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3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童年高尔基读书笔记
‘高尔基’这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听朋友说他还出了许多有趣的书呢。我一直很想了解培养高尔基的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他的亲人又是怎样教育他的?打开高尔基的童年一起分享他的酸甜苦辣吧!
高尔基生活在一个艰苦的家庭中。外公自私残暴,为了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他残酷地对待工人,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来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
而外婆善良、慈祥,她心甘情愿把生活的一切压力毫无怨言的都承担下来。她还能和、歌善舞,善于形形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而且十分伟大,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与外婆同类的还有小伙子茨网,是一个弃婴,被外婆捡到后一直养着,虽然被当成牛马使唤,但仍然十分善良、乐观。
我最欣赏高尔基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做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量用自己的力量去充实着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
童年高尔基读书笔记
“童年是指幼年和少年之间的时间段,没有确切的定义,时间在上小学的前两年和上小学的时间段。所指一般被人们认为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无忧无虑,在文学作品中常有着快乐的寓意。”
童年和快乐似乎已经被人们划上了等号,原先我也和平常人一样,快乐的童年,幸福的童年,美好的童年······可是高尔基的童年却不然如此,那是个悲惨的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中的一部。高尔基三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等,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我们的不开心和这个童年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们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美好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在这本书中,善良慈祥的外祖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
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这种人关心着我们,或许是我们的存在感太强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似乎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我们是否应该学会珍惜,珍惜这美好的时光,虽然已经不再是童年的时光;学会在意,在意身边爱我们的人,让我们有存在感的人。
童年高尔基读书笔记
在阳光的照耀下,我读完了这本厚厚的《童年》,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惭愧与懊悔,想到自己与高尔基生活得巨大悬殊。
四岁丧父,跟随慈祥的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家中。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东西,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两位舅舅;朴实的朋友“小茨冈”;吝啬、小气、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吵,从善良与邪-恶之间,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与他相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幸福的;没有痛苦与斗争,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就从这一点上看来我们就与阿廖沙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我们拥有了许多,但是我们还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间更好,更多想要的东西。
《一百条裙子》读书笔记1
主人公旺达·佩特罗斯基有一个奇怪的名字,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她家里有一百条各种各样的裙子,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会相信她,而且大家都会拿这件事捉弄她,孤独的旺达偷偷地爱着班里的女孩们,她为她们准备了一百条世界上最漂亮的裙子,想用裙子的美丽,送给女孩们她最后一份礼物。教室里贴满了美丽、娇艳的“裙子”,旺达的座位却积满了厚厚的灰尘,旺达的背影,也在这所学校消失了……
《一百条裙子》中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有多少条裙子?”这是女孩们经常问旺达的问题,而旺达会回答:“我有一百条裙子。”一句简单的回答却饱含着旺达对自尊的维护,而佩琪对旺达的奚落其实也没什么恶意的。她只是不能理解旺达为什么要撒这样的谎,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不是一个谎,而是一个被漠视的女孩心里的愿望。当你们在讨论着新买的裙子是时,你知道吗?在角落里一双欣赏的眼睛也在关注着;你知道吗?当你们想着再如何捉弄她时,在远处一双受伤的眼睛在流泪着……你们在父母身边尽情享受童年的时候,可知现在的小旺达正帮父亲料理着家务;你们在朋友周围欢畅淋漓的时候,可知现在的小旺达正在熨烫着褪色的蓝裙子……当她和佩琦说有六十双鞋的时候,目光就是掠过了佩琦,投向了远方,那远方有她的愿望,任何人都有资格用自己的热情拥抱自己的渴望……
读着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不禁想到了我们的童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旺达,那是一个对愿望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自己。亲爱的孩子们啊,读了这本书后,不知你们有何想法,在无心伤害了别人时,想想这一百条裙子;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想想这一百条裙子。在生活和命运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同的是面对它时的勇气,美好的童话不是编织出来的,动手去做吧,愿望就会成为现实。
《一百条裙子》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一百条裙子》,对我深有感触。
故事讲:有一个小女孩叫旺达·佩特罗斯基,她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女孩。她很可怜,没有妈妈,整天穿着一条旧裙子。也正是这样班上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声称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去相信她,而且大家还会拿这件事去捉弄他,旺达都默默地忍受着。
有一天,旺达终于受不了这些嘲笑而转学了,她给嘲笑过她的同学们留下了她画一百条各式各样“裙子”。捉弄过她的女生们才发现原来旺达是多么爱她们,而且旺达是一个多么聪明、多么可爱的女孩,于是她么写信向旺达道歉,并且想去把她找回来,可旺达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坚持到底;对于朋友相处要关心友爱。我一定要学习旺达这种不斤斤计较,坚持愿望的精神,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一百条裙子》读书笔记3
读了这本《一百条裙子》,我深有感触。那里面主人公旺达是一个既没有好听的名字也没有漂亮衣服的女孩子。她很穷,只有一条破旧的裙子,她很可怜,没有妈妈,衣服都是自己洗的。同学们一直嘲笑、奚落她,连老师都没有注意她有没有来上学。可是有一天她说她有一百条漂亮的裙子,同学们谁都不相信,更多地嘲笑她,还因为这个捉弄她,但她总是那么执着地说自己有一百条裙子,她对自己美好的梦想不会轻易改变。旺达转学了,她要离开她的同学们时,送给她们的是画有一百条不同款式的裙子的画。同学们这才发现她是那么的聪明能干,又是那么深爱着他们。同学们决定要找回可爱的旺达,可是旺达真的离开了,但是她早已原谅了捉弄她的同学们。她是那么的善良和宽容啊!这本书也教育了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一定要有爱心。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温暖的双手,这样才能让自己不会感到内疚,不会觉得遗憾。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我们的同学和老师都是有爱心的。四川地震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为灾区人民流泪,都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如果旺达要是生活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肯定会有很多人帮她,没有人 在我读完了这本书时,在我看来,我认为旺达是一个坚强、善良、有梦想的人,女生门都喜欢捉弄她,旺达不但不生气,还没有一丝抱复的心态。旺达的家里很贫穷,根本没有钱买一百条裙子,但她心中有这一百条裙子每一条裙子都荡漾着一个梦想。虽然这个梦想不能用金钱来实现,但旺达用笔画出了她的梦想。
再看看现代生活中的我自己,胆小、懦弱、无能,在家里只会对自己的弟弟发脾气,一到外面就连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在学校里的我也一样,老把自己弄的很强大似的,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每次都是要她们给我道歉,与我和好,我自己一点也不主动。弄的我现在在班级里只有几个同学和我完了。在看完了〈一百条裙子〉以后,我开始自己反思自己,从自己的身上找到缺点并改正。
朋友,已成为了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友谊,也是一样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我们要珍惜友谊,理解朋友,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过每一天!会嘲笑她的。
《一百条裙子》读书笔记4
看完《一百条裙子》之后,不知为何,那个叫旺达·佩特罗斯基的女孩子一向晃荡在我的眼前。此时的学校里,孩子们花枝招展,身着一条条各式各样的漂亮的裙子。可我却忽视不了那条穿得褪了色、晾得走了形的蓝裙子。
旺达没有朋友,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都独来独往。虽然有很多女孩站在奥利弗大街拐角处的枫树下等她,或将她团团围住。然后,不止一次地问:
“旺达,跟我们说说,你以往说过你的衣柜里挂着多少条裙子来着?”
“嗯,一百条,全部都挂起来。”她每次都这样回答。可每次在她还没有走远的时候,女孩们便忍不住爆发出刺耳的笑声,直到笑出眼泪为止!
