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3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树真好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怎样的阅读课才是一节成功的阅读课,长期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叶澜教授认为,没有关于一节好课的绝对标准,但有关于一节好课的最基本的要求,即: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我想,叶教授的意见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评价一节好课的具体要求与标准,但是他提出的“五有五实”的最基本的要求,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一节好的语文课或者说一节好的阅读课,必须达到以下“六动”的要求:
1.教学设计灵动
教师要在充分钻研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灵动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节好课,也才有可能创造“灵动的课堂”。从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钻研不透教材、领会不到编者意图,不潜心思考怎么教、不精心设计出符合实际教学的教案,是很难上好课的,更谈不上上好课和有效的课。
2.课堂气氛生动
活动生动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发展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伙伴,用真心实意的爱心、轻松风趣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情境、积极鼓励的评价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3.学生学习主动
课堂上必须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通过组织、引导和激励,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跟学生进行友好地互动与交流,以缩短师生间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
5.学生读书情动
通过创设情境、兴趣引导、感情渲染、适时鼓励,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朗读,用心品味语言,通过动口、动笔、动心,进而动情,不由自主地读出文中蕴涵的感情。
6.课堂有静有动
好的课堂应该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动静相宜。课堂上固然要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但也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阅读与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静静的阅读与思考中感悟语言,发展思维,这是一节好课所必需的。
实践呈现
以下是我执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的几个课堂教学片断:
片断一
(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生字宝宝离开课文,你还能记得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师:读得真好,现在老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师:你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把生字宝宝记住了,现在老师把生字宝宝送到词语里面,你们还会认读吗?(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当学生认读了“指南针”一词后)
师:同学们认识指南针吗?老师这里有一幅指南针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指南针图,师简单介绍指南针的作用。)
师:现在老师把“指南针”这个词语放到课文里面,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里讲的是什么指南针?(出示第一小内容)
学生自由读。老师指名的学生说(老师板书:天然的指南针)
师: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片断二
师:“天然的指南针”指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轻声读课文的2~5小节,想一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
师:谁来说一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中的哪些天然的指南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天然的指南针 太阳 北极星 大树 积雪)
师:说得真棒!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这四种天然的指南针,现在,大家自由阅读,看你最喜欢哪一种天然指南针,它又是怎样指示方向的。
(生自由读课文)
(读完后)师:同学们,谁来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天然指南针”?
(一生读用自己的话介绍“太阳”这个天然的指南针)
师:你说得真好,现在请你再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好吗?(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读得很通顺,但是,老师觉得你这个太阳向导还不够忠实哦,你能再读一读吗?(生再读第二小节)。啊,你读得太好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谢太阳这个忠实的向导吧。(全班齐读)
师:哪位同学接着介绍其他天然的指南针?
(一生介绍大树)
师:你说得太好了!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上的树,哪边的枝叶稀,哪边的枝叶稠?谁愿意读一读这个小节?(生读第四小节)读得真有感情,看来你已经认识大树这个天然的指南针了。
师:谁再来介绍?
(一生介绍北极星)
师:你介绍得真认真!(出示北极星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北极星,它怎样地高挂在天上?“永远”怎么理解呢?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小节?(生读第三小节)你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和这个永远高挂在天上的北极星向导交个朋友吧!(全班齐读)
师:还有谁愿意介绍积雪这个天然的指南针?
(学生介绍积雪如何指引方向)
师:你充分读懂了课文,介绍得很清楚,老师非常高兴。老师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好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有关原理。
师:哦!我明白了,同学们明白了吗?下面我们把这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记在脑子里吧,自由读这个小节!
片断三
刚才我们认识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现在你们会不会使用这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来辨别方向呢?
(师背上旅行包,戴上太阳帽和太阳镜)师:我是一个旅行者,如果我在野外迷了路,你愿意帮助我吗?
