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3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19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分析
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阅读缺乏耐心
新课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大部分教师也对其十分重视。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并未能得到真正的实践,还是有大部分教师将考试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扮演主导的角色而不是辅助引导学生的角色;存在以教师宣讲为中心的现象,教师根据考试重点对教材内容的重点词句和语法进行分析,而忽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文章赏析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全程埋头做笔记的单一教学方式不仅未能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和精神,还会引起学生的不耐烦,对阅读缺乏耐心,从而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困境。
2.学生阅读沉淀不足,文化素养不高
初中学习科目增多学习任务加重,学生认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不像英语要重新学习和理解,也不像数学需要大量计算消耗精力。这就使得在学习任务较重、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英语和数学等学科上,从而导致阅读时间大大减少,阅读积累匮乏,沉淀不足,文化素养不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成了学生的平常配备,而网络上又充斥着大量的小说、娱乐新闻等,多种快餐式文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减少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形成较为浮躁的阅读习惯,不利于学生阅读的沉淀。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初中课程比较紧张,科目多,课后时间少,但是又有大量的练习、作业,这导致学生在课后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进行阅读。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学生阅读沉淀不足,文化素养不高的困境。
二、走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境的对策
1.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和习惯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阅读耐心不足的困境,解决对策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生活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并且在课堂上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平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名著和期刊文章等,推荐的时候要对文章内容进行简短但吸引人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用课前5~10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当学生阅读完课文,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济南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济南冬天的美,并且可以与自己阅读课文时脑海中想象的画面进行对比,加深感受。然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侧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束后还可以趁机向学生介绍老舍的其他书籍。如《骆驼祥子》这一本书,通过简单介绍文中主人公祥子的坎坷经历、经典片段等,引起学生阅读的冲动,并鼓励学生每次阅读时遇到非常喜欢的句子、片段或者有所感悟均记录下来,做成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增加学生阅读时间
新课改在一阵闹哄哄之后,沉寂下来的便是困惑、彷徨,甚至无所适从。这语文到底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本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说探索也行),摸索出了一点门道。这里就不揣浅陋,献丑于行家:
一、角色转化是前提
这里的角色转化是指变传统的管理者、传授者为新型的组织者、引导者,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变自己的“金口玉言”为学生的“群言”。要做到这一点较难。由于“传统”角色关系太大,来一个急刹车,势必翻车,怎么办呢?先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放正心态,与学生交流、对话、探讨。先看看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传统的心态(有意或无意)总是认为学生“不行”或“不懂”,非得老师亲口教不可,非得老师“亲手”做不行,想方设法的将“持不同政见”者归于自己早已设下的定势中,或者干脆“扼杀”,自己总是“对的”,“行的”,而事实往往又不完全是这样。比如:我自己过去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在导入部分先罗列许多诗人有关写冬天的名句、佳句,让学生与“济南的冬天”形成对比,加深印象和理解。这次我改变了做法:让学生预习时自己先找一找,然后在课堂上说说自己了解的、知道的有关描写“冬天”名句、佳句,结果大出意料,学生说到的几乎囊括了自己所知道的,还有许多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没说到的,老师再做一点补充。这样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体现了主动获取,改变了被动接受,老师反而显得不怎么重要了(其实是更重要了)。仅仅只是组织了这一次活动,主要活动者已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了,同时自己也是这一活动的一个参与者。显而易见,组织者、参与者的老师比管理者、传授者的老师,就教学效果而言好多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更凸显了。作为老师,你仅仅是组织了这一活动,活动的主体已是学生而不再是老师了。
二、兴趣激发是“药引”
“药引”的效用是增强“药性”,“药性”在这里即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不是经常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有兴趣了,学生就会主动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从而自我发现、自我获取。这远比老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效果好得多。比如我在讲《风筝》一文前,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向设计预习题,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1.鲁迅其人其事你了解多少?2.你知道放风筝的习俗和来历吗?3.向大家推荐几篇鲁迅的文章。预习题确定之后,我再做出具体要求:(1)四人一组分工查找资料、最后推荐一人发言。(2)确定发言内容要经过互相交流、综合、分析,有所取舍。这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跑来找老师要到图书室借书,有的打电话让父母在网上找(由于学生住校)。这样的准备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又开阔了视野。第二天的课堂“展示”异常活跃,资料五花八门:作者照片、生平简历、主要作品、风筝图片等一应俱全,使同学和老师都大开眼界,异常兴奋,短短二十多分钟,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信息量是何等之大,真让人喜出望外、笑逐颜开。所以然者何?“兴趣”使之然也。
三、“全员”参与是核心
“全员”参与本身就意味着交流、沟通、合作、探究。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我把全班36名学生分为六组,形成六个学习小组,采取以下步骤学习:1.个人先默看课文一遍,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词典;2.六个人接读课文,每人读两句,出错的站着,他人接读,进行朗读比赛、看谁出错少、或不出错;3.句意疏通,结合注解每人讲一句,有分歧的大家讨论,不能解决的查资料或问老师,把课文过一遍;4.主题、写法交流;5.每组推荐一人,就一个环节发表见解,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交流;6.教师就某一个分歧较大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但不是唯一结论)达成“共识”(不强求);7.就重点的文言虚、实词学生归纳、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再品味朗读。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效果不错。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学生“动(手、口、脑)起来了”,自查、自读、交流、探讨、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记”的枯燥沉闷气氛,既发挥了主动性又调动了积极性,形成了共同学习,都有收获的喜人局面。使学生的“学”与“知”落到了实处。
四、情感体味是目的
文学即人学,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那么,学习课文就是让学习体验、感悟人生的各种情感,在体验中健全他们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文意识,使思想变得成熟起来,情感、情操得到陶冶和净化,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呢?1.读:“文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意境;2.议:议出真情的源头,来龙去脉;3.品:品出文中感情;4.悟:悟出人生滋味。
读议品悟、走进作品,方能领悟作品、领悟了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达到了心灵的沟通,也就把握了作品的实质,学语文的目的不过如此。
以上是本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所作的一点尝试和努力,利弊得失,望行家指正。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勘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口语表达、阅读和写作训练同步进行。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其次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再次要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结合口语,强化思维训练;最后要拓宽阅读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明确目标 分层教学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一、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每一次阅读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读书时要做好记录,并适时监督检查。在每周的晨读课上,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要求学生在课堂笔记本上做好记录,教师抽查。比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最后同桌同学一起研讨文章写景的层次和结构。在课外阅读中,要降低难度,只要弄懂文章大意就行了。如学生在阅读文学名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时,要求学生要在笔记本上记下该篇文章的大体结构,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谈谈对祥子命运的看法或认识就可以了。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员参与,逐步提高
