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滕王阁序全篇

滕王阁序全篇

时间:2023-05-31 09:32:59

第1篇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

2、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3、《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 代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滕王阁序》;胜景;赏析

公元675年,27岁的年轻诗人王勃因罪离京,南下交趾探亲,途经滕王阁,会阎公欢宴,遂属文,成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序文第一部分叙南昌郡人文地理、记滕王阁欢宴盛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统领全段,“故”“新”二字为对,氤氲南昌古城深沉厚重的人文积淀,点染唐代建制以来不同流俗的清新气象。以“故”字引领,铺南昌城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陈重贤任才的文化传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南昌郡映射天宫翼轸二星宿之野,毗连衡庐二岳,通达长江、勾连五湖,为荆楚之要冲。作者以如椽巨笔勾勒磅礴开阔之势,一扫六朝纤靡,着此一句,气象全出,可窥唐人风貌。后两句接连用典,“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出自《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此句通常被解释为南昌郡物产珍异,实则不然,在中国文化中,多以宝剑喻指人才,宝剑的流落埋没象征怀才不遇,以宝剑重见天日喻指人才因有识之士赏识而重见光明,“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皆用此意,此句与下联“徐孺下陈蕃之榻”语义相关,构成标准扇对:南昌郡自古人杰地灵,重贤任才,星光俊熠,与全文主旨暗相关合。“新”字领启,叙滕王阁宾主欢宴之盛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比兴起句,承上启下,得风人之旨。洪都城繁华险要,此番雅集,贤主嘉宾:懿行雅望、人品清华,文韬武略、格调高雅。“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十六字作流水对,述际会缘起,叹人生有幸,通俗晓畅,清音朗润。

第二部分绘滕王阁胜景。首句点明时令,农历九月、暮秋时节,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便成为迁客骚人的普遍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勃笔下却有独特的秋之体验:“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积水散尽,碧潭寒澈,愈见秋之疏朗萧阔;水雾凝聚,绚彩迷蒙,随着时光流转,暮色中的山峦笼罩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此般景致,于迷离寒渺中见疏俊朗阔,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这样的景致情韵中,“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以对仗工整的六字句铺排叙事,一气呵成,晓畅自然。登高揽胜,“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极摹高阁情状,滕王阁所处的群山因植被繁覆一发苍翠,山峦起伏、直冲九霄;凌空飞架的滕王阁上,朱红色的油彩鲜艳欲滴,云端俯瞰,一片茫然飘渺,极写滕王阁之高、阁楼之美。“飞”字用得最好,化静为动,不仅赋予画面流动的美感,更描摹出滕王阁峭拔凌空、超尘俊逸的仙姿。环视四宇,“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尽状滕王阁周边风景之美,用兰桂之木修葺的殿宇依山而建、蜿蜒错落,珍禽游憩的岛屿屈曲回环,星罗棋布。凭栏远眺,洪都风光尽收眼底。“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平原漫布,山川焕绮,优渥丰饶的自然条件涵养濡润,南昌郡自古繁华。钟灵毓秀,世多礼乐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地处要津,游人商贾如织,络绎不绝,舰弥津渡。待云雨初霁,碧空如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写景之句,以此冠绝,视角由俯而仰,感官由视即听。“落霞”联仿袭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却翻陈出新意,辽阔天宇,夕岚晚照,余霞散绮,孤鹜离群,振羽凌波;目之所及,澄江如练,水天一色相接。画面开阔宏大,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经典意象组合叠加,构成辽阔高远、沉静唯美的秋之意境。渔舟唱晚,歌声清越悠扬,摇曳于水天之间,雁群惊寒,鸣声阵阵,画面益发苍凉廖阔,构造起秋之立体图,千载之下读之犹神思怅惘,此二句一洗六朝铅华,状尽秋色,独步千古。

