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优秀文章

小学生优秀文章

时间:2023-05-31 09:3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优秀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优秀文章

第1篇

中小学法制教育活动的加强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的法定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普法和依法治教工作第五个五年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大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省教育厅决定举办“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

一、竞赛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参赛文章体裁不限,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及主要成效;二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三是班主任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四是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挖掘法制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五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学校组织观看省教育厅配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专题资源》、《呵护——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与预防》、《小小律师》等专题教育教学光盘后的心得体会。

二、参赛对象

全省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班主任、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

三、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

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各市(州、地)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设立在贵州教育报刊社。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征文竞赛活动组织领导工作。

四、竞赛活动的程序

竞赛于10月30日启动,至20xx年7月30日截止。

(一)初赛阶段(10月30日至20xx年5月30日)

1、各学校根据本通知确定的竞赛内容,组织本校师生开展本校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并按时间要求将本校优秀文章报送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经遴选将本县优秀文章报送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

2、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本地区参赛征文进行复审,并于20xx年6月15日前报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

各市(州、地)限报优秀征文90篇。

(二)复赛阶段(20xx年6月15日至20xx年7月10日)

1、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州、地)上报的征文进行公平、公正的评选。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提交省组委会审定。

2、经省组委会审定的评选结果在《贵州教育报》、《贵州教育》、《初中生辅导》等报刊上公布,并选登部分优秀作品。

3、评选结束后由省组委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五、编辑出版优秀论文集

征文初赛、复赛阶段,省教育厅《贵州教育报》、《贵州教育》、《初中生辅导》及团省委《少年时代报》、贵州师范学院《希望》、《贵州师范学院报》等报刊上均设置“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专栏”,各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可自由投稿。其中,《少年时代报》负责接受小学生的投稿,其他报刊负责接受学校、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的投稿。

竞赛活动结束后,获奖作品和优秀文章将汇编成集,交由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书后,免费赠送各地中小学。

六、竞赛活动的奖项

本次大赛分学校组、教师组、小学生组、初中生组、高中生组,并分别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设优秀组织奖3名,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及奖金。

七、相关事宜

(一)各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名单,于**月20日前报送省征文竞赛办公室。

(二)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从“五五”普法年度经费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比照省的做法,设立相应奖项,对本地评选出来的优秀征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第2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 起始阶段 写作能力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85

按照我国的教育传统,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文。起初是简单的作文写作,题目简单,体裁单一,字数要求少,篇幅短小。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的要求也多起来,不但题目变得复杂,体裁也要求多样,字数增多,篇幅增长,等等。由此可见,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基础打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以后的习作之路是否走得平稳、顺畅。学生初学写作,难免会觉得困难。对于懵懵懂懂的学生,教师的作文教学也不免充满了波折。很多语文教师感慨,教学生作文写作难,教学生写出好作文更是难中之难。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掌握写作的法宝,教好学生的起步作文,为学生的习作之路铺垫好基石。

我认为,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就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

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知识又运用于生活,指导生活实践。作文是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记录。而生活是作文素材的重要获取途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枯燥无趣的,是没有灵魂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作文,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情有感的。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写贴近生活的作文。

如何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作文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的素材。家庭里有生活,学校中有生活,大自然里有生活,社会中有生活……人活着就有生活,人存在于生活中。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对于生活的环境往往习以为常,对于熟悉的东西常常熟视无睹,而要真正说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又经常是哑口无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如父母的言谈举止、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桌的衣着品貌,等等;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天气的阴晴雨雪、日夜星辰的变换,等等;世间的人情冷暖、人走人散、事情的发展变化,等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及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以及书写记录的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的正确方法,如遵循事物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对某事物定时、定点进行观察的方法等,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对周围事物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了观察的习惯,积累的生活素材就会丰富多彩,在作文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抒之有情,写出的作文就会非同寻常。

