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沟通心理学

高效沟通心理学

时间:2023-05-31 09:3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沟通心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效沟通心理学

第1篇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37-03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我国管理心理学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从1978年开始,我国心理学者开始系统地引入国外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在工作动机与激励理论、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领导心理与行为、管理决策与组织变革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研究,但目前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1]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极大的学科交叉性,并且二者都是以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偏重于理论解释和预测,人力资源资源管理更注重实践和事实检验。管理者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符合企业的利益追求,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对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具有现实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是指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要所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需要将企业价值观贯穿其中,重视管理方针的制定和实践。[2]任用跟企业有同价值观的人,注重员工的品质、忠诚度、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基本的智商等。管理方针和实践是以日常注重实效的考核反衬出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说到底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定式。相同价值的人会为共同目标努力,当价值观与实践管理结合起来,企业会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战略才会呈现出来。

(二)指导企业进行招聘和录用

企业在招聘中注重员工的心理资本,即个性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激情、乐观、韧性、情商、主观幸福感等心理资本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首先,人力资源部门要制定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的心理资本测量表;其次,要对招募人员进行心理资本甄别培训;再次注意心理资本与岗位的匹配。

(三)对员工进行心理学培训和开发

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员工工作业绩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开发注重的是员工短期效益,集中体现在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但是在本科生、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中,往往对绩效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诸如知识、技能等门槛素质,而是诸如自信、乐观等员工的积极心态。因此,培训开发要注重员工的心理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资本,才是实现企业培训的最大收益。

(四)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进行薪酬管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合理的薪酬制能够为企业保留和吸引大量的核心人才,员工所获得的薪酬除了各种货币性收入和实物以外,对符合业绩的员工进行福利嘉奖, 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好, 如果太少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 过高甚至高于其自身工资则会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3]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收入进行两方面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工作设计,组织职工创新,使工作不断丰富化、多彩化,给员工带来心理的满足感;在考虑工作责任、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基础上,将心理资本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报酬评价体系之中。

(五)引导企业进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有设计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评估以及绩效反馈四个阶段组成。有效的绩效管理应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因此,制定绩效计划首先必须考虑到员工心理状态的调整与改善,工作目标应具体化,具有一定挑战性,并且可被测量和评价。这样工作目标设置能够帮助员工树立信心,建立对未来的希望。

绩效执行阶段,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保持畅通,及时解决问题,引导员工的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发展。[4]

进入绩效评估阶段时,绩效结果的测量应遵循的首要准则是公平原则,否则易引发员工的负面情绪。公平原则是深化绩效管理的核心,不仅设计要公平,执行要公平,考核要公平、评价也必须公平。多数心理障碍都是从不公平开始的。此外,还需要引导员工针对绩效结果作出良好的自我评价,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内因,把不足归于心理资本的不足,以激发和保持长期的自信和乐观。

最终,绩效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阶段,把职务晋升、薪酬分配等绩效考核结果关联,为员工的自我提升提供环境支持,确保员工的希望不被破灭,工作激情节节高升。

(六)指引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一直是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关系。有时候,冲突和合作在劳动关系的发展中不断演化,当劳动关系双方在设计劳动利益除了矛盾时会出现博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未雨绸缪,在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加强劳动关系双方的民主、平等协商,把一些劳动纠纷处理在萌芽中。[5]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注重双方通过协商达到共赢,为员工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由借鉴西方的理论而来,这种借鉴而来的理论跟我国的具体国情有一定的差距,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套用,需要一步步进行探索,调整研究方向,否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阻碍了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目前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以足够的重视,相对于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步相对较晚,至今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即便是一些企业建立起了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管理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难度很大。比如说管理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管理需要变革,而员工对于新的事物没有那么容易接受;另一方面管理变革会触碰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会阻碍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部分还沿袭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很大程度制约了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二)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管理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岗位进行分析,获取岗位的工作信息,包括工作的内容、任职者的行为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结构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任职者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要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在进行人才甄选和配置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对任职者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测试。这就要求企业首先需要有管理心理学这领域的人才,其次才是需要制定一套测试方法对任职者进行测试和配置。企业在培养或者招聘具有管理心理学领域的人才,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同时在对任职者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素质和心理进行测试分析也要比普通的招聘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企业难以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

应用管理心理学工作本身的激励过程中,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效果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任务的重要性和工作的自主性等,应用这种激励能使员工感到与物质激励不同的效果。实际中要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需要赋予员工很大的权力,保证员工完成任务的流畅性。通常作为企业的基层员工,企业不可能赋予员工很大的权力,这就削弱了员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性,导致管理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四)忽视企业基本的沟通问题

管理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上层领导一味的关注着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效果,往往会忽视上下级之间最基本的沟通问题。企业不同的部门之间本身在沟通方面就存在着难度,企业如果只是关注每个员工的任职情况能否匹配,就会忽视其在每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问题。无论是垂直式管理还是水平式的管理,企业中都存在着上下级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影响着企业的等级制度,往往企业中的等级制度越严格,其阻碍管理心理学应用的力度更大。

(五)企业人才结构教育的反作用

根据企业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人才结构的培训教育作用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同时人才结构也具有反作用。让个性互补的员工配合工作,会使个体在相互地学习中优势互补,可能也会使相互间消极的态度影响对方。人才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次就能达到最优的结果,当再次调整企业的人才结构中,可能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产生不被企业认同的心理,给企业的人才结构教育带来相反的作用。

三、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之策

(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对企业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通常是指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运用管理心理学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的结果才会得到每一个员工的认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

2.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运用管理心理学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励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强大的作用,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别。从不同角度来看,激励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但高薪并不能真正留住人才,关键是企业能否提供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因此精神激励也需要重视,它能使职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6]企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稳定人心和维持用人关系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人才资源流动性大而造成的一系列难以管理的现象发生。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不断增强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并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通过员工的积极性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增强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建立一套聘用、选用、提拔、优化人才的办法及相应的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福利待遇制度,完善的激励机制,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从而打破原有以奖励核心和高端人才为主的激励制度,以便将全部员工纳入激励制度下,最终形成多层次的激励模式。[7]为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培养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

1.引入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引入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探寻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方法,是企业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管理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结合,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将管理心理学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结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加大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可以促进员工对当前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提高其专业化知识。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员工培训制度。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的特点和需求,建立一套内容丰富、灵活应变的培训信息系统,汇集培训所需的信息;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具体目标、内容、办法和步骤;同时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培训的沟通,让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更加高效快捷;最后是对整个培训进行效果评估,以便于进行下一轮的培训。另一方面是要完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多层次的培训,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拥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只有完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才能提高培训的水平。[8]

(三)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

1.员工参与决策

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决策,让员工知道工作的完整进程,保证员工对企业每一决策的知情权。最重要的是企业组织内部要建立强健的机制,把每一个员工拉入到决策制定过程之中来,让员工人人都参与决策,人人拥有决策的权力。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企业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2.适当下放权力给员工

现代企业是由多个部门或团队组成,适当的下放权力给员工,把完整的任务交给部门或团队执行,这样既能使员工体验工作完整性的同时还可发挥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让员工感到任务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能增强员工自身的认同感,激发人才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