序文第三部分述人生失意之悲,言不坠青云之志。“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天高地迥,面对宇宙空间广阔无垠,时间绵亘不绝,顿感人生有涯,时光迫促,功业无成,不觉悲从中来。以吴桂望长安遥不可见,暗喻之渺不可期,北望长安,不禁慨叹“南溟深”“北辰远”,乐极而悲,感情生发自然、一气流转,沉郁而浓烈。“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自然之景触发幽思,触景生情,不觉悲从中来,关山险阻,英雄失路,前路渺茫,书剑飘零。“萍水相逢”句,又重新将目光聚焦于此刻欢宴,以宴饮之欢反衬内心之悲,以高朋满座反衬知音难觅。在这里,“萍水相逢”不单纯指朋友或知己,更指能赏识、举荐自己的人。失望和孤独使痛苦进一步加深,感情的弦已经越绷越紧。“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以问句直抒胸臆,郁积的感情终于喷薄而出。然而,作者并没有将强烈激荡的情感继续加深,而是宕开一笔,“嗟呼”一叹,用舒缓的语气平复激昂的节奏,连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典,怀才不遇、命运多舛自古即然,自己并非古今第一伤心人,是自我宽慰语。面对人生的困境,是向孟尝一样空有报国之情而无所作为?还是像阮籍那样颓然自牧、放浪形骸?不,诗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身处逆境,哀伤却不消沉,愈发珍重自己高洁纯正的品性;逝去的光阴不可逆转,但珍惜未来的岁月,坚信自己一定能像大鹏一样扶摇而上,直冲云霄。

序文最后,诗人重申欲乘风破浪、鸿鹄万里的人生理想,再述怀才难遇、“抚凌云而自惜”的缱绻情怀。“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对礼遇而未举荐自己的贤主嘉宾表达殷勤酬谢之意,措语天然,结意深婉,进退得宜,无寒乞相。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1]王勃《滕王阁序》可谓“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1]之典范。艺术手法上,通篇骈体,四六成句,工于对仗,娴于用典,音韵铿锵,文辞绮丽,乘南朝“清绮”。用典恰切,浑融无迹,如自己出;对偶精工,腾挪跌宕,富于变化。绘高阁胜景,言青云之志,意随笔到,天机骏发,笔力劲健,“生气远出,不著死灰”[2],秉河朔“风骨”。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天辟地之功,一代诗圣杜甫盛赞:“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诚为不刊之论。

注释:

[1]魏征.隋书・文学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30.

第3篇

人教版《滕王阁序》中的二、三两段,以其华美的景物描写,开阔的视野描写,迭出的名词佳句,工整的语言表达等特点成为众多教者上公开课的青睐对象,或诵其文,或赏其景,或品其句,或描其境,皆可出彩。笔者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选择了本篇序文,但是力求突破,从四、五段入手,意在通过解读其中蕴含深厚的典故的含义,以便更深切地体悟一代“诗杰”——王勃的才情与魅力及其流露的思想感情。现将笔者预设的课堂活动项目和学生的学习交流成果记录如下。

一、深挖细嚼知典故

典故含蓄而精炼所以更需好好品味,要求学生先明其源,再知其意。或赞来此贤才,或表失落之感,或言报国无门,或作自我宽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表达相同意义的典故进行了归类,既方便了识记又明确了诗人用典的目的,做到了条分缕析,了然于心。这个环节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必须做到人人熟知文意,知晓典故的含义,这样也为下面的认知品评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不拘一格评人物

在对文意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接下来放开手脚让三个小组的学生尽情书写对王勃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人其情。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就好。结果还是出人意料的,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给王勃的一封书信,致辞者宣读时语调抑扬顿挫,又不失幽默,引得满堂喝彩。

对联:

烟柳繁华南昌郡,魂牵梦萦滕王阁;风景美,诗篇美,志向美,美美交融;宾主情,友人情,父子情,情情相通。

诗歌:咏王勃

文曲初降显才华,名动京师扬天下。时运不齐命多舛,哪能平步上青云?

