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倾听教学设计

倾听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1 09:4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倾听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倾听教学设计

第1篇

一、课堂观察分析之教师倾听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倾听学生就是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也是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师生对话的前提。通过前期的课堂实践研讨,我们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反馈作为判断教师是否有效倾听的依据。而教师的反馈又细化为教师的言语反馈和非言语反馈。因此,我们以这两点为观察点,对本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分析。

(一)教师言语反馈

教师的言语反馈是教师是否有效倾听学生最直接明了的表现。课堂中教师及时有效的言语反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纠正常见的错误,以及培养良好的习惯。纵观整节课,教师能时刻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言语反馈。比如在Brain storm环节,教师提问:You know so many things Do you know more?在这一问题之前学生很活泼,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随着这一问题的出现,学生变得异常安静,疑惑不解地注视着教师。授课老师注意到学生的变化,意识到学生可能没有理解问题的意思。于是就学生的这一学习状态,教师及时进行反馈:You know table, chair and fridge Anything else? 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sofa, bookcase, TV…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又回到了活跃的状态。可见,本次Brain storm能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授课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表现出不解时,及时给予言语上的反馈,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激活旧知,也使这一教学环节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教师非言语反馈

非言语反馈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身体姿态(点头、手势、微笑等)对学生的话语及状态做出反馈。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教师共听取学生言说64次,与学生目光接触62次,微笑56次,请学生言说手势55次,摇头1次,疑惑表情1次,弯腰低头倾听15次,激励性动作包括点头、鼓掌、伸出大拇指共28次。

学生每一次言说时,教师都与学生进行目光接触,微笑面对学生,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并且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心理氛围。课堂上,教师会伸出双手来期待学生的言说。当教师要求学生上台表演cartoon time时,教师点名一组没有举手的学生,做了一个加油鼓励的手势,这组学生走上讲台声情并茂地表演出了对话。我们都知道,这组学生是有能力并且想回答问题的,只是需要一点动力。教师“倾听”出了学生的心声,并及时给予了鼓励。可见教师的一个手势,给予了学生一份期待和信任,学生也多了一份自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做激励性动作,多与学生目光接触,微笑面对他们。

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倾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给予学生信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会越发的精准,兴趣亦会越发的浓烈。

二、课堂观察分析之学生倾听教师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倾听状况是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为了明晰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不同教学环节,学生对教师的倾听状态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该如何调整,我们借助全班整体观察和小组抽样观察两种形式对不同教学环节内学生的失听人数、失听时间和失听表征做了细致的观察、记录与分析。这里说明一下,我们所做的统计是学生失听5秒以上才做记录。

(一)复习导入

本节课复习导入环节时间约为10分钟,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熟悉并和本节课内容有紧密联系的歌曲、有趣的游戏及节奏明快、充满动感的chant和对课文的复习。除去学生交流的时间,需要学生倾听教师的时间有7分钟,学生的倾听状态非常好,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歌曲、游戏和chant环节全班所有学生都能做到有效地倾听,只有在复习课文环节有三位学生出现短暂失听,失听表征为目光游离、无反应。在抽样观察的一个小组里,只有一位学生在复习课文环节有10秒的短暂失听,表征为目光游离、无反应。其余时间,全组学生都全神贯注,做到了积极有效地倾听。一方面是学生此时的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申菁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成功地吸引了学生。

(二)新知呈现

接下来的新知呈现环节约15分钟,学生倾听教师的时间有7分钟。Let’s visit环节,PPT里聚光灯的设计和教师在PPT上进行简笔画的设计非常新颖,也很有趣味性,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此处获得了全班百分之百的倾听率。接着学生自己尝试在书上画,学生们都积极参与。但当教师示意画画结束,进入同桌根据画互相说一说的环节时,学生的倾听状态不好,全班有6名学生还在忙着自己的画。在抽样观察的小组内有3位学生分别有5秒、15秒和30秒的失听,他们的状态都是“忙自己的事情”。这里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学生个人动手能力不同,画得有快有慢;二是因为教师在布置学生画时没有明确画的时间是多久。这里建议教师在PPT中插入倒计时的钟表进行提醒,让学生明确用来画画的时间。另外教师平时应和学生约定好class rules,当教师口令或手势示意某环节结束时,不管有没有做完都应立刻停止。接着进入Let’s learn环节,小鸟的哭声一出来,一下子成功地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倾听状态又回到了高水平。虽然动画环节因电脑问题没能播放画面,但学生都认真倾听了动画的声音,后面的模仿读学生都很感兴趣。申老师在引导学生模仿读时,做了很多的示范和操练,使用了动物头饰,学生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对教师的倾听状态非常好。在抽样观察的小组内,Let’s learn环节和Let’s read环节,六位成员都很认真地听课,没有人失听。

(三)巩固拓展

巩固拓展环节约15分钟,学生倾听教师的时间有6分钟。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非常兴奋,全班有 5名学生失听,他们的状态是“说话”,有的是在评价别的小组学生的表演,有的是在调整自己小组的表演计划。在抽样观察的小组内,该环节有两位学生失听10秒,状态都为“和同学说话”。最后的imagine环节,学生对教师的倾听效果不好,当教师说明任务和布置任务时有5名学生失听,无反应。在抽样观察的小组内,该环节有两位学生失听20秒,状态都为目光游离,无反应。他们可能没听懂教师的要求,不知道要干什么。建议教师在PPT中明确要求,还可以先做一组示范,降低难度。

根据我们观察的数据,可以很明显看出:不同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倾听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倾听程度与学习内容、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趣的教学设计和紧凑的教学环节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高倾听率。

有对儿童的研究表明: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之后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抓住重点,突破难点。20分钟之后倾听效果变差了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所教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进行精心组织。在备课时,教师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一是把握学生知识起点,科学制定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过易或过难都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二是有效整合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全面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尽力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当学习在学生的眼中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时,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也能将自己的注意保持在学习上,自然实现了有意注意向有意后注意的转化,他也就养成了良好的课堂倾听习惯,这一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三、课堂观察分析之学生倾听学生

一堂好课必定是由师生共同经历和参与的,是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互动、对话的过程,有对话,自然就要倾听。课堂也由原先的学生倾听教师的一言堂模式向学生倾听学生的教学模式转变。那么,真实的课堂中学生倾听学生的状态是什么样呢?我们进行了课堂观察。

(一)观察说明

课堂上学生倾听学生的机会有这样三种:个人回答、组内交流和组际展示。学生失听的现状也分为ABC三类:无所事事、做小动作、和同学讲话。依据这些,我们的观察分两组进行:一组记录课堂上所有学生的失听次数,失听达5秒记录一次;另一组采取抽样的方式,三位老师采用计时法分别记录小组内六名学生的失听时间,误差值为5秒左右。

(二)观察视角

1个人回答

课堂上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大量提问,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适时将课堂还给学生。观察记录:表现为A的有1人,表现为B的有3人,表现为C的有3人。在这个环节学生倾听学生的总时间为3分钟,学生1失听时间为1分35秒,学生2失听时间为25秒,学生3失听时间为20秒,学生4失听时间为30秒,学生5失听时间为10秒,学生6失听时间为23秒。授课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很好,能看出平时课堂上教师是有强调听课纪律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倾听他人的回答,随时准备举手就某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或者纠正,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所以学生听得都很专注。同时,教师边听学生回答边在教室内来回走动提醒个别爱玩、爱讲话的学生,偶尔还会用夸张的语气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认真倾听,所以课堂上生生倾听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2组内交流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同伴一起完成,这时课堂上学生倾听学生的现状有所改变:表现为A的有2人,表现为B的有2人,表现为C的有4人,讲话的学生数很明显变多了。这个环节学生倾听学生的总时间为4分15秒,学生1失听时间为5秒,学生2失听时间为15秒,学生3失听时间为10秒,学生4失听时间为20秒,学生5失听时间为5秒,学生6失听时间为18秒。四年级的学生对同伴对话、小表演等环节还是特别感兴趣的,他们愿意表现自己。但是在他们交流中肯定会有些小错误,班级里个别调皮的学生就会纷纷议论,还会发出嘲笑声,影响课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生会讲话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在与同伴商量、准备着自己的“作品”,不能安静下来倾听他人的发言,影响了生生倾听的效果。所以,要想这个环节学生能够认真倾听,教师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对倾听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倾听意识。