二、引导学生先模仿再创造,实现积累由量到质的突破

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先进行积累,然后书面表达;先进行模仿,再进行创造,实现积累由量到质的突破。作文仿写,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模仿语言风格,或者文章体裁、篇章结构,或者写作立意、作文章法,抑或表现手法等,内容可以是不断变换的。在学生写作模仿时期,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杜绝照抄现象的发生。在学生经过大量的、长期的模仿练习后,教师要训练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作文内容,能够快速选择不同的文章体裁,确立新颖的写作立意,构思巧妙的篇章结构,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使学生把在仿写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由量变升华到质变,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特点的作文。

作文创造不一定非要落实到纸面上,由于作文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采取口头训练的方式进行。例如,教师确定作文题目,规定作文内容,给学生留出七八分钟的时间来进行构思、列提纲,然后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自己作文的体裁、立意、结构等大的框架。待到学生能够根据作文题目等迅速确定怎么写以后,慢慢要求学生练笔,在丰富文章的细节等方面下工夫。

学生经过模仿升华到创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阅读、练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如根据学生初步作文显露出来的作文风格端倪,向他们推荐具有此种风格的优秀文章或书籍等让学生阅读、仿写,培养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使作文教学课堂成为培养自主创新作文人才的实验室,而不是塑造同一模式写作的现代流水线工厂。

三、引导学生品读优秀文章,潜移默化掌握写作要领

除了大量模仿优秀作文、文章外,学生要想写出有质量的作文,还必须进行大量的优秀文章的阅读,在奠定丰厚的语言基础之上,发生有价值的迁移。当前图书市场上的书籍,内容良莠不齐,而小学生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如果让他们自己选择,很容易挑选到质量粗糙、内容低下的书籍。因此,教师要认真筛选,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迁移价值的文章或书籍,供学生阅读,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围绕训练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品读有关的优秀文章。

在品读优秀文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多读几遍,然后围绕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赏析。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章赏析,对于其中呈现出的写作知识,即使教师不明确地提出,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和掌握,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恰当运用。

四、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都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批改作文。对于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修改意见,能不能改正作文中的毛病,教师则不是很关心。这导致学生依然照着自己的方式写,教师不厌其烦地改,双方付出的努力都不小,但得到的回报却甚微。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把学生提升到作文修改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首先,要确保语句通顺、表达正确。在作文写好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读几遍,自行修改文中不通顺的语句、不正确的表达、运用不当的标点符号。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同桌或小组间同学交换作文,对对方的作文进行基本的修改。学生在自我修改或互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单纯学生写、教师批改无法达到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锤炼字句,文辞优美。在作文语通句顺、表达无误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耐心、细致的打磨。这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他们的知识积累有限、生活经验不多。但此举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能够锤炼出多么完美的语句,而是培养他们这种写作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这种写作修改的方法,为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54-01

引言

教育改革不仅注重对小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更加注重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形成,把对小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学时,要充分展现我国书法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鲜明性和独特性,以此来吸引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书法学习中来。作为老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将德育教育的理念与书法教学工作相结合,进而对小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总的来说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书法教学工作。

一、通过书法故事的讲述来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能够直接产生吸引力的莫过于故事的讲述。很多小学生对于优美动听的故事没有任何的抵抗力,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故事的情景中,并且很容易接受故事中的情感和价值倾向等。在书法教学时,老师要抓住合适的实际,给小学生讲述一些有关书法发展的故事。一方面可以缓解书法教学中课堂上比较沉闷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对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书法知识的好奇心或者说是对故事的好奇心[1]。从而通过书法故事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产生影响,起到教学学生,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作用,还能加深学生对于书法知识的认识。在故事的选择方面,比如可以讲王羲之花费十五年的时间去练习永字以及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坚强意志,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从故事中感受到先人的勤奋刻苦,充分吸取其中的正能量,形成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我国漫长的书法发展历史上,实际上存在非常多的励志故事,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有选择的进行讲述,通过故事来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品质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通过感受书法大家的高超的书法技艺以及高尚的人格修养与道德情操,进而产生将其树立为学习榜样的冲动,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愤图强,在修养方面,个人品质也会大大提升。

