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社会实践总结

个人社会实践总结

时间:2022-06-21 04:2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人社会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个人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

成长—我支教路上的收获—支教个人总结

初中、高中时更多的是埋头苦学,假期也多数奉献给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直到上了大学,我有更多可灵活支配的时间,我可以尝试更多我想做而没做的事情。

大一时,我十分有幸加入了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志愿者队和“知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队,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做一些志愿服务。每周四去博远小学支教和暑期给孩子带去知识与快乐,这些事让我至今为止的两年大学生活过得十分有意义。

今年我又加入了台州学院“知心支教”暑期实践队,并成为了实践队的队长。我深刻的意识到队长肩负的责任,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希望能让支教越办越好。经过这一次带队,我明确了一个实践队队长需要做到的几点:

一、制度建设,合理管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XX多年前的古人便已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对一个团体的重要性。家需要有家规,队需要有队规。为进一步规范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便拟定针对本团队今后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团队守则,确保更好的做到上传下达。

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责任制,明确任务和人员编制,以任务定职位,以职位定人员,责任落实到人,各尽其职,达到事事有人负责的目标,改变以往有人没事干,有事又没人干的局面,避免苦乐不均现象的发生。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助于团队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

当然,处事管理也要灵活,切不可一味按照既定制度执行。一名好的队长还应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地引导、控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实际目标。

二、每日总结,查漏补缺

每日一结,便是让团队每一位成员对当天的工作或任务加以回顾、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明确今后实践的方向。总结应对实践进行全面、深刻的概括。总结是对实践的认识,总结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总结可以承上启下,为后续内容做好准备工作。在每一次实践活动后进行总结,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努力改正,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提高活动质量。

每一天支教结束后的总结,让队员们更好地发现当天的不足和之后需要注意的地方。每日一结的开展让活动的开展更为顺利高效。

总结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查漏补缺。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一切难题,只有结合现实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结合现实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结合现实才能实现。

抛开现实,空谈理想,是空。

长远考虑,火石能敲出星星之火; 长远考虑,重新点燃熄灭的灯; 长远考虑,为你照亮前行的路。

独有理想,架空现实,是空。

第2篇

关键词 毕业生 社会实践 就业能力 促进作用

近几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不强。高校要改变这个状况,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注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应该要求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1.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社会大课堂,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很多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他们借助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了解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全面了解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通过自身状况分析,自我条件评判,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情况的发生。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与广泛的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经常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力。学生通过组织安排、协调管理、处理应急突发事务,各司其职,经受磨炼,对于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步伐。

2.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尤其是那些操作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等,所以需要通过实践实习,亲自上手实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请教有经验的长者来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和完成任务。

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自己哪方面知识欠缺和不足,这样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新局面,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来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这样的创新能力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和升华。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人们每天面对各种数量巨大信的息,种类繁多的知识,需要产生丰富的联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找到多种事物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学生可以把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所需的技能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为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

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等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无论学生从事哪个行业,多多少少都要跟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或者计算机等自动化机器相接触。如何准确高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为学生在一线岗位上所用,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试错、熟练、提高、发展。如作为办公室文员,该如何使用复印机、传真机、电脑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会计该如何使用电算化的系统和软件,这些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所未能检验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它,学习它,掌握它。利用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就业前充分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二、如何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协调社会各界的资源,指导和帮助高校建立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

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安排的短期教学见习、长期教学实习、寒暑假的岗位体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欣然接受,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对在岗位上的实习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在校大学生经过短期的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认识到行业前景,岗位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毕业后更加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也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把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文件和规定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利用各种资源为在校学生创作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长期输送学生去一线工作岗位体验生活。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采用订单式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的“世贸班”,“迪拜班”。

2.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长期跟踪指导机制

专业老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要积极投入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时给予指导。包括学生日常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寒暑假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且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把社会实践划入学生评优评奖的考核范围之内,对于从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动员,适时的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大会,营造社会实践育人的氛围。

第3篇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1) 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 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nn40.com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 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第4篇

1.1社会需求。

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实践中有的顺风顺水;有的停滞不前;有的惨遭淘汰。这些是为什么呢?根本问题是谁适应谁的问题。社会是一个大的熔炉,是不可撼动的现实存在的整体。而大学毕业生是一群个体,毕业后需要融人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次,就像一个一个小细胞,应该到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一旦走错地方就无法起到应起的作用被排挤掉。所以,无所谓好工作,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1.2适用的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基础,在内外多方面提升的教育。“素质,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里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唯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够更长久地立足于社会,并能够在短期内出类拔萃。因为:

(1)素质教育首先培养的是内在品德,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前提;

(2)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各种挑战;

(3)美的心灵和拥有一颗能够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的心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

(4)技能是人生安身立命的工具,拥有一定的技能,就会对生活充满自信,愿意为追求理想更多地付出。

1.3教育与就业的相适性。

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拥有多方面能力,顺利地生活和工作;就业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和创造。教育和就业是互通的、连贯的、相适的。如果输送的人才不适合就业岗位。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表现就是找不到工作。那么,我们的教育当如何而为呢?

