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培养目标

高中生培养目标

时间:2023-05-31 09:4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培养目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生培养目标

第1篇

关键词: 双基体系 高效课堂 高中化学

1.引言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构建“双基”体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仍然是实现新课改给予其培养目标的唯一途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位高中化学老师面前的首要难题。

2.构建双基体系的具体途径

在时间与空间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合理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当中,这便是高效的化学课堂。

从高中生的角度说,高效的课堂,是高中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课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从高中化学教师的角度看,构建“双基”体系,形成科学的思维,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高中化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确保高中生积极主动参与;最后,在教学进行中,任课老师必须做到适时地检测、跟进、反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双基”体系,形成科学思维,形成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谈谈观点探究。

2.1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针对性。

高中化学教师在做到以上三点之后,还应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管理好学习目标,努力让每一位高中生的学习目标都可以当堂练习、当堂掌握、当堂完成,而不是过多地寄希望于课后的死记硬背。高中的学习时间本来就是相当紧迫的,有些化学老师却往往比较喜欢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讲公式、习题,不仅让高中生听得昏昏欲睡,而且挫伤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占用的太多课堂时间,许多学习目标并没有当堂实现,这就要求高中生课后拿出大量时间完成,这无疑大大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务必做到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合理地管理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2注重课前预习,打造高效课堂。

预习效果将直接影响高中生接受新课的程度,间接影响新授课的教学效率;预习不仅是学习新课的基础,而且如果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环境,预习这个环节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预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中化学老师往往不是那么重视预习工作,没有对学生的预习做到严把关,有些高中化学老师甚至忽视了预习这个环节。要想强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务必让高中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不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更要对高中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督促,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策略;而且要对其预习工作进行相关指导,制定相应的预习目标,使其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让高中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2.3督促自主学习,强化自我提升。

评价一个课堂是否是高效的课堂,不是看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而是看高中生在这一节课学到了多少知识。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首位,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

要想构建“双基”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时间都交给高中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安排,做到“精讲、少讲、多练”,创建“高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时,授课教师首先要引导高中生进行相应的练习与交谈,让他们对这节课的主题进行一定了解;充分利用高中生自身的特点,对其自主学习进行相应强化训练;最后,在大量的活动练习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再通过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自测题目,对这节课的某些知识点进行巩固与反馈。通过这种形式,不仅逐渐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他们发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情,反而学习可以变得如此轻松、快乐。

2.4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高科技的教学设备被引入高中教学中,利用这些高科技教学设备,无疑会极大提高教学效率。电化教学早已取代了传统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中化学教师如果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通过声光电不同的刺激,激发高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那么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极大的课件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2篇

【摘要】数学辨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对象学习数学学科的实际成效,展示着学习对象探析数学学习的能力素养.高中生所处的学习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所解的数学问题,都需要高中生经过探究、辨析、归纳、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从而所获良好数学学习经验和技能.

【关键词】高中数学;辨析能力;现状;思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实施因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分子.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中,在分析数学典型案例进程中,在探析解决数学问题活动中,都需要通过探究、辩论和分析等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理解,深入的解析和有效的解决.教育实践学指出,学习对象学习数学学科的过程中,也就是辨别分析、综合提炼的发展过程,提升进程.数学辨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对象学习数学学科的实际成效,展示着学习对象探析数学学习的能力素养.高中生所处的学习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所解的数学问题,都需要高中生经过探究、辨析、归纳、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从而所获良好数学学习经验和技能.培养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成为高中数学教师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的现状

一是高中生被动开展数学辨析现象存在,主动性不强.高中生在“高考大棒”的驱使下,被动的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思维辨析的内在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激发,应付学习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学生深入辨析的主动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加之高中数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高中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忽视学生辨析思考的“过程”,导致高中生内在主动辨析能力受到影响.

二是高中生数学辨析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强.部分高中生在思考、探析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问题解析的基本思路,开展的基本途径,依据的数学知识等内容,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且将思考分析的过程进行完整的表现,在展示解析思路、“说”解题过程中,缺乏逻辑性、条理性.

三是高中生数学综合思维能力欠缺.笔者在数学学科阶段性复习课教学中,经常发现,部分高中生在辨析综合性数学问题过程中,面对需要运用多种数学知识点内容进行问题案例的解答分析活动,往往束手无策,不能综合各数学知识点进行“概括”、“判断”,导致解析案例效能低下.

二、培养和提升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的举措

一是运用各种积极教学因素,促发高中生内在辨析情态.情感是学生学习实践的最好“助推剂”.笔者发现,各阶段的学生群体,在其学习实践进程中,都需要在浓郁氛围“包裹”下和积极情态“趋势”下,实施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数学辨析能力,不仅对高中生分析能力提出了要求,还对学生的判断概括能力等提出了要求.而实践证明,辨析能力是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软肋”.这就需要教师应将情感激发作为培养高中生辨析能力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教师应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示范激励作用,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真实性的名人轶事,融洽性的教学氛围,生动性的教学情境,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鼓舞学生,激励学生,促发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主动辨析的认同感.如“组合”教学中,教师采用设置“投递员手上有5封信,现在有6个邮箱,它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的生活性现实案例的方法,展示该知识点的应用特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之妙,为探知辨析该知识点内容打下情感“基础”.又如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节课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为增强高中生辨析积极性,利用现代化教学多媒体,运用电子白板这一课件,生动、形象展示该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对该知识点内容能够有“感性”、“直观”的认识,从而在积极、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内生能动辨析情感.

