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4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真如文英中心小学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 第 二 学期 刘瑾
教师设计 ___________
学
习
目
标
1 自主理解并积累课文中的新词佳句。
2 默读课文,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想像他们的心理活动。
3 感悟老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助,懂得对人要多些宽容、多些关爱;同时通过对“我”的拉琴经历的了解,懂得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
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教时
学习任务学习过程的导学要点学习方法学习材料及工具备注
教师根据课前的学情分析确立若干有逻辑联系的相应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整合各种要素所设计的引导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达到学习目标所使用的手段(讨论、实验、观察、比较、阅读、作业、小组……)为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材料、学具、媒体等涉及说明、生成性问题及处置、课后反思、教学一得等。
一、导入新课
1 (媒体出示录像:小提琴家进行演奏)
师:照片中的这位小提琴手正面对着成百上千的观众进行演奏呢!听!他拉出旋律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婉转!可谁又能想象得出他曾经这样说过——
(媒体出示句子: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我感到沮丧和灰心,不敢在家里练琴。)
男生读。
2 然而,后来呢?
(媒体出示句子: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但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惟一的听众……)
女生读句子。
3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令他前后判若两人?学习了课文《41、惟一的听众》,你就会恍然大悟的。
(板书:41、惟一的听众)
男生读有关内容
齐读课题从首尾入手展开教学,感受我在音乐道路上的变化,直接引出课文背后的人物——老教授。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统领全文中心的重点词语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同是又能梳理出文章的一条主线。
二、整体感知课文
(媒体出示要求)
1 默读课文,用一、二句话来说说我琴艺进步的原因。
2 交流反馈
三、研读课文
过渡:那么老教授究竟是怎样鼓励“我”的呢?
(一)整体入手,了解老教授的言行及作用
1 轻声读2-12小节,划出描写老教授神态和语言的句子?
(板书:鼓励 我 语言 神态)
2 学生交流描写老教授语言的句子。
(媒体随机出示句子:
①“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②“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③“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④“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⑤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3 感受老教授对“我”的鼓励。
师引读:一天早晨,我来到小树林中练琴,正当我感到懊恼,甚至开始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突然,我发现背后有一位老妇人,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正准备溜走,老人叫住我说——(生读句一),她还说——(生读句二)。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可是老人竟用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生读句三)。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信心,于是继续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面对这唯一的听众练琴。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生读句四)听了这话,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我又在家里练琴,练得更加刻苦。同时每天清晨,我还要面对老妇人尽心尽力地演奏。有一次,她竟然说(生读句五)。就这样,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而老教授慈祥的眼睛始终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二)着重学习“一天早晨”发生的事情。
1 师: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一天早晨发生的事。
(媒体出示: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心里默默地想着……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2 师:言为心声。从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中,你能想象得出当时她是怎么想的吗。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参考答案:心理活动围绕“肯定我对艺术的追求”、“想稳住我”、“给我勇气”、“给我信心”、“使我能够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随机板书:勇气、信心、毅力)
随机指导感情朗读三句话。
3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天早晨发生的事。
4 教师小结:是啊!是老教授的言语和神态,以及她善意的谎言使我留了下来,同时给予我无穷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三)学习“每天早晨”“后来”发生的事情。
1 师:那么以后,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当我后来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又会怎么想呢?大家可以运用我们刚才学习“一天早晨”时的方法,再来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先准备准备。
(媒体出示句子: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心里默默地想……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心里默默地想……)
2 指名交流
交流句子
师生共读
学生齐读
通过细读老教授的 “诗一般的语言”,再体会“我”的内心感受,突出了老人的善解人意,对年轻音乐人的关心、热情鼓励。
四、复习巩固
1 指板书小结:老教授——这位“我”惟一的听众,使我最终获得成功。让我们带着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2 师:如此动心动情的文章,抓住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有时真的需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爱。
3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画出文中写琴声的句子,并抄写下来。再一次感受宽容与关爱产生的神奇魔力。
(媒体出示练习:画出文中写琴声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宽容 关爱
板书设 计 宽容 关爱
41、惟一的听众 ————— 我
1.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易混易错字)
2. 多音字注音组词:藏( ) ( )调( ) ( ) 曲( ) ( )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沮丧----
懊恼----
诅咒----
和谐----
洋溢----
难以置信----
全力以赴----
声望----
慈祥----
4.抄写文中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
5.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介绍主要内容:
。
思绪飞扬:
模仿文中对老教授的刻画,根据情节展开想象,着重描写某一人物的语言和神态。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小组互动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学实施关键性环节的小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有效展开。大多的小组互动中,虽有小组的形式,但缺乏生生之间的有机合作,部分学生往往在交流中掌控着话语霸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了听众和陪衬。另一方面,生生之间缺乏思维碰撞的对话过程以及自我的反思过程,许多小组互动在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可一节课下来,却发现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更别谈个人认知的发展。基于此,探析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小组互动的内涵,进而提出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互动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过程的迁移
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社会文化理论不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层面或文化层面的理论,而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将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1]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并通过该过程获得发展。可以说,发展即是“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过程的迁移。”
维果斯基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维果斯基而言,认知的发展过程不是儿童独自完成的,而是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接触中完成的。从本质上讲,知识的习得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透过经验分享和价值协商后达成的一种共识。同时,维果斯基强调个人所拥有的主观知识不是传递和复制来的,而是个体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不管是个人本身拥有的主观知识还是在沟通、分享、并对他人的观点检验、评判后形成的新知识都是个人内化的表现,整个过程都要求个人主动发挥自己的建构能力。由此,维果斯基指出,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互是认知发展的基础,称为“智力之间的活动”;儿童对双方之间的交互,协商,争论的过程进行内化,称为“智力之内的活动”,学习就是智力之间和智力之内的活动的结合。[2]
二、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小组互动学习的内涵
(一)小组互动的目的在于促进认知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小组互动的核心目标是促进认知发展。即,小组成员的互动不是传递预设答案的过程,而是在相互沟通和理解中促进新知识的生成。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促进未来发展。个人认知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个人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他人提供支架式帮助,个人通过有意记忆脱离帮助,内化为无意识的行为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无限递归循环的过程。在小组互动中,小组成员通过外化的同伴交往活动及个体内化的过程来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最终达到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的目的。因此,课堂上的小组互动绝不是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滔滔不绝却一无所获,而是要了解认知发展的过程并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小组互动过程的有机合作性
社会文化理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3]维果斯基详细解释了“更高能力的同伴(more capable peers)”,他指出,不需要每位小组成员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到最好,因为大部分的活动都包括一系列的任务,某一成员在他擅长的部分可以给予他人帮助,同时在其他不擅长的部分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即使同伴之间的能力相当,但一个小组集合了所有成员的个人贡献要比独自一人更能建构一个解决方案。
小组互动过程的有机合作也意味着每个成员集体责任感与合作精神的培养。这里学习不是“个人自扫门前雪”的个人活动,学生不再是学习中的“单干户”,相反,每个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和集体负责,达到利益相关、彼此共赢的格局。在这样一个社会关系网中,学生既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又能欣赏同伴,关心他人,彼此自尊自重,互信互爱,获得思想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满足。
(三)小组互动过程的对话性
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知识是随着对话的继续而被不停地生产出来的东西。[4]对话的过程存在着大量的讨论行为,学生总是在分享和交流所需的资源和信息,总是在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帮助。
在小组互动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认知结构都不尽相同,在与同一信息相遇时,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和各有特点的反馈。通过小组交流,又唤起了他人不同的或相似的观点和见解,或是责问,或是补充,或是质疑,或是批判,从而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更高质量的理解。当然,这一理解并不一定要最好、最正确,重要的是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小组成员通过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通衍生出大量的协商,以及为克服表达上或是内容理解上的障碍而做出的会话性调整。正是这种同伴之间的对话引导着互动过程不断深入,实现了知识的分享和情感的共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摆脱原有认知的局限性,超越自我的能力水平,思维得到发展。
