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年级下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2-03-11 08:03: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篇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三年级数学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精选5篇汇总

高一政治下学期教学计划

班干部工作计划范文

六年级安全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一【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包括: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教材把这一问题安排在四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方程,因此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猜测、有序思考及逻辑推理的能力,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列表法”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也就是通过有序猜测和计算得出结论,“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介绍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趣解”,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了解

“鸡兔同笼”问题解决的多种有趣方法,体验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让学生说说题意,然后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有的同学已经在计算了,说说看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呈现的情境图谈话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在学生猜测得不到正确结果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

(一)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

刚才大家猜了好几组数据,但是我们验证后发现都不对,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没有猜对呢?(数太大了)你们觉得什么情况下能够猜对?(数小一些)

那咱们就换一道数小一些的。(课件出示例1)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我们共同阅读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找到题中信息: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怎样才能确定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是不是等于(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这回给你们一点时间,把你猜测的数据在练习本上列个表,算一算,想一想:你算的对吗?(出示表格)

这回给你们一点时间,把你猜测的数据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想一想:你算的对吗?

(三)交流体会,掌握问题解决策略。

1、经历列表法的形成过程。

(1)经过同学们的研究,现在知道鸡和兔各有几只?

都谁和他的结果一样?你们有把握这次猜对了吗?怎么验证一下?

(2)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正确答案的?(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设学生思路:

从鸡8只,兔0只开始推算。

从鸡0只,兔8只开始推算。

前两种情况可能做了充分预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出了所有情况,或者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对这种有序思考的方法要给予肯定。

直接猜出鸡有3只,兔有5只,验证后发现脚数正好是26只。

这种情况属于正好一下猜对了,教师提示不一定每次都能够猜得这么准。

从鸡有4只,兔有4只开始推算。

这种情况猜测的次数比较少,对于数据比较大的时候适用。

有的同学还可能发现了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就增加2只,这样就可以一下子算出需要增加几只兔,直接找到正确答案。这正是假设法的思路。如果有同学有这一发现,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表述准确,为后面的假设法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结收获。从刚才的列表情况看,你觉得怎样列表比较好?

(4)运用列表法解决情境图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自主解决,交流方法并订正结果。

如果没有出现上面的第五种思路,教师小结可以提出。

小结: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减少两只脚。运用这一规律正好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2、探究假设法。

(1)问题预设:刚才大家找到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中还发现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如果运用这种推理方法,怎么解决呢?

(2)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假设成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计算起来会更简便。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先假设成都是鸡,着重说说推理的过程。

同样,让学生说说,如果假设成都是兔,是什么情况?

小结收获。

(3)运用假设法解决情境图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找到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组织学生有层次地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根据表中总脚数与题中数据的差,来调整数据,对假设法的探究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假设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练习强化,深化认识。

针对性练习,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四、阅读资料,丰富认识。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吗?阅读105页的资料。

古人真是很聪明啊!今人更了不起,又发现了很多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趣解,你们想了解吗?介绍几种。

1、假设所有的鸡和兔子都训练有素,然后你拿着一个口哨,吹一下,所有动物收起一只脚,吹两下,收起两只脚,好了,现在鸡一屁股坐在地上了,小兔都“作揖”了,也就是还有两只脚站着,总脚数减去两倍的头的个数再除以二就是兔子的只数了。

2、假如鸡的翅膀也着地,也有四只脚,那么总脚数就是总只数乘4,减去实际的脚数,就是翅膀的数,翅膀都是鸡的,再除以2,就是鸡的只数。

五、谈话式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每种方法都明白了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提示学生做题时要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巩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古时候的解法,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的小结梳理一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过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假设法

都是鸡: 脚:8×2=16(只)

少了:26-16=10(只)

兔:10÷(4-2)=5(只)

鸡:8-5=3(只)

都是兔: 脚:8×4=32(只)

多了:32-26=6(只)

鸡:6÷(4-2)=3(只)

鸡:8-3=5(只)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并会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渗透化繁为简思想,体会用假设法的逻辑性和一般性。

【教学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猜测老师的年龄。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调整自己的猜测,直到猜到正确的答案。

师:刚才大家在猜测老师年龄的过程中,经历了猜测、验证、调整的过程,不知不觉掌握了一种数学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渗透数学解题策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设。

二、课中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齐读课题:鸡兔同笼

出示表格

3

5

2

1

2

12

8

第一栏、第二栏都能够解决。

师:如果告诉一共有5个头,你们能确定一共有几只脚?为什么?如果告诉一共有8只脚,能确定鸡兔各几只吗?为什么?

师:如果告诉头的数量和脚的数量,能确定鸡兔各几只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经过前期学情了解,不少孩子对于鸡和兔不清楚有几只脚,所以在这个环节先了解学生基本常识。通过填写表格,从易到难,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

(二)猜测验证,化繁为简

1.出示《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师:能读懂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兔各几只?

师:能猜猜鸡兔各几只吗?

师:如何验证自己猜的对不对?(既要考虑头,也要考虑脚)

师: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为什么要改小?

生:改小一点好猜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帮学生初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三)尝试猜想,发现规律

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兔各几只?”

师:请再猜一猜。

师:看来有很多种情况,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呢?想不想自己来尝试一下?

学生自主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师:请你把你尝试的过程与大家分享。

师:后面还要不要再尝试下去?

师:脚少了,说明什么?增加谁的数量?

师:你为什么跳着猜测呢?

生:一个一个地试比较慢,就我隔一个试一次了。

生:脚少了,就增加兔子,增加一只兔就增加2只脚!增加2只兔就增加4只脚!

师:我没明白,为什么增加1只兔不是增加4只脚呢?

学生陷入思考。

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表格,把空格填完整,再看看数量间 有没有什么数学规律。

学生观察、讨论、分享。

师:为什么是2只2只地变化呢?而不是4只4只地变化?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想得更加明白,我们借图形朋友帮忙吧。

送教下乡教学设计送教下乡教学设计送教下乡教学设计出示

理解:1只鸡换成1只兔,脚就减少2只。

师:反过来呢?

