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狼爸的教育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于是,有媒体发问:“野兽父母”常常有,缘何去岁今年特别多?这不禁让我们思索,这层出不穷的“兽性教育”幕后推手到底是什么呢?
专家指出,一系列的“兽性教育”浪潮背后隐藏着的就是华人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教育目的。然而,也有不少媒体认为,大行其道的“兽性教育”背后隐含的是商业目的。他们还进一步分析,在“虎妈、狼爸、鹰爸”的教育中,自我妖魔化、近似虐待的训练、标榜成功成才,就是其最大看点或卖点。据有关媒体报道,“狼爸”在一夜成名后,很快就开始利用寒暑假开起了“私塾”,还将他的教子经著书出版――《所以,北大兄妹》;而“虎妈”,此前也推出了畅销一时的《虎妈战歌》一书。
因此,不少专家还指出,在商业社会里,教育可以变为产业,教育方式已经沦为商业卖点,虐待孩子也俨然成为炒作热点,而这恰恰就是“兽性教育”背后的悲哀之处。
为了让更多读者理清思路,更深刻的认识“兽性教育”,本刊编辑部分别对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关联人群进行了一项采访调查,以下便结合各大媒体对“兽性教育”的种种报道及专家学者们的论证分析,详尽呈现“兽性教育”的面面观:
一、“我不喜狼爸,也不爱虎妈,爱我就让我做我自己!”
受访对象:学生
受访问题:你有没有受到过“虎妈狼爷,式教育经历,是否喜欢呢?
在受访的学生中,一名男生对记者说:“假如我的作业没做完,即使时间再晚,妈妈也不会让我睡觉。”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愤然抱怨“天天被逼着参加培优”。由此可知,在国内还是有不少家长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虎妈、狼爸”式教育心理。那么,究竟孩子们是怎么看待“狼爸”和“虎妈”的独家教子秘笈呢?
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位老师也曾在他的班上做了一个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全班30名学生无一例外的表示“不应该以打解决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可以有惩罚教育,但是惩罚教育并不等于“打”。一名女生说:“虽然狼爸、虎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我觉得还是不对。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我的父母要是这样我会很失望,希望他们能多用别的方式教育我。”
在调查中,还有学生一板一眼地列出了四大“不该打”理由,不少老师和专家也觉得“言之有理”:
第一条,孩子挨了打,心理会受到伤害。打的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在家里没有温暖,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来。
第二条,打孩子,肯定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但是劈头盖脸地一顿打,并不会让孩子明白他到底哪里做错了。还不如坐下来与孩子好好地沟通,让他知道以后该怎样做。
第三条,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变得自卑。孩子因为害怕挨打,可能会产生短期的好的效果。但对孩子长期的性格成长是不利的。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孩子对暴力屈服,等孩子长大后,遇见比他强势的人,也会低头服从,没有主见,庸庸碌碌一辈子。
第四条,孩子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里,耳濡目染,长大了也会对他人有暴力倾向。
“我们需要快乐的童年,不然进了北大清华又有什么用呢?”更多的同学们感慨道,“希望父母们可以理解、引导而不是打骂。”他们还希望家长能结合多种教育方式,对自己进行“严宽并济”的教育。“我不喜狼爸,也不爱虎妈,爱我就让我做我自己!”这就是孩子们对虎妈、狼爸式教育的真实想法。
在调查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学生则指出,自己的爸爸妈妈“很民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发展。而在这一教子方式的行列中,当数与虎妈同时爆红网络的“猫爸”常智韬最为典型。
启示:在学生们充满愤怒与期盼的话语中,我们都能看出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提倡了多年的口号,经过虎妈、狼爸、鹰爸等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后,让我们再一次重拾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真正的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吧!
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比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更加重要。”
受访对象:家长
受访问题:假设将来你让孩子参加培优报考名校,他抵抗不接受,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在采访中,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经历了数月的舆论渲染之后,多数家长对“鹰爸、虎妈、狼爸”式的严酷教育持否定态度。有家长认为:“看看那些条条框框的家规,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童趣可言?”还有一位妈妈也说: “我不赞同‘狼爸’的做法,我觉得我的孩子就不适合他的教育。”
当然,持赞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棍棒教育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比如有的孩子在被打以后才知道反省。
调查时,我们还发现了即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家长对“兽性教育”也一致认为不值得学习,她们有着自己的看法:
传统式家庭:张女士一家是地地道道的老成都市民,她也一直坚持要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具备传统素养的女子,从小就让孩子学古筝、弹琵琶……今年,恰好女儿上高三了。张女士说,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个体;因此,对她们首先要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只,有这样她才愿意和我们做家长的沟通交流。允许她有自己的空间,她才会在学习或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了困惑时来找我们谈心,这样我们也就能顺其自然的引导孩子走向成才的道路。
新潮式家庭:季女士一家在国外居住了十多年,她也有着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认为孩子的童年是最宝贵的,大人没有权力剥夺她们的童真和乐趣。孩子慢慢长大了,该学什么特长也要根据他自己的喜好,家长的强迫只会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她还说,和丈夫在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时会叫上儿子一起来开一次家庭会议,也让儿子参与到分析原因,寻找办法的过程中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根源问题,并让孩子看到生活真实的模样,在未来他才能勇敢的面对。因此,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比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更加重要。
当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家长的教育时而过于极端,尤其是在孩子小时,采取“严打”,但到了高中、大学,又过于放纵,有专家指出这样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属“摇摆派”,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导致孩子丢失了是非观。
启示:“狼爸”“虎妈”“鹰爸”爆红网络,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育儿经,方法虽略有不同,但却都成功了;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这条大道上,更多的家长却迷失了方向和自我,面对犯错的孩子时,究竟是要掏出棍棒,还是循循善诱和孩子做朋友呢?家长迷惑了,但学校不能迷失,学校的管理者更不能迷失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上,更应该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不要―味跟风,迷信“名人”效应。于此同时,还要做好家校合作方面的工作,为家长指引科学、正确的育儿方式。
三、“‘虎妈、狼爸’式的教育,不是现代教育,培养不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受访对象:教师
受访问题:你觉得所谓“兽性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学业发展究竟有多大帮助呢?