长安城内虚度阴,滕王阁中著佳作。初唐四杰夺魁首,俗世心中留美名。

墓志铭

一身孤寂,两袖落寞,命薄如纸,世人皆叹。倚楼听风雨,淡看世俗路,诗者虽不败,却也消散去。惟愿你名垂青史,终不负浓墨重彩活一场!

书信:致王勃

子安先生安好:

余幼时即闻公之大名,佩服之至。少时常闻旁人之论,皆慕公之才华。年至十七,习《滕王阁序》,公之才华横溢令人惊叹,不负初唐四杰之名。然吾欲语公:才虽盛,谦为根基,华虽盛,仍需低调,公之仕途不顺,非无由也。年轻气盛,《檄英王鸡》惹祸端,混迹官场,城府不浅,人在世间,谨慎不可缺。为王爷作檄文,致家人受牵连,何必?才华横溢虽重要,谦虚谨慎也不轻,总之就是一句话,收收你那臭脾气。

鄙人愚见,听后则罢,一笑而过,不必纠结,不必回函,不要吓我。

千余年后一小生敬上

三、言辞恳切诉真情

王勃的才情,王勃的际遇,王勃的命运等等都值得慨叹的,接下来的课堂活动笔者又安排三个小组完成小片段的写作。小组内成员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上演诉真情环节,写好后再由小组选出代表在班内诵读分享,学生们或深情或慷慨或深沉或婉转,且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致词1:满纸苍凉,叹英才薄命

时光冲淡了历史的印记,流水洗涤了岁月的沧桑,收集历史的碎片,跟随先行者的脚步,一个伟大的诗人与历史在此刻相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方显你的乐观与豁达;“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方显你的缠绵与深情。你以沉默待喧嚣,得一场现世安稳,殊不知,天妒英才,闲看旧事前缘,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只落得千年一声叹!

致词2:王子安——我心中的神

你从初唐走来,诗篇是你的风采,你向未来归去,旷达是你的魅力。报国无门,你壮志不坠;处境困顿,你情操不移;遭遇逆境,你更加坚定。你的达观,你的勇气,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你用你短暂的生命,演绎了属于你的永垂不朽!我们为你慨叹,我们被你折服,王子安——我心中的神。

致词3:永远的铭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了断井残垣---”,平静的河倒映着你,你的风尘仆仆,你的淡泊名利,你的满腹才情,你的不同天赋,你离开那庙堂后眼里的清明,都可以让历史铭记。岁月河山,瞬息万变,你留给我们的是一片情、一片意,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赏着行云流水,依然保持着世事洞明,你留给世人的绝美华章——历久弥新。这就是你,才情满身却英年早逝的你,子安!

四、由彼及己叹人生

通过对王勃的认知来反观自己对人生的认知,也算是一个思想的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对其人是颇有体会的,而笔者也赋诗一首,作为课堂的总结: 怀王勃

滕王建阁赣江前,画栋雕梁白玉栏。

显贵达官求文墨,风骚雅士出奇篇。

王勃作赋辞好友,众客臣服拜俊贤。

孤骛落霞今犹在,长天秋水已千年。

第4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发展和深入,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备受师生关注的课题。为了更好地体现新思想、新理念,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成了当前课改的重头戏。科学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高中语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如何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呢? 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介绍写作背景

电影、专题片、纪录片、“百家讲坛”等视频是经过专业人员精心制作而成,或介绍生动的故事情节,或荟萃精美的图片文字;或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或辅之丝竹管弦之乐音。如果语文教师把结合课文内容的视频播放给学生,那就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喜闻乐见中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拓展视野,提高素养。如指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滕王阁传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滕王盛会的来龙去脉,而且能够领略江南山水的绮丽秀美;既可见识滕王高阁的壮美气势,又能欣赏一气呵成的书法杰作。这样,学生肯定对《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的理解深刻、记忆犹新,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利用配乐朗诵增强语言感染力

