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3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期末成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药学专业 药理 试卷成绩 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C
通过对考试试题和学生成绩进行分析,教师能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后续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分析对象为本院2013级药学专业药理期末试卷共计209份。本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共计96学时,其中理论76学时,实践20学时。学生所用教材均为万军梅,李军梅主编的《药理学》第l版教材,授课主要由一名副教授采用多媒体及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期末试卷由课程组命题,题型包括客观题40分和主观题60分,共计100分。试卷均是集体阅卷,采用流水作业,最后经过复核再统一登分进行试卷分析。
2 结果
2.1考试成绩分布
试卷满分为100分,平均成绩为66.17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12分,试卷及格率67.94%,优良率24.88%。分数基本呈正态分布,各分数段分布如表1所示。
2.2试卷题型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题型7类,共58题,满分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20分,多项选择题10分,判断题10分,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10分,案例分析20分,处方分析题10分。每类题型平均得分情况如表2。
2.3试题质量分析
从表3试题治疗分析表中可以看出,本试卷中各类题型难度评价比较合适。但区分度存在差异,其中填空题区分度较低,不到0.3,在今后的试卷制作中要适当进行修改。
3 讨论
3.1存在问题
药理课是我校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相关岗位课程奠定重要基础,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这从平时与他们的交谈可看出。但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考试卷面不及格有67人,占32.06%;相反,卷面达优秀仅10人,占4.78%,成绩分布虽然呈正态分布,但其中填空题的区分度不到0.3,故试卷虽整体难度适中,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卷面最高分97分,而最低分仅12分,说明学生之间差距相当大,究其原因,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均有关系,很多学生反映药理知识不太容易掌握,内容太多,杂而抽象,药物种类繁多,抓不住重点,难记;所以平时虽然也认真学习了,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
3.2解决方法
3.2.1理论联系临床
药理学的特点是药物繁多,各类疾病治疗药物层出不穷。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临床各类药物治疗的病例进行筛选引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主体,以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学习。
3.2.2引导学生学习
药理课程的学习是以医学基础知识为根本,涉及到的基础课程比较多,教学中教师要把相关知识与解剖生理、微生物及病理等课程知识前后联系,教会做到融会贯通,理解记忆。另药理学习也是有法可求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学会总结归纳,如列表比较共性与个性、同中求异等
3.2.3完善资源库建设
药理课程是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但内容较多,光靠教师讲授,效果较差。而目前虽已建立了资源库,但学生不愿意登录课程网站,更不愿意看习题。因此,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改革模式。课程建设中可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收集、分类、筛选、整理出了涵盖了各个章节知识点内容的试题库。试题库的大部分试题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尽可能减去怪题和偏题,保证了试题库具有较高的评价尺度。另在设计制作中可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成游戏计分通关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关键词】 质量分析 难度 区分度 信度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quality analysi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Nursing profession 2006 class in Zuny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 was performed in this passage. Method: One hundred and forty two test papers were analyzed with statistics software SPSS 12.0. Result:Students average score is 64.937, degree of difficulty is 0.664, degree of distinction is 0.687, reliability is 0.718, and the examination result distribution is negative skewness in this examination papers. Conclusion: The reliability and degree of distinction is good,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s moderate in this examina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final examination.
Key words quality analysis; degree of difficulty; degree of distinction; reliability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必需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教学质量评估和教与学双方改进提供重要依据。为此对2006年3年制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考试试卷进行综合质量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06级三年制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以实考人数142人为准。该试卷的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见表1。表1 考试试题类型与所占分值(略)
1.2 方法
运用SPSS12.0软件包对该试卷进行质量分析[1、2]。考试质量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成绩分析、试题质量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3]。
1.2.1 成绩分析指标
成绩分析主要侧重在考试的整体水平,一般评价指标有平均分(Mean)、最高分(Maximum)、最低分(Minimum)、标准差(Std. Deviation)、及格率(Pass rate)、分数段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等。
1.2.2 试题和试卷质量分析指标
主要包括难度、区分度、信度。难度(P)是衡量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区分度(D)是试题对考生水平的区别能力;信度(r)表示考试的可靠性。
2 结果
2.1 成绩分布
本次考试成绩频数分布见表2,可计算出及格率为73.94%。根据图1和表3可知,考试平均成绩(Mean)为60.7分,最高分(Maximum)为92.0分,最低分(Minimum)为34.0分,标准差(Std. Deviation)为12.863分,同时根据偏度系数(Skewness)-0.298、偏度系数标准误(Std. Error of Skewness)0.203、峰度系数(Kurtosis)-0.472、峰度系数标准误(Std. Error of Kurtosis)0.404,本试卷成绩分布可判定为负偏态分布,见表3。表2 考试成绩频数表(略)表3 SPSS12.0 成绩统计分析(略)
2.2 试题和试卷质量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题和试卷指标结果见表4。表4 考试试题质量分析(略)
3 讨论
3.1 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成绩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成绩呈负偏态分布,平均成绩为64.937分,标准差为12.8506,说明参与考试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高分组偏少,提示优秀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能力还需提高;低分组相对于高分组偏多,可能与进本校的低分补录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而频数高峰分布在60~80分之间,说明大多人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考试成绩比较正常。
3.2 考试试题和试卷质量分析
首先,难度(P)表示试题或试卷难易程度,0≤P≤1,P值越大,说明试题或试卷越易。对于课程考试来讲,保持合适难度是保证试卷质量的前提。0.6≤P≤0.8,说明试题难度中等,适合检查性的考试,如单元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4]。如表4,本次考试除了选择题的难度系数为0.555稍偏难以外,其余各题和全卷的整体水平均>0.6,说明本考试难度适中,适合实施本次期末考试。
其次,区分度(D)是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差异的能力的重要要素,区分度高的试题、试卷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区分度低则将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鉴别,使得水平高和水平低的学生得分差不多。0.4≤D≤1,区分性好;0.2<D<0.4,区分性较好[4]。如表4,本次考试各题和全卷的区分度均>0.5,说明各题和全卷的区分性好。
第三,信度(r)表示考试的可靠性,-1≤r≤1,r值越大,信度越高。高校课程考试基本上是合格性考试,取值0.5左右即可[4]。如表4,本次考试的信度为0.718,说明考试的可靠性较好。
综上所述,通过SPSS12.0软件包进行考试质量的综合分析,方法简单、快速,相对以往手工计算或在Excel2000输入数据再转换到SPSS统计软件包更为节省大量的时间,方便准确地得到本次考试的分析结果:可信度和区分度较好,试题难度适中。同时提示对低分较弱的学生可采取补课的教学手段,而针对大多数学生,怎样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将会是今后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代庆,李晟,梁典.几种利用SPSS对试卷进行分析的方法.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16(4):75~78.
