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3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天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略读――明大意
略读,简单的讲就是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非精细地、大略地读。
略读时可先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梗概,可粗读“几段几段”,可跳读“几页几页”。――即所谓的“一目十行”。
在教学中,遇到篇幅较长、人物关系复杂、教学情节曲折的文章,略读使我们能快速的浏览全篇,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任务关系,重建再现文章的框架,掌握大量的信息。略读通常使用的方式是默读,默读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略读还要注意反思和概括,这样就不至于读完就忘完了。略读这支语文学习的急先锋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采集了大量的信息,较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
阅读教学不能像精读教学一样精雕细琢、面面俱到,也不是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更不是信马由缰,开放无度。在教学中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适当选择。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我就建议孩子们采取这一方式阅读。孩子们自小在《西游记》的故事浸润中成长,本来对这一故事就比较熟悉,略读中他们快速的找出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段落,并能依据文本自由发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复述故事,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略读教学本身不等于略读,当今的信息社会,略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适当地教学策略,整体求略,部分求精,做到略而不简,让课堂精彩纷呈。如果我们读书中能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那是多么美的一种阅读境界啊!
二、精读――品细节
在教学中,有许多名篇佳句值得我们细细推敲、一品再品,方知其中的滋味。精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细腻、更深入、更有“语文味”。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篇章都要求学生精读,像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小小的船》一课时,因为教学对象是刚由幼儿园转入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识字不多,有大部分孩子连拼音都没掌握好,虽然这首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有相当多的孩子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句话都说得断断续续的。同时,班上的孩子学前的教育程度不一,有小部分孩子有一定的识字量,所以学起来较轻松,背书式的把诗念得很快,像是在背加减法口诀。如何平衡这两极的学习状态呢?我用摘星星的小游戏要求孩子们先耐心扎实的读拼音,先读准字音,再把文中的词语流利的读三遍,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我要求孩子们细细地读小儿歌,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并画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图画或句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喜欢这些词语、句子的原因,在多层次的精读活动铺设下,孩子们走进了文本,发现了细节的美感。在精读细味中,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孩子说:“我喜欢弯弯的月儿,好像是跷跷板。”有的说:“我喜欢闪闪的星星,他们好像在向我们眨眼睛。”有的说:“我喜欢‘我在小小的船里坐。’我真想像那个姐姐一样坐到月亮船上去。”有的说:“老师,这首儿歌好美,我想背下来。”“我想唱出来。”“我想到了《小星星》的儿歌”……没有精读细品怎来这样丰富的情感体验,正是精读让思维在文字中碰撞,在情感、文本中激扬。
三、因地制宜,引导多种阅读形式共融,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应如何践行呢?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但也“有法可依”。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引导多种阅读形式共融,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的出发点,即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精辟的阐述中,明确了精读与略读都是阅读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他们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与补充。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至关重要,虽然它们的作用不同,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阅读都是打开语文天地的金钥匙。
关键词:教育;诗意;诗人气质;文化内涵;浪漫情怀
有人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教师把生活中富有诗意的阳光播撒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自己也从容优雅地行走在简单纯净的大地上,云淡风轻。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感受不到,更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琐碎、是枯燥、是无奈、是烦恼、是倦怠。面对尘世的喧嚣,我们很难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充盈,表面清高内心却疯狂地超越着正常的生活轨道,向着畸形的方向靠近,急躁、冒进、彷徨、有时甚至是抱怨和牢骚。拂去心灵的尘埃和浮沫,我们内心深处其实是向往那种生机勃勃、清新明媚、浪漫潇洒的诗一般的事业的。
的确,教育之所以高尚,是因为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清泉的乐章。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教育需要诗意,语文更需要诗意。
语文本身就是诗意的,它星辰雨露、风花雪月、沧海群山、碧空彩云、人生百态、酸甜苦辣。有李白恣肆徜徉的山川大河,有杜甫牵肠挂肚的时代变迁,也有司马迁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有东坡俊朗豪迈的热情奔放,有易安多愁善感的沉静细腻,也有周树人嬉笑怒骂的犀利泼辣;有三国战争的波澜壮阔,有水浒人物的赤胆忠义,也有神魔鬼怪的奇幻迷离。流连其间,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诗意的情怀,怎么能在碧波荡漾的海洋倜傥地驾驭语文教学这叶扁舟?