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个学生。如,在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对各组学生分别提出要求,结果有可能第一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写出寓意,并结合实际谈出感受;还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将原文续写成一个小故事。第二组学生则有可能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说出寓意,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下,能简单地谈出体会。第三组学生则可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原文大意,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下理解寓意。结果,第二、三两组学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争着完成其他组的作业。虽然这样做会有不同的效果出现,但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参与,使阅读不至于流于形式。
三、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结合口语,强化思维训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课堂口语表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讨论课后第二题的问题。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悬崖、峭壁,设计动画并结合语言描述,创设学生们孤身一人身处险境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进入文中的情境,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目的做好准备。还可以设问: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要获救,还有什么方法?同时,可以组织小组交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四、拓宽阅读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是有限的。生活中知识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如Intemet网资料、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搜集、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写作兴趣;能力培养
学生语文学习有三难,其中作文是学生比较头疼的老大难——很多学生为写不好作文而苦恼。于是被动写作,将写作当成任务;写作文不是内心想法和情感的倾泻,而是“挤牙膏”或是凑字数。如此的作文,老师批阅时也苦不堪言,在慨叹学生写作能力差的同时也感到作文教学的不易。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畏难情绪爱上作文;如何让学生能写会写,写出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的作文呢?
一、关注观察生活,提升积累体验的兴趣
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是我们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大舞台,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活水。我们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要与生活无缝衔接,学生只有把自己生活的感受体验提炼表达出来,才能写得真实可感,写得富有个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观察生活能力的培养,留意不同人的语言特点,注意不同职业人的身份特点,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初中作文重点还是写人叙事的记叙文的写作,其中人物的外貌、语言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亲人,写写同学朋友,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进行合理再现。如此,他们就有素材可用,有内容可写,有情可表。当然,我们学生校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军训生活,自己在封闭式管理中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对自理能力的思考,能够与小学生活的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成对比,进而感受到父亲对自己无私关爱和付出的伟大。当然,观察生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习惯,而将观察到的人事物合理地写到作文中更是一种能力,这之间的吸纳和倾吐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养成对比和反复观察提炼的习惯,在比较分析中获得发现。如此,他们在写作中就会有内容可写,从而将事件写真实,人物刻画精准,抒发出真情与实感。
二、加强阅读吸纳,提高写作基本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比较经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作品。如七年级“多彩四季”专题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典范之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景,可以从《春》中吸纳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使得语言富有文采。在《济南的冬天》的学习中,我们重点让学生学习老舍多种艺术的笔法的运用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如“……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宜人宜居的舒适和暖和特点。“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对比写景,色彩鲜明;“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等等景物之间映衬写法,还有俯瞰仰视结合、动静结合写景手法。我们学生在学习中就获得一些写景的手法,从而能够在多种描法综合运用中写出事物的“灵性”,写出了真情。
三、重视阅读积累,丰富素材和写作技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教材、读本和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在写法上往往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而其中的优美的片段,典型的人物和事件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我们要让学生有勤记笔记,勤于思考,会运用的习惯。只有学生大量阅读,拓宽视野,积累的素材和写作技法多了,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写作文时精彩语言就会自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人物形象就会形象丰富起来,内容结构也能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况且,我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我们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然更够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有所获得。如此,我们如能写出自然就使得作文富有新意和个性化,更具有价值。
四、学会修改提升,提高升格作文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方面,我们老师在作文批改中要注意挑出学生们作文中的通病,在讲评中集中纠正。如一些同学写记叙文,非要先来一段可有可无的抒情内容,想通过精美的抒情语言给作文贴金;会在记叙文中出现大段的议论,让作文的立意清晰呈现。其实,这样的作文往往会文体不清。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文体意识、布局意识、文采意识和创新作文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学生作文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有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如我们在作文交上来之前,给学生足够的时候,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反复的通读几遍,思考作文主题是否符合要求,文体结构上有没有大的问题;再一句一句的认真读,找找可能有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再看有没有用的不好的词语和不通顺的句子;自己修改作文,可以给自己的作文进行一些简评。我们老师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中获得启发,得到提高。当然,我们要鼓励学生写作,对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让他们不仅不能写作作文而自暴自弃和形成厌恶写作的心理。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给他们写好作文的一些技巧和注意点,引领他们在广泛的阅读和积累中获得写作素材,形成属于自己个性作文的方法。如此,学生们就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媛美.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发现生活的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2015(01)
