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时间:2023-05-31 09:4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101—03

2008年初,《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4.6%的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每况愈下。[1]笔者认为,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履行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与表现

职业倦怠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er—bert.Freudenberger)提出的。他在1974年发表的《职业倦怠》一文中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耗竭与疲劳状态,是由于个体不能确立自己的需要而紧张工作造成的。[2]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马斯拉奇(Maslach)于1981年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即“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他认为职业倦怠由三个维度构成,即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也称为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感。其中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核心成分,是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极度消耗的状态;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个体以一种否定的、消极的、冷漠的、麻木的、疏远的态度对待同事及工作对象;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给予负面评价及工作效能感降低。

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职业之一,近年来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个概念包括了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的内容。[3]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在工作中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症状,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归纳出教师职业倦怠的 6 大症状:

生理耗竭。表现为精力不济,经常疲惫不堪,极度疲乏或衰弱,身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或其他流行疾病,继而出现腰酸、头痛、肠胃不适、失眠等一些症状。

才智枯竭。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神情恍惚,脑子一片空白。

情绪衰竭。表现为工作提不起精神,懒懒散散。并经常伴随沮丧、焦虑、敏感、神经质、烦躁、抑郁、无助、无望、消沉等消极情绪。

价值衰弱。表现为对教育工作的价值及意义评价较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评价不高,时常感到无法胜任工作,对教学丧失信心,工作变得没有意思,得过且过,出现消极怠工,甚至产生离职或转行的想法。

情感冷漠。以冷漠、孤傲、麻木不仁、猜忌、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同事。总是想方设法回避与学生接触,师生关系不融洽,同事关系紧张。

行为攻击。一方面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增多,如采用侮辱性、贬损性的语言对待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攻击,出现自残行为,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选择自杀。

目前,国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许燕教授对全国6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20%的教师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有16%的教师处于较高的职业倦怠水平。2004年9月,《法制周报》与新浪教育频道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调查者出现了生理耗竭,47.1%的调查者出现了价值衰落感。根据曲铁华的调查,在珠江三角洲,26.3%的中学教师表示,即使工资比现职低,也愿意放弃教师职业。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教师履行职责,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除了教师个体因素影响外,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

1. 社会期望值高与社会经济地位满意度低的反差助长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映出整个社会对教师的重视和期待;现阶段,教师还承担着“创一流”学校、创“品牌”学校的重任;独生子女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也对老师寄予了厚望。对教师而言,较高的社会期待值同时意味着较大的社会压力。

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是指教师个人或群体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位置,是由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根据2010年《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测评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134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首先教师们对自己政治地位的满意度较低。表现为教师对教育系统内部政治权利内容规定的满意度低,教师政治参与程度较低;[4]其次教师们对自己目前的经济收入总体满意度较低。63.3%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经济收入不满意,只有9.3%的教师感到比较满意,0.5%的教师感到非常满意。[4]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种职业在社会生活中所处位置的综合性主观评价,反映着某一职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程度。2010年,董新良对全国4003名公民的调查显示,在20种职业声望排名中,“初中小学教师”排在第15位,说明“初中小学教师”职业声望相对较低。[5]

第2篇

认真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持之以恒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切实解决师德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

二、活动主题: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三、活动时间:五月——八月

四、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活动,在全校教师中掀起读书地热潮,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

2、通过活动,认真自查,反思提高,推出师德典型,严肃查处违反师德师风地行为。

五、学习内容:

1、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生观。

2、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目标,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深入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教师争做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德艺双馨的合格教师。

4、学习《Xx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十条禁令》,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5、认真学习全区优秀教师事迹《红烛颂》,结合实际宣传学习本校师德典型,提高学习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五月份

1、开好“师德教育”活动动员会。

2、制定学校师德师风活动方案。

3、学习《Xx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十条禁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并做好学习笔记(不少于3000字),写好体会(2篇)。

4、办一期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专栏。

第二阶段:六月——七月

1、围绕“六学六查”,进行自查自纠。并写好自查报告。

2、开展社会评教活动。

第三阶段:八月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2、开展“师德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第3篇

[关键词]教育出版 师德教育 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师德为先。教师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应该广泛动员,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教育出版肩负着传播知识、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培训教师、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教育出版为师德建设提供支持的重点就是在师德教育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研发上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师德建设探索先进教育模式、传播先进教学内容、增强实际教育效果。

