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制度

健康教育制度

时间:2023-05-31 09:33: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制度

第1篇

在我国农村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收不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农村中学应普及心理健康课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探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面临的阻碍很多,这主要体现在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指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在这一过程中间接的导致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之带来的就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与谋生手段都发生了时代上的变化。例如在我国的农村中外出务工和进城经商的人越来越多,这都导致其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而在这一过程中导致了其心理健康发展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这就是农村寄宿制的由来的现实情况。

2.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

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的问题集中暴漏在了我国部分深入一线的农村教育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陌生。例如,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与农村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时,受到种种原因使得其仅仅会进行简单的几句交流。除此之外,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还体现在了现今农村中的部分学生均存在种种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但是这些障碍并没有受到农村教育者的重视,其将这一问题仅仅视为农村学生调皮的天性或者是父母不在家带来的寂寞感。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于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问题集中的体现在了我国许多农村的学生并不愿意接受老师、父母和同学的批评与帮助。 除此之外,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还体现在了部分农村学生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并且学习不专心,抄袭他人作业等问题屡禁不止。另外,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还体现在了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不稳定,并且在学习行为上不专心,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这会有非常大的概率形成其学习上的“恶性循环”,使其智力发展受阻,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始终较差。

二、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

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包括了诸多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进行了分析。

1.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是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的基础和前提。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农村教育中是一门全新的工作,并且这对于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本身也是陌生的。除此之外,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给予足够的钟声,并且应当在农村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在获得更好教育氛围的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过程中由于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也很重要,而寄宿制学校导致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这使得学校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而在这一过程中干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农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2.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

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对于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农村学校应当注重建立了正规的心理咨询室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除此之外,在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针对学生经常存在的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失眠、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等问题来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工作。另外,在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在给予咨询学生温暖的同时还需要严格护学生的隐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持续提升。

3.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开展全面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当自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从而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靠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第2篇

关键词 军校 大学生心理 和谐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Build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Harmoniou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YANG Qiong, LIANG Jing

(Anti Chemical Command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2205)

Abstract Military colleges contributed their pow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but due to various factors, resulting in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compared to students in colleges reflects a mo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a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had a serious imp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s and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harmon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armony education, and measures to build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harmonious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military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harmonious education system

1 心理和谐起源与内涵

美国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心理和谐概念,提议采用对人自身力量与优秀品质有效激发帮助人们挖掘自身潜力从而得到很好的生活。国内学者很快对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借鉴。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题中之义,对个体心理和谐水平不断提高,需要积极开展心理和谐教育工作。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心理和谐教育是指利用可以使人自身内外部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有效协调知、情、意和行,对自身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充分挖掘,激起内在的优秀品质,实现人的内心平和,进一步推动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教育。

2 军校大学生心理问题

2.1 很难适应军校环境造成的焦虑情绪

艰苦的军事训练,严格的各项管理,各种条例规范的行为表现,高要求的学习成绩等,需要军校大学生尽快与新环境相适应并积极转变角色,也就是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他们需要具备极强的生活独立性,能够吃苦耐劳,迅速培养出军人的服从意识。新进入军校的大学生面对巨大变化的环境,客观上要求他们整体进行调整,才能够与军校环境完全适应。而军校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平常生活环境十分舒适,缺少生活历练,人际沟通和生活自理能力极弱。

2.2 人际交流不畅带来的孤独感

军校大学生强烈希望人际交往,他们利用各种方法扩展交往范围,得到朋友的承认与接受,进一步达到心理尊重的需求和归属感。虽然拥有美好的交往期望,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一些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题,致使沟通不顺。有些因为缺少社会交往经验而交往不善,有些因为自傲对交往非常不屑,有些因为自卑恐惧无法开展正常交往,还有一些受到了人际错觉的影响,而无法有效开展交往,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际交往问题,因此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形成封闭心理,时常由于孤独而产生困惑。

2.3 错误评价自我形成的自卑感

军校大学生是经过严格挑选入学的。他们进入军校之后,很快发现附近强手如林,很多人被削弱了学习优势甚至这一优势消失,需要重新面对排列组合学习成绩的局面。他们入学初期的优越感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危机感,这一变化的学习地位越是激烈,形成的心理落差也更大,其中一些学生无法按照环境特点对自己的认识积极调整,无法对这一情况进行适应,形成了深深的心理失落。也有一些学生面在对严格的组织纪律、军事训练要求时,由于与规范不符合而时常受到责备,导致他们的自我评价逐步从自信转变为怀疑甚至是自卑,这些消极态度容易产生很强的自我否定情绪。

2.4 抵抗挫折准备不充分

军校特别是军校中的优秀学生很多,竞争异常激烈,军人的荣誉感更是加剧了这一竞争程度,部分学生本身做的很好,但是在很多的竞争对手中不能脱颖而出,进一步形成被人忽略或者落后的挫败感。有些大学生面对学习成绩不理想、落选班干部、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困难时,通常很难接受,认为这是不应当发生却又出现在自己身上的倒霉事情。这一不正确的绝对化理念容易造成他们片面极端的对待问题,认为学校生活存在着很多消极的内容,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3 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基本原则

