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园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

时间:2023-05-31 09:3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园区域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园区域活动

第1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角色定位;有效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2-0006-03

【作者简介】杨文(1970- ),男,湖南新宁人,长沙师范学院编辑,教育学硕士。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的概念是20世纪70 年代在美国提出的,我国多称之为“区角活动”。区域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条件下,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不同的主题活动区,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材料和与环境互动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化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活动。其中,多种主题活动区的设置意味着幼儿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独特的幼儿教育形式,以尊重幼儿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性发展为目的,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通过自由选择、自主展开、沟通交流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得到满足,个性与天性得到表露,创造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游戏化的小组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幼教改革的一个方向、幼儿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将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第二种是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的延伸,第三种是将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不够,区域设置形式化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区域活动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通常把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认为区域活动可有可无。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开展区域活动,还有的教师即使开展了也仅仅把它当成是集体教学活动来进行,没有意识到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的不同要求与独特价值。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日益认识到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并想方设法、独具匠心地为幼儿开辟活动场所,可往往因为认识不到位而使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些教师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仅结合教室的结构来设置区域活动区,较少考虑区域设置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这些活动区位置固定、形式花哨、内容片面、彼此孤立,还有些区角固定在某一侧面,使得区域的创设仅仅成了一种装饰或点缀,难以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经常出现没有幼儿去区域玩的现象。

(二)区域活动材料缺乏,材料投放不当

由于某些客观因素,教师经常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成品的活动材料,较少利用自然物品或废旧物品,使用的活动材料缺乏探究性、可操作性。由于提供的活动材料单一,不能满足幼儿多种活动的需要,阻碍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些材料在区域中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缺少变化,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还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无难易差异、无程序性,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教育层次性不明显,难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此外,教师投放的成品材料过多,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三)教师角色定位不准,指导方式欠妥

在区域活动中,有些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的角色,东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指导的随意性大。还有些教师观察不够仔细,只是看着幼儿摆弄物品,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也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有的教师虽然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定位是观察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但是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区域活动时就难以把握,这使得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流于形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存在两种极端的情况:完全放任或过度干预。完全放任的教师在介绍了一般的观察或操作规则后,就让幼儿自己观察、操作,虽然重视了幼儿的自主性,但却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已有水平,容易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的无目的性和无效性。过度干预的教师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活动的结果上,在活动的过程中会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或直接帮孩子做,让活动朝着教师预期的结果方向发展,完全不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间,忽视幼儿的兴趣。

三、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区域活动观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意义是在于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设置活动区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量,让幼儿参与到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活动的布置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需要及兴趣来设计活动区。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去,由此创设出来的活动区才有能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享受到在活动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内在的探究需求与学习动机。在组织区域活动过程中,应激发每个幼儿活动的意愿,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应视幼儿为活动的主体,激发幼儿的探索和学习能力。区域活动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更是能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而且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二)围绕目标,创设区域活动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区域活动创设的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的活动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同一活动区域的同一种活动内容在各年龄班的活动目标应是有差异的。如,在科学发现区投放的“磁铁”,中班的目标是能发现磁铁和了解磁铁能吸住铁的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目标是能利用磁铁与一些辅助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培养幼儿的制作能力。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目标创设区域活动区,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活动材料的教育功能。

(三)根据年龄,合理设置活动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活动中专注度和持续状况、活动中的交往与合作意识以及活动中的自控和规则意识等方面的表现,审视区域活动的功能,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又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活动区的创设应主要体现家的感觉,活动区应空间开放,玩具材料种类少、数量多,且安全耐用、仿真性强,活动的时间短而活动的次数多。对于中、大班幼儿而言,他们的活动常规概念已基本形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主要放在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如,操作、建构的花样,角色游戏的分工与配合等。

(四)丰富材料,设置有层次感的活动区

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投放得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从区域活动的需要和幼儿发展水平及兴趣出发,为各区域配置必要的成品材料,以满足幼儿基本的活动需要。其次,教师应充分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和复合材料,共同制作活动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材料。再次,教师还应在活动中鼓励幼儿以物代物进行游戏,拓展游戏情节,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扩展和提高。不同年龄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教师提供材料时,既要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在指导策略上,对较内向、能力较弱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对较自信、能力强的孩子则告诉他“我相信你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从而调动不同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区域活动的应有价值。

(五)明确定位,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作为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作为观察者,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不随意干扰和评价;作为引导者,教师发现幼儿在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帮助,而不是发号施令或包办代替;作为合作者,教师要将自己视为与幼儿平等的学习者,适时巧妙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首先,教师要学会等待,适时介入。在活动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幼儿出错,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重视游戏在幼儿探索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与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使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其次,教师要恰当引导,适时促进。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索过程有时处于低水平的重复阶段,这时教师可与幼儿共同探索,在保持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适时促进活动向前发展。适时促进不是直接的指导,更多的应该是启发,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思考。最后,教师要分层指导,做好记录。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运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不断提升活动效果。此外,教师应对活动过程中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以及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做好记录,并进行分析与反思,据此不断改进和提高指导的水平和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2).

[2] 左文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4,(5).

[3] 李生兰.活动区教育的对策及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1996,(2).