引导发现:1只兔换成1只鸡,脚减少2只。

【设计意图】列表法虽然烦琐,但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习假设法的基础,因此也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体验鸡兔同笼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量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数形结合理解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出示表格:

8

8

16

26

32

师:请再看表格左边第一栏,8和0表示什么意思?

师:假设什么?这样假设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师:脚实际是26只,为什么少了10只?少了谁的脚?

出示:换什么?换几只?

学生独立思考。

师:你们说得真好!你们能用算式表达出你们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写算式,汇报。

师:10÷2=5,这里的“2”表示什么?是鸡的脚吗?

师:怎样更清楚地表示2是相差的脚呢?

假设全部是兔子。

学生独立解决。

3.比较两种方法

师:你觉得列表法与假设法怎么样?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假设法的算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采用画图法,数形结合地引导学生根据图较为完整、准确地说明算理,学会思考,学会解释,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假设法的优越性。

(五)建立模型,拓展应用

1.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如果让你解决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只脚,鸡兔各几只?你会选择什么方法?

2.鸡兔同笼问题的发展

出示龟鹤问题。

师: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谁可以看成鸡,谁看成兔?

3.出示歌谣

“一队猎人一队狗,两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是十二,数脚一共四十二。”

师:谁看成鸡,谁看成兔?

师:研究鸡兔同笼问题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设计意图】独立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阅读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列举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三一、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二、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五、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指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同笼)板书。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共同阅读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

①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

②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③假设全是兔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好,让我们一起再次回到1500年前的这道题目:(出示课件),看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

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8=5,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1.课件出示“做一做”

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

(1)龟鹤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集体反馈。

(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a href='///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粤?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

(3)引导学生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今后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课外延伸与作业。

1.阅读并思考:课本105页的“阅读资料”

2.完成练十六的1-3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四教学目标:

1、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特殊规律,使学生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2、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再认识,再分析,将列表的过程更优化。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谈话:“同学们,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周,你们可以称呼我?今天需要我们共同配合,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为了表达谢意,我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快来猜一猜,有多少?(5…)太少了?(50…)多了,(40…)少了(45…)差不多了,(46…)恭喜你,答对了,下课就由你发给同学们。

2、喜欢数学吗?数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

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你们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向你们推荐一种有趣的问题------鸡兔同笼。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出示问题:“鸡兔同笼,有5个头,1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1)你从中获取什么信息?……

(2)请你们猜一猜将鸡、兔可能是几只?(……)

(3)把你猜的过程给大家说一说

(4)板书学生的过程

鸡 1 2 3

兔 4 3 2

腿 18 16 14

(4)评价:从尝试简单的开始,一个一个的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方法多么简单啊?如果我们再横竖加上几条线,就成了美观的表格。看来,列表来解决这类问题还确实简单,如果现在将鸡兔的数量增加,还能解决吗?(重点引入列表)

2、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几只?”

(1)自己先想一想如何利用列表来解决?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3)独立完成列表。

(4)汇报想法和过程

小组1:逐一列表------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那么就有78条腿,(腿多了,说明什么?兔子多了,怎么办?)鸡有2只,兔子有18只,那么就有76条腿,一只一只地试,学生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

通过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每多一只鸡,少一只兔子,相应减少2条腿,)

小组2:跳跃式列表------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那么就有78条腿,要比54条腿多的多,因此,兔子的只数也可能多了很多,但是鸡的只数可以不用一只一只依次递增,而是从猜一只到猜5只(或者其它几只),当腿的条数在50到60之间,(提出问题:兔子可能是几只?到底是谁估计的更加接近呢?)

引导发现:这样就减少举例的次数。并通过数据的调整来优化解题策略。

小组3:取中列表------假设鸡兔各有10只

小组4:方程

小组5;奥书班中学习过算术方法(让孩子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三、适时反思,掌握策略(两题任选其一)

“同学们,鸡兔同笼”

1、观察三种列表的方法,比较异同?

2、谈一谈;你们有什么感受?

四、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课后练习1、2、3(比较不同-----答案是否唯一)

2、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五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

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共同阅读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表格,教师板书学生整理后的表格。(边板书,边理解填表过程)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化衫的特点与设计方法。

2、教会学生用印、画、贴的方法,在文化衫上进行设计制作。

3、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如何运用印、画、贴等方法,在文化衫上进行主题设计与制作。

2、难点:学生如何设计出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文化衫图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用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来源:学+科+网Z+X+X+K]

师:(出示两件T恤)这两件T恤有什么不同?一个有图案,一个没有图案——刺绣,刺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像这样有图案,代表一定意义的T恤我们又叫它文化衫。因为我喜欢刺绣,所以给自己设计了这样一件文化衫,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件独特又好看的文化衫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设计文化衫。板书课题。

二、欣赏交流,总结方法

1、欣赏明确主题

师:请欣赏一段视频:思考:文化衫的主题是什么?绘制了什么图案?有什么意义?文化衫是一种很特别的T恤,是有主题的,老师还带了其它主题的文化衫,各组抢答,(出示课件)老师分别点评示范作品。[来源:学科网]

小结:设计文化衫必须要主题,主题可以是(奥运会、和平、纪念、旅游、环保……)板书

2、图案的表现形式

师:文化衫有了主题还要有图案,文化衫的图案设计要与主题相符,(出示课件)图案可以分为图形为主、文字为主、图文结合三类,其风格可以写实也可以夸张。(板书)另外图案的位置可以是胸前、后背,前后图案的风格可以一样,但是大小不可以一样,不然看起来就有些呆板了,除次之外还可以把图案画在(袖口)[来源:学科网ZXXK]

3、制作方法

师:看了这么多文化衫,你想设计什么主题的文化衫?这些图案可以通过那些方式落实到文化衫上呢?(画、贴)

(1)师出示画好的文化衫,介绍画的方法:先在文化衫上画出纹样,直接用颜料进行彩绘。

(2)老师给大家示范剪贴的制作方法(小兔子)。

师:这样贴行吗?师拿一件黑色的T恤上贴一个蓝色的图案可以吗?设计文化衫还要注意什么问题?色彩的搭配,色彩要鲜艳,对比要强烈

三、尝试制作,抒发内心情感

通过学习,我相信同学们现在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拥有一件既独特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衫了。那么就请大家动起手来,把自己的创意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把吧!