3.1 主体原则

充分对大学生的主置积极尊重,并且在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的同时体现教导员的主导作用,这是教育的重要原则。现代教育的具体要求不但注重培养目标,还应当紧抓培养主体,加强统一目标和主体。就心理与和谐教育目标来讲,本质就是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效促进,而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客观规律,因此从基本上分析大学生成长是一种自主认知的过程,教育者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个体价值发展所需的条件,鼓励学生通过主体身份参加教育活动,才能指导他们利用科学的调适方法对自身的心理有效维护,促使心理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成长发展的目标。

3.2 整体原则

心理和谐教育工作具有系统特点。正是这样,建立心理和谐教育制度应当充分尊重大学生心理有机整体性,整体考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构建心理和谐教育制度,有利于利用军校的心理和谐教育制度推动大学生健康发展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综合来说,在建立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制度中,必须坚定系统的整体性。正是由于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属于完整的对象个体,对象个体的心理又属于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应当将完整统一的个体心理,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等协调发展作为基础,科学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另外,虽然教育拥有独立的各个机制,但是彼此又同属于一个整体,有利于最大化实现整体功能。

3.3 实践原则

学生获得知识、科学利用知识、调试和发展自身心理的关键措施便是实践教学。心理和谐教育制度的重要实践内容是围绕心理学知识的心理调试和素质培训,重点对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积极维护的能力与推动心理发展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建立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制度过程中,不但强调建立传授心理知识的教育制度,还要主动帮助学生灵活利用知识,学会对自身心理状态有效调节与优化。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获得心理知识,还鼓励他们利用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效解决,达到推动心理和谐教育发展目标。

4 建立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制度的措施

4.1 建立心理和谐教育体系化制度

心理和谐教育体系化制度,具体是指军校全面、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建立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制度的基础。综合来说,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课程。军校应当在设置军人心理学课程的前提下,安排与心理学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是对应的讲座专题会,促使大学生充分掌握对心理健康有效维护的知识,帮助他们客观认清现实、正确作出自我评价,科学处理生活问题。(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包含了个人具体情况、性格、心理健康情况、个人特点等测量心理结果,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学生心理情况的研究等。建立心理档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育管理因材施教提供了详细的科学材料。(3)建立心理咨询工作系统。科学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矛盾,改变不科学的行为,提升心理素质。

4.2 建立协调心理和谐教育制度

心理和谐教育的协调制度,主要是指在对心理教育工作重要性积极认识的前提下,将心理和谐教育作为系统工作进行管理,积极建立学校各个部门协作配合的网络工程,对各负其责的领导工作制度不断完善,真正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建立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制度的前提。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构建对应的心理和谐教育协调工作机构。这些机构实施的是领导专项负责制度,以便保证有效、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同时配置一定的专业心理指导人员;第二,构建全体人员心理和谐教育协调制度。心理和谐教育协调工作应当在每一个指导人员上贯彻落实,并且在教学和行政管理中积极渗透,做到以心理学指导人员为主,并且向其他政工人员扩大,实施多元化组合,各个人员按照工作性质,从各个角度推广工作,利用协同合作,达到整体优化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工作的目标。第三,构建一般化的心理和谐教育协调工作系统。为了保证全面开展与实施心理教育协调工作,军校应当构建心理教育系统思路,除了必需的心理知识教育之外,还应当构建入学心理教育、各个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系统,积极推进心理教育工作。

4.3 建立强化心理和谐教育活动制度

强化心理和谐活动的制度具体是指教育者利用安排一些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积极解决,提升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他们为了达到心理和谐状态而积极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这也积极扩展了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制度。实践活动是新型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教育方式。心理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学会与人交流,调节心理状态,努力解决心理矛盾,有效延伸了课堂心理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是组织团体心理培训。团体心理培训是与青年特点相适合,通过团体成员共同参与活动的形式。通常可以利用团体培训、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到心理调节的技巧。第二是举行心理健康活动。当前,不少军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各样,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心理学知识,深刻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诚然,为了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培训心理工作人员也是关键的工作。大学生之间拥有很多的相似性,因此他们之间容易形成极大的吸引力,内心更容易靠近。军校有目的性的培训心理辅导人员,能够更好的开展心理和谐教育工作。

5 结束语

军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内容,也是达到社会和谐的重点。把心理和谐教育与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互相结合,可以为军校开展心理健康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婷.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诉求[J].社科纵横,2009(9).

第3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4年1月一2007年1月住院患者184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62例,并发心力衰竭8例,心律失常24例,并发心源性休克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8例,年龄41—77(53.27±13.70)岁;对照组86例,年龄40~76(53.204-13.51)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尸>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无标准,随机)。观察组采用心肌梗死标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培训护士:对本科室的所有在岗护士进行培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最新观念和方法,另一部分是关于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

1.2.2健康教育项目内容:主要教育项目有入院时教育:简单人院介绍,稳定患者情绪,减少恐惧感。住院期间教育:责任护士根据疾病特点,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有计划的指导休息和活动。康复教育:病情趋于平稳,进行出院指导和复诊安排。

1.2.3制定计划:以《患者健康教育指导》为参考,根据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职业、心理特点、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等,有责任护士与主管医师一起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表,列出具体教育内容,划出重点项目。见表1。

