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4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研究性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 课题 导航 深度和广度 评价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能力的研究”课题是我校申报的一个省级课题,研究时间是两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高中必修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部分的内容。我校实施此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达到最省时、省力,最高效的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力求将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挂靠起来,以此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说明
1.1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探究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1.2 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准备阶段(问题准备、心理准备),实施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计划,准备研究材料,收集资料,进行实验并获取数据,处理信息资料和数据,制作图表,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和证伪等)和总结阶段(撰写报告,答辩,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研究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每一个阶段的每一次活动都必须做出记录,通过记录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品质、智力水平、管理水平、合作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本》上留下探索的足迹。
2 教师有效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个学分(我校根据校情制定的学分赋分方案是高一、高二各完成一个大课题研究,高一7个学分,高二8个学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参与新课改的教师都必须承担指导的任务。
2.1 课程选题的确定应当合理、科学。
2.1.1 选题存在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仅是研究的课题,还应包括我们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向。所以一个题目的选定是我们着手研究工作极其重要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一个好的课题就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成功的方向。所以选题一定要正确、恰当、合适。
2.1.2 确定研究课题的指导策略:①关注社会热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课题。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身边发现可研究的课题。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选题的可行性。
2.2 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各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例如调查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安排组员的分工,如何和陌生人沟通,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协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2.3 注重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的许多特质(比如性格、气质等)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2.4 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指导策略。
2.4.1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定位。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完成后,以评审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关注学生调查报告或论文、演示文稿或网站的制作与演示效果,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信息素养,获取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2.4.2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形式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在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更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选择,而是为了促进;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激励。发展性评价就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建议采用发展性评价体系。
3 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专题类研究性学习 策略分析
研究性学习的288个课时应如何合理分配给各学科?它的评定和打分的对象是谁,如何评定和打分更科学合理?这都是当前高中科任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自身的特点,让我们分析一下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整体规划与学科分解策略。
一、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要求全国各省、市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使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可以主动地获取、灵活地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进行确定专题的研究。它也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实施的计划中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必须达到288个课时。
作为以一门以课题或项目研究为载体的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它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它的内容是在生活中如何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二、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有以下几点。
(一)288个课时应如何合理分配给各学科
一些学校花了很大的精力只注重对外的大力宣传和展示教学成果,却忽略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不够,因为一般只是少数年级或少数学生参与。目前,数、理、化、英、生、政、史、地、音、体、美、信息技术等科目是高中生要接触到的,可一般的学校研究活动时间、地点、内容都没有落实到科任教师和学科教学的课时和计划中。所以,288个课时应如何合理地分配给各个学科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语文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起码需要30个研究性学习课时。
(二)研究性学习的评定和打分的对象是谁
研究性学习学分在新课程设置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高中毕业生必须在三年的选修中至少拿到6个学分,要达到116个必修学分。作为必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就高达15分,而语文、数学、英语那些学科只占用了剩下的10分。指南倡导,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社区都可以成为评价者。
(三)研究性学习如何评定和打分更合理
15个学分实际上真正落实在语文学科上有多少分,怎样分配才有教学特色呢?对此,我们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例如,对于高考生而言,作为必修课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在什么时间结束?相对于学生而言,在三年的高中学习阶段,具体参加与研究几个课题的数量为多少?一个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应该研究几个语文课题?