二是注重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提高高中生有效辨析能力.案例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抓手,也是数学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常言道,能力源自于平时的实践和努力.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实践载体和科学的指导.教师作为高中生辨析能力的重要“培养师”,要重视数学案例的设置以及辨析活动的解析指导,在引导学生解析案例过程中,有效解析问题案例,掌握解决问题方法,形成辨析案例技能.如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复习课教学中,教师根据该节课教材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等内容,在巩固练习环节,设置了“已知有一个向量OA=(3.4),OB=(6.-3),CO=(5-x.-3-y)(其中O为坐标原点),如果A,B,C三点共线,求出与x的表达式”数学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初步感知问题案例活动,学生阅读问题条件内容,分析问题内容后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方面案例”.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解题要求,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学生思考分析认为:“根据问题条件中的A,B,C三点共线,可以得到AB与AC之间共线”.教师组织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讨论、指导活动,教师指出:“通过刚才的分析,求x,y的过程中,其中运用到解方程组的思想”,学生从而意识到:“要求三点共线上的点的坐标,就需要借助于向量的数量积内容以及解方程组的思想”,获得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点拨下,进行思考分析,概括提炼活动,既获得了案例解答的方法策略,又得到了思维辨析的实践时机,思维辨析能力获得了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是重视互动评价方法运用,提升高中生数学综合辨析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辨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评价”、“讨论”等双边互动活动.同时,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和解答问题的解析观点,可以通过“评”和“说”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呈现.因此,教师应将评价教学作为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素养培树的重要“载体”,组建评价学习小组,设置评价分析“话题”,组织开展生生互动评价活动,通过讨论、辨别、交流、阐述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辨析案例内容,提高辨析效果,提升综合辨析素养.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文化根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探讨

“核心素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也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施行的时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主体应该必备并较好适应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品格和能力,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等方方面面,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专家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步入了“3.0时代”,必将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的方向,提供的遵循。课堂是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场和主阵地。近年来,我校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主线进行了教研实践,笔者有幸参与,在其实践进程中获得些许感悟和体会。现将本人在此方面的教研所得进行初步U述。

一、注重数学知识素养讲解,让高中生积淀丰厚知识根基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增长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和学习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进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将文化根基培养和增强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任务,强调高中生的人文、科学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锤炼和培养。在其实际教学时,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融入到平时的点滴教学活动之中,抓住高中生主体能动特性,组织好、开展好数学新知、数学问题、数学事例的讲解、传授等教学实践活动,让高中生深度参与其中,亲身进入其中,成为课堂教学重要一员,对所学、所探知识点、问题等深刻认知和有效探析,掌握其核心要义和关键,不断提升和增强高中生对数学知识架构的理解和掌握,积淀深厚文化根基。如“等比数列”一节课教学中,教师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将“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知识点讲解作为其基础性工作、根本性任务,通过设置师生交谈式、生生探讨式以及合作探析式等多样融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和推动高中生由浅入深,对该节课所呈设的定义、性质、定理等进行深入探析、理解,从而全面感知和深刻理解知识要义和使用方法,“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形成完备、丰富的数学知识体系,建立深厚的数学文化素养根基。

二、注重自主探究活动开展,让高中生获得更大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指出,“自主发展”相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强调学生具备和树立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和素养。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各种思想潮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侵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高中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思想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管好自己”、“自主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发挥自己的潜力,用辛勤努力成就人生。笔者教研实践认为,要实现“自主发展”目标,就必须让高中生获取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时间,注重他们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既“放手”让高中生自行其是,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实践活动,完成教师交付的数学探知和解析任务,锤炼自己的学习技能和学习品质。又“收手”做好他们探析过程的监控,第一时间走进其中,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探究实情,及时做好过程指导,保证高中生解析思维活动有序、深入推进,取得实效。如“已知tanθ=2。求:(Ⅰ)tan(θ-■)的值;(Ⅱ)sin2θ+sinθcosθ-2cos2θ的值”案例解答中,教师采用生探师点的方式,高中生自主探析认识其案例设计意图及其解题涉及知识点分别为:“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三角恒等变换等考点的理解。”并开展案例解析思路的探析活动,教师走进高中生合作探析过程之中,发现存在“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的步骤应用不够灵活”的不足。教师及时予以课堂指导,明确指出:“要正确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以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的步骤”。高中生根据指点重新认知和归纳解题思路,获得其正确解题路径。这一教学过程,为高中生自主探析数学案例提供了丰富舞台,同时借助于教师有效指点,保证其自主探析的顺利深入开展,有效培养和提升了高中生的自主发展技能和素养。