1.2.4实施教育:根据为患者指定的健康教育计划,逐项列表,组织实施,每一项讲解后,有对理解程度的分类,有患者和护士两人签字,用于恢复期对执行效果的验证。住院期间责任护士根据治疗情况和恢复阶段的不同健康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例讲解,向患者宣教的内容和患者所能理解的程度在表格上双方签字确认。每天查房时,护士长对制定的计划和患者理解的程度进行量化检查,逐条落实。提出改进意见,每周组织一次健康教育查房,相互交流经验。

1.3观察标准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类。了解: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危险因素了解甚少,缺乏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对疾病的治疗护理能配合;熟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极危险因素有基本了解,对疾病的治疗护理能积极基本配合;掌握: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极危险因素了解,对疾病的治疗护理积极主动配合,能完全按健康教育的指导计划进行治疗及康复锻炼。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进行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掌握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健康教育是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防止再次复发的有效方法,梗死前的症状表现,梗死期间的护理治疗,梗死后的恢复状况,体现着健康教育的成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适宜的、个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尤为重要。在制定护理计划时,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有的放矢的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原因,及时加以解决,这样有助于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高质量的健康教育。

3.1有效地沟通是实施健康教育基础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有濒死的感觉。因此,健康教育要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用恰当的语言,适当的时机,典型的案例舒缓患者的精神压力,在患者的心情平稳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心理状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制定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在观察组通过与患者交谈、示教、板报,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专题讲座、多媒体示教、个体辅导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掌握心肌梗死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的患者显著增加。

3.2提供个性化护理是前提由于患者的年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的不同,加之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也不同,我们在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要因人而异,因需施教。把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制成小册子,患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文化程度低的以媒体播放和交谈为主。对患者认为重要的问题,进行重点教育,直到掌握。

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办高等学校简称民办高校,是指指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照国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或实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恢复,历经2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生源逐渐多样化,与同类高校的竞争更是非常激烈,同时又面临着来自公立大学的办学压力,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与其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在民办高校中的境况亦是如此。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倍受重视,它在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和减少心理疾病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而民办高校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育机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问题更加突出,亟待解决。

一、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 部分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相对公立大学的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内心比较自卑,又因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因此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经常不能妥善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不融洽,日积月累必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仍有部分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有调查表明,少部分民办高校的管理机构中并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甚至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常常由管理部门的老师身兼多职;还有部分民办高校虽然校内已经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却名副其实,如同虚设,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勉强设立。另外,一些民办高校为了精减教育经费,常常降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费用或减少对专业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因此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学不严谨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无疑给民办高校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逐渐突显,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经调查显示,某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学体系并不完善。如:没有设置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忽略了新生入学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非常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学校没有做好新生适应性心理辅导和心理问题疏导工作,那么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很难进行自我排解,很容易引发不良后果;另外,一些民办高校并没有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的每个时期,因为青年在这一时期的心理问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民办高校并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困扰的变化来开设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的课程。

(三) 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健全

部分民办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并不完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正确疏导,在心里堆积久了很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经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没有形成阶梯管理模式,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干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模式,当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没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干部及时向老师汇报情况;第二,部分民办高校不能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第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不轻易向周围的同学吐露自己的心事,当他需要心理帮助时在学校却找不到一个安全保密的地方解决问题。

(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不全面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不论是公立大学还是民办大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却有一些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足。经过调查发现,某些民办高校学生对学校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不了解,对于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的掌握也模糊不清,溯其根源便是学校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不到位,一些常识性知识不能及时普及,使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氛围不浓烈。

二、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决定他能否成为人才的重要指标。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是做好高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当下社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面临着来自竞争、学习、就业、感情和责任的多方面压力,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因此,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更加迫切和需要。

(二)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培养专业教师业务素养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该着重培养一批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达到实效。如:经常召开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同时,每学期开设一定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课程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在轻松地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另外应在每学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此渲染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三)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切实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革是提高办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要改变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就要大局出发,唾弃陈旧的教育方法。比如:完善学生干部制度。在学生干部中增加心理委员一职,不仅设立这个职位,而且还要给予心理委员一定特权,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执行校领导、辅导员、心理委员三级预警方案。由学生干部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危机学生情况,辅导员将情况汇报给校领导备案并采取干预,避免情况恶化;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月报制度。定期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有问题学生应及时备案以便教育和管理;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服务。

(四)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全面展现精神面貌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度高低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是否全面。任何活动是否举办成功的前提是活动宣传阶段工作成功与否,活动前期的大力宣传能够提高人们对活动的关注程度、增加人们的活动兴趣和使其积极参与。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宣传亦是如此,只有重视活动的前期宣传,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在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2]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

[3]何康.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第5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平均寿命延长。目前我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底65岁以上人口为1.0419亿,占全部人口的7.9%。加之我国传统大家庭的家庭结构正向现代独立分户的家庭结构转变,社区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即空巢老年人。空巢,就是一个人或与伴侣一起居住,包括有子女但不一起居住者。了解空巢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需求,可以为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提供依据,对促进空巢老年人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安度晚年有着重要意义。我院于2006年6~9月对92例社区空巢老人健康教育需求内容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枣庄市文化路街道所辖的四个居民小区中≥65岁且愿意合作的空巢老年人92例。其中,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占72.5%,患病率居前的依次为高血压、关节病、心血管病、白内障。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有一般情况、有无重大病史、对健康内容需求的程度、宣教方式、时间、是否随访等几个方面。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由小组组织专人到户发放问卷,并先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写要求,被调查者了解后逐次填写,对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填写的,由调查人员代为填写。发放调查表92份,收回92份(包括夫妻双方),有效收回率100%。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92例中,男性43例,占46.7%,女性49例,占53.3%,年龄在65~8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6人,中专27人,高中14人,初中19人,小学10人,文盲6人。职业:干部47人,工人41人,家庭主妇4人。

