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春雨的色彩课件

春雨的色彩课件

时间:2023-05-31 09:3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雨的色彩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雨的色彩课件

第1篇

【关键词】信息;生机;不断发展;动态化;简单化

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往工具,始终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游戏和认知等过程,语言交流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工具,具有其他工具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无可厚非,它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1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幼儿语言活动兴趣

语言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是相当重要的。幼儿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注意力最能集中。而多媒体能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富有情趣的解说,悦耳动听,优美如诗的音乐来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牢牢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春雨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首先请幼儿欣赏多媒体定格画面——春景,让幼儿用语言描述春景,重点描述春天植物的色彩,为欣赏理解散铺垫。运用课件引导幼儿边看边学边想像散文中小动物的对话外,还激发和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春雨还会是什么颜色,会落到哪儿呢?”幼儿想象、探究春雨后的植物变化;并学习运用散文中的句子“春雨落到XX上XX就变XX色的了”。通过欣赏课件,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

幼儿受个性和环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能说会道;有的沉默少语,胆怯害羞。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幼儿时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如果语言活动中教师没有丰富的素材,只有几张静态的图片等简单的教具,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一个丰富热烈的动态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多媒体课件对于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的作用是传统的讲述教学无法比拟的。

2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幼儿活动兴趣。

语言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是相当重要的。幼儿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注意力最能集中。而多媒体能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富有情趣的解说,悦耳动听,优美如诗的音乐来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牢牢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散文诗《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首先请幼儿欣赏多媒体定格画面——春景,让幼儿用语言描述春景,重点描述春天植物的色彩,为欣赏理解散铺垫。运用课件引导幼儿边看边学边想像散文中小动物的对话外,还激发和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春雨还会是什么颜色,会落到哪儿呢?”幼儿想象、探究春雨后的植物变化;并学习运用散文中的句子“春雨落到XX上XX就变XX色的了”。通过欣赏课件,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听完散文,孩子们沉浸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如“春雨落到小花上小花就变蓝色的了” ……本活动的课件我设计了完整播放和分段播放两个按纽,在活动使用中,感觉如果把四个小鸟的话也分句配出来,来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效果会更好。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 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幼儿观察事物能力

幼儿是凭借眼,耳等感官获取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千姿百态的自然界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有效渠道,但是我们的孩子相对闭塞,家长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很多是留守儿童,农村孩子没有城镇孩子那么见多识广,那么能说会道。再加上幼儿平时对周围事物中的事件观察得不够深入,造成说话的内容不够丰富,词汇贫乏,语言单调,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孩子们带到遥远的空间,将幼儿接触不到的人物,景物搬到教室里,以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美动人的旋律,立体的情景刺激幼儿的感官,使他们身临其境,像认识周围事物一样去感受平时感受不到,认识不到的事物,从而扩大幼儿的认识范围。

在活动《有趣的昆虫》中,我们不可能把形形的昆虫全请到课堂上来给孩子们认识,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在一次活动中让孩子们见到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昆虫,有的昆虫连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认识。在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随意的把图片放大或缩小,让幼儿们更清楚的观看昆虫的身体结构及生活习性,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讲述机会,幼儿的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

现代多媒体技术有进行定格放大、反复显示画面,同时提供视、听相结合,把看、听、说统一起来的功能,而且能方便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巧妙的编辑和组合,设置思考点,引导幼儿思维,从而在幼儿语言与思维的整合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让幼儿能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如:《如果我有一块钱中》三只小熊拿着一块钱会去买什么?为什么要紧紧地拽着一块钱?三只小熊会帮助拉拉吗?他们是怎么想的?现在三只小熊没有了一块钱但他们还是很快乐,为什么呢?……问题情景的设置,让幼儿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情景资源中,发散想象,预测、猜想事情可能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幼儿思维的兴趣和想象、创造的空间。当问到如果你有一块钱,你会干什么?幼儿们各抒其见,积极争论,发表着自己精彩的演说。“如果我有一块钱,我要买个小飞盘,转呀转呀,真好玩!”“如果我有一块钱,我要买个大气球,飞呀飞呀,真好玩!”……多媒体课件的介入,让幼儿带着疑问去学、去思、去探索,提示幼儿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考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通过设疑、猜想、解难,孩子们思维活跃了,语言也得到了操练。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继续教育中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中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加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师资力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继续教育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教学软件真正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理解能力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更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描写春天的内容,但一年级学生对课文中描写春天的课文内容及词句难以理解、掌握。为了让学生对春天有个明确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选择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一年《走进春天》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课堂教学作精心准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春天,捕捉春天大自然中精彩的点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通过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助,多种渠道的搜集,收集大自然中有关春天的资料,例如去山村、田野拍摄照片,去花园、果园摄影,参加植树、放风筝等活动。

