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亲情名言

亲情名言

时间:2023-05-31 09:33:12

亲情名言

第1篇

1、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

2、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练却永久;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温顺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夕照,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恍惚却又隽永。

3、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4、亲情是魂灵的圣火,在她的映照下,你才能事业有成;亲情是治疗伤痛的妙药,在她的安抚下,你才能百痛全消。鸟需求蓝天显示英姿,蛛需求编网横行天下,而人需求亲情来维系终身。

5、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

6、亲情是什么?她是第一次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责任,而后却将责任变为习惯的无私。

7、亲情是什么?她是思念起始,但,又没有终点,是一种对家的留恋,一种对团圆的渴望。

8、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

9、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10、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

11、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

12、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13、亲情是成长的摇篮,在她的抚育下,你才能安康成长;亲情是力道的源泉,在她的浇灌下,你才能强健成长。

14、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

15、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6、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17、亲情是什么?她是一瞬间内心的触动,但又往往是彻底的改变,是一种能改变十个月期望的力量,一种能忘却使命的神奇,是一种渴望平安的永恒。

18、亲情是甜美的乳汁,抚育我们成长;是敞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顺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峻厉的责罚,催促我们改错。

1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0、亲情是爸妈额上增加的鹤发,是爸妈眼中无限的关心和盼愿,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受和温暖。是的,人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世的亲情。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2、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

23、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

24、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25、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26、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一百个儿子却难管一个父亲。

27、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洁;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到达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久的动力。

28、昏黄中感应父亲的关心,缓缓的风儿撩起窗纱;恍惚中听到母亲的丁宁,轻柔的雨儿爬上窗台。

29、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虑,留下高兴;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亮。

30、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31、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32、当我忧伤时,亲情给我抚慰;当我迟疑时,亲情给了我鼓励;当我欢愉时,亲情给了我祝愿。

33、父亲是大自然规定的银行家。

34、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5、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36、对做父亲的人来说,失去父亲不一定就是不幸;对做儿子的人来说,没有儿子也不一定就是痛苦。

37、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3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39、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

40、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里带来甜甜的滋养;亲情是一缕轻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熔解;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乏烟消云集。

41、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

42、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43、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44、亲情,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她都将永久陪同着你。

第2篇

1、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英国谚语

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3、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4、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5、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6、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倪瑞v

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8、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9、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10、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古德

1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2、激情,友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张爱玲

13、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1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5、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唐代诗人王建

16、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雨果

17、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一百个儿子却难管一个父亲。——欧洲

18、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黄宗羲

19、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谚语

20、长幼有序。——孟子

21、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22、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2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24、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

25、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26、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27、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28、亲情名言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比沏HW

29、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

30、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

31、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32、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萧伯纳

33、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吕得胜

34、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35、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36、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37、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度

38、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挝

39、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

40、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41、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42、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43、回到父母身旁,看着儿时的照片,更觉得往事如昔,光阴似箭。但愿我们能多花时间陪陪最爱的亲人。——陈雨黎

44、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45、爱情,亲情,友情,我都有了,马上就要迸发激情了。——金志文

4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47、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钱大昕

48、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孟郊

49、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50、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51、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谚语

52、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53、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

54、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

55、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56、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57、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58、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59、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比彻

60、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6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6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63、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谚语

64、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庄子

65、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66、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6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68、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69、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第3篇

2、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3、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4、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

5、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6、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7、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

8、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9、鸟自爱巢人爱家。

10、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11、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

12、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

13、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1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5、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1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7、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18、父亲是大自然规定的银行家。

19、家园,世界的乐园。

20、舒适,是一个家庭的自我标榜。

21、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22、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4、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6、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8、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29、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30、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31、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32、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33、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34、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35、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

3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37、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38、亲情是一根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39、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

40、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41、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

42、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43、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44、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

45、亲情,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她都将永久陪同着你。

46、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47、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一百个儿子却难管一个父亲。

48、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

49、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50、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

51、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

52、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

53、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54、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

55、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

56、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

第4篇

之所以记得这样清楚,还因为那次的近距离,让我第一次发现他的一只眼睛有些异常――之前只在图书的作者介绍里看过他小小的照片,所以从未发觉。那时候我年纪小,一心浪漫主义地认为这肯定是天生的缺憾,还在心里暗自感慨了一下:人生果然是不能完满的,一个爱文学又善写作的人生在了文学世家,老天大约总要给他点遗憾罢……如今时隔8年,没想到能听到他自己说起关于眼睛的往事,比起听著名作家谈写作或者听叶圣陶的孙子谈名人逸事来,我承认这个开篇故事更打动我。

父与子

说到叶兆言的家学渊源,大多数人都会直接提到他的祖父叶圣陶,作为著名的教育学和文学家,叶圣陶的名字曾经出现在一代人的教科书里。但今天我想要先说说他的父亲叶至诚,因为,我被叶兆言说起的那个童年故事触动了。

故事正是关于叶兆言的眼睛。这件事情发生在1970年,也就是叶兆言13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刚上初中,那一天也并不是上学的日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学校的老师让他们都去了学校,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就在男孩子们的嬉戏中,有一块石头打在了叶兆言的眼睛上,事情发生得那么突然,他当时一下子就跌倒在地上了。当时正值,叶兆言的父母都不在他身边,所以当孩子们觉得问题严重喊来了老师之后,叶兆言只记得有人把他抱到三轮车上,送到医院,之后就没有人在身边陪护了。那个特殊的时期医院管理混乱,眼睛受创的少年叶兆言只有在那儿等待,而等到他被送往手术室,做了手术,再到手术后两天,来了个有经验的查房医生检查伤口时,才对他说,这个伤本应该再缝两针的……总之,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让他的眼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今天看来这应该是很严重的医疗事故了,但叶兆言现在再谈起这个,却并不想追究这件事情的本身,而是强调这件事情对他和他的文学之路都影响至深。

“事情出了以后,我父母他们当时是在干校,我眼睛受伤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干校,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误差――传到干校的消息是我把别人的眼睛打伤了。当时的干校就找我父亲谈话,让他立刻到南京处理这个事情。”叶兆言说,父亲叶至诚在以后的年月里无数次回忆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对他影响太深了,其实对于叶兆言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到了医院以后,父亲才知道是我的眼睛被别人打伤了,然后他给我说――他顿时觉得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没有对对方家长表示任何愤怒和责难,甚至没有对对方说任何话,叶至诚就把这件事情完全咽下去了。在事情发生的当年,叶兆言还是孩子,可能有点委屈,可能有点抱怨,但他并没有对父亲的行为有什么更深的体会;然而当20多年以后,在一次和余华、苏童的聊天中,叶兆言无意说起这件事情时,忽然就对父亲说“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时的心情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我父亲从内心世界来说,他真是愿意自己孩子受伤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的那种人,因为伤害别人这件事情对他来说更严重。”

如今这只受伤的眼睛伴随了叶兆言40年,而通过这件事情使他抵达父亲内心深处从而获得的感悟却更如一个烙印长远地留在了他的心灵中:“父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善对于他就是一种信仰,而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传递信仰。”叶兆言说,有时候很多事情是有时代痕迹的,或者说是有很多种原因的,但是有时候不是这样的,人性中间有很多很本能的东西,比如说他的父亲对这个意外的处理态度。当时的叶至诚即使是作为一个职位甚高的官员,他内心也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伤害别人的,如果没有别的选择,他会选择宁愿自己的孩子受伤,因为他认为伤害别人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

很奇怪对么,这个故事或者说事故本身听起来似乎和文学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叶兆言说:“我为什么要把文学跟这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因为我觉得文学有很多种,不同的人对文学的回答也有很多种:有很多人说文学是这个是那个,也有人把文学当作工具,因为文学可以抚慰他心灵上受过的苦。而对于我父亲,文学就是一种向善的信仰。”叶兆言认为文学不光是一种由文字组成的物质存在,更是一些要通过文字承载和传递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善,也可以是爱,甚至可以是痛,它们并不矛盾。一个写作者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信仰。

