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1 09:33:07

穷人教学设计

第1篇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还要求我们必须把美好的教育政策理想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政策过程,总理的要求才能化为“穷人都能接受平等教育”的宏图,才能使“教育公平”福祉惠泽千家万户。因此,从政策学意义上讲,总理的“穷人教育学”是对各级有权制定教育政策的决策者们提出的要求,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同时,总理的“穷人教育学”也指明了我国教育政策进一步“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落后区域’倾斜”的政策导向。

充分理解“穷人教育学”的内涵,才能有效地把握教育政策过程的方向;而如何制定、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把总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理想则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教育工作中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增强“穷人教育学”意识,尽快将“穷人教育学”涉及到的问题列入各级政府教育决策的政策议程

当今中国,种种历史原因、客观因素综合促成的“穷人”群体还为数不少。这些群体不仅包括农村地区数量达9亿之众的农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还包括城市人群中的下岗失业人员、低保家庭,也涉及到游离于城乡之间人数已达到2亿的流动农民工群体。这些“穷人”群体子弟在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个数量较为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已经和正在经历“区别对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但全国范围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深刻反思,其中固然原因多多,不一而足,但是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曾经不知不觉地奉行了“富人优先”、“金钱至上”的“富人教育学”的政策思维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实中,城镇的教育较之乡村教育、东部教育较之西部教育都可谓“不可同日而语”;同一区域内,无论城乡也都存在着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几乎任何地区都有一批举全区之力打造的“重点学校”,也有一批勉强维持的“薄弱学校”。“有钱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富人教育学”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政策导向,高收费、乱收费正在把众多的“穷人”孩子拒之于各级各类学校门外。究其本质,一些地区教育管理相关人员心中缺乏“穷人”情怀,在地方教育政策过程中缺乏“穷人教育学”意识,其结果只能造成教育政策行为中对“穷人群体”漠然视之,只能距离教育公平的目标渐行渐远。因此,落实总理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加“穷人教育学”的政策意识。

增强“穷人教育学”意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就应“令行禁止”,彻底改变“认钱不认人”的“富人教育学”做法,将各级教育政策行为统一到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与教育公平的高度上来。“穷人教育学”不仅应成为各级教育政策决策的理念,更是全体政策制定、执行者的责任。这种理念、责任化成具体的政策行为就应该全力解决作为“穷人”的弱势群体子女接受教育(包括优质教育、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上,化为“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的目标。

增强“穷人教育学”意识,各级政府就应将“穷人受教育”的问题尽快纳入到政策议程中。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地区所具有的财力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任何决策者面对的教育发展问题也是日趋增多、日渐复杂的。这就要求各级教育决策者在区域发展各式各样的需求面前,优先考虑“穷人教育学”的问题,实施政策倾斜,把穷人教育问题的解决尽快纳入到政策议程中。这样才能避免“穷人教育学”口号化,也才能为问题的真正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如何理解总理“穷人教育学”内涵,增强“穷人教育学”意识,关系到政策议程的确立,是我们政策落实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客观分析“政策问题”,确立消除“穷人”子弟接受平等教育诸多障碍的政策目标体系

概而言之,“教育政策问题”是各级政府列入议事日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关乎教育发展、社会和谐最重要的问题。“穷人”接受教育的问题,之所以能成为也必须成为各级政府面对的重大政策问题,一方面固然在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在于“穷人”子弟接受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障碍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客观分析“穷人”子弟教育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认真研究“穷人”子弟受教育现状,把握政策问题发展的趋势,既要弄清全局范围内“穷人”子弟受教育问题障碍的原因、背景、发展变化规律,更要立足特定区域,对政策问题表现出来的态势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做出科学的预测分析,为确立科学合理的政策目标奠定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穷人”子弟接受教育的境况、需求各有不同。可以说,“穷人教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牵涉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大问题。所以,贯彻“穷人教育学”的政策目标具有复合性,是多目标的有机结合体。我们在考虑“穷人”教育问题的解决时,政策目标的确立应首先考虑教育公平的总目标,还要着眼整体、全面运筹,照顾到不同情况“穷人”群体的教育需求,分别确立针对性的子目标,总目标、子目标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与此同时,从时间上看,“穷人教育学”的目标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也要求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实事求是,结合本地实际实施针对性的突破,明确近期、中期目标,形成向“穷人”倾斜的长期政策规划,从而全面建立“穷人教育学”有效落实的政策目标体系。

“穷人教育学”政策目标的确立是解决“穷人”受教育问题的第一步,是各级政府落实政策的逻辑起点,政策目标的适切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穷人教育学”的落实效果。因此,如何准确合理地确立本区域相关政策目标体系,也是政策落实中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研究的另一个问题。

三、科学设计政策方案,完善“穷人”接受教育的配套政策措施

“穷人”接受教育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领域,存在多种路径。不同地区“穷人教育学”政策制定实际上是一个决策过程,是在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科学设计“穷人教育学”的政策方案,就是为决策部门最终确定可行性政策奠定基础,是“穷人教育学”政策制定的中心环节。

科学设计政策方案,就要求各地在考虑政策实施的方案时,不仅要提出“穷人教育学”落实的原则、方针,还要集思广益,尽可能地设计出能够实现政策目标的多种方案,更要讲求政策方案具体化,确立本区域本部门落实“穷人教育学”的具体途径、措施和手段,制定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物资经费等保证措施,保证政策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设计政策方案,还要求我们注重“穷人教育学”各相关政策的整体性、相关性,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到“穷人教育学”政策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若干配套的具体政策措施,形成一个相关的政策体系。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仅仅靠出台一两个政策是不可能解决不同原因形成的不同“穷人”群体所面临的众多教育难题和教育尖锐矛盾的。例如,从地域角度讲,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向农村倾斜的教育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贫困农民子弟受教育问题;从人群角度讲,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教育政策,解决几千万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从教育资源配置上,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教育政策,首先实现区域内部中小学校均衡化;我们还应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对贫困生实施“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完善农村普通高中贫困学生的资助机制;等等。

当然,我们建立“穷人教育学”的政策体系,不是零起点。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重大决定,各地也探索形成了较多的经验措施。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温总理的“穷人教育学”为代表的国家层面的法规政策应成为科学设计政策方案的指导,而各地业已形成的政策文件也应及时完善成为未来“穷人教育学”政策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之,“穷人教育学”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教育政策体系作基础,需要形成配套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功能。这也是我们落实政策过程中始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扎实落实相关政策,以积极主动的政策执行赢得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效

同其他教育政策一样,“穷人教育学”政策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扎实主动的政策落实,取决于包括全体中小学教师在内的政策执行人员的辛勤工作。

有效落实“穷人教育学”的相关政策,要求我们政策相关人员要站在更高的视野审视“穷人”教育学的意义,真正明确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让穷人的孩子上得起学”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尊重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忠实执行相关教育政策,迅速、准确地化解本地区“穷人受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提供政策落实必需的充足的政策资源,避免以往政策过程中“以口号落实政策”的情况出现。

有效落实“穷人教育学”的相关政策,还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政策的执行环节。很显然,国家层面的相关法规往往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意义,不可能面面俱到,详细具体,更不可能替代各地的实际情况搞“一刀切”。这就要求各地有关部门、有关人员把握本地“穷人”子弟受教育的突出问题,从本地实际出发,以主动精神创新政策执行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保证“穷人教育学”政策在本地区获得最大效益。

有效落实“穷人教育学”的相关政策,关键在于政策执行的实效性。“穷人教育学”政策执行的结果应该使教育逐步走向均衡发展,应该使所有“穷人”的弱势群体都有学上,进而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够平等地享受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应该使“穷人”子弟在教育过程中平等地接受教育。总之,政策的实效性在于办“倾斜”于“穷人”的教育,面向“穷人”的教育,在于办包括众多“穷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第2篇