2.2 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程度调查 由表1可见,老人最想了解的健康内容是一些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和用药常识,其次为预防常识和急救常识,对饮食调理、护理常识、常规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等内容也很想了解。98.7%的人认为对健康教育宣传的认识十分必要,健康意识较强,而且极为迫切;91%的人认为健康教育应当在疾病预防阶段,9%的人认为应在疾病发生期。

2.3 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 见表2。

3 讨论

3.1 教育内容具体化和专业化 调查表明,健康教育内容应针对不同病种而制定,如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对饮食调理知识教育需求达98.7%,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救常识教育需求达99.3%。因此,健康教育应根据具体疾病种类需要制定内容和方案,并随机评估,不断调整,才能体现健康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3.2 形式多样化 由调查可见,个别指导因针对性强便于交流和沟通而较受欢迎。最受欢迎的形式是宣传册,具备图文并茂,易阅读及长期保存,备份查询等功效。也有部分老人希望运用现代视听器材进行教育,如录音、录像。部分国家已在互联网络中进行健康宣传教育,这种方式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颖性,这也对作为健康宣教者的护士的知识水平和交流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内容系统化 根据不同文化程度制定不同内容,随着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生命质量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社区内的空巢老人,作为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更要重视,这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疾病,而应从病因、识别疾病的危险信号、急救、饮食、并发症预防、合理用药等方面进行教育,提高空巢老人自我监控、护理的能力,使其健康长寿。

3.4 健康教育制度化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子女的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给老年人身心带来一些压力,客观上说,实施健康教育可以解除老人的部分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应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社区护理,并列为护士工作考评指标,形成制度化。

第6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的培养人类所开展的活动,无论是谋取物质生活资料还是改造自然的活动,其过程中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总之人的任何自觉活动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没有思想的活动也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因此只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思想,才能使我国的教育行业有所变化。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培养和落实的关键因素,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进行灌输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有效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思维的培养有特殊功能,不仅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而且有助于创新环境的优化。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石,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占据基础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相同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面对的对象都是人,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具培育人的功能。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思想品德素质是创新性人才的核心素质。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更有利于成才主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德才兼备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起注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以有机结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在人格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烦恼,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最近,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明显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因此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室的质量,二是要摸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及时舒缓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保证学生身体心理方面的健康。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明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为学校的声誉打着无形的名牌。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人才不断完善不断求真、求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不仅需要每个人发挥自身的勇气与智慧,而且也需要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文化环境,特别是独立、开放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被良好的气氛所熏陶,就会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把培育良好的校风作为一项头等大事来看待,只有这样,学校才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法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教育,注重个体创新人格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及时调整思想政治工作,善于用从今时代的现实背景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方式,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整体利益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和关心学生发展,保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合理张力。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格的提升和完善,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新人格,是个体系统最稳定的部分,这一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组成的的复合体。因此,在创新人格的塑造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懂得人的意识与活动相关联的规律,确立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产生相应的具体行为等。另一方面,又要组织实践活动不断培养感化受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所倡导的行为价值准则,使受教育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素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育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储备与更新文化知识,掌握最前沿的动态,同时要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用其中的原则和观点来解决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这样不仅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教育制度创新要强调一种人性精神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确保教育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了解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科学的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质量的统一。探索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思想与人的现代化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当代人的创新性人格,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发展和丰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创新的素质是逐步培养养成的,为了培养和塑造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应人才生长的环境。塑造一个和谐、充满创造性的氛围,是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基本前提。因此,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人才的社会风气。

第7篇

【关键词】教育制度 德育 比较 借鉴

有幸赴英国就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评价、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考察,就国内外的德育教育比较一下。在英国期间,考察团实地访问了英国诚信教育中心(The Learning Trust)、汉格斯顿女子中学(Haggerston School for Girls)、斯托克-纽因顿中学(Stoke Newington School)、伊顿公学(Eton College),现场观摩了汉格斯顿女子中学的1节公民教育课和1节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并与诚信教育中心负责人、访问学校的校长及部分教职人员、学生代表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交流,了解了英国公民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此外,我们走访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莎士比亚纪念馆,对英国的社会人文教育有了更多直观的体验和了解。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英国的中小学德育

(一)学校德育课程设置

当前,英国基础教育阶段(5―16岁)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其课程内容有: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宗教、人生规划、性教育、工作技能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

国家课程的主要目标是:(l)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2)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3)发展技能。 从中可以看出,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课程的首要目标,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其中,直接承担道德教育任务或者说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以及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等。

(1)公民教育。在新近颁布的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中,公民课(公民权利与义务)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求5~16岁的学生发展以下技能:调查和批判性思维、讨论与辩论、商谈与调解、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等。

