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

时间:2023-05-31 09:2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下册数学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

第1篇

第一,学习计划,具体

1.争取7月份完成语、数、英三门课的暑假作业本。

2.抄写语文四年级下册与五年级上册第一至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等词语。

3.预习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始的课文。

4.预习五年级上册数学相关内容。

5.复习三四年级的英语课程,跟读磁带并听写有关单词。

6.让爸爸妈妈给我买几本好书,每天抽一小时读读,并摘录好词佳句写好读后感。

7.写暑假日记一本,作文10篇,读后感5篇,并多练钢笔字。

第二,生活计划,具体

1.合理安排好生活作息时间,每天要早起,不睡懒觉。早上7:30起床,中午饭后必须睡一会午觉,这样下午就会有精神,晚上9:00睡觉。

2.每天为父母做几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扫扫地,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买点东西等等。

3.要每天锻炼身体,坚持跑步,晚上去公园学溜冰。每个星期去游泳馆学游泳二次。

4.在假期中注意安全,没有家人陪同,不单独下河游泳,不单独骑自行车。跟人接触要有礼貌。

5.让爸爸妈妈有时间带我去旅游。

以上这些就是我这个暑假的安排,我相信只要认真执行这些计划我就一定能过一个充实愉快的暑假!如果你也想有一个快乐轻松的暑假,你也快来列一个暑期安排表吧!我祝大家暑假快乐!

第2篇

如果把数学比喻成一条常流常新的河,那么数学史便是这条河的源头,涓涓细流助推着河水奔腾向前,最终汇入自然科学的大海。接下来,我将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从渗透数学史的意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史两个方面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圆”这一单元已经开始接触圆周率,这时候可以自然的介绍刘徽与祖冲之的功绩。当我在课堂上说到外国科学家得到与祖冲之同样的结果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后时,孩子们啧啧地赞叹起来,民族自豪感也从心底里萌发出来。同样是六年级教材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在授课之余顺势引出《孙子算经》这本书,除了可以介绍“鸡兔同笼问题”曾远播海外,还可以介绍“中国剩余定理”,这项杰出的发现再一次领先了西方人整整一千三百年。小学阶段的这种引导弥足珍贵,它会在孩子的心里深深的扎根,为中国数学曾经的辉煌灿烂而骄傲。

1.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中,需要孩子们记忆五十以内的素数,孩子们背的晕头涨脑,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反而产生了厌烦情绪。万般无奈之下,我带着他们玩起了游戏,游戏很简单,工整的写出1―50的数字,然后从2开始挨个划掉它们的倍数……老师们一定已经猜到了,这是在引导孩子们自己做一遍筛法。当划掉7的倍数之后,我笑的看着孩子们,有几个机灵的小家伙立刻反应过来了,其他孩子也都很快明白了。“自己做出来的表,还好意思说背不下来吗?”小家伙们又一次自信满满的背了起来。

在讲授转化策略的时候,我曾给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数学家应聘去当消防员,主考官问:“如果房屋着火了该怎么办?”数学家按照自己恶补的消防知识进行了作答。主考官又问:“如果房屋没有着火该怎么办?”数学家皱了皱眉,很快说道:“那我就先把房屋点着,这样这个问题就与前一个问题完全一样了。”孩子们把它当做一个笑话来听,在笑声中理解了转化的策略: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当然,出于教师的敏感,免不得要提醒几句类似“危险动作、请勿模仿”之类的话。

1.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这个词很时尚,大家都喜欢拿来用,同时也很抽象,很难界定何谓“数学素养”。以我的理解,数学素养应该是对数学的了解、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三年级下册讲授“重叠问题”时,我简单介绍了德国数学家康托。康托发现了“集合论”,但是他的理论最初却并没有得到数学界的认可,在郁郁不得志中,康托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孩子们在震惊之余也感受到了,探求真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与康托的坚持相比,我们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四年级上册讲授“垂直与平行”一课时,我简单介绍了罗巴切夫斯基发现的非欧几何,这里不需要给孩子们讲解冗长的概念,只需要让他们知道原来除了我们正在学习的数学世界,数学还有其他的奇妙世界。也许若干年后,当这些孩子长大了,当他们开始接触非欧几何、近世代数、罗素悖论……童年埋在心里的另一个数学世界就会悄悄展现出来,而不至于因为那些与原有的数学理念格格不入的东西而感到恐慌。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数学史