一、坚持立体化研发,创新师德教育模式

师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对于在职教师或者师范生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不是单纯靠学习某些规范就能促成的,而主要是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体验、经历、感悟、理解而内化形成的。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这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关键,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目前,受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师德教育的模式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和途径,缺乏多层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师德教育类出版物也多以纸质教材的方式呈现,缺乏生动的、鲜活的呈现方式。纯粹的理论讲授方式和单纯的纸质教材一般只能解决理论上的道德认知问题,在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习惯以及师德行为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则作用不大,无法满足师德教育内化过程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因此,教育出版单位的编辑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全程为“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服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出版物在呈现方式上应改变以纸质文本为主的形式,力求建成文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包。数字化资源以专家讲座视频录像,师德教育虚拟体验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呈现。这样的立体化产品(如师德案例讲座、视频录像等),为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提供丰富直观且可参与互动的材料,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通过认知、体验、反思、行为操练等方式提升道德内化水平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师德教育形式的创新。

二、坚持精品化研发,改革师德教育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从内容上看,当前师德教育仍没有跳出普通伦理学的框架,其结构与普通伦理学基本一致,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教师职业道德实践三大块。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理论性强,逻辑体系严密,缺点是实践性、针对性不强,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际指导作用。同时,师德教育在内容上也显得陈旧,教师职业道德的许多基本理论和观点已难以解释当前教育活动中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拓宽视野,充实、更新师德教育内容。

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架构直接影响师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教育出版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体系时,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唯此,才能打造并传播先进师德教育内容。

以精品意识为指导,在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时,首先,紧密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构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以育人为主线,从教学、师生关系、法律法规、教师礼仪、专业发展、心理健康、道德成长等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方面展开。其次,应紧密围绕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情况来设置内容,反映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变化和发展,以最新的师德典范和楷模丰富教材内容,并随着时展及时更新师德案例,追踪师德新发展。最后,要建立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师德教育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对象增强针对性,对师范生重在对高尚师德的引导,对中小学教师重在对师德行为的规约。

三、坚持特色化研发,增强师德教育实效

师德教育的低效是师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师德问题要靠有效的师德教育来解决。师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从师德教育自身来说,师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师德教育目标过高,缺乏可行性;师德教育内容泛政治性,缺乏时代性和实践性;师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师德教育阶段割裂,缺乏连续性;师德教育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针对上述导致师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教育出版研发特色化师德教育资源,是增强师德教育实效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研发基于体验式教育、信息化教育、生成性教育的师德教育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呈现教师职业道德案例情境和行为操练,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实际问题的解决,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提示,使学习者在职业道德实际问题方面既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知道怎么做。充分利用师德教育网络交流平台和课程已有资源并挖掘学习者自身的资源,为学习者共同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引导学习者之间互助互学,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资源,提升师德教育的实效。再如,基于师德教育的特点,研发师德特色案例库,引导学习者在网络学习平台对师德案例进行感悟评价,并形成师德学习档案,既是学习者师德学习的途径,也是师德教育实效的记录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韩震.为了未来——教师职业道德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涂力,罗小龙.近五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12).

[3] 王晓芹.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刍议. 教育与管理,2007(15).

[4] 于红.新时期师德建设浅探.江苏高教,2008(2).

[5] 陈新华,徐永生.构建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当代教育论坛,2007(6).

第4篇

关键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策略研究

1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些高校教师受到了某些利益的诱惑,在职

业道德修养方面不断下降。全面了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高校教师要自觉的按照教师道德要求准则,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所进行的自我历练、自我约束和自我素养提高的行为活动,最终达到一定高度的教师道德境界。

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教师敬业思想弱化。高校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无论从教学课时还是授课强度来讲都要轻松的多。由于高校教师业余时间的充裕,在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爱岗敬业” 理念也随之被利益冲淡,很多教师业余在校外兼职授课的情况成为了一种潜在趋势,甚至于有些教师疲于应付本职工作,将高校教师这一圣神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完全抛在脑后,而将更多的心思用于校外有更大利益的兼职上面。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功力主义充斥在这些高效教师的思维中,使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直线下降。

2、高校教师治学精神滑坡。随着我国教改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面临更严峻的竞争机制,但有些高效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自我职称的评定,不断追求高学历、追求科研经费以及数量,而将自我的治学精神搁置起来。教学方法停步不前,完全忽视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导致教学效果极差。