(四)构建企业沟通的平台

1.改善企业沟通的环境

目前需要改革的是由公司领导层下达命令,下属被动接收的单向沟通模式。良好的沟通机制应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组织架构,形成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因此,必须改善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环境,可以通过一定的沟通工具,如电子媒体、意见信箱、内部刊物、布告栏等,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确保各种信息能够在企业内畅通,使有关工作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沟通并得以进一步解决。[9]

2.建立企业沟通的平台

企业同时要为员工提供交流的平台,员工可以在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注重与员工沟通感情。给员工表达自己心声和想法的机会,让他们发泄心中的烦躁和不满情绪,管理者理性听取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这样不仅使下属情感得到了宣泄,还能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同时,管理者还可从员工的见解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另外,管理者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一切可以与员工沟通的机会,在重大节日或生日时,给员工送出礼物或祝福,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怀,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五)重视企业的才结构和教育工作

1.深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知识型人才市场的进展与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发育,随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资本价值与其接近或接轨,提倡员工多岗位实践,通过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规划中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多通道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知识技术骨干型人才,尊重其个性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协调,鼓励和提倡他们向交叉专业、边缘化专业、甚至跨专业岗位实践发展,从而促进其挑战性、创新性进一步发展。[10]深化企业的人员结构,使企业的人员作用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2.做好人才结构调整的安抚工作

企业要做好人才结构的调整工作,避免员工消极态度的产生,一方面先要建立完善的人力结构调整机制,做好初次的人才结构调整工作,避免再次人才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再次人才结构调整中的安抚工作,避免员工出现挫败感和消极心理。因此,企业要了解企业内部的岗位特点,善于整合内部资源,使人才结构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 琪.当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重心[J].学园,2013(34):18.

[2] 王柏霖.基于战略性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J].管理研究院,2014(6):46.

[3] 王丽敏.解析薪酬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管理,2014(3):76.

[4] 胡汝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应用[J].中国经贸,2014(11):93-94.

[5] 杨红娟,王 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劳动关系管理[J].经管空间,2014(7):132-133.

[6] 黄丹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J].海峡科学,2014(4):52-56.

[7] 邹兴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4(8):115.

[8] 吴 丹.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培训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93.

第2篇

江苏如皋市薛窑中学 夏 莉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下,教师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将心理学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笔者在长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存在较多的英语学习心理问题。例如,学生们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等。要想实现有效的高中英语教学,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基础,渗透心理教学,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方面。通过心理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学生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心态和方法,实现了自身学习素养的提高。心理学大致包括联想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一、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确立学习动机

目标是人类前进的引航员,要想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培养,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学习动机。一旦学生有了目标和动力,英语学习实施起来就容易得多,也有效得多。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分数是学生们不懈追求的对象,却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学生们认为英语学科是无用的,在实际生活中用不到,自然难以提起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加入教学情境,实施生活化的价值观教学,让学生们认识到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学生们只有认识到英语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才能树立英语学习的正确态度,激发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例举自身在英语运用上的事例,也可以是和英语运用有关的故事或笑话,讲述自身在英语运用上的真实案例。

二、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心理状态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英语学习作用显著。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是被动式、等待式的学习,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心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的习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习惯源于心理,习惯养成于常态,对学生们的英语习惯培养必须渗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课内听讲、课后复习巩固,都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针对学生英语学习,实施学生心理习惯教学。例如对待作业,学生心理是这样的:赶早不推迟,能多早就多早完成;还有些学生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完成作业。其实,前者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正确的,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策略。最好是每天都有一定的计划安排,学习与娱乐相结合,才能在高效的学习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三、渗透人文精神,关心学生成长

心理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实施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教师实施人文关怀渗透。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身体、心理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对此,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及时引导,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在长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爱上英语往往更多的是受到教师的影响,而间接爱上英语学科。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突出,针对教师也提出人文教学理念,实施人文英语教学。例如在实施英语词汇教学时,教师对不同素养的学生应分类对待,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信心,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应持互敬态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用心对待每个学生。在学生出现英语学习方面或是生活上的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及时交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掌握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联想心理学是指通过联想、类比的方式,间接地实现知识教学。英语知识的记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止步在背诵阶段。联想是学生们实现记忆的基础,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的重复和强调,缺乏记忆方法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得到加强。通过联想心理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英语教学材料不断更新,高效的记忆模式不断形成,学生们新旧知识得以联系。联想记忆在高中生词汇、句型、语法的记忆教学中,效果显著,已经广泛为高中教师所采用。

第3篇

关键词:图形设计;视图心理学;教学

1 研究图形语言是表达视图心理学的有效途径

1.1 图形语言的含义

图形语言是“物”“图”演变的过程,是一种国际化语言,它超越了文字语言传播的信息量,具有丰富强大的视觉效应。当全球语言还不统一,信息的传递还需要借助文字翻译的模式来进行沟通传递的时候,图形语言的识别共性已得到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大众的认可。

1.2 图形语言的认知共性

在石器时代文字还未出现的时期,原始人类历经漫长的生活劳作,逐渐形成了以简练图形符号进行交流传达各种信息的方式。譬如在狩猎活动中,用红黏土描绘面部和躯干四肢,以此识别群友,鼓舞士气,震慑猎物;在岩石或树干上留下符号来界定部落的领地范围;在岩壁的墙上绘制生活劳作中的符号来教化后人;在陶制容器的外壁刻画出记号以区别罐内所装物品等。[1]

人类文明在不断进化,文字也逐渐出现并渐渐规范,但由于不同的区域和文化,全球的文字并不统一。例如,用不同文字来描述“水”这个事物,中文为“水”,英文为“water”,法语为“De l’eau”,俄语为“вода ”,德语为“Wasser”。同样的事物,但由于语言文字的区别,导致了我们认知的困境。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几条波浪线组成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水”这个事物,或许你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很容易就明白其含义。因此,图形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它具有极强的认知共性。

1.3 图形语言的认知源于心理认同度

用文字语言承载传播信息远远不及图形语言来得快捷和准确,在当前的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效地使用图形符号显得更为重要。而图形语言的认知源于大众心理统一的认同度。例如,在全球范围内,色彩有冷色系和暖色系之分;红色传达热情,绿色象征生命,蓝色代表和平,黄色寓意光明;方形给人稳定之感,圆形给人完美之感,三角形有坚固之感。众多图形符号的视觉感受再一次印证了图形语言的认知源于大众的心理认同度。用图形语言来传递信息,能将设计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图形传递出来,这是语言和文字难以实现的。[2]

2 分析图形视觉元素的心理效应是视图心理学的核心

2.1 图形语言的心理效应

图形语言的心理效应来至设计者创作出的图形符号,它们或具象或抽象,常常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具象图形能表达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直接的形象语言,能真实地表现对象。抽象图形是具象图形经过提炼、概括而形成的平面图形元素,其表达的视觉效果较为含蓄,能使观者产生联想的心理效应。此外,色彩的应用也赋予图形不同的心理属性,它是视觉信息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有效颜色搭配合理图形,能够正确地引导观者的心理联想。因此,想要借助具有图形语言的符号去传达设计意图和情感时,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图形符号和颜色的心理属性。只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才能理解不同图形和不同颜色给人们的心理暗示,进而带来准确的心理效应。

