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会生存的事例

学会生存的事例

时间:2023-05-31 09:3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会生存的事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会生存的事例

第1篇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身边也开始危机四伏。所以,我们要学会生存,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首先,遇到危险要镇定,不慌张。有一个事例是这样的:一个小孩被匪徒绑架,挟持到了一间废弃的屋内。他非常镇定,巧妙地与匪徒周旋,使匪徒放松了紧惕。而后,他经过多次努力,终于解开了捆绑在手脚上的绳子。他观察地形,发现在屋内的横梁下方有一扇窗户,窗户下方就是通往外界的楼梯了。小孩趁匪徒买东西时,小心翼翼地爬上横梁,朝窗户跳下去,他终于成功获救。

我们除了遇到困难应镇定外,还要具备自我保护的知识,遇到火灾时,我们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保证不被呛到,要趴在地面上爬着走,因为浓烟都飘在空中,只有地面的空气才更清新。如果消防员没注意到你时,应露出红色、黄色或黑色的衣服或毛巾,因为这种颜色在浓烟中最显眼,引人注目。如果发现煤气泄漏后,应立即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后,再关闭煤气罐。不能在开窗换气前摩擦一个物体,发生摩擦后很容易引发火灾,

学会生存,保护自己,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第2篇

曾几何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陌生名字??鲁滨逊。

小时候,看了他的故事,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为什么他可以在孤岛上存活下来呢?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我们中学生更要学会自立自强,从小就应具备和培养这种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立自强能力,才能使我们在逆境中不断进取,努力成长。

然而,现在的家长哪一个不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是独生子女,谁不心疼?谁不爱护?但是家长也不能过于宠爱孩子呀!如果孩子遇到了象鲁滨逊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他既不会生活,又不会修建房屋,也不会打猎。那么他该如何生存下去呢?就拿一个不会剥鸡蛋的小孩这个故事来说吧!从前,有一个小孩,他每天都要吃一个鸡蛋,鸡蛋都是他妈妈给他剥好的。但是有一天,他拿了鸡蛋来一天都没有吃,他的同学感到十分疑惑,便问他:“你为什么不吃鸡蛋呢?”他说:“鸡蛋没有剥壳,我怎么吃呀?”这种不会剥鸡蛋的孩子,在现代社会里大有人在。他们正因为一味地靠父母,没有学会自立。所以,我也告诫家长们,让孩子独立吧!你们又能照顾孩子多少年呢?十年,二十年,或许更多,但孩子的路,还是要靠自己来走!你们不要过多的照顾,过多的迁就,这样会把孩子惯坏的,更不利于孩子成长进步。

鲁滨逊这种自立自强、不甘于现状、努力去探索的拼搏精神,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只会贪小财小惠,根本不懂得去干一番大事业。命运给他了机会,而他却不知珍惜。我有一个哥哥,他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家小商店的老板。有一次,商业上来了转机,他大赚了一笔。人家都劝他把钱拿去开一家规模更大的大型商店,赚更多的钱,而可他却把钱拿去买了汽车,衣服、、、、、、等,他只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最后,他终于破产了。因此,我们每个人千万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一种不断追求上进的精神,努力去创造,去拼搏,要倍加珍惜命运和机会。

鲁滨逊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救了野人,所以野人星期五才会跟随他的。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很多的吗?大歌星??丛飞,他也有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灵。他不为财,不为利,只为了挣更多的钱去支助贫困学生。他给“希望工程”捐了不计其数的钱,他的一生捐助了无数名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他去逝后,还把自己的一双眼角膜也捐给了国家。美好的心灵有时真的可以决定人的一生,也可以给人生带来希望和胜利的。报纸上曾报道过许多这样的事例。有一家公司招聘工作人员,有很多大学生去应聘,在这家公司的大门口有一只受伤的小狗,只有一位大学生把它抱了进来,经理一看,立即决定把他录用并安排到了重要职务上工作。因此,我们就应该向鲁滨逊、丛飞和这位有爱心的大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美好的心灵,善良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学习他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在绝境中能够生存奋起的意志,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

