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3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播电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战略转型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具有相对性,与其对应的是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新媒体主要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类型主要包括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平台。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发展较快,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性强等特点,而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用户自身也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因此信息在流动上更加丰富。纵观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从计算机到平板电脑,再到智能手机,新媒体处于持续发展之中,不仅外部环境更加优良,而且获得的收益也不断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具体分析可知,新媒体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时效性。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的传递上速度更快,不仅降低了门槛,而且增强了互动性,有利于人们及时获得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第二,包容性。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新媒体能够传递出大量的信息,而且受众能够采用不同的形式接收信息。单纯体现在受众人数上,就远多于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因此凸显出了包容性,也为该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条件。第三,开放性。如上所述,新媒体中的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其受众人群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年轻群体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生活中、工作中,会推动新媒体的发展。考虑到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所以新媒体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特征和优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时间长,因此经验丰富是最大的优势。分析认为,传统媒体的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信力强。广播电视行业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社会责任,面对政府的监管能够积极主动配合,而且较高的信誉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相比之下,新媒体由于门槛低、发展时间短,公信力往往不足,网络上时常出现虚假信息、造谣现象。而且,监管不力也成为影响新媒体正规性的重要因素。第二,准确性高。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内容的传递上,追求信息的准确性,其根源在于信息的层层把关,而这是新媒体目前无法做到的。以个人用户构建的新媒体为例,为了追求点击量、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或经济利益,用户往往一些不实信息,或者对信息内容添油加醋、修辞夸张,或者选取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降低了信息的准确度,同时也对受众造成不良影响。
(二)发展的困境
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计算机、平板电脑的应用更加普遍,尤其是智能手机几乎每人一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收视终端的数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前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垄断性地位,广播和电视上播什么,人们才能够观看什么,在时间上、空间上受到明显限制。相比之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垄断性地位,人们想要看什么,就能够从新媒体中找到什么,几乎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基于此,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陷入困境。第二,降低了广告市场利益。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广告市场大部分掌握在广播电视媒体手中,广告商看重的是收视率。新媒体出现后,明显分了广告市场的一杯羹,不仅传播范围广,而且成本相对更低。另外,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们不喜欢广告内容,在广播电视媒体中没有抵制措施,在新媒体中则可以选择跳过广告、屏蔽广告等措施,因此更加人性化。广告市场利益的降低,也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困境之一。
(三)战略转型的重要性
基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实现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广播电视媒体的基础上发展新媒体,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也会相应扩大。依托于互动式的信息传播模式,能够实现信息者和受众人群之间的互动,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基础上发展广播电视媒体,能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传播。凭借着广播电视媒体较强的公信力以及丰富的发展经验,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多便利,也为新媒体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了社会责任。另外,广播电视行业和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提供多种多样的视听节目,丰富广播和电视内容;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或意愿进行定制节目,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优化用户体验。
三、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
(一)整合内部资源
广播电视媒体整合内部资源,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借助于新媒体的优势,例如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对内部资源进行大力整合。切实提高导演、编辑、主持人、记者等各个工种的工作能力,分析当下社会中的热点,基于人们的兴趣爱好,制造出优良的视听节目内容。同时,针对原有的节目,应该加强广告和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
(二)打破区域壁垒
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期间,由于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壁垒现象,不同区域之间难以实现联合。对于这一点,应该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量大的优势,实现信息资源上的共享,从而打破区域壁垒。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增加广播电视的传播途径,节目内容更加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受众在节目的选择上空间更大,有利于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
(三)和新媒体有机结合
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结合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做到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媒体中的商业价值潜力巨大,广播电视行业应该借鉴相关经验,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向新媒体进行过渡和转型。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行业具有资源上的优势,可以采用插播热线、策划终端产品等形式,来适应新的环境;或者向互联网和数字电视靠拢,针对定时播放、单向播放的模式进行转变,实现发展与创新。
(四)培养全媒体记者
为了拓宽信息传播途径、加大传播力度,应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全媒体记者。通过新旧媒体的协调,促使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共同传播信息,从而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实现各类媒体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创新广告盈利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证实移动端广告模式是可行的。新媒体工作人员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继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的受众群体。由此可见,在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关注受众的需求,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素。在具体操作上,广播电视媒体的原创性更强,和广告商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应该在新媒体平台下,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特点,吸纳更多受众;同时信息内容的播放要具有针对性,实现盈利的多元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而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特点在于准确度高、公信力强。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在发展中面临困境,体现在受众的收视习惯改变、广告市场利益降低两个方面,因此实现战略转型具有必要性。在具体操作上,应该整合内部资源,打破区域壁垒,和新媒体有机结合,培养全媒体记者,并创新广告盈利模式,从而使广播电视走出发展困境,实现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孙亚飞,冀丽.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及监管[J].科技风,2014(18).
2.吴春晓.以新媒体语境为基准探讨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J].现代交际,2016(02).
3.董锡波.刍议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5(22).
4.全媒体领广电战略转型———BIRTV2012展会剪影[J].广播电视信息,2012(09).