3、高校教师育人思想淡漠。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在治学严谨的同时,更要起到“育人”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之后面临的就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所以在这大学的四年要学习的不止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认识不足,更加没有认识到什么高校教师的历史责任。这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出生于改革开放后,成长环境优越,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品格的同时,更缺少的是自我职业道德修养意识。

3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自我道德观念和教育工作的融合,离开教育工作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不科学的,良好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长时期在教学第一线磨练成的。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依靠全社会对高校教师社会地位认可度的提升,更要高校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更加重要的是高校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我素质。

1、高校要将教改落到实处,不断完善教师工作环境,创造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外部条件。高校的教改对教师而言最根本就是改变高校内一成不变的世袭人事制度,将新的考评机制引入高校,让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高校人事、考核、分配制度落到实处,通过激励和约束使高校教师做到自律。改变以往那种讲的好,讲的坏一个样,讲与不讲一个样,打破高校教师终身制,组织定期不定期的考核,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相应的缺少师德的教师留不住。在相应的奖惩分配制度上做到讲的好多得,讲的不好少得,定期公开奖惩评价表,让老师、同学共同监督。有效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高校形成“恪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良好文化氛围。

2、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解决教师工作、生活的实际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提升高校教师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有显著提升。我们认为没有一个高校教师愿意将身心都投入到非主业的工作中,影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决定因素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提高高校教师的物质待遇,使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即使在课余也有更多的心思用于如何改进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意识才会深深植入每一位教师心中。

3、高校教师要勤于学习职业道德理论,完善自身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深化教改从外部环境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环境,在全社会提升高校教师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的同时,高校教师自身更要勤于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高校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形式多样,在个人主动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入以系部为单位的交流、探讨。将职业道德理论学习作为工作、生活的常态,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主题会,树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先进楷模,使高校教师思想中始终保持良好高尚的职业道德。

总之、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高校以及高校教师三方面共同努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不是一句空口号,我们要将它融入于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更将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翠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第5篇

1、 由培训中心的黄登军老师讲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介绍和课标解读

2、 由培训中心的张君颖老师讲授的高中新课程校本开发

3、 由培训中心的杨四英老师讲授的高中新课程与选修课教学

4、 由培训中心的安静生老师讲授的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5、 由培训中心的刘希平老师讲授的高中新课程和高考

6、 培训中心吴琳娜老师的教师职业道德讲座;裴昌玲老师的多元智能理论讲座和袁青老师的心理问题研究讲座

7、 由计算机中心廖建筠、王晓民等老师讲授的英特尔 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此模块内容,让全体学员耳目一新。

8、 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下面,我将本阶段的具体学习作以下简要小结:

一、认识的提高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感触最深的部分是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第一个关键节点,框架问题修改是研修重点和关键,可以说不完成框架问题的修改,其他方面的修改,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不使框架问题修改影响其他,我在学习时对问题修改时间段做了特别处理.首先时间保证;其次,我采取“稳扎稳打”,让作品修改内容化整为零,为了加强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共享了其他学员的作品,互相交流,一起研讨,使框架问题的修改在下一模块学习开始之前及时完成。

二、具体收获

1、参加培训,使我对教科研方面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改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意识到教学课程的改变我们必须跟上新的教育理念,所以我要在下工夫熟悉新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要进一步提高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2、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师德方面的修养,我坚持把师德建设当作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来抓,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知、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依法治教、廉洁从教成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积极争取做一名“师德双馨”型的教师。

3、轰轰烈烈的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丰富的内容,重点通过《教师职业心理》、《英特尔未来教育》等专题培训和考试,使我们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当今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等都有进一步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内容的培训,不但提高了我们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4、重视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学习期间在进修学校各级领导和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摄入,在这里我向你们表示感谢。今后我会努力并不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第6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伦理 主要问题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146-02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师行为的规范化是教师发展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有灵魂的技术,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而当前普遍存在着过于强调教师专业技能,忽略道德情感、责任意识对教师职业发展作用的现象,要摆脱这种认识误区,必须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水平。