教师引读:中午,太阳当空照,我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请你来告诉我――(指名读,生读第二小节);
天高月黑,繁星点点,我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怎么办?请男生来告诉我――(男生齐读第三小节);
天阴沉沉的,太阳藏起了它的踪迹,我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请女生告诉我――(女生齐读第四小节);
雪过天晴,我在白茫茫的雪地里迷了路,怎么办?怎么办?请大家一起来告诉我――(全班齐读第五小节)。
个人反思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才彻底认识到: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激励性的语言、适时的评价、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算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也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从年11月7日起,我有幸参加了语文教研究组织的“春风语文”活动小组,至今已历时近八个月。期间,我共参加了五次会议,完成了每次作业,参加了举行的区域性公开课,按照要求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新课标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新课改”下教师的准确定位》等学习材料,浏览学习了小组中各成员所写的博文,积极参与了网上的每一次讨论,观摩了老师的《下雨天,真好》《三棵树》,波老师的《小石谭记》《社戏》,宋老师的《散步》,苗青老师的《白色方糖》,老师的《明月几时有》,老师的《清塘荷韵》,崔公田老师的《紫藤罗瀑布》,曾洁老师的《荷叶母亲》。在平时,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时间及休息日,观看了全国语文优秀课例及第二次动态课堂会议所配发的录像资料。又主动查阅资料,学习了“洋思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及作文批评”等。借阅了《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阳光心态》等书籍,并认真作了读书笔记。利用网易博客,积累了许多自认为对教育教学有用的资料。每天坚持练字一张。我做了所有“春风语文”活动小组成员都做了的事情。
回顾历程,感受颇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现总结如下:
1: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年前的两次活动中,列席的贾局长及教研室主任都曾给我们春风语文活动小组成员讲,现在的教师首先要变的是教育理念,要改变自己思想中沉淀已久的落后思想,保持和吸纳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思想,而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确如此,如果一个教师缺新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呢?通过“春风语文”活动,我了解了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一些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坚定了“人本”“文本”观念。
2: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且也十分注重提高各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在三中进行多次课堂教学展示。其中,孙晓霞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板块教学模式,袁永波老师让我们认识到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苗青及宋怀明老师让我领教了合作·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魅力。这些课堂观摩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也使我的思想发生极大的转变。尽管课改已经进行了有些年头,但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展示课更新看我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春风语文”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武春华主任又开展了“区域性公开课”的活动,我按要求作了个人展示。这次亲历让我感受到新教学模式的“神奇”作用,同时也打开了我校语文教研的新局面。现在,在课堂上,我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讲究教学艺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3:注重课堂生成。在博客中,我多次注意到袁永波老师公开的教案设计,留心到他的教案十分简约、实用,其教案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课堂生成。他在三中上的《小石谭记》一课。及录像《狼》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随机解决问题,表面看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从整节课来看,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我认识到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不顾学情,一味地按教案去执行,效果估计不会多么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目标、过程和进程,只有如此才能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效的课堂应是:在课堂上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当前学习气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教学方法的课堂。
4:养成了反思的习惯。通过参加春风语文活动,我明白了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要学会反思,还要经常反思,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教法,还要反思别人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才能有更快的发展。
5:结识了不少的老师,为今后的学习与交流创造了良机和平台。春风语文活动的方式有集体研讨和网上交流等形式,在活动中既遇到了原来的同学,又遇到了曾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更遇到了许多的新朋友,今后,我会注重与这些老师的合作与探究,以期达到早日的进步。
本学年的小组活动即将结束,但教学无止境,我将带着更新的教学理念,投入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去实现一个个美好的教育理想。: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其实,在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处于辩证的关系。如果教师一味地深陷在“预设”的桎梏中,“生成”将变得苍白,学生的“再创造”将变得“无力”。如果教师一味追求“生成”,课堂上让学生信马由缰,那“生成”也就无意义可言。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可以使得教学过程更大气,更豁达,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千层浪”。这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的理念。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课例1】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小猪、小牛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处理方法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你最欣赏谁的做法?说说理由。
生1:我欣赏小猪的做法。贪吃是小猪的天性,说明他会享受生活。
【真没想到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师:真好!你很会读书。
生2:我欣赏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很节俭,会过日子,对生活有自己的打算。
师:说得真好!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你这么善于发现,真了不起啊!
生3: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聪明能干。
生4:我也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他懂得把自己种的麦子送给土地爷爷,这叫报恩。
师:老师赞同你们的观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拥有这种美德。
生5:我也欣赏小猴的做法。不过,如果我是小猴,我会把半袋麦子种下地,留下半袋自己吃,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面对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教师不必强求统一,要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让文本、学生、教师相互对话,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我们可以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看到,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富有时代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用新课程的思想来进行教学时,我们便真正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们不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课例2】苏教版第五册《小露珠》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原来小露珠那么美!
生2:我知道了小露珠是怎么形成的。
……
这时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着。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老师,小露珠帮助了植物们,那植物会帮助小露珠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想对他说:帮助别人是为了要别人回报自己的吗?转念一想,不能这么反问他,要正确引导学生。】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他呢?