2 马艳.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试卷.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3~47.
关键词:VB;GUI;成绩;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556-04
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进行教学研究,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手段。对每个教师而言,学期末分析学生的试卷和成绩,是教学工作中必要的一个环节。对此,特设计了“《VB程序》课程成绩分析系统”方便广大教师对所带课程成绩的分析。只需导入自己课程的学号和成绩即可。根据对学生成绩分析的特点,并本着操作方便,界面清晰,对使用者计算机水平不做要求的目的,系统设计思想如下:
l)功能齐全,能满足教师对学生成绩分析的各项工作要求。
2)界面好,完全符合当前最流行的Windows界面。
3)有效地防止用户的误操作,选项(按钮和菜单项)均采用Windows的技术特性。
4)设计结构灵活,易于扩充与维护。
5)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满足各门课程的成绩分析。
1 应用简介
本文利用matlab的GUI界面制作了一个成绩分析系统。主要分析表1中学生成绩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排序、直方图等,利用GUI界面的菜单和命令按钮来实现界面,一些函数来编写M文件来实现这些功能。
2 工具箱选择及常用函数介绍
2.1 imfilter函数用法
5 结论
本文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高计1201班《VB程序设计》课程成绩为研究对象,用MATLAB中的GUI界面用户向导,对高计1201班《VB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进行了成绩质量分析,为整体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我们以具体的数值计算结果,列出该课程的最低分、最高分及其相应学号,以及该课程的平均分和标准方差;并将该课程的成绩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同时显示相应学号;另外我们将全班的成绩作了统计分析,将其画成直方图,为任课教师前期教学工作鉴定和后期的教学调整提供了科学的数值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圣勤.MATLAB 7.0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满晓宇,罗捷.战胜MATLAB[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模拟电路;考核方式;Multisim
一、引言
《模拟电路》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基础厚”、“专业活”、“适应性广”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与高数、普物等通识课程相承,又要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对于引导学生入门、启发学生的工程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传统的考核中存在的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等弊端,造成部分学生平时松懈、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等不良学习现象产生。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教风与学风的建设。应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首先从备受关注的考核方式改革入手。
二、《模拟电路》考核方式现状及问题
目前,本校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正常的64学时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其中包括6个验证性实验,学期末的考试成绩占本门课程的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出勤和实验占最终总成绩的20%。这就使得对学生本门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偏重于最后的期末考试,尽管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也有约束,但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平时学习状态松懈,期末加班赶点的现象。这也与学习的初衷相违背。这种现象直接造成课程结束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环节中,学生在自己动手设计、安装和调试电路,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设计任务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也使得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和实践意义受到一定的影响。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这些亟待解决的学习问题,具体的改善方法可以从学生最为关注的考核方式方面进行。克服现行考核中存在的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等弊端,转变原有观念,进行课程考核方法和制度的探索。
三、转变观念,多样化的考核措施
改变期末考试所占总成绩的比重,将期末考试的成绩由占总成绩的80%下调到60%。这样调整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平时缺勤、不学习,只注重期末考前突击复习以及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出现。促使学生将学习精力和重点放在平时,而不是期末。
另外,在期末考卷的考点分布上,适当缩减理论分析计算比例,将新增的仿真内容和设计性内容加入进去,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符合我校办学的特色,同时也是对新增内容和平时学习情况的一个考查。平时成绩仍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由平时的作业、出勤、课堂提问和实验组成,共占总成绩的20%,这个比例与现行的成绩分配比例相同。内容基本保持不变,有所改变的是,其一:平时作业更注重新方法的、新思路,即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路。新方法、新思路应予以肯定,其理论性、正确性可以放到课程讨论中进行。其二:将5个验证性实验中的第五个改为设计性实验,分组完成,同时也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检验。增加仿真环节,占总成绩的20%《模拟电路》是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它与基础课程的明显差别就在于“工程性”和“实践性”。该环节为仿真实验环节,不占用课堂学时,让学生通过课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课下自行完成仿真工具的学习,并进行仿真。仿真实验的验收可定在周末等课外时间完成。仿真实验分为验证性和设计性两大部分,同时每个实验都有必做和选作内容,满分100,实行加分制。仿真软件使用Multisim,它具有庞大的元器件模型参数库和齐全的仪器仪表库,学习Multisim不但可以提高仿真能力、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还可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仿真实验共5个,其中3个为验证性实验,2个为设计性实验。实验有必做内容和选作内容之分,具体成绩分配见表1。
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完成仿真实验总结,上交实验电子文档进行保存。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完成仿真大作业,成绩占仿真成绩的50%引入CDIO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相衔接,通过对一个具体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让学生来验证“构思-设计-实现-操作”环节,掌握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设计流程、现代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具备一定的设备维护、焊接、返修工艺等基本技能。在课程讲授中结合工程实例和启发式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第一、二步骤,可将学生2~3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在课程内容学习之初,按分组给定相关的设计题目(project),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既定目标,有目的的学习,边学习边应用所学知识完善对题目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促使学生体验团队协作和互信互助的意义;另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失败原因,有助于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此外,在最终的方案确定后,可以用实做的方式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即CDIO中的第三、四步骤可以放到课程设计环节进行。这个过程即与后续的课程设计衔接起来,将实做部分放到课程设计当中,从而也能节省课程设计中设计、仿真的时间。
在仿真大作业的环节中安排方案讲解(类似开题报告)和课题答辩,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工程推理能力,加强思维逻辑性,为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成绩分配上,可根据学生小组设计方案的提出,和对课题的认识、理解以及方案讲解和答辩情况给定小组每人的成绩,合并仿真结果,为大作业的最终成绩。
四、结束语