诗意语文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呈现一种审美的抒情的境界,追求一种悠然而有余韵的优美和精致。无论是教师的服饰、仪态、语言,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情感表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的细节都力求充满诗之意、诗之境、诗之韵,同时还要有情动于中、声形于外的铿锵诵读,引领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领悟汉语,去欣赏春花秋月,去感受真善美丑。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这种诗意弥漫到课堂上,还要把它播撒进学生的心灵中,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让他们在精神享受的过程中,为他们的精神生命奠基。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浪漫飘逸和优雅高贵。
在与语文牵手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尝试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创设清新脱俗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漫步在芬芳的文字天地,与孩子们嬉戏在迷人的文山书海,与孩子们沉醉在浪漫的想象世界,与他们一起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清雅的诗人气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就是要让这种由墨香浸润的“气华”转而沉淀成一种诗意的气质,一种诗意的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之种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语文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人格,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的挥洒。缺少这种诗意的引领,语文教学只能是空壳!教师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透露出其诗性的文化气质,都能打动学生的心坎,都能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
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能写出富有诗意的文章,内容缤纷精彩,语言行云流水,情感激情飞扬。把每一片落叶,每一片飞花,每一丝情愫都凝化成诗意的存在。也许不一定华丽,但一定隽永;不一定深奥,但一定深刻;不一定炫目,但一定震撼,学生怎能不在这诗意的甘露浇灌之下如沐春风?诗意的语文老师,应该有诗情画意的课堂语言,有时如和风细雨,有时似惊涛骇浪;有时如春花秋月,有时似高山流水;有时如大江东去,有时似涓涓细流。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不令学生激情飞扬,兴趣盎然。
知识目标:
1、了解宽容的内涵和为什么要宽容。
2、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3、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4、把握平等的内涵,知道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人是平等的。
5、懂得什么是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社会的尊重。
能力目标:
1、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
2、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在生活、学习中能够督促自己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
2、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3、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宽容是有原则的
2、怎样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怎样理解“人生而平等”
【本课内容结构图表】
心
有
他
人
天
地
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金无足赤,人各有别宽容的内涵
是宽容合作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宽容
宽容他人,悦纳自己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带来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宽容是有原则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关心、尊重、理解是根本
理解至上,善待他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对换位思考的要求
以欣赏的态度待人
平等尊重你我他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做人的尊严
人的差异需要得到尊重
平等对待弱势群体
尊重从我做起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权利
遵守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
尊重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过程】
导入
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宽容
主要内容平等
尊重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金无足赤,人各有别
活动一: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张英的家人和邻居为什么会转变态度?
答:因为张英用一首诗教育了自己的家人,家人学会了宽容,而邻居在张英家人的宽容态度面前,也惭愧醒悟,最终大家都做出了宽容对方的举动。
宽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
答:宽容是一种美德,善于宽容,利人利己,宽容往往能够使对方从中吸取
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1)宽容的内涵
宽容指的是宽大有气量,原谅和不计较他人。
活动二:
小乐和小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她俩的个性迥然不同。小乐是急性子,小娱是慢性子;小乐性格外向,小娱性格内向;小乐爱好体育运动,小娱爱欣赏戏曲。
性格不同的两个人为什么能成为要好的朋友?
答: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定存在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也是必然的,性格的差异只是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一部分,能够宽容的对待朋友与自己之间的差异,对待朋友的不足,这是能够与人正常交往的前提。
(2)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宽容
①人与人存在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彼此尊重个性。
“和而不同”,是宽容合作的基础。
活动三:
有过原谅别人的经历吗?把你当时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你有过接受别人原谅的经历吗?把你当时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提示: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②宽容是解决彼此“冲突”的良方
2.宽容他人,悦纳自己
活动四:
小培和小亮是同班同学,同住一间宿舍。一天,小培的100元钱不见了,他怀疑被小亮“偷拿”了。为此,小培有意无意地在小亮面前说风凉话。小亮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他本想与小培辩白一番,但反过来一想,小培家境不宽裕,丢了生活费难免着急上火。想到这儿,小亮就不生气了。过了几天,小培在笔记本中找到了那100元钱。他顿时羞愧难当,赶忙向小亮道歉。小亮很大度,不仅没有计较,反而向小培祝贺:“找到了就好,我真为你高兴!”