(1)关注社会,教育者的目光应不断地聚焦于社会的需求点上,目的是不断完善教育并积极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能力。以一技为主全面发展,成为多面手;

(3)学校不但设立就业指导处,同时还应该设立就业信息处,负责收集整理各类就业信息,及时,以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

(4)紧密联系社会各界,开展校企互动,让学校教育与企业就业的管道畅通。教育与就业应该是相适、互动的,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果。如果怠慢或脱离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都会进人死胡同。

2、素质教育,民族之幸

在我国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们早已将教育当成了立国、立世之本,教化人民,推动社会发展,有时是润物细无声的;需要时是雷霆万钧的。孔子周游是为了普及文化;始皇的焚坑是为了统一思想。都是对中华数千年文化的奠基。而世界发展到今天,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无可比拟的变化。素质教育是现在以至未来长期的教育方式。经过实践证明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所依赖的、繁衍生息的、发展前行的源泉和动力。

2.1师者之思。

学校和老师的心情是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优秀人才。所以,才有老师兢兢业业的授课,学校不遗余力的招生。但是,只靠学校和老师不足以将素质教育的全部都能让学生得到,还需要举全社会各界之力,需要父母的家庭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本人的接受的意愿、能力。大学所教的是能力和方法,更多的细微之处还需要学生们自己的修持,在修持中成长。

2.2从业的灵魂。

大学四年,无论如何只要六十分就能万岁,拿到毕业文凭。而同样是从同一个学校走出来,拥有同样的社会背景、家庭条件的同学,为什么在走人社会5年、10年后,成就会不同呢?每个人素质的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反响,结果大不相同。从业的好坏、长短都与素质有关,所以素质是从业之魂。

2.3素质提升,关乎世界。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各行各业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全国人民的屹立于世界强林之梦正逐步实现。十恰如其分地确定了深人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随着祖国的强盛,需要国人的整体素质更加提高,文化更需进步。中华民族的进步必然惠及世界人民。所以,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进步,关系到世界的发展。

3、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95-02

《工程测量》是高等教育土木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技术性和应用性双重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教学是把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有益措施,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目前在校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加之测量3S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传统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是当前社会的要求。我校自创校开办土木工程专业以来,始终把工程测量的实践性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把实践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这样毕业生就业率高,都能胜任各自的工作,现就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一些经验加以总结。

一、工程测量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扩充

针对目前大多数教材的内容落后于生产现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设计的实训项目还没有完全和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训项目偏少,测量仪器陈旧,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运用近来。任课老师在教学中比选合理的教材,并根据现场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增加相应的应用测量技术和现代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增加计算器编程、全站仪在施工放样中的应用、GPS在施工中的应用等。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

二、注重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杠杆,我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着重突出了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课程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量化考核标准。目前针对实践教学中的关键技术,已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课堂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进行全面考核,使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真正掌握有关实践技能,考核方法量化可行,已与有关部门的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接轨,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持多证上岗,以充分体现土木专业测量实践性教学特色。

三、注重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加强实习基地的开发建设是搞好实践性教学的有力保证。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出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形成、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要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基地,给学生实习的空间和舞台,使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技能的训练。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加强了校内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基地的补充,与企业联办校外基地,既可扩大学生生产实习空间,又可发挥学校人才优势,促进生产和教学结合,因此我校与各铁路工程局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将其作为我们校外长期的实习基地。

四、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专业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然而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方面重点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与兄弟高校联姻,定期送专业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访问学习,学习他们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二是选送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去锻炼,例如我校根据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分期送专业教师到铁路工程局集团等生产一线挂职,从事技术工作,使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练就一身硬本领。通过两三年的实践,效果明显,部分专业教师已成为生产一线的科研人员,主持或参与了企业的技术攻关际。

五、注重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入学后,第一、二学期学习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这两个学期应根据学校安排,不失时机的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对学生进行测量实践熏陶,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我校充分利用每一个假期,针对土木专业的特点,安排学生进行工地社会实践调查,加深对各施工单位状况的了解,切实了解社会对工程测量的需要,摆正自己的学习位置。

(二)组织专业参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工程测量的感性认识,我校有针对性的选择测绘局和勘测单位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两年来,我校组织土木学生到省测绘局、水利勘察院等企业进行参观,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增强了学生对测量现状的了解。