2.2 视图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视图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图形符号语言,分析色彩心理效应的学科。它的实施就可以让高校的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构成》课中逐步推进本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在《平面构成》课中,让学生多研习抽象图形符号的语境,在布置的作业中让学生就某种情绪和心理去用抽象的图形来制作和解释;在《色彩构成》课中,重点教学色彩心理的环节,让学生明确色彩的心理效应,并且懂得如何运用同类色、临近色、近似色、互补色、对比色等的搭配,传准确达心理暗示。这些课程都需要运用视图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去辅佐,视觉心理学引领视觉设计的前沿,给未来的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

设计师不断挖掘图形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联想意义,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产生的某种默契,准确表达一种信息,这是需要设计师永远研究的课题,从而还可以不断创新理念,引发新的思考,产生新的思想意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结构与秩序。[3]

3 视图心理学是艺术设计教学法则的根本

艺术高校对艺术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是长期的,也是系统的。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设计领域专业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掌握视图心理学的精髓,即谙熟图形语言和色彩心理,灵活地应用于不同设计范畴。

艺术的设计法则的根源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服务的对象,就要根植于人心。设计师将设计目的和大众的心理诉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寻求到商品与受众之间的平衡,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自然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高校的艺术专业教学中融入并强化视图心理学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艺术高校的学生在设计法则的指导下凝聚人文情结,以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利益出发,设计生产出更丰富多彩的商品。视图心理学就如同艺术教育领域的试金石,只有符合人心的设计才会是好的设计;视图心理学又好似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航标,只有学生在进行实际设计中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才能做出大众认可的设计作品。

4 结语

视图心理学是一门综合研究图形语言和色彩联想的心理学学科,它既涉及艺术学领域,又牵涉心理学的范畴。从艺术高校低年级的构成学到高年级的各类实用艺术设计,潜移默化地嵌入了视图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它的实际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在国内艺术高校中,真正把视图心理学当做一门学科进行教学的例子,几乎是空白。即使有,其研究及应用也是较零散,不成体系。因此,作为艺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正视“视图心理学”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我们有义务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在努力寻求艺术高校教学改革方法时,真正把“视图心理学”融入整个艺术高校教学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艺术人才更具人文情愫,让他们设计的作品更加走心,让大众及用人单位认可艺术高校培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玉山.图形语言的魅力[J] .安阳学院学报,2004(02):118-119.

[2] 伊延波,杨丽萍.图形的创意与心理分析[J] .艺术教育,2010(05):10-11.

第4篇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毕业实习 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培养高校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专业知识应用到临床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由于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学生最终的实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

实习是专业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专业培养需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专业培养是学生实习的基础,实习是学生专业培养的进一步提升。如二者没有有机结合,则会导致实习的低效率。学生的专业培养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课程安排。当前大多数学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相对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利弊也很明显,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方案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就使得毕业实习过程在模式上脱离专业培养体系,与专业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不一致[1]。第二个因素是教师。应用心理学是一门针对应用的学科,因此像心理咨询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由有经验的老师任教。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存在师资紧张的现象,造成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经验不足的教师担任。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严重影响积累实践技术的经验,最后造成实习低效率。第三个因素是实验设施。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心理设备不足及心理设备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2.实习基地不足。

实习基地不足主要会在两个方面带来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意味着只有一部分同学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实习,还有一部分同学必须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在这方面会面临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有些需要自行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或者是找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可能与专业联系不紧密。这使得实习效果不佳。第二,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学生的实习很难被监督和评价,致使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效果反馈仅仅依赖实习报告及其他实习材料的填写。第三,对选择学校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学生来说,由于实习基地学生数量较多,可实习资源又严重不足,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间接导致实习内容单一,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目前应用心理学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方向,如精神病院、心理健康学校和中小学校等,致使实习只能使一部分学科知识得到检验[2]。与此同时,实习内容单一说明学生可能不能选到自己预期的实习方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抗情绪,这也是造成实习低效果的一个因素。

3.实习师资缺乏。

在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也是影响实习工作质量一个很大因素。在指导教师这方面存在如下几点问题:第一,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这表明每一位老师需要指导多位学生,使得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大大缩减,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第二,实习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其中大部分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使得指导老师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第三,青年教师有较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使得自身在实习工作中投的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及带教老师对学生实际指导,由此也会使得实习的低效率[3]。第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味着教师只对某一方面精通,这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应用。当涉及学生实习方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不一致时,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性指导,使得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3]。

4.实习评价无效性。

有效的实习评价是实习过程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它可以让学生综合了解自身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做到取长补短。但目前的实习评价不能真实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实习效果。具体原因有: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仅由指导教师完成。尽管指导教师在做具体评价时会结合实习单位的评价,但是两个评价结果往往相差无异。这只根据指导教师这一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实习,显得实习评价太片面化。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带有主观性。由于学校实习基地资源不足,导致实习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深,因此实习单位只能依据第一印象和出勤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监督不够,教师也只能片面做出评价。自主选择单位实习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及带回来的单位评价意见带有主观性,使得对其评价的真实性很难确定[2]。

二、提升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质量的应对方案

1.整合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养。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让心理学专业实验课程得到优化,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必须包括多层次、开放式及综合性的特点,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以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及研究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该体系需要多多开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及自主设计性实验[5]。第二,提倡学校制备更多及更好的心理实验设施,有了实验器材的支持,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类实验,进而能大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三,授课老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课程的教授。第四,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得到较大培养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5.25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6]

2.拓宽实习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为适应应用心理学多种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单位应拓宽渠道、积极联系具备专业实习资质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模式,形成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反响好的学生自选实习单位,学校可与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加强与社会事业单位、企业机构的联系,拓宽毕业实习的发展方向。如工业领域、幼儿园、福利院、社区等,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更优质的选择。这也是毕业实习能够达到多口径、多元化、转化专业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增加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经济补助,由于心理学很多实习单位建设规模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保障所接纳实习学生的正常生活要求,例如住宿条件、餐厅等的缺乏。学生在所在单位的实习过程中很多都是自己租房,这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生活经济压力,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实习的意愿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于这类学生的实习经费补助力度,为学生提供以日计算的交通住宿费、餐费等,这些费用可以由所带队的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专人进行集中管理和发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学校可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切实负起指导学生实习的责任。并要求多分配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实习效果更佳。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质量,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会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指导毕业实习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多实践知识。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可以通过参加较新的实践技能培训得到提升。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让教师到相应机构进行锻炼,逐步建立一支能满足需要的师资队伍[4]。

4.加强考评制度的反馈功能。

建立一个三维实习考评体系,即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及服务对象评价三个维度,实现全方面反馈。考评工作应突出反馈功能,以此促进激励、监督作用的实现。服务对象评价,即如咨询心理学实习,应包括来访者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三个维度的评价应各有侧重点,如实习指导教师应的重点是实习生的实习整体思路与实施模式;实习单位人员应主要评价实习生在单位的各项人事表现;实习服务对象应评价实习者具体行为上的效果。实习结束后,学校应鼓励通过交流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毕业实习工作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又有利于改善实习中存在的问题[1]。

总之,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建实习基地、加强师资建设及完善考核体系等方面,达到优化实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路平,孟维杰,谢念湘.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高效能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46-47.

[2]路平,赵滨宇.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问题与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52-53.

[3]卢秀秀.大学生毕业实习问题的分析[J].科教导刊,2014(22):32.

[4]王瑞乐,汪建利,胡志海.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启示[J].池州学院学报,2013(3):131-133.

[5]张斌,邱致燕,谢静涛,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2):6-7.

[6]张斌,邱致燕,王叶飞,罗银屏.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78-180.