二、通过对书法历史知识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国书法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也早已传入周边国家,对周边国家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包括西方国家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也积极的从我国书法艺术中吸取其所需要的创作元素,产生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的内容,提升作品的品质。在当前阶段,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几乎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华人的身影。我国的书法艺术的传播也有了鲜活的载体,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也是世界范围内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认可。在书法发展史上,很多书法家,倾其一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留下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传世作品[2]。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历史,也对世界发展的轨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国人来说,书法时我们为之骄傲的艺术品。老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和现阶段的发展的状况,促使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应当为这些优秀文化的奠基者而骄傲,同时也应该为了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不断的努力,学习好书法知识。同时要让学生知道,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由此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鼓励学生通过临摹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我国书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被制成各种版本,广泛的应用在教学和其他途径中。并且很多优秀的书法家在文学方面也有非常大的成就,比如苏轼以及王羲之等。所以,学生在对这些大家的作品进行临摹时,能够接触到许多高尚的思想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比如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颂。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心境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更加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而如果学生在学习书法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对一些质量低劣的作品进行临摹,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健康的理念与思想。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以及对学生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注重作品的选择,尽量选择一些格调高雅的作品,让学生去临摹,通过临摹这些作品来提升个人的修养,同时也达到了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的目的。

结语:小学书法教学对于小学生学习书法知识和传统的民族文化以及提升??人品质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德育教育的理念,在开展书法教学工作时,选择合适的时机来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情感培养;探索

1 小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要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日后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吸收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的精髓,促进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并主动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中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去发现美,促进学生形成爱美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情感。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策略分析

2.1 拓展阅读,让学生领悟阅读的内在美,培养审美感知

我国目前的语文课本,很多课文都选自我国及世界上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章脍炙人口,富有感染力,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同时语文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结构上富有变化,人物形象动人心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拓展阅读的数量及宽度,重视朗读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自由的参与阅读活动,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根据具体的语境、词语、细节等来体会优秀文章的精妙之处,体会严谨的结构和语言及其深刻的思想。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本,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通过班级的共同朗读、个别学生的朗读等形式,点出重点的美词美句,让学生体会词语的魅力,深入文章意境,感受美的熏陶和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2.2 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审美兴趣

一般来说人们的审美活动并不是通过理性思维、判断、推理进行的,而是需要形象思维,从对美的感受开始的。因而,语文教师要首先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讲感情倾注到目前对象上去,通过文章中字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所要表达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根据美感经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美感经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不断积累而来的过程,并需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和调教。因此教师也可以经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亲身体会自然美、情感美。

2.3 启发联想想象,提高审美水平

文学作品大都思想较为深邃,一般通过塑造某种艺术形象来为人们构建多层、深广的审美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想象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美。同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现实场景,通过具体的实际形象,而理解文章所要塑造的意境美,来达到审美的目的。

2.4 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重视情感体验

和谐、轻松、平等、愉快的学习气氛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具有民主意识,能够尊重和重视每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自悟自得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通过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活跃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深入文章,和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学生在这种学习中不仅自然获得发展与成长,同时精神也得到愉悦。

2.5 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审美情趣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文章语言优美,同时有着作者较为丰富的审美情趣,文章趣味盎然,引人入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相关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获得实际的亲身感受,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通过情感感染,获得美的感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丰富的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将课文中喜怒哀乐的情感进行生动的讲述和直观的表演,使学生通过真切地感受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达到理解课文,体会课文内容的密度。同时也可以组织多种活动、访问、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3 结语

要把我国的小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四有新人,在开展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提升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发现美、创造美的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积累、培养。相信小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会随着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学校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获得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武建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语言和情感品位[J].课外阅读(中旬),2011(5)

第5篇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诗作所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以致用,小学生习作要强调生活化选材,要强调“本色”、“绿色”,做到“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古诗 情感 影响 习作 真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根据《课标》编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育。