鲁滨逊,我很敬佩你,因为你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第3篇

[关键词] 网络道德 深挖教材 养成

一、背景

1.缘起――一次失败的导入

曾经听过一节中学信息技术课,课题为《信息的》。课始,教师创设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这样一个情境:“你准备以何种方式投放个人简历更为简捷有效?”同时教师也给出了备选答案:“邮寄”、“电子邮件”、“网上”、“上门投放”。教师之所以要设置这样的导入情境,目的是引出本课“电子邮件”的教学,所以预设的最好的答案应该是“电子邮件”,而学生的选择的答案却大大出乎了我们的预料,“电子邮件”竟然位列最后。

2.思考――网络道德养成苍白,我们责无旁贷

是什么让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了信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每个网络参与者应具有的网络道德的严重缺失,而每个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对此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观察当下的教材,可能是偏重一些知识,偏轻一些伦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基于长期的实践,我认为作为一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应该合理地拿捏好我们现在的教材,重新设计,择机切入,让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不再苍白。

3.策略――深度挖掘教材,网络道德养成循序渐进

教材编写十分严谨,在关注信息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充分融入网络道德教育因素的。如江苏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确指出,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步骤

1.融入鲜活的事例,滋养网络道德意识

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而这一步就是网络道德意识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道德要反映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延伸,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折射。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托教材,并融入鲜活的生活事例。随着教学的推进,事例的剖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也会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

如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材主要阐明了“信息”、“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信息技术”五个内容。粗略地看,这些内容很难与网络道德意识挂起钩来,但细细琢磨,却可在“讨论坊”中做足文章的。“讨论坊”是这样叙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来帮助我们获取信息的工具越来越多,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吗?”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我们往往只是点到为止,让学生说出一些其他的工具。这样的教学无疑丧失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给学生举了这样两个生活中的事例。第一个例子是:“前一阶段,我收到手机短信通知我在某个活动中被抽中了二等奖。”学生一听到这个消息,迫不及待举手发表意见:“这是假的”,“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人相信了它,反复汇款,损失了一大笔钱”。这时,我话锋一转:“你们觉得这个问题的错误关键在哪里呢?”学生义愤填膺,直指问题关键就在于发信息者没有道德,有严重的欺诈行为。我紧接着他们的议论告诉他们,任何信息工具的使用,必须要有一定道德伦理的约束,才能正确地发挥其作用。接着,我又举了第二个例子:“每次老师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时,总会在百度提问栏里提出问题,之后的不久,总有热心人给出我较为满意的答案。”听到这里,很多同学也纷纷表示自己的父母或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两个人不曾相识,却能互相帮助,这得益于正确使用网络这个信息工具。通过这两个亲近于学生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信息工具必须受化理道德的限制,网络这一信息工具也同样如此,只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2.增加适度的拓展,建构网络道德知识

反思目前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除了网络道德意识的淡薄外,最大的原因还在于网络道德知识的缺失。学生没有相应知识的储备,当然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是非判断,所谓只有“知法”才能“守法”。

如执教《遨游因特网》一课时,除了教材中介绍的一个“中国少年雏鹰网”知识外,还可以利用“讨论坊”适时给学生介绍各类网站的分类知识,我告诉学生,一般网站的信息可靠度是这样排列的:政府网站、企事业单位和机构专业网站、各类门户网站、各类论坛(BBS)讨论区、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等。学生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研究生活中常见的网站属于哪一类,它们的信息可靠度有多高。当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又抛出这一个的问题:“我们常听爸爸妈妈说,在“天涯社区”论坛上看到某个消息,这个“天涯社区”论坛是属于哪一个类型的网站?你如何看待这一类网站的信息?”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对这一知识点更加深入的认识,表示以后要学会辨别不同的网站,知道哪些网站的信息更可靠,也要选择信息可靠度较高的网站去参与各种网络行为。