5.李文均,刘毅.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
6.周少四.新媒体语境下省级电视产业的战略转型———以湖南电视产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问题;措施
广播电视播音节目是人民群众获取各类新闻信息和开展学习的主要平台,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言语不规范不仅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信息的获取,还会影响人民群众的认知,特别是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融媒体背景下,所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在主持节目时要时时刻刻规范自身的语言习惯,对于一些“网络用语”要合理谨慎使用,坚持以规范的语言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概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主要指的是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在主持广播电视播音节目时运用合理规范的语言对节目内容进行播报,主持人在使用语言时不盲目跟风,符合国家语言表达正确使用标准。尤其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的广播电视播音与网络媒体相互结合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更需要规范语言的使用。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常见问题网络语言甄别使用能力有待提高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在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进行选择时只重视主持人的广播电视播音能力是否符合要求,往往忽略深入了解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缺乏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广播电视节目时可能会出现随意使用网络语言的问题,没能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广播电视播音节目组缺乏语言系统化管理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在要求主持人规范广播电视播音语言使用时没有制定语言系统化管理机制,没有严格规定语言的使用标准用法,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使用语言时缺乏完善的拦截机制,这不仅仅会体现出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性不强,还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的看法。忽视对节目主持人的培训提高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没有对主持人定期培训,节目主持人可能会出现自身专业性跟不上时展的变化,语言使用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造成语言歧义的问题。
主持语言规范化对于播音主持培养的重要意义满足融媒体时代主持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到目前融媒体时代的特殊性,播音主持行业不仅需要提高职业素养的培养,还需要重视主持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目前我国的主持人培训标准也需要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而进行提高,需要从完善培训的基础理论体系建设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角度来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确保主持人的高素质发展。因此,在进行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教育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从理论层面提高主持人的基础,还需要强化主持人的实践能力,进而充分发挥播音主持的专业才能,提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涵养。提高主持人的独特鉴赏能力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通过进行融媒体背景下语言规范化研究,能够有效提高主持人的鉴赏能力,通过高频度的训练,能够让播音主持人形成正确价值观,从而让主持人可以按照正确的思路对话题进行剖析,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主持人的创造力,形成独到的见解。信息资源海量增长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目前,呈现在广播电视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的信息资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之前,一些通信不发达的农牧地区,很多人只能通过收音机来获取媒体信息,这种现象较为普遍。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化,很多的受众获取信息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和网络直播等多种信息平台来获取媒体信息,这就对从事播音主持行业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主持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播音语言的规范,才能够提高评论讲解的精彩性和信息容量的丰富性,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特别是考虑到互联网融媒体时代下,本地的受众除了收听收看本地电视节目之外,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其他地区的电视节目,这就给传统媒体主持人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在过去的传统广播时代,电视台主持人就像电影明星一样,广大受众只能在电视上可以看到主持人,很难与主持人进行互动与接触。然而,在目前互联网和融媒体的发展下,相关的受众能够利用微博、直播平台、热线电话等形式直接地与播音主持人进行互动,向主持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受众与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人的互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也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较高的语言主持要求。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在对节目主持人进行招聘筛选时应该要严格筛选条件和流程,应选择出专业能力符合要求以及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主持人。融媒体时代下新兴媒体层出不穷,除了改变以往的信息传播模式之外,还衍生出了一大批网络语言,例如“柠檬精”“酱紫“真香”等词汇,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若是缺乏正确的网络语言甄别和使用能力,在使用网络用语时可能会出现不当的网络语言引发热议的情况,还有可能会出现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没有考虑到广大受众群体的年龄段,一味使用网络语言虽然可以拉近与年轻民众的距离,但对于一些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网络用语的受众来说,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只会导致这部严把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筛选流程关分受众的流失,所以严格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筛选流程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另外严格主持人筛选流程还可以避免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招聘人员收受贿赂现象的发生。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在严格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招聘筛选时可以从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这两个方面出发。
例如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从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出发首先可以通过该应聘人员就读的学校专业水平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还可以让应聘人员上交就读的高等院校成绩单和是否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类似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活动,有无获奖证书等,了解应聘人员对就读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舞台表现能力。最后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可以拟订一份现场考题,比如“如何在网络语言泛滥的情况下正确使用网络语言”,要求应聘人员在五分钟之内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主持,通过应聘人员的现场表现进一步了解应聘人员的应变能力。其次,广播电视播音节目组在对应聘人员进行初步筛选之后,还需要对应聘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方面进行了解,首先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可以通过一些模拟场景对进入复试应聘人员进行考核,之后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再安排相应人员观察应聘人员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例如是否有助人为乐,细心,随机应变和判断等特质。通过这两个方面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情况,保证在招聘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时可以筛选出更为优秀的人员。广播电视播音节目组在严格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筛选流程之后还应该在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企业内部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语言系统化管理机制,通过语言系统化管理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出现语言使用错误,并及时纠正的情况,实现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使用规范化。特别是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融媒体背景下,一套合理科学的语言系统化管理机制不仅仅可以提高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专业能力,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合理规范地使用语言,给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还可以及时拦截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并给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留出一定的时间及时纠正语言使用。
广播电视播音节目组想要制定出一套合理科学的语言系统化管理机制时可以从创新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和借鉴相关媒体企业的管理机制这两个方面着手。例如广播电视播音节目组在创新自身的语言管理制度时可以发动广播电视播音节目组内部人员的创意,首先可以让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企业内部员工每个人对传统的语言系统化管理制度提出自身的意见看法,并对员工表明只要创新意见被采纳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之后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企业再统一收集广播电视播音各职员的创新表,最后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企业可以从中筛选出合理科学的意见,对传统的语言系统化管理机制进行更新,制定出一份更为合理科学的语言系统化管理机制。其次,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企业还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去与相关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企业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学习相关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企业的语言系统管理制度来对自身的广播电视播音节目进行创新发展。比如可以使用节目时间延迟的方式,在受众与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之间留出十秒钟的时间,这十秒钟的时间可以让语言广播电视播音栏目组审核人员及时发现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使用问题,并提醒节目主持人,让节目主持人及时纠正。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不断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播音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注重对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培训受众,提高广播电视播音节目的收视率。但在吸引受众方面,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不能一味迎合受众的需要,只依靠通俗的语言满足受众,要根据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找到属于自身的语言特色。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也要重视对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培训,让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可以认清自身的语言使用习惯,确保语言规范化使用。例如广播电视播音媒体企业在对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进行培训时首先要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人进行精准定位,比如新闻报道节目需要主持人在使用语言报道新闻时要发音标准,语速适中,而娱乐节目主持人就需要主持人在使用语言时幽默风趣,可以放松观众的心情。之后广播电视播音媒体可以根据不同主持人的特点邀请不同方面的专家对主持人进行培训,比如对新闻报道主持人进行培训时可以着重培训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结构,如何掌握标准发音等内容,从中提高广播电视播音新闻栏目报道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和语言使用的规范化。
近年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指出,广播电视节目在选择主持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综合素质的考量,不能录用任何存在争议的主持人来主持节目,避免对节目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也体现出了我国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重视。因此主持人的选拔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筛选。在进行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选拔的过程中,需要改变选拔的理念,向主持人综合能力的方向进行倾斜,从而选拔综合素质更高的播音主持人,让播音主持人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依靠个人的素养和主持语言来提高节目的质量,进一步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进步。在原有的选拔过程中,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播音主持人选拔时,更重视主持人外表和形象的选择,而将主持人的语言规树立正确的选拔理念范能力放在第二位。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信息传播途径持续丰富,这都进一步提高了观众的观看要求,因此对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以及语言规范就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表形象,还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规范以及文化修养。这就要求各大媒体部门要树立正确的选拔观,在选拔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于主持人职业素养、语言规范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导向选择,让主持人具备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从而助力节目的高质量呈现。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在规范节目主持人的言语方面主要存在没有严格筛选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标准,缺乏广播电视播音语言使用管理以及忽视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掌握能力这三个问题,广播电视播音节目组若想要在融媒体背景下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言语就需要重视并解决这三个问题。上文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了几点对应措施,希望对广播电视播音节目组完善语言使用规范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荆.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19,2(14):81-82.