1 反思教学,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为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教师应当反思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就以往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时常会叮嘱学生在课下做好下一课的预习,但是教师仅仅是口头上的阐述,并未对学生的课下预习成果进行检验,而学生也只是听一听,课下就忘记了老师的叮嘱,实际预习效果并不理想。此种情况下,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并不熟悉,无法与教师开展交流和配合,导致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应当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学方案,充分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进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探究性问题:济南的冬天美在哪?文章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句中所提到的下雪后山景妙在哪里?在提出相关问题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和沟通,相互配合,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从整体上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塑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针对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性格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创建趣味性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引出语文知识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围绕相关语文知识在小组内展开积极讨论,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开展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依据古语,“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这句话中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进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人左右,先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并结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内探讨如何续写下文。学生在集思广益后,会提出一些思路,包括为什么打,怎么打,战争性质以及交战胜败情况等。在此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3 培养习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明确学习意义,从而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一边读文章一边锻炼写作,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具体来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应当养成自觉记笔记的习惯,不仅要对理解不到位的内容进行标记,还要对含金量较高的词汇和段落记录到笔记本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好段,为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开展《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当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深化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让学生先分工合作学习,对鲁迅先生的散文阅读,并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延伸至《朝花夕拾》,进而鼓励小组内学生相互探讨,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并在小组范围交流阅读后的思想变化,以促进小组内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深化文章主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有效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4 多维交流,积极合理评价学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鼓励和一句表扬,都可能会给予学生一定的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科学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缓解文言文的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核心思想,待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学生最真实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5 充分权衡,认真开展教学活动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大部分学校普遍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强制性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引导和监督,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际价值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权衡语文教学的时机及教学安排,认真实施教学。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及其认知能力进行系统化分析,将教学目标及资源环境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问题,促进中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让学生思考:题目中所说的“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我们平常所交的朋友,一般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过我们的同学、伙伴,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长辈称为“童年的朋友”?并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同时在一旁监督学生参与的状态,让同学之间优劣互补,共同完成这一问题。不过,在开展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身份,也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洞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一切发挥与表现。
关键词:教学;活动;情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33-01
初中语文课标教材的启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带来了盎然的生机,也给初中语文教师带来教改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标下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应当在实施过程中处理好继承、发展、摒弃和创新的关系。即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拒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不同教法的变形重组,衍生出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的教法。同时,更注重运用先进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又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教法。
下面具体谈谈在实施新教材中主要运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与他们课外阅读面的大小密切相关。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依托课外活动。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我侧重三个方面。首先,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明确一学期的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和教学重点,落实课前预习工作。其次,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课堂上能够不讲的内容,就尽量不讲。把初中阶段应学习的知识点,有机的分散到每堂课中,有计划的展开教学。再次,做好复习工作,抓好专题练习诗歌鉴赏题、名句默写题等题型,努力打牢学生的“语基”功底,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这样有计划的教学、巩固、复习,就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积累,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很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等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且要求学生要对阅读理解所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感悟,谈体验。教学中我注重了这几个方面:
(一)明确目标,规范要求,定期检查
学生每次阅读都有具体要求、任务和目标。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作好记录,教师定期检查。如在每天的晨读上,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在阅读笔记本上做好记载,教师抽查。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生字新词,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最后同桌同学一起研讨文章写景的层次和结构。在课外阅读中,要降低难度,只要弄懂文章的大意就行了。
(二)自主选择,加强指导,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对于较为繁多的文本、电子、图像资料,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做出相对限定,而学生必须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学生选择了阅读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相关的常识予以了解,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主要特色等。教师在选择学生的阅读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需求,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或方面上,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创设教学情境。因为在有趣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态势与演示提问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搜集有用信息,寻找有效的方法途径,获得最佳的探究效果。其次,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课堂上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取消语言霸权,使学生有机会发言,有权利提出不同的意见,平等地交流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正是新课程教学的特点之所在。教师不应当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分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而应以学生乐于探究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习语文是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多维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用现成的固定答案去限制、束缚、甚至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思维亮点。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三、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我曾经作过一些调查,原来一些同学读书存在着浅、少及无序的问题,他们爱看一些简单的画报、小人书、趣味读本、袖珍书。这些书无法让他们从中汲取到比较丰富的语言文化营养,更别说启迪思维、净化心灵了,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快餐”现象。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一些有一定质和量的书。