很多老师一致认为,家长教育子女应该掌握火候和度,一味的“软”容易变成溺爱,但是一味的“硬”也容易“伤仲永”。
所以,惩罚和赞赏都是很有必要的,但家长们更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乐意对你敞开心扉。也只有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才能明白他们真正的需要,从而才能更好地施行有效的教育方式。
据有关媒体报道,人大附中肖远骑老师说,“虎妈、狼爸”式的教育,不是现代教育;“虎妈、狼爸”式的教育,培养不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他认为,现代教育强调:人的成长应遵循“自由一选择一责任”的人格建构规律:基础教育阶段要强调学生自由地探索,主动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而不是棍棒相逼苦学文化知识。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不是制造产品的工业,而更像是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业,是一门“慢”的艺术。是的,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更需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棍棒打不出孩子自由、阳光的健全性格,反而容易使其形成扭曲的性格,所以强迫和压力是现代教育所摒弃的教育方式。
也有老师认为,在现实中更多的70、80后家长是选择了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他们除了在行为规范和基本道德层面的管教约束外,对孩子是比较‘温柔’的。他们通常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对话,商量着作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海市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在孩子能自己把握人生、把握学习时的‘放手’,而不是从小就放、彻底放任孩子散漫。我以前看美国的电视剧《成长的烦恼》,发现在西方,家长在强调孩子个性、自由的同时,也在生活中注意理性地引导,并非真正‘一放了之’。”
启示:“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育儿经”是不值得每一位家长或老师学习的,虎妈和狼爸们的成功,完全是个别的小概率事件。无论是学校教育,抑或是家庭教育,都要建立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而当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是否做到了耐心地等待他的绽放?请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属于自己开放的时节,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开放得无比绚丽。
不少人信奉“黄荆棍儿出好人、棍棒出孝子。”前不久,“狼爸”教育,在网络上又掀一起热潮。“狼爸”是谁?狼爸是一个家教的代言词。他自称“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无忧无虑?后患无忧?然而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演变成现实中这位父亲所对孩子们实施的“棍棒教育”。一切在旁人看来几乎是不近人情的要求,却是他基本的家规。
狼爸的成功是我们所议论都是话题。反对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支持的人也数不胜数,前者的选择我们有着相同的理解,但是后者又为何去接受、同意尚无人情的狼爸式教育?他们是看到了狼爸的成功,狼爸孩子无量的前途。
考进北大是否意味着成功,以考进好学校作为成功标准,是否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成功的真正标准难道不是自我实现吗?
一个被称为“斗妈大全”的帖子近在微博和网络上迅速蹿红,作者用稚嫩的笔触和配图把自己如何与妈妈抗争描述得诙谐十足。令广大网友惊奇的是,作者竟是两位10岁的四年级女孩,而书中所呈现的20余个“斗妈”招式,招招都令人忍俊不禁。
在我看来,“斗妈大全”的走红并不是偶然,家长们并不能避免与孩子的冲突。此时,往往聪明的家长会依据孩子的独特秉性和具体情况来掌控实施最适合的家教。同样的道理,一些聪明的孩子也会根据父母的特点、个性和常用的做法,选择最有利的保护、应对方式。而“斗妈大全”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帖子,满载着孩子与父母冲突过程的积累,不失为一本让所有人阅读,从中得以启发的结晶。
在我国的传统式教育中,父母和其他长辈对于孩子而言是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到了今日,一般家长也都不顾自己的对错与否,让自己的孩子公然反驳自己,倘若不听从管教,“轻则骂,重则打。”于是乎,孩子在家中就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成为不听话的“问题少年”,要么成为听大人话的“baby”后者招人喜欢,前者则引起家长的爆发或无奈,无奈的家长便是对孩子放弃了希望,只愿“船到桥头自然直。”在这样的家庭中,由于家长与孩子的不平等,总以为孩子不懂事,需要严加管教。
他们殊不知,他们长期的严重打骂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身体上与心灵上的创伤,甚会导致孩子一生的自卑、懦弱、抑郁、自闭。还有可能当孩子遇上挫折时轻生的心理。造成人际交往、学习的退步。家长们的“棍棒教育”可能将会适得其反。
在“狼爸教育”与“斗妈大全”打得一片火热的这个平台,希望家长们能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也有同样强烈的自我意识,尊重我们,尊重你们的孩子吧!!!
福建南平建瓯市建瓯实验小学六年级:雷凯淇
一面是“虎妈”、“狼爸”近乎专制的严厉教育方式带来的成功,另一面是“哈佛妈妈”相对宽松教育下走进世界最高学府的荣耀,父母们疑惑了:到底是严厉的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是宽松式的教育更加科学?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虎妈”、“狼爸”刚唱罢,“哈佛妈妈”又登台
“绝不允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允许自己选择课外活动”、“无条件服从家长的一切要求”、“不许去同学家串门”,“虎妈”、“狼爸”用一系列严厉家教要求孩子沿着他们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据媒体报道,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模仿,但也让部分家长直呼“变态”。
就在对他们的讨论稍稍平息的时候,“哈佛妈妈”出现了。日本妈妈森田友代的著作《哈佛老妈的教育笔记》一书中,提出了“放任式”家教与“目标式”培养法,即把东方式家庭教育中的“权威父母”和西方式的“平等交流”相结合。这是继“虎妈”、“狼爸”之后,又一位让万千家长羡慕的“教子成功”的案例,它引发的讨论绝不亚于“虎妈”、“狼爸”曾经激起的“争论硝烟”。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教育形式,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庭的家教模式各不相同,究竟哪种方法更可行?哪种方法更科学呢?