[2]崔晓峰.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路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14):143-144.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输;管理维护
1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维护管理的特点
1.1先导性
为了保证广播信息传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人员必须对广播电视的传输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中潜在的问题,降低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故障概率,使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高质量、稳定传输。
1.2安全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仅追求物质水平上的高质量,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人们对广播电视的要求度越来越高,广播电视设备必须保持全天高效稳定地运行。同时,广大观众过大的需求也为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工作负责人员需要做到在对广播电视进行传输系统的维护管理时,又不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工作负责人员必须对广播电视系统的维护管理采取多种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B计划”,以防突发故障,保障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安全运行。
1.3群体性
广播电视系统的维护管理仅仅靠专业系统管理维护人员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还需要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广播电视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树立对广播电视传播系统的安全防范意识,呼吁所有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安全预防工作中去,扩大安全防范规模,保证广播电视传播系统的正常有序地进行。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应该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广播电视传播系统的安全防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4日常性
广播电视传播系统的维护与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将其视为一份日常工作来进行。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确考验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长期地工作很容易让有关负责人员产生厌恶情绪,对工作草草了之,或者在工作强度上大打折扣。日常性地对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管理需要有关负责人员的认真负责,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系统维护管理工作中去。
2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管理方法
2.1建立并完善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管理制度
对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管理,需要制度上的约束与支撑。行而有效的维护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广播电视的应用标准、性能需要系统维护技术人员的熟知掌握。如果在维护管理中发现广播设备出现问题,需将问题报告给上级,听从上级的指令,按照上级的指令对设备进行维修改进。工作维修管理人员在完成维护管理工作后,应该做好每天的工作日志,在工作日志中做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防广播设备突发问题的及时整治。
2.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设备系统也会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改革与创新。这就需要广电公司对广播传输系统的维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维护管理技能,让专业人员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此外,管理人员也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可以提供常用的传输系统故障解决办法。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有替换法、仪表测试法等。替换法即用一个可正常工作的物件替代那个被怀疑有故障的物件,逐一地进行替换,直到找到故障,然后将其排除。物件可以使单板、模块、芯片和线缆等,替换法适用于排除如光纤等传输外部的设备问题。仪表测试法是指用各种仪表进行检测排除故障的方法。
2.3完善设备维护工作
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机房对工作环境的温度要求较高,工作环境的温度必须保持在25℃以下,且机房的空气也不能过于干燥,以免发生静电反应。为了保证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应严格控制传输机房的温度和湿度。随着系统的革新,其技术指标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对传输系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做好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
2.4强化基础维护
专业技术人员应对系统框图和信号流程了如指掌,以便在传输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地找到故障点。
3结语
广播电视的传输系统,需要工作人员的定期维护管理,认真做好工作管理日志。为了保证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强对传输系统的维护;同时,专业技术人员也应该认真负责地对传输系统进行维护。
参考文献:
[1]袁琳.浅谈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5).
引言:为了解决当地偏远地区农民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辽宁省的一些广播电视转播台如营口转播台、大石桥转播台、熊岳转播台等台站又新添了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机。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机都采用功率放大器和CMOS集成电子电路,这样的精密电子电路对供电电压的稳定性和大小要求较高,雷电产生的浪涌电压对其破坏较大,因此功率放大模块和CMOS集成电路时常遭受雷电浪涌电压的侵入而损坏。坐落于高山上的广播电视转播台由于天馈线的增加和特殊地理环境,其遭受雷击的概率更大,特别是在雷雨天气,击毁微波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下面我们对防雷问题探讨一下。
1.雷电的形成和分类
