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22:3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22-02
在信息时代,媒介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也给青少年带来了颇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现阶段加强研究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人在媒介时代为取得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思维方式与综合行动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手段与态度、运用媒介资源的有效度和批判媒介的能力等。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具有指导学生对大众传播资源能够正确理解与享用功能的教育。通过这一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充分运用媒介资源进行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一般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基础性媒介知识及如何运用媒介,学习如何对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加以判断以及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了解在自我发展中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四方面内容。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
1.个体性价值
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条件下,媒介素养作为一种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个体在媒介社会中取得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人与社会两个层面之间的互动中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媒介素养教育首先立足于培养人的基本媒介素养,他的个体性价值就体现在使人具备并连续更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媒介素养,以促进人的生存能力的形成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获得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生存资源。基于此,培养人的基本媒介素养,构成了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而言的本质上的区别。
2.过程性价值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体现在“使人为人”的行动当中,由此则展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与过程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决定于教育之“独立性”与“过程性”,教育的价值也就主要生成和体现于此种“独立性”和“过程性”的实践活动之中。当前,参与社会的“再生产”是教育最为重要的过程,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则是教育最为重要的过程性目标。尤其是在媒介社会,体现得更是明显,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性价值,可在参与社会“再生产”和实现人的“现代化”实践中寻到根据。
3.社会性价值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现实的生活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人甚至全社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在这种追求中,因为生活事实事前已经对价值共识的可能进行了提供,而全部达成了价值共识的生活事实又促成了实现共享、共同承担的可能生活方式,这样便会创造出一种可能的生活。人类整体的价值想象也包含于此种可能的生活世界之中。因此,创造出一种可能的生活也就构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性价值。
三、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媒介环境错综复杂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新媒体商业化竞争日趋激烈。倚助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平台,大量的信息资源一同涌向受众,在新闻信息政策法规尚不健全以及经济利益诱导的情况下,低俗文化严重地冲击媒介环境。一方面,在制造和呈现信息内容时表现出“低水平满足”倾向;另一方面,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出现偏失,致使媒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虚拟环境传播弊端凸显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实现了交流平台虚拟化和交流身份匿名性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匿名流成功地对网民的真实身份进行了掩盖,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的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任何不满加以表达,而不必担心舆论的谴责,由此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3.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首先,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渴望独立自主与其经济上依赖父母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剧,致使他们在产生较为强烈的叛逆心理的同时,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又表现出抵制主流文化,追捧个性文化。
其次,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都还很稚嫩,具有与人交流、为他人所关注、被认同的强烈愿望,他们害怕孤独,渴望融入集体,因此,极有可能视媒介为自身的精神伴侶,形成媒介依赖。
再次,对社会的认识,青少年还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自身主体性地位的认识尚且不足,因此,他们在对待诸多事物的认识上还缺乏思考和批判意识,特别是在信息泛滥的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对信息呈现形式的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强,对青少年在媒介信息的选择与使用上都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1.提高全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意识
首先,需要将媒介素养知识在全社会进行普及,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广泛地在社会各个层面加以推广,当在社会上取得认同基础之后,再将其引进校园,最终将其转化为一门学科;其次,进一步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再次,充分依靠学校、社区进行宣传,确保媒介素养教育意识能够真正深入人心。
2.争取政府部门的组织和支持
政府应当在适当的时间制定并出台与媒介素养教育相配套的较具权威性的政策性文件,规范媒介素养教育,为其开展提供保障,在政策层面给予媒介素养教育以有力的保证。当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后,应着手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充分调研和考察,力促相应的行政命令和有关规范及早出台,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给予督促和指引。
3.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推广的“共同体”
截至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机构还比较匮乏,且多集中于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尚未占据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然而,没有大多数中小城市相关机构、传媒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参与,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在我国急需成立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媒介素养教育参与机构,并使之相互支持与连接,更好地进行跨学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拓展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团体的功能,除了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还应负责教师培训、研讨会、通讯期刊、配套教材等方面的工作。
4.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的推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得以成功开展的源泉,但是,当前我国广大教师的媒介素养知识还比较欠缺,对媒介的认识常常停留于表层,较少关注受众的能动作用,更忽视了对媒介认识与把握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因此,在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的同时,还要依托电视、期刊、网络等媒介建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长期的、完备的资源与技术支持。
5.构建多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但媒介素养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又决定了只依靠学校来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几乎是无法成功的。同时,学生使用媒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因此,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媒体自身的参与包括政府的作为都是媒介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只有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当前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才有可能得以提高。
6.加强学科结合渗透
对教师而言,要学会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对于进行理智回避,加强学生辨析、使用网络媒体的能力;在美术学科中,可以利用教室的投影仪将事前准备好的来自于报刊的漫画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分小组讨论,畅谈对漫画的看法,在教师不给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多样性思维的发展;在语文学科中,如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时,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特点的“民居”图片和资料,还可以与语文课的内容相结合,开展“报刊阅读”、“网上阅读”、“网络交流”、“视频欣赏”、“信息筛选”等操作性强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蔡国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67.
[2] 姚休,莫红鹃.电视媒体与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浙江传媒
学院学报,2009,(1):20-21.
[3] 刘燕梅.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闻世界,
2010,(6):24-25.
[4] 李莉.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0,(4):17-19.