1 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

“专业伦理”,英文“professional ethics”,一般认为是“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一套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1]。”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群体为了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团体声誉,制定的一套自我约束、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这种规范的意义不仅在于制度的制定,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专业教学实践的事实,不但关注教师个体的伦理责任,同时重视的是教师这个专业共同体的道德责任及其如何实现的问题。教师专业伦理提出的要求不仅是对教师道德理想的要求,而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教师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所应具备的伦理意识、伦理思维和伦理知识的总和。它关注教师这个专业共同体,在其实践中所发生的具有人文性的道德秩序和伦理精神。

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负有绝对的道德责任。教师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从这个层面来说,每个教师都是德育教师。正如英国道德教育家彼得斯所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自觉地将教育视为道德事业,自觉地从伦理上考虑教学,这是教师专业伦理的基本要求。道德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当教师面对道德冲突时,教师应以良心为依据,以道德为准则,承担相应的责任,引导学生遵守道德秩序。

2 当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问题

当前高校开始重视教师专业伦理方面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强调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专业伦理规范,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2.1 理论研究薄弱

理论研究薄弱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深入的汲取和升华,对教师专业伦理的理论认识处于表层,比较模糊和笼统,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不够,尤其是上升到哲学、伦理学层面的分析比较少。

2.2 传统师德规范过于神圣化

自古以恚我国涌现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人们以他们为典范,从他们身上概括总结出教师的一般行为准则,进而提升为所有教师普遍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但这只是社会群体的期望和要求,不是教师群体自发的内在行为。这种存在身份伦理和个体经验来源等特点的师德规范,呈现出过于神圣化、个体经验性、外赋的特点,同时还有职业特点不明显和代表性不强等问题。

2.3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不够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 年修订》是目前制定出台的教师专业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虽然在法律条文中提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遵守职业道德,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关爱学生,对于如何遵守职业道德等内容也未作具体详细说明,同时与教师伦理相关的条文表述笼统且数量较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规定更加全面和具体,但没有规定教师违反规范时的罚则,且对一些行为规定较为抽象,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在面对伦理困境时无法从规范中找到对策,只能凭借自己经验解决。同时该规范并没提到高校教师,只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当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在法律制度上还是空白区。

2.4 教师专业伦理教育误区

在教师职业发展教育中,高校更注重教师的“硬件”改善,即专注于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提高,而对于“软件”升级,即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提升缺乏认识、不够重视。对教师进行专业伦理教育培训的内容少、具体案例少,形式单一,并且以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为主,难有吸引力。

2.5 教师专业伦理失范现象

教师专业伦理的失范主要表现3个方面: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淡漠。有些教师上完课就撒手走人,没有尽到教育义务,有的教师对学生变相体罚、践踏学生人格,甚至道德沦丧、侮辱伤害学生。第二,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不当行为。有些教师自私冷漠,与同事之间关系紧张,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侵害其他教师的利益。教师群体的道德责任感和共同荣誉感受到极大损害。第三,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利益化。有些教师过于功利,在教育学生时,根据家长的财富地位,来决定对学生的“关心”程度。

3 当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对策

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心理调适

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这是一种由于长期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剖析

教书育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中小学教师工作繁琐、任务过重,社会责任大,再加上自我期望值高,往往不能顺利应付工作中的诸多压力。

1.育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师者,为人师表之角色也。这种职业的使命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超负荷运转。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文化和专业修养,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满足多变的教育环境和工作上的各种需求。而实际上,教师的水平却难以跟上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需要。即使教师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工作也难免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与期待的角色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难趋于平衡。于是乎,教师就始终存在着心理冲突,倦怠之心油然而生。

2.工作实效不大的现实性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工作实效不大与理想水平过高的心理互相冲突。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学兼优,强于他人。可是教师的劳动往往受学生基础、外界的影响较多,使教师的工作实效一时半刻难以显现出来,再加上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育效果总难如人意。尤其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本身的片面性、不科学性,致使教师更难把握住自己的工作情绪。事实上,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许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学生中的问题也远比过去复杂和严重。尽管学生主体是好的,他们的现实成绩与教师的理想和抱负水平还是形成较大的反差,导致教师教学情绪受挫,心灰意冷,工作信心渐失。

3.教育管理的难度性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当前,师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实际上,在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非常发达的今天,“闻道在先”的历史在教师身上渐行渐远,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动摇,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在不断滋生。管理学生的困难已逐渐成为教师产生心理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

二、中小学教师健康心态的调适

在尊重学生人格,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今天,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职业倦怠心理,保持健康心态呢?