雷电及其特性。雷电是一种大气中带有大量正、负电荷的雷云放电的结果。这些正负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使其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这就是雷。雷电按其产生的机理分析,分为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三种情况。直击雷,指带电的云层与建筑物或是大地上某一点(如避雷针等)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主要危害建筑物及其内部的人和电子设备。破坏性很强,直击雷的最高电压值通常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其电流值也可达几十KA乃至几百KA,雷云在极短的时间就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瞬间功率值非常大。对于广播电视转播台,直击雷主要是通过天线入侵的。感应雷,在雷电击来时,因为雷电产生的电流的急剧变化而在电流通道附近感应所产生的巨大的电磁场,对设备机房内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损害,周围的金属器件也可能因巨大的感应电流温度急剧升高酿成火灾。这种雷电的主要使电子设备的电源部分发生损坏。雷电波的侵入:是指供电架空电缆遭受雷击或产生感应电动势时沿各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高电位冲击波。其传播速度在150m/s左右。对广播的播出环节极易造成干扰,形成干扰源。
2.广播电视转播台雷击灾害特点
雷电给广播电视转播台带来的灾害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电力线感应雷造成微波设备损坏。雷电波侵入电力线,在电力线上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当感应电压超过微波设备的耐压水平时,将导致设备烧毁。
(2)地网反击造成发射机电源系统损坏。由于雷电流造成地网电位过高时,而电源变压器电位不随地网变化。所以,电能从设备外壳逆流到电源,出现反击现象。如果安装了避雷器,会出现从接地网格线通过避雷器向电源线放电的逆流现象,从而造成电源系统故障。
(3)直击雷经馈线导通对发送设备造成损坏。当直击雷击中铁塔后,雷电流通过天馈系统以感应电流方式对发射设备产生危害。
3.防雷避雷措施
(1)经过转播台站的电缆金属护套在进入台站处需要做好保护接地,电缆内的空线也应做好接地。站内区域禁止布放架空电缆。
(2)设备机房里的强电桥架应每间隔5米连接到接地网格上。电缆桥架、金属门窗、设备金属外壳以及其它金属管线,都应良好接地并互相连接。
(3)微波天线应设计安装在避雷针保护区域内。控制塔灯的每根火线均应在入机房处分别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隙避雷器,零线就近接地。
(4)避雷针应可靠焊接到引下线上。利用40mm×4镀锌扁钢作为引下线。引下线与接地网格的连接点和接地引入线与接地网格的连接点间距要大于10m。
(5)避雷带应设置在机房平层屋顶的女儿墙上,其网格尺寸不大于20m×20m,建筑物四角应设雷电引下线,可利用建筑物四角柱内2根以上主钢筋作引下线,其上下分别与屋顶避雷带和地面下接地网格可靠焊接。建筑物屋顶突出的烟囱、钢爬梯、旗杆等金属突出物都应就近与避雷网格焊接。
(6)广播电视转播台交流电变压器高压侧和电力变压器低压侧的每根相线,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氧化锌避雷器。变压器的金属外壳、低压侧的零线,以及经过变压器的强电电缆的金属保护层,都需要保护接地。
(7)进入转播台的低压电缆最短为50米,三根火线及零线在进交流屏之前,分别对地加装可靠避雷器件,屏内的零线不再另做接地。
关键词:广播电视系统;故障;维修
人们的业余生活主要是观看广播电视节目,这样就使得现在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更加的高,因此,广播电视系统在逐渐进行体制改革,这也慢慢成为了广播电视企业在经营的时的趋势。广播电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成本核算问题,要摒弃原有的维修维护成本不计入成本的做法。为了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系统,在技术方面要进行改进,同时在设备维护方面也要进行改进,在成本方面进行节约。以前,在对设备进行维修和养护的时候,通常都是定时的,这样的做法是不能很好的满足现在的发展需要的,因此,在进行设备维修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维修工作成本得到控制,同时也要在维护技术上进行改进。
1 状态维修技术的内容
1.1 预测性维修
预测性维修是根据潜在的故障进行的在线或者是离线测量,根据信息来安排维修技术。在进行预测性维修的时候,要依靠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对潜在故障进行分类,然后对其严重性进行判断,对检查的设备是否要从系统中去除或者是立即采取应对措施进行确定。在进行故障诊断的时候,要有非常多的信息,同时要保证信息是有用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也能更好的进行诊断决策。广播电视系统在运行的时候要应用先进的监测仪器,这样能够更好的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掌握,同时也能根据其进行诊断,这也是实施状态维修的前提。在进行信息采集的时候,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要获得有用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故障进行分类,同时也能对故障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1.2 可靠性评估
设备和元件在运行过程中,对其运行状态要进行综合的监测,然后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这样可以更好的对维修计划进行制定。对广播电视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要建立在对单一设备元件进行可靠性评估的基础上,对系统中的各个设备元件进行可靠性评估以后,才能更好的对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更好的评估。系统可靠性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结果,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可靠性通常要建立在杆塔、导线、绝缘部件以及相关的元件可靠性基础上的。在进行可靠性评估的时候,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在进行评估的时候,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可靠性应用技术和可靠性管理。可靠性理论基础通常包括可靠性数学和可靠性物理,可靠性数学主要包括概率统计问题,可以对设备失效的规律进行掌握,这样能够更好的对设备元件情况进行确定。可靠性物理主要研究失效机理,对失效的原因进行探索。可靠性应用技术包括指标确定、系统设计以及系统试验和可靠性评价。广播电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是由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可靠性构成的,因此,在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判断的时候,要对系统的运行信息进行掌握,同时也要对运行状态的变化情况进行掌握。
2 广播电视系统应用尝试
2.1 系统构建
在进行广播电视系统构建的时候,要具有实用性和高效性,同时在进行系统构建的时候要保证系统是有一定的规范的。系统要具备预警和告警的功能,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掌握,并且可以及时进行处理。系统的预警和告警要有一定的权限管理,这样可以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及时进行排查,同时在进行处理的时候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处理时的切实性。系统在构建的时候要具有很好的开放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系统在理论和操作方面更好的进行更新。系统在进行设备状态检修的时候,要能够为短期和长期的操作提供基础,这样在进行设备状态测试的时候要对信息进行收集,这样能够更好的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可以更好的对设备情况进行掌握。
2.2 详细设计