一百条裙子!她为什么要说自我有一百条呢?根本就是在编故事嘛!刚开始我以为旺达是一个喜欢说谎的女孩,她明明没有一百条裙子。直到我看到那晴朗的一天,塞西莉穿着一条鲜红色的新裙子,大家聚拢在大枫树下,欣赏、评论着那条新裙子。旺达也在其中,可是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没有朋友的她太想融入到这些女孩子中,她悄悄在佩琪的耳边说了什么。我想那么安静,不爱说话的她必须是轻声细语。可是,佩琪声音一声高过一声地喊道:“听着,这女孩说她有一百条裙子。”旺达抿着嘴唇回答自我确实有一百条裙子。于是,这个关于“裙子”的游戏无休止地折磨着旺达。最终她受不了同学们的嘲讽,不再来上学了。
童年高尔基读书笔记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许多许多。高尔基那悲惨、令人怜悯的故事,顿时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故事主要写了高尔基童年时的痛苦生活,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我”……从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这时,我的鼻子不禁一酸,为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而伤痛。我依然含着泪水,终于把这个催人下泪的故事看完了……
想着想着,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不还是有贫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吗?当我们走在街上,随处可见一些衣衫褴褛的乞丐,楚楚可怜的小孩子和孤苦无依的老人。这见证了现时社会官员的无能、贪污成矩的不良风气。试问社会怎能会有进步呢?怎能会繁荣昌盛呢?怎能会迈向新的旅程呢?从那个时候起,我心里就暗暗萌生了一个念头:长大以后,要当一个万人景仰的大英雄,把千千万万个像乞丐那样可怜、无家可归的穷人从恶霸的威胁和利用下,一个个地拯救出来……慢慢地,慢慢地,这颗种子不知何时从我心里缓缓地萌发了,而且那样的坚固、结实……
这时,我的脑子里也随着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个市长,那该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实现理想,我必定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能把幻想变成现实,那一定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自己忽然长大成人,当上了江门市市长,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领导各阶层人民,把江门市建设成为第一的城市。要江门市舍弃以前的旧面目,不再希望有高尔基那童年般的生活。当我一上任,会执行任务:第一: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抓好社会治安管理。因为只有这样做,社会才会进步,才不再有“贪污”的现象,人们才不再过上被压迫的生活。第二:抓好教育事业。要多设一些专门学校,让失学儿童读上书,使学生能茁壮地成长成为国之栋梁。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无依的儿童,还可以为国家培育人才。其次,还要多设儿童场所,发展儿童的智力,锻炼儿童的身体,做到劳逸结合。第三:设老人福利院。无论是孤寡老人,还是退休职工、干部,都可以搬进去休养,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并且特意派出专门人员为老人服务。这样便能够减少孤苦无依的老人。待到所有设施都实行后,我相信乞丐必定由多变少,由少变无,那时侯的江门市一定更好、更美、更繁荣。
童年高尔基读书笔记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就会有,但高尔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快乐的,而是悲惨,凄苦的。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的父亲在他的童年去世了,而且死的很悲惨,这给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只的与母亲和外祖母相依为命,后来跟随外祖母来到外祖父的家里。
但在这,阿廖沙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他在这里看到许多丑是,舅父们为争财产而互相反目为仇,愚弄弱者,毒打儿童……但他却受到外祖母的同情,外祖母经常给阿廖沙讲许多好听的故事,阿廖沙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故事的熏陶,健康的成长,不像他的舅父们一样。
阿廖沙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精神使人感动,但他也为这吃了不少的苦头,经常为受到的屈辱、欺凌而落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读书。与贫穷的劳动人民接触,深入社会,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从这本书中我觉得高尔基小时侯对小市民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才会使他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和高尔基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觉得我们拥有一个比高尔基幸福的童年,我们一定也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
童年高尔基读书笔记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的。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
学”里学到了许多著名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故事情节)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连母亲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打过阿廖沙后,外公来看他,给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畔当纤夫时的情景,阿廖沙觉得外公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着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坟地,中间绊倒后,被十字架压在下面,因失血过多死掉了。
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
“外婆到来之前,我仿佛在昏睡,仿佛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现唤醒了我,使我见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把这一切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图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贴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贵的人,这是因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使我感到充实,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失了火,家里人惊慌失措,外婆却非常勇敢,用一只空袋子蒙着头,身上批着马被,毫不畏惧地冲进火里,从里面抱出一只水桶大的盛满硫酸盐的瓶子,又镇定地指挥别人灭火。大火后,又忍着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开春,舅舅们就分了家,外公为自己买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着外公外婆住。这是一段节奏平缓的日子,阿廖沙接触的人只有外公外婆。外婆向他讲述自己的身世。外婆也是孤儿,母亲一贫如洗,而且是个残废,为了生活,外婆跟随母亲四处流浪、乞讨,后来靠外婆织花边维持生活。外公也讲起小时侯与法国兵相处的事情。这段时间外公开始教阿廖沙识字。外公老病复发,动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无法忍受。
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尔,喝醉酒就闹事,整夜在房子周围转来转去,带来帮手把马林果丛和酸栗树统统拔掉,捣毁浴室,砸坏玻璃。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门,外公集合了两个房客及酒店老板的妻子对付他。为帮儿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断,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
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阿廖沙认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望而生畏。阿廖沙喜欢外婆的上帝,讨厌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祷时的失误捉弄他。这时期阿廖沙经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为这些孩子做出的恶作剧令他无法容忍。这时,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双目失明被舅舅解雇,沦落为乞丐,阿廖沙为此感到难堪。
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有外号为“好事儿”的房客,有伪装成马车夫抢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奥甫相尼科家的三个孩子。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同“好事儿”的关系最为密切。“好事儿”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对人生有透彻的感悟,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在我看来院子里平淡无奇没什麽值得留心的东西。但经他轻轻一推,或者三言两语指点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仿佛这些东西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因而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深。”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回来了。在几个城市呆了很长时间又生了一个孩子后,走投无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发针深深地外婆头皮。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翻开这本书,就能马上辨认出一种沉静、悠远、忧伤、热烈、迷惘、激动的声音。这种声音期待而又熟悉,或许曾是自己的声音。我读书有个坏习惯,阅读前先要在目录里看作者或题目,其中有一样吸引我,我就先读。此书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我是农民的儿子》。文章开篇就是“我是农民的儿子,而且是世世代代的农民的儿子。”作者虽然离家多年,但骨子对“农民”的那份牵挂从来不曾淡去,而且越来越浓。“我每次回家我每次回农村都有一种负罪感,虽然我在城里只是一般的市民,并没有过上富足的日子,但总感觉自己在城里拥有的太多,一回到农村就感觉受不了,心情很沉重,面对农民觉得不好意思。”“在这些繁华而又缺乏人气的地方,我无意间窥见了列祖列宗累死在田头、栽倒在逃荒路上的人为原因,感受到世世代代累积下来的屈辱和痛苦,我因此跟城市更加隔膜。”“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座建筑像故宫那样令我厌恶和绝望。那里屋宇纵横、寸草不生,完全没有人气和生气,纯粹是个圈养动物的地方。长期生活在那样的地方,即使是天使也被扭曲成魔鬼,更别说权欲熏心、浊气冲天的俗人了。”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无论在情感上对农民、农村的牵挂,在城市生活的排斥、厌恶。在作者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父兄的滞重的血液,他的心,依然为日日剧变着的家园而悸动。
在这里我读到了一个朴实、善良、真实、感恩的农民儿子。可惜这样的农民儿子现在已经不多。那些生活在喧嚣城市里的曾经的农民儿子,很少想起,也不愿想起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不是悲哀,还能是什么?
《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是于永正老师的随笔。此文记录的是他与即将踏上神圣教坛的女儿的谈话要点。此文对于教了10多年的书,充其量也是的教书匠的我,何尝不是金玉良言呢?
其中几条已铭记在心: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
三、要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
四、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时“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生的名字。
五、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放,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六、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想,你童年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是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七、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去。老师踏时宜学生家门,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的。
如何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如何扫除学生名著阅读障碍,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名著教学时所要追求的目标。
一、激发兴趣,打开阅读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加阅读的愉悦性,这是引导学生阅读的一个有效途径,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名著,就必须在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上下足功夫。
教材的名著导读对作品的作者、主要人物和情节作了简要的介绍,也展示了作品精彩的片断并进行了简要的点评,但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停留在看简介,很少真正的拿起名著做认真的阅读,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问1:每年的12月10日是什么日子?
例如,我在教学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时,导语做了如下设计:
问2:诺贝尔奖我们中国作家的过吗?