1.摒弃落后的思想意识,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新课改、新课标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从传授知识到润泽生命。教育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但只有融入生命的知识,才有价值,才能成为生命发展的营养和构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走下神坛,尊重学生人格,重视个体差异,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生一道成长:由重教变为重学;由习惯指责转为反省自己;由以往的“高高在上”转为师生平等;由权威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2.提倡激励机制,正确对待惩罚。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而动机通常是与人的心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必要的惩罚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首先要使学生明白所犯错误的性质,让学生明白是因为自己的过失所必须承担的结果,这是为人的一种责任与义务;再者,惩罚要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及时性,否则,非但问题不能解决,更大的冲突反而被激起来。比如常见的学生“罚抄”现象,本想让学生通过多次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可实际上,抄一百遍还不一定有认真写三遍的效果好,反而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消极心理,产生抵触情绪。

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具体到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接受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营造激励的艺术。只有教好了学生,教师的积极情绪也就上来了。

第8篇

关键词:教师道德;师德滑坡;师德重塑

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在利益的驱动,部分教师道德出现了“山体滑坡”现象,严重损坏了教师这个庞大集体的整体形象,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深化。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概括,其内容规定了六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①人们常说,教育兴则民族兴,尤其是当今这个以科技为社会和国家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教育的意义就十分明显。师德兴则教育兴。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师德修养,意义深远。

一、新时期我国教师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1、少数教师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中小学教育从某方面来说,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和反复性,往往带完几轮对教材熟悉之后,部分老师就会存在吃老本、“翻旧账”的现象。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更新换代加速,学生掌握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思想。部分教师的观念守旧性、知识滞后性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构成矛盾,而这个矛盾也严重阻碍着教育改革。

2、部分教师存在拜金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驱动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部分教师在物欲的驱动下,仗着自己的“权力”利用家长关系为自己办事图利,收受家长的好处,部分教师课上不讲核心知识,课下办辅导班为学生有偿辅导等现象。

3、部分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随着社会变革深入,中学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而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缺乏理解和疏于引导,对学生说过激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发泄到学生身上,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新时期我国教师道德修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价值观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主体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很多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累。而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意志薄弱,开始攀比,最终沦为物质财富的奴隶。

2、家庭教育缺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很多家庭结构都是4――2――1的模式,家庭教育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父母工作忙忽视孩子的教育,造成很多孩子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对教师管理的逆反。

3、教师个人修养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认知结构不合理,缺乏终身学习理念和动力,成为新课改的阻力。另外教师师德考核我国的教师招聘制度欠缺,导致教师系统“鱼龙混杂”。

三、新时期重塑我国教师道德修养的举措

当前,我国部分教师存在师德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诱发的结果,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其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以便药到病除。以下我主要从国家、学校、教师自身以及五个角度阐述。

(一)国家层面

1、建立健全教育法,实行依法治教

针对近年来纷纷报道的“教师体罚学生”、男教师女学生等现象,相关部门对教师道德画出了师德红线,我认为这些现象不仅仅是师德败坏,更是违法犯罪行为。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对于那些违反师德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也使得受害者面对侵权行为有法可依;另外一方面向全社会尤其是教师、家长进行普法教育,在全社会掀起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热潮,警示那些有犯罪和侵权动机的人,也使得被侵权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我国教育所提倡和主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助合作、引领者和主体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而目前我国教师与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矛盾的一面,具体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有有损教师师德的嫌疑:如体罚以及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增加课业负担等,这些矛盾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教与“学”、教与“考”的矛盾而非师生矛盾,要化解这些矛盾笔者认为教师主管部门应该从师德滑坡的根源分析,着力改革那种急功急利应试教育,改革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教育市场化、利益化”的模式,将老师从与之收益挂钩的“唯成绩论”考评体系解脱出来,让老师真正的注意力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面。

(二)社会层面

近几年,教师、医生、警察这几个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备受关注,对这方面的报道层出不穷,社会媒体甚至在推波助澜,使得舆论导向偏离。笔者认为这几个行业的行业性质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错,但是只要出现问题新闻媒体大肆报道负面影响,尤其是只要师生出了问题,舆论导向全都在谴责教师,无意中就给教师这个职业蒙上了一层灰,教师的积极性以及从业热情也被无情的打消了,

