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沟通交流模式

沟通交流模式

时间:2023-05-31 09:3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沟通交流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沟通交流模式

第1篇

[关键词]护生;临床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59-05

临床能力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获取相关技能的能力,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能力。因此,培养护生的临床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护理教育者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

1.护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少,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训练,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社会,护理教育要以现代护理教育观为主线,注重护生多元文化的培养,使其获得专业护士所具备的技能、态度和行为。因此,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于临床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

2.1临床处置能力的培养

临床处置能力是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技术向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是护生应该具备的首要能力。然而我国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却是各项能力中最薄弱的方面。为此,护理教育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教学改革。一方面将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整合,如开设《护理实务临床处置》课程,具体包括课堂模拟训练、开放式实训、综合实训、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小组演练结合录像反馈法、模拟教学法、AIDA教学法(即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刺激欲望和促成行动四个教学步骤)等;此外,教育者在临床带教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如目标反馈带教模式和操作分级模式等,都可以提高护生临床处置能力。

2.2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沟通交流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沟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能力,是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护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护患关系、护理质量及专业承诺等方面。因此,护理教育者非常重视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具体体现在:(1)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增设沟通交流课程、人际沟通技巧讲座等方式培养护生沟通能力。(2)在理论教学方面,教育者针对各专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生沟通能力,如高保真模拟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式学习法、角色扮演、同行评审、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结合规范化用语培训、网络虚拟临床模拟教学法等;(3)在护理技能教学方面,研究者主要侧重沟通交流与技能的融合,如“模板式”操作用语与技能流程相结合、标准化病人与技能教学相结合、将沟通交流内容纳入护生技能考核标准之中等,使该能力与技能有机结合。(4)在临床教学方面,主要包括经验学习圈理论带教法、反思性学习法、护患冲突案例培训、参加临床服务活动和人际沟通培训等。

2.3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护理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的能力。其目的是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然而研究显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水平不容乐观,而对健康教育知识和实践却有很大的需求。目前,对于该能力培养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护理教育者通过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夯实和拓展护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健康教育能力,如参与式教学模式、阶段式目标教育法、经验学习法、情景模拟演示、标准化病人、实际承担健康教育项目以及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健康教育讲座等方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这可能与临床带教老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教学意识不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目前,这方面的培养方法仅局限于健康教育路径模拟教学法、健康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等。

2.4临床管理能力的培养

临床管理能力是指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必备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目前我国护生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这方面的改革也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理论教学方面,将护理管理学的实践内容贯穿到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如实行学生干部竞争上岗、举办技能竞赛活动、设立小值日制度和仿真模拟教学等,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运用纽曼系统模式、高保真模拟教学、护士长一对一带教模式和“层级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护理管理水平。

2.5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完成科研活动所需的能力或本领。研究显示护生的科研水平较差,具体表现为科研意识欠缺、文献检索和统计知识薄弱、科研设计能力低下等。为此,护理教育者主要从两方面对护理教学进行了改革。首先,巩固、理解和强化护生科研理论知识。如在开展《护理研究》课程的同时,将护理科研设计嵌入所有课程当中,并选用资深教师任教,同时进行文献检索、科研写作、统计分析和循证思维等培训和讲座,为护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其理解理论和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与此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护理研究》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利用博客作为科研知识的传授工具,能够增加护生学习的便利性。其次,科研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鼓励护生亲自参与护理研究,采用“最佳实践”合作模式(CMBP)、矩阵式临床综合素质团队(MCQ)教育模式、SCI论文讨论、PBL与导师制教学、开展护生研究助理项目(NS-RAP)以及将毕业论文设计植入临床实践中、进行科研实习等,能够促进护生保持积极的科研态度,深刻理解科研知识和研究过程。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沟通艺术

1.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艺术的重要性

(1)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互惠共赢。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能够使得师生双方在认知以及思想等方面达成一致。通过沟通,能够使学生心理结构发生转变,吸收新的经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经过沟通交流,班主任也能够逐渐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改善对学生的态度,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的互惠共赢。

(2)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在这一阶段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完善自身,为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突破。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不同,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学习处于落后状态,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用恰当的沟通艺术,能够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确立前进的方向,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突破,得到更好的发展。

2.当前班主任沟通当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长久以来养成了惧怕班主任的心态,而且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班主任过度关注认知。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然而,在当前高中班级管理之时,班主任过度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沟通话题最多的就是学习以及分数等,仅仅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而缺乏对学生心理、情绪以及感情的重视,没有开展必要的德育工作。

(3)缺乏对学生的公平对待。一般来说,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往往喜欢与学习好、懂事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但是对于一些差生,只有在犯错的情况之下,班主任才会进行必要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公平对待。