《课标》指出:“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6年)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小学6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暮江吟》和《枫桥夜泊》就是其中的两首。这两首诗歌都是描写秋天江上景色的唐代诗歌,由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完全不同。宋人张戒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人们写文章,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都要持一定的态度,并伴随着某种情感体验渗透到文章中去。

《暮江吟》是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所作。当时白居易为避免朝廷的党派之争,请求外任,获得准许。他在赴杭州刺史任上,一路登山临水,尽情游玩,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心情格外舒畅。当他到长江时,看到快要落山的太阳余辉反射在江面上,使碧绿的江水改变了颜色,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了,豪情大发,引起了美的体验,于是一个“铺水中”的“铺”字,十分形象地把夕阳余辉平展展地照在水面上的景象写了出来,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就连带有凉意的露珠和一轮新月也是“露似珍珠月似弓”,把在新月的清辉下闪着光泽的露珠写得那么可爱,而用“弓”来比喻“新月”,纤巧精美,非常形象,此情此景,于是从内心发出了“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赞叹。诗人的心境与客观世界是那么的契合,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艺术境界,抒发了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整个诗歌给人一种愉快向上的感觉。

中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完全是另一种情调了。唐代中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国势衰退,人民流离失所。诗人路过苏州、停船枫桥、客舟长夜,寂清冷落,愁思萦绕,难以入睡,看到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听到栖息的乌鸦又在啼叫,感到霜更浓、天更冷,连迷迷茫茫的江枫,闪闪烁烁的渔火,也是显得那么毫无生气,“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于是诗人发出了“月落乌啼霜满江,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叹息。随着萧瑟的秋风,寒山寺那沉闷的钟声又远远传来,更加增添了诗人的愁思。诗人在诗里,声色并茂,一个“愁”字贯穿于文章首尾,抒发了作者孤独愁闷的情思。

明朝李贽在《杂说》里提出:“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之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现代著名作家说过:“别的可以做假,可以伪装,可以虚矫,而做为感情之艺术的作品,是永远也不能用伪装来增补它的价值的。”充满情感基调的作品所描写的具体环境与人物的身份和心境统一起来,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求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暮江吟》和《枫桥夜泊》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正如王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我们在教学这些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时,在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让学生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熟读成诵是对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要求,但只会读、背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然,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诗作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也不太现实,小学生只要能够初步理解诗作所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我们说这首诗“抒发了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整个诗歌给人一种愉快向上的感觉”。对小学生来说,理解到这个层次就可以了,但对高中生和成年人来说就远远不够了。诗人真是“抒发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吗?“整个诗歌给人一种愉快向上的感觉”?其实未必,这里面有更深层的含义在,古人多有评论,兹不赘述。

在引导小学生初步理解和把握诗文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还要引导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习作中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以致用。习作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而是为了抒写我们身边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要强调生活化选材,要强调“本色”、“绿色”,做到“我手写我心”,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议真理,严防小学生的习作“假、大、空”和“无病”。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玄庙小学)

第6篇

实施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美学修养、保持良好心态的需要,也是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载体,民汉文化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藏文书法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00

在文艺座谈会上说“要高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和精华部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中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重视藏文书法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让藏汉之间在语言文化上逐渐达到相互了解与认同,这不仅有利于藏区中小学生整体文化与审美志趣的提高,也有助于藏区文化的积淀,更为藏汉之间增进了解、促进藏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奠定了文化与情感上的基础。所以,把藏文书法引入藏区“双语”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意义十分重大。

一、实施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

1.藏文书法进校园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书法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藏文书法也不例外。藏文书法集中地承载着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藏文书法的延续也是藏民族延续的一种方式,而书法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与学习得以实现的,中小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社会的滚滚车轮大有毫不留情地将这古老的艺术甩掉的趋势,社会和家庭又因书法的实用性逐渐降低而淡化了对它的热情,书法慢慢变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摆设。于是有识之士无不担忧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书法进校园进课堂”既是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为今后工作学习打好基础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2.藏文书法进校园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在中小学生身体和心理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书法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审美素质,还能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格的影响,陶冶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具有打造良好校园文化的辅助功能。基于此,把书法课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正是要从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找到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契合点,使学生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3.藏文书法进校园是提高学生美学修养的需要。藏文书法是藏民族的传统艺术,是藏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藏文书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感情,去俗取雅,去粗取精,提高审美境界,净化心灵。要继承传统,还得从娃娃抓起。作为藏区的“双语”中小学生,欣赏、练习藏文书法艺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民族关系学习与掌握的过程,这在复杂的民族关系与地缘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