(2)宗教教育。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内容作为促进英国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精神、道德发展的必要手段,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要对学生个人发展做出贡献。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着眼于志愿活动和慈善活动,为发展年轻一代积极的公民意识提供机会,它对激发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意识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生活在不同信念、种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民主社会中公民所需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发展。

(3)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英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一门叫做PSHE (Persona1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即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的课程。学校的教学大纲规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生活技能、表达能力、学习新知识、思考能力、与人相处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二)课程实施方法

在这些课程实施中,学校遵循《国家课程统一标准》,但不使用统一的课本。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也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我们所访问Haggerston女子中学根据本学区外来移民多,比较贫困,学生中存在欺负人的现象,教师以电脑课的方式上了一节“怎样处理欺负人的现象”的公民教育课。学生主要采用问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找、网络制作、宣传展示、模拟体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多是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准备,然后结合自己掌握的信息讨论分析问题,发表观点。

(三)学校德育方式

英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可以概括为五个结合:第一,道德教育与学生指导相结合,强调教师的道德示范和榜样作用。学校大都设有“道德指导教师(Moral Tutor)”,该教师“对受他教导或不受他教导的学生负责提出建议和给予忠告”。如伊顿公学就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学业进度以及品德与社交方面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注重环境育人。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伊顿公学等都具有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其三,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除了宗教、公民、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以外,其他科目的教学也渗透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比如体育课,英国的学校普遍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运动员的精神和品格,积极指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守纪、勇敢、拼搏、协作、忍耐、公正等品质。如伊顿公学,下午2点以后,基本是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其四,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英国,道德教育也被视作家庭的主要职责。英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如果离开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我们在Haggerston女子中学座谈时,当谈到学生中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时,教师认为这往往与学生家庭中存在种族歧视倾向有关。其五,道德教育与社区、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我们在Stoke Newington 中学看到,在学校的“健康棚”项目(开展心理咨询、性、戒毒等问题援助)、学校传媒技术教育项目建设中,相关领域的社会专家、社会志愿者都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与学校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网络。

二、英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英国政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非常注重教育督导工作。政府主要委托教育督导机构的督学依据国家教育标准对学校进行评估。如我们访问的诚信教育中心就设置有教育督导部门和督学,开展本区的教育督导工作。

一般每所学校每四年要接受一次督导评估,而且学校要随时准备接受评估,因为督导评估常常是临时抽查的。督导评估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特色、领导与管理、教学质量、课程和学校活动、给予学生的学习支持、学生个人发展和身心状况等内容,有具体的评估标准和评分等级。评估方式上强调学校自我评估、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相关人士评价、督学评估三者相结合。学校收到督导报告后的40天之内,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做出计划,并告知所有家长。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由于英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成本效益,所以对督导评估不合格的学校,必须限期两年内改进,否则就会被中央政府接收或勒令关闭。

三、给我们的思考

通过考察学习,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和改进。

(一)教育是个注重内涵品质的事业,在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校精神和教育内涵的发展,避免学校建设和教育工作中的浮躁和形式主义倾向。

(二)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方式和内容,应确立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简单灌输。德育内容要注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突出针对性。道德教育方式要从以说教为主转变为以体验为主,拓展教育时空,注重实践过程。

(三)加强创新意识,开拓并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实施学校道德教育。在英国今天的学校中,既注重通过开设与道德教育内容直接相关的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课程,进行有关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又强调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教育之中,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需要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承担的教育职责,发挥各自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作和配合,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教育机制和网络。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育人大环境。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教育 问题 教育制度 改革

现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形成是在百年教育制度的更迭中形成的。教育制度是历史性的,它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现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于这个背景下的教育制度也就正处于不断的改革中。中国现代化是在地广人多,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中起步的,中心城市少,辐射能力弱,城市差别大,而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如果教育单顾城市,冷落农村,必将导致畸形繁荣。因此,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不能抛开农村教育。在改革中,农村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仅增加了农村教育的政府投入,而且确立了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层级为主要着眼点。但是,农村教育似乎永远赶不上城市教育的发展,并且越走越远。目前,我国80%以上的文盲人口集中在农村,相反,70%左右的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公民集中在城市里,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教育制度改革中农村教育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问题的由来

1.历史形成

农村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并在今天城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中国教育制度,发端于远古自然形态的教育,这种教育伴随着生产劳动和生活时间的进行而发展。那时还不存在学校教育,人人都可在实践中得到教育,是一种平等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生,学校的产生有了可能和必然性。商周时期出现了“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意味着官府在学术上享有垄断地位。这便使得一般的平民和奴隶阶级没有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力和可能。虽然这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出现得到了缓解,出现百家争鸣,甚至有孔子的“有教无类”,但到了嬴秦,这变化遭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做法的沉重打击。所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要求以政治行为代替教育行为,他又使得教育再次被官府垄断,也压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之后的教育在设太学,开考试制度等制度的设立中慢慢得到发展,现代中国教育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才到现在的高考取才。

2.社会因素

经济从很多方面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差距拉大,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与城市越拉越远,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是越来越落后的。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得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到发达的城市地区,而较少的资源分布在农村。缺乏的和低质量的教育资源使农村的孩子上学困难并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得教育应达到的培养人才的作用得不到良好的发挥,似乎在用事实向农民证明“读书无用”,因此,农民更加不愿送孩子上学,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农村教育与择校