(四)小组互动的反思性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考虑社会活动与内化过程并将两者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因此,课堂上的小组互动不仅包括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也包括学生观察、感受和倾听他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并加以模仿、内化和应用的过程。将学生机械的分组,简单的组内交流不一定会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也不一定会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让学生的行为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指在小组互动中,生生之间不断的内化彼此的观点,吸取他人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再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发现认知冲突,扩展和修正认知结构,从而形成对事物更高层次的理解。小组互动中,生生进行反思的主要手段是对比。对比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教学阶段,它总是内隐于生生的对话、协商、感知和领悟之间,正是在不断讨论和探究中,实现着反思的过程。反思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生生在智慧的碰撞中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并改进的过程。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初中语文小组互动式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一种促进平等、合作与探究的心理和空间环境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教学就是要创建一个致力于关心、合作、对话、意义生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5]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合作的心理环境。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任何一方的观点都不是绝对的权威,每个人都有机会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时,不能以自己预设的答案来判断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而要抱有一种尊重、民主的心态,认真倾听和反思,鼓励学生勇敢表达。此外,语文课堂应该充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真实的探究机会。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节奏,结合自己的经历,自我调控地去发展。只有当学生们真正享有解决问题的自时,小组互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
小组互动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下进行的,教学场景的布置应体现合作与创新。在分组方面,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态度、动手能力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互补性的小组,每组4-5人。教师可对小组内成员分配角色,如,汇报员、记录员、监督员、检查员、组织员等。在座位设计上,尽量为“田字格”形结构,这样有利于生生、师生之间通过手势动作、面部表情来进行互动。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开展任务型学习
任务最主要的是关注意义,关注学生如何表达想法,传递想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有话说的话题,并围绕这一话题设计一个完整的任务链,任务之间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如教师在教授李白的《行路难》一诗时,可以设计以下三个任务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你心中的李白”。这个任务学生主要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二:“走进李白”。 读文是为了阅人,那么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可以从文章的主旨以及字词句理解的角度来谈,如“冰塞川”象征着作者面对的艰难险阻,“拔剑四顾”暗示了作者不甘消沉,奋勇直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唱出了作者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第三:“李白与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我要从诗人身上汲取怎样的品质?摆脱了传统的诗歌教学仅停留在背诵,字词翻译等知识层面上,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人人都置身并享受完成任务的过程,兴趣浓厚,情感充沛,你来我往,讨论热烈。
此外,在任务的完成中,教师也要多提富有开放性及探究性的问题,以便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如,和李白经历相似人物,你还知道哪些?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这类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不唯一性使得不同观点的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来展示各种观点并最终达成共识。当然,相对结果来说,更重要的是智慧碰撞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了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提开放性及探究性的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发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如,在教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时,教师可以提问“老北京胡同有什么特点?”进而思考:“老北京与其他文化名城有什么区别?”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就需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的文化名城,进行比较,进而深入讨论。又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小说中的阿Q以丑为荣,盲目自大,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但在现实生活中,精神胜利法造就了人们积极宽容的处世心态,面对困境时要多考虑积极的一面,忽略消极的一面,请同学们就精神胜利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像这种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不唯一性使得不同观点的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来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相对结果来说,更重要的是智慧碰撞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四)采取促进学生合作与发展的评价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在语文课堂中,评价不仅局限于学生可以量化的知识,还应把态度、情感,合作意识,反思能力等作为评价的内容。
课堂测试是一种最普遍的评价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课堂测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人提高分以及个人在小组中的得分。以提高分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依据,改变了以往那种为了个人名次而争输赢的模式,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不论以往成绩如何,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只要不断努力,力争超越自己就能不断进步,就能为小组做出相应贡献。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学习态度、合作意识也会相应的发展。
描述性评价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评课方式相比,描述性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仅仅如实的描述现象,如学生的参与程度,互动状况,是否有创新的观点等。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其他小组成员或老师所提供的信息描述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用描述性评价来构建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同时促进自身积极反思,将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法宝。
注释:
[1]高瑛:《认知与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4期。
[2][5]Wells:Dialogic Inquiry:Toward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141
教育在不断发展,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每次课程改革都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作为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工作者,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了新课程,并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了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我深刻体会到,物理教师要将教学新理念落实到物理教学中,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与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所持的基本态度。教学理念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的教学虽一直在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物理教学往往也还是“满堂灌”,就连实验教学也大多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使本来有趣实用的物理实验变成了学生只能看不能动的局面,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有的教师在新课改下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结果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首先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改革的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物理课堂必将深受学生的喜欢。
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做好角色转变
新课标指出,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新课改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精心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新课改后我们应重新给自己定位,教师是教育大观园里的导游,一个引导者,主角永远应该是学生。
三、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间的横向交流
课改后,我们的教学模式确实都有所改变。 但最初我们的课堂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者是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我们似乎根本听不清学生在说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简单总结一下,算是上完了一节物理课。甚至有时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这样的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多了,可结果我们发现不仅学生的能力没有提高,就连该掌握的知识也没掌握多少。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使我意识到,课改后的课堂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后课堂的活跃绝不是学生无目的地讨论或者是整节课地讨论。课堂秩序的混乱反映出了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控制的技巧。
如何才能活而不乱呢?这就要求每节课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对课堂上具体细节以及时间安排都要尽可能周到,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彼此沟通,使个别问题升级为典型问题,使完全没有必要由教师统一讲解的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同伴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与他人合作探究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处于运动之中,他们比被动学习时积极性更高,方向更明确,时间、精力分配更科学,效率也更高。
四、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被摒弃于评价范围之外。
这样单一的评价指标,忽视了学生在很多方面的发展。新课改下要求我们的评价内容由关注学业知识为学业知识与非学业知识并重,要重视学生更多方面的表现,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尤其是物理这样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将学生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也作为评价的依据。
考试只是评价的一部分,评价从评价的主体上还有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从评价的时间上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新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得到了更公平、更客观的评价,每个人都在物理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增强了自信。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要上好物理课,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积极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行为随课堂的变化得到及时调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不怕摔跤,不怕挫折和困难,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反思、充实自己,积累经验,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