客户端模块,主要完成系统的在线监控、数据分析、数据处理以及数据上报等功能。高级用户可修改在线监测告警及预警的技术指标门限。对于在线监测测得的数据可自动存档,并能打印出结果,本系统还可存储和打印故障检测数据。控制端模块,主要实时地、快速地完成监测信号量的采集,并对各种采集的模拟量信号、数字量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数据库模块,主要完成数据的存储、分析、查找等功能。在此模块中有一个元器件预防失效分析记录数据库。广播电视设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电子设备,它出厂时是经过严格测试的,其所选用的元器件也是经过严格挑选和试验的。在使用初期,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很高的,但随着使用年头的增加、使用环境的不稳定性、使用过程操作的不规范陛都会使设备及其元器件受到损坏,从而影响广播电视的传输质量,甚至造成停播。如何在其受到稍微损坏时就来加以改进或更换,从而来降低事故的突发呢?这就是对元器件采取失效的预防措施。
对广播电视系统中重点的部位和容易受到损坏的器件要做好事先的预防失效记录,这样能够在器件出现轻微的损坏的时候就能够进行及时的更换,保证广播电视系统运行不受到影响。在对器件进行记录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调查情况建立档案,在档案中要对器件的名称、用途、使用环境、使用时间和工作条件进行明确,同时对容易出现损坏的原因也要进行明确。对器件进行检查的时候要保证一定时间要进行一次,在检查的时候要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掌握,同时对外观也要进行检查,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器件是否出现变化进行掌握,同时也能更好的明确外观是否收到影响,然后根据检查的情况进行记录。对于一些要在高温和高压地区使用的器件在进行检查的时候要更加认真和严格,检查过程中要对温度和电压都进行测试,在进行测试的时候要看其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然后进行记录。对于曾经出现过故障的器件在使用的时候更要做好失效分析工作,并且要做好记录。通过对故障数据和预警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能够更好的对系统进行宏观的判断,同时也能有个更好的认识。辅助排障功能系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其开放性较高,对于最新的检修与故障处理经验都有记录,故障定位较为准确。
3 结束语
广播电视设备在检修方面经历了很大的改变,在经历了事后检修和定期检修以后,现在对设备进行检修慢慢转变为了状态检修,这样的预知检修能够更好的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判断,可以在故障出现前及时进行处理,设备状态检修对确保广播电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意义是非常大。状态检修在实施的时候要依靠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因此,在对设备进行状态检修的时候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积极累积设备运行资料,利用带电测试、运行巡视、停电检查等传统手段实行过渡性状态检修工作。另一方面,大力研究和推广在线监测和状态诊断技术在广电设备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于金良.浅谈数字电视的网络传输与前期调试[J].中国有线电视,2008(4).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台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群众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要求。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的广播电视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是每一个广电行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确保节目质量。广播电视节目是通过采、摄、录、编等工序制作完成的,它是集体制作的成果。节目技术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节目各环节制作时的质量,要播出节目必须经过节目审核和技术审核,只有通过这两项审核的节目才是合格的播出节目,它的技术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安全播出质量。
从播出的角度讲,安全播出质量包括播控切换技术质量、播出链路设备技术指标质量以及各栏目节目自身制作编辑质量。播出技术质量的优劣总体上讲是指节目播出时图像声音质量的好坏,包括图像切换时是否跳动,图像相位是否偏移,图像副载波是否锁定,播出录像机与系统是否同步,卫星直播信号质量指标是否达到播出要求,是否与播出系统帧同步锁定、色相位调整是否满足播出质量指标等。安全播出质量是各个节目部门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也是保障节目收视率的基本前提条件。搞好安全播出是节目制作、节目播出有关部门共同的责任。
以人为本。安全播出,人员保障是关键。播出管理需要人,操作机器需要人,设备的维护需要人,为实现安全播出目标所需做的一切工作都需要人来操作、安排、落实和完成。而电视节目播出中的错播、漏播、停播、误播、截播和黑屏等,人为因素占八成以上。可见,人的作用在安全播出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对此,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强调业务理论水平。部门定期组织由工程技术人员对播出人员进行数字技术、电视播控和发射等业务理论的培训,使大家对各类播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正确的操作规程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注重业务再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业务再培训,采用派出去、走进来的方式学习。坚持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全员、全程和全面培训、使播出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第三,加强业务技术训练。积极开展岗位练兵,鼓励大家多动手,勤钻研,经常组织对事故进行应急操作或处理的演练。举办技术能手竞赛,对学理论、学技术,提高科学管理与维修都有促进。第四,组织业务经验交流。召开部门播出会议,总结工作,布置安排任务,采取互教互学、相互交流的方法,使得大家对设备的状况心中有数。参加新技术、新设备的展览会,组织有关人员走出去参观取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其开阔视野,增强创新能力。
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播出部全体工作人员的行动准则,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安全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重要播出保证制度、检修制度、技术资料图纸保管和仪器管理制度、奖惩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只有严格执行这些管理规章制度,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就才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当然,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满足党和政府对宣传工作的要求,满足广大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收视需求,满足播出节目本身的客观要求。一句话,就是满足安全、优质播出的需求。