因此,创设情景、做足悬念,能把学生的兴趣之火充分点燃。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才会及时阅读,把阅读当成一件乐事。
二、消清障碍,剔除阅读绊脚石
名著作品往往不能短时间完成,有些学生不能应对这样一个漫长的阅读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对于名著阅读要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利用早读、午间、自修课的时间,根据学生能力大小,每天阅读一定数量,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这种降低心理压力、循序渐进的策略有利于学生对名著作品的阅读,并养成每日读书的良好习惯。
长期以来,名著阅读为考试服务,学生只是为了准确答题,而缺少了对作品的真正欣赏,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许多著名作品的了解上,很多时候仅仅来自于影视作品,知之甚少,因而教师有必要对一些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甚至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解读,让学生有了和作者“双向交流”的意愿,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近名著。
名著的深度和难度,容易让学生走马观花、半途而废,所以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完成阅读任务的有力保证。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带着任务和问题去读,会使他们产生阅读期待和阅读动机。这种“问题驱动”的阅读方法,可以增强阅读的指向性,克服只凭兴趣的盲目心理,从而保证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
读《童年》《骆驼祥子》等小说,学生易被曲折的故事所吸引,要引导学生掌握故事内容的同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和小说所蕴含的更为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读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比如阅读《繁星・春水》之类的诗歌,既要注重诵读,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联想,感受诗意,与诗人产生共鸣。
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能够有针对性,甚至个别性的指导。同时,还要尝试不同类型的阅读。例如鉴赏性的美读《繁星》、《春水》等适合朗读、美读的作品,批判性的阅读《骆驼祥子》、《童年》等作品,感受人物生存和社会环境的艰难,互动性的阅读《水浒》、《三国演义》的学生熟悉的作品。教师还可以印发一些赏析、评论性的文章,以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阅读方法,还能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有利于消除学生名著阅读的障碍。
当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读书方法有所指导。比如在七年级(上)《关于阅读名著导读》中,介绍了读书方法,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等。
一、营造氛围,让经典与书香在校园随处可感受
我们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读书的氛围。走进校园,“自强、自学、自治”校训墙上刻上了“温良恭俭让宽敏惠”的做人道理;垂虹诗廊里精选了咏吴江的诗词;食堂前面的绿化带里新增添的24块节气石错落有致……每个教室的窗户都贴上了《登鹳雀楼》、《泊船瓜洲》等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行走在走廊里,黄色字体的古诗词便映入眼帘。我们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耳濡目染的经典文化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学校还投入十万多元建起富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诗词廊”。版面分三块内容来介绍,分别是“点点诗星扣童心”(垂虹诗社学生诗作)、“浓浓诗意溢校园”(历代诗人咏吴江、历代诗人咏垂虹诗选)、“深深诗情润蓓蕾”(学诗知识介绍),以及学校开展阅读教学的一些图片。学校的每间教室窗玻璃都贴上了古诗,让学生能在每个角落闻到书香。
教室是营造读书氛围的主要阵地,让教室有书香味是最重要的。学校就教室布置,做出了“三个统一,一个特色”的规划。一是室门口的班级牌,二是统一的教室布置,三是统一图书柜。一个特色:就是教室的墙面、黑板报有自己的班级特色。让学生在浸润在墨香、书香里;让学生感受阅读、快乐阅读的轻松。走在学校校园里,随处可见经典的传统文化身影。
二、建章立制,让经典与书香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学校还注重通过各种机制和活动来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学校的音乐课堂中也有经典诗歌的踪影。音乐老师给古诗词谱曲,孩子们和着钢琴声古诗便从口中缓缓唱出。每个教室内,由学生自带书和学校图书组成的图书一角惹人注目。我们感到:“阅读是‘吸’与‘吐’相结合的。”为此,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成立了读书小组,孩子们在小组中畅谈读书感想。此外,学校还专门设计了《书香童年》读书笔记本,中高年级学生人手一本,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摘录书中的经典语句,或是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学校会在每学期期末进行优秀笔记评比,鼓励孩子们认真读书,做好笔记。同时学校的教师也成立了读书小组。教师们将读书感想放到了博客上,与大家一起共享交流。在第四届“苏州书网杯”苏州市中小学师生读书博文交流活动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1.建立组织,让阅读有引领
对阅读只是一般的号召是不行的,怎样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是及为重要的。为此,我们成立了书香班级领导小组和学校教师的读书小组,钱校长亲自挂帅,起着引领与示范的作用。
各班成立了“小书虫读书小组”“小作家读书小组”,每一个组有自己的活动宣言。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监督,效果很好。
2.设立课程,让阅读有时间
为了保障阅读时间,学校安排了早读、午读。我们还设立了阅读课,每周一节。阅读课我们又分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交流课、读物推荐课等多种形式。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们的教师或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或是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或是与学生共同赏析一本书。在阅读课当中,学生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我们还多次与盛泽实验小学、平望实验小学等兄弟小学联动举行专题性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徐秋菊老师的阅读欣赏课《漫游古诗词》、沈静华老师的《昆虫的秘密》等课例代表学校参加活动。确保了师生读书有时间,交流有平台。
3.言传身教,让阅读有指导
一所学校,教师要读书,校长必须读书。我们的校长是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吴江市名教师,是一位专业性很强而且又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校长。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坚持读书却一点也不松懈。他个人省级以上60多篇,其中《打好精神的底子――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等论文是专门针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实践成果。他广博多学,读书始终走在我们的前面!校长带了头,教师也不落后。为了教师的全员参与,我们还是运用了一些手段,例如组成教师读书小组,对读书效果进行考核,定期给予表彰;每月一次读书沙龙;请专家作专题报告;听教师的读书体会;听老师的课外阅读展示课和阅读欣赏课。为老师的学习提供了交流平台,为教师的互助合作,打造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成就了一批批书香教师。
4.好书推荐,让阅读有方向
引导孩子们有方向的阅读,让孩子们知道那些书可以读。每年学校会召集教研组长和读书小组的骨干教师一起研究,推荐一些好书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学校购书和发动家长购书齐头并进,并用家长读后感评比和亲子共读感受评比的方式让阅读向每个家庭延伸。
5.建立班级图书角,让阅读有保障
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校图书室提供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带的书。学生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在班主任老师的统一调配下自由购买,做到了每个班都有推荐的书目,让好书在班级间漂流,让学生能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在家里建立自己的藏书架,并举行家庭小书橱评比。
三、系列活动,让经典与书香时刻与孩子们为伴
1.每年的读书节,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分享快乐
第一届“有一种幸福叫阅读”读书节,我们是2008年11月举办的,历时一个月的读书节开展了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比赛、家庭小书橱比赛、家长读后感评比、教师读后感评比等活动,让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活动结束后,评出了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家庭,并一一进行表彰。接下来的几年,我们每年都会举行读书节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涌现出一大批阅读之星、书香班级等,家长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
2.各年级、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快乐阅读
班级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为此个个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二年级在教研组长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国学诵读活动;三、四年级组的“我是故事大王”,用任务驱动学生读书;五、六年级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开展读后感评比。丰富的活动给孩子们的阅读带来了很多的快乐!除了读书节这样的大型活动,我们还设有关于阅读的社团,如诗社、文学社、诵读等社团,由学校语文骨干教师进行指导,
3.书香班级评比,让学生体验阅读是一种责任
每个学年,学校都会结合阅读节组织一次书香班级评比活动。获得书香班级称号的班级,学校将在阅读节闭幕式上进行隆重表彰,授予“书香班级”标志牌。学校对书香班级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成绩最突出的班级被推荐位吴江市级书香班级。学生为了集体能得到这个荣誉,都能积极参加到书香班级建设当中来,为创建书香班级而阅读,从而让学生体验阅读是一种责任。
4.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在阅读中凝结亲情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为了落实这种阅读方式,我们给每一位家长写了一封信,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在每一届读书节活动中,我们都会表彰一部分书香家长。