小培为什么要向小亮道歉?
答:因为他冤枉了小亮,而小亮很宽容地对待了他的“冷嘲热讽”。小亮的宽容大度使小培很惭愧,所以他向小亮道歉。
小亮处理问题的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够解人之难,补人之过,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够赢得朋友,赢得友谊。
(1)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宽容的好处)
为人宽容:①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
②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
③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
活动五:
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一的脚。
可能的结果评价
情景一两个人大打出手,两败俱伤两个人都没有宽容之心,为一点小事出言不逊,这是很不可取的。
情景二化干戈为玉帛,相安无事一个人真诚的宽容他人的过失,他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也是一个快乐的人。
(2)是否宽容的不同结果
宽容带来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活动六:
生活中,人们对宽容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请让我们对下列观点加以辨析。
内容判断评析
宽容意味着事事都要做出忍让错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在原则问题,如违反法律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够退让。
意味着事事都要迁就别人错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对“坏人\"、“恶人\"就不能迁就。
宽容是懦弱的表现错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能够宽容他人的人是最有勇气的人。
宽容等于纵容错宽容是有原则的,纵容是没有原则的,两者不是一回事。
要宽容就没有原则,讲原则就无法宽容错在坚守原则,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就是
宽容。
对缺乏宽容心的人是无法讲宽容的错宽容他人的过错,宽容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是宽容的表现,宽容往
往能够感化当事人,使缺乏宽容心的人学会宽容。
宽容对方无意的伤害,不宽容对方有意的伤害。错只有违背原则的问题,才不能够宽容。
(3)宽容是有原则的,要讲究策略。
关键词:课后拓展 语文学习 新天地
新课程认为,课后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是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目的是把教学内容由课内引向课外,由学习课本知识引向增加学生智能,使学生学会实践、学会动手、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说明教材与课堂并非是教与学的全部,所以我们要摒弃那种一切以教材为本的教条主义,教师应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舞台搭建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把课堂教学从时间、空间、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拓展,为学生的课后学习绘就更绚烂的天地,铺就更灿烂的星光大道。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后拓展应是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宋朝学者晁说之曾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可见,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有效方法。传统的课后拓展却偏偏忽视了对学生的思考训练,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抄写,有作业却没有问题,学生只动手却不动脑,花了时间却没有效果,字写了不少,收效却甚微。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后拓展应是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让他们在思考中走进拓展,在拓展中学会思考。在直接参与的课后拓展活动中,通过思考、探究、评价和展示等系列活动,使问题得到了个性化的解决,知识得到了积累,学习任务得到了有效完成。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选择和预设多种多样的、符合教学内容的课后拓展模式与行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效地提升课后拓展的意义,真正把课后拓展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拓展中学会思考、学会钻研、学会探究。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后拓展应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情感教育对于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情感的体验、提升,知识的学习就会变得空洞、虚渺,毫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新课程的积极要求。课后拓展是实现这两者有效统一的最佳途径。学习了《乡愁》或《秋思》这样的思乡类诗歌以后,为了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人做一张贺卡,上面写上一首自己创作的诗,寄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一张小小的贺卡,不但要细心的制作,还要精心的构思,不但要深入体会所学诗中诗人的情感,还要真实流露自己的情感。这样,通过一张贺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如在教学《父母的心》或《背影》这样感人至深的经典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培养他们的感恩精神,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以后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或洗一次头,或做一次饭。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会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父母的爱,深深感受到感恩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之感,实践之中对文本的理解、感触也会更深、更透。不管是何种方式的情感拓展,最终都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后拓展应是向生活的拓展,鼓励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生活实际的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生活就是一部大的语文,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语文和生活应是相通的、相联的、相辅相成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课内学好语文基础,课外求得拓展提升。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提升语文学习的意义。脱离了生活的单一的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只会使教学变得更传统、更应试、更僵化,语文也就失去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也就很难提高。课后拓展时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在重温经典中感受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也可以引导他们举行演讲比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锻炼他们的口才;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体验生活,净化心灵。如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到野外义务植树;也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和社会调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其情感;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优美的大自然,观察日月星辰,欣赏花鸟虫鱼,写观察日记、练习随笔,提高其语言素养……