[7]崔景贵.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9(5):70-74.

第5篇

管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功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管理心理学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群体、组织乃至整个工作的活动效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过程具有共同性,但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成长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经历等因素,导致个体在形成需求、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管理心理学将这类差异称作个性倾向性。相同的心理过程反应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上,得出的反应也是不完全相同。在能力方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个体在认知及活动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感知敏锐、思维深刻,而另一些则相反;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喜欢创新突破,有的喜欢循规蹈矩;有的对数字敏感,有的擅长归纳总结。在气质方面,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暴烈激动;有的情感外向反应迅速但不迟久,有的情感内敛反应缓慢但持续。个体经常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体现着个体性格上的差异,有的经常活泼愉快,有的经常多愁伤感;有的勇敢顽强,有的胆小懦弱;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悲观;有的机智果断,有的优柔寡断……。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特点有机地、综合的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朱吉玉,2010年)。个性是个人能否施展才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个性方面存在缺陷,肯定会使其拥有的才能大打折扣。对组织而言,一个干劲十足,心理和个性都很健康的员工,远比一个情绪不稳定、动力不足的员工更有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指个人的“显性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即:个体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知识技能测验来验证,亦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是指个人的“隐性素养”,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即:个体求职动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这些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组织在员工选拔中按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预备性面试、知识技能测验、职业心理测试、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测试、身体检查、背景调查等步骤来完成员工选拔工作,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还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优化知识技能测验+结构化面试的简单选拔方式,从选拔方案的遴选开始到选拔过程中的系列测试工作,遵循心理规律的客观要求,因势利导,保证优势动力的充分发挥,深入了解应聘人员的“隐性素养”,从而实现提高人岗匹配的准确度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中的运用

1.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策略选择的运用员工选拔对员工来讲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激励工具,员工选拔策略选择得当将有效促进员工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员工选拔策略不当常常会成为组织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矛盾的根源。组织在制定员工选拔方案时应高度重视员工的群体心理,慎重选择员工选拔策略,一方面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证被选拔员工保持持久、稳定的高效率,还要有效激发未被选拔的员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讲,员工选拔策略一般可分为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两大类,内部选拔包括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交流调配;外部选拔包括对外招聘和招收应届毕业生。内部选拔是一种承认和开发员工能力的重要方法,其本身还体现了组织对员工忠诚度、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的认可,更多时候还会伴随着职务等级或者薪酬待遇不同程度的提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讲内部选拔对员工可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既能起到加强被选拔员工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能使得其他员工出现积极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对于组织稳定员工队伍和吸引有价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组织急需补充或即将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初级员工岗位时,或为获取现有员工不具备、不掌握的特定技术、技能时,或为获得具有不同背景、能够提供新思想、新理念和创新的员工时,可采取外部选拔方式。如果内部选拔人选的条件大致相当,竞争比较激烈,但却又都不太合适,在这种情况下,亦可外部选拔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使未被提拔的员工获得心理平衡。开展合适的外部选拔可以在无形当中给组织现有员工施加心理压力,产生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从而产生“鲶鱼效应”,提高组织整体业绩。对于非空缺岗位的外部选拔需谨慎,避免给现有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安全感,致使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管理心理学在应聘材料审查上的运用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是员工选拔中的第一个环节,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填写的各种申请表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学历、工作经验等),从客观的角度对应聘人员进行判断,了解应聘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工作的稳定性,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去初步评估应聘人员对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动机,并据此预测其未来的工作绩效和可能的任职期,淘汰不符合绩效和稳定性预期要求的应聘人员,淘汰比例通常为6:1。关键岗位的选拔程序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背景调查对提高应聘人员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着积极的意义。背景调查是指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原来的雇主、同事以及其他了解应聘人员的相关人员对应聘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和验证。组织在公布的选拔公告中明确提出选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应聘人员预先了解提供不符合真实材料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将会增加应聘人员使用真实材料和信息的可能性,降低组织核实材料的成本费用开支以及人员选拔上岗后的使用风险。

3.管理心理学在面试中的运用面试的关键是组织选派出的主考官的能力素质以及正确实施面试的方式。组织在选派主考官时要充分考虑选派人员的知识经验、人格品质和情绪现状,避免主考官用“有色眼镜”来审视应聘人员,主考官不应用第一印象给应聘人员定位,不应以应聘人员的长相和地域产生歧视,不应凭个人经验对应聘人员草率下结论,应尽量避免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定势效应,客观看待应聘人员,既不能因为某个优点而给予高度评价,也不能因为某个缺点而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全面评估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招聘要求。主考官在面试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简单的提问来缓解面试的紧张气氛,消除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得应聘人员能够轻松的进入角色,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多用诱导式提问让应聘人员更多的发挥余地,从而使得组织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人员的能力和潜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式提问或者举例提问的方式要求应聘人员对进行比较分析或举例说明,以增加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观察应聘人员的心理活动,辨别应聘者所谈问题的真假,了解应聘人员个人品格、工作动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管理心理学在职业心理测试的运用职业心理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格测试等等。职业兴趣测试主要检测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价值取向,评价工作价值观对人员选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职业或空缺岗位与应聘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并不符合,导致员工上岗后对职业或岗位可能并不满意,这不仅仅降低其工作绩效,甚至还会影响组织的效率。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是通过测试个人的非生活经营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来预测其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发展潜能。能力不等同于知识、技能,能力更能表明个体在未来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潜力”,在心理学中也称为“性向”,它是一种能力倾向(李蕾,2008年)。职业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智力)测试和特殊能力(能力倾向)测试。职业人格测试即个性测试,它主要是对个体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测试,旨在测量个体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以便了解个体人格(个性)差异,在促进员工和谐发展的同时为组织合理配置人员提供参考。

5.管理心理学在评价中心测试的运用评价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员测评方法,它主要通过公文筐测试、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或沙盘推演测评等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通过书面沟通、一对一的单向或群体互动的环境,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对个体现有能力,更对其潜在能力提供的客观、公正的评估。公文框测试的适用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它可以帮助组织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考核现有管理人员或甄选出新的管理人员(安鸿章等,2010年)。它主要是通过赋予个体一个角色,并框定一个条件受限、时间受限的高压力高强度的虚构真实情景,观察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了解个体自信心、组织领导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风险倾向能力、信息敏感度,从而达到预测个体在拟任岗位上独立工作的胜任能力即发展的潜力与素质。在情景面试中,主要是一些情景性的问题,即:给定一个情景,让个体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过程中对应聘人员施加心理压力甚至设计冲突,观察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反映出来的个体特点,它主要考查个体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能、处理冲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个体进行集体面试。所谓“无领导”,是指不指定主持讨论的组长,不安排座位、也不布置议题与议程,但介绍一种管理情景,其中隐含待决策的问题,引导群体(5-7人)在一定时间内自由讨论,组织通过对个体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的作用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沟通能力、宣传鼓动与说服力、人际协调团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自信程度、创新力、心理压力、耐受力等个性特点,由此来综合评价个体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沙盘推演因强调个体参与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某一具体角色,赋予群体(6人/组,2-3组)相同的场景,它要求个体在短时间内高度投入到模拟情景中,具有竞争力、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战性等特点,在群体互动中个体掩饰或者伪装较为困难,从而能够让组织有效地观察到个体的实际能力。通过沙盘推演,可以考察个体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统筹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它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第6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37-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Martin.E.P.Seligman发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以往沿袭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各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主导理念,强化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途径。