另外学校建立了书香班级、书香家庭、阅读之星、书香教师的评价制度。阅读之星有班级推荐,然后学校进行评比打分;根据班级读书活动开展情况和平时常规读书情况检查评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由书香班级的班主任推荐,出示家庭读书的材料后,由书香校园领导小组评定,学校召集家长在阅读节闭幕式上颁发证书、赠送书籍。书香教师评比根据教师读书沙龙的发言和读书笔记次数多少,由书香校园领导小组评定。
【关键词】 网络阅读 方法 指导 兴趣 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08-02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这一科目的教学内容,总结起来,不外乎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而阅读和写作更是语文科考试中重要的得分板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也说过:“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对语文科的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限的课内阅读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还需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作课本知识的补充拓展。而根据调查和搜集的资料数据来看,现阶段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对课外读物缺乏选择性,阅读面窄;课业负担重,阅读时间少;对课外阅读提不起兴趣。而在实际生活中,真要我们的学生在他们认为宝贵的课余时间里捧起厚厚的名著来啃,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曾做过一项小测试:即把名著作品、篮球和上网放在一起供学生选择,结果56个学生中,愿意在周末看名著的学生仅有7人,而7人中又仅有1人是男同学;而选择上网的却有42人,而且男女人数相当。由此看来,要让学生以一种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是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重要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网络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生活之乐。阅读具有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作用”。①(秦云彬《关于加强课外阅读的思考》)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前面的小测试表明,现在学生最喜欢的课余消遣就是上网。如果能把课外阅读和学生最沉迷的上网有机结合,那么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绝对不是难题。有鉴于此,我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并不强求他们一定要捧起厚厚的文学作品来读,这是因为在我们看来书香四溢的作品并不一定都能为学生欣然接受,甚至有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在引导课外阅读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为契机,布置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品片段进行了解阅读,以此来调动学生网络阅读的兴趣。
如教学九年级下册中的《智取生辰纲》时,我就要求学生回家在网上搜寻《水浒》中的其他经典片段来阅读,并要求作简单的内容概括。这样一来,学生回家上网就有了充分理由来应对家长的阻止,“老师要我们上网查资料”让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轻松上网,在满足了上网心愿的同时又真的能认真的完成我布置的网络阅读的作业。收来的作业质量好得出乎自己意料之外,《水浒》中那些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片段都能被学生搜索出来,如: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林冲风雪山神庙等。内容概括得具体恰当,有的甚至还加上了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二、引导网络阅读的正确方法
网络以它存在的优点:快捷的方式,丰富的资源,自由的空间吸引得很多学生欲罢不能。确实,现代的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需要查找什么资料,想要读什么作品,只要打开电脑,按按鼠标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这又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的摆弄几下电脑就可以做好的事情了。在网络上阅读不是难事,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
1. 消除阅读的片面性
面对网络形形的诱惑,学生在网上阅读的专注性不会太强,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一种“浅阅读”的状态。他们对很多作品的阅读都只是求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已,只要完成老师的作业就好。所以对阅读的内容往往只是浏览一下,或是只挑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读。特别是作品中那些特别精彩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等表象内容只求先读为快。而不对主题思想作深层思考;单纯了解人物形象而不会通过某些描写去挖掘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网络阅读时容易犯的毛病,而且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时,应该尽可能帮助学生消除这种阅读的片面性。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深入、全面的阅读作品,不断的深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尽量做到“开卷有益”,“读有所得”。
2.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现在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想读书的时候,读个天昏地暗;没兴趣的时候,整个月都可以不碰一下,打开电脑也没意识要去读读优美的作品。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更应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在自己开设的网络阅读实验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做法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定时定量阅读,即规定任务式的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某些作品或某些篇章的阅读。其次,要做读书笔记。单纯的阅读很容易给学生一种错觉:我按老师要求读完了要读的内容就是完成任务。这样不但没效果,而且会禁锢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
3. 开设Q群评论活动
在网络找到老师布置的或是自己要读的内容,认真地读完,也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并不意味着这个阅读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以上所作毕竟都是学生个人所为,个人所得。因此我还尽量利用网络平台,定期让学生在班级的Q群里开展读书评论,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发表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作品的挑刺、对作者的看法等等。这样,学生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自己的意见,其效果比课堂上提问要好得多。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习惯这种网络阅读形式,在每次完成阅读任务后,总会自觉的在Q群里来一番唇枪舌战。
三、做好网络阅读的选择引导
网络当中可以找到的作品有很多,但是良莠不齐,所以并不通通适合中学生读。也因为我们的学生经历不多,缺乏正确辨别好坏的能力,总以为“开卷有益”,打开电脑,碰到认为好看的就一个劲地读。结果浪费了时间精力不说,甚至有可能会沉迷而无法自拔。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时,更应该做好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作品的工作。
首先,要把语文课本涉及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能选入语文课本的篇目都是很优秀的作品,而且具有权威性,让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把初中语文课本涉及到的作品尤其是基本篇目涉及到的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特别是教学大纲给列出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更应是推荐重点。)家中有电脑的学生都能在紧张的学习当中按要求在网络上完成了《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等名著作品的阅读任务。
其次,要把接近生活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除了必读的文学名著外,接近生活的优秀作品也应该向学生推荐阅读。因为近几年的各地中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板块里的小说或散文阅读,绝大多数都选用了当代文坛的优秀作品,如:毕淑敏、周国平等人的作品,或是每年一度的全国优秀图书评选出来的好作品。所以,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在网上阅读,一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那浓烈的生活气息,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优劣的鉴别能力。而且对于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轻负担 高质量 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减负”首先要明确现在学生到底存在哪些负担,我们需要减掉哪些负担?
单从我从教的英语学科来说,其一: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施加的沉重的思想负担。英语是世界的通用语言,社会对人才定义的标准中涵盖了英语水平,使英语在学生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以及学校对升学率的要求,英语都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的部分压力无形中转嫁压到学生身上;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高期望值,使得学生德心里负担加重。
其二:繁重的课业负担。主要体现在知识板块上,体现在对知识机械重复地识记和训练上,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很多时候,学生通过重复训练取得高分,但高分不是从能力转化而来的,并不是能力的体现。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质量不可持续。
既要“马儿”吃得好,又要“马儿”跑得快,既要学生负担轻、又要教学质量高?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去除唯分数论,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教师不再有心情去注视学生每次微小的进步,不再注视独立完成任务后的激动和喜悦的脸色。