3.提升班主任沟通水平的对策

(1)转变落后观念。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之时,要想提升自己的沟通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管理模式,与学生平等沟通;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正确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出现以成绩来交流的现象。同时,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吸取先进的沟通管理经验,不断充实自身,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2)从“心”着手。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心”着手,即需要敞开心扉,尊重信任学生,这也是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必要前提。同时,在进行沟通的过程当中,班主任需要加强对学生声音的倾听,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班主任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反省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确定更好的班级管理方式。

(3)创造沟通环境。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沟通的环境,把握好沟通交流的时机,避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新的矛盾。在时机的选择中,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做到因人而异。同时,在创造沟通时机之时,还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多与学生亲近,使得学生放松心情,对班主任产生信服感。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班主任需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从而实现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班导师;教育管理;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22-03

高校班导师制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加强学生的教育培养,而推出的一种新的举措,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的机制,对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根据作者从事班导师工作的经历,谈一些关于加强班导师工作的粗浅思考。

一、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的意义

1.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高校的本质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张,特别是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模式推出后,原有的辅导员承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上课的班级不再是原来班级的概念,学生的素质也随扩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的情况下学生中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培养出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需要在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基础上,配备班导师作为补充,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督导”和“疏导”,培养出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掌握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班导师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是由正在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老师来担任的,由专业老师担任的班导师既可以通过自己承担的教学课程更好地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情况,以便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有效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必要举措。高校实施学分制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无论是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样一种学籍管理制度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

4.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培育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载体。推行班导师制度,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极大冲击,造成专业老师与学生缺少交流而关系淡漠。另一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一般都在200人左右,与学生的交流也非常有限,再加上辅导员大多数不是本专业领域的,多半无法给学生有效的专业指导,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带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关系的疏远和冷漠,建立班导师制度,通过班导师对学生的“引导”、“指导”、“督导”和“疏导”等,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情,增强对教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而教师也会由此增强自信和激情,实现教学相长,改变师生之间的疏远和冷漠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高校班导师工作的现状

高校实行班导师制度无疑是适应学分制学籍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辅导员工作有益的、必不可少的补充。但是,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确实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班导师制度是为了在学分制学籍管理下更细致地实施因材施教,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推出的一项举措。但现实中存在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的情况,将班导师定位、职责仅限于学业的指导。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但辅导员往往缺乏专业背景,年纪又较轻,对学生教育管理就显得影响力不够,辅导员作为学长(学姐)的身份较容易和学生沟通,在不少方面可以给予学生帮助,但由于阅历等因素在生活、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等方面问题上他们也无能为力。笔者认为班导师的定位、职责应该是:对辅导员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活的引导、职业生涯的指导、学业的督导和心理问题的疏导,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定位不准、职责不明,导致各个学院在班导师的配备上做法不一,有的学院仅为一年级学生配备班导师,没有按照任期一届的要求落实,即使是一年级学生配备的班导师也仅停留在对学生学业的指导,没有对迷茫的大学生起到必要的引导。

2.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从笔者所在学校配备的班导师情况看,班导师的工作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班导师能比较好地履行班导师的职责,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有的班导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把班导师工作不当一回事,仅仅是挂个名,从来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有的学生反映根本不知道有班导师这回事,也从来没有见班导师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给他们指导;有的班导师虽然也承担一些工作,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等各种原因工作不到位,仅仅是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一些关心和指导,没有真正起到班导师应有的作用。

3.沟通渠道不畅。现在的不少高校采用两地办学,笔者所在学校也是两地办学,老师们往往是两校区之间来回奔波,匆匆忙忙赶来上课,上完课又急匆匆回家或回另一校区,学生和老师课外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从班导师制度设计上要求班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实际情况,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学术等活动,但实际执行上很难做到;另外,从班导师的制度设计上还要求班导师要告知学生每周在办公室的时间,让学生主动与班导师交流沟通,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班导师没有这样执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很少;虽然不少班导师采用了其他一些通信沟通交流的方式,但有些问题通过电话或者QQ等通信工具无法说清楚,也不可能达到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效果。因此,实际上存在着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

4.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从各个高校班导师制度设计来看都有相关的考核评价的条款规定,但往往又缺乏可操作的细则,没有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来设计考核评价制度,缺乏科学的评价;对班导师工作开展的情况,仅凭印象,既没有班导师本人全面的总结汇报,也没有到学生中去了解班导师工作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对于班导师工作虽然也有职称评聘上的要求,但实际上没有担任过班导师的照样可以评聘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条例规定缺乏严肃性。虽然在条例中也提到了对优秀的班导师奖励,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几乎没有看到过对优秀班导师的表彰和奖励,没有起到榜样示范的引领作用。

三、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校班导师工作的现状,客观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对策建议也应该取多维视角。