4.藏文书法进校园是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需要。现在很多青少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心情易浮躁,平时很容易情绪激动。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培养青少年的

耐心和毅力,所以练习书法是保持青少年良好心态的最好措施。同时,练习书法对学生课堂集中精神听课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让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上课更易集中注意力。

二、实施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

让藏文书法进学校、进课堂,除了上述的重大意义之外,藏文书法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自然也就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

第7篇

【中D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49―01

近年来,“国学热”不断兴起,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国学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以独特的魅力对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巨大的影响。

一、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 国学从小抓起,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国学经典经过历史和岁月的重重考验,意存高远,可以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学生,能给学生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使学生从小接受这种熏陶,对今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国学从小抓起,优化思想品德,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当今教学教育中,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经典国学教育。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国学经典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 国学从小抓起,重视民族精神,形成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的课程教育侧重于对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我们的教育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走入课堂,正是培育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能使学生崇拜民族英雄,效仿民族英雄,从而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这样国家的未来才有人守护,才更有希望。

二、将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1. 以汉字的美激发兴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欣赏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学习国学的基础。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

2. 诗词吟诵构建启蒙基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都能逐渐提高。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萌芽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古诗词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能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3. 成语故事激发创造力。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一个绝美的故事,能给学生以知识、启迪、思索、告诫,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以情境感染和想象引领综合水平的提高。在具体教学中,教者运用导入语创设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起到感染和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采取先入为主的姿态,激好奇、设悬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国学教育的氛围中,并不自觉地体会、揣摹、想象,甚至欣赏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领悟能力和水平。

第8篇

关键词:教学处理;文化价值追求;小学语文课文

一 、小学语文课的文化价值追求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情感,小学语文课文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充分地体现出来。在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文明行为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体现了小学语文课文的选文的生活气息和现代意识。为了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语文课文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学会科学思维、发挥合理想象,重点在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仔细观察的习惯。课文中有对为祖国科学事业勇于牺牲、做出贡献的内容,这些课文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激励。初次之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民主法制观念的培养,该观念的培养对国家向着法制化道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课文中通过对有关古今中外法制建设文章的选取,通过单元语文、课后练习等活动,培养小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以及正确的法律意识。与思想品德课不同,语文课以感人和优美的文字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熏陶。与思想品德课的枯燥文字及单纯说教不同,语文课文在确保选文具有典范性的基础上,还具有着可读性,人文因素也深深地渗入其中。可以说,语文课文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的质朴品质。

二 、小学语文课的文化价值教学处理

2.1系统整合

语文教育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从人格的塑造,还是道德的形成。处于教学需要,语文教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通过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的。将教材原有的单元体系打破,并将其重新组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形成了新的学习资源。而在每个单元的内部,可以发现不同之处的存在,也可以对文章之间的相同之处进行研究、分析。重组教材,促使学生生产创造意识与研究意识,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学生的内心,为学生的积极探索之路提供了一条捷径。从文化层面整合处理课程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行之有效的与文化进行对话的平台。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统整语文课程内容,并将语文文化意蕴深化,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也有助于学生对诸多学科知识之间所拥有的关联性进行理解、掌握。在文化的境界中,也不能脱离文化创造性的实现与文化情境性的体现。

2.2找准切入

语文知识内涵丰富,它包括了科技、经济、生产、生活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而不仅仅指通常意义上书本语文知识。适应创新、适应实践、适应生活、适应学习等语文应用能力称之为语文能力。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对语文的智能结构、能力、知识进行不断完善,以获得可持续、和谐、全面的整体素质,这就是语文素养。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特性体现在培养目标里。提高文化品位、吸取优秀文化营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当代文化生活予以关心,这些都是选择文化核心的重要之处。