2.1根据学段不同选择合理的方法;低段教学中不建议渗透数学史,即使是最简单的如古希腊龟兔赛跑的故事,也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在里面,一、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这些,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与其在低段不切实际的渗透数学史,倒不如自编一些孩子能够接受的数字宝宝故事来得恰当。

在中段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但内容不宜过深,最好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点到为止。在这一阶段,数学史仅是课堂的调味剂,学生能大致了解历史上有这么个人有这么个事即可,不必探究一些过于艰深的知识。如果能在三、四年级坚持渗透数学故事,孩子们可以记住不少著名的数学家。

在高段教学中,如果选择恰当,则完全可以利用数学史来辅助教学,使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更深。比如在讲授“比例”时,可以向孩子们提到《几何原本》,在讲授“因数和倍数”时,可以向程度好的孩子介绍欧拉关于素数无穷多的证明。通过数学史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对小学所学的知识掌握更扎实,也可以使孩子们对一般证明和反证法等知识有一个浅显的了解,为以后中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2.2根据与课程联系紧密程度合理分配;教师应当对数学史内容进行甄别,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有些内容只是与教学相关的史料故事,仅仅为了增加孩子们的知识面而出现,可以放在这节课的最后作为了解内容,或者由孩子自己查阅资料准备,作为课前三分钟的展示呈现;有些内容与课程联系紧密,适合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教师就应当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准备,力求用它来突破重难点;有些内容能够辅助教学,则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些内容相对艰深,但对程度好的孩子来说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则可以课后单独辅导,并鼓励孩子自己多做了解,避免学优生在课堂上总是“吃不饱”。当然,对于数学史内容的选择,每一位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可谓见仁见智,不能苛求统一。

第3篇

1、直接写出结果。(8分)

27+68=910-540=18×40=910÷70=

78-0.98=3÷7=10÷0.1=32×12.5%=

8.1÷0.03=1.5×0.5=+=+=

-=12-=×=÷=

2、脱式计算。(10分)

(1)8470-104×65(2)168.1÷(4.3×2-0.4)

(3)(+)÷+(4)1110÷[56×(-)]

3、解方程。(6分)

(1)2.4×+3X=6(2)36-X=18

(3)X:42=:10

4、简便运算。(8分)

(1)578-298(2)(+-)×4×9

(3)2.5×(1.9+1.9+1.9+1.9)(4)3.64÷4+4.36×25%

二、填空。(20分)

1、一个八位数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万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千位上是的一位数,其余各位都是零,这个数写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记作:()。

2、3吨5千克=()吨2.6小时=()小时()分

4150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厘米

3、在右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图甲乙丙

中甲、乙、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比是(),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五(1)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5、一个自然数与自己相减、相加、相除的差、和、商加起来恰好等于101,这个自然数是()。

6、已知数α和12互质,它们的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7、育才小学六(1)班同学做广播操,体育委员在前面领操,其他学生排成每行12人或每行16人都正好是整行,这班有学生()人。

8、小新家有两块长5分米宽3分米的玻璃,和两块长4分米宽3分米的玻璃,他爸爸想做一个玻璃鱼缸,还要配一块长()分米宽()分米的玻璃。做成的鱼缸的容积是()。

9、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相等,它们底面积的比是()。如果它们的体积也相等,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

10、小华从家去相距5千米远的图书馆借书,

经过情况如右图。

(1)小华在图书馆借书用了()小时。

(2)返回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3)从图中你还发现什么?(只要写一个方面)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10分)