大约觉得自己来自父亲的顿悟说起来太抽象,叶兆言又用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比了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在酒楼上》这个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主人公在心情苦闷压抑的时候,接受了他老母亲的一个委托,回乡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他有个弟弟死掉了,被埋在了一个低洼,他老母亲希望把自己小儿子的坟迁到一个好一些的地方;还有一件事是老家有个邻居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很喜欢花,他老母亲就让他送给这个小女孩一朵花。结果他很敷衍了事地把坟地迁了,而当他要把这个花送给小女孩时,有人告诉他,这个小女孩已经死了。“这个小小说就写了这两个事,故事写得非常平淡,可是我说这个是鲁迅最好的小说。”叶兆言感慨地说,“文学往往不是去发现这个东西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用,但是你静下心来你会觉得它常能够感动你。文学不是大道理,文学有时候就是非常细腻的内心力量,这种东西很善良很美,很小,但是你发现文学往往就是从这些小的地方组成。我们谈到鲁迅的时候,都说到鲁迅的那些批判,其实鲁迅也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善心的人,鲁迅是用一种轻轻的调侃、但同时也是轻轻叹一口气的语气来写作的,他的目的其实是希望读者能感动。”

祖与孙

所有人说到叶兆言就一定会说到叶圣陶,仿佛是天经地义的,身为教育家和作家的爷爷一定给了孙子很大的影响甚至便利,所以叶兆言成为作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事实的真相是,比起很多读者很小就在学校的课本里读到了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苏州园林》等名篇,叶兆言读书时祖父的文章已经从课本里消失了,他非但读叶圣陶的文章不早且少,而且在高中毕业前,人在南京的他受到身在北京的祖父叶圣陶的影响可以说并不比普通读者多多少。直到1974年,17岁的叶兆言高中毕业,待业一年间,他离开南京,前往北京陪伴祖父叶圣陶,给祖父当邮差,陪祖父散步,成了祖父的“拐杖”,这才让他得以走近祖父的世界。虽然在祖父身边阅读了大量书籍,也陪祖父接待和拜访过文化圈子里的名人名流,但这些不过是这个圈子里的寻常事。无论是祖父还是父亲,都不曾有意识地“培养”叶兆言做一个作家。事实上,“作家也是培养不出来的。”

回忆祖父叶圣陶,叶兆言说,“我祖父他和我没有直接的教学关系。在家庭中,他是一个老人,我写错了字他会给我指出,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对我总是鼓励多。”老人家常常很寂寞,于是只要叶兆言给他写信,他给孙子的回复总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他是一个长者,一个慈祥的老人。他给我父亲改过稿子,但没有给我改过,所以在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我的语文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我的语文老师。”至于当作家,那原本就是叶圣陶和叶至诚最不希望叶兆言做的事情。以至于时值今日,叶兆言忆起祖父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空担了教育家祖父的盛名,却好似从没有被他亲自施与过任何的教育。

“我父亲和我祖父,我都没觉出他们对我有什么期望,就像今天我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做一些愿意做的事,不是很无聊就好。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不幸,有那么多生活的压力、升学的压力。我年轻的时候却没有太多压力,我考大学就是因为自己想考,考取之后我父亲还很奇怪。”叶兆言考上南京大学之后,父亲叶至诚只是随口一问:“你考上了?”而祖父甚至对他说:“上大学没什么稀奇的,我们开明出版社的人是看不起大学生的,大学生肚子里没货的人特别多。”有这样的祖父和父亲,叶兆言最大的体会就是,在家庭中没有什么压力,但也没有成就感: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发表作品,这些在寻常人家十分可喜可贺招人羡慕的事情,在叶家人看来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很平常的事情,也得不到鼓励和庆祝,觉得没有必要,觉得很平淡。“这对我今天也有影响,”叶兆言无奈地笑,“有人说我平淡,我说这不是平淡,而是因为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考得上大学也好,考不上也好;小说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在我家一切都很平常。”

其实在叶兆言心里,祖父也并不是个专业的小说家,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教育上,他的精力只有10%左右放在写作中,而叶兆言自己却起码用了90%到95%的精力。所以如果一定要说祖父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叶兆言想了想说,那就是家中无处不在的书和他时刻伏案的工作方式吧。“祖父给我最大的影响,是他一生都在勤奋写作。他在自己年满八十的时候,每天还要工作八小时,伏案写作八小时。他勤奋的伏案背影,对我一生的影响最大,他给了我一个标准――只有不停地写作的人,才是作家。”

父与女

在叶兆言眼里,女儿是一个很叛逆的孩子,但叶子却不同意老爸的观点,“我不叛逆,我一直都是一个乖小孩儿。”80后的叶子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你能想象一个叛逆的女博士会是什么样子吗?”作为“文二代”抑或可称作“文四代”的叶子从小到大发表了很多文章,不过在她自己看来那些都是“小时候”闹着玩的,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属于“拿不出手”的东西。现在叶子的兴趣从创作转到了翻译,近年她翻译了一本阿特伍德的短篇叫《蓝胡子的蛋》,还有安吉拉・卡特的小说《爱》,尔布莱森的《在被晒焦的国度》等。问她会不会把自己写的翻译的东西第一个拿给父亲看,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叶兆言就算读到她发表的作品也很少跟她提起。或许这就是作家和他写作的女儿之间的关系,他们更多的时候就是单纯的父亲和女儿,而不是作家和另一个作家。

而每每被问及会不会承父业祖业做个作家,叶子都连连谦虚地说,自己虽然是出过几本书,但“出书这件事在家里也是没有什么说头,叶家能写东西的人太多了。”叶子说自己从来就没特别认真地考虑过做一个作家:“这是挺艰巨的一件事。我父亲是一个把写作当作需求的人,在我看来他就挺辛苦的,需要很持久的定力。等哪一天我成为了一个能静下心来坐得住的人,也许我会考虑把写作当成职业。”在叶家,家学渊源的光环和光环下的质疑是每一代要走文学路的子女都绕不开的,叶子的写作崭露头角,于是叶兆言的“例行提问”中除了祖父对自己在写作上有什么影响外,又多了自己对女儿在写作上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叶兆言的回答总是客观且平淡:“要说完全没指导过女儿的写作也不真实,但真的不是太多。我始终认为,写作这件事应该像我祖父、父亲对我那样比较自然。他们从来不逼我写,我也不应该逼我的孩子去写。比如说,她过去写了很多,现在基本不写;她写,我拦不住她,她不写,我也没办法,全是顺其自然。”在叶兆言的观念里,文学和中医、绘画不一样,本就没有可供传授的祖传秘方和独门技巧。

在叶子眼里,作为父亲的叶兆言显然既没有“作家”的光环,也没有太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关心她的一切,不放心她独自出门,担心她因为听流行歌曲而误了功课,但也会为女儿哪怕是小小的成绩而兴奋不已。上高中时,叶子得到机会去美国交流学习一年,可叶兆言不知为什么突然对女儿的一切就是不放心;叶子也正处于反叛期,哪肯乖乖就犯,父女间就有了很琐碎的矛盾。这种充满对抗的张力在一件小事上爆发了出来,就因为一次外出时叶子弄丢了一顶帽子,叶兆言很生气地让她去找回来――当然,叶兆言不是心疼帽子,而是觉得自己女儿好像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爱惜,出国后会为此吃苦头的。叶子见父亲如此唠唠叨叨,情绪也变得非常蛮横,坚持不听从,父女俩于是大吵起来,吃饭的时候,父亲和女儿都很不开心,彼此板着脸。吃完饭了,叶兆言对叶子说:“你今天洗碗。”本来就一肚子火的叶子很不耐烦地说:“我今天就是不洗。”然后转身进了房间,并把门反锁了。叶兆言气得起身去打门,叶子就是不开,于是当叶兆言恼怒地找来钥匙把门打开后,两声清脆的巴掌声随之响起。