生4:老师,我觉得植物也会帮助小露珠的,比如说树叶或小草什么的会帮助小露珠挡住阳光,不让它很快地蒸发掉。
师:说得很好,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你自己啊。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把全文朗读一遍。
【反思】面对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到底呢,还是大大方方随着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深入下去?在本堂课中,我选择了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根据文本自主感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不正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吗?学生的世界丰富多彩,潜藏着丰富的“资源”,他们会收集资料,他们有许多别人不知道的想法。在课堂上实现生生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是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吗?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生成都在预设范围内,然而经常也会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事件”发生。部分教师缺乏生成意识,没有及时处理课堂这种“意外事件”和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唯恐打乱自己的预设。殊不知,这些与预设产生偏差的个性化思维有可能孕育着伟大的发现。当然,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用学生现有知识或受时间限制本节没办法解决的生成。对于这样的生成,教师也应加以说明、利用,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
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开放和精心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目标。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很难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将缺乏生命力,失去意义。教师只有精心预设,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才会更加游刃有余,更加从容;学生的生成才会更加有价值,更加精彩。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但同样也离不开生成的一面。课堂的精彩往往缘于生成,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在预设中宽容生成,接纳生成,融合生成吧。
课堂观察就是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关涉的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通过观察,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改善。课堂观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观察者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课堂上一个或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不同教师的同一节课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教师的多节课进行跟踪观察。课堂观察不但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以前我们说的课堂观察大多是指多教室的观察,课堂观察还应该包括的学生的观察。
当课堂观察只是教师间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方式时,大家能够分享课堂观察中的教育智慧,还能够品味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友谊。可是,当我们感觉并认可了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后,就开始让课堂观察登堂入室,并用诸多规章制度来保障它。就像把美丽的花朵摘回家放到花瓶里一样,你越是欣赏花朵的美丽,越是用花瓶去滋润它,它却因为离开了自然环境而日渐枯萎。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一项任务的时候,教师只是感受到了课堂观察带来的压力,却离教育智慧与友谊越来越远了。我以为,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的最根本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上课人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在课堂观察中,上课人往往是被动的,听课人是主动的,问题在于听课人是用自己的主动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优点,还是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缺点。在上面已经讲过,当听课人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缺点时,不但找不到产生缺点的原因,而且还打击上课人与听课人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当听课人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时,不但可以让上课人觉得富有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发现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的原因。其实课堂教学在行为层面上的经验往往是不可以迁移,因为它是镶嵌在上课人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以及课堂教学的背景之中的;真正能够为上课人带来收获的,并不是简单模仿上课人的成功经验,而是探索与学习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的原因,通过对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原因的移植,来优化与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情境,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点更多而缺点更少。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课堂中无处不在的教学资源有的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的是非预设生成的,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地处理和使用。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中往往会生成具有个性创意的资源,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深刻的、有浅显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对课堂资源的使用情况。
在课堂上,当我们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后,只要孩子能对答如流,回答的问题能迎合老师的心理,老师往往会不吝啬地大加夸奖:“你真聪明、你回答的真好”等等。如这位教师,前者学生的回答虽然只回答了一个结果,却迎合了老师的心理,得到了表扬;后者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但学生的智慧火花已在闪现,但却没有被老师重视,而一句“再想想”了之。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也就需要适时进行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这智慧的火花并不代表只了解一个结果,更要关注一个过程。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
作为教师一定要始终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座右铭,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按照教师行为规范和教育法对教师语言和行为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一个让学生尊重的教育者。
通过“课堂观察技术”的学习,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一定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争做优秀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作者单位:吴江市桃源镇中心小学
一、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一位教师在教学《掩耳盗铃》时,让学生读完课文后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许多学生不敢发言。教师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要你能提问题,就可以得到掌声;如果你提的问题同学答不上来,同学就拜你为师;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答不上来,老师拜你为师。同学们,大胆地提问吧!”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消除了顾虑,提了不少具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其中不乏如“掩耳盗铃的那个人既要用手捂住耳朵,又要用手去摘铃铛,这可能吗?”等富有批判精神的问题。这就说明,是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燃起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二、以准确性的评价语言推动学生深入思考
正确性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那种对学生的发言不作评价,一概肯定、轻易肯定的做法是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的。只有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才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标点的意思和内在含蕴。
两位老师同样教学“兑换”一词——
【教学案例1】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1:“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生2:“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你们都说得很对。真聪明!