1、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那一年的二月下旬有()天。

①8②9③0④11

2、两个质数的积一定不是()。

①质数②合数③奇数④偶数

3、我国领土的总面积是960()。

①平方千米②公顷③万平方千米

4、把米长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3段,每段长是1米的()。

①②米③④米

5、下面各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是()。

①定期一年的利息和本金②一段路,每天修的米数和所用的天数

③圆的面积和半径④8小时做零件的个数和做一个零件用的时间

6、小林接受7次数学考试,第一次获得77分,以后每次都比前一次多3分,数学老师计算他的平均分作为他的最终成绩。他的最终成绩是()分。

①86②88③89④90

7、为防止“非典”,在一个活动场所的50人中有一部分人戴上口罩,下面的比率中,()不是戴口罩和没戴口罩人的比率。

①1∶1②13∶12③7∶3④3∶1

8、小明比小华大2岁,比小强年轻4岁。如果小华是m岁,小强是()岁。

①2m+2②2m+4③m+2④m+4⑤m+6

9、有一块边长1米的正方形地,在它的四周铺满面积1平方

分米的正方形砖(如右图)。需()块正方形砖。

①36②40③44④100⑤104

10、下面图形是用木条钉成的支架,其中最不容易变形的是()。

①②③④

四、操作与计算:(6分)

1∶200

学校有一块正方形草坪,如右图。现准备在东北角划出草坪的大小的小正方形范围,在里面建一个尽可能大的圆形水池,请你在右边画出设计图(保留表明作图过程的线),并根据图上的比例尺,测量有关数据,算出水池的实际周长和实际占地面积。

(2)小华读一本书,计划10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3页,结果8天读完,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3)四年级学生参加象棋兴趣小组的人数有26人,比参加书法兴趣小组人数的少2人。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多少人?(列方程)

五、应用题。(32分)1、只列式,不计算。(8分)

(1)菜市场有黄瓜150千克,黄瓜重量和西红柿重量的比是3∶5,西红柿重量是多少千克?

(4)电视机厂六月份实际生产电视840台,超产120台,六月份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1)一个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40台机器,20天可以完成任务。如果要提前4天完成,每天要完成多少台的任务?

(3)永丰乡水稻去年总产量是780吨,比小麦总产量多20%,小麦总产量是多少吨?

(5)某地电费收取办法规定如下:每月用电在200度(含200度)以内的,每度电收费0.457元;每月用电超过200度的,超过部分每度电优惠0.10元。小强家七月份用电情况如图,他家七月份应付电费多少元?

(2)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如果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91-01

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实效性教学方式,全面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一)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吻合

教学情景的设置是服务于教学目的的,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才能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在学习《年、月、日概念》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等,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如我们班的小红同学生日为2月29日,可是今年她的爸爸妈妈才刚刚陪她过完第三个生日,同学们猜猜小红今年几岁了?这时,会有不少的学生会回答,小红三岁了,这时,教师可以引申问题,三岁的小朋友怎么可能已经上三年级了呢?使学生自主思考,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引出“闰年”的概念,通过互动学习的方式,学生们在从好奇小红年龄秘密到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掌握“闰年”的知识,使课堂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得到了提升。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实用性

教材是智慧的浓缩,教材内容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对教材实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在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极为典型的题目:一吨的废纸(回收利用)可以创造出850千克的再生纸,与此同时,还可以节约电600千瓦时,节省化工原料300千克,节约水资源100吨,请问,某个废品回收站在上个月总共回收废纸36吨,那么,这些回收的废纸能创造出多少千克的再生纸呢?同学们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这样引人入胜的生活化问题,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乘法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实现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的,以实效性为基准

负数知识的训练,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描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负数现象,如两个小朋友玩猜拳游戏,两个小朋友手里各掌握5分,猜赢获得2分,猜错扣1分。甲猜对了2次,猜错了5次,乙猜对了0次,猜错了7次,请学生自主计算出两个小朋友的最终分数,得知甲小朋友获得了4分,乙小朋友-2分,在这样的生活情节中,引出负数知识,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丰富教学方式,保障教学方式的实用性

呆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接受能力,适当地调整教学方式。如苏教版多边形知识的讲授,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多边形呈现出来,再加上精美的板书,利用生活化的口语指导学生正确划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合作,能够将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发挥到最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效性的应用价值