2.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充实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春天的认识、理解、热爱。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描写春天的字词、诗歌、故事、歌曲、音乐作品,以及绘制的图画等,教师把他们在生活中、网络中搜集的与课文词句及内容相符合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这一课时,课文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喜欢。但由于诗歌每段的形式是一样的,学生背诵起来时很容易记错。于是,笔者启发学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里,柳树跟青蛙、刺猬等动物一样,一直在睡觉。春天来了,她还没有醒来,她的好朋友就来叫她了(课件出示:天空春雷一声响,地上一棵棵柳树摇了摇身子就醒了)。醒来的小柳树,由于睡了一个冬天,身上有点脏,怎么办呢?这时她的另一个小伙伴来帮忙了(课件出示:春雨沙沙,给柳树洗澡)。洗完了澡的小柳树会有什么感觉呢(课件出示:柳枝渐渐吐绿,向下垂)。柳树洗完了澡,全身湿漉漉的,这时春风也来帮忙了(课件出示:春风吹动柳枝,柳枝飘荡)。小柳树精神起来,引来小燕子在她的秀发上飞来飞去捉迷藏,小柳絮也飞起来了(课件出示:一双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柳树上沾满上面结满有白色绒毛的种子,绒毛随风飞散)。这样一引导,学生顿时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很快就把课文给背下来了。

2.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气氛。如教学《识字1》,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体会春天的美好。在上课前,教师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给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相融合的氛围。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生活中拍摄的景象,利用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的动画、逼真的音响效果,让学生进入一个形象、色彩缤纷、景色各异的春天。教师问:“这些景色美吗?”学生答:“美。”接着又问:“美在哪里?能不能用上几个词语来形容呢?”“鸟语花香、百花齐放……”学生很容易就想到课文中用有色彩的词语来描述画面景色的特点。之后,电脑大屏幕显示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等形容春天的词语。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老师引读:“春天来了。”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万物复苏,柳绿花红……”整堂课,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收到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能说会道,落落大方;有的沉默少语,胆怯害羞。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如教学《春雨的色彩》时,重点教授孩子各种小鸟说的话,从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句子比较长,内容比较复杂,一年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孩子们被这些会飞且能说话的小鸟给吸引住了:身披黄色外衣、头顶红色翎毛的小黄莺,雪白羽毛的小鸽子,乌黑油亮的小燕子……小鸟们飞到屋檐下,叽叽喳喳地争鸣。看到这个动画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了,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孩子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信息技术用于语言活动中,一方面培养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使群体语言得到积极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水南明德小学)

第3篇

崔峦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遵循这个理念,我对《春雨的色彩》进行了设计,以下是我教学的片段:

师: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可麻雀却认为春雨是红色的,你们能从这图上帮麻雀找找理由吗?[出示课件]

生:因为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比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生:因为春天到了,很多花都红了。……

师:满山遍野,一片火红,怪不得麻雀不服气地说:“不对,——”。(生齐接读第四段)

师:谁来当小麻雀读读?师引:“麻雀说:——”。(指名读小麻雀说的话)

师:“不对”读得多自信!多着急!有人敢向他挑战吗?

生:读小麻雀的话。(还加上了表情和动作)

师:瞧,多了不起,还加上表情和动作呢!小麻雀们,快起来!师引:麻雀不服气地说:——

生:齐读麻雀的话。

师:麻雀着急地说:——

生:再次齐读麻雀的话。

师:麻雀肯定地说:——

生:第三次齐读麻雀的话。

师:说得多有道理,春雨听了麻雀的话,下得——

生: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本课的设计上,我努力营造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课文创设的情景中,变成麻雀去发现春雨是红色的,感受春雨的美,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体验中,进行听、说、读、思的训练。这让我发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才是最真的,最好的。我应该尽最大可能的解放学生的大脑、眼睛、手、嘴、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学习的自,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自觉学习。那么,我应该做到哪些呢?