在学习与体验中,学生定会学到很多,感悟到很多,对生活的本质定会有更深的认识,真正达到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的目的,学好语文必须深入生活的宗旨。
摘要:《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中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在这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享受着网络画面带来的新鲜感,品读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畅所欲言带来的。
关键词:网络;情趣;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77-02
《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美丽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课堂上,我借助丰富多彩的网络,让孩子们对荷兰的“田园诗情”有全新的认识,让“情趣”充满课堂,让他们充分享受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是一种情趣享受——网络画面带来的新鲜感。
片段1:师:在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中,你觉得哪一幅图最具有诗情画意呢?说说你的理由。生:我觉得艳丽的郁金香图最具有诗情画意。你看,一眼看过去,大片大片的郁金香真多真美,它们点缀在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非常和谐,美得让人不想离开。我在网上还看到人们对郁金香的评价,说它们庄重、典雅,正如有个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我太喜欢它们了!师:说得真美啊。看来,郁金香带给你的不仅是赏心悦目,更是一种震撼呀!生:你们看,这黑色郁金香,有一种高贵典雅的美丽,像贵妇人一般;这朵郁金香,粉红的花瓣,娇艳欲滴,如同少女浪漫的梦,真美呀!生:我觉得白色的郁金香很美,洁白无瑕,多像美丽的天使;红色的郁金香,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很温暖。进入网络就像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网络新颖、快捷、全面,它不仅具有直观教学的特点,而且图文并茂,声像俱全,这也为网络进入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如那远在天边的“荷兰”郁金香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这是一种情趣享受——品读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
片段2:师:打开网络中“课文赏析”,在这五个画面中,请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看看里面的图片,读读里面的文字,说说你感受到的那份美。(学生读、看)生:看过“驰骋的骏马图”后,我又把第三自然段读了好几遍,觉得“驰骋的骏马图”最有诗情画意,因为课文中“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写出了马的强壮,它们在辽阔无垠的原野上自由驰骋,跑得一定很快,而且一定非常喜欢大草原这快乐的家。生:“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镶嵌”这个词用得真好,低地和运河搭配得多和谐呀!师:你真会读书,这里有个词用得特别好,也很准,把“碧绿的低地”和“条条运河”之间那种关系描写得栩栩如生。是哪个词?生:是“镶嵌”!师:镶,是贴在表面;嵌,是夹在中间。镶嵌多作工艺制作术语,在这里,你看看图,你能理解“镶嵌”吗?生:“碧绿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说明它们关系亲密,组合在一起也很漂亮。师:你很会观察与思考。你们能用“镶嵌”说句话吗?生:丹顶鹤头顶就像镶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生:妈妈的耳环上镶嵌着一颗钻石,很漂亮。生:亚细亚影城的墙壁上镶嵌着一个大大的电视屏幕。师:“镶嵌”这个词用在课文中更给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增添了诗情画意。我们再读读带有“镶嵌”的这句话。(学生读)还有谁愿意继续交流?虽然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但还是要充满语文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正如“镶嵌”一词的解读,从字典上的解释到生活中的运用,再到朗读体会,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引领学生步入“园林”,让学生去解读、感悟、揣摩、体验、沉醉,这就是“读”和“品”。这是一种情趣享受——畅所欲言带来的
片段3: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浏览了“荷兰之旅”网站,你一定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赶快到“请您留言”一吐为快吧!(学生在留言板上留言)(交流留言板内容)生1:荷兰荷兰,我爱你,就像农民爱土地。师: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被你改得真有创意,很贴切,我喜欢!生2:郁金香,香又香,又迷你,又迷他,人人都陶醉!师:哇,情不自禁地为荷兰的郁金香做广告了!生3:生2,听了你的“小广告”,我更想去荷兰了,如果我能去荷兰,我一定要带朵最美丽的郁金香回来插在妈妈的花瓶里!生4:憨态可掬的荷兰猪笨笨拙拙的,很可爱,我喜欢!生5:我想去荷兰呀,我想去荷兰,我要骑上骏马飞奔,我要和长毛山羊嬉戏,我还要给奶牛挤奶……师:同学们,感谢大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我分享大家的快乐!常言道:言为心声,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留言板的设计,无需像写文章那样一板一眼,只是一种交流的需要,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整理自己的情感体验,一吐为快,抒真情实感,露童真童趣即可。网络多媒体的信息是全开放的、多样的,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情况,在课堂上主动地与教师、同学建立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同时与一个或多个学生建立关系,进行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课堂教学结构是互动的、网状的,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留言板”的设置,让更多学生的自信在键上流淌,灵感在指尖激荡,文采在网络飞扬,互动在课堂上呈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我借助网络,尽可能地掀起情感波澜,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撩拨学生读书热望,保证学生“对话”时像种子一样获得膏腴土地,就能生长出“灵动的表象”;像“火星”一样,遇有足够的原料,就能“引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像乐声一样遇到共鸣的弦索,就能“引发”情思和理趣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陈燕.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J].素质教育论坛,2006,(4).
