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秋天的诗词

关于秋天的诗词

时间:2023-05-31 09:3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秋天的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秋天的诗词

第1篇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第2篇

1、九九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我们也称它为登高节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是中国的感恩节。重阳节的登高是始于东汉,和费长方与恒景的故事有关,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2、下面我们来说一下重阳节手抄报的画法,在手抄报上我们可以画一些高高的山峰和仙鹤白云表现出登高的习俗,因为那时候是秋天了,我们可以画一些落叶也可以画一些好看的花来让我们的手抄报更加的好看,在文字方面,我们可以写一些重阳节的故事和由来,也可以写一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在教育的总目标之下,建构跨学科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跨学科统整学习的切入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通常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国学”教育,就其学科内涵而言,中华传统文化融汇了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不同时期文化的思想、体例、流派都包容其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仿佛在与历代文人对话,与不同思想交锋,观历史变迁,品人生百态;就其学科外延来说,传统文化与历史、人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孕育于其中,又独成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认清了国学教育的综合性特质,开展国学教育也随即成为了一项统整学习活动,将国学与历史、人文、音乐、美术等统整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场,让学生通过主题式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学科的壁垒,让国学与其他学科以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完整的形式“共处一堂”,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其生活呢?基于这样的质疑,我们创新研发了移动终端支持下的国学精品课程APP,以移动学习软件,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国学精品课程APP一共分为九大板块:分别是“四季主题”“国学相关主题”“诗词解谜”“配乐背诵”“知识竞赛”“音乐欣赏”“场景化学习”“校园实践”“个人成就”。该APP各大模块以场景化的形式铺开,音乐、美术、科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兼容其中,通过移动终端的支持,课堂内外得到链接,自学与指导有机结合,跨界统整成为现实。

该APP的核心板块是“四季主题”板块,主要学习的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诗歌,通过时间轴和四张国画,巧妙将四季变化融入一个界面,季节诗词暗藏画中,充满探索的乐趣,提升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主题的学习。以 “秋”主题下的诗歌为例,这里有《山行》《望洞庭》等描写秋季景观的诗歌,学生可以逐一学习相关的内容。每一首诗歌都包含“诗词欣赏”“诗人故事”“视频欣赏”等几个栏目,学生通过学习诗歌的词句解析、学唱根据诗歌谱写的歌曲、阅读诗人写作的背景、观看与诗歌相关的科普动画片(例如,学习《山行》一诗时,配套的视频是《枫叶为什么在秋天会变红》),获得对于“秋”主题的立体全面的信息。

“配乐背诵”板块是女生非常喜欢的栏目。学生根据诗歌来选取自己认为合适的古典乐曲,并借助PAD录制成自己的配乐朗诵音频,就像“卡拉OK”一样,糅合了对音乐的欣赏和对古诗的理解,是一种巧妙有趣的统整学习。“闯关题目”里要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选择最适合诗词意境的音乐,这打通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壁垒,让学生在闯关中潜移默化感受文化的浸染。

男生们特别乐于在“场景化学习”板块中流连。他们可以穿越时空,化身为不同朝代、不同场景的人物,并且跟随里面的人物一起吟诵诗歌。学生在场景中面临各种选择,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路径。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首首诗词,还有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变迁、诗人的情怀等。这是传统课堂上无法呈现的学习内容。

“校园实践”板块里,我们把学习的内容扩展到了整个校园,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朵都蕴含着丰富的“国学”教育资源。学生通过APP扫描二维码,无需上网就可以了解和这些景物有关的诗词及相关知识,包括诗词里蕴含的情感、名画的欣赏、名作的赏析等。学生通过里面的注解,不仅学习了有关诗词的诗、情、画、意,同时也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这种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

“知识竞赛”板块有三种不同知识类型的闯关,分别是“文学理解”“国画欣赏”“科学认知”,通过学生最喜欢的闯关形式来测评孩子们学习了有关诗词知识后在文学、书画、科学领域的掌握水平。这种测评,是对古诗学习的一种跨学科的整合,每一种闯关都会给学生不同等级的激励。

在“个人成就”板块里,APP系统可以从文学、科学、实践、艺术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浸润度的考量,记录学生所有操作数据,用于后期分析,辅助教学研究。

国学精品课程APP内容丰富多元,界面精致典雅,形式妙趣横生,吸引着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加入学习的队伍,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季节里的某一首诗歌深入学习,指导学生查找资源的方法。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运用方法自学、闯关、配音、欣赏、检测……课内是对课外学习的一个方法的指导,课外是对课内学习的一个有效延伸,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第4篇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歌就应该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初中生,他们个个青春飞扬和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美好纯净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诗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而现代诗歌教学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育观,这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情趣