一、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就应当学会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语文课上,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

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作品内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可以通过朗读清楚地显现,可借以加深体会,增进理解。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味过程。让读成为发现、感动的方法,让读成为承载感情的载体,让读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

三、把“讲”的权利让给学生

第4篇

诗意语文是近年来语文教师提到最多的词,可是,同事在一起谈论低年级的字、词、句教学时,总会说:“如此简单的东西,何来诗意?”学生也不能感受其中的美,有的只是机械的重复模仿。就因为它的简单,我们几乎不重视它,同事的公开课,字词教学总是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就因为它貌似简单,我们就让语文所有的诗意美尘封了,我们原本天真可爱活泼的孩子感受到的只有语文的单调与枯燥;就是因为它表面的简单,我们就对它漫不经心,致使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了无生趣,尤其是字词句的教学。我感受到了,低年级语文课堂想要有诗意,必须放下功利心,放手学生。

一、丰富表象,放飞学生的眼睛

低年级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学习语言离开直觉体验,直观感受,很难激发他们的表达意愿。

我在教学《雨点儿》这篇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雨点儿从空中飘落下来”里的“飘落”一词。让学生欣赏课件“烟雨迷蒙的春雨图”和“夏天的暴风骤雨”。引导他们比较春风细雨的轻柔和夏天暴风骤雨的力量。学生说:“春雨细细的从空中飘落下来。”另一个学生说:“夏天的雨点大打在脸上有些疼。”我拿起课前准备好的一片树叶,扔向空中,学生的眼睛跟着树叶动,我问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见粉红的花瓣从树上飘落下来,好像在河中哭泣。”有的说:“我看见一片金黄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落到树底下,就像铺了一地金子。”有的说:“冬天来了,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就像白色精灵在翩翩起舞。”“我看见一只蝴蝶飘落到花丛中,也变成了一朵花”“我也想和它们一起跳舞。”……

在这节课中,他们的眼睛闪动着晶莹的光亮,那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欣喜,更是一种自信和自豪。

二、激发想象,放飞学生的思维

低年级的孩子是天才想象家,因为他们的思维独特,没有约定俗成的束缚,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情境诱发学生去想象。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时,我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春雨落到什么上,又会是什么颜色呢?”几分钟过后,有小手纷纷举起:“春雨是粉红色的。因为春雨落在我的粉色的小伞上,雨伞颜色更艳了。”“春雨是蓝色的,因为春雨落在大海,大海更蓝了。”“春雨是透明的,因为春雨落在小河里就不见了。”“春雨是白色的,因为春雨落在梨花上,梨花更雪白了。”

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根敏感的琴弦,我们拨动了那根琴弦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他的创造力、想象力就会变成无限。

三、相机点拨,调动学生的舌头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常常由于认知水平、词汇语感的限制,他们往往羞于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达而冷场。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还没有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以至于学生无从说起,即使说了也思路不开阔。其实,只要教师启迪有方,低年级的孩子也可以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时,要用“已经”说话,我在黑板上画了小草,我刚画完,下面的同学就急不可耐地说了起来:“春天来了,小草已经渐渐发芽了。”“春天来了,小草已经绿了。”“春天来了,小草已经从土里钻出来了。”我接着说:“那秋天到了呢?”学生马上说:“秋天到了,小草已经枯萎了。”我又在小草旁边画了一棵小树。这回孩子们可聪明了:“小树已经长高了。”“树叶已经绿了。”“秋天到了,树叶已经黄了。”“秋天到了,树叶已经落下来了。”

若不是亲临现场,我真的不敢相信那么小的孩子,会有那么多的奇言妙语。

四、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心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作用

情境教学法其主要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寓教于乐。为了使情境教学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运用,略作探讨。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利用电化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形象,使学生感兴趣、产生爱学、乐学的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尽管文中对小狮子练习捕食的动作作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理解小狮子的勤学苦练。倘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把撕、抓、滚、爬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很直观地就把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出来了。