以上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经不断改进充实,实践效果良好。上学年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模拟电路》课程实施本项考核改革后,以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本次改革的认识和体会,经分析有:改变学生惯有的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认识;带有目标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练使用一种仿真软件——Multisim;为后续课程设计的相关课题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其考试情况及后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情况表明:成绩分布合理;同学们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亲历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本次改革过程中,新的考核措施的采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仿真的时间及验收的安排需全面考虑;考试试题的分布也应增加仿真知识的比例等。这些问题在后期教学过程中需重点考虑解决。
参考文献:
[1].改革模拟实验教学和考试方法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3).
[2]刘保存.浅谈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1.改革实施方案。
首先,在教学上,坚持在课堂上应对投资项目分析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组成内容,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的加分。提高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每次学生回答问题后,做出标记,在期末计算平时成绩时酌情加分。这一方法要在每学期上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学生交代清楚。第三,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每次上交的作业需要等级,期末计分。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10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讨论或习题、撰写读书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通过编写试题和收集试题建设试题库,每学期进行卷面考试,提高期末考试的客观性。
2.实施计划。
首先,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网络课堂等形式)。其次,每节课增加提问环节,详细记录在课程记录册上。第三,详细记录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第四,考核试题编写,编写试卷。第五,把采用考试方式的学生考核成绩和采用论文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第六,在下一个教学周期完善以上的教学和考核方式。
二、改革考核方式的效果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对实施考试方式改革前后的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首先分析改革方式变化前后的基本情况,包括平均成绩、总成绩的方差。然后进行方差分析,最后进行正态性检验。统计分析用到的软件是STATA11。
1.基本情况对比。
我们把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前的2011年的成绩以及考核方式改革后的2013年和2014年的成绩进行对比。变量包括A12013、A22013、B12014、B22014、C22011和D22011,变量中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是不同班级和专业,字母后的数字1和2分别表示期末卷面成绩和加上平时成绩后的成绩。最后四个数字表示考核年份。数据均来源于作者所教授班级历年的真实成绩。经过计算,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后的平均卷面成绩分别为65分和66分,加上平时成绩后,平均分都为74分,低于改革前的84分和79分。分别低了5分和10分。这种差异主要是考核方式的变化引起的,这表明考核方式变化以后,学生得到的成绩总体上降低了。学生总体成绩的降低是否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要看这对学生学体情况是否有一个较好的反映。考核变化前的成绩的标准差是5.3和9.1,小于考核变化后的标准差是7.0和13。这说明考核方式变化拉大了学生之间成绩距离,让学习情况好的和学习情况不好的“各归其位”。结合平均成绩来看,考核方式变化前后的平均成绩差异确实也反映了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相反,考核方式变化前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并且让学生感觉容易得高分。从最高分和最低分来看,加上平时成绩以后,考核前后的最高分相差不大,都在90~92分之间。而最低分的差异较大,2011年C班的最低分要比其他年度其他班级的最低分高出整整9分。这说明考核前的2011年,通过课程论文评判学生成绩非常地困难,最差的论文也给了69分。而评判课程论文的成绩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看态度端不端正,这又反映在论文格式上。格式认真实际上仅只是学课程论文的一般要求,并不能反映对课程内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好坏。
2.正态性分析。
学生成绩的正态性分布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统计学研究证明,现实世界中,在没有外力干扰下,很多现象的发生规律都符合正态性分布。如果学生的成绩分布符合正态性分布,则说明相应的考核方式是合理的,是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情况的。反之,如果成绩分布不满足正态性,那么相应的考核方式就是有偏的,没有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通过A班学生成绩的直方图和C班成绩的直方图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前者基本是呈正态分布的(去除左边60分附近的成绩),而后者的分布又偏得非常厉害,高分附近的成绩越多。后者的考核方式肯定存在严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就是课程论文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当然,采取课堂试卷考核的方式也不是绝对意义上“完美的”。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在60分附近有一个堆积,这破坏了整体考核结果的“正态性”。究其原因,可能是任课老师给部分不及格的成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松”,让他们也通过了考试。不过,需要看到的是,虽然任课教师让这部分同学通过了考试,可是这部分同学的成绩也是非常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给学生压力的。不管是这部分刚好60分的同学自己,还是任课老师,或者是这名学生以后找工作面对的雇主都很清楚,60分意味着什么。因此,让不及格的学生得到60分,同样给了这部分学生相应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学习压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一门课程,如果对大部分学生没有一丝压力,学生是注定不会重视这门课程的。
3.方差分析。
为了分析考核变化前后,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究竟有没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我们对几组数据进行了同方差检验,其中从A班成绩和D班成绩的同方差检验结果来看,在Ha:diff>0时,Pr(T>t)=0.9997,两个班的成绩的同方差假设被否决,存在高度的异方差结果。考核前后的B班和D班,A班和C班,A班和C班的同方差检验都表明,考核前后的成绩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因此,考核前后的成绩不是同方差的,存在显著性差异。篇幅限制,其他结果不再列出。下面考查考核方式变化后的A班和B班成绩的同方差检验,检验结果是:在Ha:diff>0时,Pr(T>t)=0.3187,说明两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考核方式变化后,不同班级的成绩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考核变化前后的几组成绩的方差分析表明卷面考核和课程论文考核的结果差异显著,而卷面考核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
【摘要】 目的 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质量进行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05级护理本科96名学生的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最低为51分,最高为87分,平均为71.71分,标准差为6.64分,试卷信度为0.64,难度为0.74,区分度为0.18。结论 本试卷题型分配较全面,区分度良好,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 教育,护理;健康评估;试卷分析;教学评价
健康评估是现代护理学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学习临床护理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试卷的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考试成绩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可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各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及时反馈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水平[1]。为此,笔者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质量分析,以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和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5级护理本科的96名学生,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健康评估》作为教材。课程总课时为105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践课45学时。考试前由教研室组织召开命题专题讨论会,命题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制定命题计划并做出命题双向细目表,并按章节内容所占学时比例分配章节分值,以知识的认知分级(掌握、熟悉、了解)和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来确定分数的分布。本试卷共出试题72题,其中客观题50题,分值50分;主观题22题,分值50分。掌握内容48题,占66.67%,熟悉内容14题,占19.44%,了解内容10题,占13.89%,无超纲内容。见表1、表2。