一、注重“质”的选择
书海无涯,江河奔腾难免泥沙俱下。书的“质”将直接影响读者收益。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书籍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
1.阅读多种类别的书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学大师均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精品佳作,但专看文学书,是不全面的。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辛勤一样,采过了许多花儿,这才能酿出蜜儿来,倘若叮一直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然而,“专攻文学书”恰是一些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将好书推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借每年举办“科技节”的契机,开展“读科普书,走科技路”的主题读书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为收获信息,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等。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2.阅读多个人的作品
“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小学生的膜拜心理较强,有时甚至会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指引学生博采众长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引荐众多的名家名品。如学习了《泉城》,指引学生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学习了《再寄小读者》,指引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指引学生读俄国作家契坷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指引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
3.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
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此,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对于那些渲染凶杀、言情、恐怖、荒涎故事的书籍要坚决抵制,而内容过于浅显的口袋书、袖珍书浪费时间又无多大的收益,也不宜过多涉猎,不看也罢。
二、注意“量”的积累
再谈谈“量”。说白了就是有一定篇幅的作品。现在许多书店都有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的缩写本,这些书在小学生中还有很大的市场。其实这类书经过缩写后只剩下一些故事梗概,或相当于情节介绍,已经失去了原著的很多的语言文字精华,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榨甘蔗汁后留下的残渣而已。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视这类书籍为佳品,而要尽量选择原著来阅读品味。当然,小学生理解力和感受力还较弱,过长的大部头书还是暂时放一放,以后再说。
三、注意读书方法指导
恰当的读书方法指导也很重要,语文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1.激发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以惊人的毅力学习。教师可以选择设疑诱读法、竞赛促读法、追溯扩展法等。
2.创设条件
开设“课外阅读课”。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安排内容,利用语文课堂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汇报读书成果,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1)提供图书或书目。建立班级图书角,提供一批公共图书,建立班级借阅制度。除此以外,还可以提供一批可供挑选、参阅的书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己去阅读,更上一层楼。
(2)创设阅读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如班级的布置、图书角的创设。
3.教给方法
(1)课内带动课外。老师要有意识地把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的资料、文章,丰富、补充课文内容,实现在阅读中学阅读。
(2)指导读书方法。利用语文课堂这一主渠道,适时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掌握一般读书程序,领悟读书的要求,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浏览性阅读、吸收性阅读、细品型阅读。
一、课外阅读内容多面
1.阅读多方面的作品。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然而,“专攻文学书”恰是一些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是继习题集、作文选一度成为小学生课外阅读抢手货后出现的又一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在强化指导教师素质的同时,学校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将好书推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借每年举办“科技节”的契机,开展“读科普书,走科技路”的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为收获信息,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等。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2.阅读多个人的作品。“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鲁迅)小学生的膜拜心理较强,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这也是有的。指引学生博采众长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引荐众多的名家名品。如学习了《趵突泉的欣赏》,指引学生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学习了《再寄小读者》,指引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指引学生读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指引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
3.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而,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
二、课外阅读方式多元
1.主题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这对于从众心理较强的小学生来非常必要。如学习《》、《草地夜行》后,组织开展“走近”的主题读书月活动,引荐有关传记、诗词、传奇类的优秀作品给学生,举行“诗词朗诵会”、“故事演讲会”,让学生穿越时空,真正走近伟人、了解伟人、学习伟人。学习《鹌鹑》一课,以“母爱”为主题,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从书刊、网上查阅大量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不仅读、诵、记,而且还要在“佳文欣赏”课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此外,开展科普读书月、走近名人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周等都会大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亲子阅读。在低、中年级开展亲子阅读,对于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亲子阅读,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尤要学校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个缺少阅读习惯的国家,身边不买书、不读书、读不进去书的家长比比皆是。学校除了召开家长会进行动员外,还需要教师及时提供亲子阅读的目录,乃至具体读书内容。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予以评估。
3.休闲阅读。主题阅读和亲子阅读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任务性阅读,而休闲阅读则是在轻松状态下的一种自由阅读方式。学生在进行休闲阅读活动中,可以参考老师、同学的推荐书目,也可以自己选择读书内容及方法。
三、课外阅读方法多样
1.精读与略读。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2.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3.读与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四、课外阅读评价多层
1.评价主体多层。课外阅读突出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2.评价内容多层。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可以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1 精选优质图书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动力的来源。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自然也就有了阅读的动力。教师在让学生阅读之前,必须精选图书资源,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有一定的阅读价值的图书供学生阅读。在精选图书的基础上,科学安排阅读形式,实现有效阅读,让每本图书都能发挥它的价值。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阐述一下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1 利用课本教材进行课内阅读兴趣的培养