六、注重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测量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的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因此指导教师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至“纸上谈兵”。具体可做好如下工作: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积极利用Internet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CAI课件室等先进设备来开发实践性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6篇

摘 要:智商是衡量一个人聪慧的标准,情商更是评价一个人做人能力的重要参数,情商在大学生成长中超过智商的地位,尤其在面对挫折、紧张、恐惧等情绪时,心理危机层出不穷。因此,从提升幸福力、增强抗压力、巩固耐挫力等三方面着手,致力于创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以培育更多高情商与高智商兼有的人才。

关键词:情商;情商教育;幸福力;抗压力;耐挫力

智商,作为衡量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代名词,成为众人追逐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其说,智商是衡量一个人聪慧的标准,情商更是评价一个人做人能力的重要参数,情商是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提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社交能力强,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生活怡然快乐,抗压性强。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人才储备,情商在大学生成长中超过智商的地位,尤其在面对挫折、紧张、恐惧等情绪时,心理危机层出不穷。因此,创建关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探究其创新模式的构建,从幸福力、抗压力、及耐挫力等三方面出发,形成其相互关联的循环链体系。

一、 提升幸福力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知名学府,2005年,哈佛大学的讲师塔尔·班夏哈为学生开设的幸福选修课,成为哈佛选修人数最多的一门课,幸福这个概念已然成为一门学问,从而延伸了幸福感,幸福力的理念发展。塔尔·班夏哈对幸福感这一理念做出了完整的阐释,“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对于增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幸福力这一追求而言,如何获得更多的创造力从而构建创新框架,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满足自身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创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大学生更为追求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究其心理,尊重的需求体现在,自我尊重,自信,自身成就的认可,对他人的尊重,以及被他人所尊重。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为此,大学生往往充满憧憬,满怀理想,实现抱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开启幸福力

每个人对于成功和失败来说,有着极为明显的对立态度,大学生亦然。没有经过失败而成功者,少了失败的经验和面对失败的勇气,经过锤炼的幸福会拥有更为稳定和扎实的基础。大学生身处学习的升华阶段,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应该更多地去认识自我,建立良好和谐人际关系,参加情商教育讲座及课程,参与情商训练营等情商社会实践,以此不断提升自我情商,开启幸福力。

二、增强抗压力

身处竞争激烈的时代,压力的增长程度必然持续上升。面对压力,情商偏高的人往往懂得释怀从而调整自身,情商偏低的人往往觉得活得很辛苦,因为他们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观念中,在比较权衡的天平上,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产生自卑感、害怕感和缺失感,从而逐步失去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增强抗压力是情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抗压力直接影响到个人今后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一)学会有效自我减压

压力感的产生与外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我解脱;自我调适;提升自我,对于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来说,是有效减压的三步骤。自我解脱,通过改变思维模式达到自我解放,在自身减压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因人制宜,审时度势,确定合理目标可行。自我调适,需要有直面压力的勇气,及时调整心态。压力感的产生,源于问题的存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才能够完善地进行自我调适。大学生可以在平日多参加体育锻炼、社团文娱活动等,加强个人修养,陶冶性情。提升自我,是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修炼自身的过程。

(二)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压力意味危机,潜在蕴藏机会,面对压力,应积极根据脉络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即使身处逆境,压力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动力,其中多角度考虑问题在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再者,从心理上应该忽视压力的存在性,而将其视为正面的驱动力,驱使自身发挥潜力。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说过,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人类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可见,当人的潜力发挥极致的时候,压力转化为动力则恰逢时机。

三、巩固耐挫力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耐挫力和抗压力同属一个门类,其实不然,耐挫力为抗压力更深层次的心理力量转化。面对挫折,大多人会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从主观意识解读,会认为挫折逃避之后就会随之消失,如此而后,耐挫力就变得越来越弱。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未来栋梁,将来面对的挫折会更多。但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挫折心理会产生挫败感,随之自身的上进心会减弱,消极的态度也会随之上升,从而逐步放弃自我。

(一)建立健康心理

耐挫力的减弱和缺失,心理危机的案例则会层出不穷,因而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教育之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心理健康涉及情绪调控、冲动控制、自我激励等方面。大学生大多容易遇事冲动,情绪多变。情绪调控,是建立健康心理的基础。逐步培养自身处事不惊的态度,理性做出决定、处理事务。同时,冲动控制也是建立健康心理过程的重要一环,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快,感性胜于理性,对于此现象,冲动控制可以分为以下流程逐步得到缓解:平复情绪;分析脉络;做出抉择。平复情绪是整个冲动控制过程的首要关键,根据情绪的波动走向,往往开始的情绪会持续上升,经过冷静平复之后,感性的思维逐步减弱,进入第二个理性的分析过程。分析脉络是理清事务思路的核心,采用发散性思维拓展思路,更为完整总结事务发展总路线。面对选择,不会选择,成为了抉择过程当中的困扰。理性权衡故为重要,但坚定自身的抉择也是不断成长的必经驿站。