3组际展示

通过平时的教学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在学习Cartoon time时的兴趣非常浓厚,这是因为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以卡通形式出现,生动、有趣,更关键的是课堂上教师还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带着头饰进行表演。因为有多组同学上台表演,课堂立马变得“沸腾”了,课堂上表现状态为A的有1人,表现为B的有5人,表现为C的有11人。这个环节学生倾听学生的总时间为5分45秒。学生1失听时间为1分25秒,学生2失听时间为1分36秒,学生3失听时间为46秒,学生4失听时间为55秒,学生5失听时间为0秒,学生6失听时间为47秒。40分钟的课堂,表现最糟糕的就是这个部分,学生根本无心倾听,他们为了自己小组有机会表演,总是在那晃动着小手希望老师能够喊到他们;还有的在嘲笑台上表演的学生。授课教师也意识到班级学生的失听情况严重,所以,她反复重复自己的课堂指令,可是安静不了几秒,说话声又此起彼伏。

所以,教师在常态课中就应该有意识训练学生,让其学会倾听,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引导他们,如:(1)小组间互评:将老师的点评权发放给学生,同时采用计分制(1—3分)进行打分,老师在一旁记录、排名。(2)最佳观众(小组):老师根据小组间的客观点评、打分,以及当时倾听的认真度,评选最佳观众奖,但要说明这是以小组方式进行评比。这个环节的倾听能力培养是个长期过程,在平时教学中要特别关注。

另外,以计时法对小组抽样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显示学生单次失听时间最长达60秒,最短为0秒,平均失听时间为59秒。通过汇总,我们得知:学生倾听学生失听总次数为32次。可见,学生倾听学生失听次数较多,时间较长。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生生倾听。好的课堂可以吸引学生倾听,好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倾听,好的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倾听。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效倾 听学生的发言呢?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培养与训练。

四、课堂观察分析之倾听习惯的培养

进行课堂观察前,观察团队进行了深刻讨论,并提出了观察假设:学生对教师的倾听情况要好于学生对学生的倾听。观察后的数据对比验证了我们之前的假设。

(一)现象与困惑

观察数据对比显示,学生在倾听学生时的失听次数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会这样呢?想必这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插嘴,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发言。那这与教师的意识和行为有关系吗?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围绕教师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针对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提示(语言提示、动作提示和环节设置的提示),设计了观察量表,并进行了课堂观察。

(二)调查与分析

从观察数据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她用了很多策略,不断地提示学生听。但教师仅重视学生对自己的倾听,忽略了学生对学生的倾听。教师的意识倾斜造成她对生生倾听习惯的养成缺乏指导,这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倾听同伴的重要原因。

1语言提示

良好的倾听需要学生善始善终,全神贯注,但有的学生在倾听前没有做好准备,影响倾听效果,这时需要给予倾听提示,运用一些口令将学生带入良好的倾听状态。这样的提示在学生倾听教师时有23次,学生倾听学生时仅有8次。例如:在Happy reading 环节,一组学生站起来读书,其他学生分别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还在准备自己的朗读,有的在和同伴聊天,有的在望着窗外,整个班级显得闹哄哄的。这时教师一句口令:“Attention!”学生:“One,two!”教室立刻进入安静状态,几乎所有学生开始认真听了。

2动作提示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较短,容易在倾听时走神,这时教师需要在不影响全班的情况下给予个别的倾听提示,一些小动作是很好的选择。这样的提示在学生倾听教师时有20次,学生倾听学生时仅有5次。例如:在听课文录音时,有个学生在听到一半时便开始玩弄自己的文具,教师发现后,轻轻地走到他身边,点点他的书,孩子立刻意识到要认真听,他放下手上的东西,继续听起来。

3环节设置的提示

学生对倾听的欲望决定了倾听的质量,教师应通过精心的设计及多媒体辅助来激发其倾听兴趣。这样的提示设计在学生倾听教师时有5次,学生倾听学生时仅有1次。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How is the bird?”观看课文动画,学生都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在看完后立刻积极回答这个问题,这种任务型教学的效果很好。但在生生倾听时,例如小组朗读课文、表演课文、编演对话等,教师没有给学生任何任务或要求,以致很多学生无所事事。教师可以考虑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倾听意识和积极性。

(三)反思与建议

学生对教师的倾听和对学生的倾听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它们同时存在并相辅相成,教师在培养学生倾听习惯时应综合这两方面,润泽学生的倾听。基于前面的调查和分析,就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接纳与平等

学生的倾听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教师要不断地告诉学生倾听的重要性,并且告诉他们应平等地倾听教师和同学。因为无论倾听谁都可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学习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可以从别人出错的地方总结经验等。

2示范与鉴赏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用心倾听学生。从鉴赏学生出发: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表演,静静地听,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行为中模仿到倾听的方法及态度,这比教师反复强调、要求更有效果。

3参与与体验

教师应积极打造民主的课堂,创造和谐的倾听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倾听。首先,教师可用评价法、提问法、任务法、判断法等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使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同时,更加愿意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应不吝啬赞扬,要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活跃而不紊乱,和谐并且高效的。

4专注与警觉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教师应在需要时把学生的耳朵“叫醒”,提供倾听的提示,让学生能专注地倾听。教师可以设定一些固有的口令,如“Attention!”“One two three, three two one!” “Listen!”等,还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如指耳朵、指嘴巴、拍手等。同时教师应关注非言语方面的倾听,提示学生从教师或同学的肢体语言、面目表情、语调等方面来获取更深层的含义,警觉地倾听这些不可复制的瞬间以收获发展。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但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更重要的是润泽学生的倾听,让他们不仅能倾听教师,也能倾听同学,让良好的倾听习惯真正内化成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倾听;情境;言语激励;角色扮演

场景一:音乐课上,一个学生唱歌跑调了,其他的学生哄堂大笑并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来,我来”。接着又一个学生唱了一半唱不下去了,其他学生又发出了一阵阵笑声。我看着那些不好意思的学生,又看看下面一双双从没放下过的小手,终于明白了:如今的课堂提倡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出于本能,都争着说。似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的课堂还缺乏一份平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发言的沉静。而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学会倾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学生乐于倾听、认真倾听和善于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已经成为了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场景二: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我会做很多准备工作,如适合低段学生的音乐教学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多种多样的奖品等。但事后我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好。当学完一首歌曲后,我指名几个学生上台演唱时,学生还是不能够声情并茂地唱出一首很简单的歌曲。这是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呢?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留意了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最后我发现,在我范唱时,大部分学生根本没认真倾听。就是在我纠正他们唱错的地方时,学生仍旧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但当我邀请他们来演唱歌曲时,他们都会跃跃欲试,并且其他学生在演唱时,还有学生仍旧把手举得高高的,希望我能够叫他来演唱。

场景三:在一节一年级音乐课上,教学内容是欣赏乐曲《燕子》,教师在对乐曲作了一番简要讲解后,学生便开始欣赏。一听到这熟悉的乐曲,学生不管音乐是怎样的,立刻自顾自地唱了起来。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发音很不标准,歌词也唱错了,但是他们仍然陶醉在自己的“表演”中,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

以上情况在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非常常见,这是很值得我反思的。因此可见,教师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的同时,必须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倾听、学会倾听呢?