第2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 概念 特点 实质

区域活动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但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常流于形式,盲目借鉴,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却没有真正体味到区域活动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区域活动概念的深层理解是教师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的前提条件。

一、区域活动的四种主要观点

目前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理解,从教师、幼儿两个维度出发,可分为:

1.从教师的角度理解,区域活动为“集体教学的延续”、“分组活动”。

集体教学的延续:持该观点的教师;指导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集体教学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无法兼顾个体,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区域活动的时间,在相关区域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做个别辅导;②有关内容的教学(主题活动)是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和补充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理解和运用;③有时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先在课上示范,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相关区域,让幼儿自行操作。分组活动:教师重点在某一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内容,其他幼儿在别的区域做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交换。(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方式该类型较多。)

2.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区域活动为“自由游戏活动”、“学习性活动”。

自由游戏活动: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游戏活动的形式。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新经验。学习性活动:认为区域活动是一种学习性、探究性的活动。“区域活动是一种学习性的活动,是要解决教学任务的,有一定的目标制约。”(老师的访谈记录)

教师的观点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形式,以上四种也是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其实这些观点并无对错之分,只是各自理解的角度与价值取向不一样。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应全面综合地去理解它。

二、区域活动的概念和特点

(一)区域活动的概念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在我国,该概念更多地称为“区角活动”。“在我国托幼机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室组织形式早已存在。”

“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haying area)、学习区(leaming area)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从刘焱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

1.游戏、学习统一。

区域活动要求教师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实际上区域活动是教师教育意图的客体化和物质化。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区来影响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活动。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但此时的“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没有“教师讲、幼儿听”的概念,而是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幼儿的活动施加影响,支持、促进、帮助幼儿顺利活动的过程。

2.游戏性大于学习性。

区域活动更多强调的是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自己决定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伙伴,对活动区的环境、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动的趣味性强。这要求教师不要一味地将区域活动学习化,应加强活动区的游戏性,特别是当今幼儿园盛行的任务定向的区域活动,应适当减少。

3.空间开放性与内容整合性。

各活动区之间应是开放联系的,幼儿方便出入、方便各区间的交流。例如,南京某幼儿园大班,利用货币的流通,将“银行”、“超市”、“医院”、“娃娃家”、“理发店”、“幼儿园”、“菜市场”等多个游戏区联系起来,成了一个全班性的大游戏。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极高,同伴间的交往率大大加强,语言、社会性、动作技能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整合,避免活动区活动的单一化、狭窄化。比如“积木区”中,幼儿进行的不仅仅是“建构”活动,也可以进行艺术、语言、数学、社会等多领域的学习活动。关键是教师要有研究、发掘各活动区教育潜能的思想意识,时刻注意活动材料的多领域经验的指向性,材料的低结构代,注重隐性环境的暗示作用。

三、区域活动的实质

(一)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较充分的自主行为的条件,幼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自己做主,选择游戏类型、游戏材料与玩伴,从而促进自主性的发展。但教师应当明确,自主性并不是任意自发的行为。自主性是具有方向性的,主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自主性的前提是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自主性行为是后天通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是社会规范的内化,逐渐成为主体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特征。自发性行为,通常认为更倾向于先天的一种随意性行为,即在外在刺激下,由某种情绪冲动而引起的。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减少幼儿自发性行为。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建立和执行规则是培养自主性的有效手段,如:“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干扰别人”、“做事有始有终”等。

(二)区域活动更重视幼儿关键经验的积累与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问题;策略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幼儿园区域活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倡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实际活动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预期的教育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介绍如下:

1.幼儿园区域活动意识薄弱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许多教师并不能完全转变教学观念,区域活动意识薄弱,没有正确认识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持有怀疑与排斥的态度,甚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直接忽略了区域活动的开展。而就算部分教师开展了区域活动,大部分活动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将区域活动的特点与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没有将区域活动与其他普通课程进行区分,如此就无法充分体现区域活动的价值与作用。

2.幼儿园区域活动流于形式

目前,区域活动已属于幼儿园的一门重要课程,一些幼儿园为了开展区域活动,也安排了某个特定的时间段。然而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区域活动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又或者为了完成教学安排,在区域活动设置上存在不全面、不均衡等问题,使区域活动的作用与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的精力更多的是投入到了区域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仅从区域活动的场所与教学设备下手,而忽略了活动内容,导致活动内容空泛,整个区域活动流于形式。这种过分追求活动形式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与价值,使活动缺乏实际意义,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与教育意义,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造成的影响更多是负面的、消极的。

3.教师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区域活动在我国幼儿园的应用与开展情况还存在一些不理想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时,部分教师采取的指导方法过于极端,例如完全取消了对学生的约束与管理,在活动中对学生不闻不问,尽管这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与空间,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与活动,但是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实际效果;又或者过分干预学生,在活动中完全限制学生的自由,这样虽然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但无法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限制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不利于幼儿的全面成长。

4.空间位置安排缺乏合理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位置的安排,而目前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区域位置的安排上显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区域之间的干扰性太强,限制了幼儿的操作活动,例如,一些幼儿园区域动静划分不合理。区域活动内容的不同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例如,数学区、益智区就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于幼儿进行思考,而音乐区与语言区的环境则相对喧哗,一些幼儿园区域活动则没有正确划分这些区域,导致这些区域相互干扰,影响正常教学。

5.材料提供不合理

作为幼儿活动的载体,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对于幼儿区域活动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区域材料的制作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不足,无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往往从学期初到学期末使用的材料都不会有所变化,如此就会导致幼儿逐渐失去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使区域活动的预期目标受到影响。此外,一些教师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供的是相同的区域材料,一些材料与一些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不相符,显然无法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改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

1.提高对幼儿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

为了使幼儿园区域活动得以有效的改进,就必须从思想上起到高度重视,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使区域活动受到更高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幼儿园教师更是要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正规的教育活动,并投入更多精力来丰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使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与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除了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工具外,家庭与社会等实际资源也属于教学资源。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讲解的主题,引导幼儿到实际地点去参观与学习,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能够有切实的认知与感受,同时在学生放学回家后,还可以将家里与教学主体相关的内容进行记录,然后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如此才能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活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3.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个性化学习是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其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的不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对幼儿的行为以及理解能力进行观察,并以自然轻松的状态对幼儿进行指导,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幼儿的学习。

