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司法核心价值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司法局启动 “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实践月活动:
为弘扬学习雷锋精神,激励司法行政系统干警的工作热情,3月5日,西和县司法局结合工作实际,以“3.5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纪念日”为契机,启动了为期一月的以“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司法便民活动,把雷锋精神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助推司法行政工作上台阶。
一是营造学雷锋氛围,体验雷锋精神。局党组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了活动月实施方案,召开了“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主题活动动员会,要求全系统干警以雷锋为榜样,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营造浓厚的学雷锋氛围,掀起学雷锋的热潮。
二是开展“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主题活动,将雷锋精神落到实处。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契机,深入开展走访贫困户,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困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联系户发放便民联系卡,建立村情、民情台帐,结合所联村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帮扶措施,以长期开展济困帮扶。并借助法制宣传平台,组织联村干部在村委会、学校等场所开展了一系列关乎民生法律、政策的法制宣传教育,设立现场法律咨询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同时,加大对联系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集中力量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重大社会矛盾纠纷、涉法涉诉案件,着力构建和谐村、文明村、平安村。另外,我局还积极拓展活动范围,组织法制宣讲团在大乡镇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2场次,群众对此反响强烈,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为民”行动,把雷锋精神落到实处。截止目前,共发放《农民法律知识读本》《西和县实用法律知识100问》《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手册》《人民调解法学习读本》《百姓常用法律知识问答》“学习雷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等有关宣传资料3500余份,设置宣传展板16块,悬挂横幅4条,解答法律咨询280多人次,调处化解疑难矛盾纠纷15起,调处成功13起,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件。目前,“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
在政法系统核心价值观动员会上的领导讲话:
同志们:在全国政法系统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央政法委作出的重要部署,是今年政法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更好地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我局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政法委的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管长远、管方向、管人心的重要任务来部署开展,要紧密结合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坚持创造机会,创新载体,活动形式上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推动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做到人人必须参与,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让“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无愧于职责使命的司法行政干警。根据安排,下面就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我谈三点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是党和人民对政法机关、政法干警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把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经常性动力,组织引导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在促进科学发展、履行工作职能上创先进、争优秀。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促进和谐、创建平安的经常性保证,要履行好维护稳定第一责任,调解纠纷,化解民怨,协助党委政府开展群防群治,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在保平安、促和谐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服务群众的经常性机制,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关切和期待,多办实事、好事、群众欢迎的事,为人民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司法服务。全体司法行政干警要深刻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及实现“崛起皖北”的目标任务,深刻认识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认真贯彻落县两会精神,紧密结合固镇实际,切实解放思想,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结合点,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提出切实可行、务实有效的措施,按照抓好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要求,迅速行动,全面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固镇县“崛起皖北”提供公平公正的和谐环境。
二、把握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活动把握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活动开展各项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墙壁上,而要落在学习中、行动中、干事中。机关要行动起来,基层所也要行动起来,下面不行动,光是上面热闹,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离开本职工作另搞一套,而是要求同志们把自身承担的任务、从事的工作做得更好。要把教育实践活动和日常工作融为一体。根据活动方案的安排,此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从今年2月开始,到12月结束。共分动员部署、教育实践、总结提高等三个阶段,并重点组织开展大讨论、下基层、大评查、大练兵、警示教育、形象展示等六个方面的活动。同时突出特色,体现实效。通过为期近一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司法队伍,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在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局党组将以加强思想教育、完善管理制度、抓好集中整顿、严明党的纪律为重点,狠抓干警纪律作风,下决心解决少数干警纪律观念淡薄、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强、创新本领欠缺等突出问题,坚决杜绝工作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廉洁、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要以充分发挥干警主观能动性为基本途径,着眼于工作的整体推进,结合年度总结评选活动,掀起争创一流业绩、争当先锋模范的热潮,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全面进步;要以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为抓手,加强对干警履行岗位职责的考核评比,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确保司法行政队伍作风有新进步,精神面貌有大改观,树立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突出司法行政特色,务求做到“四个坚持”突出司法行政特色务求做到“四个坚持”做到司法行政干警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力军,要努力成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切实提升司法行政队伍执法为民、服务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1、坚持“三个至上”。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司法行政干警的首要政治任务。司法行政干警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上来,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做到党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人民在心中,带头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司法行政队伍永葆政治本色,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2、坚持服务为民。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特别是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部门和行业,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服务人民群众是司法行政的根本职责,也是司法行政的独特优势。服务为民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法律援助,深入开展“春浓”工程,巩固“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创新服务载体,搭建服务平台,整合司法行政资源
,加强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司法行政服务民计民生的实际效能;要进一步突出服务重点,改进服务作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做好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3、坚持以公开促公正。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价值目标追求和重要任务,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在司法行政工作的各个执法环节,特别是在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工作中,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所务公开,探讨聘请社会执法监督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执法权在公开、透明环境下的公平、公正运行。同时,要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为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法律救助,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享受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成果。
4、坚持从严治警。政法腐败是党和国家痛心疾首、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最大腐败,从根本上破坏了人民民主政权的诚信和尊严,破坏了人民群众对法律和公平正义的期待信任。广大司法行政干警,要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强化拒腐防变的思想意识,严格按照廉政准则和司法行政干警六条禁令的要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切实经受住金钱、权力、人情和各种利益的考验诱惑。对于害群之马,要从严查处,绝不姑息,确保司法行政队伍的清正廉洁。进一步加强局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实现廉政隐患归零目标。坚持从优待警,改善基层干警待遇,增强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通过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使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始终保持“忠诚”的政治本色,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立场上坚定不移;始终保持“为民”的宗旨理念,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始终保持“公正”的价值追求,树立公正之心,恪守公正之德,践行公正之举;始终保持“廉洁”的基本操守,清廉自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这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司法行政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履职和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对外的形象得到全面提升。我们将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努力培养爱岗敬业,爱局爱家的工作理念,大胆创新工作方式,着力优化工作环境,主动加强人文关怀,不断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同舟共济、共铸辉煌,为全面实现司法行政系统良性循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坚持忠诚履职,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忠诚”是指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律,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思想纯洁的本质要求,也是检察干警必备的基本政治品质。