严厉还是宽松?这是一个问题
古代社会,家长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权威。朱熹《朱子家礼》有云:“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儿女必须服从父母严厉的管教。
而今,随着社会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文明的提高,加之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家长们开始转变观念。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渐渐变得迁就和宽松,但当家长们看到“虎妈”、“狼爸”那样严厉的家教方式带来的成功时,这些家长有些矛盾和动摇了。
“我也不愿意强迫孩子,不这么做又不行。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放任他发展,将来怎么跟别人竞争?”陕西安康的唐女士是一位17岁孩子的母亲。她说,自己对孩子的家教比较严厉,假期辅导班必上,即使不愿意也得强迫他去。
但孩子的表现却让她担忧:“英语成绩还是没有提高,也从不主动跟我交流。”严厉的鞭子似乎并不能驱赶着孩子走向既定的目标。
“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是一种专制的、粗暴的教育方式,是缺乏民主平等意识,不尊重孩子权利的表现,这种功利化追求驱使下的教育方式产生的“成功”只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不可取的。
但另一方面,孩子是需要严格管教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立规矩、明是非。我反对棍棒教育,但惩戒是必须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谓惩戒,意指当孩子出现某些偏差时,采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其反思错误,总结教训,让其承担行为带来的后果。“善待儿童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方法,家长要相信孩子是好孩子,要让孩子真正认识错误,不惧怕错误、改正错误,这样才能练就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要是犯错就用打骂的方式解决,孩子或许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权威民主最科学,还要因性施教、个性施教
“我也尝试过做虎妈狼爸,为孩子制订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并且强制她完成。但后来发现,跟她好好说,征求她的意见,给她鼓励和夸奖,她反倒能耐心地听取建议。于是,我放弃了以前的方法,有什么事情我们会相互讨论,平等对话。”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师罗自文说。
权威、民主的教育才是最科学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权威和威信,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理解和尊重,给他自由,好的教育是给孩子自由的教育。对孩子严格要求跟自由并不矛盾,权威不是专制,民主不是溺爱。
“对孩子严格要求跟自由并不矛盾。比如不能撒谎,不能欺负别人,不许过度玩网络游戏,这些方面要严格,严格要求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依然可以获得自由,可以和同伴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发展。这就是宽严有度。”一个通行的理念是,孩子10岁之前要完成道德智能的教育,核心便是明辨是非,孩子0岁到1岁的时候,对他要无条件的爱,这样他才有安全感和幸福感;2岁到4岁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其明辨是非;5岁到10岁便要进一步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这段时间是一生的基础、最重要的阶段,也是立规矩的黄金时段;但10岁以后就要开始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听取他的意见和想法,用道理说服他而非强制他。他说,根据国内外家庭教育研究的发现,孩子成才率最高的家庭是权威民主型的家庭,而不是专制家庭。
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个性施教。把性别跟个性结合起来,是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
端正教育心态,成功的定义并不唯一
网上有一则被网友广泛转发的微博:“小时候,我经常纠结:长大后,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呢?长大后,我才发现:我真的想太多了。”一则只为逗乐的笑话却折射出了孩子从小被灌输的理念,成功就是上名校。而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便是考上好大学,考出好成绩。
唐女士对孩子的目标明确而清晰,考上清华或者北大。她说,“最次也要重点大学。”
狼爸曾说,所谓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从这句话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男人的控制欲:以爱之名,完全控制了一个人,连一个人连最起码的自由空间都没有。这又使我想到了一种奴隶主的哲学:我给你吃,给你穿,把你养大,你就该听我的,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去实现,最后给我养老送终。这就是爱,这就是孝顺,这就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否则就是忤逆,叛逆!是大逆不道,是不孝。友人问我,听从家人的安排,去工作、结婚、买房、生子,到后来发现还是不快乐,但是人生的几件大事均已悉数做完,会不会忽然发现,还有几十载人生,顿时觉得毫无指望。我沉默,不知该如何回答。不能否认的是,好多父母,只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续――剥夺了孩子们本身的思想,灌上了父母自己未实现的期望。于是一代代传承下来,导致我们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别人而活。狼爸莫过于是这当中最典型的例子了,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可笑的是他的成败论界定的那么狭窄:考上好的学校。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貌似只要有了地位和金钱自然会有幸福感,进而感觉到快乐,为了地位和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地扭曲自己。可是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非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把孩子成年以后所得到的职位和金钱当作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呢?难道孩子自身的快乐不重要么?
对此,狼爸这样说道“孩子不懂什么叫快乐。所谓童年不快乐,都是长大后回忆时的感受,而孩子当时的感受都是朦胧的。”
狼爸萧百佑给孩子们定下的这么几条家规:
一、不许看电视,除非是早晚餐时间的新闻节目,或者节假日每天一小时的动画片时间。
二、不许自由上网,四兄妹只有在需要查询网络资料或者需要上QQ与同学交流学习时,在父亲允许下才能开启电脑,并且使用时一定有家长盯在旁边。
三、不允许随便喝可乐,首先是因为可乐对健康无益,其次是坚决不能养成孩子想喝什么就能喝什么的习惯。
四、不能随便打开冰箱的门,没有想吃零食就能吃的权利,同时,也为了培养孩子的服从性,“服从父母就是硬道理”。
五、不能吹空调,在广州炎热的夏天,萧家只有夫妻二人的房间里,空调可以随意开关,孩子们如果天天待在空调房里,“只会越来越懒散”,这么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至于狼爸的打法流派也被他自己总结成七条:
一、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
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
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
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
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
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
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狼爸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可用行为主义解释:既然我错了,你要打我,那不如我知道错了,乖乖的让你打,这样你开心,我也不用受到更多的责罚。更何况从3岁就开始实施这种打孩子的教育模式,而孩子那时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强化模式。
其实,现在孩子不反,是没有契机。如果有一天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契机,我不知道结局会不会很惨烈?时常在想,很多做父母的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成才,所以会用尽方法,不乏有些错误的教育模式,而面对有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反抗,结果会不会成了这样,不是不反抗而是没到反抗的时候。这些教育中的伤害不会一下子显现,但伤害就是伤害,它一定会隐伏在生命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在一切都不好下定论,且看十年之后。
对于媒体片面的炒作我深表担心,“成功”事迹必然带来模仿者。而媒体的片面炒作,及狼爸的剑走偏锋,让许多家长误以为只要打孩子就能进北大,要知道打孩子和进北大是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的。“存在即是合理”,孩子能够考上北大,想必这位“狼爸”一定还有其他的教育理念和多元的教育方法,而打绝对不是最主要的。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循循善诱让孩子反省,为何非要用“打”的形式来“丰富”内容呢?心理学认为,童年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孩子倘若没有幸福的童年,就难有幸福的人生。人只有一次童年。教育的真谛是因材施教,不能用打来做总结。孩子也是人,请尊重他们的人格,请把孩子自身的幸福和快乐放在第一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成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所以,请多用赏识教育。