4.合理设置区域活动的空间位置

幼儿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区域的安排,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与教学经验,合理设置区域活动的空间位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从区域的数量、分隔以及内容下手。其中区域数量应以实际活动空间以及幼儿数量为基础进行安排,避免区域数量过多而导致幼儿活动拥挤。其次,区域分隔应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同的活动内容应设置在不同的区域内,以此营造和谐的气氛来适应不同的区域活动,并保证不同区域互不干扰,保证教学效果与质量。此外,在区域的内容安排方面,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目标与教学主题,设置合理的区域内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5.提供合理的活动材料

幼儿活动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合理的活动材料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够使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进而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丰富材料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避免从学期初到学期末使用一种材料的情况。当然也不宜提供过多的材料,否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

总之,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区域活动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鸽英.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C版,2014(12):128-129.

第4篇

【关键词】早期教育;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幼儿游戏

前言: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日常重要活动之一,幼儿在不同区域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在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之余,还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区域活动材料则是幼儿园教育的载体,通过不同的游戏设计暗中引导,促进探索求知,是幼儿获得水平发展的载体。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现状分析

1.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未重视幼儿个体差异性

许多幼儿园在设计材料投放计划时没有按照幼儿个体的实际情况来区分不同幼儿间能力水平的高低,忽略了对个体差异性的客观认识,导致部分能力发展稍缓的幼儿不能充分理解、掌握游戏规则,同时也让部分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对游戏缺乏兴趣,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使得区域活动的作用阻碍了他们能力的提升。

2.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杂乱且缺少明确目的性

标准化的幼儿园通常对于区域活动材料的添置都是不遗余力的,同时还有不少家长对此积极响应,配合提供了大量制作材料。然而,科学化的活动材料投放原则,并非越多越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幼儿受年龄天性使然,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且容易受新鲜事物吸引,面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幼儿在挑选中每个都想看、都想玩,但由于选择种类的多样化,很容易这个才刚拿起,就已经腾出手去挑另一个的局面。此外,加之部分幼儿园对活动材料连基本分类都没有,全部堆放在一起,大量各异的材料混杂,难易程度不同且所传达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由此一来根本无法切实发挥对幼儿能力水平发展的帮助作用,也难以完成早期幼教的根本目标。

3.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忽略幼儿班级层次区分

部分幼儿园在缺乏正确的活动材料投放原则与标准的指引下,产生了例如:“活动材料都是玩具,不论是小班还是大班的幼儿,随便玩哪一样都是玩”等错误的认知,完全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变化,比如在小班和中班里都投放同样的玩具,幼儿在小班时已经玩过,后来升到中班接触到的还是原先的玩具,这类早已接触、掌握的活动材料,对幼儿已失去新鲜感,难以提起兴趣,从而降低了接触玩具的频率,长此也就无法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更别谈培养与锻炼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自我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早期教育目的了。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调整策略

1.按照教育纲要与教学目标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标准首要符合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幼儿教育纲要相关规定及具体教学目标,依此为中心来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相适合的材料,投放到不同主题区域。所以,教师应基于《纲要》之上,结合本园实际情况来有目的的进行材料投放,进而引导幼儿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活动;此外,活动材料的选择还应满足实际的教学目标。如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为目的,可提供橡皮泥及配套小工具,指导幼儿根据生活常见物的形态来动手捏塑;或是提供不同重量、质量的小物件,比如铅笔、钥匙、树叶等,让幼儿将不同物件潜放在小水盆内,从而感受不同物件在水中的浮力。此外在语言区,可投放各种不同类型的故事书、手偶等让幼儿自由讲述;在美工区投放各种绘画工具和辅助材料如笔、纸、水彩颜料、剪刀、胶水、纸盒、布等,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美工创作,以培养幼儿表现能力和创造想象力。

2.按照幼儿兴趣与实际需求投放

游戏是区域活动的主要内容,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方能促使他们产生动手、动脑参与游戏的兴趣。例如,针对小班的幼儿,由于其年龄小,又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在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短时间内难以完全适应。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幼儿园生活,可以为其创建 “娃娃家”、“玩具分享区”等,投放如小茶具、碗筷、洋娃娃、奶瓶、玩具等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材料,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体验角色扮演的快乐,消除入园焦虑情绪。此外,在美工区投放色彩斑斓的纸张,指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对彩纸进行裁剪、黏贴或是添画,拼成一幅画作,可以让幼儿体验创作的成就感;还可以利用生活废弃品,如易拉罐、小纸盒等物件引导幼儿制作出形状各异的小模型,不仅符合他们的兴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幼儿对身边事物的感知能力。

3.按照幼儿能力与层次差异投放

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发展水平与能力高低上亦有所不同,故而对其活动区域内的材料也要区别投放材料。比如“穿串游戏”,针对低龄幼儿,可以只要求他们简单的将珠子连串在一起,而对大龄且动手能力较好的幼儿,可以要求他们按照珠子的颜色或大小来进行分别连串。此外在进行手工剪纸活动时也可以采用分层法,或将纸张分剪成竖条状、各式几何形状等不同难易度,藉此“因材施教”来实现能力在不同层次的幼儿全面发展的不同需要。