可以通过优美的导入语、抒情的歌曲、讲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开启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讲《月亮的足迹》一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很多关于月球的图片,这样学生就觉得月亮真的很神秘,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学习课文的兴趣就此产生。再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歌曲《父亲》让学生欣赏,那种动人的旋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接下来对全文的品读奠定了感情基础。
1.2 利用图书馆的课外阅读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课本上的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他们能随时随地、方便地读到他们喜爱的书籍。笔者在教室和楼道里为学生开设了“图书角”,在书橱上有为他们定制并推荐的优秀的报纸和杂志、经典的文学作品、最时尚的科普读物,如《意林》《思维与智慧》《读者》《你在为谁工作》《诗集》及国外的名家大著。学生随手就可以拿到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课外阅读,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素养。而且笔者会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还有了争读优秀作品、比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当然大量的阅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少留重复性没有意义的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
2 巧妙组合图书资源,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春》和《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时,可提示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感受自然之美。首先明确它们的相同之处:文体一样,都是借景抒情的文章;情景相互交融,前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后者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情。其次要明确它们的不同点:前者通过五幅画面来描绘春天,后者随作者立足点的变化,描绘所见到的山水的景色;结构不同,前者以总——分——总的形式出现,后者则是总——分结构。
还可以把《春》和《海滨仲夏夜》作比较,读《海滨仲夏夜》要紧紧抓住一个“变”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描绘活动中的景物,展开想象。作者较多地描写了春景和仲夏之夜的细节差别,通过比较春天的草、花、风、雨的横式组合与以时间的变迁为线索的组材方法的不同,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会出文章蕴含的情和意,从而达到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目的。
3 感悟图书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自然会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那么为了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刻挖掘出作品的精华,体会主旨,使学生读有所获,教师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3.1 指导朗读技巧,品味图书中作品的内涵
教师在选择篇幅较短的文章尤其是诗歌时,应该鼓励学生放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用多媒体播放海燕飞翔的真实画面,从而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理解四个主人翁的不同形象时,笔者找了四个学生,分别把写它们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通过对比很轻松地就能说出各自代表的形象。还有就是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学生反复地大声朗读后都能准确地说出其含义。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能力得到提升,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掌握主旨。
3.2 丰富手段,形象感知
多媒体引入课堂也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视野。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直观展示相关信息,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能形象生动地理解文本信息的主要内容,深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表象的形成。比如,笔者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从网络上下载了音画作品《水调歌头》,上课时用多媒体将其展示给学生,学生听着那泉水般清澈的歌声、委婉动听的旋律,很容易入情入境,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一些动词的运用,与《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桔的动词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动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背影》的“走”“探”“穿”“过”“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买桔的艰难过程,强烈地表现出父爱,可以给人最深的印象。只有这样比较,才能清晰地认识到重点词、句、段的真正作用,才能积累得更多,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4 进行纸质图书或电子图书阅读时,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最好的消化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技巧指导,不论是纸质图书阅读,还是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都应进行科学阅读。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略读、泛读、检索式阅读、全面阅读、提问式阅读、细读、精读、诵读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不同需求下运用合理的阅读方法,得以获得所需求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感悟的空间。除了做到这一点以外,为了使学生在考场上做阅读题不再愁眉苦展,语文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比如记叙文文体知识、修辞方法的作用、赏析句子和词语从哪里入手等,这样系统地为学生讲解之后,学生会觉得做阅读题也不只是要凭积累、凭感悟,还有一定的技巧可循,那么阅读能力自然也就会有所提高。
5 通过对比专题图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能由此及彼地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提高对语文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进而大大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如把《故宫博物院》和《松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从形式上看差异很大,这样更能突出各自的特点。《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介绍建筑物的典范,通过它可以总结出写这种说明文应选用空间方位顺序,找出立足点,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而学习《松鼠》则可以指导学生写介绍动物的说明文时应抓住其主要的特点,运用逻辑顺序安排材料,多运用描法,通过生动的语言把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表达出来。
授人以“鱼”利有限,授人以“渔”益终身。在进行新课标语文教学时,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想说、会说;让学生在思考中比较,在比较中探讨,在探讨中增长才干,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还会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也会更深入地钻研业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提升其文学素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教师常抓不懈,适时引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实际上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兴趣才是指引学生一步步朝前走的原始推动力,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不感兴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再重要,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都是毫无意义的。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虽然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大部分的教师教学观念还是比较陈腐的,在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分数才是“王道”教学方式较为机械,习惯性的将自己当成课程的主宰,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种教学现状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时候,学习兴趣逐渐被消磨殆尽,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在教学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当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先适当的发散学生的思维,运用教学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比如说,让学生思考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父母是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自己的关爱之情的,与《背影》这篇问题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能够适当的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在生活中一个良好的习惯,可能会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学初中阅读知识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知识的时候,要教好这门课程,就必须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阅读知识,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首先,在教学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学会循序渐进,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但是学生的阅读习惯还是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不少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就会放弃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众所周知,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阅读习惯尤其如此,有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于阅读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尤其是男同学,他们更加喜欢理科方面的知识,对于阅读的兴趣不大,阅读习惯的培养难度也就更大了,所以说,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学会循序渐进。