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而且由于难度越大,付出越多,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心理学家指出:一旦学习被作为指令或者强迫性的行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就会陡然下降,出现抵触情绪。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学生不努力或天生无兴趣。一位教育家指出,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就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赏识学生并不断给他鼓励是让学生获得学习快乐的重要方法。夸奖和鼓励能使人由于完成任务而得到一种满足,从而培养一个人的自尊感、责任感。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减负”是要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负担,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其实,给学生减负,就是给教师加重负担。我们向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教师们自我加压,“苦练内功”,加强进修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投身于教改和科研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1.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
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怎样的时间分配,坚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每节课都事先考虑好讲什么、不讲什么、如何来讲。“导而弗牵”,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比如某一个知识点是问还是讲?如果讲出来学生也听过去了,但一问他们神经就绷紧了,会睁大眼睛思考。此外,提什么问题固然重要,找谁回答也同样重要,找的学生要回答得出来,这样无形中也提高了效率。
2.“授之以渔”而不仅是“授之以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是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主动学习与为人处事的道理的可贵品质。
在英语学科中,单词的记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点,因此可以教授学生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法来学习。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记忆效率提高了,背单词也不是那么难了,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而这个记忆法不仅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甚至在生活中也能起到作用。
3.人文性、科学性的作业设计,注重灵活性、趣味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最基础的功能是用来交流的,如果英语只停留在课堂之上,就会导致 “哑巴英语”。在英国、美国,不懂事的3岁小孩就可以学会英语语法,当然那是因为他们时刻处在英语的环境之中。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说英语,但老师必须尽力去营造一个英语的环境。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例如:让家近的学生组成英语小组,规定在回家路上尽量使用英语交流,并将对话记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将对话用英文写下作为作业。又如;观看英文影片,写英文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在班上举办英文诗歌朗诵会;收集名人名言,在班上交流……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总结:
总之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要真正的走“减负”之路,还任重而道远。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切实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已是摆在全社会面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一个快乐、天真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国家教育部 1988年
[2]《新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最新 一八零一年,住腻了都市,想要与世隔绝的绅士洛克伍德,造访了盖在风势强劲的山丘上的坚固庄园。在那里当女佣的奈莉,对这位听众诉说了山庄上的男女主人,以及他们与身边的人们之间爱恨交加的往事。
三十年前的夏天,山庄主人恩萧先生去利物浦工作,回来时带着一位男孩。恩萧先生用他逝去长子的名字希斯克利夫,替这个衣衫褴褛的肮脏小孩命名,并且让他住在山庄里。
恩萧先生还有一个亲生的儿子辛德利,以及一位女儿凯瑟琳。辛德利非常嫉妒受到父亲宠爱的希斯克利夫,暗中对他怀有憎恨,但凯瑟琳却很快和希斯克利夫要好起来。两人每天就像共享了同一个灵魂,一分一秒都不愿分离,强烈地需求着对方。
然而六年之后,随着恩萧先生的去世,辛德利就把希斯克利夫的一切都夺走了,以使唤奴隶的态度对待他。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两人,从此被千金小姐和佣人之间的巨大鸿沟隔开。在这段期间,凯瑟琳认识了住在山脚下画眉田庄里的林顿家长子埃德加。
身份高贵又有优秀教养的埃德加,迷恋着凯瑟琳的美貌,而凯瑟琳也接受了埃德加的求婚,答应嫁给他。知道了这件事的希斯克利夫因为太绝望,就从咆哮山庄里失踪了。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赚到一笔可观的财富,衣锦还乡。虽然他装得像真正的绅士一般高贵优雅,但却谋划着复仇。他首先对辛德利设下陷阱,把他的财产和山庄都抢了过来。接着,又诱惑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带着她私奔了。
凯瑟琳后来变得疯狂。她开始绝食,又罹患重病,在生下女儿之际就因为难产而过世。希斯克利夫失去形同自己灵魂另一半的凯瑟琳之后,陷入更强烈的孤独和绝望的深渊。
辛德利死后,夺取了一切的希斯克利夫完全不让辛德利的儿子哈里顿受教育,只把他当作佣人使唤,还设下奸计,把凯瑟琳的女儿——也和母亲取了相同名字的小凯瑟琳诱骗到山庄,关在房里,逼她和自己的儿子林登结婚。
小凯瑟琳的父亲埃德加染病身亡后,林登因婚姻继承了林顿家的所有财产,但是体弱多病的林登不久也死了,所以希斯克利夫得到了林顿和恩萧这两个家族的土地和财产,小凯瑟琳也以遗孀的身份,跟希斯克利夫一起住在山庄里。
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相爱了,希斯克利夫疯狂地阻止他们,但他想起了当年的凯瑟琳与自己。最终希斯克利夫绝食而死,小凯瑟琳与哈里顿搬到了画眉田庄,一切归于平静。
这个荒诞、狂野、令人诧异的故事,像是每一页都在醇厚的憎恨中浸泡过,直到最后在看似归于和谐的情境中戛然而止,也没有让读者产生任何如释重负的情绪。
《呼啸山庄》刚出版时,被评论家大力批判为不道德、荒谬无稽、文笔差劲、结构破绽百出、粗陋鄙俗,如今它则早已在文学的殿堂中登堂入室,用在中小学生的作文课堂上,似乎又是一则诉说“凡人不能理解超越时代的天才”的经典材料。
然而实际阅读这部作品,必然多有读者觉得评论家所言着实公允,书中的角色们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其不堪、粗鄙的一面,那并非乡土文学中“接地气”式的粗俗表现手法,而是一种毫不讳饰地投向彼此、投向读者的恶意与迫害,这种近乎暴力的情感宣泄令很多人在故事还没真正开始时就不禁掩卷。
而在故事里的主角们因为不幸的误会和阴错阳差的状况彼此分离时,人们又开始对作者在剧情上的表现失望,令人难以忍受的不是角色们的悲惨经历,而是他们不断酿造悲剧的荒诞的大脑,原本很容易有快乐结局的故事,却因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想法和算计走上毁灭的道路。
故事主要的转折出现在凯瑟琳答应埃德加的求婚,希斯克利夫因为无意听见凯瑟琳对奈莉说,如果她嫁给希斯克利夫,就只会两个人一起变成乞丐,所以就从那个家里消失了。
凯瑟琳对奈莉说过的另一番话则是,如果自己结了婚,就可以保护希斯克利夫不受哥哥辛德利的欺压,也能帮助他出人头地。人们很难理解这种想法,便给它加上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为自己编织的谎言。
书是人类理性的产物,那么书是需要逻辑的,现实生活则并不需要逻辑,因为人的理性不能够支配整个现实。
一个活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乡村,个性孤僻讨厌人群的牧师女儿,完全没有任何资料或创作经验,这样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她并不是靠着理性与技巧在书写,而是放任自己的灵魂呼啸。
她笔下的人物是没有逻辑的,同时也是没有虚假的,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毫不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憎恨、悲伤还是爱,都像野兽一样,毫不隐藏感情地互相谩骂、互相伤害,几乎都是让人不想与之交往的人物。当一个人如此放肆地宣泄自己的灵魂时,他就不需要说谎了。
被问及自己对希斯克利夫的感情时,凯瑟琳说道:“我活着最大的目的就是他。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于我心中。”
当我们抛开所有合理的解释后,我们便可以认为她所做的一切都自然而然,呼啸山庄就是这么一部作品,它是作者胸中的一团狂风,是作者面对这个不容忍的世界时,胸中满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傲慢,却又只能讲出些连自己都不信的狡辩时,那股不屑置辩的孤愤之意。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最新
我心中困惑与迷惘是为我擦去;春天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生机画卷。乡下有一大片水库,爸爸说那儿水都是黄河水过滤成这样清澈河水,这些水可以洗衣服、洗澡、烧开水、做饭。小河水简直发臭了,颜色也由青变成了墨绿色了!“风,这么大风啊。
书中希刺儿子小林顿,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极度地自私、虚伪、而且自幼就是没有半点人类最宝贵同情心,对待任何人言行举止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掩饰,包括对他表妹,这个曾经一度喜欢他表妹一味地作为利用工具。他和他来自画眉山庄妈妈伊沙贝拉独处了十几年,难道这会令他养成这样性格吗?我真很难理解,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这种性格,而是没法理解这个孩子思想和性格形成过程,我只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有点不够自然。而小凯瑟琳则不同,感觉比较真实,继承了她母亲自傲、坚强、任性,同时具备她父亲柔弱仁爱思想,就不再跟她母亲似有时会野蛮。凯瑟琳在她那个父亲埃德加死后,在他所结识人群中,唯有小林顿是她最为亲密人。即使被逼,她也同意了和这个表弟结婚,她已经没有选择。虽然有个和她同心耐莉,可是她只是个女仆人,不能给她以依靠,其实她也曾经梦想,小林顿能够奇迹般地和她站一条线。如果真能够这样,我想笑凯瑟琳即使不继承她父亲财产,同时也被她这个公公希刺压迫着,她也会觉得满足,对于一个存在仁爱之心女人,幸福爱情比金钱来重要。这一点和她母亲有很大区别,她母亲思想中有一种虚荣,因而常常会主动出击,导致最终迷使自己;而小凯莉能够默默地承受,这并不代表她不会反抗,只是时候没有到。
读到后半部,希刺和耐莉或小凯瑟琳对话和独白,看起来感觉是作者旁白,因为这些话确实很对,而且切中要害。自从希刺出走并发迹以后,他思想已经凝固了,就像《挪威森林》中得直子和木月一样,他总是活在自己记忆中。不过与不同是,直子他们采取是与世无争放弃,去自残,而希刺是把它自己所受一切痛苦又倒回去了,因为他思想中,只有这样才能抚平他那北撕碎心。也许在旁人看来,导致他心灵被撕碎原因可以慢慢忽略,但是希刺他做不到,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他是希刺。