(四)高考试卷如何体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定
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家长和学生以及普遍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和高考成绩,都不注重学生平时的动手以及综合能力,造成了高等教育存在的“高分低能”不好现象。我建议将研究性学习的成绩、鉴定以及成果列入高考考生档案和附件中,这样利于课程更进一步的实施开展。
三、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与学科分解策略
为了全面落实师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教育部门做好必要的组织建设和统筹协调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抓好新生的入学工作,做好相应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三年规划。关于研究性学习学分的量化可以如下: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每门学科各1.5分,剩下的1.5分由各科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加分。
(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对象与实施步骤和策略
高一年级:一般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属于知识探究类型,可以在学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促进学生获得学习经验以至围绕模块学习形成学习报告,教师可做进一步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高二年级:只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准学术研究类型,可以在学科延伸中落实研究内容。
真正为学生减压,教师就得适当地对新课程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和删减,宏观把握教材内容,具体合理地安排课外和课内的学习内容。
高三年级:只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研究类型,可以在学科延伸中落实研究内容。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可研究的事物无处不在。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方案,并深入开展活动。在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客观调查和比较问题,效率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只要健全我国的教育体制、评价机制、改革教材编写等,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会更进一步地得到全面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教师要切实履行好设计者的义务
1.1 设计疑问,激趣。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学生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的,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一定要有应用价值,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例如:研究所在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会喜欢做。
1.2 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氛围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知识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找,困难也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
1.3 设计探究的情景,模拟研究的过程。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的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景,让学生充当科学家,去经历科学地发现过程。例如:经常找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同学谈研究方案、研究进程、结论和心得体会。
2.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
2.1 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好新的教学形式。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敢于打破旧的班级授课形式,组织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去了解问题,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课题有多大,课堂就有 多大。
2.2 教师要组织好各类学术活动。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学者专家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通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还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对学术活动的神秘感,增强完成研究任务的信心。
2.3 教师组织安排好各类活动场所。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因此,行动计划一定要写好,人员组成和活动顺序要安排好,尤其要把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解决掉。
3.教师要自始至终做好全面指导工作
3.1 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农村的学生可拟订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郊区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 ,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要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者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它也指明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解释:“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在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解惑授道”来引导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又在实践上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来验证问题的假设,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个性塑造的和谐发展。
二、高中美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1.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类智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观点,把智力结构归结为九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能力相互间是独立的,但由于受到环境和教育以及遗传或性格等影响,又会使不同方面的智能形成各自特点,在成长过程中突显智能的优越性和差异性。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质,并适宜地开发其美术方面的智能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以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通过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研究活动来更加了解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体现。美术可以与历史、文学、音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只要学生对某一个方面有兴趣,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同样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与社区活动、合作创作、交流汇报等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随着20世纪初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的诞生以来,逐渐显示出研究性学习是一场以合作为方式、以实践为手段、以网络为平台的学习方式革新,显然它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探究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应怎样学。在美术教学中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知世界,掌握艺术表现的方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学生“实践――感知――思考”的整体学习。学生除了可以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和设计,还可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工具进行摄影摄像。他们对搜索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最后把经过筛选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重新组合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把学习成果实行资源共享,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团队交流协商互助的意识。