这是叶兆言第一次打女儿,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叶子挨打后却写下了这样的日记:“晚上看电影《乱世佳人》,见白瑞德对女儿宠爱无比,我泪水就流出来了。后来他女儿骑马摔死了,白瑞德悲痛欲绝。我觉得,其实你对我也很好,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吧。今天胳膊上被你打过的地方挺疼的,肉一条条地都鼓起来了。我一边洗碗一边想,明天出门后,我跟别人解释说是在楼梯上摔的,别人肯定不会相信。不过,好在现在已不那么疼了。”这些文字深深打动了叶兆言,他为此自省亦自责:虽然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但他这次确是犯了天下父母都会犯的错,既希望女儿能走得远远的,又希望她能留在自己身边。――是的,即使是在教育家叶圣陶的家里,偶尔也会发生责打教育的事件,可是读了这一对父女事后互相体谅互相宽慰对方的文字之后,又有谁会看不到他们彼此间的亲爱呢。

记者:女儿的名字“叶子”是你取的么?有什么含义或者寄托么?你的名字“兆言”俨然就预示了你要说很多很多的话,于是成为了一个作家。

叶兆言:确实很多人都说我的名字仿佛生来就准备当作家的,同名的概率非常小,兆和言也都是常用的字,可放在一起,当真就有了些独特性。但其实我的名字只不过是爱情的产物:父亲给我取名的时候采取了拆字先生的伎俩,我的母亲姓姚,姚的一半里面有个兆,父亲名至诚,繁体字的诚有一个言字旁,父亲和母亲一人给了半个字,便有了如今的叶兆言。

而我所起的最不成功的名字就是我女儿的名字。当时和父亲商量来商量去,结果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叫叶子,理由是女儿生在甲子年,属鼠,子鼠。另一个原因是,女儿出生时正是半夜,医生出来报讯,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姓叶的,是个女的!”她那样子就好像是她有什么过错,或者是我有什么过错似的。我当时就有些憋气,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因此叶子的“子”,也有谁说女儿不及男的意思。因为有些赌气,女儿的名字就显得欠考虑。结果我的想法和三流电视剧的编剧不谋而合,电视上常常可以见到叶子这个名字。女作家们也常常用叶子做笔名。过去是不曾留心,现在突然发现竟然会那么多的人叫叶子。

记者:说到名字,你的名字似乎从来都和祖父叶圣陶的名字分不开――即使他更多是位教育家,而你完全可以用自己无数的作品来独立支撑起一个作家的身份。总被祖辈的盛名所累,心里会不会有阴影?

叶兆言:如果一定要说有阴影,有阴影的那个恐怕是我父亲。他在生前曾经这样调侃自己,说他去出席公众场合时是这样被别人介绍的:小时候,别人会说,这是叶圣陶的小公子;结婚之后,别人会说,这是锡剧皇后姚澄的丈夫;再往后,儿子成名了,别人就说,这是叶兆言的父亲。

至于我,通常别人都介绍我是叶圣陶的孙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标签,也是一个招牌。但其实,我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我跟叶家没有血缘关系。我大概在9岁的时候才知道我的祖籍在浙江,是一个革命烈士的后代。

记者:即使没有血缘,你还是生长在了一个文学世家,你觉得文学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叶兆言:我觉得我最终会走上文学这条路,现在想想也只能用“注定”这两个字来解释――因为无论从哪一种理由来说,我都觉得我走到今天这一步是非常滑稽的,但是确实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走到这么一个位置上来。

首先我走到这么一个家庭。我们家从小教育我就是不要写作,虽然我家里有很多人写作,我祖父和父亲都是写作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就是长大以后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从事写作。其次我的眼睛出了事故,导致我曾经想报考医学院,但是我的眼睛受过伤不能参加理工科的考试,因为过不了这个关,最后还是选择了文学。最后,我之前一直把写作当成一种玩玩的东西,我学了文科,就很自然地写小说,然后就很自然地发表一些小说,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发表小说,我都没有决定我要当作家。一直到我研究生毕业,到出版社做了编辑,那个时候开始越写越多,最后才慢慢走上文学道路。

为什么文学是一种注定,因为文学这个东西很美,有点像大烟、鸦片一样,给你一个很美的幻象。但是你真的进去以后,就发现这个东西很可怕。一旦进去,写作就像是一样,根本没有办法离开了。所以我说文学是一种注定,很多人很小就想当作家,最后终于心想事成,对我来说完全是无意的,可是现在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想象,离开了文学,我还能干什么。

第5篇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 汉英对比 语用 语义 文化传统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75-02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称谓作为首先传达给对方的信息,对交际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当地使用称谓不仅能有效唤起听话人的注意,往往能为交际的成功实现铺平道路;而不恰当的称谓使用,会让听话人和说话人都倍感尴尬,交际的效果也可能因此而削弱。

近年来,无论是对汉语称谓系统本身的剖析还是汉外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都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然而,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于受到母语和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对称谓语选择总是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亲属称谓,因其纷繁复杂,用法多变,常常会给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造成了很大困扰。本文将在汉英对比的基础上,对汉语称谓系统本身的特点及对外汉语称谓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1 汉英亲属称谓系统划分

亲属称谓是“指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的名称”。汉语亲属称谓可以算是世界语言中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之一,不但分类多,而且在不同交际环境下的使用也非常灵活。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相对简单,且没有过多活用现象。汉语的亲属称谓采取描述式,所谓描述式就是常采用描写的方法表明亲属关系,将亲属关系在称谓语中通过层层的描写展现;英语亲属称谓采用类分式,即,根据既定的几个大类将亲属称谓语分开,因此,英语中很少见到采用描述性的方法表明亲属关系的例子,且描述的细致程度比汉语要低很多。

2 汉英亲属称谓的语义差别

从语义角度考察,汉英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存在两种对应关系:一对一和一对多。所谓“一对一”关系是指汉语中某个亲属称谓语直接对应英语中的某个亲属称谓语,仅仅是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没有语义上的差别。汉英亲属称谓中只有少数词属于此类。如,“父亲”对应“father”,“母亲”对应“mother”,“儿子”对应“son”,“女儿”对应“daughter”,“女婿”对应“son-in-law”,“儿媳”对应“daughter-in-law”。“一对多”关系即指英语中一个亲属称谓语可以对应汉语中多个亲属称谓语,这种对应关系是汉英亲属称谓系统中主要关系。“一对多”关系区别了长幼、父系母系、血亲姻亲等多种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也明显地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家庭观念。比如,在英语中,brother包括了汉语中“兄”和“弟”两种概念,uncle既可以用来称呼父母双方的哥哥,也可以用来称呼父母双方的弟弟,而且uncle不分父亲方或是母亲方,只要是男性父母辈的亲属均可;用grandfather表示祖父和外祖父,只有在必须说明是祖父还是外祖父时,用on my father’s side/from my father’s来区别。

汉英亲属称谓语之间错综对应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性别差异、长幼差异、血亲和姻亲差异、宗族和外宗族差异、父系和母系的差异等五大方面。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也和中外家庭观念、宗法观念、文化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有关。

3 汉英亲属称谓的语用差别

汉语亲属称谓不仅在生活中使用频繁、广泛,而且分类严格,其体系具有高度的规范化和格式化,亲属间通常会严格按照称谓系统的规则使用称谓语。此外,汉语称谓语的使用较英语灵活多变,在不同的情景下称谓语的选择也折射出一定的感情和表意效果。

3.1 亲属称谓用于亲属间

汉语中,各个辈份之间、同辈之间都常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对方。尤其是晚辈对长辈,不可以直呼其名。英语中,除了称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长辈时需要使用亲属称谓,其它如哥哥、姐姐,甚至伯父、姑姑、姨母等父母辈的亲属时都可以直接使用其名。另外,汉语中会出现“名字+哥哥、名字+姑姑”的形式出现来称谓亲属,但英语中,很少出现“Brother Peter”或“Aunt Sara”的形式,而是直称名。

3.2 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间――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