老师自身热爱现代诗歌。广泛阅读,有广阔深厚的诗歌背景知识。熟练掌握现代诗中的术语名词,诗人简历、创作背景等,常常给学生赏析诗词。借助画面用自创诗去描绘。常常有情感地朗诵诗歌。改诗填词,自创诗歌,用诗歌表现生活。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功底高深,用词丰富精当,情趣高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文学,爱好诗歌。

2.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读、物象、意境、写作技巧

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

朗读:注重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诵读要贯穿学习诗歌始终。

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速。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有时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适当增强其音量。

物象:看诗歌里写了哪些人、物、景、场面。诗歌里面描绘的人、事、物、场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画面。意境:这些物象到底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来挖掘意境呢?可以联系写作背景,了解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品词语,抓修饰语,注意词语的感彩,明确其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注意各种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话中话,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这个环节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体裁而言,读诗歌,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想像……就阅读目的而言,掌握内容,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分析--综合--联想;掌握写法,心理活动的主体则是归纳(归纳写作特色)--同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因而,诗歌的课堂,更应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充分想像、个性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诗歌的课堂,更应该是诗人、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灵密语。

写作技巧:选词炼句,根据画面和意境,找出词句的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如何其芳的《秋天》。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有本体和喻体互换,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看标题: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交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读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诗词的结尾即使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3.广泛阅读、比较阅读,自我实践

第5篇

摘 要:语文教学可以说包罗万象,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易诵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很好的把经典诵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关键词:中学语文;经典诵读;渗透

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因此,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将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学生,其意义更是非凡。如何有效地开展好学生诵读经典活动,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带给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尤其是文化领域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却对本土文化一脸茫然,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如数家珍,却不了解清明、端午是什么时候与何等内容,所有这些不能不令我们反思和警醒。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经典名著,人物故事,亦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都是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的学生可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而通过了解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被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典送诵读”的做法

(一)课前诵读,营造气氛。课前三分钟是每节课开始的“序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灵活地处理好这“三分钟”,往往能够为整节语文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经常要求学生进行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除了诵读书本上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外,我还时常根据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单元主题相适应的古诗词来进行诵读。 在我的语文课前,我都会让学生利用一分钟教他们背诵一段《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起码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经典的教诲,不也正是我们家长和教师需要教给孩子们的吗?即使再过多少年,也不会过时!再如,我在上《土地的誓言》、《春酒》等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词进行诵读;我在上《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课文时,就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四季有关的古诗词进行诵读。这样,教师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古诗词,提升语文素养,还在书声琅琅中营造一种课堂上应有的活跃气氛,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同时,每天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更好地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延伸,品读经典。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诗文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将它们适当的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可以作为课文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经典诵读引入了课堂。如在教学琦君的《春酒》时,我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名作赏析”的环节,让学生诵读余光中的《乡愁》,让他们在诵读中去感受另一种思乡之情。这样,既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不同情境下的“思乡”之情,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对经典名作的诵读和赏析。

(三)主题活动,分享经典。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围绕活动的主题,去搜集经典名著,在这基础上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分享经典。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时,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的朗诵会,让学生一起分享关于“春”的诗歌、散文;在进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教学时,我们可以开展一次“我爱黄河”的古诗文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黄河”的诗文。因此,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分享了经典诗文。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传统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今天,这些经典之作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我们的社会进步贡献着它们的生命活力。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引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就可以让“经典诵读”融入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当前,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话题和新思维方式,提供给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新的平台。国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但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不容置疑的。

第6篇

解读同质 层层推进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一课由《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三首诗词构成。从内容看,它们表达的都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这份思念背后的意蕴却各不相同。在教学时,我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意,在对比异同点的过程中,将教学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怀,感悟诗词的意境。

我从一幅简笔画开始,把长江、长城和黄山、黄河等都标出来。在长城临海处标明“山海关”亦称“榆关”,在黄河南岸标明“洛阳”“汴京(开封)”两地,在长江下游标明“钟山(南京)”“京口(镇江)”“瓜洲(扬州)”三地,在黄山北部标明“和州(今安徽和县)”。接着,我点明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第一首讲的是王安石二次拜相,在就职途中心系家乡的事情;第二首讲的是在东都洛阳为官的张籍,于秋天政务繁忙之际惦念在和州的亲人;第三首反映的是纳兰性德随大军出征边关,在日夜兼程的行军途中,更加思念家乡的平安生活。这三首诗词中,王安石的诗发端于从钟山到汴京的任职途中;身为安徽和州人的张籍,因公职羁留在东都洛阳,遇寒感怀,诗记思亲之情;纳兰性德的小令则记写从京城随军去山海关一带时的豪迈与忧思。草草几笔、寥寥数语的板书,立刻把学生引入诗人的生活天地中,理解诗词内容也就不难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思考的基础,熟读成诵之后,思维才更加活跃。而对比阅读、挖掘共同点是深入阅读的起点。通过总结概括,我们可达成三点共识:首先,三位诗人都是背井离乡到外地去公干,身在外地,心念家乡;其次,三位诗人都感觉到季节的变化,睹景思情,念及故乡家园;最后,他们都是以国事为重,为百姓忙碌,在难得的闲暇时想念家乡。这样,几位诗人的家国情怀就跃然纸上。三首诗同步对比,理解便层层推进,可以收到单篇诗文讲解收不到的效果。