2.3文化关怀

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很少将学习推入创造文化阶段,更多的仅仅停留在对情感的领悟和对知识的掌握上。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为人物而感动,培育他们的文化心理,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深切关怀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对心灵和心理世界进行感受和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责任的熏陶,让学生不得不将目光放远世界。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将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趣和品味不能停留在认识阶段,而应当是具有实践性的。所以,语文课具有非常的文化意味,为学生心灵播撒下创造文化的种子,还表现出语文课堂教学高远的“志向”。学生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和熏陶,逐渐负有对生活的责任,和对文化负责的心态。

2.4广泛综合

语文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丰富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学生学号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联系、重视其他学科,以语文为基础,发挥出语文课文奠基作用和多重功能,在众多学科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开放性也是文化的本质,教学部能仅仅限制与语文学科内部,要想语文课文化意味变为现实,应综合内容,将文化相互启示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2.5多元解读

除注重选择内容以外,语文课文还应较好地将文化意味体现出来。纵观教学方式,通过分享个性经验与多元化的自主参与,都体现出课堂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思想的碰撞中,语文的意趣、情味等焕发出缤纷的色彩。开放的系统就是文化,为让学生真正体品味出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就让语文课的文化氛围洋溢起来。

三、结束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语文课文选取了很多优秀文化精华作为教育的素材,这些课文或反映出我国历史辉煌文化成就,或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丰功伟绩,或反映出我国著作的精彩不凡,而课文课后的练习也拓展了学生独立的鉴赏能力及阅读能力,传承了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呢个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以多年教学经验积累为本,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及其教学处理,丰富了语文课文文化价值。小学语文课文构建了人的行为规范意识体系、构建了人灵魂意识体系,将文化价值追求在多方面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国安. 小学语文课文中“四大名著”改写选入的反思——兼谈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观[J]. 小学语文教学,2013(4).

[2]朱永萍. 孩子,你是课堂的主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上,2013(2).

第9篇

一、为什么农村学生写作时会出现种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居住条件偏僻,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单一导致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农村孩子的居住环境大多散落在乡村,相对落后的经济环境和闭塞的信息交通使得孩子们所见所闻明显少于城市,仅局限于电视和教师的讲述,如此得到的信息往往并不真切。

2.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忙于生计,很难在家庭教育上像城市家长那样面面俱到。本身的文化限制也让个别有心的家长感觉“有心无力”。

3.现在的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量实在少得可怜。学生阅读量受到限制,接触社会的时间少,生活单调,视野不开阔,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无话可说。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是想改变的途径却并不畅通。比如,作文书容易被孩子们误以为是写作的“捷径”,照葫芦画瓢比比皆是,照搬照抄也不占少数。课外阅读容易被家长们把阅读时间让路给其他学科,往往就明日复明日,不能形成习惯。

4.教师没能起到示范作用。老师应该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在我们这些老师中也很少去阅读课外书籍,很少去写作,这样也会影响到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当然以上客观因素不能成为我们对农村小学生作文弃之不管放任自流的借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要写出优秀的作文,真实灵活的素材必不可少,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脑子里没有想要写的东西,当然会像“挤牙膏”似地写作文,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即使没有走进城市的机会,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呢?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是有了素材还不够,怎么把观察所得转换成洋洋洒洒的文字还需要写作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小学当作一个整体,分阶段分步骤的锻炼学生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激发学生写作愿望。从小事做起,比如写一些日记、观察随笔等。逐渐使学生不再惧怕写作,说想说的话,写想说的话。不仅要写还要写得美,并以此为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闭门造车经常会束缚思想,这就要求同学们学习借鉴优秀的作品。阅读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必须扎根教学生活中。可以从教师学校的层面组织一些长效的阅读活动或者开设一些阅读课程。不仅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有有专门的教师教授孩子们阅读的技巧,培养体会阅读之美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坚持让学生每天收集一些名人名言、好的句段、古诗词要求他们在每天的早读课之前轮流将自己收集到好词佳句抄写在小黑板上,同时让其他同学也将当天的记在积累本上,熟读成诵。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自己或者小组交流找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进行交流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把这些积累到的好词佳句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学生的文章内容就不会单一,枯燥无味了。