(二)积极态度面对人生

失败可以培养耐挫折度,经历过挫折的成功,到达彼岸的幸福才更弥足珍贵。罗伯特·清琦说过:“人生最有害的词汇是‘明天’,用这个词汇最多的是穷人、不成功的人、不健康的人。我从未看过明天。在我身上只有今天,今天是胜利者的词汇,明天是失败者的词汇。”其实,失败与成功比邻而居,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的心态打败。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并非对手,而是自己。所以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唯有积极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才能拥有高情商去迎面接受挑战。

四 、结束语

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栋梁,不仅需要有高智商的拥有,更需要有高情商的支撑。情商水平高的人社交能力强,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生活怡然快乐,抗压性强。通过提升幸福力、增强抗压力、巩固耐挫力等三方面,创建关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突破传统情商教育模式,三力循环链体系的情商教育创新模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体现得更为人性化、情感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美)塔尔·班夏哈.更快乐:哈佛最受欢迎的一堂课.天下杂志,2012.

第7篇

转眼间,我们到团县委挂职已尽半年,这半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程,期间在领导的培养帮助下,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逐步完成了从校园到机关,从老师到专职团的工作者这种环境和角色的双重转变和适应。较为圆满的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静心回顾这半年的工作生活,收获颇丰。现将我这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今年上半年,共青团旬邑县委坚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共青团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紧抓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加大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力度,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六个旬邑”目标建设,全面推动团的工作有新的发展。

一、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纪念建党90周年、10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寻访马栏革命旧址,党史知识演讲大赛、评选表彰等活动,搭建青少年活动交流平台,引导全县青少年坚定信念。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活动,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不断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宣讲“十一五”成就、“十二五”蓝图,加深团员青年对我县“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的理解,引导青少年自觉把个人成长与祖国进步、旬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结合“平安旬邑”目标建设,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联合县教育局、县司法局、马栏监狱在县城关中学举行全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法制进校园”现身说法报告会,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

二、坚持党群共建,扎实推进共青团创先争优活动。

深入开展“为党旗增辉,为发展服务,为青年造福”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创先争优承诺制,坚持公开承诺、扎实践诺和上下评议,增强活动的普遍性,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激发广大团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中心工作。

选树和宣传了一批先进典型。做好先进基层团组织、团干部、共青团员和各类优秀青少年典型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评选表彰了10个“旬邑县五四红旗团委”,10个“旬邑县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21名“旬邑县优秀团干部”。同时,积极向上推荐旬邑盛世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陆宏彬为***市第二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青年创业奖”获奖人、旬邑县中学教研处副主任谈晓为***市第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奖人。宣传树立了先进典型,示范带动广大青少年创先争优。

加强团干部党性锻炼和作风建设。加强对重要决策部署的督导检查,完善和实施好基层团组织负责人向团县委述职制度,教育团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廉洁自律。围绕青年群众工作的重难点问题,深入基层、问计青年,开展调研,形成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成果,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不断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切实贯彻落实好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座谈会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我县《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修订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政策制度措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基层团建与基层党建的有效结合,努力实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良好局面。

不断完善镇、社区(园区)团的委员会建设,加强对镇、社区(园区)团组织的工作指导,突出制度建设和工作活跃。启动农村团建规范化建设试点,创建了5个机构健全、工作活跃、特色鲜明的团建示范点。

不断加快“两新”经济组织建团步伐,提出全年任务半年完的目标,全面完成全年团建工作任务,位列全市第一名。同时,借助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力量,以农村专业合作社、果业服务中心等为重点,继续扩大“两新”组织建团面,重点抓规模以上“两新”组织建团。

分层次、分领域抓好新任团干部培训工作,坚持各级团的领导班子成员讲团课、做辅导制度,推行优秀基层团组织负责人介绍典型经验的做法,提高团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加强基础团务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以学校为主体,做好团员发展工作。

四、全面提升团的服务能力,竭力促进农村青年成才、就业、创业。

深入实施青年“双就业”示范工程,大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维护好青少年合法权益,全力服务青年成才。