无论是网站诚信度排列知识的拓展,还是图文版权知识的渗透,都是原有教材的有益补充。坚持这样的拓展,会使学生的网络道德知识日渐丰富,不再苍白。在网络实践中学生定能运用所学知识,来判断自己的网络行为,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网络参与者。

3.设置有效的平台,养成网络道德行为

网络道德知识要内化为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必须经过实践的环节。如《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要,在“探究园”里有这样一段叙述:“上网了解‘文明上网’的相关知识,说一说如何才能文明上网?”显然,这一题目如果只是口头作答没有实践总觉有些遗憾。为此,我和学生一起搭建了相关的主题网站,网站分三个版块:“文明上网知多少”、“优秀网站我推荐”、“文明上网大家谈”。三个版块分别呈现着这样的内容:“文明上网知多少”中主要是学生搜集、筛选的有关文明上网的相关条例和知识;“优秀网站我推荐”中主要呈列着学生在良莠不齐的众多网站中辨识、整理的一些优秀网站;“文明上网大家谈”中则是大家畅所欲言,既谈了学习中的收获,也谈也实践后的体验。

无疑,这个网站搭建成为学生内化网络道德知识有有效途径,学生学会了搜集、整理有益信息,学会了辨别优秀网站,学会了文明参与讨论……这一课,将成为学生网络生涯的重要一课。

第4篇

【关键词】三生教育;初中教学;重要性

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1.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知道,母亲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极不容易。十月怀胎、分娩过程所经历的痛楚,是做子女难于想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真挚的爱,那种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头是一种对亲友极不负责的表现。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生命和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 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关键。生存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识和逃生、救护知识。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逃生救护知识适宜于专题讲座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二是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只能处在最低要求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和行为。三是一般意义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3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体时空中表现为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人生,对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金钥匙。

2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学家将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时期的学生感觉特别敏锐发达,思维特别活跃,开始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并试图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生理变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三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生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3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体做法如下:

3.1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三生教育

通过对三生教育基本内容进行学理分析,由此来认识三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为本,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统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

3.2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事例,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校选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得很好,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理解和体会起来不觉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珍惜生命与爱同行》一课时,创设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壮而惨烈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第二个情境:播放了媒体《生命的列车》,并让学生轻轻扑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学被困在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个人有离开的机会。而老师则随着媒体中的悠扬口哨声,轻轻朗诵着“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车旅行……”媒体播放完后,抬起头来的学生们都已热泪盈眶,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当问到“你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谁?”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而在模拟写遗言时,很多同学都写到“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孝,我无法报答你们的恩情……”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课,它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3.3 充分利用社会新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书,社会生活却是一本无字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使用好这本活教材,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沟通亲子关系,排解亲子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有家庭责任感是初中生必备的思想品质,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长大才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应具有家庭责任感,,应培养初中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都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贡献一份力量。让初中生具体做到主动承担家务,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分忧解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等。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在家庭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6 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去为人处事,严以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映,让那些诸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学校强化“三生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等,进一步落实“三生教育”的课程化,丰富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学生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三生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举止言谈规范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3.7 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好办法。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尝试活动,亲身体验,如针刺疼痛的感觉;学踏板车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不叫痛,继续滑。等等(当然,跳楼等危险动作是不能尝试的)。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动中真正体验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

4 结论

三生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三生教育”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将贯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课程传授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我校安排专用的教学时间,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三生”教育的知识,并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设专用课。每星期用一节晨会课将“三生”教育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活动专题,系统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教育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生活和当前社会实际,把向学生传授生命科学知识与消除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模糊认识结载允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2•1、2合起来;教学方法上尽可能把教师自上而下的知识讲解与学生自下而上对具体案例的辨析结合起来。

2.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所蕴含的“三生”教育素材,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各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三生”教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融合和渗透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寓“三生”教育于这些学科的教学之中。如,在品德与生活课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运用孝敬父母、敬重老人、珍惜时间、注意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开展“三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英雄人物舍己为国为民的事迹开展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在科学课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教育。