【教学案例2】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咱俩的任务调换一下,能用“兑换”吗?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我拿钢笔,你拿铅笔,咱们交换一下留下纪念,能用“兑换”吗?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词用在哪个方面?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师:好,现在我拿一角人民币,换你一美元,你换不换?(学生摇摇头)你怎么不肯换了?你刚才不是说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吗?想一想,这句话里还少了些什么?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但它们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实际上,同一货币中的等价交换,也可用“兑换”)
从上面的两个教学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评价语言是否准确是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评价准确科学,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处和更深处,使学生的思维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和深度。
三、以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应以富有针对性的语言给学生以启迪。比如,针对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评价:“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吗读得那么快?”针对学生回答时没有表情的情况,也可以这样说:“读得真好听,你有一副主持人的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这样的评价语言抓住了问题的焦点,口气虽然婉转,但明确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如何改进学习有了深切、明确的认识,进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建议,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在教学《草叶上的歌》第四小节中的“蝴蝶和蜜蜂醉入花丛”时,学生边读边想象,谈了自己的感受:“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蝴蝶和蜜蜂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中翩翩起舞,蜜蜂和蝴蝶被迷人的花香陶醉了,有的都醉在花朵上。”我赞许地点头:“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边读边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画面,把我们带进诗歌优美的意境中,你可真懂得读书。”我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发言太精彩了”,指出了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中。这样对于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起到很好的激励引导作用。
四、以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加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老师有效的评价语言不应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我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上学期第八课《树叶》时,是这样指导的:
师:谁能用“树”字组一个词?
生:松树、柏树、柳树……
师:说出好多种树!能不能不说两个字的树呢?
生:梧桐树、桂花树、苹果树……
师:树的名称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说树名了,说树的一部分,行吗?
生:树根、树叶、树皮……
师:现在,我们来想想,有哪些词带“树”字,又不是指植物的?
……
在这个片段里,教师以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一次次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转换、发散、拓展,进入更加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点燃起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赏识;表扬;鼓励;进步;成长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学生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和解放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首先就要赏识学生。”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变化,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学习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我们应把赏识教育带入英语课堂,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
一、赏识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
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老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孩子学习不好时,家长、老师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孩子,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实践证明表扬鼓励对孩子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示例一】
“声音再大一点,领读了这么多遍,怎么还是这点声音呢?全班起立,把这篇对话再给我读一遍。”这是我以前上课时常说的话。我很生气同学们读得也不够理想。教学效果当然不尽人意。师生双方都很郁闷。这节课所教的是1到12月份的单词。非常难读,但同学们读得相当好,而且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仅仅只是改变了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哇,老师只教了一遍,你们就会读了,可真聪明,能不能声音大点给老师好好展示一下呢?”“Certainly!”同学们的回答声自信又整齐。我惊喜地发现即使不怎么会读的学生也在积极请教别的学生,认真学习。“同学们读得可真好,来我们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好吗?”掌声洪亮又整齐。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实刚开始我也感觉到学生读得并不怎么理想,但还是真心实意地表扬了学生。在我们眼里这小小的、微不足道地表扬,却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他们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二、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寻找赏识教育的契机
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还要认真关注孩子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Michael Brant 和Monica Brant 在“The Art of Teaching”中提到“爱听表扬是人的天性”,对于孩子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进步,表扬和鼓励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示例二】
韩宇超是个调皮好动的男孩,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同桌,的确让老师很头疼。但是我在教授“sour, salt”等词时,由于单词“vinegar”从未学过,我以为学生不会,便写在黑板上准备教授,他却从书中的图片上发现了该单词。说“老师你不用写了,书上有呀。”我趁机对此大加表扬:“You’re very bright.” “I couldn’t believe my ears!”韩宇超因受到表扬而兴奋的小脸通红,别的同学也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经过我几次恰到好处地表扬和鼓励之后,该同学英语学习较以前大为提高,课间也能早早回班准备上课,不像以前上课铃响了也不见踪影。昔日的调皮鬼变成了优秀上进的好少年。韩宇超进步了,是尊重与赏识开启了他的内驱力。
三、赏识鼓励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表扬鼓励,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我们信任与鼓励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示例三】