在全县积极宣传,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开展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通过讲座、报告会,帮助青少年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念。加强与人社部门的联系,加大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青年素质,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新型青年,促进青年就业。完善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建立县、镇、村三级团组织就业创业信息通道,为青年就业培训、岗位推荐、创业帮扶提供有效服务。开展青年农民创业培训,促进农村青年就地创业。推进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健全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制度。创新和完善小额贷款担保的方式方法,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面和规模,大力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全县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00余万元。

积极联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中石油华北地区三普大队联合开展了“心手相牵共同成长”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实践活动,围绕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重点内容,建立结对帮扶12人,建立援助机制,全面推进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打造党政认可、社会欢迎、青年信赖的工作新品牌。

组织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命名马栏监狱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帮扶,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加大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力度,不断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权益观念和自护能力。

第8篇

“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除了是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之外,还是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鉴于本课程的基础性和非专业性,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社会学概论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这要求既要传授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又要为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

社会学概论是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很难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特别是在总的学时减少的前提下,例如,出于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考虑,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学概论》由原来的72学时减为54学时,这需要我们对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编排和取舍。

1、明确课程性质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世界,我国社会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恢复重建,它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活动与社会结构的学科。其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其研究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现在社会学概论不仅是社会保障、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必修课,也本文由收集整理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社会学课程,不仅可以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又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的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同时也能帮助其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

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还需要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学与常识的的关系。因为社会学所涉及的内容大多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为人们熟悉。所以在一开始会有部分学生认为社会讲授的是众所周知的事物、是一些常识的集合。但实际上社会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并得出了系统的、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关于理论与常识的区别吉登斯曾说,社会学的理论比之一般人由日常生活提出的看法更有组织也更自觉,社会学者的研究依赖相当的资料,社会学针对广泛的社会议题作总括性的思考。

2、合理布局课程内容

课程在简要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对个人社会化、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分析来认识和学习社会学。关于社会学概论性质的教材比较丰富,以彭华民、杨心恒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为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个人与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等;(3)社会结构,主要包括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与流动等;(4)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宗教制度等;(5)社会变迁与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变迁、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等。这本教材的设置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思维编排从个人的社会角色、社会化入手,逐步过渡到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等。笔者认为,这种内容安排既保证了学生对学科有一定的整体认识,又能由浅入深增加学习兴趣。

3、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社会学的理论流派较多,每个理论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的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讲授时就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例如,在讲授理论与学者时,可以从学者的生活背景、生平和学术生涯入手,这种方法十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在这方面《发现社会之旅》是一本十分不错的参考书籍。再者,在讲授理论可以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我在讲解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时,吴飞的《浮生取义》作为对中国自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种内容安排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和学生对于满堂灌式的教学都已经持否定的态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我在教学中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思维启迪法

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首先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一起运转起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个人社会化”这一节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发现媒体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笔者展示了四张不同影星抽样的剧照:一位中国男性、一名中国女性,一名外国男性、一名外国女性。让他们观察这四张照片的共同之处,共同之处一:抽烟,这一点很快被他们发现,当然这不是重点。共同之处二在我的提示下大家发现:四张照片都很酷、很有吸引力。继而提出问题:影视作品中的这些镜头为什么这样设置?这样设置对于青少年吸烟有什么样的影响?最后我又展示了一张现实生活中几个中学生抽烟的照片,这引来了一阵笑声,因为两者的反差实在太大。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思考。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提

高了观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赖特·米尔斯提出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概念,“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对于以后可能从事社会管理的公共管理类学生来说,主动思考,看到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十分重要的心智品质。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性教学常用的方法,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出社会学理论,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度,又是一次利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尝试。社会学的理论比较抽象,仅靠概念的诠释是不够的。如在讲授“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时,仅仅指出这是“一种认识到个人经历与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心智素质”。很难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喝咖啡”、“离婚”、“失业”等案例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这些事件与世界经济、文化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明白社会学想象力的意义,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能变得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理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3、体验教学法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与人类行为的学科,所以,仅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真实的体验理解、掌握社会学知识。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获得体验,如在讲授社会化这一章节时,我首先跳出自身回顾了自己二三十年来的经历,在我的带领下,学生们也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回忆,发现在各人的成长中家长与社会通过服装、玩具在塑造着自己的性别角色,通过不断的奖励与惩罚塑造着自己的个性。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社会调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社会调查是社会学获得研究资料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增加社会观察的一条重要途径。实地调查的感性体验使学生走出了象牙塔接触了社会,这有助于克服知识理想化、真空化的缺陷。

三、考核方法

成绩考核是整个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对教师来说是总结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社会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更好的认识社会与融入社会提供帮助。故在教授本课程时我采用的考核主要有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有出勤、课堂发言、撰写小报告等组成,期末考试采取过开卷和闭卷的形式。即使是闭卷考试,也十分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检测。将纯粹对知识点的考查转向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描述这样的一句话,“,近年来,30岁左右的单身男女获得了一个充满尴尬和自嘲意味的称谓——‘剩男剩女’”,让学生利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第9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教育