设备升级维护。播出是广播电视实现媒体作用的最后一关,也是最关键、最基础的部分。先进的广播电视播出设备和有效的技术手段是优质播出的保证。目前我们更新了设备,选择了安全系数高、稳定性好的嵌入式网络硬盘机,力求安全、可靠、性价比高。在选择其他播出设备时,首先考虑的是技术指标要满足播出要求,安全稳定,便于操作。
此外,还需加强播出设备维护管理,做好技术保障工作,降低系统设备事故故障率。安全播出要求电视播出系统硬件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的工作运行状态,必须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目标计划,明确设备维护责任人,建立设备维护档案,严格维护验收复查。
随着电视数字化、自动化技术设备的不断应用,各部门应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将播出维护工作重点放在对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维护保养方面,做到有检修计划、有组织实施,大大地降低设备故障率,确保播出系统的正常运行。坚持维护制度,在不影响播出的前提下,对各关键部位实行重点维护以及对播出UPS不间断电源系统进行维护处理,做到一般故障不过夜,难点故障及时处理;对送修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实行送修责任制、催办制并记录在案,并制定了播出系统各种突发故障的应急处理方案,对突发故障部门领导、业务骨干随叫随到等管理制度,为处理各种播出技术突发事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樟树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栏目责编:曾 鸣
【关键词】广播电视;干扰因素;卫星信号
1解决广播电视卫星信号干扰的重要性
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应用中,卫星传输技术具有较好的传输稳定性,其使用性能远超过电缆和微波传输技术。随着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的直播要求为不间断优质播出,观众对广播电视的收视体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阶段卫星信号传输成为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首选技术,但由于卫星信号的传输具有开放性,因此在卫星信号传输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节目质量与播出效果受到影响。
2干扰广播电视卫星信号的相关因素及解决方案
就目前常见的卫星信号干扰因素而言,主要可以自然干扰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
2.1自然干扰因素
2.1.1日凌干扰
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期,地球、卫星、太阳会处在同一直线上。地面站的卫星信号对准太阳,地面站的接受天线将会受到太阳辐射的干扰,干扰信号会与卫星信号相重叠,导致卫星信号被中断。日凌干扰是有规律可寻地,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清楚的对日凌干扰的发生日期和具体时间进行预计,并在日凌发生前对受影响的信号进行确认,并做好信号的切换准备。一般方案为央视重要节目采用卫星信号切换为DS3信号;省级卫视、付费加密的上星节目可采用异地机房卫星备份,使用不同城市机房卫星源,通过日凌干扰时间差异进行合理切换,保证下传信号的正常播出;其他无备份节目,使用指定节目或图卡信号临时垫播。在日凌发生阶段需要根据应急切换方案对将受影响信号进行备份切换,在日凌结束之后,确认卫星接收机信号状态无误后切回卫星信号。目前市场上,部分品牌卫星接收机使用自动检测恢复机制,在日凌干扰结束后输出信号可自动恢复正常,有效地减少日凌的影响时间。部分接收机日凌结束后会出现画面异常,解扰异常、音视频不同步等问题,使用该类性能的接收机,需要运维人员及时重启处理。
2.1.2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是电子、电气设备所必然受到的信号问题。移动通讯、雷达、导航、广播电视等通信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现阶段的工业设备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其输出的功率会产生强大的空间辐射干扰,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的电磁空间越发普及,电磁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因此日常的广播卫星频道很容易会受到电磁干扰,导致节目画面出现马赛克等问题,当电磁干扰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卫星信号的终端接收异常。电磁干扰作为一种随机干扰问题,其产生的事件、出现的事件和产生的强度是不固定的,并且电磁干扰很难找到有效的规律,给排查工作带来较大难度。若没有查清楚干扰源和途径就需要构建屏蔽网工程来进行干扰预防,不过屏蔽网工程量较大,耗时和耗财较大。基于广播电视系统可以将卫星信号中进行光缆连接,从而构建起关联卫星站系统,以确保地面卫星信号的自由切换,确保电磁干扰产生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信号切换。当地面站发生干扰时,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干扰弱的信号站,从而实现干扰的避免。
2.1.3邻星干扰
近年来,随着世界的卫星通讯的快速发展,同步轨道的卫星数量越来越多,卫星间的间距不断缩短,卫星通信频率受影响的问题频繁发生。因两卫星之间的间距过近,扰和干扰卫星的下行电磁场会出现重叠区域,在重叠区就会产生卫星信号的干扰,其原理为扰卫星地面站接受卫星信号的同时,天线旁瓣会接收邻星同频信号,导致接收端的误码率增加,信噪比降低。邻星干扰的解决对策为,采用4m以上的大尺寸电动天线来进行邻星干扰的信号接受,并将其用于卫星天线的调试。在满足卫星接受标准的前提下,还可以将天线进行调整,配合极化确保卫星信号的有效接受和邻星信号的有效避免。但天线调整的难度比较大,需要较高的调试技巧,因此若没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建议采用天线调整来解决此类问题。
2.1.4极化干扰
极化干扰指的是卫星通信中比较常见的干扰形式,随着地球站的长时间工作运行,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极化隔离度降低,进而产生极化干扰。在卫星链路之中极化隔离度主要分为发射计划和接收计划两部分。接收极化隔离度是由卫星天线发射极化和地球接收极化构成。在日常的信号接收过程中,若天线出现调整都需要进行极化调整确认。一般极化干扰问题在卫星站和地面站都会产生,其表现是天线的反计划信号干扰正极化信号,一般极化干扰信号相对有规律,可以利用频谱仪进行检查。在极化干扰产生的时候,需要对卫星地面站进行重新调整和接收,在调整后极化干扰消失之后,就可以说明卫星信号接收端存在极化问题,若调整结束后仍存在极化干扰的时候,可以咨询地面站对信号接收情况,若无问题,则说明卫星站端出现干扰,需要通知卫星站进行干扰调整。
2.1.5雨衰干扰
当电磁波穿过降雨区域时,雨滴会吸收电磁波能量且对电磁波产生散射,造成电磁波呈现非选择性能和缓慢时变特性的衰减。散射还会导致大范围无线电干扰并对电磁波产生去极化效应,导致信号劣化,影响系统可用性,这些衰减和干扰称为雨衰。以接收C波段的115.5°中星6B卫星和125°中星6A卫星为例,卫星信号场强大于44.5dBw,选用增益34dB、口径1.8米的天线可以达到门限值内正常接收。C波段下行频率范围为3.625~4.2GHz,雨衰约为0.5~2dB,选用增益39.3dB、口径3.0m天线即可补偿雨衰。为了给前端接收机提供稳定可靠的信号源,还需考虑电缆、功分器等损耗,一般使用增益43.1dB、口径4.5m的后馈接收天线。以接收Ku波段的134°亚太6号卫星为例,卫星信号场强达52dBw,选用增益40.8dB、口径1.2m的前馈天线可以达到门限值内正常接收。Ku波段下行频率范围为12.25~12.75GHz,波长与雨滴大小相近,雨衰非常明显。降雨时衰减约为7.5dB,选用增益48.7dB、口径3.0m的天线可以满足要求。但遇大雨和暴雨天气时,衰减最高可以达到11dB,一般使用增益52.6dB、口径4.5m的后馈接收天线满足最大要求。
2.2人为干扰生要包括转发器占用和非法恶意干扰等