三、注重实施互动协作教学,让高中生深入参与集体活动

学生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所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离不开班级其他学生个体的合作和协作,特别是即将进入社会大熔炉的高中生群体,更加需要树立互助协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科学处置好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遵守相应的规则和准则,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要实现“社会参与”这一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课堂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无论是教师数学课堂讲解活动,还是学生实践探知活动,都要摒弃以往“背对背”、“相互割裂”的单个活动,而应该组织开展具有交流互动性、合作探讨式的集体活动、协作活动,处理好个人自学和集体协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学习责任感,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协作意识和集体思想,以个人力量和集体力量双重叠加,推动学教活动进程,提升高中生的参与和担当意识。

总之,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高中数学教师在其具体践行过程中,要创新教学理念,活化教学形式,紧扣核心素养体系内涵,科学施教,以期达到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全面发展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健词】高中;语文;衔接;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崭新的高中生活和学生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太多的不同了。当务之急我们是做好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减少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压力,帮助学生早日进入高中生的角色,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一、两套标准的差异讨论

在认真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课程标准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造”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透过表面现象理解由此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在第一课上我先从初高中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两大方面向同学们说清楚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以期对高一的新生作出有效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一)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特别注重整合、积累以及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高一新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讨论

通过以上的简单比较,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人对我们的高一新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抓好课堂

因为课堂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比较初高中在阅读能力、思考深度、方法积累、语言表达、文言积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高别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高中语文的课堂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思考的之后自我体悟和唤醒,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课堂的引领。课堂的确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缺失了这一块阅读、体验、提升的地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无从培养和提高。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倾尽全力投入课堂,让自己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不断地成长,从而切实把提高探究能力落到实处,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过渡,让自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劈波斩浪,化解一切难题。

(二)做好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初中的积累是语文知识的一种呈现和聚集,那么高中的语文积累工作就是一种质的飞跃。高中的积累之后还要我们会灵活运用积累的内容,当我们积累的时候特别要关注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体悟到什么,关键是在表达的时候能把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作文表达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指导学生关注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的方面,这是一个连接初高中的有效回顾过程,更是一次更高要求的积累过程。

(三)加强阅读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232-01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对于现代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生物教学有了新的要求,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授课技巧,巧妙组织教学内容,积极运用情感资源,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2.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生物教材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生物老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着手,不断加强自身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注重实践教学和加强自身素养。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2.2变革学习方式,倡导"互动合作、自主学习"模式 。"互动合作、自主学习"模式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启发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彻底地改变学生在接受性学习中的旁观地位,人人都是参与者。其次,由于探究小组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所获得的认识有高有低,有的完整,有的片面,有的甚至还是错误的,此时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的概念有比较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所以组织讨论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再次,"互动合作、自主学习"模式特别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个性等方面的教育成果,而这些都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隐性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编码和传递,因此在进行集体讨论和评价时,要引导学生作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多用延迟评价和积极评价.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5种,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在讨论中,为了小组的成功,学生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摆依据,做实验,谈看法,学生通过利用环境解决问题获得了内在的满足感,这比在接受性学习中回答教师所提问题而获得的外部奖励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样也在主观上促进了学生素养的自我完善。

2.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是否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是学生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思考潜能,在学生由"存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推理并获取新知,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现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这是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与讲解,学生默默无声地被动听讲与记录"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做"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并不是将所有与该实验有关的内容作详细、全面和透彻的讲解,而是只给同学们说明科学家在做此实验时的探究思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通过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科学探索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2.4注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实验思维是实验课培养的重要目标,而探究实验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条件把教材中较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的同时实现了探究方法和探究思维的训练。例如,在"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一节中,如果按照教材设置为验证性实验,很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实验速度很快,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得到实验结果。转换成探究性实验后,我没有事先告诉学生桌面上样品的成分,而是告诉他们在三份液体样品中分别有稀蛋清、葡萄汁、淀粉溶液,要求他们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实验思维,先用双缩脲试剂把稀蛋清与其他两种糖类分开,再用斐林试剂把葡萄汁和淀粉溶液区分开。这对于刚开始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事实证明,把验证性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参考文献:

[1]任显芬.高中生物教学发法探讨[J].2009年07期.

第6篇

【摘要】高中教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和难点,而深化课程改革是推动高中教育发展、学生有个性发展的主要载体。近几年大连市对高中实施的课程改革政策,致力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对大连市人才培养与未来的人才输送提供智力支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前大连市实施的高中创新教育政策主要面临客观环境制约、政策对象存在倾斜和政策效能部分缺失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办学思想、政策监控、改善一办学条件、教师团队素质和学生实践平台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建立个性有效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大连市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增强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高中生;创新能力;政策分析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尤其是21世纪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与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日益依赖各类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探索,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因此,高中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作为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的核心城市,大连市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一系列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政策,本文从政策主要内容、现状及政策不足几个方面对这些政策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对策。

一、大连市现行高中创新能力教育政策主要内容

(一)优化总体高中资源

首先,在基础资源条件上,大连市加大对现有一般高中的改造力度。通过增加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健全管理体系,保证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家型”高中校长,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内涵发展质量;探索学校发展规律,提升办学品质。总体上,要扩大优质高中数量,进行大环境建设,到2013年,再创建8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使大连市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数量,由目前的24所增加到32所,就读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比例,由目前的36.4%提高到50%以上。