表1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中大纲分布情况(略)
表2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题类型和分值(略)
1.2 评分方法 试卷评判根据提前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按照流水方式进行阅卷。每题阅卷人员固定,以减少阅卷的主观性差异。
1.3 数据处理 将96名考生的成绩输入计算机,采用复旦大学试卷分析软件进行试卷分析。
2 结果
2.1 成绩分布 试卷满分100分,最高分为87分,最低分为51分,全距为36分,中位数71.25,众数66.5,平均分为71.71分,标准差为6.64。±1.00σ:0.67,±1.96σ:0.95,±2.58σ:0.99,偏度:0.06,峰度:0.13,全卷α系数:0.64,全卷K2(60)系数:0.91,全卷K2(70)系数:0.67,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见表3及图1。
表3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分布(略)
图1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分布(略)
2.2 试题质量 本试卷难度系数为0.74,区分度为0.18,表明总的难易度适中,基本能区分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好试题(P>0.5,D>0.15)有34道,占47.22%,适用试题(P≤0.5,D>0.15)有11道,占15.28%,程度适中区分度差试题(P>0.5,D≤0.15)有27道,占37.50%,见表4。
表4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题质量分析表(略)
2.3 各类型题得分率情况 得分率最高的是单项选择题,占79.44%,而得分率最低的是病例分析题,占49.50%,见表5。
表5 各类型题得分率情况(略)
2.4 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 从得分情况看,问诊内容得分率高于其他章节,达82.48%,得分率最低的是心电图检查,只有28.60%。见表6。
表6 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略)
3 讨论
3.1 成绩分布分析 从本次成绩分布可以看出,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大部分学生分数在均数附近。见表3及图1。健康评估课程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此课特点为内容多,即为多学科内容的综合[2],学生感到较其它学科难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对2005级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传统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设施和条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统计结果看,成绩及格(≥60分)94人,及格率为97.93%;成绩优良(≥80分)14人,优良率为14.59%,从试卷频数分布情况看,绝大部分集中于70~79分数段,占47.92%,与考试前预测分数相接近,反映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面的掌握情况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但优良率偏低,提示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更突出重点,更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知识理解、内化的方法,不断巩固学习效果。
3.2 试题质量分析 本试题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占70%,熟悉内容占20%,了解内容占10%。从该试题的区分度、难度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各题区分度、难度系数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见表4。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一套高质量试题的重要方面,而区分度是试卷质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区分良莠的指标。难度适中而区分度高的试题即为理想试题。通常平均难度在0.7~0.8之间,平均区分度在0.15以上就为较好试卷[3]。本试卷难度系数为0.74,区分度为0.18,表明总的难易度适中,基本能区分出考生的实际水平。
3.3 各类型题得分率分析 由表5可见,单项选择题和是非题的得分率较高,这类题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课后理解记忆,所以得分率高,同时也说明了学生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要考核的知识点。得分率最低的是病例分析题,该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这类题型得分率低,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方法简单,思路狭窄,不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综合理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拓宽思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分率较低的还有名词解释,特别是名词解释第二题,答对率仅为28.13%,主要是因为题目是用英文书写,有些学生医学英语知识的学习不够好,未能准确翻译出中文,因此也就无法正确答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以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学生也要加强医学英语的学习。
3.4 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作为对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评估》基本知识的检验,涵盖教学内容。对问诊、体格检查、护理诊断步骤和诊断性思维有所侧重,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符合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由表6可见,得分率最高的是问诊,因为问诊除了理论授课,还到临床进行床边见习,学生能动手操作,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得分率较高的还有体格检查,分析原因主要是体格检查的理论和实验课课时最多,理论课和实验课共达46个学时,占总学时的43.8%,理论课和实验课共讲授两次,学生印象深刻。另外,期末组织了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考体格检查,同学们复习较认真,操作时也能联系理论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考得较好;得分率最低的是心电图检查,其中答对率最低的第36题就是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因为心电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复习时没有注意强化记忆,因此失分较多;人体功能健康评估未安排见习课,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兴趣不高,考试得分率也较低。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加见习机会及锻炼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如在人体功能健康评估增加一次见习课,以提高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在心电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心脏的结构特点,结合临床病例,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图像、动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将讲授内容呈现给学生,强化学生的记忆。
4 小结
通过本次对健康评估考试试卷的分析,我们认为这次考试的命题做到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比例基本合理;考试信度可靠,试卷难度较为适中。试卷只反映了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健康评估是以现代护理学理论为指导,以病人生理、心理、社会为一整体系统进行评估的学科,除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重视外,临床思维的培养亦不可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进以病例为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使学生对临床护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掌握对病人健康状况评估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临床护理课打下牢固知识和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小明,江俊麟,邓汉武.临床医学七年制药理学试卷分析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6,5(8):721-723.