出示作业要求:1、以十二生肖、环保、卡通等题材,也可自己定主题设计一件富有个性的文化衫。2、两人为一组合作完成一件富有个性的文化衫设计,并交流自己的构思。

生创作,师辅导

四、小小服装秀

1、请同学带上本组的作品,谈创作思路,1-2件解说评价[来源:Zxxk.Com]

2、配乐以模特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设计自己的衣服,裤子、手套和装饰,从小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板书:

15设计文化衫

主题:纪念、节日、环保……

图案:表现形式(文字、纯图、图文并茂)

分格:可以写实,可以夸张[来源:学科网]

第3篇

西马池学校

温红艳

《节日的餐桌》教学设计

西马池学校

温红艳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中国食品的特点,感受和了解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2.

能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食品造型的创作,发展学生选择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综合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乐于探究的精神以及集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食品造型的创作,认识中国食品的特点,感受和了解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三、教学难点:

能够小组合作进行有创意的食品造型。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一周浏览课本内容,从中得到启发,动手搜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废弃物。如:饮料杯、包装纸、废旧玩具、布头、纸盒、旧毛线等。同时请学生注意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或翻看家中菜谱方式等主动了解中国食品的一些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仔细听听,这是什么音乐?(播放:新年喜洋洋音乐)

2、你们真厉害,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历史最悠久的节日,过年是一家团聚的时候,人们会做上一桌丰盛的菜肴,庆祝节日。(图片欣赏:团年饭吃饭场景)

看看这一家人吃年夜饭,多美味,多温馨呀!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节日的餐桌》。

(二)欣赏课件,了解传统美食

1、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欣赏节日餐桌上的饮食文化: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节日餐桌上有什么美食?造型和色彩怎么样?(板书:造型和色彩)你最喜欢吃什么菜?

课件显示不同的菜肴进行欣赏评析。

师:有外焦里嫩的烤鸡、有富有创意的大虾……

(板书:

造型-----美观

色彩-----丰富

富有创意)(感受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形俱全的特点。)

2、传统节日中的代表食物

3、具有保定地方特色的饮食

(三)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食品造型

1、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想一想如何把它变废为宝。

2、教师演示,如何制作一道“菜肴”。

3、师对学生提出挑战:“现在我们的桌上也有好多废旧材料,敢不敢把它们变废为宝’,制作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4、小组合作: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分工合作

为“年夜饭”

设计制作一桌“美味菜肴”

。提示:妙用材料

造型美观

色彩鲜艳

(提示学生

“饭”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引导学生一起设计菜谱。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你有什么好主意来安排一顿“节日的大餐”?怎样搭配才会有营养?“节日的大餐”有什么特色等。)

5、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四)、作业展评

师:“现在是节日聚餐的时候了,请各个小家把餐桌布置好。”进行与游戏相结合的评价活动。我们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

彩泥小组:他们用色彩丰富的彩泥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糕点;

折纸小组,他们小组用彩纸折成了一个香喷喷的大蛋糕;

绘画小组也来展示一下吧。他们小组的作品描绘的是节日餐桌前热闹的情景。

比如,哪道菜让你看了流口水?谁做菜的想法最奇特?谁的菜名起的最美等。

第4篇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唱会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并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知识目标:能根据节奏读歌词。

能力目标:了解力度记号中强、中弱并运用到歌曲当中去。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风趣、活泼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力度记号中强(mf)、中弱(mp)并运用到歌曲当中去。

学情分析

这首歌曲对于四年级来说并不难。歌曲不仅将小动物的叫声融入到音乐作品中能进行表演,而且采用“对话”的方式更增加了情趣,相信孩子们会很积极的投入进活动中来。所以这节课设计以自学和引导为主来学习这首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癞蛤蟆与小青蛙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三、新课学习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风格特点。(是怎样一个故事?)

(1)歌曲中的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介绍癞蛤蟆和小青蛙)

(2)你觉着这首歌具有怎样的风格(风趣、幽默、活泼)

这首歌曲在演唱中有什么与我们平时听的其他歌曲不同?(演唱中有对白)

(3)他们相遇后心里是怎样想的?

2.复听歌曲

(1)请听到念白的地方学生跟着念(注意节奏)

男孩子:癞蛤蟆的话

女孩子:小青蛙的话

(2)前两句念白情绪?(高兴地、兴奋地)

后两句念白情绪?(失望地、生气地)

(3)再次聆听,跟着念白要读出不同情绪(边念边打节奏)

3.学唱歌曲

(1)指导学生念歌词(放音乐学生跟着节奏念)

(2)学生跟着琴轻声哼唱

(3)讲解重难点

(4)用活泼快乐风趣的声音完整地演唱

(5)情绪处理,力度处理(mp、mf)

癞蛤蟆声音:用中强

小青蛙声音:用中弱

(6)分角色演唱

4.为歌曲伴奏

加入响板、铃鼓、和鼓……

第5篇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第6篇

一心争取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下能大幅度提高。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和勇气十分重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湘少版英语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英语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英语学习,学生对英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同学学习兴趣持续高涨,课堂上,他们举手积极,气氛活跃,绝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课后作业。但少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松懈,作业拖拉,学习效果差,又缺乏家长的积极配合,学习英语的能力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教材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初步具有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主要目标:

本册教材的特点是:

1、强调语言运用。

2、注重能力培养

3、突出兴趣激发

4、重视双向交流

5、融合学科内容

6、重视灵活扩展

7、实现整体设计。

本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两个复习单元。教材强调语言的运用,注重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兴趣的激发,重视双向交流,融合学科内容,重视灵活扩展,实现整体设计。教学重点和主要目标:

1、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60个单词和词组并能听、说、读、写61个单词和24个句子(包括学校、时间、衣服、天气、购物、农场动物、数字、颜色等几个话题),并简单运用。

3、能听、做6个TPR活动。

4、能学会3个小制作。

5、能唱8首歌曲。

6、能听、说、唱7首歌谣。

7、能完成6个自我评价活动。

8、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9、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本学期我将从以下方面着手展开教学:

1、融会话教学与情景表演之中。

2、巧用实物、头饰、卡片、chant

等来帮助进行单词教学。

3、利用读写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单词书写的指导。

4、继续加强基础部分的教学,同时采用小老师带徒弟的办法,帮助学习相对滞后的同学。

针对部分学生“喂不饱”的现象,本学期继续把C部分的教学内容滲透到AB的教学环节中,同时继续加强口语练习和日常用语教学,以不断扩充学生的英语信息量。在课堂上尽力运用小组竞赛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安排二课时每个单元共12页,第1-2页呈现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不占用课时);第3-8页为重点教学内容,各用一课时,共6课时完成。第9-12页为选学内容(不占用课时)。

课时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课时

Unit 1 Our School 6课时

Unit 2 What Time Is It? 6课时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6课时

Recycle 1 3课时

期中复习检测 3课时

Unit 4 It’s Warm Today 6课时

Unit 5 How much Is It? 6课时

Unit 6 At a Farm 6课时

Recycle 2 3课时

总复习 6课时

共计 51课时

英语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时光荏苒,转眼一个学期已经过去,回顾教学工作,有令人欣慰的收获,又有困饶自己教学的不足:由于教学内容的难度太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阻,班级中学生的两极分化出现。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本学期教学实践总结一下教学情况如下:

一、认真备课、面向全体授课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并不断地加以改善修改,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在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跟上班里的其他同学。帮助他们树立学好各门知识的信心。

二、在课堂教学中

第一、在课堂上,认真授课,运用实物教具、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启发、教育学生。教学生做游戏、唱英语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疑难和不懂读的地方,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带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

第二、在批改作业方面。学生的作业总是按时及时地批改,并详细地做好批注,对普遍性错误,在全班重复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采取面批方法,一一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在听力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常让学生听英语歌曲及英语会话的录音磁带,还让学生表演对话,背书。

总之,本学期以来,本人勤勤垦垦地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孜孜不倦地传授给学生各种英语会话知识,努力开发快乐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英语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3一、本册教学总目标

在教材总体设计目标上本册教材内容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建立;在教学方法上,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教学内容上,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的培养。它符合新的课标精神,遵循了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需求,是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寓教于乐,寓学于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是

1)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每个单元的主人公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和与小学生年龄相仿的儿童,课堂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听、说、做、唱、玩、演等活动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保持学习兴趣。

2)突出对初步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教材每个单元的话题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情景引入,有利于学生及时练习和使用新学的语言知识,这正好与我校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教育的六个特质是一致的,将教材内容和生活有机结合并融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

3)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教材中有“自我评价”体系,体现了对传统测试形式的改革,又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句子的书写规则,能正确抄写一些单词并会正确拼读。

2.能归纳教材中词语的类别:星期,天气,动词词组,时间的表达。

3.掌握简单的对话,如:询问别人每天干什么,询问时间和天气,征求别人建议。

4.会读会默一些简单的英文词汇,如:周一,下雨的,四十五等。

5.能分辨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找出不同类的单词。

6.能够听英文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

Unit 7 Today is Monday.

1.What

do you do on Monday?I go to school.

2.What

day is it today?It’s Monday.

Unit 8 Mocky is late

1.What

time is it? It’s one o’clock.

2.It’s

time for school.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Unit 9 Day and night

1.When

do you get up.I always get up at seven.

2.When

does he get up? He often gets up at seven.

Unit 10 Making suggestions

1.Let’s

play football.

2.Shall

we go to a movie?

3.Do

we have enough time?

Unit 11 The weather

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 am going to eat dinner.

2.He

is going to see a movie.

3.We

are going to watch a video.4

。 It’s going to be a fine day.

5.It’s

going to be fine today.Unit 12 Review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

1.能归纳教材中词语的类别:星期,天气,动词词组,时间。

2.掌握简单的对话,如:询问别人每天干什么,询问时间和天气,征求别人建议。

3.能分辨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找出不同类的单词。

四、本册较上册新增及版块变化、扩充内容

1.Reading

Comprehension篇幅加大;增加了回答问题的练习。教学要求及建议: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提供的插图练习,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和短文复述。

2.Talk

together,Touch, Ask and Answer和 Ask and find out更加围绕KeyStructure来开展句型机械操练和真实情境中的会话,并将会话与书写练习相结合,落实机械操练及会话成果。 教学要求及建议:加大课堂Pairwork、group work的实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开展主句型的机械和意义操练。

3.Uncle

Booky’s Blackboard更加集中主句型,并在本单元新知识学习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做大量的可供句型操练的替换词组的罗列。教学要求及建议:落实书写,能够按照英语的书写要求默写这一部分的句子。

4.Self-assessment新增结合单元知识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书面回答问题的练习和短文仿写。

更加体现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以致用。教学要求及建议:要求学生给出完整的书面回答。此外,教师可举一反三结合单元内容进行问题再设计。

英语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这学期继续接任四年级四个班教学任务,经过一年多的英语学习,四年级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有了一定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也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尽管如此,各班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有些班学生英语课纪律比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虽然不讲话,但出现“神游”状态,而且学生对于英语的领悟能力与接受能力不是很强。由于班主任相对较配合,所以课外作业完成的比较及时,但质量还有待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一、部分学生兴趣不是很高,个别学生有“一无所知”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还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兴趣。