解析差别 开阔思路

掌握共同点以后,对不同点则要深入分析。上述三首诗词的不同点有六处:体裁不同(两诗一词),作者所处朝代不同(宋、唐、清),作品内容表现的季节不同(春、秋、冬),作者身份不同,写诗时的心境不同,对为官的心理不同。显而易见的不同点学生自能谈及,无须赘述,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学会入情入理地分析诗词则是课堂教学的要义。

中唐时期的张籍只是一个普通官员,王安石拜相的起起落落发生在北宋年间,身为贵胄的纳兰性德生活在清朝初期开疆拓土的征战之时。所以,乡思中的乡愁是不同的:透过“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王安石想到的是如何留住这春风明月;身处洛阳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张籍惦记着家人的安危冷暖;感受到北国冬天的周天寒彻,风雪之中的纳兰性德则祈愿家安国泰。沿着对不同季节的感受去进行深层思考,三人迥异的心境便逐次展现出来了。他们的人生际遇不同:王安石厌倦了宦海风波,对二次拜相后的执政生涯缺乏信心,还未就任就想着“明月何日照我还”了;科举及第的张籍为了封妻荫子不得不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打拼”,在京城形单影只,对家人的惦念不是几行家书能够表明的,只能依靠鸿雁传书一次次表达自己的牵挂;纳兰性德本是一贵族子弟,在京城里过惯了富裕安定的生活,因此对那些戍守边关的普通将士们见怪不怪的事儿总会多些感受,辗转难眠、难以释怀时也只好去理一理乡愁。

比较是开阔思路、深化思维的重要手段,应该贯穿于阅读的始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参照注释、借助相关背景资料深入细致地进行对比,既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一环,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

打破秩序 冲出教材

比较阅读时,教师还可以打破单元限制,甚至打破年级界限,不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原有顺序,大胆调整,自由组合对比。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多以单元形式呈现,编排有三个明显特色,一是表现对象单纯,人、事、物、景、情轮番上场;二是写作主旨单一,多是颂扬、赞美、怀思;三是同单元课文内容相近,每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就已经列出了相同点。这些都为对比阅读提供了学习便利。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领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义,学会边读边思考,做好读书笔记,以便对照分析。

在将不同的文本进行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注意不同文本间的细微差别,以达成在比较中发现、在赏析中提高的目的。如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及《小珊迪》(卖火柴的小男孩)来比较两个孩子的命运;将《跨越百年的美丽》和《我最好的老师》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居里夫人的淡泊及怀特森老师的睿智;把《晏子使楚》和《将相和》一起阅读,比较晏子的机智与蔺相如的豁达。同样地,也可以在《只有一个地球》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两文中去感受“珍爱家园”的主题,通过《老人与海鸥》及《金色的脚印》学会敬畏自然与生命,还可以从《梅花魂》《落花生》《木笛》等文中学习优秀的美德与精神。

除以单元为中心开展对比阅读之外,还可以以教材中的某篇为核心提炼一项阅读主题,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找到相似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开展同主题的海量阅读。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一组关于爱的课文,我们可以选取丛书中《苏珊的帽子》《爱心》等文章,指导学生在对比中多角度阐释“爱”,从其中鼓励的掌声、温暖的问候、甜甜的微笑中感悟爱的力量。又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名人故事为专题,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再为学生选读丛书中的《孔子拜小孩为师》《文同观蛇悟书法》等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主人公平凡中的伟大,学习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而联系到写作教学。

第7篇

一.努力构建人文课堂

营造课堂人文气氛是实现诗歌人文精神有效传承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在人文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渐染,才更容易接受人文,因此,我们要把人文课堂的构建放在改进诗歌教学方法的首位。

(一)教学内容人文

古诗词教学要教些什么?字词,篇章结构,表达方法,还是主题思想?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郑桂华认为“想从诗歌里学语文知识,学主题思想,甚至学逻辑分析能力,都是抓小弃大”。朱自清先生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关于国文教学的目的,先生认为有两点:(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