3.利用班会课、对会课开展“三生”教育。班会课、对会课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会、对会课,组织学生开展以“认识生命之源”、“解读生命意义”、“探讨人生价值”、“学会求生保护”、“感悟人生幸福”等为主题的专题讨论和心得交流,切实提高“三生”教育效果。

4.通过写周记和日记,巩固“三生”教育成效。为了使“三生”教育的效果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我们可以让学生将接受“三生”教育后的心得体会记下来,并且通过在中队会里演讲、在黑板上刊登等途径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能够互相教育。

二、文化熏陶策略

伟人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以及生活的态度有着许多精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有关“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深厚文化积淀,这是对小学生进行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热爱生活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直观具体的演绎、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学生进行教育。

1.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生命、生存和生活方面的图书资料,让学生从这些图书资料所叙述的真人真事中丰富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如,当学生阅读了《张海迪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书籍后,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会得到极大提高。一个学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写道:“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仍坚持写作。是什么在激励着他呢?是完美的人生价值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2.引导学生收集名人、伟人论述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名言并学习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行为事迹。特别是从那些英雄人物“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大无畏精神中,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影视,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

4.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三生”方面的信息资料。

三、师爱感染策略

在对小学生进行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热爱生命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尊严的关注的实质就是对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爱。因此,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关爱学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最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

1.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强调教师敬业爱生,强调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为学生生命的发展奠基的理念,用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

2.营造师生互敬互爱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被人爱”和“爱别人”的氛围里,让学生懂得如何感激、报答别人给予自己的爱,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3.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体现“人性化”和“人情味”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教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感受和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热爱生活的过程。

4.教师要以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热爱生活的榜样。

四、环境影响策略

在对小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时,必须营造能够促进“三生”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这一环境和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1.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家庭成员进行有关“三生”的调查和访问。如,通过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生命的孕育过程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从而知道生命的来源和宝贵,感受母亲的崇高和伟大,体味家庭的温暖和人生的幸福。

2.引导学生融入社区,通过参观、访问,了解现代社会对于人的生命的关注和爱护,学习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自救等相关知识。例如,充分运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宝贵生命,白衣天使舍己救人的壮举、全国人民的守望相助等感人事例开展“三生”教育,让学生从中感受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校;德育课;教学改革;探究;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55-01德育课是中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如何为社会培养德技优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已成为德育课教师致力探讨的问题。多年来,我以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为核心,推行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1.教学注重实用性,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授课

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等于就能顺利就业。在市场化就业机制下还得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因此,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教学中,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一是重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与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关系,热爱专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自学刻苦地参加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二是重点找准差距,即所学得的德、智、体、美、技同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和具体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严、从难要求,培养专业技术和综合职业能力,争取有特色、有绝招、一专多能。三是突出择业谋职创业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收集、处理、利用招聘信息的方法;向社会积极推销自己的技巧;做好面试准备,赢得理解、信任、被录用的策略;正确选择职业的方法;成功跨越试用期的策略;创业的准备、资本筹措与项目选择的方法等。分阶段,突出重点,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与技巧,了解就业政策与法规,准备充分,策略运用灵活,又能把握好机会,有效地利用三分钟的自我介绍时间,主动、恰当地推销自己,赢得用工单位的好感,一次性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

2.教学注重实践性,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力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是当前中职校老师致力探讨的问题。因此,我在《就业与创业》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如以护理专业学生承担学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打预防针为例,教学时介绍项目教学的实施操作流程。一是确定目标任务。由学生互相协作、讨论,共同计划和参与决定。二是制定项目计划。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策划、宣传、药品准备、卫生消毒、注射、针后观察、过敏处理等任务,并制定项目工作流程、注射流程、注射要求和学生操作的组织形式。三是实施项目计划。按打预防针的管理模式,分组分工合作完成;按医院的标准运作实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承担各个角色,真正让学生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四是检查评估项目。检查评估均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可在教室的墙上,张贴各小组成员对制定项目计划的看法、建议,对成果的测定、评价。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学习精神。五是展示项目成果。展示、交付学习成果,分享项目果实。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创业的艰辛与欢乐。

