探索,已迈开了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建设的步伐。而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的提出及其方法论体系轮廓的初步勾勒,更进一步奠定了学科理论建设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全世界比较文学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界,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
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今后迈向何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跨文明研究”,或者说着眼于在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
[2]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真实的世界文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序
杨开显
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真实的世界文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是一本关于世界文豪绚丽多姿而又光怪陆离的人生的写真集。这本书以未曾修饰的笔触将几十位世界文豪的本来面目完全真实地描绘在读者面前。
以前对世界文豪的介绍,往往显得比较平面化,大多是正面描写,有时也有侧面剪影,但很少有背面印象。尤其是在教材和针对青少年的读物中,这些世界文豪或者世界文学大师大多根据需要而进行了“美容”:他们一般都具有先进的思想、高雅的情趣、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行,其作品自然也具有进步意义。
其实,这些世界文学大师是与凡人没有两样的普通人。他们大多既有光彩照人的一面,也有色彩平淡的一面,还有色泽阴暗的一面。本书就从各个角度,自正面或侧面或背面分别把历史上的世界文学大师真实地再现出来。但这本书不是综合描写世界文学大师的一生和全貌的传记作品,也不是全面介绍他们的文学和社会等各方面活动的纪实作品,而是摄取这些世界文学大师一生中的华彩乐段或精彩特写,采撷他们一生中的逸闻趣事或奇特遭遇。本书不为尊者讳:不会因为有些世界文学大师享誉全球的美名而掩饰他们的庸俗或劣行,也不会因为有的国家当时的意识形态而隐匿它们的一些世界文学大师的不幸或悲剧。
本书信息丰富,资料新颖,其中不少是国外最近几年或10余年来新发掘出来的或解密后披露出来的。因此,读者朋友们可以读到一些遭封杀而不太熟悉的世界文学大师的悲惨而可怕的命运,也可以读到一些十分熟悉的世界文学大师的经历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新奇故事,还可以读到一些世界文学大师功成名就后受人追捧的背面的一些隐私或病态。再者,一些世界文学大师的中国情结和他们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向往和热爱,以及他们对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战争的支持,则是特别令我们中国人深为感动和欣慰的。
需要提及的是,一些世界文学大师风流放荡或庸俗卑下的灰暗的一面,并不能遮掩他们表现真、善、美,启蒙人性意识,呼唤人本理念,弘扬人文精神,伸张社会正义,为苦难人民请命,为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光辉的一面。而这,正是本书在给读者朋友们一个个真实的世界文豪时所要强调的。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信息资料获取的难易和多寡不同,更因为描绘各位世界文豪的角度不同,而且在他们为人们所熟悉的方面无意多费笔墨,所以本书中的世界文豪的篇幅多少不一,而篇幅的多少与各位世界文豪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关系。此外,各位世界文豪是以年代排序的,这也与他们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关系。
日前,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杂志社,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作家杂志社,文艺报社,中国现代文学馆合作共同举办了“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近百位学者、批评家、著名作家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探究了如何推进当代汉语文学与世界文学界的对话,拓展阐释当代中国文学的学术视野,打开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从而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
当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国当代文学也承担了重要的使命。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当代汉语写作有着怎样的世界性意义?这些成为摆在作家、学者、评论家以及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铁凝(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当今世界上,我们如何看待和估价中国当代文学,中国人如何在世界背景中认识自己文学的价值,作家如何在世界背景中认识我们写作的意义,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中国文学也在逐步走向世界。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的作家们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读者面前。在今天,一个优秀的中国作家,他的读者不仅在我们这片辽阔的国土之上,通过翻译,他的读者还可能在纽约,在欧洲的某个村庄,在亚洲和非洲的某个城市。我本人是一个写作者,我相信,这样一种情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作家的写作。在写作时你会感到,除了你熟悉的人们,你还可能面对着陌生的人们,面对着文化背景、文学传统、价值理念和生活经验差异极为悬殊的读者,你在面对这样一个广大的和有着巨大差异的世界书写,这时,你就会思考这个问题: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这个问题摆在作家们面前,同时摆在学者和评论家们面前,甚至摆在中国的和世界各地的读者面前。我们的文学究竟应该怎样站立在世界文学之林,我们又应该如何在这个千差万别的世界中看待自己的文学,这关系到中国文学如何发展,如何塑造和伸张自己的特性。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让世界关注,中国如何在文化上为当今世界提供更多的精神资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如何构成当今世界文化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当代汉语文学的艺术价值如何评价,汉语文学放在世界文学体系中如何定位,汉语文学是否始终在世界文学体系当中,它的世界面向如何展开?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21世纪初中国文学家必须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必须承担和开始的事业。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还急于由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与欧美并肩,那么现在,中国文学可以说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构成部分,并且在内部形成了“‘走向世界’的想象”。我们可以从最近中国最热门的两部电影中看到这种变化,一部是《唐山大地震》,一部是《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都改编自小说,且都以“”这个最为封闭的时期为背景。但与人们的想象不同的是,两个主人公的出国并不是故事的终结,相反,他们出国后选择再次回归,审视自己的国家,使故事得以公开。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当代文学会作为一个全球性文学的跨语言和跨文化阅读的必要构成,给世界文化提供更多的资源。
王宁(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中心主任):1827年,歌德在接受艾克曼访谈之后提到,“民族文学已经成为过去,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文学的世界性概念的首次提出。如果说这在当时还是一个乌托邦的话,在今天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我们在使用世界文学这个术语时,实际上已经赋予它以下三种含义。首先,世界文学是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的经典之汇总。第二,世界文学是我们的文学研究、评价和批评所依据的全球性和跨文化视角和比较的视野。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把民族文学放在广阔的世界文学的语境下来研究和考察,我们才能得出客观的国际性的理论标准。第三,世界文学是通过不同语言的文学的生产、流通、翻译以及批评性选择的一种文学历史的演化。在这种意义下,在今天,当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和政治大国的时候,我们应重塑中国文化和文学大国的形象,促使中国文学有效走向世界。
中国文学正逐步走向世界,这种意识正影响着作家的写作,作家必须要考虑对写作资源的重新占有和最为独特、个性地对写作资源的文学利用。不过,在很多作家看来,无论属于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立足于“个人性”、“本土性”是首要的。
莫言(著名作家):关于作品的世界性,包括多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外国人读中国作家的作品,可以了解他所不了解的经验,他可以了解到他所不了解的中国一些独特的知识;另外,人性层面更为重要,如果是成为世界性的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之林,必定具有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就是人的共同性的反应,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什么让中国的读者落泪,中国的《红楼梦》也能够感动外国的读者,这都是因为它们传达了一种共性。中国文学的当下性,应该强调个性化写作,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则还是应该强调作家重在挖掘人的普遍性,当然也不要放弃语言、结构以及其他方面的艺术技术的探索。
刘震云(著名作家): 作为一个作者,意大利传教士和中国杀猪匠是我的榜样,我如果能把思想传给我的读者和我喜欢的人,我觉得就很有意义。
阎连科(著名作家):世界文学也好,中国文学也好,对我都不重要。不论时代如何变化,这一代作家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来自乡村的作家,家人和土地是我们几代作家最根本的写作资源。然而今天居住和生活在都市,离早已变化的乡村和农人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真正了解土地和那些血肉相连的农人。而失去他们,就意味着我们――尤其是我,对写作资源的彻底失去。写作到今天,作家必须要考虑对写作资源的重新占有和最为独特、个性的对写作资源的文学利用。