1.准确定位、明确职责。高校班导师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下推出的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举措。班导师工作有其特殊内容,同时也有与辅导员工作相同的部分,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必要补充。一是对新生大学生活的引导,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迷茫和陌生的,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使大学生活更加有意义,班导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校,遵纪守法的作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职业生涯的指导,不少学生选择专业带有盲目性,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是很清楚,班导师熟悉本专业的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让学生尽早确立目标,尽早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三是学业的督导,班导师都是本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班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班导师还可以承担学生专业实习指导的工作;四是心理问题的疏导,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依赖性比较强,对于独立生活一下子难以适应,再加上进入大学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方法、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容易带来一些问题,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班导师有辅导员所不具备的年龄等方面的优势,阅历丰富,可以用生活中事例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疏导。

2.选优配强、强化责任。从笔者所在学校班导师工作的情况看,班导师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班导师的工作之所以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是否自愿主动,二是工作责任心是否强。所以,要选优配强班导师:首先,要选择愿意主动承担班导师工作的专业教师,愿意主动承担班导师工作的老师,会主动开展相关的工作,对自己不是很了解的也会想办法去主动熟悉,而不愿主动承担班导师工作的即使让他来担任班导师,也只能是应付了事,“拨一拨动一动”,“推一推进一进”;其次,一定要选择责任心比较强的专业老师来担任班导师,班导师工作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一项“良心”工作,好与坏不一定马上显现,做与不做不一定就能看出不同,但最终必然是有区别的,因此,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担任班导师,他(她)必然会认真做好班导师的相关工作,甚至他(她)还会主动去做班导师职责以外的有关工作来帮助、引导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

3.拓宽渠道、畅通沟通。班导师的工作重在“导”,“导”必须要通过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进行,因此,必须要有沟通交流的渠道,并确保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首先,要确保传统的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面对面传统的沟通交流还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现代社会下显得更加需要,因此,班导师要充分利用承担课程教学的机会,在课前、课中、课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教育,应定期召开不同学生群体参加的座谈会,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设置每周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的时间,接受个别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为他们释疑解惑。其次,要拓展沟通交流的渠道,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技术的作用,拓宽沟通交流的渠道,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建立QQ群、微信、飞信、微博等现代通信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

4.完善制度、优化评价。一是班导师制度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班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班导师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不合格者及时予以撤换,并作相应的处罚,对优秀班导师,学校予以表彰及奖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二是应该完善制度执行的相关条款,对不执行制度有处罚的相关规定,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旦制定出台,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比没有制度还不好。

参考文献:

[1]曲水军,姜丹.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

[2]惠有利.班导师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

[3]李岩,王中兴,黄影.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

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在教学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能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能够充分的展现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设备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语文课程。

一、制作丰富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教育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改革,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取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当中,基本上呈现的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时常感觉到语文教学的枯燥呆板,因此教师应该借助iPad设备改变这一教学状态,充分的利用好设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利用iPad设备的强大功能来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课件主要就是将教材上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分类,然后结合图片、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模式相对于板书来说更加灵活,涉及到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加入图画的课件形式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展示丰富的课件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也会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学习《柳树醒了》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好课件,搜集一些春天柳树刚刚发芽的图片,并且找出一些描写春回大地,描述柳树美景的词句,让学生先感受一下柳树复苏的美景,接下来可以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逐段的进行分析总结,将其中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做出重点标记,并且适当的对文章的中心主旨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件学习,学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认识,感受到每堂课带来的新鲜感,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去分析研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游戏教学,丰富课堂形式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太过死板,总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并且教师比较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往往忽视了课堂实践。单一的课堂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会逐渐的失去吸引力,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实践类型的游戏会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由于多媒体设备能够展示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所以说会给学生带来更加刺激的感官体验,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来给学生带来震撼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接触一些小游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游戏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状态。游戏并不都是对学生学习不利的,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比较益智的小游戏,通过游戏当中的情境创设以及操作能够让学生对场景描述以及语言组织能力有更大的进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不知不觉的对自身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进行了培养,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安排好课堂时间,将游戏与学习时间的比例划分好,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适当的加入一些教学小游戏,让学生重新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感官刺激来让学生重燃学习热情,感受不一样的语文课堂学习。

三、加强交流互动,体验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互动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都是一种查漏补缺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沟通交流的方式又有了新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为了追赶课程的进度往往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逐渐的学生也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不愿意沟通交流,造成了问题的严重化,一旦出现了这种状况想要改变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在当今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一定要提前采取措施,加强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开展交流互动,比如说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教学的形式来开展互动交流活动,针对教师提出的某些话题,各个小组内的成员来进行互动交流,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根据自身掌握的数据信息提出宝贵的意见。另外有了iPad这一教学设备,可以采取更加现代化的沟通交流方式,比如说,教师可以建立设备终端,然后通过这一iPad终端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可以选择在课余时间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针对某个话题内容来开展讨论式的交流,这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更加新颖,符合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模式,所以说在这样的沟通交流当中,学生会更加愿意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和教师、同学一起来讨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表述出来,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其他同学的帮助,学生会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丰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5篇