其次,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总结,让他们学会做笔记,这样才不至于在阅读之后,将自己读到的知识都“交还给老师”,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当读到结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段话的时候,初次读来可能有几分寡淡,但是反复阅读可能很容易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这一点上,还应当培养学生总结的习惯,如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探讨这段话引发人情感共鸣的原因,它有什么深层次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学好阅读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展阅读教学
任何艺术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阅读知识实际上也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文章都脱胎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文章无一不是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语文阅读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开展阅读教学,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学习阅读知识。
例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老王”这样的人存在,他们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知识,这样能够展现语文阅读的魅力。
四、学生走进阅读空间之后,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牡丹江市范围内组织各中学骨干教师召开座谈会,对作文教学问题进行了调研,了解到作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的问题:害怕写作文,作文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作文结构比较单一,仿写、套写比较多;作文语言平淡、缺少文采,缺少朝气和活力。
2.教师的问题:作文教学计划性差,盲目性大;作文命题随意性比较大;作文指导不系统,方法单一,指导不到位,缺少实效性;作文批改周期长、作用小,教师对学生作文缺乏鼓励性的评价等。
针对以上情况,在征求基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为主题,在牡丹江市范围内开展了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主题沙龙活动。通过展示课、研讨交流等方式,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采用科学训练方式以及作文批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研讨,教师们在以下几方面达成了共识:1.作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2.通过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3.不断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作文教学模式;4.关注写作与生活的联系;5.作文教学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劳动,应注重积累,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案例展示】
研讨主题: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课题:放飞想象的翅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想象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在多种方式的写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重点: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学生思维。
难点:运用多种方式写作。
课型:作文指导课。
教学方法:双主互动。
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秋日私语》,让学生谈谈自己由此想到的人、事、物、景等。(教师播放画面,营造氛围。)
二、课堂新授
1.有人看到字母A就会想到:“既然目标在山顶,就不要在山腰停留”;有人看到字母C说:“你的心灵之窗打开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熟悉的26个字母,你能想到什么?它可以是一句名言,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用自己的话阐明的一个道理。(多媒体展示画面,出示训练内容,明确要求:1.这句话要美、简洁而富有创意。2.要真,字母之形和所讲之理要相得益彰。学生开动脑筋,让自己成为哲人。)
2.让学生从日常的积累中收集美文的片段,或朗读,或成诵。引导他们欣赏想象片段。(出示要求:想象合理,意境优美。)
3.出示一个打好包装的礼品盒,告诉学生这是送给他们的礼物,请一名学生上来拆开,全班猜猜是什么。(盒子里有墨水盒,墨水盒里有片火红的叶子。这时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画面。)告诉学生这片叶子对老师很重要,请他们根据对老师的了解,讲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看问题不要被表面所迷惑。学生揣摩教师,编写故事,互相补充。)
4.想象的目标是创新。想象,要冲破牢笼,让思想自由驰骋于古今中外;想象要求新求异,努力创造新形象,表达新思想。当然,想象离不开生活,也许想象作文中所展示的事物未必是生活中曾有过的或将来才会有的,但必须合乎真实的生活。愿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写作的天地中自由飞翔!(明确想象的注意点,加深理解。)
教学实录:
师:晚秋季节,当同学们每天匆匆地行走在学校与家之间时,是否留意到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着的秋呢?如果你留意到了,就是生活的有心人;如果没有留意,没关系。老师这里准备了一组“秋之韵”,我想请大家擦亮慧眼,与我一同走进秋的世界!在享受这美妙的视听盛宴时,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音乐,你能想到哪些人、事、物、景或一首诗、一句格言、一个警句。(多媒体展示:秋之韵。)
生:看到片片红叶,我想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看到大雁南飞,我想到泰戈尔的诗句“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我已飞过”。
生:听到《秋日私语》钢琴曲,我想到了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
生:看到一地野,我想到了诗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隐逸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
师:其实大家刚才在不经意中运用了一种思维方式:想象。因为想象,才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这节作文指导课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我们知道,26个英文字母是西方文字的基础。今天让我们用汉语来演绎他们,也许会发现许多新意。比如:A――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D――小园香径独徘徊。在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字母的外形与道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师:对,也就是形与理相得益彰。想象的第一个要求:合理。(板书。)下面请同学们发挥合理的想象,任选26个字母其中的一个,用一句诗、一句格言、一个警句或自己创作的哲思句,来诠释你对26个字母的认识吧!
生:Z――做黑夜里一鸣惊人的闪电吧!
生:Q――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H――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T――人生如香茗,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
生:Y――条条大路通罗马。
生:O――总是由起点回到终点,无论何时都有始有终。
…………
师:同学们充满睿智的语言,让我佩服。我发现很多启迪来源于美景,大自然真的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一学期以来,我们曾用手中的笔无数次地赞颂大自然,打开你的记忆之门,快速搜索你写景习作中最得意的片段!
生:花海──大海虽澎湃,花海却更雅致。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薰衣草,你为何如此艳美?轻风拂过,你发出淡淡的芳香,狂风吹过,你散落的花瓣飞舞,幽香……
生:雪――她来了,穿着银装,随着舞娘,在空中恣意地飘啊飘啊。她,旋转、翻身、落体。她的美,穿越古今,她的眼如梦似幻,她的笑扑朔迷离。在这明净的天空中,永远飘散,飘散,永不消融。
生:月──月光下,美丽的音符在静静地飞舞着,优美的声音仿佛是爱的诉说,如飘雪般的空灵,如落花般的淡雅,如雾来时的朦胧。
…………
师:同学们优美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可惜老师笔拙,没能写出如此美的文字,但我带来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其他同学思考朱自清都有哪些想象?
生:像亭亭的的裙。
生: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生: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生: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师:朱自清先生在月色下,面对那样的荷塘,他的想象是丰富的,构成了这样美轮美奂的意境。想象也就是不仅要求做到合理,还要丰富。(板书。)央视主持人大赛有这样一个环节,给选手几个不相关的词语,快速连缀成文,以考察选手的综合素质。我选择了“夕阳・远山・笛声”,请同学快速动笔,形成一幅唯美的画面。
生:夜色将至,夕阳的余晖用最后的光亮为大地洒下一片温暖安详。一切都静谧着,安静地沐浴着这一天当中最后的温暖。远处的山霎时间变得“金碧辉煌”了,余晖为远山披上了一件温暖华丽的衣裳,山后隐约传来断续的笛声。鸣笛人也在感慨夕阳的美吗?