本文作者:杨薇 单位:仪征技师学院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而所谓的高素质是一个综合的含义,是专业能力与技能水平,但笔者在这里认为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人文素质。这种素质高低的明显表现是一个人人文知识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人文知识来源于社会科学领域多样学科的知识总汇,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是通过蕴含在这些丰富的文化知识中熏陶滋养而逐渐成形的,这就是人文知识积累的长久性的根源所在。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后,思想逐步成熟,人生的各种体验,直接面对社会的内容将愈加丰富,及时补充精神营养必须通过全方位知识的浸润,以丰富深刻的人文知识充实自身,对情操进行陶冶,对意志进行锤炼,对心灵展开净化,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内化为自身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鞭策自己以高素质的人才标准为目标努力发展。
全方位发展是现阶段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要求重视知识领域覆盖广泛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未来工作的主要指向性是社会中的基础工作,对于一些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承受学校社会及家庭各方面压力,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些未来一定会面对的问题要提前积极地应对。而处理得好坏的最直接决定因素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素养高的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及时排解压力,及时调整生活,及时适应社会,相反那些素养低的人往往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并渐行渐远。
人文素养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师千万不可抱有语文教学只要通过一两次课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侥幸心理,因为人文素养这种摸不到的东西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出现的,需要大量的时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不断学习,才能体现在学生思想的收获和情感的升华中。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消除理解的难点,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兴趣,这样一旦学生有了思考过程,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如果此时教师再加以巧妙地点拨自然会让学生领悟其中玄妙,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成功,也是学生的收获。
第一把钥匙:了解与深入真实的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语文不仅仅只是一门打基础的教学课程,更是一门具有特别作用的教学课程。他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这种作用体现在地位的不可取代性,他是任何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提供学生最基本的理解认知能力;这种作用体现在承担任务的举足轻重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学的传播推广,更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这种作用还体现在其形象的多元化,语文学科的形象既可以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也可以是枯燥无味,使人生厌。
这些特殊性充分说明,如何开展实施优秀的语文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伟大工程,而作为高职语文课的教师就应该了解真实的学生,深入真实的学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通过熟悉与学生相关的一切现象来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学习,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向自己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过渡,以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二把钥匙:生动化与趣味化枯燥的教学过程。
高职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传统语文教师那些落于俗套的教学手法有太多的兴趣,很容易使他们对目前的语文教学失去耐心,从一开始的不想听,听不进去到后来的对语文课程的整体反叛。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现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逐渐演变为具有相当表现力的活动展示,这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还要将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得淋漓尽致,充满感染力与吸引力。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演说表达是现代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也是未来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素质,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如何将传统的死板刻薄、了无生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为幽默诙谐、异趣横生的内容,因为有趣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才能拉近教学内容与他们的距离。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与国际的日益接轨,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在实施通识教育,通过学位学分要求,增强师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依此契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也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框架中跳跃出来,成为大有可为的一项通识技能。通识教育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特点,提供全方位分析、获取信息的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因具有较高的普及作用,从而得到迅速普及推广,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综观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服务形式,可以发现,图书馆专题培训和公选课是通识教育的两种基础实现途径。除此之外,一方面,图书馆需要从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出发,重新设计教育培养的目标,提供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与学校通识教育举措相一致;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信息素养对信息的组织揭示核心要义,对普遍开展的通识教育,开展嵌入式或整合式教育,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度和影响力,力争促进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两种方式,开展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支撑专而广的综合性人才培养。
2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2.1课程发展与积累
2010年9月《信息素养与实践》通识课程正式开班,主要面向本科生开设教学。每学期2个学分,由32~36个学时构成。应该说,本科生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知识探究式教育,从课程名称上看,该课程既强调对信息素养知识的全面教授,又强调对信息素养的实践性、体验式应用,这与学校的本科生教育目标相吻合。经过2010年两个学期1个教学班的教学积累,2011年9月开始,课程开设2个教学班,并对教学对象重新定位,一个班专向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36学时;另一个班则针对本科生其他年级教学,但主要是大二、大三本科生,33学时。为充分发挥馆员在信息素养方面的专长,锻炼馆员的综合能力,每个教学班各由一个教学团队承担,由4~5名骨干馆员组成。同时,在校内招聘在读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负责教学中的日常辅导、联络、跟进。2012年7月起,伴随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夏季小学期教学制度,《信息素养与实践》也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参与教学,每个学期32学时,由此,每个学年均有三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大大提升了课程的推广面和学生受益面。
2.2教学目标与内容
《信息素养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增强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说,在当今信息量无限膨胀和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明确信息的性质与范围;有效地获取和评价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将获取的信息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了解相应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积极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创新和实践。教学内容上,除文献检索内容外,增加了信息意识、信息评价、信息伦理与道德等专题内容;教学方式上,在课堂教学之外,融入分组讨论、实践调研、综合练习等环节,通过讨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利用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增强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
2.3构建适用性教学模块
参照ACRL《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课程教学团队确立了整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分别对每个教学班明确制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模块。总体上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概述、识别信息需求、获取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评价信息、信息伦理与道德6个主要模块。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先后增设工具、技术应用模块。每个模块由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特长,独立或协作完成教学。在形式上,教学由4个模块组成,分别是课堂实践与辅导、分组讨论与汇报、课堂作业及点评、课程考核(提交文献调研报告、考试或课程学习汇报)。其中,课堂实践、分组讨论与汇报通过在课程中开展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自主学习和分享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分组讨论与汇报,立足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设立学术、生活两类主题,由小组自选主题或参考设立的主题,应用课程所学技巧和内容,充分体现团队协作与自主创新。在小组讨论汇报环节,从团队协作、表达或陈述能力、汇报载体表现、主题展示程度4个方面,由教学团队、汇报小组进行现场点评和评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完善教学体系,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课程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后期的主要教学任务,允许学生自选题目,在选题过程中,教学团队予以辅导。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教学团队设计报告模板,进一步规范报告的知识纲要和各类信息的使用。调研报告形式主要是格式、板式和个别模块的篇幅要求;调研报告内容主要从主题分析、课题背景、信息检索(所选数据库、检索式的构造,并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对相关检索结果进行格式处理)、分析检索结果(筛选核心资源)、检索过程总结(主要思路、主要观点、参考文献)、调研报告完成心得6大板块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灵活运用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增强课程在实际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2.4教学成效与收获
《信息素养与实践》在教学中,结合信息素养自身的体系,充分应用通识教育的思想,使得课程基本满足不同学科学生对信息的掌握能力,为学生自身的探究式学习培养了一种敏锐的意识、一种应用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许多学生都表示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信息的窗户,学习到很多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对毕业设计、专业课程作业和PRP(本科生研究计划)项目报告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通过小组汇报和讨论,学生之间增强了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表达分析能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评价信息中,许多学生希望图书馆继续开设这样的课程,并扩大课程规模。学生们通过口碑相传,不断提高课程在本科生中的影响力。按照学校对通识课程教学的评价结果,《信息素养与实践》在全校通识课程均在中等偏上级别,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13年12月,通过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和对学校整体通识教育所做的贡献等方面评审,课程负责人最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贡献奖二等奖,这成为该通识课程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2014年《信息素养与实践》将迎来课程建设评审验收,该荣誉的获得也为课程验收提供了直接评判参考。
3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为学生综合、全面了解知识的总体状况提供了专业之外的视角,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综合素质。随着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不断成熟与完善,终身学习、科研创新、建构主义逐渐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学设置的理论基础。其中,终身学习强调信息素养对人发展的价值意义、科研创新体现信息素养对社会进步的价值意义,而建构主义反映信息素养的实践基础,强调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塑造。为此,从通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出发,《信息素养与实践》还需不断改革课程的体系,提升与通识教育的贯彻和关联,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方式,进一步凸现通识教学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隐性支撑作用。
3.1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再定位
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其著作《大学的理想》中,提到大学教育是自由教育,它使科学的、方法的、有序的、原理的和系统的观念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和辨析。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完整的人需要具备有效思考、清晰沟通思想、做出适当明确判断、辨别一般性价值等四种具体能力。这些思想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许多思想都是相通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用和传授的信息和知识不限于所应用的学科,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文化、倡导一种氛围;提供一种方法、一项技能;培养一个信息意识;锻炼一种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课程教学较好地体现和秉承了通识教育的思想,信息素养通识教学,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3.2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
《信息素养与实践》通识课程教学需要始终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保持一致,即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通用能力,因而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需要更多地兼顾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可将建构主义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尝试开展问题导入式、过程导入式或研究导入式等“导入式”教学。“导入式”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知识生成性等理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自觉探索事物发展的起因、规律及状况,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并通过亲自体验实现主动、独立的认知过程,形成以铺垫、导入、释疑、消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课堂五阶段。理论上,导入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设计教学法的融合,是将理论和操作程序融于一体的教学范例,故而对信息素养通识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应用基础。此外,还可尝试案例教学,开展情境教学,实现案例情境的生活化融入。在导入式或案例情境教学中,探索互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对信息的判断、分析、评价、利用能力。
3.3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