那么,何为赏识教育呢?简单说来,不过就是十二个字: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家长会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如“你看看王家的xx,数学拿了满分,你再看看你。”“如果你考不上清华北大,你就是一个失败者”等等。孰知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处。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所谓我们认定的“标准”去比较孩子,人无完人,我们大人都不可能做到永不失败,更何况孩子呢?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真爱的前提,承认孩子们身上的差异,允许孩子失败。
许多父母把赏识与赞扬等同起来,以为赏识就是告诉孩子:“你真棒!”而赏识教育远远不是说一句“你真棒”这么简单。它并不等同于表扬,更不是单纯的物质奖励。赏识首先应该是一种心态,一种欣赏孩子的心态――基于对生命本质的爱和尊重,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而赞扬只是赏识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有把赏识的心态融入赞扬之中,孩子才会真正感受到赏识的力量。
相信对很多城市家长来说,《虎妈猫爸》折射出来的育儿难题都不会感到陌生,比如隔代教育引发的家庭矛盾,又比如“幼升小”的择校的残酷,以及买学区房的风险,乃至父母双方教育理念的差异等等。艺术来源于现实,但同时又高于现实,不得不承认,电视剧在再现这些教育难题的时候,采用了不少夸张手法,比如为了就近读到好的小学,剧中女主角选择卖掉现有舒适宽敞的房子,举债买昂贵的学区房,而得知学校对住房年限有要求后,更是不惜让自己的孩子推迟一年上学;这样的事,不能说现实中绝对没有,但当是极为罕有。
谈“虎妈”很难让人不想起前几年很火的蔡美儿,她的那本《虎妈战歌》曾经震动美国,并且在美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教育理念的大讨论。在这本书里边,她坚持用一个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并且“成功”将他们都送进了美国的一流名校。书中一个近乎苛刻的严母角色跃然纸上,她把自己同孩子的关系形容成是作战关系,并且随时准备跟女儿战斗。
不得不说,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毕胜男确实同蔡美儿有不少相似之处,她起初对女儿茜茜的严苛,以及在教育方式上那份唯我独尊、不容商榷的执着劲,可谓十足的“虎妈”味儿。与蔡美儿一样,她认为要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将来,就必须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吃苦,要非常严厉地对待他们,而不是出于什么发展个性的理由,放任他们。 “虎妈狼爸”为什么流行?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现实中很多爸妈都会给自己的孩子选择自认为最好的教育,不管是就读的学校,还是学习的技能。而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是在课外给孩子各种“加码”,让刚上小学的孩子人生就如临大敌,每天布置的作业做到睁不开眼;更有甚者,还给报上几个像奥数这样的培训班。
“将来的社会有多残酷”,趁孩子还在读书给他们施点压不算什么,不管是电视剧的女主角“虎妈”毕胜男,还是“狼爸”毕大千以及杜峰,增强孩子的竞争力都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高压教育最重要的理由。而他们这么做的目标据说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父望子成龙”。
是的,中国人太渴望成功了,不仅要自己成功,更要孩子成功,而当自己没有成功或者不够成功的时候,他们就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着他们去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抱负。也许有的“虎妈”“狼爸”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并没指望他们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教育却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
此外,中国家长还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学生之间的交往,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电视剧中的“狼爸”杜峰不乐意让自己孩子杜一诺参加唐琳组织的学生活动是为一例。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长此以往,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催生育儿焦虑
如果说渴望成功是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观原因,那么现实中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则加剧了这种焦虑感。
“就近入学”早已作为原则写进法律,其本意也是保证学生接受教育的“方便性”与“公平性”。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对教育的诉求已经从“有书读”转向了“读好书”,人们要求的已不仅仅是“教育机会公平”,而是“教育质量公平”。
可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中国各层级教育的内部质量差异甚大,越是处于行政区划序列下端的学校,其教育质量越差。这样,在现有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状态下,“就近入学”只能保证学生公平地“有书读”,而不能保证学生们都能“读好书”。就像电视剧里边的茜茜,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只能上一所教育质量一般的小学,远不及毕胜男心中理想的名校,于是学校的环境、师资乃至学生素质都被她所嫌弃。
现实中,通过“就近入学”的强制性,个体被固定在不同的教育节点中,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好坏一般与社区的好坏紧密相连。越是社会阶层高的社区,其配套的学校越好,教育质量越高。在学校教育质量高的社区,社会中上阶层往往更倾向于正向集聚,导致社会中下阶层被迫挤出;而学校教育质量低的社区,社会中上阶层往往倾向于负向流溢,导致社会中下阶层主动涌入。这一点,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些贵族子弟学校,别说工薪阶层出身家的孩子,就是爸妈口袋里有钱,也不是说上就能上得了的。
于是,我们会看到,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父母所在的阶层便决定了孩子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更为不公的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外地人,别说上好学校了,就是让孩子有书可读都是一件费劲的事儿,而想让自己孩子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更是没可能。尽管这些工薪阶层靠自己打拼,物质上能够过上体面生活,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受限于自己所在的阶层,总归使不上劲。
谈及教育孩子,前有“狼爸”、“虎妈”,今天又有个“鹰爸”: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幼鹰往谷底坠落时,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除夕清晨,一名来自南京跟随父母到美国旅行的4岁男童,在纽约-13℃的暴雪中裸跑。对此,孩子的父亲何先生表示儿子是早产儿,曾被告知未来可能脑瘫痴呆,遂制定残酷的“鹰爸”式训练计划让其健康长大。近日该段视频引发网民关注,对此教育方式更是褒贬不一。
正方:
Regular physical training can help children build good health and force them become tough and brave.
According to “Eagle father”, he has planned and carried out regular physical train-ings including running, swimming and mountain climbing. With these physical trainings, his son has never been in hospital since delivery. By contrast, a growing number of kids in China are becoming weak or overweight. As children have no idea of proper exercise, it is their parents who should urge them to exercise regularly for fit.
In addition, for a 4-year-old kid, running in snow is challenging his limitations. It is possible for the child to gain toughness through fighting against cold. When the old eagle teaches its young, it takes the young eagles to the cliff side, beats them and pushes them to use their wings.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for kids to strengthen themselve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hrough physical training as kids are highly adaptive.