小学班级往往人数较多,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让全班都能同时掌握所教的内容的确很难。往往是一小部分同学早就学会了,老师此时再教只能引起他们厌烦,而其他同学还是一脸茫然,什么也不会。我针对此类情况,加之受杜郎口中学“兵教兵,兵带兵,兵管兵”这一理念的影响尝试使用分组教学,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由成绩好且负责任的同学担任组长,在老师教完之后,老师检查组长的,组长检查组员的,然后组长再教组员。明确小组活动要完成的目标之后,让各个小组上台表演展示。并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最后评出最好的组,作为英语学科的形成性评价。同时及时给予组长表演鼓励,让他们体验自己劳动付出的成就感。比如说某某老师可真棒,一下子教会了这么多学生,连老师自己都望尘莫及等。
分组教学很好地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都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1]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准确及时的评价、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赏,会让学生在享受到成功快乐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2]在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尝试从评价入手,围绕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多元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有效提高了合作学习效果。
1.多元评价内容与方法,关注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指导与激励作用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合作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记住学习要求、合作标准,然后让学生自觉落实常常落空。合理评价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又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使合作学习能不断深入开展。
1.1合作过程中的即时语言评价,重在指导方法、激发热情。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不同表现适时评价、引领,能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如"阳光小组的组长已经开始组织本组成员围绕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了"以此向其他小组长提醒自己的任务;"XX同学说'我代表我们组来发言……',他的发言体现了小组的集体性"以此来引导学生表达完整与合作意识;"'我们组有不同意见'看这位同学听得多认真呀"以此告诉学生倾听思考是很重要的习惯……教师的即时评价让被评价者信心倍增,为倾听者树立了榜样。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即时评价性语言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有序地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课堂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重在全面回顾、提升方法。过程的评价重在指导方法,总结性评价能给引导学生树立回顾反思意识、明确回顾反思的方法、改进课堂表现,在回顾反思中不断获得提升。每节课最后我都留出三分钟作为总结评价时间,一是每个人在本组中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包括知识、合作表现、情感态度等;二由组长对本组内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围绕专心倾听、积极发言、错误原因能找准并改正、愿意帮助别人并能准确讲解等方面,以优点为主:三是教师对各组活动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围绕组长的组织情况、分工合作情况、小组展示交流技巧、小组学习成果等,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1.3形式多样的星级评价,重在记录成长足迹、增强信心。口头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方法,鼓足学习干劲,评价记录则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通过每节课总结评价对表现好的同学、小组、小组长以"笑脸"记录合作学习的成绩;班级根据学生各项获得"笑脸"个数每周对学生与小组进行总结评比、树立榜样;每月进行总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优秀小导师"、"智慧之星"、"表达之星"等颁发证书;通过月评选结果推选学期"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合作之星"颁发证书。通过评价记录使合作评价系统连贯,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有序开展,使学生在体验成长与进步的快乐的同时,不断增强合作意识,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
2.多元的评价主体,为合作学习创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
评价主体多元,即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师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扩大了评价范围,可以多渠道反馈被评价者的信息,这样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1学生自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被评者按照一定评价目的与要求,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使他们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学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例如:学生对学习情感的总结"我感觉今天的学习真爽,新的学习内容我都能最快掌握"、"我帮助同位弄懂了一道题,真好";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总结"这节课我知道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本节课我共出现两次错误,现在都找到原因掌握方法了"……学生通过自评,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对学习目标与存在总是能准确把握,学习主动性增强。
2.2生生互评,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同伴的互相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同伴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互相评价易于接受;同时同伴的视角独特易于发现老师不易觉察的优点;同伴的评价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小集体具有震慑力。
同伴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合作学习的常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习惯,重在互相监督、提醒,共同创造和谐和合作氛围。在互评中,引导学生更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其他小组的闪光点,让每个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同时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等自己与小组的发展。
2.3教师点评,引领合作学习的发展方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为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小组内、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往往是浅层次的,教师的恰当的、合理的点评能打开学生思路,使学生感悟合作方法,明确发展方向。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发展方向与合作措施准确把握,适时从合作方法、合作态度、合作过程、合作效果进行评价,指导学生会合作、激励学生爱合作、启发学生真合作,使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实现课堂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公民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黄之瑞译.
【课例1】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教学片段
师: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的处理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你最欣赏谁的做法?说说理由。
生1:我欣赏小猪的做法,贪吃是小猪的天性,他会享受生活。
(真没想到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师:呀!你很会读书。
生2:我欣赏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很节俭,会过日子,生活有打算。
师:说得真好!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你这么善于发现,真了不起啊!