一是深化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就是真心诚意,无二心。从我国法治理念上说,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也是检察机关履行好职能的前提。通过引导不断增强全院检察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从思想深处解决为什么入党、为什么当检察官、为什么奋斗的问题,用先进的政治理论占领干警思想阵地,引导干警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四个在心中”,筑牢公正廉洁执法的思想根基,始终做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动摇。
二是与时俱进,高标准高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历史使命对忠诚赋予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检察干警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读书月、演讲比赛等活动,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自觉抵制错误政治观点、法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侵蚀,自觉地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融入到检察工作中,凝聚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三是开展专题学习,永葆忠诚本色。通过在全院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入阐释“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律”的基本内容和实践特色,努力在心灵中产生共鸣、思想上达成共识,使“忠诚”这一理念成为思想的指引、价值的坐标。
二、坚持执法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为民”,即所谓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法律文化语境中,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公民权利是法律职业群体显著的核心价值观。“为民”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察干警崇高的历史使命。
一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群众观点再教育,引导广大检察干警深入查找和剖析群众观念淡薄的各种表现,深刻反省自己的群众感情、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等基本问题。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敷衍塞责,与群众打交道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冷硬横推、吃拿卡要,要特权、逞威风,甚至、违法办案等突出问题予以坚决纠正和解决。
二是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公开是公正的重要保障,深化检务公开,积极组织“检察开放日”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登门走访、开设网络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逐一梳理归纳,逐项整改落实,加强对整改情况督查,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三是广泛开展走进群众活动。领导班子带头,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村镇、走进学校开展司法调研服务活动,推动法律监督职能不断向基层延伸,使全院检察干警进一步了解区情社情,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真正把检察工作融入三项重点工作中,自觉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组织开展“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等活动,引导全院检察干警积极投身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火热实践,端正对群众的态度,认真审视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把服务群众贯穿于执法工作全过程。
三、坚持公正执法,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正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促进执法司法公正是检察干警的最高价值追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成为检察官的自觉行动,必须贯穿到司法实践中,确保公正执法。
一是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结合批捕案件审查,针对问题向公安机关发出《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延伸侦查监督职责,实现跨地域纠正违法新突破;结合移诉案件审查,对定罪关键证据认真复核,对有疑点的证据及时退查、补查,使打击刑事犯罪不枉不纵,彰显公正。
二是将公正执法与服务大局有机结合。全面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把维护司法公正作为天职,把推动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法律监督、严格公正执法上,以卓有成效的法律监督工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是进一步加强自身监督制约。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权力观,深入推进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科学配置检察权。勇于接受外部监督,真正赢得公信,树立权威,确保法律监督职能全面正确有效发挥,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坚持廉洁从检,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
廉洁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检察干警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中忠诚是前提,为民是目的,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没有廉洁,忠诚、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
一是大力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从严治检、廉洁从检,大力加强纪律作风和自身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检务督察力度,教育广大检察干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决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严格遵法守纪,严格执行有关廉政规定,进一步树立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良好形象。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初中语文学科的使命所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采语文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矿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观教育,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我们要适时利用教材的价值观资源,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适度渗透。小说和戏剧教学,要注重人物形象分析,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更要学习他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散文和其他文体教学,要引导学生体悟其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精髓。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先秦散文”为专题,选编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等名篇,教师应对其进行归类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名篇中“反对战争”“主张仁政”“舍生取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在读写训练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
1. 在阅读赏析中陶冶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弥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气息,课文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美及高尚情操,值得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通过与这些闪动着人性光辉的人物的心灵对话,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与共鸣,进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浸透着优秀的人文精神基因,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启迪人的智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通过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布局谋篇、形象塑造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赏析,品味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为行色匆匆的青少年学生找到此心安处的价值情感坐标和精神思想家园,真正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2. 在生活写作中抒情言志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生进行关注和思考,唤起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情感体验,逐步养成了辨别美丑、关心时政、心系民生、胸怀社会的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是学生心声的表达,写作过程则是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过程。我国在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之后,对精神信仰、社会伦理、道德风尚等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也尤其强烈。例如,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国人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虑;而对教育公平、司法公正等的聚焦讨论,反映出国人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因此,我们日常训练的作文很有必要以向学生有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为出发点命题,加强训练与指导,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入心”。
近年来,中考作文更加关注命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2013年广东中考作文命题材料立意为“和谐、友善”等;2014年广东中考作文命题材料立意为“勇气、热情、执着、自信”等。中考作文的这一命题走向是与当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律动一脉相承的。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三个倡导”表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易于实践。我们要深刻理解“三个倡导”的思想内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美好价值目标。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基本价值追求。其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有独立的内涵,又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富强”就是富足强盛。“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文明”即先进文化,“和谐”即和睦协调。总的来说,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富强是基础,民主是保障,文明是灵魂,和谐是目标,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目标,体现着国家发展的整体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价值尺度。首先,它们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理想信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基本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理念,因而也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社会层面上的基本要求。