铁凝:文学的根本精神是让人们的心灵能够相通,我们要敞开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我们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化成果,我们要在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和学者的交流中丰富对文学的认识。但同时作为一个作家,我也经常地意识到,我的写作牢牢地扎根于“吾土吾民”。当我坐在书桌前时,我的书写首先是也根本上是面对着那些和我分享着共同的语言、历史和经验的同胞们。如果我的感受、想象和思考首先能够在他们那里得到呼应,那么,我愿意相信自己就能够自信地面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读者;如果我们能够经受住来自我们的语言、历史和经验的文学传统和文学标准的考验,那么,我们就能够坦然地带着我们的作品加入到世界文学的行列。
王家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学创作,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作家,都必得首先立足于“个人性”,即从一个作家个人的独特、具体的存在开始。在我看来,写作无非是进入个人自身存在的一种努力。脱离了这种“个人性”,脱离了个人经验的具体血肉,任何对“本土性”的张扬都是可疑的。现在有人大谈“中国经验”,作为写作者,我们谁也不能代表。我们无非只是一些被代表者。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就是这张“个人的牌”。文学从来就是个人的,把一个作家和诗人简单地视为某个民族或文化的化身,这其实是对文学的简化和取消。
汉语文学写作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化中富有活力的部分,然而在一段时期内,汉语写作一直未能在国际上获得充分重视,一直被区隔于当代世界文学视野之外。相比较西方文学在中国的重大影响,当代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相当有限,而且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遭致不恰当的评价。当代中国文学向全球文化中心挺进中有着怎样的短板,如何更好地让汉语写作走向世界是不少学者关注的话题。
杜博妮(悉尼大学教授):翻译应当是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于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但中国目前的文学翻译工作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学者的关注度上都远无法与其重要性相称,这或许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
刘康(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的全球化有很大的时间错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出现过思想、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先锋思潮。而随着九十年代思想先锋的告终,中国意识形态与写作的关系形成“多重幻象”。
施战军(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对新海外华人作品的评价需要一点谨慎和客观。因为第一,这些作家大部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出国,他们作品依托的场景、情境、气氛大多都是限于“”前后的一些时空,在历史和人性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一种有所积淀的省思和有所把握的想象。第二,他们对于周围的认知基本上局限于当时的印象,对中国现代的印象,没有融入,在语言技法方面也没有新意。第三,他们的有些作品与我们期待中的世界认知无关,我们国内可以同步和国外的文学状况产生交流,但海外作家则在悬隔地带。
艾克拜尔・米吉提(《中国作家》主编):从现今的世界来看,我们拥有最佳发展机遇期,那种固执的冷战及后冷战思维已经渐行渐远,发达国家受众的眼光与欣赏品味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今天的中国,今天中国人真实的心境和生活。而这一点,对中文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回避的是,在以往的作品中,我们广泛深入挖掘了民族劣根性,展示了我们民族群体的人性之恶,以期追求和抵达主题的某种深刻。但是,缺乏展示我们民族群体中的人性美的力作。我们高兴地看到,现在有一部分作家开始关注这一点,正在试图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去体现。我们期待着更多这样的精美之作问世。
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回顾历史,我们需要检视。一百年前一些激进知识分子怀疑中国文字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提出汉字应该废除并以世界语取而代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呼声甚至来自文化界和出版界的核心。语言是一个民族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对语言的否定就是对文化的否定。我们要注重汉语写作的重要性。另外当今汉语写作得到了认可,但我们不可仅把它作为社会记载来读,而应充分意识到其文学价值。
南帆(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当代文学的经验不在于恢复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在于具有当下性的“本土”。 我们现在的民族是世界视野中的民族,当代文学应该放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进行衡量。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画家陈丹青的老师木心先生于2011年12月21日去世的一些报道,深为陈丹青对老师的尊重所感动。看到陈丹青说:“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要用一生来宣传、推广他的老师的文字时,觉得真是太古人心肠了!我想他的老师木心先生肯定是一个大作家。
但我问一个写作的朋友对木心的文章怎么看时,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很差,腐朽得要命”。我问为什么?他的回答彻底让我懵了:“你想想,陈丹青的文章这么烂,文学水平这么差,头脑也糊涂,他推崇的人能好得了吗?”我的神啊,真是震死人不偿命呀!他给我讲了一通理由,总结起来,大概就是下面的几点:
首次,陈丹青说九十年代在纽约听木心讲了五年的世界文学史。那时候他出国都十年以上了,十年中他随便找几本英文的世界文学介绍看看,就用不着再听什么世界文学史了。因为这种文学史都是入门的介绍。再说上五年的世界文学史,每周四课时,真的是开世界玩笑。因为文学史稍稍讲讲就行了,好学的成年人知道某个作家,马上找来那个作家的书看就行了。而陈丹青能听五年,却不自己找书看,真的是笨死或差死了!因为文学必须读作品,而不是听人讲作品。
其次陈丹青总是说五四,1949年,1966年,如何如何中断了中国的文脉,觉得他的老师在那一片空白中是如何突出。他老师的厉害只不过是由于他自己的水平太差,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水平。他不知道在那之后好几代人都成长起来了:1966年出生的现在已经46岁了, 70后,80后都成长起来了。1977年到现在,35年了,三代人成长了。之类的包袱他们根本没有。他们只要有学习欲望的,几乎不受什么限制。他们的文学阅读视野,比陈丹青好太多了。陈丹青的问题是:他只知道五六十年代的荒芜,却理解不了比他年轻得多的人早就不是他那个水平了。
最后,作为一个画家,陈丹青水平如何不好说,作为一个对文学的鉴赏者,他的水平太差,根本就不了解当今文学的精华,不了解现在诗人作家对世界文学的了解程度。而不了解当代文学的人是无法对一个作家在今天的价值做出准确评价的。
朋友坚持陈丹青是个非常好的人,就冲他对老师的真诚,就是文学水平太差了,说的话不靠谱。
(王笑,教师,现居北京)
一、融入比较文学意识,培养国际视野
从中国与东亚各国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居于向外辐射的中心地位,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神话、和歌、物语文学)有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的影响,对朝鲜、越南等国也是如此;中国与印度之间,则凭借佛教这一有力的媒介,达到了在精神层面的深度交流,中国文学也从语言、内容到文学形式受到佛教的激发,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中国与西方之间,在16世纪曾经存在着“东学西渐”的趋势,西方很多国家曾发生过“中国热”,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个热潮中也被介绍到西方,影响到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和思想。比如,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受到孔子道德思想的影响;德国的大文学家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也与其对中国作品的阅读分不开。如果把这种广泛的民族文学之间的联系贯穿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就能够打破封闭的民族文学视野,让古代文学课程拥有国际的视角,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与异域文学的广泛联系及其穿越时空的魅力。
如讲到古代戏剧,就可以将中国古代戏剧与异域文学的联系考虑进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元代李行道的杂剧《包待制智堪灰阑记》,是最早传到欧洲的中国戏剧之一,也是对欧洲戏剧小说产生了直接影响的中国戏剧。剧本写妻、妾争夺一儿,各执一词,官司闹到包公面前。包公划一灰阑,让两位母亲用力争夺孩子,胜者将拥有孩子。生母张海棠因为不想让孩子忍受撕扯之痛而放弃。但包公最终认定输掉比赛的人正是生母。剧中“二母争子”的故事,与《旧约全书•列王纪》、佛教《本生经》中的《大隧道本生》、《贤愚经》卷十一中的相关故事极为相似,已成为世界文学著名的母题。《包待制智堪灰阑记》与佛教故事的渊源已有学者进行详细的考证,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已有成果,对古代文学与佛教的关系作深入分析。“灰阑记”的故事不仅仅是在古代世界有过小范围的旅行,在现代世界,这一故事跨越了亚洲和欧洲的界限,并在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笔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布莱希特于1945年改编创作了《高加索灰阑记》。布莱希特在戏剧的楔子里写道:“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它叫《灰阑记》,从中国来的”,交代了其创作与中国戏剧的关系。“二母争子”由印度故事到中国杂剧,再到欧洲戏剧,让我们看到了文学跨越国界的旅行,以及民族之间智慧的沟通。
在中西戏剧间进行移植的还有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意、法、德等国著名作家都曾改编上演过此剧,其中最有名的是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中国孤儿》将故事时间由春秋时期移至成吉思汗时代,将动作时间由二十多年缩短为一昼夜,地点局限于距离康巴鲁(即今天的北京)王宫不远的大臣宅邸,情节集中于成吉思汗搜孤、尚德夫妇救孤的冲突,并引入了爱情主题,删除了孤儿复仇的情节。这样的改动,从思想上说,是将原作的歌颂忠义与复仇精神变为对理性和仁爱的礼赞。在伏尔泰看来,大宋王朝及其遗民代表的是人类的成熟文明,而成吉思汗的元朝代表的则是落后的野蛮文化。于是,宋元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文明与愚昧、正义与邪恶、理性与偏执的冲突。而剧作真正的主角由忠臣程婴变为母亲伊美达,也表现出剧作重心由伦理向人性、由男性向女性的转移,表现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的差异。从艺术上说,这种改动则是严格遵守了西方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原则。在讲授上述两剧时如能引入西方可资比较的作品,就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作品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收到互相阐释、互相说明的效果。依此类推,其他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也可以置于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进行。