生3: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聪明能干。
生4:我也欣赏小猴的做法,小猴把自己种的麦子送给土地爷爷,这叫报恩。
师:老师赞同你们的观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每个人都应拥有这种美德。
生5:我欣赏小猴的做法,不过,如果我是小猴,我会把半袋麦子种下地,留下半袋自己吃,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面对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教师不必强求统一,要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让文本、学生、教师相互对话,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我们可以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看到,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富有时代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用新课标的思想来进行教学时,我们便真正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们不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课例2】苏教版第五册《小露珠》教学片段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原来小露珠这么美!
生2:我知道了小露珠是如何形成的……
这时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着。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老师,小露珠帮助了植物们,那植物会帮助小露珠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想对他说:帮助别人是为了要求别人回报自己吗?)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得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告诉他呢?
生4:植物也会帮助小露珠,比如树叶或小草什么的会帮小露珠挡住阳光,不让他很快地蒸发掉。
师:说的好,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帮助了自己。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把全文朗读一遍吧。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新大纲的这一论述,确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而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学生全面运用语文能力的标准,更是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集中体现。
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让学生生活进入作文,是作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是作文教学必走的正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让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一、引导学生用心读书,促进对“生活“的顿悟
古人说得对:“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吸收、理解,犹如草皮树根吸收水分没有这一过程,就没有绿草如茵,硕果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好教材范文的阅读借鉴。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多是名家所作,是再好不过的范文,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用词造成句的方法,引导、点拨学生掌握作者是臬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把阅读和习作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此外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语句摘抄在读书卡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活学活用,便能使作文锦上添花。
二、感悟生活,产生作文激情
习作指导要注重感悟。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如果我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许多现象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就会慧眼独具,就能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伟大与不平凡。感悟就是思考,思考必须专注。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即不能只是纯客观地观察对象,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有了感悟,就有了写作的冲动,作文就能更上一层楼。/学完《第一次抱母亲》学生被文中饱含的浓浓的亲情深受感动,都回忆起母亲为自己的照顾、操劳,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我话锋一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感恩母亲呢?今天的作业是为母亲做一件事,再把做事的过程记下来。学生写了第一次给妈妈洗脚中写到:母亲还在忙着洗碗,“对了,今天有份作业。”我心里想着。等母亲洗完碗后,我就端来一盆温水,“妈,我给你洗脚”母亲看着我发愣,有点莫名其妙,“为什么?”“您太累了,就让我给你洗洗吧”妈妈难为情地说:“你去做作业吧,我自己会洗。”“不,第一次给你洗脚,这是我今天的作业。”洗着洗着,我心想:妈妈给我洗过无数次脚,我这是第一次。”我用手轻轻揉了揉脚,以泼了点水,母亲的脚小巧玲珑,今天我这是第一次给妈妈洗脚啊。洗完了,我拿起准备好的布给母亲擦了起来,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母亲哽咽地说“英子,你长大了,妈妈再苦再累都值的。”通过洗脚增进了母子之间的情谊,学生的感悟也就丰富起来,也就更能从这些平常琐碎的细节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分做人的道理。唯其如此习作训练也就成了一种快乐的活动。在引导学生亲自参加游戏活动,体验生活,快乐地体验,轻松地写作。
三、探究生活,挖掘写作的素材
1、自我反思。“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这就要求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一体化的标准模式,让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去反思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阐述个性化的观点,在自由的时空里愉快地习作。如针对大众所熟悉的广告,我请学生以“这个广告真――――”有的同学写“这个广告真好”,有的写“这个广告真坑人”,有的写“这个广告真创新”五花八门,语言朴实表达了自己对广告的真实感受。2、珍视感悟。獐由于心智水平的差异和生活境遇的晃同,往往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四、鼓励参与写观察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写观察日记是学习作文的一种基本训练,这就要求注意真实,把自己体验到的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以自己独特的感受书写下来,多则多写,少则几句话。观察能力帮文字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平常教师多给予鼓励,长期下来,多积累多练习,作文水平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的提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交流,互批互动。教师定期选择写得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的日记由该同学在班上朗读交流,然后让全班同学给予评价指正,交上来的观察日记有“我的好妈妈”都表达了学生真情实感,有参观灵石有感受,快乐的一节课,快乐六一。
生活处处皆文章,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拿出对生活无限热爱的热情,材料便会信手拈来,生花妙笔在学生手里将不在是梦幻。
当一个园丁在栽培树木时发现有的树苗特别柔弱而且不容易成活或长大后,他也许会放弃这棵小树苗。但担负着教书育人职责的园丁也能随意放弃自己的学生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这孩子是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还是调皮捣蛋到处闯祸,教师都要千方百计地教育、引导和爱护自己的学生,努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发现工作总是做不完,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额外还有许多的任务,如教室的环境布置、学校的橱窗任务、节日活动需要的道具等。有时一个任务可能还没做完,下一个任务又布置下来了。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脾气越来越糟糕,工作热情越来越低,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工作只是为了工作,把学生当成了机器,对他们缺少了人文关怀,自己也难以享受当美术教师的快乐。
想想那些特级教师、名师们,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我们出现的问题他们没有吗?他们当然会有,只是他们能在教学中寻找到乐趣并让孩子们体会到美术课堂的魅力。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是不是也可以做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呢?