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自由”即自己作主,它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充分自由和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平等”是指人们平等享有社会权益,平等履行社会义务,它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公平正义,它要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它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总的来说,自由是前提,平等是基础,公正是底线,法治是保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形成了对社会价值的基本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与行为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为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确立了明确的价值规范。首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的应有态度和应尽责任,是应该自觉遵守和实践的道德规范。其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又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爱国”即热爱祖国,“敬业”即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诚信”即诚实守信,“友善”即友好善良。总的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一起形成了对公民个人层次上的基本行为规范的价值要求。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提出的24个字的“三个倡导”,不仅每个倡导的四个关键词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且“三个倡导”之间不可分割、彼此交融。它们贯穿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内在要求和公民行为标准三个层次,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关系,在内容体系上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在价值目标上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而从价值实现的主体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需要时刻遵循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三个倡导”的价值理念系统最终都要落实到公民的理想信念与行为上,表现为对每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和责任义务。
“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一是促进“三个倡导”的宣传教育主流化,把核心价值观融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干部培训和群众普及教育规划,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要体现到精神产品的创作传播以及公共文化的服务与传播体系之中,生产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二是广泛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传播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快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先进新典型,批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引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
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深化。一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主流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纳入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科学内涵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特质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二是结合实践开展实证研究,全面掌握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主流和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期盼,明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三是开展理论层面的深度阐释与解读,通过深入的理论宣讲,把“三个倡导”讲清楚、讲充分、讲透彻,用以引领思想意识;组织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推动达成社会共识。
扩大融入贯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制度转化。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各项事业,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二是把实践核心价值观变成人民群众的制度约束和自觉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日常生活,纳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单位等指数测评之中,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三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区域性发展价值观中的融入。近年来,一些地方提炼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价值观,如“三创三先”的新江苏精神等等。今后要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发展价值观。四是建立责任机制,强化建设绩效考评。制定建设测评体系,设立全社会认同评价指标,建立督查机制和奖惩机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内容和项目、指标设定和参数设计等,实现工作指导有力度、落实有参照、考核有标准。
强调实践养成,力促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优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需要干部群众的自觉性行动,为此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岗敬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履行党员公民的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结合起来,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首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多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其次,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以及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带动广大群众的自觉实践。
【摘 要】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高校要引领青年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文章针对高校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是优秀青年人才的聚集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堡垒阵地;是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肩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传递正能量责无旁贷,也是时代赋予的圣神使命。
一、从国家层面看:青年学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生力军
高校要利用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和宣传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的基本遵循。青年学生正处在社会大变革,信息大爆炸,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浪潮之中,由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等领域传承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各地区、国家间纷争不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民多元化的价值观中消极不健康的因素在网络等新媒体炒作下大爆眼球,震撼国人视觉神经,西方敌对势力一直试图利用其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地位。而青年学生涉世不深,思维活跃,崇尚个性自由,对待新事物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导致一些诱惑性大、误导性强、趣味低下的价值观念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高地,当代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偏离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等。体现在个别青年学生身上表现为好逸恶劳拼爹现象、拜金主义严重、要民主不要稳定、我是流氓我怕谁等等错误言行。因此,高校要充分认清形势,利用高校的资源宣传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奉献青春和热血,做一个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国家和社会的天之骄子。
二、从社会层面看:青年学生是促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环境形成的中坚力量
高校是培养和塑造人的摇篮,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价值的起源地。倡导自由,强调社会进步发展的终级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享有在法律面前的实质平等,是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是以社会公正(即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的。而法治又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四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改革开放时代,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分配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人们期盼公平,向往平等发展机会,渴望公正的社会环境。因此,高校要高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旗帜,在教学环节和学习生活娱乐中熏陶青年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让他们潜移默化的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等他们成为各领域人才时全社会将天然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人文社会环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大厦的基石,自由、平等是先决条件,公平、法治是重要保障,作为国家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在从事社会活动中要自觉的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处世规则,要自觉的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让人人相处、事事所为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从公民个人层面看:青年是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的先锋队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它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个方面,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循的道德操守,价值准则。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中国从来不缺少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精神的人,有着“善学者能、多能者成”敬业作风的人,有着“以信立身、以诚处世”诚信品格的人,有着“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友善态度的人。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格,需要今天的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确实应当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从坚持立德树人的角度看,高校必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好,用主流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让青年一代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关键词】 社会主义诚信精神;《论语》;培育