反方:
From my point of view, “eagle dad” just forces his child to become successful so that he himself could feel powerful.
From “tiger mom” to “eagle dad”, the parents always say they are doing the right things for their children. However, what they are most focused on is how their children perform better than others. But they fail to see the possible harm caused by harsh(严厉的) and pushy(强求的) “wishes” if exercise disobeys the natural order of childhood growth. The parents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how some children turn rebellious(反抗的) due to high pressure from their parents.
Moreover, the father’s explanation that sports has enhanced the child’s intelligence lacks scientific basis. The father says that he is confident in this style of education because his son now has scored very high in an IQ test. But till now, there’s no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ve any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IQ development.
“鹰爸”回应
残酷的锻炼是最好的磨炼
“鹰爸”何烈胜日前在新浪微博上用“@忙爸育儿”账号连发6条微博自辩,对于有网友质疑他虐儿,“鹰爸”表示:“现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觉得我在虐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可是有谁知道我是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孩子呢?谁知道他的特别呢?”也有网友认为他发视频是为了炒作一本育儿类书籍,“鹰爸”则回应道:“育儿心经这本书,是我好早好早就发的一条微博。而此微博的开通,当时也是为了能够和大家聊聊我对我孩子的教育经历,和大家共同来探讨孩子的教育。”
“鹰爸”说,他40岁才得了这个儿子,是7个月的早产儿,并伴有4大心脑病症,被医生基本判定脑瘫。他表示,让孩子在雪地里裸跑引来了诸多争议,但对孩子的教育会继续坚持。
他认为这种看似残酷的锻炼是对孩子最好的磨炼:“教育和管理都是严肃的爱!父爱如山,我只是希望他能如正常孩子一样,未来可以独立于世。如果没有锻炼的残酷,也许他到今天还什么都不会。”
最后“鹰爸”说道:“很多人也许会说是不是会给孩子留下非常阴暗的心理阴影?成人的我们有谁记得自己4岁以前是幸福还是不幸福?记得哪些事情?记得自己是否吃饱穿暖?盲目的训练才可怕。锻炼保证两点:一是不伤害孩子心理;二是不伤害孩子健康!这是我的原则!”
医生观点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唐书生:训练幼儿应循序渐进
小孩本身的潜力很大,保持适度的训练就可以正常地发展,在智力和体力锻炼方面持之以恒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锻炼强度大大超过常规,这对孩子可能就会造成伤害,如“鹰爸”把孩子放到-13℃的环境中裸奔,就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冻伤,会产生很多的副作用。如果家长真的有心锻炼孩子,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一步步地加大训练强度,有可能小孩到达某一个程度时就可以承受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强度,不过这些极端训练方法对智力发展没有作用。
广医二院新生儿科主任刘海燕:极端训练没有可能提高智力
在舆论的指责下,该校改正错误,刺眼的绿领巾从这些孩子的脖子上消失了。不过我在想,许多人心里的那条无形的“绿领巾”,却是没那么容易摘掉的吧。
“请将老师抓走”
前不久,安徽阜南某小学两位六年级女生喝剧毒农药自杀。喝药前,一个女生在教室黑板上写下了“遗言”:“如果我死了,就怪我数学老师,请警察叔叔将她抓走。”幸好发现得及时,她们的性命才被抢救回来。
对老师有什么深仇大恨,需要以死来抗争呢·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原来这位数学老师性格粗暴,尤其“不待见”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用冷言冷语奚落、责骂“差生”,还总爱说“给你们上课完全是浪费时间”……这两位自杀的女孩子在屡遭打击下倍感压抑,在一次被这位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催缴课外补课费后,她们选择了轻生。
这位老师无疑应该受到谴责!我也做过老师,我一直认为,在所有人里面,最不应该也是最没资格歧视“差生”的,就是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何况这位老师还有开办有偿补课班的违规行为。
但另一方面,我也想对所有被人认为是“差生”的同学们说:当别人只看到你不那么漂亮的成绩,却看不到你的努力和其他优点时,你自己应该看到;当别人给你戴上“绿领巾”,你自己应该把它摘下来,丢在地上狠狠踩几脚,然后用行动去证明你自己的价值。
去年教师节,一位我十多年前教过的“差生”找到我,她现在是一家电视台的新闻部主任。她对我说,这么多年没有联系,就是想有一天告诉我,“我并不比您当年喜欢的那些好学生差。”
真的,别人强加给你“绿领巾”不可怕,怕的是你用它来“勒死”自己。
和校长共进晚餐
去年11月的一天,成都一家“格调高雅”的餐厅内,一位中学校长举办晚宴,宴请该校的19位学生。这个活动叫做:优秀学子代表与校长共进晚餐。
奖励优秀,这当然无可厚非,“共进晚餐”更是一种别致的激励方式:想想看,若是你收到一份来自校长的晚宴邀请,该是多大的荣耀,又将是学生时代一份多么珍贵的记忆呀!可是人们还是觉得,这顿饭的“味道”有那么一点不对。
原来,受邀的“优秀学子”是以期中考试成绩为标准来选拔的,而且排位也颇有讲究,比如坐在校长两侧的,分别是高三文科第一名和高一年级第一名……
难道那些道德品行方面、工作能力方面,或体育、文艺等特长方面特别突出的同学就不能作为该校“优秀学子”的代表了吗·学校把这样的“最优待遇”只给予考试成绩拔尖的学生,而不是像国外很多大学那样邀请各种类型的优秀学生与校长共进晚餐,难怪有人说,这是“绿领巾灵魂附体”了。
我想起北京一所中学的“与校长共进午餐”——北京十一中的校长每周一都会在学校食堂与几位学生共进午餐,任何同学想参加都可以报名。“赴宴”的同学里,有的请校长指点迷津,有的带来了意见和建议,有的只是为了“和校长吃顿饭”……大约一小时的午餐时间结束后,校长和同学们各自付清各自的饭钱。
成都的“共进晚餐”,北京的“共进午餐”,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励。你觉得,哪一种会让你更受鼓舞,更能从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
我相信,每个人都需要鼓励,而每个人都是值得鼓励的。
“狼爸”“羊爸”