二、回家不会学习,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英语锻炼的机会几乎为零。

三、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是很强,导致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作业不能按时认真地完成,这在书写和听力作业上表现尤为突出。

二、教材分析

1、本教材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心态,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材选编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同步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如第一单元介绍了小学生在不同课室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第二单元介绍了四个国家的时差;第三单元介绍了汉语中四了外来词语的由来;第四单元介绍了华氏与摄氏两种表示温度的方法;第五单元介绍了不同国家的衣服与鞋子不同型号的表示方法;第六单元介绍了英语中与动物有关的三条谚语。

三、教学内容目标

1、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60个单词和词组并能听、说、读、写61个单词和24个句子(包括学校、时间、衣服、天气、购物、农场动物、数字、颜色等几个话题),并能简单运用。

3、能听、做6个“TPR”活动。

4、能学会3个小制作。

5、能唱8首歌曲。

6、能听、说、吟唱7首歌谣。

7、能完成6个自我评价活动。

8、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9、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本册重点学习学校课室及功能室的名称、分布和不同的功能;

2、学习时间的表达以及描述不同时间进行的日常活动;

3、学习服装名称及其单、复数的使用习惯;学习表示天气状况的形容词;

4、学习有关衣服和鞋子的大小、评价价格、颜色和款式;

5、学习农场上常见的牲畜和蔬菜名称以及包含名词复数形式的一般疑问句。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紧课堂教学,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2、运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3、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4、开展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5、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尽量的运用已经学习的英语进行对话。

英语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65人,男生35人,女生30人。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以对本班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同学成绩不够理想主要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时不能高度集中,思想开小差,小动作多。本学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内容有两点。

1、New

standard English。一年级起点第八册。

2、Englishchildhood。

《英语的童年》的教授。配合外教老师进行口语课的教学活动,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创设情景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英语,大胆说英语,表现自己,使学生大胆说,积极做,努力唱。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11个模块。内含一个复习模块。每模块分两个单元。一般情况下,第一模块呈现本模块所要学习的语言内容,第二模块提供若干任务型练习,包括一首歌谣或小诗。本书要求学生能运用语言、学会组织和创造,突破口语的表达。

四、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及书写基础。

3、尽可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交流。

4、培养一定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我会按照教学的大纲完成教学要求,他们将会学会用英语如何表达将来式、过去式、以及愿望的表达。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发音、书写的能力。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及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后继薄发的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

口语教学工作,与外籍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实施英语教学,让学生和外籍教师多接触、多交流,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

六、教学措施:

第7篇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取舍适度,克服随意性

课程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样。但无论什么资源,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双慧眼,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学生现状出发,善于观察,有效甄别。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取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涉及到社会、生活、学生等方方面面,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中心,按照需要原则、适度原则来取舍。

五年级上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下)》第一部分,通过呈现以孔子和司马迁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要求达到“培养学生了解历史名人的兴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一目标。考虑到本课侧重于历史人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教学时,教师就要有“薄书厚教”的意识,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拓展课内学习内容。从学生熟悉的资源或当地孔庙切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探究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博学多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时,适时补充孔子拜师、有教无类等小故事,拓展学习内容。最后,学生借助“名人馆”,交流课前搜集的家乡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文化名人,而且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很好落实。

2.以学生现状为起点,筛选课程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他们走进教室时,脑袋里并非一片空白。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准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从学生现状出发,合理筛选,引导主动建构新知识、新经验。

四年级下册《怎样和他联系》一文,安排了“怎样和姑妈联系”“我来试一试”“通信的发展”等丰富的内容,要求学生对常用的通信方式及其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学会在具体情况下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进行联系。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与生活结合,将课堂与社会连线。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信度,加强针对性

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将生活中鲜活、真实的事例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使品德课程可亲、可信、可感。

1.关注生活,用好本土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资源因其具有“近、熟、亲”的特点,学生认同接受快而更富感染力。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开发,设计。通过看看家乡景、尝尝家乡菜、说说家乡人、品品家乡特产等,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层层递进,步步提升。本土资源作为教科书中没有的“本地宝物”,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这些贴近教材的本土优质资源,真切感受品德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从而有效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

2.关注社会,用好时事资源。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品德课程也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充分利用时事热点问题、生活流行元素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我是独生女(子)》时,除通过数据说明、图表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外,要将学生的视野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通过5·12汶川地震、云南五省旱灾、甘肃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3.关注校园,用好校本资源。特色活动是学校的资源优势。教师应结合课程所需,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活动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我心中的那颗“星”》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名人榜样”“理想信念”等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名人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教学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可结合“绿色学校的创建”,引导学生开展收旧利废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整合学校、少先队等综合实践特色活动,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从体验、感悟、成长。

4.关注课堂,用好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中,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以学生为本,正视冲突、直面意外、善待错误,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如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关于农民工进城给城市生活带来方便还是麻烦的道德辨析,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个分歧点,将冲突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化课堂冲突为教学精彩。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资源,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真正使课堂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扩大效度,强化有效性

教师在开发利用品德课程资源时,不能局限于资源本身,要将品德课程资源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真正将课程资源的魅力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1.资源内容要丰富多彩。教材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能力,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学生的课程,力求体现资源内容的丰富性。以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为例,结合学生家庭、社区等校外资源,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家庭用水、社区用水情况调查;通过数据统计,了解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等现状。结合现代化信息网络资源,搜集整理缺水场景、缺水故事以及水源分布图表数据等,使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及我国是个贫水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且严重匮乏。结合教学设施和教学活动为主的校内资源,整合其他学科,通过科学小实验,污水处理流程等,知道一滴水的来之不易……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显得很充实,有厚度,有广度,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开发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活泼好动,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拘一格。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鸦片的背后》,课前,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禁毒警示宣传画,戒毒人员的自我介绍等,对危害有了真切强烈的感受;教学中,面对鸦片泛滥,教师采用角色转换,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当时的有为少年,你会怎么做?利用媒体资源,再现当年林则徐《》壮举,让学生感受当时扬眉吐气、大快人心的氛围。学生做“老师”、家长进课堂、志愿者现场采访、辅导员现身说法……灵活多样的开发形式有效地呈现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