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以人类积极品质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解读人的众多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充实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积极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中心。

二是个体层面,以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为主要研究内容,对积极人格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界定。

三是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组织系统,并提出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

2 积极心理学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和积极行为上,摒弃了传统心理学过度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消极模式,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能力。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次诠释 运用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模式,丰富和扩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优化并配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和资源,改善及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效能。

1)培养积极品质,强化主动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把目标定位在心理疾病的修复和治疗,而应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上。通过重建学生的积极力量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内心对各类心理问题的主动预防能力,消解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2)重建师生关系,提高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提出鼓励和赞扬,强调积极向上的一面,建立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

3)扩展目标设定,关注大众幸福。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所有学生都具备积极品质的潜力,都拥有主观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主张优化配置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种资源,培养和发掘所有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完善学生自我完整人格塑造,让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积极地面对未来。

积极心理学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积极心理学核心思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普及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其所倡导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以及积极系统对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辅导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高校辅导员应及时调整方法策略,重塑自身形象,关注积极层次,释放正向能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1)践行积极生活,树立学生榜样。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主动寻找和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提升个人修养,以自信、乐观和阳光的态度感受生活、面对工作,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饱满、热情、谦和的形象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消解学生内心疑虑,用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学习积极理论,更新教育方法。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对先进心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辅导员需要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核心思想,尝试运用其指导下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方法设计并举行相关活动,构建学生成长积极环境,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3)建立积极信任,贴近学生实际。建立与问题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平等的咨询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项环节。辅导员在层层递进的交谈中,从积极正面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肯定学生优点,并有技巧、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彼此敞开心扉,深入交谈,促使学生主动地描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掌握最本质的信息,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继续进行。

3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启示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是一切从积极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言行影响学生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途径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

积极测量,增强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利用现有成熟的心理测量技术,结合积极正面指标,形成用于测量快乐感、幸福感等多方面的测量体系。辅导员通过积极心理测量问卷评估学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学生心理档案。辅导员在获取学生基础信息之后,能够充分地就学生性格的积极因素进行挖掘和培养,比如在言谈中夸赞学生在演讲方面的突出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等,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

积极干预,培养积极人格 实施有效地积极心理干预,客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用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能够较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化解问题心理引发的危险行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一旦发现某些学生的异常行为,应立刻采取积极心理干预,包括以往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诸如定期约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并扩展至校园广播、报刊等校园媒体以及网络平台等,扩大影响范围,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在积极心理干预工作中,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生活的本质,用自身的积极潜能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

积极引导,构建积极系统 积极体验的形成和积极品质的培养是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因此,辅导员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组织系统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不仅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存在感,还能使其得到最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例如,为所有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自信、幸福、乐观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关注出现重大变故或者遭遇重大灾难的个体,帮助其尽快调整心理不适。构建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保证大学生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有力保障在辅导员角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彼得森.积极心理学:构建快乐幸福的人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8.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体验,行为心理学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优化,地铁在城市中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方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它既具有通达高效的交通运输特性,而且地铁建筑本身对于城市环境和人们的心理感受也有一定的影响。地铁出入口作为连接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媒介,除需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之外,还要与周边环境进行有机融合,给行人以人文关怀。如今设计强调以人为本,旨在让建筑适应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行为去适应建筑,本文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设计问题。

1地铁出入口的属性特征

1.1系统性与复杂性

1)设计建造过程的系统性。地铁出入口空间能够带给人们从地上环境到达地下环境、从亮到暗、从开敞到封闭的过程体验。城市地下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备,地铁出入口建筑也更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建造的过程中,可发现其选址、形态及承接形式形成一种标准化、模数化和程式化设计。选址原则在于带动地块经济发展、吸引客流和丰富城市空间层次感。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过渡简洁的直接敞开式、便捷舒适的地面门厅式、改善地铁周边环境的下沉广场式及附属建造式。在系统性的批量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如空间封闭、视野限制、声光热条件限制等问题。2)多种功能并存的复杂性。地铁出入口空间作为地铁内部空间对外交流的“窗口”,是综合多方面的复合形态,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多种功能,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地铁出入口是一个移动空间,具备人流动态性,需要具备明确的疏散与指引功能,加强导向性以实现与乘客进行互动交流的目的。其次,过渡空间具备城市关联性,包括站点周围的景观、建筑、民俗和居住形态等,城市风貌与地铁出入口空间形成交互,进而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此外,地铁出入口还应体现文化空间的地域特色性,站点的内在气质取决于对于城市传统文化的承袭,是复杂的“系统性”。

1.2功能性与文化性

1)实现基本诉求的功能性。功能性是地铁出入口空间能够实现的具备其特质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外部形象功能、过渡功能、交通功能和环境功能。外部形象功能是地铁站在色彩、造型、风格上的外在直观表现和与所在城市景观的有机融合。过渡功能既是实现空间上的过渡,也是能够帮助行人完成心理上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交通功能在于对人员的引导、聚集和疏散,具备高效性。地铁站建筑在受环境制约的同时也会改善周边的环境,故具备环境功能。2)承袭城市文明的文化性。地铁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有机载体,是在人员聚集地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流动名片。地铁出入口作为对外的通道,能够最直接展示空间互动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及城市节点的文化符号,这种感染力是能引发乘客思考的隐性作用力,更是能激发乘客的场所认同感的催化剂。地铁站应增加人文关怀,让人们在潜移默化间从心理层面体会到城市的文化魅力已经融入到日常的衣食住行中。

2乘客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行为心理特征

2.1乘客的行为模式

地铁出入口空间中行为习性的倾向明显,具备找近路,靠侧通行,依靠性等行为特征,受到各种应激物的消极影响。地铁出入口空间作为城市中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连接体,以环境导向作为首要及主要功能。寻找路线进入地下空间是乘客主要的行为模式。乘客在出入口空间处于沿着边缘快速移动的仓促状态,急于进入开阔视野,视觉焦点难以集中,关注点高度集中于信息导视系统,商业广告和视觉艺术难以引发人们的自发性活动。而地铁出入口的艺术表现以美化和商业作为主要功能,并没有从乘客的行为模式出发,与乘客缺少交流。不同乘客对出入口空间形式存在不同的熟悉程度,加剧了人群的流动性和聚散性。

2.2乘客的心理需求及审美需求

心理学中的唤醒理论认为,地铁出入口空间承接了地上和地下空间,巨大的信息量加深了环境的负荷,促进不同感觉相互加强和协同,加强了环境刺激,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表现为压抑紧张等情绪上的变化。而随着乘客的行进,空间的封闭性逐步明显,削弱了乘客与环境的互动性,加之个人空间的被侵犯,高密度会引发普遍的消极情感反应,更加剧了安全感的缺失。心理学中的城市环境体验理论认为,地铁出入口空间在迅速而专注的知觉体验中具有直接性,快速性和对判断结果正确性的坚信等特征。乘客对于整体的直觉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悟意识,能缓解消极情绪的影响,若是能具有与审美相关的情感意义,甚者具备历史的联想和文化的韵味,更能带给乘客美好的知觉体验。基于以上行为心理特征的分析,安全性,亲切感及文化认同感是乘客主要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乘客对此特定空间识别性和导向性为主的功能要求。以往过分追求结构的合理性和艺术的商业性导致建筑设计语言的缺失,对设计者基于乘客的行为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地铁出入口空间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人性化设计