香港商人萧百佑写了一本书《所以,北大兄妹》,讲的是自己将三个儿女“打进北大”的故事。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理念是“孩子是民,家长是主,这就是民主”,家规是“没有零用钱”、“不许喝可乐”、“不能吹空调”……于是人送雅号——“狼爸”。
正当人们为“狼爸”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争论不休的时候,媒体纷纷推出了各地的“羊爸”——他们对子女平等相待,温情有加,甚至和孩子“称兄道弟”,照样把子女送进了北大、清华,大有要和“狼爸”PK出个高下的架势。
“狼爸”和“羊爸”之所以能够“较上劲”,关键词是“北大”。如果对阵双方的子女进的是一般的大学,这场PK也就不存在了。这里其实反映了一个暗藏在许多人脑子里的一个逻辑:考上北大,或者其他名牌大学就是成功,要是能上哈佛、剑桥当然就是更大的成功;反之,考不上好大学就是失败,要是连大学都考不上,那自然是“失败中的失败”。于是乎,在学校里按学习成绩把人分成“好”和“差”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我把它叫做“绿领巾逻辑”。
来看两份名单吧。第一份: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哪一份你更熟悉·我来告诉你吧,第一份名单中的人都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都只是落第的秀才。
一个数学可能精通几国外语,写不出锦绣文章的说不定叱咤球场,一开口舌头就打结的也许是电脑高手,五音不全也可以秀出超炫的舞步……不要被那条短视与偏见的“绿领巾”蒙住眼,你会看见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成就各自的精彩,而唯一的“失败者”,是那些自认失败、自甘失败的人。
【本期新闻话题】前不久,江西一名高三男生从教学楼四楼一跃而下,幸亏在下落过程中被树枝挡了一下,才捡回一条命。这名男生平时很开朗,学习成绩也不错,还是校学生会主席,为什么要跳楼呢·原来,他很喜欢邻班一位女生,女孩为断了他的念想,就说如果他敢从四楼跳下去,就证明他的“爱”是真的。令她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真的跳了……
朱晨星:
如果没有树枝的“帮忙”,现在会怎样·这位男生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去圆他为之奋斗了11年的大学梦。生他养他18年、对他寄予殷切希望的父母呢·恐怕已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了吧。而他所“爱”的那名女生呢·岂不也在这考大学的关头无端地背上沉重的包袱!爱是给人带来幸福,而不是伤害。我们已经不小了,应该记得爱的背后是责任。
吴金玲:
我觉得这位男生未必不知道这是一种拒绝,未必真的傻到了以为跳下去就能赢得女孩“芳心”的地步。我想这是他经受不了这样一种“失败”后的极端反应。看上去很优秀的他,其实心理承受能力是很脆弱的。我们这一代中的许多人,从小在父母过度庇护下成长,到了学校里又变成了考试和分数的奴隶,对人生路上的种种挫折缺乏历练和准备,经不起突如其来的风吹雨打,很容易破碎或夭折。
叶俊敏:
我想说说那个女生。拒绝的方式有许多种,她不应该选择这一种。她“聪明”地认为男生不可能这么做,但事实上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为“爱”痴狂的人最容易做傻事,她这不是把男生往做傻事这条路上引么·她说这话的时候,对后果还是欠考虑。不过话又说回来,有谁教过我们该如何拒绝呢·
我们是非洲的穷孩子,但是我们热爱足球;我们连一个最普通的足球也买不起,但是没关系,我们自己做;我们没有球场,没有球衣和球鞋,但是没关系,我们踢球,我们快乐……
自从“虎妈”“狼爸”以来,中国式教育一直给人留下严苛的印象,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并不是严苛就不好。那么我们就浅谈谈这种教育现象。
从这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孩子的严格要求是在尊重的基础上的。“虎妈”的孩子们也说母亲陪他们玩游戏,使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余感到轻松。
当今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只是认为严格就会一定有效,而不尊重孩子,不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从小开始心中满是埋怨,是不对的。
父母总是承诺却不兑现他们喜欢说一些不实际的空话,开一张空头支票给孩子,让孩子满怀希望的达到目标之后,却不得到目标中原先的奖励,甚至出尔反尔,几次三番欺骗孩子天真的心。不要用他还小,过几天就会忘了这种借口推脱。你的一次不履行承诺,都会被孩子深深的记在心里,给你带上一个不守承诺的帽子。这就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父母一直以为家庭教育就是管束孩子,限制他的交友、阅读范围、出行等,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范本,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父母是怎么样的人,孩子就最有可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中国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认为这是理所应当,长此以往,孩子不断模仿父母,也成为这样的人。然后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的家长,愿你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去尊重孩子吧!
有一种残忍教“捧杀”。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事事都顺风顺水,一直都是在赞美声中长大,未必是好事。生活中必须要经历一些小挫折,生命经过各种困难的淬炼,才会成为一个刚强的人。
最近,我所在的小县城接连发生了两出悲剧。我一个朋友的儿子正读小学四年级,这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待人接物也比较懂礼貌,我们也经常夸奖他。上个月,朋友感觉孩子成绩下降了,就批评孩子要少看电视,结果这个小男孩当着父母的面纵身从6楼跳了下去。小男孩躺在医院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妈妈,我身上好疼!孩子的这句话令在医院的所有人都泪眼滂沱。还没出一个月,另一出悲剧又上演。听说一个读高中的男生,因为父母阻止他上网,他就愤愤投河自杀了。在跳河之前,他拨通了父母的电话,这个高中男生在电话里只狠狠的撂下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让我活的不痛快,我就叫你们悔恨一辈子,我要让你们断子绝孙!可怜的父母在电话的另一端清晰的听到他们的独生子跳下河道的一声巨响后,电话中断了,从此,这对可怜的夫妻和他们的儿子就阴阳两隔了。
两出悲剧不知道会让多少人的心里不停的流血,可是生命只有一次,发生的悲剧永远无法挽回!那个读四年级的小男孩在说他身上好疼的时候,他肯定后悔自己的冲动,他甚至想到下次再也不跳楼了。那个高中男生跳下水后也拼命地挣扎想爬上河岸,尸体打捞上来的时候,他的两只手还紧紧的拽着一把水草,但他求生的强烈愿望没能实现。
这两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后,我难过了好久。我一直想了解这两个孩子的性格,他们为什么这样轻易的就放弃了生命。时隔一个月了,我才找到了两个学校的老师。老师们说,这两个孩子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不能被批评,受不了挫折!