方法:我校高一两个班112名学生的期末历史考试成绩,用excel2007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全校历史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平均(41.5+12.4)分,难度0.415,区分度为0.19。
结论:总的来说,成绩分布比较合理,但试卷难度较大,不能很好地反应同学们的水平。
一、前 言
历史是高一必修课。我国是优秀的文明古国,具有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辉煌灿烂的古代史,同时也有不堪回忆的近代亡国史。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历史学科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解决人们的幸福感问题和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我国青年一代对历史知识的缺失已经到了严重匮乏的地步,有些人连打了多少年都不知道。为了弘扬我中华文化,是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我们的历史了。本文就是研究目前我国部分高中学生的历史成绩,以便为今后的教学做出一定的指引。为了能完好地研究部分地区学生的历史成绩,本研究选取了某高中所有学生的历史成绩,并用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方 法
1.对 象
资料来源于贵阳市云岩区某高中一年级2013年期末考试历史成绩。此年级总共112人,分为两个班,每班56人;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第一册,分别由罗、杨两位老师授课;期末考试采用市里统一考试试卷,闭卷考试;试题由25个选择题和3个问答题组成,答案经过两位老师的审阅之后才纳入正式答案;批改采用流水式阅卷方法。
2.工 具
将112份试卷按每个学生的姓名、学号、班级、分数等的情况输入到Excel2007进行数据处理,并经过仔细核查和审定,然后导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计算难度、区分度进行试卷分析。
三、结果和分析
1.成绩基本描述和统计
考试成绩的基本描述指标包括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最小值、最大值等。输出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和图1。
2.正态检验
正态分布是应用最广泛的连续性概率分布,其曲线呈对称的钟型,在均数处最高,两侧不断降低,以横轴为渐近线。对于考试成绩一般要求符合正态分布,若不符合,说明考试结果不够理想,即低分段的人数太多(正偏态分布)或高分太多(负偏态分布),即试卷在反应学生成绩上效果不好。
从本次成绩的直方图来看的话,学生的本次历史考试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可进一步用k-s检验来判断是否符合。K-s检验得到z值为0.724 , p值为0.067,均大于0.05,因而可以认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3.难度和区分度
难度是反应一份试卷合不合理、能不能正确反映学生所学结果的参数。难度过高过低都不好,一般认为难度系数介于0.6~0.8较好。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套试卷的难度为0.415,说明本套试卷不能正确反应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可能是同学们确实不喜欢历史、不愿去学。
区分度高的试题,可以比较好地将不同成绩水平的考生区分开,区分度的范围介于(-1,1)之间。对于一般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2,对于非常重要的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3,最好大于0.4。该校本次历史考试成绩区分度为0.19,低于0.2,说明本套试题的区分度不好。
4.均值比较
对所有学生成绩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分析,还应该对这两个班的成绩差别进行统计。和前面一样,首先对两个班的成绩分别进行描述和k-s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两班的成绩都呈正态分布,因为只有两个班,进行独立的t检验来反应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是否显著,见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按照班级拆分后,其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其中,levene检验中f为1.177,p值为0.280,大于0.05,说明方差齐。选择分析t检验的结果,p值为0.928大于0.05,说明两个班的差异不显著。
四、讨 论
从本次期末历史考试成绩可以看出,该高中一年级学生历史成绩普遍不高,且高分布高、低分很低,这说明的问题比较多。但是,历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这么简单,它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对祖先的尊崇。这也可能说明目前的资源编制多从教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从学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一种教的课程,而非学的课程,再加上高中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时间和精力、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局限,学生能直接利用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应立足实际,在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利用现代化手段建设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学生也要多多配合老师。多提问题,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年我班脚踏实地在"培优补差"教育上做出成绩来,把"培优补差"教育的效果作为班级的质量和立校之本,切实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对常规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真正关心这些在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和学习上有更高追求的学生,从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些具体表现,如不爱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过程常出现错误等对症下药,不断探索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培优补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班已逐步摸索出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和推行个性化教育为主的"培优补差"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从新生入学模底考试成绩分析,初步确定基础较差学生,不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观察,并做好补救措施,做到了最大可能的转化差生工作。一学期来,班级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对每个学生的看法,及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同时还确实分析优生质量,做好优生品学兼顾,不让优生出现"长短脚",一经发现,老师及时补救。班级对优秀生采取奖励制度,期中成绩优秀者都得到学校相关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每月举办一次优秀生学习交流会。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共同促进,共同提高。为优秀生营建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按学期初制定优秀生培优补差一览表,对须培优补差的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并定期召开班级学习会,及时了解优差生的情况,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再进行培优补差的同时,注重让优生去帮助带动差生。
一学期来,在培优补差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期末的成绩分析可得,相当部分的学生,基础还较差,底子还比较薄。我们的培优补差工作还须加倍努力。