我们利用众多著名的朗诵作品,尤其是要精选与课文配合的音、视频当好我们的助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这些“大家”“请”到课堂上来,以他们极富磁性的声音来诵读名篇佳句,自然能够感染学生,去领悟字里行间那奇思妙想、美景佳境、苦辣酸甜、离合悲欢,去洞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加深学生对《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的理解,我们可以运用电脑在线播放由孙道临领诵音画结合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听读,跟读,自读,以至齐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增强了文学素养,而且更深刻地领会了诗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真乃一举多得。

利用音乐渲染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驿动,是对人们情怀、审美的巧妙注解,是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和阐释,是对语言文字的另一种诠释。它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包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有时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因此,在课堂上引进音乐,是引入“美”的过程,更是引入“情”的结局。如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陶醉于音乐氛围之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这样既烘染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效应。同时利用歌曲形式也是帮助学生记忆,积累素材,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好方法。因此,教师不妨选择现成的歌曲,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歌词就是杨慎的词《临江仙》,这对学习语文知识无疑是个首选良方。

利用好网络资源,让学生读万卷书

由于时间、地域、经济等条件的不均衡,为了摆脱学生读死书的局限,进而去读自然、社会这些活书,我们可以运用便利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网络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历史、体验生活、感受社会、品味人生。如:引导学生观看《贞观长歌》,感悟盛世欢歌大唐气象;观看《红色摇篮》,了解红军的壮志豪情艰辛历程;观看《黄山奇观》,领略奇峰云海气象万千;观看《感动中国》,学习道德典范修身立人。这样才能体验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卷卷语文写生活,才使学生可触可感鲜活的生活。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将课堂设计得图文并茂、声情兼具、趣味盎然,以媒体课件为创新模式,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

第5篇

关键词:店代文学;建筑意境;人与自然;和谐;宁静淡泊

“人去余音未散,夜夜梦回唐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一个极伟大的时代,在那片辉煌的天空下,张开臂膀拥抱整个世界的盛世光景。当年作为唐朝都城的长安,幅员广阔、人口稠密、商业发达、文化鼎盛、恢弘壮丽,是公元九世纪前全球最顶尖的城市。

唐朝是让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时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文学更是这个时代的宣言和代表,是历史长河中不朽的篇章。 “没有一个朝代,比得上唐朝所发出来的声音那样华彩美妙,那样大度充实,那样丰富融和,那样令人心胸开阔”,这样的华彩、大气和大度,在唐代文学的建筑意境之美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初唐诗人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有这样的描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间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由趋名楼、登临高阁之际,展示了近览楼阁之壮丽、远眺山川之胜景,好一幅华美壮阔的滕王阁秋景图。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整幅色彩由淡雅至浓重,在浓淡对比中,突出了秋日景色特征,体现了季节之美和建筑场景里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之美。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则突出了建筑造型的高耸壮观,上下浑成,大气凝重。

从“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从近景到中景,山峦、平原、川流湖泽依次展开,广阔、迂回之姿,及至人间城郭、船帆云集,层次渐富鲜明,远景的水天浩淼更让读者重回恢弘深远的古代建筑场景,画面之美、之深,让人如临其境,心生向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诗人登临高阁所感受到的意境之美,更是令人精神振奋、心胸开阔。

王勃的“滕王阁序”从滕王阁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人手,将客观的景致与主观的情感巧妙而动人地结合在一起,感天地之无限,怀思古之悠情,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建筑时间和空间上交织的意境之美。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物宜、工巧,而“滕王阁序”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一体、超越有限趋于无限的美。这种整体结构的无限性,表现了造物设计中天、地、人、物、工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而言之,亦体现了一种全视野角度的整体和谐之美。

又如,盛唐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王维之《辋川集》的“文杏馆”五言绝句: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文杏馆是辋川别业的一个景点,因馆舍而得名。前两句写对建馆所用材料之选择,意为就地取材、尽得天成。通过对选材特陛的关注,体现了材质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后两句谓馆中栋梁间的云,会不会飘向人间化为雨呢?让人联想到文杏馆的周边环境之幽雅与布局位置之高巅。