4.按照幼儿个体年龄与特点投放

不同年龄段幼儿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因此对不同区域活动材料也要依据幼儿不同年龄特征投放。例如,小班幼儿喜欢做游戏,但年龄小,且危险意识较弱,所以在选择材料的时应以质量好、安全等级高列作优先选择;而对于较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中班幼儿,则可以挑选比如“插入型”的组合模型块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应用――以数学区材料投放为例

笔者根据大班数学领域目标和班级幼儿年龄特点,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对数学区域材料投放进行了实践运用,现以以下材料为例:

材料一:钓鱼

投放目标: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玩法:池塘里养很多“鱼”,每条鱼的身上都列有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幼儿进行钓鱼游戏,根据所钓鱼身上的算式,算出答案,再把鱼放到贴有相应答案的桶里。

分析:《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综合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年龄特点、近期教学内容等因素选择合适充足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数学延伸活动的材料更应该投放得足够量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操作,进而巩固集中教学活动中所学的知识。笔者在幼儿学习完10数以内的加减法后,投放了该材料“钓鱼”,让幼儿在钓鱼的游戏过程中,巩固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材料二:图形拼贴乐

投放目标:初步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玩法:提供房子、太阳、花等图形阴影及各种彩色几何图形块,幼儿取几何图形块在黑色阴影上方组合、拼摆,使其与黑色阴影外轮廓吻合。

分析:这份材料以对照黑色阴影进行图形拼贴的过程,让幼儿感知,原来一个大图形可以由几个小的图形拼贴组合而成。而且,图形之间存在着互相变换的关系,如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可以与一个正方形的黑色阴影吻合,四个直角扇形拼在一起可以合成一个圆形等,而且孩子们在拼贴结束后,可以让一张黑色阴影的图画,变得色彩丰富美丽,体验成就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与投放既要满足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要遵循不同幼儿年龄、兴趣、爱好、能力分别投放,让幼儿在适合自己的区域内活动、游戏、交流。

参考文献:

[1]魏光辉.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J].教育论坛,2010(04)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优化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教育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游戏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游戏为内容的区域活动中,教师以灵活的形式和有趣的内容为幼儿实施良好的教育形式。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因此,采用哪些优化途径能够有效地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下面从几个探索方案中进行了指导和优化。

一、实施适时的直接性指导

《指南》中提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教师应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挖掘区域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主动引导,抓住时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幼儿遇到一些技巧困难时,教师可适时性指导。如,在中班进行区域活动“给礼物打蝴蝶结”中,每个孩子都存在着思维差异,有的孩子没办法按照教师操作的掌握打蝴蝶结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适时性地指导学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一技巧,这样才能满足幼儿学习和游戏的需求。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教师的指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获得更多的活动体验。

二、实施适中的间接性指导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每当过早地教会幼儿应该学会的东西,而不给他们自我发现的机会,这样就抑制了幼儿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该为幼儿进行适中性指导,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来,指导幼儿自主发现、思考、实践、探索。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有什么想法?”“你是如何做的?”等问题,扩展幼儿的思维。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来进行适中性指导。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看到其他人玩的很有趣就会吸引自身的兴趣,从一开始的观看到融入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以“一带一”的形式带动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实施适宜的观察性指导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性指导十分重要。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内容,满足幼儿游戏和学习的需求。教师在设计《幼儿进区登记表》时,就引导学生在进区前在表中填写自己的号码,这样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兴趣和活动的实际情况。

四、实施适体的差异性指导

《指南》中提出:“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的性格差异,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幼儿都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并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引导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让幼儿逐渐提高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幼儿结束游戏之后,应与幼儿的特点相结合,进行反馈性指导。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提问,充分调动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想出各种玩法,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五、实施适度的评价性指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知识,而在于引导、鼓励和支持。”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发现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如发现幼儿的新想法、新创意时,应该鼓励表扬学生,正面的评价会让学生逐渐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评价“公共汽车站”的创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活动,许多孩子争着为教师展览自己搭的部分,教师应给予这些孩子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也可以将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在班级进行展览,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需求,提高了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优化途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和儿童观,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核心。通过各种优化途径,能够提高教师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效率,从而使幼儿教学逐渐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第6篇

环境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通过对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即是要结合幼儿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特殊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来操作,要一切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成长需求出发。为进行有效的环境创设分析如下:

1.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区域材料

区域活动环境中的材料必须要具备探究性与引导性,可以激发幼儿的动手动脑积极性,同时要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让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性的提升。另外,区域活动环境中的材料必须要符合动态性与整体性的要求,要确保材料能够持久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结合幼儿教育目标对材料及时地进行更换。[1]例如我们在操作区组织幼儿进行小肌肉的穿线练习时,如果仅仅提供穿线板和绳子这两样材料,幼儿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穿绳,结果导致穿线板上布满了杂乱无章的绳子。这时只要我们添加一张完整的穿线步骤提示图,就能为幼儿提供很好的学习支架,帮助他们穿出特定图案,体验成功的快乐。

2.结合幼儿兴趣增加区域环境内容

增加区域环境内容与幼儿活动质量息息相关,能够让幼儿尽情尽兴地探索他们的世界。活动区域必须是丰富多彩且具有科学性的,但增加环境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并不能长时间集中,且过于复杂的环境虽然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是也可能让他们三心二意,这和幼儿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活动主题,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幼儿的兴趣对环境进行创造。一般来说在进行区域活动之前应该事先与幼儿进行沟通,再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目标,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3.环境创设要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