(三)学校层面

梁启超说:“教育这门职业,一面诲人,一面便是学;一面学,一面便拿来诲人。”②因此我认为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师培训,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教育培训、思想道德修养培训、人生规划培训以及价值观培训,让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职业理想和一生的事业。另外,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健全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尤其是职称的评定合理化,符合考核体系的教师职称自动晋级;而不达标的教师以及触犯师德红线的教师将其祛除师德的行列中,还教育一片净土。

(四)教师层面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性格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冲动等错综交织的状态,因此可塑性也是比较强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更要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吸引他,以温暖的怀抱守护他,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他,以崇高的理想熏陶他,这样才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可以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活得更有尊严。

中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里意义重大,她是联系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21世纪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而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真个高中教育的成败,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师德师风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凭单方力量就能塑造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灵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增强我们的教育软实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

参考文献:

[1]黄安年,当前学术领域值得注意的官僚化倾向[J].政协天地,2003(4).

[2]方舟子,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谷玉端.中学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及时策[I]_教学与管理,2005,(1):26―27.

[4]杨金国,薛艳格冲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对策,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49―51.

[5]肖艳梅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0.

注解:

第9篇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xx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xx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xx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xx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10篇

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11篇

【关 键 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63-03

回顾我国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历来是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自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来,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又一次受到极大的关注,如何使得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是一个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一、新课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新课标提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

1. 深化教师专业化内涵。虽然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倡导已有时日,但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其专业化水平是否提高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学历的高低,社会对其的评价也只注重于教学成绩的高低,那么教师的专业化到底是什么?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英国教育学者莱西认为教师专业化“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我国学者刘捷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发展过程。[2]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教师将其专业化等同于所教学科的学科化,只注重某一学科的教学探究,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中小学教师要做“万花筒”,具备“一专多能化”的教学技能。因为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儿童,学生身心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多点才艺,多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做到会说,会画,会唱,会跳,争取成为“多面手”。掌握青少年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等,做一个懂学生的教师。

2. 增强教师角色转换力度。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学校教育传统封闭的格局,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已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明天》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鼓励思考,除了他们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3]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执行者,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自己融入到当代的教育教学中。作为中小学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其次为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增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中小学教师还必须成为学生心灵的培育者与引路人、学生知心的朋友,进而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使教师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楷模。

3.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进步以及教育自身的变革,产生了许多异于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理念。育人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深信教学工作的神圣与伟大,并深知其工作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要知道成功的教育不仅是对先进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更主要的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地位重新界定。中小学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接受器,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感情,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现实中的社会成员。古人曾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教育的各种功能和最终的归宿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生命的质量,开拓人的潜能,为人的自我实现而服务的。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

二、现阶段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根基不稳固。结构是组成事物诸要素的结合方式。知识结构由一个个不同性质、不同科学的知识构成,但又不是这些知识简单的累积。[4]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师专业化的程度。笔者认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课堂情境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合理组合。现阶段教师知识局限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对于课堂情境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少,呈现出知识面狭窄、单一、老化,面对新课改提出教师转变角色,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开展校本教研,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教学实践时显得苍白无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职前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知识比重多,教育理论知识比重偏少;职中教育通过函授学历教育获得知识含金量低,多是死记硬背获得,并不懂怎样在实践中运用。此外,在教育实践中无知无能时,教师也缺乏主动完善知识结构的意识,使得问题“存而不解”。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可以说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和核心。

2. 科层管理体制僵化,教师专业化发展自受限。“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权利,是学术自由和教师专业的一部分,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5]教师专业自主要包括教学自和参与科学研究自。目前科层制下“见物不见人”以效率为取向,重视学校的发展,忽视了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在评价指标中更是缺乏人文关怀,它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和自主发展性,虽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但不益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学校以自己拥有的行政权力干预教师,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和进行教育研究方面没有话语权,教师不能按照自己制定的专业发展计划发展,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决定教学进程和选择教学内容,只能以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安排按部就班发展,在行政管理压力下“教师被发展了”,这样剥夺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权利,不仅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主能力的形成,反而还会导致教师对专业发展失去信心和动力。