这首五言绝句为我们展现的是非禅而禅的建筑意境之美。王维作为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禅宗信徒,他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禅宗非常喜欢讲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它所追求的那种淡远心境和瞬刻永恒,经常假借大自然未使人感受或顿悟。”王维的这一首诗不但使那一瞬间成了永恒,而且使一幅有限的画面渗透了无限的意境。

再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这篇散文是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白居易游庐山,独爱香炉峰下,遗爱寺旁的一处胜景,便在那里修筑一草堂。次年草堂落成,他写了这篇《庐山草堂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靳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碱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未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日:“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垸,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焊,好事者见,可以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干变万状,不可殚纪,陨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

文章开篇,作者写明了草堂选址, “其境胜绝”,两个“甲”字,展现了草堂周边的整体环境之美。

第二自然段,写草堂的平面格局和面积大小与自己的愿望和财力相称。 “洞北户……敞南甍”体现了作者对建筑朝向的重视。从“木靳而已,不加丹”到该段末尾,体现了草堂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以及建筑装饰和陈设的自然、朴素古雅之美。上述表达了作者因地、因人、因物制宜的朴素建筑观。草堂的建筑美亦如中国道家的“大巧若拙”――付物自然,虽拙而巧。“真正的巧并不在违背自然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规律,在这种顺应之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下顺应自然,从而不加修饰地达到“自然天成”与“巧夺天工”之美。

再看三、四段落,作者仰观诸峰、俯听泉水之声,旁有竹树云石的点缀,令人欣赏不尽,精神和畅,几乎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紧接着,作者把草堂南、北、东、西、近、远的自然之景之美一一映入我们的眼帘,从草堂南的平地、水池、周边植物,到远处石涧的古松、老杉,到堂北的层崖积石、杂木异草、飞湍的泉水和种植的茶树;从东边的瀑布、昏晨时的声色之美,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之趣,乃至草堂周边春夏秋冬可游赏的去处。作者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一幅“又甲庐山”的建筑环境场景,亦尤如先人的中国山水画卷所表现的那种自然灵胜之美。

“庐山草堂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草堂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整体之美,而且也体现了作者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的那种悠然自得,宁静恬美。

第6篇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以现今的各套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供学生学习。但是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量小,积累也少,难以理解、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各种形式上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表演法、视频辅助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但是经常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面对学生不能理解文本的现实问题,很多老师又不得不进行讲解,然后又陷入被动听讲、容易疲倦、逐渐失去学习热情的恶性循环中。在保持好的做法的同时应该怎样改进古诗文教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有兴趣学又学得多、学得好呢?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看来在古诗文的教学内容上可以动些脑筋。不过现今的语文教科书已经规定了相应的古诗文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绝大部分都是古诗和古文分单元的编排体例,而且这些古诗文相对缺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完全按照这种编排进行古诗文教学很容易导致审美疲劳。该怎么办呢?根据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一栏“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等文字的指导启发,笔者试着在古诗文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一些补充筛选、搭配、调整,使诗文配合,相互辅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不揣冒昧举例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诗以文辅

不少语文教师喜欢在读解诗歌之前做个简单的作者介绍,笔者觉得补充一些古文中有关作者介绍的段落比如作者的传记、轶事、传奇等更好。一方面既介绍了作者,又培养了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还因为这些补充的材料有不少故事性的因素,能唤起并维持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为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提供背景,给学生提供作文材料,甚至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比如很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都节选了屈原的《离骚》,作为一首政治抒情诗,本来就难以理解,再加上文本中较多的楚地方言,“香草美人”的托物比兴,使得这篇诗歌的理解难度又增大了不少。学生对于屈原的了解,也就停留在端午节吃粽子的地步,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况且语文考试中还有对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教学《离骚》时,就补充司马迁《史记》中屈原传记的相关内容,文字艰深的地方加以注释或讲解,让学生对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以及屈原的人格加以了解,有效地促进了这篇诗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也加入了元代辛文房写的《白居易传》和学生一起阅读,了解到白居易因为尽职尽责反而遭到诬陷,因而被贬到偏远的江州,同学们对于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慨叹和他“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不寻常的表现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以诗佐