4.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方法于课内,然后再得方法于课外。课文,实际就是给学生借鉴提供的范例。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就要求科任教师重视语文教学是对课文的分析和讲授,为写作做好铺垫。

5.任何事物的发展内因起主要作用。为了是学生写好作文,心理疏导也必不可少。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作文竞赛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报刊的写作竞赛活动。根据小学生喜爱表扬、鼓励的特点,每次习作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差生更不能忽视,要努力去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也不能放过。

第10篇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还有真正能领悟语文教材中的真正内涵。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感悟案例中人物的情感,从中领会到真、善、美,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传承古老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当前进行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有利于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辨别意识、良好行为养成的阶段,在语文课堂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过程中展开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为什么要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

(1)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接受知识,同时包括思想的升华。语文课程中不乏有优秀的德行操守的案例,不论古今,都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好的素材。通过教材中的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对此有所感悟。语文课程中的案例是现成的教学材料,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便可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2)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重要场合。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加强德行的培养便是传道的过程。教师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课程决定了教学情境更适合进行小学生德育的培养。

三、怎样在语文课程加强德育培养

(1)利用语文课程中的优秀德育案例说明。语文课本中不仅有古代品德典范的例子也有近代优秀人物的事例。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不H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精神的洗礼。不但有提高自身修养的优秀文章、名言警句,也有增强爱国意识、感恩意识的直观素材。这位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媒介。

(2)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要求。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个是模仿力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但模仿、学习能力极强。身为教师,要加强自身要求,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严于律己,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尤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正能量的传播。

(3)从实际生活取材,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注重生活中的点滴,多以身边的人或事为例,通过各种善行义举,缩短学生与人物的距离。学生可以近距离感知品德高尚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身边真实题材为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4)安排学生适当的进行善举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感恩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善行义举活动,不仅提高自身德行,也是回馈社会的良好行为。例如:关爱社区老人、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团结同学等行为。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友爱他人,在潜移默化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结论

通过语文教材案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世界真、善、美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播与德行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使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形成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缺失。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险,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雪冬.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考试与评价,2016,08:10.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诗文;古诗

诗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感。在诗文一词中,诗是指诗、词、歌、赋等,包括格律诗和自由诗,旧体诗和新体诗等;文是指除了诗词歌赋以外的,诸如元杂剧、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以及记叙文、论说文等各种类型的文章。但通常具有文字华美,具有韵律等“诗”的特点。最新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小学语文的阶段性目标包括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些诵读和背诵的诗文分布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小学生逐渐接触并了解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绚烂多姿,是传承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必备载体。

一、小学生学习诗文的意义

首先,小学生通过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管是古人或是今人的作品,其中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信念,有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深深眷恋;有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尊重的强烈渴望;有对勤奋执着、友善诚信的讴歌,也有对邪恶、不公的反抗……小学生学习这些诗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得以彰显,合作精神得以鼓励和发展。其次,通过诗文的学习,小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精炼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将自然风光、大好河山、情绪情感融入诗词歌赋之中,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就好像已身处作者当时所处的意境,无形中得到民族文化智慧的滋养。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也有很多当代优秀的诗文作品,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由于接近口语,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和吸收,可以帮助他们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满足他们对未知的渴望,使他们充分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培养他们热爱阅读的生活方式。另外,诗文以其朗朗上口的节律、独特华美的用词可以培植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增强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诗文的学习在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可以充分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小学语文诗文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如果方法不当、准备不足可能会使得教学效果降低甚至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因此,教师要注意避免。首先,很多教师备课不充分,对一些诗文尤其是古诗文相关背景了解不充分,无法对学生做充分的交待,使得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对诗文学习的厌烦情绪。其次,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投入,只是简单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展开教学,投入不够,自然对诗文作品缺乏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也无法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使得课堂乏味、缺乏生气。最后,很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是简单读读背背,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于思想品德、生命教育等内容的渗透不够自然,忽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内容安排显得突兀,使得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三、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建议