三、加强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的环境背景下,美术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传授者,网络资讯的普及使得学生获知的渠道变得四通八达,因此美术教师要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就必须加强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职业角色,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开展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性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中来,师生之间应该体现出“对话”的关系。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面对疑惑时能给予启发和指导,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尤其是关于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更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应该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提出并经过筛选等方式最终确立下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地点也不一定都在课堂上,反而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更能体现师生对资源的优化能力,美术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专门用于交流讨论的网站,那么必定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在网站里大家可以把研究成果分阶段共享,对有效的信息资料也可以互相传阅和讨论。
2.完善对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由于美术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与社会、宗教、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文化发生普遍的联系,加之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包括绘画、雕塑、摄影摄像等不同种类,决定了在美术领域有丰富的可研究资源,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手法也比其他学科更多样化,除了常见的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绘画作品的评析,还可以制作手工艺品、设计海报、拍摄DV或制作小电影等。一些高中开设美术研究性学习时虽然体现了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却只是注重研究的结果,单纯从研究课题的选题新颖与否、作业表现形式创意与否等作业质量角度来评价学生,使得评价的标准仍然停留在“书面”的层面上。由于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一般是以合作的形式组合,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投入等量的努力,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全面的智能,所以才需要教师因材评价。有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种对待自评和互评“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就更应该加强学生在合作中的自评和互评的时效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的全面客观性。不仅学生本人要认真进行自评,还需要组员之间进行匿名互评,从对待研究课题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投入程度,到合作期间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能力。通过书面形式把这些相对客观的评价汇集上交给教师进行审核。教师要善于用学习记录或成长记录袋等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注意对评价的反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再请代表对本组研究情况向全班作汇报,最后教师再作总结。
3.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学习的途径也应是多元化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把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我们提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由于高中生对多媒体技术并不陌生,因此除了言语表达,他们还可以通过软件制作、摄影、录像、幻灯、制作电子杂志等媒体技术来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如利用投影把研究学习过程的笔记原版放映出来,或者利用录音录像把采访调研的片断剪接编辑成片等方式,让多媒体把同学间共同探讨问题、走访调查时的片断都变成汇报共享内容的一部分,使得老师和同学评价时可以更全面综合地分析每个同学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前期投资估算的重点
建设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前期投资的估算就是对整个项目进行一个大概的考察,通过对成本的估算,可以判断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判断建设项目是否值得进行,所以为了能够将整个系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透彻的了解,应该分析建设项目前期投资估算的几点重要问题。1.1项目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在项目建设的前期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相关标准和规定的状况下,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研究。项目在被提出以后,就要对该项目设计各种合理的设计和计划,但是一些建设企业通常会通过招标的方式将这一项目交给他们可以信赖的企业去完成,或者是通过各种工程公司进行分担工作。为了能够找到可以信赖的企业,需要在要求公开的条件下进行公平公正的招标。招标工作的进行与造价估算工作密切相关,因为建设项目在招标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项目,还要在同等的条件得到最大的项目利润。除了进行合理的估算,还需要准备各方面的前期工作。比如说合理的设计、采购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参加招标单位的资料进行收集,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对这些企业进行合理的招标。同时还要在这些基本工作的基础上,做出项目的可研究性的报告,包括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出面风险的应对措施等等。在所有的条件之下,选择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好的建设单位。而且在不同的工作内容之中,还要对项目成本控制的重点难点进行一个合理的分析。1.2可行性报告的分析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包括一些重点的建设工程中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等等,在研究的时候要把这些常见的问题考虑内。在目前的社会中,很多的开发单位一味的追求项目的进展速度和利润,所以在可行性报告中会出现很多的疏漏,仅仅借助一些网络上的内容进行研究,并不去进行实地的考察,这样的报告在实际的项目建设中最容易出现资金方面的问题,因为实际情况与可行性报告的差别会使建设项目所使用的资金大量的增加。可行性报告中还应该出现一些对工程投资的合理估算,这一过程称之为编制工程造价,编制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实地的考察,这样才能够得出最接近实际工程的造价。编制的造价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之上的进行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低成本,而是在合理的基础之上项目造价的估算,成本控制也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2建设工程前期成本控制的主要举措
2.1决策阶段。建设项目投资的过程中,项目的决策阶段是最重要的,所以为了能够将这一建设项目顺利的实行下去,需要在投资决策这一阶段中进行合理的工程造价,同时应该给建设标准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尽可能的对工程建设的地点、所使用的设备等等进行合理的考察。因为建设项目地点、设备的选用以及配套设施等等方面的内容都与具体的工程造价有直接的关系。项目的决策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对工程建设中的科学的控制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项目之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一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则对今后的工作有着严重的影响,因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工程建设和成本控制的重要基础。所以建设单位在进行编制投资估算的时候,根据切实可行的研究性报告以及项目的建议书进行编制,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其次通过实地考察之后再编制相应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最后要注意的是投资估算中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积累。2.2计价标准。在现代阶段,很多的编制范围因为计价标准的不统一,所以在编制的结果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编制单位取价的标准往往是按照国家的标准计价或者是一些往常取价的经验。如果是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取价,通常结果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对整个建设项目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只是按照国家取价的标准进行的话,就会对投资估算产生同样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很多地区都出台了一些符合本地区的相应的调控政策,尤其是在进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攥写的过程中。而且还应该考虑建设项目的具体地点实际的情况,因为实际的情况不同,具体的实行方案和相应的造价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编制,可以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化解,从而将整个工程的可行性提高,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研究。2.3科学化人事管理。现阶段很多从事前期工作的编制单位,缺乏专业型的人才,通常一本可研只是单独的一个人全权负责,这是不专业的表现,在工程咨询过程中,我们应该各专业都有相对应的专业人员,这样才可以确保工程咨询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工程投资的准确性,方便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的控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配备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并按照国家要求,对各专业编制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把关工程质量,严格控制工程投资,避免缺项、漏项及错项等现象的发生。