1924年,先生在发表的杂感《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后来,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先生又说:“经典训练的作用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特别是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的教学,固然要注意知识技能,更要注意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诗歌课堂只有改变重知识的倾向,舍弃琐碎的分析,努力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辉里,才能真正留住学生。

(二)注意情感引导

《文心雕龙》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可以说,“情”是诗歌生命的第一要素,如果我们的诗歌教学,见不到教师的喜怒哀乐,教师自己融不进诗人的情感空间,走不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怎谈得上带领学生去接受人文的熏陶?诗歌是情感的结晶,教师只有以情去向往情,才可能打开诗与心之间的通道,才能让自己的情感丰富起来,才能培养起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使他们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性修养,最终形成健全人格。

陈军老师讲《登高》时,在凄美的《二泉映月》声中,先饱含深情地描绘了一幅画面:“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老师的深情独白激发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涛,当时课堂一片寂静,每一个人几乎都身陷情感的洪流而不能自拔。这样的课堂才是滋养人的课堂。

(三)尊重学生地位

林语堂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这么一段话:“因为学堂假定你们不会读书,不肯读书,所以把你们关在课堂,请你们静坐,用‘注射’、‘灌输’的形式,由教员将知识注射入你们的脑壳里。无奈常人头颅都是不透水的,所以知识注射普遍不大成功。”

林语堂先生的话形象指出了“注射”、“灌输”的教学方法的错误。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是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不允许我们再“穿新鞋,走老路”。

因此,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相互尊重、共同学习的气氛,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给学生话语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个性舒展的自由,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成果,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取得。但辨证地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缺点,现实课堂中,我们应当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切合古诗词特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传承方法。

二.入情诵读法

诵读是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朱熹说:“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的确,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叶圣陶先生也很重视诵读,他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身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不仅如此,诵读的重要性,还被现代心理学实验所佐证: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

比如,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翻成白话,就把诗歌原有的意境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这些诗句,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妙,才能渐渐感受到诗歌的苍凉和诗人对宇宙、人生、时空的思考,才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内心起变化。有效的诵读教学可防止应试主义、唯理主义教学法对诗歌固有的鲜活可感的原生态的戕害,可以诗歌特有的审美形式和人文精神,照亮学生的心灵。

三.比较品味法

比较法,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诗词加以对比,找出其中同和异的学习方法。早在宋代,朱熹就说:“凡看文字,诸说有异同处,最可观。”叶圣陶先生曾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涵咏、体味,哪里会有‘真知’读,哪里会有‘真能’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品味诗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深入地理解作品,更好地发展思维和智慧。

我曾给学生一并讲解这四首词:《虞美人》(李煜)、《蝶恋花》(晏殊)、《雨霖铃》(柳永)、《声声慢》(李清照)。教学时我这样设计:四首词皆写愁,但愁情各有什么不同?给了你怎样不同的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文本,知人论世,在共同的“愁”字下,比较品味各自愁情的具体内涵,李煜繁华不再的悲叹,晏殊苦苦相思的孤独,柳永伤于离别的悲怆,李清照孤独无依的伤感;理解造成这些愁情的原因,李煜昏庸亡国,晏殊佳人不见,柳永落魄飘零,清照破家亡国;进而体会作家身世、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影,体会作家的慨叹在我们心灵中的投影。这样的比较品味,相比较单篇的教学,有时更能给人精神的濡染。

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教师不把既有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它的重自主、重体验、重探究的特点,能更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智力,丰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习那年,在教授马致远的《秋思》时,觉得这首小令的意象很有特点,但很多学生,可能只注意到前面三句九个名词并列的情形,而忽视了“夕阳西下”这一原型意象的理解,于是就设计了在文本阅读基础上,进行原型意象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教学设计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出课题,讲及“夕阳西下”时,请学生回想还有哪些写夕阳、黄昏的诗句,学生找了很多,比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而后我提醒学生,尽管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但在上述诗句里,“夕阳”都和什么相关。最后告诉学生,像“夕阳”这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相对固定的内涵的意象即为原型意象。

第二阶段,学生考虑高中古诗词里还有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合一个研究小组,并确定执笔人选。

第三阶段,利用两周的课外时间,小组分工协作开展活动,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完成信息收集工作。

第四阶段,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写出小论文。

第五阶段,交流总结,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宣读论文,同学根据老师给出的“评价量表”,对各小组研究成果作出评价。当时学生展示的成果十分可喜,好多文章融会着学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自主探究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古诗词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用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鉴赏古诗,爱上古诗。