二、借鉴比较文学成果更新文学史观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文学史与文本分析的模式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的特点。传统的文学史在看待作家时,更多是在民族文学范围内,考察作家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价值,因此,文学史的内容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这种唯一的标准或许评出了民族文学的经典,但是却忽略了在异域文化中,本民族文学的样貌,在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经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容的更新必须有新观念新方法的介入和启发,在这方面,比较文学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很多启示。比较文学研究的是具有跨文化关系的文学现象,因此,在比较文学学科建立之初,研究者就注意到传统文学史研究不太留意的作家作品。在法国学派的代表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中,就提出了二流,甚至三流作家或许比一流作家更具有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从文学交流的角度来看,有时候,往往不是一流作家,而是二流甚至三流作家赢得国外读者的关注。如唐代诗人寒山,在古代文学的课程中几乎没有地位,课上几乎不讲,但是寒山的诗却在日本、美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美国“垮掉的一代”甚至把他视为精神导师。小说《好逑传》、戏剧《赵氏孤儿》也有类似的命运。如果我们把这些在国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都排除在古代文学课程之外,那无疑是一个缺憾。从《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及其他比较文学研究的工具书来看,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有的是具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交流的梳理,有的是寻找沟通对话的平行比较。《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等研究都为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古代文学借鉴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把在国外具有崇高声誉的作家也纳入讲授的视野。一方面,更新了内容,增加了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多层面多角度理解文学的意识,摆脱唯一的文学价值观。
三、打通古今中外,比较中总结特色
民族文学的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学系的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去逐步认识这一特性。有学者提出了“宏观比较文学”的概念,强调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的比较中总结民族文学的特点:“尤其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别文学的研究,都必然需要给该国文学加以定性与定位———就是要在世界文学的参照下,对该国文学的特色和特性、对该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总格局中的地位作出判断。而要概括某国文学的特性时,如果没有外来参照与外来比较则完全不可想象,也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了中国文学的精华,在文学形式与思想方面都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在古代文学课程之中,我们除了给学生介绍具体的作家作品,还需要在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中,给学生一个宏观的总结。那就是中国文学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在学完一个个作家之后,能够有一个较为明晰的古代文学的总体印象,比如,中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小说的特点是什么。而要总结这些特点,没有比较的视野是无法完成的。比较文学的研究目的:一是认识世界文学的发展规律,二是深入认识民族文学的特色。在比较中方能见出不同民族文学的特色。如上文提到的关于中西戏剧移植的例证,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做进一步的理论提升,总结出中西戏剧的不同,那样诸如中国戏曲与政治、伦理的密切关系,中国戏曲的中和含蓄之美、空灵的舞台设置、开放式结构等问题都会在比较中得到更深刻的说明,进而帮学生树立起关于世界戏剧的总体观念。在《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一书中,作者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以其他民族文学为参照,总结了中国文学的特征:“一、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二、现世主义态度;三、非个性主义倾向。”这一总结或许并不能完全客观地总结中国文学的特点,但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学的特性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综上所述,以比较文学意识渗透古代文学教学,把比较文学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打通古今,给学生一个宏观的视野,这对于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观念的更新,对于古代文学的时代性、国际性的追求,都是有很大裨益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种打通并非要在古典文学课上大量讲授外国文学内容,喧宾夺主,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视野,点到为止。
本文作者:王春景、时俊静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移动阅读;数字出版;比较文学
移动阅读即人们通过各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阅读互联网上海量数字出版物的现象。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阅读终端的发展、普及,移动阅读现象在现代社会变得愈加普遍,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移动阅读已经成为出版物未来发展方向。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间的频繁交流,加之互联网技术日益进步和普及,国际间文学的交流在此背景下变得更具规模与深度。具有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特点的比较文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且正在经历着以日趋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发展新阶段。那么,比较文学出版物的发展现状如何,移动阅读时代比较文学出版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之路何在成为笔者探讨的重点。
一、比较文学出版物的发展困境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72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的内容中,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第根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①在我国学者曹顺庆看来,所谓“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②“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③因此,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世界文化间的“翻译”,能够帮助普通读者增长见闻、了解多元文化、拓展国际文化视野。但是,在移动阅读时代,比较文学出版物的发展正面临着如下困境:
1、内容专业化与出版全民化的矛盾
比较文学出版物一般涉及比较文学理论研究、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实践等方面的专业化内容,带有学科特性和精英色彩。内容的专业化使得一部优秀的比较文学作品的诞生,需要耗费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从作品到出版物还要经过市场调研、策划论证、编辑加工、校对、印刷等流程。可是,在这个追逐快节奏的时代,比起需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比较文学出版物,耗时少、内容浅显的段子、漫画或是小说等休闲类读物,更能符合移动阅读时代人们的阅读胃口。虽然比较文学出版物在国家为平衡人文学科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政策背景的支撑下依旧能够在出版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市场毕竟是需求与供给的产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比较文学出版物的生存空间、市场占有率势必被进一步压缩,除了部分受国家资助的作品可以被少量出版外,比较文学出版物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2、精细阅读要求与碎片化阅读方式的矛盾
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它的“学院派”色彩和“贵族化”气息,阻隔了与多数人的联系。④其作品内容晦涩拗口,深奥艰深的特性需要读者精读、慢读。而在移动阅读时代,阅读方式呈现碎片化特性,短、平、快是其基本特征,这与比较文学作品需要潜心钻研、精细化阅读的要求产生了严重矛盾。目前以图书、杂志等印刷品为主的比较文学出版物,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对其提出的要求。这也使得消费者的体验感较差、观赏意愿降低。
3、作品版权问题与盈利模式缺失制约移动阅读发展