参考文献: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我们生物组实施了教学合一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讲学稿的设计必须确立以学生主体、教学互动为主线,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着这根主线展开。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构建了目标导学、小组讨论、师生解疑、知识自测、学生反思的五步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目标导学,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讲学稿。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后,然后学生根据目标导学,认真研读教材,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力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基本的内容要求能掌握。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组讨论,自主构建
根据学生在研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质疑探究,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为了使这部分落实到位,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参与教学的氛围。
(1)、在问题的设计上
①、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符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
(2)、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
①、是要根据课程、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资料分析、情境分析、分组讨论、探究实验、看图或图表分析等形式;
②、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③、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参与点,不能让少数学生在活动中成为观众或听众。
3)、 师生解疑,整体构建
在学生小组自主质疑探究、自主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最后通过整合,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在课堂交流时: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二、要给充分的时间;三、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的评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学生有能力自己构建的,教师决不能越沮代疤;二、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努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习题巩固,反思提高
本步骤包括知识体系、练习题、反思三个栏目,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系统的了解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知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反思栏目中我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和建议,更鼓励学生写感受或建议,从而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平台。当然,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此栏目树立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只有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使此要素得以升华。
1、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我经常让每一届初一学生给我写建议,如“老师该怎么给我们上课”,“我喜欢老师怎样的上课方式”等,听取学生给自己提出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一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
2、阳光心态
我甚至认为,幽默感应作为教师一个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每天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上课期间有幽默感,学生喜欢你,你的课堂教学已成功一半。如果我们每天板着面孔,严肃不已,千方百计地为了学生而付出,但他们还不理解,学生最容易从心理上拒绝的学科。我们为什么不试着以一种快乐的心境去工作,去理解学生,发展学生呢?同时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你何乐而不为?
3、轻松课堂教学
老师的辛苦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这是以前我也产生的共鸣。后果我发现,辛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度地关心差生,过多的课后补差。最后,差还是差,80%的努力还是付之东流,这说明课后环节的低效。老师累,学生也累。老师得到的仅是心理上的安慰,而学生得到的确是更加地厌学。我们不要夸大自己的教育功能,要保持平常心,学生是有层次的。唯一的出路还是在课堂,轻松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以下是轻松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
不冷落学生,即把课堂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及竞争意识,这是课堂气氛的基石;注重自己肢体语言的表达,课堂肢体语言带给学生的信息是我很激情,我很投入,学生的反映是你真神气,真有趣,上你的课是一种享受。
4、学会反馈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因而及时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能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整合提高的效果。对于信息反馈,一、可采用练习、问题研讨,师生、生生互问等多种形式;二、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给予评价和错误纠正;三、通过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多提供肯定的、正面的反馈信息,并适时表扬、激励,激发学生上进心,强化学习目的;四是通过反馈对教材内容作适当拓展、补充,帮助指导学生进一步构建知识、技能体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反思课堂教学的细节,学生的兴奋点;反思不成功处,有争议的地方,尤其反思学生接纳不好,问题较多之处,由此改进教法,改善教法,提高效率,长此以往,就所谓为“经验”,能应付自如,自由地即兴发挥。经验丰富,教学智慧便可随时体现,表露。
三、优化时间:
抓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教师对新授内容包括各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堂课一般由目标导学、小组讨论、师生解疑、知识自测、学生反思五部分构成。目标导学不超过8分钟,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下面笔者先分析一下08年的江苏高考的新题型――任务型阅读。十个题目中,其中71题是通过阅读过全文之后进行总结得出,72与74题是在文章中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剩下的几题其实是通过句型转换找出正确的词语形式。我们从题目不难看出这对考生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考生能读懂全文,找出文章的主题,而且要求考生的语言功底要深厚,能够运用正确的词语形式进行句型转换。从这一题型我们可以看出现在高考对于考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要求很高。可以说这一题型的出现是为了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相吻合,这充分反映了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更高。按新课标“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阅读理解的考查会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采用的题型会更灵活并趋于多样化,传统的标准化选择题将不再是唯一的考查形式。江苏的新题型,向新课改更加迈进了一步。但这一新题型也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运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过分注重语法和词汇的传授,而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提倡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方式以及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即在英语课堂中,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实践,在实践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自己所学语言。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提倡任务型教学。任务型英语教学(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教学理论。那么何为任务型教学?
Nunan 给“任务”下过定义:
“a piece of 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 manipulating, producing or interact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ile their attention is principally focused on the meaning rather on the form.The task should have a sense of completeness being also to stand alone as a communicative act in its own right. ”
也就是说任务型英语教学,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贴近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
任务型学习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它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的假设。任务型教学把语言应用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形式、师生角色和教学环境五个部分组成。它强调理解性输入,变化性互动,习得性学习。紧密地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能自然地和现实生活背景相联系,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理念,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英语语言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任务,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完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基础,由条件、环境等因素灵活设计任务,如果任务模式仅仅是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或是在过多角度上的标新立异,其结果只能使学生在执行任务型活动时感到厌烦或不知所措。而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是任务形式上不断创新,使教学中设计的任务活动大体呈现由易到难的趋势,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笔者认为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时应该注意几点。
第一,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用所学语言做事“的角度设计出各种任务,让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来体验成功,发挥自身的语言学习潜能。
第二,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式,在任务型教学实践上,任务型语言活动是语言的交流活动。因此这项任务的设计应当是尽量贴近现代社会生活,涉及学生和涉及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要体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互动,交流,这样达到任务的预期目标。
第三,任务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实事求是。也就是说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把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学生乐于参加的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任务中选择信息条,寻找原因,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
第四,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自己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从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并转化为己用,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语言应运能力的提高。
1、课堂一味灌输式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教一首古诗,要讲两三节课,写了满满的几黑板,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得了,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但没能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留下点有用的东西,教师自己却先累倒了。
2、课堂一直提问式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是其忽略了古诗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教学过程不停机械式的提问,把学生变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忽略其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导致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支离破碎。
3、课堂一贯演讲式的老师习惯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想象成是百家讲坛里的主讲人,眼睛看着房顶,口若悬河地表演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脑海里只留下了老师手舞足蹈的影子,对于古诗词的知识点却是一脸的茫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呢?