环境的创设还应结合幼儿的不同需求与实际能力,尽量地提供一些实际操作性强、趣味性高的材料来让他们自己动手研究。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过程中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但要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同时也应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成长。[2]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在活动区域设置“夹豆豆”这一游戏内容,准备好豆豆和特殊的筷子之后,让孩子用筷子将放置于玻璃瓶中的豆豆夹出来,而一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或者动作较为缓慢不习惯使用筷子的孩子,我们可以在旁边放置几把小勺子,让他们用勺子将豆豆舀出来。这样每个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都能够获得满足感。

4.区域活动中创设“互动性环境”

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依旧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设愉悦、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活动内容与活动伙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活动之中,为此,我们应该将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成为互动性环境。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区域活动组织的过程中都忽略了与幼儿的互动,通常都存在“教师少幼儿多”“区域多战线长”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定位为活动的管理者与控制者,而忽略了幼儿的反馈与其进行互动。为了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探索乐趣和创造行为,我们应该通过语言或情感交流的方式来给予幼儿回应,对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要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环境创设以及教师的指导。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以“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为教育工作的重心,不断提升自己对幼儿教育的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组织更多更好的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娜.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J].新课程(小学),2014(02).

第7篇

一、区域活动的含义

区域活动是以幼儿园的教育条件为前提,教师按照幼儿园教学的目的以及幼儿的能力水平,有目标的设定多种主题活动区,并放置有关的材料,进而能够促使幼儿根据自身的能力以及意愿对材料进行操作而进行小组合作以及个别化学习的活动。设置不同的主题活动区即幼儿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兴趣选择什么主题进行学习。一般而言,区域活动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自主性。自主性是主体根据自身的意愿行事的特性、动机。对于区域活动而言,发展幼儿的自主性是展现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因为幼儿的自主性都具备一定的差异,为此,幼儿园要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第二,创造性。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幼儿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对活动区中的材料进行随意的摆弄,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能够促使幼儿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第三,互动性。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要注重幼儿的合作,从而促使幼儿能够共同发展。为此,区域活动一般都是以小组形式展开的。第四,教育性。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活动区的摆设是有一定的教学意图的,并且也是根据幼儿的发展以及学习需要进行设定的。同时,区域活动也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可见,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自我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促使幼儿园区域活动顺利展开的有效途径

(一)域活动观要明确

第一,教师要明确区域活动的意义是为了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幼儿,同时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要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并要肯定幼儿的学习能力。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及能力等对区域活动进行设置,并且在设置的时候要符合幼儿活动环境的要求。为此,要把活动区设置为开放式,从而不单单促使幼儿自主选择活动,依靠自身的能力去认识事物,同时也能促使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推动幼儿更加热爱学习。

第二,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以及观察者。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时刻对幼儿的情绪进行关注,同时,教师不能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或是批评。此外,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并要尊重每一位幼儿,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可以适当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上述的方式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能够促使幼儿在更多的空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照幼儿发展的情况,提供有关的活动材料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活动材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材料是否摆设得当,将对幼儿的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一,教师要按照幼儿发展的情况以及区域活动的需要出发,合理的防止所需的材料,进而促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满足。第二,要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动手,共同说及半成品以及废旧品,从而能够制作出幼儿需要的材料,并能够促使幼儿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的目标。第三,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采用以物代物的方式进行游戏,从而能够促使幼儿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不断提高。此外,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要注重活动材料的安全性以及多用性。

(三)层对幼儿进行指导,并要做好指导的记录

幼儿园教师要按照不同年龄的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多种指导方式,并要重视指导语的艺术性,从而能够促使区域活动作用的有效发挥。通常而言,小班前期主要表现为趣味性以及直观性,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游戏活动为关键,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对于小班后期到大班前期的幼儿而言,要以操作以及主题探究为主,在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具备建议性以及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幼儿的活动。对于大班后期的幼儿而言,要以促使幼儿思维能力提高为主,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的指导语一定要理性,从而促使幼儿更好的领悟出道理。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展开区域活动的时候,明确的记录幼儿的表现以及教师自身教学的手段,并要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能够促使区域活动质量的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第8篇

通过解析现阶段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发现诸多问题,例如: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重游戏的秩序和规则,轻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游戏的操作结果,轻幼儿的操作过程,等等。鉴于此,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应该从教师中心转向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把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价值。

乐“乐”在区域

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我们可以了解到兴趣是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区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区的兴趣,让幼儿喜欢参与活动区,在于教师对活动区的创设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是否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大班主题性区域活动“惊奇一线”,则是围绕生活中小朋友感兴趣的线为主题,激发幼儿去探索生活中各种各样材质的线以及线的变形。中班主题“好玩的印记”则源于小朋友在雨天观察到脚印而生发的一个关于探索各种印记的主题区域活动。小班主题“我的五个宝”,是幼儿对自我认识的开始,也是他们用感官去感知世界的真实体验。因此,小朋友在主题区域活动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探究。只有当幼儿乐于参与区域活动,他们才能够保持较高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才能真正地融入区域活动的情境中去。

活“活”在区域

全儿教育协会出版的《幼教绿皮书》中指出:“当前幼儿园最大的问题是对个别差异的关注度不够,教育方式仍然无法真正重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反思传统区域活动的创设,教师主导整个活动,幼儿被动参与,区域活动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儿童的主体性缺失,学习品质的培养难以实现。

随着对《指南》的贯彻与实施,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再度受到关注,区域活动成为了幼儿园的主体活动,个别化教育在区域活动中得以实现,每个幼儿都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区域进行操作和探究,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说教,“等待”“鼓励”“支持”都成为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指导策略,也更加的重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想一想都是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探索方法。个别活动、小组合作、集体分享等活动方式也常常用在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区域活动是真正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的学习方式,它的“活”既体现在独一无二的幼儿个体身上,也体现在灵活多变的活动规则、游戏方式和指导策略之上,“活”的区域也真正体现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能够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新“新”在区域