一、言语激励,让学生愿意倾听

格拉芙斯基说过:“赞扬、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力量和自身价值。”有效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从而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和善的眼神,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不需费力气,就可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只要教师乐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学生又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二、创设倾听的情境,营造倾听的氛围

我认为教师应该牢牢把握各个教学环节,创设聆听的情境,让学生获取“聆听”的机会。如音乐课堂前的律动,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音乐,也可以从增加学生对新授课的熟悉程度入手,用新歌作为音乐课的活动曲,从而使学生在律动中就不经意地受到一个良性的刺激,并在不经意之间学会倾听音乐,熟悉歌曲的旋律。在学习歌曲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欣赏加以指导,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开心还是难过啊?你听了有什么感受?”很快,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

三、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在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并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事实形态以及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来进行设身处地的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它的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所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

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在效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

四、讲演结合,诱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和体验。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由此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教师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单的启发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声中展开自由充分的想象,从而加深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五、形成约定,学会倾听教师的第二种语言

所谓第二种语言,就是师生间长期形成的一种音乐暗语,如对唱口令的形式,教师说“小耳朵”,学生答“竖起来”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第二种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倾听的无处不在,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倾听意识。音乐就是音乐教师的第二种语言,就像指挥棒是指挥家的嘴巴,钢琴和音乐旋律就是音乐教师的嘴巴。教师在音乐课上要培养学生倾听特定音乐旋律的能力,从而使其逐渐养成听音乐而动的习惯。在我的音乐课上,师生问好都是通过唱歌来完成的,学生听到上行的音乐旋律就起立,下行的就坐下;听到“135”就安静、坐端正。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倾听的意识,养成在音乐课上除了听教师说话,还要听钢琴说话的习惯,从而让音乐课更具有音乐性。

六、结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倾听是感受音乐美的绝佳途径。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每一个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倾听,从而让学生逐渐爱上倾听、学会倾听。

参考文献:

1.张瑞.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2).

2.杨卫兵.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其意义[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3.南霞.聆听音乐叩响孩子的心灵——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聆听能力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第3篇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传播媒介,以声音为表现渠道的艺术形式,马克思就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听觉是音乐教学的开山之石,而学生的听觉体验则是音乐教学的基础保障。所以,初中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听觉训练与听觉体验,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音乐倾听能力渗透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欣赏、实践与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耳朵与聆听音乐的心灵。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意识到音乐倾听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注意的参与,更加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教学中,应绕开“盲目听”的教学误区,通过正确的引导、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踏上“用心聆听”的音乐之旅。基于此,笔者从有效刺激、回归主体与活动介入三个点入手,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的耳朵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有效刺激,提升有意注意品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稳定的注意品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注意力优势,通过有效的教学刺激,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目的明确的有意注意,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们在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能够投入自身的真情实感,用心去聆听音乐,用心去品味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寻找他们的注意源,为教学设计最具说服力与震撼力的教学刺激。

备课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天山之春》中的《牧马之歌》时,考虑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主要围绕着哈萨克族民歌及风土人情展开,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此,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为了有效吸引学生对“哈萨克族”的注意力,有效刺激学生进入本课教学主题,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哈萨克特色歌舞――《心爱的冬不拉》。通过欢快的歌舞视频,引领学生们用心聆听,感受音乐情绪,领略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在导入主题,渲染气氛的基础上,笔者播放了本课教学重点――哈萨克族民歌《牧马之歌》,引导学生们用心听音频,说一说你听的感受。在这个倾听活动中,笔者将文化背景与音乐本身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听到的,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大胆地展开联想,说一说自己对这个少数民族的了解与认识。

二、回归主体,合乎音乐个性需求

在音乐倾听教学中,笔者十分关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在听音训练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感受,回归主体,留有余地,充分促进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

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花季如歌》中《我听见时光的声音》的欣赏教学中,笔者考虑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围绕着青少年风华正茂的花季岁月展开,对于正处于花季的学生们而言,他们对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也最有想象权。因此,在这个欣赏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诗歌――《献给青春的花季》为引线,通过配乐朗诵的欣赏,以流水般轻缓的方式流过学生们的心间,打开学生们青春的心扉,引发学生们对“青春”这个话题的关注。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播放《我听见时光的声音》,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会,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在情绪,并以“致花季”为主题,以这首歌曲为背景,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在听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结合背景音乐,以诗朗诵、小组合唱、角色扮演或者歌舞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花季最真挚的情感。

三、活动介入,增强音乐学习趣味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动意识以及较为独立的活动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抽象的音乐鉴赏知识、单一的音乐教唱练习、乏味的音乐知识讲解融入到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以此增添音乐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音乐实践的积极性,化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元,从而实现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凸显音乐教学的活动性,让音乐互动变得更加顺其自然。

总之,音乐是一门以听觉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激发学生的听觉体验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区分“盲目听”与“用心听”的区别,引导学生们开展有益的听觉活动,激发学生们真实的听觉体验,培养学生用心聆听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

第4篇

[教学片断一]

在认识淀粉时,教师对学生说:“请你仔细观察淀粉,什么颜色,闻闻气味,捏一下有什么感觉。”几分钟后,教师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却发现还有一小半人沉浸在观察的余热中,不得不叫停并暗示学生:“当有同学发言时,我们该怎么做呀?”有学生说:“应该认真听!”“对,那就请你一边竖起耳朵听这位同学的发言,一边动脑筋思考。”

[教学片断二]

在让学生用碘酒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前,教师说:“请大家先看老师的演示,这样拿滴管,注意……”话还没说完,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往食物上滴碘酒了。但据我观察,由于一部分学生事先没有听清楚实验操作规范,有的大概怕碘酒流出来,于是横着拿滴管;有的将滴管的管口直接触碰到食物上,甚至有的干脆拿着滴管在白纸上写字。这时,上课的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赶紧中途叫停:“请大家先静一下!”可是学生正在兴头上呢,哪里还能静得下来。

[教学片断三]

当小组实验结束后,请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去汇报检测结果时,其他学生又没心情听发言了,仍旧围着实验器材摆弄着,根本没有要结束的样子。心急如焚的教师再一次强调:“请把实验材料整理好,放在桌子中间不要动。仔细听这一组同学说,看看他们的检测结果和你们的一样吗?”

本堂课,这位教师多次暗示学生:听清楚同学的发言,再发表你的意见……。

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人起码的尊重。倾听也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们的意见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呢?