一、提问内容要精心设计

自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学生产生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的好品质,体会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二、选择提问的最佳时机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我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由“愣、抽、抖、怒”到“愣、湿润、举、敬”一系列变化,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理解整个段落,弄清将军的动作神态变化,是因为将军被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所震撼。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从而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培养了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第3篇

1、新的想法层出不穷,我甚至都来不及记下来。

2、对黑洞的研究刚刚开始,各种各样的假说会层出不穷。

4、摘要当今的法语教科书层出不穷,俨然成为大部分教师唯一的教学工具。

5、在我们工作的进程中,出乎意料的事层出不穷。

6、新产品开发层出不穷。

7、各种工伤事故层出不穷,职业病的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8、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

9、接管lvmh集团的问题层出不穷。

10、当今,关于视觉的设计作品层出不穷。

11、由于有这么多不同的设计,问题也层出不穷。

12、在美国,这类事件层出不穷。

13、网上和出版物中的滥用和混淆层出不穷。

14、理查德:有时候好像是这样,不过新秀一直都层出不穷。

15、各种事件层出不穷。

16、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与此相关,各种各样的正义理论层出不穷。

17、上下左右键控制出脚,层出不穷的指令,让你应接不暇。

18、系统不停地自我更新,统御术层出不穷。

19、烹调方法层出不穷,包括蒸炒炸汤泡等。

20、最近几年,有关“幸福科学”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

21、对黑洞的研究刚刚开始,各种各样的假说会层出不穷。

22、科技一日千里,()犯罪手法亦层出不穷,电脑软件或有助对付罪案之发生。

23、他的笑话层出不穷。

24、随着新贸易现象层出不穷,理论解释乏力。

25、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26、传闻层出不穷,但是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和他接触过。”

27、奇事层出不穷。

28、相应的开发标准(如j2ee等)、开发工具(如delphi等)也层出不穷。

第4篇

一、开展问题情境教学,激活学生课堂学习活力

有趣而新奇的问题情境是学生感受数学魅力、感知数学精彩内容的重要窗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利用故事背景,创设具有新奇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制造惊喜和悬疑,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在上课之初的几分钟时间里,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体会其中存在的矛盾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个富翁的穷亲戚到富人家来借钱,富人不想借给这个穷人,但又不好拒绝,于是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这个穷亲戚要向富人借40万块钱.富人给这个穷亲戚提出了条件,这笔借款以40天为限,每天付给穷亲戚1万,同时,穷亲戚在收到钱的第一天开始要还款0.1元,第二天还款0.2元,第三天还款0.4元,以此类推.每天所还的款项是第一天的2倍.这样持续到40天,两个人的债务关系一笔勾销.那么,面对这样的借款条件,你认为穷人借款合适吗?40天借款期满后,这名穷亲戚应该还给富人多少元钱?请同学们帮这个穷亲戚算下账,这个钱借还是不借.针对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富有故事背景和趣味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力.

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相比于冷冰冰的数学练习和例题,这样具有故事背景和趣味性的教学问题情境,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长时间地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

二、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思维和研究的兴趣,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应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精心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活力.

数学的课堂提问要注意“少”而“精”.课堂提问要恰到好处,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在学习函数零点知识的时候,有这样的一道例题:要求学生判断如下这个方程的根的个数1[]x+1[]2x2=2,学生们在试图求解的过程中发现,应用自己的固有知识,无法求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此,我又给学生设计了下面的四个方程.方程一:3x-x2=-5;方程二:-4x+2x2+3=0;方程三:5x+4x=5x+2x+5;方程四:x2+4+4x=0.结合给出的这四个方程,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问题1:如何判断出以上这四个方程根的个数?问题2:是否可以利用图像的方法来判断出方程根的个数?这两个问题一前一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指明了问题解决和思考的方向.学生在尝试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移项问题展开探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逐渐地认识到求解方程根的个数内在规律性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课堂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三、利用有效的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激烈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力.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被激发,集体的智慧实现了良好的生成.教师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我组织了如下的课堂讨论.我首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进行分组,以就近原则把前后桌4个人归为一组.然后,给学生提出讨论的问题:根据纸上所画的直线来观察和判断一条细绳和这条直线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否一定会出现交点?问题二:是否一定不会出现交点?问题三:是否无法判断有没有交点?让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并不时地参与其中,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在经过有效的讨论之后,让每一组针对讨论的问题形成本组的共识,并派出一名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每一个小组进行观点阐述的过程中,允许其他小组的成员对这名同学的观点进行纠错和补充,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通过激烈而有效的讨论和观点的阐述,道理越辩越明,突显了知识的本质.

第5篇

关键词:无穷级数 调和级数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27-02

高等数学相对于初等数学而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显然都要复杂得多。很多定义、定理、证明、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非常强的逻辑性。对刚刚步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来说,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很多学生不适应,于是很容易对学习高等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较接近实际的问题,学生更是觉得无从着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的教学就是不断激发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它是消除学生厌学、恐惧心理,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无穷级数作为高等数学中相对独立的章节,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无穷级数的概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生佑腥さ氖道引出无穷级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建立起无穷级数的概念,并对此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文科学生所擅长的形象思维与数学概念、定理中的形象因素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 实例引入,巧设疑问

芝诺提出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几个悖论――两分法悖论、阿基里斯悖论、飞矢不动悖论和游行队伍悖论,其中阿基里斯悖论在无穷级数教学时是多数教师普遍引用的教学实例[1-2]。但这个例子对于经管类这种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趣味性不强,并且难懂。不如举一个经济学中的有关实例作为引例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例:每当经济陷入低潮,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时,国家总会采取一些积极的经济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通常国家采用最多的是两项政策:银行降息和扩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那么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抛出实例:如襄阳市政府在经济上投入1亿元人民币以刺激消费,据以往消费习惯的统计数据看,襄阳市的每个经营者和每个居民都将自己收入的20%存进银行,消费掉剩下的80%。那么这笔投资会带动多少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分析:从最开始的1亿元,初次消费了0.8亿,而产生的0.8亿消费又成为别的企业及个人的收入,他们又消费掉其中的80%,即消费了0.8*0.8亿,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消费下去,那么由最初的1亿元投资引起的消费金额就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这是个无穷多个数相加求和的问题,那么这无穷多项相加求和是否有意义?若有意义,又该怎样判断及求和呢?

2 建立概念

初等数学中,我们只会计算有限个数的和,学生不但不会计算无穷多个实数的和,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无穷多个数的和。对他们来说,无穷多个实数的和是一个全新的、未知的概念。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新概念其实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我们已知的有限个数的和紧密联系着。最终,我们发现由有限个数的和转化到无穷多个数的和可以借助上册内容中的极限这个工具来实现。由此引出无穷级数的定义。

定义:给定一个数列则由这数列构成的表达式叫做无穷级数。[3]

称作无穷级数的部分和。则为级数的部分和数列。 若,则称级数收敛,这时极限叫做无穷级数的和。若不存在,称无穷级数发散。

由刚才的定义可知,只有当级数收敛时,无穷多项的和才有意义,而且这无穷多项的和就是无穷级数的部分和数列的极限。

3 回顾讲解实例

4 设置悬念,引出新内容

通过定义,容易得出结论:若一个级数

收敛,其一般项必满足条件。反过来,若,那级数是否一定收敛?下面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例:判断调和级数的敛散性。

很多同学直觉上觉得这个级数是收敛的,但事实上,这个级数很难用级数收敛的定义来判断它的敛散性,从调和级数的形式来看,我们求不出它的部分和。那么除了用级数的定义来判断级数的敛散性,还有什么其他判断级数收敛性的方法?这样就适时地抛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期待下节课学习其他判断级数收敛性的方法。

显然产生矛盾,因此调和级数并不像直观感觉的那样,实际上调和级数是发散的,它是目前已知发散最慢的无穷级数,它的前1亿项的和约为21,前1万亿项的和约为28。

5 结语

也就是说只是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那么请同学们思考级数收敛与否,是否与级数一般项趋近于0的速度快慢有关呢?从而为下节内容中讲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做好铺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设置问题,用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及与直觉不同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孙宝法.加强数项级数教学的趣味性初探[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9(2):28-29.