移动阅读市场产业链涉及内容创造者(作者)、出版商、电信、技术开发商、版权贸易等领域。当前移动出版物的销售模式分别以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及移动终端制造商为核心进行,具体的发行模式有手机阅读、专用终端阅读。但目前移动阅读存在版权不明、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得内容创造者往往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如何在新形势下协调产业链上游和下游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商业模式,实现多方合作共赢是整个移动阅读产业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比较文学出版物想要在移动阅读时代提升市场竞争力,对这一问题同样无法回避。另一方面,网络中的比较文学作品和其它出版物同样是作为他人智力劳动成果而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书籍在网络中的版权问题因其涉及整个出版行业的根基而尤为引人注目,如若无法妥善处理将会严重制约包括比较文学出版物在内的整个移动阅读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移动阅读时代比较文学出版物的发展新机遇
1、无线互联网为“世界文学”理想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无线互联网络为移动阅读、全民出版创造了条件,也为比较文学作品实现“跨语言、跨民族的文学研究”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其拥有的海量信息与全球互动的特性为比较文学作品的继续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条件与空间。世界文学交流传播多元、繁复,立体化、多维度的“世界文学场”在移动阅读时代得以形成。不同民族文学间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他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彼此沟通,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互动,无论是写作、传播还是阅读行为的跨民族、跨文化性特征将会进一步加强,文学写作的世界文学语境逐步形成,阅读亦随之成为对全世界文学、文化的认知与发现行为。另一方面,“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自我的机会,使每一个才子都不会被埋没,今后的伟大作家就将出现在这其中。”⑤作为一种新的信息通讯技术,移动阅读的普及对于推进文学翻译发展,拓展文学传播、阅读的多元渠道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数字化互动平台促进沟通移动阅读所依托的数字化互动平台
令作者与读者之间实现了无障碍的互动交流,“大众传媒要赢得受众,就要加强被传播的内容本身和受众现实之间的联系”。⑥要适应移动阅读时代读者阅读方式的碎片化现状,改善比较文学出版物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尴尬境遇,就必须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依托数字化互动平台实现上述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书籍评分、长短书评、佳作推送等功能进一步的扩散作品,阐释作品,进而实现出版物的营销互动。面对数字化平台带来的机遇比较文学出版物通过培养具有特殊兴趣的读者群体,并在读者和从业人员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新的联系,通过数字平台进行读者意见调查、分析读者或潜在读者群数据,进而锁定读者群,营造比较文学作品阅读氛围,实现此类出版物的可持续发展。
3、多媒体技术为比较文学作品提供多元表达方式
移动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其终端还是无线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载体,它能够突破传统印刷文本静态、单一的文字表现,将文字、图像和音乐等超文本形式通过数字编码、解码呈现出多元的动态组合。例如,美国诗人E.E.卡明斯张扬、独立的个性赋予其诗歌作品独特风格。如何能够将其极具个性的诗歌文本向中国读者介绍,这给研究者、翻译者和出版者都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今天,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工具的帮助下,我们能相对妥帖地处理其诗歌的表现形式,将原本晦涩、艰难的比较文学作品通过多媒体技术改造成为多维、立体的综合艺术,将其以更加接近原貌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三、比较文学出版物的发展策略
1、彰显比较文学特色,提升出版物质量
彰显比较文学出版物的文化特色,提升作品创作人的比较文学学科素养是关键。作为跨语言、跨民族的文学研究领域,比较文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需要培养从广泛的跨文化联系中考察和审视文学的研究意识。”⑦比较文学学者须具备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眼光,“把自己的民族文学放在一个广阔的世界文学大背景下进行检验和评价。”⑧只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和了解。同时,比较文学出版物作为提升读者文化素养、拓展民众国际视野的工具应当充分利用移动阅读工具的多媒体功能,在保证其比较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表达形式,实现专业学术作品的通俗化与普及。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盛行的全民出版,编辑人员也应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努力使得提供给读者的出版物真正能够发挥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作用。
2、增强用户体验,提升市场占有率
移动阅读背景下比较文学出版物发行中除了要求提升比较文学出版物内容质量,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强移动阅读终端使用者对比较文学出版物的用户体验。这要求比较文学发行商在前期宣传和推广时明确业务定位,再细分用户群,将潜在用户区分为浏览者、关注者、猎奇者、响应者、传播者、关键人物等不同类型,以此作为向不同类型用户提供区别化的用户体验的依据,并阶段性的跟踪客户持续使用意愿,以提高粘性,进而使比较文学出版物阅读成为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另一方面,挖掘用户需求,选择适合移动阅读条件的比较文学作品进行呈现。为此,这就需要有专业的队伍对于比较文学出版物进行内容资源的重建,尽量使比较文学出版物呈现的形式简洁,从而更好的满足目标读者娱乐或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通过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感受提升市场占有率。
3、整合产业链,构建比较文学出版物
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就整个移动阅读产业来说,探寻适合的商业模式势在必行,作为较为小众的比较文学出版物更需要在发展中寻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盈利模式与产业链结构。比较文学出版物在移动阅读时代,从纸质媒介传播向多元媒介传播的转变,只有通过电信运营商、内容供应商与终端制造商的紧密协作,建立资源整合、竞争力要素整合、利益合理分配、核心竞争力超强的战略联盟,在合作中应立足于读者的需要,提供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或技术,通过利润分成的方式实现共赢,才能将比较文学出版产业发展带入高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参考文献
①梵•第根著,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M].商务书馆,1937
②③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④高旭东主编:《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文学对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92
⑤王朔:《网络之星丛书》[M].花城出版社,2000
⑥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人民出版社,2004:287
读《一千零一夜》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一千 零一夜》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美好的书,这部名著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表现了人间善、恶、丑、美的特点。它不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一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特点的好书。它讲述了阿拉伯世界一个个美丽曲折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由阿拉伯民族智慧、才华凝聚成的,书中的很多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辛巴达航海记》等。一千零一夜是一本很古老的书。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很古怪的国王,他下了个命令: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就杀掉。宰相的女儿想要阻止他的做法,于是嫁给了国王。他给国王讲故事,每次要杀她的时候刚好讲到精彩部分,国王只好不杀她。她讲了一千零一夜,是国王回心转意。
《一千零一夜》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有的发扬勇敢冒险精神,有的机智、善良、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的下层社会人民给予赞扬。《一千零一夜》不愧为阿拉伯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鲜艳的珍品。
JaneEyreisapieceofautobiographicalfiction.ItisCharlotte.Bronte’sfirstnovelpublishedin1849.Thenovelcreatesafemaleimagewhoisagainstsocialpressurewithrebellionandindependence.Itisfilledwithlove,passionandreason,andmaintainsitsuniqueartisticcharm.Thisthesisanalyzessomemajorcharactersinthenovelandtakesalotofexamplestoshowtheauthor’smeaningandreflectthetheme.Thiskindofdescriptionmakesthefigurearealpersonwithbloodandflesh.Italsoreflectstheauthor’sresistantspirit.TheHeroineofJaneEyre,aplainandlittlegirl,livesundertraditionalpressuretopursueforindependenceandloveloyalty.Thisthesisanalyzesherpersonality.Underheradamancyandself-respect,sheliterallyhasgotafieryheartforherlove.Furthermore,thethesistellsustheHeroine’slovestandpointthattheloveshouldrelyontheindependenteconomyandshouldbeequalintheirspiritforboththelovers.
