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时间:2023-05-31 09:3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第1篇

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中,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第一,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集中表现为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团队服务与管理运作的流畅性;第二,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为科研成果的保密性以及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这是促使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科研成果能够不断突破创新所打下的坚实基础。这里对管理制度意识的强化过程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工作中的关键部分,管理制度意识的强化过程主要在于对参与者的责任感进行不断的开发,将大局观的意识不断进行渗透,最终达到对管理制度的严格遵从,并且逐步形成科研管理制度的意识,这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关键点

1.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广泛的科学文化素养

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实施过程需要参与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广泛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扎实的专业基础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广泛的科学文化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有力保障,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然而专业基础包括基本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过程,通过不断的科学实践将其基础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深化,在此期间需要对知识点以及知识面不断延伸和发展,从而确保基础知识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而广泛的科学文化素养则是知识面不断拓展的成果,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运用与研究使科学文化不断提升。提升空间不断扩展,这对于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而言显然是最为有利的条件。

2.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

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的提高是改变传统科研管理运作的最有力的方法,良好的服务意识主要体现在团队意识的形成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团队意识让高校科研工作参与者以及管理者能够意识到科研成果的出现既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合作,也离不开参与者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团队意识的形成让每一个参与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成员认识到有其他成员在为自己的努力而服务,使得科研工作开展势头保持强劲。只有这样,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中才能形成良好的运作环境与运作氛围,自身对其他方面的服务意识也会油然而生。在高校科研工作中,服务能力的形成则是建立在良好服务意识形成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参与者具有广泛的服务意识,通过管理运作过程的有效实施进行不断的磨炼以及长时间的配合形成一种服务意识惯性,只有这样,服务能力才能够快速地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是由很多细小的方面来形成的,同时需要参与者自身的意识以及能力不断提高作为基本保障,加之长时间的默契配合才能促使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顺利进行。这些都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广大高校科研管理者以及参与者们的高度重视。

3.高效的协调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

高效的协调能力主要是指各个环节配合的默契程度的充分体现,这一能力的提升所体现出的正是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高效性。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需要高效率、高精度完成科研工作,其中,协调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校科研管理运作是通过若干个单位来统一调动与协调配合来完成的,协调过程是各个单位之间形成默契配合的“纽带”,协调能力的提高则是加强“纽带”之间韧性的过程。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则是对科研工作统一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加强科研攻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中,对于攻关难题的解决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综合管理能力是提高攻关水平的关键因素,对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的基本现状

1.在科研团队文化方面

在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在团队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对团队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或者建设过程过于单一的情况,对于团队文化的意义认识较少,对“团队文化对于科研工作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并不明确,这种情况是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存在的基本现状之一,这种现状会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对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协作能力的提高带来较大的阻力。这一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在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不断地解决,其解决方法主要在于对团队核心文化进行深刻的定义,同时对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工作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为后期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这是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团队文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是团队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的体现。

2.在科研考核制度方面

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应在“统筹一体化”的视角下开展,而对于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考核制度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科研团队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对其考核制度的不重视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考核制度不够严谨、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已经成为影响科研管理运作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现状,高校科研管理团队应从思想上不断转变,对其考核制度的完善以及健全的考核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能在“统筹一体化”的视角下开展。解决这一现状的主要手段在于对考核制度的管理方法加以改进,考核制度建立过程应遵循“集思广益”的思想,同时将考核内容逐步做到全面,另外对其灵活性也应该充分体现。对于考核制度的更新过程也应该按照严格的要求实施,只有这样,考核制度自身的权威性才能体现。考核机制的健全是保证考核制度实施的有效方法,健全考核机制的主要手段在于对考核模式的丰富,在科研管理运作中不断地实施,使得考核过程成为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考核过程形成一种固定的工作模式。这是逐步完善高校科研考核制度的主要手段与方法,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

3.在科研团队管理制度方面

严格的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统筹一体化”实施的关键部分,也是重要的保障性因素。在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管理制度较为模糊、针对性不强这一现状较为突出,它也是影响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其效率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一现状还应该通过进一步的完善过程加以保证,主要的手段在于科研团队的管理过程统一性,围绕这一点进行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需要结合科研管理项目的特点来展开,对科研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对科研成果进行绝对的保护。在实施科研管理制度时,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只有这样,管理目标才能实现,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才能顺利开展。

4.在科研团队组建方面

科研团队建设过程过于单一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存在的基本现状之一,同时也是不能迅速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运作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团队组建方面,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注重单方面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自身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科研成果的运用以及深入研究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十分顺利,导致科研过程进展缓慢,科研工作准确性得不到充分的保证这一结果的产生。科研团队组建过程是需要经过缜密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的过程。结合科研工作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充分的沟通交流,提高科研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科研工作团队组建的标准,使得科研工作迅速取得效果,并能够满足科研管理运作的需要。这一现状在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也是影响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现状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加以改进。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应保持高度的统一性,这正是“统筹一体化”所体现的最基本的要求,针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存在的现状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下面就结合以上的现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

四、“统筹一体化”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的改进策略

1.统一高校科研团队运作过程,打造先进的团队文化

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科研工作的性质不同所导致的,然而科研团队的运作过程并不是截然不同的,运作过程也存在一定的相同性,这些相同点可以相互借鉴,同时也能够形成高度的统一。比如,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管理工作就存在很多的相同方面,对团队的管理过程以及对管理制度实施过程都存在一定的相同点,这些相同点之间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模式来进行,从而达到相同的效果,使得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达到预想效果。另外,对团队文化的形成过程注重深入挖掘,使得团队文化有所创新,同时将这一文化理念能够进行深入的贯彻,促使高校科研团队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行动高度一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团队是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基石,同时更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的基本条件,“统筹一体化”主要强调的观点正是管理的一致性,这是当代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需要进行改革的主要方面,加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工作是保证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的有效前提和主要策略。

2.统一发展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阶段的考核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是高校科研工作开展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进行不同阶段的考核与认证过程来实现最终的科研目标。在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应该进行阶段考核,并且将考核逐步发展并形成机制,将其作为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研团队的管理进行阶段考核,同时也应该对科研阶段成果也进行阶段考核,这是对科研团队进行有效监督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证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目的与方向正确的有效方法。科研阶段考核机制的建立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研究与分析来得以实现,针对科研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革,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过程,保证考核过程具备真正的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使得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阶段考核机制的建立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考核模式与考核规律。在此基础上,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才能实现稳步开展,这也正是对其改进的主要策略之一。