从1958年苏联提出“英才教育”的口号开始,世界各国竞相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1973年美国通过《天才教育法》为天才及有天赋的儿童教育提供了保障,20世纪70年代,我国逐步展开拔尖人才的教育研究[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2]目前拔尖人才的培养及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型大学,有三种主要方式,即:数理提高班,学科大类培养,专业教育试点班,对于高职阶段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甚少[3]。我院三年制护理专业录取分数居学院之首,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基于此,我们展开了对高职护理专业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

由于护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护理专业是一种对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4]。护士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5]。所以,护理专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综合能力。

我院自90年代起就举行每年一度的护理技能大赛,然而,传统方式的护理技能竞赛,培训选拔阶段及比赛阶段选手都以“个人”的形式参与。培训时,教师示范每项操作的流程,选手根据教师的示范、讲解,练习每项操作,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就请教老师,这种方式,只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反思甚少,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生间都是独立的参赛个体,交流甚少,常常使训练者觉得枯燥,乏味,不能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比赛时,选手面对多功能模拟人,完成操作流程,无法展开真实的互动式交流,与目前临床护理中迫切需要的沟通交流能力等不相适应,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护士核心能力更是无法评价。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新的护理技能训练方法、参赛方式及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培训教师的潜能,激发参赛选手的参赛热情,促进优秀拔尖护理人才的培养。

第一,训练方式法上融“情境教学法”、“PBL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充分挖掘教师教学的潜力,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及培养优秀拔尖护理人才出发,指导学生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训练教师将以护士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护士的工作领域转换为学生的训练领域,训练前,培训教师集体备课,精心设计临床护理各工作领域的典型训练情境,最大限度地做到“真景”;训练形式上,将参赛者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训,小组成员相互“角色扮演”,在模拟的临床情境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学会换位思考,体现小组的合理分工和医护人员的配合,真人代替传统大赛中的“模拟人”,进行“互动式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场地,我院护理实训中心为获得中央财政资助的国家级护理实训中心,高度仿真,让学生在训练中“如临其境”。通过真人真景真情境,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整体护理能力,使学生间接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临床护理岗位的适应能力。

第二,竞赛形式及评价方式,以“小组”身份取代传统个人身份。“小组模式”主要为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法,而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沟通能力,培养其协作精神和个人责任感[6]。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磨合有助于她们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学习观点和学习成果;有助于帮助他们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做事的技巧[7]。竞赛中小组成员“角色扮演”,实施真人操作(有创操作除外),小组成员“每个角色”的表现都有独立的个人成绩,相加后为小组最后成绩。小组的整体表现依赖于每个成员的个人表现以及相互的共同配合。这种方式大大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第三,培训师资及及评审专家的建立,以往的大赛中,都是护理专业教师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单一的培训师资和评审专家,不利于全面地培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护理水平。为了进一步贴近临床实践,提高培训效果,我们可以在培训阶段,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培训教师,共同设计培训的典型情境,探讨有效的训练方式;最后决赛阶段,由行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打分评价,评价项目除涉及基本操作流程外,还包括不同角色的仪表态度,沟通交流能力等相关人文素养,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护理水平。与此同时,还能促进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的进一步合作,有利于护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因此,可通过改革技能竞赛培训及参赛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平台促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护士核心能力的养成,成为优秀拔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磊、顾斌.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特征分析与培养平台建设研究[J]. 学园,2011,(12):4-12

[2] 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81-84

[3] 刘磊、顾斌.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特征分析与培养平台建设研究[J]. 学园,2011,(12):4-12

[4] 杨俊华,晏娟.临床护生分层次带教与建立护生职业规划理念的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6):77-78

[5] 宋春燕,王菊香.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定量研究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14

第6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得到关注,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所面对的重中之重,而“问题导学”的教育方式恰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通过分析“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探讨“问题导学”的核心问题,力求为推广“问题导学”教学方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方式,核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的发现问题、提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成为了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教师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

“问题导学”是建立在问题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开动脑筋,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自主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转变成学生自主性学习,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问题导学”教学方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教师应重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进行。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对所教知识进行预习,熟悉课本内容,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能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预习情况结合书本,调整上课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场景,采取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思考结果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所学知识,还增强了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必直接提供答案,而应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学生得出明确结论后,教师的任务便是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帮学生分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课下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在允许的条件下,应在课后进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从教师的角度,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总结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谈一下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知识是没有理解的,结合以往所学,提出新的问题,供教师和同学课下交流。教师在总结会上可以对课堂内容再次提问,有助于学生的第二次记忆,这样对课堂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总结的方式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以往单纯靠教师授课,因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学习效率。

(四)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教师开展“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关注“问题导学”的运用,还要注重“问题导学”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后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评价帮助自身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可以采取调查问卷或者交流的方式,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问题导学”的想法,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二、“问题导学”的核心问题