2 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彩。

3 丰富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在阅读中经常遇到困难,从而产生思维梗塞,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录像手段能够有效地突破学生认知和思维难点,加速学生所学知识由感陛向理性过渡,增强阅读效果。如:《大江保卫战》一课,主要写了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惨重的灾难,人民子弟兵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大堤和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然而,光是凭借着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想像当年这场洪水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危害和战士们英勇抢险的动人场面。于是我利用了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祖海演唱的《为了谁》这首歌曲,播放了1998年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流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到处是漂动的树梢,灭顶的房屋,摇摇晃晃的电线杆。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从而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激情。

4 多媒体可为解释疑难问题创设巧妙的突破

第6篇

【关键词】情境 感染 营造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其中情境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创设情景是要根据音乐的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而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平时我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利用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用图画再现情境时,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主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二、通过多媒体表现情境

小学生都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通过电化教学设备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来。运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及大屏幕投影,可以营造出声画并茂的情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前,先给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观看一些有关的图片和录像,使他们产生崇敬的心理,再让他们认识国旗和国徽。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学生知道它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再播放一些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高唱国歌的录像。从而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为更好的理解歌曲内涵感受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歌唱教学中,利用电化教教学设备创设情境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教第一册《小雨沙沙》一课时,由于这首歌曲比较柔和、优美,是赞美春雨滋润大地的歌曲。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这点,我先播放一段雷声隆隆、风声呼呼、雨声沙沙的录音,创设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春天情境,再以课件慢慢展示出雨丝,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快的乐声中,再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长出叶子的过程,这样,诗歌的意境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从听音乐——看画面——再听音乐——再看画面,深刻地理解了词意,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三、运用色彩营造情境

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在教学《秋天多么美》一课时,笔者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田野里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金黄色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学生被金黄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演唱了《秋天多么美》,孩子们的脸上也露出了彩霞般美的笑容。这说明,美的色彩能造成美的意境,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能唱出美的音色,获得美的效果。

四、借助语言表述情境

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如 :在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可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绝,激动万分,并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辞不达意 ,但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

五、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在课堂中要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而是学生自己。这样,孩子们会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表演,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很自然的结果。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通的是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扮演,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第7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育环境,提高人的学习智能及资源的利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就是教学多媒体的有效利用。

教学多媒体具有能记录、存储、再现事物音像信息,能对记录和存储的教育信息进行编辑、加工,有助于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等传播特性。因此,在现代教学中,也可以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如配乐朗诵散文和诗歌,美妙的音乐能把学生带进诗文创造的美的境界,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和陶冶;播放有关影像资料可以再现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特别是有些知识性强的说明文,用影像来介绍并配合课文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但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不是万能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接受心理特点进行选择,不要为了赶新潮而滥用。

在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教学时,对于多媒体图像的使用就应慎重。文学作品是以文字为载体来传送信息、反映生活、传达感情的,文字的内涵其丰富性、广泛性、深邃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文字不是镜子,不是照相机、摄影机,它所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它给读者留下了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是以意象为存在形态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情感、理智等心理因素构成的审美经验世界。如果在教学中要制作课件,就不要简单从事,一般可以不必去做,引导学生多读精读,进而理解,特别是诗歌散文。比如初中一册语文课本中选了朱自清先生《春》这篇散文,教学时,大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把课文描绘的情景理解成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如果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看到的无非是碧绿如茵的草地,可以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捉几回迷藏”的画面;可以看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花的海洋;可以看到因轻风吹动而摇曳的花枝,颤动的小草,也可以看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景……但是,从影像画面上很难领略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钻”这些词的妙处;难以从画面上去感知到,“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句中“赶趟儿”的情景;难以嗅到花的“香味儿”,还有“轻悄悄”“软绵绵”“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抚摸”,还有“他们的房屋在雨里默默着”中的“默默”。这些精美的语言,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咀嚼品味,是多媒体影像根本无法传达的。在教学中,学生感知春天的美是通过文字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目中,春的形象,春的色彩、声音、春的气息味道质地……一万个学生(读者)有一万种理解,阅读欣赏作品的目的,也在于唤起学生自己对春的感知和联想,而多媒体则将学生的思维约束在影像作品制作者个人或少数人所经历的那一种境界中,这种局限性太大了。