借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由亲属关系向非亲属关系扩展,这种现象被称为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亲属称谓的泛化多见于口语,即便是书面语业多为对话性的引用语。根据潘攀的调查,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泛化较为固定的主要有16个。分别是:爷爷,奶奶,伯伯,叔叔,伯母,妈,娘,婶,姨,哥,嫂,姐,兄弟,弟,妹,姑娘。这16个亲属称谓语泛化的频率不尽相同,而且使用具有地域性。此外,有些称谓语泛化还有不同的变体。如,“爷爷”有“姓+爷爷、姓+大爷、大爷、老大爷”等变体;“姐姐”有“大姐、姓+姐、名+姐”等变体。亲属称谓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从儿称”,也就是成人降低自己的身份,跟随子女使用的称呼。主要运用下面的形式:(1)说话人子女之名+他/她+亲属称谓语。比如,“小明他舅舅”,“阿华她奶奶”。有时,当说话和听话人双方都是知道从儿的“儿”是谁时,也常省略子女之名,如,“他舅舅、她奶奶”。(2)借用“小弟弟、大姐姐”来称呼并不熟悉的儿童。使用这种从儿称时,除了被称呼的人一般是未成年外,听话的也一般都是年少的子女。英语很少有亲属称谓泛化的情况,非亲属之间基本不会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彼此。非亲属之间一般都以名字相称,如需要表示对对方尊敬时,冠以Mr.或Mrs.+姓氏。亲属之间也不会像汉语一样出现诸如“孩子他妈、孩子他爷爷”等从儿称形式,而用妻子的名字、your father来表达。

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称谓教学建议

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的人,使用的主要称谓类型会有所变化。对来华时间长、深谙汉语文化并且交际范围广的留学生来说,社会称谓或亲属称谓泛华的使用会更频繁。而刚接触汉语或是在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语言环境,亲属称谓是他们先接触到的人际称谓系统。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如果将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汉语称谓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会对提高留学生汉语称谓运用和汉语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助益。

4.1 教学中注意突出汉英差别

汉英亲属称谓差别大,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可以更有效提高留学生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水平。对比的具体方法因不同学习者而异,也因不同学习阶段而显出差别。较为常见的便是语义成分分析法。

汉英亲属称谓语“一对一”的词语较少,因此,教学中对“一对多”的称谓语采取此方法对留学生讲述汉语称谓语的语义内容,效果则更明显。如,英语中的uncle=[男性+][旁系亲属+][长辈+],汉语中与其对应的词语如下:

伯父/叔父=[男性+][旁系亲属+][长辈+][父亲兄弟+][血亲+]

舅父=[男性+][旁系亲属+][长辈+][父亲兄弟-][血亲+]

姑父=[男性+][旁系亲属+][长辈+][父亲姐妹+][血亲-]

姨父=[男性+][旁系亲属+][长辈+][父亲姐妹-][血亲-]

如上所示,对外汉语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父亲兄弟/姐妹”和是否是血亲这两个英语中不具备的义素,让学生通过观察意义的差别强化对汉语特有的区别的认识。这种语义的分析,可以使第二语言学习者从称谓语概念意义的内涵差别中,理解和掌握汉语的亲属称谓,较适合初中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

4.2 引导留学生掌握适当的交际策略

当学习者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时,需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恰当的亲属称谓,交际策略的传授就显得必要了。交际策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教授留学生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语境和感彩。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留学生逐渐了解语用差异,试着让留学生和中国朋友交往时在恰当的情景下多使用亲属称谓语,设置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他们在实际环境中体会。比如,遇到寄宿家庭的邻居或亲戚却又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时,可以根据年龄、性别等选择合适的亲属称谓,如“大姐、大哥、大爷、大妈”等。逐渐地,留学生在运用中能亲自体会到亲属称谓语在汉语中可以拉近听话者与说话者的距离的事实,从而主动、自觉、正确地在汉语交际中使用。另外,由于汉语讲究尊称和谦称的区别,除了固定的尊称语和谦称语外,在言语交际中如果恰当的改变说话者的辈分,抬高听话者的辈分,也可以提高交际的效果。教师可设置相关的例子,用情景设置、影片示例等手段在课堂上展现社会生活的例子。比如,留学生在路边向陌生人询问时,即便是和自己年龄相仿,也可用“大姐、大哥”称呼对方。抬高对方的辈分,降低自己的辈分,这样,不仅显示了对听话人的亲密,又不失尊敬之感,还能让对方感觉到留学生对汉语文化的熟悉,交际效果必然就有了提高。

4.3 注意称谓教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正确使用称谓是交际中的第一步,没有称谓就无法进行有效、畅通的交际。而汉语亲属称谓复杂、用法多变,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留学生,亲属称谓教学也应注意逐步推进,有的放矢。

有些对外汉语教师认为汉语称谓复杂、教学有难度,往往在初级阶段忽略称谓教学。这一方面让留学生对汉语称谓系统复杂的事实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又让留学生因缺乏正确的称谓语使用引导而胡乱使用,致使后期出现问题时回避使用称谓语,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初级阶段,教师应重视汉语与英语(或其它语言)称谓系统中较相近的词语,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留学生先掌握最常用、最有效的交际称谓语。比如,“一对一”的称谓语,“三代以内”的亲属称谓语。在必要时,也可先暂时将宗族、外宗族等留学生难以理解的、具有浓厚中华特色的概念放在一边,从基础开始。这样,让留学生逐步认识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特点,由易而难,将更有助于他们对亲属称谓的掌握。比如上文提到的语义分析法,就适用于初级阶段称谓教学。

当留学生掌握的亲属称谓语逐渐扩大,进入汉语学习的中级阶段时,可以给留学生慢慢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借此将汉语与英语迥异的亲属称谓语介绍给留学生。此外,随着语言运用得体、恰当要求的提出,汉语亲属称谓中尊称的使用教学也应得到重视。

最后,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要灵活的使用亲属称谓,达到语言和感情的结合。这时,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使用就应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文化的解析带动语言的传授,通过语言的运用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最终达到畅通交际的目的,是亲属称谓语的最理想的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则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背景和学习程度,结合适当的情景,传授一定的亲属称谓语交际策略。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34-47.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庶泉.论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及教学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87.

[4] 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36-40.

[5] 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145-149.

第6篇

【关键词】 英语词汇 文化内涵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07-01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民族性特征。通过语言,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了解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作为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语言可以直接和迅速对社会的变迁及文化的发展做出反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点主要通过语言中的词汇来体现,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词汇就是构建文化大厦的“砖块”。

词汇的文化内涵指的是,语言中的词汇因与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产生紧密联系而被赋予的意义。一个国家的历史越久远,其语言的词汇拥有的文化内涵就越丰富。英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因此,在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的发展后,英语语言的词汇便拥有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语言中的称谓语词汇、姓名词汇及动物词汇。现把这三类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一一分析如下:

1 英语称谓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1.1 亲属称谓语体现的文化内涵

1.1.1 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简单而笼统。这是因为,英语民族的亲属称谓语不采用父系也不采用母系、直系或旁系,只标明辈分。比如:仅用一个单词“uncle”就可以将汉语中除了父亲外的所有与父亲同一辈分的男性亲属和男性亲戚的称谓语囊括在内。同样,仅用一个单词“aunt ”就可以将除了母亲之外的所有与母亲同一辈分的女性亲属和女性亲戚的称谓语囊括在内。甚至,与自己同一辈分的所有亲属和亲戚的称谓语,不分男女,只用一个单词“cousin”便已将其囊括其中。在英语语言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1.1.2 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体现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比如:Father不仅指家中的顶梁柱,还指“有社会地位的长者”;而mother除了指“母亲”外,还指“下层社会上了年纪的妇女””。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中普遍存在男前女后的现象,如father and mother,brother and sister 等。究其原因,是由于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后,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获得了支配权,而女性则相反,由母系社会的掌权者变成了依附顺从者。

1.2 社会称谓语体现的文化内涵

1.2.1 英语民族的宗族观念淡薄。具体表现在,对家人常常是直呼其名,更不可能用“uncle、brother、sister等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而汉语却与此相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因此,为了表示礼貌和亲切,常用“大爷、大伯、大哥、大姐等称呼与自己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人。

1.2.2 在英语语言的社会称谓语中,存在不少具有褒男贬女意味的用语。如,master指的是有能力地位的人,而mistress则是指情妇;man被用来指代有身份地位的人,而woman却被用来指代女佣或者情妇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一点与汉语相同。