(一)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就应做好预习工作,就是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因为通过先思考再学习,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而不仅仅是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所以教师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着重培养。举例来说,在进行“方程”内容的学习之前,教师要求学习提前预习,并根据书本内容提出三至四个相关问题,在学生提完相关问题后,教师负责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思考结果,并对问题进行讲解,这种方式使得课堂内容有侧重点,对于同学们都不理解的问题重点讲解,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学会的简单跳过,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被动学习,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而“问题导学”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式则要与以往不同,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作为课堂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每个学生的喜好、性格、知识面的不同,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在知识方面有哪些欠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补充调整。

(三)注重学生的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等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总结,对于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相当于二次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时候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总结课本所学知识的时候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描述的时候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性人才。

(四)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教学方法成败的标准,因此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对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结语

“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提升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应然之道[J].上海教育科研,2013(08)

第7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教学交往 缺失 建构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事业迅速,新型教学模式的贯彻实施促进了教学交往的发展,教学交往要求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相互配合,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这种新型的教学体质在贯彻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配合性和创造性。

高校体育教学与普通的教学存在着差别,它不仅要求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加强。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就要求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和要求,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交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因此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进行教学交往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学交往的内涵

人类通过沟通、理解进行交流,并对彼此产生相互作用,这是人类生存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方式。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中将双方的信息进行交换、共享,使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交往是指发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方式,以教师和学生为主题,以课堂为施展舞台,在教学活动中就彼此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就专业知识进行探讨,并兼顾到师生感情,多角度着手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因此,良好地教学交往至关重要,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量,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实现教学目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缺失的原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扮演灌输知识的角色,忽略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性的培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受到了这种传统模式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学校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韩愈的师说中是这样给老师下定义的:“师者,传道、授业、授惑者也。”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了单纯听讲的模式,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只做到了“传道”和“授业”,而没有做到“解惑”。在这种方式的引导下,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性,不能自觉主动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教学活动变成了单一的教师传授,这就造成了教学交往缺失现象的产生。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传统的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关键的制约,教师对自己位置的错误定位,认为只要认真备课讲授就能帮助学生取得良好地学习效果,导致老师更多的在备课和教研讨论上下功夫,把重心放在教学理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提高上,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善于动脑思考,不能做到自觉主动参加课堂学习,这都不利于教学交往的构建。

(二)技能为主的练习

高校中的体育教学不同于普通专业的只是传授,除专业知识外它还要求专业技能的提高。学生为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只一味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按照老师的要求掌握规定的技能,忽略了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单纯的技能训练占据了师生交往的时间,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交往的良好构建。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建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交往理念

正确的教学理念是体育课程教学交往的第一步,根据教育部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来看,师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为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相互配合。老师要让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学生中得到实施,必须要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思路和讲授模式,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及薄弱环节。教育工作者应在课堂生做好学生的良师,在课下做好学生的益友,亦师亦友,减轻学生的紧张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课堂的主导者,又扮演主体角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比较被动,只是单纯地扮演接受者形象。学生会对老师形成依赖感,不愿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只是服从老师的安排,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老师机能树立威严又不乏亲切感。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自觉融入课堂,保证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这有利于实现教学交往的良好建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交往方式

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中要选择合理的交往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交往方式。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在学习能力的水平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应严格要求,防止退步;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要积极鼓励,帮助树立自信,提高学习积极性。除学习程度之外,不同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性格差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善于倾听其要表达的内容;对于不善言谈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要积极引导,让大家畅所欲言。为保证教学交往的良好进行,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轻松愉悦地学习,形成良性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交往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加强。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交往在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顺应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良好的教学交往建构才能促进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课程开展。针对现阶段体育教学中传统的落后模式仍有遗留,为促进现代体育教学的的良好开展,必须要桌号教学交往的构建工作这是高校体育教学良好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许正勇.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0)

第8篇

        2005年2月6日卫生部首次公布了对一批国家级大型医院医疗服务、费用状况和综合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认为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医疗费用过高占49.72%;服务态度不佳占33.61%;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医患沟通几乎涉及当今医患关系领域的所有问题。强调医患关系,不可能不涉及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首先要改善医患之间的沟通状态。 

        1  医患沟通的概念 

        医患之间的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医务人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患者也无法满足追求健康、解除病痛的需要。 

        2  医患沟通的意义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2.1医患沟通是医疗诊断的需要 疾病诊断的前提是对患者疾病起因、发展过程的了解,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就是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质量,决定了病史采集的可靠程度和体格检查的可信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决定了疾病诊断正确与否。医患沟通是临床治疗的需要,医疗活动必须由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完成。 

        2.2医患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高速发展,临床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的新模式使医患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 

        2.3医患沟通是减少纠纷的需要 相当一部分医患纠纷,由于医患相互交流不足和沟通不够,致使患者对医疗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理解与医护人员不一致,进而信任感下降所导致。 

