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4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良好习惯的养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小处入手,统一要求
(1)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不咬手指、勤洗头、勤换衣,不吃不干净的东西,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扔东西,不在桌上、墙上涂和刻。
行为习惯:经常使用礼貌用语,能主动打招呼,尊敬教师,尊重他人,不打闹,不影响他人,团结友爱。
(2)上课习惯。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学生的坐,答问时的站等都要符合要求,要坐端正,不做小动作,不任意讲话。要认真听讲,积极动脑,积极发言,要说话先举手。
(3)作业习惯。要听清老师的作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保证质量完成。做作业安静,书写姿势端正、作业格式准确。
(4)培养动脑钻研的习惯。要学好知识,学生必须具有强烈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5)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积极主动地与别人交流合作,将个人的学生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地听,不嘲笑同学的错误等。
(6)阅读习惯:学生从小就要养成阅读静心,懂得不影响他人的学习,边读边划,在读中质疑,读后感悟,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逐步培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加强训练,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从一点一滴着手,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地训练。训练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因人而异,但是,总的要求是不能改变,不能降低的。
(1)读:对学生上课读书的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要统一,读书前先要求学生把书拿好,再开始读,读时要做到眼到、嘴到、心到。每节课都是这样的要求,学生很快就会养成自觉的习惯。
(2)写:写字姿势的训练也是如此,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家长也要与教师要求一致。
(3)作业 :做作业时不能讲话、吃东西、看电视。要求家长监督孩子自觉做到。
三、努力的方向
(1)思想上重视,常抓不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在日常的教与学之中,做到课课、天天、月月、年年地坚持不懈,从而收到了良好效果。
(2)行为上引导,反复训练从基本常规、细小之处进行规范训练,并注重反复抓,抓反复,就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不良习惯的三个转化,即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3)家,校结合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后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加强与家庭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也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可见,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配合是多么地重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大困难,还在于父母、家庭成员身上有不少不良的习惯。所以,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及时联系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与家庭配合起来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
【关键词】家园合作 幼儿 良好习惯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2004年)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然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作,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幼儿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这时期的良好习惯很容易培养。而且此时培养良好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同时,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二 家园合作,共促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幼儿园不能单独搞良好习惯培养的活动。幼儿园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那么幼儿园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宣传。幼儿园在实施计划和活动时,一定要向家长宣传其活动的理念和目标,使家长对其计划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活动板报、宣传册、家长会等等。如果幼儿园不向家长宣传,家长就不可能清楚幼儿园的计划安排,那么幼儿园实施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2)沟通。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如果幼儿园只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那么是失败的。一个良好发展的幼儿园,一定是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幼儿园。同时,沟通能进一步走进家长的心理,进一步听取家长的主张,进一步反馈家长的建议。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辞,一定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3)指导。幼儿园的指导作用是实施家园合作的最直接的方式。
有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分娇惯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幼儿园等,对这些家长,幼儿园要在理论和思想上对其点拨和指导;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存在困惑,不知道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时幼儿园就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帮助家长共同培养幼儿。
(4)组织。幼儿园应该多组织活动,增加与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家长参加的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最面对面的方式。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幼儿汇报表演、公开课、亲子活动,还可以以最直接的家长见面会的形式。
2.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收效甚微了。”可见,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方面,家长只有与幼儿园合作才能产生1+1>2的现象。
孩子在家中是最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形成。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很好的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是家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1)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怎么样、表现的怎么样,对幼儿园其他的事情则一概不关心。其实,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计划与各种活动目标、内容安排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园的活动计划贯彻进家庭中,才不会使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好习惯在家中被抵消了。
(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一致。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园已经把好了幼儿在园那道关。那么,要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一致,家长就应该把好幼儿在家的这道关。让幼儿在园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①弥补幼儿在园表现的不足。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②按幼儿园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园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③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幼儿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其实道路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 释
[1]叶圣陶教育文集.开封:河南出版社,1990