3结论
在建设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相信通过对建设项目前期投资估算与成本控制探析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
作者:周金 单位:广西嘉和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林晓枝,蔡雪峰.工程建设工程成本风险分析与管理[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1):237.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历史教学 功能
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另一位西方史学家高脱曾说:“历史需要艺术家的天才,科学家的组织与分析能力,研究者的敏锐与勤奋,以及哲学家的真知灼见。”这都说明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
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激发思维活力,拓展思维天地,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他认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发现问题出发。因此,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问题抛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处处设疑、时时释疑,使其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本质的认识,提高思维能力。这一方式从以往的课堂问题讨论法演变而来,区别是问题的可研究性,即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更宽阔、更深入的层面上了解和认识学习的难点、重点,而且由此可以学习到初步的史学方法,懂得历史需要探究,体验探究需要反思,感悟反思需要质疑。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性和更大的自由度。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如在学习《德日法西斯化》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已经自学过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化的进程。那么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美英依然保持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而德国和日本却走向法西斯化,原因何在呢?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有关内容思考这一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大胆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理性的世界里自由地驰骋。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的发展必须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人类历史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此历史要全方面反映人类物质创造的历史和人类神创造的历史。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还要求明确历史教学是培养而不是仅仅灌输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品格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以宽容和乐观期待的态度,让教学效果产生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要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挖掘历史,续写历史来发挥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吸纳,并升华为人文精神。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的教学策略,讲究史学观念的多维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教养的示范性。思维训练中要重视对课本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基础知识框架,使教科书中的文字知识“活”起来,也要注意知识向课本外的延伸,将书本知识与书本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适度引进新材料、学术新观点和新研究成果。在课本观点之外,让学生听听“另一种声音”,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历史事物形成的完整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在发展能力的同时,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搜集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还可组织学生讨论,内容可以是课本知识,也可以是课外知识,如笔记、读书心得、调查报告等,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在讨论中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辩论中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中融合了“人文性”的历史教学,就使课堂有了生机、有了活力。让我们再多些人文的精神,让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相伴他们终身。用《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说:“历史由人来创造。当你理解了人,你就能完整地、丰富地生活。”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一位中学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他将苹果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结果学生画得很像老师画的苹果。而美国的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是这样的:他每人发一个苹果让学生画,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得不像苹果,第二次画得有点像苹果,直到第三次才画得像苹果了。以上实例体现了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的是强迫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共性教育;美国的教学则重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我们只重视对学生的共性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只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却看不到活生生的学生的丰富情感。学校如同加工厂,将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加工成模式化的产品。缺少个性发展、缺少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性、独立见解和开拓能力的人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的角度去获得成功。新课程提倡转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化。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究,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阐述独到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足迹。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方面地开展研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玢.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2]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3]李军.素质教育改革更应注重人文精神.江苏教育研究,2000,(3).
一、石油工程地质勘测的方法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石油工程地质勘测、地球物理勘测、石油工程地质测试、石油工程地质长期观察等等。在注意其有用性和和适用性的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沿线的地质条件,并且坚持点面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总体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与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石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测试等方法进行观测,为地质和施工做详细全面准确的信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石油工程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难以有效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更要求地质勘查要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二、石油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分析