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这些变化,也深刻体现在高等教育中。据2013年《地平线报告》报道,信息技术挑战催生高等教育变革、网络开放课程、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教育者角色的转变、混合式教学等六大趋势和挑战。与此同时,泛在环境、大数据、关联数据、数位学术的兴起,带来了应用信息和数据的新篇章,读者面临的信息环境已经从信息海变成了数据海。据报道,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量每18个月将翻1倍,这些无疑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信息素养通识教育需要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和以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教育方法,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平台开拓教育形式,促使教学方法和方式的不断革新。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开展的8W项目学习法、Williams大学图书馆的游戏教育法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而时下掀起的翻转课堂、MOOCs(慕课)教学等,更需要通识课程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信息通晓教育将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传播和分享知识的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或许也为通识课程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4总结
1.1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缓慢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只是刚刚起步。目前中小学普遍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教授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但还没有开设媒介素养课程。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最早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在此后也只是几所高校零星的实验,并没有形成教育规模。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较普通高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更为迟缓。
1.2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传媒业迅猛发展,媒介正在发生着数字化、市场化、民本化的转型,迫切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媒介受众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形成科学合理的接触媒介、解读媒介和使用媒介的媒介素养,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却很缓慢。其主要原因:
1.2.1缺乏政府政策法规的保障
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学界呼吁阶段,还未引起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认识,近几年学术界虽有一些国家级重大攻关课题取得成果,但还未足以影响到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中小学和高校领导和教育者来说,媒介素养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
1.2.3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的支撑
我国的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对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梳理和介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理论体系。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薄弱和实践的缺失相互制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缺乏又延缓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1.2.3缺少媒介教育专门师资的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是跨学科的课程,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具有传播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懂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还要有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还没有建立,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均未开设这个专业,至多是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教师只是传播学背景或其他学科背景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热爱者。
二、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2.1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确立
2.1.1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目标
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媒体不良信息,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使大学生自主利用媒介,提升对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
2.1.2以学生为本的媒介教育
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应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途径,而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受众自身的内因。因此以学生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重在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高度的自律和对媒介有效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应唤醒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2.1.3符合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
与西方发达国家漫长的媒介发展历史不同,我国媒介发展有自身的显著特点,是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间经历了短时期内的迅猛的发展,媒介体制的市场化转变,媒介形态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既要借鉴国外已有经验,更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和高职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状况,解决突出问题。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完全不同的媒介环境带来的观念差异,如高职学生过度依赖、崇拜新媒介而疏忽传统媒介的现状,如新媒介某些方面使用能力较强与有效利用媒介资源为自身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如不同的教育环境带来的学生媒介使用能力的较大差异等。
2.2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2.2.1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
课堂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职院校媒介进行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有师资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媒介素养必修课,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先尝试开设媒介素养公共选修课。还可将媒介素养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课程中去。在教学内容上注意针对性、实用性,了解一些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重点应放在媒介意识的激发和媒介使用能力的提高。教学的内容包括媒介认识、媒介解读、媒介使用三大方面,具体内容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征求教学对象的意见不断调整优化。要让学生认识媒介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本质区别,能够控制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让媒介过多占用自己的时间;了解媒介的商业属性,能够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如解读新闻、解读广告、解读娱乐节目、解读影视的能力;能够利用媒介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本领,休闲娱乐,善于制作并媒介信息,扩大交际面,关注社会与人生。教学的方式上应采用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因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媒介也已拥有丰富的体验。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理论的讲授,让学生接触较为系统的媒介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多提供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身对媒体的认识和经历带进课堂,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经验分享来提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2.2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中职英语;英语教育;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6-0022-01
一、中职教育及学生特点
(一)中职教育特点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都是将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与普通教育相比,中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使得一些文化理论课程变得举足轻重,甚至学生也认为自己应该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其他的理论知识可有可无。然而在现代化的社会之中,这种教育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改变,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学生特点
来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因为自己初中成绩不佳,无法就读高中而选择中职学校;第二种是因为自己没有主见全听父母的安排而来到中职学校就读;第三种是想学习一门技能尽快来到社会工作。无论是哪一类学生在中职学校就读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负面的情绪,在面对学习时态度就会十分消极,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就已经十分头疼了,到了中职学校之后再次接触英语自然也会更加头疼,完全没有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情绪入手,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英语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
二、中职英语教育中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跟随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对某位教师的喜爱,而认真学习这位教师所教授的科目,这就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依靠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内容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较为抽象、难理解的,教师想要在英语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则必须在英语教学内容中逐渐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英语教育,从而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另外,目前大多数中职英语教师都存在着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根据这一点中职学校可以及时开展教师研讨会、交流会,使教师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培育方法
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开展英语教学,并在英语教学中逐渐渗透素质教育,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如教师在讲授英语课文时,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文章背景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另外,教师还应该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方式等等,或者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英语文化知识,从英语文化知识中逐渐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外教开展英语讲座,开展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综上所述,本文对中职英语教育的文化素养培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在中职英语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进行分析,针对现阶段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特点来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教师应该多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并在英语教学中逐渐渗透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达到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不受学校重视
虽然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高校中却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经常作为选修课开设.彭奇志、李利、沈艳红通过对全国高校抽样调查,发现在97.5%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高校中,仅有37.5%的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程.信息素养是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信息策略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作用较大.在当今信息数量急剧增加和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只有具备了获取、鉴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获得真实、完整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因此,信息素养是成为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一种基本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文检课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1.2专题讲座信息宣传不到位
高校图书馆一般在图书馆网站一小时讲座或读者培训栏目内讲座相关信息,有些图书馆还通过BBS进行宣传.据张玲、王琼调查,在对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时,68.8%的图书馆通过主页讲座的预告信息,22%的图书馆在RSS订阅服务时主动推送讲座预告信息.利用宣传栏或馆内电子屏幕讲座预告信息也是图书馆经常采用的宣传方式.但这些宣传途径较为单一,讲座预告信息会因为访问网站页面的人数有限或用户到馆周期的不确定性而没有及时被广大用户获知,影响了讲座的参与人数.
1.3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网站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采用的名称多种多样,有用户教育、读者培训、教学与培训、在线学习中心、信息素养教育等,放置位置多位于网站主页二级栏目下,也有少数图书馆把信息素养教育单独放置于主页的一级栏目.名称不规范而又缺少参照,页面设置得混乱必然给用户的使用带来障碍.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采用的多媒体形式以doc、ppt、pdf等文本、图片形式居多,音频、视频声像资源明显不足.单调、枯燥的文本与静态图片难以吸引用户的兴趣,使得学习效果打了折扣.虽然有部分高校开通了专门的互动模块,但在线信息素教育的互动方式还主要集中在单向传授,学生与图书馆交互信息的反馈时间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1.4新生入馆教育效果不理想
根据调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接受过此类教育的学生对图书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就新生入馆教育讲座来说,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短时间很难完全掌握所讲内容,还有些学生在思想上并不重视,只是应付过场而已,讲座基本流于形式.实地参观图书馆时,由于学生数量众多,老师讲解时仅前排的学生能够看清,后面相当数量的学生根本看不见或听不清内容.读者手册、网站新生专栏的内容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这些缺乏监督与考核的入馆教育方式,对新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起不到实质性教育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图书馆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数字资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图书馆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有利于用户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信息利用技能的提升.最后,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熟悉信息组织与检索的图书馆馆员,能够从杂乱无序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针对不同层次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但是,从上文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忽略这些问题,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争取学校对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半衰期日益缩短,学生大学里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各类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各类信息源,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信息检索、分析与评价,学会利用各类信息资料做研究,增强终身学习能力.图书馆需要积极与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提高其对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将文献检索课作为学校公共必修课纳入到正式教学计划中去,加大图书馆信息资源与硬件设施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给予充分支持.