策略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要想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好之”“乐之”。同时要做好“三个比较”(1)对相同时代的诗人的比较。(2)对于相同题材的诗词比较。让学生通过对相同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对古诗的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的情感进行比较,对古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3)对不同社会背景下同一诗人的思想比较。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古诗也寄寓了自身不同的遭遇和情感。
策略二:提高层次 读出韵律
著名学者周汝昌认为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声律格式写出来的诗,其“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重视格律诗的音乐美,进而引导学生读出“无与伦比”的美。
1、读出节奏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语节,总结节奏的一般规律。如教学《山行》时,可引导学生划出语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着,归纳出七言诗一般可以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四个语节。最后告诉学生朗读时各语节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停顿。
2、读出韵律美。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韵脚。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学生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好听。我告诉他们“好听”的秘密就在每行最后一字的读音上。学生很快发现三个句末字的韵母都是“i”。我随机点拨:“古诗中二、四两句(有时包括第一句)最后一字的韵母相同或相似,这就是押韵。押韵的那个字叫韵脚。”接着,我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韵脚的作用。然后,我又指出韵脚要读得响亮些,拖得长些;为了形成对比,第三行句末字要读得短些、弱些。最后,学生按照要求诵读起来,陶醉在古诗优美的韵律之中。
3、读出抑扬美。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强调每个字的平仄,无疑太繁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抓住重点,基本读出格律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就可以了。古人对平仄规律早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概括。七言的二四六字(五言的二四字)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此平仄相间后就有了“升降升”或“降升降”的节奏起伏。因此,我们着重关注二四六字的平仄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去研究每个字的平仄。另外,句末字是韵脚,我们可以根据押韵规则诵读它。
在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古诗文阅读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关注格律诗的声律美,读出存封在诗句里回环流畅、铿锵悦耳的音乐美,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这不仅能让古诗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策略三 大胆想象,读写互彰
艾青说:“诗人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往往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深邃无穷的意境。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出诗中的一切情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诵好诗歌。特别是朗诵格律诗,更需要从意境着眼,因境抒情。
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它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奠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丰收年景,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热情款待客人,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喜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重重山,一道道水。山水环绕,使人误以为是没有路可走了,突然眼前又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村落,怎不令人惊喜啊!
初中英语国培心得体会范文1俗话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最易把人抛”。转眼间,陪我走过很多个寂静的乡村之夜的国培要和我说再见了。有一些收获,有一些感慨,还有一些不舍。
记得很多个寂静的夜晚,我打开国培就可以向全国各地有名的英语教学资深人士学习交流,它赶走了大山里的寂寞长夜,带给我精神的食粮。我觉得,这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编导对教材的精彩解读和分析;有课堂实录;还有耐人寻味无穷的经验之谈。让我得以聆听众多专家、学者乃至国内的数术界权威人士的讲座,倾听他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英语思想方法等。几个月培训虽然很短暂,但却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给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领会新课程的要求
我按照上级的要求,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思维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采用"任务型"的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加快专业成长
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是,我将要带着国培给我的力量前行,针对本次培训认真做好反思,认真整理学习笔记,特别是在下学期开学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上四个版块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把我们在假期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不断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初中英语国培心得体会范文2紧张而忙碌的国培培训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学生生活,收获颇多。在此期间,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完成作业。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努力将专家经验和自身所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现将我参加此次培训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国培计划创新合理,切合实际,是教学工作的及时雨。
整个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专家们的解惑都是针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头病,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可以说是万众所向。在培训过程当中,我一直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我认为,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无论是从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思维上,我们都应该抢先一步,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大家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积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二、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必要。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对于英语这门课程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要提高一线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尤为困难,所以知识的更新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我对这点理解尤为深刻。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板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灵活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深刻的感受到了学生知识的广泛化,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活学活用,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经常清醒反思,而这次专家们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从今以后,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科学、与时代相吻合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更新自己的头脑,这次的培训无疑给我们一次深刻的洗礼。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生动性与合理度。
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多关联生活,多创造情境,多动手操作,多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英语课堂才能变得丰富多彩。
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合理的,有意义的,富有创造力和挑战性的。从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英语无处不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堂单词教学课堂设计中,我将在国培学习中总结到的教学经验和创设思维,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做成课件,先让学生来猜猜他们分别都是谁,然后再一一引入家人称呼的单词。这样一来,学生在一个真实贴近生活的情景中进入到课堂学习,整个课堂设计显得生动,富有趣味性,同时,这样做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训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衷心的感谢此次培训中专家们给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中初中教学一线上的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也对默默无闻一直在关怀和指点我们成长的辅导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正因为有了你们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我们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学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我国初中的英语教育教学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初中英语国培心得体会范文3作为一个初中英语教师,我深深的感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也深深的体会到,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自己的没一堂课,在初一的第一堂课起,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差生,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我们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探究学习自己学习,对 英语学习尤其重要。
如何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英语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英语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此次比赛是由某教育学会组织的,每两年一次,每省一名代表。为了在比赛中获得佳绩,我和其他几位教师已经奋战了将近一个学期。一堂小学阅读故事的英语教学,我们辗转各校试讲已达26次。明天就要比赛了,眼看不断地“口误”,突然出岔的课件,毫无把握的学生,我紧张、慌乱、焦虑,在一片指责声中,终于崩溃了。
可从前的我,开朗活泼,天天乐呵呵;而现在,我表情麻木,眼窝深陷。自从被选为省里唯一的代表参加赛课以来,我已有两个月没有见到孩子了。我现在嘴里的“孩子”,是自己所教的4个班的160名学生。
赛课究竟给老师带来了什么?我看,把课堂当做竞技场的做法,是对教师智慧和创造力最裸的挑战。
借班上课与课前“铺垫”
对明天的比赛,我没法不忧心忡忡。因为孩子是从来没见过面的。一堂好课,往往需要孩子把老师“烘托”起来。怎么烘托,我把希望寄托在“铺垫”上。
在正式比赛中,铺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铺垫,就是上课之前对陌生的学生进行统一摸底、辅导,对于个别课堂中无法掌握的词语或活动,先行积累和演练,为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扫清障碍。
铺垫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工作。通常,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才能胜任。在这次比赛中,区教研室安排了6位教师帮助铺垫,谁巩固词汇、谁巩固句型、谁对学生摸底、谁对疑难进行预设,大家通力配合,有条不紊。
铺垫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经过“铺垫”的课堂,能比正常的课堂积极、欢悦许多,能输出很多众望所归的答案。
赛课非要“铺垫”不可吗?