探寻区域活动是否能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第一要素在于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新”在于创新,在于有效投放、合理利用。具体表现在: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眼前一亮;如何让幼儿坚持完成任务,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如何激发幼儿创新的思维,打开想象之门。

翻陈出新,废旧材料再利用。这需要教师们用心去搜集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如各种纸盒、瓶子、易拉罐、纸板等比较经久耐用又安全卫生的材料。将这些材料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投放到区域活动中,给幼儿一种全新的感受,使他们愿意玩、喜欢玩,又自然习得有关环保的生活常识。

别出心裁,操作材料巧利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件工作量相对较大的事情,但用心的教师们也能发现在投放材料中的一些小窍门,能够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例如:某教师利用乒乓球制作的黏合毛毛虫,在小班可以利用毛毛虫身体的颜色进行认识颜色的操作,到中班可以根据毛毛虫身体上的数字进行1~10的点数练习,到大班可以利用身体上的数字进行加减法的练习。 再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物稍作加工,也能够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区域活动材料。如颜色鲜艳且柔软的泡沫垫就可以用来制作幼儿喜欢的跳舞毯,用于感知方位、颜色、图形、图案等。

动“动”在区域

幼儿园区域活动强调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活动区,自主地进行各类操作活动,而区别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我们需要真正地解放儿童的一切,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让一切感官都动起来,而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动一动。

与此同时,区域活动的“动”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之中,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区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予以适当的方式抛还给他们。例如,小班的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而不能坚持参与区域活动时,教师要以商量的口吻鼓励他有兴趣参与活动,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中大班的幼儿较易出现遇到困难而退缩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地予以支持,了解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乐”“活”“新”“动”,看起来是几个非常不起眼的字,但这四个字却高度概况了如何创设适宜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区域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任何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

链接>>

划分区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半开放原则。区角的划分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半开放的区角有抑制幼儿四处跑动的作用,有助于他们在同一个区角呆得久些,专心做完一项“工作”。

第9篇

【关键词】游戏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设置

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会许多动作,大多是通过游戏得以获取,又通过形式游戏反映出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区域活动是指从幼儿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出发,利用活动室、走廊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场地设置各种活动区,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以创设不同的活动环境,让孩子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个别化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幼儿园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合适空间,促进幼儿启迪心智、发展机能和提高素质。

区域活动是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有效途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而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因为区域活动空间、时间、场景等设置不科学而使之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区域活动各个环节,促使其有效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已成为幼儿教育无法回避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在区域活动设置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合理规划区域游戏活动空间

区域活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游戏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活动区域创设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孩子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设置,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培养。

在设置区域角时,应尽量使每个区域能相对独立,布局合理。要根据区域活动的需要和幼儿特点,充分利用好橱柜、桌子、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布置成封闭、半封闭、开放活动环境,使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和固定的地域,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融通性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考虑美观性的同时,还需考虑动与静的结合、封闭与开放的结合、独立与组合的结合。如安静的区域和吵闹的区域应相对隔开;需用水的区域应挨近盥洗室;相关能融合的区域应安排在一起;阅读区应光线充足又安静舒适;将容易产生干扰的“建构天地”设置可在午睡间,相对空间较大;“快乐小舞台”可放置在与其他区域不易产生干扰的角落;“图书区”可放在安静、采光度较好的窗户边,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幼儿安静地阅读;“餐饮店”可设置在衣帽间,便于孩子游戏时利用走廊的空间,自创出外卖等区域内容,提高室外空间利用率;等等。

区域空间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区域的特有功能,也会促进相邻区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把“美工创想区”与“表演区”安排在相邻区域,以方便“美工创想区”制作的作品提供给“表演区”所用,同时“美工创想区”也可根据“表演区”所需,加工和制作各种“表演区”所需的头饰和配件。这种有意识的空间整合和科学布局,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

区域角把教室划分成一个个自由的游戏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游戏。随着活动的开展进行和幼儿兴趣度的变化,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不断改变设置,重新创设环境,使每个空间的活动兼有多样性,材料具有丰富性,不断给孩子新的刺激,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环境教育功能。

二、合理安排区域游戏活动时间

保证幼儿区域游戏活动合适的时间,是游戏成功有效开展的前提。巴顿观察发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发展程度也越来越复杂。在组织区域游戏活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以下这种现象:对于中、大班的幼儿而言,如果只给游戏活动30分钟时间,尽管材料很丰富,区域角内孩子也不多,但孩子却到处走动,无所事事,心不在焉,处于游离状态,难以完全进入游戏之中。30分钟游戏时间一到,活动草草收场。心理学实验表明,在30分钟时间内,孩子大脑中的各种神经树突还处在休眠状态,30分钟以后神经树突才开始活跃,才逐渐进入状态,才开始会玩。由此可见,游戏时间的设置不能过短,否则会使活动匆忙结束,使游戏功能难以发挥。

因此,开展区域游戏活动之前,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游戏能力和游戏水平的不同,做好对游戏时间的合理估算,避免因时间不够而使幼儿匆匆结束游戏或时间过长而感到无趣和疲惫。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有效性相对较低,对活动兴趣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区域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30分钟以内。随着幼儿大脑发育,年龄越大,注意力集中水平越高,游戏能力越强,中、大班区域活动时间可安排30-60分钟。区域游戏时间只有设置合理,才能使幼儿既能有充足的时间尽情地玩耍,去寻找伙伴、选择角色、计划情节、展开游戏,完全融入游戏之中,同时,又能避免出现因时间过长而使幼儿感到枯燥无趣、疲惫不堪的局面。