补白背景,获取认知

在学习鉴赏古诗词中,如果能对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古诗。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写作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心态,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就可以轻松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具体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从而让学生轻松学习诗词。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教师就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自主搜集关于作者张继的相关资料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在课下利用书籍或者网络了解到这样的内容:那是一个秋天,张继赶考结束之后,却榜上无名,于是就乘船回家准备,第二年再次参加考试以便东山再起。这一晚上,张继乘坐的船在苏州城的西面枫桥码头停留。由于满腹心事和乡愁,因此一夜未眠,当天刚亮的时候,他看见了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色,月亮即将落下,寒霜满地,江边的枫树以及江上的渔火,还有远处依稀可见的寒山寺将作者的羁旅乡愁激发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提笔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诗。

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将补充背景资料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知识,获得自己的认识,然后将自己的收获拿到课堂上展示和同学们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而且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想象,体会情感

在古诗教学中,一般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诗词的含义都会有初步的感知,但是要进一步体会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入古诗挖掘,潜心品味,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以及诗中创设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山行》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小路行走的过程中欣赏到的深秋枫林美景,抒发了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可以说“诗中有画”,极具画面感。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中的画面画出来,从而体会文本的韵味。教师引导学生对话文本,思考如下的问题:诗中的“人家”的具置在什么地方?怎样正确理解“白云生处”的含义?“石径斜”又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抽象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最终以绚烂的图画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诗的含义,还深刻感受了诗中蕴含的美感。

古诗具有含蓄、凝炼的特点,通过为古诗配画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让学生轻松体会文本的意境。同时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活,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诗中的情感。作画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涵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咀嚼词语,深化解读

字词组成了诗词,理解了字词就理解了诗词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古诗中词语的含义,通过深入咀嚼、仔细品味诗词中的词语来深入解读诗词,升华学生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诗句中“疑”这个字,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这首诗的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中用的精妙之语,其中就提到了“疑”这个词。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怎样理解诗句中‘疑’这个字?”学生们有的说“意思就是怀疑银河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有的说“银河好像从天上落下来”,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么,将句子中的‘疑’换成‘像’可以吗?”经过大家的讨论探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疑”更能表现出瀑布的壮观,让人误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让我们感受到庐山瀑布的磅礴,而“像”就没有这样的气势,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用词的精妙。

第9篇

还没待到深秋的时节,落叶已开始渐渐飘舞。昨天,一个很是平常的日子,而在我的天空,却有一颗流星瞬间陨落。

自你我在网络邂逅,短短月余,我用虔诚日日夜夜为你在佛前祈福与许愿,却仍是无法将去往天国路上的你呼唤回来,你终于如你所料般的走不过九月,只留下一个灰色的图像,在我好友栏里念念成殇。

记得,当初你在一个网站里无意间看到我的文章,你说你被我的文字深深吸引,你说我的文字恰如你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你加我为好友,然后你告诉我是那么喜欢我的文字。最初,我并没在意你的到来,我以为只是一个喜欢我文章的网友而已,所以只是礼节性的与你聊天。可我怎知那时的你已经病入膏盲,眼睛看东西都渐渐模糊了。我们聊散文聊诗词,你的诗写得很有韵味很有意境,七言绝句简直可以随手就来,你把你的诗让我赏析,然后一起推敲字句。渐渐,我们越聊越投缘,没有任何一点杂念。后来,我们聊到了人生聊到了关于爱情的话题,我告诉你我的爱情,你告诉我你的故事。有时,你安慰我。有时,我劝告你。谈到人生的时候,你问过我有没有惧怕死亡?我很奇怪你怎么会问我这样的问题。你说你不怕死亡,你说你早已淡泊生死了,尽管你的语气看是平静,我却分明感觉到了你内心的焦躁,然后语气渐渐激烈起来,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很偏执却又无所谓。我问你怎么了,久久,你没说话。

你说我是你唯一加为好友的人。你告诉我你得了无法医治的病,已经很久了,你一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你说恐怕自己活不过九月。

看到你敲打过来的字,我的心刹那间就沉入谷底,我无法相信你说的是真的,却从你的言辞中又看不到谎言。是了,你没有必要骗我,没有人会拿生死来开玩笑。明白这一切,我宁可相信你是在编造一个谎言,宁可承认你是在欺骗与我。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一刻,我的心不知道怎么了,真的好痛。( : )

接下来的短暂时光,你总是在深夜时候才出现,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感觉到了自己时间已然不多,你的话特别繁琐,说起了很多关于你的事情。你说你二十多年来活得很不容易,你想起自己还算正常的那些年月,爱着人亦被人爱着,你与你爱的人沐浴在爱情的阳光里,尽情享受着这份甜蜜,憧憬着与你爱的人牵手走过今生。直到后来,你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万念俱灰之后,选择了离开。你说自己没有资格爱了,不能拖累于人。你说你的爱人对你始终没有放弃,四处为你的病情奔波,想尽了很多办法寻求可以医治你的良方。他越是这般痴情,你越是觉得亏欠,你说你何尝愿意离开,只是你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给不了你爱的人一个完美的结局……