3.学生参与要积极全面。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需要学生全面积极的投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如五年级上册《班级中的岗位》一课,教师首先设计了《班级岗位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在教学时因人而异,设计不同的要求,班干部谈谈自己对所在岗位的认识以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其他同学聊聊除了班干部的岗位,班级还需要什么岗位,从中明白无论“岗位”大小,都是为同学们服务,要学会对他人负责。最后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搭建责任平台,投入到为班级、他人服务的活动中去。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尝试失败、体验成功,才能提高道德认识,促进情感内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挖掘深度,避免表面性

品德学习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应有效挖掘教材课程资源的深度,真正促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通过文本增删、学科整合、插图运用等对教材进行灵活、创造性地处理,调整教学活动,重组教学内容,在与学生积极的互动交往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教师要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在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品德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是单纯地展示生活场景,而在于对学生进行生活的引导。课堂学习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能用纯粹的现实问题来充实课堂,而应该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反思和实践,再现生活、指导生活。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补充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内容,结合学校校门口实行交通管制这一事件,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交通标志”“访问交警叔叔”“交通规范与我们”“校门口的安全线”等系列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还身体力行参与到安全交通的宣传和管理之中。学生不仅能在情感深处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点,更能主动践行,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

第8篇

[关键词]:找准切点;引领体验;挖掘资源;践行品德

一、找准切点,让教学流程更有效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重要题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找准生活中切入点。《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小学啦”,由《上学去》、《我的老师》、《找朋友》、《放学了》五课组成。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生活,走进学校大门。他们的生活和上学前不一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学校师什么样的?”“老师会喜欢我吗?”“同学愿意和我一块儿玩吗?”“我能找到老师的办公室吗?”“上课铃响后,我应该怎么做”?“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放学了,我能与不认识的人一起走吗?怎样过马路?”这些都是一年级学生踏入学校在日常生活自己要面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让学生做自我的介绍,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交往、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安心理;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亲自找一找校园的每一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结合学校一日常规教育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放学组织路队回家时,告诉他们怎样过马路平安回家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这样整个单元的教学流程更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领体验,让课堂活动更有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里讲到“活动性”。《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中介。因此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理念,“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让学生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比如二年级下册《让我再试一次》,开始教师与学生互动,做“限时夹球”游戏,结果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学生们都有了体验,教师抓住时机问失败的学生“想不想再试一次”,学生说“想”。学完了“圆圆的故事”后,学生得到了启示,这时教师再让刚才游戏失败的学生“再试一次”,如果失败,还给机会再试一次。这样,一次次的体验,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要怕,要敢于尝试,坚持不懈,有效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德育目标。再如,四年级上册《今天我当家》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假若是单纯地讲解买卖、用餐、待客接物的要领,定有不少学生仍然达不到要求。那怎样让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呢?教师组织“我来当评委”、“家务大检阅”等等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来达到目的。因为展示活动是最令儿童兴奋的,准备训练的过程特别能给学生以美好的体验,它能使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参与到,不论能力的大小,都有事可做。若教师在活动前能先布置一下教室,用音乐渲染一下现场气氛,用语言不断给以信心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欲会大大增强,这样的课堂德育的效果会更好。

因此在教学中,唯有凸现活动,引领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链接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

三、挖掘资源 让品德教育更有效

《品德与生活》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如四年级下册的《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老师结合学校德育处开展的讲诚信主题活动――“诚信之花开满校园”,利用活动中出现的人和事作为活教材,通过诚信学生将诚信故事的活动,引导班上学生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事讲出来,大家分开、集中来评议,这样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不诚信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四年级下册《为我们服务的人》,课前教师让学生去寻找学校、家庭、社会上为我们服务的人。课堂上,教师重点采用的是学校里的为我们服务的人,有门房老伯、有值日老师学生、有园林工、清洁工等等,这些事都是学生都身边的人,作为课堂上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懂得珍惜、尊重和感恩,达到了教育目的。

四、践行品德,让拓展延伸更有效

品德课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但仅靠在课堂上去完成学生道德品德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这告诉我们品德课堂必须延伸扩展到课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操作、交流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中悟出道理,是自己的、行为以及情感态度不断得到升华,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品德课教学本身所要求的,也是学生践行品德形成的基石。

如,二年级下册《让我再试一次》,老师完成了教学活动后,让学生制定“我的努力小计划”,并在后面专门安排学生交流计划的实现情况,谈遇到什么困难,实现计划后的感受,心情怎么样?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毅力,不是定好计划活动就结束,将活动拓展到课外去,更加有效地实现课堂的德育目标。再如,一年级下册《我和小树一起长大》,教师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启发学生畅想春天,教认识3月12日是植树节,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来畅谈树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能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弄明白树木“带给人们新鲜的空气”,“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为小鸟安家”,“美化绿化我们的环境”等。在学生明白了树木的好处后,教师接下去安排了学生到实践活动的场地,学生分小组进行植树,学生情绪高昂,个个主动参与,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开始培土、有的浇水,一棵棵小树在他们的小手下栽种了,他们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不能在树上刻字,不能乱摘花,践踏花草”。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身边的事与物,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在拓展延伸活动中践行品德,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堂有效教学是个永恒的话题,四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关注:通过一节《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究竟有了哪些收获?总之,切实有效的思品教学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的教学经验可以累积,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可以尝试,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带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新时代气息的品德与生活课堂吧!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