3.教学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坚持教学的针对性,理论结合实际。如在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时,我在课前采取个别谈话、不计名问卷、写纸条提问等方式进行课前调查;让同学们敞开思想,敢讲真话,大胆地暴露思想,提出问题。然后,我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分门别类,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2)坚持教学的艺术性,大道理结合小故事。在讲课中,我善于大量列举典型事例尤其是身边的活事例进行讲授,寓深奥抽象的大道理于风趣幽默的小故事之中。如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我列举了上百个典型事例尤其是我校学生就业的典型事例进行讲授,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同学们普遍欢迎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此方法"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学起来不再感到乏味,而是轻松愉快,所受教育很深"。(3)坚持教学的民主性,教师主导作用结合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常常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和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有时的课堂讨论,就像师生谈心一样。讨论问题时,我常常把自己摆进去,现身说法。这样做,可以使同学们心悦诚服,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坚持教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结合课外活动。结合形势,结合教学内容,政治教师必须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多年来,我组织过诸如"无零食周"、"无批评日"、"社会实践日"、"后进生教育日"、 "挫折与经验"、"竞争与合作"、"拒绝落伍"、"中国可以说不"、"告别'黄、赌、毒'"等课外活动,在学校引起强烈的反响。

教无定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教学注重反馈性,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如据我近期在我校问卷调查:在调查全校的2862名学生中,有69%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而只有2%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有13%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说法。在对待学校中的作弊现象时,有34%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是道德问题",而有22%的学生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最好不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作弊,为此没有什么大错",只有 19%的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总是有道理的。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渣子;而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则是傻子"。

第7篇

一、心灵之美,感人肺腑

课文教学能否让学生从简单的内容中感悟其深刻的内涵,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某些片段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是单纯地强调知识的掌握还是利用课文内容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语言学习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密不可分,教师应利用课文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思考人生的价值。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AUnit 1中,作者在向我们介绍学生Betty时用了这样的描述:Betty is always generous. She is willing to share things with her friends. She is very helpful and is ready to help people any time. When she is on the bus, she always gives her seat to someone in need. 该段落介绍了一位普通学生的个性,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该学生美好的心灵。always generous 体现了其待人的特点,helpful和ready to help people显示了该学生助人为乐的个性,always gives her seat to someone in need更反映出该学生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品质,这是一个人心灵美的具体表现。也许这样的事看似普通和平凡,但正是这样的善举让人肃然起敬。教师可引用这样的事例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

人在一生中有无数的追求与梦想,但不同的人对此的定义却不相同。许多人常常把能帮助别人当作一种义务并为此感到幸福。也许很多事情他人看起来是如此的渺小,但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行为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8BUnit 5An interview with an ORRIS doctor一文时,其中的话语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is that we can help people see again. I’m proud to be able to help so many people. 作者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他具有高尚的情操,其所作所为已超越个人层面的人生价值观。他把能帮助他人看作是最重要的事,并以能帮助他人为自豪。在学习该课文时,教师可利用此素材对人之心灵的美好加以阐释,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

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Unit 5 课文时,作者在叙述演员Hepburn的成就时对其有这样一段评价:People remember her not just as a great actress, but also as a great humanitarian because she devoted much of her time to charity. She spent the last few her life working closely with UNICEF to help poor childre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人们缅怀赫本并非将她作为闻名于世的演员,而是她在慈善方面的贡献。用devoted much of her time to charity渲染了其美好的心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把关爱他人置于个人生活之上,这些充满人文思想境界的事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在心灵上也受到极大的触动,人文思想如细雨润泽着学生的心田,让人倍感温馨。