关键词:Excel;函数;期末成绩;试卷分析;直方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920-04
1 概述
随着高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课程改革重要一环的课程考核方式在不少学校发生了较大变化,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不再只是以往的试卷分数,而是包含了课堂出勤及表现成绩、作业成绩、单元测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等多个组成内容,并且根据最终折合成绩进行等级划分,还要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这给绝大多数任课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如何准确快速的实现相关数据的生成、统计和分析是教师们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利用Excel相关函数可实现上述相应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2 相关数据的构成及目前数据生成存在的问题
根据青岛滨海学院教务处《关于对卷二成绩管理办法的指导性意见》(青滨教字[2008]35号)文件精神:学校课程考核一般均采用“一试两卷”的考核方式,卷一考核由教务处组织,利用题库统一命题;卷二由课程组任课教师命题,卷二考核形式可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卷二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含听课考勤、章节测验、作业、实验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具体等级由任课教师确定,但各项成绩的评定须有充分的依据及相关辅证材料,成绩分布应符合学院的指导性意见规定的等级分布。
此外,卷二须将百分制折合为等级制,学绩点设定为5个等级(A、B、C、D、E)和4个修正等级(A+ 、B+ 、C+ 、D+),各等级所对应的学绩点和成绩等级分布的指导性意见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要求,期末成绩数据表中需生成的数据有期末总评成绩、成绩等级、等级比例。此外,在成绩分析时还要生成能够直观反映成绩分布的直方图。
截止到目前,相关数据是通过下述的方法生成的,工作量大并且容易出错。
2.1 总评成绩
由于总评成绩的构成要素较多,在计算时,往往会根据各构成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重新修正总评成绩公式,然后进行填充,甚至一些老教师通过计算器手工计算,费时费力。
2.2 综合评定等级
在计算成绩等级时,多数人会在总评成绩的基础上降序排序,然后根据各等级的比例手工计算每个等级的人数,给出成绩等级,最后再复制到成绩表中,同样效率低下。
2.3 综合评定等级的比例及人数
总评成绩及等级确定后,还要统计各等级的人数及所占比例并将统计数据放到在表的下方相应的单元格中,如10.3%/10。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使用计算器计算出百分比,然后手工输入。
2.4 成绩数据直方图
为了直观的反映成绩数据,我们在对试卷进行统计分析时通常会通过直方图来表示,目前任课教师制作直方图的方法是手工绘制,不仅不准确,也不美观。
为了改进传统的成绩表制作方法,该文拟使用Excel函数对成绩数据进行处理,制作成模板。任课教师只需要把基本数据输入,综合成绩、成绩等级、各等级所占的百分比及人数,试卷的各分数段人数及直方图等数据均能够自动生成,大大提高了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3 利用EXCEL函数生成成绩表数据
3.1 总评成绩的生成
成绩表的表头中包含总评成绩的组成要素及所占的比例,如图1所示,可以使用函数从中提取各组成项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自动计算总评成绩了,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使用RIGHT()函数提取出成绩所占的百分比数据(注意:此次在单元格地址引用时应使用绝对引用),如通过RIGHT($D$4,3)就可以取出“作业情况占10%”中的“10%”,利用此数据与学生该项成绩相乘即可计算出此项占学生总评成绩的比重,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提取其他成绩组成项的比重成绩,最后求和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存在缺考的学生,我们则需要使用IF()函数来处理,即:如果是缺考,则总评成绩显示为“缺考”,否则计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使用公式“=IF(H5="缺考","缺考",D5*RIGHT($D$4,3)+E5*RIGHT($E$4,3)+F5*RIGHT($F$4,3)+G5*RIGHT($G$3,3)+H5*RIGHT($H$3,3))”计算出总评成绩。
3.2 综合评定等级的生成
由于综合评定等级中不同等级的比例基本固定,所以综合评定等级的确定不是以总评成绩的分值界定的,而是依据总评成绩名次和相关等级的比例确定。
在具体实现时,为了方便操作,可以先对若干个成绩区域进行定义名称。本例中把A5:J47单元格区域定义为“综合成绩”,如图2所示;把H5:H47单元格区域定义为“卷二卷面成绩”;把I5:I47单元格区域定义为“总评”;把J5:J47单元格区域定义为“等级”。
然后,使用RANK()函数计算总评成绩的名次,再对求出的名次按百分比计算出个数,最后,使用IF()函数对相应的数目确定等级。如IF(RANK(I5,总评)
3.3 综合评定等级的比例及人数的生成
总评成绩及等级确定后,在统计各等级的人数及所占比例时要用到多个函数。首先使用LEFT()函数提取相应单元格内容的前两个(或一个)字符,如“A+”或“A”,然后使用COUNTIF()函数统计出等级数据中相应等级的人数并除以参考人数得到相应等级的比例(小数形式),接下来需要使用TEXT()函数把求出的比例转换成百分比,最后使用字符串连接符&把与该比例的人数进行字符串连接,如图3所示。
考虑到某等级人数为零的情况下相应的单元格显示为空白,可使用IF()函数进行判断。具体实现公式为:“=IF(OR($G$48=0,$G$48=""),"",TEXT(COUNTIF(等级,LEFT(A49,2))/$G$48,"0.0%")&"/"&COUNTIF(等级,LEFT(A49,2)))”。
3.4 成绩数据直方图的生成
在试卷统计分析中,通过软件生成的直方图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成绩分布情况。我们使用Excel的COUNTIF()函数跨工作表引用“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来统计各分数段的人数,公式为:=COUNTIF(卷二卷面成绩,">=90"),=COUNTIF(卷二卷面成绩,">=80")-COUNTIF(卷二卷面成绩,">=90"),=COUNTIF(卷二卷面成绩,"
根据统计出各分数段的人数,制作直方图:先选中数据区域,如B8:B14,如图4所示,然后插入簇状柱形图图表,在图表向导步骤之3中设置“标题”选项卡中“图表标题”处输入“成绩直方图”,在“当值(Y)轴”处输入“人数”,在“坐标轴” 选项卡中“主坐标轴”中取消“分类(X)轴”,在“图例”选项卡中取消“显示图例”的勾选,(创建出的图表只有纵坐标,横坐标没有刻度,并且默认的图表系列柱之间有一定距离);为了更好的表示出直方图,要对图表各项进行修改,右单击图表系列,使用“数据系列格式”对话框中的“选项”选项卡中“分类间距”处设置为“0”,在“图案”选项卡中右侧“内部”处选择“无”;右击绘图区,设置“区域”的颜色为“无”;右击“网格线”设置刻度及图案,随后插入一个文本框,在其中输入“100 90 80 70 60 40 0”,并把文本框拖动到横坐标下面合适的位置,根据柱面的宽度设置数据间合适的间隔,接下来要修改图表类型,使用自定义类型,选中“自定义”,在“示例”中显示设置好的图表,单击“确定”,图表就设置好了,如图5所示。
最后,再使用“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命令,在“视图”选项卡取消“网格线”的显示,这样在试卷分析工作表中就只显示设置好的内容了,如图6所示。
4 结束语