3.“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

“与时俱进”是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使命,也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恒久不变的话题。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配合,这正是高校科研工作顺应时展的主要体现形式。传统的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并不注重管理运作过程,只是单纯地重视科研实验步骤的顺利开展,并没有任何外界条件加以充分的保护,产生的后果往往是科研实验效果不够明显、科研课题不够深入发展等。建立先进的团队管理制度正是解决这些遗留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改变传统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主要策略。主要做法是对团队管理制度的加强以及团队管理机制的不断形成和完善,比如,在科研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其保密措施应进行相应的加强,上报流程应进一步地完善。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体现为对平时科研管理运作工作开展形成一定的模式化,使得工作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运作的惯性,这也是“统筹一体化”的内在含义。

4.“开拓创新”构建科学的高校科研团队

第2篇

一、理性定位,科学构建校本科研制度化管理体系

学校本着规范与防范相结合的思想,依据“人本性、校本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四个原则,一方面从学校校本科研管理的角度出发,着眼问题的解决,确保制度的针对性、实用性,一方面借鉴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具有统领性、指导性的制度为蓝本,保证其权威性。

几年来,从学校、课题、教师三个层面,着眼常规管理、组织机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检查奖励、校刊管理六个维度,相继制定了27项科研管理制度,并尝试构建了“宽城区第二实验小学校本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使我校的科研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科学规范,达到科研的精致管理。

二、务实探索,全面提高校本科研制度管理效能

(一)完善组织机构制度,充分发挥全体参研人员的能动性

学校建立了校本科研三级管理网络机构:即成立科研决策机构――校科研领导小组,优化科研管理机构――科研室,制定科研组织制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组织机构不是摆设,而是要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以《实验课题组长工作职责》为例。课题组长一般由中层干部或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担任,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其才能、才智,促进其工作,是制定岗位职责的关键。该制度的核心是权责明确。首先,给权利。课题组长最直接,也最经常接触实验教师,大量的任务落实、具体研究、相关协调都是课题组长直接面对的问题,赋予其权利,有助于工作的推进。如:对实验教师日常研究工作的检查权和考评权,实验人员的人动权、课题的申报权,向校刊投稿的第一审稿权等。其次,明确责任。我们细化规定,从计划的制定,到研究工作的落实,从科研活动的组织,到课题档案的管理都明确标准、要求到位。

(二)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强化科研资料管理的科学性

为了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我们专门制定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此制度涵盖了对档案搜集、记录、打印、装订、归档等内容的具体规定,通过硬件与软件建设,文本与电子管理两个方面,逐渐实现了科研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首先,硬件规范是前提。我们建立了学校科研工作档案资料专柜、实验课题档案资料专盒、实验教师档案资料专袋,设立专门的档案资料管理负责人。每学期期中、期末都对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情况进行以课题为单位的评比。

其次,软件规范是核心。我们将档案划分为学校科研工作档案和实验课题档案,分别制定了《学校科研工作档案资料体例》和《实验课题研究档案资料体例》。对开题资料、实验过程性资料、结题资料进行分项管理。

(三)强化成果管理制度,实现课题研究价值转化的即时性

以往教师“重课堂实践,轻成果总结”是个普遍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实验教师受意识和能力所限,无法将自己宝贵的经验与先进的理论结合,形成自己有价值的成果。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查找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定了《科研成果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科研成果交流汇报制度》、《科研成果展示制度》和《校刊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将规范直指成果的总结、课题的认定、验收、推广管理。

首先,借助网站推广。为更好地开展教科研工作,学校创办了科研网站,在物质条件齐备的基础上,依托网络优势,开展网上交流互动研究。

其次,依托校刊推广。校刊是推广学校教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科研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校刊的创刊、组稿、编审、出版、发行能够顺利运行,我们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校刊管理人员职责》、《校刊审稿制度》、《校刊奖励制度》等10项管理制度。正是有管理制度的保障,现在我们已经成功的出刊了10期,虽然还很不成熟,但我们会坚持适时反思,不断更新,服务于全体教师。

(四)推行检查奖励制度,调动发挥研究队伍的积极性

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的生命线,是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质量的关键。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健全检查、评价、奖励机制。

1. 推行多元化的检查制度。学校的日常检查工作每学期分三个阶段进行:计划检查、中期抽查和总结评估。我们创新了检查形式:以交流代检查,以活动促检查,以展示助评估。通过实施检查方式的变革,课题组长和实验教师从过去的应付检查,到悉心准备、欢迎检查。从主动参与互动检查到促动课题组和实验教师自身追求发展,很好的促进检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 推行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奖励的目的是激励,使奖励产生强烈激励性的办法就是大胆奖励,拉开距离;细化奖励层次和标准;明晰评估程序――下发标准、自愿申报、量化评价、结果公示、实施奖励。学校每年都召开专项科研奖励大会,在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奖励。

第3篇

关键词:审计 高校 科研经费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由于有的高校较关注通过上项目对科研工作的管理来争取经费,但是却很少关注对于这些科研经费是如何的管理与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近年来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总的使用的情况来看,对于高校科研经费和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使用项目不合理等现象比较严重。在现实当中,很多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上比较宽松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更好的来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的来参加科研课题。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很难达到来合理的使用划拨给高校的科研经费,有的高校科研人员甚至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生活的开支,然后以科研经费的名义进行报账处理。

(二)高校科研管理经费认识的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和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认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误区,现在高校领导有一种普遍的“共识”,就是都会认为获得科研经费可以提高自己学校的声誉;一些科研人员也认为,学校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无需过多干涉和监管。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导致了高校科研经费滥用严重,高校科研经费支出一直混乱不堪的现象屡禁不止。另外,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也普遍认为科研经费只是财务部门的一种代管费用,所以就忽视了对科研经费的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真实的严格审核。

(三)科研经费来源的不固定导致了管理的复杂化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大体上有三个部分:第一、很多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合作所获得的横向课题项目的科研经费,由于这些横向课题项目合作的部门与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对每一笔的科研经费核算标准也不同;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三是高校自筹科研经费。这就带来了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大了高校科研经费综合管理及有效监督的难度。

(四)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功能有待改进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科研经费在科研工作中的使用效益,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综合管理,采用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但是,学校财务管理部门还是无法有效的从合理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这部分费用进行控制管理。学校相关财务人员还存在着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与使用全过程缺乏业务上的了解,项目经费如何使用基本上是由项目负责人决定。另外,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与审计效率,当然许多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五)很多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重立项、轻预算”

现实当中,许多高校把科研经费的争取与使用作为考核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的重要指标;甚至,许多高校把教师竞争上岗、重点岗、评聘职称等和科研经费的使用与争取紧密连接起来,所以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千方百计的去争取各种的科研项目,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轻预算等问题。科研人员申报课题项目时对于经费预算、经费支配等问题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来编排课题并能让评审专家满意,能够让让项目立项就可以了;所以根本谈不上与财务部门来共同协商如何使用经费的问题研究,所以预算也就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的一种形式化内容。