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但对于环境的保护并非每个人都有深切的体会,许多课文的题材正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将这一主题蕴藏于课文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可借助这些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再次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5时感受尤为强烈。尤其是课文的最后几句话:Many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wetlands. We hope this information will help them understand and make them actively take action to protect wildlife. 也许在学习课文前许多学生并不能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因为文章的主题是观鸟,而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作者把保护湿地的重要含于文章之中。如若过度开发湿地,必然会引发地球温度的变化。教师可通过对该课文内容的教学,结合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保护环境这一举措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

《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4 Giant pandas一课主要概述了小熊猫成长的经过,其实也是借如何保护其成长的事例告诫人们应如何保护大自然。文章用典型的语言阐述了其艰难成长之路。If farmers cut down trees and forests, giant pandas will have nowhere to live. 随着人口不断地增长,是毁林造田还是退田还林,已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选择。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提议:make giant panda reserves bigger, build more reserves, encourage farmers to leave the giant panda reserves. 文章从保护熊猫这一事情已延伸到人类应怎样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如若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荡然无存,那么我们这个星球哪怕再美好,也会显得是无比的单调、枯燥。这样的事实已引起人类的警觉,而保护环境的举措也在不断地加强。从课文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发出的保护大自然的呼吁留给学生深思,这正是人文思想的又一体现,将思想教育融入课文内容之中,让学生仿佛在聆听人文思想教育讲座。

三、未来憧憬,引人入胜

人们对美好的未来总是充满着憧憬。未来的生活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何种变化,《牛津初中英语》9B中的许多课文展示了这方面的内容。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把目光的焦距投放到更遥远的未来。更加美好和安逸的生活是人们长久以来一直怀有的期盼。如《牛津初中英语》9BUnit 1 Life on another planet一课便可让人领略此情怀。At presen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imagine, but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we will live on the planet Mars by the year 2100. Our own planet, Ear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rowded and polluted. Hopefully, we can start again and build a better world on Mars.课文描绘了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可能会生活在火星上,也许在现阶段这只是一种遐想,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遐想也许会变为现实。imagine一词把人们现阶段的美好构思生动地体现出来。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其不堪负重,何以解决?只能遥想浩翰的太空,人类未来的归宿很有可能是生活在遥远的其它星球上。外层空间的如此浩渺广博也许会成为人类未来向往的栖息地。believe一词寄托着人类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而副词Hopefully则把人类的无限希望和憧憬融于人的情感之中。文章生动的描述会激发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读后会使学生沉浸于深深的思索之中。

第8篇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非常有幸读到黄佑生老师著作的《培养真正的人》。本书通过典型的、现实的,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关注孩子心灵的事例把最新颖的话题进行了梳理,让我产生心灵震撼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思考与启发。

只要人好,世界就好;只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只要人对了,教育就对了。这是2012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培养真正的人》书中的第一页的第一段话。《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着重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健康的、真正的人的指南。我国从现在到2020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十报告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视野中来领会教育界最新的理念,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德育为先,培养有德性品质的人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从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理念中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通过典型的、现实的,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关注孩子心灵的事例把最新颖的话题进行了梳理,从中看到了道德的美丽与缺失。2011年童大焕老师在网上的一条微信: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这个时代抛弃。”这让我产生共鸣的同时更多的是多了一份伤感。我们应该放慢自己工作的脚步,更多的想一想学校的教育,想一想家庭的教育,等一等我们的学生、等一等我们的孩子!此时在呼唤道德复苏的时候,应该把学生的德育任务摆在首位,从小学开始就把德育内容注入学校教育、生活教育的始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成完整体系,在学校中、生活中对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有逐步养成了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能力为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其中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据中国科学院网站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15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在2010年“五四”青年节,总理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学生座谈时,再次提到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出不了杰出人才?这些真实的数据与事例,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与关注。很多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到了大学,认为是大学的教育存在问题,其实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幼的早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创新不仅仅是大学的事,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十报告,特别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正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有力解答。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同时国家的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