再比如诗歌的教学,古代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许多诗词文字简约而意蕴丰富,如果要制作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也应视情况而定。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图像完全可以展示“沙漠”的“大”,“孤烟”的“直”,“落日”的“圆”,但“问边”的朝臣那种苍凉、悲壮的心境却难以传达;《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用画面展示“曲径”“禅房花木”,但却难以传达“幽”“深”的意境。

现在各地的教学活动中,凡有条件的都要求运用多媒体课件,各种“献优课”“竞赛课”更是无课件不行,因此,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也有粗制滥造的现象,画虎不成反类犬。

本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文字性作品的冲击已经很大了。中学生中90%以上的人看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通读过这些作品原著的人可能就少得可怜了。在大多数学生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是演员六小龄童扮演出来的那个形象,而原著中许多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诗歌、细腻的各种描写等,影视中没有表现出来那么多丰富的东西,他们就一无所知。事实上,影视剧的制作显然比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要高明得多。那么,我们教学工作者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就不能不避免这些误区,注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实际效果。

笔者不反对使用教学课件,但反对随便地不加选择地滥用。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应该注意制作质量和使用效果。有时不妨制作一些半成品,让学生去完善它,或者发动学生制作课件,这样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识字教学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劝说、枯燥乏味地训练效果不佳。现代科技的结晶――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动画导入,激发识字兴趣

一堂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开了一个好头。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通过多媒体技术,烘托场面,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汉字的印象,创设乐学的情境。在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环境中,诱发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教学《春雨的色彩》时,首先,利用课件播放雨声,再打出文中描绘的各色植物组成的春景图,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然后课件出示小燕子、麻雀、小黄莺争论问题的图画,谈话引导:春雨“沙沙沙”地下着,大地一片生机,各色花儿争相开放,就连小鸟们也都出来了,它们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正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呢!它们在争论什么呢?接着录音播放鸟儿们的对话,视频同时出现语句,生字用红色呈现。学生边听边看,识记生字。一句话结束后,马上点名让学生读句中生字并说生字结构、记字方法。这样从看图听音、学文自然过渡到识字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二、看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写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和写字教学相结合,但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投入大量机械性的教与学后,收益甚微。而合理利用多媒体,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鸟”字的笔顺和第四笔“ㄅ”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鸟”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划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针对“ㄅ”这个笔划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还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完成书写一个个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写错字,可以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人教版第一册中教写“里”和“果”两个字,学生容易混淆,利用多媒体对比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演示字形,提高识字效果

汉字是一个个严密而丰富的整体,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形表义,靠形状来表示意思,其中蕴藏着许多造字的规律。教学中,有意无意渗透这些规律,不仅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新词,还能让学生领悟识字要领,开发他们的思维。多媒体技术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儿童必须牢记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果。

1.象形字变化过程的演示

在低年级学习的生字中,有部分是象形字。如:舟、犬、皿等。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学横、竖、撇、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多媒体,从实物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字,利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其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探索文字奥妙的兴趣,增强了记忆强度。如教学“山”,首先出示实物图片,然后再以动画演示实物变成象形文字,请学生议一议这个符号像什么?学生很容易从形象上看出是一座小山,这座象形的山与汉字“山”有什么联系呢?这样让学生说说、猜猜、画画、描描,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效果非常之好。

2.指示、会意字的演示

汉字的构造方法,除了象形字外,还有指示、会意、形声等,而指示、会意字,较象形和形声字而言,似乎较难掌握,多媒体的使用,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比如:我们利用多媒体图像系统,先出示一把刀,再在刀子最锋利的地方出现一点,旁边打出“刃”字。这样,既让学生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形,还明白了它的意义。同样,“休”字的教学,可先出现一棵树和一个“木”字,再往旁边打上一个人,“木”字就变成了“休”字,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一个人靠着一棵树在“休”息。从字的形到义都掌握得很准确。