二、对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管理制度的建立

高校有必要对照国家有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规定,是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和完善高校各种科研经费使用前的核算制度,有没有明确科研项目管理费用支出合理化收支的相关管理办法与管理制度。在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与管理工作中做到既要方便科学研究工作,又要严肃国家和学校财经纪律的原则是非常关键的。

(二)内外兼修,搭建和谐发展的科研经费审计平台

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从而搭建和谐发展的高校科研审计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内审人员有必要熟练掌握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审计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有必要增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促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审计的有效性。

(三)强化高校科研项目内部控制制度

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采取科研处进行一级审核,审计处二级审计,财务处最后进行报账审核的办法。在各级审核与把关的过程中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从而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保证经费活动健康运行。

(四)建立客观公正的科研效益评价指标

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提供者来说最关注的是科研成果的效益问题,当然,科研成果也是衡量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工作成效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各高校有必要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建立一套适合本学校的科研经费审计评价指标。高校内审工作者可以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计算与核对各课题组经费的合理使用情况。

(五)重视高校科研项目立项、调整和预算

高校有必要将审计关口进行前移,让审计处来抓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科研处来抓高校科研经费的立项管理,财务处下拨经费。使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既要重视课题的立项工作也要重视经费使用的预算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年

第4篇

1.1科研管理部门队伍

大部分的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工作量大、工作繁复,各种原因大致如下:①科研管理部门编制少、人员配备速度远远落后于实际科研工作量的飞速增长。②上级领导部门的标准化管理、全程化监管增大了高校科研管理实际工作量;③科研部门内部工作分配机制问题。④单位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许多管理人员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工作状态。用管理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术人员,服务观念不强。⑤科研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在申报立项时,不能够很好的指导科研人员进项项目选题,导致项目申报中标率很低。

1.2科研人员

由于质检单位对科研能力的考核不太严格,而且许多检验项目属于法定检验,不用去争夺市场。其次,科研奖励机制不能落实。这就导致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愿意创新,不愿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只有迫于职称评定或领导压力时,才不得已为之。另外由于单位本身的科研管理制度基本是集权式管理模式,这就导致项目在申请立项时呈现一窝蜂往前上,立项后,基本无人问津,快结题时,实际工作只有一两个人负责。大部分的项目参与人员只是名义上参加,所以这样就会对项目实际负责人员造成压力。由于不是专门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工作对于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增大了工作量。同时由于人际关系压力,很多青年骨干对项目的付出和获得的成绩是不成正比的,这也就导致许多青年骨干力量不愿意去干。

1.3管理制度

对于并非专门科研机构的事业单位来说,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许多相关制度只是依据上级制定,不符合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执行起来也有难度。比如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而且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另外项目专项经费不能由项目负责人合理支配,科研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等因素,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在项目验收环节,缺少一整套完善的验收制度,不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奖励机制更是滞后,虽然已经颁布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但是相应的奖励办法却一直处于难产之中。这势必成为抑制科研水平发展的重要原因。

2现代科研管理的思考

2.1更新科研管理观念

管理要摆脱传统的“管”的思想,强化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与时俱进。科研管理并不仅仅是上传下达,还包括为项目提供一定的信息平台,监督项目的实施、结题验收等一系列工作,培养青年人才。以服务项目、服务科研人员为目标,促进科研的顺利进行。作为质检系统,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到一线从事检验,要完成检验任务。所以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管理就要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2.2管理应该是积极和主动的

这是现代科研管理的时代要求。管理不能停留在按上级通知要求项目提交资料或汇报进度。管理要主动出击。要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对项目的立项、实施、进展的提出合理的建议,监督和促进课题的顺利执行和完成。管理还要走出去,例如多举办或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科研活动,向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科研发展思路等,可以让科管人员了解本单位的问题、需求和变化。2012年8月,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就承办了“第一届压力管道元件产业发展技术交流论坛”。此次论坛吸引了众多检验机构、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高校的领导和业内知名专家。通过此次论坛,该院更加了解其它单位的情况以及上级部门科研信息,知己知彼。同时也提高了该院的知名度。

2.3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要打破原有的传统的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间、环境、人员的变化适时调整。例如创建合理的奖酬分配机制和公平环境。通过经济杠杆来激励科研人员。科研基金也要用来对科研成果和进行奖励。对按计划完成科研项目、经过成果鉴定者,要根据不同评价结论,发奖励。激励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研中。这样将有利于科研成果和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继而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2.4增大经费投入,培养青年人才

增加经费投入是保证。对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必要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重视科研工作的一项指标就是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的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科研经费不但可以购买供科研用的设备、资料,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还包括提供各种机会让青年人才走出去参加研讨、交流等科研活动,开阔视野。为了激励科研热情,该院鼓励青年人才尤其是学历较高者积极参加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组织的科技活动周的征文活动。

3结语

第5篇

一、钢铁企业科研管理的主要问题

1.科研环境

科研管理要出成果,要为企业创效,必须为广大科研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目前,国内企业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不配套和创新氛围不浓等问题,这对科研人员来说非常不利。因为就企业科研开发的特点而言,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其根本立足点或需求都是来自于生产现场,这就需要生产现场广大职工的积极配合,脱离生产现场的科研创新工作都是纸上谈兵。因此,钢铁企业如何从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及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等方面开展工作,提高科研人员和广大生产一线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2.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

当前,国内科研项目管理有“以人为本”与“以项目为本”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

“以项目为本”有利于组织科研力量,组成虚拟团队,集中攻关,出大成果。从管理的角度,这么做比较容易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对研究人员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激励,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搞好自己的研究工作。但是,“以项目为本”的管理思路也有弊端,其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来自学者的好奇心,那么,这种好奇心在“项目”的集体导向下,会受到相当程度的约束,从而使科研人员的兴趣与其实际研究工作脱钩,这不利于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尽管说科学研究是探索性的,应当允许失败,但“以项目为本”的企业科研项目都实行目标管理,很难允许失败,这样就造成科研人员为了迎合企业科研项目目标管理考评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能选择那些“保险系数大”但创新性不太强的工作。

相比之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讲,它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因为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由人去做的,管理也是对人进行的。而且,以人为本进行管理,也不妨碍企业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因此,对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以项目为中心的钢铁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关系及人员素质要求

毫无疑问,不管是以“以人为本”的科研项目管理思路,还是“以项目为本”的管理方式,都需要通过企业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相互协调和共同推进。科研管理工作就是协调科研活动并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做出判断。而科研活动结果通常是很难预测的,科研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比管理人员更擅长,而且科技成果的获得者是科研人员,但科研管理人员在其中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处理好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之间既有统一,也有矛盾:统一的是双方都想把科研工作搞上去,出成果;矛盾的是科管人员对科研人员往往有所制约。因此,科研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在实践中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与广大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促进科研项目持续有序推进。所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效协调和处理与科研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是钢铁企业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对提高钢铁企业科研管理水平的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为科研创新保驾护航