初中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需求,系统、科学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设计人生初步目标、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一、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初中生独有的特点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处在青春期向成年期过度的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社会阅历尚浅,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可能会使他们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方法。

(二)实现教育的目标需要加强心理教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独立健康的个体,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成为健康的社会人。初中生由于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我,其独立性常常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相冲突,很容易与身边的人和环境产生冲突。有的学生无法认清和抵御社会的不良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或深陷险境,有些学生困因难以承受考试和升学压力而放弃生命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积极的引导。

(三)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系统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情趣和远大的理想,能够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维护心理健康,能够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把心理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目前心理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一)部分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初中阶段,一方面由于心理教育的成果不能量化,难以考核,一些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把考核当做工作指挥棒;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处于被支配状态,难以凸显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这两方面造成部分学校忽视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当做摆设,导致学生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成败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素质的提高。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很差,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在大学及以后阶段充分暴露出来,表现为不能够合理的支配学习和生活,缺少计划目标和进取心,浑浑噩噩,空虚无聊。

(二)目前心理教育缺乏系统性。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部分心理教育课程,但往往流于表面。心理教育是需要长期关注、潜移默化的过程,他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单单通过几节心理讲课或者讲座很难取得效果。

(三)目前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在教育方法上,一些学校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不顾对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差异,采取"一刀切"式教育方法,把一切标准生硬的塞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片面的选择古今中外成功励志故事教育学生,不能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反作用。

三、加强心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行为及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要注重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念。作为教师,要全面、客观的看待每一名学生,既要看到他们尊重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的一面,要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要将教师的身份和朋友的身份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教育的培训。心理教育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作用,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

(二)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科学规划人生目标。"三观"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规划是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作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包括个人自身规划、事业规划等等。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人生规划能够有效的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初中阶段是"三观"形成和规划人生的开始和关键期,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指导,制定人生设计计划和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意志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意志教育方面,结合身边的事情,教育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现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矛盾的方法,做到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在顺境中不骄傲自满。如结合某次考试或活动,让学生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成功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对失败的要分析原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在情感教育方面,要通过开展谈论、课外实践和电视讲座等活动,如组织讨论"我眼中的责任"、开展帮扶老人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和倾听,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四)要注重加强人际关系交往教育。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人际关系能够导致自卑感、孤独感等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适应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加强人际关系教育,可以通过"学习一帮一"、足球比赛、爬山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可以通过"父母的一天"等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和体察人。使每个人都能够乐于与人交往,形成尊重、宽容和谅解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姚先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仁[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 德育 教学 素质教育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51-02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

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两个方面。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外在素质则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实施的行为等。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更是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校)毕业生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前提。由此可见,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技校学生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加快推进技工学校改革发展,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一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在技校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这一特点使得德育课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可发挥独特的作用。本文从技校德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出发,对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途径进行简要阐述。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党的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真正障碍不在考试的存在,而在于师资、文化及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一)转变观念,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技校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充分发挥技校在提高技能人才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坚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校德育课程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因此,教师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的要求,通过主动参加在职培训、教研科研活动以及自学等方式,努力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与时俱进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跟上时展的脚步,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拥有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必须要积极付诸实践,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际中,才能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掌握和运用学科合理的教学方法,使素质教育与德育教学的结合落到实处。

(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树立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在言行举止上做到坚持正义、以身作则、勇于奉献、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一个努力和发展的榜样。

二、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技校的德育教学应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指导,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树立和坚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努力丰富的拓展教学内容、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教师应在技校德育教学大纲的框架内,通过认真研究,灵活设置安排符合当前学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出发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知识前后的联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还应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转变,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推动素质教育取得实效。

(二)优化德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此,教师应努力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个性受压抑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想学”、“会学”,掌握“怎么学”。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使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教师要放下传统德育课程教学中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尽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构建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积极探索、发现和创新,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里话,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四)结合职业道德教育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技校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学生运用和发挥所学技能的利器。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还表现为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而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和较高的业务工作水平,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职业责任的。因此,在技校教育教学中,必须将培养专业技能与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还要结合德育教学,广泛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五)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技校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进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周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技校毕业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应组织指导学生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并深入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以利于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素质的必由之路,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很难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的人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德育教学中,一是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明白,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创造性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三是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个性品格,克服思维的固定性、习惯性的制约,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产生;四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旺盛的求知欲望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等,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创造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开展。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没有“求异发散”也就没有创新。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如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时,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规范人们生活的规则有哪些,总结出有共识的内容后再让他们从产生、实施办法、适用范围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核心内容。如果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在宏观上把握德育课的教学思路,那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则是从微观上具体地把握每一堂课的教学思路。德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紧紧围绕着如何造就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中心。因此,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索取知识,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江南,《教学反思:高分与素质并重的学习方法》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年11月.