人为非法干扰一般为人工未授权使用转发器资源,非法上行链路载波信号对原始转发器信号形成干扰。从技术角度来看,卫星转发器的主要部件是高功率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当输入功率幅度低于饱和点时在线性区域中工作。当输入功率进一步增大超过饱和点时,进入饱和区域或过饱和区域。为了避免将卫星功率放大器推入饱和区或过饱和区,地球站在实际使用中严格执行上调功率控制,或在大功率放大器之前增加限幅器,以便中继器可以避免尽可能在过饱和区域工作。如果存在恶意的高功率上行链路干扰,则转发器仍然可以在过饱和区域中工作。因此,只有上行地球站严格按照运行规则使用转发器,才能保证转发器的合理安全使用,保证卫星信号的正常传输。在卫星地面站接收时,运维技术人员应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总体要求,密切监测卫星信号的状态,如果出现异常状态,立即实施应急预案。
1覆盖场形绘制流程
考虑到移动收测过程中,场强仪自动记录的测试数据会随着周边环境的影响出现波动,需要对几千个收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尽量确保数据的有效与准确。整个覆盖场形绘制的基本过程如下。第一步:对收测数据进行均值处理,降低测试与计算误差。第二步:根据发射点与测试点的经纬度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第三步:根据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和测试位置属性等技术参数,采用DavidsonModel传输链路损耗模型计算测试方向上的传输损耗,推算出该方向上的有效辐射功率ERP值。第四步:根据该方向上的ERP值、覆盖中值场强和传输链路损耗模型来计算该方向上的覆盖边界距离[3]。第五步:根据覆盖边界距离、发射点经纬度以及发射点至测试点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计算覆盖边界点上的经纬度。第六步:自动生成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两张覆盖图,并自动生成包含覆盖点经纬度、发射点至覆盖点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覆盖边界距离的“覆盖收测计算数据.xls”文件。
2覆盖场形绘制的程序实现
覆盖场形绘制的Matlab程序由主程序调用覆盖计算功能函数子程序的方式实现。2.1主程序设计。Matlab主程序的实现流程如图1所示。(1)可交互参数输入覆盖场形绘制的计算涉及到一些基本参数,主要包括发射点经纬度、发射频率、发射天线高度、发射天线类型、位置属性(例如大城市、中小城市等)、覆盖中值场强、测试天线增益、测试接收天线高度、覆盖规划接收天线高度、覆盖计算距离初值等。为了灵活设置参数,将需要输入的参数设计为对话框形式。其中发射天线类型、节目类型以及位置属性均是以选择不同代号的方式实现计算参数的确定。(2)测试数据导入采用德力DS2500场强仪移动收测得到的数据包含了测试点经纬度和信号接收电平,其格式为CSV(Comma-SeparatedValues),因此将Matlab程序设计为可直接导入CSV格式的测试数据接口,并自动统计导入数据的数量。(3)测试数据均值处理导入的测试数据利用Matlab中的Smooth函数进行均值平滑处理,输出数据为测试数据中的前5个与后5个的中值。(4)调用覆盖计算功能函数覆盖计算功能函数作为子程序提供给主程序调用,实现了循环计算出各测试点对应的覆盖边界距离、覆盖点经纬度以及发射点至覆盖点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5)输出覆盖收测计算数据文件利用Matlab中的xlswrite函数,输出包含覆盖计算功能函数结果的文件。(6)绘制覆盖图利用Matlab中的plot和polar2函数自动绘制X-Y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覆盖图,例如针对无锡地面数字电视DS-33频道收测结果完成的覆盖图如图2和图3所示。2.2子序设计。覆盖计算功能函数子程序的实现流程如图4所示。(1)计算测试点的场强值根据收测到的测试点接收电平,并通过测试天线增益以及测试信号频率计算出测试点场强值[4]。(2)计算发射点至测试点的距离、发射点至测试点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首先将发射点与测试点的经纬度转化为以弧度为单位的经纬度值,再转化为以地球球心为原点的XYZ坐标值,以此计算出发射点至测试点的距离、发射点至测试点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3)创建发射天线垂直场形计算模型由于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频段、层数以及下倾角等各技术参数均不相同,因此不同发射天线有不同的垂直波瓣场形,由各天线供应商提供。为了在Matlab程序中仿真各发射天线的垂直场形,必须采用相关函数进行拟合。经过对多种发射天线垂直场形的演算,推导出采用y=sinx/x这一基本函数来拟合,且通过代入a、b、c、d这四个参数实现对不同发射天线类型的调整,使得拟合曲线尽量与厂家提供的垂直场形保持一致。具体函数为y=abs(a(sin(b(x-c))/(b(x-c))))+d,其中参数a和d为幅度调整,且a+d=1;参数b用于调整第一零点位置;参数c为发射天线下倾角。表1为拟合的三种发射天线参数值,拟合后的天线场形如图5所示。通过主程序入口参数输入的发射天线类型的代号,选择不同的发射天线垂直场形拟合函数。(4)计算测试方向上的ERP根据发射点至测试的距离、发射天线高度、测试信号频率、测试天线高度、测试点位置属性等技术参数,采用DavidsonModel传输链路损耗模型计算测试方向上的传输损耗,再根据测试点场强值计算出测试方向上的ERP值。(5)计算测试点对发射天线的仰角根据发射天线高度和发射点至测试点距离计算测试点对发射天线的仰角值。发射天线垂直场形下的各参数示意如图6所示。(6)计算发射点与测试点射线方向上的最大ERP发射点与测试点射线方向上的最大ERP也就是在发射天线垂直波瓣上的最大ERP,由于实际收测过程中测试点距发射点的距离远近不一,测试方向上的增益与发射天线在垂直波瓣上的最大增益存在差值。因此,首先根据发射天线垂直场形和仰角计算出该差值后,再修正到测试方向上的ERP得到最大ERP值。计算测试方向上的覆盖距离、覆盖点经纬度,是根据发射点与测试点射线方向上的最大ERP和覆盖中值场强,计算出测试方向上的覆盖距离,再由覆盖距离计算出覆盖点的经纬度。考虑到VHF/UHF频段的广播电视是视距传播的,覆盖距离通常小于100km,该距离与地球半径6378.2km相比要小很多,为此可简化覆盖点的经纬度计算,以发射点的经纬度作为参考,采用差值的方式近似计算。作为通用的计算方式,假设某点所在位置的纬度为±α°,经度每相差1°时的距离相差为:6378.2×2πcosα/360≈111.32cosα(km)地球的子午线长度为40009km,纬度每相差1°时的距离相差为40009/360≈111.14km。覆盖点经纬度计算公式如图7所示。
3覆盖场形在地图上的显示
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掌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情况,可将Matlab程序自动计算生成的包含了覆盖点经纬度、发射点至覆盖点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覆盖边界距离的“覆盖收测计算数据.xls”文件,通过在Mapinfo地图中创建点的方式生成二维覆盖图[5],如图8所示,可明确覆盖行政区域的情况。此外,可通过KML生成软件将收测结果转换为可直接由GoogleEarth打开KML文件,文件转换界面如图9所示,在GoogleEarth中的三维覆盖场形如图10所示。
4小结
利用Matlab开发程序方便地实现对移动收测数据进行处理,并自动计算和绘制出全向的覆盖场形图,其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息息相关,若在测试过程中经过高架、隧道等特殊路段会导致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因此在选择测试路径时应尽量选择平坦、开阔的道路,确保计算结果尽量符合实际覆盖状况。将计算结果导入二维或三维地图中,可更加清晰地掌握和分析覆盖状况,特别适用于发射天线改造后的覆盖测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提文雁,段卓骏.调频广播覆盖场强预测与实测分析[J].广播电视技术,2017(2):103-110.
[2]陈德泽.调频电视场强测量应注意的问题[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7):132-137.
[3]陆建华,陈宏,张殷希,等.无锡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测试与计算[J].电视技术,2009,33(3):9-11.
[4]GB/T14109-93,电视、调频广播场强测量方法[S].1993.