一、在正面引领中强化倾听意识

有一个小技巧就是:让“听”的同学都看着“说”的同学,这样,发言的同学有被重视的感觉,会说得更响亮更有自信;而听的同学也会更专注,没有办法分心。笔者有一次在送教活动中,就这样哄着学生听:“老师的眼睛里有科学,你看着老师的眼睛,就能接收到科学的信息。”其实就是提醒学生要认真听老师讲,不要分心。

教师自己也要发挥示范作用。不管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绝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将学生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积极地与学生的思想共舞,很好地与学生沟通,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教师不仅要关注“说”的同学,也要关注“听”的同学。常常有意坐到“听众”中间和孩子们一起听,让他们明白“倾听”不光是教师的事情。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注意环顾四周,以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并对听得认真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听得不认真的及时提醒“会听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你听得很认真,能找出别人发言中不正确的地方”。“只有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才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你真棒!”。“发言的同学若说得好,就来点掌声吧!”……小学生的仿效意识强,往往表扬的是一个,受益的是一大片。

二、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倾听欲望

小学生最容易被故事、魔术、游戏、竞赛等活动所吸引,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比如讲解一个规范的实验要领,如果老师就是像教材一样按部就班,学生肯定索然无味,而如果说“这个实验,老师只演示一次,如果你没有认真听,就别后悔接下去的比赛哦。”这样一说,学生就提起精神来听了。我们还可以将很多科学概念寓故事之中等等,当学生的倾听欲望被激发起来,课堂自然如行云流水。

当然,我们的教学不能光靠以上这些“小伎俩”,更多时候,我们需要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情节,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来引领学生的“耳和心”。

三、在有效提醒中培养倾听习惯

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形式多样地组织学习活动,而且还要注重提醒。

经验丰富的教师经常会这样做:当遇到一些新课的重要处,或学生回答精彩处,马上会示意别的学生进行复述或点评。例如在检测了面包、米饭、玉米等食物碰到碘酒会变色,这时,老师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一学生说:“为什么这些食物碰到碘酒会变色,而别的食物不会变色?”老师说:“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你们听清楚他问的是什么了吗?”这样能促使那些分心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采用这一方法,寓批评于学习中,教育不留痕迹,同时对学生起到了及时提醒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当前课堂教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教师教授的时间和机会相应减少。教师可运用组内学生相互提醒的方法。当你的同伴倾听不认真的时候,你可以轻轻拉拉他的手,或用眼神暗示他等等。有些班级的合作学习小组中,不但设置了组长、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还设纪律员,监督组员的倾听行为。久而久之,在孩子的相互提醒或监督下,认真倾听的习惯也会逐步养成。

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有效设计;有效生成;有效反思

课堂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的优劣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却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形成于二十世纪80年代,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有效教学有三大内涵:一是教学有效益,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二是教学有效果,教学能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三是教学有效率,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方法科学高效。

二、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设计

解读教材是有效设计的基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写以专题模块的形式进行,分必修和选修,知识的系统性被打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的解读,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并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挖掘其内在价值,教师才能有效进行教学设计。

有效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全方位发展出发,制定科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具有引领、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有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精确。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加工处理,考虑认识、情感前提及知识结构联系,恰当地呈现教材内容,合理安排顺序,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其次,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实践、未来发展出发,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四个统一”原则,贯穿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条主线”。新课程所倡导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三、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有效生成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设计,但教学不是按图索骥,教师不应该照本宣科演绎教学设计,而要顺学而导,注重生成。

1.学讲结合

新课程教学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作用的讲授法却受到人们尖锐的批评与激烈的抨击,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的“元凶”,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罪魁祸首。其实讲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当讲则讲”。

2.巧妙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目前的课堂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教师没有注重提问的巧妙性是原因之一。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巧妙有效呢?一是问点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提问。二是问机得当,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三是问法新颖,新颖的发问方式要有挑战性、趣味性、启发性、拓展性。

3.善于倾听

张华教授在《论教学方式转变》中提出“教学即倾听”,这一观点令人豁然开朗。有效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倾听教师,更应该是教师倾听学生。学生一旦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就由课堂的讲授者、提问者转换为倾听者。学生的“倾诉”是有效课堂资源的重要源泉,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会适时地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用来推进有效教学。教师在担任倾听者时,应始终用目光注视着他们,态度谦虚,还要善于通过体态语言、话语或其他方式给予倾诉者必要的反馈,做一个积极的“听话者”。例如,赞成学生所说的话,可以轻轻地点一下头;对他所说的话题感兴趣时,可展露一下自己的笑容;用“嗯”“噢”等表示自己在认真听并鼓励他继续说下去等等。

4.科学练习

能力是训练出来的,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练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有效的练习是必要的,但若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会导致他们的厌学心理,这是得不偿失的。其次,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采取把“作业与练习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那一组作业与练习,使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练习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可以多途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多尝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形式,如让学生体验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参加文学社各类文学活动,开展读书会、手抄报、辩论赛等活动。我们深信,只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练习,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5.有效管理

有专家把低效教学表现的第一条列为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在有效的课堂管理下,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方式民主,课堂气氛和谐,尊重差异,崇尚个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所得所获,通过知识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心理的愉快。而有的教师习惯于从长者的角度,一味说教,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学生稍有差池便会遭到训斥;有的教师则曲解了新课改精神,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放任自流,整个课堂杂乱无序。“牵牛式”的课堂与“放羊式”的课堂都不是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既要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活动、交流,又要让学生探究有方向、活动有目标、交流有收益。有效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潜心钻研,反复实践,方能百炼成钢。

四、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有效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有效反思对实现有效教学起着保证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升华教师职业生涯的心得。教学反思的“着力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反思。每一堂语文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达到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重难点明确,相关知识间有连续性和系统性,有机联系加强。注重创设活动情境教学,科学地安排教学流程和层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是教学氛围的反思。师道尊严已成为历史,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关系,营造的是一种充满新奇、富有情趣、极具思考的探索氛围。这样我们的学生受其感染,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最后是教学过程的反思。反思教学过程就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包括课前预设、课堂教学、练习布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进行全面的自我反思调控。在反思中重视局部,优化整体,注重方法,努力做到有效预设、有效教学、有效测试、有效反馈。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既需要我们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地进行思考与构建,同时又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因有效而精彩,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l]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传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 2006,(06).

第6篇

一、丰富教学情感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机,缺乏了求知的原动力,学生自然不会去专心倾听。而倾听作为学生音乐课堂学习的重要能力,自然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过丰富教学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

(一)教学语言艺术化

音乐是一种借助声音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师就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学修养。如:欢快活泼的歌(乐)曲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言来导入,忧伤哀惋的歌(乐)曲可用深沉凝重的语气来讲解。如果教师在语言上能做到抑、扬、顿、挫并且声情并茂,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积极倾听的欲望。

(二)课堂氛围民主化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用音乐打开他们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前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种更加自由的空间会激发学生急切倾听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人性化

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怎么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或心理问题,他们会故意听不见音乐和老师的讲解,所以对同一课堂、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当学生不会倾听时,我们应该反思,是我们的反馈要求不具体?还是指导不到位;是我们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还是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力求贴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 强化能力训练

科学研究表明,倾听是有技巧的,学生有了倾听欲望,还是不会倾听,这与没有很好地掌握倾听技巧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注意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

(一)训练学生的“听觉感知”

人如果不会通过听觉来听声音,又怎么能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每个人的听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尽管有的学生能准确地听出声音,然而真正的音乐耳朵的形成却是要在听力训练中获得,而不是天生固有的。大千世界的声音是音乐最原始的素材,人从单纯感知声音,到反复聆听声音而感知它所代表的一些特定的情感色彩,需要一个听觉的训练过程。一开始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简单的声音,比如在某一特定时刻听到了多少种声音, 在寂静的教室里听楼道、马路上的声音,闭着眼睛指出发生的位置;感觉单声道和双声道播放音乐的区别;教师敲一件乐器或弹琴声音大时请学生慢慢走过来,声音小时慢慢离开,使他们感受声音的大小和远近等;带领学生“聆听散步”,找出最高、最低、最响亮、最优美、最讨厌的声音,然后慢慢地过渡到有方向性地听音乐,比如听音乐的情绪或特点,感受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变化;然后再慢慢地根据年级的升高不断提高要求,不断进行引导,学生的听觉会变得越来越灵敏,也会更专注地倾听。