第6篇

关键词:资产建设;社会救助;资产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65-02

资产建设理论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新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他出版的《穷人与资产》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凡是广泛地和普遍性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方案、规则、法律法规,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以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是针对以收入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提出的[1]。资产建设理论的产生对整个社会政策的实施和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资产建设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传统社会福利政策受到挑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结构和社会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竞争的不断激烈,结构性、技术性失业快速增长,社会群体如非熟练的青年职工和妇女的失业情况严重,产生了新的贫困问题。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受到诸如财政困难、社会开支入不敷出等挑战。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社会政策领域和理论界引发了对社会政策改革问题的审视。

(二)全世界对反贫困政策的反思

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传统的救助方式就是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贫困者实施救助,贫困群体接受政府救助,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政府的社会救助只是提供现金、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穷人的基本消费为目的,这样形成了以收入再分配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政策。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现行社会制度面临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迫切需要社会政策方面的创新。

二、资产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进行资产建设研究中的三个重要发现

第一,一个人缺乏资产是导致持续贫穷的重要因素——穷人的金融支持来源只有就业、家庭和政府福利,却没有资产,故而不存在资产的积累。

第二,如果将储蓄分为剩余储蓄和资产储蓄即一开始就作为资产进入家庭的储蓄,则个人和家庭的资产积累有相当部分甚至大部分来自资产储蓄而并非收入减去消费的剩余。

第三,在没有或很少有现存资产的情况下,对穷人的三种主要支持来源:就业、政府和家庭的支持形式只有收入一项,处于低水平就业状况下的穷人等所能得到的只有政府的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是收入维持性质的。政府只有持续地进行这种转移支付,才能维持穷人最低程度的生存。从上述三点,迈克尔·谢若登教授提出了观点:现行的以收入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是不公平的。

(二)资产和资产建设

理解资产建设理论,对资产进行清楚的了解,谢若登把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合法拥有,包括物质财产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与物质财产相同功能的权利,包括货币储蓄、股票、不动产等。无形资产是基于个人资源或社会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本、非正式社会资本、正式社会资本等。所谓的资产建设,就是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和消费,穷人依靠自身积累的资产进行特定目的的投资,从而实现自身发展,走出贫困困境。

(三)穷人的资产加收入福利模型

谢若登指出,在单纯的收入模型中,穷人主要来源有就业、家庭和政府,以此来保持低水平的消费,而无法产生资产福利效应。

在这个模型中加入了资产这一要素,政府通过一部分的资产形式给予穷人,为穷人建立个人资产账户。长期来看,通过资产的积累,不仅能够提高穷人的消费,而且还会帮助穷人建立起自己的资产,因而更有利于早日走出贫困处境。

(四)资产社会政策对传统社会政策的超越与改进

首先,传统社会政策是以某种水平的收入来界定,穷人的资产基本上被忽视。资产社会政策重塑福利概念,提出维持金融基础的家庭福利概念既包括资产观点也包括收入观点。其次,传统社会政策的社会资源序列是收入、财产、安全、地位、权利,财产排在收入之后。资产社会政策将财产提升到第一位,提出财产是获得长期福利的保障。最后,传统社会政策的特征是非生产性的,政策手段以转移支付提供维持基本消费。

三、资产建设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救助形成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医疗救助等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我国的贫困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围绕贫困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提高救助标准,扩大覆盖面上。资产建设理论产生以来,对我们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有很大启发。

(一)树立对资产的意识,充分认识资产在贫困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产归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资产意识慢慢形成。而对于穷人来说,获得收入都是问题,更不用说资产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政策的目标是保证基本生活水平,对于贫困者的救助,最典型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个人申请救助要接受调查,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标准才能得到救助,对贫困家庭来说,拥有资产是不能接受救助的。资产建设理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树立资产意识,充分认识资产在帮助穷人走出困境的重要性。

(二)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不能脱离实际

我国贫困人口总量较大,城乡、中东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别,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力量存在较大差异,进行资产建设需要合理平衡这些差距,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而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以收入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自身的缺陷:一是这类制度设计的理念是基于一种救济,只能维持受助者最起码的生活水平而并不能使他们脱贫;二是这类制度的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是很高的。三是贫困陷阱问题,造成贫困人口的福利依赖。这些缺陷是我们在制度设计中要避免的,进行资产建设,要进行统筹规划,降低成本,减少制度设计的漏洞。

(三)充实资金来源,在现有基础上促进个人资产账户的建立

按照谢若登的设想,进行资产积累要为个人建立账户以此来激励穷人进行积累,形成自己的资产。首先建立个人发展账户,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政府是主要责任主体,明确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财政责任,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力度,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要大于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形成中央和地方合理分担的机制。再次,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对非政府组织的传统救助项目进行整合,与政府项目互补。最后,充分调动企业捐赠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税收激励机制,加大企业对社会救助事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为单位相对贫困的员工,进行资产建设。

(四)加强对穷人的理财教育,形成激励机制解决政策包容性问题

资产社会政策面临其包容性的问题。所谓的包容性即:政府和社会可以为其提供相应比例配款的前提下,政策的参与者能否获得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资产。我国的穷人能否遵照这一模式,实现资产的积累呢?在我国救助标准相对较低,低收入者的救助金主要集中在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应通过各种措施如在账户建立初期,个人账户金额较小的情况下,政府通过补贴银行的方式,对该账户给予较高的利率,等余额达到一定数量时,再按照正常的利率等,即通过各种措施来保障政策的包容性。保障穷人的资金积累,资产社会政策中涉及对参与人的知识培训,通过相应的教育培训,让其明白个人资产账户的优势,教授一些包括投资方面的知识。同时,雇主也为员工提供个人理财方面的教育,使投资和理财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注重受助者的能力建设,提升其自主性和积极性

资产建设理论中强调了贫困者的能力建设问题。能力建设应包括社区、群体和个人几个层面。社区、群体能力建设主要运用社区发展运动、扶贫开发计划等,通过政府、民间组织等进行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投入,调动社区、小组群体内部的积极性,增加社会资本,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使贫困地区、社区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资产的累积。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个人能力的培养。资产社会政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和行动方案,引起我们对传统社会政策的反思,在美国和其他地区得到相应的实施,但是资产社会政策要在我国的推行和实践,需要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进行全面分析。总的来说,资产社会政策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对我们政策制定会产生积极作用,随着其实践的逐步深入及其有效性的显现,会使福利领域的政策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唐钧.资产建设与社会保障[J].江苏社会科学,2005,(2).

[4]梁勇,苏立利.资产建设在贫困救助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2009,(22).