[2]《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

第9篇

一、注重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注重综合性,提倡以唱歌、演奏、形体动作、舞蹈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小学生一般处在6-12岁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注重情境创设、实际操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结合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情景创设要选用能引起孩子好奇心、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如以美丽的故事导入情境、以丰富的画面再现情境、以动感的课件进入情境、以生动的表演体会情境;其次,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综合性的引导下,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中手、脚、脑都动起来。如人教版一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大鼓小鼓》,本是让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声音。但在教唱此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唱边加动作,让学生发挥想象去扮演大鼓小鼓,或者让男生表演大鼓女生表演小鼓等。另外,一些课堂活动中所需的道具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让学生手、脚、脑都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手脚协调能力、胆量等。

二、注重人本性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继续带你们到童话世界中遨游,那么今天我们认识的主人公又是谁呢?先来听一段音乐。(放一遍音乐)

师:听完了音乐,谁能告诉我们这首歌曲讲了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那你们用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

生:……

(二)教学过程

让同学们拿出手,边拍手边根据歌曲节奏朗读歌词,教师用琴弹奏节拍。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发挥想象,加以语气和表演。

教师弹奏旋律,并让学生根据理解,为每个角色选出能代表其形象特点的音色。

学生基本对旋律和歌词已经很熟悉,合唱歌曲。

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编排,并自己动手制作道具。

在上述教案中,让学生听音乐讲出故事,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故事取名,根据理解分角色读歌词,为角色选择音色等都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十分符合奥尔夫人本主义理念。

三、注重即兴性和原本性

“奥尔夫教育理念中的原本性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其不被程式化的教育所破坏。即兴创作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是来自心灵的本能反应,这两者都强调了孩子的天性。原本性需要天性来表现,即兴性需要天性来创造。”而怎样把这两个理念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呢?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就是机械、没有个性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固定的答案与示范,否则会束缚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如教《大鹿》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故事取名、为角色选择音色,这些问题教师都不能给出固定答案,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给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一)注重本土化

第10篇

一、针对教材的内容安排与实际情况有些偏差的情况,要因势利导,转偏为正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统计(平均数)》: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问题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统计图显示男生是4人,女生是5人,而在实际的比赛中人数应该是相等的,我想教材的意图通过人数不等,不能像团体比赛中比总分,利用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移多补少”引出平均数。我在设计教案时预设了假如在套圈比赛时一名男生生病没有参加比赛,让同学们讨论,由于人数不等,不好比套的总数,也不能凭一个人套得多或少来判断是男生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引出平均数。通过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再进行列式计算求出男生的平均数7个,女生的平均数6个。再让学生比较平均数与每个学生套的个数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大部分教师都可以做到。而我就穿插一段教学设计:那个生病的男生如果没生病来参加比赛,男生套的平均数还是7个吗?是比7个多还是少?说说你的想法?引l学生的大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二、在教学中安排游戏等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寓教于乐”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练习课中,我为了让学生加深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拿来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小棒,数出20根,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个游戏,两个人轮流拿小棒,每次至少拿1根,最多拿3根,看谁拿到最后一根。”学生的兴趣可高了,我和学生做游戏时,就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我先后让三位同学依次上来先拿,不管同学怎么拿,结果都是我赢了。我就让观察仔细的学生说说原因,有位同学说出了其中的奥妙:每次两人拿的小棒总数是4根,20是4的5倍,也就是把20里面有5个4,由于最少拿1根,最多拿3根,老师总能凑成4根,拿到最后一根,所以老师都赢了。我这样做也是让数学教材中的“隐性”因素显现在课堂之上。

三、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小插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乘法》,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我在教学时脑海里闪现出一种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如17×13=221,29×21=609,34×36=1224,72×78=5616(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字之和是10)。我在一次练习课上向学生展示,并让学生再说一些这样的算式我都能很快说出答案。在学生的惊讶声中我趁势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和答案的联系,很快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找出其中的规律: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就是积的最后两位(如果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是一位数时前面补一个0),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加上一个十位上的数(或者是十位上的数乘比十位上的数大1的数),结果写在前面。为了检验效果,我又出了几道这样的题目,学生纷纷举手,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这种特殊情况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也算是对计算教学的一个补充吧!

四、跟数学有关的科学实验进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真实体验数学情感的进发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中有关百分率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理解含盐率的问题,我就准备一杯清水(称好300克),一只鸡蛋,一袋盐,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入杯底,我慢慢放入食盐,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看到鸡蛋浮起来。就问学生鸡蛋浮起来与什么有关?当学生说出鸡蛋浮起来与放盐的多少有关,我就说与含盐率的大小(就是浓度)有关。水里放盐就成了盐水,盐占盐水重量的百分数就是含盐率(浓度),你们能算出这杯盐水的含盐率吗?让学生称出盐水的重量,再减去水的重量就是盐的重量,用盐的重量除以盐水的质量用百分数表示就是含盐率。经过计算这杯盐水的含盐率大约是6.7%,教材中死海海水的含盐率高达30%,东海海水的含盐率是6%,人在死海里会浮起来就是这个原因。这不是把隐含的科普知识也呈现在课堂之上吗?

五、结合教材在一些数学家的故事里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简介]钱雷(1982―),男,江苏沭阳人,本科,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单元整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以单元整体为视角,借助对单元内各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串联回顾、单元总结等环节,贯穿单元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一、找出单元课文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理念进行选材和编排的,各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紧扣这个共同的教学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为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实则都隐含一个共同的主题――“春天”。把握好这个“春天”这个主题,就有利于对这个单元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就找准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也能够从“春天”这个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理顺教学思路。

有时候,还可以对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深化教学主题。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组为例,《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名人故事”,在教学上可以选择这个为切入点,搜集和联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过于肤浅。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发现,这四篇都是在歌颂名人坚持不懈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将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题升华为“苦难中的坚持”,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对苦难的正确认识,并培养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二、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合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和确立单元教学主题之后,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规划和设计了。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教学方式,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对单元目录的大体把握,也可以是单元课文的初步通读),然后再于具体课文的精读讲解中将单元主题联系和烘托起来,最后在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整体回顾,将前面所学的课文整体串联起来,贯穿单元的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时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带领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四篇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中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骄阳、惊涛拍岸的大海、红叶深深的晚秋、暮钟沉沉的寒山寺……通读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单元主题的最初认识。

