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3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引进考核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公立医院,是1995年卫生部首批命名的三级甲等医院,位于作为首批医改试点城市的镇江。本文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例,以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为出发点,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公立医院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与结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人数逐渐增长。2012-2015年,高级职称卫生人才分别为271人、288人、305人、323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性别方面,男性较多,男女所占比分别为57.2%、42.8%;年龄方面,40岁以下、41-45岁、46-50岁、50岁以上所占比分别为14.7%、26.9%、31.3%、27.2%;学历方面,近半有硕士以上学历。2.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举措。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赖于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医院针对涉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考核的相关文件进行修订。人才引进方面,在全职引进的基础上,鼓励柔性引进境外与省外高层次人才,从事临床、科研、技术服务等工作;人才考核方面,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年度考核工作,考核指标涉及临床工作、科研与教学、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层次卫生人才基本信息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层次方面,2012-2015年,博士人数分别为38人、40人、45人、47人,博士人数逐年上升,然而增幅缓慢,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职称方面,2012-2015年,具有中级以上教学职称的人数分别为126人、134人、139人、147人,具有中级以上教学职称的高层次卫生人才数呈增长趋势,但所占比仍小于半数。2.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有待系统化。当前实施的人才培养文件涉及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及津贴待遇、在职研究生培养、公派出国(境)留学等,对人才引进、学历提升、海外研修等提出较为细致的条件要求及相关政策待遇规定。然而,对相关文件进行梳理,发现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考核、激励、管理尚未形成整体性的规划方案,缺乏系统性,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3.高层次卫生人才考核激励有待实效化。为调动高层次人才工作积极性,部分高层次人才享有人才津贴,人才津贴在人才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发放,年度考核内容涉及医疗、教学、科研。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才年度考核指标存在争议、缺乏考核后反馈环节、人才津贴发放未能真正与人才年度考核挂钩,并未真正起到激励作用,高层次人才考核激励有待进一步实效化。
三、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高层次卫生人才结构优化策略。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规模的壮大与结构的优化有本单位培养与外部引进两条途径。本单位培养方面,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医疗机构等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鼓励并支持职工攻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等。从外部引进方面看,拓展人才引进渠道,鼓励业务科室积极主动联系优秀人才,尤其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对于特别优秀的,可给予特别人才引进待遇。2.高层次卫生人才系统培养策略。构建系统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推行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将卫生人才分为“后备-骨干-拔尖-领军”四层次,“后备人才”应具有硕士学历或中级职称,“骨干人才”应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拔尖人才”从“骨干人才”中选拔,“领军人才”从“拔尖人才”中选拔,根据各阶段人才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具体措施、人才待遇与政策优惠等。3.高层次卫生人才有效激励策略。有效的高层次卫生人才激励策略包括有效的考核策略、有效的激励策略以及激励与考核之间有效的关联。有效的考核策略需明确培养目标及考核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考核内容与考核指标;有效的激励策略包括多元化的激励措施,除传统的物质奖励,可在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优先推荐;激励与考核之间的有效关联,即高层次人才意识到他们的所得与付出成比例关系,切实发挥考核与激励的引导作用。
作者:吴冰 赵峰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中小企业人才引进中的问题
招聘工作中的“四无”现象。笔者发现,有些小企业在招聘工作中存在“无计划、无重点、无标准、无程序”的现象,即不做计划招聘的数量和招聘的来源:不强调企业招聘选择应聘人员的重点,没有制定衡量应聘人员的软件和硬件标准,没有合理考核、筛选应聘人员的严格程序。这四种情况的出现,对于一般的应聘人员所造成的印象是该企业管理混乱,素质较低,从而导致一开始的抵制。
企业地理位置偏僻,生活不便利。由于先天的原因,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处于小城市甚至是乡镇驻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够便利,有的小企业甚至没有休息日,从而造成了员工生活、娱乐、购物、交友等各方面的障碍。这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才来讲普遍难以接受。
企业规模较小,岗位设置不明确。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很难形成严格的分工,部门内部、部门外部工作职责分配缺乏严格的规定。有些应聘人员认为这样或许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些人认为这反而会丢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得到能力上的锻炼。
没有合理的薪酬。中小企业都求才若渴,但是在薪酬设计方面却没有系统的分析和考虑。从初级人才到高级人才,薪酬是吸引其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统一待遇,而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差异性规划。并不是待遇过低,而是没有体现出人才的价值差别。
缺乏对人才的长期培养意识。由于人才的缺乏,很多中小企业对引进的人才委以重任,几乎所有的时间都不得不用在工作上,而没有时间去学习和提高。今天的人才资源的竞争其实是动态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学习的竞争。企业既要重用人才,创造干事创业的机会,更要制订长期的培养计划,让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提高。
用人观念偏颇。“人无完人”,重金引进的人才也不是完人。在人才观念方面,有些中小企业要求人才能完成多项工作,要求人才必须接受当地的生活习俗,要求人才必须遵守某些不合理的规定……其实,引进的人才能成为企业技术、营销或者管理等某一方面的专家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这些方面在人才引进工作中都成为一道道壁垒,让许多应聘者望而却步。事实上,中小企业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需要岗位和事业的人才来讲,并非不可解决。如果一开始能借鉴市场营销的理念,在人才引进工作中,把潜在的人才都视作企业的客户,尊重人才发展的规律,就能使众多的中小企业满意完成人才引进工作。
基子营销观念的人才引进策略
成立人才引进的高层领导小组。不同于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成立这样一个小组十分必要。其主要职能就是要:在企业中灌输人才系统工程观念,制定长期的人才战略规划,对吸引人才提供普通的标准要求和相应的政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或者主观人力资源的行政部门必须坚持和贯彻领导小组的观念,分解战略规划,制定严格的招聘条件。
定期对潜在人才群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面对的应聘人员的差异化需求。中小企业要通过和人才市场、大专院校、中介机构的联络来了解不同时期的人才群的特征。对本企业主要的人才引进渠道,要定期联系,保持沟通,仔细分析其所面对的群体在求职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掌握潜在应聘者对企业的看法、关注的重点以及对自己的判断和期望。
发挥中小企业“集群效应”,形成人才引进联盟。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存在地域接近的“集群效应”,应该充分发挥这一特点,由行业协会或者主要企业倡导建立“人才引进联盟”。也就是说,集群企业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在对人才的引进数量、要求方面互相配合,在人才生活环境方面共同创造合适的氛围。
招聘过程中合理的企业展示。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讲,中小企业的晶牌知名度稍逊一筹。求职者更需要深刻地了解企业的历史、业绩、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招聘中的企业展示非但必要,而且要充分。重点要展示企业的独特的技术专长、良好的发展前景、人才的长远发展等方面。应该有别具一格的展示材料和展示方法,体现企业在市场中的创新和独特性。
薪酬待遇差别化。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但这并非一定是在到本企业工作以后才体现出来,也并非一定是在高级人才中才体现出来。小企业设定薪酬待遇应该根据应聘人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泛化对待。对于同时毕业、同一学校甚至是同一班级的应聘者,可以根据其在校、求职、面谈、考核等方面的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差别是要存在的,但一开始并不一定很大。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学校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1.学校基本情况
根据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定,吉林医药学院总编制数为779人,其中行政管理岗位117人,专业技术岗位623人,工勤岗位39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5%、80%和5%;截至2014年底,现有人员总数499人,较核定标准相差280人,各系列人员所占比例与核定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专业技术人员仍未达到核定人数的要求。见表1。
2.各年龄段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学校整体教职工队伍年龄梯次不合理,呈现出过于年轻化且缺乏中坚力量情况。见表2。
3.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情况