        2.4医患沟通是双向性的 要真正体现医学的整体意义和完整价值,实现医学事实与医学价值、医学知识和人性目的和谐统一,医患沟通方式可以以交谈为主,也可通过电话、书信等方法。 

        3  医患沟通的作用 

        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而目前有些医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趋激化。有效的医患沟通能令医患双方满意,医患关系和谐,并且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3.1医患沟通有利于医生了解和诊断病情。如医生询问病史,这是一种医患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过程,医生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从患者处了解到疾病的有关信息,如主要症状、发病过程、既往史、已用药情况等,这一过程十分重要,不可省略。在这个环节的沟通广度和深度对问诊的质量及诊断的准确性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3.2医患沟通有利于维护患者的权利。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的体现也是一个医患交流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对患者进行告知,同时了解患者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患者也需要通过与医生的对话、接触,明了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情况,需要做什么检查,用什么药,有什么风险和意外,影响自己病情转归的因素有哪些,需要多少费用等信息,患者综合考虑后做出适合自己条件的选择。 

        3.3医患沟通有利于培养关爱患者的意识。关爱病人,为病人谋福利,是医疗行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职业道德规范。现在,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生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生活工作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要了解患者方方面面的情况,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要关心病人,善于同病人沟通。加强医患沟通是医疗工作的需要,是关爱病人的体现,也是为患者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需要。  

        3.4医患沟通有利于密切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占有技术信息, 若医患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常易使患者造成误解,引起猜疑或不满,为日后不和谐、磨擦及纠纷带来隐患。 

        3.5医患沟通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注重沟通,增强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能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体现良好的职业素质 

        3.6医患沟通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在医疗活动中,医患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可以加深相互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赢得更多的就医者。 

第9篇

关键词:护患沟通;血透室患者;满意度

血液透析是替代急慢性肾衰患者肾脏滤过功能的治疗方式,血透室是血液透析的治疗场所,因疾病不可逆性和昂贵的治疗费用及长期的透析治疗的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多存在负面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在执行常规护理操作的同时,还应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使患者了解血液透析效果知识,正确认识疾病治疗,积极配合临床诊治操作,提高患者满意 度[1]。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护患沟通对血液透析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观察组内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1.2±4.5)岁。对照组内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2.6±4.7)岁。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方面(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并进行有效护患沟通:

1.2.1.1以人为本,尊重患者 对血透室护士进行有关专业护理知识、心理伦理知识、人际沟通技巧等内容的培训,使血透室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为提高护患沟通、护理满意度打下基础。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充分尊重患者人格、隐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患者满意度评价护理服务质量。

1.2.1.2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治疗、沟通环境 血透室应保持舒适、整洁、安静,在开始血液透析后,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支持、理解、同情,初次接触患者,首先应向其进行自我介绍,使患者认识自己,建立初步信任感。对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和实践需要,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交流[2]。

1.2.1.3整个透析过程贯穿护患沟通 血透室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全面护理服务,合理安排透析时间,建立患者联系卡,定期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病情和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使护理服务延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计划,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解答患者疑惑,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护理操作为患者提供服务。

1.2.1.4真诚沟通,积极宣教 血透室护士应以温和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与进行沟通交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有针对性的及时的心理疏导,建立家庭社会支持体系,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医护人员的温暖。对患者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和血液透析,正确掌握日常用药、饮食等注意事项,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

1.2.2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3]。

1.3观察项目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问卷调查方式,由专人向患者发放由我院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由患者填写完毕后统一回收、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5%(39/4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32/40),P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享受基本卫生保健权利的同时,人们对于人权意识、健康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医学护理服务模式发生巨大改变,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心理、生理、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模式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同时也顺应了时展潮流的需要。有效的护患沟通可满足患者被关爱、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有利临床护理配合和治疗操作,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注重护患交流,注重护患和谐,有利临床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工作正常开展。患者护理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怎样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已经成为临床护理服务研究的热点话题。临床除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优秀的诊疗医师,积极的护理服务,便捷的诊疗流程,高效的管理等内容外,还需要加深护患沟通,以提高护理满意度。血液透析患者因病程长、病情重、费用高等影响,极易出现悲观、绝望的负面心理,在情感上需要等待支持、鼓励、同情,更需要心理疏导[4-5]。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真诚沟通,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治疗、沟通环境,整个透析过程贯穿护患沟通,真诚沟通,积极宣教,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护患沟通对血透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有效的护患沟通能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静,王江滨,王丽范.建立ICU护患沟通制度预防护理纠纷[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

[2]石秀梅,陈喜军.ICU病房护患沟通的几点技巧[J].新医学学刊,2008,5(3):413-414.