我知道,不了解学生的教师,是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的。不铺垫,我对学生一无所知,对课堂的互动也一无所措。
专家支持与“团队力量”
赛课比拼的不是个人力量,而是团队力量。这是比赛伊始领导们不停灌输的道理。为我准备赛课的队伍庞大而又缜密。其中,有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市区教研员等,十几位专业人士。他们都是权威的身份和象征,每一位都比正式授课的我资历深厚,经验丰富。
赛课的前夜,学校领导召集所有人员开会,给每一位正式分工:“××负责PPT课件调配,××负责教具摆放,××负责教学反思撰写,××负责预答辩,××负责给学生预热……”大家一丝不苟地按照校领导的指示行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正式比赛包括授课和反思答辩两部分。在练习教学反思时,我大胆地表示了自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在我的教学中,我就想表达 Reading Is Fun这个主题。”话音未落,教研员李老师毫不留情就否了。他面含责备,“一堂全国展示课,你的定位太低了。”
我又小心翼翼地说起自己对“探究”的思考。“探究也不行,太深奥了,后面的答辩随便一个问题你都招架不住。”又一位老师质疑了我。
从此我偃旗息鼓,默不做声。
一堂全国赛课的费用清单
为准备这节课,我豁出去了。光是明天比赛用的课堂用具,就有打印机、备用墨盒、A4纸、硬卡纸、彩纸、订书机、钉子、糖、学生奖品、老师礼品、小音箱、剪刀、胶布等。
这只是一次的开销。我晒出一学期来的花费:给学生复印阅读读物,单色印刷9元一本,一次360元。彩色印刷16元一本,一次600元。前后试讲26次,为孩子印刷的故事书一共花费4000多元。还有各种教具,贴画、卡片、剪纸,给孩子们奖励的“棒棒糖”,共计1000余元。学校另几位骨干教师陪伴备课、说课、评课加班的餐费,也超过2000元。为赛课准备的衣服, 2000元。再加上夜晚打车回家,总数早已破万元了。
不仅如此,学校的花费更是一笔惊人的数目。自从入围名单确定开始,每一次试讲,学校必须请不同的专家会诊、把脉。试讲以来,十几位教育理论专家、语言学家、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走进学校指导,各种接待、劳务费等,数目之大,无法清算。
孩子们被迫参与
离比赛还有两个月,我所教的4个班级,每周18节课,怎么也支撑不下去了。心思根本无法集中在课堂,整天想的就是怎么修改设计,怎么准备赛课。
为了让我全心全意比赛,学校开了绿灯。4个班的教学,先是其他教师轮流代课。然而,时间一长,新课、作业、考试扑面而来,繁重的压力,额外的负担,其他老师也顶不住了。临比赛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学校为我请来一位专职代课教师。
我满怀歉疚。有一次,我匆匆从食堂经过,遇见自己班的孩子。他一字一顿地问:“老师,究竟谁才是我真正的老师?”
赛课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在正式比赛的铺垫环节,借班上课的孩子们兴奋中带着紧张。兴奋是因为有优秀的新老师上课,紧张是因为会被铺垫的老师“分配任务”。离比赛只有3分钟了,一位老师追着孩子的身影不停地跑,手中不时挥舞单词卡。孩子急了,边跑边摆手,说:“不行不行,老师,我真的记不住……”
赛课背后的“制度”与“人情”
比赛终于结束了。我超水平发挥,孩子们非常兴奋,我被评委们一致认为“新意频出,表现卓越”,给自己、给学校、给省里的专家和领导,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我想,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忍耐。不过,我的同事和朋友,我的学校,半年多来,他们夜以继日,鼎力相助,这让我十分感动。
是的,尽管苦、尽管累,我对比赛的感情依旧复杂,爱恨参半。这是4年一次的全国赛事,有的教师,站在讲堂几十年,一辈子也碰不上这种机会。如果比赛获奖,老师的职称和荣誉,如市骨干教师、省骨干教师等,从此就青云直上了。在小学,“做课”、“赛课”都是一种异常重要的荣誉,因为这是职业发展中最公开、最重要的评定,是教师成长中必经的考验。
不过,赛课中无休止的修改和打磨,让我不堪回首。因为场面盛大,课堂艺术被迫变成了舞台艺术。众目睽睽之下,任何进入听众鼓膜和视野的信息都会左右评委的审美判断。视频、音响、舞美、化妆、道具、美术、课件、灯光等,所有这一切,选手们都要考虑。有一位来自北方的教师,仅仅因为麦克风的位置太远了,课堂效果一落千丈。所有人都听不清她的声音。孩子们的情绪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我所在的小学,校长也对赛课心生怨气。“一堂课真的有必要备一学期吗?有必要一字一句地抠吗?这对学生来说到底有何意义?”但为了学校的荣誉,他忍了。“我没有办法超然。省里凭什么把机会给市里,市里凭什么把机会给区里,区里凭什么把机会给学校?”赛事背后是制度,制度背后是人情。“在这个链条中,学校和教师都处于专业声望的最低等级,学校没有发言权,教师更没有发言权。我们除了把握、珍惜,没有别的选择。”校长说。
赛课失真,教育的理想渐行渐远
一场规模盛大的全国赛课,其扭曲与异化正常教学的程度,大家早已见怪不怪。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无一例外都不用粉笔书写,取而代之的是在黑板上贴字条。老师们呈现的PPT课件,其精美和高超的程度,堪比中央电教馆作品。而在所有失真的举动中,最令人忧心的,莫过于教师创造的泯灭。
赛课背后牵扯出多方力量。对于教师来说,职业声望的诱惑足以让全国赛课变成教师职业发展的“金字塔”,多少特级教师,都是这样过关斩将,被大大小小的赛课一路“孵化”出来的。对于学校来说,品牌就是生命线。教师职业荣誉是学校品牌荣誉的核心部分。为此,学校全力以赴,将全国赛课视为学校日程的重中之重。而对于大赛组委会来说,他们擎起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旗,寄望于通过新型课堂的引领,将学科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然而,偌大的赛场上,赞助商、广告商铺天盖地,高额资料费、会务费等,一场比赛也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各种收入,纷纷流入不同人的腰包。当然,除了这三方主体,还有一部分关键的“专家力量”,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把赛课的标准不断向形式倾斜、向技术倾斜、向过度设计的教学创新倾斜,引导着一堂好课的去向。专家、教师、学校、组委会四方构成了一个愈演愈烈的怪圈,共同把课堂推向了竞争、虚伪、形式。
(1.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2.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甘肃武都746000)
摘要:师范院校学生的模拟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基于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重建等一系列提升大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 :师范院校;模拟教学;新课程;对策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37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81—03
收稿日期:2014—11—17
作者简介:龙彩虹(1972— ),女,甘肃武都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龙惠兰(1978— ),女,甘肃陇南人。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学生模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几乎没有彰显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二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较差;三是学生缺乏登台锻炼的实践机会,心理素质不佳;四是教学基本功有待夯实。[1]基于以上这些主要问题,笔者将提出提升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水平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一、提升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水平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重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师学生模拟教学水平的提升首先要以更新其教育观念为先导。每个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过程或相应的实践经历,甚至是在学生时期接受了某位自己最崇拜的教师教学风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已经奠定了其教育观念体系中的‘基本教学框架’”。[2]可见,教师个体教育观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曲折、复杂、艰难的过程,而它自身的“框架”体系又具有这样三个特点:顽固的习惯性、顽抗的排斥性和顽强的同化性,[2]所以,高师学生要改变这样的教育观也并非易事。
教学实践表明,高师学生教育教学观念是否发生根本改变,是否认可、接受、内化新课程理念,并自觉地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其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去把握,去分析、观摩、反思,在反复实践中获得。可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那么,师范院校学生如何更新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呢?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新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施工蓝图,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因而,高师学生必须认识到: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传达的是一种先进的改革思想和指导理念,其目的在于实现我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这种改革是不断深入的;对于改革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消极逃避,而是应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事物,主动学习新理念,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学习中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否则,如果不思进取,将会被现实所淘汰。
2.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模拟教学实践活动,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自我成长。我们知道,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教材的编写都贯穿着素质教育理念,体现着现代课程观。教师如果不更新思想观念,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将很难适应用全新的思想观念锻造出来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因此,高师学生的模拟教学必须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边实践、边总结,边体验、边反思的过程。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高师学生模拟教学实践有效性较差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备课环节,提高课堂预设的针对性,使得教学有的放矢;二是仔细研读新课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准确确定教学内容;三是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四是在总结自己和他人经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五是经过反复实践,最终明确上好一堂课应包含的步骤、基本环节、基本思路与教学重难点,同时,明确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等常规,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三)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模拟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执教者虽然课前准备得非常充分,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一站在讲台上便丧失了镇定的情绪,变得思绪混乱、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哪里还谈得上教学效果呢?可见,讲课是一种精神活动,执教者口语表达效果的好坏与其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