确实不能被批评,这两个孩子就是因为父母批评了他们,于是心理就彻底崩溃了。一个跳楼,一个投河,随着落地、落水时那点沉闷的声响,两个生命就用他们亲人的眼泪、绝望画上了黑色的句号。这两个孩子的死,疼痛了谁?他们的家人无比痛苦,其实我们所有听闻这两件事情的人都感到心痛。我们已经不能去责怪这两个逝去的生命了,但我们应该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必须承认,孩子本来都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他性格、心理、习惯的形成,父母、老师、其他长辈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强调尊重孩子、维护孩子权利的今天,老师和家长已经很少批评学生,生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教育专家指出,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要适度,生长在温室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接受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前段时间听到了很多关于“狼爸”、“虎妈”式的在教育上积极意义。不可否认,父母高压式教育给孩子带来了压力,但也锻炼了他们的耐力,孩子的意志和毅力都得到了增强,他们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狼爸”、“虎妈”式的教育,都包含有父母对孩子在犯错误时的必要的惩戒,这种惩戒可以提高孩子抗摔打的能力,可以让孩子明白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后果,以后必须改进。
前面的这两个孩子,因为他们一直接受的是父母过于温和的教育,当他们长大了突然被批评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就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打击”,他就不明白这世界上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也不懂得对待错误的态度应该是以后努力改进,而不是毁灭自己或者试图毁灭别人。如果这两个孩子的父母从小就让他们多接受一些挫折教育,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对待被批评的正确态度,也许两出悲剧就可以避免。
老师也要适当使用“批评”这样的教育方法。前不久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就有“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这样的内容。老师一味的用“夸奖”的方式去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在学习上也许是非常有效的,但父母和老师应该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孩子形成和谐健康的性格要承担正确引领的义务。孩子总要长大的,谁能保证他走上社会不被上司批评、不被其他人欺负?
旅澳学者 儿童心灵成长专家,罗玲心灵成长工作室创始人,当归中医学堂特邀专家。致力于探索儿童及家长的心灵成长历程。
何时是爸爸参与亲子教育的最佳时机?
我的观点是,从孩子出生起,父亲最好就参与孩子的教养。对于婴儿,父亲的嗓音、语调、抱孩子的力度、逗孩子的方式,都会跟妈妈不同,这些都会给孩子丰富新鲜的感受。
同时,婴儿期父亲的参与,可为以后的亲子关系做好铺垫。如果孩子在三岁前跟爸爸有机会共处,那么孩子在日后跟爸爸的亲近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同样,如果爸爸体验过给孩子热奶、换尿布、哄睡等照料事务,那么他不仅对妻子的辛苦有切身感受,并且,他对孩子的责任感也更容易被唤起。
现实中,很多爸爸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主要是饮食起居等具体养育事务,谈不上什么教育,父亲可以因此淡出一些,等孩子大了再参与进去,辅导学业等等。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常常等着等着,不知不觉中,爸爸发现自己成了外人,很难挤进孩子的生活里。所以,明智的爸爸不要去等待,从孩子生下来就是你参与的最佳时机!你不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做到,但你要做一个真心投入到孩子成长中的爸爸。要相信,爸爸的角色是值得你投入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重新发现自己,你会感受到脱胎换骨的成长!错过,不仅是孩子的损失,更是你自己的损失。
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无所不在
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这些方面:创造力,如发散思维等;逻辑思维能力;坚持与韧性;勇气、敢迎接挑战、积极进取、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品质;独立性;宽容大度的品格;动手操作能力;体育运动;更广阔的社交及活动范围……这个单子可以列很长,因为男性女性大脑的生理差异,使得爸爸所有那些跟妈妈不同的做法,都是对妈妈教养方式的难得的补充。所以,只要爸爸时间允许,就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养中去,不必过多考虑具体哪个领域。比如,即便爸爸陪女儿去学舞蹈,孩子都会受益。
做严父还是慈父?
我非常同意中国古人的“严父慈母”的说法,就是说,父亲在教养中的作用和风格跟母亲都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基于男性和女性大脑的差异的。
最近美国一项研究也显示,那种跟妈妈一样面面俱到的“超级奶爸”并非最理想的父亲,原因很复杂,比如,太过细致参与的爸爸,容易因具体养育事务而跟孩子妈发生更多冲突,导致婚姻质量较差;超级奶爸容易缺乏教养方针的连贯性,前后不一致等等。所以,父亲应多参与教养,但最好多发挥男性优势,用跟母亲不同的风格,多关注大处。
当然,也有很多爸爸天生就是细腻、敏感、斯文的性格,那么他们也不必去勉强自己做出彪悍的样子。每个爸爸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教养风格,只是他要搞清一个界限——仅仅是风格问题,还是教养方式不当的问题。
不好好默写,试卷上被孩子擦出一团一团的墨印,妈妈一气之下撕掉了整张试卷,为写作业熬夜到晚上9点;妈妈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爸爸一心疼就偷偷替孩子吃了;孩子钢琴弹不好,爸爸坐在旁边一点不起作用,妈妈一句“再弹不好就揍你”,立马见效……
看过正在热播的亲子教育电视剧《虎妈猫爸》,__的不少家长直呼,“电视剧里演的和我们家里的一模一样!”