2 姓名称谓语体现的文化内涵

古代英国人没有姓氏,直到诺曼民族征服英国后,英国才开始逐渐有姓氏,而且,这些姓氏大多是由诺曼人把自己原来居住地的地名作为姓氏带入了英国。英语姓氏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的圣徒名。另外,在当时,以自己崇尚的动物为姓也是一种习惯,如:Fox(福克斯)。也有一些姓氏是来自祖先从事的职业,如Smith(斯密思)。对祖先的相貌、身材等方面的描述也成为英语姓氏的来源之一,如,Peter Strong。甚至连自然现象也成为英语姓氏的来源之一。

英语民族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使其文化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姓名称谓语领域中的表现为,英语的姓名称谓语具有非正式和自由的特征。例如,英国人将自己的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即使辈分不同,也可直呼其名;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这一点与中国相反,中国人的亲属姓名系统非常严谨,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人的族谱、家谱中看出。

3 英语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中,swan(天鹅)被用来形容才华横溢的诗人,这是由一个希腊神话而得来。oyster(牡蛎)被用来形容沉默寡言的人,因为在英国的肯特郡,那些总是将口闭得紧紧的牡蛎被认为是质量上乘的。英国人认为,lion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语习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如,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等。owl在英语中被看成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就是最好的证明。西方人认为bat(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因此总是将其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如,crazy as a bat。Peacock(孔雀)在英语中则是完全被否定,被用来形容那些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等。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和最活跃的成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词汇的意义分为字面意义和深层涵意两种,前一种为词汇的直接意义;后一种为词汇的附加意义,也就是词汇的文化内涵。当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该语言的词汇的字面意义,更要掌握其文化内涵,否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就有可能会遭遇尴尬,甚至还有可能会犯严重错误。

参考文献

[1]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面称 呼语 语用用意 语用移情

称呼语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先导语,是一个有系统的、可变的社会现象。当面称呼听话人的是面称或对称,被称呼者一定在场。面称作为呼语是独立成分,不与句子其它成分发生语法联系;它不仅表达说者对听者的呼唤,而且表达说者对听者的态度。说者和听者面对面交谈,不同的称呼会引起不同的推测,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语项,作为呼语的面称更是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的标志词。

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由于语用用意(pragmatic purpose)不同,其面称呼语的表达方式就不一样;而面称呼语的不同表达,又强烈地反映和传递情感,并制约着交际者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交际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可称为“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即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一般来说,语言使用所反映的人际关系信息,在联合情感和分离情感维度上可分为三种:A.要求亲近相互关系;B.要求疏远相互关系;C.要求维护原来关系状态。面称的语用移情功能就是传递、调整这种关系信息。说话者在选择某个面称时,就已作好了这三种关系的选择。本文试图通过美国一部著名情景喜剧“Friends”中的某些称呼来分析这种“语用移情功能”。其主要有如下几种形态:

一、爱称、贬称直接表达褒贬

英语中常用hon,honey,dear,baby,darling,love,sweet,sweetheart等表达要求亲近相互关系的信息,表亲昵、喜爱和。例如:

(1) Mrs. Geller:Hi,darling. Where’s my grandson,you didn’t bring him?

Ross:No,he’s at uh,Carol’s and Susan’s today.”

例(1)中的称呼darling“亲爱的”是表示关系的亲近,Mrs Geller是Ross的母亲。有研究表明,美国服务性行业,如商店、宾馆等,男服务员、甚至女服务员也用dear、honey、hon等面称女顾客,目的是想使关系随和,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在英国城市服务行业中却相反,女服务员称男顾客为darling,其目的也是为了表示随和。

贬称是说话者以贬低受话者的人格为目的的一种面称,有鄙视、疏远对方之意。如you sucker,you fool你这个傻瓜,you skunk你这个坏蛋,you cad你这个贱痞子、下流坯,you witch、you hag你这个巫婆,son of bitch的,等。

Monica:Oh,I’m- I’m so sorry!

Luisa:Ah,it’s not so much you,you were fat,you had your own problems. (To Rachel) But you? What a bitch!

Rachel:What?!

在上面一段的对话中,Luisa由于憎恨Rachel和Monica在中学四年都没有和她打过招呼,所以不愿意帮他们找回猴子。她对两人的话都不是很友善。直接说Monica很胖,称呼Rachel 为“what a bitch!”

有些描述性的名词用作面称,说明对方的气质、性情、举止或生理特征,由于它来源于他人的主观印象,所以并不一定能得到被称呼者的认同。如面称他人用Stern刻薄的人、Longman高个子、Red红头发的人、Fatboy肥仔等

等。

二、尊称、敬称表示尊崇、敬重

Madam、Sir、Ms等称谓词一般表示正式场合下的尊敬或礼貌。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为了表庄重和尊敬,也用与被称呼者的某种抽象品质相关的名词来面称受话人。对王室成员,如皇太子、太子、王子、亲王和公主等用Your Highness、Your Royal Highness“殿下”;对君主制的国王、皇帝面称Your Majesty“陛下”;对外国高级官员,如总统、主席、国家元首、首相、大臣、大使等用Your Excellency“阁下”;对大主教、公爵用Your Grace“阁下”;对法官面称Your Honor“法官大人”等等。此外,职衔称也表敬重。职务可与人名连用,也可单独使用,如传统习惯上可以说hello,doctor!或judge Smith,Mr president,Mr. Editor,Doctor Johnson。有职务或头衔者宁愿他人用“职称或头衔+姓氏”而不愿意他人用“Mr. (Mrs.,Miss)+姓氏”的方法来称呼自己。

如:Ross:Dad...dad,please! As I was saying umm,I’m Dr. Ross Geller. Uhh,and I’m the best man。

Ross是一位古生物学的博士,所以他一直坚持在公众场合介绍自己时用“Dr. Ross Geller”.

Joey:Who’s Paul?

Ross:Paul the Wine Guy,Paul?

Monica:Maybe.

Joey:Wait. Your ’not a real date’ tonight is with Paul the Wine Guy?

上面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到大家对Monica即将约会的对象的关注,但是大家一致强调的是他的职业“Paul the Wine Guy”.

三、姓名称表现不同的人际关系与情感的变化

姓名称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面称。这在西方可能是追求自由、平等的一个缩影。用“Mr.、Mrs.、Miss+姓氏”面称对方显得正式、尊敬或礼貌;用名字来称呼对方显得关系密切、自然随和;在同事、朋友、师生、上下级间很常见。有时听者在听到对方用“称谓词+姓氏”面称自己后,主动要求对方直接用名来称呼自己以示友好和平等。然而用“名+中名+姓氏”面称对方却是最庄重、最严肃的一种面称;昵称最能表现关系的亲密。在《六人行》中,大家互相称呼的时候都是用昵称,Mon-Monica,Pheebs-Phoebe;Rachel-Rach,这样显示出大家的亲密。但有时候在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直接称呼全名了。

四、比喻称表达细致的内在感情既形象又富于联想

人们常用比较珍贵或重要的物件比喻所喜爱的人,以示关系亲密;或用讨厌的动物代指所厌恶的人,一般都含有贬义。前者有sweetheart,baby,honey等指“心爱的人”;后者则相当多,如“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you stupid ass你这头蠢驴,you little weasel你这个小人,you filthy swine你这个臭猪,you old swine你这个老鬼、老东西,you old coon你这个老狐狸,you rat”你这个伪君子等等。有些比喻称虽表面含贬义,实际上表亲热的感情。如电影《Ten Commandments》中,女儿戏称父王为you old crocodile,其含义却是“您老人家”。幽默中带有戏谑意味的亲昵面称,表现出父女间的亲密关系。

五、亲属称在特殊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情感

英语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一般只适用亲属范围。有时也用亲属称去面称非亲属,其目的是表示、亲近;也有该用亲属称却用一般称呼的,以求突出人物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Mr. Bing:Our little boy is getting married.

Mrs. Bing:Oh look at you! So handsome!

Chandler:You look beautiful mom. (His dad clears his throat.) You look beautiful too dad. I love you both.