的基本观点表明,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与其前时代的社会意识关系密切,它的萌生与壮大以前人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源于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是后者在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性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论语》集结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的思想精髓,内含丰富的诚信论述及信诚智慧,是我国诚信传统的重要文本载体。因此,汲取《论语》诚信观念的有益养分,贯通今昔,对推进社会主义诚信精神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一、《论语》诚信观念的基本内涵
首先,言而有信。《论语》对“信”进行了详细阐述。如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等(《学而篇》),这里的“信”均与“言”紧密相关。所谓“言”,《说文解字》里以“直言为言”对其进行阐释。[1]由是,诚信观念内含的“言而有信”即指言由心生,言出守之,言出行之。其次,忠诚信实。《论语》全篇涉及“忠”之论述17处,其中,“忠”的实际意义多作“忠恕”、“忠诚信实”来讲。作为诚信观念的载体,“忠”主要为忠于内心、主动作为之义。学者蒋庆指出:“忠不是一种对等的利益计算关系,而是一种尽心尽力为对方谋事的道德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外部的利益结合上,而是建立在个人内心的道德良知上。”[2]在此基础上,“忠、信、诚”在《论语》中统一于一体。再次,义为信先。《论语》一方面提倡诚信之德,树立贵“诚信”的观念。另一方面,其将“信”与“义”道德德目置于同一视野加以考量,以“义”作为“信”的限制因素,从而保障“信”遵“义”而行。孔子推崇诚信之德,但反对愚信之为,认为脱离“义”的衡量尺度,以“诚信”为圭臬,实则是以“诚信”之名行不信之举。
二、《论语》诚信观念对社会主义诚信精神的滋养
《论语》诚信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具有滋养功能,其主要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文化源泉和践行尺度,并为后者的实践养成提供动力。
1、《论语》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诚信精神的文化源泉
首先,“信则民任”与公权诚信。《论语》内含“信则民任”的为政之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之司法诚信、政务诚信理念的文化源泉。孔子认为“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同时其提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的主张。社会主义诚信精神之政务诚信、司法诚信是公权力领域的诚信行为规范,其行为主体即“为政之人”。积极培育公权力行为主体的诚信精神是《论语》为政之信理念在现时背景下的具体反映。其次,“利得于义”与商务诚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篇》)。《论语》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坚持“义”为“利”本,“利”取之于“义”。社会主义商务诚信亦主张“任何人既是功利追求者,又是道义责任者”。[3]再次,“知之为知之”与教育诚信。《论语》诚信教育观是社会主义教育诚信理念的重要来源。孔子主张教育活动诚信先行。求教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施教者“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述而篇》),而“真”、“善”、“美”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
2、《论语》诚信观念为社会主义诚信精神提供实践动力
《论语》对“信”德在为人、处世、治国中所具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诚信”价值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为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提供动力保障。首先,“信”德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r、分别为古时牛车、马车套牲口用的活销,“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4]其次,“信”德构成与人交往的重要准则。《论语》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认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须以“信”为基,信”德是人与人沟通的连接点。此外,“信”德为安邦治国之道。孔子倡导“为政以德”的治政理念,弟子子贡曾求教治国之方,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在治国的三个基础要素不得已须加以舍弃时,孔子给出“兵”、“食”、“信”的择取顺序,因“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论语》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诚信精神的践行尺度
“诚信”作为一种德性品质,内藏于心,外化于行,可感知不可触摸。因此,行为主体是否具备“诚信”之德以及其程度的高低需科学的评判依据。而《论语》则明晰了诚信精神的评判尺度。首先,内诚外信。诚信之德的第一要义即须达致内在诚心与外行守信的统一,诚信之人心口相通、表里如一。表面诚信、实则狡诈是为失信或“伪诚信”。孔子曾论述分析表面信诚实则违信之举,“狂而不直,侗而不愿,6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篇》)其次,言行一致。诚信之德是品性与作为的有机体,从忠信之言转化为守信之行是诚信之德的最终表征。孔子指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篇》),“言而不行”既失信于己,徒增自辱感;亦失信于人,弃大义正道于不顾。
三、《论语》诚信观念对社会主义诚信精神的实践启示
《论语》内含的诚信观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既具有理论渊源意义,同时也具实践指导作用。《论语》中的“传”、“学”、“省”、“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诚信精神的重要方法。
1、“传”: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作为个体德性品质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诚信观念的塑造须内在修己与外在建设的共同发力。孔子德性养成观重自我主体性为核心的修己精神,但也从未小觑外力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是《论语》在诚信德性修为方面提出的重要外界培育措施。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同样,“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的培育与践行亦不可或缺。在教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个体诚信之德的养成完全依赖于个体的道德自觉与德性敏锐度、觉悟力。此时,个体诚信品质的修养情况多归于两种结果,要么因较低地修为自觉造成诚信观念缺失,要么因德性参悟力不足导致诚信观念偏差。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的建设中,开展诚信之教育具有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传”之内容可集中于两个方面:首先,明“信”。社会主义诚信教育应以明诚信为首要内容,引导社会成员全面把握何为社会主义“诚信”、其适用环境如何以及怎样实现等基本问题,促使个体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其次,践“信”。诚信教育不止于社会主义诚信知识的传授,而应阐明“行”的本质意义及其之于诚信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将践履诚信作为教育活动的落脚点。
2、“学”:强化自觉性学习
诚信教育的效果最终要通过个体对诚信教育内容的吸收、内化得以显现,而“学”是个体内化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说文解字》将“学”定义为“觉悟也。”[5]即个人认知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过程。《论语》视“学”为诚信之德养成的必要路径,“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阳货篇》)“学”诚信方能明诚信、知诚信。在社会主义诚信精神建设中,通过行为主体自觉的学习性活动可促使其明辨是非曲直,体认诚信之德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避免落入诚信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体进行学习性实践过程中,涉及如何“学”即学习方法的问题。《论语》主张“学”、“思”结合,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高效的学习活动必是“学”、“思”统一的有机过程,学习与思考不可偏废其一。具体到诚信德行的学习性活动实践,则需个体在把握一般诚信知识时,思考其与应用环境、与自身的内在关联,对诚信之德进行个体化观照。
3、“省”:实现察人省己
所谓“省”即反观、省思,是对已有思维与行为的一种判断、总结,其蕴含“内省”与“外察”两个不同向度。首先,察人以观自我。“察人”是“省”的外向维度,即以自身以外的他物为参照,梳理、反观自我。《论语》倡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外向“察人”有察人之长与观人之短之分。通过省察自身以外的行为主体,取他人所长补己之不足,观他人短板行防范之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培育过程中,个体可将他人作为反射面审视自我,从他人诚信品质的发展与不足中省察自身,从而提升自我诚信德性修养。
其次,内向以己省己。向内针对自我之“省”是“省”身的另一重要维度,通过对自我的整体正视、省思可透视个体德性修养究竟达至几何。与察人一样,省己亦针对优劣长短两方面。个体在内向省己时,一方面应开展“自我批评”,剖析自身在诚信德性方面的短板与不足以期改进:另一方面须肯定自身符合诚信品质的德性因子,并促使其在此基础上深化发展。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省己”之举。“有人不懂此点,中了‘省’身之毒,只知一味检讨。而人一旦到了这一步,‘省’身省到了自卑,‘省’到没有了自己”,[6]此种“省”己于个体诚信德性的养成有害无益。
4、“习”:笃行诚信之德
“习”与“学”紧密相关,“学”为“习”之保障,“习”促进“学”之深化。《论语》提出“学而时习之”的观点,在这里,“习”取“践行”之意。就诚信德性的修为而言,“学”与“习”应统一于诚信精神的养成过程。“学”即知诚信、明诚信,“习”为行诚信、守诚信。诚信精神的建树包括诚信理念与诚信行为两个不同层次,从修诚个体来看,诚信之“传”、“学”、“省”均属于诚信德性的培育环节,而“习”则处于诚信品质的践履阶段。因此,“习”是“传”、“学”、“省”的落脚点与生发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的塑造需坚持言行一致原则,切实贯通内心之诚与外信之行。为此,应防范两种不良倾向:其一,“巧言令色”。其主要表现为在诚信德性修养问题上虽口言诚信之道,心则念失信之论,心口不一,表里失调,舍诚信之行而聚焦诚信之言。其二,言过其实。现实环境中“行”与“言”客观的时间差易导致“行”之于“言”具有滞后性即“言”之不必然“行”之。在诚信德性的醅酿过程中,行为主体或确已立“诚信”之念,但囿于客观环境因素,诚信观念尚未转化为诚信行为。此时,主体应客观地明晰自我诚信德性所处状态与水平,不可主观夸大或提升。惟有口从心言、言行一致,社会主义诚信主体方是诚信德性者与诚信德行者的有机统一体。
【参考文献】
[1][5][6] 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4.188、153―264.
[2] 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17―318.
一、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基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威海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进一步突出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打响“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二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是强化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威海市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好事。一是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组织制定和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民生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坚持普惠性和公平性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更高水平的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多项保障补助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救助标准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是大力繁荣发展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幸福威海”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成了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举办中日韩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积极培育文化企业、项目、基地和园区,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通过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文化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
二、以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个转变”为主体路径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品牌。威海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曾先后三届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科学化水平,成为威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有效的路径。