(二)推进高色发展

为践行“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理念,大连市于2011年下发了《大连市推进普通高色发展工作意见》,规划、指导全市普通高中的特色发展。内容主要涉及高中的组织管理、办学特色、课程建设、保障措施、办学成果五个方面,通过加强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构建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立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持资金,加强特色教师培训,开展特色学校评选活动,建立特色学校表彰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普通高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等方面发展特色。到2012年,所有普通高中都要设立特色项目;到2013年,25%的普通高中办学具有鲜明特色;到2015年,40%以上的普通高中办学具有鲜明特色,20%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鼓励“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发展模式,大连市组建“大连市高中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对全市普通高中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宏观管理。一是加强指导工作,《大连市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意见》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能力;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拓宽教育渠道,积极研发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类、体验活动类、科普拓展类和探究创新类地方课程,补充、完善和延伸学校教育功能,如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四是开展拔尖人才创新培养实验,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大连市高中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政策的不足

(一)大连市高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1、创新能力及认知水平不足

调查显示,在对创新的了解上,高中生对创新的相关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容乐观。只有6.7%的人知道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行的时间,有16.7%的同学取得过区级以上的比赛成果,有82.2%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相关比赛”。其次,对知识的掌握普遍狭隘,3.3%和15.6%的同学表示知识面相对宽厚或知识面较广,然而有60%的同学选择“各学科知识有所涉猎,认识不深”,同学们的水平大部分趋于中等水平,可见现在校的高中生知识面并不够宽广。

2、创新态度有待培养

大部分同学认同创新观念的重要性,但在态度上仍旧存在对创新的不重视,同时,大部分学生期待切实的改革。首先,创新观念的重要性上,高中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学培养创新人才表示“很重要”的占87.7%。对于创新大赛态度的问题上,仅有13.3%的人表示愿意参加,剩下86.7%的同学中,有47.8的同学表示感觉一般,别人参加我就参加,另有38.9%的同学选择“没什么感觉,跟我无关”。在“提高中国创新性的途径”中,有72.2%的同学选择“改善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46.7%的同学认为社会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发起人。由此表明,高中生们从内心上十分想去做些创新,想把学校作为施展的舞台,可是在现有的应试教育条件下,缺乏激励环境,在此条件下,同学们将希望寄予了社会。

3、创新参与行动不积极

高中生的创新参与行为并不令人乐观。由于在特定的全日制教育模式下,其创新参与的行为往往会受到限制,形式上主要有日常个人事务的处理以及团队中的表现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具备基本的内部问题的处理能力,普遍有创新意向。在调查中,被问到“如果有人让您去做一件以前从没做过的事,你会怎样”时,68.9%的同学对此十分感兴趣,只有4.4%的同学拒绝尝试。但他们的创新参与状况和其所在的升学制度一样,深深地烙上了考试升学的烙印,高中生们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没有别的时间投身于创新之中,加上突出的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同学很少,因此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高,呈现创新参与的边缘状态,以小组讨论为例,只有10%的同学能够大胆发表意见,而且观点新颖。

4、创新环境略显不足

首先,环境效能是人们对自己创新参与环境影响力的主观评价,其结果进一步影响个人的创新情感,进而影响行为。调查中,有62.2%的同学表示学校只是“偶尔”会有一些创新活动,另有3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过”,可见学校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并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和宣传,在普遍对创新怀有向往的情况下,学校的引导责任值得思考。此外,课堂上的创新来说,效果似乎也只是差强人意,虽然有政策上的引导,但现实课堂中的创新教学仍然落实不足。当被问及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能不能引导学生思维创新时,96.7%的同学中,有62.9%的同学表示“有引导,但是做得还不够”,只有剩下27.8%的同学认为做得很好了。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之不足

1、政策实施的客观环境制约

大连市对于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从主观上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但是仍然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是高考制度的制约,家长及社会对高考结果的高度关注,限制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办学条件的局限,如班额较大、教学场地不足、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低、教师缺编、社会资源有限、办学经费不足、校长的办学自有限等,也制约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学校发展的科学评价标准还不完善,引领高中学校发展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个别区市县对高中教育关注不够,对学校的发展疏于管理和指导。

2、政策对象存在倾斜

大连市虽然要在宏观上加强普通高中的“优质化”,但在微观上,重点高中与一般高中的发展仍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一般高中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方面较重点高中有着相当大的不足,因此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教学水平和整体环境自然就达不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要求。相反,重点高中在各方面的优势显著,改革明显,因此便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与资源的供给,最终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循环模式,是一批在一般高中里的青年人才得不到良好的培养而造成教育上的损失。

3、政策效能部分缺失

由于配套措施和体制等原因,相关政策出台后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首先是个别学校办学和教育思想不够端正,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知识本位”,造成教育目标的偏差。其次,教师的观念与能力欠佳。从校长到教师队伍,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因此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到课堂的课程教授创新引导都大打折扣。此外,对创建特色学校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着偏差。部门学校没有将对学生的创新与个性培养落到实处,只是通过举办少部分学生参加的几次活动来造一些声势,作为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而不是教育教学的主流过程,长期以往,将无法达到推进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大连市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政策之建议