与古诗相比,古文相对有多一点的情节因素,尤其是传记类叙事类的古文,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鸿门宴》等等,文本里面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学生读起来也有兴趣。但是像《滕王阁序》、《兰亭集序》这样偏重于描写抒情的名篇,因为华丽的辞藻或深刻的人生感慨,让平日热衷于读娱乐新闻、过快餐式生活的学生觉得理解上有难度。而且考试中除了考古文的理解还会考古诗的鉴赏,如何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文又能兼顾古诗鉴赏的训练?笔者发现可以补充入这些文章的相关诗歌来帮助达成这一目的。于是在课程进行时就加入了王勃的《滕王阁诗》和王羲之的《兰亭诗》。王勃的《滕王阁诗》:“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相互参看,相得益彰。王羲之的《兰亭诗》中“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一首虽然文字上稍显艰深,但其中表达的回到自然、享受自然的畅快心情与《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出一辙。这些诗歌的加入,让同学们对所学课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诗与诗伴

除了诗文相伴,在读解古诗的同时补充入相应的诗歌也能为学生鉴赏古诗词提供较好的帮助。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有七首,大部分教科书只选了其中的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首诗主要抒写身经百战的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读来让人热血奔涌,豪情满怀。确实易于血气方刚的高中生理解并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不过同组诗中暂未选入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中结句“无那金闺万里愁”运用曲笔,不直接写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而从深闺妻子的愁怀反映出来,非常独特。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虽然也是表现边愁,但只是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结句“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以此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入木三分,也别出心裁。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表现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情等等。这些同组诗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边塞生活,既互相补充,又有很独特的表现手法。补充入这些诗歌,既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边塞诗的内容,也能使他们了解到一些古诗词独特的表现手法。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四、文与文参

学习古诗,可以补充作者的古文传记来提供背景帮助鉴赏。学习古文,也一样可以加入相应的传记帮助理解,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为学生解读古诗文打好基础。比如在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时补充入《杜牧传》参照阅读,在学习《师说》时补充入《韩愈传》,学习《逍遥游》时补充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庄子的记述等。另外,也可以补充同作者同题材的文章或者不同作者同题材或者其它相关的文章。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时顺带引入《后赤壁赋》,在学习《劝学》、《师说》时引入《进学解》,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引入《石钟山记》等等。补充这些文章,使学生接触到的古文材料增加了不少,接触到了更多的文言基础知识,也了解到更多的古文表现手法,对学生古文理解、鉴赏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益的。

第7篇

一、存在的问题

1.模式单一

导学案的作用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是,从语文导学案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导学案的模式过于单一,教师把问题简单罗列出来,这样就失去了导学案教学的意义。单一模式的导学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也无法抓住学习的重点。

2.缺乏创新

很多教师在制作出一份导学案以后,无论讲解任何内容都是用这一份导学案,没有任何创新和调整,这样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想充分发挥出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不断调整和创新导学案的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学案,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3.目标不明

在制作导学案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确定导学案制作目标。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了解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教师也可以利用导学案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但是,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把教学目标作为学习目标,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出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明确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详细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学案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不能盲目。

二、解决的对策

1.创新形式

第8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奇才少年”――王勃。

2. “奇才”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这儿对“奇”字有3种解释:(媒体映示)(1)出人意料的;(2)惊异;(3)杰出的。看看应选哪一种?“奇才”就是杰出的人才。

3. “都督”:“督”字习惯上念轻声“du”,古代的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一位少年竟然得到都督这样的夸赞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

预设一:从“都督的表现”看出王勃是奇才。

(1) (出示: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精彩万代传,如果你能有节奏地读好,就更有意味了。(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谁能用表演的方式来解释“拍案叫绝”的意思?师提问学生:阎都督,你为什么要拍案叫绝?友情提醒:你能注意到这里的两个“!”,那一定能再现当时的情景。

(3) 王勃让都督从生气到很欣赏,靠的是自己的才气。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奇才!真是奇才!”