第7篇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在撰文阐释“十一五”规划时提到穷人的经济学,他认为“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中到“穷人致富”上。

在今日之社会,穷人太穷是大家都承认的客观事实,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穷人为什么这么穷。在笔者看来,贫富差距往往是由于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导致的公民权利上的差距。穷人大多数在农村,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城乡居民间巨大的权利差距造成的。

在社会保障方面,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包括农民,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农民都没有。农民是没有退休一说的,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辛苦耕作到干不动为止。何况相对完整的农村土地财产权至今不能确立,那块土地能在多长时间、多大程度上属于农民自己还很成问题。农民在医疗保障上的困境更不必多说了,“小病扛、大病拖”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在教育方面,虽然城乡居民同样要为子女教育支付巨大的成本,但城市的学校建设和教师工资主要还是由政府投入,而农村的学校要靠农民自己集资建造,教师的工资要靠农民自己开,在受教育权方面显然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义务教育本是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在农村却成了农民自己的义务。农民进城打工,他们的子女要进入当地学校读书,还要面临“借读费”等种种门槛。

此外,在就业、维权、迁居和政治参与等诸多方面,农民显然也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差别造成的贫困现象是一种制度性贫困,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就要从保障公民的权利入手,在制度上予以改良。每一位中国公民,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应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他们才能站在脱贫致富的同一条起跑线上。

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但愿我们的经济学家,能够深入了解农民的真实困境,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为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贡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第8篇

1、一会儿,我钻进了奥妙无穷的数学天地。

2、自从我跨入小学的大门以来,我上过许许多多的课,有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有妙趣横生的数学课,还有奥妙无穷的自然课。

3、哦,天空,你不仅仅是美丽,你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像神话一样美好,像神话一样奥妙无穷,像神话一样永远富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4、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的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5、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6、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气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

7、是啊,多读书,可以从中吸取到许多知识,这对你有很大的帮助,让你开阔眼界,知道大自然的无穷奥妙。

8、最近发现的这个洞穴真是奥妙无穷充满惊喜,尤其是那些五彩的石头。

9、同样,色彩也是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一种必要技巧和研究领域,()使广告色彩奥妙无穷。

10、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变,奥妙无穷。

11、视角是个奥妙无穷的东西。俯仰之间,眼中势派大相径庭,自我心态变迥然不同。

12、文祥不懂禅机,只觉得教主最后一句话蕴藏无穷的奥妙。

13、魔方发明后不久就风靡世界,人们发现这个小方块组成的玩意实在是奥妙无穷。

14、色彩是广告设计中的一种必要技巧,使广告色彩奥妙无穷。

15、奥妙无穷的反义词有一成不变和一定之规等等。

第9篇

世界银行200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将近4.56亿印度人每日生活标准在国际贫困标准规定的1.25美元以下,也就是说世界上1/3的穷人生活在印度。

上不起学?

虽然文盲率仍旧高达40%,但是,在印度,不会有人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因为从小学至大学都有政府办的学校,免费或低费用为一切国民开放。

印度大学每年的学费普遍在200卢比(约合人民币40元)以下,住宿费也一般低于60卢比。如新德里大多高校的学费维持在180卢比。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200卢比学费和60卢比住宿费。260卢比,大概相当于50多元人民币。此外,大学还向来自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保障,每月2000卢比(约合人民币400元)。

2009年11月,印度颁布《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规定严禁各类学校以收取各种名目的赞助费和对儿童入学进行筛选,标志着印度走上了依法普及免费义务教育的轨道。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09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印度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在印度的每一个村庄和社区,都会有政府开办的免费学校。在首都新德里,学生在接受十年制义务教育时全部被要求就近入学,小学生会免费得到一顿午餐、几套校服和全新教材,这种“诱惑”促使许多居住在贫民窟的孩子都愿意去读书。

从2006年起,印度政府开始为确保低种姓群体获得平等的教育资源而作出努力。由于落后地区的学生在参加高校入学考试时无法与其他地区平等竞争,对此,印度教育部宣布将大幅提高“保留配额”比例,以便增加社会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看不起病?

印度建立了深入乡村的免费医疗网,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一个社区卫生中心,中心一般有30张病床和4名医生,并配有较完善的检查设备等。所有的政府医院对穷人或富人都是一样,免费项目包括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治疗费、急诊抢救的一切费用,甚至还有住院病人的伙食费,但不包括药物费。

印度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一旦废除了免费的医疗体系,印度政府将失去大批底层选民的支持。印度的私立医院很发达,政府鼓励私立医院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为贫穷患者适度减免医疗费用。相应地,政府在私立医院的用地等问题上大开“绿灯”,如德里市的阿波罗医院是由政府提供土地所建,政府有26%的股份。在私立医院,即使穷人付不起手术费,也可以打电话求助议员,由议员担保医药费,医生也会先履行治病救人的义务。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联合国191个成员国卫生绩效的排名令人震惊:在“卫生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印度排名第43位,而中国位居第188位。

就业难?

印度政府在每个五年计划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居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贫困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印度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他们提供基本居住条件,并提供公益性劳动岗位。

此外,印度还通过立法来保证和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印度法律规定,每个邦政府应当在每一个财政年度内,为该邦所有成年(18周岁)家庭成员且自愿做无需特殊技能的体力劳动的居民户,提供不少于100天的有薪就业保障,每日工资标准不低于60卢比(约合人民币9元),并按周支付工资,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迟于完成工作任务之日起两周内支付。该项目的资金90%来自中央政府。

贫民窟能不能强拆?

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人口约为1840万,将自己定位为世界IT中心,准备赶超上海、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在这样一个大都会里,却有着亚洲最大的贫民窟达拉维。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00万居民。贫民窟内几乎没有什么公共卫生设施,平均每15个家庭共用一根水管,每1440个人共用一个厕所。雨季到来时,这里常会变成一片泽国。

在孟买实现国际大都会梦想的征途上,贫民窟成为最大障碍。

在印度,强制拆迁是绝对行不通的。贫民窟的主人可以通过示威让当政者不得不妥协。在每一次印度大选或地方选举中,数目巨大的贫民窟选民都是任何一个政客不敢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

2007年,孟买市政府决定实施达拉维改造,他们引入地产商实施商业开发,同时承建贫民公寓,建成后,每户达拉维居民可以获得225平方英尺公寓。但改造计划遭到了贫民的强烈抵制,理由有二:一是改造会砸烂达拉维居民的现有生计,他们的手工作坊、垃圾回收站、小商铺等产业无法安置在公寓里;二是改造会完全破坏现有的社区组织,使达拉维居民失去向心力、组织力。为阻止政府的改造计划,达拉维居民进行了连续多日的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2010年9月初,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起草一份“住房计划”,目标是整合现有的廉租房和贫民窟拆迁计划,制定出有具体时间表的贫民窟整治计划。

印度大城市的房价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在孟买,像样的高档公寓楼平均价格是每平方米4000美元。2009年,塔塔集团为贫民窟的居民推出了“Nano式住房”,面积在25~46平方米之间,售价在39万至67万卢比(大约5.4万至9.5万元人民币)之间。住房虽小,也有人道的标准――比如厨房、厕所以及小区林荫道、花园等。

街头不能摆摊?

街头摊贩是任何一个国家穷人谋生的主要方式,他们也往往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益最容易被侵犯的对象。要首都市容,还是要街头小贩?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政府会做出不同的回答。

2010年10月3日,印度迎来了该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国际盛会――英联邦运动会,来自71个国家的6000多名运动员,在新德里展开竞技。为了准备这场事关印度国家形象的运动会,新德里做了一系列的城市美化工作,其中就包括暂时驱逐新德里街头的小摊贩。不过,这一举动却在印度引发广泛争议,尤其引发印度全国街头商贩协会的抗议。他们认为,街头商贩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而小摊贩作为弱势群体,更不应该要求他们做出牺牲。阿宾德・辛格领导的印度全国街头小贩联合会,将新德里市政府告上最高法院。

阿宾德・辛格说:“政府希望将印度打造成世界级城市,那是一个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城市,但穷人也要融入这个城市,城市里的基础设施也应当让穷人受益。”他认为,街头商贩“增加了城市的活力和多样性”。他呼吁新德里政府应当向巴西里约热内卢或美国纽约等世界级城市学习,把街头商贩变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当年10月20日,尽管英联邦运动会已经结束,也有不少小贩被赶出了新德里,但辛格却等到了最高法院鼓舞人心的判决。这份由最高法官甘古利起草的判决书写道:“街头叫卖是人们谋生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需要贯彻一项成文法来规范街头小贩,而非打压。”这意味着,街头小贩赢得了这场官司。