小哈里顿不象他父亲,反倒象是希刺和埃德加综合,象埃德加一样羞涩,却没有了希刺专横;象希刺那样执著,但又没有了埃德加那般犹柔。小凯莉对哈里顿上进心嘲笑和讥讽,是她出于她任性和自傲。她评价是事实,哈里顿确没有多少知识,小凯莉这样说符合她性格,她是不是该这样做?这个问题讨论对于小说本身已经意义不大,我们来引申到我们生活中:因为别人学识低下,就嘲笑他无知,讥讽他进取心,这样态度足取吗?尤其是文化学术界。
到最后几章时候,小凯莉对哈里顿态度有所改变,这个变化有点突然,因为前后时间很短,作者没有明示因何产生这样变化,看着这种变化,感觉有点类似她上一辈,就是她娘凯莉起初对希刺,因为自己任性而伤害了对方,然后又因此而自责,而且还尽办法去补偿。凯莉和希刺不就这样吗?可惜,当时凯莉和希刺被无情又专横哥哥恩萧活活分开。而小说到最后时候,哈里顿和小凯瑟琳那个无情又专横希刺,心中那种复仇心理已经开始疲惫。其实希刺20多年来这种无休止复仇心理,在他所痛恨恩萧、埃德加死去后逐渐淡薄了,特别是埃德加去世,画眉和呼啸俩个山庄,他确实得到手了,他已经没有了明确坚定复仇目标。不过所有这些以后,他依旧那样活在自己记忆中,他也感到了疲惫。
在这里,我只复制一段原小说独白,希刺话:“我那旧日对头,并没有打败我,现在是我向他们代表人(就是子女)报仇时候了,我可以这样做,没有人可以阻拦我。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我不想再打人,我现在连举手也嫌麻烦。”显然,维持了二十来年复仇心态已经转变了。在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身上,他看到了他和凯瑟琳影子,他放下了举在空中20多年手。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看到倒数第2页时候,我眼睛有些湿润,因为我看到书上说,总有乡人说在黑夜中,在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附近,看到了希刺和凯瑟琳并肩走在一起。
在作者艾米莉笔下,一个对爱情怀着无比圣洁心情人,面对他失去了这种圣洁以后,他却采取了这人世间残酷折磨,去报复他对头,而且这种折磨居然伴随他度过了后半生,这个故事是多么悲壮和凄惨?我们古代化碟梁祝,或许能和他们比一下谁悲壮,但是又怎么能够比得上他们凄惨?如果故事能够重编话,失去凯莉以后希刺,把完成了他为出人头地而出走举动继续下去,再把这种执著和偏执爱,脱离这个情感怪圈中,那么,我想问:这样希刺,在这个世间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或许这个问题答案,能够给我们读书启示。
这则读书笔记名字应该是更长:百合花在经历过盛夏、过深秋和寒冬后,终于在春天又开了。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最新
终于磕磕绊绊地看完了英国女作家爱米丽勃朗特的传世名作《呼啸山庄》。
前面根本很难看进去,对这种倒述的方式很不适应,一下子弄不清那些人物关系。一直看到第八章埃得加林顿向凯瑟琳求婚时我才被这个故事吸引起来,因为我替希思克利夫担心来着。希思克利夫是个流落街头的孤儿,被好心的恩肖带回家收养。
却引来了恩肖儿子欣得利的仇恨,但是凯瑟琳喜欢和他玩,凯瑟琳是恩肖的女儿、欣得利的妹妹。在希思克利夫所有的童年伙伴中,只有凯瑟琳和他好,而作为哥哥的欣得利经常殴打他,其他伙伴如埃得加*林顿等也看不起他,常常辱骂他,并多次发生冲突,这使他自小就对他们埋下了深刻的仇恨。
当希思克利夫偷听到埃得加林顿向凯瑟琳求婚的消息后,内心绞痛难比,他的自卑心使他丧失了一切获得幸福的勇气,由于恩肖先生已经逝世,呼啸山庄的家业由欣得利掌管,欣得利把他当下人看待,他也因为自己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儿而常常自卑,于是在那天晚上他就离家出走了。凯瑟琳和他一样痛苦,因为凯瑟琳当时爱着两个男人,希思克利夫和埃得加林顿。
埃得加林顿英俊有钱,身份与她匹配。而希思克利夫什么都没有,但他们意气相投。这让凯瑟琳十分苦恼。但是她必须在物质和精神当中选择一个。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能给她生活带来安定的埃得加林顿。但她嫁给林顿后对希思克利夫的爱并没有泯灭。
她向自己的女管家倾诉说:“我要是嫁给希思克利夫就会贬低我自己,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多么爱他,而且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的灵魂是用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由此可以发现她真正爱的还是希思克利夫。她嫁给林顿还有一个天真的愿望,就是依靠自己的物力去帮助希思克利夫上进以求发达,摆脱她哥哥的压迫。
几年后,希思克利夫回到了呼啸山庄,并开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他在外面得了大钱,怎么得的,作者没有交代,这与作者的社会经验不足有关系,所以干脆设一个谜。但是从希思克利夫从欣得利那打牌赢得大量钱财来看,很有可能他这些年一直是靠赌为生,而且是个技术高超的赌徒。
他把酗酒脾气暴躁的欣得利逼压的没有一点办法,使欣得利欠了他许多债,后来欣得利死后,就拿呼啸山庄抵债,希思克利夫成了呼啸山庄的主人,把欣得利的儿子哈顿当下人看,不给他识字看书,并娶了埃得加*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为妻。
希思克利夫并不喜欢伊莎贝拉,只是利用她喜欢自己而报复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得加*林顿,林顿娶了他心爱的人,他便娶他妹妹来实施自己长远的复仇计划。伊莎贝拉怎么爱上希思克利夫的?很匪夷所思,写的也很含糊和单薄。只能归咎于作者有意这样安排,好推动整个复仇计划的进程,可怜的伊莎贝拉便成了作者笔下一颗悲惨的棋子。伊莎贝拉背着哥哥与希思克利夫私奔度过了甜蜜短暂的蜜月后,便一下子就跌入了地狱,希思克利夫看到她就像看到埃得加*林顿一样痛恨,常常对其辱骂殴打。希思克利夫一直都爱着凯瑟琳,凯瑟琳也深爱着他。当他们再次相逢时,各自都激动万分,他们的灵魂又碰撞在了一起。
这让身为凯瑟琳丈夫的林顿尴尬不已。凯瑟琳得知希思克利夫娶了伊莎贝拉后,精神变得恍惚起来,终于染了重病,不久死去。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永别的情节是整个小说的。把他们彼此爱慕却又不能在一起的隐痛发挥得淋漓尽致。凯瑟琳临终前对秘密来访的希思克利夫说:“我希望我能抓住你,一直到我们俩全都死了,我并不希望你受更厉害的煎熬,我只是希望我们俩永不分离。”
凯瑟琳死前当晚生下了一个女儿小凯瑟琳,第二卷就开始了几个家族第二代的恩怨。伊莎贝拉离家出走,生下了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取名为林顿。三年后伊莎贝拉去世,去世之前立下遗嘱,小林顿由她哥哥埃得加*林顿监护。
希思克利夫很快从懦弱的埃得加手里强要回了小林顿。后来在作者的安排下,小凯瑟琳爱上了小林顿,由于小林顿病重,出于自己的复仇计划需要,希思克利夫强迫他们提前结婚,这样当与小林顿同样病重的埃得加*林顿病逝时,他便从继承人、自己的儿媳妇小凯瑟琳那里强夺了画眉山庄的家产。实现了自己规划长久的复仇计划。没几天小林顿也死了。
这个时候笔墨开始偏向于哈顿。哈顿是除了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外,全书刻画最成功的人物了。哈顿由于父亲早逝,从小在希思克利夫有意的压制下成长,使原本的.贵族气消失殆尽,与仆役没什么两样,因此性格孤僻内向。作者爱米丽对内向性格的人物刻画最为成功,包括第一主人公希思克利夫,这与作者自己的性格有关,爱米丽生性独立内向,终生未婚,三十岁便离开了人世。
哈顿一直暗恋着小凯瑟琳,与当初希思克利夫喜欢凯瑟琳一样,都不敢直接表露出来,而是强压抑在自己的内心。后来希思克利夫发觉哈顿与自己当年非常相似,便态度有所好转,每当他看到哈顿便回想起自己当年窘迫的遭遇,这使他内心不安,特别是他得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完成了自己的复仇梦想之后,忽然怀疑起自己的人生意义来,在凯瑟琳死后的二十年,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凯瑟琳,最后弄得精神恍惚,发疯失常,最后在自责中死去。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儿童识字教育 父母认识
一、研究问题
关于父母指导子女识字对教育的成功案例的报告在很多国家的文献中比比皆是。(Yaden & Paratore, 2003;Taylor & Dorsey-Gaines,1988;Yaden,Rowe,& MacGillvray,2000)国内研究人员和教师对这个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有幼儿园教师发现,儿童在阅读绘图读本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童年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多开展情景式阅读,促成儿童获得对社会性的认识和体会。(李莉,2011)而一些教育研究人员对早期阅读理论、学前教育机构的阅读教育方案和家庭教育方案进行了反思和探讨。(黄娟娟,2006)
在小学低年级开展诸如让孩子读书给家庭成员听,在高年级开展写日记活动中,父母、老师和学生交流他们各自在阅读中的体验,这类活动一再被证明为家庭和教师之间提供重要的联系环节。通过这些方式建立起来的连接会成为孩子未来读写能力快速发展的基础。教师与父母在提高孩子读写能力时相互支持,他们的合作减轻了对方的负担,同时为他们各自的付出感到欣慰。他们的合作、相互信任和尊重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这些因素是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很多情形下,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不是很好。研究表明,这种缺失经常影响孩子读写能力的发展。(Yaden,2003)我们需要对这种缺失进行仔细分析,确定问题根源,因为不管教师和家长的意愿如何,这种缺失会经常发生。本文将探讨农村地区父母对其子女读写能力发展的作用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比较贫困的家庭。
在国外的研究中,一些教育家发现家庭收入良好的父母与家庭贫困的父母对其在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作用的看法有很大差距(Lapp,2002)。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通过家庭生活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同时也有很多家庭对学校教育和学习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是他们没有能力、知识或手段开展孩子的早期识字教育。我们发现,在很多贫困家庭中,父母因为忙于日常劳作没有时间支持学校主导的学生识字教育活动。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他们就尽到了教育责任,因为学校里有能干的教师教育孩子。最近几份教育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家庭没有能力支持其子女进行识字开发的儿童数量占据了很高的比例。这些研究显示,在农村学校中,约20%的四年级学生和70~80%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无法阅读和理解该年龄相当难度的阅读材料。(李艳芳,2012)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除了给每位孩子提供适当的在校指导外,教师还必须与父母建立一种适合每个家庭现状的“有效合作”关系。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教师期待父母会在家进行早期识字教育,而那些父母却不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或者他们没有能力这样做。我们发现如果家长没有进行识字教育,则教师对此也有一些怨恨情绪。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方式与父母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帮助孩子。当然,这些方式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前往某些孩子家里提供帮助。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虽然关于家庭对于儿童早期识字能力发展的重要性的文献很多,本文主要探讨是否所有家庭真正地认识到他们对于孩子进行早期识字教育的责任。我们特别关注那些没有进行家庭识字教育的家庭。这些家庭通常不会为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注意到,因为这些人没有出现在学校和识字的相关环境中,如果希望收集到可靠数据,我们就必须前往这些家庭居住的地方。