四、多形式,巧练习,巩固识字教学

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一年级孩子好玩,百玩不厌,故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1)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名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名学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读对10个得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3)贴苹果游戏。①电脑上出现一棵苹果树,下方有本课的生字。指定一个学生报字,其他学生就将报到的生字贴到树上。②苹果树上有很多带有字的苹果,让学生摘下苹果,组成词语放在下方的篮子中。(4)找朋友。画面上左方有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右边有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各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对应地连在一起。

第9篇

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红了,睡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们也苏醒了,大自然中处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孩子们更是徜徉在春景中流连忘返。我将这一生活素材纳入语言活动中,精心选择了诗歌《春天》让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把春天的色彩、形象、声音都描绘得有声有色。在教学活动中,我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图片,给幼儿强烈的视听刺激,提高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和制作春天美景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增强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利用图谱学习并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轰隆隆”、“滴滴答”等象声词,体验春天的趣味性。

2.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法大胆表现诗歌,并能根据诗歌格式及已有经验扩展想象,进行诗歌仿编,体验成功的喜悦。

3.感受春天的优美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多次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2.材料准备:PPT课件,大图书三本,绘画用具。

3.环境准备:活动室布置成春天的场景。

活动过程: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走进“春天”的活动室。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来了?

2.理解诗歌内容。

美丽的春天请春姑娘为你们带来了三本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

猜猜书里有什么?

(2)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3.分段欣赏诗歌。

(1)欣赏第一段,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你在春天看到了哪些彩色的东西?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依次出现相应图片。

师:春天还有哪些东西是绿色的?

幼:小草,叶子等等。

师幼边看图边朗诵。

(2)欣赏第二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她还是一本怎样的书。

幼:会笑的书。

师:是的,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里谁笑了呢?

幼:小朋友,小草,小池塘……

师: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幼:……

师:小池塘为什么笑了。

幼:小池塘游来了蝌蚪,小鱼,所以笑了。

师: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

师:你们知道小池塘的酒窝是什么吗?

幼:我知道,是一圈一圈的东西。

师:对了,滴答滴答下春雨,小青蛙跳进水里,小鱼在水里游,激起一个一个水波纹,就像小池塘的小酒窝。

教师朗诵。

(3)欣赏第三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还是一本怎样的书?

幼: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师:春天里谁在唱歌?他们是怎么唱的?

幼:青蛙,燕子……

4.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师: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点击出现图谱相应部分,直至完全出示整个诗歌图谱。

师: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先欣赏诗歌,然后说一说。

幼儿边欣赏边跟着老师轻声朗诵,然后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5.游戏“捉迷藏”:图谱中哪些图片不见了?

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点击隐藏图谱中某些图片,请幼儿回答并点击出现,朗诵相关诗句,引导幼儿逐步脱离图片等完整朗诵诗歌。

师: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6.根据已有图片仿编诗歌。

(1)师:春天还可以是什么样的书?小朋友可以用像诗歌里一样好听的话把美丽的春天编成书。

(2)幼儿自由讨论,并模仿诗歌中的语言描述春天。

(3)拖拉图片自制新的诗歌图谱,尝试朗诵。

(4)请个别幼儿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或词句。

7.制作图书,表现春天,体验合作的乐趣。

(1)春天的这本书真特别,它还是什么样的书呢?我们画一画,说一说。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3)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附:诗歌《春天》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

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了小嘴巴。

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

活动评析:

《春天》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幼儿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

活动前,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如在午间的散步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寻找春天,草地上去发现嫩绿的小草、柳树上找找柳叶的小芽、阳光下感受春天气候的变化;同时,在晨间谈话中与孩子一起谈论着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以此来加强孩子对春天的感受,丰富孩子的相关经验。

第10篇

什么是多媒体?狭义的概念专指融合两种以上“传播手段、方式或载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或者说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把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混合在一起交流传播的手段、方式或载体。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如何让课堂跟随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多媒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一些教师不顾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为了使用而使用,为了展示而展示。这样脱离了教材实际,脱离了语文课堂,使课堂显得“热闹纷呈”,但一片“繁华”过后学生并没有真实的语文体验与感受,更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这不是人们想要的语文课堂,也不是教改的意图。那什么是人们期望的语文课堂呢?怎样让学生有扎实有效的收获呢?这就需要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怎样将两者有机融合,使多媒体的应用能更好地表现语文味呢?