3.1实体元素的诱导表现———色彩心理学

地铁出入口空间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人性化设计,首先基于色彩心理学视域下的空间表现力,乘客的认识活动从以视觉为主的感觉开始,色彩等外部信息影响着人的情绪及行进效率,确保乘客高效截取有效信息,引发乘客亲切,安全的联觉效应,弱化不断加强的封闭感。就空间表现力而言,可从形态识别、肌理变化、色彩导向、灯光设置、视线关联等角度进行设计。出入口的外部形态需具有很强的结构与个性,又需提供使用功能和精神慰藉。肌理的变化如不同行进方式铺装的变化,既可强调警示作用,又可增加空间的感染力。色彩尽量使用高明度色,在暖色或冷色明显的色彩倾向的基色上,辅以纯度较高的亮色点缀,营造出轻松明净的氛围。光环境应注重自然光的引入,通过自然信息的感知削弱封闭阴暗的负面影响,人工光源应采用暖色光。尽量使出入口与其他功能空间建立直接的视觉关联,提高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开放度,使空间相互渗透,视觉贯通易被乘客感知。如哈尔滨地铁出入口的设计,以拱形元素作为主题,导向性强并巧妙引入自然光,配以镂空雕花与彩绘玻璃,含蓄而极具标识性与艺术感染力。黄白相间的暖色调清爽平静,通过铜锈转变为墨绿色,赋予地铁出入口空间历史感与变化活力,由此沟通空间,市民与城市的关系。

3.2地域特色的文化认同———认知心理学

地铁出入口空间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性化设计,其精神内涵基于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空间归属感的营造,核心在于与城市以及文化的关系。认知心理学是采纳信息加工的观点和立场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一个城市的公共意象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信息的共同信息。地铁出入口空间若是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引入城市环境体验,最大限度引发乘客的认同感和空间归属感。空间归属感的营造在于城市一体化设计及城市意象的把握。地铁出入口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的节点,在城市体系中应具备组织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的能力,同时塑造区域入口标志和导向,力求融入城市整体景观,展现文化特色。文化性是从内容上标示出入口空间最有效的方法,增强了人们对出入口空间的可识别性,改善乘客在密集人流进入封闭空间的压抑紧张情绪,带给乘客生活的诗意。如日本特有的“站前文化”,地铁出入口空间保留了传统建筑特点,如斗拱结构和浮世绘等,配以巨大的樱花树和佛像,金鲤在水池悠闲游动。与站前广场共同形成特色的文化景观,不同于地铁出入口空间给人嘈杂,单调的印象,饱含日式禅宗的传统心境。

3.3配套设施的管理要求———功能主义心理学

地铁出入口空间基于功能主义心理学的人性化设计,其细节体现于配套设施的管理要求,更好地保障空间功能性的发挥。适应和实用是功能主义心理学的中心思想,从而缓解消极心理。空间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信息导向系统设计、基础服务设施等。无障碍设计要求地铁出入口空间设置上下交通辅助设施保证行为不便者出行,同时设置防滑设施,声音提示及照明处理。数字系统结合色彩材质变化,形成完善简明的导向系统。基础服务设施可体现在为儿童服务的双层扶手的设置等。如天津地铁,色调以灰、红两色为主,黑、白两色为辅,对导向标示及疏散标示等进行了系统的设计,能清晰地为乘客的判断做出引导,同时得到情绪上的放松和心理上的安全感。4结语地铁出入口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形象的打造及客流的引导疏散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建筑设计大多是从物理性方面与技术性方面已经无法满足乘客的行为心理及审美需求,应用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已然是现代设计的新方向。在对乘客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和解读后,进而尝试着构筑出更具人性化的城市人文景观,建立人与建筑的潜在互动,让地铁出入口这一空间场所更好地为城市及城市居民服务,也为人创造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机会。

作者:马倩丽 张伊博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李梦晨.城市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刘洋.地铁车站出入口建筑设计探讨[J].建筑知识,2016(15):136-137.

第8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数学;高效课堂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一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与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密不可分。为了更快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探讨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1.通过了解思维的特点,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想象概括的间接反应。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形象思维为支持。在数学中应注意运用具体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过渡。

(1)多维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多维型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多维型思维也叫多样性思维,是指在事物的多样性统一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也是指解决某一问题时,设想出所有的或尽量多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这种多样化的分析判断的思维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敏锐的直觉思维、广阔的联想思维、丰富的想象思维和深刻的抽象思维。

(2)去自我中心。这一阶段学生逐渐学会了从别人的观点看待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解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互相交流,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2.利用学生的注意,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教学中要保持学生的指向性在数学课堂的内容上,集中反映数学课堂内容。指向性在教师讲课的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数学内容,同时离开了其余的事;而集中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持续反映,能在特定的方向上保持并深入下去。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学生的注意瞬间,才能不断加深新知识并进行巩固。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中无意注意对教学工作非常重要。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客观有刺激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的运动和变化及刺激的新异性等。几种注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有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注意的这些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环套一环,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对新知识有影响,旧知识总要参与其中。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量,也能消除课堂上的无效空间。

二、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学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的人际关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良好师生关系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好,学生就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课堂上就会出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学生学习情绪高,对知识信息的把握也好,反应敏捷,思维活跃。

三、课前准备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打造教学高效课堂

教师进行课前准备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数学课堂。教师重新创造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它们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小学生思维具有不平衡性,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当三年级学生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的方法,就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当六年级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支持,就会感到困难。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利用儿童的心理进行课堂教学准备,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四、利用心理学优化教学过程,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1.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心理的年龄特点

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趣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听与数学有关的小故事;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2.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设置提纲

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深思型与冲动型,辅合型与发散型。场独立与场依存的区别是场依存易受周围人们的影响和干扰;而深思与冲动型区别在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而辅合型与发散型,一个是缩小另一个是扩大。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合理进行提纲设置。

3.利用合作学习的特点分小组学习

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点:①分工合作,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学习任务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否则就会出现有的同学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东张西望的情况。②学习任务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做合理安排,又密切配合,将作业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学生,以便发挥分工合作的效能。③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同心协力追求成就。④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即学生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⑤团体历程,指由团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

4.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练习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根据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基本规律中的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练习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曾经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空前的好,学生也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结果大出所料,家庭作业质量极其差。归根结底在于,课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环节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更应该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小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链接起来,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

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既关注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更关注他们学习时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创立快乐、成功的情绪体验,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反过来推动高效课堂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9篇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6岁(1987年12月10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7个月]

公 司:XX电子有限公司

行 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职 位:心理咨询课课长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应用心理学

学 校:青岛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在平时学校生活中,做过很多兼职。锻炼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尽心尽力。并通过心理学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与他人。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 讲师/助教

工作经验

2012/8—至今:XX电子有限公司 [ 1年7个月]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人力资源部 心理咨询课课长

1、主导推动完成员工心理异常三级预防、通报体系,为各阶主管高效辨识、通报心理异常员工提供参考标准;

2、员工心理问题咨询及行政服务;

3、汇总、统计来访咨询员工信息数据,拟定包含员工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基层员工问题特征、各厂区问题特征等各维度分析报告提报主管,根据主管要求制定相应对策;