[3]袁修银,任俊翠,王智,等.护患沟通对血透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

第10篇

关键词:仿真模拟;护理实训;教学

随着患者维权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的加强,护理实习生在患者身体上的临床实践学习受到了限制[1]。仿真模拟护理实训在护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护理学院2013年与2014年护理本科生12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3例,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54±0.35)岁,学习成绩(80.32±5.24)分,对护理学习非常感兴趣31例,对护理学习基本感兴趣30例,对护理学习不感兴趣2例;对照组:62例,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20.48±0.41)岁,学习成绩(80.29±5.19)分,对护理学习非常感兴趣32例,对护理学习基本感兴趣28例,对护理学习不感兴趣2例;两组护理本科生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观察组护理本科生采用仿真模拟护理实训,对照组护理本科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

1.2.1教师准备 授课前,采用仿真模拟模型对授课老师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培训,使每名授课老师熟练掌握仿真模拟模型的特征、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时,授课前,授课老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设计教学方案,强调护理本科生临床诊断思维的训练,根据仿真模拟模型的临床表现作出病情与护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护理措施。

1.2.2护理本科生准备 授课前,授课老师将实验讲义提前7d发放至护理本科生,嘱咐护理本科生充分复习护理理论与护理技能操作,完善授课前准备。

1.2.3教学步骤 仿真模拟护理实训课期间,需要两名授课教师,其中1名授课教师对模拟模型进行操作,1名授课教师对模拟模型进行调整,将63名护理本科生分为10组,设1名护理本科生作为组长,授课教师讲解仿真模拟模型的功能特点,回顾分析理论相关知识,临床案例分析,针对问题,同学之间集体讨论,根据病情改变教导护理本科生。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实训成绩的差异;比较两组护理本科生能力提高赞同率的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实训成绩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实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本科生能力提高赞同率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本科生对提高学习兴趣、沟通交流、批判性思维、临床护理思维、自主学习能力赞同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就业机会的增加,护理学院招生数逐年增加,而护理实习医院与实习患者的人数相对减少,严重影响护理实习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1-2]。仿真模拟护理实训具有以下优势:①仿真模拟护理实训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授课教师在授课前明确教学目标[3]。通过设立临床病例,提高护理本科生知识程度与理解能力。通过设立临床护理情境,使护理本科生明显学习目标与专业要求[4]。②仿真模拟护理实训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讨论,指导护理本科生学习、交流相处能力,促进护理本科生沟通交流、批判性思维、临床护理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5]。③仿真模拟护理实训有助于培养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精神[6]。

本研究结果显示,仿真模拟护理实训有助于显著改善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实训成绩、学习兴趣、沟通交流、批判性思维、临床护理思维、自主学习等护理本科生能力,值得护理教学的推动。仿真模拟护理实训有助于提高护理本科生团体协作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护理本科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沟通、交流与讨论,提高护理本科生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加强护理本科生沟通交流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刘桂瑛.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仿真模拟护理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3):957-959.

[2]鲍淑兰,沈琴庆.尝试错误法在智能仿真模拟人护理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3,30(21):66-67.

[3]马秀芬,王烨,张世琴.仿真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训教学的运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9(15):105-106.

[4]蔡小红.冠心病高仿真模拟人护理实训项目设计与教学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3,25(10):3171-3173.

第11篇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核心价值观教育 交往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01

Applic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in

University Core Values Education

WU Ting

(Party Propaganda Depart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0)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the level of market demand for skilled personnel is increas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of many modern businesses welcome, this trend makes enrollment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s escalating. Howev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has been unable to cope with the demands of modern society for technical skills,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can not be applied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 good practice among the skills to operate a limited range, making China the real emergence of lack of skilled personnel phenomenon, and in foreign countries, many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started implement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mode, this mode of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deficiencies for students provide more practical approach, this paper carries out exploration on educational model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implementation

伴随着媒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促使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方式日益多元化,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及时作出创新变革。主体间性教育理论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克服了传统的主体性教育模式的缺陷,为我们当前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范式。

1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经历了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沿革过程。传统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主体的优先性和至上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高高凌驾于教育对象(学生)之上,教育对象(学生)是被改造的对象,其能动性、自觉性及创造性被无视,形成“教育者(教师)――教育对象(学生)”的单一模式,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模式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也称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本位、主体通性,认为教育对象是有意识、有思想的能动的主体,坚持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倡导互动交往和师生对话,增进双方沟通交流和信任理解。“主体间性”思想最早始于著名德国哲学家、现象学之父胡塞尔提出的“交互主体性”命题,经过海德格尔的“共在”理论、伽达默尔的“视域交融”理论、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等学者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对“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交往”是“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 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社会的到来,以互联网、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及由此带来的多元开放的媒介生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随着网络的普及,单一的信息渠道转变为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多元化,教师的权威地位被弱化,同时大学生不断涌现出思想新动向,教师强制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主体间性教育倡导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平等的主体,双方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平等的交流,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其次,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大学生视为教育工作的边缘人物,处于教育实践活动附属的地位。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其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把大学生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着力解决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主体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在主体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育对象处于被动地位,教育实践活动片面强调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削弱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强制灌输”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需求等考虑不足,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落入“一言堂”的陈窠,很难有效地激发教育对象学习的兴趣,甚至可能导致教育对象的反感。主体间性教育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3 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路径