2.2拓展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宣传渠道
图书馆要尽可能拓展宣传途径,全方位地宣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及教育活动.除了在图书馆内利用信息屏、宣传板、网站及参考咨询服务积极主动地向用户宣传外,还可走出图书馆,通过学校网站、院系网站、学校广播、校报、流动宣传板、班长qq群等多种平台进行宣传,构筑起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吸引更多的用户走进图书馆,学习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参加图书馆的相关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2.3加强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站建设
图书馆网站建设要注意信息素养教育相关栏目设置的科学性,以方便用户全面了解和学习本馆提供的所有信息素养教育业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自己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或者购买国外的优秀教育平台.网站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多媒体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doc、pdf、ppt等文本与图片形式的基础上,加强audio、video、flash等音、视频信息资源建设,提升资源的可读性与可视性.与用户交流互动方面,网站可以在E-mail、留言板等方式的基础上,增加qq、msn、虚拟教室等在线交流工具,及时解答用户提问,收集、反馈用户建议,使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
2.4实行新生入馆教育测试
入馆教育测试是考核新生对于图书馆入馆教育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测试题目可由馆内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建立,考核重点为读者需要了解的图书馆布局、资源及使用方法、规章制度等.鉴于新生入馆教育时间短、内容浅显,题目设置难度系数不宜太高,题型应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为主.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测试时,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采取相对应的考试方式,或采用传统的纸笔考试,或采用基于网络的无纸化考试.学生考试通过后,方能开通图书证借阅权限.考试结束后,图书馆要做好统计,找出学生出错比较多的题目,将其作为下一年新生入馆教育及测试的重点.
2.5重视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
图书馆馆员是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随着新信息资源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图书馆馆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拓宽知识层面,提高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因而,一方面,图书馆要积极为馆员创造各种学习、进修以及学术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馆员自己要确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理论、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增强在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水平,为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好人力资源保障.
三、结语
关键词:大众传播层面 健康传播 媒介素养 媒介意识
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有着各自的认识和解释。Rogers(1994年)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他提出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借由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分别是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健康知识和信息,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引导公众健康态度,影响公众健康行为,从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健康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而我国公众对健康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也越来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根据2009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83.5%、报刊书籍53.8%、医生告知39.8%,农村地区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76.6%、医生告知49.7%、报刊书籍18.3%。
然而,公众在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健康信息繁多,难于着手。为满足公众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求,大众传媒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公众提供健康信息和知识。众多综合媒体、门户网站纷纷设立健康专栏、专版或专刊,如新华网的健康主页主要有健康资讯、健康图库、健康就医、健康人生、健康服务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包括众多子板块。最近几年更是涌现出一批从事健康科普的专业媒体,如《健康报》、中国健康网等。
渴望健康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大多数公众接触媒介获取健康信息的动机多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状态。面对庞大的健康信息洪流,公众虽然满心欢喜,但对于选择哪个媒体来获取健康信息,通过这些不同的媒介可以实现哪些目的并不十分清楚,也不能从纷繁的信息中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健康信息和知识。
健康信息残缺,真假难辨。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总是可以将一些健康信息和知识及其有关的报道推上风口浪尖,使其进入公众的视野。然而有些报道只是引发了公众对某种疾病的关注,却没有充分提供有关该疾病本身准确、有效的信息,或是有利于理解信息的背景知识,造成公众对该健康信息和知识一知半解。有些报道中的健康信息本身未经核实,无法与其相关的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有些报道虽然为公众提供了对某一健康事件的基本认知,却没有积极引导公众对该健康事件和相关疾病的正确态度和应对行为。甚至有些报道为了追求新奇特效果,夸张某一健康问题,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恐慌。
面对失真的健康信息和残缺的健康知识,大多数公众缺乏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不能科学地判断和理性地分析所获得的健康信息和知识,容易混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也不具备相应组织、归纳和总结各种各样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负面健康信息抵抗能力较弱,特别是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公众人人自危,容易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健康广告肆虐,危害无穷。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或相关产品的厂商看到了新闻报道的“超广告”效应,纷纷跟大众传播媒体合作,推出一些健康科普性质的节目或栏目。
面对层出不穷的健康广告,大多数公众缺乏追询其可信度的能力,不能及时反馈自身对某些健康信息和健康事件的想法和建议,不能有效地利用健康信息指导自身的健康行为,也不清楚如何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共健康事业,更不能很好地监督和批判传播健康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
公众媒介素养
要解决上述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所存在的问题,除了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进行规范,大众传播媒介真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提高健康传播质量之外,公众自身也应具备一定识别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而公众要具备识别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则必须提高自身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辨别意识,以及准确、有效地分析理解传播内容的能力,即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健康信息,并为己所用,而不是感到无所适从,或是被负面健康信息所影响。
Hobbs(1996年)认为媒介素养是使用、批判性分析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工具创造信息的过程。Potter(2008年)认为媒介素养由个人场所、知识结构和技能三个基础构建模块构成。个人场所指目标和需求,公众对自身的目标越了解就越能驾驭获取信息的过程,对信息的需求越强烈就越能努力地达到目标。公众原有的知识结构越丰富。在理解新的媒体信息时就会越自信,越能了解整个范围的媒体问题。技能则指分解、评价、组织、归纳、演绎、综合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应培养公众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些能力处理媒介信息。
笔者认为,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公众应具备认识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科学获取、分析、判断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愉快使用与沟通健康信息和知识的目的,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应落脚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方面:培养公众注重积累健康知识的意识,认识和学习理性地辨别健康信息的意识,加强质疑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识,使其能辨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
2、技能方面:培养公众了解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和传播的健康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学习有效和高效获取健康信息的方法,加强分析、判断、组织、综合健康信息的能力。
3、评价方面:培养公众正确评价大众传播媒介健康信息的价值和力量,提高对负面健康信息的免疫能力,增强与大众传播媒介互动的能力。
4、使用方面:培养公众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帮助与促进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指导自身健康行为,能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健康事务,开展批评,实行监督。