首先,教师要照顾到各个年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理解水平的不同,分层次展开教学,从诗文的内容讲解到教学方法都要做相应的安排。一二年级的阶段,教师要主要以读读背背为主,让孩子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诗文中所创设的意境,尽可能让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三四年级的阶段,应在教师辅助的情况下,让小学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作者通过诗文所要抒发的情感和情怀,这样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使得诗文的精神内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也正稳步提高,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他们自选题目来进行仿写,或者是将诗文中的人、景、物用画作表现出来,进一步从诗文中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对诗文的热爱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应熟练运用诗文教学的各种方法。如诵读是诗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诵读经常会被学生认为是枯燥的干瘪的,那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浓厚兴趣呢?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诗文一般都有着优美的韵律感,所以,在诵读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同样也可以让他们“边读边舞”。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小学语文诗文教学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以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韦洁洁.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4(10).

第12篇

一、优化选材,寻找诗意

“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是造成小学生写作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要做好小学生作文指导就要首先帮助他们寻找素材,小学生阅历浅、年龄小,写作经验不够丰富,对于寻找作文素材常常是一头雾水,对此,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察生活等方式寻找作文素材,尤其是寻找那些充满美和诗意的人、事、物。

首先,阅读量与写作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能够逐渐养成积极思考、不断积累的语言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思考视角、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学生逐渐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美的事物,从而找到写作的素材和切入点,为诗意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也是寻找诗意的重要途径,对此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寻诗意,积累素材,也可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开展有益的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大自然的美,如可组织一次春游,带领学生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可组织学生赏月,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等等,通过观察周围事物,学生逐渐养成敏锐的洞察力,从而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更多诗意的写作素材,不至于在作文时“无事可写”;(2)鼓励学生积累素材,教师应鼓励同学们准备一个“积累本”,将平时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思考及有趣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在写作时翻阅这些记录提炼合适的素材;(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集写作材料,如今信息技术空前发达,小学生对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的接触越来越多,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引导和鼓励小学生放宽眼界,积极浏览健康有益的文章和报道,从而采集更多有益的作文素材。

二、强化观察,表达诗意

不经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就难以写出充满诗意的作文,以往,许多学生的作文十分空洞,内容单一,这多是因为他们没有对所写的事物进行耐心的观察,或者没有在观察事物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因而就很难以描绘出事物的丰富多彩。

首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养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放过精彩的作文素材,有了丰富的观察和有深度的思考,作文时才能厚积而薄发,写出充满诗意的作文。

其次,要教会学生从平凡中发现素材,学会以小见大。生活中接触的事物不计其数,但真正惊人和感人的事物可能并不是每天都能见到,这也是学生抱怨素材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学会从平凡中感受不同,学会以小见大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写作能力。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耐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熟悉的环境中展开思考,如指导学生写我的家、我的校园、我的教室等习作,促使其学会用诗意的眼光观察平凡的生活。

三、人文熏陶,抒发诗意

作文是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强化作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引导学生将思想融入作文,勇敢抒发诗意的情感,对于提升学生作文质量和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拘泥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更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作文作为一种能够“抒真情、吐真言”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想法写进习作中,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一味讲套话。此外,在素材选择和表达方式的选择方面,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求新求变,将那些内容新颖、表达方式独特的习作进行朗读,激发学生积极联想,勇于创新,为诗意的作文拓宽思路。

其次,要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和习作中的情感。在小学阶段,许多课文、阅读短文都是优秀的作文范例,这些文章不但语言优美,更抒发着作者的情感、思维和态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感悟和思索文章的情感。此外,教师也可以选择那些优秀的学生习作进行传阅和朗读,使学生感受同龄人的思想情感,以此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认识,使他们养成诗意作文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