3.1 坚持平等相待,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独立的精神个体,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互动交流中展开平等的沟通和对话,实现教育双方的和谐共识。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师生双方都是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平等的主体。实现师生双方的真正平等,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被教育的被动从属关系,形成启发引导、互动交流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实践中,首要的就是坚持师生双方的人格平等,将平等原则贯穿于工作始终。要尊重教育对象,将其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平等主体,只有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才能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关注教育对象的价值选择和现实需求,通过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满足其需要。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师生双方平等交流成为可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合力作用。要培养活动意识,深入挖掘活动资源,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3.2 坚持互动原则,构建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教育实质上就是双方通过自由的交往活动实现协调一致、和谐共存。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平等、和谐、双向、互动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自由、开放的交往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交往的分裂,容易造成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教师(主体)与学生(实践主体)之间的对立;也容易导致二者之间的地位上的不平等:由于教育者的主动性,容易导致教育者居于上位,受教育者居于下位,可能导致受教育者被边缘化,乃至‘人学空场’。”①

一是要坚持交往实践,树立主体间性思维,主动交往,教师要洞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同时大学生要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二是要实现师生双方平等的互动交往。秉持师生双主体的平等原则,以师生双方互动交往、真诚宽容、相互理解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交往的目的在于构建教师与学生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双方通过思想感情和信息内容的互动交流,维系师生良好的交往关系,有利于实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最终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3.3 加强沟通交流,开展师生心灵对话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②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要“唤醒”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主体间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增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对话应该以互相尊重、全面信任为前提,在动态、开放、自由的思想“场域”中,进行平等、民主、自由的沟通和交流。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做真诚的沟通,在互动中对话,启发学生心灵,引领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并契合学生实际的话题为载体,将教育内容巧妙穿插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畅通师生双方的沟通渠道,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与网络等新媒体交流平台结合起来,发挥宣传教育合力;探索沟通交流的艺术,选择恰当的交流时机和地点,运用轻松幽默的交流语言,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要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情况,评价信息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促进师生双方沟通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师生双方通过彼此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对话,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和相互理解,实现师生双方情感的共鸣。一方面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从而因人施教,开展差异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和对话中,使自己参与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是实现自我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3.4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体谅大学生,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色彩很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它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③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的立场和态度出发,了解并满足大学生的利益和需求,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注重师生相互理解,加强人文关怀,并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平等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增加师生相互沟通,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释

①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6.

第12篇

调查问卷。在第八学期,采取问卷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并结合见习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设计《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问卷调查表》,对参加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研究的96名医学生问卷调查。收回问卷96份,回收率100%。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对“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教学改革活动,参加的学生均能积极配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所涉及的问卷内容表示满意。90%以上的学生认为“早期接触临床”的见习模式改革,对培养专业素质、提高学习兴趣与明确学习动机、增强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促进临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2.50%的学生认为不能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原因有部分带教老师的不负责任和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等;16.67%的学生对医疗环境表现出不适应,主要原因可能是接触时间短,对医院医疗纠纷发生和医患矛盾的恐惧、担忧,尤其是不良医疗事件的负面影响等。

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从专业素质的培养来看,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较早的了解到自己未来职业特点,能够处理学习与职业的关系,加深对临床专业的认识,提高自我能力。医学生在医院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中,真实的体会到自己未来的角色,且通过对病人问诊等的接触,认识到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相关性。特别是通过亲身接触患者,参与整个病史的采集、体检到最后的诊疗等一系列过程,再回到课堂理论学习,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明确学习动机。

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快地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能熟练地利用诊断学所学的问诊和体检等技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严格诊疗规程,进行问诊和体检。每次问诊和体检的完成表现出自信、成就感,同时也在早期接触临床中,潜移默化的学生培养了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特别是医患沟通的技巧,对病人痛苦的深切同情之心,建立对病患的人文关怀的意识[2]。

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临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早期接触临床使医学生可以较早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将自己所学与临床实际情况进行比照,在实践中不断的得到验证与强化。尤其是在理论学习阶段对一些临床表现模糊的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惑。面对现代医学理论与科研的迅速发展,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的过程中总是发现自己所学和实际的临床工作有相当差异,感到有压力,这种压力很快变为学习的动力。在如何诊疗病情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问题上,早期接触临床的学生普遍采取积极的态度,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行补充学习。

总之,通过以上临床实践改革探索,表明“早期接触临床”能够使临床医学生在早期临床接触中,更早的适应自己的临床医师的职业,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临床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增强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尤其是医患之间的沟通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早期接触临床时机的选择和医学生对医疗不良事件的认知等在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模式改革中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丽军裴景堂郭聪丛赵川李铁强李勇单位:河南大学淮河临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