教授级人员比例较少,讲师级人员比例过高,整体人才结构出现了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匮乏的局面,不利于各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也增加了今后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工作难度。见表3。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从人员编制角度,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和工作量核定,人员数量与核定人数、核定岗位仍存在巨大差异,部分岗位缺少优秀教师,另有部分岗位存在多人一岗,人浮于事的现象,导致既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又造成学校机构臃肿。在实施具体的绩效分配方案时,无法通过按劳分配原则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人才结构方面,由于学校于2004年转入地方办学,虽大量引进了硕士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缺乏对人才结构的有效控制,造成了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和职称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年轻教师比例过大,高职称教师比例过小,年轻教师业务水平仍有待提高,人才结构出现断层现象,不利于人才过渡。
2.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需要从职称、学历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由于采用了集中式的人才引进模式,使得教师队伍人数迅速扩张,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历层次等均亟待提高,学校在鼓励人才流动、进修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仍然较小,仅仅依靠人才引进,无法实现全面地加快现有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此外,针对教学工作量、业绩考核等方面仍然缺少科学地、统一地评价体系,也就无法对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做科学、合理地有效评估,容易造成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和职业倦怠现象。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学校应重新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把握好这个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构建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动学校不断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学校应重新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把握好这个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构建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人文关怀,加强人才队伍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鼓励教职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尊重和奖励,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学校不断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要不断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整体人才队伍的实力。
有必要通过科学调研,对各项业绩考核的方案及项目进行细化和量化,力保考核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对科研业绩、教学业绩的层次认定和系数比例进行科学设置,对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各职称、职务间的津贴标准和档差进行合理设计。科学且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绩效考核标准,能够正确反映高校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也能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更是对其进行年终考核、奖励惩罚和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水平作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升民族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助推剂。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资源,是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键[1],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2]。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第一资源[3]。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其中新进高学历青年教师更是成为现阶段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教师队伍要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要为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营造优越的环境”。高校青年教师不仅保障了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中流砥柱,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驱动力。然而,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硕博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每年涌入高校就职的高学历青年人才数量也在不断增长,逐渐暴露出高校管理体制仍需完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独立科研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教师本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如何不断完善高校年轻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青年人才教师队伍,成为我国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
1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青年人才引进机制存在的问题
青年人才引进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能满足高校中长远发展规划。但现实中人才引进工作往往受到学校地域、办学层次、薪资待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往往因为城市经济、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高校青年人才的争夺战中占尽先机;相反,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尤其身处非省会地市的高校,对优秀高学历人才往往欠缺足够的吸引力,只能凭借相对于发达地区更高的人才引进待遇,去招募青年教师的加盟。其次,高校本身的办学实力也直接影响着青年人才的选择,随着入校后科研压力及各项考核的到来,拥有更好科研平台的高校往往代表着拥有更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更好的科研仪器设备,相较于一般平台更容易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最后,薪资待遇成为高学历青年人才选择入职高校的决定性因素,不同高校因其不同的学科规划,人才引进的政策也不尽相同。新入职年轻教师根据其毕业院校、科研论文水平的不同,划分等级,发放不同金额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一些高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提供过渡性住房或租房补助。此外,部分高校在招聘时,为了吸引青年人才开出较高的安家费,但不能一次性发放,需每年进行科研考核,通过考核后才能拿到下一部分。总之,高校人才引进政策,因城市发展、院校实力等因素而有着较大的差异,严苛的考核制度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压力[4]。
1.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引入的青年教师以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文化程度高,科研能力强,富有创造力使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再加上其年龄上的优势,与在校生年龄差距不大,更能耐心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群刚刚毕业走出校园,走向三尺讲台的年轻教师,往往因为在校角色和地位的转换,工作职责和任务的变更,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岗位。年轻教师在刚入职后,在教学方面往往会暴露出授课经验不足,缺乏课堂掌控力,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等弱点;再加上科研考核压力,往往造成年轻教师对所在学科专业知识精益求精,而忽视了对教学素质能力的培养。高校的首要使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学科的发展不仅要依托科研成果的积累,更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促进了学院对于新入职年轻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与科研培养体系,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真正做到科教融合、协同发展。
1.3青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学科的发展需要依赖高学历青年教师队伍,然而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存在着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应针对其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帮助其查漏补缺、全面发展。大部分年轻教师在入职时,都会与高校签订考核协议,其中规定了聘期内需要完成的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指标。每一阶段的考核工作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评估,督促教师改进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职业水平。众多考核之中,科研考核是青年教师的主要压力之一,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学校会规定其在一定时间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申报立项相关科研项目等。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常常只重视教师的科研成绩,造成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难以做到对年轻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评价[5]。
2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1从学科规划出发建立科学和灵活的青年人才引进制度