三、终身学习,培养有学习热情的人

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已经不是古老的思想,而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全新的观点。知识经济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新知识、新科技的掌握能力,以及对新环境、新变化的应对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学到的有关知识与实际工作和生活有机结合,要对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反复的思考,加以总结、创新,这样才能掌握好新知识并运用好新本领。在网上曾经流传美国给年轻人看的一段励志短片:用一组又一组的数据告诉美国年轻人,“信息时代,时不我待”。当大学生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信息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会使用电脑,网络上的知识他可以动一个键就可以学到,也许就不需要老师的传授。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还有三种技能必须教给学生:一是我们需要教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二是我们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全球交流;三是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的生命是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幸福,是一种师生共享的内心体验。我们应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第9篇

新教材的变化及要求决定了导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教师如能合理地使用导学策略就能够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导学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现阐述如下。

一、引导学生自主发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的激发出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因,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内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发言,要求发言简明扼要,教师视实际情况控制时间。学生围绕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结合生活中的人、事或自己的亲身体验,并说出印象深刻的部分或原因。如:我在进行“做人要自尊”教学内容时,让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有尊严的人或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谈得特别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发展动机,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鼓励学生自设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人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得多,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要把学生当作课堂活动的主角,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给他们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要当好策划者的角色,把重点放在“导”上。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种方法对人的大脑的开发、对人思维的锻炼、对人技能的培养、对人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效果显然也不同。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交流探讨,实现共同提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教师再导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我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通过抓这一导学环节,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加强交流,增进友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还可以取长补短,对照他人寻求的问题答案,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再次探究学习,深化提高,寻找出全面而有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此引导,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注重情境创设,促进学生成长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在课堂导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受,辨别善恶,分清是非,识别美丑,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如:我教学《拒绝不良诱惑》一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数据后,指出“黄赌毒”是诱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再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因吸毒、赌博、涉足黄色文化而导致家破人亡,危害身心健康,贻害子女的事例,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拒绝不良诱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文明习惯和高雅情趣的必要性,进而引出要善待网络,严以律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学生在思想上有触动,实际上有所行动,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总之,课堂导学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导学方法,我所谈到的自己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成熟的做法,许多方面将随新课的推进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洋县湑水初中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探究问题;教学层次性;教育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90-02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选择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分析,使其学会从大量的信息搜集中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这一学习方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尤为适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定问题,自己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亲自进行实施,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悟出理性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探究技能,学习能力,整体素质。那么,如何在高中政课堂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高中政治学科在学习内容上都具有问题性,适宜运用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上,笔者经常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为生发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质疑,并经常从一些时事新闻入手,引发学生的研究欲望。笔者有时还会让学生进行选题,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这些都与政治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且可以从高中政治课本上找到理论支撑,从而为研究性教学搭建了平台,拓展了政治学科的教学范围,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政治学科,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也同样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这两者的共通性为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政治课堂历来倡导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进行教学,学生在解答高中政治问题时一定要具有自主意识、团队精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而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也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正其只是死记硬背政治理论知识的弊病,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两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达到了密切合一的程度,既培养学生对研究性课题探究的能力,又提升学生政治学科的学习成绩。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应该遵循的原则

1.研究性学习一定要遵循知识相近性的原则,原理再赋予具体、生动的内涵,以事例来简化道理,以道理来分析事例,事例和道理相融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探究问题上找到理论的支撑,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高中政治要遵循学生需求性的原则。当前的高中生对政治课大多不感兴趣,因为教师只是单纯讲一些理论,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引导整合,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自由结合,自愿探究,主动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用时事热点去领悟高中政治课本中的理论。

3.高中政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层次性原则。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层次性的,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分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每次课程上获益。同时,教师的评价也应该分开层次,注意层次之间的划分,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鼓励,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高中政治教师要遵循教育思想性原则。教育思想性是高中政治课独特的特点,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要为学生提供心理体验的空间,笔者在给学生讲解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时,就用贝多芬作例子来讲解。笔者先让学生分组对贝多芬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分享其成功之路,对互相交流对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可行性……这样的学习,以探究为主线,不再只是凝固于贝多芬成功的表面,而是力求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学生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健全。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自主地进行探究,自主地得出结论,并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从而形成能力。可以说,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一滩死水,教师一定要走出填鸭式教学的误区,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高中政治教师勇葆旺盛的生命力。