(一)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施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支持学生发挥潜在的扩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小学应用题的解析方式的传授上,教师不能一味地为学生提供思路或者为学生提供标准套用公式,首先要谨慎进行自主思考,思考问题与哪些所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其次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便理解问题本质,最后,学生自主完成多个解题办法的书写,教师进行评价指导。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还能锻炼学生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思路的开阔,能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解题技巧,也能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并付诸行动,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小数知识的传授,教师可以通过糖果分发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一颗糖果的奖励,表现一般的学生进行半颗的糖果奖励,以此类推,在一星期后,统计学生糖果的获得数,这样也能加深学生对小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活跃教学氛围,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第5篇

一、适时“放手” ,让学生唱主角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人,则要享有学习的主动权。然而审视一下当前的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教师是一个“包办者”,过多地占有控制权、支配权。学生较多的是被动接受权、被动适应权,充当一个“听令者”的角色。教师总是喜欢充当学生的眼和手,甚至于大脑,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满足于口耳相传。教师乐忠于将知识肢解开来,揉碎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学生则越教越“懒”:不用动脑子,习惯于从老师那儿获得知识。学生也越教越“笨”:不会提问题,不会思考,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放手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参与研究、体验成功。教师别太“勤劳”了,做着越俎代庖的“傻事”,把自己当成保姆,该放手时就放手,做个“懒”老师。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要将课堂还给他们,让孩子们充分地、快乐地体验数学的灵性与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时机,多给学生一点儿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自学明白的,教师决不讲解;凡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发现、解决的,教师决不暗示。

[案例1]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导他们通过事先准备的三角形,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方式,让学生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预留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实验、计算中,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与解题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

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里各抒己见,展开议论,同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操作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去。孩子们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放手让学生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放手,就是“解放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就是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阅读、说、观察、操作,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讨论等,主动地去获取数学知识。

二、善用“错误” , 让学生的智慧放光芒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发现,学习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中常含有合理的因素,教师得有敏锐的眼光,捕捉“错误”资源。教师要迎“错”而上,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及时点拨、引导,启发思考,从“错误”中导出正确的方法。

[案例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乘法的练习课》。

课堂中,教师出示一道看图列式题:图中左边方框里画着11朵小花,右边方框里画着12朵小花(问题是求两边共有多少朵小花)。

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列式的:11+12=23(朵)。发现学生A列的算式是“11×2”,教师提示他上台板书。

同学们看到算式就大笑起来说:“错了!错了!这一题不能用乘法算式,因为两边方框里的花朵数不一样多,只能是用11+12=23(朵)。”

教师也作惊讶状:“是呀,这样列式合理吗?我们来讨论一下,好吗?”

经过两三分钟的讨论,有个别同学兴奋地举起手来。

生B:我认为这位同学只做了一步,11×2是把两边方框里的小花都看成有11朵,这样右边方框图中少算了1朵小花,只要再加上1朵就对了,11×2+1=23(朵)。

生C:是的,也可以12×2-1=23(朵)。

师:那我们请学生A来补充完整。

学生A很是激动,特高兴地回到了座位。

全班同学为这“与众不同”的解法而欢呼,课堂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并不应急着解释或下结论,而应看到的是错误背后的成功。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教师把错误交还给学生,及时点拨、启发,给予他们讨论的时间和空g,让孩子们在讨论中明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通过这种途径学习的知识,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纠正要深刻得多。

三、巧借“意外” , 锦上再添花

课堂意外情况瞬息万变,教师应冷静对待,利用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化意外事件为教学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啊,面对“意外”,教师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效引领学生,因势利导,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出轨”行为,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视之为宝贵的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教师要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意外”为课堂“锦上添花”。

[案例3]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某工厂有一批零件,如果每箱装20个,正好装25箱,现在只有20个箱,要把这批零件装完,每个箱子要多装多少个零件?