高校在进行人才引进政策时,应注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引进方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招聘信息时,除通过传统门户网站公告外,更可借助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宣传高校文化,扩大校园影响范围,针对拥有所需专业高学历毕业生的高校,可到校进行专场招聘宣讲,对青年人才的疑问可面对面进行解答,方便他们更加直接的了解学校情况。其次,针对紧缺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引进,应灵活调整引进政策,提高引进待遇,为入职教师实际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让年轻教师在入职后没有后顾之忧,坚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安全感。最后,对于招聘时教师所关心的科研考核、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问题,人事部门应做到开诚布公,让应聘者更加方便直接地获取相关政策信息,增进高校和青年人才彼此的信任[6]。
2.2加强教学能力培养完善青年教师培育体系
学院在聘用青年教师后,可以通过专家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教师的专业类型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合理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新入职、教学授课经验相对不足的年轻教师,可安排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进行一帮一指导,鼓励其多去旁听其他教师的专业课。另外,学院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国内外的教育学术会议论坛,从而不断积累自身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针对科研岗教师,学院应从科研经费、仪器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减少除教学和科研外的非必要干扰,使其能够专心进行课题研究。除了教学科研培训外,学院应推进教师继续学习再深造,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条件允许时,鼓励硕士研究生教师继续深造读取博士学位,鼓励博士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内外高校继续学习。最后,学院在工作中更应该关注年轻教师的思想动态,多倾听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定期聘请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来院开展讲座,为青年教师们进行专业的教学和心理辅导。
2.3规范青年教师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青年人才评价机制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建设当代大学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薪酬制度、科研奖励、职称晋升等几部分。在薪酬方面,许多高校对于新入职教师除正常工资外,还会在一定时间段内按月发放高学历补助或租房补助,帮助其更好地进行过渡。对于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应做到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在薪资待遇和科研启动经费上给予倾斜,帮助其更快地开展工作。其次,在实际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推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制度。青年教师在科研创造力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应加大其科研奖励在收入中的比重,激发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产出不同量级,层级科研成果的教师,应进行差异性奖励,更好地推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7]。最后,对于青年教师考核,不应只从科研成果方面进行评价,应结合教学水平、师生评价、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就行考评,不能单单“以科研成败论英雄”。在职称晋升方面,对于学历和科研成果达标或超额完成的青年教师,不应在年龄、资历、工作经验等方面设卡,阻碍青年教师的晋升,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青年教师,应专门设立“绿色通道”破格提拔、快速成长,带领学科更快更强地发展。
3结论
青年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他们的培养与职业规划是高校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在未来,高校应当继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不断完善青年后备人才储备,优化青年教师培育制度,在教学与科研,课堂与社会中寻找平衡点,努力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高校在发展改革过程中应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任务常抓不懈,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郭显彬.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2):56-59.
[2]王定华.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教育研究,2018,39(3):4-11.
[3]谢维和.双一流建设离不开教师这个“第一资源”[N].光明日报,2018-02-17(03).
[4]张燕,宋征玺.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1(17):13-15.
[5]张珍.如何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体系[J].人力资源,2021(10):112-113.
[6]李才森.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困境与突破[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45-48.
【关键字】高职院校 高层次 引进 方案
为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能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社会服务能力,应制定适应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建设方案。
1.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原则
院校属性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不同,面临的状况不同,经费配备及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应不同于本科类高等院校,不能照搬或仿效本科类高校进行高层次人才方案的设计,应建立适应自身状况和需求的建设方案。
当前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人才来源较为局限、数量不足、实践经验缺乏、国际化水平低等问题,根据高职院校现阶段发展的状况,应主要通过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两种途径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引进人才,应侧重于院校所在区域大力发展和扶持的专业,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必须以专业建设的需要为依据,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标准,严格考核,集体研究,确保质量。
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培养造就人才,侧重于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明确岗位职责、成果奖励、追加待遇的方式进行培养。
2.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针对当前人才引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的制定应分类别分层次进行设计,如高职院校可分为4种类别进行人才的引进:领军型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下文以此为例进行说明)。各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的状况,对某一类别人才进一步进行分层设计。
2.1引进岗位的内涵描述
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首先应明确各岗位的内涵及职责要求。
2.1.1领军型专业带头人岗位定位于国内外具有突出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杰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岗位入选者必须对本专业发展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和建设构想,能带动团队和整合资源对学校的专业发展起到领军作用,带动相关专业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2.1.2专业带头人岗位定位于站在本专业发展最前沿并熟悉本专业发展动态和方向的专业领域拔尖人才。科研能力出众,能够带领本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项目研究。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拟引进专业带头人,为打造科研学术团队之需要或创办新专业之需要,可以整体团队的形式进行人才的引进。
2.1.3骨干教师岗位定位于熟悉本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并能够积极投身工作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能够协助专业带头人带领本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在我校科研、教学方面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
2.1.4兼职教师定位于高职院校急需的高层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和紧缺的实训指导教师不迁人事关系到校短期工作。
2.2应聘条件的设计
在进行应聘条件的设计时,应分为基本条件和岗位条件。基本应聘条件应在强调个人思想品德素质及遵纪守法、身心健康等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对岗位所要求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要求;岗位应聘条件应明确各类别人选的入围条件和要求。以专业带头人岗位应聘条件为例,根据高职院校人才的来源途径及以上对该岗位的内涵及要求的描述,岗位应聘条件制定如下:
2.2.1来自行业企业人员:学历要求博士,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行业企业工作经验10年以上;企业工作期间为知名企业主要管理者、技术主要负责人、担任过省级以上级别项目的主持人或排名第一或有明显技术优势的人才。
2.2.2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学历要求博士,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副高以上职称;相关行业企业工作5年以上。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丰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
2.2.3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业绩成果,亮点明显,从事工作与本人专业专长密切相关。应具备:
(1)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
(2)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技术问题,能对本专业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并能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专业发展规划。
(3)业绩显著,取得有较大价值的科技成果或技术创新成果;出版、发行、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等;
(4)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骨干教师工作的能力。
3. 引进待遇的设计