第11篇

关键字:新形势;煤炭企业;人事档案管理

一、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的重要性

(一)煤炭企业考察工作人员的依据

企业用人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综合实力,所以这就要求企业要做到知人善用,合理安排职位。而知人善用的前提就是要全面了解考察对象,一方面不仅要考核其工作能力的好坏,还应了解其思想品质、道德素质等人格方面的情况,做到既知其所长亦知其所短。另一方面,要落脚于过去,不能只看一时的长短,而应全面的了解历史情况,做到综合分析,综合判定。人事档案是一个人社会实践的最原始记录,在考察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将其在各个时期形成的学位证明、履历表、鉴定表、成绩表、录用合同、职称晋升证明、任免材料、离工辞职等材料收集齐全,按顺序整理好并装订成册,形成反映员工历史的有力证明,为人员的考察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煤炭企业开发人才的重要方法

人事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人事档案是一个人所有社会经历的体现,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可靠性等优点,能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供有效信息,从而帮助其分析一个人的成长趋势,并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任命计划。

进行研究的真实素材

2008年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还没有完全消除,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占有率一直困扰着煤炭企业。人才的合理利用就是解决这种困扰的关键,但真正做到正确的人才利用,需要的不仅仅是认真的管理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研究,而人事档案恰恰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对于人事管理的成功案例,要综合分析成果,获得经验;对于失败的案例,要认真寻找原因,吸取教训。

二、煤炭企业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事档案的建立意识淡薄

尽管人事档案在企业管理处于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更改,许多煤炭单位不再使用编制制度,而改用合同制度,人员的流动性、临时性增大,给人事档案的建立带来了困难。因此,许多煤炭企业对人事档案的建立不再重视,认为起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人事档案部门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管理者往往对人事档案的建立也不十分重视,认为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来建设完善的人事档案。

(二)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滞后

由于人事管理部门不是盈利部门,所以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工作设备相对落后、工作环境将对较差,但是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量庞大,工作程序繁琐,这就导致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滞后,档案不完整、内容页丢失、归档不及时、录入出现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都将降低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三)人事档案的真实性模糊

人事档案的材料中都含有相关经历的证明和意见,但是却没有要求个人或者填写单位提供其真实性的依据。尤其是在上世纪,由于对个人信息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在填写档案时常常谎报年龄和工龄,年龄越来越小,工龄和党龄越来越大。还有些人通过假的学历信息进入企业,自身却没有具备与之相应的工作水平,造成了企业综合实力的下降。在记录期间,由于没有有效的检验真实性的途径,许多人事档案的录入大多依靠相关人员的主观判断,由此带来了许多消极结果。

三、加强煤炭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途径

(一)进行人事档案的清理工作

企业通过加大人事档案管理的投入资金,促使企业进行人事档案的清理工作。对已存入或即将存入的各类材料进行真实性的检测,坚决剔除冗杂材料和虚假材料,同时向个人公开一些个人基本信息,如出身日期、学历水平、工作时间、获得荣誉等,对个人提出的异议要及时审查并更改。对一些需要保密材料的审查,可以请求执法部门配合调查,做出书面的证明材料。这样,既能净化人事档案管理的管理环境,还能提高今后档案管理的管理水平,实现多赢的局面。

(二)充实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不仅仅只是个人信息和基本情况的管理,还应根据时代特点,有目的的扩充人事档案的内容,并及时录入最新的动态信息。现如今应丰富的内容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诚信方面,包括银行贷款诚信和日常表现诚信;第二点是德育方面,有些人的工作业绩并不十分优秀,但是经常乐于助人,在德育上表现突出,这理应计入人事档案。

(三)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设

面对日益复杂的人事管理局势,必须加强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包括队伍建设和设备建设。队伍建设要招聘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实现团队知识化、专业化的建设目标,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设备建设首先要开发新的管理软件,做到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其次要优化设备构成,尽量让管理简单而高效。

四、总结

总之,煤炭企业的人事管理在企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企业决策者能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善于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积极进行管理整改,那么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必将更加人性化、立体化和完善化,这样也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

参考文献:

[1] 卜建书.浅谈新形势下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现代商业,2009(15)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实现途径