4、组织筹建职业指导室,为员工提供职业指导、职业素质测评及职业咨询类服务,并帮助员工结合公司内部职位要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5、推动、完善公司员工心理自助网络平台(包含网上预约咨询服务、心理网站链接服务等)。

2010/7—2012 /7:XX医疗有限公司[2年]

所属行业: 医疗/护理/卫生

临床心理治疗门诊 心理健康调研究员

1、针对大学生来访者进行电话咨询,当面访谈,协助主医师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咨询治疗;

2、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编制问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重点咨询、完成报告等系列工作;

3、协助康宁医院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的日常诊断和治疗工作;

4、与多名患者家属及患者进行详细访谈,对数据运用心理统计学整理分析。

教育经历

2006 /9--2010 /7 青岛大学 应用心理学 本科

证 书

2012/9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

2008 /6 大学英语六级

2007 /6 大学英语四级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65 ― 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2015年和2020年, 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将分别达170万和200万。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研究生因心理障碍引发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日渐增多, 抑郁、自杀、伤人、休学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研究生自身的积极调适。

一、拥有阳光心态

当前社会激烈的变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向研究生这一高素质群体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就业、婚恋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如何应对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压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总会出现。压力也是动力。但是压力能否转变为动力,对压力的态度是关键。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就可能变成“机会”。正所谓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个体面临压力时的失态、失控无疑就是心态失衡的极端表现之一。阳光学说创立人清华大学吴维库教授这样说:“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事情,那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换言之,拥有阳光心态,压力就有可能变为动力。何谓阳光心态?阳光心态是一种对事物积极、向上的态度。无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拥有阳光心态的人总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究会改变压力对自己的不良影响。首先要认识到心态的重要性,然后自觉修炼;其次,要多与心态积极的人接触,切身感受阳光心态的魅力;再次,要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克服自负性动思维的干扰;最后,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在助人的过程体验价值感。

二、培养积极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情绪对个体的影响却是双重的。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在谈到发展学生智力时所言: “不能无视情绪的作用。情绪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因此,善于调节并发挥情绪的积极作用对于个体有着重要意义。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积极情绪即正性情绪或具有正效价的情绪,包括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满足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就容易构建心理弹性,进而增加持久的心理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的要求,在人群中也必然受欢迎;反之,如果个体经常受到烦躁、愤怒、焦虑等负性情绪困扰,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难以适应正常的工作、生活,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积极情绪从哪里来?一是认知情绪。稳定而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源于对自我情绪的清醒、深刻的认知。一个人能时刻认知情绪,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没有能力认识自己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任情绪的摆布。只有在对自我情绪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情绪智力中其他能力的作用,如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准确地决策自己的事业与生活、指导自己的成功人生等等。二是需要的满足。情绪是个体需要是否满足时的内在体验,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或肯定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或否定的情绪。显然,个体的需要不可能都得到满足,那岂不是说积极情绪难以拥有?其实不然。古语云:知足常乐。现代人的“累”很大程度上是欲望之“累”,适当的降低欲望的水平或者懂得取舍就容易获得满足。三是及时、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调控情绪不是一味压抑消极情绪,而是视情境做到适时、适地、适量的情绪表现与宣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人都会生气,但是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表达生气可就不容易了。”听音乐、深呼吸、按摩头部、转移注意力、与朋友聊天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方法。四是运动。低强度、多趣味的有氧运动会使积极情绪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这种明显的效果至少持续60分钟;而消极情绪在运动结束后下降基线水平,并且在运动后60分钟内持续下降。五是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不但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会使人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提高,使人充满自信,产生满意、愉快、自豪等良好情绪而睡眠不足时则会产生相反的情绪。

三、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达成共识的是,它是指一种动态的、多维的人际关系。有关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有主效果和缓冲器两种假设模型,主效果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无论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必然导致个体健康状况的提高。缓冲器模型则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当个体遭遇威胁心理健康的事件后,能否及时从周围获得心理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帮助,将直接影响个体能否经受住打击或经受打击后能否快速恢复过来。有效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个体挫折后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进而产生应对事件的信心。对于研究生而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导师、同学、家人、朋友是有效社会支持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研究生遇到无法自己解决的困难时,应及时向相关人员倾诉或寻求帮助。如果身边恰逢没有可倾诉的对象,在QQ上发个说说排解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务必要注意措辞得当以避免不必要的道德争议与法律纠纷。

四、塑造健康人格

研究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注重于专才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对其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且应试教育造成了先天不足,加之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得研究生的个性发展不足,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人格缺陷,比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意志薄弱等多种人格缺失问题。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并不重要,了解得病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为什么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显然与个体的人格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煽等烁袷歉鎏逶谑视ο质祷肪澈头⑾终故咀晕业幕极存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由、和谐、开放、高效的人格模式,它是一种具有和谐的内部心理机制和行为上富有高效能的人格状态或境界。健康人格作为一种没有缺陷的人格,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价值目标,它能把每个体身上所有优良的人格特征都集聚起来。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必定会具有这样的特征:“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括,正视过去,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研究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之余,勿忘自身健康人格的塑造。

为了有效地塑造健康人格,研究生首先应当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人格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人格特点进行调整、优化。其次,人格的发展和塑造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健康的人格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研究生塑造健康人格,必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做到尊重并传承传统道德文化、关注他人的需要、真诚地赞美他人、多与他人沟通理解、保持个性自尊和独立等。最后,研究生还要强健体魄,因为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体质、心理因素与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五、阅读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是现代人认识自己的一门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人都有用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足行,还是学习、工作中的为人处事,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诸如,人的情绪和“脾气”是怎么一回事?压力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人如何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所谓人那么有“个性”又是怎么一回事?疾病与心理健康有关吗?……这些问题不胜枚举。心理学所涉及的方面渗透于各个领域中。有人总结说,世界有三大谜:物质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意识起源之谜。心理学恰恰是探索意识起源之谜的科学,而且,这第三个谜很大程度上又和前两个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也使心理学成为一个更加庞大而复杂的领域,也使任何人都可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领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心理学类课程在高校比较受本科生欢迎。而目前,面向研究生开设的心理学类课程很少,这并不能说明研究生不需要学习心理学,恰恰反映了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缺憾。作为个体,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扰,除了寻求他人的帮助之外,自救也是很重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平时注重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有些问题自然会豁然开朗,即使遇到困扰也可以有的放矢甚至对症下药。

心理学发展至今,内容已经极为丰富。为了对心理学有全面的了解,最好从一本心理学导论或普通心理学入手。另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由此导致的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不适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对心理自助读物的巨大需求。这方面的书籍也非常之多,选择依据就是能看进去的或者“对症”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个体在一生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困扰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可能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中。关注并注意维护心理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应贯穿于生命始终。

〔参 考 文 献〕

〔1〕吴维库.阳光心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5).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09-02

前言

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指在企业中,能够将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进行推动的劳动者的能力[1]。在企业的综合管理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企业现实的战略目标,将企业所有的人员,通过合理而科学的方法统一地进行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渗透,引导和帮助企业员工,工作的表现要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及要求相符合。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心理学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

(一)在调整员工精神方面,心理学的应用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渠道,就是培训开发。培训开发就需要将培训企业员工的心理培训重视起来,将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得以提升[2]。企业在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员工开展大量的技术能力培训,还要开展员工能力开发的活动,员工既要将自身的才能进行不断的积累,又要进行实际的运用,才能够将新的理念及技术进行充分的吸收,要想实现员工的这些技能,必须要给员工创造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对员工进行精神上的调整。