引进待遇的设计应根据上述人员的分类进行设计,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应主要明确:聘用方式,是否解决人员编制,薪资待遇,安家补贴(补贴的方式),科研启动经费,租房补贴,是否解决配偶的工作,实验室或工作室等工作条件的配备等。特别的,对于柔性引进人才(包括聘用制专业带头人、聘用制骨干教师、兼职教师),根据他们的属性不同应明确聘用期限,聘期满后是否续聘及续聘的流程,工作时间、内容的约定,薪金待遇的计算方式及计发标准等内容。
4.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新引进和学校现有高层次人员,应注重对其进行培养,提高其贡献率,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继续在本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在学校的科研、教学方面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侧重于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明确岗位职责、成果奖励、追加待遇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制定追加待遇的规定时,应对一些易引发误解的条款加以明确,如:“同一人选符合追加待遇多项条件的,是否可以累计?”、“引进人才若以同一项目申报不同级别科研立项并获得成功者,追待遇是否重复享受?”、“学校现有人员,若取得同等成果,是否享有同等追加待遇?”等。
另外,针对院校自身的状况,可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政策以吸引人才,如:确属学校急需专业的优秀人才和海外留学优秀人才,可酌情适当追加待遇等。
综上,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应不同于本科类高等院校,应根据高职院校的三重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分类别分层次的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并通过创新人才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对其进行培养,提高其贡献率。
参考文献:
[1]曹必文.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困惑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张璠.高职高专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9,(11)
1、水管单位管理人员匮乏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期间,由于人员匮乏,对工程建设的管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受管理人员水平的限制,所开展的管理计划中不合理现象也没能及时被发现,反而继续被投入到使用中,增大了工程维修养护阶段的安全隐患。管理人员缺少也导致工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养护间隔时间设计不合理,甚至在使用中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问题。人员问题还会影响到管理体系完善,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安全使用。从事水利管理的专业人员较少,多数都是经过分配上岗的,没有专业的水利技术知识,并且人员素质较差,缺乏相应的能力。在人才引进机制上比较欠缺,缺乏专业的高技术人才。这种现象导致了对于日常的巡查维护工作不够到位,没有按照水利部门的维修管理制度执行,维护机制不够完善。
2、水管单位与维修养护公司尚未完全适应新的体制机制
水利工程管理任务虽然得到了高度重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并没有专业的单位来开展这一任务,过程严谨性得不到保障,对故障或者基础设施的磨损检修也不能达到标准。基层工作人员对水利工程的检修原理掌握不全面,所开展的检修维护工作也是按照指挥进行的,这样的工作体系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在维护制度改变之后,职工一时还难以接受新的形式,所以会对维修制度的执行有所阻碍。现在的维修形式一般都是由上级下达指令,然后指派专门的维护公司来进行,而有些维护公司在人员和设备上都不够完善,无法达到水管部门的要求。所以在运行机制方面,水管部门和维修公司之间出现了矛盾,使得新的体制无法有效的运行。
3、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的全面性和经常性不能保证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比较大,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全面检修任务,同时全面检修的费用也比较大。因此是间隔一段时间后开展的。日常检修是针对使用中磨损比较严重的基础设施来进行的。由于日常检修与全面检修协调不合理,导致现场所开开展的管理任务也受到影响,不能发挥检修维护的真正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开展的管理任务也很难达到建设标准,影响到水利工程使用功能发挥,也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4、维修养护设计方案编制方法不完善
缺乏完善的维修体系也是造成养护问题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工作任务开展阶段操作流程得不到规范,对于其中常见的问题,也没能总结出有效的施工方案。水利工程建设阶段进行了全面的养护管理任务,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却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原有的设计方案受环境影响不能再继续使用,但新的维修体系尚未形成,导致工程的养护管理难以落实。对于维修费用的管理,也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资金在使用阶段也很容易出现浪费现象,难以通过监管方案来进行优化解决。
5、维修养护技术资料欠规范
维修养护管理制度对技术资料的归档范围与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技术资料的整理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在:水管单位下达的月度任务书内容不细、技术要求不明确、操作性不强等经常性检查内容不全,记录不详细月考核内容不全,质量控制不严格、记录不详细等维修养护前后对比照片、声像资料偏少维修养护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劳务、材料、机械等原始凭证或记录不全等。从而导致完工工程量、结算、验收等资料缺少支撑,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维修养护工作全过程。
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制度都得到了改革,那么在水利部门中也进行了管养分离,这就需要两个部门加强沟通,明确各自的职责。管养单位应该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运行机制上,操作规范上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转变。对于维护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并将各项维护制度落到实处,实现管理维护工作的现代化。
2、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制度改革后的需求,要加强水利管理部门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在有些特殊岗位上,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适当的增加人员编制。在企业的人才引进计划中,应该给予政策倾斜,对于能力突出的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不仅要引进人才,同时还要留住人才,扩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企业内部应该对现有人员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业务提升,组织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对于新技术,新产品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充分的发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制定详细的维修养护专项规划
良好的工程质量需要完善的日常维修养护工作来保证,在水利工程使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水工建筑物和各相关部件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要加强维修管理,保证工程的正常稳定进行。所以在对工程进行维护之前要制定完善的维护规划,对于维护中使用的资金和维护方法等都要做出详细的说明,并且要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指标来执行,尽量保证我国的水利工程建筑符合使用标准。
4、调整和完善日常维修养护方式
针对日常维修养护要保证全面性和经常性,以及工程巡堤查险的需求,建议将日常维修养护划分为日常养护和日常维修两部分。日常养护是指以人工和使用简单工具为主的项目,对工程小缺陷进行修补,以工日计量,日常养护主要通过雇佣护堤员来实现,护堤员应相对固定。护堤员在负责工程日常养护的同时,也要负责日常巡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和报告。护堤员的具体职责由各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共同制定。护堤员的管理由养护公司负责,其报酬由公司通过支付工程施工人工费的形式实现,经费来源由水管单位在月度任务书中以工作量(人工)形式下达给养护公司。日常维修项目,是指以材料为主的项目,原则上每月实施一次,水管单位在月工程普查(与月考核同时进行)的基础上,以月度任务书形式下达给养护公司,实施完成后,由水管单位进行月考核。
高等?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源,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尤其是一支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一、高层次人才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及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经济自2012年以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平稳,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在于依靠创新而不是依靠要素投入,发展过程中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靠数量,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的人才,尤其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更依赖于高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尤其是许多地区已经进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结构寻求转型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二)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高等职业院校要持续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必备条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数量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全国高考生源数量在不断减少,高等教育需求从“有学上”变成“上好学”,这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稳定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要提升,而高水平、高层次教师队伍的建设则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伴随着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达到空前,高等职业教育今后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现实困境