这是道不太难的练习题,一般是这样解答的:

①20×25÷20-20=5(个)

② 20×(25-20)÷20=5(个)

师生共同评析了这两种解法,教师正要进行下一教学环节,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不算好的学生甲在嘀咕:“这样也太麻烦了吧,直接相减就行了。”

教师一愣,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能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甲兴奋地讲出了自己的做法:因为题中一批零件的个数是不变的,也就是20×25(个)。用25个箱来装,每箱装20个,如果改用20个箱来装,则每箱要装25个。所以每箱必须多装(25-20)个就行了。

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就得倾听孩子的心声,“放飞思想、真情对话”,让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美丽的、丰富的,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

第6篇

教学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端都要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以及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将莫比乌斯带、20棵树的植树问题等内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是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利用专题网站作为内容载体、以便携式笔记本与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硬件支撑进行教学的。学生使用便携式笔记本,笔记本中有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制作的专题网站,网站中蕴涵了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等,以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本节课的内容。

3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渴望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他们的思维水平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四年级学生能熟练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打字速度较快。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思维的提升搭建桥梁。

教学目标:

1 布置“小区绿化”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 经历构想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能够利用学习工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策略:

1 以问题驱动,凸显信息技术对探究性、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本节课中布置小区绿化的学习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有多个场景须要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或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有选择性地去做,这样就突出了个性化。同时,学生在完成每个问题时都要利用学件进行探究操作,及时保存各种探究方案,还可以利用专题网站中相应的学习工具进行辅助学习,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撑作用,这样就有效实现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在做中解决问题。

2 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工具,凸显数字化技术在提升信息素养方面的价值。例如提供丰富的专题资料库、互联网站,引导学生搜集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从中甄选有效的信息并合理应用。而在问题解决的困难之处提供启迪思维的学习工具,以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有效评价与交流,凸显网络技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支撑。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自我评价情况可以实时地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师机,便于老师因材施教、动态调节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站中的“师生互动”栏目在课下实现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体现课堂的延伸与发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我们知道了在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时,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些规律在生活中又有怎样的应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动手当一个小小园艺师,来绿化我们的城市吧。

一、收集资料,获得信息

在我们动手设计前,你觉得作为一个园艺师,我们须要作哪些准备呢?

学生提出问题:如哈尔滨适合种植哪些树,哪些树的成活率高,不同树木间的间距是多少等。

师:那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上网查找。

生:可以看电视,听广播……

师:就如同学们所说,我们可以从很多途径获取信息,那么现在,在这里,我们可以――上网。好,那我们就通过互联网查找你需要的资料,以备后面使用。

学生查找资料后进行汇报,介绍从互联网或校园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可以是文字信息、图片或视频等。

(设计意图:学生一人一机,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站查找相关内容,不仅为本节课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将课内的知识有效地延伸到课外――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环保的相关知识,渗透了德育教育。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主题实践活动

1 明确活动任务

师:作了充分的准备,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信息一起到新落成的社区去看一看。在这个社区中,有这样几个项目需要我们去完成,小组内先分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动手试试看。

2 学生充分进行活动

学生讨论分工后动手操作,遇困难再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操作电脑,可以利用网站中提供的学件摆一摆,也可以利用学习工具帮助演示学习。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问题得到解决,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

3 学生汇报

(1)汇报体育场场景

在周长200米的体育场的周围均匀地插上彩旗。(彩旗间的间隔长度为整米数)每隔( )米插一面,一共插( )面。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各小组分别汇报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作补充。)

我们已经成功布置了体育场,并且想到了这个方案,再来东门看看。

(2)汇报东门场景

在小区体育场到大门有一条60米长的小路,我们一起来做一下绿化吧,要既合理又美观哟!(最多只能选择两种树木。)

第一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也是首先通过网站的植树百科找到这几种树的间距。然后我们选择了丁香树和松树。松树间距是2米,丁香树的间距是5米。我们先每隔5米种一棵丁香树,再每隔2米种一棵松树。(如图1)

师:你觉得他们小组植树方案怎么样?

生:他们小组植树的方案不太美观,后面松树种得很密。

生:这种种法很不美观,如果能穿插开种就更好了。

师:那能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吗?

第二组汇报:

生:我们通过网站的植树百科找到这几种树的间距。杨树的间距是3米,松树的间距是2米,柳树的间距是4米,丁香树的间距是5米。然后我们选择了杨树和柳树。我们都每隔5米种一棵,这样看着比较匀称美观。(如图2)

师:你能评价一下他们小组植树方案吗?