判决说,同行人的自由行路权一样,街头摊贩的谋生权利同样需要保障,“政府需要保障两者间的平衡……而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通过合理的规范,才能使这两种相互冲突的权利达成平衡”。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经济数学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按照其研究的范围,教学设计从大到小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以教学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如一个新的专业的设立或一个新的培训项目的出台就需要进行教学系统设计;以一门课程为中心的层次──课程教学设计,如某个专业内一门课程的实施就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一堂课为中心的层次──课堂教学设计,如某门课程内一堂课的处理就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层次──教学媒体设计,如课堂教学中要使用的多媒体产品的研制就需要进行教学媒体设计。由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系统中的一个层面,是一个直接作用于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层面,没有这个层面的科学设计,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关键层面。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客观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内容和活动,然后清晰地阐明教学目标,科学地制订教学策略,经济地选用教学媒体,合理地拟订教学进度,正确地确定教学速度,准确地测定和分析教学结果,使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设备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效益。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课堂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设计设计了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因为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特点,运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更好地解决了学习者的学习方法问题,灵活地应用了教学媒体。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减轻了学习者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习者乐学、会学、主动地学。在轻松愉快、巧妙安排、精心策划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无疑会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经济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管理等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学习经济数学,主要希望以此作为工具为专业的后继课程服务,即用它再去学习其他经济课程,如统计学原理,经济预测等。此外,“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学习经济数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和信心。学习经济数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和其他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坚毅的个性品质和不轻言失败的奋斗精神。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虽然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不过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太牢固。而且他们不善于理解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对高等数学有畏难发愁情绪,数学学习能力有欠缺。鉴于此,作为教师,必须用心设计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不求高深只求够用,以直观为切入点,以练习巩固目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基本概念讲解正确清楚,基本理论阐述系统简明,基本论证方法思路清晰、论证严谨,基本运算方面,应通过适当的例题和习题,加强习题课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主要方法。我在多年的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开场举例,暗示目标

具体的说,就是针对即将讲授的理论编制一些开场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理论的由来。例如,在讲解导数的概念这一节时,先编制两个实例:一是路程的瞬时速度问题,设路程,则t0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表示为;二是曲线的切线斜率问题,曲线上的点处的切线斜率可以表示为,由它们的计算公式找出共同的部分,即都是函数的变化率,从而抽象出导数的数学定义。进一步,返回头再研究路程瞬时速度问题和切线问题的导数意义。

二、归纳理论,直观说明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对于理论中能够证明的且学生好理解的就给与证明,否则就省略证明过程,用直观的方式,比如利用数学软件作图来进行说明。例如,在讲授无穷大量一节时,需要说明当的值越来越大时,函数f(x)=x sin x的变化趋势不是越来越大,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绘制了此函数的图像,如下:

这样的变化趋势,一目了然。从而得到结论:当时,不是无穷大量。更进一步用此例可以说明两点:

无界函数不一定是无穷大量;

无穷大与有界函数的乘积不一定还是无穷大。

三、编制练习,学生实践

数学的学习必然需要一定的课堂练习,编制课堂练习有三个原则:针对性、新颖性、基础性。通过课堂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作为经济数学的练习,可以穿插一些经济学领域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学习极值的条件的时候,我编制了这样的例题:证明在任何市场结构中,是利润极大化的基本条件(其中表示边际收益,表示边际成本)。首先分析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含义,从而得到,其中分别表示总收益和总成本,都是产量Q的函数。然后,利用极值的必要条件,即可导的极值点必为驻点,得到利润极大化的基本条件是,分别代入,即可证得结论。随后,提出一个问题,那么这个条件是充分的吗?根据极值的第二充分条件,利润极大化的充分条件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在经济学中有关这个条件的实际含义。这样的例子也使经济数学切实的与其他课程有了联系。

四、由浅入深,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理论知识的讲解顺序,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会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在讲授导数的计算时,让学生分别计算x'和(x+1)'的结果,启发学生观察这两个结果是一样的,自然得出结论:两个不同的函数的导数有可能相同。再引导学生考虑:①导数相同的函数唯一吗?②如果不唯一,它们有什么关系吗?能清楚地解释这两个问题的话,其实就得到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推论:f'(x)=g'(x)当且仅当f(x)=g(x)+c,其中是任意常数。这也是积分学的原理。

总而言之,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积极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使得经济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望而生畏,让经济数学的知识确实对学生是容易并乐于接受的,这样就可以使经济数学成为自己的有力工具,而不是绊脚石。这也是我所追求的教学结果。

参考文献:

【1】沈建民:《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11篇

向毛遂自荐管原子能事业

1955年1月15日,是“两弹一星”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这天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开始了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秘密阶段。后来,1月15日成为中国核工业创建纪念日。

1955年4月11日,致信并中共中央,提出“为了能够统一地和学习有计划地领导利用原子能的工作和发展航空工业,拟分别成立原子能委员会和航空工业委员会”,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直属国务院领导,主任陈云,副主任郭沫若、李富春、李四光、宋任穷。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批准了这份名单。

1956年4月,在一次谈话中对时任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的宋任穷说,要从军队里调个中央委员出来加强地质战线。经过两天的考虑,宋任穷向毛遂自荐。说,你能出来吗?的确,作为副部长,宋任穷的工作很忙。宋任穷很干脆地回答说,总干部部有人,我出来没问题。说,那好,我请示主席。经同意,1956年5月19日,国务院第三办公室(负责重工业)通知:“宋任穷担任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先行到职。”

1956年7月,向党中央提出《关于原子能建设问题》的报告,建议成立“原子能事业部”。这个意见经同意,于11月正式提交人大常委会议通过,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三机部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主管原子能事业,宋任穷任部长。从此,宋任穷开始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奔走呼号,辛勤操劳,付出了许多心血,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于1909年7月11日的宋任穷此时已近50岁了,他戎马半生,但从未搞过科技工作,况且还是搞原子弹。搞原子弹不比打仗,要依靠科学,尤其是要得到中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为此,就要和中科院“走亲戚”,“攀亲家”。宋任穷给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张劲夫打电话,说要到家里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宋任穷这次拜访张劲夫,主要谈中科院怎么支持二机部、帮助二机部。宋任穷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劲夫,这个事太重要了,你要帮助哇!其他部门我也希望他们来支持,主要靠科学院呐!”张劲夫说:“没有问题。这是中央的任务,是国家的任务,也是科学院的任务。第一,我把原子能研究所全部交给你。另外,科学院其他各研究所凡是能承担二机部的研究任务的,我们都无条件地承担;如果骨干力量不够,还需要调一些人去,我们再想办法。譬如,邓稼先是学物理的,从美国留学回来,是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学术秘书。吴有训副院长兼数理化学部的主任,日常工作就靠邓稼先负责,这个同志你要我也给你。”

为了工作的方便,党中央决定把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整建制交给二机部,但是对外还叫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名义上由科学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由于研制原子弹的任务繁重,科研力量不够,张劲夫又从其他所调给宋任穷一批科技骨干。

开创了原子能事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子能事业创建伊始,百事待举。需要抓住两个根本环节,一是铀资源勘察,二是核科学研究,为原子能事业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宋任穷花了很大的精力抓铀矿地质工作。全国6个铀矿地质勘探大队有几十个小分队,分布在20多个省和自治区,宋任穷几乎都跑遍了。他顶烈日,冒严寒,深入各个地质队野外驻地。他与干部工人打成一片,促膝交谈,了解情况,指导工作,鼓舞士气。他尤其关心职工生活,不仅注重物质方面,而且注重精神方面。当他得知地质队员经常看不到报纸,便立即决定给每个地质队配备一台收音机,要求大家天天听广播,关心国内外大事。地质找矿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广大地质科技人员和工人,知道自己是为原子能事业找矿,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油然而生。

关于这段寻找铀矿的经历,宋任穷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我年纪还不大,不到50岁,不论冬夏,都与干部、工人一起住帐篷,同吃同住,并且向他们学习地质找矿知识。地质找矿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经常出没于深山密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但是广大地质科技人员和工人,知道自己是为建立和发展祖国原子能事业找矿,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激励大家以苦为乐,以难为荣,奋不顾身,忘我工作。结果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发现了大批放射性异常点,经过揭露勘探和工业评价,于1958年正式向国家提供了第一批铀矿工业储量。”