公众媒介素养教育途径
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指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众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笔者认为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对公众进行
媒介素养培养。
个人自我提高。Potter(2008年)认为只有公众自身具有提高自我媒介素养的能力。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第一,公众要明确自身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根据健康信息的特点积极选取适合的媒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驾驭获取有用健康信息的过程,提高获取健康信息的效率。第二,应注重扩展自身的健康知识结构,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多积累一些健康常识,多关注健康医疗方面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利用这些常识帮助自己理解、分析、判断新的媒体健康信息,也有利于提高自身对负面健康信息的免疫能力。第三,经常对不同媒介所提供的同一健康信息进行比较,如健康报和中国健康网对“问题奶粉”的报道,分析相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从而了解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和传播健康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第四,要提醒自己在形成对某一健康事件或健康问题的观点之前,是否已经收集到足够的、较为全面的健康信息,而不仅仅是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下定义。第五,公众还可以主动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将自己不喜欢的内容或是不同意的观点及时反馈给大众传播媒介,既培养了自己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健康事务的意识,又承担了对大众传媒实行批评和监督的责任。
学校组织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研究课程以及教师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每年接受教育和参与培训的人数众多。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刚刚起步。2007年4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与复旦小学和同济小学开展合作,运用多种授课方式提高小学生媒介素养。在可预期的将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将全面纳入大中小学校的正规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辨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培养学生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
政府媒体协助。政府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又是影响健康信息和知识传播过程的主要力量。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和健康传播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并鼓励各级各类健康机构积极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同时,对大众传播媒体的管制也应“有张有弛”。一方面,放宽对大众传播媒体处理健康信息方面的管制,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保证健康信息的透明和准确的传播,引导公众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健康事务,开展批评和监督;另一方面,严惩大众传播媒体的“伪健康传播”,从源头切断失实的健康信息和泛滥的假冒医疗器具和药品广告,为公众营造一个良性的健康传播媒体环境。
[关键词]MOOCS;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新生入馆教育;课程建设
20世纪70年代,由PaulZurkowsi于1974年首次提出“In⁃formationLiteracy”开始,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经历了这样一个演进路径:从提出信息素养的基本素养到正式界定信息素养的概念,再到强调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继而将信息道德纳入信息素养的内涵,最后探讨将信息素养确立为一门科学,提出应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信息素养教育[1]。目前,国外欧美大学将信息能力与阅读、写作、计算(数学)并列为大学生必备的4项基本能力,而国内高校普遍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达成共识,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创新和信息道德的综合能力培养[2]。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根据相关研究者进行调查后发现[3-5],目前国内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实践能力、评价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等方面都比较弱,信息素养水平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结果的各种原因当中,现有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存在不足应是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调查分析国内高校现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模式及其相关研究[6]得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针对传统信息素养教学方式的不足,积极进行改革创新的主要趋势。如采取利用图书馆网站主页、搭建在线教育平台、构建微课平台等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作为近年来网络在线教育模式的一种新方式,慕课以其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四大特质于2011年从美国开始席卷全世界,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讨论。
1MOOC的概念及其运行模式
MOOC(慕课)是英文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缩写,意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新近在全球范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模式。“M”代表大规模(Massive),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多则可达上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开放(Open),学习者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在线(Online),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课程(Course)。MOOC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遍布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其影响范围较广、扩张速度较快,一些人将互联网技术引发的这场教育变革称为“MOOC风暴”。在MOOC中,课程组织者通过课程中心平台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讨论主题;学习者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性学习工具,包括课程讨论空间(如Googlegroups)、虚拟教室(如Skype)、人际互动工具(如Twitter)、课程资源分享工具(如Facebook)等参与学习,或通过课程中心平台记录博客,分享学习体会等;课程组织者对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生成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筛选,以RSS或者每日邮件等形式与学习者分享。
2MOOC的特点
2.1教学体系完善
MOOC课程都非常接近于传统的课堂,有开课和结课时间,每门课程5-8周,也有相应的课程作业和期末考试。平时学生一周会需要花上3-10个小时不等的时间在一门课上。要想拿到高分,不仅需要你学习每一周的课程内容,还要上交作业,参加测验。
2.2学习体验愉悦
在MOOC里,为了保证学生线上学习的专注,每个视频都被切割到6-15分钟,甚至更短。同时,在老师讲课期间,通常会穿插一些提问,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视频上作答了之后,才能继续观看。此外,一般MOOC的学习都有时间限制,课程截止日的存在,让MOOC学习更加有节奏性和阶段性。
2.3评价机制健全
对于网上学习来说,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个重要基石。MOOC通过机器测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估。机器测评方式,应用于大多类似于数理工科类的的测验、作业、习题等方面的客观题,计算机软件可以对此类答题结果进行打分评估。学生互评方式,则用于人文类的主观题,例如在一个哲学课程中,想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释能力,这些是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的。MOOC通过技术支持,利用“同学互评”(PeerAssess⁃ments)来解决这个问题,由学习者对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
2.4移动化、碎片化学习
MOOC课程提供的平台功能完善,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其提供的短小精悍的慕课视频,以及学习进程记录功能可以满足当前学生碎片化、移动化学习的需要。
2.5学分及证书
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大学尚不能为大学生提供MOOC课程学分,但通过课程的学生会获得开课教授签署的“课程结业证明”和成绩单。最新的情况是,美国有些大学开始尝试区别性地为修完MOOC课程的学生提供学分。有人预测,随着MOOC的发展,大学一旦能够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学分和学位,MOOC将对传统大学构成“革命性”影响。
3xMOOCs与cMOOCs的区别
cMOOCs是指基于连接主义的慕课,以培养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识为目标,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分享,教师的角色是助学者而不是课程知识的唯一权威传授者,其课程网站不提供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具有创造、自治和社交网络化学习的特点。cMOOCs主要在教育技术圈内流行。xMOOCs指代的是最近几年由大学在Edx、Coursera、Udacity等平台上提供的慕课,xMOOCs采用的教学方法与高校的传统教法类似,教师是新知识的主要讲授者,学生则通过做习题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培养相关技能。xMOOCs背后的学习理论是掌握学习理论,其侧重于知识的传递和掌握,换言之,偏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技术的支持下,慕课教学可轻松实现掌握学习教学原理。从教学价值角度看,xMOOCs与cMOOCs各有千秋,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但从开设课程的方便性角度,由于xMOOCs有平台商的支持,且与传统教学方式变化不大,因此比cMOOCs更容易普及。笔者就是以xMOOCs作为新生入馆教育课程改造的参考课程模板进行的探讨。