争取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就读,已成为举国上下的话题。重点学校一般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更为有优势的条件。为了上重点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行贿受贿已经成为户籍管理领域腐败,教育领域腐败,行政管理领域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农村人民大多数是无权、无钱、无关系的,他们要进入重点学校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自己努力。

农村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学习,必定要经过自己的努力的,而受到农村教育资源的限制,他们要付出努力远远大于城市里的孩子。这使得农村孩子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农村教育环境不敌城市教育环境,农村的学校是最基础的,重点学校设立在城镇之中,考入重点学校的农村孩子必须进入城镇学习。这一方面,让农村孩子开始接触农村以外的世界,认识这个缤纷的世界,使自己得到锻炼;但另一方面,农村的孩子也将面对复杂的世界,面对生活条件优越的同学,面对生活费高涨的生活,很容易产生嫉妒、封闭等不健康心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村教育面对择校的时候,大概更多的是挑战。

三、农村教育与教育资源分布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造成了多种负面影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教育制度亏空和教育资源浪费。

在所有教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它是决定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水平质量的核心因素。但是,在农村中,教师资源长期以来存在不足的现象,更有的农村一所学校只有1~2位教师,而城市中的学校,往往是“师资力量雄厚”,这样的分布有没有造成师资的浪费呢?在农村中担任教师一是工资低,二是没有多少发展的前景,因此,更多的优秀教师选择入城。要解决农村师资力量少的问题,则必须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给我们的农村教育带来了阻碍。教育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少。因此,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不仅要从制度和国家政策入手,更要从促进经济发展着力。

四、农村教育问题解决的建议

农村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期进行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农村教育问题的由来以及农村教育问题与教育制度改革几个问题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建议:

1.教育制度建设应着眼于教育实践细节

国家提出的教育制度改革是科学的,但实施下来往往取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策到达农村后,往往产生了一定的畸变,再加上落实不够,通常是表面工夫。因此,教育制度建设应着眼于教育实践细节,根据实际情况,将政策落实到实处。

2.建立教育法制制度,以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

通过法律规范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法律保障农村学子面对重点中学的平等选择权,通过法律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通过法律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法律是一种强制管理手段,他比其他方法更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实时有效性。教育法制的建设,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所亟待贯彻的工作。

3.制度的建立,政策的提出与实施避免“摇摆不定”、多变

制度与政策的稳定性是让人们信服与服从的保障,多变的政策会让人们产生不安全感或产生不信任感,特别是农村百姓,由于生活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极大。中国教育制度正处于不断探索与改革中,他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进,但不应过于频繁,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从而使人们对这个制度、这项政策产生信任感,才能更好地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

第9篇

【关键词】卫生教育 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6-01

目前不少国家对卫生教育的关注点已从早期的强调个人卫生和卫生设施的改善,转变到关注卫生教育的开展与实施。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个人卫生和卫生教育的开展上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并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 。我国政府亦非常重视学生的卫生教育和健康问题,多次立法并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强调在法制、宏观政策和教育举措上推动学校卫生教育的深入开展[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学校卫生教育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实际效果与要求也存在着显著差距。现就目前学校卫生教育工作的现状汇总分析如下。

一、学校卫生教育现状分析

总体而言学校卫生教育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卫生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立方面,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督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结构陈旧,缺乏针对性等主要问题。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卫生教育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常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健康教育的理解观念滞后。当前的卫生健康教育模式已经历了知识传播、行为培养和强调环境支持的三个发展过程,并取得了显著地效益。但国内的教育模式依旧停留在单一的“体育卫生模式”上,实际效果较差,学生依从性不佳。加之教育内容不统一,课时比例小。进而影响了学校卫生教育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2.我国从事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师资力量薄弱。据统计目前各类院校师资中极少有从事卫生教育的专职教师,相关卫生教育、健康指导等工作皆有校保健医生、心理学教师等兼任。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讲授的卫生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大多不能满足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与之相反,在发达国家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往往接受正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并通过相关资格考试。其学习培训内容包括护理、生理与解剖、医学、牙科、健康系统管理、多学科研究、教育计算等学科。获得健康教育执业证书往往要经历7年以上的专业学习。严格系统的培训体系为确保高素质卫生教育师资力量提供了保障基础[2]。

3.卫生教育及指导的形式单调,手段滞后,缺乏现代健康教育特色,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导致在校生对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认识、态度和实践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缺乏对卫生教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导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于得到印证和应用,进而无法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对策分析

青少年在校学习时期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其一生的健康乃至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3]。学校卫生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卫生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根本性措施。目前,卫生教育已被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全国各省市都已开展学校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然而,各地区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健康知识,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建议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1.要正确理解健康与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卫生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要从管理体制、经费支持和专业队伍上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在体制上保障学校卫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健康是未来发展和教育成功的基石。只有充分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重视卫生教育,确立卫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调动多方力量辅助学校开展好卫生教育。

2.加强卫生教育人员的培养。卫生教育教师要让那些既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又懂得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的专职人员担任。参照我国具体国情,短期可行的方式途径可以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制定科学的卫生教育师资课程,提高师范生在卫生、医疗、保健康复等专业理论水平[4]。亦可以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设立专门的公共卫生学院或在高等医药学院成立相应院系,培养专业的卫生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3.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教育课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健康问题,从而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卫生教育的内容既要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又要具有前瞻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教育措施。青少年在不同时期需求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此类教育方法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可引入讨论班的形式,除了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去分析、讨论问题。进而加深对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认识与理解,并自觉的遵从执行,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叶坪.大学生健康教育[M].武汉:华中可以出版社,2005:6~7