首先,语文教学是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人生感悟,积累生活中的智慧,培养语文素养为前提。语文素养,其概念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春雨的色彩》时,在课件的设计上,找到蒙蒙春意图,再插入《小雨沙沙》这首歌,学生一定会被教师营造的画面所吸引,然后提出春雨色彩的问题,学生自然会从书中寻找答案。另外,这篇课文生字较多,可以制作闪卡等形式让学生来读。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语文味”应该是诗一样语言的表达,体会其中的诗意美景。这就需要教师去想方设法营造诗意境界,让所有人能融进其中。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时特别注意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诗意美感与境界。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课件的背景选用的是淡淡的水墨枫桥,营造怅然意境。接着用陈小奇《涛声依旧》中描写无眠钟声的诗句,以及一系列古人描写有关枫桥钟声的诗句,刷红了有关钟声的语言,让学生感受那孤寂的钟声。接着是配合《空》的乐曲看着寒霜初上的寒山寺背景感受诗文语言。随着“寒山寺钟声”的响起,学生再一次吟诵诗句,感受诗人心境。然后伴随者《梅花三弄》的乐曲让学生感悟:“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最后,伴随一轮圆月的画面出示一系列思乡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思乡之切,再回到课前那组“寒山钟声”诗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诗人的心境,感受诗句语言的深邃。意境的美、语言的美尽在其中!

再次,语文课堂应该使学生体验一种感觉,让其拥有兴奋的感觉,体会其中的魅力。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语言,再介入一段震撼人心的视频,让学生体会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时学生的读自然就会有了激情。最后一段表现鼓声的文字,让学生看着那充满激情的画面,耳畔慢慢地、由远及近地响起动人心魄的鼓点,那气势自然就会融入其中,师生就会共同进入那场景之中,语言也自然会深入学生心中。

再者,具有“语文味”的教学应该是先融合了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再让生命去感染生命,让学生也拥有了自己的体会。在教学冀教版五年级作家作品单元“走近李白”时,通过设计诗文闯关的游戏(诗文用行楷加粗显示),让学生再次了解李白,感悟诗仙名句,接着就是通过师生诵读诗篇来展示对诗文的理解。最后用自己感悟写的藏头诗作为结尾:“诗就诗成泣鬼神,仙风仙骨谪仙人。太歌虽已羽化去,白也诗魂万古存。”这样学生也就能深切感受到李白的风骨与成就。

然后,“语文味”还要能通过学生的情感触动和对文本语言的品读等来获得。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与象共舞》时,在开始的语言学习、语句体验、关键词引领时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泰国人与象的和谐相处。在此基础让理解“与……共舞”这样句式的含义,再接着延伸,让学生练习表达,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得到提升。

最后,“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以及多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文味”还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激情。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学习方法。教材设计颇有心意,第一层有图有文,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学生读文读图;第二层有文没图,学生感知文字,想象“金鸡叫天都”;第三层没文没图,只有一些奇石名字,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笔来写出文字、画出图画,在多媒体上展示,这样就交流了想法,展示了独特的感悟。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实验,他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既能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又能获取语言感悟,这样会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另一个是关于知识保持及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所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的保持大大优于单一刺激获取的信息。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正是利用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所创设的情景,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知识得以感悟和保持,情感得以熏陶。因此,现代技术引领下的语文教学,应该让文本中所体现的语文味在教师的感悟理解下,引导学生去丰富人生经历、文化阅历和生命感悟与积淀,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感悟空间中去体会、品鉴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文体、情感和语言的认同与欣赏,能产生较强的阅读欲、创作欲。经过这样长期的濡染,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就会自然形成,同时还会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涵养学生优美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修养。学生也就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栋.实用网络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多样化 机遇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随着课程改革有序地推进,教育部就做出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决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学校应配备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相关器材、装备多媒体教室,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信息化技术日益渗透,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能较好提供给学生所需的知识,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信息化教育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现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化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长期以来,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让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色彩、引人的动画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老师都希望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的功能,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音、图、文并茂,创设出奇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我教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把课文中的〈春花〉〈春雨〉〈春草〉〈人迎春〉等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优美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确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教学课件设计形象、直观,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地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既通过一幅幅的云图,让学生了解了云的形态,又理解了通过看云图了解天气的变化,让学生真正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加深对这自然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文字走向图像,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平板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必将唤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情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快乐中培养听说能力,增长知识。学生还利用电脑自己做课件,更是大大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有些孩子做的课件比老师做的都好,真是你给他提供舞台,他就能展示你意想不到的才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的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信息化技术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同时,他们之中又不明白的问题,首先想到不是向老师请教,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合作解决。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的广泛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教学,信息量大,密度强,适应当代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它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资源,从而加大了单位课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更使我们可以随时地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知识,使我们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更丰富,更系统。比如:教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鲁迅的生活时代,为人作风、写作背景,比传统教学时老师在课堂讲述的要丰富得多。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地听授,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信息化技术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教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的人才。如果仍然只是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在三尺讲台上进行传统教学,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信息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也使语文教学步入一个健康、稳定、完善的快车道,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黎惠梅.找准切入点,让语文学习如行云流水[J].广东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 开放式;自主;媒体;感悟