KeyWords
Love;self-respect;rebellion;womenconsciousness
摘要
《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理性的深刻内涵。本文分析了文本的主要艺术形象,通过一系列例证揭示了作者的意图和文本反映的主题。这种描述使文本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同时揭示了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反叛思想。朴实的女主人公简.爱,在传统的社会压力下,追求着自己的独立和忠实的爱情。本文透过女主人公坚强自尊的性格特点,探秘在其内心深处的炽热爱情,揭示女主人公追求经济的独立,精神上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关键词
爱情;自尊;反叛;女性意识
Introduction
CharlotteBrontewasborninaPriest’sfamilyinYorkShirein1816.Hermotherdiedwhenshewasfiveyearsold,butherfatherwasanintellect,heoftentaughthischildrentoreadbooksandmagazinesandtoldstoriestothem.Charlottewasinterestinliterature,sowhenshewasveryyoung,shewassenttoaboardingschoolandwhenshewas15,shewenttoanotherschooltostudy.Inordertosupportherfamily,shebecameateacher.In1847,shepublishedhernovelJaneEyre,thenovelwasagreatshockatthattimeandmadehersuccessful.Shediedin1885.
JaneEyreisagreatnovelthatiti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historyofBritishliterature.Andithasbeentranslatedintovariouslanguagesandadaptedformovie,readersallthroughtheworld.TheperiodwhenJanelivedcorrespondswiththetimeofQueenVictoria’sruling.VictoriawhoruledovertheBritishEmpireformorethan60yearswasawellknownqueeninEnglishhistory.TheperiodhasbeengeneralsregardedasoneofthemostgloriousintheEnglishhistory.
JaneEyrehasthedeepromanticscolorandhasalsodepictedtheactuallifenovel.ThenovelbeginswithJaneintheuncle’shousepassherchildhood,sheispackedofftoacharitableboardingschoolandJanesetsherselftolearn.Shebecomesateacher;sheisemployedasgovernessoftheFrenchdaughterofRochesterinhiscountrymansion,Thornfield.Intheplaceshehasherownlove.Whentheycometoamarriage,JanehasdiscoveredthatRochesterhasamadwifewhoishiddeninthathouse.Janedoesn’twanttobeRochester’smistressandleavesThornfield.SheisrescuedbytheRiversfamily.WhenJaneproposesmarriagebyJohnRiver,JaneknowsJohnRiversinordertoundertakemissionarywork,soJanerefusesJohnRiver’scourting.ThenJanegainsalargeamountofinheritancefromherunclewhoshehasneverknown.ShereturnstoThornfield,butthehousehasbeendestroyedbyafirestartedbythemadwife.ShefindsRochester,blindandalone.Thentheymarryandfindhappinesstogether.
I.JaneEyre’sPersonality
A.JaneEyre’sAdamancy
1.JaneEyre’sLifeatHerAunt’sHome
Orphanedasaninfant,JaneEyreliveswithatGateshedwithheraunt.SarahReed.Whensheistenyearsold.Hercousins,GeorgianaandElizadonotloveher.Theirbrother,John,ismoreblatantlyhostiletoJane,remindingherthatsheisapoordependentofhismother.OnedayheisangeredtofindJanereadingoneofhisbooks,sohetakesthebookawayandthrowsitather.Findingthistreatmentintolerable,Janefightsback.Sheisblamedfortheconflagrationandsenttothered-room,theplacewhereherkindUncleReeddied.Inthisfrighteningroom,JanethinkssheseesherUncle’sghostandbegstobesetfree.HerauntReedrefuses,andremainsJaneinherprisonuntilshelearnscompletesubmissiveness.Whenthedoortothered-roomislockedonceagain,Janepassesout.Shewalksbackinherownroom,withthekindphysician,Mr.Lloyd,standingoverherbed.HeadvisesAuntReedtosendJaneawaytoschool,becausesheisobviouslyunhappyatGateshed.
Herauntagreesit.Allthingsareverysmooth,butMrs.ReedtellsMr.BrocklehurstthatJaneisalyingchild.ThesethingsdonotstrikeJanedown,sheisveryfirm,sheknowsthereissomebodytoloveher.Theauthorshowsherrebelliousspiritthroughherwordsanddeeds.
2.JaneEyre’sSchoolLife
JaneissenttoLowoodSchool,acharityinstitutionfororphangirls,runbyMr.Brocklehurst.Astingyandmean-heartedminister,Brocklehurstprovidesthegirlswithstarvationlevelsoffood,freezingrooms,andpoorlymadeclothingandshoes.HejustifieshispoortreatmentofthembysayingthattheyneedtolearnhumilityandbycomparingthemtoChristianmartyrs,whoalsoenduredgreathardships.DespitethedifficultconditionsatLowood,JaneprefersschooltolifewiththeReeds.FromMissTemple,Janelearnsproperladylikebehaviorandcompassion,fromHelenshegainsamorespiritualfocus.Theschool’sdampcondition,combinedwiththegirls’near-starvationdiet,producesatyphusepidemic,inwhichnearlyhalfthestudentsdie,includingHelen,whodiesinJane’sarms.Followingthistragedy,BrocklehurstisdeposedfromhispositionasmanagerofLowood,andconditionsbecomemoreacceptable.Janequicklybecomesastarstudent.Andaftersixyearsofhardwork,shebecomesaneffectiveteacher.FollowingtwoyearsofteachingatLowood,Janeisreadyfornewchallenges.
AtLowoodschoolisfullwithfreshandcurious,atthesametimesheworriesitverymuch.InhereJanehasabestfriendthatsheisHelen.WhenHelenispunishedtostandupinpeople’scentreinroom,JanefeelsthethingmakesHelenloseface,butHelensays“yetitwouldbeyourdutytobearit,ifyoucouldnotavoidit,itisweakandsillytoberequiredtobear.”①ButJaneisnotunderstoodandendured,Helenthinks“loveyourenemies;blessthemthatcurseyou;dogoodtothemthathateyouranddespitefullyuseyou.”②ThethingexplainsHelen’sweakness,shedoesnotdarecomposeouttoselfunfairthingresisting,isabletogotoendure.
Jane’sworryingthatithasfinallyappeared,Mr.Brocklehurstcomestoschool,thathesaysJaneisalyingchild,sheispunishedtostandonthestoolatthehead,donotallowanybodyspeaktoher.Janeiscrying,butshedoesnotgiveup,shebelievesthatsomebodybelievesthatsheisinnocent.Shewinsultimatelyeverybody’srespectandlove.
Atschool,Jane’spersonalityismorepronouncedresistance,andcontrasttoherfriend’spatientcompliance.Asthenovelprogresses,shegrowsinstrength.ShedistinguishesherselfatLowoodSchoolbecauseofherhardworkandstrongintellectualabilities.LifeinLowoodOrphanagemaybemuchmorecourageanddeterminationtostruggleforherright.