(二)在职业生涯的管理上,心理学的应用

在企业的职业生源管理上,应该为员工将与实际相符合的员工生涯的规划制定出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提升员工在多个层面上都感到满意的水平。达到员工物质需要满足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员工职业上自我要求的实现,使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动力得到激发,从而让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员工可以说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力量,为企业的员工将合理而科学的生涯规划进行制定,是长久发展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进行企业员工生涯规划的制定中,需要结合员工不同的行为和特点的差异来进行制定。个体行为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直觉或感觉、情感或思考、外向或者内向。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人格类型的不同,利用这三个方面进行组合,致使各种不同需要的团队形成,从而使企业员工优势的互a得以有效的实现。

(三)在薪酬激励方面,心理学的应用

对于企业而言,薪酬激励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激励有福利和薪资以及股权和福利;间接激励有荣誉和文化。企业薪酬激励管理的制定,就是根据不同的能力特点和岗位的不同性,来将不同等级的薪酬激励制定出来。

对于需要,人类就是比较强烈的高级动物,当人对于某种事物有强烈的需要时,通常会利用尽最大努力,来实现内心的要求,进行努力的过程就是心理的转变[3]。企业的员工如果找到了自己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会去努力实现心里设定的目标。

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心理学的应用之策

(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对于企业员工积极心理状态的提高及保持,都很有帮助。所以,在制订绩效考核计划时,对于改善及调整企业员工的心态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考虑,员工工作的目标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具体性,从而使企业员工树立对企业的信心及未来的希望。在进行绩效考核中,管理者对于企业员工的问题应该及时解决,与员工保持交流的畅通。

通过管理心理学,将公开公正及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来,从而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得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发展得以促进。

2.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利用管理心理学将企业员工的有效激励制度建立起来。对于一个人在行为及心理上进行激励,能够具有强大的作用产生。激励分为精神和物质,物质激励是利用物质来对员工进行刺激,达到鼓励员工工作的目标。但是,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只靠高薪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能够将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平台进行提供。所以,企业必须要将员工的精神激励重视起来,它能够使员工肯定自我的评价[4]。因此,企业应该将精神与物质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地调动起来。

3.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核心的目的,就是利用人力资源将员工的工作效率及积极性进行提升,以使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加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得以提高,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及产生效益得到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发展资源的管理部门,不但要将企业发展的合理制度制定起来,还应该将奖惩和薪酬激励机制,以及选用聘用人才办法建立起来,将体力与脑力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统的奖励高端及核心人才的激励制度打破,致使全体员工都在激励的制度下,将激励的多层次的模式形成。

(二)培养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

1.引入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影响很大,逐渐被当前各大企业重视起来,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加强的最佳方法,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的人才进行引入,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进行有效探寻的运用方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有机地结合,将与企业发展人力资源相符合的管理体系有效地建立起来。

2.加大专业培训力度。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应用管理心理学理论,能够将员工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将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员工可以对企业的一些现实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5]。其一,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培训,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结合人力资源在管理部门的需求及特点,将一套既内容丰富又灵活多变的信息培训系统建立起来,将有效且完善的培训计划制订出来;将员工培训所需要的信息收集起来。同时,对于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沟通,也要进行加强,致使培训工作既快捷又高效;为了方便下一轮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培训的整个过程,进行效果的评估。其二,对于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内容必须要完善,培训方法应该选择合适的。对企业的员工,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应该多层次地进行培训,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就必须要具备比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只有完善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内容,才能够将培训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能够将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释,将问题从独特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将合理而科学的解决办法得到。在企业人力资源实际工作上,运用心理学,能够使企业综合运作的效率得到有效的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心理学进行有机地结合,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将积极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玉,田莹.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4,(8):73-75.

[2] 王闻.让心理资本获得最大升值:管理心理学在能源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14,(9):23-25.

[3] 钱金华.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5,(2):52-53.

第12篇

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二语习得;词汇学习策略

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词汇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人们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儿童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儿童发展接近外语本族语语音和语感的最佳时期。[1]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撒丕尔(Sapir)也曾经说到:“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2]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是英语教学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小学教学大纲对英语词汇的要求。小学课程大纲里要求学生接触1200个左右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和习惯用语并能拼写450个左右常用单词。对于小学生而言,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如何有效掌握那些基础词汇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词汇学习策略的理论依据

认知心理学在词汇学习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综合了多种学科知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脑内部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及其规律,着力探寻人脑记忆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在课堂教学中,把认知心理学的普遍原理应用于英语实践教学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编码、整合和单词有意义的构建对词汇记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新的事物与人的认知概念的联系而产生的,事物间的这种联系可以解释许多认知与学习方面的现象。心理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印象如果深刻记忆就越牢固。

教育心理学在英语学习中的反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就大体而言有两大任务,即发生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历程的探讨。第一,教育的实施必须顺着少年心理的发展;少年心理发展到一定的地步,予以适当的教育,那么结果就事半功倍了。教育的第二个任务,是学习历程之探讨。所谓学习历程,无非为刺激反应之往还。因为有一定的刺激,必能引起一定的反应,刺激常来,而反应常生,是为学习;学习终了,即成习惯。在刺激与学习终了之间,有一定的学习历程。[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莱辛(Nation)指出:根据词汇使用的频率,词汇分为两种:低频率词汇和高频率词汇。[4]他将处理低频词汇的学习策略分为:通过语境来猜测词义,语境提供猜测的线索,包括读者己有知识和常识、对比分析、语法结构等;运用记忆术,例如用关键词联系法;利用单词的前缀、词根和后缀。科恩(Cohen)认为学习单词的策略有三类:记忆单词的策略、复习巩固单词和练习单词的策略。[5]在记忆单词的策略中,他认为学习者要能对将学的单词与别的事情之间产生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通过词的发音、词的其余部分的意思及词的构成等多方面来形成。在复习巩固单词中,他表明可通过对单词的分析、学习同源词及查字典来完成。在练习单词的策略中,他认为要通过使用卡片和对单词进行归类来实现。

2.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运用的总结分析,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以下词汇学习策略对他们尤其重要。

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小学生学习词汇的最佳培养方式。直观教学是采用图片、实物、幻灯片等一系列辅助教具以及手势、动作和表情开展新词教学的手段。直观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例如:多媒体教学资源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件的运用综合了视听说三方面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英语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口脑并用、和谐高效、主动发展。

歌曲诗歌增趣法。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小学生对于英语这样一门第二语言,既有新鲜感,也有陌生感。因此,教育者应从视觉听觉上不断刺激学生,而不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对伴有音乐的教学内容的记忆效率比对无音乐伴奏的教学内容的记忆效率高2.17~2.50倍[6]。与直观教学法不同,歌曲则是在听觉上使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读音和韵律产生兴趣,并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利用歌曲和歌谣来强化学生的短时记忆。巧妙运用歌曲和歌谣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降低记忆单词的难度,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人类学家B·马林诺夫斯基(B· Mali now ski)说过:“如果没有言语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单词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只有把单词放入情境中,才能显出生命力和交际功能。单词教学不能是独立的,要在学习中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7]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发现策略讲,我们所掌握的大部分词汇是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和在交际中通过情景再现而获得的。教师应抓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