教学强调发挥音乐教育自身的优势,以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为目的,注重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倡教学要体现师生互。采用开放式教学,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是教学方式上的一种开放。彻底打破了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成功与欢愉。

一、走出教室,感受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主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让学生走进自然,接受自然的陶冶,探究自然的奥秘,感受自然的美丽,聆听自然的声音。

我在上人音版三年级《春天》一课时,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万树萌绿、百花争艳、绿草如茵,一派迷人的景色。人们穿上轻便漂亮的春装,迎着温馨的春风感受着生机勃勃的春意。这时,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去观察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了解和感受春天的色彩美,聆听春天带给我们的美妙声音是最好的时机。我就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小花园里,让他们闻着花香,听着鸟语,寻找春天带来的种种气息,学唱《滴哩滴哩》的歌曲。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唱出了发自心底的对春天的观注和欢迎。同时,我又结合校园的实际环境,新编了一段《滴哩滴哩》的歌词;“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我们的学校里,这里迎春花开,这里柳树绿,还有那爱唱歌的小伙伴。”同学们一听,兴致很高,很快就纷纷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之歌》,一边唱,一边跳,脸上洋溢着春的微笑,接下来的《春天举行音乐会》和欣赏《春》的教学中,我也让,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感受,来到公园里、池塘边,看桃花的灿烂,看蝌蚪的成长,听春雨的沙沙,感受春雷的轰轰。观察春的气息,并用歌唱、舞蹈、绘画,日记的形式表达对春的赞美。这样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另外,在学习《秋天多么美》、《小雨沙沙》、《新年好》等歌曲时,我也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中、生活中感受音乐的美。

二、走进媒体,体验乐趣

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是多渠道的,多媒体的出现无疑为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形、有像的声像刺激下,调动多种感官,很快进入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低年级学生都爱看动画片,我在上二年级《兽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先播放了一段动物狂欢的动画片,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后,再把节奏练习与动物的神态、叫声相结合开展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进行节奏的练习,然后再以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按节奏填词的游戏。然后通过对画面的静止处理,将学生从欢乐的歌声引入下一环节。这么多动物停止了狂欢,是在等待谁的到来呢?学生们竖起耳朵,屏住呼吸,非常认真地聆听了《狮王进行曲》,辨别乐曲中的主角是谁?这节课中,多媒体课件的变化,激起了学生掌握节奏,聆听乐曲、学习歌曲、创编歌词的愿望,使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了期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时空上距离学生比较遥远的歌曲、乐曲,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把学生们带到歌曲所描写的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中感受作者创作的情感。对于一些表达特定情感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意境感知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

如三年级欣赏《保卫黄河》一课中,老师先通过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时,媒体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在多媒体集声音、画面为一体的影响下,马上将学生们带入了那段令人难忘的惨痛历史中。

三、开放手段,激活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音乐教育禁锢在一个狭隘的区域内,这种被动、单一的封闭式教学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受到极大的抑制。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和审美特征要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向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设计开放的、多元的、寓于创意的教学形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不断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热情,有效地打开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闸门,有力地推动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尽情释放创造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