(一)端正办学思想,准确设置政策监控

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首先要端正校长的办学思想,要在在办学目标和高考目标之间寻找结合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出路。既要兼顾学生、家长的近期利益——升学目标,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国家的利益。因此,要进一步培养高中校长的领导力,丰富培训与经验交流活动,制定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树立优秀校长的示范典型。同时,政府应专门建立相关的教学改革评估小组,收集各个高中创新性教育发展状况,为保证政策长期有效,对教育政策实施及时的评估、监控、修改或终结。

(二)加强比例原则,改善一般高中办学条件

作为衡量区域高中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创新型拔尖人才是当前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各优质高中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一般高中的扶持力度,改善一般高中的办学条件。同时鼓励一般高中争取当地政府加强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加强自身的软件建设,尽快研究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积极向示范性高中标准靠拢,实现自身的优质化。此外,政府也应对所有高中办学条件的改善情况实行考核,并与招生计划直接挂钩。

(三)加强教科研工作,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创新教育的质量,最终要有赖于教师的素质。调查中,只有28%左右的同学对老师课堂上创新思维的引领感到满意,多数同学持中等评价,也有3.3%的同学并不满意。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个高中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扩展教师施教中的创新思路培养,建立有效的校本研修制度与学生课堂效果的反馈制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提出不同意见,营造大胆质疑,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鼓励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四)鼓励学生实践,提供创新途径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师从“领导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其次,要在制度上保证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在课堂上需要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大连市现有的学工、社团活动的基础上,个高中要适当增加科技实验室等创新型人才发展需要的设施设备,政府应当积极筹建“高中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相关场所,为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此外,鼓励课后的社会创新实践。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担负起相关的责任:第一,学校要提供相关的实践指导,了解实践的方法,保证创新实践的完成;第二,培养良好的实践学风学校和社会要大力学生们去进行实践,对优秀者进行表彰;第三,增强良好的良好的实践宣传与帮助,提供实践机会与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春光.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企业党建,2006.8

[2]程晓舫,刘景平.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另类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10.12

[3]管金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文学,2010.5

[4]李敏义.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2007.2

第7篇

(一)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在国家经济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高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高中按照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音乐教学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为高中在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二)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在我国开设音乐教学的高中内,大多数高中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因此,高中在设计音乐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社会和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力。

(三)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音乐教学的发展,它主要依赖于音乐教学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高中音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音乐教学之美,提升气质和加强音乐教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来,高中音乐教学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各类高中音乐教学中有各类优美的高中音乐,这些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美,是让学生培养一种气质和理性的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以学生意志为转移的。高中音乐教学,正是通过这一途径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高中音乐之美,提升气质和加强高中音乐修养。因此,高中音乐教学课程定位和目标中,要有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面。

二、人文素养提升视野下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需把握的原则

在今后音乐教育创新设计中,只有对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在方法上和要求上体现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结合,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这一过程,笔者认为,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遵循系统化原则

高中生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由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组成。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以某一音乐专题进行教学,也要是与整个体系吻合,不能是随意选择,在专题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出系统化。这个专题内部的课程教学板块设计、课程的扩展等都要在一个体系下设计而成。

(二)遵循理论化原则

高中生音乐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音乐赏析,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音乐技能传授,而应该是从音乐教学中进行总结提炼,得到一些知识的升华,进而形成一定的理论,将学生从课本中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系统的理性认识。

(三)遵循深入性原则

高中生音乐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不断深入,引导学生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入的层面去升华自己,对教育内容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从深入的角度去挖掘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素养。

三、人文素养提升视野下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高中要根据当前音乐教学发展前沿,进一步做好音乐教学课程的设计,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从学生音乐教学的各种问题来看,要做好高中生音乐教育工作,就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音乐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找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音乐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设计上,要充分体现音乐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在音乐教育方式方法,要充分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开放性;在音乐教育的开展中,要实现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独特的音乐效果。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不同的音乐教育之中,实现因材施教。

(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高中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高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高中音乐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当前,高中音乐教学课时一般都压缩到很短。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完成相关的教学实践任务,就必须对学校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结合,要注重学生工作适应于未来发展的结合,使新设计的音乐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注重音乐教学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三)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教师培训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音乐教学;优化方案;流行元素

现阶段高中基础教育对音乐教学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上都做了详细的规划,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等多种模块的添加与完善体现出了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化选择。在总的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如何提高音乐教学魅力、优化音乐教学结构是教师普遍面临的课题。

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优势分析

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全方位素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改变学校与家长对音乐课程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来看,虽然其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移与压制,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学习音乐的愿望。兴趣是学习新事物的动力,高中生对音乐不同种类与形式的好奇心是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方案优化设计的重要思考领域。另外,高中生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定的思维体系,也喜欢表达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见解。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借力点。