[2]陈卫东.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巩固基础——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02)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摘 要:幼儿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尽早形成良好的、稳定的优良品格和有益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把空洞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积极的感性体验,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家庭;学校;幼儿;习惯养成
幼儿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尽早形成良好的、稳定的优良品格和有益的学习、生活习惯。古代的“遇物而诲”,近代的“教育即生活”,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把空洞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孩子生活实际出发,让孩子获得积极的感性体验,萌发孩子进取意识,使孩子懂得什么是健康有益的、积极向上的,发自内心地去努力改掉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最终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利用家庭生活中蕴涵的教育资源
现代的教育观点中,有人提出了“生活教育”,种种精辟的论点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我们苦苦寻觅的教育真谛,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生活中,每一天都充满了有趣的事物,说是包罗万象也不为过,无论从知识到品德,还是从身体到心理,亦或从智力到能力,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源泉及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因此,让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的大课堂中遇物而诲、应景而学,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当然的发展趋势和明确的方向。作为家长则应该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结合孩子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初步树立的一些道德意识、生活常识,因地因事地加以适当的引导。
二、通过生活体验可以获得丰富情感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如今早期教育重心已从知识转到情感能力,再发展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人格教育。小孩子之所以单纯,并不是笨,而是没有阅历和经验,没有生活体验的人不可能有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学校时,可以采用做游戏,排演童话剧等形式,来让幼儿体验生活,从而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听了《狼来了》的故事以后,孩子们都很奇怪,为什么狼真的来了时,没有人去救那个放羊的孩子呢?通过教师解说,大多数孩子都知道了做人不能撒谎的道理,可是也有的幼儿觉得那个小孩子只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呢”,为什么大人就不再管他了呢?通过表演“大人”,设身处地的体验了“大人”们急匆匆地跑来赶狼,却一次次被戏耍的感受,孩子们懂得了不诚实就会失去他人信任的道理。
三、开展社会实践有助于能力的锻炼
通过亲身实践来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是参与式的、富有趣味的,因而孩子能够从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同情、关爱和相互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自尊、自信、责任和自我价值。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城市学校有丰富的形式和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就不详细表述了。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表面上看农村的学校相对来说实践基地较少,但是其实只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树林、果园、农田等丰富的资源,就会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而且多数学校通常还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校田地,站在体验大自然的角度,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
农村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参观活动,在春耕秋收时节,把孩子们带到田间地头、果园菜地,观察农民伯伯们辛勤劳作的场面,再想一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辛苦,就会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还可以布置一些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家务作业,比如在过节时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关键词】好习惯 重视 家庭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2-02
好习惯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一个孩子身上可以体现家庭教育的结果,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发展的课标。一个好孩子的开始是从培养孩子好习惯开始。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对于行为意识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父母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另一种话来讲就是,现在家庭教育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或者适应未来成人后的社会化生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提升人类教育水平,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均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培养孩子求知求索的好习惯。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有四个阶段,前两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所以家长要在前运算阶段中,慢慢培养孩子好奇求知,主动探索的习惯。带着好奇的眼神看事物,用敏锐眼光去捕捉关键,慢慢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是光靠他们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父母的辅助。父母要有针对性的去指导,相当于给孩子隐形的翅膀,不束缚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由的翱翔。家长也要给他们独立想象的空间,然而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忽略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给孩子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抛给答案。重要的是求知求索的过程,不是最终那个父母一句戳破的答案。比如,孩子喜欢问的: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声音,这个时候顺应他们的思路,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发掘答案,这样会更有意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求知求索的好习惯,而不是找出一个定义性的答案。这样家庭教育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二、培养孩子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
真诚的态度、善良的心灵、赞美的眼光这三者从某方面而言现在社会独生子女普及的今天,缺少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可是孩子的可塑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发现真善美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他们是一块天然的画板,父母做,孩子学,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其关键了。孩子的父母相互关心并且关爱老人和尊重他人,怀着善良的心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给予别人真诚的赞美。在孩子完全懂事之前,具体形象的例子才会让他们真正的去接受去领悟。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会耳濡目染,对于长辈的嘘寒问暖,对于朋友的坦诚相待,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慢慢的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父母也可以将自己身边的故事,比如一花一草等都是有生命的,让它们融入进孩子喜欢的童话中,引导孩子从点滴做起,从爱护花草做起,从赞美别人做起,从真诚对待做起,这比起说教更为深刻。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去发现真善美,为未来的世界赞添色彩。