(二)教给学生听的方法

(1)闭着眼睛静静听。一般是在第一遍欣赏音乐发挥想象的时候,要求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这就要求学生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全面地体验音乐。

(2)有目的、有方向地聆听音乐。欣赏一首乐曲,要感受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只有在教师言简意赅的引导之下,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聆听音乐的内涵,让学生“听之有物”,并“耳听脑想”,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自然而然地养成专心倾听音乐的习惯。

(3)辨别比较地听。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织体、节奏、风格的听辩,刺激学生的听觉,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更专注地听音乐,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4)抓住特点倾听。任何音乐都是由各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旋律等,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三、多用激励评价

即使再平淡的课堂,总是会有部分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出倾听的态度,这时,老师就应牢牢抓住这一契机,真诚而热情地给予学生肯定与赞赏:“你真会听”、“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耳聪目明,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表现出的是教师以身示范地倾听,对学生言行的关注,对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的欣赏。虽然这评价简短,它却使发言者在全班学生面前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当然,关于激励赞赏的评价远不止这些,老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形式的评价。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或肢体语言来表示感情,把肯定、赏识和关爱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之下,学生必然会产生仔细倾听的欲望,变得更注意倾听了。

(一)精选作品,给学生所需要的

教材不是圣经,只是一个范例,老师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新课程给了老师选择教材、重组教材很大的自主性,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聆听喜爱作品的机会。在音乐课中除了听教材中的歌曲与乐曲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各套教材,精选一些学生喜欢的乐曲作为补充,根据本册教材目标,放在相应的单元中进行欣赏或演唱。

(二)换用内容,还学生一份贴心

新教材未必十全十美,如果有些曲子学生不太喜欢,那就达不到专心聆听的效果。这时,老师可以换用别的曲子来进行教学,只要达到同一个目标就可以。

(三)拓展资源,赠学生一个空间

第7篇

关键词:生成式教学;有效性;准备性策略;过程性策略

生成式教学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生成式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强调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主动建构知识,因而更有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师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课上调控不力,出现了低效生成甚至无效生成的现象。

一、有效生成的准备性策略

(一)教师预设

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和过程进行清晰、理性的思考后做出的设计和安排。好的预设既有计划性,又有很强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教学过程能给学生留下思考、判断、想象、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才会成为可能。为此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对所教内容透彻领悟,对期望学生达到的标准准确把握。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对文本体悟的深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及教师对待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这些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的功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隐形资源,是预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很多低效或无效生成大多是因为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由于知识功底差,课堂调控能力又不强,面对课堂生成的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不能敏锐发现、及时捕捉、合理利用,使得课堂教学放而失控,教师成了课堂的局外人、旁观者。

二要研究学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同,他们实际能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方法和指导是不同的,各层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可能提出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必须掌握学生间的这些差异,因为这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的起点、生成的基础。不掌握学情的生成是盲目的生成,也必定是低效的生成。

三要在做好以上两项工作的基础上,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弹性教学方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首先,目标要有弹性。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认知方面,还应设计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的目标;目标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层次性,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即保证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

准的基本要求);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达到目标之间可能出现的落差;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非预期目标)。第二,问题要有弹性。既要有针对全体学生的问题,又要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既要有纯知识性问题,又要有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非知识性问题;既要有教师的引路性启发性问题,还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富有弹性区间。第三,教学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要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作业、练习和活动;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和师生间的互动方式;要设计活动的形式与方法,要对活动的实际效果和期望效果进行预测等。

(二)生本对话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预习、讨论和历练。他非常重视预习的作用,他说要想使“讨论”顺利、深入地开展,“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了口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生成式教学强调师生、生生对话,鼓励学生质疑和个性化解读,但往往出现或无话可说,或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离题万里的现象。原因就是学生没有首先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没有仔细倾听作者心声,没有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没有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在学生对文本不很熟悉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去互动、对话,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混乱、低效。

二、有效生成的过程性策略

(一)师生、生生对话是有效生成的核心

1.构建平等、宽容、支持、安全的对话环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

生成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为前提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他对文本和学生的态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相对于文本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读者。他们站在桥的同一边,都要试图去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因此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只不过由于教师“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知识阅历丰富,思维成熟,对文本理解的透一点、更接近文本主旨而已。但这只能成为引导学生的理由,不能成为剥夺学生思考权、发言权的借口,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的对话者,而不是结论的提供者。

有效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敢说、善说。敢说与环境有关,善说与对文本的理解有关。环境宽松、无歧视、接纳、包容、支持,则敢说;与文本对话充分则善说。因此营造安全环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是有效生成的前提条件。

2.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独特见解

对话不仅仅要善说,也包括善于倾听,而且首先是倾听,倾听是关键,是说的前提。英国学者约翰•阿尔代说:“对于真正的交流大师来说,倾听和讲话是相互关联的,就像一块布的经线和纬线一样。当他倾听的时候他是站在同伴的心灵入口,而当他讲话时,他则邀请他的听众站在通往他自己思想的入口。”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

教师善听是指在与文本对话中要善于倾听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与学生对话中要善于倾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善听既包括善于倾听文本,掌握文本中蕴含的那些确定性因素,也包括善于倾听其他学生的思想,启迪、弥补、完善自己的思想,还包括善于倾听教师的见解,升华自己的思想。善于倾听是师生、生生互动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教师说、学生听,教师代替学生想,代替学生说,教学方式是“存储式”的,好比是在交付一样东西一样,我(教师)把东西(知识,教师的理解)交给你(学生)了,你手里(头脑中)就有了,就应该达到我交给你时的理解水平。课堂只有一种声音,即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惰性思维习惯,一味等待,不会思考、不去思考、也不敢思考。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能怀疑吗?尽管有时不同意教师的看法,也不敢怀疑,只能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如果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则建构新知识的意义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看法不同,他们需要与教师、与同学交流、共享各自思想,也正是在这种对话交流中,学生才能达成对知识更为透彻的理解。

因此生成式教学特别重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教师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倾听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并从中寻找时机,引导、升华学生的思想;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包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尊重他人的思想,学会反思、完善自己的理解。

3.伺机引导,突出文本主旨

生成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在对话中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反复切磋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课堂的生成;同样没有教师的引导,生成的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导致低效或无效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引领作用,要么是“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教师自己对文本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透彻的理解,面对课堂生成的诸多问题和奇异见解束手无策,只能任凭其自由发展,任凭学生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要么是“不敢”或“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担心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而教师成了课堂讨论的旁观者。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以至于忽略了文本所传达的主导价值观,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曲解。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总能得到教师毫无原则的夸奖,以至于学生误以为自己的看法正确而使思想始终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得不到提升。

教师的引导要抓住时机。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遇到拦路虎、发生争议、价值观出现扭曲或提出了有价值的新奇想法时,往往就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

教师的引导要把握方向。首先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要把握方向,如有教师在讲《掩耳盗铃》时问:“大家认为掩耳盗铃的人聪明吗?……有没有办法既能盗得铃又不被发现呢?”教师竟然启发学生如何盗铃!其次,当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文本或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吻合,而不是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随心所欲。

教师的引导要有深度。对话的深刻性与高质量应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要避免对话流于形式、流于平庸,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有效对话离不开知识的支撑。与文本有关知识的占有量决定对文本理解、体验的深浅。学生如果缺乏这个支撑点,就会妨碍与文本的对话,要么肤浅,要么片面,要么曲解。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较为成熟的阅读者,他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理解深度一般要大于学生。师生平等不意味着他们的理解能力是平等的,对话的过程是彼此分享的过程,教师在分享尊重学生阅读成果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理解水平、提高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师捕捉、整合、利用各种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有效生成的关键