3. 专业道德意识薄弱,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不明确。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只求过得去的人约是35.77%;懒散马虎、敷衍了事的约占10.34%;在对待学生上,冷落歧视差生的占10.25%。虽不冷落歧视差生却也不给予特别帮助的教师高达49.81%;24%~26%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21.83%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6]以上虽是教师专业道德意识淡薄的缩影,但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职业态度冷漠,缺乏进取心,没有尽职尽责,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在工作中消极的人能够在此领域做出很大的成就,况且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充满了创造性,是一种带有生命活力的活动。此外,对学生不能平等对待,不与学生及时沟通,并给予应有的指导,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严与律己,为人师表,因为其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教育对象。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没有了灵魂,教师的发展如“空心之竹”,也使教师专业发展迷失。

4. 专业发展所需资源有限,教师专业化发展空间受限。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教师专业专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就是其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有限主要表现为学校硬件资源跟不上,如学校有电脑无网或网不连接、有实验无设备或设备陈旧老化无法使用、有图书馆无书或者缺乏教师教学资料、有音乐课无音乐器材、有体育课无体育配套器材,这些在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自然课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即使有专业发展的愿望,受制于眼前的困境,也显得很无奈,没有发展资源作外部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践如纸上谈兵,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程提倡教师角色由“教学型”转向“教学研究型”,鼓励参与校本开发,支持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科研,但无教育教学资料可查,无法获得教育研究前沿信息,制约着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应有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机会,从而使之能跟上思想和方法的新进展。”[7]而目前教育经费短缺,学校培训指标有限,培训资源短缺,骨干教师和领导关系好的教师有机会参与培训,大部分教师长期得不到自我更新和进一步深造,即使有硬件设施也不会使用。

三、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1. 重构教师教育模式,以新课改为契机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我国的教师教育应走出“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樊篱,树立起“双专业”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8]因此,要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对教师培养实行(2加1加1)培养模式,前两年集中学习学科专业课程,并设置其他学科课程作为学生选修课程,中间一年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最后一年重视对学生实践实习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在实习过程引入教育行动研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并撰写高质量论文,使教师“能教能研”。这样在职前完善了知识结构,但这远远不够,教师专业化是个长期的过程,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况且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也要对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完善。新课改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转变教师角色,提倡研究型教师,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教育科研中,请教专家、与同事沟通、查教学资料、反思教学实践、查缺补漏、学会处理信息、撰写论文,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扩大了教师的学习资源,更新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因为课程开发和教育研究涉及的知识面广,是各方面知识综合的结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知识结构向“T”型发展。

2. 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探索“二权”分立。《教师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以及管理学生权等权益,但在科层制下,教师专业发展自名存实亡,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有必要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完全打破科层管理制不现实,但在科层制下改良是可能的,为此笔者建议“行政权和发展权(教学相关的权、教育科研权、自主发展权)”分立,但分立并不倡导对立。在此体制下,行政权并不压制发展权,教育行政人员要明确管理是为了教师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并引导教师高效率发展,在一定情况下行政权从属于发展权。为此学校要放权,让教师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重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充当的角色,把教师看作学校发展中的一员,办学理念中牢固树立“师强校兴”理念,把教师的发展和学校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师自由自主发展方面,“以师为本”鼓励教师自主制定发展计划,给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培训平台,为教师的发展牵线搭桥,奖励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参与学术发展组织不干预,以开放心态面对教师的发展,为教师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3. 学校和教师要形成“合力”,努力加强专业道德修养。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教师的教育之魂。洛克也曾说过:“一个没有德行,没有礼仪,却有成就的人是找不到了。”[1]可见,教师专业道德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加强专业道德修养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发挥作用。就学校而言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修养氛围。如通过评选“师德标兵”和“十佳道德最美教师”活动对道德修养高的教师进行精神激励,并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使优秀教师获得道德修养带来的荣誉体验,其他教师也在这种良好氛围中受到感染,明晰工作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伦理作为评判专业的重要指标,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伦理对教育活动是灵魂,失之,教育意义则荡然无存。”[9]在教师晋升、评职称时,引入职业道德的评判,引导教师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就教师个人而言,应加强专业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对专业道德的理解,并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成为学生的师范者。

4. 努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学习资源平台。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而教师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优化教师专业化资源配置有助于推进义务教育向更好方向发展。为此,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优质资源。针对有些学校资源紧缺的情况,可以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让没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享受优质的学习资源(校与校之间图书互借、教师之间教育科研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双方定期举办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等等)。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可以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使农村教师也可以在城市学校享受优质学习资源,城市教师可以体验农村学校生活,为以后科研积累课题。教育管理部门要定期实行“送教下乡”和开展“优质示范课展评”活动,使农村教师有机会学习到优质的教育教学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此外,可以实行“集中远程培训”,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使教师获得专业化需要的资料和前沿信息。

注释:

[1]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64.