钢铁企业科研管理工作要健康有序地开展和推进,必须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配套相应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同时,结合科技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协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薪酬、培训、福利、奖励等方面完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以宝钢股份为例,宝钢股份在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宝钢股份建立了技术创新管理组织体系:由决策层(技术创新委员会)、咨询层(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层(技术创新管理职能部门)、运作层(职能处室、生产厂、运作团队等)4个层面组成。在此大框架下,形成了针对技术创新的相关管理文件——技术创新指标体系与激励评价实施办法、技术推广项目评估及奖励实施细则、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科研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制度、技术秘密管理制度、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科技管理制度和激励评价实施办法,有效地保障了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所谓“筑巢引凤”,就是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从管理上规范科研工作秩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轻松的创新环境,为科研创新保驾护航,实现科研人员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完美统一。让在职的科研人才能够安心地、尽心地做科学研究,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科研人才融入企业的科研创新团队,实现真正意义上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2.拓展管理思路,提倡分类管理

对于“以人为本”与“以项目为本”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笔者认为,没有谁比谁更好,只有哪一个更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据笔者所知,国内钢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一般都有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它们的存在,极大地提高和加快了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是企业技术开发工作的引擎和推进器。因此,笔者认为像这种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方式应该走“以人为本”与“以项目为本”相结合的道路:理论性、前瞻性的由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承担的研发任务应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给予科研人员更宽松的环境和政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好奇心”。而生产部门的科研项目管理应该“以项目为本”为主,有利于集中有限的科技力量,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将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研发成果应用到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更需要整合生产现场和研发机构的科技力量,以项目为纽带,集中攻关,快速见效。对于没有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其技术创新工作更多地立足于对现场的持续改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讲究“短、平、快”,投入少,见效快。因此,该类型企业较适合前文所述的生产现场型的技术创新工作,比较适合采用“以项目为本”的管理方式。仍以宝钢股份为例,因为有宝钢研究院的存在,其采用了“以人为本”与“以项目为本”相结合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并且从制度上规范和保证了相关项目的顺利开展。首先,在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中明确科研项目类别分为前沿技术、新产品及普通科研项目,并按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不同部门的人员来实施。前沿技术项目由研究院完成,新产品项目由研究院和生产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而普通科研项目基本由生产技术人员组成团队进行攻关。同时,配套实行大项目经理制,对宝钢股份内部共性的关键技术,组成若干个虚拟团队联合攻关,实现企业内部的成果和资源共享。这样,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激励机制,既保护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又符合企业的利益需求。因此,企业可以依据自身条件采用合适的管理方式。

3.提高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为科研工作服务,为科研人员做好后勤兵。而科研管理人员一般不会产出重大的成果,只能从科研人员的成功中分享喜悦。但是,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对科研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其管理水平。在提高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方面,宝钢股份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一方面,宝钢股份有个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技术创新个人积分制管理办法(铁马制)、专家(首席)管理考评办法等针对职工个人业绩的评价考核办法,每一个职工,包括科技人员都能从制度中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通道。如办法规定:个人要发展,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业绩外,把专利、企业技术秘密、科技论文及获奖成果等科技产出作为个人晋升的主要依据,而所有这些科技产出的立足点要有项目,因此,在一系列个人绩效评价考核办法的支撑下,宝钢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利益被捆帮在一起,使他们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水平的同时,协同作战,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宝钢在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养上也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协同、高效”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很好地贯彻到每一个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同时,宝钢配有自己的人才开发院,其主要职责是以任职资格培训为基础、以在职研修为重点,内容涵盖管理、技术、技能人员的分类分层培训体系,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全面的培训条件,很好地满足了科技人员个人的发展培训需求。

第6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持续上升,高校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科研活动主要以各类科研项目的形式展开。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多、管理方式复杂、经费的支出情况多变,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1]。合理安排和管理科研项目的预算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科研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不合理性

由于高校考核制度的导向作用,高校科研工作者普遍只重视立项,忽视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编制,项目负责人往往没有意识到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只要能申请到经费就可以,项目组其他成员也没有参与到申请书的预算编制中来,大部分的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是由项目负责人一人完成,这样的项目预算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预测,只是项目负责人凭经验估计填写。另外,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也没有把项目的预算编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导致项目立项实施的时候,经费支出与预算明显不同,项目组频繁要求调整变更。

2.科研项目经费开支的不可预见性

科研项目作为一项创新活动,开展期限普遍在2~3年,有的甚至5年,科学研究周期长,不可预见的因素多,更何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日新月异,但是现行相关的科研项目经费制度要求严格,有些甚至于精确到商品名称、具体价格和数量[2]。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支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项目主管单位复杂的编制和调整流程,科研人员很难合理地编制和调整项目预算,这给项目的实施过程增加了难度,影响项目进展。同时这也是项目组粗略编制预算、不合理使用经费的因素之一。

3.科研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1) 项目主管单位的管理不合理。科学研究是高校综合实力重要指标之一,许多高校为了提升科研水平,一味地追求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级别以及到校科研经费,鼓励科研工作者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科研经费。高校的奖励制度、职称评选和晋升制度也大多与科研项目经费挂钩,这一系列项目主管单位的“绿灯”措施,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3]。

例如,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书审查不严,只要有利于项目立项的申请,即使经费编制不合理,也容易被忽略,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也基本上只停留在对票据合法性的审查上。项目的成果质量、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项目是否带来经济效益都往往不在审查范围。

(2)科研项目来源部门的审查不合理。项目来源部门对上报的申请书主要是对项目的论证报告、可行性分析甚至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审,项目的经费预算通常不作为能否立项的评判依据,这使得许多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甚至明显有误的项目申请书也能立项。因此被批准下来的项目无法照原预算执行,但是审计部门审查时又要求按照批准立项的预算执行,使项目经费的开支处于矛盾之中,这不仅影响科研项目的开支,也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被动、复杂。

4.各级各类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差异性大

随着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项目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纵向课题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课题、省级项目、教育厅项目还有各级专项课题等。项目的来源部门都有各自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每个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允许列支的范围和额度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出版/文献事务费、会议费、咨询费、劳动费等,比如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管理费提取比例就各不相同如下表。

各级各类项目来源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进行信息共享与沟通。高校科研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只要申报条件允许都积极申报课题,导致课题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甚至出现一题多报的现象[4]。这不仅限制了国家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使得科研经费的分配难以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开展支出。

5.科研绩效奖励机制不合理

科研活动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创造性活动,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工资水平并不高,然而在耗费心血的科研工作当中,科研经费预算中并没有体现出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经费管理办法中劳务费也只是用于没有财政收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科研工作者的长期的智力、体力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认可,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下科研工作者的各方面经济压力,有些科研工作者就铤而走险,利用不恰当的方式套取项目经费。