三、培养孩子学会自理的好习惯。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管得多、管得细、管得频、管得死往往会适得其反,因而要让孩子学会自理。第一步当然是生活自理。如果连生活上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那么如何谈论在其他方面更好地管理和更长远的发展呢?生活中往往是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无形间给孩子养成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只要我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父母就会替我做的。”长远而言,孩子会长大,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的习惯,不要让孩子一直依赖父母。从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让他们慢慢的成长,一点一点的积累生活经验,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慢慢形成独立意识。父母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要把握一个尺度,注意量和质的转变,慢慢地父母会惊奇的发现他们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成长,会理解习以成性这句话的意义。所以,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自理这个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教育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是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强化。优质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造就孩子未来的人生,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想要孩子成为好孩子,孩子也想成为好孩子,那就给孩子一个提前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约翰・杜威.杜威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5
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有始无终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所以每天要教育学生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着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里慢步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二、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辙。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有的学生坐立不稳……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一下子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三、养成教育重在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对学生来说,有计划学习可以使学习的目标明确,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因此下面就培养学生计划学习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进行自我分析。(1)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同学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特点。各人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如在数学学习中有的理解力强、并没有用题学习好;有的善于进行口算,算得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二是和自己数学成绩的过去情况比,看它的发展趋势,通常用“进步大、有进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来评价。
第二、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像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体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现状。当然还可以考虑一些社会因素家庭情况。学习目标要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
第三、科学安排时间。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要通过科学地安排,来达到这些目标。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全面,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合理,要找出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有的同学早晨头脑清醒,最适合于记忆和思考;有的则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注意文理交叉安排,如复习一会语文,就做几道算术题,然后再复习外语等。高效,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把比较容易的放稍后去做。此外,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
最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成才的前提条件,中学时代是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它不仅是中学生许多行为习惯养成阶段,也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阶段,更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对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体会。
一、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人生价值观。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在孩子身上的投资也增加了。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孩子脑海中日趋淡薄,比吃、比穿、比名牌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甚至有学生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代替自己值日、劳动的怪现象。
2.缺少正确的道德观。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缺少社会责任感。社会环境对他们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中学生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对子女过分偏袒、放纵,原谅迁就多,批评教育少,不少学生的行为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不顾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公共意识。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具体措施
1.重视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要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其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督促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我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手段,与家长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建立“校讯通”,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与家长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和母亲,如何使父母的良好愿望与孩子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目标有效对接起来。
2.重视小事,防微杜渐,促良好习惯的养成。勿以善小而不为,什么是小事?帮父母做做饭、打扫一下房间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学校打扫教室卫生,帮助同学等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教育我们养成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助人、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的好习惯,在与家人和同学一起劳动的过程中寻找乐趣,爱护公物,不乱扔乱吐,着装得体,语言文明,爱护校园环境等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3.重视课内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从一个人上课的坐姿,到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此外,还要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个别学生制订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
4.建立班规,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班风。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良好的行为开始一步一步养成的。中学时代,同学们处于许多习惯的养成阶段,是培养良习,还是形成恶习,我们的行为非常关键。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唯有用行动,才能让“习惯成自然”。
同学们,天气逐渐转暖,我们在减少衣服时要注意饮食和卫生,因为卫生工作关系到每一个人,所以请大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做好卫生工作,保持良好正确的卫生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本期的红领巾广播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饮食与健康、二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一、饮食与健康