…………
师:如此优美的文笔,让我震惊,所以我十分想赠送大家一份礼物!请一位同学上来拆开,并展示给大家看看是什么礼物?(学生拆礼物盒,拆掉包装纸,是一个鞋盒,学生七嘴八舌地喊是鞋;打开鞋盒,还是一个盒子,大家惊呼;再打开盒子,居然还是一个盒子,学生兴奋异常,最后,学生拿出一片叶子。)
师:这是我们学校“艺体馆”墙壁上爬山虎的叶子。这个创意来源于我上高二时的一节政治课,我的老师拿着一本《大众电视》进来,给我们看封面,封面上是当时我们的偶像周润发。大家兴奋异常,可是老师却突然抽走了封皮,露出里面的政治书封面。谁能说说这是在启迪我们什么?
生: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
师:对,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但是我要说的是:我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让大家真正明白我渴望的那种境界:俯首拾来皆学问,信手拈来便成文。礼物是轻了些,但这里面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想听吗?(多媒体展示:“学校的爬山虎”动漫。)
10年前的我,心比天高,总想冲出4中的高墙,总渴望尝试一份崭新的职业。不安的心,躁动的情,让我不知道当教师原来是这样的幸福!
我常常独自一人徘徊、犹豫,直到有一天,一位小小的男生,胆怯地送我一份神秘的礼物和一句稚嫩的话语。对,就是这株校园的爬山虎。他说:愿老师桃李满天下,愿老师的事业如爬山虎一样红红火火!
那一刻,我怔住了;那一刻,我深思了;那一刻,我顿悟了:因为是老师,我传播了思想;因为是老师,我培植了美丽。就是这个男生,让我成熟,让我真正明白:我最应该做的事情,便是踏踏实实地与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师:10年了,我守望着美丽的4中,当我再次驻足火红的爬山虎面前,已经上演了和即将上演的是我与大家的故事。我请大家大胆想象一下,根据开学以来,你对我的了解,再加上你美好的愿望,我们之间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怎样的校园故事呢?
生:夕阳回家了,我也该回家了。我匆匆忙忙地跑出教室,一阵风拂过,树叶簌簌地落了下来,有一片落到我的脚下。我躬下身子,刚要捡起它,老师轻轻地把它拾起,然后扔进垃圾桶。我一怔,老师回过头,露出微笑。皎洁的月光,照在她的身上,是那么明亮,耀眼。老师转过,又到另一处拾叶子 ……校园里那么寂静,只有老师忙碌的脚步声,汗水一滴滴地溢了出来,掉在了地上……
生:一道旨令,划破平静;一纸调令,心头悲痛。为何,为何,弃我而去?为何,为何,无可挽留?心灵导师,生活朋友;后将不见,心里话,向谁诉?胸中苦,与谁哭?平凡老师,不凡成绩;平常一语,用时重要。怨您一时,爱您一世。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脚步,心灵最深处,虽后不见,信息常有。良师益友,生活需要,有您,一师一友,心里最希望。心底深处终有你,不管去与否,爱您永远,想您永世。
…………
师:这些故事编写的基础是对我的了解,也就是要求想象要有生活的基础;再加上你们的愿望,这就是要求想象还要体现你的深刻思想性。在大胆的想象中飞逝了45分钟,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大家牢记:写一句话时,你是一个睿智的哲人,要有理;绘一幅画时,你是具有慧眼的画家,要有美;说一则故事时,你是能说会道的演员,要有情。
其实,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根植于生活,当我们为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必然会迎来化茧成蝶的那一天!
【教学评析】
听了梁君老师的课,感觉非常好,下面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谈谈我的看法:
一、梁老师的课以敏锐的视角抓住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开发了想象、联想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联想、想象的要求。
二、以明确的学习内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工具性、人文性。采用《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既美又开发了想象,很好地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从英文字母中进行联想,夕阳、远山、笛声,以想象作文来做导航,设计很巧妙。
三、以常规的学习方式,在强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建议一线教师要关注,包括规范作文指导以及作文批改等方面。小作文是快餐――谈作文构思,快速构思。黑龙江省的作文命题,从构思(审题、立意、选材)、评价、修改等多方面考查学生作文能力。最近恶搞语言的文字在学生作文中频繁出现,分数很低,我们不倡导新网络文学,因为那是不规范的。
四、梁老师的课巧妙之处还在于她所设计的联想和想象根植于生活,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教学思想,基于从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考虑。
想象是写作的翅膀,想象要根植于生活。不然,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梁老师的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悄然动容,体现了想象的作用。
就“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问题,部分参与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积累・模仿・创新
一、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石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
(一)积累素材,作文言之有物。
1.积累素材,主要靠留意生活。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中积极寻找、积累作文的素材,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
2.其次是从阅读中积累。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使他们学会选择性阅读,并将要点、感受以及妙词佳句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积累本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写专题研究型的读书笔记。
(二)积累构思技巧,作文言之有序。
教材中有许多构思技巧值得借鉴。如,《济南的冬天》的首尾呼应;《斑羚飞渡》对素材详略的巧妙安排;《阿长与〈山海经〉》的先抑后扬的写法。积累这些构思技巧,写作中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适当变通,就能给作文搭一个好架子。
(三)积累语言,作文言之有味。
1.学会咬文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为什么用得好?细细咀嚼一番,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长期积累,炼字之功必然见长。
2.积累好词佳句。如《理想》中的句式,“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表意深刻,又有层次。
3.摘抄优美段落。课文中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都可以作为语言材料积累。如,《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等优美的段落。积累多了,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既可以为文章增色,又能准确表达思想,何乐而不为呢?