[2]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J].语文学习,2005.
[3]王崧舟.试论周一贯先生的学术创新品格[J].小学语文教师,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安静;有效
虽然在顺应新课改的课程推进的形势下,已经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创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而且大多需要完全颠覆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将语文课堂变得以讨论为主,但是但凡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方式成熟应用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活泼的课堂自然有其可取之处,然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语文学习也不可或缺,二者都不可摒弃,要根据现实灵活应用。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创一片安静天地的意义
课堂教学需要安静,是所有学生从小便知晓的道理,这个课堂原则的制定有其必然性。首先,正如图书馆需要安静的环境一样,小学语文学习也离不开阅读和思考,也需要如图书馆般安静的环境。其次,虽然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是小学生相对缺乏组织性和思考能力,如果一味听他们讲,那么语文课堂便成了一场谈话会,学生可能始终无法讲到重点。此时,安静聆听老师讲解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可以为学生适当梳理思路,帮助他们找到思考的方法,然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真正听进去老师所讲的内容,可想而知,嘈杂环境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最后,小学语文中的写作需要不断思考写作思路,并且检查写作中的错别字等,这些都需要静下心来进行,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安心写作。
二、有效为小学语文课堂开创安静天地的方法
1.适应新课改,创造新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确实存在很多弊端,需要改革创新,然而改革不是意味着所有的教学方式全部摒弃,对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必须保留和传承,因此,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动静结合。例如,老师可以合理安排课程计划,把阅读、写作等课程都分为动和静两部分,即在动的部分着重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静的部分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利用新方法学习的效能,还可以使学生不忘记语文最根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安静课堂中的主体
安静的课堂也可以如创新型课堂一般以学生为主体。在安静的语文课堂环境中,除了老师教授学习的方法外,学生本身就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可以依据新课改思想做出适当改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例如,在小学语文写作课上,以往语文老师都会给出学生固定的题目写作范围,而现如今语文老师可以只给出学生大概的写作范围,写作内容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一来,学生在安静的一整节课当中,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还可以充分利用安静的环境进行思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高效完成写作任务。
虽然本文提倡语文课堂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是这一中心思想并不与新课改思想矛盾,而是与新课改思想完美融合,动静结合,更加高效,充分利用安静的课堂环境进行语文学习。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小学语文课堂都需要保留一片安静的天地,需要在不断奔忙中适当停歇,因为安静始终是思考和知识总结、沉淀、升华所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豆俊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1(02).
[2]赵晓丽.优化课堂提问指导有效阅读[J].吉林教育,2010(02).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探索,探寻出几个方法,以期能够拓展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三、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呈现开放课堂文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是各个学科课程的共同需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就存在相通的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借助音乐来进行氛围烘托,渲染学生情感;通过音乐赏析,来释放学生情感;利用流行音乐,实施课堂导入等。尤其是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充满浓烈思想情感的诗歌时,采取音乐导入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诗歌意境;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与音乐教师达成共识,实现音乐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资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此外,美术课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强美术与语文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图文并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成立报刊社、文学社,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自主、开放、良好的课程资源平台。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品.通向成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指南:读韩雪屏等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2]王少元.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07(03).
一、高屋建瓴,感受作品的灵魂
优美的文学作品往往倾注了作家的热情和智慧,如何寻找一个好的突破口,去感受作品的灵魂呢?高屋建瓴地把握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上《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时,我先作了如下这番介绍:杜鹃花是春天常见的一种花,即映山红。当满山满野的映山红开放时,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词“山花烂漫”,那是一片火红的风景,更是热情的象征。与杜鹃花同名的杜鹃鸟是一种益鸟,又名布谷、杜宇、子规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的这首诗中的子规是泣血悲鸣“不如归去”之鸟,它的声声叫唤似乎也传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可见,在古人的眼里,杜鹃鸟的确是悲情的种子。接下来,我顺势抛出问题“花鸟同名的现象实为罕见,‘杜鹃枝上杜鹃啼’,究竟是杜鹃啼出的血染红了杜鹃花,还是多情的杜鹃鸟,见到红杜鹃,想到了血的颜色而流出了血泪呢?擅长写作哀情小说的周瘦鹃先生认为杜鹃声并不悲哀,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你认为作者的话对吗?为什么?”