生成式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在对话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生成式教学视它们为资源,教学调控就是要捕捉、整合、利用这些资源,使其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新的教育契机,这种有机整合往往会促进新的生成,带来“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源于教师和教材方面的静态资源。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预设,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优势,弥补教材存在的“缺陷”,填补教材预留的“空白”,对教材进行拓展迁移等。

二是源于学生方面的静态资源。指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的学习准备状态,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绪情感、自信心以及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等。

三是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的动态资源,即生成性资源。它们是静态资源在课堂上的动态表现,是在互动、对话过程中由于师生、生生间思维的碰撞而产生的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提出的问题、出现的错误、对自己看法的修正以及伴随的情感、态度等。教师对待这些信息的态度和处理转化的方式影响教学过程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要善于发现,及时捕捉。只要有互动,生成性资源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稍纵即逝。教师对生成的诸多信息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同样的信息,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反应;同样的教师,对不同的信息或来自不同学生的信息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引起关注的往往是那些不影响教师进行或继续进行教学的信息,而其他的都视为“噪音”课堂教学的“破坏者”“干扰因素”,或听而不闻、避而不谈,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反映了教师还没有从已经熟悉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完全走出来,还没有形成在这种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合作对话、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的策略,对预设外的资源还缺乏敏感性和重组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课堂上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从而错失了很多促进学生升华思想的良好时机。

第二,要分析判断,整合利用。在诸多生成性资源中,有的是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有的是超出本节课范畴的,还有的是对理解本节课内容价值不大或没有意义的。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有规律的,它要求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内容,师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更多的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活动。如果对课堂上生成的信息不加选择,同等对待,一味迎合学生而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与不顾,必然会造成教学行为的无序和教学目标的迷失。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梳理、提炼,将这些即时生成的问题、情境或观点转化为有效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这样课堂教学就不会让学生的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

高效、明确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需求,传授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掌握提问艺术,让课堂增效,让学生受益呢?本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优化课堂的提问。

一、提高意识,让提问更加明确

在内容方面,教师首先应当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环节预设涉及不同教学内容的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驱动法,将整节课内容分为两到三个大活动,然后将每个大活动分成几个小任务,最后再将每个任务分解成几个具体的操作步骤,而我们所预设的提问就应该是直接指向这些最底层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回答时才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最后通过这些解决的问题,完成一个小任务,甚至完成一个大活动,最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内容明确、层次清晰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象方面,教师应该为同一个问题预设多个梯度。由于学生之间在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进行提问时,应当针对不同的对象,灵活地改变提问的方式和内容。对于那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升一点问题的难度;而对于那些学习情况暂时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就要多一些鼓励,并相应地降低一些难度。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个提问都得到实质地回答,而且还可以让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二、培养习惯,让提问落在实处

问题在提出之后,被有效听取并及时给予教师反馈也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积极发言的良好的课堂习惯。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明确课堂纪律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习惯,学生在听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后,马上展开思考,并通过举手发言或小组汇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再反馈给教师。对于那些回答规范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之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而对于那些还存在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评价或是书写示范等方式,教授他们正确规范的课堂回答、书写的要求。这样做,不仅可以营造一个科学严谨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一次提问都能发挥作用,并落在实处。

三、抓住契机,让提问恰到好处

作为教师,必须灵活应对各种突况,抓住契机,问题巧问,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解困式提问。在教授重难点时,学生遇到了问题解决不了,这时我们可以将重难点问题进行细化,通过多个连续的引导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的内容。其次是纠正式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出了错误的答案,这时候我们不要马上给予他负面的课堂评价,而应该马上通过一些反面例证或是结合深层分析的办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发现答案的不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一些正面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最终作出正确判断,掌握相应的知识。最后是拓展性提问。这种提问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现有知识后,进一步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提问。通过对知识横向或纵向的延伸,让学生能够掌握到更深、更广的知识与技能。

四、有意引导,让提问事半功倍

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本节课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而这些学习方法也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提问来实现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是通过简单的探究后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成员之间分享学习经验或是学习心得,在合作的情况下,完成重难点的学习。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这样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实效。

第9篇

关键词:交互白板;课堂教学;互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27-04

引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board,简称交互白板)作为一项崭新的教育信息化装备,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它沿袭了传统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风格,又融合了计算机加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优势,营造了一个正常黑板尺寸、交互协作式课堂教学环境,为师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展示、自由交流的平台,为改善课堂互动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从教育传播理论的视角 审视交互白板教学应用

1.拉斯韦尔传播理论

美国哈罗德·拉斯韦尔(H·LassWell)在1948年提出了传播过程模型,认为一切传播行为都包含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又称“5W”。课堂教学应发挥传者(教师)、受者(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选择适合表达和传播教学信息的教学媒体,将教学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受者,并及时进行课堂检测,评价反馈教学效果,争取教学最优化。

2.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于1946年在其《视听教学法》一书中,提出“经验之塔”理论。他认为:教学应以具体经验为支柱,逐步上升到抽象。课堂中运用交互白板这种媒体,能把过去、遥远和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易于理解的经验,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及人际间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利用交互白板组织课堂教学,能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二、交互白板独具技术优势, 课堂教学中应用显便捷

交互白板相比传统黑板信息量大、形式多样且无粉尘污染,相比当前用于课堂教学的其他信息化装备(有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又具有更强适应性和灵活性。[1] 作为一款多媒体教学信息呈现、加工、处理和存储的计算机终端,交互白板可实时互动、高效便捷地解决教学中抽象、隐性的问题,显现出强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势。

1.技术集成度高

交互白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集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整合传统黑板、计算机和投影仪,图文声像并茂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让教与学更加简便易行。授课教师不用键盘和鼠标就能操作计算机,重新站在白板前,面向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认知和情感互动,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学生专心参与课堂互动学习,不必忙于做课堂笔记,板书以文件形式保存,课后教师将之传到服务器,学生可自行下载打印浏览。

2.资源整合性强

交互白板软件内置丰富的资源库(有活动挂图、注释、超链接、声音、动画、视频等资源),方便查找调用、灵活重组和即时批注,支持师生在教学中自建、修改直至重构资源库,不断积累可重复使用的鲜活教学资源,为资源型教学提供技术支撑。

3.交互功能好

使用具有书写笔和鼠标双重功能的感应笔或直接用手指,在屏板上即可实现轻松板书、标注和操控计算机,运行应用程序和调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屏板和计算机同步显示。交互白板的互动设计理念和技术表现,极大增进了人机、人际间多重、多样互,弥补了演示型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下个别化教学的不足,体现了满足课堂教与学的半开放结构需求的核心价值优势。

4.视觉效果优

除了具备与传统黑板相同的书写、绘画和擦除功能,交互白板还具备包括快照、拉幕、放大镜、聚光灯、场景应用、储存回放、打印和远程互动等诸多特殊功能,让教师计算机操作透明化,教学过程可视化,优化了课堂教学视觉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多元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5.存储功能支持回放

交互白板的保存书写笔迹、批注等功能,能完整地记录发生在白板上的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所有细节,还可以网络存储至校园网或家校互动平台,让教学互动行为以异步方式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学习(知识建构)得以全时空拓展,同时便于课后开展团队教学研究和积累教学资源,以改善教学重复使用,节约课堂教学成本。

6.融合传统与创新,便于师生使用

交互白板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充分发挥着促进课堂交互性、合作性和启发性作用。课堂中应用交互白板,既能满足传统课堂教学需求,又能适应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如授导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和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等。而且交互白板本身技术障碍很小,简单易学,易于克服畏难心理,便于师生使用。