总之,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时间设计时,一定要提前根据游戏要求及幼儿年龄,合理设置游戏时间,并根据游戏开展情况和游戏氛围,实时调整,使幼儿在合适的游戏活动时间里自主探索,获得经验,获得乐趣。

三、多元创设区域活动场景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主客体交互过程中获得的。”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教师应从幼儿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幼儿自主布置活动场景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场景创设的主人,使区域环境发挥教育功能,实现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目的。

在区域环境布置中,要善于利用各种空间环境,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采用丰富的、可操作的、有层次的、能变化的多元材料,进行多种感官、充满创意、进行探索的区域场景的打造。如可利用教室、走廊及楼梯墙壁、展示墙、自然角、种植园等空间进行立体化布置;利用与游戏活动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孩子作品、小物件、器具、道具等多元材料,突出活动的主题性、情景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在拓展创设空间时,可在活动室的墙面布置一些平面型的区域,如主题墙、资料图片展示、新闻角、作品展等。

四、有效设置区域活动情景

根据教学主题内容创设情境是设置情景式区域游戏活动的重要方式。在进行区域活动情境创设时,要以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身心特征及感性经验为目的,注重情境的导入和利用,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故事情节、生活再现、角色模仿、社会交往等为主题进行设计。幼儿以角色行为参与其中,使区域游戏活动更具情景性、参与性、趣味性,在活动中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幼儿知识积累、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在游戏活动得以实现。

季节季候特征、地域文化等资源也是设置情景式区域游戏活动最常用的手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地方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在区域游戏活动情景设计时,可针对南北不同季节季候特征、地域文化等元素,选择创设春夏秋冬不同的活动情境,使幼儿加深对季节特征的感受理解,增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学习。特别是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本土地域文化资源,如能在创设中加以有效利用,积极开发,形成园本课程,打造幼儿园特色,则可激发幼儿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幼儿年龄也是情景式区域活动设置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幼儿年龄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兴趣需求存在差异性,因而在在进行区域活动情景设置时应区别对待。如在对小班幼儿进行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创设时,应多采用创设生活化、角色化的情境;对中班幼儿进行创设时,应多采用创设体验化、拓展化的情境;对大班幼儿进行创设时,应多采用创设辩论式、提问式的情境。

五、利用代科学技术助力区域活动

幼儿教育也应紧跟高科技时代的步伐。各种电教设备在幼儿园的普及运用,电化教育通过色、光、声创意组合的三维动画的直观性和综合性,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区域游戏活动的指导原则是按区域特点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自由操作和探索,教师尽量不干预;区域游戏的运行特点是每天进区的孩子不一样,游戏区关键点的指导或讲解难以做到普及,往往使很多孩子不会玩。如果将区域游戏的关键点制作成微课,再收集大量区域游戏开展的相关视频,将微课和相关视频放在区域内按需要播放或按时段反复播放就可以轻松解决孩子不会玩等问题。例如:手工区的电视里有各种手工制作演示,科学区的电视有各种科学小实验介绍,孩子进入区域可以按需活动,想了解的可以看,不想了解的可以直接进入自主操作,既做到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普及知识点,又能体现自由自主,愉悦开放,直观学习。

【参考文献】

[1]崔岚.学前教育新方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思考[M].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2002.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第10篇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有内容而无实质。

1.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们都能想方设法地为幼儿创设优良的活动区角,可往往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设置区角和主题,没有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无法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活动;有的班级则一学期区域活动主题固定不变,幼儿对此慢慢失去了兴趣,活动区角变得越来越冷清。

2.材料投放的目的性不明确。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一项重要的资源。但实际活动中,我发现有投放材料单一、不丰富等情况,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无法引起幼儿的操作、探索;另外还存在材料的投放忽视幼儿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材料的更换不及时等问题。

3.教师指导欠恰当。(1)教师过于主体化。有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2)幼儿过于自主化。有的教师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对幼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缺少对幼儿的跟踪观察,未制定幼儿的将来发展方向。

二、解决方法

在随着学习《新纲要》以及新课改精神的深入,我们都能感受到以上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区域活动呢?我认为要围绕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活动环境——体现层次性。环境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的区域活动才能得以生成和开展。幼儿才能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因而合理的区域布置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顺应这一趋向,我有幸担任起为幼儿园布置“操作区”的任务。首先,我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区域环境可划分为两个区域:生活自理操作区和感官操作区。而在每个小区域中,根据“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三大原则,投放相应的材料,设置区域。

2.活动内容——体现自主性。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老师教的欲望太强、太主动,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确实如此,如果老师教得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反之,当离开了老师的视线和关注,孩子们的主动性、探索性就会多一些。区域活动的内容要来源于:(1)幼儿生活,小班幼儿可从家里带一些玩具来丰富区域内容,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2)幼儿园活动,或幼儿主动生成。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内容丰富区域材料,定期定时更换区域中的材料,如在语言区中播放儿歌和故事的录音磁带,让幼儿倾听,满足幼儿的需要。

3.活动材料——目的性、层次性。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孩子的基本特点,考虑孩子在活动中对材料的需求,并以孩子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孩子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并在幼儿发展的同时及时更换材料,使幼儿的发展目标再提高一个层次。同时我们还将孩子的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入到区角活动中,分别挖掘材料在区角活动中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4.教师指导——有效性。在以个别、小组活动为主要特点的区角活动中,我们采用了适时适度的间接指导。教师指导的适时适度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尺度。如当幼儿在缺少材料、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或发生纠纷等情况下,我们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兴趣疲软或没有成就感时,我们就给予及时的提示和鼓励,如“是吗?我来试试。”“也许还有什么秘密,你再试试看。”“你真行!”这些适时的疑问和肯定,激起了幼儿继续活动的欲望和兴趣。