虽然近些年,高职院校都认识到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制定了优厚的引进政策,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但在高层次才引进和培养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层次人才难引进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已成必然趋势。同时,一部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也希望借此契机转型成为新型本科院校,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层次,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势必造成当前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竞争愈演愈烈。另外,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一直被社会误解为“次等高等教育”,许多高层次人才更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抱有偏见。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是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大都在行业或专业领域内具有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也是企业或科研院所争夺的对象,在给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待遇方面也比较优厚,受各项人事政策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很难引进急需的较强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兼具的高层次人才。
(二)引进人才与本校人才难融合
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是越来越大,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是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作为工作重心,甄选、引进成熟人才。高职院校不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挖掘、吸引高层次人才,高薪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来校任教,不断充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项目申报、评优评奖方面给予支持等,虽然这些举措促进了学校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了学校的事业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本校人才的情感,让本校人才产生“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想法,导致本校人才的心理失衡,严重的还会产生本校人才合力排挤引进人才的现象。
(三)引进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由于学校及高层次人才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方面,学校管理因素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目前高职院校往往为了达到各项建设的指标而制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案,为了显示雄厚的师资力量、达到既定的数量目标而去引进高层次人才。由于对人才的考察不够全面,部分被引进人才难以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同时,学校在科研平台搭建、考核评价管理、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不完善,直接造成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不能充分地、有效地发挥。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自身原因是影响其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近些年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以高额的人才引进费用、科研启动经费等吸引高层次人才,这一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部分高层次人才迫于在原工作单位的科研压力或原工作城市的生活压力而选择到高职院校工作,被引进之后他们或多或少会有懈怠情绪。同时,由于被引进人才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的差异性,部分高层次人才不能迅速融入现有的人才队伍中,团队不能有效地沟通、协作,这也直接影响了高层次人才作用的发挥。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坚持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在“人才引进”方面有过多的倚重,从短期内来看,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从长期来看,这并不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有效破解“引进”与“培养”之间的矛盾,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使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机结合,两者均衡发展,从而推动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人才引进政策应结合高职院校学校当前发展实际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有选择性、重点性地引进,从而使引进人才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实施校内重点人才工程,积极建设高层次人才储备库。针对校内现有的人才队伍,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尤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培养机会,积极推进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崭露头角。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和培养工作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引进”和“培养”并不是相悖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两者在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科领域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同时期地位也是有所不同的。高职院校应坚持“培养”为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机结合,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积极促进引进人才与本校人才的融合发展
一是,学校要加强教学、科研及管理制度方面的改进,积极促进两类人才的融合。由于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成长环境的不同,两类人才在许多方面必然是存在差异的,而两类人才的差异也必然导致了其在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虽然这种冲突在短期内会影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但这种冲突也会促使学校管理者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科研理念及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更新、改进学校现有的各项制度,并积极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有关制度,从而促进两类人才队伍的融合,因此,长期而言,这种冲突又是十分有必要及有用的。二是积极构建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培养良好的合作氛围。虽然被引进人才必须融入引进单位的工作环境,或者与本校人才共建团队已成为根本趋势,但是由于人才的差异性,以及学校对引进人才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给本校人才所造成的心理冲击,都导致了被引进人才在短期内不易融入团队及学校。因此必须构建“高层次人才+专业团队”的发展模式,促进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融合。同时,学校通过高层次人才考核与专业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团队成员间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无论是被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还是本校的人才,都应认识到“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完成团队任务,促进学校发展”才是最根本的,大家唯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积?O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果。学校也才能达到“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或领军人物,带动和盘活现有师资队伍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现状 建议
二十世纪初,高职院校陆续成立,满足了企业用人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高等职业院校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不足、毕业生素质下降等问题凸显,给高职院校带来严重的挑战。当前高职院校正处在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及绩效工资改革阶段,了解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很有必要。
一、我院师资队伍现状
我院是2004年由一所中专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在校学生1.2万人;现有编制的专兼职教师229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58人,中级职称68人;硕士研究生56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58人,本科学历110人;年龄56岁以上的6人,51-55岁22人,46-50岁有31人,41-45岁有19人,36-40岁15人,31-35岁50人,30岁以下86人。
二、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在编专兼职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35岁以下教师占59%,36-50岁教师占28%,50岁以上教师占3.5%。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重,而中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原因是学院2004年以前是中专学校,1993-2003年十年间总共引进教师18人,学院升格以后至今引进教师130人。造成学院教师年轻化。
2.在编专兼职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正高职称占4.5%,副高职称占25.5 %,中级职称占30% 初级职称占40%。职称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2004年以后新进的教师较多,2007-2008年职称评审工作停了两年,导致这期间新进教师无法申报职称。
3.在编专兼职理论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