我们选择了我们乡镇6所学校共计72名教师进行分层抽样,然后从中随机选取了6名幼儿园教师和6名一年级老师进行研究。大约一半孩子(42%)父母都在身边,其余的孩子与单亲、婶婶、阿姨或者单亲和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在一起。超过三分之二(70%)的孩子接受免费午餐和补助午餐并接收政府补助。学生民族成分包括:汉族65%;土家族21%;白族14%。另外,随机选择了24名家庭成员进行访谈。虽然绝大多数父母是通过学校进行联系的,但是我们发现无法全部找到他们。很多父母没有反馈调查表。所以我们通过村组领导找到那些没有反馈调查表格的父母。对于那些识字能力很差的父母,由这些领导读给他们,然后让他们选择选项。
三、调查内容及访谈方法
我们制作了一份包括20道问题的调查表格。这些问题主要涉及父母对下列两个方面的看法:(1)对识字的定义;(2)他们在孩子识字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以便让参与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在识字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对家庭成员的访谈安排在他们方便的地方,如,他们家里、村镇中心和学校周边。在访谈过程中,父母与采访者交流他们对于调查的看法。如果可行,则获取调查参与者对于调查的反应。
四、调查结论
从收回的174份调查问卷和24场个人访谈获得了家庭对于他们孩子识字能力发展的作用的认识的3个方面。分别包括(1)对识字能力进行定义;(2)学校在儿童识字能力发展中的作用;(3)不同收入家庭对于各自在儿童识字能力发展的作用的认识差距。
几乎所有父母(94%,或163/174)将识字能力定义为“阅读”或者“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剩余6%的父母给出的答案是:“能够表达”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能力。在访谈中,我们要求家庭成员对识字能力进行定义并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深入阐述。虽然父母一致指出,阅读和写作在识字能力中占有中心地位。在问到口头表达能力的时候,一半的受访父母认为听说同样重要。另外一半受访父母认为不能将听说能力视为识字能力的一部分。大多数父母认为在教孩子系鞋带、说话、骑单车、刷牙和跳绳方面,他们比学校的责任大。他们认为在此类活动中,学校和家庭具有相同的责任:给孩子朗读故事,交流,教孩子有礼貌和书写他们的姓名。他们认为下列任务完全是教师的责任:教授阅读、写数、从0数到100、写字和写日记。
在访谈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解释。其中一位家长说道:“我不想把他教错了。我知道老师可以教好他。我们有一名好老师,我对此很高兴。”当我们问到家庭作业,父母一致认为,他们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家庭作业。很多家庭对此很满意,他们说,当孩子回家时,孩子不用做作业,我也不用担心把他们教错了。另外一个家长说道:“我们的房间很小,他们在家做作业很不方便。”当我们问到为孩子读故事时,所有父母表示教师经常给孩子大声读故事。在受访的24个家庭中,22个家庭表示老师曾经给他们孩子提供过书籍,并要求家庭定期朗读故事。正如一位家长表示:“我们很少给孩子买书,所以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故事书,老师给了他很多书籍进行阅读。老师要求我每天为他读故事。”对于如何教孩子进行阅读这个问题,90%的家长认为这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一致认为他们不太懂如何教孩子进行阅读,但是他们知道阅读很重要。他们认为:“教孩子阅读很难。你看那些广告,很多孩子从来都没有学会如何阅读。我想我的孩子学会阅读,他的老师便是最佳人选。”同样的,一些父母说他们是糟糕的读者,自觉没有资格教他们的孩子进行阅读。
研究中大约70%的学生接受免费午餐或补助午餐,30%的学生家境比较殷实。为了了解贫困在家长对其孩子的识字教育的认识的作用,我们确定贫困家庭和特别贫困家庭在这个问题的认识差异。非常贫困的家庭在他们的责任认识上有很多差异。例如,收入较高的家庭更多地认为教孩子说和书写字母表是家长的责任。在采访中,那些学历较高的家长会更多地认为在教孩子识字方面,他们具有更大的责任。两个家长提到,他们的孩子在开始上小学前还没有进行任何阅读。虽然家庭成员认为他们有责任促进孩子识字能力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他们很少承担这份责任,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知之甚少。家庭更多地将其视为教师的责任。一些家长说道,他们没有做好迎接教孩子进行阅读的挑战,对他们自己的阅读能力没有信心。他们不想给孩子带来伤害。很多家长表达了对他们过去学业的遗憾。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参加定期举行的家长会,一位家长笑着说:“我不想和孩子老师进行交谈,因为我害怕老师认为我的孩子跟我一样的笨。”调查中大多数家长很愿意参与到孩子识字能力培养工作中来,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帮助孩子。尽管大多数家长承认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开始学习阅读应该是从一年级跟老师学习开始。他们没有理解早期识字能力开发(从出生到小学一年级)的重要性。很多贫困家庭跟学校的联系很少,当然更不清楚早期识字教育。
通常,教师会将家长视为他们的自然的合作者。他们做出积极的假设,愿意并有能力帮助家长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例如,教师期望父母在家里给孩子读故事;他们期望父母督促孩子将书带到学校;他们期望父母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绝大多数教师期望家长积极支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识字指导。但是,当这些假设都落空了的时候,教师就会感到困惑,经常会对父母的动机进行误判。我认为,我们不应批评父母,而是教师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假设。我们的数据清楚地表明一些父母并没有将识字教育看成他们的责任。他们认为在家里读故事给孩子或者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是他们的责任。虽然我们需要认识到,认识到家长和教师相互协作是提高孩子识字能力的前提,我们必须考虑到父母在调查中的观点。例如,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教师拜访学生及家庭成员。我们不能期待家长来到学校,我们需要主动了解他们。我们抱怨家庭不经常与学校加强联系并不能改变现状。我们需要主动找到他们,了解他们的期望、梦想和焦虑。
五、建议和措施
根据调查,我们得出下列建议:(1)政府加大投资,为所有孩子兴建幼儿园;(2)建立和完善学前和校后计划;(3)重新评估学校的家庭作业政策。
经过对比,发现那些参加过幼儿教育的学生要比那些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同龄人学业成绩更好。而在农村地区,接受幼儿教育的儿童的比例仍然很低。普及幼儿教育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没有得到推行。在调查中,家长告诉我们,他们认为孩子的早期识字教育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认为经过训练的教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他们也知道孩子在识字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但是他们表示没有信心教好孩子。显然,缺乏政府支持的幼儿园限制了家庭贫困孩子的智力开发。
在访谈中,多数家长表示,他们认为最好由教师实施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急切地等待政府能够提供免费或者价格低廉的幼儿教育。因为当前民办的幼儿教育学费太高,高出他们的支付能力。有的家长认为当前的幼儿教师在识字教育方面还是有很多缺陷。国际阅读协会(2002)和全国幼儿教育协会(2000)都提到了创立幼儿园来开发儿童的读写能力。2012年,国际阅读协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帮助政府制订开发学前儿童识字能力的计划。从对贫困学生识字教育增加时间的数据显示识字活动的时间长短对提高学业成绩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当这种指导满足学生的需求时。最成功的课前/课后项目主要是一对一的指导。当老师按照一定的模式,评估和诊断每个孩子的需求,这些孩子识字能力提高就很快。相反,如果这种课前/课后项目中,由单个老师辅导大量的学生,结果便不尽如人意。在我们的研究中,家长理解增加识字活动的重要性,表示希望得到课前/课后服务、暑期学校和学习期间的指导。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开始上学要晚于他们的同龄人。弥补他们之间的差距的方法就是希望得到合格老师进行分组识字指导。当然,最好有专门的老师对这些贫困学生进行识字学习指导。
在教育的历史中,家庭作业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支持布置家庭作业的人认为家庭作业为掌握某种技能需要练习。他们认为家庭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这样的认识,即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反对布置家庭作业的人认为,很多家庭作业对提高必备技能没有任何帮助,而繁重的家庭作业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反感。他们认为家庭常常妨碍家庭生活,经常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的研究中,低收入家庭对家庭作业表达了很多看法。他们表示家庭作业经常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紧张关系。很多家长希望家庭作业能够在学校里完成。他们表示家里空间太多,而家庭成员太多,对完成家庭作业很困难。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完成作业。另外,他们表示自己没有责任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很多家长的文化水平很低。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发现老师有时布置的家庭作业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而这些在目前农村家庭中是无法提供的,如使用互联网、阅读参考书、使用电脑、美术用品和相机等。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会布置一些阅读作业,可是一些家庭却无法获得这些书籍。作为替代传统家庭作业的另外一种方法,我们提出家庭作业可以包括阅读学校拥有的书籍。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量的学生往往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Cunningham & Stanovich,2003)。老师要帮助孩子养成在家里进行阅读的习惯,帮助这些学生获得一项他们终生有用的能力。当然,教师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如对阅读书籍进行课堂讨论、读书俱乐部、写读书笔记。
六、结语
正如不应该让每个孩子掉队,我们也不能让每个家长落后。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但是还有很多家长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作用。这方面存在很多原因,如文化水平低、缺乏时间、对自己和学校缺乏信心。当然,还有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他们作为教育子女学习的责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所有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并努力提高父母的认识,在提高孩子读写能力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A.E.,&Stanovich,K.E.(1997).Early reading acquis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reading experience and ability 10 years later.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3(6),934-945.