适时指导要求教师留有余地,只教给幼儿方法和途径。如当孩子在练习倒水时总是将水洒在桌上,我就提供了带有杯嘴的茶杯,以此指导幼儿慢慢将水从茶杯嘴中倒出,并提供吸水海绵,提示幼儿将桌上的水吸干,保持桌面的整洁。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活动。

第11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 环境教育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87-01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在实践创新、身体素质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在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的环境中,由于有适度的目标、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愉快和谐的合作交往,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材料,通过自发的学习或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选择、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环境保护日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以及环境教育在幼儿园中的深入开展,如何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本人通过实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和谐环境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幼儿的需要。环境的创设只有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幼儿的大脑和双手,才可使他们认识并爱护环境中的事物。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是他们赋予了环境以生命。我们尽力为孩子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这样的环境里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我们园内环境富有“绿色、童趣”,将自然草坪、塑胶地坪、硬质地坪与土地相结合,满足了幼儿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园内种植了合欢、广玉兰、雪松、桃树、杏、石榴树、柿子等30多种树木,园内的种植园根据季节不同,种植不同的植物,让“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绿色”,对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扩大了幼儿认识的范围。

二 创设家园互动的知识平台

家庭既是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堂,又是检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教育成果的实验室,因此,家长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充分利用真实而具体的生活场景对幼儿进行鲜活生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时,还要真诚地接受幼儿提出的良好建议,改变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行为,承担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使命。教育中,我们注重家园互动,我园的家园宣传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独特而亲切,深受家长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家园园地展示家长会内容、家园联系、环境节日调查表、组织亲子活动内容、让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等。引导家长上升到一定的教育平台,不同层面地增强家长的文明意识,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生活中影响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达到“教育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效果。

三 将环境创设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

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是根据主题而创设的,主题活动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具体地开展。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中渗透环境教育,其内容更为系统全面,是知、情、意、行各层次的渗透,是不同年龄、不同教材、不同教法有机而灵活的渗透。如科学活动“水”“声音”等内容,让孩子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教育幼儿不浪费水、不喝脏水、不在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在《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笔者和孩子们共同创设了我们的“家”,用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也有蟹壳、蛋壳、西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材料。搭建了高楼、汽车、居住小区、客厅、餐厅、卧室等。把易拉罐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让蛋壳变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娃娃,用果壳拼贴出漂亮的图案。在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其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变废为宝”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总之,区域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环保教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区域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孩子们学得轻松,没有任何压力,无论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幼儿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获得了许多能力范围内的经验和知识。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关心、热爱、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园材料投放

20世纪七十年代,“开放教室”理念就已经引入我国,其特点是在教师创造的环境条件中,让儿童充分地自我表现,自由发展,重视儿童的动手创造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活动区正在被各个幼儿园普遍接受并使用。幼儿园活动区中,影响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材料的投放。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要求

1.材料投放要有的放矢

教师在材料投放时,必须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一种材料可以指向多个目标,同时一个目标也可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如在小班投放串珠、系扣子等活动材料,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及计算方面的间隔排序。

2.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而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例如,给幼儿提供钟面、时针、分针、数字等材料,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时钟。这就是充分具有探索性的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就不断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3.适应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要注意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如美工区绘画材料的投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蜡笔、水彩笔、签字笔、铅笔、水粉颜料、空白纸、添画等。能力强的可选水粉颜料作画,能力弱的选择蜡笔作画同样可表现主题和内容;能力强的可选择用签字笔直接作画,把握不好的幼儿可用铅笔作画,出错后可以加以修改。

二、教师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指导

1.教师注意指导的艺术性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针对性与有效性。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教师指导小班时其用语应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对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由于中班幼儿语言有了一定的发展,理解语意的能力逐渐增强,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交往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对大班应趋于理性的指导。大班幼儿在理解分析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能引发幼儿的思考,促使幼儿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灵活安排区域活动时间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制度化,严格规范的作息时间虽然使幼儿园的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与幼儿自主性和积极性。需要对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进行一些调整,幼儿园可以把时间下放给教师甚至幼儿,将一日活动作息时间的线状时间模式调整为块状时间模式,让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活动现场状况及幼儿个体的情绪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灵活地把握,总体调整区域活动的进程,对个别没有满足活动需要的幼儿适当的延长活动时间。这样,根据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对区域活动进行调整,保证区域活动时间的灵活性,有利于区域活动向纵深发展,促进幼儿的发展。

3.给幼儿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教师要精心创设探究性操作活动,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所谓百种材料,并非是绝对的百种,而是考虑材料的不同维度,如纸张就有大小颜色、质地、硬度等之分,而且不同材料的不同组合方式尤其是低结构、多功能、富于变化的材料都可以达到百种材料的效果,进而鼓励、刺激幼儿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这样,有利于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理解、掌握抽象的知识,形成较稳定的、可迁移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幼儿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设计自己喜欢的书包。首先,鼓励幼儿奇思妙想,如能够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书包,能唱歌的书包,太阳能充电的书包等。然后,让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书包,通过创设探究性实践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幼儿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利于幼儿理解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持续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由于活动区是一种教育目标客体化的物质环境,教师投放材料,通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自主学习或自发游戏的活动形式,着眼于幼儿自主化的选择、个别化的学习,能弥补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个体差异、被动学习的缺憾。所以,今天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不仅关系到幼儿发展的方向,也是每一位教师非常重要的教育功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