二、改善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措施

1.成立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

由于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多,各级各类的经费管理办法也不尽相同,科研经费数额大,高校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管理经费的岗位,这样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通过综合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作用,不仅可以指导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还可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及时答疑解惑,对项目立项后的实时经费支出、中期检查、预算变更、结题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这样既帮助了科研工作者指导预算,监督经费开支,又缓解了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压力。

2.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科研项目经费和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密切相关,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经费的开支范围、报销程序进行明确规范,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快捷地办理相关业务,又能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减少工作的重复性,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需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到人,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达到服务于科研的目的,又能够符合审计的要求。

3.优化经费管理办法

现存的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因其差异性很容易被混淆,各高校又有其自身的经费管理办法,种类繁多的规章制度给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一方面,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迫切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统一标准的经费管理办法,而且应具备操作性强、普遍性、约束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能促进科研项目来源部门优化科研经费配置的管理办法,使优势资源能集中配置给真正需要的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还需要根据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性地调节预算范围,增加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报酬,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杜绝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5]。

4.构建科研经费网络信息平台

与日俱增的科研项目及经费给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科研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引进网络信息平台改善科研管理,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让财务信息和科研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科研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项目经费到账情况,财务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了解立项项目的性质、来源部门,准确对项目经费进行划拨,简化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对接程序。

参考文献:

[1]吴晓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4]付 晔,杨 军.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4).

[3]余永恒.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第7篇

关键词:医院 科研管理 规范化

我院是一所地市级综合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是湘南地区医疗急救、医学康复、科研教学中心。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国家大力扶持城乡医疗卫生,给市级公立综合医院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一直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走科技兴院的道路,制定了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医改,把握新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注重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并开发新技术、新项目,树立专科特色,不断提升自身竞争核心力,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科研的发展,技术的创新,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综合性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科研管理是对科学研究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的一门管理工作,包括申报动员、课题论证、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后期管理等内容,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使科研工作变成科技人员的自觉的活动,是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保证科研课题的良好运行,确保课题按期、优质完成。如何将医院的科研工作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并对医院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医院领导及科教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1.课题申报工作

医院主要课题来源于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湘南学院和院级等。科研管理部门每年上半年将各级科研主管部门下发的科研项目计划申报通知挂医院内部网站以及各医疗区宣传栏里,动员全院职工积极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先对申报者进行课题指南解读,并指导其填写申请书,特别是有些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进行网上系统管理,需指导其网上申报,做好咨询服务。随着医院对科研的重视,全院职工对科研申报工作积极性很高,近4年来上交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的各级申报项目达150项,2008年设立院级科研立项管理办法以来,申报达390项。

2.课题论证

科学研究中选题至关重要,而论证则是选准课题、管好课题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好的课题,没有科学合理的论证,课题无法顺利进行。对于所有的申报课题,科研管理部门严格把关,按照申报通知指南与要求,审核课题负责人的申报资格,申请书是否根据要求进行填写,再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包括形式审查,资料审查等,按照创新性、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诚信程度等六大原则。对于申报特别多的级别,如市级科研项目,因医院是分三个医疗区管理模式,先由各医疗区科研分管院长组织各医疗区学术委员会分会进行初审,再经科研管理部门和医学转化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复审,推出优秀的课题进行上报,保证了课题质量,也提高了课题中标率。

3.过程管理

针对医院以往只重视立项,忽视过程管理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大部分课题无法顺利进行。为了确保科研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科研管理部门加大对科研的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流程,包括项目档案、中期检查、过程督导等。医院正在不断摸索科研管理模式,经多次多方会议讨论,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于院外各级科研课题,积极配合科研主管部门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工作,对于院内科研课题,医院预在每年某个时间段对全院所有的课题进行中期检查或阶段检查,项目负责人填写课题中期检查或阶段检查报告书,内容涉及课题进度、方案是否按照计划进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下阶段经费安排计划,存在问题、建议及需要说明的情况等等。科研管理部门秉着客观认真的态度,尽量帮助课题负责人解决影响课题完成的客观原因,为其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支持,并做好检查记录和归档。根据《医院科研立项的管理办法》未完成课题者按项目资金20℅赔偿,立项课题的前两位作者如果有未按合同完成课题的记录,不得再申报医院立项课题。通过对课题的过程管理,督促课题负责人保质保量完成,避免不必要的科研经费的闲置或浪费,有利于医院科研的发展。

4.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为了有效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感,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在执行科研项目中,根据合同计划要求在经费预算范围内按医院财务制度支配使用。科研经费开支主要包括办公用品、检索查新费、资料费、会务费、邮寄费、试剂费、材料费、临床药物试验费、答辩费、交通费、住宿费、招待费(扣调节基金)和其它费用。所有科研项目经费经由科研管理部门将领导审批的报告交财务科,财务科对每个项目建立账户,科教科、财务科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经费预算开支标准,按阶段完成任务到科研管理部门填写科研经费审批表,经财务科、科研管理部门、分管院长及总会计师签字,才能使用规定的科研项目开支。

5.建立奖惩制度

医院对科研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重视,坚持以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把科研与员工职称晋升工作、职位聘任和年底绩效考核挂钩,关心和指导医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与前途发展等问题,促使员工产生一种自我实现感和成就感。对于外院未按期完成的课题,按照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的要求,不得再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对于院内的科研项目,按照《医院科研立项的管理办法》未完成课题者按项目资金20℅赔偿,立项课题的前两位作者如果有未按合同完成课题的记录,不得再申报医院立项课题。

6.后期管理

外院各级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向科教科提交资料,包括结题报告书、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总结报告等,科教科审核后上报科研主管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对其进行项目验收,合格后给予结题。结题后,可以申请成果鉴定,科教科帮助与协调各级科研主管部门有关成果鉴定工作事宜,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对适合在临床推广与应用的项目创造有利条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果鉴定后,推荐申请科技奖励。院内科研项目完成后,按照《医院科研结题管理有关规定》(暂行),项目负责人准备资料,科教科审核后提交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合格者发放结题证书。

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医院科研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医院加大对科研的重视,利用医学转化研究所平台,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职工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积极性颇高,科研氛围日趋浓厚,同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为医院的科研发展做出贡献,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萍,莫曾南,刘志明,梁鸿.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科研能力.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9年22(6):382-384.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标,立足“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培植个性”的科研特色,以先进的教育科研理论武装教师,做好“三个结合”,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与学校师生的实际结合、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围绕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努力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构建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1、推进科研、校本研修、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学生全面发展。

3、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完善教学模式。

三、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

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增强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加强领导,使教师提前进入课改的角色,提升教育科研的水平,走内涵发展之路。在新学期里,我们主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三)加强校本科研,创内涵发展的科研特色