关键词 广播;电视节目;剪辑;技巧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21-02
1 节目剪辑的风格确定
1.1剪辑风格的定义
剪辑师对于节目后期的剪辑整体构思就是剪辑风格所决定的,其体现着剪辑师对于节目意图的理解和对内容和结构的掌握。如果想要将节目掌握到位就需要剪辑师具有相应的业务素质。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广播与电视的节目众多,形式多样,新的节目又在不断涌出,这已在客观上要求剪辑师具有更高的水平。假如想要形成独特的节目剪辑风格就要求剪辑师对不同类型的节目运用不同的剪辑方法。
1.2剪辑前的工作准备
在面对一部需要剪辑的广播或电视节目时,剪辑师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从整体上去体会一下节目,做到对节目心中有数,从根本上明白编导者的创作思想和追求。之后还要考虑到节目的内容、风格、形式等元素,以此来决定运用怎样的剪辑方法,形成何种风格。此外剪辑师还要明白一点,那就是表现形式是为内容所服务,不能只因关注形式而忽略编导的创作思想与追求。所以,剪辑师要把节目的形式与主题和内容以及结构进行有机的结合。
1.3确定剪辑风络
广播与电视的剪辑风格一般是由很多元素所决定的,但主要是根据相关体裁以及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广播与电视节目的种类繁多,各种类都有自己风格,需不同的表现方式。就算是同一类型,也会因为主题的不同而需要不一样的剪辑风络。
2 电视节目剪辑时需要注意的规律和技巧
2.1电视节目剪辑是要遵守的相关规律
不单是娱乐类或是新闻类的节目,所有的电视节目其原则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相应的排列次序进行组合、连接的。观众能从节目中看到统一的整体是因为电视镜头的延续、发展、变化都遵守了相应的规律。
2.1.1镜头组接一定要符合影视表现的规律和观众思想
镜头的组接是一定要符合人们生活以及思维的逻辑。如果不符合了相应的逻辑观众就无法理解。所以在做节目时,要表达出主题或是中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和思维逻辑决定选用的镜头,并把这些零散的镜头组合和统一起来。
2.1.2景的变化需要步步进入
一般而言,在拍摄一个场景的时候,景物的发展不能过分强烈,否则会导致无法连接的情况出现。相反,如果景色的变化比较细小,再加上拍摄角度变化也不大,拍摄出的镜头组接也不容易。综上所述,在拍摄的时候,景色的发展变化要步步进入,这样拍摄的镜头才能顺畅连接。
2.1.3不跳轴
跳轴指的是摄像机的机位不能发生混乱。例如看篮球比赛时,所有摄像机都在一边,假如整个场景都是一个队伍从左向右,到特写只看见一个队员带球往左攻,由右向左又由左向右,观众看了后,一定会感觉不适应。分析原因,是因为在做节目时,这种对轴向严格要求的情况不多,但剪辑时如果遇到画面过度就会比较别扭,虽然景物不存在问题、动作也是连接的,可以又无法找到原因那就是出现跳轴了。
2.2分析电视节目剪辑的技巧
2.2.1镜头长度选择
全景包容景物较多的时候每个对象所占用的画面比例小,观众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看清时,镜头画面停留的时间需要长一点;中近景要短一点,特写的镜头所包容的景物较为单纯,景物在画面大且清楚,镜头的长度则还要再短一点。根据画面信息量的大小或者是构成的复杂性来决定画面停留的时间的长、短。
2.2.2镜头的连接
常见的镜头连接方式包括:左路出左进、左出右进,其意思是主体方向是从画框右方出画,组合的主体进入画框方向应为左方;坚持以动接动,以静接静的组接原则,避免导致跳轴或是视觉的错位;合适的运用划像:分成划出、划入。其中划的技巧中还有帘子卷起或放下的帘出、入的形式和缩小或者扩大圆圈来表现国画的圈出、入的形式。在电视的剪辑中,当切换连接不顺或是太生硬时,就需要用叠化的方法来确保转换的顺利,叠化指的是淡出、淡入,类似舞蹈的幕落的情况。还有就是电子等特效果方面的使用,在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对于复杂的电视特效是不经常使用的,这是因为运用特技会让画面失去原有的质感,但是简单的特技是非常有必要的。
2.2.3运用好同期声
在电视节目中同期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不单可以丰富画面的语言,还能增加听觉方面的效果,并以此来实现并还原真实现场的需要。特别是访谈类或采访类节目,其提供了节目事实有的相关信息,为画面主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提供了丰富的节目的信息,这些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
3广播节目的剪辑
3.1突出媒体的特点
3.1.1突出作品的主题
自然、真切的开阔性的解说词是展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方法,因为广播节目的剪辑缺少画面、布景等展示的手段,所以解说词就显得非常重要。
3.1.2转换时空场景
电视节目的时空转换是可以直接展现的,但是广播节目的剪辑则无法做互这一点,所以对于转换的时空就要依靠解说来进行表现。
3.2选择情节结构来适应观众的需求
现在的观众并不是不需要广播节目剪辑的这种方式,只是部分观众的审美发生了一些变化。观众所需要的是浓缩、精选后的艺术形式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所以,在广播节目剪辑时就要精选,并且是在不牺牲情节完整性与人物饱和度的情况下进行的。广播剪辑的表现有一定的制约性,电视节目中一些以动作为主的场景无法适用于广播展现。所以广播进行录音剪辑的时候要做到有所取舍,要确保节目的连贯性,同时让情节按照原有的方向发展前进。
3.3加强声音表现
只靠声音来表现是广播的弱点,但也是其的独特之处,没有画面的声音可以带给人们无限的想像。在广播的剪辑中,合理、科学的运用音乐,音响效果,是打造出优秀广播节目所不缺少的方法。
4结论
在对广播和电视节目进行制作时,剪辑技术对整个广播与电视节目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剪辑技术直接影响着广播与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的效果,所以在对节目进行制作时,要注重相应的剪辑技术。
参考文献
[1]杨铁成.电视节目后期的剪辑技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对应的本科专业为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艺术史论、戏剧学、电影学,专科专业为影视编导等。
1.考试时间
2016年1月1日考试,相应考生于2015年12月30-31日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到考点报到,缴纳报名考试费并领取专业课考试准考证。
2.考试地点
蚌埠学院 蚌埠市大学城曹山路1866号。
3.考试科目(内容)及分值
考试科目为4个,分别为文学基本知识、影视艺术常识、编导创作和影视评论。满分300分,其中文学基本知识60分,影视艺术常识60分,编导创作90分,影视评论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