参考文献:

[1][澳]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6):553.

[2]刘捷.教师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80-8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106.

[4]宋兰香.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5.

[5]肖存.论教师专业化及其推进策略[D](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3.4.

[6]陈永明,钟启全.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202-205.

[7]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129.

第12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艺术。李镇西在其《走进心灵》一书中写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一个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那么,怎样衡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呢?笔者认为:师爱,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版)把关爱学生作为重要的一条写进规范,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古往今来,“爱”如一条红线,贯穿着教育的发展史。把师爱作为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尺,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更是时代的呼唤。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而心灵的交流、共鸣、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的美,而这种美,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源于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好一句“爱孩子”,这极为质朴的话语,真的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师德的崇高体现。一位教师要做到爱孩子,就必须首先有一种对自己教育对象的强烈的依恋之情,因为“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语)。要做到关爱学生,真正展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要有一颗极富人情味的童心和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的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更不是他人吹捧出来的,而是在与学生的精神交流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古今中外教育名家,从中国古代的孔夫子到近现代的教育家陶行知、魏书生,从外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到中国当代的李镇西老师,他们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无一不是师爱的真情流露。作为教师,关爱学生不能做表面文章,更不能流于形式。①教师要有一颗善于与孩子交往的童心。古今中外,凡师德高尚的老师都是善于与孩子交往的老师,他们与孩子交往时往往童心未泯,与孩子一起学,同欣喜、同忧愁、共沉思。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陶行知先生的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是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可以想象,缺乏童心的教师怎么能亲近孩子那晶莹剔透的心灵?一颗圆滑世故的心怎么能去感受孩子圣洁的内心世界?一颗被各种杂念和欲望充斥的心灵,又怎能去构筑师爱的“大厦”,去存储职业道德的“精神软件”呢?②教师要有一颗极富人情味的爱心。爱不是施舍,更不是道德圣人对凡夫俗子的怜悯。师德高尚的教师也是极富人情味的教师,他们对孩子的爱心是真诚无比的,他们懂得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极力追求一种亦师亦友的师生感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由此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富有人情味。只有具有人情味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具有人情味的教师才是师德高尚的教师。③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样,教师高度的责任感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只有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炽热的感情,他才能去真心实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从而产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加强自身修养,以一种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干好教育,这人类崇高的事业。

(2)师爱,要建立在民主教育的思想基础上。中国民主教育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说:“教你的学生做先生。你跟学生学,是教导学生做你的先生。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教师不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便不能成为教师。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由此看出,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人格才能得到尊重,教师的爱才能真情四射,教师的道德修养也才能因此而深化。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爱得以培育的沃土。长期以来,有不少教师把师爱与对学生的严厉管教等同起来。如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惩罚,却说是为了学生好,作为爱学生的表现。殊不知他们这样做不仅不是师爱的表现,更是有违教师道德规范的。其实他们这样做,是把学生当成了无情无欲的机器,想让学生按他们事前设计好的标准去发展,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培养的只是听话的奴才和小人,这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只有具有民主思想的教师,才是富有爱心的教师,才是师德高尚的教师。陶行知先生关于“民主的教师”的论述中对此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标准: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跟小孩学习。这听起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学,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由此看来,民主的教师是能宽容学生的教师,是能与学生同甘共苦的教师。宽容学生需要教师具有博爱的胸怀,与学生同甘共苦不仅是师爱的体现,更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道德修为。否则“什么爱”,“什么师德”都是写在书面的文字,喊在口头的标语口号。

总之,师爱是无私的,教育者因无私而崇高。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中写道:“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爱是人们最高尚的情操,爱是无私的,是博大的。”“我们在教育孩子成材的时候,别忘了教育孩子成人,让他们心中有他人,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要教孩子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首先教师就要努力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应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用自己光辉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不去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不称职的教师。就让我们用爱的胸怀去撑起教育的天空,用爱的甘泉去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只有当学生享受到阳光雨露般的师爱而健康成长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才是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