教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不仅要解决人的认识问题,还要解决操作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分层次、逐步提高”的方法。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承担课题锻炼队伍,支持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历进修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实际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1、借外力。本学期邀请省、市教科所(室)的专家和研究员来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同时,加强与周边县市实验学校的联系,相互沟通,开阔视野,取长补短。

2、聚内力。从理论上、情感上和政策上调动教师投入校本科研的积极性。理论上,要认识到参加教育科研是新时期教师进修的主要形式,要从重视学历转化为重视科研;情感上,积极投入“情感教育”和“适应学生个别需要”的研究;政策上,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潜能,调动科研的积极性。

3、全员性。(全员性是搞好校本科研的关键。)每位教师把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积极参与研究课题,有教育(或教学)个案,有研究论文,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科研”的良好科研氛围。重研究。抓住重点课题,抓好课题的过程指导和管理,侧重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防止“虚化”现象,走过场,在“实”字上作文章。通过课题研究,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育观念辩论赛和教育科研报告会等活动,把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为科研多做些实事,推动教育科研深入发展。

(二)创新科研特色,形成课题研究的体系。

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学校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科研管理人员实验教师职责制度》、《教育科研工作考评细则》、《实验教师例会制度》等等。同时,要根据制度的规定,对课题研究实行期中检查制,期末考评制,严格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2、严格科研管理过程。(科研工作重在实践研究,扎扎实实地去实施。一套方案加上几篇论文的做法,决不是在搞科研。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有“题”不研的现象,本学期必须注重加强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教科室要做好整体布署,课题组围绕实验方案写好详细计划安排,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填写好“教师教学工作手册”,做到“四有”,即有实验调查统计、有个案记载、有实验日常过程记录、有研究小结。教科室加强业务指导,用三分之二的时间下到实验班听课、调查、指导,利用“听(听汇报)、看(看记载)、查(查进展)、问(问学生家长)、评(评价指导)”这五种调研方法对课题研究进行视导检查。同时,规范课题实验档案,设立科研专柜,做到一所即得,管理有序。

三、工作安排

三月份:

1、通过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

2、召开实验教师工作例会与理论学习;

3、“两分法评价”实验工作会、讲座;

四月份:

1、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研究课;

2、实验教师工作例会与理论学习。

3、教科研实验示范课。

五月份:

1、新教学模式研究课;

2、“科学教育实践探究”实验展示课;

3、子课题实验期中检查评估,组织教师看录相

2、召开实验教师工作例会;

3、评选优秀课题组和先进个人;

4、整理教科研档案。

第9篇

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学院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并且影响校级科研管理部门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政策、信息平台建设及科研管理人员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做好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以期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进而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关键词:

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信息平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在我国的科学研究技术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学院作为高校的组成单位,是沟通科研人员和高校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科研人员、学院和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就目前我国高校对科研管理的情况看,高校的科研管理多采用学校科研部门的统一管理与二级学院的直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二级学院的科院管理与学校的科研管理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支持,互为犄角[1]。

1.制定科研管理实施政策

科研政策是指科技部、学校、学院等各级主管部门的关于科研工作的一系列公开文件或者内部文件。作为高校的二级科研单位,院系应该根据本单位具体的科研情况具体实施细则和办事流程。建立科研管理制度,将整个科研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与协调,将不同环节进行有效连接,保障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能够为高校科研事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公正竞争的良好环境,使所有科研工作必须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开展和完成。当前,高校二级学院应该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做好以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尤其应该制定一系列符合院系实际情况的科研评价及科研奖励制度。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制度需要强化学术评价的质量意识,科学地把握质量评价标准,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建立健全评价听证与答辩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申诉制度等;高校二级单位应该根据社会经济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加大对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一方面应鼓励并支持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多渠道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对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总之,高校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政策的建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二级单位建立高价值的科研项目,提升科研项目的水平。

2.构建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平台

目前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产出逐年增加,这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很大的挑战。高校所建立的校级科研管理平台在对科研信息的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研成果的逐年增加,校级层面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负担日益加重,二级单位科研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很好地实现分流。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可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信息进行添加、更改或查询,通过此项管理可以给每位科研人员分配一个账号,科研人员通过此账号登录系统进行科研信息的填报。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填报相关科研信息后,学院可以从二级科研管理平台上对他们的科研课题、论文、著作、专利、获奖成果、鉴定成果等信息进行浏览,根据教师提供的论文和获奖原件等进行审核。同时,科研信息的统计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通过对科研信息的导出和统计分析后,不仅能够反映学院当前的科研实力和发展趋势,揭示科研活动的最终成果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科研数据,有利于学院领导制定正确的科研政策,建立创新机制、确定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

3.提高科研管理秘书的综合素质

科研管理秘书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工作,对工作人员有特殊要求。它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所在科研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学员各个老师的研究领域及擅长学科有充分了解,对学院科研领域各类报奖、项目立项、同行业科研院所等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能正常参与学院的科研活动[3]。科研秘书作为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在整个科研管理中起到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学院科研人员联系的纽带,因此科研秘书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研秘书自身要发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与学校和学院之间的共同和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不断寻找、总结工作规律和经验。在工作中要不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新途径。学校也要经常组织科研秘书学习管理科研系统的知识,使科研秘书不断适应岗位的新需求。如参加各种科研项目申报、成果申报奖励等专业培训;组织科研秘书参加各种科研管理研讨会;到具有良好管理经验的兄弟院校进行参观学习和取经,将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并运用理论指导日常工作,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4.结语

高校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在与本学院科研人员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级学院在科研管理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并创新优化管理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院科研人员,推进学院科研发展。

作者:田晓丽 单位: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构建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动态管理平台[J].信息技术,2012(6):241-242.

第10篇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全力保障督导自评工作顺利开展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责任分工到人

为了迎接各级各类督导评估检查,学校首先专门建立了迎检组织机构,即成立由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成的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组员由其他校级成员担任;工作小组组长由校级兼职督学担任,成员由中层主任及各相关负责教师担任。其次,召开工作布置会,按照各类检查指标体系从A级~C级指标分工负责,一般是领导小组成员承担A级指标、工作小组成员承担B级指标、其他教师及相关人员承担C级指标。最后,按照所承担的指标体系进行学习,并对照学校工作逐一准备迎检材料。

(二)建立自评机制,检验工作成效

建立“解读体系、分口自检、分口自评、阶段反馈、形成报告”五段式自评机制,我校的自评工作严格按照自评机制的步骤进行分口自评。

解读指标体系。首先各位校级主管领导要组织各自对口的成员认真学习省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标说明,然后要求具体工作人员要对照指标体系认真解读,明确指标说明所代表的含义,以便于明确工作目标,内化以指导实际工作。

分口自检自查。对照指标说明分别自检材料,先进行自检自评,查缺补漏,以检验平时工作中的成效,我校在迎检时有一个硬性的规定:软件材料必须达标,如果在自检中发现自己缺材料,说明在常规工作中还存在漏洞,职责落实不到位,需要加强。