你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你的文字在哭泣,在流血,在这个人世上,还有什么比求不得爱不能更为无奈更为忧伤的事情?你说你与他是前缘的盟约,好不容易盼来今生相聚,却无法同羽同翼,曾经的誓约之佚短简残篇的流离,为何只能短暂拥有不能天长地久?当秋天的枫叶再度染红了季节的颜色,那些曾经只能在记忆中泛黄。你回头望去,一切恍如昨日,似曾的样子,似曾的话语,似曾的场景,一切都似曾,却无以弥合今日的鸾飘凤泊,情已前尘,爱已旧事。

我不知如何才能将你心的阴霾抹去,只能鼓励你坚强,只能为你燃起一支心烛,夜夜为你祈福。每次聊天,你都不知疲倦兴致勃勃,我很想陪你聊天,却又担心你身体太累,总是强迫自己先行而去,以此换得你好生休息。然而,你传递的信息越来越不妙了,或许是你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或许是你还是抛不开这恋恋红尘,或许是你想早日脱离病痛折磨远离这人间炼狱,你竟然不顾劝阻不顾病体偷溜出去喝酒了。

此后,你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你的再也不曾亮过。

此后,我再也没有你的消息。我尽管已经预料到你肯定不行了,却还抱着一丝微薄的希望,希望你可以逃过一劫,希望你的亮起来。终于,你的在闪烁着,我欣喜已极,当我问到好些没,你那边却回到,她走了。那一刻,我整个人都空了,心,很痛很痛。

茫茫天宇,孤鸿声声哀鸣,唤你不如,不如归去。

告诉我你走了的人是你亲生的妹妹,她说你的好友栏里只有我,所以特地将你走的消息转告我,谢谢我对你的关心与祝福。

这几日,我一直处在恍惚中。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也没看见过你的样子,却总觉得看到了你,又模糊不清。短短月余,你与我来说是陌生的却又似一位相识很久的故友。突然之间我感觉有些恨你,为什么只给了我如此短促的时间,却要让我背负这样长久的切肤之痛。

莫名,哭你,哭你正值青春芳华却一缕香魂归西去。哭你,哭你还未曾写完那首绝句,到如今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哭你,哭你憧憬的爱情那般美好,你却等不到天长地久。你终于成了一只脱离尘网的雁,飞向属于你的那片天空,再没有病痛折磨你,再没有世俗之情困扰你,那里清风明月,开满了四季繁花。

我禁不住泪流,禁不住心灵的哀恸,我明白自己逃不过对你的缅怀。

一路走好呀,莫名!一路走好呀,我陌生却又熟悉的朋友!

第10篇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用”上下工夫,怎样能使学生活学活用?搞好语文课堂训练就是很好的途径。语文课堂训练主要是做好对语言文字、朗读、背诵、书写的训练。只有搞好语文的课堂训练,才能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既发挥训练的动力作用,又发挥训练的教育功能,使训练更扎实、更持久、更具人文性。

一 情境导入,“听”出意境

这主要表现在课堂开始之初,学生处在“听”的阶段。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现实的场景,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思维场”,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感受传递给学生,相互感应,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先生的《我的母亲》的导入时,在播放了《母亲》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后,笔者用深情语调对学生说:“古今中外,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母亲的挚爱被无数遍传诵,虽然这些优秀的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但那深挚的感情是一致的。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生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先生,在回顾自己人生历程的传记中,把深情的目光投向了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师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曲《母亲》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谁不疼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紧接着笔者话锋一转,切入正题。可见,激发思维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用音乐渲染,用画面铺垫,用语言点拨,把原本单调、乏味、枯燥的文字,赋予色彩、生命、气质。学生的思维就会如水墨画般缓缓散开,层层渲染。

二 激起灵动,“说”出感悟

这里的“灵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所产生的内心的冲动。主要表现在大脑的豁然开朗,肢体的自由解放,思维的积极活跃,表达的欢快流畅等几个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先让学生“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接着让学生“说”,先说关于母亲的诗词、歌曲、书画、故事等,其中歌曲学生说得最好,如《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懂你》,在让学生举一举名人写母亲的文章,有同学说写了《回忆我的母亲》;肖复兴记叙了《母亲》;老舍回忆了《我的母亲》,最后搞了一个小活动——“妈妈,我想对您说!”(主要说自己在哪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让学生体会有母亲的幸福!