3.JaneEyreLookingforaJobintheTown
JaneleavesThornfieldHall.ShehasbeenrescuedbySt.John.Shespeaks:“Iwillbeadressmaker;Iwillbeaplain-workman;Iwillbeaservant,anurse-girl,ifIcanbenobetter,”Mr.St.Johnsays:“Right,ifsuchisyourspirit,Ipromisetoaidyou,inmyowntimeandway.”③St.JohnoffersJaneahumblejobastheschoolmistressforthepoorgirlsinhisparishatMorton.Janeworksinthisveryjoyfulplaceandshelikesthere.
“IfeltIbecameafavouriteintheneighbourhood.WheneverIwentout,Iheardonallsidescordialsalutations,andwaswelcomedwithfriendlysmiles.Toliveamidstgeneralregard,thoughtitbebuttheregardofworkingpeople,islikesittinginsunshine,calmandsweet,sereneinwardfeelingsbudandbloomundertheray.Atthisperiodofmylife,myheartfaroftenerswelledwiththankfulnessthansankwithdejection.”④AllthisthingsshowJane’spersonality,self-improvement.
B.JaneEyre’sSelf-respect
1.JaneEyreMeetingwithMr.Rochester
AtThornfield,acomfortablethree-storycountryestate,Janeiswarmlywelcomed.Shelikesbothhernewpupil,AdèleVarens,andMrs.Fairfax,thehousekeeperatThornfield,butissoonrestless.OneJanuaryafternoon,whilewalkingtoMillcotetomailaletter,Janehelpsahorsemanwhosehorsehasslippedonapatchoficeandfallen.ReturningtoThornfield,JanediscoversthatthismanisEdwardFairfaxRochester,theownerofThornfieldandheremployer.Heisadark-haired,moodymaninhislatethirties.Althoughheisoftentaciturn,Janegrowsfondofhismysterious,passionatenature.
Fromthefirstmeetingwithhim,wecanseeJane’spositionasahelperinMr.Rochester’smind.Whenoneafternoonsheisonherwaytothepostoffice,JanemeetswithMr.Rochesterunexpectedly.Andafter,sheoffershimhelpseveraltimessincehefallsfromhishorse,Mr.Rochesterstill‘hadhardlyturnedhiseyesinJane’sdirectionbefore’.FromthissentencewecanseethatMr.Rochesterisveryhaughty,heisnotamanwhoisamiableandeasytoapproach.Inmyopinion,asanordinaryperson,weshouldexpressourgoodmannerstoastrangerifothersoffersushelp,butMr.Rochestershowshisideasquitedifferent.Fromtheirfirstmeetingunexpectedly,Mr.RochesterknowsthegirlwhohelpshimoutofthetroubleonhiswaytohishomeThornfieldishisgoverness.However,let’sseehowourhero-Rochester’sattitudetoJaneathisownhomeasamaster.OneeveningwhensheistoldatlastbyMrs.FairfaxtohaveteawithMr.Rochesterinthedrawing-room,Janeregardshisfirstinvitationasaceremonyandpreparesitstately.
Fromthesestatementsabove,it’snotdifficulttoseeMr.Rochesterisahaughtyandindifferentmaneithertohisservantortoapersonhedoesnotknowmuchperhapsasfarasheisconcerned,hehasnothingtosaytohisemployeesexceptgivingthemordersbecausehedoesnotthinkhisemployeeshavethesamelanguagestotalkwith.Asweknow,heisabachelorandhehastraveledmanynationsoftheworld.Notonlytheknowledgebutalsotheexperiencescanmakehimsuperiortothem.Soheseemstolookdownuponanypersonsinhishome.
Takeonemeetingasanexample.TheytalkaboutgiftandJane’sansweristhat:“sir,youhavenowgivenmemy‘cadeau’;Iamobligedtoyou‘itisthemeedteachersmostcovet-praiseoftheirpupils’progress.”⑤HereshowsJane’sself-respect.
2.JaneEyreFallinginLovewithMr.Rochester
Mr.RochesterandJanefallinloveconcernsandhaverevealedalotofproblemofUnitedKingdomsocietyandtelltoreader:Whatistheamatorybasis?Howgainhappymarriage?Whatpositionshouldthewomanhaveinthefamily?
Loveisthemostbeautifulcharacteristicofhumanbeings’lifeandlovecannotbemeasuredbyone’sstatus,powerorproperty.Inmostindividuals’life,peopleliketoseekameaningful,romanticrelationshipresultinginlove,commitment,companionshipandhappiness.Inmyopinion,itismostimportantthatamanandawomanhaveheartandfeelingsthatfindaperfectresponse,andalsohavemutualaffinity.Shakespearesays:“thecourseoftrueloveneverrunssmooth.”JaneandRochestergettrueloveafteralotofsufferings.JanelovesRochesterdeeplyalways-fromthebeginningtotheend.Thereshouldbenodistinctionofproperty,rankorageintruelove.JanefallsinlovewithMr.Rochester.Hewhohasrichexperienceandwisdomissofthearted,wealthyandinhighrankaswellashavingprideandrudeness.Janeloveshim,butnotforhiswealthandhighrank,becausehetreatsherequallyandinafriendlymanner,althoughsheispoorandinlowposition.Sheissuchanexcellentgirl,good,intelligent,consideratethatRochesterisattractedbyher.ItisJanebutnotsomeoneelsewhoRochesterloves.
Inordertoleadalifeofindependence,JaneworksasagovernessatThornfieldHall.Sheislookeddownuponbytherichladiesofthefashionablesociety,butsheneverdespisesherself,sheneverfeelsherselfinferior.Sheissatisfiedwith,andevenproudofherhonest,independencework.Rochesterisattractedtoherqualificationofmind,courage,independence,andstrongpersonality,andfallsinlovewithher.ButitisJaneEyrewhodeclaresherlovetoRochesterbeforehemakeshissentimentcleartoher,“Doyouthink,becauseIampoor,obscure,plain,andlittle,Iamsoullessandheartless?”shecries,“Youthinkwrong!-Ihaveasmuchsoulasyou,-andfullasmuchheart!Andifgodhadgiftedmewithsomebeauty,andmuchwealth,Ishouldhavemadeitashardforyoutoleaveme,asitisnowformetoleaveyou.Iamnottalkingtoyouthroughthemediumofcustom,conversation,norevenofmortalflesh;-itismyspiritthataddressesyourspirit;justasifbothhadpassedthoughthegrave,andwestoodatGod’sfeet,equal,-asweare!”⑥Here,“equal”istheword,shelovesRochesterjustbecauseheregardsherasahumanbeing,ormoreimportantly,asanequalperson.Equalityiswhatshestrivesfor,andinhimshefindswhatshestrivesfor.ItshowsthatJaneisnotverymatureinmind.WithoutRochester,hermateriallifecan’tbeaffected,butshecan’tpartfromRochesterinspiritandemotion.RochesterwinsJane’sheart,becauseshefeelstheyarekindredspirits,andbecauseheisthefirstpersoninthenoveltoofferJanelastingloveandarealhome.
Janeishonest,noble,pure,intelligentnottoacceptcontaminatingofcommoncustomssociety,shehasacceptedhislovejustnow,andhasagreedtogetmarriedwithRochester.