上交分口自检报告。在规定时间内各口都及时上交了每人所负责的二级指标的自检报告和材料目录,报告中要打分,对于扣分的项目要说明扣分原因。

召开阶段反馈会。在上级检查之前校内要先进行自检1~2遍,自检的依据一个是上级下发的评估细则,再一个就是他们各个口提供的材料目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相互借鉴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保证迎检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汇总并形成学校的自检报告。作为兼职督学的副校长,要汇总各分项的自检报告,形成学校的自检报告。

(三)按照指标体系整理资料,分类归档

我校无论是领导或其他工作人员,平时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文字材料形成、图片材料的积累,每一项工作完成后,都要按照规范的程序留下相关的记载,以便日后工作中有据可查。例如:我校在2009年参加省三A学校评选的工作中,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学校的材料很多,需要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重新理顺,对照指标体系要求按照C级指标分类装盒,有交叉部分也不能照抄照搬,要结合自己工作的特点重新整理,体现自己的特色。文件分类归档后还要按照指标体系的顺序排序,在文件封皮的右上角统一分类编号。

二、强化举措,分解责任,扎实促进督导自评工作有效落实

学校以督导评估作为促进学校制度建设的突破口,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各项工作基本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进入“十二五”学校又将督导评估作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将“以责育责,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作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力争通过“科研引领、课程开发、活动延伸、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将学校建成责任教育的特色学校。

(一)通过自评实现安全工作无事故

确立“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教育为主、预防为重”16字安全工作方针,在常规管理中,注重安全目标的落实与评估,如在每年的期初,校长与副校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副校长与中层主任签订责任书、中层主任与班主任及各个安全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在明确责任之后重在抓落实,如在安全教育中我们将责任分配到人,每次由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中要求班主任及配班教师均到岗,然后学校通过主任包保年段及楼层的形式加以检评。再如:每周一的安全疏散演习,全校每一名教师具有责任岗。学校按岗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安全责任目标作为年终评先选优的一票否决目标。

(二)通过自评促进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化建设

把学校的发展思路定位为:以科研为指导,以课题为载体,把问题提升为课题,让学校和每一位教师都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升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确定了从制度建设入手,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确定了制定管理制度的“四个原则”和“两个途径”,即人本性原则、校本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教育科研校本管理和借鉴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的两个途径。经过几年来的深入探索和总结,本着规范与防范相结合的思想,我们分别从常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检查奖励制度、校刊管理制度等六方面相继制定了26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科学规范。我校建立了三级管理网络机构: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科研室――教育科研课题组。即成立教育科研决策机构――校教科研领导小组,优化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建立科研室,制定教育科研组织制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组织机构不是摆设,而是要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档案资料是教育科研过程的原始记录,是我们进行整理、归纳、概括抽象教育经验、教育规律的凭借,也是进行理论思考的重要源泉。

几年来,我们的档案管理得益于专门制定的《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此制度涵盖了对档案搜集、记录、打印、装订、归档等内容的具体规定,通过硬件与软件建设,文本与电子管理两个方面,逐渐实现了科研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首先,硬件规范是前提。我们建立了学校科研工作专柜、科研课题专盒、研究教师专袋,设立专门的档案资料管理负责人。每学期期中、期末都对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情况进行以课题为单位的评比。

其次,软件规范是核心。我们将档案划分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档案和实验课题档案,制定了《教育科研工作档案资料管理体例》和《实验课题研究档案资料管理体例》。把学校科研工作档案管理设定为A类,项目按A1――A12的序号排列,针对组织机构、规划总结、队伍建设、培训活动、信息搜集、工作检查、成果统计、课题管理等常规工作进行设置;实验课题研究档案为B类,按照B1――B10十个大项排列,对开题资料、实验过程性资料、结题资料进行分项管理。尤其是课题实验过程性资料的管理,更是细化了项目,包括课题培训制、课题研讨制、课题阶段成果管理等小项,分设专盒存放资料。

(三)德育工作实效来源于准确的定位与评估

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漫长的工作过程才能显现,需要科学的定位,更需要准确的评价机制。我校德育工作的思路是“主渠道渗透、多渠道强化、全方位落实”即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目标;通过团队及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目标;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落实德育目标。如,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挖掘德育素材适时进行教育,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一是在检查教案中对教师进行评价;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进行评价。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经过多年实践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以转变学生评价方式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中要求转变对学生单一的评价为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6年学校把《对学生评价形式的研究》作为小课题开始研究。第一阶段制作班级评比台,由任课教师为学生颁发红卡。(此阶段为班级评)。第二阶段将评比卡划分等级为四等一星级为红卡,二星级为绿卡,三星级为“校园之星”徽章,四星级为“形象大使”徽章。学生有突出表现,奖励一张红卡,当学生积累10张红卡时,可换同类绿卡1张,8张绿卡可换得1枚“校园之星”徽章。“形象大使”徽章是特色章中的四星级章,学生需要获得2枚“校园之星”徽章,换得1枚“形象大使”徽章,并由校领导颁发荣誉证书。

第三阶段形成评价导行手册。在实际研究中我们觉得以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应该集结成册,更加便于积累和汇总,同时也认识到评价应该多元化,随之我们又添加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第四阶段形成“两册四级四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不足;对策

一、引言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科研在整个高校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而且多集中于社科类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将科研的重点放在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上。但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基础薄弱、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提升缓慢。为了充分调动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而推进科研工作,需要客观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不足之处

近年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势头。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先天缺陷,致使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对科研投入不足

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集中于“211”和“985”工程院校及其他一些重点高校,而地方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则更多依赖于所在教育管理研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对于院校发展的投资力度。此外,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基金极其有限,其主要来源是政府机关的课题经费,纵横向课题经费和自筹的科研经费。这些经费数额与当前的科研经费需求相差甚远,同样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重心放在教学上,重视基础设施的购置,忽视科研场地、科研设备的配置,这样有些教师即使申请到科研项目,也会因没有必要的设备和外部环境条件而无法进行,严重阻碍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对成果转化不足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课题只注重立项、开题和结题管理,而往往忽视了过程管理,对发表的论文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对纵向课题只公示而没有对科研力量进行必要的整合,对科研的类型只注重教育教学课题而忽视横向课题的承接,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会出现理论研究成果多、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少的现象,极大浪费了高职院校人力、物力和财力。