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得出一致的结论:作者的话是正确的。除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应该说是没有情感体验的,它们有的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在诗人的笔下,杜鹃声悲哀,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只是因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受是悲伤的,因此周围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染上了悲哀的因子,那声声啼叫的杜鹃鸟也就很自然地成了“天地间的愁种子”。
我接着联系了周瘦鹃先生的创作经历,谈到他年轻时对杜鹃一片挚爱,年老了竟能对杜鹃作一种理性的审视,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道出问题的实质,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二、切中肯綮,触发学生的悟性
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提了这么个问题“‘秦师’是指秦国的军队,烛之武是一个人,一个人能用武力击退一个军队吗?”学生都说“不能”,“可秦军的确退军了,那这‘退’究竟是怎么个退法呢?用武力不行,那就只可能用什么呢?”“用言辞”,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也就是说退、劝退。孙子曾说最上等的军事策略,就是‘攻心为上’,通俗点讲,就是用心理战术,使敌军主动撤军,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由此看来,烛之武的口才的确了不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吧。”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烛之武之所以能劝退秦军的理由,进而领略了他高超的说话艺术,本文的教学目的,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我们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即每周除了星期天下午可出校门外,每个月就一天半的假期,其他时间都得关在学校里。那天刚好是放月假前最后一节课,我看学生们个个归心似箭,遂临时想出一道辩论题“全封闭式管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给了同学们五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由发言,想不到平时一个辩论会要准备好几天,也未必能收到什么效果,这一次他们却争先恐后地发言。持赞成态度的大谈学习的重要性,持反对态度的则大吐心中的苦水,看来郁积多时的情感,终于得以发泄。轮到下课铃响,有学生还意犹未尽。事后,有不少同学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他们未来得及表达的感慨,真让我看得心花怒放。
由此,我也悟出一个道理,设计的问题若能切中肯綮,抓住学生的心思,触及他们表达的欲望,就一定能迎刃而解,而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也能因此而得以提高。
三、融会贯通,开启理性的大门
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鉴赏了触龙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后,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触龙劝说赵太后的话中,哪一句最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学生们纷纷回答“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然后讲述了我的一个学生的故事:刚走出大学校门就教他们,和那班学生的关系挺亲密的,他们也愿意告诉我他们内心的秘密。有一次,一个学生对我说:“我爸说了他已为我存了六七万块钱了,将来一定要送我上一个很好的大学。”这个学生的成绩很糟,他父亲不鼓励他好好读书,只说钱有的是,将来上大学不成问题,这个小孩子哪还会沉下心来读书呢?后来他爸果然把他送进了一家医学院,首先说学骨科,想反正不会把人治死,顶多弄个残废,大不了赔点钱就是。后来发现骨科是很精细的工作,凭他那水平,实在差得远,就改学牙科,准备当牙科医生。在他爸的打点下,的确开了个牙科诊所,不过大部分时间是请其他大医院的牙科医生坐诊,他顶多收点租金,卖点药而已,到现在牙科诊所关门大吉,他也就无所事事了。
这应当说是父母教子的一个特例,却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做父母的总想为子女把一切都安顿好,到头来却害了他们。借此,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谈谈他们的所见所闻,学生们谈了不少父母教子的例子,有的甚至还联系到了自己的父母。最后他们一致认为:父母之爱子,的确得“为之计深远”,作为学生更不能依赖父母,要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的品格,这样才能接受未来社会的挑战。
【关键词】减负;作业;个性化设计;自由天地
如何科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让学生在语文作业中历练能力、张扬个性呢?新课标指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团结小学长期的语文作业设计中,总结了基本+自由天地(特色作业)形式,源于教材的实践性作业、生活化作业。使作业这一传统的教学形式富有了新意,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一、基本+自由天地模式
所谓基本作业,即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作业。这一部分作业是保证底线目标达成的必要练习,是拓展性作业的基础。我们的特色作业是自由天地。自由天地,是我校语文教师多年实践总结的特色作业,也是我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特色体现。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上,有自由天地、展示台、我的积累、我的收获、我的感受等等。学生在自由天地里用各种鲜艳的色彩和图形创作一幅表达课文意境的画面,或者写上三两句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还可以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甚至可以把自己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写上去并用彩笔精心装扮作业。学生在自由天地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盼望着每一次写作业,把每次写作业当成自己的一种思想的放飞,个性的展示。让孩子们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享受。
二、源于教材的实践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创编。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朦胧或留下的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让学生学完《穷人》后续写故事;在学完《秋思》后,引导学生抓住古诗文语言凝练之处,意境深邃之处展开想象,改写成记叙文;学习了《秦兵马俑》,编写导游词,组织小导游活动,或用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怀,或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风景画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图文并茂”使他们在脑海中把画面和文字结合起来,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创造性阅读中,培养了理解、处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的学习。