二、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措施

1.将“流行元素”引进课堂

针对音乐教学实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适当引入深受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找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契合点,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如教师可选择陈奕迅、谭晶合唱的《龙文》,陶喆、张也合唱的《小镇姑娘•万事如意》等经典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糅合的曲目,周杰伦、方文山合作的一系列“中国风”歌曲以及改编自世界经典钢琴曲的流行歌曲等作为教学案例。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在比较分析中既可以使学生对流行音乐有全新的认知,也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加入流行音乐,弘扬民族音乐,二者并行不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用联系的辩证观点看问题,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丰富性多样化的课堂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高中生对“流行美”的需求,又将经典民族音乐传承了下来,还有助于高中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2.教师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学生是音乐课程优化的受益者,而教师是末端环节的落实者。首先,在音乐教学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源头上,即自身音乐素养上做深入的学习与调整,使自己具备多样化的理论知识,以应对不断发展的音乐课堂和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其次,音乐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观也深深地影响着高中音乐课程的优化。音乐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严谨的教学观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逐步培养高中生的音乐兴趣与欣赏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摒弃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模式,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用情感来感染学生、带动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展示自己的歌唱才华,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最后,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建立以人文情感为本的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使他们掌握音乐学习的主动权。

3.引入多样化的音乐形式

第9篇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生物;应用探讨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物的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课堂教学的方法还是人才培养目标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微课程本身也是一种简短的教学内容展示,可以将重点与难点简化为一个几分钟的小视频,教学目标变得非常明确。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必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微课程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程是以阐明某一特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目标,以时间短于10min的流媒体视频为载体而精心设计的碎片化、数字化、可视化的新型学习资源。最大的特点在于时间短。一节课的时间一般是45分钟,学生很难保障在全部的时间内都处于精神的高度集中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情况。而微课程的出现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时间,学生只需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进行认真研究,就能了解到教学重点,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能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一些需要讲述的理论性知识通过微课程的方式直观清晰地进行展示,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1]。

3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而实验教学也是高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关键环节。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实验教学的具体效率并不高,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及时解决。而通过微课程的利用,可以将实验的全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详细地了解到实验的具体原理和步骤等,促进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例如在学习到“细胞分化”这一部分的知识时,要进行具体的实验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且教师在实验结束后还需要展开讲解,实际的效率非常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方式来将具体的实验环节进行展示,然后可以随时暂停,细致地讲解实验某一环节的重点。之后通过学生的观看,可以掌握实际的操作重点,并且可以了解到正确的试验方法。之后教师可以专门选择一节课的时间用于实验和讲解,不仅可以减少实验时间,也可以大幅度提升课堂效率。另外,很多实验现象是微观现象,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无法保障,此时微课程也能发挥显著的效果。具体的教学环节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例如在学习到“细胞的呼吸”时,主要学习的知识点在于有氧循环和无氧呼吸,然后让学生思考,细胞是怎样进行呼吸。但是书本中的内容毕竟过于抽象,理论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2]。而实际上有氧呼吸中包含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的过程。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来将具体的循环过程进行展示,在学生观看完毕之后,可以询问学生是否理解了这一过程,如果还是无法理解,则可以循环播放这一过程,并且进行重点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阐述,最终由教师进行补充说明,直到学生可以理解知识点。高中生物教学利用微课程教学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微课程大多是由教师利用视频录制工具、视频编辑软件自己制作而成,然后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法有些欠妥,因为这种方法不仅会加重教师工作压力,而且所有教师都参与到微课程的制作中,只会产生大量的数字垃圾,从而淹没真正优质的微课程教学资源,这也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所以今后的课堂教学当中这一点也需要被重点关注[3]。

4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高中生物会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可以对时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微课程的使用不仅能够大幅度缩短教师讲课的时间,也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些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作为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微课程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运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来提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柱华.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5(9):128.

[2]李晋海.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微课程的运用研究[J].教育,2016,2(7):00142-00142.

第10篇

1.两者教学目标着重点不同。

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是“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是全面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重视过程、强调方法,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情感与价值目标居于课程目标首位,其特质是情感审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音乐欣赏教学着重于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拓展学生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为学生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中职音乐欣赏课作为学生美育和素质教育中一门重要课程,担负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但其培养目标应科学合理的把音乐艺术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更主要的是通过音乐艺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满足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需求。

2.学生个性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提倡主动的、多样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中职生同高中生在个性、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高中生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交往领域日趋扩大,一般都能比较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的情感比较丰富,富有理想和抱负,在学习上行为习惯也比较好,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我学习能力都较强,已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将眼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道路相结合,因此高中生给人看来都拥有阳光的前程,一般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爱。而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相当一部分被认为是考试失败者,因此在思想上往往会自暴自弃,在学习上也会散漫、不自觉,然而不乏思维活跃,善于表现的优点,他们有自己的爱好,但爱好不稳定,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却不成熟,社会普遍认为他们是“差生”,“垃圾”、“不可救药”,会受到歧视,学生也缺乏自信和关爱。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两者不能同一而论,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采取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针对高中学生应让学生全方位了解音乐,更多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采取体验、对比、探究、合作等方法学习音乐文化,并结合教学进行音乐创作实践,旨在使音乐欣赏教学更适合高中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对音乐作品初步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上升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较高的音乐素养。针对中职学生,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要遵循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美国一位心理专家罗杰斯在《一种存在方式》中曾指出,只要能够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就会出现奇迹……,因此在音乐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多给学生一点理解和关爱,多给学生一点鼓励和帮助,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差异,根据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善于表现和创作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积极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侧重用操作、实践、感受等方法学习音乐文化,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习,曲目上则由小到大,由易到难,来调动学生情绪。这样既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也能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情趣,通过音乐之美来感悟人生,抒发人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3.学生职业规划不同,教学内容不同。