在科研方面,二机部当时主要抓以苏联援助的“一堆(反应堆)一器(加速器)”为中心的综合性核科研基地建设。1957年,基地建设进入施工高潮,反应堆、加速器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都参加了设备安装工作。而此时,整风运动开始了,如何处理好政治运动和基建施工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一个两难问题。宋任穷和二机部常务副部长刘杰在现场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从全局考虑和从实际出发,决定研究所参加基建活动的人员,可以暂停整风,全力以赴把基建工程搞好。结果反应堆和加速器于1958年7月1日前优质高速建成,基地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9月27日,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张劲夫主持了隆重的移交使用揭幕典礼,副总理剪彩,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聂荣臻副总理先后讲话。这个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从此,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有了强大的实验手段,原子能科学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宋任穷还着重抓了队伍的调集和思想作风建设。早在1955年1月,中央作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时,就指出,办原子能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是不行的。抽调人员、组织队伍是当时急迫而又繁重的任务。宋任穷对这件事一直亲自过问,尤其是对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的选配,都一个一个地研究确定。这些高级科技人员,对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底,宋任穷发现有的地质队以“事业特殊”、“保密”等理由,出现不尊重地方党委领导、脱离广大群众的情况。他立即严肃地指出,这种特殊化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盛气凌人、铺张浪费和一些违法乱纪现象,实质是封建特权思想的反映。如听其发展,不但会使自己工作陷入严重的落后和停滞状态,而且有严重的脱离群众和脱离党的领导的危险。因此必须坚决加以反对和制止。于是,在地质系统普遍开展了反对特殊化的教育,并在制度上作出了相应的明确规定,从而使这种特殊化现象很快得到纠正。

宋任穷认为,在原子能事业建设中,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一次,宋任穷在接见新调入二机部的干部时说:“我叫任穷,到二机部上任,还带一个‘穷’字,请大家和我一道过穷日子,艰苦奋斗。我们的厂矿现在还是很艰苦的地方,是‘鬼都不生蛋的地方’,那里没有房子,更没有托儿所,地方偏僻,气候不好,没有人烟,当然是很艰苦的。但经过我们大家去工作,大家去建设、去创造,不久就会好起来,房子、托儿所都会有的。我们艰苦奋斗拿出成果是国家的光荣,民族的光荣,也是我们自己的光荣。”宋任穷这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坚定了为原子能事业献身的决心。

点将李觉,筹建核武器研究局和研究院

1957年夏,二机部成立了核武器局,对外称“九局”。宋任穷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二机部最重要的一个局。”经宋任穷提议,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觉被任命为局长,负责核武器研制和基地建设工作。

之前,李觉正在北京的一家医院疗养。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宋任穷向中央打报告,提名李觉为核武器研究所所长,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一天,时任副总参谋长的陈赓来看望李觉,问道:“李觉,身体怎么样啦?”李觉回答说:“能吃能睡,没什么事了。”陈赓笑着说:“那好,我们准备欢送你。”李觉感到莫名其妙,问:“副总长,为什么要欢送我?往哪里送?该不会是把我送到荣誉军人疗养院吧?”“没有那么便宜的事。”“那到哪里?”“详细情况,宋任穷会告诉你。”说完,陈赓对他狡黠一笑,露出一丝神秘的神态。

遵照陈赓的指示,李觉准备去找宋任穷,可是没有想到,宋任穷却先来看他了。寒暄之后,宋任穷开门见山地说:“老李,你的工作已经定了。”李觉问具体工作时,宋任穷说:“要你来搞原子弹!二机部新成立核武器局,让你来当局长。”宋任穷告诉李觉,核武器局机密性很强,为了保密,对外称“九局”。局长没有参谋长、司令员那样威风,但工作很重要。听说要让自己搞原子弹,李觉感到很吃惊,以为听错了,心想自己过去扔过手榴弹,也造过炮弹,还用手电筒的灯泡搞过电雷管。但从来也没有想过搞原子弹这样高精尖端的东西。他说:“我不懂原子弹,连见也没有见过,怎么搞呀?”宋任穷是军人出身,说话很干脆:“你不懂,我也不懂;你没有见过,我也没有见过。我看还是要靠我们的老传统,过去在战争年代,教导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们打败了,建立了新中国。今天,就要在研制过程中学习研制,一定要把原子弹造出来。”

1958年1月8日,宋任穷派李觉负责二机部核武器设计机构――核武器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在北京德胜门外的一片高粱地上,核武器研究院正式建立了。当时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各方面条件非常差。核武器研究院周围原来是墓地,非常荒凉。当时建房没有大的起重机,科研人员就和工人一起劳动。盖房子的时候,刚好是大冬天,大家和水泥、挑砖、砌砖,手都冻麻木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你美国压我们,你苏联“老大哥”又卡我们,我们中国人一定要长志气,争口气。宋任穷来看望大家时,看到大家都憋着一肚子气,就鼓励大家说,你们中有些同志是学空气动力学的,你们肚子里有气,就要把它变为动力。大家群情激昂,决心一定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为给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选择一个最佳地址,李觉带着有关专家跑遍了中国的大西北,最终看中了青海的金银滩。1959年夏天,来到基地建设的工作人员就达1.5万人。到1962年底,工作人员人数已突破了2万。同时,原在北京的九院也整体搬迁到了金银滩。基地被中央命名为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代号为青海国营221厂,对外称青海矿区。当时,除了青海省委和省军区的主要领导人外,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矿区”在采什么矿。221厂的厂区处于金银滩草原的中心地带,占地约570平方公里,保密区域覆盖整个草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就在这里诞生,因而后来被人们誉为“原子城”。

大家的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果:1963年3月,科研人员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试验成功;1964年1月14日,我国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铀-235;1964年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1964年6月6日,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了一颗准原子弹,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一切,为下一步正式的原子弹爆炸成功打下了基础。

拒绝原子能领域“”

我国原子能事业创建时期,经历了苏联援助到毁约停援的重大演变。中国原子能工作者顶住压力、自力更生,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从1955年至1958年,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领域,中苏两国政府先后共签订了6个协定。为了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进程中得到苏联的支持,1957年9月,由聂荣臻任团长,陈赓、宋任穷任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商谈取得初步结果。驻苏大使刘晓对宋任穷说,你回去向主席汇报说,赫鲁晓夫有困难,想请主席来。

宋任穷回北京那天,正好是国庆节,立即把他叫到钓鱼台。、、邓小平、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12号楼听取了宋任穷的汇报。宋任穷汇报了两个内容:一是谈判的初步成果,二是中国驻苏使馆倾向于接受赫鲁晓夫的邀请访问苏联。宋任穷还谈了搞原子弹,主要内容有:一要找铀矿;二要建反应堆;三要搞浓缩铀厂,苏联明确讲,他们有部分用过的生产浓缩铀的设备可以卖给中国;四要搞铀水冶厂;五要搞从四氟化铀到六氟化铀的转化厂;六还要搞个锂厂,以后搞氢弹需要锂,苏联表示可以给中国一个锂厂。导弹问题是陈赓等人谈的,苏联答应给中国P-2导弹。

听了宋任穷的汇报后,对代表团的工作表示满意,认为谈判是成功的,同意签署协议。握着宋任穷的手,半是鼓励,半是玩笑地说:原子弹炸不炸,就看你的了。宋任穷当即给中国驻苏使馆打电话告诉聂荣臻,中央同意代表团意见。宋任穷也立即回到莫斯科继续谈判。谈判进展比较顺利,历时35天,10月15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协定规定,为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当时,受“”的影响,核战线上也提出了“大家办原子能科学”、“全民办铀矿”的口号。有的人坚持要对苏联提供的设计和设备进行革新改造。宋任穷等人不同意,认为这要慎重,但是要求改造的同志坚持己见。宋任穷无奈,只好给写信,要求当面向他汇报。两天后,宋任穷接到电话,通知他到中南海游泳池向汇报。