(2)配合教材开展系列活动。如二年级的第一单元秋天主题。在学完这一单元后,我们开展了“我眼中的秋天”创作画活动。以“我眼中的秋天”这一主题活动为载体,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大自然,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体会到秋天的美丽和生活的乐趣。三年级“我的课余生活”活动。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设计作息表格,动口说一说,使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源于教材的实践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做、动脑想,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感受,积淀了语感经验,扩大了信息容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源于生活的实践作业
1.在生活中识字
(1)让学生在新环境中识字。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我们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设计桌牌:包括学校、班级、姓名。每次上课前两分钟就开展“认同学”游戏,孩子们很高兴参与这样的游戏,既满足了内心的渴求,认识了新老师、新同学,又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认识了不少新字。
(2)让学生在办小报中识字。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就指导学生办识字剪贴小报,并展开交流和评比。比如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路牌,如报纸上、商标上、食品包装袋上……将这些认识的字剪下来贴在小报上,在班级展示交流。这样的活动,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他们不但兴趣浓,乐于去认字,而且通过交流,相互学习,认识更多的字。学生既有了识字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2.课外阅读
在如今的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我们语文教学应该首当其冲,因为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使之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以为,要搞好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现代语文教学观
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时代,我们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时展的需要,摒弃旧的、落后的、教条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语文教学观。那么,什么是现代语文教学观呢?我以为就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因为语文和现代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它就决定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这就意味着生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源泉和内动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再局限在课堂教学,而应积极倡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阅历,这才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课内学习是小天地,而课外学习才是广阔大天地。我们只有将这两个天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语文学习上大有作为。其实,现代语文教学观,就是要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知识视野,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多看报、多看电视、多看电影、多听歌曲,写字、写日记等等。通过这些大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和教学水平。
二、掌握现代语文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们要搞好现代语文教学,必须掌握现代语文教学规律,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无形之中就把现代语文的文化属性,提到了语文教学的尺度。在这种新的语文教学的文化观引领下,我们语文教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既要传授一般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还能把音乐、美术、影视、舞蹈等融汇到语文教学当中。
总之,我们现代语文教学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创造才能。这也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只有义无反顾地顺应历史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才不负自己的使命。
农村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和草草叶叶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资源,利用“草叶”这些农村资源,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到田野去,到果园去,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既激发了学生的的、探究兴趣,拓展了求知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教育原是劳动干农活
农村孩子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但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去做。我鼓励学生平时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求节假日和周末和家长一起干农活,把在干活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怎么做的记下。这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提高了,并从中获得习作题材。有个学生这样写给梨花授粉:“这活看起很简单,不过是用橡皮头蘸蘸花粉,再抹到梨花蕊上。但是老是一个样的姿势,胳膊一举就是一上午,一天,两天,就疼得实在抬不起”。他还以出这样的感慨:“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只有付出艰苦劳动,才会有秋天的满园硕果。”如此真情实感的句子,如果不深入体验生活是写不出的。有体验就把它写下,学生一旦对农村生活产生兴趣,就会有深刻体验,写起就会顺手得多。他们去割草,可以列出几十种草名。去种花,可以把刨坑、撒种、埋土的一系列动作写得很生动。摘豆角、采棉花、收西瓜这些有意思的事且不说,就连浇水施肥这样枯燥的农活在他们笔下也变得鲜活、生动。只有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起,他们才会表达和抒发出真情实感。