预设二 :从“构思”过程看出王勃是奇才。

(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大家看看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描写了上述内容。(指名读)

(2) 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江上的秋景真迷人啊, 。)(结合《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想象)

(3) 我感受到了,在你的心中澎湃着一股激情,你真想亲眼见一见这美景,是吧?请你深情地读一读,让我们再好好地欣赏一下。

(4) 烟波浩淼,一碧千里,多么美的景色,怎么看也看不够。轻轻地读,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间,细细地去回味。

(5) 这不正是王勃笔下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吗?

(6) 知道什么是“落霞”与“孤鹜”吗?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落霞”就是“落日的余晖与灿烂的云霞”;“孤鹜”是一只野鸭)不用查字词典,用联系上文的方式就能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7) 此刻,你就是王勃,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找找那独特的美,读读文看看图 ,落日洒下余晖,映得天空五彩缤纷。野鸭披着余晖,缓缓飞翔在那广阔的天空;云霞灿烂无比,飘得轻轻悠悠,那么柔美。

(8) 这样的美是宁静之美、悠闲之美,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美。把这样的感受带入到你的朗读中。

(9) 这样的景致王勃用了七个字就完美呈现了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

(10) 平常的晚霞、一只野鸭、天空、江水,在王勃的眼里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重温!(配乐读)

(11) 就是这14个字把一幅生命力极强、动态的画面写出来了,只有奇才才能做到。 我们忍不住要再次夸赞他――“奇才!真是奇才!”

预设三:从王勃的“胸有成竹”看出他是奇才。

(1) 同学们,这美景让王勃目不转睛地看,情不自禁地构思,大有不吐不快的激情。(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在《补充阅读》中有一个典故,我们快速阅读一下。

(2) 文同画竹之前心中有“竹”,后来用来形容做事前心中已有了十分的把握。一位歌唱家上台之前的“竹”是――(歌);老师走进教室之前的“竹”是――(教案);那么王勃写诗之前的“竹”为何物?(诗句)谁来胸有成竹地读一读?

(3) 是啊,王勃自信但不轻狂,沉着中包含着谦虚,真是一位难得的奇才!

预设四:从“王勃的写作速度”看出王勃是奇才。

(1) 王勃的这篇《腾王阁序》全文九百多字,王勃用了多长时间写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 “文思如泉”――用拆字法来理解词语意思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3)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油然而生?《滕王阁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在短短的时间内,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我们忍不住也来一次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二、 课堂小结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体验式学习;语言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接触语文知识,从而自主参加到语文学习中去。体验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的价值充分地展示出来。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考虑,高中语文教学引进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语言,深入理解

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对文字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通过将文字和语文知识进行广泛的联系,能够将语文课本中的语言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在讲课时,简单的语言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简洁,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像在讲解《再别康桥》这篇文章时,配上具有抒情效果的音乐,能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具有内涵。然后通过介绍作者的故地重游,使学生将文章中的感情同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而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体会文章中的美景。

二、创设情境,感受体会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是必须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语文教师通过合适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同时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力,抒发自身的感情。

在教学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时,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滕王阁在秋天的美景,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当学生处在兴奋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文章的学习,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更加充分的想象。然后通过感情的体味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具体情感。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体现文字的美妙,同时将作者的感情充分地展示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师中,教师往往只需要引导学生,然后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体验式教学充分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更加生动,增加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第10篇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

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

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第11篇

一、营造教学氛围,引入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进行预设,完善教学计划,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完全融入到文本教学中去,并且做到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掌握知识,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腾王阁序〉并诗》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采用集体诵读、默读等形式,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深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描述一下洪都集会的盛大场面。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关于滕王阁的图片以及一些视频资料,这样让学生具体感受滕王阁秋景的魅力,对照文章中的句子描绘,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造,学生对于文本基本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这时,教师 效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合作交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共同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组讨论以后,每个小组要派出一位代表,分享经验和心得,以便深入了解语文导学案中的问题。合作交流也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要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是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补。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形成互补。