美术是我们的特长,因为这个特长而带来的额外的任务我们不要把它当成负担,我们应换一个角度去看。如教室环境的布置,我们美术老师和班主任还有孩子们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努力,当教室布置好以后是不是有一种成就感?孩子们是不是特别开心?他们会用稚嫩的声音夸奖我们:老师画的画真好看;老师贴的形状真漂亮;老师写的字和我们写的不一样,有方的有圆的,颜色也很多,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也要夸夸孩子们:小朋友们真聪明能干,把我们的教室布置的真棒!
美术老师的基本工作是教会孩子们去发现美、感受美,并把美丽的事物通过手中的画笔在自己的画纸上呈现出来。如果老师不用心去教,是得不到孩子们的喜爱的,也无法让孩子们得到更大的进步,所以我们应该从教学中去寻找乐趣,让自己和孩子们乐在其中。
在美术课堂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这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而是应该进行反思:我们是不是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而不是高高在上?是不是我们的教案设计还不够让学生感兴趣而应更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是不是课件做得不够到位?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去改善和孩子们的关系,蹲下身与孩子们成为朋友,一位受他们尊敬的朋友。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要有爱心、真心、耐心,要看到每一位孩子们的优点,并放大他们的优点,即使是批评也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你是爱他们的,是为了让他们更进步的。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老师把孩子们的目光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让他们互相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进步更大更快,谁的想法更与众不同,让他们的奇思妙想互相碰撞,使美术课堂成为一个创意迸发的殿堂。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追求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认为只是班主任的事情,美术教师也要责无旁贷配合好,这样孩子们进步了开心了,老师也享受到了教学成功的快乐。
现在的美术教材的内容有时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这时我们美术老师应该根据现实和孩子们的具体认知,把孩子们感兴趣的方面放大,用小组合作现场竞赛的方式引导他们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老师也能在学生的神思妙想中得到更多的灵感与快乐。
美术教学重要,美术作业的评价总结也同样不可或缺。及时评价会给孩子们学习美术带来巨大的兴趣与动力。当孩子们作业完成时,首先要肯定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把优点保持下去;再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告诉他们如果能改正会有更好的效果,除了要表扬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这样更能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在下一次的作业中他们会更努力更认真。如果作业不能及时评价或干脆没有评价,孩子们就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会认为不管我画得好不好老师都无动于衷,那我画了干什么呢?然后一个看一个,敷衍老师,老师和学生互相敷衍的课堂如何能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美术老师作为园丁的一贯乐趣就在于看着自己的学生像大片的小树苗一样一天一天快乐地成长,散发着勃勃生机,一些瘦小的树苗也能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一天比一天枝繁叶茂。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宾山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阅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立足学生自主探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情况下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越俎代庖式的教学过程严重地抑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发展。针对于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成长。
一、创设阅读情境,注重“导”读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语文阅读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不懂得如何理性地关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文本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生活情境等,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情感的需求,唤起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进而接近文本,走进文本,其中,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导”读的作用非常关键。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教学中,这些古代文物与学生今天的实际生活太遥远,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本节课教学设计为一次神秘的旅游探险,教师为导游,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教学设计中,可以瞬间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讲解者,而变成了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完成神秘的探险之旅,一起解读文本传达的丰富的内涵。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景,注重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从而带着迫切的期望走进文本,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也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情境需要适可而止,以服务于文本的解读为出发点,以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为落脚点,避免误设情境。
二、尊重独特体验,鼓励“真”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教学进度,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常常停留在表层的阅读中,这种“假”读的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无从提高。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个性化的阅读教学非常必要,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自主阅读之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实现“真”读。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探索独特体验,赋予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让语文教学从感性思维的视角解读文本的内涵,并引导学生用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带给学生“真”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带着感情“真”读。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独特的问题预设,充分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的紧密接触,在学生解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一句的时候,学生对鸟儿的“兴奋”和声音的“好听”缺乏细腻的体会,此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果你是那只钻进丛林的鸟儿,你会唱些什么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眼前一亮,经过一番讨论,有的学生说:“在歌唱树林环境的舒适!有的学生回答:假如我是那只鸟,我会歌唱生活的幸福!”也有同学站起来说:“假如我是那只鸟,我用美妙的歌喉唤醒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学生们回答得太精彩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个性阅读,从而深入挖掘文本传达的情感,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之处,去除肤浅地读,粗糙地读,而是实现“真”读。