1.实现由部门创建文明城市向全民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建立整体联动的创建格局。威海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创城工作指挥部,并在市公安局、城建委等部门设立交通环境、城市环境、文化市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食品药品和餐饮行业、商贸市场六个专项工作小组,各市(区)及市直各部门都层层成立创城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市上下构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创建格局。二是营造全民动员的浓厚氛围。面向社会常年开通创城热线,群众随时都可以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破损、窗口单位服务不规范等有关问题拨打热线反映。在威海日报、威海广播电视台、威海新闻网等媒体常年开设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创城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户外电子屏、大型公益广告牌、手机短信、社区宣传栏、施工围档、楼宇电视等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地开展创城宣传。向广大群众广泛发放创城《一封信》和《创城手册》,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创城公益行动,深入社区开展“大走访”,强化创城入户宣传。举办创城 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推出抵制不文明行为的公益广告,利用威海讲坛、“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普及创城知识,提升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创城、理解创城、支持创城的浓厚氛围。
2.实现由阶段性创建文明城市向常态化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从开展新一轮创城活动伊始,威海市就健全完善了组织领导、层级负责、区域管理、宣传教育、资金保障、测评考核、责任奖惩等七项工作推进机制和督导检查、问题反馈、测评通报、专项调度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总投资20__多万元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于20__年6月开通以来,成功实现与3个区级指挥中心、30个市属职能部门、33个区属职能单位之间联网,每天共有120多名信息采集监督员对城区2661个网格单元至少进行3次无缝隙巡查,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极大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常态化水平。二是将创建任务融入日常工作。威海市将创城工作与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有机结合,按照“凡事有人干、凡事有人管、凡事有人监督、出了问题要追究”的要求,积极推动各级各部门单位对照创城要求,切实把创城测评要求融入各自工作体系之中,使创城成为大家履行职能的自觉行为。三是完善难点问题长效管理办法。针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穿马路、乱扔杂物、乱涂乱写”等容易反复的创城热点难点,既立足当前、迎难而上,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使之切实减少,又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认真研究建立实际管用的长效管理办法。
3.实现由达标创建文明城市向为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威海市始终牢牢坚持“创城为民、创城靠民、创城惠民”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创城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不惟创城而创城;始终牢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作为开展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以来,针对实地检查发现和群众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共下发问题督办单350多份,完成整改事项2800多个。通过创城,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序,广大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创城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积极支持和热烈拥护。
4.实现由抓硬件创建文明城市向重素质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宣传引导。组织媒体常年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拍一拍?议一议”宣传活动;制作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广告常年在媒体上刊播;组织贸易办、交通局、旅游局等单位在商场、超市、汽车站等人员密集、流量较大的场所常年进行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市民自觉树立养成文明行为的意识。二是教育引导。围绕“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常年组织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爱护城市环境、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按照“四有”标准和“五个一”流程,在188个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全部建立了“道德讲堂”,定期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进讲堂巡讲,全面倡树“当好人、做好事、存好心、有好报”的价值取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三是活动引导。搭建活动载体,常年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争创服务名牌活动,在机关开展服务品牌创建和目标承诺活动,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在社区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楼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坚持把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引导人们践行文明、提升自我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卫生保洁、扶弱济困、保护环境、维持秩序、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12349居家服务”、“洪波爱心车队”、“长城爱心大本营”等知名志愿服务品牌。目前,中心城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5%。
三、以诚信建设为基点深化道德建设工作
威海市以打造美德、构建和谐为目标,以诚信建设作为“兴市之魂”,把诚信作为全体市民的行为规范,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1.彰显为民服务,永葆高尚政德,让党员干部争当诚信先锋。威海市环翠区始终把道德建设贯穿于创建阳光机关、促进行风建设的始终,让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克己奉公的理念,铭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顾全大局的精神,实现道德素质和职业水准的双提高。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相继出台了《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领导干部品德考核考察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把道德标准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对科级领导干部进行“德”的反向测评,“德”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畅通诉求渠道。实行领导接访制度,每个工作日安排1名领导公开接访,并完善预告、分流、下访等制度。环翠区今年开展了“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让每个机关干部自觉做到“三个对照、三个反思”,即:对照群众的生活现状,反思自身的工作责任;对照群众的朴素感情,反思自己的思想作用;对照群众的期盼所望,反思自己的精神状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复,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切实为民做事。实施劳动者就业创业免费技能培训工程,确保每一名想就业能就业人员都能找到工作;实施了学校和幼儿园新建工程,加大了政府助学力度,确保不让一名困难学生上不起学;加大了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对经过常规救助后仍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二次救助、结对帮扶,确保不让一名困难群众过不下去。
2.坚持“四位一体”,构建诚信体系,让诚信成为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威海荣成市大力推进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诚信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一是以政务诚信引领价值取向。荣成市把诚信体系建设的牵引点放在政务诚信上,将突破口放在抓落实上,着力抓政府自身的工作落实,树立“有诺必践”的诚信政府形象,用政府公信力提升各级执行力,引领全社会价值取向。在全市启动了两轮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两个全覆盖”活动。为检验走访联系成效,统一安排了53场社情民意调查、101期“行风热线”,促进干群沟通和问题整改,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二是以企业诚信推动转型发展。荣成市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企业诚信的重点,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和信用秩序,推动科技创新、资本运作、招商引资、产业转型,促进企业扩张向链条高端延伸。出台了荣成市企业诚信十项标准,组织全市50家重点企业和30家成长型企业签订诚信建设承诺书,从落实时限、进度要求等方面设定门槛,引导和约束企业加快扩张发展,形成政企合力推动转型跨越的工作局面。推动银企融合,支持有信誉的企业、银行采取相互参股、重组整合等方式深化对接合作。构建区域良好金融生态,对失信企业坚决实行“黑名单”制度。坚持大企业创牌、小企业贴牌,积极推进以品牌为纽带的产权重组和分工协作,推动域内中小企业与域外企业建立产权品牌合作关系,推动域内大企业对域内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和品牌整合。三是以司法诚信维护公平正义。以“抓严细管理”作为司法诚信建设的主抓手,扎实推进以法制公信为核心的司法诚信建设。以“理念抓精准、管理抓精确、服务抓精心、履职抓精致、廉洁抓精严、团结抓精诚”为思路,在全市政法队伍中开展了十个对照、十个反思、十个必须教育活动,筑牢广大干警诚信立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石。着眼于提升司法公信力,以创建“零错案、零上访、零投诉”基层政法单位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推广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外海渔民船员、外商外企人员、外地购房居民“四外”人员多的实际,实施两地联手管理、入港入船服务、送法送暖进企等服务管理措施,做到动态形势动态掌控、阶段问题阶段解决,形成了覆盖全员、精确到位的社会管理格局。四是以社会诚信夯实道德基础。荣成市以“弘扬正气、转变风气”为目标,广泛开展抓社区、农村、公共场所、学校、单位、媒体阵地的“六抓六进”宣传教育活动,面向机关干部、市民、村民、商家、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分别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形成了全覆盖式的“四德”宣传教育格局。
3.加大培育养成力度,打造成长机制,让身边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威海市环翠区积极探索“典型养成工作法”,不断挖掘、培育、表彰、传播诚信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一是多渠道发现道德典型。从20__年开始,环翠区每年都组织开展多个批次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两年进行一届道德模范选评活动。通过这种渠道,全区涌现出了杨正权等国家级诚信典型人物,同时,拾巨款不动心的好人戚道昌、陈美艳等一批批“草根”英雄也登上诚信引领的舞台。同时,还通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定、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出诚信典型。二是多方面奖励诚信典型。环翠区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个人,发现一起,表彰一起,奖励一起。在加大个人典型表彰奖励的同时,每年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区政府对因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予以重奖。三是多角度宣传诚信典型。每年环翠区都组织由诚信个人典型参加的道德模范宣讲团,在全区开展道德宣讲。仅20__年就组织宣讲98场,听众达15000人次,使诚信个人的典型传播到村居、企业和机关。编制了《道德的身影》摄影集,制作了道德模范风采灯箱,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还通过设立好人榜、凡人善举榜等诚信典型展示平台,让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实现自己素质的不断提高。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演讲稿:践行核心价值
各位尊敬的领导,同事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核心价值 观做优秀人民警察》 。
众所周知,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行政 机关,同时它又担负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因而它又是国家的司法 机关之一。作为具有特殊性质和地位的职能部门,作为在这一部门工 作的一分子,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践行“忠诚,为民, 公正,廉洁,奉献” 的核心价值观, 争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忠诚卫士。