3.补充分析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可以解决导学案中的常见性问题,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需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难题记录下来,课后进一步分析研究,如果还是没有结果,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解。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停留在考试成绩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过程重于结果。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鼓励性的话语可以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发现导学案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问题的成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对策,实现有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教学时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纠错,充分发挥出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753000)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滕王阁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巩固所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体验,指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教师还应通过诵读或者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放飞思绪,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欲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指导课文诵读,强化体验

体验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充分使用教材及相关文本。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合适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蕴含的深厚情感,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充分、深入解读。

例如,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教学重点是深入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和苦难的感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勾画出那些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反复读一读,并且说一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理解到了什么。有的学生抓住了史铁生对于生死的感悟的那句话,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面对死亡,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是自怨自艾还是豁达面对?我想我们应该用平静心来对待,这样我们就能坚强地面对困难。史铁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以自己的顽强抗争和不懈拼搏见证了人生的奇迹。”由此可见,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得非常到位。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充满感情地将这几句话诵读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有那么几句话能够深入人心,带给大家心灵的震撼。对于这样的语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增强理解,强化体验,充分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或者思想情感。同时,反复的诵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加强交流学习,完善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此,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勇于展示自我,敢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完善学生的体验,升华学生的精神。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然后认真思考一下,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在对文本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找出本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眼,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整篇文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析作者为什么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的学生认真分析、积极讨论,最后形成了这样的几种看法:作者心中不宁静是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心中充满郁结;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因为忧虑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但是个人的力量十分弱小,无力改变社会现状;还有的学生说,从文中还可以发现作者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作者才将江南的恬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第12篇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43-01

引言

将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适应新课程标准,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符合学生现状要求与心理学发展的要求。从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而言,其有利于实现高中生更有意义的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记忆的情境

从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入手可以发现高中语文中大部分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特别是长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部分,例如《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都是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从学生的特性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够浓厚,死记硬背的方式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的烦恼痛苦的记忆变成轻松快乐的记忆过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首选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经过一个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的过程让学生自身形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修正、补充与完善,最后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游褒禅山记》的教学时,考虑到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更好记忆,该教师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的特点采用了视频展示与图片展示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作为切入点,将褒禅山的命名、禅院、华山洞、前洞以及后续的探洞过程,这样的一个叙述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利用影视资料、图片将山的实景展示给学生,更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以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那种环境,在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情绪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

二、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有利于形成学生思维的情境

思维作为学生理解高中语文知识点以及更深层次内部规律的认知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思维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情境。利用高中语文知识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先将滕王阁各种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这个阶段可能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比较粗浅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的第三、四段,一边结合图片进行分析,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一般感受滕王阁当时的景色。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练习并且逐渐形成思维导图模式,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总结,也更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的过程中就会条件反射的进行想象,就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概念形成的情境

学生一旦形成了对语文知识点的概念就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2]。]思维可视化中有一个关于思维导图的内容,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语文知识点中相近或相似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将原有的只关注答案、关注结果的方式变成更加注重答案与结果生成的过程,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后期进入到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思维导图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进行立体化对词语、图像等方面信息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之前,先将最符合原著最贴近原著的红楼梦87版中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一边进行讲解,讲解其中人物性格、人物说话特点,对视频中出现的每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做法将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得到具体化,学生不再是单一的、虚幻的想象,利用实际的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想象结合现实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林黛玉进贾府这件事作为全文的主线将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分析并联合起来,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了整个事件中牵涉到的所有人物、所有存在各种关联的人物的内在联系更加明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概念。

四、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已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虽然只是初级阶段,但是可以发现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思维可视化结合学生的特性、认知特点创建一个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能够加深理解,牢靠的掌握知识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