应当明确的是,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主有次。教师在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案设计、备课时,要在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和满足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点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论,都采用精讲精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必然会使得本来有限的教学课时更为紧张,甚至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接收的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来帮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

三、注重前后的联系和对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思”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课文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单元教学主题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蒲公英》《石榴》,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和对比,认真总结课文中关于植物的描写段落,“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从中学习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在实施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将“听说读写思”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组为例,在讲解《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讲一下自己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或想实现的发明创造。在讲完《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边出现的事物。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要始终立足于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上,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另外,要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且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加大读书宣传力度。围绕“读好整本书”这个主题,笔者在读书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设置“书香心语”等栏目;在黑板报上及时将班级和“读书小标兵”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在全班学生面前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其次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读书习作、生活感受等优秀作品展览在班级文学角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儿童立场 目松杓 问题串设计 活动设计 记录单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学生立场”,如教师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多,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少。这些问题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也是“遍地开花”。学生立场缺失或者伪学生立场的科学探究课只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科学知识灌输课。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谈不上“培育生命自觉”,更谈不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笔者以“沉与浮”知识块的衍生课《会“跳舞”的蛋》为例,谈谈如何站在儿童立场的基础上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基于儿童立场的目标设计:关注“迷思”概念

在进入学习之前,学生对某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混淆或错误,业界一般把这种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叫作“迷思”概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坚守儿童立场,首先要尊重儿童,对这些“迷思”概念引起关注,并以此为起点和出发点进行教学。

苏教版教材中涉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部分有: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中的一个活动――会托举的水、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入水中》的“研究固体在水中沉与浮”以及《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些内容对“沉浮”的处理只是要求让学生知道物体有沉有浮,浮力是一种水对物体向上的托力,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从表面上看,变量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如自重、材料、水或盐水的密度、空心或实心、排开水的体积等。其实,归根结底,物体的沉浮只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所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在物体自重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就是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这是一个有逻辑关系的过程。

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如何让孩子的迷思概念暴露出来呢?笔者对四年级13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问题1:你认为苹果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结果约65%的学生认为苹果在水中会上浮,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苹果上浮的原因是苹果比较轻,有2个学生认为苹果里面有空气,只有1个学生认为苹果比水轻,1个学生写道:“苹果密度比水小。”约35%的学生认为苹果在水中会下沉,苹果会下沉的原因是“苹果比较重”。

问题2:你认为影响物体在水中沉与浮的因素是什么?

测试的学生中有约55%的学生认为是重量,约35%的学生认为是形状,8%的学生认为是空心或实心的关系,而只有2%的学生写了密度。

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册中就已经研究过 “固体在水中沉与浮”以及学习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有用铝箔纸或橡皮泥或潜水艇等材料做沉与浮的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潜水艇的重量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但是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表面上看,学生知道了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实际上,这更加强化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认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是否空心等有关。学生根本不理解物体在水中浮或者沉的真正奥秘。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根据教材背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里加盐或减少盐,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初步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所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

关于“密度”概念有初步认识和建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尝试,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或者使浮在水里的物体沉下去的方法。

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设计时,将教学设计的起点放在努力实现学生的迷思概念转化上,并以学生的迷思概念入手,设计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基于儿童立场的过程设计:关注能力发展

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不同的作用。尊重儿童立场的课堂设计要能充分估计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精准的问题串设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艺术。精准的问题串设计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会“跳舞”的蛋》以三个有趣、有序的问题串起整个探究过程:“如果要让蛋浮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如果要让漂浮着的蛋沉下去,你又打算怎么做?”“你能让蛋在水里面上上下下地跳舞, 由沉底往上浮到悬浮、飘浮再下沉到悬浮,最后沉底吗?”这三个问题具有逻辑性,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起“让蛋在水里跳舞”的初步想法。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以视频动画(如图1)方式展示蛋在水里跳舞的有趣过程,以问促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由“要我探究”状态变成自发、自主的“我要探究”状态。

图1

(二)有结构的活动设计,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舍得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进行探究,从而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科学素养。而且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一颗“等得起”的心。《会“跳舞”的蛋》这节课主要设计的活动只有一个大环节“让蛋会跳舞”。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把常见的物体沉浮问题精细化成一个有序、有趣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让蛋会跳舞”的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思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同样还要观察、比较、讨论、决策、分工、合作,以及对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等。有结构的活动不仅在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更在于让学生碰到一系列问题,及经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这体现了发展多维度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有效的记录单设计,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记录单的使用越来越多。但大多只是为了方便汇报交流而已,流于形式。怎么使记录单更有效?怎么让记录单推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最大化地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记录单的合理开发和设计值得我们深思。

在小学科学教材里面,对于密度的概念,并不要求涉及。对于本课来说,如何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关于“密度”的想法、初步建构“密度”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听过“密度”的说法,或者在书中读到过“密度”这个词,但是如果要让他们真正用自己的话来说,却是非常吃力的。而且,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用文字表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也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针对本课设计了实验记录单(如图2),让学生用画小圆点的方式来表示盐分在水中的多少,帮助学生梳理想法,促进概念的建构。当学生看到同体积的水里面,小圆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的时候,就能轻松地对“密度”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因此,当教师提问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密度”的时候,学生就能给出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就像一张网,密度小的时候,网的缝隙比较大,密度大的时候,缝隙比较小,网比较密。”“就像很多双手,手越多,力气越大,浮力越大。”

“会跳舞的蛋”实验记录表

[实际操作 画出鹌鹑蛋在水中的位置,并且用小圆点来表示水中盐的多少 加 勺盐,蛋还是沉的 ][第 小组 ]

图2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自发主动地爱上科学,他们才能真的学好科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学会坚守儿童立场,在此基础上思考、设计、教学,这是保证教学高效的根本,也是教学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