饮食(又称“膳食”)是指我们通常所吃的食物和饮料。我们应该要合理的饮食。不合理的饮食,营养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下面,我要告诉大家一些卫生与健康的常识。其实卫生是处处都必须注意的,在路边、大街上、小巷中,在那些小摊小贩的摊子上,经常做一些油饼、臭豆腐之类的食品,你可千万不能去买,谁知道他们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其实光是摆摊的地方就很不卫生,灰尘很容易沾到食物,吃了很容易生病,甚至造成腹泻、头晕之类的症状。
同学们只为了一时的享受,却殊不知这些发出阵阵香味的食物,是来自地下工厂、非法制造的、有些炸食品的油还是反复使用的。吃了这种不健康的食物,轻则拉肚子,重则胃肠炎。
饮食中长期营养不足,可以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多种元素、维生素缺乏,影响我们智力生长发育,人体抗病能力及劳动、工作、学习的能力下降。饮食的卫生状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物上带有的细菌和有毒的化学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总之,饮食得当与否,不仅对自身的健康和寿命影响很大、而且影响到后代的健康。因此,只有合理的饮食,才能从营养和卫生两方面把好“病从口入”关。
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也是讲卫生的行为。说到健康,也许有人会说:“吃多了东西也就健康了吧!”其实健康并不在于多吃东西,你还要常运动、多喝水,每天定量吃饭,按时睡觉等等,这样才能做到健康。在报纸上看到过多吃水果、蔬菜、多补充维生素,这样对身体大有好处。卫生与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不讲卫生不仅使身体容易生病,有时连你宝贵的双眼也会受到侵袭。当你接触过钱、霉旧的书之类的东西,你可千万不要去揉眼睛,否则,沾你手上的细菌就会跑进眼睛,这样会使你患上沙眼,导致视力下降。为了有个健康的好身体,平时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比如,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衣服要勤换洗,勤洗澡,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经常打扫环境卫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人都是在生病的时候,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体会到身体健康是多么地幸福。而健康呢,跟我们平时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关。我想,这些理论上的知识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家长们曾经教育过我们的。关键是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养成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现在正值春季,春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时期,请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要正确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从外面回家后也要立即洗手;肥皂液或洗手液要在手上至少停留6秒钟以上;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也不要去校门口的摊点上买一些三无零食吃。
4、每天都要打开教室的窗户通风,保证空气的清新、流通;
【关键字】初中 班级管理 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整个班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班级管理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的一些特点,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实践,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几点建议。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初中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往往比较差,很容易对外界的一些事情产生沉迷。如一些学生喜欢电脑游戏,往往就会沉迷游戏而不能自拔,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导致的。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班级管理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作为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在日常管理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同时还要将养成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注重学生自我约束力和班级集体约束力的教育,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现在学生受到的外界影响比较多,很多诱惑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学生对于外界的抵抗能力比较差,这些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问题。试想一个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能分清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些外界的诱惑对于他来讲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老师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在班级树立学习榜样和道德标兵,并使其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具体实践中,老师可以利用开班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反面的举例,让学生明白不良习惯可能会带来的种种危害,然后在班级开展广泛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讨论中来,最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出5条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影响大家进步的不良习惯,然后针对这些不良习惯又有哪些比较好的应对措施。
老师同时还要监督不良习惯的纠正情况,在班级设置“红黑榜”,对那些能够约束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登记在红榜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表彰,而对于不能够约束自己的学生则要登记在黑榜上督促他们改正,这样使用集体的力量就能逐步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回到良好习惯的主流中来,逐步地铲除滋生不良习惯的土壤,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班级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归属感。
三、开展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
分析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的一些共性会发现,这些学生往往性格较为内向并且不愿意参与班级的活动,大多活在自己的小圈子或者自己的世界,不愿意打开心扉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学习上也往往缺乏动力。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耐心辅导,但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不放弃不抛弃,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参与班级活动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与其他同学更多地进行交流,能够促进学生阳光心态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团队精神的塑造。因此在课余时间,老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和其他兄弟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或者足球比赛之类的带有一定集体竞技性的游戏等。组织这些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触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誉,另一方面通过协作配合,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远离不良习惯的影响。
四、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的,在初中阶段如果仅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因此老师应该和家长多沟通,适时进行家访,和家长一起共同协商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制定相关的配合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
五、小结
初中生思维活跃,且自控能力比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很容易被不良习惯所左右,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还会对学生后期更高阶段的学生生活和工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初中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又是十分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老师进行扎实细致的工作,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行为养成教育应成为中学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任务[J]. 凯里学院学报. 2007(04).