三、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一定要带着情感、知识、思考和悟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一定要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起主导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发掘其潜力,同时教师的准备一定要充分,教师所确定的讨论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和代表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果可以的话,就先把任务留给学生,让其课下去搜集资料,进行足够时间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把大家搜集的资料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加以活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高中政治课堂的讨论也要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一个小组以4人左右为宜,采取就近的原则,之后进入全班性讨论。教师一定要营造一种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一定要把枯燥的政治理论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从而获得较完整的认识。教师也要随时关注每一个小组的活动,适时地加以引导。但如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了主题或出现了常识性错误,教师一定得明确而恰当地给予指正。

第11篇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第12篇

一、“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最近几年,广大教师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书难教了,课难上了,要是学生不听话或做错事也不敢批评了,学生自杀、学校暴力、学校安全事故等报道时有所闻。许多学生不尊重生命,甚至对自己以及别人的生命持一种蔑视的态度,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根本不能体会自己生存的意义。这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如何更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如何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并能享受生活?“三生教育”正好应运而生。

二、何为“三生教育”及其意义。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它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众所周知,“三生教育”的缘起,是出于不少学生对生命的机械、单向、孤立的理解,乃至对生命的漠视态度及其不负责任的生命行为。简言之,是缘于学生的人生中出现的“生命问题”。针对生命问题施以救助之方,就要让学生体悟生命内涵,让学生逐步体认生命的可贵,感悟生命的魅力,进而激发生命的潜能,创新生命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生存”与“生活”三方面的教育入手。

三、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既是具体组织实施者,又是引导者和研究者,必须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活动中渗透“三生教育”,让它体现在学生的每一项生活和学习活动中。

(一)、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如主题班会“我为学校添光彩”、“学习经验大家谈”等,板报《祖国在我心中》等。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体验到收获后的满足感,进一步增强了参与意识。由班干部轮流记载《班级日志》,班主任及时在班级中表扬好人好事。学生们意识到老师、同学都在关心自己的成长,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归属感。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人人都是班集体的主人,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班级纪律,对班级负责,人人都能凭借班集体这个舞台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新的自我,最终达到全面优化班级氛围的目的。形成积极上进,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良好学风。

(二)、加强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让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借助主题班会、演讲会、竞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严格要求学生佩戴校徽、穿好校服,每天自行检查、督促规范养成的效果。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平时注意抓好班级日常工作,严格常规管理,每天检查学生的出勤、值日、纪律、教室卫生打扫等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如,平时的考勤由学习委员登记;清洁卫生由劳动委员安排值日并督促检查;黑板报等宣传工作由宣传委员带领学生组成的板报组负责征稿编排;纪律由班长带领值日班干部负责检查、评比。对校园的清洁卫生天天坚持清扫,让学生参与义务清扫,分享劳动成果,从劳动中受到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班级建设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学规矩,懂生活,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空洞的说教和距离学生们相对遥远的事例,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只有创设恰当的活动情景,才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亲历事件的机会和感受,从而真正起到影响学生心智的作用。比如开展《珍爱生命》这个主题的活动,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最爱的四个人的名字,并说出那个人成为他最爱的人的原因,然后告诉他们,由于疾病,天灾等不可预知的因素,必须依次选择将这些人的生命划去。当忧伤的音乐响起,学生们的神情很凝重,手里的笔根本划不下去。学生们开始抽噎,到后来放声大哭。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她们小小的心里知道了亲人的生命一旦失去,将永不再来。同时激起了内心深处对亲人的爱,在她们的生命中,一直是很坦然地接受着亲人的呵护和关爱,而今天,她们在课堂上体验到了亲人离去的痛楚,在学生十一、二岁的生命历程中,这不亚于是场天塌地陷的灾难,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珍惜的重要。这种情感体验胜过任何一种说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