3.JaneEyreDeviatingfromMr.Rochester
Finally,theycangetmarried,butitisnotsmooth.AtthistimeMasonappearstowedding,hespeaksMr.RochesterhasawifeandshelivesintheThornfieldHall,(thiswomenisthatthecrazywomanfrequentlyappearstolooklikeghost).WhenJaneknowsallthings,shefeelsembarrassedverymuch,butshedecidestoleavethere.
Ifsheleaves,shecanretainherself-respect;ifshestays,shewillbecomeRochester’smistress.Finally,shedecidestoleaveThornfieldHall.BecauselivingwithRochesterashismistressmeansthelossofherdignity.
Rochester’soppressiondoesnotcomefromthefactthatRochesterwantstomarryJanewithouttellingherhismadwife’sstory.HerethepointisthatRochester’sloveoppressesJaneandjeopardizesherindependence.Janeknows,facingRochester,sheisnolongerasindependentasbefore.Jane’sheartisalwaysinastateofintensestruggle.HerwillingdevotesherselftoRochester,butshestilltriestograspherownsoul.Whenthesecretisdiscovered,RochesterhopesthatJanecangowithherinthenameoflove.Janeisnearlyshaken.Afterall,shekeepsherindividualsoul.
WhydoesJaneleave?Inmyopinion,whenhemeetsJane,Rochesterisplanningtochangehislifestyle.Givinguphiswild,dissipatedlifeonthecontinent,he’ssearchingforfreshnessandfreedom.Rochester’sgoalisself-transformation,areformationtobeenactedthroughhisrelationshipswithwomen.Longingforinnocenceandpurity,hewantsJanetobethegoodangelinhislife,creatingnewharmony.Despitethesedesiresforanewlife,Rochesterisstillcaughtinawebofliesandimmorality:HeattemptsbigamyandthentriestoconvinceJanetobehismistress.HealsotriestoobjectifyJanebyclothingherinexpensivesatinsandlaces,leavingherfeelinglikea“performingape.”AlthoughRochesterhascritiquedBlancheIngramandCélineVarensfortheirmaterialismandsuperficiality,hereheseemstobemimickingthem.Rochester’spassionsandmaterialismneedtobedisciplinedbeforehecanbetheproperhusbandforJane.
4.JaneEyreRefusingMr.St.JohnRiver’sCourting
St.JohnRiversiscold,hard-hearted,andrepressed.Hishandsomeappearanceindicatesmoralandintellectualsuperiority-hehas“astraight,classicnose;quiteanAthenianmouthandchin”-andcontrastswithRochester’smoreruggedfeatures.AlthoughSt.Johninitiallyappearsperfect,Janesoondetectsarestlessnessor
hardnessunderhisseeminglyplacidfeatures.Heis“nolongerflesh,butmarble”andhisheartseemsmadeof“stoneormetal.”Hisreserveandbroodingsuggestatroublednature,andhiszealousChristianityoffershimneitherserenitynorsolace.St.John’sfeelingsaboutChristianityarerevealedinhissermons,whichhavea“strictlyrestrainedzeal”thatshowshisbitternessandhardness.WhileRochesterventshispassions,St.Johnrepresseshis.TheicinessofSt.John’scharacterismostpronouncedinhisrelationshipwithRosamondOliver.Althoughhe“flushes”and“kindles”atthesightofher,St.Johnwouldratherturnhimselfinto“anautomaton”thansuccumbtoRosamond’sbeautyorfortune.HisambitioncutsSt.Johnofffromalldeephumanemotions.St.Johnwouldliketohavebeenapolitician,apoet,oranythingthatcouldhaveofferedhimglory,fame,andpower.Hissolutionistobecomeamissionary,apositionthatwillrequirealloftheseskills.
InJane’spointofview,Johnisselfishandcold-blooded.JohndecidestotraveltoIndiaasamissionaryandheasksJanetogowithhimashiswife.JaneagreestogotoIndiabutrefusestomarryhercousinbecauseshedoesnotlovehim.OrwecouldsaySt.JohnplanstobecomeamissionaryinIndia.HetriestoconvinceJanetoaccompanyhim,ashiswife.RealizingthatSt.Johndoesn’tloveherbutjustwantstousehertoaccomplishhisgoals,Janerefuseshisrequest,butsuggestsacompromisebyagreeingtofollowhimtoIndiaasacomrade,butnotasawife.ShehasfinallyrefusedSt.John.River’scourting.
Womenarenotactingarolethatsocietyappointtothem,womenshouldthrowtheirownendeavor,pursuetoequalintheeconomy,marriage,characterandsocietyposition.
II.JaneEyre’sLoveandItsReflection
A.JaneEyre’sLove
TheoppressorJanehasisMr.Rochester,mostwritersagreethatthethemeofJaneEyreisthesearchforlove.Lawerencehassaid,”Thenovelisrevolutionaryinitstreatmentoflove.”
TrueloveisveryimportanttoJane.JaneimmediatelyleavesMoorHousetosearchforhertruelove,Rochester.ShediscoversThornfieldaburnedwreck,justaspredictedinherdreams.Fromalocalinnkeeper,shelearnsthatBerthaMasonburnedthehousedownonenightandthatRochesterlostaneyeandahandwhiletryingtosaveherandtheservants.HenowlivesinseclusionatFerndean.JaneimmediatelydrivestoFerndean.Thereshediscoversapowerless,unhappyRochester.Janecarriesatraytohimandrevealsheridentity.Thetwoloversarejoyfullyreunitedandsoonmarry.
Inmyopinion,thefollowingwordsshowherinnermind:“DoyoubelieveIamoneautomationmachine?Doesnotonehavetheaffectionmachine?Canletmymouthapieceofbreadcomplywithme;splashawayinthecupletmydropofwatercomplywithme?YouthinkbecauseofIampoor,lowandunbeautiful,Idonothavesoul?Youhavemistake!---Mysoulandyouarethesame;myheartcompletenessalsowithyouisthesame!IfGodgivemealittlebeautifulandwealth,Iwillletyoufeelbeingdifficulttoleaveme,youaresameaslikeIamdifficulttoleave.Iamreallynottopassconvention,evennotbythehumanbodyofordinarypersonwithtalkaboutyou---butmyspiritisspeakinginthespiritwithyou;liketwopeoplegothroughgravethatwestandisequalbeforeGod''''sfoot,becauseofweareequal!”⑦
Hereisadialogue:“Ah!Jane,butIwantawife”“Doyou,sir“Yes;isitnewstoyou?”“Ofcourse:yousaidnothingaboutitbefore”“Isitunwelcomenews?”“Thatdependsoncircumstances,sir-onyourchoice.”“Whichyoushallmakeforme,Jane.Iwillabidebyyourdecision.”“Choosethen,sir-herwholovesyoubest.”Iwillatleastchoose–herIlovebest.Jane,willyoumarryme?”“Yes,sir.”“Apoorblindman,whomyouwillhavetoleadaboutbythehand?”“Yes,sir.”“Acrippledman,twentyyearsolderthanyou,whomyouwillhavetowaiton?”“Yes,sir.”“Truly,Jane?”“Mosttruly,sir.”“Oh!Mydarling!Godblessyouandrewardyou!”⑧Hereshowstheirloveishappiness.