2004年以后,学院每年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专业急需人才,2004-2006年主要是本科生,2007年开始主要以引进硕士研究生为主,但从企业或其它高校引进人才较少。尤其是工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很难引进,更不用说到企业引进了。因此,大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专业实践经验,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虽然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但没有落到实处,在引导教师达到“双师”标准方面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只是停留在拿证上,没有真正利用实践、实习等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4.教师教学任务重,很少有进修机会
这几年学院招生每年都在4000人以上,年年引进教师,年年专业教师告急。新进教师7月报到,9月就要承担教学任务,根本没有学习的机会。我们是工科学校,大部分人都没有经过教师培训,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完整、科学的培训体系,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重视也不够。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奖励制度
学院应在引进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制定人才引进奖励及考核办法,拓宽引进人才途径。历年我们都是参加招聘会和在专业招聘网上刊登招聘启事,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一些紧俏专业,一是要深入到重点高校直接和毕业生面谈,达成共识;二是要有针对性地深入到企业引进既有本科以上学历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来校任教;三是聘请有实践经验、身体健康的退休工人来校担任实训指导员;四是外聘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五是从企业里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定期来校讲座。要让他们感受到学院的发展需要他们,学院能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提供很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物质条件,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奖励及考核办法。这是解决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双师型教师少的唯一途径。
2.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
学院虽然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每年都派有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但随意性较大,没有制定完整的教师培训和进修办法及计划,也没有设立专项培训基金。考虑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应分层次分专业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一是做好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省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近几年抓的非常有成效,把教师的岗位培训考试与全省申报高校教师资格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结合起来,使培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二是建立导师制,给每个新进教师指定一名导师,负责指导他们的教学,并纳入考核机制。三是培训“双师型”教师,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锻炼,把教师到企业锻炼列入考核项目之一。四是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学院应加大教师进修奖励力度,鼓励教师继续专业学习,在提高本专业学历或学位的同时提高业务水平。
3.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在学院里专职教师都不愿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原因在于行政人员既要忙于行政事务又要从事教学工作,否则就不能评职称,没有职称待遇就上不去,而专职教师就相对清闲,只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就可以享受全部的津贴和奖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没有竞争意识。只有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打破“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传统心理,才能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第一,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品行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
第二,严格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严格考核,实现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有机结合。
第三,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按照每级岗位职责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各院系应该给每一位教师建立业务考核档案,每学期按岗位职责要求的考核项目对教师进行评分,并与绩效考核工资挂钩。
第四,制定符合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职称晋升体现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意见》里提出要加快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价标准。因此,我们也要制定符合职业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引导教师既重视学术论文数量更重视论文质量。
第五,制定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在绩效考核项目设置上,考虑设高学历津贴、学术带头人津贴、双师型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科研津贴等,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只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一、人才工作方面
㈠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完善政策。制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意见,明确今后几年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政策措施,同时还配套出台了中青年管理人才赴国(境)外培训、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紧缺专业人才、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和高层次引进人才经费资(补)助办法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有10名高层次引进人才获得近40万元的经费资(补)助。二是开展优质服务活动。集中2个月时间,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走访了近百家企业,宣讲政策,征询意见,了解需求。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家属就业安置、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对200多名企业高层次引进人才进行了健康体检;开展节日慰问、市情通报、参观考察等活动。为切实解决企业引进人才住房问题,拟订了人才公寓筹建方案,基本确定了购买条件、经济补助等政策。三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国内外人才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以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项目咨询、企业顾问等灵活方式,来我市长期工作或短期服务。对以柔性方式引进的人才,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其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本市同类人才同等待遇。四是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宣传人才政策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一年来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共发表稿件50多篇;编印《xx市人事工作文件选编》1000多册。
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着手启动“325人才引进工程”。通过各种渠道,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000多名,其中中高层次人才1600多名(本科或中级职称1500多名,研究生或高级职称近百名)。二是组织好各类人才交流招聘活动。一年来共组织举办人才交流会30多次,有2000多家单位设摊招聘,8万多人次入场应聘。特别是11月份赴成都招聘,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全市共有72家单位设摊,约有2万名各类人才入场应聘,达成意向1500多人,其中中高层次人才占70%。市内两次大型人才交流会,效果也非常明显,共有644家用人单位设摊招聘,1.2万人入场应聘,当场达成意向7000多人次。三是建立重点高校毕业生xx实习基地,开辟引才新途径。为引进外经外贸类紧缺专业人才,我们与xx大学等10多所重点高校合作,建立了高校毕业生xx实习基地,近百名毕业生通过实习,有30多名留我市工作。明年春节后又有200多名毕业生将来我市实习。
㈢人才培养工作进展顺利。一是抓好党政人才的培养工作。按照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能力”的要求,我们首次组织选送了20名优秀中青年管理人才,赴德国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重点学习公共管理、国际贸易和工商管理等知识。二是抓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为期2年的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已结业,53名学员获得结业证书。通过学习,不但系统掌握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实际经营管理能力。三是扎实推进“115人才工程”建设。加大培养工作力度,开展集中培训和学术技术成果交流,对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7名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实施科研、培训经费资助。四是进一步规范了到村工作大中专毕业生选拔考录办法,新选拔31名到村工作,已累计94名。经年度考核,有15名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择优考录了到村工作满2年的毕业生进镇属事业单位工作8名。同时选送30多名中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学位;3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2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了职称评审和首次职务确认,其中高级230名,中级520名;2600多名参加了各类资格考试。
㈣人才市场健康发展。一是继续办好人才市场交流活动。新增交流场次为每月3次,每场均有40多家单位设摊招聘,1200多人进场应聘,市场发展兴旺。二是网上人才市场作用发挥日益明显。更新了人才网站,增强了服务功能。全年新增访问人数107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超过3000人次,比