4新生入馆教育发展现状
新生入馆教育也叫馆前教育,是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是提高读者整体信息素养的基础环节,是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质、培养新生良好阅读习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维持图书馆正常的流通和阅览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据了解[7],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基本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录制并播放多媒体视频、多种模式混合等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活动。近年来,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征,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以更方便、灵活、高效的网络化模式成为当前入馆教育的转变方向[8]。
4.1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核心主题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包括图书馆资源概况、规章制度、借阅方法、OPAC(联机目录)检索、电子资源的基本使用技能等。从新生入馆教育的目的来看,其主要是新生读者在利用图书馆之前,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或教育培训,使新生可以快速了解和学会使用图书馆,并在当中获得初步的信息意识启蒙。因此,其内容核心主题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了解(感知)图书馆和利用图书馆,因此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在了解(感知)图书馆方面,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历史和发展、本校图书馆概况、规模、馆藏布局、馆藏分类(图书分类知识)、排架规则、借阅规则、规章制度、开放时间、联机数据库介绍等内容。而利用图书馆方面,则主要包括图书的阅读选择、OPAC检索、学习资源搜索技能及电子资源的基本使用技能等内容。
4.2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模式
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普遍做法,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工作重点之一。笔者根据文献调研发现[9-12],以讲座或专题讲座、网上教程、学习平台、实地参观、发放读者手册、主页设置专栏以及几种模式相互混合等形式构成当前高校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模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看出,以传统模式进行新生入馆教育,如讲座、实地参观、发放各种宣传资料、指南等模式,存在教育内容繁多、培训时间短、针对性不强、缺乏与新生的互动、内容及形式难以吸引互联网时代的新生等问题。而以网络化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模式探索,如构建学习平台、自助学习系统、在线学习中心等模式,也依然存在诸如过于单向的知识传递、依赖新生的自主性,缺乏互动和体验、缺乏有效监督和引导,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难以提供碎片化和移动化的学习等方面的不足。
5MOOCs模式下的新生入馆教育
以慕课的概念而言,其4个特质只要变动一个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慕课模式。因此,一方面鉴于新生入馆教育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及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秩序的重要性,其开设一般带有某种强制性质,如通常采取未通过新生入馆教育课程将无法开通借阅权限等措施。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按照慕课的形式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活动,以慕课现行存在的一些情况来看,其课程普遍存在完成率较低等问题,容易导致新生入馆教育课程难以顺利实施并完成,继而影响新生入馆教育效果。由此可见,新生入馆教育课程其实并非完全适合直接采用xMOOCs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是需要利用xMOOCs平台并借鉴xMOOCs的一些思维方式对现有新生入馆教育模式进行改造。
5.1基于慕课平台的新生入馆在线教育组织模式改造
依靠现有慕课平台进行新生入馆活动的组织,在平台上实现对新生的注册和管理,不仅可以采用其现有成熟的平台认证、管理功能,还能优化传统新生入馆教育组织模式,提高组织效率。依靠慕课平台,新生首先在平台上注册个人账号,根据注册信息提供的邮箱账号及学号对应每个新生本人,而学号则与借阅证号相关联,这是新生考核的唯一身份认证。图书馆通过新生提供的邮箱账号及其手机号码,以发送邮件(或者以手机移动终端提供的微信形式)方式进行学习过程的实时管理(如学习进程、活动组织、作业等信息的提醒和)。课程资源在慕课平台后,采取两种方式的在线学习,一是面对新生的相应固定周期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新生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入馆教育内容,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的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考核成绩,而考核成绩未能达到要求的将提供补修机会(新生补修期间,借阅证部分权限将受到影响),直至考核达标通过。另一种方式是面对全校读者的无时间限制的课程浏览方式,学校的任何类型读者均可在注册账号后,根据需求登陆慕课平台按内容主题浏览课程资源。
5.2基于课程模式的新生入馆教育内容改造
以课程模式组织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是慕课思维模式改造新生入馆教育的最核心部分。从现有新生入馆教育的模式来看,普遍以讲座或者组织视频观看、现场参观等活动形式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经常采用的主要模式,这是高校图书馆出于各方面不利因素,如组织培训时间急促、培训人数众多、教师人数不足、技术条件不成熟、培训场所缺乏等影响下而采取的模式。如此一来,势必造成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要求,以至于每一年的新生入馆教育容易流于形式。从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来看,以“理论知识+实践利用”为核心主题的新生入馆教育内容,非常适合采用慕课课程背后核心的教学原理——“掌握学习”进行教学,而通过借鉴慕课的模式,结合新信息技术条件,不仅可以克服上述不利因素,还可以视频、课堂小测、练习、实践(活动)、作业等一些慕课组成要素构建全新的入馆教育课程内容,以课程模式的教育手段,有效提高新生入馆教育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对图书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借鉴慕课模式将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内容改造成类慕课化的课程模式需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原有新生入馆教育内容的分解,将内容层层分解直到知识点一级,形成知识点清单,同时应保证一个知识点只讨论一个话题或一个问题,由此形成的知识点相对应的视频时间可控制在3-8分钟间,形成文字稿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同时为方便管理和使用,还需要制定知识点的编码规则。第二步是制作或整理视频资源,按照知识点清单对这些资源进行归类并编制知识点对应编号。第三步是建立知识点的问题清单,以模拟传统课堂模式中的提问环节,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提醒学生回想刚学的知识、概念。可将问题清单对应教学视频进行编号保存后,采用嵌入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小测验。第四步是列出相关知识点的讨论话题或讨论材料,并一一对应具体知识点。第五步是列出练习题和布置作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客观性质的练习题或主观性质的作业,并准备相应的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
6结语
慕课化改造的新生入馆教育课程背后核心的教学原理是“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教学原理偏重的是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比现有新生入馆教育模式,以课堂内容、课堂小测、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组建的新生入馆教育模式,完善了以往以讲座或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模式所欠缺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其更具有层次性和组织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可以提高学生对图书馆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的效果。另外,在此种模式下,还可以结合高校图书馆的未来需求,不断摸索并拓展图书馆借阅证权限功能,丰富借阅证的使用功能和服务功能,如学习空间的预约、阅览座位的预定等,从读者需求程度方面提高图书馆借阅证的含金量,进而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创建。
参考文献:
[1]张士靖,杜建,周志超.信息素养领域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101-106.
[2]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0(8):178-181,143.
[3]马费成.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4]徐海燕.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情报探索,2009(1):24.
[5]冯婧.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218):88-90,97.
[6]喻萍.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课程”构建与实现[J].图书馆论坛,2011(3):168-171.
[7]王倩,刘翔,黄志强.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10(2):18-21.
[8]王小强.新生入馆教育形式的转变及自助开通借阅权限的实践——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4):56-59,72.
[9]王宝英.高校图书馆网站“新生入馆教育平台”构建情况分析——以26所“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6):44-47,52.
[10]陈靖,郑宏.普通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方法新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9(23):95-98,52.
[11]朱东妹,潘杏仙.大学新生入馆教育网上互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1(1):8-11,32.