[2]王海燕,罗达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5(4):10~12

[3]邹书珍,张传武,杨平.贵州省修文县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7,23(8):641~642

第10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提升 大学生心理

一、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

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之中,作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完成这一目标,在每班级设定2-3名心理委员,定期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排查,将排查结果及时上报,根据心理排查情况针对性的对其正确引导,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其次,以心理主题班会或辩论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再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平时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

2.1 以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不定期为学生制定专题心理讲座。如“新生入学面面观”、“人际关系之我见”、“女性心理健康”、“情绪控制”等,以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心理困扰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心理困扰,缓解由心理困扰带来的身心压力,并传授给学生简单心理困扰排解的方法,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运用心理手抄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还必须让学生主动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为学生量身定做心理健康简报,而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让学生根据“心理健康”、“就业、择业”、“人际交往”等主题,搜集资料,设定版面,自行安排手抄报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再者,将学生制作的心理健康手抄报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其他人设计的手抄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互动与学习。

2.3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学生心理成熟度

针对学生心理困扰排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到户外,以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趣味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提升心理素养。如通过“心有千千结”提高学生团结意识;利用“驿站传书”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等。

2.4 实施专业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

对于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指派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制定应对方案,采用团体辅导或个别咨询的方式,提高学生心理成熟度。如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同学,制定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每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团体活动;对于在适应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辅导,逐步改善,或通过QQ号,提供在线咨询。

三、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

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逐步将教育规范化。首先,成立心理协会分会。参加培训的心理委员中,选拔了一批优秀成员组成心理协会,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其次,按规定排查学生。由班级心理委员(有男有女)负责定期排查班级学生心理动向,每周将排查结果上报给心理协会,心理协会进行整理汇总;再者,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为满足学生心理调解的需要,设定专业咨询QQ号和QQ群,由专业咨询教师在线解决学生心理困扰,通过QQ空间的形式,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技巧,根据学生不同关注点,设定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最后,时间规范:为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将每周二、周五16:00-17:00定为学生心理健康拓展时间,活动形式以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个体咨询等形式开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要具备针对性,才能充分促进学生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为确保提升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流程的形式制定出来。具体流程为:学生心理问题排查—-设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反馈活动效果。第一步,利用系部心理协会成员,在每个班级中选拔2-3名心理委员(有男有女),让心理委员对班级学生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给系部心理协会;或者利用网络平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QQ号、QQ群、邮箱),让学生及时反映各自的情况。最后,由心理协会的成员将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汇总,把握目前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第二步,在把握学生心理现状之后,针对大部分学生反映的问题,制定惠及全体学生的方案。第三步,实施方案。在方案制定之后,以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步,活动跟踪及反馈。在活动之后,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及时反馈效果,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上,还注重教育的全面化,不仅关注新生入学教育适应问题,还注重不同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等问题。针对目前学生网络信息发达,但用于学习时间较少的现状,采用纸质版心理健康简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在心理健康简报中每期编著中,设定心理案例解析、安全案例或安全小常识,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案例,提供较为实用的解决方案;根据学生信息需求,每周为学生量身定制引导信息,编制时事报道、专题制作(依据学生需要,设定就业专栏、新生专题、专业前景等)、安全及生活常识、趣味测验、性格引导、开开眼界等,以高实用性、高趣味性满足学生信息需要,使健康周报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引。

参考文献

[1]王小康、韩歌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第1版

第1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临床路径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在我科住院分娩的323例产妇实行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对比实施前后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 结果 实施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前后产妇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临床路径 产科 健康教育

临床路径作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护理费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1],在临床上逐渐被采用。随着围产保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以前实施的责任护士负责的健康教育模式在产科病房存在许多不足,产妇住院天数短,周转快,陪伴家属多而更换频繁,仅靠责任护士个人的健康教育及指导易使计划落实不到位,影响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2010年1月起,我科将临床路径应用于产科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0年12月,对在我科住院分娩的产妇323例,组成临床路径健康教育组,实行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入选病例均为单纯不伴有其他疾病的产妇,年龄19~39岁。对照组由未实施临床路径前,与临床路径组相同条件、相同数量的产妇组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即常规教育法,除了出入院健康教育外,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随机教育。临床路径组按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教育,为患者制定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路径图表,并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指导,为了保证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实用性,充分了解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要,在查阅资料,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和科主任指导的基础上,组织护理小组,共同编写了健康知识答卷及临床路径表,内容包括入院评估、检查项目、饮食、宣教、活动、治疗护理结果、效果评价、出院评估及指导等。它既可避免少数护士因年资短,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指导地,也可避免一些护士采用“填鸭式”方式将健康教育内容一次性灌输给患者[2]。从而加强了健康教育力度,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3]。