二、模仿,是作文成功的阶梯
(一)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要认真分析优美生动的范文,要字斟句酌,待烂熟于心后,再重新去写,或复述、缩写扩写、改写续写,或合理选用,适度取舍。学生加上自己的感想,这就是突破、提高。如此训练,待技法娴熟,学生就可以脱离样本,从而创作出具有新意的文章了。
(二)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的仿写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进而增强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阅读时去模仿、借鉴作者的思路,培养自己的写作思路,掌握写文章的“格”。只要按照文体要求进行训练,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文体写作的“格”,写作时就可以借范文之“格”,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轻松地进行表达,平时作文的那种杂乱无章、言之无序的现象也就避免了。
三、创新,是作文成功的钥匙
(一)立意创新。
首先,要选择最佳突破口,即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最新的角度立意。其次,在立意上要体现时代性,体现应有的时代意识、思想高度和社会责任感,使读者耳目一新。
(二)选材创新。
作文时选取新颖独特的材料,往往能收到“笔下见时代,墨中尽风采”的奇效。为此,在选材时要突出一个“新”字,另外还要把握住“舍旧取新、舍大取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材原则,力争做到“推陈出新”。
(三)结构创新。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结构创新,应在“不平”上下工夫,即作文时要把结构安排得曲折有致,读者读起来就会兴味无穷。结构创新的方法很多,如巧设悬念、网页浏览、日记连缀、电影放映等。
(四)语言创新。
语言要有文采,必须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基础上,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作文中要使用富有表现力的鲜活语言;要适当引用一些诗句、歌词、成语等;还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注意整散句的结合、长短句的搭配。
(牡丹江市第20中学吴丹)
生活化作文是怎样炼成的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他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与习作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学生的作文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文章。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作文生活化的初步尝试:
“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总希望学生能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在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一点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来。
我告诉学生12个字“勤观察,会方法,多积累,巧应用”。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勤于观察的重要性。其次,具体指导他们的观察实践,让他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和顺序,引导他们积累观察的所见所感。
我的学生都有一本“随笔本”,我要求学生每天写随笔,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人、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
学习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时,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春天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拽一下绿叶,吻一下红花;春天像一个快乐的新娘,绽放幸福的笑靥,迷人的光彩。”
“河边有洗衣的人,也有嬉戏的孩子,岸边长枝的垂柳也把手伸进水里,为自己梳妆打扮呢。”
应该说,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选题和多彩的生活记录,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因此,学生的作文才是对我们美好生活的个性表达。
学生是生活的参与者。他们不是镜子,被动地反射生活。“作文先做人”。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引导他们走进社会,思考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聚焦显示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
学习《月球上的足迹》一课时,恰好我国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于是,我要求学生写写“嫦娥一号”,角度不限,体裁不限。学生的反馈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602秒,‘嫦娥一号’发射升空!10月24日19时15分确定发射成功!‘嫦娥一号’作为中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正是中国人敢于挑战世界难题的勇气的体现,也是中国人创新精神的升华。嫦娥撼天,扶摇直上九万里!巨龙昂首,中华民族梦将圆!”
生活是作文创作的不竭源泉。走进生活,学生的描写可以很生动,学生的议论可以很精辟,学生的思想可以很深刻。
实践证明,有我们的正确引导,学生完全能够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郭雪峰
宁安市第4中学邵明丽)
呼唤绿色作文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写“友谊”为话题的文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编织一个与朋友发生矛盾最后又和好的故事;为了表达一种所谓感人的亲情,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在自己生病时才感受到父母之爱;讲自信的故事,似乎只有在考试成功后才想起是自信发生了作用。这都是灰色作文的表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赵谦翔老师的一堂“绿色作文”课,感受很深。从此我和我的学生便走上了绿色作文的道路。我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亲密无间!让学生珍惜自己的人生经历,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真实地再现内心的情感。
要想让学生写出绿色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我的具体做法是:从初一开始,在任课班级里安排几个“情报员”,定期向教师汇报学校或班级里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再提炼出适合学生下笔的题目,让学生去叙事、去描写、去评说。让学生每天都有想表达的愿望。
我还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比如在作文之前,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牡丹江市第9中学张波)
习惯培养很重要
一、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每人每天背诵50字左右。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录本,每天共同摘录50字左右的内容,这“50字”可以是一条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条短信,一副对联……内容最好文质兼美。例如: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艾青的《盼望》等。将这些内容摘录后,背诵下来。这样坚持下来,3年可背诵18 000字以上。学生养成此习惯后,深感受益无穷。
二、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每天练笔500字以上。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练笔本”(也可以叫日记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写下来,写不出来的情况下,可借鉴好的文章,进行抄写、仿写、缩写。不要谈“抄”色变,“熟抄文章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坚持3年,可写文18万字以上。有了练笔的习惯,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