【关键词】外语素养 英语启蒙 年龄优势资源
引言
21世纪世界步入了融合型国际化的信息时代,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性的劳动协作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学习外语是了解世界动态、参与国际交流与协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外语沟通能力被欧盟定义为终身学习八项关键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语言既是国家资源,也是个人发展的资本,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
1早教机构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早期教育理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中国年轻的父母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目前国内知名的早教机构品牌有东方爱婴、红黄蓝、金宝贝、亿婴天使、聪明兔等。早教机构的运作模式基本为中心式:早教中心,专业从事儿童早期教育工作。早教中心有别于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也不同于儿童活动中心和少年宫之类的特色班教育,授课内容方面不刻意追求儿童的技能培训,而是更注重儿童的心智开发和素质培养,授课对象基本以0-6岁婴幼儿为主。本研究选用金宝贝的一次育乐课作为案例分析。
1.1 金宝贝双语课程案例分析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敏感期,金宝贝提供了不同的课程。但育乐课是贯穿七个阶段的基础课程。本研究选取第四阶段的一次育乐课作为案例分析,从教学目标、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评估早教机构双语课堂的教学现状。
1.1.1 教学目标
根据第四阶段宝宝的敏感期特点——具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掌握的技能出色地解决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新概念,学习形状和顺序,培养动作技能,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帮助宝宝了解世界,并学会如何巧妙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幼儿兴趣为重点,提高其接受语言的敏感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1.1.2 教学设计
金宝贝的标志Gymboree是孩子们心目中一个神秘的朋友。孩子们来上课就是要和Gymboree一起来探索。首先,老师将玩偶Gymboree套在手上,以Gymboree的口吻和大家打招呼,并以一首欢快的欢迎歌(welcome song)开始了本次教学。本次课堂的三个游戏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并且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Bounce& Jump(弹和跳)。游戏过后,老师和家长们为孩子撑起降落伞。随着降落伞形状和高度的变化,孩子们感受空间的变化。在课堂的尾声,老师为小朋友吹起了彩泡泡,同时响起了关于Bubble的儿歌。孩子们高兴地追泡泡,老师喊到“catch bubbles”。在愉快的歌声中,老师送给每一个小朋友一串属于他们自己的泡泡,同时以Gymboree的口吻跟每一位小朋友亲吻告别,因为Gymboree要去太空旅行了,然后就消失在宇宙中了。本次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1.2 早教机构双语教学现状的评估
对于在早教机构接受双语教育的孩子,约35%的家长认为学习效果甚微;约65%的家长认为双语教学在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方面和训练孩子的语音语感方面有效。早教机构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采用的教学活动手段和方法,既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又符合幼儿在自然交际、儿歌、游戏中习得英语的规律,与先进的幼教观念是吻合的。教学理念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
1.2.1 早教机构的双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寄教于乐
整个教学都是在玩乐中进行,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体验和探索世界,丝毫没有被强迫学习的压力。教室里的活动器械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发展阶段体能,各类教具有效地辅助课堂游戏,吸引孩子参与其中。弹跳活动能给孩子机会运用平衡和空间辨别力来解决问题,增强他们对观念的了解如因果相关性和地心引力,而且从中得到语言技能的发展。
情境双语教学
教师全程用英语组织课堂各种活动,偶有中文作为辅助说明。孩子在玩乐和活动中自然地接触英文,而不会有学习英文的感受。教师通过表情、动作、手势等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表现英语语言,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深化幼儿对音的理解。一些日常用语,如 “Sit down”“Here you are”“Clap our hands”等在相应的情境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孩子们的理解和记忆。课堂的主题“Bounce& Jump”通过不同的游戏节目不断得到强化。这符合“全身反应法”和“直接沉浸法”所提倡的情境教学。
音乐与儿歌贯穿教学
现代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在适当的场合播放符合相应的音乐,活跃了课堂气氛。音乐和儿歌贯穿整个课堂,作为引出游戏指令环节和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步骤之间的衔接方式,都以兴趣为纽带,基本采用贴近幼儿生活,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儿歌做过渡。这些儿歌简单生动、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很容易引起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重视个体感受
1.2.2 早教机构的自身局限性
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表明“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从“听”到“说”是一种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幼儿只有被输入了一定程度的“听量”(婴儿可以结合语境渐渐理解某些词汇和句子的含义),才能开口输出,即说话。由于这种完全浸入式的母语听说环境,儿童习得母语毫不费力。
可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通常家长每周带孩子上的英语体验课程最多不会超过两小时,这离母语习得机制所必备的语言环境相差甚远。按照一个婴儿一岁时开口说话,除去睡眠时间,假定平均每天有十二个小时暴露在语言环境中,那么一年内他所接收到的“听量”为365天×12小时=4380小时。对于每周在早教机构接触两小时英语的儿童来说,45年才能达到4380小时的“听量”(4380小时÷8小时/月÷12个月/年=45年)。当然,这种简单机械的假定不能说明语言的学习过程,但也解释了我们的学生学习了若干年英语后,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
2 家庭提供的幼儿英语启蒙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动作发展、感知觉发展、注意品质、音乐感知、书写绘画、数学能力、情绪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的关键期。[3]在语言中枢转移到左脑之前练习说话,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因为右脑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较强,声带、舌唇等运动神经的调节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越小的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度越高,对语音的把握越为纯正,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系不需要经过间接思考理解,而是借助于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动作直接领悟和直接接受,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因此,抓住孩子学习外语的黄金期科学地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是一种年龄优势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可以大大节省今后的教育成本,提高学习成效。家庭所提供的英语启蒙教育可以体现出整个社会公民的外语素养。
对部分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64%的家长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凭,有过八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24%的家长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公民已具有一定的外语素养,为下一代的英语启蒙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显示10%的家长认为0-6岁的儿童不应该学英语,原因有浪费时间、早期学习可能干扰母语的学习、不当的教学方式会把孩子引入误区、和早期学习可能抹煞孩子今后对英语的兴趣;而90%的家长相信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虽然绝大部分的人认识到了早期英语启蒙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付出努力的父母并不多。约25%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经意地让孩子接触到英文,比如给孩子听英文儿歌等;只有10%的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建立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这说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英语素养偏低,年龄优势上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根据调查,家庭提供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营造类似母语的听说环境
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比如大学的英语教师,会刻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讲英文,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然的英语听说环境。如深圳的汤北辰,从她一出生,父亲就坚持跟她100%用英语说话。等到她三岁时,有接近一千六的英语单词量,凡是汉语能理解的,英语都能听懂。
2.2 给孩子读原版英文绘本
父母通过讲原版英文故事帮助孩子习得英文。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外文原版故事书图书馆,很多重视孩子外语学习的家长都成为图书馆的会员,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建立情景与语言的联系,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的作者汪培珽就是传统英语教育下产物,但就凭借坚持给孩子念原版英文故事书,练就了两个孩子的英文耳朵。
2.3 借助现代媒体
很多家长借助现代媒介,让孩子看原版英文动画片、听英文儿歌及有声故事。这些现代媒介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帮手。孩子可以通过场景画面理解故事情节,从而习得单词和句子的意思。“用图画或场景而不是中文来体会句子、单词的意思。这正是锻炼英语思维的开始。”
3结论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英语学习机构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既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又符合幼儿在自然交际、儿歌、游戏中习得英语的规律,与先进的幼教观念是吻合的。教学理念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这为幼儿的英语启蒙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学习机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局限,从语言习得角度看,无法与家庭提供的语言环境相比。随着我国全民的英语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的英语启蒙教育成为可能。根据调查,尽管90%的家长认识到了0-6岁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期,但只有10%的家长为此做出了努力。这说明语言方面的年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开发,目前家长的整体英语素养偏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1现代大学医院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
大学医院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临床路径等标准化治疗模式的运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临床信息系统和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逐步建立,医院管理信息化数字网络、远程会诊、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影像无胶片化,计算机控制药品入出库、交费划卡、计算机控制物品耗材入出库、零库存、安全保卫消防智能化等广泛运用。由此看到信息系统成为现代医院的神经系统,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现代大学医院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软件的开发,重视和加快信息素养教育。
1.2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伴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学图书馆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已从单一服务,向咨询服务、数字服务、个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服务转变,不仅具有日益丰富的国内外专业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等信息资源,而且基本开展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工作,进行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定题服务、回溯检索、情报分析、编制各种专题书目索引,开展辅导读者查阅文献资料;并承担起信息素质教育的职能,把信息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在拓展新业务新技术,图书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已培养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信息教育服务队伍。大学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
1.3现代大学医院信息素质教育相对滞后
现代大学医院越来越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医院总体信息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和医院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相比较而言,仍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医院信息素质教育缺乏,教育培训形式单一;二是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教育,专业化、个性化、实用性的培训严重不足;三是信息素质教育往往是被动而非主动,缺乏系统教育规划;四是缺乏信息素质教育师资等资源,更没有纳入到医院整体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五是大学医院图书馆或相关信息部门建设相对滞后,不能独立地开展医院信息素质教育;六是大学医院与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没有建立和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更难以实现有力的支撑。
二、构建现代大学院校图书馆联盟与学科化服务新模式
2.1构建现代大学图书馆与大学医院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是大学信息化服务和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构建大学图书馆与大学医院图书馆协作与联盟,加强学校与附属医院图书馆之间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图书馆资源优势,促进大学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向医院延伸,影响和带动大学医院图书馆业务的拓展和专业人员技术技能等素质提高,全面促进现代大学医院信息建设与服务。构建现代大学图书馆与医院的紧密联盟,在具体的建设方法和内容上主要包括:一是医院可聘任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指导院图书馆工作和参与院图书馆建设,全面指导相关业务的开展;二是以大学图书馆专业骨干组建起医院不同学科服务组,以学科服务、项目服务为医院带队伍培养专业人才;三是建立大图书馆观念,以图书馆联盟共同构建和推进三个发展规划,即图书馆联盟人才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协调人才引进培养;资源建设规划,开展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服务建设规划等,把医院信息服务纳入到大学图书馆发展中。
2.2引进学科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