一、养成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许多小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时,存在着添字、漏字、读错字、读错数,读错运算符号等许多不良习惯。正确阅读题目是审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的同时并用食指指着每个字每个数用心阅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多阅读几遍题目,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题意,理清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习惯的养成与否,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不能保持较长时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且易疲劳。基于对小学生特点的了解,在进行必要的课堂常规教育外,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下面几点:
1、教师精心组织语言,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增强思维的色彩,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调整练习环节,增强练习题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学生不易于疲劳获得成功感。
4、及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效仿。
三、养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完成的情况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生的作业是巩固、内化课堂知识,提升能力的保证。认真完成作业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养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提出作业要求。思想上认识了作业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学生在写作业时就会认真对待,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端正学习态度。
其次,规范书写格式,要求字体工整。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是造成作业出错的主要原因。特别在一年级就要求学生写数字要一笔一画,做到规范工整,以“提笔就是练字”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第三,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增强审题意识。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都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小学生因不认真审题而导致错误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低年级十分常见。如果今天教的是乘法,那么作业中所有题目全用乘法,稍有变形、引申,便错误百出。而常出现的加减误算、乘除误算、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
四、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论文摘要:我们民族要复兴。必玄要有健康奉健全的国民,国民要有民好的习谊,鱿必常妥t视素质教育养成教育。
1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对于我们最重要?不言而喻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身体是“10,爱情、事业、名誉、金钱等等,都是“1”后面的“00,一个数在"1”后面的“0"越多,它的数值越大。
那又是什么在威胁我们人类的生命?是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
习惯是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表现,一旦我们的某些生活方式被固化下来,它就成了我们的习惯。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人的行为习惯不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损害,甚至直接影响自己的成长。不少人在公共场合不管不顾地抠奔子、掏耳朵、打喷嚏、扔垃圾,甚至随地吐痰,往往给人“这个人真没修养”的感觉,直接影响他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难免影响人际关系,为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
再讲良好的习惯能带给人幸运:一位富有的老绅士想找一个人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唯一的要求就是人必须诚实正直。老绅士从20多封求职信里选了四个小伙子来参加最后的面试。绅士提前准备了一间房子,要求四个人逐一进去,只要在里面的椅子上安静坐一会儿就行。但最后测试的结果只有最后进入房间的男孩在房间的椅子上静静地坐了20分钟,什么也没有动。半个小时后,老绅士满意地告诉他被录取了。老绅士问他:“屋里那么多新奇的东西,难道你不想动一下吗?”最后那个男孩回答说:“不,先生。在没有得到允许之前我是不会动的。”后来,那个男孩一直服侍老绅士,老人去世时留给他很大一笔遗产,他一直过着充实富裕的生活。
无论这个故事真实与否,都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良好的习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2养成教育形势堪比教育见鲜蛛护渔嵘后
目前,我国养成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一些教育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2003年10月中旬南京市第四中学率先走在前面。“和声细雨展椒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这是当年在南京市第四中学校园内挂出的大标语。然而,这一口号在校园内外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四年过去了,情况怎么样?据说今天南京市几乎所有中学校长都是从苏北调过去的,因为他们没有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的利益。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一是观念,二是体制!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一切都显得“短、平、快”,急功近利,一切都是程序化,简单化。学生家长的“成龙情结”导致整个社会关注“高考效应”,高考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好不好的唯一参数,也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水平的参数。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也制约了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一种以人为劳动对象的活动,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规律。目前,各项制度条文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已有了非常全面科学的规定,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却鲜有明确的指导。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也提出养成教育,但是有的学校养成教育的目标含混矛盾,内容枯燥,政治化倾向明显,是假、大、空的政治口号。来检查就做些表面文章,人走了,仍然照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养成教育怎样来落实,怎样评价,怎样来督促?这些问题不解决,养成教育甚至素质教育就成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会常常得到非议和责难,只要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的校长们和教师们只好望素质教育而兴叹!