[2]Lapp,D.,Fisher,D.,Flood,J.,&Moore,K.(2002)“I don’t want to teach it wrong”: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families believe they should play in the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In D.Shallert,C.Fairbanks,J.Worthy,B.Maloch,& J.Hoffman,J.(Eds.),51st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pp.275―287).Oak Creek,WI: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3]Yaden,D.B.,Rowe,D.W.,& MacGillvray,L.(2000).Emergent literacy:A matter (Polyphony)of perspectives. In M.L.Kamil,P.B.Mosenthal,P.D.Pearson,& R.Barr(Eds.),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Vol.3,pp.425―454).Newark, 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4]李莉.全阅读理念与儿童早期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5]黄娟娟.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M].广州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人才成长;学生;责任意识;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有责任感、义务感、公民感、道德感、法制意识、社会公德、科学的态度。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季羡林先生也指出:“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新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是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更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
当前,无论是各类研究报告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责任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比如:自己的东西乱扔而不知收拾;看到别人摔倒了不过去帮忙;对教室的卫生漠不关心;学习主动性不强,存在忘交、漏交、不交作业的现象,学习习惯松散;很多学生在家中的责任担当也很少,自理能力差,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薄弱。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通过实施责任教育――“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来转变这一现状,通过研究,进一步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列入道德教育计划。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赫然作为校训。德国强调个体应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他们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教育、教学两大任务之一。这些国外的责任教育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在国内: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研究“责任感启蒙教育”,通过委托与承诺的形式,强化任务观念,使大多数学生初步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探索出了责任感教育的新方法。浙江桐乡市崇福镇完全小学建立起 “不负责――被动负责――主动负责”责任感的内容框架和“立标、明理、示范、训练、考评”的责任感教育模式。成都市育龙中心校研究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活动与生活让学生感受责任、体会责任、认识责任、担负责任。这些研究注重实践,给予我们很大的启迪。他们围绕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等相关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责任: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我们认为: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完成,当自己承担的任务出现问题时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
责任意识: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责任意识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责任意识的培养: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小学生形成对个人、他人、社会应尽义务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行为表现。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对他充当的角色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并努力克服在履职中碰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表现为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小学生而言,我们侧重于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等三个方面责任感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①通过对小学生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研究,让学生明白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促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②通过研究,探讨出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调查小学生责任意识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现状,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3)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个案、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起始阶段(2011.10~2012.12)
(1)理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2)调查研究,了解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①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访谈,可以看出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在责任意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课上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作业不及时完成;不喜欢读课外书等。2)部分学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喜欢吃油炸和麻辣的食物;课间追逐打闹;长时间看电视等。3)对他人、对集体的事情比较冷淡,不是本班的包干区有垃圾不主动捡;值日工作总要人督促;别人需要帮助不主动热心;学校黑板报、手抄报、运动会等活动不主动报名,怕吃苦等。4)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部分学生遇事不够冷静,喜欢与家长顶嘴;做事唱反调,有逆反心理等。
②调查结果表明:有的学生对自己、他人、班级、家庭、社会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学生、子女、公民这三种社会角色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1)学校没有科学的责任意识培养体系。表现为:A.责任意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B.重口头说教,忽视内心体验。2)家庭环境的成长,给孩子带来错误的认识。A.我是孩子,啥都依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B.家长的言行,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3)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③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责任目标体系。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目标,可从学习领域、生活领域两个维度去思考。1)学习领域:课上专心听讲(倾听能力、思考能力、讨论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组织能力等);课后主动学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等)。2)生活领域:珍爱生命;社会公德(文明礼仪、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3.1~2014.12)
(1)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班级公约,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公约。新的学期,新的起点,学生大都对新学期满怀着新的希望。班主任应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习惯,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认真听讲的习惯,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习惯是他们到达成功彼岸的桥梁。
(2)通过讲座和身边的典型事例,促其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通过交通安全讲座、与法同行,为成长护航、健康知识讲座,“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主题宣讲报告会,教会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有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的责任心会在教师潜移默化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一个好老师的言行,可以影响一个学生一生。同时发挥班干、组长的模范作用也尤为重要。每一位班干、组长就是一面旗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整个班级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3)结合课堂教学,围绕课题目标进行实践研究活动(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等)。
①制定责任目标,明确学习责任感。我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责任目标,如:课上专心听讲(倾听、思考、讨论、表达、评价、组织等能力的培养);课后主动学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等)。让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具体指向为学生的行为,让其知道自己应向哪个目标或方向去努力。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这些目标制成相应的表格,并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办法及考评机制”,通过组长评价、自评、互评的方式,来促进这些目标任务的达成,从而促进其学习责任感的加强。
②研讨课(上课、评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课堂组进行了实施研讨,发现有以下几种策略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1)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2)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3)通过及时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4)分层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5)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作为班主任,我非常重视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利用教材上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在品德课上,我很好地抓住现有的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和渗透。如结合《不和烟酒交朋友》《害人的》等课文,教育学生要远离烟酒,远离,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结合《有多少人为了我》《怎样与人相处》《心中有规则》等课文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等;结合《我们的班级》《班级中的“岗位”》等课文,教育学生要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热爱班集体,为集体做贡献,学会对集体负责等。在语文课上,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文本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鲁滨逊的生存之道,钱学森、詹天佑的爱国精神等,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悟,以便他们更好地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③沙龙研讨。根据当前研究的情况,定期进行沙龙研讨,如:“小组活动展示时如何做到全程参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一话题的沙龙研讨,大家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得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展示小组内的同学要虚心接受其他小组的善意评价和补充;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定时对小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评点。既然是竞赛,评选也要公平、公正,不能为了一个而打击了一大片,得不偿失。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发言的质量,对于与众不同、具有创新的答案应考虑给予加分;“耐心倾听”的好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和指导;在观念意见发生碰撞时,可以争辩,但注意礼貌和语气,要以理服人等等。我觉得,这样的沙龙研讨课堂研讨、课题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
(4)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①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1)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办法及考评机制的制定。为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根据调查情况,新建了学习小组以及考评机制。一是合作小组的组建。包括组员合理分配和小组长的选拔两个方面。二是合作小组的管理分工及职责。对组长的职责和小组内学生的评价细则进一步进行明确,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定期进行优胜学习小组及优秀小组长的评比。2)建立责任意识明星榜。根据责任意识培养体系目标,设定自理明星、学习明星、诚信明星、争光明星、团结明星、守纪明星等,每月选出相应的明星,把他们的照片张贴在明星榜上。责任意识明星榜的建立,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增强学生争当小明星的热情。
②设置相应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针对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现状,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对责任意识的认识,形成一种“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责任培养运行机制,在班级、学校、家庭中为学生提供各种责任岗位,积极行使“主人权力”,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责任品质,外显为责任行为。
③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1)在活动中践行责任。为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我开展了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如助残爱心活动,“环保中队在行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对他人负责、关心他人”好行为评比活动,“孝敬父母每日一行动”活动。同时,我组织学生针对学校周围乱倒垃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明确了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让队员们明白:在学校里,我们努力学习,这是责任;在家里,我们帮父母做点家务活,这还是责任;出门在外,为社会做点事,这更是责任。2)在竞争中增强责任。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而显得五彩斑斓。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参与和竞争中,学会了表现自己,达到了培养责任心的目的,从而使班级的荣誉硕果累累。
(5)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交流会。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一是可以聆听教科室主任的指导,二是可以互相学习,多学习别人一些好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可提出自己研究中的困惑,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进一步走向完善。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2)
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②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现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小组学习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并在学校进行推广。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探讨出了有关小组学习的评价机制:小组学习的管理制度、小组学习评价表等,特别是小组学习评价表已在学校每个班级进行推广应用,小组每天每课都要进行评价,已促使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
(2)责任意识逐渐形成,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是你争我抢,不甘落后,课后学校的各项活动也是毫不示弱:手抄报比赛为小组争光、古诗文擂台赛为班级争光、涂鸦天地更是要夺冠军。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了,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良好的品质就得以形成。走进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班级,你会看到一个个专心学习,礼仪十足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兴国.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启蒙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J].教育探索,1999(2).
[2]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M].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3.
[3]吴亚林.德育创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4]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孙云晓.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6]周南照.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7]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8]董志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