三、开发白板课堂教学潜能,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1.善用白板功能,支持教学互动

实践证明交互白板能有效改善师生、教材、媒体的交互关系,极大丰富了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切换工作模式,方便课堂上展示资源、组织活动和实现交互。教师可合理利用所提供的诸多人性化功能,使之真正成为有效帮助和支持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①聚光灯:能突出呈现课件中教学重点或难点,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度思考。②拖曳:资源库内置的或教师自建的素材,需要时只需用电子感应笔将其拖曳到屏板上,灵活重组并标注说明,整个过程方便快捷,屏板演示和师生的交流反馈实时同步。③拉幕:用以分批呈现板书,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启发学生知识迁移以巩固知识点。④视频播放:播放时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反馈随时暂停与标注,有助于学生全面观察,提升播放效果。⑤电子作图:提供的集成工具箱可用于逼真地模拟绘制并屏板操作(如移动、旋转、组合、缩放等)各种几何图形和仪器设备图,操作简单,鼓励学生到白板前参与组织、设计和开发互动学习。⑥回放功能:允许必要时回放教学过程、重温思维脉络,用于当堂总结本课知识,重申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迁移知识概念、总结提炼学习方法以形成知识体系。除了以上功能外,交互白板还有其它许多非常实用的功能,可在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灵活选用。

当然演绎课堂教学精彩的关键还是要找到交互白板教学应用的切入点,从而发挥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如:在组织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用交互白板介绍计算机网络结构、演示计算机软件和上网操作等,能清晰呈现教学动态与细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参与交互,增强学生信息素养和人际交往技能;又如:在语言类教学中,利用白板资源提出一些多元话题,结合使用知识加工工具将零碎知识系统化,使用概念图工具将抽象思维可视化,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再如:在物理电磁学、化学反应实验及生物遗传变异的教学中,讲授一些难以言传的隐性问题时,借助白板系统资源库,结合使用虚拟仿真软件再现情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观察、模仿和体验(角色扮演)中,获取隐性知识和技能。

2.开发教学资源,促进课堂生成

传统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课件用PPT、网页等设计,师生交互活动都是在课前预设好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思路高度结构化。课堂上,当学生的认知水平或思维模式与教师预设不一致时,不易对课件立即做出修改,限制了教师教学灵感的发挥和师生间丰富对话的开展,难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致使课堂教学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课堂失去活力。而在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前将课堂上可能用到的教学提问和教学素材放置于资源库中,使之成为教学的百宝箱和锦囊,授课时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把看似分离却能相辅相成的资源、工具和网络服务等有机地、动态地、生成性地联合起来,实现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2]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容忍学生不同的看法甚至是错误的回答,要善于在师生平等对话、沟通和合作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用追问、反问等高认知水平的反馈予以引导点拨,促成教学升华和学生发展。

3.优化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学习

在课前备课环节,为课堂上使用交互白板发展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做足准备:结合教材以学生主体参与的视角,设计具体可测的三维学习目标(以“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为重点);设计互动学习任务,逐级推进教学进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生成知识、提高思维品质;设计白板导学案和导学课件,要求导学内容明确、可操作;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准备开放性白板资源,体现白板课件制作的弹性化积件思想。在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环节,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师生与媒体技术的多维、深层互动中,言语、情感、行为和思维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与学协作,而不只是被动地听、看、记教师的讲演示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与思维发展规律,提供学习支架引发学生自主与协作探究;组织分组合作学习,培育学习者共同体,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3] 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应用白板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精心设计“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的分层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及多样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及时反馈评价学生主体参与效果。

总之,让整个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从教学需求出发,从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量体裁衣”而非“削足适履”,围绕教学人文和白板技术两条主线,重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学助学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4]。

四、解决白板教学应用问题, 真正发挥白板应用效能

1.运用层次有待提升

受长期以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影响,交互白板的课堂运用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是把交互白板当作投影屏幕使用,为展示图片、PPT或其他类型课件增色,或仅做些简单的快捷键使用与书写操作。部分教师至今仍在固守传统教育观和接受新课程理念之间徘徊,没有完全摆脱“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仅做些简单问答互动和技术交互,未体现使用交互白板的核心价值——教学互动性和生成性,未能充分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和交互白板自身特色真正走向教学交互。[5]

2.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当前交互白板不易兼容外部资源,致使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太少,可直接使用的白板课件更少,远不能满足动态的课堂教学需求,而动手制作耗时耗力,影响了教师使用积极性。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内容丰富、规范开放且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新课程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搭建理想平台。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各学科教师协同工作共建共享,收集整理各类能突出白板技术优势的特色资源,或自主设计课堂教学素材,还可收集教学中学生的智慧创造(即课堂动态再生性资源),通过重构交互白板内置资源库,建立起与教材相配套的系统性资源库,以支持和拓展课堂师生的交互式教与学。

3.评价标准需要更新

在交互白板环境下,进行面向学习者、基于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在对使用白板软件设计的教学课件质量评价,以及交互白板在学科教学中使用绩效评估方面,需制定与交互白板特点相匹配、与学科相对应、可操作的科学评价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化、重过程、促发展的教学评价理念,如:①交互功能应用:教学中是否利用交互白板实现完美的数字展示和良好的课堂互动;②资源库应用:有无设计和使用资源库,是否联系生活实际、紧扣课堂主题;③存储功能应用:是否利用存储功能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放,学生观看后能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展望

以交互白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硬件方面如若再为学生(个人或按组)配备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或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教师机和学生机均联网,结合“教育云平台”,建成基于交互白板的云端教室,可实施更加多样课堂教学模式;软件支持方面,更为完善的白板互动软件可在数分钟内生成高质量互动课堂活动的解决方案,实现创建练习智能化和教学评价自动化,大幅减轻教师工作量,还能让交互白板系统无缝连接互动魔棒、评分系统、实物展台和板书工具等套件,提供人性化的互动课堂体验。

结语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更新(有超短焦投影技术、液晶书写屏技术、CCD光学影像技术、电容技术及多点触控技术等),交互白板将提供更强的教学互动功能和更丰富的教学应用资源,成为课堂教学有力的工具和平台,交互白板课堂教学常态化将加快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进程。而最终教师合理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策略和良好的师生互动协作等潜件,才是决定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5,(5):21-26.

[2]王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创新: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3]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第10篇

一、课前,共同提高美术素养

提高美术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和学生们一起,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根据所学内容提前布置观察作业,因为生活、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如此,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当学生在大自然中调剂了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再走进美术课堂,他们的视角和思维就得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全部展开,教师讲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就不再是刻板无趣的东西了。学生以另一种方式认知自然,感受美术,这是课堂上教师难以传授的。

适时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美术课和其他课不同,需要有充分的工具准备,教师要督促他们课前积极准备材料,这样,在上课时才不会慌里慌张,到处借材料,没有时间听教师讲课。此外,教师还要培养他们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大胆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等。

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美术素养。教师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积累,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转变教师角色,共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美术素养。让学生从刚开始学习美术起,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习惯和基本美术素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一年级起,教师就要着手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习惯和最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课堂上,共同营造学习氛围

让学生乐学。想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应当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有趣的教学设计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能力。要保持学生对美术教育的热情,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方式,循循善诱,注重引入形象生动的画面,激发孩子的乐学天性,与他们一同营造一种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来说,学习的快乐更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只有充满激情的课堂,才能促使学生保持对画画的长久兴趣,享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和幸福。

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饱满的热情可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果教师上课没有激[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情,一进教室一讲到底,用一个腔调平铺直叙,只管教,不管导,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自然就越来越差,学生自然没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真正打造出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