2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赏农景
学生从家到学校,走过了无数乡间小路。路边有瓜棚薯地,有梨桃李杏,由于每天都见这些熟悉的景物,反倒熟视无睹了。但只要教师布置观察,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记,他们就会发现身边事物的无限美。我不要求学生的日记有多么长的篇幅,只要求通顺、真实,哪怕只写三两句话也可以。于是学生写野花:“树叶还没长了出呢,路边、桥头,野花就开满了。有浅蓝色的堇堇花,黄色的萋萋芽花,白里透花的缚苗秧花,她们先把春天迎了。”写夏日的梨园:“才下过一场雨,梨园里的空气湿漉漉的。梨树叶显得更绿了绿得鲜亮,绿得发光,每一片绿叶都是一片薄薄的翡翠。”孩子一旦睁大眼睛去发现,去寻找,世界多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会记下自己什么时候吹响了柳笛,记下秋霜何时染红了柿叶;他们也会去观察疏疏的篱笆,去倾听鸟鸣狗吠,鸡啼马嘶。这样,翻开孩子的习作,就如同翻开一幅幅美妙的农村风景的画卷。
3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记农事
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学生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可以记下。事无大小,鸡毛蒜皮,瓜秧豆架,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就值得写出。当然,孩子写自已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些,像捉知了,跟妈妈去卖樱桃,下河洗澡挨揍……都可以写得童趣十足。写写身边的事也不难,邻居买了一辆新摩托车,家里的两只公鸡斗架,燕子在屋檐下筑了巢,梨子在丰收,卖梨变难了……至于他们听到的,如爸爸妈妈饭桌上的谈话,邻居乘凉里的闲聊,奶奶和收酒瓶人的小小争吵,都可以从中捕捉到有意思的内容。哪怕只写短短的几句,也有农村风情跃于纸上,成为宝贵的习作材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论作文》一文中说的那样:“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4生活源头活水写农民
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有农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导学生走进自已的广阔天地,去寻找习作的丰富“原料”之矿。使农景、农事、农活成为丰富的习作源泉,自然而然农民就会成会学生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为了让学生学会多种角度表达、多种形式发散、多种类型联想,拓展习作空间,我指导学生写农村的人和事时要做到“三不一要”。“三不”即内容不论,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篇幅不限,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形式不拘,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要”就要有真情实感。这样,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束缚,当然会努力把自已采集的千百朵花酿出蜜。孩子们笔下任劳任怨、贤惠善良的妈妈,朴实憨厚、默默无言的老农,健壮、天真的农村少年,和蔼可亲的乡村女教师,致富不忘乡邻的老伯,网上卖梨的村姑等形象跃然纸上,真可谓:“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我又组织了一个“梨花社”,办了一份手抄报《梨花》,凡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哪怕只有几句,都可以在《梨花》上发表,并将优秀作文推荐给有关报刊。其中有十几篇小学生的习作上省市报刊。
在当前许多学校都存在一种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改革的现象,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要通过视觉、听觉同时感知课文内容,而现在书本上讲到的地方,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去看过或者从其它途径事先了解过(特别是山区的孩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用课件展示,没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呢?他们怎么让孩子感受到当时的场景。如何让山村的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呢?我认为想象是一个有效途径,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想象不见得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你不防试试我用过的方法:
一、合理引导,刺激想象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
二、创造机会、多让学生想象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象,只有在学生经常想象的环境下,一旦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在本学期,我所教学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来讲,由于是山村小学,不可能有现代教学条件,我总是多方位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课文意思,学生想象出了许多我没有料到的,天真无邪的画面,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学生想出了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大青树下做游戏的场面并做画《校园一角》,展现出了民族小学学生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在教学完《风筝》一课后,学生展开想象或绘图画,或小组谈话的方式把自己溶入课文之中,与课文中的孩子一起让心在原野上奔跑,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疯狂、一起懊丧、一起希望。有了前面的随时培养,在后面的教学,学生展开想象就好像家常便饭,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烂漫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渲染,让小读者更加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实现创新的种子、是情感体验的土壤、是滋生人文素养的雨露、是播种希望、收获目标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让我们引导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在语文的天地中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作者单位系达县河市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