一句话,我国的教育到了对改革说改革的时候了,养成教育势在必行,形势严峻,任重道远。笔者以为,养成教育不能一盘棋,不能一刀切,而应自下而上,从日常做起,从点滴做起。
3关注日常行为规范,筑就别样精彩人生
国外最新的研究发现,人生事业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情商(EQ),而不是智商(IQ)。一个人的成功,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会提高人的EQ。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在回答“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一问题时,出人意料地说“是在幼儿园。”众人十分疑惑: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学者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而这种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乌申斯基)。
养成教育正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因此,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诚信、负责、自信、善于与人交往等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 良好习惯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01-02
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很多习惯都在人的早年形成,好习惯能受益一生,坏习惯会贻害终生。《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路子、创新方法,始终把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当作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一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极其重要
习惯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伊勒阿特也说:“成功的习惯其本身就是成功的最大原动力。”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尤为重要。
小学是人形成终身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生还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孩子们的行为方式尚未定型,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和成人相比,孩子们更易受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悲观的情绪比积极的情感更容易影响人;面对不良行为,小学生常常会不加区分地一味接受,并逐渐内化为自身行为。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小学教育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培养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好习惯养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和行为等生活的方式,是在重复出现而又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一旦形成习惯,就能变成人的一种需求,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二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容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看起来是小事,但若不加以重视,一旦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他人。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这对孩子们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必须培养孩子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作息习惯,要让孩子们自觉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2)饮食习惯,要做到定时、定量饮食,不挑食,不吃对身体有害的食物;(3)卫生习惯,要自觉养成洗手、洗脸、勤洗澡以及勤换衣、勤刷牙漱口的习惯;(4)劳动习惯,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吃苦的精神;(5)锻炼习惯,让孩子们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这种习惯能让孩子们轻松快捷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这种习惯会使孩子们增加学习负担,对身体健康也会有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家长要给孩子有针对性地制订每天的学习计划;(2)要养成主动、有兴趣、快乐地学习的习惯;(3)要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让孩子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4)要让孩子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5)要根据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多独立思考,积极提高学习能力。
3.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品德是人之魂,品德习惯是行为之魂。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品格的形成阶段,从此时起必须让孩子逐渐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品德习惯内容丰富,其中有四点对小学生十分重要:(1)懂得关爱他人,要教会孩子们学会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引导他们懂得感恩;(2)学会与别人交往,尽量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多交流、多玩耍,保持活泼、开朗的性格;(3)学会自我管理,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很好地走向社会;(4)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观念,避免不良恶习的侵蚀。
三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做法
1.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首先要自己做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穿着整洁,板书干净有条理,学生逐渐就会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做作业也能认真书写,注意整洁。
2.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制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并形成一个个习惯。比如,在一年级时就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认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和年龄的增长,就要求学生做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不断地进行鼓励。
3.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
良好习惯是在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践中不断反复训练形成的,小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另一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与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然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 结束语
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持之以恒,直到形成好习惯,否则好习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张广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J].教育革新,2007(3)
一、中学生的行为习惯
1.行为习惯。行为是一个人的瞬间举止动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偶然性。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
2.中学生行为习惯表现。中学生的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另一种行为,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感彩的行为。前一种未形成行为习惯,后一种行为如果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的境界;如果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心理社会分析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这是由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实际出发,从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入手,在时代性、社会性、智慧性习惯培养中寻求突破。
三、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新思考
如何养成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应从学生、教师、家庭等多方面着手。
1.良好习惯养成离不开中学生自身。“教育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笔者还认为,“个性源自于习惯”,应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影响习惯的养成因子出发,通过诱发动机、激发兴趣、培养意志,形成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诱发动机
一般说来,有了明确的动机,行为就有了动力和方向,就能自觉主动去做。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动机。要诱发学生的动机,就必须使学生明确培养行为习惯的目的,认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实现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2)激发兴趣
兴趣是行为自觉性的起点,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实践证明,兴趣是行为自觉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
(3)培养意志
习惯是一种随意动作,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的、有一定目的的动作,意志行动正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意志调节人们的行为,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2.良好习惯养成离不开好老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过程中最好的监督者和帮扶者,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培养。
(1)“身教重于言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教师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就会产生一股潜移默化的巨大教育力量。“正人先正己”,教师应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表率,用模范的行为、良好的习惯表现影响、教育学生。
(2)“勉强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往往都是经正确引导或强化训练而形成的,给学生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对他们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约束,通过正面强化来形成良好习惯。
(3)“习惯成自然”
要想让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不仅需要正确的引导,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时、反复地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只有反复纠正不良习惯,才会使良好习惯在不断的重复中变得越来越稳固。
3.良好习惯养成离不开好家庭。为中学生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浸染,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1)“行为习惯源于家庭成员”
家庭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充当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父母平日里的举止言谈,待人接物和对待孩子的言传身教都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种方向。
(2)“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