使用Excel函数处理成绩表数据,解决了原来大部分由人工计算繁琐而容易出错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处理数据的效率。设计完成的相关文件可以保存为模板,用户修改起来也非常方便。此外,为防止入门用户在试用时错误修改相关公式,可以将相关单元格进行保护设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业界瞩。自2012年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的一些网络培训机构不断推出 一些微课比赛,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对微课的理解、制作、应用等。经过几年时间的推进,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国微课程的研究当前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特征、制作技巧等浅层次的探究,对微课的应用方面的极少。因此我们申请研究课题《微课与高中生物自主学习的融合研究》,旨在跟踪、研究微课的使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力争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微课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本课题自2015年7月开始筹备,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微课的内容,及制作微课的注意事项。经过各成员几个月的努力,微课终于在2016年3月份即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陆续投入使用。为了了解微课使用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对使用微课的班级和未使用班级进行包括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期末三次大型考试的纵向分析因为这三次大型考试的试卷难度适中,可信度高。
本次选择2015级学生为调查、跟踪、研究的对象,因为微课的使用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较高,要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对于2015级新生来说,刚刚经过了文理分科,学习积极性很高,对生物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用来自主性学习。另外2015级学生这阶段学习内容为必修第1第4、6、7章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学习,知识点繁琐复杂,是高中生物重点、难点的最集中的时期,对学生逻辑思绪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且易遗忘,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感觉力不从心。正是使用微课对课堂学习补充、巩固、提升的最佳时期。
2015级共有26各教学班,18各理科班,其中9-20为12个普通理科班、21-26为8个理科重点班,选择每个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中的部分普通班使用微课作为实验班,部分班级不使用微课作为对照班,排除不同代课老师带来的差异。即9、10、13、14、16、17、18、20班作为实验班,观察使用微课前后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变化。11、12、15、19作为对照班,用以横向对照分析,以增加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现将成绩分析如下,包括各次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秀率三方面。
实验班9、10、13、14、16、17、18、20各次成绩分析如下:
对照班11、12、15、19各次成绩分析如下
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在微课普遍投入使用后:
一、学生在学习方面有着很多方面的改善
1.对三次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以及平均分的数据上进行处理、比较,可以看出8个实验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均较大提高,优秀率个别班级也有着明显提高。
2.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各次考试成绩,在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分析,实验班比对照班也有较明显提高。
3.就个人成绩而言,多数学生的成绩逐渐提升。例如9班的李洪运三次考试的成绩分别为78、84、89;16班的李莎莎三次的成绩分别为:58、65、78等。
4.对这三次考试的生物试卷进行分析,各次试卷难度系数相似、可信度高、成绩真实。
因此说明微课的使用,对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微课的使用依赖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反过来也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形成和提高
本次制作的微课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重难点,供学生课下巩固知识,补差不缺时使用,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W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借助于现在的网络通讯和微机的普及,教师把学习中的重难点等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有选择的随时点播学习,达到与学生自主学习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微课投入使用后,由于制作时知识点是经过调查归纳而来,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使用时可以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练习,也可提前预习,学生成绩明显在使用微课有着明显进步。另外由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看到经常使用微课的同学进步很大,也可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促进其他同学自主性学习。所以,微课的使用也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机化学;试卷;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51-02
有机化学是生物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评价与分析了我校生物2011级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构建有机化学题库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本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56份,皆为本科应届生,无往届重修生试卷。试卷组成:考试试卷分为六种题型,共44题,满分100分,各题型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1。方法:运用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原理,应用Excel2000和SPSS统计软件对本次考试试卷成绩建立数据库后,计算出平均成绩、标准差、每道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并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布分析、正态性检验。
二、结果
1.试卷成绩分析。卷面成绩分析:试卷满分为100分,试卷56份,平均成绩为73.03分,标准差为8.33分,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0分,极差为35分,中位数为72.5分。学生成绩频数分布为:
2.试卷质量分析。试卷质量分析的定量指标:试卷定量分析常用的统计指标是“四度”,即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3]。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本试卷考试成绩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3可见,试卷的平均难度值(P)为0.70,区分度(D)为0.73,试卷试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性;信度(A)=0.76,效度(E)=0.87,说明考试结果可信、有效。第五和第三题失分较多,难度系数分别为0.62和0.63,其他类型题难度值在0.73~0.88之间,说明试题难度适中。从试题的区分度看,各类型题均有较好的区分度(区分度系数均大于0.4),能将高分与低分学生区分开。
三、讨论