所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即登台时不紧张,在讲课过程中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之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清醒而客观的评估。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自己稳定心理的制约之下从容不迫地进行。虽然执教者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差异,甚至还有某些先天的遗传成分,但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模拟教学训练的实践而发生变化的,可以通过多次登台锻炼和自觉、有意识的培养而逐步得到提高。消除这种心理障碍的方法如下:
一是消除怕丢丑的思想顾虑。针对这种顾虑,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是每个学生学步的场所,不存在谁笑话谁的问题。因此,大可不必有思想顾虑。
二是平时加强训练。如参加诗文朗诵等各种比赛;多与亲近、熟悉的人交谈,懂得心理沟通的方法;多听别人的谈话,从中领悟和学习别人的谈话技巧等。
三是每次讲课前必须做扎实、全面的准备。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欲佳。
四是学会故意“视而不见”。即在初次登台时,故意对学生“视而不见”,这样可避免听众的不良反应给自己带来过多的心理压力。
(四)强化教学技能,增强教学实力。为适应当前高校课改的需要,加强对高师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模拟教学训练,是师范院校课程改革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应该按照技能训练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模拟教学系统训练。
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应该是由基础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基础训练一般包括教师口语训练(包括声音的调控、普通话的运用、口语表达的流畅度等)、态势语设计及其训练、心理素质要求及其训练、板书设计与书写训练等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指课堂教学能力,即课堂预测、讲解、示范、检测、诊断、矫正、控制、教材把握等八种能力。其中,课堂预测、讲解、示范、检测属于初级能力,课堂诊断与矫正属于中级能力,课堂控制、教材把握属于高级能力。对于这些能力,教师未必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获得,但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八种能力。基于此,对高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技能训练应该先从一般教学技能训练出发,强化其教学基本功,这是模拟训练的基础,然后再过渡到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其课堂教学能力。
以下是在模拟教学实践中为强化高师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而提出的基本要求:
1.使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即针对普通话不标准或用方言讲课的学生,要向其强调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普通话运用水平。
2.声音洪亮。这主要是针对教学时声音较小或不自信的学生提出的。洪亮的声音不仅显现了教师的精、气、神,而且使学生听得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口语表达自然流畅。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做到流畅,力戒口语表达中出现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口头禅较多等问题;要做到自然,口语表达的语气、语调、重音等技巧应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
4.仪态大方。这一点重在塑造教师良好的仪表形象。坐姿和站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因此,教师执教时的仪态要端庄大方,给人以美感。
5.有一定的教法。这主要是强调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方法欠妥,就会走入弯路甚至死胡同。
6.板书工整。这是针对个别学生板书零乱且缺乏设计与条理性而提出的。板书规范工整与否关系到教师教学思路是否明晰、严谨且有一定的逻辑性。
(五)加强课堂点评,积极反思,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堂点评是模拟教学系统训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模拟教学中,我们采取“学生先点评,教师后点评”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当众点评的胆量与自信,又训练了学生瞬间组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有针对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地表达自己见解和看法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课不对人”的直言不讳的点评精神,又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先听课、后评说的过程有所思、有所悟、有发现、有交流、有质疑、有反馈。
教师最后的综合点评致力于提升学生思想见解的深刻性和高度概括性,使学生能从理性的角度认识课堂教学的实质。最终,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对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要有“我”的存在。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教材观。教师要摆脱传统机械论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上不要总是将其定性为某种绝对的真理,只能接纳与服从。需要改变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与依附的现状,即“教教材”的现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的观念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材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教学材料与课程资源,是师生展开教学对话的文本与媒介,其开放性、生成性、整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当教师确立了新的教材观之后,将由原来被教材“奴役”和“束缚”的状态走向解放与自由,教师的自主性将得到释放,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有了“我”的存在。
其次,对文本要有“自我”的解读。如果没有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经验的融入,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学价值与意义将无法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教师树立“用教材”观念的前提下,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诉求,灵活、变通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利用和改编,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教师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教材文本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用教材”的前提是“理解文本”,即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教学中要多一些创新或生成性的内容。教学中的创新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创新的课程思想和教学思想,主要指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对教材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度是教学创新的源泉和根据,包括教师对学科的性质、结构、要素、知识、能力等问题的重新认识。因而,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离不开对教材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教材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因此,教学内容的创新与生成主要指教师能否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而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教材的隐性内容通常包含在习题、思考题或实验中,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对教材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三)促进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变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工具和媒介。适切性的教学方法是指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等相适应的高效、先进、切合的教学方法与方式。要促进教学方法发生适切性变革,必须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地尝试、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与方式。
实施新课改以来,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灌输式、填鸭式、机械式教学等仍在课堂中居于核心地位,很难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观念与行为的关系存在着偏颇的理解,这必然会影响到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许多教师以为课程改革等同于观念改革,而忽视基础条件和方法,将课程改革停滞于观念的层面,造成观念与行为在事实上的脱节,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尝试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传统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确立多元与综合、平衡与协调的教学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未来教师成长的适切性变革。
[
参考文献]
[1]龙彩虹.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3(12).