这儿是Chandler和Monica婚礼上,Chandler的父母和他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来父母对孩子的爱,尽管他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Mr. Bing称其为our little boy,Chandler称其父母为“Mom”、“Dad”。

六、名词称表听说者间的相互关系或情感态度

对男性可用boy,chap,child,fellow,guy,man等表长辈、上司对年幼者、下属的比较随便的称呼;用lad,laddie,sonny,kid等表示对年幼者的亲昵称呼;用sir,gentleman,mister,governer等表示对上司、长辈的尊敬和礼貌。名词称的情感传递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语用特征和特定语境之中,它有一定的创造性。

在六人行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称呼就是“Hi,you guys!”

Phoebe:Oh my God,are you guys okay?

Chandler:Hi. You guys have any wrapping paper?

像这样的语句随处可见。或者是Buddy等表示亲密关系的称呼。

七、对同一对象的面称可因语境不同、双方关系的变化和情感因素而有所改变

如对女性的多种面称中,语义特征不同、场合不同,面称传递的情感就不一样:

(1)“Lady,I can prove all I need to.”

The Duke cautioned,“Better let him finish,old girl.”

(2) “Hang it,woman. Where’s the harm? The place is as dark as the inside of the fidel,and-”

(3)Pheobe:What are you girls whispering there?

(1)中,old girl公爵对公爵夫人的随便称呼,属于中性称,译作“老婆子”;lady是褒称,表尊敬,译作“太太、夫人”,例(2)中woman本来是中性称,但此时却略带贬意,可译作“你这女人,你这婆娘”。(3)中所说的“girls”实际上是指Chandler和Joey。此外尊称女性还有Your Ladyship,Madam,Miss,Girl,Lassie等。

八、面称中不同的代词有助于表达不同的社交态度和语用预设目的

表亲近关系时用“my+名词”的形式,以示友好亲密;表疏远或贬义时用“you+名词”的方法。

如:Monica:You stupid girl! Put down my phone!

上句中Monica和Rachel在争夺电话中吵起来了,所以Monica十分生气地喊道“you stupid girl”,用第二人称you是疏远相互间的关系。

面称需遵守公认的社会语言规则,故意破坏规则就意味着有特殊的语用用意。美国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Ervin Triop)曾认为“对于具有特定地位的对象,如果有一个公认的正规称呼,则任何偏离都是一种信息”。他在谈到社会语言规则时,曾描述了这样一段对话:

警察:What’s your name,boy?

医生:Doctor Possaint,I’m a physician.

警察:What’s your first name,boy?

医生:Averin.

这段对话中,警察明知对方是医生,本来应该用等同一致的原则去面称对方,但他却依然叫他boy,显然有侮辱、贬损对方之意。

综上所述,英语中作为呼语的面称在表现人际关系、联合情感和分离情感中起着不同寻常的语用预设作用。在表达要求亲近相互关系的信息时,常用爱称、昵称、名字称、含褒义的比喻称、亲属称、尊称、敬称和职衔称;在表达要求维护原来关系状态的信息时,可用中性称、姓名称、表现人的性别、年龄等特征的名词称;在表达疏远相互关系的信息时,用贬称、含有贬义的比喻称以及表示鄙视、疏远之意的名词称等等。在文学欣赏、文化交流中,我们应特别注意这种面称的“语用移情”功能,正确理解在表达、传递情感时面称所起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Bernard Splosky. Socia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George Yule. Pragmatics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8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师 教学语言 亲和力

对外汉语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把汉语和锦绣中华的文化传给外国留学生和一些海外侨胞。常言说:“外事无小事。”由于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留学生和海外侨胞,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语言的把握上除了遵循一般教学语言的规则外,还有它自身的特点。汉语教师在教学时如能在语言的亲和力上做文章,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增进这些学生对我国文化、语言和人民的了解和认同,在语言教学这个小舞台上,为祖国争取更多的友好人士。

那么,汉语教师如何能让教学语言富有亲和力呢?现列出如下几点,与同行切磋。

一、真诚关怀,促进师生感情

相当数量的留学生是第一次来中国,甚至是第一次出国学习,人生地疏,语言不通,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就是经常见面的老师。由于他们不懂汉语或者汉语水平非常有限,有时在我们看来是很简单的事,他们就无法解决,下面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情况一:到信息中介租房、和房东谈判价格;

情况二:看不懂公交车站牌、不知该坐什么车;

情况三:要买一种商品,却查不到该商品的汉语名称;

……

当学生向老师求助时,老师要尽力帮助他们。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对于情况一这些需要花较多时间和精力的事,如果老师有时间,可以亲自陪学生处理,这在刚和学生接触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留学生都是在只有几人或十几人的小班学习,这不会给老师造成很大的困扰。当然,也可以给留学生介绍语言伙伴,让语言伙伴和他们互相帮助。情况二和情况三属于信息方面的询问,教师应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说出问题,直接在课堂上或课间休息时间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情况二这种学生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可以利用上课时间作一些简单的介绍,这样可省去逐个解答所需要的时间。

汉语教师和留学生的关系融洽是使教学语言亲切的第一步,这不是单纯技术上的操作,而是自然的真情表露。情发于心才能感人,教师的关怀和爱应该是出于真心的。

二、亲切称呼,缩短师生距离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称呼中国学生时总是连名带姓一起叫,可这在教留学生时就不太合适了。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如越南、韩国、日本等)的老师在课堂上叫学生的名而不说姓,或者称姓不说名,如果在汉语教学课堂上西方学生听到老师连名带姓地称呼自己,会有自己做错事要受批评或者有什么重大事的错觉,也可能会感到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很远,对一些比汉语教师还要年长的留学生来说,老师连名带姓地称呼就显得不尊重人了。以上这些情况无疑都会让语言的亲和力大打折扣。

有鉴于此,汉语老师在称呼学生时应该采用该班大多数学生的国家的惯例,称呼名字,或者在名字后面加“同学”两字,如“丹玄,正勋”,或者“丹玄同学,正勋同学”。

另外,还有一条原则,即不管采用什么惯例,对同学的称呼要一致,避免学生产生教师对学生亲疏有别的想法(当然,若遇到名和姓一起共两字的同学,只好姓和名一起称呼了。但这样的情况比较少)。

作为汉语教师,我对此有亲身体会。在一个短期汉语进修班中,有8个韩国学生,只有1个日本学生。我以名字称呼韩国同学,却按日本惯例,以那位日本同学的姓“田中”来称呼他。自己没有觉得有何不妥,一段时间以后,田中找到我说:“为什么老师叫别人名字,却叫我的姓呢?”看来这件事已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生的情绪,也不利于教师亲和形象的树立。从此,我在上课时就比较注意如何称呼学生这个问题了。

三、平等待人,尊重民族感情

留学生的班级大都是混合班,学生国籍各异,文化习俗不同。不论留学生来自哪个国家,他们都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感情。汉语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或者引用学生国家情况时,要注意对所有国家的学生一视同仁。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给全班的学生;提到一些同学的国家,也一定要在这节课或以后的教学中提起另外一些学生的国家;另外,还要注意不说有损某国尊严的话。

在一次中国文化课上,某个留学生在谈话中用了“”一词,听课的一位泰国学生不明白该词的意思,就问老师,老师也不好解释,信口说道:“就是做的工作很不好,身体不干净的女人,你们泰国有很多这样的女人,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了吧!”这位泰国同学想明白后,感到自己的祖国受到了侮辱,她脸一红,高声反驳老师:“这样的女人哪里都有!”结果这堂课不欢而散。

汉语教师如果不能平等待人,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厚此薄彼,或者无意说出有损某国声誉的事,就不能赢得留学生的尊重,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四、善于观察,酌情因势利导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除了文化习俗不同以外,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会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说,韩国和日本学生汉字学得很好,但是课堂上练习口语不是很积极;而欧美学生汉语听说能力比较强,可是写汉字却是让他们头疼的一大难题。即使是同一个国家的学生,在汉语学习时也存在个体差异。尽管“众口难调”,可是由于班级所限,教师又不得不按照同样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这样一定有一些学生觉得太难,另外一些学生又可能觉得太容易。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问题,并且在课堂语言、作业布置和课间课后的小辅导上体现出有差别的处理。