《有机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电子效应、反应历程、立体化学等基本概念难于理解和掌握,重要化合物的名称和结构和反应式难于记忆。本次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小于70分的学生占37.5%,高于80分的占25.06%,反映出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上还有薄弱环节,也说明学习好的学生与学困生成绩有悬殊,提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兼顾两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在高中后期没有学习《有机化学》,因此与选择学习《有机化学》参加高考的同学间有差距,这种化学基础学习的差距影响到大学里《有机化学》的学习。因为《有机化学》是接下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所以教师在以后教学中要特别关照这部分同学,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发现:此次试卷的平均难度适中,平均难度为0.71,各题的难度及相应区分度对应的关系基本合理。难度最低的是第一题命名和写出结构式,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细节把握很准确。试卷失分最多的是第四题完成反应题,本题共14小题,30空,涉及到本课程每一章的内容,虽然不是综合题但是涉及内容较多,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程度不一,所以多数失分。同时完成反应题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对于学生间的有很好的区分度,所以在以后的考试中,这样的题应该继续保留并深化。本次考试试卷的总体信度为0.78,试卷的效度为0.88,可以认为试卷成绩是稳定、可靠的,较好地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综上,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综合理解和运用培养的同时,在考题设计中应增加综合分析试题数量,使试题科学合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庆松,张晋军.考试研究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8-60.
用Excel建立数据库,调查资料收集后输入数据,进行录入核对,IOD值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LSD)法,P<0.05,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五年制高职护生人体解剖学考试成绩分布将全部参加人体解剖学考试的学生成绩按以下9个区间分组统计:100,90~99,80~89,70~79,60~69,50~59,40~49,30~39,0~29。结果显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上述各区间所占比例分别为:0.00%,1.59%,5.08%,7.62%,14.29%,22.54%,22.54%,19.37%,6.98%,成绩呈负偏态分布,平均成绩为51.38分,以40~59分学生居多。
2.2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适应状况将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得分位于前30%者确定为高分组(n=94,平均分为71分),后30%定为低分组(n=94,平均分为33分),其余为中等组(n=127,平均分为50分)。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成绩等级学生的入学总体适应性水平差距显著(P<0.05),3组学生入学总体适应性水平依次是:高分组>中等组>低分组,学生入学后适应状况不均衡。
2.3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适应性与人体解剖学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由表1可知,高分组、中等组及低分组学生的总体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组总体适应得分为(131.02±0.66)分,分别与中等组及低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等组与低分组比较除交往适应外,其他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与思考
3.1五年制高职护生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帮助护生建立起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框架,为其后继医学基础课以及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五年制高职护理院校,该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是高职护生进入专业院校后接触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该课程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1/3以上的名词;新名词数量多,内容庞杂,是本课程的特点[7]。此外,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起点为初中毕业,其在入学前后接受的教育课程差别显著,学生对新课程尚未确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本研究中,五年制高职护生对医学基础课程不适应以及人体解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导致该课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该成绩分布态势在笔者的意料之中。
3.2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适应状况不均衡现状与人体解剖学成绩的相关性五年制高职新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包括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而五年制高职新生在这样一个阶段离开父母和家庭,开始独自学习生活,他们需要与同学、朋友、老师等进行各种交往,经常要面对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此,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显得异常突出。所谓入学适应性是指学生在进入新的学校后,面临内容广并以自我监控为主的学习任务,能否发展出新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任务的转变;能否在新环境中建立起协调的人际关系;具备自己安排与照顾日常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8]。本研究基于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结合学生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状况,针对性地对本校护理新生的入学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入校后分别在生活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情绪适应、生活自理适应以及总体适应方面呈现不均衡状况。适应性好的学生,其学习主动性较强,能够把握课程重点,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能够处理好与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关系,具备人际交往知识、交流方法和技巧,其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居于前列;而适应性差的学生,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则不理想。
3.3思考鉴于五年制高职护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人体解剖学的课程特点,授课教师应积极开展适合我校护理专业现状的课程改革,注重本课程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人体解剖学知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降低理论内容的难度,根据护理专业特点予以简化。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选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学生在自身或同学之间共同用体表标志定位深部结构的体表投影,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模型或标本确定护理操作的部位,叙述经过的层次结构、局部结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等,为学生正确实施操作奠定基础;设置临床护理案例,运用人体解剖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考核中提高技能考试分值比例,增加体表标志的定位、体表投影的定位和在标本上演示及叙述局部操作的内容,利用考试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