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参差不齐的学生提高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及社交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巧妙适当地组织有益的比赛,给学生创造参与比赛活动的机会。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通过共同探索与思考,获得知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既培养了学习兴趣,也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三、课后,反思重构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一体化”一、三种教学模式之比较

怎么上好中职学校的一节德育课,一直是德育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德育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会采用的教学模式有: “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讲,教师听”的“师生易位”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将以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第二课“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的”的内容《性格及其调适》为例来说明三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如果采用的是第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去设计这节课,教师会把大部分的精力去研究怎么可以把教学内容涉及的几个知识点(“性格和职业性格的含义、类型” “性格可以调适” )讲得更透彻、更全面,或者更通俗的讲是教师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挖掘更多的素材、案例去“说服”下面听课的学生,让他们相信、认同教材的“真理”。课前:教师在“殚精竭虑”的备课;课堂:教师在“声嘶力竭”上课,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坐在课堂里,除了部分比较乖的学生在会听听教师的“高谈阔论”以外,其他不感兴趣的学生则会“各自为政”,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如果采用的是第二种“学生讲,教师听”的“师生易位”的教学模式去设计这节课,教师会把这节课交给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去“备课”――研究教材、收集材料、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撰写“教案” 、制作“课件”,然后充当小老师走上讲台“上课”,试图用他们“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台下的几十个“桀骜不驯”的同龄人。但是由于受到学识、视野、能力、性格、专业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上课”时或“夸夸其谈”或欠“自信”缺乏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会显得“零乱、肤浅、片面”,而且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否顺利进行更会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产生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上课的“小老师”竭尽全力,上课的学生却“不买账不领情”,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如果采用的是第三种“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去设计这节课,则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把两股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的作用,学生则承担起“主体”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组织、引领、指导的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要求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教学流程、教学方法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使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思维状态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那么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把两股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一)发挥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要发挥个人的人格魅力,使坐在课室里那帮“可学可不学”的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个人魅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要学会爱与尊重。这是教师个人魅力最核心的一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们要用心去爱教师们的学生,可能有些教师觉得身心疲惫,已经“爱不起来了”,但是只要我们去想想他们父母期盼的目光,想想每个学生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迹,想想假如他们是自己的儿女,我们就知道他们绝对有权利获得我们的尊重与爱。事实上,当我们真的用心去爱着他们、喜欢他们,你会发现这帮可爱的学生也同样爱着你、喜欢你、信任你,你的灵魂才得以和他们的灵魂连通,你的灵魂才能感动、唤醒另一个灵魂,你的教育智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和收到最好的成效!

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自由、友善和谐的关系,营造出“有话想说、有话敢说”的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降低自己的高度,创设情景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以他们的“心”为起点,共同去探讨“真理”,探究“事物”,实现学生真正的成长。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从教师的高度“俯视”他们,以自己的高度去要求他们,害怕自己教师的威严受到半点的质疑与侵犯,结果是教师虽然保持了一个“高大” “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学生却觉得“可望不可及”,甚至觉得自己渺小到根本没有与教师“对话”的水平,最后学生不仅把自己的嘴巴闭上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正在成长、困惑的心也关起来了!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他既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个与他们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与他们一样都会有困惑、有追求,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事实上当一个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另一个心扉自然也会为你打开,你从你的人生道路上悟出来的道理、才能真正感染另一个人。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辩论比赛“性格可以调适”,创设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课堂上宽松自由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生命潜能的空间,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朝着有序有利的方向发展,调动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在交流和碰撞中深化思想、发掘真理、提高修养、增进口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回忆与分享”自己十几年的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听一听”班主任成功调适自己的性格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视频、“说一说”自己会如何调适自己的性格去适应本专业岗位的的需要等活动环节的设计,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到他人的成功经验的分享,一步一步地解决本节课最重要的问题:性格是可以调适的――教师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确定自己调适的方向、具体的措施。

第三,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以美国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 ,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在众多教育理论当中,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个人比较倾向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和卢梭、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孩子活动的乐园,引导孩子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孩子。

(二)搭建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联合。

其次,教师要利用自己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精湛的专业能力精心设计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搭建学生发挥智慧、展示自教师、提升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两股力量的强强联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为学习设计教学,促德育教学实效”的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

第一,教学设计要具有创新性和职业特色,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创设生活与职业情景。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创设了校园生活的情景和学生走进职场的情景,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生活中的小品《我迟到了》4个同学截然不同的表现引入性格和性格的类型,通过小品表演,同学们精彩的演绎使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大大增强,学生注意力得到了高度的集中;同时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调查、了解本专业和本人理想职业岗位的性格要求,认识与本人现有性格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制定在校期间调适和完善自我职业性格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第二,注重本课程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由小品的自编自导自演、填写职业性格的测量表和调查本人目标职业岗位性格要求与自身性格的差距、辩论赛的准备和组织到采访班主任的视频制作等等都要求全部的学生去参与、合作完成,这种参与不仅是课堂45分钟、还包括课前、课后,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展示、提升自我。

第三,突出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PPT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学生照片(展示不同性格的学生照片)、网络图片(林黛玉、张飞、教师、警察、服务员等的图片)、视频(班主任接受采访的视频)等图、文、音多媒体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使得教学内容更充实、在深度和广度得到更好的支撑和发挥,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出路必须采用“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也可以避免“师生易位”教学模式的弊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等;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打开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了人格,从而也更好地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邝丽湛.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12篇

【关键词】:大班额 如何构建 理想课堂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重视,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家长和孩子总是希望能得到最优质的教育服务。孩子们上学不断地向城镇集中,城镇学校大班额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而大班额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构建"理想课堂",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深思和努力地方向。最近听了我校两名骨干教师的展示课,感触很深。对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的教学构建"理想课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一、营造一个融洽,活跃的课堂

我认为老师处于一个领导的位置上。如何去发挥导向作用,老师在教学方式,教学语言等方面的努力是不可或缺。在课堂上,老师采用灵活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且便于学生接受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倘若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方法,尤其是在理论课上,不仅带给学生生硬,枯燥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学生上课的兴趣。由此可见,老师在课堂上应扮好引导的角色,适时适景地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譬如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上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满怀兴致地投入到老师的教学中。营造融洽活跃的课堂,除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外,学生还应积极配合。比如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聚神于教学中,积极踊跃发言,主动思考等,这对于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

二、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并不在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坐够四十分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上课几乎是浪费时间。他们既没有从事学习活动,也没得到相应的发展。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呢?在小组发言前,学生先在小组内发言、交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这种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意识,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先要听懂别人的意思。如果能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开展交流,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做才可以保证课堂的交流是有效的。

要很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很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被形式化。这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合作的内容是否真正具有分工、合作的价值,因此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成为教师讲授的点缀,而没有实质意义,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太短,不可能使学生有真正的独立思题和相互合作。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思想,从教师独占课堂的固定思维中跳脱出来,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

教师要从单纯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如果学生个体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听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可能降为听众的地位,使他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构成上改变了班级授课情况下教师占用大部分时间的状况,从而将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当然,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相应的变化。它要求教师授课尽量以大单元教学内容为主,并只作精讲,而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能够弄清楚的问题,就留给学生小组去完成,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实际上,如果课堂的时间结构能够得到变化,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那么,课堂上的活动就丰富了。

四、建立评价机制掌控学习过程

在大班额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约束,课堂上将会是研究时轰轰烈烈、汇报时各抒己见、归纳时收效甚微,师生付出的精力与其所得及不相称,这就要求我们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应当在课堂上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伴随整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使评价真正具有促进学生探究活动深入发展的功能。

五、优化课堂秩序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