三 激活想象,“读”出主题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进入文境,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体现训练的丰富性、创造性、鲜活性和有效性。在《变色龙》的教学中,学生们初读会觉得挺好玩,众多人被一只小狗耍得团团转;再读会发现作者运用幽默会夸张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神奇的特异功能——让警官奥楚蔑洛夫“变色”,无声地导演着此警官的变色“表演”;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警官奥楚蔑洛夫——地地道道的是一只沙皇专制统治阶级豢养的忠实走狗,那么,狗审狗案,见狗行事,狗狗相卫,狗胜人败,当然不足为奇了。就容易想象警官五次变化的语气、表情、神态:时而装模作样,时而耀武扬威,时而荒唐,时而拿腔作调。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色厉内荏的小人形象跃入脑海。作者用“变色龙”作题目的用意一目了然。学生此时处于“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利用创设的情境以及教材本身的特点训练学生读。可见在读的阶段,放飞学生的思维,让想象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在词海文坛的蓝天自由翱翔,至关重要。

四 结合生活,“写”出体会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尽情地想、大胆地说、快乐地写,训练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信心,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中《秋天》这首优美的抒情诗,笔者会用意味深长的语言对学生说:“作者何其芳写这首诗时只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学生马上流露出羡慕、赞叹的表情,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秋天”,文体自选,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抒情。虽说学生刚入七年级,文体或许广泛了,但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秋天可写的内容很多,自由选体不一定是坏事。其结果表明,学生写得很好。有学生描写秋收的热闹场面;有学生抒发了对秋的喜爱:“我最爱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早行的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有同学表达对秋天的看法:“秋很谦卑,她总在炎热的夏后悄然而至,可她却带来了累累硕果;秋很谦卑,她总在喧闹的夏后翩然到来,可她却留下了瓜果飘香,留下了丰收喜悦。”有同学写:“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天高气爽、硕果挂枝、粮仓满溢……”;有同学写道:“秋,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秋,你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还有同学写道:“田野里散发着稻香的气息,稻田里金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可见,学生们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秋天,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秋天。有了如此踏实的小写作训练,作文课上学生还会愁眉苦脸吗?

语文课堂训练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和发展科学认知结构的必要条件。学生用心去聆听,专心去朗读,尽心去书写,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学习,定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听的阶段,让学生感受到有温度的语文;说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到有风度的语文;读的历程,让学生领会到有厚度的语文;写的经历,让学生感悟到有宽度的语文。这四步特别适宜语文新授课,可以将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将呆板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将机械的课堂变得灵活机动。可见,语文课堂训练于课堂中蕴含智慧,在训练中孕育能力。搞好语文课堂训练是课堂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是课堂时间与学习效率的统一。

第11篇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板块,在当前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课外阅读的开展丰富学生的写作思维。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王玲玲(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育才小学,四川达州636150)

前言: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体现出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开展有效的小学写作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写作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写作素材的不足,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新意。为了解决这种状况,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写作思维。

一、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没有界限的,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但是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浓浓的乡情”这一写作主题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与“浓浓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交流,增长学生的见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写作是展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良好的理解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流畅。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提升学生对写作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一习作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料《奇怪的东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写研究报告的重点,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参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走进文本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运用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中心进行掌握,了解作文的要求和重点。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写校园的景色”这一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分享几篇写景的文章《春姑娘》,《美丽的秋天》,《叶子笑了》等,并将文中一些优美的词句标注出来,帮助学习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

四、结语

总的来说,课外阅读对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12篇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生字(80空8分)

炫( )耀 称( )职 滑稽( ) 赏赐( ) 爵( )士 御( )聘( ) 骇( )人听闻 随声附和( ) 勋( )章 钦( )差( ) 女娲( ) 颛( )民 鸷( )鸟 攫( )老弱 鳌( )足 ( )水 狡( )虫 夸 父 ( ) 发鸠( ) 柘( )木 白喙( ) 溺( )水 衔( )木石 打鼾 ( ) 饶赦( ) 赎( )罪 侮( )辱 恐吓( ) 堕( )落 梭( )子 酝( )酿( )

拗( )不过 依偎( ) 暗礁( ) 恐吓( ) 眺望( )确凿 ( ) 菜畦( ) ǎo( )过去 臃( )肿 脑髓 ( ) 蝉蜕 ( ) 竹shāi ( ) 攒( )小球 mì( )食 鼎( )沸 秕( )谷 tì( )傥 戏xuè( ) kē( )头 山ào( ) 步履 ( ) 掸()子 lí( )歌 叮zhǔ( ) 徘huái( ) 栅( )栏 花圃 ( ) 蹒shān(  ) 积zǎn( ) 洗濯 ( ) 鹧( )鸪 翱( )翔 蓦 ( )地 倩( ) 影 笑靥( ) 遨( )游 采撷( ) 藐( )小 童稚( ) 鹤lì( )云端 土砾( )沟hè()  癞( )虾( )蟆 yí( )然自得 项为之强()

2、文学常识填空(20空10分)