B.JaneEyre’sRebellion
Janeissuchaself-respecting,impendenceanddecisivewoman.AlthoughartisticandeducationalpursuitsareessentialelementsofJane’spersonality,shealsofeelsaneedtoassertheridentitythroughrebellion.Intheopeningchaptersofthenovel,Janereferstoherselfasa“rebellingslave,”andthroughoutthestorysheopposestheforcesthatpreventherfromfindinghappiness:Mrs.Reed’sunfairaccusations,Rochester’sattempttomakeherhismistress,andSt.John’sdesiretotransformherintoamissionarywife.ByfallinginlovewithRochester,sheimplicitlymutiniesagainstthedictatesofclassboundariesthatrelegateher,asagoverness,toalowerstatusthanher“master.”Besidesrejectingtraditionalviewsofclass,shealsodenigratessociety’sattemptstorestrictwomen’sactivities.Women,sheargues,needactivepursuitsandintellectualstimulation,justasmendo.MostofJane’srebellionstargettheinequitiesofsociety,butmuchofherpersonalityisfairlyconventional.Infact,sheoftenseemstoprovideamodelofproperEnglishwomanhood:frank,sincere,andlackinginpersonalvanity.
Jane’spersonalitybalancessocialawarenesswithspiritualpower.Throughoutthenovel,Janeisreferredtoasanimp,afairy,arelativeofthe“meningreen.”Asfairy,Janeidentifiesherselfasaspecial,magicalcreature.ConnectingherselfwiththemythicalbeingsinBessie’sstories,Janeisaffiliatedwiththerealmsofimagination,withthefantastic.Jane’spsychicalabilitiesaren’tmerelyimaginary:herdreamsandvisionshavearealimpactonherlife.Forexample,supernaturalexperiences,heraldsofvisions“fromanotherworld,”foreshadowdrasticchangesinJane’slife,suchashermovefromGatesheadtoLowood,orherrediscoveryofRochesteraftertheirtimeapart.Thus,Jane’sspiritualityisn’tapureChristianone—infact,sherejectsmanyoftheChristiancharactersinthenovel,suchasSt.JohnRivers,ElizaReed,andMr.Brocklehurst—butamixtureofChristianandpaganideas.Likenature,Jane’sGodisfilledwithbounty,compassion,andforgiveness—qualitieslackinginmanyofthespiritualleadersshecriticizesinthenovel.
C.JaneEyre’sWomenConsciousness
JaneEyre’swomenconsciousnessisfarbeyondVictoriantimes.In19thcentury,womendidnothaveanystatus.Theywerediscriminatedagainstandconceivedofasapeopleinferiortomen.ThatwaswhyJaneEyrewascriticizedbysomepeople.LionelStevensonsaid,“JaneEyrewasanintolerablerenegadefromallthestandardsofbehaviorexpectedofrespectablegirls.”
InJane’slife,sheneverstopsstrugglingagainstmiserablelifeandmisfortune.Shehasnotnobleposition,anillustriousbackground,wealthorabeautifulappearance.Theonlyproudthingforherisherself-respectwhichissupportedbyherself-confidenceandherstaunchindependence.SheneverexpectsthatRochestercanloveherbecauseshethinksthereisabiggapbetweenthemforever.Whentheyfallinlove,Janehastokeepherself-respectandimpendenceincaseoflosingherself.WhatshecangivetoRochesterisonlyherlove,herinfatuation,herspiritualsupportandnothingelse.However,whatRochestergivesherismorethanhers.HecanalsoimproveJaneEyre’ssocialstatusandincreaseherwealth.Thissituationmakesherfeelthattheyarenotquiteequalandherindependenceisalsothreatened.
Jane’swomenconsciousnessandherstrugglingexperiencesetabrilliantexampleforthefemaleworldwide.Herspiritencourageswomentofightforliberation.JaneEyretellsnotonlywhatanindependentwomanislikebutalsowhatasuccessfulwomanshoulddo.
Conclusion
JaneEyreisapowerfulnarrativewithprofoundthemesconcerninggenders,family,passion,andidentity.ItisunambiguouslyoneofthemostcelebratednovelsinBritishliterature.Thenoveliswritteninthefirstperson,andthusmagnifiesthecentralcharacterthereaderenterstheworldofJaneEyre.Thismakestheworkmeaningful,especiallysinceweknowthatCharlottesBronte’sownlifeandexperiencesweresocloselyinterwovenwiththeheroine’s.
JaneEyreispoorbutaspiring,smallinbodybuthugeinsoul,obscurebutself-respectinggirl.Afterweclosethecoversofthebook,afterhavingalongjourneyofthespirit,JaneEyre,amarvelousfigure,hasleftussomuchtorecallandtothink:Werememberherstrivingforlife,hertoughnessandherconfidence…Whenwethinkofthisgirl,whatshegivesusisnotaprettyfaceoratranscendenttemperamentthatmakeusadmiredeeply,butahugecharmofherpersonality.Thestorycanbeinterpretedasasymboloftheindependentspirit.AswerefertothenovelJaneEyre,itisnotsurprisingtofindsomedifferencesbecauseofitsbeingfilmizedandretoldinanewway,butthespiritofthenovelremainstobeanindependentperson,physicallyandmentally.
Notes
①.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p51.
②.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p53.
③.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p345.
④.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p362.
⑤.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p117.
⑥.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pp249-250.
⑦.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pp249-250.
⑧.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p441.
Bibliography
[1]Blom,Margaret.CharlotteBronte.Boston:TwaynePublishers,1977.
[2]Bronte,Charlotte.JaneEyre.1847.NewYork:BantamBooks,1981.
[3]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4]Eagleton,Terry.“JaneEyre:AMarxistStudy."ModernCriticalInterpretations:CharlotteBronte''''sJaneEyre.Ed.HaroldBloom.Philadelphia:ChelseaHousePublishers,1987:29-46.
[5]Harris,LaurieLanzen.“JaneEyre"Nineteenth-CenturyLiteraryCriticism.Vol.3.Detroit:GaleResearchCompany,1982:42-3.
[6]McFadden,Margaret."CriticalEvaluation"Masterplots.Rev.2ndedition.Vol.6.Ed.FrankN.Magill.EnglewoodCliffs:SalemPress,1996:3290-4.
[7]Mitchell,Sally."JaneEyre"CriticalSurveyofLongFiction.Vol.3.Ed.FrankN.Magill.EnglewoodCliffs:SalemPress,1983:297-302.
[8]Oates,JoyceCarol.Introduction.JaneEyre.ByCharlotteBronte.NewYork:BantamBooks,1987:5-14.
[9]WilliamsM.WomenintheEnglishNovel,MacmillanPressLtd,1984.
[10]陈圆圆.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J].湖北经济学院学校报,2007,(1).
[11]蔡雪岚郑英玲.浅析简.爱形象的时代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6).
[12]陈翠娟.《简.爱》爱情故事中的真善美[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6,(1).
[13]杜荣芳.从《简.爱》中的爱情与婚姻看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屈从地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
[14]方洲.世界文学名著速读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5]候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6]简同.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刘念兹,王化学,曾繁亭.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8]刘心武.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读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19]梁坤.外国文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李宗.《简.爱》和《觉醒》中的女性主义[J].科技信息,2006(1).
[21]梅子涵.经典女孩:世界名著中的少女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2]田兆耀.西方文学鉴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3]陶德臻.世界文学名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4]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王婷婷.谈《简.爱》的文学渊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26]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7]杨正和.外国文学名作欣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8]张翠萍.《简.爱》的圣经情结看其女性注意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
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