上年增长1.5倍。网上登记求职数已超过3.2万人次。三是扎实推进人事服务。全市共受理人事5092人,其中单位3613人,个人1479人,比上年净增人员1329人,新增单位104家。四是做好人才信息的收集、。共刊发《xx人才信息》12期;网上招聘信息4万余条,比上年增加了10倍。五是健全人才服务网络。全面完成镇(街道)人才服务站建站工作,建立重点企业人才联络员制度,初步形成了市、镇、企业三级人才工作服务网络。人才市场搬迁新址,交流场地扩大500多平方米,设置固定摊位70个。人才大厦已批准立项,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二、人事工作方面
㈠扎实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一是围绕服务和诚信,开展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组织全市3000多名公务员,开展公务员行为规范知识竞赛活动,以进一步培养公务员敬业精神,强化公务员公仆意识。二是不断完善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全年共6次考录公务员70名(其中公安干警39名)。三是加强公务员考核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党政机关年度考核实施意见,明确了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确定标准,规范了考核奖发放办法。继续实施公务员奖励和健康休养制度。四是规范公务员转任交流工作。对60名市镇(街道)机关中层及以下工作人员组织了集中交流,对105名公务员实施了转任。五是抓好各类培训学习,组织400多名公务员参加《英语300句》培训,3000多名参加依法行政培训,近400名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
㈡加强事业单位综合管理。一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年共实施改革50家。二是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全年共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286家,其中变更45家;新设立登记15家。三是严格实施新进人员考录制。全年通过公开考试,新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6名,其中首次组织了镇(街道)事业单位公开考录城建规划、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36名。四是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奔小康、作贡献”活动,激励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对活动中涌现的2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㈢做好其他日常人事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按照上级规定,单独设置了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科协;完成了市工商联、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三定”方案;审议其他有关机构编制事项41项。二是继续做好安置工作,共安置营及以下干部14名,随调家属6名。按上级有关规定,帮助部分企业干部解决生活困难。三是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津贴及离退休人员生活费补贴,共有1.5万多名调整了地方职务岗位津贴;360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调整了平时考核奖标准;5500多名离退休人员调整了生活费补贴。规范完善了机关、事业单位奖金分配政策。四是出色完成信息报送工作,受到上级人事部门表彰。此外,还扎实做好市镇目标管理考核、转体单位人员安置、退休干部管理和机关工作人员出国(境)报备登记等工作。
一年来,本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引进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人事保证。
一、人才工作方面
㈠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完善政策。制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意见,明确今后几年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政策措施,同时还配套出台了中青年管理人才赴国(境)外培训、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紧缺专业人才、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和高层次引进人才经费资(补)助办法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有10名高层次引进人才获得近40万元的经费资(补)助。推荐:工作总结范文专题
二是开展优质服务活动。集中2个月时间,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走访了近百家企业,宣讲政策,征询意见,了解需求。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家属就业安置、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对200多名企业高层次引进人才进行了健康体检;开展节日慰问、市情通报、参观考察等活动。为切实解决企业引进人才住房问题,拟订了人才公寓筹建方案,基本确定了购买条件、经济补助等政策。
三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国内外人才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以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项目咨询、企业顾问等灵活方式,来我市长期工作或短期服务。对以柔性方式引进的人才,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其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本市同类人才同等待遇。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宣传人才政策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一年来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共发表稿件50多篇;编印《xx市人事工作文件选编》1000多册。
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着手启动“325人才引进工程”。通过各种渠道,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000多名,其中中高层次人才1600多名(本科或中级职称1500多名,研究生或高级职称近百名)。
㈢人才培养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抓好党政人才的培养工作。按照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能力”的要求,我们首次组织选送了20名优秀中青年管理人才,赴德国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重点学习公共管理、国际贸易和工商管理等知识。
二是抓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为期2年的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已结业,53名学员获得结业证书。通过学习,不但系统掌握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实际经营管理能力。
三是扎实推进“115人才工程”建设。加大培养工作力度,开展集中培训和学术技术成果交流,对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7名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实施科研、培训经费资助。
一、建立雇员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机关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推动开发区大发展的客观需要
适应当前大亚湾开发区开发建设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推动开发区科学大发展,这是该区积极探索建立雇员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解决大发展进程中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需要。大亚湾开发区建区以来,虽然在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作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开发区当前大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创建服务型政府机关的要求相比,与加快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的要求相比,目前大亚湾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总量、专业结构以及拔尖人才等远远不足,直接阻碍着大亚湾开发区的大发展进程。因此,探索建立雇员管理制度,是密切结合大亚湾区发展实际的创新举措。
(二)突破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瓶颈”的需要。大亚湾开发区建区之初,市委、市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思路审批大亚湾区的机构编制设置,形成了机构编制精简、工作人员偏少的机构编制现状,使得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难于适应和承担大发展进程中的繁重工作任务。然而,按照《国家公务员法》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通过增加机构编制来进人显然走不通、不可取。因此,为解决人才引进工作的“瓶颈”,以进一步提升大亚湾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探索建立雇员管理制度是一次创新的实践。
(三)增强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需要。“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职,个人操守没有问题,就不会被辞退”,这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的普遍认识,折射出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竞争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弊端,大亚湾开发区选择了探索建立雇员管理制度。
二、建立雇员管理制度的主要做法
大亚湾开发区雇员管理制度所称的雇员,是指区属机关事业单位(含街道办事处)因工作需要,经区编委研究审批,不列入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以合同形式雇用的人员。根据雇用岗位性质分一级雇员、二级雇员和三级雇员。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大亚湾开发区主要抓好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坚持统一管理。雇员的管理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统一管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雇用单位负责雇员具体管理工作。区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社保和雇用单位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雇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二)坚持严格审批程序。雇用单位提前一个季度向区编委提出雇员用人请示(内容包括单位机构编制现状,雇用原因,雇用人数、岗位和雇员等级);区编办初审后报区编委会研究审定;经区编委同意批复后,雇用单位根据雇用人员计划和工作需要拟定雇用方案报区组织人事部门审批;最后由雇用单位和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共同组织实施雇员招聘工作。一般每季度组织一次雇员招聘工作。