所谓忠诚,即人民警察要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 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这是对人民警察的根本政治要求,也是人民警察 的灵魂之所在。忠于党,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忠于祖国,筑就安全 稳定的社会基石,保证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长治久安;忠于人 民,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忠于法律,与各种违 法犯罪做斗争。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 发展观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民警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经受 住各种复杂斗争环境的考验。
所谓为民,即人民警察要时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自我党建立之初,便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是我 党的立身之基。人民警察自诞生之日起,同样与人民密不可分,热爱 人民成为人民警察最高的行为准则。作为人民的坚强后盾,我们要认 真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与人 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做到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从日常的小事做起,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共同 创建文明和谐融洽的警民关系。 所谓公正,即人民警察要依法履行职责,秉公执法办事,维护公 平正义。公安机关在依法管理社会治安,行使国家的行政权的同时,又依法侦查刑事案件,行使国家的司法权。对于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 神圣权利与职责,我们要时刻将“公正”两字刻在心中,在提高自身 法律素养的同时,严格依法办事,秉公执法,努力提升执法水平,在 百姓心中树立公正严明的形象,给予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感” 。
所谓廉洁,即人民警察要时刻注意拒腐防变,在工作和生活中做 到廉洁、清明。在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人民警察将面 对较以往更多更复杂的诱惑与挑战。我们要正守本心,不被金钱、权 利、女色等所惑,不被自己的贪欲所吞噬,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不 以恶小而为之”,真诚履行自己的各项职责。 所谓奉献,即人民警察要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乐于奉献是当代 人民警察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自从穿上这身警服,我们便要爱岗敬 业,从而做到精业乐业,不是把当警察作为一分糊口的工作,而是作 为一种职业以至终身的事业, 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 作业绩;我们要有不怕牺牲,敢于战斗的精神,在有效履行党和人民 赋予的职责使命中展现人民警察的价值。
一、基层法院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核心价值观
找准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着力点。镇远法院积极创建学习型法院,注重对干警职业道德的培养,全面提升司法能力。通过学习宣传、工作锻炼与总结交流,引导法院干警树立德才兼备的品行,切实提升全体法官驾驭庭审、判断事实、适用法律、平衡利益、调判结合、制作文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发掘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切合点。镇远法院把“严管、厚爱、平等、诚信”治院方略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结合处,逐渐把制度的制定由约束向激励转变,将干警的晋升、晋级、提拔、奖励与个人业绩挂钩兑现,建立业绩考评、奖惩制度和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给予干警同等的机遇,打开共同进步空间,让其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精神思维得到升华,凝聚为群合力。以开明、开放、包容、仁和的格局和气度,使干警在内心信念的约束下,由他律变自律,自觉地维护法院良好形象,为法院的建设奉献力量。
强化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于广大干警,体现一个法院的精神文化,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展现。镇远法院结合阶段性工作主题、工作实际、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暨廉政文化建设”等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书法棋艺比赛,篮球比赛,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强化法院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宣传。镇远法院提出“厚德、秉廉、勤勉、致公”院训:深入挖掘在审判执行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头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昭示法院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动力,推动法院群体共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广大法官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化
近年来,镇远法院结合工作需要、地方特色、审判执行规律等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把制度管理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力保障了法院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推动了法院工作取得重要成效。
强化科学管理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镇远法院本着“制度管人、制度管案、制度管事”,将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司法行政等各项工作全面纳入科学的制度管理,出台30余项制度,使法院管理有章可循,全面实现法院工作规范化。
强化以人为本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镇远法院坚持“依靠人、管理人、为了人”的思想理念,把“以人为本”贯穿制度文化建设的始终,推动法院制度建设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以制度建院的法院制度体系。
(三)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强化廉政文化建设。严格落实最高法院“五个严禁”规定,通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层层签订廉政责任书,推行纪律举报箱,上党课、张贴廉政格言等形式,增强了干警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广大干警拒腐防变的能力,实现了零违纪现象。
强化司法礼仪建设。为加强对审判执行活动的管理,规范法官行为,树立法官“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良好形象,镇远法院严格执行《法官行为规范》,用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干警的言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修养和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法官形象,努力争取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提高司法公信力。
强化司法能力建设。司法能力建设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一项长期和系统工程,镇远法院采取老法官“传、帮、带”新法官的方法,组织干警进行司法能力大练兵活动,并且每年分配法官参加法官培训,受训法官给全院干警授课的方法,实现了司法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确保司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四)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着力塑造良好的司法形象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镇远法院在2011年建成新的审判办公大楼后,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成了配套的审判执行工作用房,实现了办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案件审理流程化,庭审监控视频化,日常办公无纸化,干警业绩数据化,办公智能化,全面提高了工作质效。
强化立案、等“文明窗口”建设。在立案大厅和司法便民室设立电子显示屏、公开法院相关规章制度和案件开庭安排,开辟当事人诉讼接访绿色通道,促进阳光司法:人人通过安检门,在法院主要工作场所安装视频进行全天候监控,营造更加安全和谐的诉讼服务环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诉讼安全,方便当事人诉讼:通过对立案、等“文明窗口”的建设,使涉法涉诉案件消化在基层法院,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强化巡回审理工作机制建设。镇远法院在辖区实行片区法官责任制,在行政机关、乡镇、行政村设立巡回办案点、多元化调解室,聘请联络员,张贴便民电话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进驻、巡回就地受理民事案件、调处纠纷、接受法律咨询、开展法制宣传、回访案件当事人,方便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通过法院物质文化建设,强化了司法为民效果,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信任,有利于人民法院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二、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建设缺乏主动性。当前,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掀起了法院文化建设的,但大多是缺乏主动开展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由于法院是一个业务职能部门,主要的工作考核内容是审判质量,通常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依法审判执行工作中,容易忽略法院文化建设。
(二)文化建设热衷模仿化。基层法院文化建设没有明显的规划。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意见中提出,对各级法院的文化建设强调的是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而在当下,基层法院之间缺乏结合自身实际,出现相互模仿,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完全体现地方特色等文化建设。
(三)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化。大多数基层法院文化建设一些法院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物质建设,就是建设高标准的审判楼,更新办公设施,改善办案条件等,把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硬件建设,完全忽视了法院文化的精神文化。
(四)文化建设单一化。在实践中,一些基层法院普遍存在重视更新办公设施和信息化等办案条件的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导致文化建设出现单一倾向。
三、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对策
(一)制定基层法院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基层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前提下,坚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作为目标,实现法官队伍职业素质水平提升。同时,基层法院要提高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启动法院文化建设工程,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地方文化特色,工作实际,与时俱进,科学谋划,分步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法院文化建设规划,全面推动法院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
(二)突出法官的主体性地位。基层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法官,因此,基层法院在法院文化建设方面必须重点突出法官的主体地位,增强法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能力,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意识。把法院文化建设贯穿于法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塑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为民、公正廉洁的法官队伍。
(三)创新法院文化的发展方式。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应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而基层法院是法院文化建设的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文化发展内容和载体。因此,基层法院要培养法官善于挖掘法院文化建设的内容,善于创新法院文化发展的方式,改变法院文化建设的单一化、盲目模仿化,把基层法院文化建设成为推动法院各项工作的基础性工程。