生:我觉得他们小组植树的方式比较好,树和树之间的间距也很合理。

生:他们小组这种植树方法比较美观。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小组虽然植树的间距很合理,但柳树在春天飞扬柳絮,我觉得在小区里最好不要选择柳树。

师:这个小组同学先在我们专题网站中找到了不同树木的间距,再根据间距的要求去植树,解决问题有方法、有依据,如果能像刚刚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树种的选择上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就更好了。种植的方案有很多,只要我们在做的时候能根据不同树木的间距,种植的科学合理,都是可以的。

(3)汇报公园场景(莫比乌斯带)

再到公园里看一看(出示题目):公园里要建一个儿童翻滚过山车的环形轨道,轨道上从头到尾要设置50个横梁,两个横梁之间宽2米,请你帮忙设计一个让小朋友乘坐一圈玩的距离、尽量长的轨道。

(学生汇报1。)

生:我们把轨道连接上后,这样50个轨道横粱就有50个间距,所以用50乘2等于100米。

师:这个小组利用学习工具给我们进行了清晰的演示,并说明了原因,还有使轨道更长的设计方法吗?

(学生汇报2。)

生:因为题目说让小车运行的距离尽量长,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滑动滚动条运动演示,小车在莫比乌斯带运行就是轨道的里外两圈,因此我们组的小车运行的距离就是100乘2等于200米。

师:这个小组同学将我们以前学过的莫比乌斯带的原理运用到了过山车轨道设计上,真是了不起。我们看,(教师演示)将轨道一端扭转180度后与另一端连接,这样轨道就连接成了莫比乌斯带,这时小车在轨道上运行的就是里外两圈,因此小车运行的距离最长是200米。

(4)楼房场景

最后到楼房场景一起去看一看:有12棵树要种在居民楼旁边,每行种4棵,行数越多越好。

(设计意图:每一个项目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这一工具软件将屏幕切换至学生画面,学生的操作演示过程就会通过大屏幕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学生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不仅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植树赏析

师:同学们,12棵树每行4棵,最多可以种6行,那20棵树每行4棵,最多可以种几行呢?这是数学史上经典的20棵树的植树问题。(教师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借助专题网站进行演示及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自我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综合运用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实际问题,你们真了不起。那么这节活动课,你的收获大吗?打开“我来设计”,点击左侧“评价我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吧!评价结束的同学输入姓名点击提交,老师就知道你的评价结果了。你如果对本节课还有什么疑问、体会或是建议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平台给老师留言,简老师会在课下给大家逐一回复的。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点亮幸运星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输入姓名提交后,教师就会看到每个同学每一方面分别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这不仅实现评价多元化,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1 让活动课“动”起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学生利用电脑模拟操作,或摆学件,或利用学习工具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在做中解决问题,在做中有所收获。真正体现“活动”的价值。同时,因为课堂方式的这种变革,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评价多元化。新课程倡导评价多元化,最终实现以评价促发展。本着这一理念,本节课有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的评价,比如体育场场景的设计,就是在学生输入数据后计算机自动作出的评价;有生生互评,比如东门场景设计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请别的小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来说说这个小组的方案怎么样。在学生的互评中,他们的思想进行了交流和碰撞,从而使学生跳出仅仅是怎样植树的局限,能结合环境、气候、美观度等方面综合考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学生的在线自我评价。教师通过查看网络反馈的学生自我评价结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知道他们觉得自己在哪一方面收获更大些,哪一方面可能还有待加强,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今后的教学,同时还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3 课堂“综合”性的体现。

(1)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再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同时操作学习工具进行学习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信息的瞬息万变,再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加工、信息素养有了一定提高。

(2)将前面已有知识与植树问题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体育场场景,属于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是将植树问题的规律迁移到插彩旗体育场的布置上。东门场景,看似在植树,但是却要让学生在做前查阅不同树木的种植间隔的相关资料,这里不再是简单的植树,而是一种综合的,全方位考虑的植树问题。而公园场景则将莫比乌斯带的原理运用到过山车轨道的设计上,由楼房场景又延伸到数学史上经典的20棵树的植树问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样,这节活动课没有拘泥于植树问题本身,而是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和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