普通高中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涯后,还将继续深造学习,而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都是就业,因此两者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所不同。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内容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广泛的涉足了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的养分,这些曲目都是古今中外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音乐精品,其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具有高度的审美性,在题材、形式、风格方面也是多样化,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欣赏,逐渐让学生感悟音乐之美,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兼顾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必须要符合时代要求,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要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要有实际的帮助,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今中职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认识相当肤浅,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灵活筛选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淡化理论知识学习,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与学生职业特点密切结合。在中职学校开设多门艺术专业的基础上,要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整合,塑造“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理念,在音乐教学中要融合好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搭配和衔接,要兼顾到音乐与学生专业的相关性,还要注重学生层次差别与专业技能要求达到的基本能力之间的关系。总之,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将音乐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全方位吸收各种艺术的文化养分,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及学生的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中职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中职学生作为弱视群体,他们更需要被关注,需要建立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只有因人而异,区别好共性与个性,抓住各自的特点,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来探索各具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突出课程整合,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学生的艺术情感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充满自信的全能人。

作者:刘静钟秋梅单位:广州市总工会职业技术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学习动机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自主学习能力是人在未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曾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样,在《学会生存》报告中还有这样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不会学习的人,就无法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高中阶段是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1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x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学习教育的培养。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还不够有力,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传统的灌输式、传授式教学、被动接受式学习还占主导地位,这对培养人的自主学习极其不利。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特殊的发展时期,也是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1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展的要求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的飞速传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这一时代中,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周期也越来越短。传统的一次性在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素质提出的需求,大家需要不断的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导致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说,21世纪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只是具备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1.2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出的需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网络因其资源的共享性、多媒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深入,教育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庞大的学习资源库和信息库,网上大规模开放性课程(MOOC)的兴起,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得大量名校优质的课程资源,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便利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等因素,更加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途径和学习类型,传统的学习管理观念已经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管理。因此,必须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自主的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3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需求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作为21世纪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追求,核心素养早在2003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一Functioning Society)的报告中己被正式提出,2006年欧盟向各成员国推荐了关于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的建议案,将核心素养定义为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建议案主要涉及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核心素养体系。由此可见,学习能力被视为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目前,我国也正在开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改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己开展了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分强调被动学习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为此,急需加强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素质培养打下基础。

1.4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生学习性质和发展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中生年龄大多在16到18岁之间,处于由小学、初中阶段向大学过渡的时期,在身心发展上也正在由青春期向成人过渡,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今后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是可塑性比较大的一个学习的重要阶段。进入高中学后,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也在逐步增加,自主意识、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判断能力、批判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也需要大力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素养,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为进入大学阶段做准备。

2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2.1自主学习的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不同的界定。著名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还有的学者认为,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or Learner Autonomy,简称AL或者LA),一般是指个体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负责,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自我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式被动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学习的要素来看,学习的内容是自主决定的,学习的方式是自主选择的,学习进度是自主安排的,学习的过程是自主控制的,学习的结果是自主评定与自主改进的。总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由学习者积极主动发起和参与的,并且独立完成的一种获取新知识、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1学生的主体性

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中学生做为教学的客体,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不同,自主学习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决定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计划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和积极性,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2学习的独立性

传统的学习过程由教师来主导,学生必须依靠教师的传授和帮助才能开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提出问题,独立地琢磨、研究和探索,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判断、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一种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创新、乐于获取新知识、与同伴积极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是一N主动地建构性学习能力。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和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主要的学习是由于学生独立完成。包括独立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学习报告与学习评价。

2.1.3学习的自律性

自主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因此,个体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自律性是个体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它规范、约束着学习者的行为,促使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

2.2自主学习能力及其构成

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由如下几种能力构成:

2.2.1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上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不迷信权威,不盲目服从,而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以审视、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是指学生能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自主提出假设、自主进行验证,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2.2.2独立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开发和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网上交互平台的建设使学习者能够得到来自于学校教师之外的更多人的指导和帮助。独立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的能力意味着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地收集参考文献资料,并学会在庞大的信息中甄别、筛选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型学习;还能够利用交互系统、电子留言板等手段与同学、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交流,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2.2.3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的能力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目的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并做出整体安排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能力,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认知策略并用于自己的学习。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监控、检查、反思的能力,也就是元认知的能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离开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2.2.4沟通与交流能力

尽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地制定和执行,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独自一个人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益,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及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发展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是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3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建议