[2]徐同.二谈“理论与实践结合”[J].阅读与作文,2006(5).
[3]钟起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关键词] 转换 角色 探究 真理
《新课标》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对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师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大的难度。从 实施课改以来,我们开展了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研究,通过学习和实践,收到了初步的成效。经过反思,谈谈我们对一些问题的体会。什么是科学探究,进行科学探究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如何在变革中发挥作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何开展,进行科学探究应注意哪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 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原意是指科学工作者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因此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念,领悟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二、进行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仅仅教学生掌握知识很显然已经不够,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它体现在:教学只为高级中学选拔人才服务: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评价学生的统考成绩;只注重议论学生的过去等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者的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传统的基础教育带来的弊端日渐显露。而现在的《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和学习素质的形成,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使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三、变革中的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以致于教师的话成为真理,即使是错误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被扼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教师应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下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成为这一伟大变革的实施者,还给学生一片科学的天空,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着、组织者、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合作者,不能越俎代疱。探究教学应紧紧围绕假设的提出和检验来展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各异,认知水平有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形成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假设。对此,教师不仅不应当加以限制,反而应当大力提倡和倍加尊重。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才有可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才有可能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的探究学习,经历曲折的探究过程,并由此获得各方面的最佳发展。如果教师因种种原因不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为走捷径,帮学生安排好探究的路线,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那么学生所经历的就不是真正的探究,其想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从而也就失去了开展探究教学的意义。
四、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物理教学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之间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综观按《新课标》编制的各种版本新教材,不难发现,规律结论不再直接给出,而是要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教材既有“小探究”,又有“大探究”,而且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应把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环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这七个环节?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提出问题
教师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新颖别致或联系实际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此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一个引导者,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能让学生跳一跳尝到果子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若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有一定差距,学生还不能提出与内容贴切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但应尽可能地展示发现问题的思路,渗透发现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从身边熟视无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这一环节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对于体现学生日常概念或理解的各种假设,无论多么幼稚可笑,教师都不要轻易作出否定或肯定性的结论,对学生进行压服。但猜想和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测,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观察有关的实验现象,然后再由学生做出猜测与假设。只要猜测符合逻辑,都应予以肯定。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决不可代替完成,或照课本“照方抓药”,这样就会失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设计、计划能力的好机会。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各小组在讨论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完成这一环节。当然各个小组会出现不同的方案,切忌一棍子打死,即使有小组的方案是错误的,可以先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品尝失败,然后再去探求错误的根源。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掌握本领。
4、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由于学生的日常概念能成功解释他们的经历,并与其他有关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相当顽固,很难发生转变。事实上,科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使学生的错误观念发生转变,还是在其日常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都非易事,需要有大量事实或证据作支撑。这要求探究教学时,不能对学生进行压服,而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证据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或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养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分小组依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各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团结协作,共同分享失败的酸涩与成功的喜悦。决不能只是少数人包办,多数人观望。
5、分析与论证
这一环节首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猜测与假设的求证上,既证实,也证伪。否则就会失去科学的本意。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只要结论合情合理就予以鼓励。当然学生在分析已得数据和现象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甚至不知道如何分析,或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历和经验,得到与该证据无关的结论、与事实相违背的结论。这就要求:一方面学生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学习他人的科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分析证据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分析方法的训练。
6、评估
评估是探究活动的不能缺少的环节。此时问题的结论已经得出,因此往往被学生忽视。评估是从严密的角度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重新审视的反思过程。评估是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找出差异的原因,通过评估,使学生注意到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这样可以完善探究活动,使其更深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养成良好的评估习惯,在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7、交流与合作
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以小组方式进行的,要求同学之间要进行合作与交流。交流与合作不仅仅是在探究活动的最后环节,我们将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我们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环境,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扬长避短,共同进步。在实际操作中,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证据及结论,向全班报告,由听众进行质疑,被质疑小组答辩,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对探究的过程、制定的计划、操作的步骤、收集的证据、分析和论证的过程进行修改和完善,取得共识。此环节教师主要负责好组织工作,适时予以点拨。
五、实施探究活动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科学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教师给予帮助,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2、开展科学探究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比较薄弱,我们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探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要求由低到高;探究的程序从不完整探究到完整探究;教师的指导由强到逐渐减弱。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起步时要领着走,扶一把,然后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合理选择科学探究活动内容。
科学探究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和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因此要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的难度是不一样的,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因此,科学探究活动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范围、层次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地条件;同时探究必须是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和教学中可能做到的,即可以和可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不可能都是探究式的,这既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物理的最初阶段,应该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可以在容易出现困难的环节给予提示;而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认识。整个探究活动中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4、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身的体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物理知识,获取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学生是否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成为探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改革评价制度,不以统一或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采用能反映学生真实表现与个性的评价方法;第二,消除权威对学生自信心的不良影响,改变唯上、唯书、唯师的传统文化氛围,创建重争鸣的校园文化;第三,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消除独断、专制的不良作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表现,乐于标新立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里养成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习惯。