有一位来自荷兰的留学生M分不清汉字的笔画,写字就像临摹作画,同班大部分又是韩国学生,看到别人进步神速,他越发焦躁。他的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在一节课上微笑着说:“M同学在中国一年多了,口语和听力走在前面了,可是因为是刚开始学习汉字,荷兰的字和汉字又很不一样,写的时候觉得有点难。大家写汉字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告诉他吗?当然他也可以帮助大家练习口语,M同学,你愿意帮助大家吗?”这位同学自信地说:“没问题!”别的同学也踊跃地给M同学提了几点建议。

老师亲切的语言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让不会写汉字的M同学找回了自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老师给这位同学布置不同的作业,自己制作了汉字卡片,形象地演示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间架结构,并送给他几本分解笔画写好示范字的田字格练习本。这位学生此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渐渐觉得汉字不再让他头疼了,闭卷考试时也能考出和韩国同学相当的成绩。在这一教学实例中,教师亲切的教学语言和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知己知彼,寻找共同语言

汉语教师须是个“杂家”,不但要对我国的文化习俗多方面、多角度地把握,而且要对学生国家的情况有大致的了解,上课时,如果能引用学生国家的一些现象,或者是说上一两句他们的语言,将拉近汉语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找到师生的共同语言。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学生将把教师引为知己,发言会更积极,课堂气氛更活跃。

一位汉语教师在给一个日本短期班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总结和“好吃”意思相近的词语,学生说出了:“可口,味道不错,合……的胃口。”老师想让学生说出“美味”这个词,就绘声绘色地说了句日语:“これは美味しいです。”(这个东西很好吃。)学生自然就想到了“美味”这个汉语词。而后老师又说出了几个汉字相同、日语和汉语意思也完全相同的词语,学生积极补充了几个,并且说出了几个汉字相同但日语和汉语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在这样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生巩固了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六、巧用幽默,激活课堂气氛

能让教学语言亲切的另外一个法宝是利用情景巧设幽默,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和巩固知识。

第9篇

一、主题班会

1、主题班会的概念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2、主题班会的形式有:

(1)主题报告会;

(2)主题汇报会;

(3)主题讨论会;

(4)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

(5)主题竞赛;

(6)主题晚会。

2、主题班会的组织

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3、组织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主题不能过杂;

(2)要有的放矢;

(3)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二、班级主题班会设计方案的书写格式

主题(若主题范围很大可增加副标题)

活动的目的:(主要写:此次班会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即效果。一般书写“使学生了解…,掌握…。)

活动的内容:(主要写:标题及活动的几大块内容。一般2-4块较适宜。)

活动的形式:(主要写:主要形式如:辩论、竞答、朗诵、调查等,形式要灵活。) 活动的准备:(主要写:人员分工、材料的准备、环境的布置、设备的准备等)

活动过程:(一般简案:主持人的串联词概括写、一般朗诵诗的具体内容可省略但主要意思须写出、小品的过程内容可省略但小品的概要须写,总之要求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且不多于6000。过程最后的班主任讲话必不可少,讲话内容一般是:谈谈此次主题班会从准备到活动有没有达到目的,可以就此次活动过程的一些突出人或事进行表扬,也可谈谈此次班会的不足处。一般控制在1-2分钟。)

举例:亲情教育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拥抱亲情

设计理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针对本班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

设计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邀请父母参加班会活动。 4、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甲: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乙: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 合:谭格庄初级中学一年级3班“拥抱亲情”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近亲情

1、我名字的故事

(1)甲:我的降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未来的曙光。我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编制,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自己名字中蕴涵的意义。

(3)乙:孩子的名字融入了父母多少的期望!他们为了给孩子取名字花了多少心思。

2、我成长的足迹

(1)乙: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呀——亲爱的爸爸妈妈。

(2)甲:请听歌曲《父亲》、《母亲》。(老师操作)

(3)乙:下面谁能讲一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出牺牲和付出血汗的故事。(两个同学为宜)

(4)甲:孩子的成长过程凝聚了父母无穷的爱;感人的故事勾起了孩子的美好回忆,让我们把父母的爱永记心中,下面请听诗歌朗诵《母爱》(作者:冰心)

3、父母写真

(1)甲: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你关注过父母的变化吗?

(2)乙:请同学们以《爸爸(妈妈)的————》为题,演讲自己眼中的父母。

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1、亲情赞颂知多少 (1)甲: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 乙:因此,酬劳不是她的目的,收获不是她的动机,她是人性闪耀的光辉。 甲: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父母的歌、词;有多少演绎亲情的故事;有多少歌颂母爱的名言。 乙:让我们尽情地用歌唱,用朗诵,用故事来拥抱亲情吧! (3)甲:下面请全体同学起立,集体歌唱《父亲》、《母亲》。 (4)乙:下面请听诗歌朗诵:《纸船——寄母亲》。 (5)甲:下面请同学们讲述古今中外关爱父母的故事。(课件展示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2、母子了解知多少 (1)甲: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请到场的几位同学的妈妈和孩子共同上台做个游戏。测试一下对对方的了解有多少。请到场的爸爸作评委。(互相猜对方最爱吃的菜、最爱穿的衣服;母子共同写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检验默契度) (2)请孩子做扮演孕妇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劳。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确定回报方案

(1)甲:故事让我们感动,榜样为我们引路,名言伴我们同行。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呢?

(2)乙: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方案。

2、实施回报方案

(1)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洗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2)帮父母做家务事 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

(3)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自己的心情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

3、倾听父母的感受

(1)甲:听了大家的回报方案,我们的家长也十分地感动。下面请妈妈、爸爸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爸爸、妈妈谈感受。

(3)乙: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您们对我们的肯定,您们放心吧,感谢您们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一定把爱回报给你们,回报给亲爱的社会,回报给伟大的祖国。

(4)合:最后让我们伴着美妙的旋律把手中的红花献给在座的家长。

(5)播放歌曲《母亲》。

(6)甲:下面请班主任做总结。

(7)班主任总结: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回报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要有一颗孝心;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中。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做起,培养爱心,去爱我们的父母,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爱我们的祖国。

(8)合: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家长、老师,谢谢您们的光临指导,谭格庄初级中学一年级3班“拥抱亲情”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班会主题

1、中学生早恋主题班会

2、维护祖国统一主题班会

3、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4、中学生学习方法主题班会

5、中学生劳动教育主题班会

6、中学生社会道德主题班会(2组)

7、环境教育主题班会

第10篇

一、常州方言中“家”的语法化过程

最初,“家”在常州方言中只用于构成简单名词,第一种是表示本义的住所,如“家庭”“国家”“我家”等;另一种是表示敬称,如“老人家”。“家”在这些简单名词中都读[ku]。

后来,“家”字开始用于“名词1+家+名词2”的格式中,这种格式用于地名的很多,通常情况是:“名词1”表示“姓氏”,“名词2”表示“村寨”等,包括“村、寨、田、营、坡、沟、湾、桥、坟、弄”等,就形成了“姓氏+家+村寨”格式。常州地名多以此格式命名,如“王家村”“丁家寨”“李家田”“刘家庄”“黄家桥”“曹家沟”“杨家弄”等等。另外还有以这些地名为基础产生的扩展地名,如“王家村墓地”“刘家庄花园”“杨家弄菜场”等等。这些地名中的“家”在语义上还具有明显的“家庭”“家族”的意思,因此语音上老派口语中都说[ku]。但近代年轻人读书时,由于受到普通话影响产生了文读形式[t?ia],于是偏向书面表达的“家庭”“家境”等词语中的“家”字在口语中逐渐演变成了[t?ia],造成了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

当“名词1+家+名词2”中的“名词1”不表示姓氏而表示“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名词2”不表示“村寨”等,而表示“亲属称谓”时,就形成了“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亲属称谓”的格式。例如“我家妈妈”“你家妹妹”“他家哥哥”“大伯家儿子”“表哥家媳妇”“张三家老婆”“李红家先生”等等。这些结构中的“家”,在语音上都读[ku],不读[t?ia];而在语义上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们可以直接解释为“的”,其语法意义相当于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领格”,当然它们同时还带有“家庭”的语义,因此可以进行双重分析。由此可以看出,语法化了的语词多少还保留着原来实词的一些特点。由于以上提到的结构在常州方言中使用十分频繁,同时也处在动态变化中,语义表达的重点也在不断地移动,所以仔细分析后的结果是:表示“家庭”意义的名词“家”逐渐语法化为表示“的”的意义的结构助词“家”。