3.1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强烈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和强有力职称。这就要求一方面,学生要明确自主学习的目的,明确自主学习对个人一生的能力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自主学习的外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3.2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3.2.1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填密的学习计划是学习策略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目标指引这学习的方向,学习者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预期成果相应的期盼时,才可能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一个不知道具体学习目标的学生是很难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明确而富有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习者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感,从而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学习任务。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研究证明,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等待教师安排学习任务,讲授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技巧和方法,他们往往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寻找相关的学习材料,提前探究学习任务,自我寻找学习方法,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3.2.2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学生必须能够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针对学习问题,开展自主独立的探索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种种假设,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去验证或修正假设,最终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2.3学会反思总结,客观评价自我

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反思总结学习活动的得与失,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能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学习。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学生也能够不断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3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3.1培养自主质疑、释疑的习惯

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才能更好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创新始于问题,思维源于疑问,有疑问说明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从质疑到释疑的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梁启超所说,“夫学问之道,必有疑然后有新问题发生,有新问题发生,然后有研究,有研究然后有新发明,百W皆然。”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存疑,养成独立思考、自主质疑的习惯,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3.3.2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为课堂学习做准备的,学生通过课前自主的预习,可以预先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带着疑难问题进课堂,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生的创造能力。要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学生在课后根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自主安排复习的内容、时间和进程,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3.3.3使用工具书,有效利用网络的习惯

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与初中相比,在学习的广度、深度、复杂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加强。因此,养成独立使用工具书、有效利用网络收集查找资料的习惯很重要,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自主地获取学习资源,独立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良好习惯。为此,必须培养高中生对各种信息资源、工具书、词典等的信息检索和文献收集整理能力、养成他们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志华.生活・社会・化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肖池,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政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课题论坛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4] 刘坚,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J].人民教育,2010(17).

[5] 袁鸿雁.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 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

第12篇

现行德育课本上的一些纯粹理论化的知识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会由于理论过于枯燥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在我们对山东省某高中三个年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目前德育课程内容生动、有吸引力的不足20%;认为自己接触的各种现实生活实例对自己的心灵、观念影响更加深刻的占到了60%。调查还发现,高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比小学、初中生更加多元化的道德诉求需要满足,但当前的德育内容设置很显然没有很好的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认为学校德育课程能够很好的解决自己道德困惑的人数只有23%。

二、当前高中德育实践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疏离

(一)德育课程的考核标准与“以人为本”理念失和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的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以上目标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对德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以人为本”的,是以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但对人道德水平的评价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各个学校对德育课程的考核大多采取的是与其它学科一样的笔试形式,很难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

(二)德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与“以人为本”理念脱节

德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直接影响德育课程吸引力,进而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环节。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存在着多元挑战的时代、我国也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在道德领域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困境,也就是说,高中学生对德育有了更多元化的诉求。笔者调查发现,当前高中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以理论化、规范化见长,而实践性、可操作性相对较差。比如,在对集体主义进行讲授时存在着将重义轻利;重公轻私;重理轻欲绝对化的倾向,而对如何尊重、保护人们合理个人诉求的内容相对不足。同时,在现行的教学内容中,案例教学、讨论话题等部分设置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教学印象。当前的德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德育内容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对德育的诉求,在新的时展趋势下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扬弃势在必行。

(三)德育教学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定位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是人们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是人类所从事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其最根本的“特殊性”在于它所改造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能力,是具有主体性的特殊客体。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可能要求广大的高中生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施教,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漠视,是典型的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疏离。长期以来,高中传统的德育模式将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即师生)明确分割为对立的两方,德育过程由教师完全主导,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教师渐渐形成高高在上的自我定位,将自己变成了机械的说教者;另一方面,日趋走向成熟的高中生们的主体意识长期被忽视,在德育过程中只能居于服从者的地位,最终导致完整人格的缺失和个性的扭曲。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新时期德育改革中的贯彻与运用

(一)德育课程考核机制应“以人为本”,有助于培养“和谐人”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不是单纯的自然人、更不是“经济人”,而是拥有和谐特征的“和谐”人。所谓“和谐”人,就是实现了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高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思考、逻辑分析能力,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们有了更多关注社会、关心环境等现实问题的热情和机会,希望现代的高中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对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想在高中德育教学中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标,现行的德育课程考核体系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过去用一份试卷来判定一个学生道德水平的模式必须改变,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完全可以细化为多个部分,比如,道德理论(以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道德素养(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道德实践(考察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表现)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的人不应仅限定为德育课的任课老师,可以运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德育教学内容应“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道德诉求,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巨大的社会转型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带来了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巨大变化。正处于身心尚不完全成熟阶段的当代高中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道德困惑,而当前高中德育内容体系“重物轻人”、“宽泛高难”、“重公德轻私德”的弊端使其与学生们现实的道德诉求渐行渐远,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效果。在调查中,认为在高中德育内容中应该加入生态伦理、性伦理、网络伦理内容的学生分别占到受测学生数的68%;26%;59%。由此可见,学生们对高中德育教学内容的期望绝不再仅仅是空洞、机械的理论说教,而是能让他们自愿接受并自觉遵循的可操作性规范,进而指导他们有针对性的解决道德困扰。

(三)德育教学过程应“以人为本”,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德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