宋任穷汇报后,说:你们的意见是对的。这个原子堆、铀235工厂,你们还没有掌握好,怎么就动手改了呢?比如,写字,先得学写正楷,再学写行书,然后再练草书。宋任穷回来后,传达了的意见,大家才统一了思想,避免了一场可能对主工艺设计和设备盲目乱改的危险。

1958年7月的一天,苏联政府派出的3位核武器专家抵达北京,向中国方面讲授原子弹的有关知识。苏联专家讲课时,二机部的会议室安静极了,只听见记笔记的“沙沙”声。见此情景,苏联驻二机部总顾问与正在讲课的苏联专家耳语了几句,苏联专家立即停下说:“不许记笔记!否则,我就不讲了。”宋任穷立即说:“我是部长,这事我负责,会后把笔记本一律收回,大家不要再记录了。”九局副局长吴际霖悄悄地记录了许多重点。下课后,二机部和九局的有关领导及少数科技人员聚在一起,根据回忆,整理出一份原子弹方面的资料。

1958年,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原来答应1958年11月给中国的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迟迟不予运来。中方一再催促,苏方则以种种借口拖延不给。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中共中央的信函,是中苏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赫鲁晓夫借口以苏联、美国、英国正在日内瓦进行部分禁止核试验的谈判和苏美两国政府首脑将要举行会谈为理由,拒绝按协议规定时间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在宋任穷的主持下,部党组开会对苏共来信进行了分析研究,一致认为这是个信号,局势将要发生变化。宋任穷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要有应变的准备。”

会后,宋任穷将二机部党组会议的分析研究和拟应对的措施,向聂荣臻写了报告。当时中央正在江西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聂荣臻约他们7月14日上山面谈。聂荣臻听了他们汇报后,表示赞同他们的看法和对策,并强调指出:“苏联不给,我们自己搞。”后来向汇报时,说:“中央研究过了,我们不理他那一套,他不给,我们就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从庐山回来后,在宋任穷的主持下,组织党组成员和有关干部讨论研究,于当年12月制订了《原子能事业八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是:“3年突破(关键技术),5年掌握(进行首次核试验),8年适当储备。”决心动员干部和群众,发愤图强,埋头苦干,把全部工作逐步转移到完全、彻底自力更生的轨道上来。

此后,宋任穷带领二机部干部职工进行了对苏联毁约停援的一系列应变准备。首先对建设工作做了重新部署,把在建项目分为一线、二线。一线以浓缩铀工厂为中心,左右项目与它连接看齐,形成完整的铀生产线,作为整个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安排,全力保证。其他项目都划为二线,视人财物力和相关条件进行适当安排。第二,进一步调集科技骨干和重用现有科技人员,形成自己的技术攻关力量,迅速掌握核心技术。第三,组织中科院、高等院校、工业部门、和地方科研机构,参与技术攻关,形成全社会科技大协作,解决设备仪器制造、特种材料生产和相关工艺等技术问题。第四,运用多种方式,抓紧向尚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请教、学习,讲友谊、讲团结、讲社会主义共同事业,努力把他们的技术学到手。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应变措施,使中国在1960年苏联突然单方面撕毁协议、全部撤走在华工作的专家、全面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的恶变下,原子能建设工作没有发生混乱和中断,而是实现了全面、彻底自力更生的转变。

1960年初,带领一些部长在广州学习政治经济学。学习结束后,约见几位部长,康生也去了。康生一见宋任穷就谈起了什么时候能够爆炸原子弹的问题。宋任穷说:苏联原来答应给我们的原子弹样品和资料现在不给了,要靠自力更生,即使尽最大努力,爆炸时间也得推迟到1964年。康生摆出一副“最革命”的架式说,1964年爆炸迟了,还是应该在1962年爆炸,并讲了许多冠冕堂皇的话。开始没有表示,最后只讲了一句话:康生,你去当二机部部长吧。康生一看势头不对,就不吭声了。实践证明,1964年爆炸原子弹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1960年9月,中央决定调宋任穷出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在战争岁月与建设时期,宋任穷多次调动工作,每次都是愉快地服从安排。唯独对这次调动,宋任穷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他有着极强的荣誉感与使命感,舍不得离开;而且他感觉,在这样的时刻离去,就像在激战犹酣的关头,被命令撤出战斗一样。于是,宋任穷去找、聂荣臻、等几位老帅,向他们谈了自己的想法,他又去找邓小平。邓小平说:“这件事不要再提了,已经定了,准备去吧。”不久,征求宋任穷的意见:“你走之后,谁来接你的工作,是否还从军队里再找一个呀?”宋任穷回答:“从军队调人可以,如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由刘杰同志接任部长也行。”后来,报经同意,中央任命刘杰继任二机部部长。

1960年9月,宋任穷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离开了二机部,告别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原子能事业。临行前,刘杰要为之饯行。宋任穷则说:“饭就免了;但有一个要求,你无论如何要答应,那就是,一有原子弹试验的消息,一定要及时告诉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之前,二机部副部长刘伟打电话告诉宋任穷,说下午3时爆炸。

宋任穷一直等着听广播,可等到晚上也没有听到报道。后来才知道,是说不忙着发消息,要求核实是否真是核爆炸,并要求注意外国的反应,等完全证实后再正式公布。宋任穷在二机部工作过4年,对原子弹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原子弹爆炸的成功,令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主政七机部一年中,对稳定大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77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中央任命宋任穷为七机部部长、党组书记,再次从事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七机部成立于1964年,统一管理导弹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基本建设(1982年更名为航天工业部)。

宋任穷到七机部之后,立刻就到群众中去,到科研生产最基层的单位去调研。每次他去基层,随行人员只有一个秘书、一个业务工作人员,不要别人陪同。到任何单位,不做事前通知,为的是了解真实的情况。他去了许多工厂、研究所,看望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不顾身体不好,节假日也照常工作,很少休息。

七机部担负着航天工业的研制和生产的任务。在中,受、一伙的破坏非常严重,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老大难”单位。粉碎“”之后,为尽快解决七机部的问题,中共中央派出了工作队进驻七机部。宋任穷到职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领部党组成员,对全盘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深入揭批“”,积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拨乱反正。他反复向广大干部宣传:七机部的干部队伍和知识分子队伍、工人队伍是好的,是完全可以信赖和依靠的;要始终把矛头指向、“”,肃清其流毒和影响;严格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缩小打击面,扩大教育面,凡经过教育能拉过来的就不推过去;群众之间不要纠缠历史旧账,不计个人恩怨,不争高低;要克服派性,增强党性;坚决落实干部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政策;对清查对象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材料准确,结论恰当,做结论和处理要慎重。由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 1977年11月到1978年10月,七机部先后召开了5次几千人以至上万人的大会,坚决批判处理了不思悔改的“”的死党。