5、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只能是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而不能“越位”。
教师在活动中只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信心支持,帮组其独立完成探究活动。而不能为了赶时间、赶进度,代替学生完成某些环节,使学生失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机会,也就达不到科学探究的目的。
6、教师自身应加紧“充电”。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师生;互动
一、良好的教学开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
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千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人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二、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共同培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
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
这些作法不公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教学氛围需要师生共同营造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
例如在音乐课上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音乐课堂上激励学生上台表演唱,准备一些奖品鼓励大胆的学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采用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起齐奏、合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不是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记得有一次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热闹场面的一幅画;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又富有创意。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趋力。初中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学生的如此多的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
实践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科学的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用激趣求异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自主探究感悟音乐的内涵;另一方面,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多开展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提高探究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古典文学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Reduc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ollege Chinese Textbooks
WANG Hongmei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plight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ers proposed tools and the times of the strategy emphasizes language education, nowadays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batement all components of classical and ancient poetry, replacing practical writing, Pearls of Wisdom when text or network works. This trend despite an increase in university language operability, but also makes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rack toward the fast food culture, from its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al essence" of course positioned lopsided.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自1978年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在全国高校重新恢复至今,大学语文已走过了四十几年的历程,然而它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仍不确定,很多学校依旧徘徊于开或不开的抉择中,开设了这门课的学校也面临着它到底有多少功用和成效如何的质疑。大学语文进退维谷的命运,进一步说明了在重利益轻情感、重技能轻人文的时代氛围里,大学教育在传递人文知识、传统文化方面的失利。
大学语文需要改革,然则改革应何去何从?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要突出工具性和时代性,即语文教育要与专业学习、学生爱好、现实生活、地方文化相联系,才能找到出路。①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时下产生的一批大学语文教材,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自编教材,都大大消减了文言文、古诗词的分量,代之以应用文写作、时文选粹、网络作品、地域文学。以笔者所在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为2011年版校本教材,分学习篇、毕业篇、生存篇、情感篇、智慧篇、家园篇、娱乐篇和毕业生常用应用文写作八个部分,其中娱乐篇包括二人台剧目、小品、相声和歌词,而其它篇章的文章也有一半为网络作品和时文选粹,知名文学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只占到整本教材的四分之一,文言文和古诗词只能占到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的古文中又有一半不是必讲篇目。这样的一部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也隔断了学生与古典和经典的对望。
可以断言,如果继续循着“用什么,就学什么;不用什么,就摒除什么”的道路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短信、产品说明书、QQ聊天记录等大概都可能走进大学语文课本。
在经历了广泛的讨论之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已经基本确定下。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陈洪教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相关”、“它是在高校开展母语教育的主要方式”。②换言之,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伟大使命。
古典作品无疑是中国语言的根基之所在、民族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中国文献,99%是用文言记载的。说得直白些,中国文化本身就存在于文言之中。文言文使用的本身就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几千年来,口语不断变化,而记载文化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永远不变,用文言文写出的文章,世代传承,千百年之后看到,还是能像跟古人对话一样清楚明了。这样的语言,避免了对文化传统的继承的中断或者误解,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一样,高等教育的受教者和施教者可以都无视文言。现在的大学生古文功底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次“古代文学”课程的监考让笔者记忆深刻,其中有一道题是要将“求,无乃尔是过欤”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同学答成:“乞求,我和你谁对谁错?”有的同学答成:“我错了,求你原谅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尚且如此,更遑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讲,文言文比外语还郁闷,因为字基本都认识了,可却还是不知所云。可以推想,如果任此下去,再经两代,文言文将有失传的危险。
五四催开了民族主义之花,也彻底终结了文言文的历史,其中之利弊得失,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群星璀璨,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黯然失色?为什么民国时期一个小学生的作品,今天的大学生都看不懂?为什么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每况愈下?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当代国人失去了“文言”的浸染。没有了文言,我们的语言和书写变得游离无根、进退失据。网络语和流行语的夹击使语言芜杂而贫薄,而语言一旦芜杂,智力与创造力,顿成空谈。
笔者在求学期间,有幸做过词坛大家叶嘉莹教授八十寿辰词学研讨会的听众。与会期间,九十岁高龄的数学家陈省身赋诗一首,并饶有兴趣地与诗词学专家们就李商隐的《锦瑟》进行切磋;八十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也用英语献上陆游的诗句表达庆贺。在这些大师的身上,我们看不到文理的、古今的、中外的截然的界限。也许正是这样的情怀,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汉语又是一个整体。自古以来,识文断字与通晓文言从来都是一个涵义,不通文言也能称会汉语,是现代人偏颇的定义。
大学生已经错过了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时期,但是如果因为他们基础不好或不愿意学,所以学校就不教了,那就是讳疾弃医。我们应当做的是亡羊补牢,站稳大学语文这片语文教育的最后阵地,也许我们并不能通过为数不多的几节课就让学生们在文言文里自由徜徉,但至少要向他们传达出文言的重要和可爱。有了这个意念,以后的岁月都是弥补的时机。所以,大学语文教材里必须保证文言文的一席之地。
当然,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学生不爱学文言文最关键的原因出在老师身上。大多数老师中国历史不通、古文修养也差,只能是照本宣科,解释字词语法,死板而凝重,又怎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之情呢?
笔者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也有这样的感受,笼统地去说一个作者很伟大,一部作品很神圣,并不能让学生去亲近他(它)。比如讲李白,学生都知道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是大家对他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可是当你详细介绍他的身世,诉说他的飘零,他的孤独,他的高傲,而《静夜思》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家乡在何方的人在思念梦中的家乡。当你有些哽咽时,学生的眼里也泛着晶莹。
讲授文言文更需要感情,在经历了千百年之后,唯有感情的线,才能建立起今古的关联,让不同时代的人去相知和相通。在大学语文的文言文讲授中,我们应该注重这种感情的传达,因为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后一站,琐碎的语法学习和字词解释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对古人、古文有了兴趣和感情,他们长期以来对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才会逐渐释然,也才可能尝试着主动去阅读,而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字词语法的障碍也就不攻自破了。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做的,就是把学生领上这条去繁就简的路。
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言唯一的生机。大学语文教材必须给文言文以足够的重视,而大学语文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向学生传授古典文化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课程定位。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