三、强调个性批判,提倡“回”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语文文本的解读,教师当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批判和阅读反思,挖掘个性化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回”读,提高反思意识,从而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学课文《麻雀》一课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按照平时上课的惯例进行了总结:我们通过文章,发现这篇文章凸显了伟大的母爱……还没有等教师说完,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质疑:“老师,为什么那个老麻雀不能是爸爸呢?为什么是最伟大的母爱呢?”对于学生这一质疑,教师当时异常惊讶,同时思考如果此时直接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都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发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再回到文本中,一起研究有没有关于麻雀性别的介绍,讨论结果是大家一致确认没有明确指出老麻雀就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最后,老师表扬了学生的批判精神,而学生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领会了阅读方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批判阅读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求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从关注学生成长入手,深入解读教材,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探索、讨论、交流、批判等形成阅读能力,树立信心,真正地实现让个性阅读打造鲜活课堂,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姜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案析剖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0(07).
[2]孙丽维.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我们语文教师要促进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与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目的。而促进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发现不同学生的“美”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管哪一类学生,他们都有主动求知、努力向上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不能只把眼睛盯住优秀学生不放,而忽视了那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这样才能重新发现与欣赏不同学生身上的“美”。我在执教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有一位平时表现较差的女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能不能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梨花’改为‘桃花’呢?”我表扬了她这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那节课她整个人都神采飞扬。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不能这样改动的原因:从色彩上看,把雪花比作梨花是恰当的,因为它们的色彩都是白色的;如果把白色的雪花比作粉红色的桃花,显然不合事实。从意境上看,把雪花比喻为梨花,既表现出诗人想象奇特和出人意料,给人一种惊喜感,又写出了飞雪骤降时的速度之快与形象之美,显得意境阔大,富有画面美感。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再也不能以旧眼光看人,而要用新眼光看人,这样才能发现不同学生身上具有不同的“美”。
二、培养学生主动释疑的意识,提高其思维能力
主动释疑,就是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我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课后练习三:“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竟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行为是愚蠢可笑的。这与编者设计这道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故事背后的意义是不相符合的。学生只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考虑问题,认为绕路走或搬家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而移山则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学生不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所以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思考:一是从本文的文体特点来看,《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表现道理或哲理的文体。愚公移山是“虚”的故事,也就是假托的、虚构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真”的事。如果理解成真实的事,就违反了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二是从本文的主题来看,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借助愚公移山的故事来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国《易经》中有这样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者借助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愚公积极乐观、奋发有为、努力向上、斗争不息、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核心精神——“自强不息”。三是从本文的现实意义来看,我们可以把“山”看作是人生道路中无法躲避的种种困难,“移山”的过程就是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愚公移山的行为就不再是可笑的,而是可敬的。愚公这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的精神可以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对文本理解得更加深入,而且学会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合作的意识,促进师生双方的进步
《礼记?学记》中说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相互提高、相互进步的过程。要想“教学相长”,就必须加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才能共同进步。以前,我在《第一次真好》的公开课上探索过“自主提问——自主解答”的教学模式。当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有5人。尽管学生的表现还算热闹,有的小组能够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但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缺乏合作,不仅提出的问题有重复,而且整节课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只是停留在“自主提问”的阶段,距离“自主解答”的阶段还远得很。学生学习的“不足”与我这个老师没有真正发挥出主导作用有很大关系。我没有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就学生所提问题组织学生解决课文的两个关键问题: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第一次”的经历?“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到课文的重点去感悟、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让我看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明白了教学探索之路的艰难。所以,了解学生的不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合理分工、明确责任,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自己的不足,借鉴反思,改进提高,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师生相互合作,发挥作用,才能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主动释疑、主动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我们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广州市萝岗区镇龙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