1、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任务。今年5月初,市法宣办、司法局起草《开展法治市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呈报市委,并于2013年8月召开全市法治市创建工作动员会议,以建设“一个目标,两个体系(一个目标:创建法治市;两个体系:市场监管和社会诚信体系)”为奋斗目标,全面启动法治市创建工作。
2、利用“3.8”妇女维权周、科技宣传月、政风行风热线活动为契机,积极营造“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2013年我局利用“3.8”妇女维权周、科技宣传月、政风行风热线活动为宣传契机,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市普法讲师团成员、司法行政干警、律师、公务员、法律工作者紧紧围绕“服务民生、促进和谐”这一主题,采用法律咨询、座谈会、法律援助互动活动、大型法制宣传车、悬挂横幅、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在全市举办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活动12场(次),受教育人数达6.4万人,现场受理法律援助申请17宗,代书70宗,赠送“法律援助知识”小扇子5000把,散发法制宣传资料30000多份,悬挂横幅48幅,出动大型法制宣传车16车次,大张旗鼓地在我市集镇、分村进行巡回宣传,大力营造法制宣传工作氛围,为维护我市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以“6.26”国际禁毒日法制宣传活动为契机,认真组织开展“禁毒文明走基层—拒绝·你我同行”宣传月活动。我局紧紧围绕“依法禁毒,构建和谐”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禁毒文明走基层—拒绝·你我同行”系列宣传活动,掀起禁毒法制宣传教育活动。2013年“6.26”期间,全市近万名社会各界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参与了禁毒法制宣传集会活动,共举办禁毒法制讲座24场(次),法律咨询12场(次),展览禁毒展板350块,悬挂横幅100多条,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30次,印制和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5万份,受教育群众达3.5万多人,市各新闻媒体对“6·26”国际禁毒日法制宣传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禁毒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禁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参与和支持禁毒斗争的浓厚社会氛围。
4、以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为目标,认真做好法制材料征订、编印和发放工作。市法宣办、司法局组织骨干力量编印《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努力构建法治文明》法律知识读本3万册、《“六五”普法常用法律知识问答》2.5万册免费发放到全市12个镇、207个村委会、市直机关、各中学、中心学校,并组织协调全市各单位做好“六五”普法学习资料的征订、编写、印发工作,确保我市全体公民学法所需。
5、举办大型法制讲座。根据省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市县开展“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专题讲座实施方案>的通知》(琼普法[2013]7号)要求,我局组织举办了两场大型专题讲座,邀请省普法办讲师团成员王琳等三位教授主讲《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与实施途径》等三个专题,我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共1000多人(次)聆听了讲座。
6、坚持普治结合,整体推进我市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根据省委政法委、省法宣办的统一部署,以法治市创建活动为契机,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礼纪镇三星村委会作为辐射,以健全“四民主、两公开”制度为重点,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推动我市法治进程。一年来,我局指导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一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以创建农民法制夜校为载体,加强农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和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能力。2013年,我局在全市各行政村巩固完善法制夜校12间,购置桌椅1200多张,为农民接受法制教育创造条件。
二、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加强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筑牢基层法治防线
1、成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强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以实施《人民调解法》为契机,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目的,今年来,我市先后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劳资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口味王”槟榔加工厂等企业设立人民调解室,实现了人民调解进企业,逐步形成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新时期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同时,严格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制度,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2013年,我局共组织市、镇、村级人民调解员培训两期,参加人员达1000多人次。
2、不断加大人民调解工作力度。努力维护我市农村社会稳定,一是按照《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基层股的同志深入镇(场)、村调委会加强指导,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二是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根据省司法厅和市委政法委的工作部署,每逢节假日、重大活动或敏感期前,特别是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和党的十召开前,我局都召开司法所长会议部署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做到早知、早防、早调解,全年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702宗,防止民转刑案件33件,许多敏感的矛盾和隐患得以及时化解,为维护我市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2013年10月,万城镇北坡村委会第七村民小组村民周亚四、周亚五兄弟因猪圈阻路发生纠纷,一方当事人向电视台求助,考虑到此纠纷牵涉媒体,事情恶化后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我局主要领导知悉后,指示万城司法所,及时启动三级调解联动机制,在媒体全程跟踪监督下,经过短短2个多小时的精心调解,终于使一场即将恶化的矛盾纠纷重归融融亲情。三是加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工作力度。2013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矛盾纠纷2401宗,调解成功2348宗,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及时率达100%。
3、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一是围绕综治主线,把安置帮教工作和综治紧密结合,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二是实行“三包”(即包管理、包教育、包转化)责任制。我们采取分片包干指导的方式,要求司法所采取“一对一”的帮教模式,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三包”,建卡立档,做到底子清,去向明,努力实现“放出有人接,接回有人管,无业有人帮,创业有人扶“。就业今年以来,我市回归刑释解教人员187人,帮教187人,,帮教率达100%。
4、不断强化社区矫正工作。2013年3月,《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制定实施,为贯彻落实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我局精心组织司法行政人员集中培训2期,为全面促进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市现有社区矫正对象60人,基本做到不托管,不失控,安心改造。
三、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社会及时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1、抓好公证队伍建设,不断拓展公证业务。2013年我市公证处不断拓展公证业务,积极为项目建设以及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今年共办理公证1641件,其中,国内公证731件,涉外公证910件。
2、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一是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2013年上半年,我局调整人员充实了法律援助力量。二是加大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断加深公民对法律援助工作的了解。三是加强对法律援助信息员的培训。2013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78件,其中,非诉案件544件,诉讼案件34件。
四、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根据司法厅《关于印发司法厅关于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司通[2013]28号)文件精神,在省司法厅的有力指导下,我局积极制定了《司法局关于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于3月30日召开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对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司法干警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通过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改进了工作作风和行业作风,形成了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
五、积极完成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全面推动平安建设
今年以来,我局在主动完成司法行政各项任务的同时,积极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一是抓好“联村”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安排,我局具体联系和乐镇封诰和罗万两个村委会,本着保稳定、促增长的工作目标,我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领工作组一班人多次深入两村,走家串户调查摸底,帮助指导两村制订生产发展计划。同时,结合两村工作实际,资助7万元(其中封诰村4万元,罗万村3万元)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条件。创办法制夜校两间,定期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业务骨干给村民上法制课,提高村民群众法律水平,为平安村建设提供法制保障。二是抓好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工作。截至2013年12月份,我局负责的“宝安·椰林湾(二期)”项目已基本完工。项目二期单体工程现已验收合格。场地清理完成,精装修施工完成98%,园林园建等室外工程施工完成95%。
2014年工作计划:
2014年的总体计划是: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一个目标、两个体系”(一个目标:创建法治城市,二个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为奋斗目标,以建设法治、法治政府,推进地方法治建设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以良好的法治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建设。
1、加强“六五”普法宣传队伍建设。充实加强市普法讲师团和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普法志愿者、普法联络员队伍。抓好组织“六五”普法骨干培训1至2期。
2、征订、编写、印制“六五”普法资料8万册发放全市各单位及215个村级调解委员会;
3、认真组织法制讲座活动。拟定举办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法制讲座两次,法律咨询12—16次,同时指导督促各级各单位开展法制讲座活动。
4、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加强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5、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做好新上岗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工作;健全和完善干部年度普法考试制度,计划每年11月份对全市公职人员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考试。
6、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计划今年着力抓好各镇(区),市直机关开展法治创建活动试点单位工作。同时,着力抓好15个行政村普法阵地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7、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诚实守信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及时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