时任七机部计划司司长的王道力,曾深情回忆起与宋任穷在一起工作时的情景。他说,宋任穷1977年10月到任后,正逢七机部接到国家的“三抓”任务(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三项重点任务)不久。那天,正在召开落实任务的会议,宋任穷在会上要求大家以大局为重,团结起来,努力完成“三抓”任务。当时的七机部由于“”结束不久,虽然中央工作队进驻已有8个多月,但派性斗争的阴影远未散去,要恢复科研生产,职工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调整稳定是关键。宋任穷审时度势,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队伍建设上。他说,七机部是国家国防建设中极其重要的部门,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值得信任。我们的许多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责任不在个人,对审查对象下结论要慎重,不要纠缠历史。宋任穷到任不久,适逢新年和春节,他专程去看望和拜访了一些老专家。宋任穷的做法感动了不少人,对七机部尽快恢复科研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搞“揭、批、查”的同时,宋任穷和部党组用很大精力抓冤假错案和落实政策的工作。七机部在“”中冤假错案有440多件。部党组和工作队组织力量进行了复查,基本上都予以。当时,七机部在一线工作的技术干部有1.8万余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稳定这支队伍的工作刻不容缓。他们顶住派性干扰,给无线电专家蔡金涛、留美著名教授卢庆骏、空气动力专家庄逢甘等恢复了院一级领导职务,提拔有突出贡献或取得优秀成果的技术干部担任院级主管技术工作的领导职务,提拔60名左右的技术干部担任厂、所级领导职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七机部迅速把科研生产搞上去,抓好东风5号洲际导弹、巨浪1号潜地导弹和331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生产,其别强调把东风5号洲际导弹搞出来。部领导提出科研生产是中心,“三抓”任务是重点,东风5号洲际弹道导弹是重中之重的总体目标。为完成“三抓”任务,宋任穷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抽出大部分时间,不顾年老体弱,先后到北京的各院所及直属厂,到内蒙古、四川、南京的部属单位,看望职工,开座谈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研究解决职工的生活困难,与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共商完成任务的办法,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1978年2月6日是农历除夕,宋任穷来到驻内蒙古的第四研究院,视察巨浪l号潜地导弹发动机的研制情况。7天时间内,他视察了3个研究所、2个工厂、1个动力站、1个职工医院和托儿所、食堂、商店等单位,慰问职工,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他到第一研究院视察时,职工家属反映暖气不热,他便亲自带水暖工去修理暖气设备。第二研究院平台车间女工晚上工作到深夜,他也亲自去看望。他还深入车间班组,和两手沾满煤灰的锅炉工亲切握手,在充满刺鼻化学药味的工房和操作工和蔼交谈;到低矮的“干打垒”同职工家属围着火炉,盘膝而坐,问寒问暖。基地的生活条件非常简陋,职工的生活很艰苦,春节里职工们吃的还是窝头、发糕、大烩菜。基地干部职工的奉献精神,让宋任穷非常感动。对基地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也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动情地说:“你们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十几年不走,就很不简单。”

在宋任穷的协调下,基地全部职工得到粮油“特供”,即细粮供应比例由40%提高到80%,食油由每人每月4两提高到每月1斤;逢年过节,还通过专列为基地调运大米、海鱼。为保证职工正常生活用水,增建一座高位水塔。当时国家正是百废待兴,计划经济、计划分配仍如“铁板”,宋任穷的艰辛努力,让广大职工确实受惠不少。在多次赴基层慰问中,宋任穷深入了解水下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情况,并在职工大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全体职工鼓足干劲,保证了1981年6月我国水下发射导弹取得圆满成功。

1978年6月,宋任穷去川北三线062基地视察工作。随行的时任七机部基建组副组长冯天禄回忆说,宋任穷长期生活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胃不好,不能吃饺子。在062基地,不了解情况的主人,对领导特别热情,备下了一桌饺子。随行人员想说明情况,却被宋任穷阻止了。结果,吃完饺子,宋任穷的肠胃备受折磨,但他丝毫没有流露出来。同样是在四川,由于当时天气炎热,当地政府为他找了一处清静住所,还提出用警车为他出行开道,也被宋任穷当即制止了。在062基地,宋任穷病了,高烧40℃,李先念、罗瑞卿派飞机接他回北京治疗,他才结束了这次出行的任务。但他仍然不忘在那里辛勤工作的职工,委托副部长王纯到车间看望职工。

第12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和无限魅力,强化数学趣味性教学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在趣味中去感悟数学的性质,去理解数学的意义,自然地生成。

        一、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枯燥的数学具象化、拟人化

        数学和语文相比在情境设计方面比较枯燥,没有语文课堂那种情感的交织和情绪的表露。如何让孩子能爱上数学,把枯燥的数学深入到内心?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在教学前,我对数学的一些概念展开想象,做好了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学生自然地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趣。如在学习简便计算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我让同学们把同分母的分数看成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因为它们的妈妈(分母)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一家人要进一家门(括号),不是一家人的(异分母分数)要先在门外等待,等里面的算完了,才能和它进行计算。接下来,学生再对这种数学情境进行续写,自然地,学生也完成了后面一步的计算。他们通过续写还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再来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时,应该如何计算了。又如在学习简单正负数加减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想像正数就是富人,负数就是穷人,富人在一起(正数相加),他们的财富是正增长的;穷人在一起(负数相加),他们的欠款是负增长的。而如果富人和穷人在一起(正数和负数相加),他们的财富一部分是可以抵消的,如果富人更有钱,就还有余(得数是正的);如果穷人欠款太多,则富人也变成了穷人(得数为负)。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学习,长大之后,让自己在成功之余,还能帮助更多的穷人。在这里我在引导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时,自然地融入了思想教育,帮助孩子们建立了有了困难互相援助的理念,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有效地生成了。

再如,认识正负数的时候,学生在移项时总是为了简便只移数字,而不带着符号,我形象比喻,正负数好比是男性和女性,它们是有身份的,要判断他们的性别往往是从正面来观察,就是从前面来观察,所以正负数的“性别”也是从它们的前面来判断的。如果它的前面是“+”号就是正数,“-”号就是负数,无论它们走到哪儿,都是带着身份的。通过这样一引导,孩子们就很容易接受一个数的正负性是从前面的符号来判断,从而在进行数字的移项时,孩子们能带着前面的符号移。

        二、充分利用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的产生让课堂有了勃勃生机,在激趣上,只要充分运用好多媒体,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如在教学解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符号的变换总是弄混,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新的课件,把“=”设计成一个魔术师的样子,它的两边是两个城市,数字是这两个城市的居民,如果有数字不爱自己的城市,要想移民,魔术师就会惩罚它,这个数字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正数和负数互相变化,因数和除数也互相变化。如果未知数前面是负号(穷人)或者是除号(拿着锄头),这个未知数就一定要先移民,改变自己的身份。而且移民过来的数字,它总是后来者,都只能排在本地原来数字的后面。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看得哈哈大笑。在愉快的氛围中我还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数学小品进行表演,更进一步地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在笑声中难点迎刃而解。

        三、实际操作,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高涨时思维会比情绪低落时活跃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而动手操作,正能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在教学圆锥和圆柱的关系时,学生们对等体积等高时底面积的关系、等体积等底时高的关系,总是弄不懂,我就让孩子们带了橡皮泥,在课堂上,先动手捏出一个圆柱体,然后,在底不变的情况下,要把它捏成一个圆锥体,怎么办呢?学生很自然地就把高给捏高了;同理,在高不变的情况下,把圆柱捏成一个圆锥,底就捏宽了。然后,我再让孩子反过来思考:如果先捏一个圆锥,再变成等底的圆柱怎么办?如果要变成等高的圆柱怎么办?俗话说“手是脑的奋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经过孩子们这几遍的操作,再闭上眼睛想想动手做的过程,这节课的难点就很轻易地突破了。再如,在教学用一张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时,是以长为底面周长围的面积大还是以宽为周长围的面积大?我就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去操做,孩子们围完之后,很快地想出了一个很好的记忆方法:以长为底面周长,这样的圆柱体称它为胖胖;以宽为底面周长,这样的圆柱体称它为瘦瘦。顾名思义,当然胖胖更大了。我不禁为孩子们的想法而喝彩。又如,圆锥形的体积知识刚学完,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在一些快餐店里装冰激凌的蛋筒都是圆锥形的,它比圆柱形杯子的圣代要便宜,是不是它装得更少呢?可是它还有顶上多出来的啊,于是孩子真的拿来了蛋筒和圣代的杯子量了起来,原来,真的是圆锥体的少装很多呢。孩子们还观察了很多小吃店的盘子、碗,都是像圆锥一样的上面大下面小。看到孩子们的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已经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

        总之,只有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大胆设想,才能在课堂上呈现出趣味性,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求新、求异,才能让课堂展现出不同的生机,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愉快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