(1)安徒生19世纪( )作家。主要作品有《 》《 》《 》《 》。

(2)《格林童话》作者( ),( )国( )学家,( )作家。

(3)鲁迅原名 ,字 ,浙江 人,代表作小说集 , ,

杂文集 散文集 。

(4)中国四大民间是 , , , 。

3、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诗词原句。(22空11分)

(1) ,村南村北响缫车。

(2)我寄愁心与明月, 。

(3)酒困路长惟欲睡, 。

(4)道狭草木长, 。

(5)《归园田居》写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从事田间劳动的诗句是 , 。

(6)《归园田居》中表达作者想长期隐居田园的主旨句是 , 。

(7)荡胸生曾云 , 。

(8)《望岳》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 。

(9)《望岳》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千古名句是: , 。

(10)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1分)

A、蝉蜕 宿儒 秕谷 盔甲

B、肿帐 骊歌 戏谑 蹒跚

C、笑靥 采携 轻捷 蓦地

D、鉴赏 脑髓 桑甚 书塾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2分 )

A.“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B“.愿上帝可怜可怜我吧!”老大臣想。

C.“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D.她说,她愿意同他走,但哭着恳求他,让她先向父母告别。

二文言文阅读:(18分)《童稚记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童稚, (2分)

2解释划线的字:(2分)

明察秋毫( ) 项为之强( ) 鹤唳云端 ( ) 鞭数十( )

2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它与后三段是什么关系?(2分)

3找出文章中的两个成语(1分)

4 作者在第二、三、四段记叙了哪几件趣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6分)

(1)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

6 学完本文,你有何启示?(2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爱,有时是一种错误

⑴这样开始新的一天,已经六年了,只是今天,略有不同。

⑵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⑶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奔向学校。

⑷一天很快地在挂念里过去了,再见到它们,太阳已在遥远的地方等待落下,而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

⑸父亲笑着问我:“喜欢么?太阳花很漂亮呢!”

⑹太阳花?怪不得让人那样喜欢,多可爱啊。

⑺很快的,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我细心地浇水,呵护,太阳花在满怀的期待里成长。

⑻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转眼临近期末考,以学习为主的我并没有发现遗忘了什么。

⑼终于考完了,我扔下书包,亲近久违的蓝天,阔别的草地,可心里总有块地方空着,似乎是我忘记了什么。

⑽我开始清理房间,准备度一个快乐的寒假,拉开窗帘的那一刹那,我像是忽然清醒起来,窗台上本该有一片彩霞,我的太阳花!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枯黄的枝条在花盆里盘旋,有的已经伸出盆外,的一个花蕾垂着凋零的脑袋,显然是不会不再开放了。

⑾依旧是秋天,依旧是夕阳西下,那给我灿烂的太阳花,今日却分外凄凉。它安静地伏在窗台上,定格在枯萎的瞬间,世界从此与它不再相关。我有了很深重的负罪感,是因为我的爱,它才来到我家,而又是因为我的疏忽,它才过早地走了,这一切,都是我犯下的错误,不可挽回了。轻轻地把太阳花埋在地里,我走了。身后是去年同它一起开放的同伴,今天它们的绚丽,对我来讲,似乎是批判,我的爱,错了。

⑿转身的瞬间,我想起好多过去的事,好些东西都像太阳花一样可惜,我爱它们,便固执地将它们放进自己的空间,可到了最后,我总是不能很好地继续爱下去,以至于对我来说触手难及,而别人也无法得到。

⒀其实很多时候,爱,是一种错误。

8.文章多处描写了太阳花,分别是草地上 的太阳花;我照料下窗台上茂盛的太阳花;我疏忽后窗台上 的太阳花,前后形成 ,突出了主题。(3分)

9.解释第⑷段加点词“灼灼”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2分)

10.文章第⑵自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11.将第⑺段“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改为“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每天每夜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好不好?为什么?(2分)

12.第⑽段画线句是个病句,请修改后将改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1分)

的一个花蕾垂着凋零的脑袋,显然是不会不再开放了。

13.第⑾段“我”反省说:“我的爱,错了。”用自己的话概括,“我”错在哪里?文章最后又说“其实很多时候,爱,是一种错误”,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三、写作训练(40分)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这首歌是否能让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在那五彩缤纷的岁月中,发生过许多事情,像星星一样的明亮。童年是美好的,有许多事值得回忆……请以“童年”为话题作文。

要求:1、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8、明艳(灿烂) 枯萎(枯黄、凋零) 对比

9、描绘夕阳照射下太阳花明亮的色彩,表现热切期盼的心情。

10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开放时的样子。

11、不好。把“每天”“每夜”后置,并用逗号隔开,强调了“我”拥有太阳花时那种占有的自得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