8、认真组织开展“6.26”“12.4”、等重大法制宣传日法制宣传活动。
9、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力度,继续坚持日常排查调处和重点、敏感时期集中排查调处相结合,建立健全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每半月、司法所每月、司法局每季度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筑牢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10、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在委托―理论(Jensen & Meckling,1976)出现之前,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主要把公司看作是一个赢利性的组织,这其中隐含着一个假设,即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共同的获利目标。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对公司的管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众多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就是在这样的传统假设前提下建立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起关注,到90年代逐渐成为热点的公司愿景和使命(Mintzberg & Waters,1985;Collins & Porras,1996;Lipton,1996)也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学者们发现,公司发展出良好的愿景和使命并进行描述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实施战略(Ireland & Hitt,1992;Piercy & Morgan,1994),也有利于公司实现卓越绩效(Bart,1997;Sidhu,2003;Rarick & Vitton,1995)。
用前面的传统假设来解释愿景和使命带来的卓越绩效的原因似乎顺理成章。但是,一旦从委托―的视角去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人的高层管理者发展出的愿景和使命(Hart,1992)实际上正服务于委托人(股东),而不是在损害委托人,这恰恰是公司治理的目标。毫无疑问,公司愿景和使命能够显现出治理效应,其中的内在作用机制值得我们思考。
二、 愿景和使命的内涵
要探究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我们首先从愿景和使命的内涵入手。对公司而言,愿景和使命是密不可分的,有的文献将它们合而为一,具体所指范围包括信条、意图、哲学和价值等(Rarick & Vitton,1995)。更多的文献将它们分别界定,主要包括:愿景是公司的核心思想和对未来的展望(Collins & Porras,1996);愿景是组织的长期承诺,是对未来的细致刻画(Lipton,1996);愿景是组织理想的未来状态(Martensen & Dahlgaard,1999);使命包含组织的战略意图和业务方向(Graham & Havlick,1994);使命是企业的生存基础和存在目标(Lipton,1996);使命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竞争性需要而制定的目标(Miller & Dess,1996)……综上所述,愿景是企业的价值目标追求,使命是企业的责任目标追求。先前的文献,从内涵上讲,有的是愿景包括使命(Lipton,1996),也有的是使命包括愿景(Sidhu,2003),因此,在本文中不做详细区分,统称为愿景和使命。
为了使愿景和使命内容清晰、易于理解,需要对愿景和使命进行描述。这种描述虽然不是必需的,但是它的确有两个明显的作用:①简化愿景和使命界定的计划阶段;②作为公开文件,消除模棱两可(Lipton,1996)。一些研究也表明,愿景和使命的描述可以创造价值(Sidhu,2003;Rarick & Vitton,1995)。愿景和使命一般由高管制定并描述,并促使组织其他成员理解并接受(Hart,1992;Lipton,1996)。愿景和使命具有长期性,公司经营层战略发生变化,愿景和使命不变(Collins & Porras,1996),但愿景和使命绝非一成不变(Mintzberg & Waters,1985)。愿景和使命使组织成员形成长期的共同理解,最终会形成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Martensen & Dahlgaard,1999;赵民杰,2002)。
Lipton(1996)认为,良好的愿景和使命能够从五个方面给组织带来利益:①拓展绩效度量的指标;②推动变革;③为战略计划奠定基础;④激发个人潜能;⑤保证决策制定的连贯性。这五个方面无疑是在传统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其中个别方面我们能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审视。公司治理是确保企业内各种资本投入者利益协调的制度安排(Williamson,1988;李维安,2001),委托―理论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东、董事会、经理、员工的关系和利益协调是公司治理的主题。上述五个方面,仅仅初步触及了委托―的理论视角,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还未被完全揭示。
三、 愿景和使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根据公司治理的内涵,我们从股东、经理、员工三个方面探讨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另外,在第四个方面我们探讨愿景和使命的变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提出若干命题,并进行充分的论证。
1. 股东。在公司中,股东作为物质资本的投入者,进一步成为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在企业中掌握着最高的权力,这种权力由《公司法》确定,并由公司章程保证。首先,股东作为公司中最重要的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把公司的经营权交给经理,保留剩余索取权;为了确保获得剩余收益,股东还保留任免管理团队的最终决策权(Alchian & Demsetz,1972)。其次,潜在股东做公司融资资金的提供者,具有投资选择权。由经理制定并描述的愿景和使命虽然不会直接提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Collins & Porras,1996),但必须代表股东的利益,否则股东会动用手中的权力解聘经理或者用脚投票。潜在股东的投资也会倾向选择愿景和使命描述符合其期望和价值观的公司。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董事会,作为监督者组成的小集体而存在(Alchian & Demsetz,1972),能够起到核心价值观的协调作用。
命题1: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能够降低股东的信息探寻成本,减少剩余损失。
股东需要对经理进行有效地监督, 而监督需要足够的信息。潜在股东的投资选择,也需要充足的信息依据。信息探寻成本成为股东最主要的交易成本(Williamson,1981)。愿景和使命的提出反映了经理对公司未来的承诺。股东可以依据这一承诺判断经理的目标追求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也可以依据愿景和使命判断经理已完成的绩效,从而做出决策(解聘经理或用脚投票)。潜在股东也可以依据各公司不同的愿景和使命选择投资。上述决策和选择,无疑降低了股东的信息探寻成本。股东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很大程度上认同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既然如此,股东期望的最大利益与经理决策结果的差距就会减小,即Jensen & Meckling(1976)所提出的剩余损失(成本的一部分)减少。
命题2: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能够缓解大股东和小股东的矛盾。
很多公司中存在大股东,大股东在公司决策中具有很大的表决权甚至掌握公司控制权。Fama & Jensen(1983)的研究证明,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往往会得到多于一般股东的,与其持股比例不相符的额外收益。大股东的额外收益主要通过掏空效应(Johnson et al,2000)和盈余管理实现,这无疑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存在矛盾。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在长期博弈中会形成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同样接受这些价值观和文化的大小股东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统一,从而他们的矛盾得到缓解。
2. 经理。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理凭借其专业技能和信托责任掌握了企业的经营权,甚至掌握了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股东和经理之间的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以经理为代表的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在企业成立早期更可能是公司创办者,他们是愿景和使命的制定者(Hart,1992)。对于愿景和使命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经理首先能够接受,因为他们是制定者和表达者;其次,经过长期博弈,股东最终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接受这一核心价值观。
命题3: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有利于缓解股东和经理的问题,降低经理的道德风险。
在股东和经理博弈的过程中,公司愿景和使命必定符合多数股东的目标,否则他们会解聘经理。少数股东的用脚投票以及能接受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新股东的进入,使全体股东的目标函数与经营者的目标函数趋向一致,尽可能实现了激励相容,缓解了股东和经理的问题。既然经理的价值观和信仰与股东趋向一致,经理的行为甚至会类似现代管家理论(Donaldson,1990)所提出的观点,勤勉负责地为股东利益工作,若如此,经理的道德风险便很少发生。
命题4: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有利于公司在经理人才市场中选聘合适的经理,降低逆向选择。
当公司面临经理更替时,公司的愿景和使命也会发挥作用。公司(董事会)会根据候选人在职业生涯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与公司愿景和使命的一致性来选择。职业经理人也会根据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尽可能地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符合的公司。这样,在契约达成之前,由于愿景和使命的存在,与公司志同道合的经理更可能被聘任。正是通过这样的经理选聘的过程,公司任命志同道合的经理,其逆向选择的风险无疑降低了。
3. 员工。员工也会根据公司的核心价值和文化选择所要效力的公司,与此同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也会反过来塑造员工。
命题5: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会促进员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
《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愿景和使命的存在会使公司内部存在一种“上下同欲”的氛围。员工作为公司具体事项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公司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员工从公司获得货币报酬,员工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也和所在公司密切相关。“上下同欲”的氛围培养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发挥自下而上的监督作用。员工掌握公司内部的具体信息,把员工监督与股东监督结合起来,对减少经理的道德风险具有重大作用。
4. 愿景和使命的变革。公司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公司的经营战略需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持续成功的公司往往保持着相对不变的愿景和使命(Collins & Porras,1996)。愿景和使命的长久保持很重要,然而,当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突破性变化,坚守固有的愿景和使命无法生存时,公司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大多数股东不愿意改变核心价值观,对公司进行终止清算;其二是股东和董事会希望新聘经理改变既有的愿景和使命,确保公司生存。
命题6:公司愿景和使命的改变,伴随而来的是公司的战略转型以及公司治理的重大变革。
如果股东和董事会希望改变公司愿景和使命,他们会希望由新任经理来推动。在考察经理候选人时,其职业生涯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多数股东的意志至关重要。在选定了心仪的经理之后,股东和董事会会授权经理制定并描述新的愿景和使命。与此同时,在新经理治下,公司的经营业务、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下转第84页)也会发生重大变化,而这就是公司的战略转型(Levy & Merry,1986)。在此之后,由于新的愿景和使命的形成,股东、董事会、员工都会有变动,股东、董事会、经理、员工之间新的博弈就此开始,公司治理产生重大变革。
四、 结论及讨论
大多数对公司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研究的早期文献,主要建立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这一管理学框架的基础上。这些文献发现,建立良好的愿景和使命的描述及管理框架,有利于公司实现卓越绩效,其解释主要是认为愿景和使命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战略。但是,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全面。如果以“委托―”的分析框架探究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的作用,我们就能发现主要由经理制定的愿景和使命正在服务于股东,公司治理的目标正在实现。因此,我们遵循这样的思路,探究了公司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的治理效应,主要的结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