1.2.2 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 路径表放于护理病历内。孕妇入院时即由当班护士负责填写入院评估表,进行入院介绍,指导孕妇进行治疗护理和检查,同时根据孕妇需要,按步骤执行健康教育,必要时可由家属共同参与,对已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时评价、签名。每天根据计划进行实施,对患者需要反复进行评估、教育,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增减教育内容。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定期检查路径表的执行情况,并抽查患者,了解患者知识掌握情况。

1.2.3 评价指标 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进行调查评价。(1)了解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对出院前的每位患者进行书面测试,得分80分的患者视为健康教育达标。(2)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对每位出院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分90分为及格,见表1。

1.2.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χ2 检验。

2 结 果

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较。 路径组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3 讨 论

3.1 健康教育路径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促进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路径是针对同种类、同性质的病人,在有意义的临床时间间距中,制订出最适当的、有顺序和时间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图表,护士可以有计划、有预见性地为病人实施健康教育,逐项落实以防遗漏,避免了护理人员一次性将健康教育内容灌输给产妇,而导致产妇难以消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减少因护士工作经验和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的工作失误、拖拉、重复等不必要的服务差异,减少书写记录的时间,纠正不合理、不规范的健康教育行为。

3.2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提高了产妇的满意率。改变了我们以往只注重教育,不注重效果的形式主义。根据路径安排,产妇对何时做哪些检查、护理、治疗等逐渐了解、熟悉;护士不断检查反馈,适时评价,循环反复,直到产妇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临床路径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体化,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传播技能,保证了健康教育贯穿在产妇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中,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对于规范护理行为和提高护士能力有临床意义。

3.3 临床路径的实施,促进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护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支持系统[4],在医护人员的思想、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需作充分的准备。在整个健康教育过程中,护士承担了管理、设计、协调患者知情参与的沟通与宣教,扮演了促进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并进行变异观察报告的角色,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体现了“优质服务”的内涵。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综合能力,培养了护士评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5]。

参考文献

[1] 龚棣;介绍一种新的医疗护理模式――临床路径;现代医院管理;2004年04期

[2] 张水玲,刘淑珍,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52-3

[3] 李金梅,周以玲。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临床路径研究[J]安徽医药,2008,12(7):667-8

[4] 孙贵豫,李宜,许吟,杨爱菊;传统护理与临床路径护理在正常产褥期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01

[5] 楼蓉蓉,纪代红,丁玫等综合医院应用临床路径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24(12B):58-9

第12篇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股骨颈骨折;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 CNP)是医疗管理者用来改善服务质量及控制医疗成本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崭新的照顾模式,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作出最适当、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减少康复延迟和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得到最佳的照顾质量[1.2]。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我科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和传统的健康教育进行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收集我科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士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曾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 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5±9.1岁;文盲5例,小学文化10例,初中文化8例,高中及以上文化7例。观察组 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8.2±10.1岁;文盲4例,小学文化12例,初中文化10例,高中及以上文化4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以系统化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工作模式管理,在检查项目、住院时间、治疗护理不作统一规定,采用随机教育方法;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管理。

1.2.1 临床护理路径

1,制订临床护理路径表。成立包括护士主管护士、责任护士在内的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组,并与主管医生及科主任加强沟通,结合诊疗计划及病人和家属疾病知识的需求情况,制订出临床护理路径表,入院时介绍环境、医院规章制度、责任护士和主治医生;各种检查项目及其目的和注意事项;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护理方法;饮食知识包括饮食的种类及便秘的预防;手术的必要性,麻醉及手术方式;术前准备,包括注意事项、床上大小便的训练和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和术后注意事项;康复锻炼的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出院指导包括手续办理、联系电话、家庭护理访以及复查等,以严格的时间为框架。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征求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的意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加以完善。2,入院即进入临床护理路径,由责任护士与病人交流,介绍入院须知,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及实施方法,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责任护士每天按照路径指示按时间、有步骤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并作记录和评价。主管护士、主治医生每天查房,遵照路径所示进行评估。科主任、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治疗进展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督促指导,出院前评价路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记录偏差。[3]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1可见,两组患者比较,P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注: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效果指标比较

表2可见,两组患者各项效果指标比较,均p

表2 两组效果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路径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医护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也是符合成本效益规律的“管理式照顾”的一种新模式。使单病种质量管理从终未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我科于2009年1月开始将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应用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患者健康教育中,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获得了满意效果。

3.2 临床实践结果显示,运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过程,不注重效果的形式主义。使我们根据路径日程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适时评估,循环往复,直到患者真正掌握为止。这样,临床护理路径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体化,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认识程度得到提高,使其焦虑、恐惧的情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增强;另一方面护士遵循一定的护理程序循序渐进按照严格的时间框架对病人进行护理,对病情的了解更全面、更准确,避免因为个人水平、能力不同而出现的护理缺陷[4],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工作压力太大而出现的遗漏或者疏忽。克服了健康教育的无所适从性,使健康教育变得有针对性,寓教于日常工作,避免了一次向病人传授太多的知识而病人无法真正掌握的结果,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5,同时患者及家属也了解了自己的护理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不仅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而且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袁剑云,英立平,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2:5-8

[2]杨春玲,张瑞敏,临床护理路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4-17

[3]方琼莉,邹克强,卢孝莉.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08,29(11):1591。

[4]王慧,相锋,梁瑛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融合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6A):1552。

[5] 黄雪梅.临床护理路径在胃大部切除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白球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2(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