随着80后甚至90后等年轻一代成为父母,家庭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都在随之发生改变,不少市民发现,传统家庭的“严父慈母”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家住__区__街道__社区的王女士反映,最近孩子幼儿园的家长们也都在聊这个电视剧,不是追剧中的明星,而是因为现实中他们关注的孩子入学择校、家庭教育理念等问题在剧中虽夸张但又真实地得到了呈现。“这个电视剧反映的东西太现实了,比如说孩子马上就要幼升小,该选择哪一所小学?”王女士说,她的孩子过完暑假就要上幼儿园大班了,现在每次放学去接孩子,家长们都是在聊接下去上哪个小学好,有一些觉得自己所在辖区学校不够好的家长,倒真的有点像剧中的“虎妈”,四处打听有没有学区房,向中介问,向朋友问,向亲戚问,非常焦虑。
择校、升学、隔代教育、提前开发,这些教育的热门话题在该剧中的表现,让很多__家长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引发很多人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在电视剧中,虎妈赵薇为了让茜茜上最好的小学,卖掉了自己的豪宅,动用了公公婆婆的资产,接受了小姑的帮助,斥巨资在学区房买了一套又旧又小的房子。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但__市民张雷却深有体会。
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优质小学,张雷不久前刚刚卖掉了自己位于城区南部的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又在东部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两房一厅。张雷对调研人员说,大女儿是在老房子学区内上的学,每次和同学聚会,同学们一听校名,就显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来,纷纷劝他赶紧换房。现在小儿子刚满三岁,他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之下,买了一套所谓的“学区房”。张雷对笔者说,大女儿的学校虽然名气不大,但老师负责,和其他同龄人比,也没看出女儿差在哪里,但是因为妻子执意要换,即便居住面积大大缩水,也只能咬着牙换房。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上不上所谓的重点小学真的很重要吗?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对于孩子十几年的求学之路来说仅仅是开始,它值得家长这么拼命吗?
从市教育部门获悉,从历年我市中高考的优秀考生来源来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来自所谓的“名校”和“老校”,其中也有部分孩子是来自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和农村学校,这意味着孩子的起点和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把孩子的成功归结于名校的培养显然是不全面的。市教育部门提醒家长,现在我市尤其是城区小学的办学水平都比较不错,各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所谓的“学区房”,家长们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孩子的特点,多方了解,选择一所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剧中虎妈的做法比较夸张,并不建议大家效仿。
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教研员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最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此外,家长也要意识到,教师再怎么认真负责,也比不上家长一对一,教师只能追求共性,而家长更能关注到孩子个体,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就要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更好地影响孩子。在“名校”里,有适应者,也有不适应者,在一般的学校里,也有优秀者和不优秀者。因此,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背着书包去上学,这六七年人生的起步阶段,所有的习惯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在电视剧中,虎妈到重点小学去提前感受面试,被其他孩子的种种特长给震住了:钢琴、书法样样精通,学龄前的识字量已经达到了1500字以上,这让她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对于不少家长尤其是刚刚升入小学的家长而言,这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最近,我市各大培训机构暑假班陆续开始招生,在我市一家培训机构采访时遇到一位孩子家长,她尚未为孩子选定课程,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已经告诉她,钢琴、舞蹈、绘画、轮滑、电鼓、少儿英语、古筝这几门课,名师小班化的班级已经爆满,要选择,只能上普通班。这位家长告诉笔者,这样的情形令她感到恐慌,自己的孩子才5岁多,如果这么大就要开始学习特长,是不是太可怜了,如果不学,落在了别人的后面更不踏实。
一位高中生告诉调研人员,自己从小学习钢琴,小学毕业那年考到了十级,可她却告诉记者,自己一点都不喜欢钢琴,考到十级完全是在父母的逼迫之下。现在,钢琴带给她的全是不好的回忆——父母的指责、惩罚以及自己的眼泪。考过了十级后,父母从没主动要求她弹琴,估计现在连一首十级曲目也弹不出来了。
对此,我市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介绍,特长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家长需要认识到,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现在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学习,还有些家长认为会认识多少汉字、会计算1
0以内甚至2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其实,我们不能刻意去追求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应该看重孩子是否越学越爱学,看孩子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动力和良好的习惯。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 我市一家幼儿园老师李萍介绍了自己孩子的一段经历。儿子小时候曾学过一段时间乐器,但她却发现孩子对此并不感兴趣,便果断地停掉了乐器学习,儿子喜欢踢足球,她便鼓励孩子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家里购置了不少碟片,每逢周末或者休息的时间,李萍的家中总是响起中国古典音乐,日积月累,现在儿子也领悟到古典音乐的妙处,就连手机里也存放了不少音乐。李萍说,这也许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虎妈希望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对待孩子的成长非常严厉,而猫爸则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虎妈不断为女儿增加负担时,猫爸却负责为女儿减轻负担。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猫爸与虎妈,他们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交锋不断。
几年前,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教育手段,“逼使”两个女儿考进了哈佛、耶鲁大学,虎妈蔡美儿因此一举成名;而被称之为“中国狼爸”的萧百佑,似乎比蔡美儿更有“成果”,他用鸡毛掸子竟然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打”进了北大。
对此现象,我市不少教育专家都曾对调研人员表示,虎妈的教育方式并不被当前教育工作者推崇,只能算是个例。如果说虎妈的教育方式受到部分家长的追捧,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家长大多急功近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理性的判断,为孩子挑选适合的教育方式,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而不是有时间了就把孩子训一顿,没时间了就放任不管。
一位家长曾告诉调研人员,自己因为工作特别忙,孩子在幼年阶段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上小学后,孩子回到了父母身边。但是他发现,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让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而且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在小学一到三年级,可以说孩子是被他打大的,但是很多规矩以及学习习惯也是在那个阶段培养起来的,现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力都让他很省心。
在调研中,一些教育工作者表示,家长想要改变孩子,首先得从改变自己开始,与其终日唠叨不停、棍棒相加,倒不如沉下心来,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家长长期使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将会有很多坏处。比如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从家长那里学到了打人,当与同学朋友发生矛盾时,往往也会采取暴力方式来解决;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暴力教育,老师采取谈话等温和方式时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王春华说,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不管是严厉还是溺爱,都是家长爱孩子的不同表现。对于家长而言,爱孩子关键是要给予孩子适度的爱,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学习做一个家庭教育的内行人,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关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予全面关怀。
陪孩子时间越来越少怎么办
女企业主李云告诉调研人员,看到电视剧里的虎妈辞职回家带女儿,心中既敬佩又无奈,她从儿子2岁起就把照顾孩子的事交给了保姆和奶奶,孩子爸爸也忙于创业,与儿子交流的时间更少。现在,李云的公司步入了正轨,但已经升入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与她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调研人员在采访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年轻的父母所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几乎都很少能和孩子在一起。农村的就更不用说了,年轻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幼的孩子和老人。而生活在城市的年轻妈妈也不容易,自己年复一年地忙于工作,孩子基本上交给了学校和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