3.对制度完善不足

近年来,随着学院的发展,领导层和教职工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以及科研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科研管理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具大的变化,配备了年轻的、专业的专职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手段正向多样化、现代化迈进。高职院校建立了科研管理系统,教职工可直接从网上获得科研信息,下载相关资料,实现在线调查、课题申报与评审、成果申报与统计,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加大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力度,全面实现了科研管理制度从无到有,建立了课题管理、科研成果奖励等制度。但总体来说, 高职院校专门的科研管理人才偏少,管理制度不全,对科技活动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合理,没有建立健全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奖惩机制, 对激励教职员工参与科研的政策缺乏针对性的研究, 没有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并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高职院校资金来源

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地方政府、本科院校和企业专家走进学校,了解学校的科研能力,从而加大合作力度,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考虑到高职院校发展的地方属性,需要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投入力度,高职院校开展科研获得相关政府的政策性和财政性支持, 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得到主管政府部门的认可。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机构要不齿上问,要加强同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力争做一些他们承担科研项目的子项目,推荐科研素质强的教师加入他们的科研团队并展开科研工作。要与相关企业加强沟通,可以组织教师对企业进行科研调查,积极寻找为企业服务的突破点,争取承担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整个的社会科技活动链条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加强成果转化

科研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到成果转化上来。再好的成果如果不进行及时转化,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科研工作从立项开始就要严格把关,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搞清楚社会是否有需求,紧紧抓住市场上的热门和难以解决的难题,主动出击,结合市场需求,积极主动与地方科技主管部门联系,申请相关技术项目。对已通过鉴定的成果必须及时进行成果转化、成果开发,加快“厂中校”和“校中厂”建设,并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既可扩大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又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将极大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发挥成果应有的价值。

3.强化科研管理,建立奖惩机制

高职院校要推动科研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校内外的综合性的科研组织网络和体系,建立科研管理机构,形成一个网络结点,加强与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本科院校或科研院、相关企业相互联系。

充分运用科研的政策导向作用来激励科研人员,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院项目与科研管理处在听取广大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对申报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高质量教材、以及参与院级以上课题研究和技能竞赛等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贴,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

针对教师科研时间少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定期开展科研活动如学生技能竞赛,以此引导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引领教师教学科研同步发展。辅导教师的报酬可根据学生得得奖情况确定,与业绩挂钩。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研发中心、研究所或博士后流动站,为教师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课题或项目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这样教师的课题可以顺利完成,同时学生也可以得到一些收入或荣誉,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更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四、结束语

总之,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工作,需要高职院校各级领导、管理者、科研管理人员、专职研发人员和广大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群策群力,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挖掘科技管理潜能,不断开拓视野和胸怀,汲取其他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认识,更新服务理念,与时俱进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树立“科研兴校”观念,坚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有序地开展工作, 才能不断积累科研经验, 锻炼科研队伍。通过科研拉动教研,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长城.高等职业院校应重视科技活动[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6, (2):6-8.

[2] 杨晓健.高职院校应将科研工作摆在突出位置[J].学习月刊,2011,(4):90.

[3] 朱勤.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9-11.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526.3

关于“执行”的概念,新华字典上给出的解释是“贯彻实行,实际履行”,台湾学者余世维说,“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的能力。”简单地说,在一个工作任务下达的过程中,这个工作任务本事是战略,怎么完成这个工作任务就是执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战略比执行更重要,但在更大程度上,执行比制定战略更困难。”那对于高校的科研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基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包括机构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研情报管理、科研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基地管理等等,这些环节体现在高校以往的科研管理工作中。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科研管理面临着新的内容,即提高科研管理的执行力,避免科研工作中可能影响科研成果、科研进度、科研成本和成果的不利因素,使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并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科研执行力是当前科研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科研管理工作者执行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科研工作目标的完成效果和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执行力欠缺的原因

? 机制:一个组织的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机制是否合理。建立合理的机制并加以贯彻实施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措施。合理的机制应注意两个关键点:首先,科研管理者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应注重流程;其次,是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的关系,应当从更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只顾眼前绩效。

? 组织:科研管理部门具有合理的组织执行体系才能保证执行力的有效提升,合理的组织执行体系是指决策权的合理分配、奖惩制度的恰当以及责任机制的清晰。如果组织结构不合理、不清晰,往往会造成责任不清、执行不力的情况,最终导致科研执行力的下降。

? 决策:决策其实就是策略,告诉你这个任务是什么。那这个任务制定的标准、高度将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执行能力;决策方案执行的速度、各种规定在执行过程中的力度也一样会影响管理者的执行力。如果决策者在制定任务时,目标空泛且不现实,那么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就会无所适从。设定清晰准确又切合实际的科研目标才能使执行力充分体现并实现目标。因此,决策因素是科研执行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 过程:领导决策之后就是管理者执行的过程。其中包括执行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传递。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必须要及时、充分传递到相关执行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不走样,执行有尺度。因此,信息共享才能使执行力一脉相承、融会贯通。互相猜测或揣摩对方的意图往往会导致执行过程甚至执行目标的偏

差。

? 其他:由于工作习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严格的执行过程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不敢果断执行,使得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二、高校科研管理执行力的具体表现

1.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科研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能力。科研管理首先要调查研究开始,查资料,查文献,从客观角度广泛了解调查对象,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并进行适当加工整理。翔实的调查数据与准确的调查结果是调查研究能力的实际反映,也是下一步决策工作的先决条件。调查研究能力是科研管理工作执行力强弱的基本保障,调查研究能力出现失误将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误差。所以事先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分析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是制定本单位科研工作战略目标和策略正确性和可行性的保障,也是执行力的最有力的表现。

2.分析决策能力。调研基础上,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思路,采取开放的思维方式获得更为多样化的思路和方案,避免局限于传统模式,为科学研究寻找不同的方案和解决办法。在不同的方案与策略中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考虑实施条件、实施效果、可行性等因素。根据新形势下的要求以及具体情况,分析决策能力还应包括对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决断。分析决策能力决定了执行的基础和目标,指明了科研工作的具体方向,科研工作能否取得突破和可持续发展与决策能力密切相关。所以分析决策能力是执行力的重要构成,也是关系到科研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

3.组织协调能力。在科研管理执行过程中必然要牵涉到不同级别和不同职能的机构及个人,组织协调能力贯穿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始终。科研工作经常是多部门管理、多机构参与,因此互相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应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任何不协调的情况,迅速加以解决,争取做到双赢或多赢。

4.过程控制能力。过程控制也是影响科研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准确合理的过程控制是保证完成目标的有力措施。科研风险管理机制是完善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过程控制手段。由于高校科研管理具有人本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科研风险防范机制就越发显得不可缺少。科学研究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科研工作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是科研风险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科研工作中各种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才能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5.结果评估能力。评估作为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起着监督和调控的作用。评估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到科研业绩公正性,还会影响到科研决策甚至学校的发展。科学设定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实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机制,对提高科研执行力至关重要,科学有效的评估也能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产出的效率。

三、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执行力的策略

1.管理制度是前提。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是执行力顺利执行的前提。科研管理中要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完善科研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