(三)坚持“阳光赛马”机制。在组织报名、资格审核、笔试、面试、公示、体检、政审、录用等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严格按照录用公务员的操作程序进行。特别是区纪委、区监察局和区保密机要档案科全程跟踪、监督,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关”,实现操作“透明化”,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四)坚持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对雇员考核实行年度考核制度,由雇用单位负责,考核结果报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备案。年度考核的结果作为雇员续聘、工资、奖惩的依据。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的,奖励1个月薪酬;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经组织考核能胜任上一级工作的可提高等级;对有突出贡献或突出业绩的,将给予专项表彰奖励。试用期考核不称职的,将解除雇用合同。
三、建立雇员管理制度的现实作用
建立雇员管理制度以来,初显的成效有以下四方面:
(一)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一级雇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二级雇员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或中级职,三级雇员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可以说,这些条件要求比公务员招录条件还高,从而使该区在短期内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至今共招聘了51名本科以上的雇员(其中研究生学历有8名),大大缓解了该区急需专业技术人员的压力,优化了大亚湾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结构。
(二)提升了机关事业单位服务水平。通过雇员制度的建立,积极推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建设成为高效运行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步伐。至今为止已先后为区国土分局征地服务中心、规划局、安监局、环保局、两委办等共16家单位招录了高素质的雇员,改变了原有人员队伍的专业结构,有力促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提升了服务水平,推动了大亚湾开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教兴国,人才强市”。多年来,学院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我院实施人才战略的主要做法
(一)拓宽视野,全方位吸纳人才
晋升高职院校以来,学院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院在一面搞好教学工作和学院基础建设的同时,对人才引进工作高度重视。
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新进人员考核领导小组,其中包括学院领导、教务处同志、人事处同志、专业课教师、高教研究室同志以及与拟聘人员相关的系、部负责人。对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应聘人员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社交、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引进的质量。
在选人的范围上,把眼光从市内逐步转向了省内,及至全国,人才的选择也从单纯的以师范类毕业生、对口高校专业人员为主的范畴,转向了社会各届,包括一些科研机构和省内比较著名的大型的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灵活,引进人员素质高、能力强,这也是我院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提升能力,大规模培养人才
为了切实提升人才队伍的能力,我院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对有能力、素质高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由学院出资,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制定了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自2001年始,学院教师每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均维持在20人左右。2002年公派4名教师,2004年公派2名教师到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攻读MBA硕士学位,第一批外派教师现已学成回国,目前表现良好。
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完善在职人员的考核机制。对新引进的应届毕业生,有一年的见习期,通过其在见习期的表现,决定学院最终是否录用。自2002年全面实施人才考核方案以来,学院先后辞退了两名在见习期间表现不好的大学生。对见习期满和学院正式职工,考核主要是通过年终的量化考核来进行的。年终量化考核体系非常完备,对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考核办法。健全人员退出机制,对连续二年在干部考核中居于末位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实行末位淘汰,宁缺勿滥,择优选拔。
(三)建设环境、营造氛围,最大限度留住人才
近几年,学院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适合人才成长的区域、环境,留住人才。从工资待遇、成长空间、生活设施、工作环境等方面不断提高引进人员和在职员工的满意度,为留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我院是省属高校,教职工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单位的效益奖金。国家的财政拨款部分是固定的,工资调整需按国家统一程序进行,而且增资幅度不大。单位自发部分,机制则较为灵活。依据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员工待遇改善的具体步骤,适当调整奖金的发放额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自2002年晋升高校以来,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工作开展的非常得力,发展形势良好。2004年学院的招生实现了2600人,在校生数量突破了5000人;基本建设投资1.2亿,新建了二栋学生公寓、标准的、规格较高的餐饮服务楼和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的、面积为16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其他辅助设施一应俱全。目前,学院在建工程有明年七月份投入使用的32000多平方米的教学主楼,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实验楼和二栋学生公寓、一栋职工住宅楼。建筑面积预计将达到7万多平方米。届时,学院将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恢宏大气的各式建筑,风景如画的校园景观,屹立于牡丹江畔,广招天下贤才。
二、实施人才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我院虽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我院教学和实际发展的需要,如何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严峻而紧迫的任务。与发达地区的同类院校相比,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有关人才方面的政策、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现有的有关人才方面的政策、引进机制和激励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吸引了外来才俊,但仍有部分条款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落实尚未到位。并由此形成了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集聚能力不强等弊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二)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人才资源信息存储不够
人才存量资源作用发挥不够理想,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学院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处于明显劣势。这主要是由学院获取人才的信息渠道过于单一决定的,学院获取信息的渠道目前还停留在各大中专院校的供需见面会、求职者自荐、部份教师引荐和互联网查询等较为保守的方式,不可必免的导致了人才的供需不和谐。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双方协作,合力拓宽人才信息的获取渠道,这也是学院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
(三)与地方人才使用政策的矛盾
**********作为坐落在地方的高校,肩负着繁荣地方经济,推动城市发展的重任,所需人才层次较高。但地方的一些人才安置政策却让我们左右为难,比如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按照我们单位的规模,核定的安置人数每年都在3—4人,这部份人的学历层次通常不高,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用人标准,在使用上存在很大难度。但我们又不能拒收,因为这是地方的行政命令。希望地方政府能够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在人才的使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
(四)交通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看,学院地处牡市郊区,距离市区约20公里。交通本就不很便利,事实上,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已经构成了制约我院实施人才战略的瓶颈。但今年7月份,学院出入牡市的唯一通道——温春大桥,又被地方政府以险桥为名,限制通行,给学院职工和学生的出行带来很大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希望在座的领导能从稳定一方、繁荣一方的角度出发,从支持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这件事情给予关注,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
三、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的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牡政办发[2004]11号文件、牡政办发[2004]23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学院下一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工作步骤:
(一)拓宽渠道,广开言路,畅通信息获取渠道,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学院将发挥高校优势,与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共同协作,引进高层次人才,繁荣地方经济,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
(二)进一步营造区域人才优势
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基础条件蓄积较好。今后一段时期,学院将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大力发展科研,培养一批“懂技术、留得住、下得去”的农业类专业人才,为发展地方农业经济、营造区域人才优势提供支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进人才
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宣传和相关奖励机制的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引进人才,发展学院,建设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