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面向未来的赶考

面向未来的赶考

时间:2023-05-31 09:3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面向未来的赶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看话剧,就荣幸地欣赏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一九七七》。导演王小鹰称其为一代人的青春祭,我则更愿意赞美它为话剧舞台上的史诗。史诗,必须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而1977年“高考”的历史意义非凡。富有历史感的话剧有很多,蕴涵诗意的话剧亦不在少数,而兼具宏大历史的叙述功能、优美诗篇的抒情韵味的话剧则绝无仅有。况且,它是从一个个小人物――北大荒知识青年的个人经历与身世的角度切入,将特定年代人性的压抑、挣扎与觉醒刻画得血肉丰满,撼人心魄。它已不再是伤痕文学难以释怀的抑郁、伤感,而是饱经沧桑锐气不改、历经风雨终见彩虹的倔强生命之礼赞。

1977年的“高考”,废弃了10年后又重新恢复的“高考”,仅仅是像“高考”本身那样简单吗?当然不是。这一年的“高考”,其考核与验证的,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民族的智商与理性,是一个现代国家面向未来的信念与抉择。它奠定了其后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大时代的人才基础,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走向,因为没有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便不会有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也就没有我们今天坐在这样宏伟、华丽的大剧院里观看话剧表演的机会。有着创作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题材”话剧《于无声处》经验的上海戏剧人,再一次以其大视野与大心胸为我们北京带来了令人大开眼界的《一九七七》。

说让观众大开眼界,是因为《一九七七》在题材选择上,突破了地方与地域的局限。其实,“京味话剧”、“海派话剧”、“羊城话剧”或“深圳话剧”……所有这些名号只代表风格不同,却同样面临着艺术创作与艺术水准提升的难关,同样需要面对话剧市场的检验。艺术鉴赏口味不俗的北京观众,在剧场里表现得比较矜持,不是他们自己真的被剧情所打动很难有坐住不动、全情投入的表现。而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话剧,可让人屏住呼吸,与剧中人物同悲欢。看到动情处,这里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专家学者、白领人士、校园学子,竟然也可以像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肥皂剧的妇孺一样,泪流满面。

在打破西方古典戏剧“三一律”法则后,话剧编导者显然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表现空间。此剧在戏剧结构上,时空交错、大开大阖,老知青和他们后代人的对话与情感碰撞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也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两代人的两种命运、两个故事平行发展、递进,正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观众在剧情30年跨度的前前后后往来穿梭,其“间离效果”运用的作用明显,忽而觉得幻境迷离,与现实生活产生距离,忽而又感到意识清醒,可对戏剧人物行为做冷静判断,在情感得到释放与宣泄的同时,心智也得到启迪与陶冶。由周野芒扮演的被划归“黑五类”的家长陈甫德,其黑帽子被戴了23年,总是含胸塌背、语细如丝,只是在为孩子们争取“高考”权利时才破例声调高亢,其人物微妙复杂的心理描摹为该剧增色不少,而他“历史罪行”的久远也使这部剧的张力延伸……

史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悲情,是那不仅仅属于某个生命个体、却属于好大好大的人类群体的巨大悲情,它沉重得能把我们的心脏压扁,也能令我们的血液凝固。这悲情或许只有用音调低沉的大提琴才能叙述清晰,而音乐伴奏的存在似乎让观众感觉它并不存在,那是因为音乐与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心绪融合得天衣无缝,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知青张国强(王衡扮演)为了“高考”、更为了做人的尊严而带头绝食,甚至为了赢得10天的复习时间而自残,壮士断腕,何其悲凉。这是那个失去理智的疯狂年代、失去人性的残忍年代的真实写照,或称记忆残片。而女知青陈琼(王一然扮演)与她称之为“我妈妈的前夫”的爸爸陈甫德之间的暌离与疏远,更是当时许许多多“有历史问题”或“出身有问题”的家庭悲剧。知青小根宝(蒋可扮演)为赢得回城机会以瘦弱之躯背负300多斤麻袋的冒失,以及他年轻的生命因意外事故而长眠黑土地的惨痛,如此情节设置,蕴涵着今人对历史的反思,似乎喻示着一代人的青春枯萎与生命凋零。

人物群像棱角分明、生机盎然的雕塑感,也是这部史诗话剧的成功要素。在戏剧舞台上,那些缺少分量、不能永驻观众心田的人物,恐怕是用泥土雕塑的,不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而那些质感坚实、凝重有力的人物,则是用大理石雕刻的,会使观众如同置身古希腊的神庙,以惊异的目光触摸神明。一个好的话剧演员会想到,自己是在像米开朗基罗那样用沉重的石材雕刻,斧凿须格外精心,不可有丝毫失误,要创造的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吕凉(扮演农场干部老迟)做到了,任山(扮演知青、老迟的接班人潘志友)做到了,王衡、王一然、周野芒、蒋可、贾景晖(扮演知青阿三)……都做到了。特别是老迟――这个有点儿专横、霸道、但良心未泯的农场干部的鲜活形象,起到了串联作用,串联起整个“知青部落”,所有的故事都与他相关,并因他出彩。尽管曾对知青参加高考设置障碍,但最终老迟还是开着手扶拖拉机送知青上路赶考,他在完成了对自己的道德救赎的同时,也在向人间告之,良知终将战胜愚昧,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一个荒谬无情却残酷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天亮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史诗是庄严的别名,史诗通过给人以庄严感和崇高感而达到净化心灵,也净化社会的目的,并以人类的名义不断探索着生命与生活的本质。话剧史诗《一九七七》,慷慨地给予观众久违了的戏剧美感,它让我们确信戏剧是一种高贵、典雅的艺术,戏剧作品可以关注苍生、大气磅礴,戏剧人可以怀抱万有、追求真理,而戏剧观众可以坐看天下,沧海桑田。而我们今天的话剧舞台上最缺少什么呢?最缺少的正是这种庄严与庄重的作品,以及庄严与庄重的艺术创作态度和艺术审美趣味,过度的娱乐化倾向造成舞台戏谑化,一味地市场化带来表演的庸俗化,已经鲜有在艺术品质与精神品质上追求纯粹的戏剧人与戏剧演出。而《一九七七》让我们心中的这种忧虑,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我们煎熬。当晚,走出通体透明、有宇宙晶莹之感的国家大剧院时,街上依然是小雨淅沥,空气显得比往常更加清新,我长出一口气,好象有一种轻松、释然的感觉。感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感谢上海艺术家们,感谢《一九七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