学科馆员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为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服务开展的一项知识服务。所谓学科馆员就指高校图书馆委派的、专门与某一院系或学科进行对口联系、主动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图书馆信息人员对医学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是临床医务人员无法相比的,特别是学科馆员熟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具有学科专业背景,一般有较强的业务知识,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技术,从而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满意的服务,保证医务人员科研的顺利进行。可以大大节约了科研人员的时间,间接地参与了科研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科研的发展。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可以实现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点、以馆藏文献信息为保障、以网络信息为先导,联合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及科研人员三方,构建基于学科馆员服务的高校科研信息保障体系,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科研信息服务。现代大学医院引入学科馆员服务,就是为医院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主动提供专业性、个性化和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跟踪重点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对学科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研究等。同时,可以二次、三次文献的形式将学科的新动态新观点揭示给读者,服务于科研。为医院逐步培养自身的学科化服务团队。
2.3开展专业信息教育与培训
专业化信息教育即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职能,也是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优势。图书馆在推进知识服务过程中,均建立起以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和教学研究部为核心的专职培训部门和培训队伍,有关信息教学均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培训逐步常态化。因此,把大学医院的信息化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信息教育培训日程中十分可行和必要,即可开展专题项目、特定群体(每年招聘大学生、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等)的信息培训,也可列入教职工继续教育内容等。有利于于营造大学医院信息氛围,提高教职工信息素质,增强教职工意识和信息能力。
三、总结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本文将简单论述高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简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并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等三个方面来浅谈高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当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爱国、行善,能够明确辨别是非善恶,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品德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育德”,即培养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公平、正义、勤俭、善良、民主、法制等道德信仰,引导学生恪守社会公德,把握实践活动的尺度,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需求,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职场和就业方面的知识,辅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敬业与乐业精神。当代职业素养教育非常注重职场知识和就业知识的传授,具有多元化特征,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虚拟学习的空间。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初步涉及到了劳动与就业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通常会告诉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应富有敬业精神,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诚信的道德理念,信守劳动合同。此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行为实践,树立学生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职业素养教育的主旨是指导学生全面了解职场知识和就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敬业与乐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两者之间具有相融合的可能性。而且,教师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活动时会引导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要坚持恪守诚信、善良、正直、公正、无私、自律的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可以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与就业方面的知识和德育因素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职场知识和职业精神品质就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点。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教师在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通过传授思想政治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奠定认知基础。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知识转换成品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用实践检验思想政治知识的价值,审视就业方向,激发职业道德需要,明辨是非善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理想以及职场需求,崇尚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努力创新,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促使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树立职场精神和创业精神。
(二)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
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必须巧妙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职场知识的同时增加敬业与乐业精神以及创业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学会走进合同,树立自主创业的理想,懂得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告诉学生作为劳动者要恪守职业道德,积极为本职工作和岗位做贡献,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语言亲和,举止端庄;作为创业经营者,必须处理好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的关系,不能利用他人的商业信誉,不得冒充名牌,在广告时既要遵守广告法的规定,也要反对不正当竞争法的约束。此外,创业经营者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权利、产品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三)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
教师应精心为学生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性教育活动,像宣传道德品质教育、流通商品、广告、建立合资企业、实施职场教育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开展职场教育活动时组织学生做关于职业培训管理的模拟工作,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扮演培训管理者和被培训者,学会确立职业目标,制定职场计划,提高职业素养,并逐步实施培训计划,实现职业目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关于职场工作的节目,注意在节目中融合思想政治知识和道德因素,强调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用幽默、风趣的节目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均属于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简而言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与就业方面的知识和德育因素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职场知识和职业精神品质就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点。要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达到完美结合,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教师应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修养。
参考文献:
[1]吴淑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以东莞市塘厦理工学校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2010(10).
【关键词】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媒体素养教育;研究
全球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新媒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种多样的媒体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如何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对媒体进行有效的应用,并以此来辅助英语教学,成为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与传媒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当前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再单纯地是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国际化人才,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尝试着将媒体素养教育有效地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之中,用传媒信息来丰富英语教育教学内容。比如,大学生经常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互联网媒体接触英语方面的新闻,或者观看英美电影电视、查找信息资料;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媒体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利用批判性思维接受并利用网络信息,能够辨识信息的真假,能够取精华去糟粕,警惕不良信息的影响与迷惑。在传媒时代背景下,媒体信息通常包含多层含义,与接触者个人的文化素养关系密切。比如,接触者若只能理解到表层信息,则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媒体素养教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反之,高文化素养的接触者,能够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批判性地对待信息,这对其媒体素养教育有益。从实践来看,主题式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某一个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训练。笔者认为还应当适当融入一些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即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媒体技术手段,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英语的习惯。比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大量学生感性兴趣的新闻、娱乐以及体育等方面的英语内容,引导学生们利用英语。同时,还要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信息网站,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国外相关专业,以此来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扩大知识面。总之,大学英语教育与现代传媒素养教育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通,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也是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媒体素养教育策略
1.加大英语教材优化力度。实践中,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媒体素养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优化英语教材。其中,主要是针对学生所需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和部分进行优化与改善,丰富媒体素养教学内容。在现代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比如让学生观看英美文化影视作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并以此来拓展他们的视野。基于此,对于高校英语教材而言,应当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认知、利用媒体素养教育,使学生们能够准确把握媒体信息的真假,辨识性地利用媒体信息。
2.加大媒体应用力度。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适当增加一些媒体方面的信息,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这对于他们有效利用媒体信息,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比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对比方法,来有效凸显负面、不良信息所造成的危害,使学生们能够加深印象,对于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效果非常的显著。
3.加大考核力度。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从语言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并重的视角入手,不能只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应当将语言知识传授与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和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据调查发现,国内高校的学生非常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即CET—4、CET—6),而且这也是很多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风向标。但在当前媒体时代背景下,不能只是为了考证而学习英语,事实上很多学生虽然考过了CET—4、CET—6,但是真正的英语能力非常的差,比如无法用英语交流等,可以说这是失败的教育。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改革考核内容,增加一些媒体信息鉴赏、读后感以及口语交流能力方面的考核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才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习一门语言,才能更好地引导高校应用教育教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媒体素养教育直接关系着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是否能够有效培养综合文化素养更高的人才。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在当前的传媒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学生强化媒体素养教育,成为英语老师、领导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实践证明,通过切实有效的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体素养,可以有效培养出传媒时代所需的人才,同时这也是未来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朱进.试论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媒体素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2]钱茜茜.试分析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J]考试与评价,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