当“亲属称谓+家+亲属称谓”格式中充当中心语的第二个“亲属称谓”被名词“家”替换时,“名词1+家+名词2”就变成“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家”文秘站:的格式。例如“我家家”“你家家”“姨夫家家”“李四家家”“王大爷家家”等等。这种格式就只能进行一种分析了:每个例子中的第一个“家”,语音上读[ku],语义上已经完全表示“的”;而每个例子中的第二个“家”,语音上仍然是读[ku],但语义上则表示“居所”或抽象的“家庭”。所以,“我家家”只能说成是[?ou ku ku],而不能说成[?ou t?ia t?ia]、[?ou t?ia ku]或[?ou ku t?ia],意思是“我的家”。这些结构中的“家”,已经完成了名词“家”语法化为结构助词“家”的过程。

这里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当“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家”的句式中的“家”只出现一个时,这个“家”情况有点特殊:如果“名词1”是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那么剩下的这个“家”读[ku];如果“名词2”是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那么剩下的“家”读[t?ia]。但是,无论其语音形式如何不同,它们的语义都固指“居所”或抽象的“家庭”。例如:

(1)我家[ku] = 我们家[t?ia]

(2)你家[ku] = 你们家[t?ia]

(3)他家[ku] = 他们家[t?ia]

综上所述,常州方言中“家”的语法化具有很强的语境限制,这种变化只发生在非常局部的语境——“名词1+家+名词2”的格式中。名词“家”语法化为结构助词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姓氏+家+村寨”

2.“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亲属称谓”

3.“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家”

第一阶段中的“家”,还明显具有“居所”或抽象的“家庭”的语义;第二阶段中的“家”可以分析为“居所”或抽象的“家庭”,也可以分析为结构助词“的”;而到了第三阶段中的“家”就只能分析为结构助词“的”了。二、常州方言中结构助词“家”对前后语词的语义限制我们把结构助词“家”出现的语法格式记作“名词1+家+名词2”,这个“家”的语义相当于“的”,于是“我家家”和“我的家”出现了共存的现象。但是“家”不能代替“的”,只是在很小的语境中与“的”共存。也就是说,使用“名词1+家+名词2”这一格式时,存在很多的限制,包括对“名词1”的限制,对“名词2”的限制,以及对整个格式的限制。

1.“名词1+家+名词2”对“名词1”的语义限制

常州方言中的“名词1”只能是人称代词、专有人物称谓名词或亲属(包括准亲属)人物称谓名词。由人称代词充当的,如“我家舅舅”“她家哥哥”等;由专有名词称谓的名词充当的,如“小王家妹妹”“小刚家老婆”“保姆家儿子”等等。要注意,其中“保姆家儿子”中的“保姆”必须是有定的,是“保姆”中具体的某一个“保姆”,实际上是指“这个保姆家儿子”或者“那个保姆家儿子”:总之,是谈话双方共同默认的特指的对象。还有由亲属人物称谓的名词充当的,如“李大爷家小孩”“王大妈家女儿”等。值得注意的是,无生命的事物不能充当“名词1”,不能说“自行车家轮子”“学校家老师”“商店家顾客”等;人以外的动物也不能充当“名词1”,不能说“兔子家尾巴”“猫家爪子”等;且“名词1”不能使用复数形式,不能说“他们家妈妈”“孩子们家玩具”等。

2.“名词1+家+名词2”对“名词2”的语义限制

对“名词2”的语义限制比对“名词1”的语义限制更加严格。“名词2”只能是表示亲属(准亲属)人物称谓和专有人物称谓的名词,连用于“名词1”的人称代词也不能使用。不能说“你家车子”“他家电视”“我家他”等。但如果中间加上“的”则是可以的,如“你家的车子”“他家的电视”“我家的他”等;不过这些结构中的“家”还是“居所”或“家庭”的意思,并未语法化为结构助词。

3.“名词1+家+名词2”对“名词1”和“名词2”的语义关系的限制

第11篇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正确使用语言,以增强工作效果。

一、提高语言质量

首先,导入语要“异”。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 ,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过渡语要“顺”。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再次,讲解要精炼。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最后,结束语要“悬”。 “悬”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我们手中的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内涵,非常值得孩子去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忽视下课的那几分钟,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二、语言要亲切,富有感情

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桥梁,亲切、感人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一些差生,更应该如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的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三、语言要优美生动

一名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语文教师通过“信号之信号”――语言的魅力,一下子攫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屏息静气、凝神倾听的时候,他的富有吸摄性、启迪性,鼓动性语言,已经悄无声息地发挥着调整学生漠视语文、小觑语文的心态的功能,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喜爱语文了,并且情绪高涨地自觉也猎取知识了。诚然,达到语言美的境界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但只要我们想想“良璞授于贱工,器之陋也”的道理,刘禹锡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名言,便会勾起万端感慨,也就有了“耐得半宵寒”的刻苦钻研与奉献的精神,最终达到能“粘”住学生,牵人情思的语言境界。

四、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第12篇

初二.十班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针对本班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

一、设计目的:

1.了解学生家庭,让学生彼此认识各自家庭成员的个性及贡献,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向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3、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4、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 通过填写作业,用口头语言或画面表现家庭成员的个性及贡献;

2. 、邀请父母参加班会活动,请部分家长谢谢对孩子的寄语

3. 向家人写感谢信或图画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4. 录制家庭生活的dv。

5、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甲: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乙: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

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在家中得到幸福和满足,家是我们永远的乐园;可这个中心地并不是聚宝盆,可以供我们永远享用,而不用付出。现在让我们从了解家人开始,逐步学会对家人表示感激。无论什么时候,家都是我们一生都难以割舍的地方。重庆市求精中学初二.十班“我爱我家”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进我家

1.学生认真填写“家庭写真”的每一项。2.结合“家庭写真”所填,用文字或卡通画描述自己对家人的了解。3.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4、选取几个片段,读家长写的文章。

5、播放家庭生活的dv。 主持人:家是我们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地方,我们从家里得到了许多,可千万别以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你关注过父母的变化吗?当我们的爸爸妈妈全力为我们付出的时候,也十分在意我们的反应,我们不要对他们的付出熟视无睹,不要吝啬对他们说出我们内心的感激,记住啦!赶快,现在让我们对家里人说一声“谢谢” ,把我们的感激写下来,画出来。5.学生活动,交流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1、 亲情赞颂知多少

(1) 甲: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

乙:因此,酬劳不是她的目的,收获不是她的动机,她是人性闪耀的光辉。

甲: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父母的歌、词;有多少演绎亲情的故事;有多少歌颂母爱的名言。

乙:让我们尽情地用歌唱,用朗诵,用故事来拥抱亲情吧!

(2)学生自由地歌唱或朗诵赞美父爱、母爱的歌曲和诗文,讲述古今中外关爱父母的故事,课件展示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评析: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收集相关材料、讲述故事,在准备过程中就受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确定回报方案

(1)甲:记得老一辈革命家驻德爷爷在抗日前一年得到妈妈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写下了这样一片感人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请班主任老师给我们讲讲这篇文章。 (2)班主任讲《回忆我的母亲》

(3)乙:故事让我们感动,榜样为我们引路,名言伴我们同行。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方案。

2、实施回报方案

(1)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洗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2)帮父母做家务事

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

(3)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自己的心情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

3、倾听父母的感受

(1)甲:听了大家的回报方案,我们的家长十分的感动。下面请妈妈、爸爸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爸爸、妈妈谈感受。

(3)乙: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您们对我们的肯定,您们放心吧,感谢您们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一定把爱回报,回报给你们,回报给亲爱的社会,回报给伟大的祖国。

(4)合:最后让我们伴着美妙的旋律把手中的红花献给在座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