所谓的创业教育是指对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以及创业技能等多种创业素质进行培养的教育模式,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被教育者的创业能力。立足于我国现阶段高职创业教育的现状,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仍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与此同时,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与我国现阶段国情仍有冲突。因此,立足现实,确定目标,寻找可实施的创业途径是提升现阶段高职创业教育效果的必经之路。

1立足高职教育现状,确立创业教育目标

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首先要认清自身的发展和教育现状,要从全局定位、教学实施定位、理论践行定位、实施素质教育以及不断转变审核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创业教育目标进行定位。

1.1立足全局

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项重要的就业教育形式。立足于国家发展的角度,大学生创业可为国家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的分配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可优化国家人力资源结构,为振兴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提高国家科技、技术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于社会需求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可缓解大学生的社会就业压力,扩展社会对人才的选择范围。立足于学校教学成果,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要求,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减轻学校在毕业季的就业压力。

1.2教学实施定位

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科目,其教学地位等同于其他的专业课学习,从教学实施的定位来看,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创新型、复合性人才,是对高职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概述和整体把握,与专业课学习息息相关,互为依托。从另一角度而言,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将会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教学定位应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能力教育,从而实现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身份、从理论到实践的角色与能力的转换。

1.3理论践行定位

创业教育是学生与社会接洽的重点,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课堂。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对现实的就业状况、社会发展情况以及自身不足进行充分的认知。从此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重要步骤,对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准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地位,避免出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习状况,要将理论化的教学内容活化,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真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1.4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现阶段教学的主要部分,不仅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在高职院校中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注重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创业能力以及社会接受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促进高职学生创业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专业知识教育、业务技能养成、管理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技能培养等多方面。从创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基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创业教育的前提是过硬的业务技能,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才管理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发展,最终促进高职大学生建立完善的、全新的创业观。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时,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

1.5不断转变审核方式

从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审核方式上来看,具体的规章制度尚不明确,无具体的考核标准和审核措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度不够,尚未将创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纳入教学审核中。此种教学现象则导致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显著,且学生、学校及家长对此课程的重视度低。因此,不断转换审核方式,将创业教育的考核与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相互融合,同时,在基础考核的基础上不断促进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完善,促进创业教育朝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提高其应用性及可行性。

2立足创业教育目标,拓展创业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是对学生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因此,在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科目中要时刻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其与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充分结合。同时,还可通过校企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对工作形成正确的认知。

2.1学科渗透,配套学习

从以往的高职创业教育的教育情况来看,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及其他文化课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创业教育要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互融合。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可形成较为完整的学习和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最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还要将创业教育的教育课程归入教学大纲中,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融合,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2.2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是育人的根本和重要基础,环境对人产生的熏陶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创设良好的创业氛围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学校可通过借助自身已有条件,宣传国家的有关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兴政策,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创设轻松、愉快却又紧张有序的创业氛围,鼓励大学生在校内开展各种创业活动,使高职校园处于全新的创业氛围中。具体而言,学校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校园创业:第一,高职院校内部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可帮助有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针对校园内已有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的高职院校,并体现其在校园工作中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创业指导中心形同虚设的现象。同时,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可由学校提供必要的创业经费,并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创业贷款流程及具体情况等内容,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第二,高职院校要加大经济投入,改善学生的教学条件及高职教学现状,改善学生实践课程的硬件条件。此外,可通过进行创业设计大赛、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创业比赛及创业心得交流,通过了解他人的创业经历和创业故事,激励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

2.3校企结合,学以致用

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学校,通过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作为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社会并更快地适应社会。作为企业,可减少人才培育成本,对于专业性强的人才可以直接使用,不仅为企业自身创造了利益,同时也承担了社会赋予的责任。因此,学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实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告知学生,并让学生做好吃苦、服从的思想准备。在实习进行之前,企业可以通过岗前动员及培训让学生对企业文化、制度等进行充分了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此外,对很多学生来说,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他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他们既欣喜于初入社会的诸多挑战,又恐惧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此时,学校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福利待遇的同时,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学校对实习学生的关心,如定期探望,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派遣指导教师常驻企业等等。企业与学校要达成相关协定,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及各方面保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校企结合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同时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条例,学生自身要有角色转变的观念,企业要认清社会责任,通过三方合作,将学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输送给企业,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3总结

从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创业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实行教学定位及理论践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渗透及配套学习,通过建立和完善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严金云,陈柬.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有效途径探索——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84-86.

[2]张忠立,房玉春,万广瑞,等.立足道德教育,服务就业创业——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131-132.

[3]何淑贞.高职院校“创业班”模式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2):181-183.

[4]应巨林,王怡娟,陈功楷.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2):7-8.

[5]陶勇,石磊.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27.

[6]严金云,陈柬.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有效途径探索——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