(一)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质量问题:总结地质勘查,可以看出明显地问题就是:石油工程概念模糊不清,勘查的重点内容不明确,没有针对性,方法落后或者不适宜;选定的石油工程地质分析所使用的理论、计算公式都与现实实际有比较大的不符,所适用的物理意义易混淆,不清晰;勘查报告里的地质条件不能够清楚地表达,重要的地质石油工程没有明确的界限,论证也而不能有力地反应提出的问题,问题漏洞或者结论性的错误,甚至有的没有报告结论或者没有充分地勘查就妄下结论。这些问题通常导致石油工程的审查批示工作不能够一步到位,拖拖拉拉,耽误建设时机,即使开工也会使得石油工程建设后患无穷,这种情况的后果难以想象。
(二) 石油工程地质勘察周期: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从石油工程地质的勘察到地质报告的上交,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即一定的周期。但是缺乏这些常识的例子还是存在的,比如:缺乏前期的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基础性的研究,但是一经达成项目就要要求马上写出地质报告;还有些石油工程刚刚提交了可研究性报告,就被要求立刻提交初设报告。这些情况一般多出现在地方性的小型石油工程中,国家性的大型石油工程几乎没有这种不严谨、不负责的懈怠的现象。没有充足的研究周期会使得石油工程设计的地质条件不清楚,造成投资难以控制,施工时问题重重,多次修改或者重新制定方案,以及对于承包商的巨额赔款等严重的后果。还有可能为后来的安全问题埋下隐患,造成重大的石油工程事故。
(三)规程规范的问题:在石油工程建设的是否规范、符合规定这一问题上不合理现象还是很多,甚至出现混乱的场面。例如:在设计阶段,水利系统和水电系统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其相应的规程规范也是不一样的。经过约十年的编写与不断地报批,在一九九九年国家才颁布了相关的标准 《水利水电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由于我国在勘测的程序以及应用新的技术水平上都已经明显地差当代的发展的一大截儿,所以这个颁布还是不免会很难把握、实施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才能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勘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地质分析结果和报告。其准确度以及深度都是难得的。想要培养一个地质专家,具有石油工程分析能力的能够应对复杂地质问题的真正的地质专家是极其不容易的。所谓的两三年的加强型培养即通过两三年的的集中专业培养就有会有真正的精通地质的人才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大量的实地考察研究以及实践的指导、自身的敬业爱业的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地质师的,还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交叉性学习和渗透。
(六)技术管理问题:在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技术进行管理。最近几年来很多单位所提交的勘察设计报告并不是地质师亲自写的,编写报告的人员中也没有地质专家来负责,或者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石油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石油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育科研又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教育科研,理应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目前,在我们教育系统中教育科研的现状与问题是:科研兴校风起云涌,各种课题雨后春笋,所谓专著大同小异,各类评选此起彼伏,随波逐流雾里看花,好大喜功应接不暇。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探索少,现实教育问题的创新研究少,用来指导实践的行动研究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正在发生偏移,积极性降低,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受到怀疑。为了改变科研现状,我校从“要转变观念,要变革程序,要广泛参与,要注意引导,要强化管理,要激励上进”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引起全校教师的深入思考。通过聆听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黄宝国校长和吉林师范大学李元昌教授的报告,我获得了很大的启发,联系学校实际,我认为学校的科研要真正体现它的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和积极参与性,应提倡从问题中产生科研,在问题中找课题;课题应追求真、实、小,具有针对性和可研性。要在教师中大力提倡微型科研,学校各主管部门应着力抓好以下四点工作:
一、选准微型科研的切入点
学校认领课题时必须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学校普遍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在研究时可以借鉴李元昌教授提出的主题教研的形式,即分主题形式,把课题分成若干个微型子课题,使每个子课题既是一个独立的课题,又是一个合作的课题。每个微型子课题的切入点要尽量小,要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定期组织微型子课题研究交流,要发挥团队优势,达到优化大题为小题、破小题通大题的目的。通过搞微型子课题研究可以让教师更容易找到研究的方向,将大课题的思考与研究放在了日常的教学中,让教师明白搞科研是自己的事,并且体会到搞科研就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揭开教育科研神秘的面纱,克服那种一说到教育科研就觉得不得了,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有时为了结题过关,搞一些面子工作,没有体现科研的研究性、疑难性和科学性。通过搞微型科研让教师自己去捕捉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体悟到问题就是科研,问题就是课题,教育科研的目标就更明确了。
二、重视微型科研的关键点
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岗前和脱产培训,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在岗培训的教学研究,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地变革教学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真正的成长。可以说,教师能否广泛参与是决定微型科研成败的关键。所以,学校应充分重视这一关键点,通过搞微型科研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愿意留心发现自己教学中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鼓励教师参与到研究和实践中去。有了问题就有了研究方向,就有了动力,克服了搞科研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让教师体会到科研是自己教学中一件必须完成的事,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三、涵养微型科研的生长点
微型科研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微型子课题的生长性和实用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低下头研究和探索这些现实问题。比如,我校以备课组为单元的教师挂钩相互听课、评析、反思的教学行为研究方式,每单元的教师挂钩互动,每学期相互听课10节以上,并做到“即时教学问题”成小的研究课题,及时采取行动研究和实践。这种以备课组为单元的“真、实、小”的日常问题研究即小课题研究,也就成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有效行为,这种以备课组为单元的校本教研以其解决问题实效性强、获得效果佳而有效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备课组活动的立足点是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生长点是教师理念的转变,教师之间的互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它的基本流程是:深入课堂―发现问题―提出困惑―形成小课题―研究对策―教学实践。这种微型科研的实用性体现在:科研必须有用,能在教育实践中有推广价值。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地教学。通过这种小课题的探索和实践,使教师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使一些理论得到了认证和实践。通过推广使用,让其他教师不走同样的弯路。同时,让教师体会到科研对自己的教学是有益的,让更多的教师在科研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也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改变微型科研的支撑点
微型科研的管理要变权力管理为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比依靠人重要,要积极修改、补充、完善,制订相关教科研管理制度,如区校级小课题立项制度;每学年、各学科小课题申报和教师小课题中的子课题申报制度;校级课题每学期末中期汇报制度;市级以上课题,主管科室每学年末校长办公会汇报制度;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及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对微型科研的管理进行阶段性监督和检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通过奖励制度激励上进,调动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
总之,在学校提倡微型科研,能够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在交流中提出困惑,在困惑中形成小课题。通过“你”的教学实践加上“我”的教学思考,就变成了集体思想的结晶,在行动研究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螺旋式的上升与发展。这必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品位得到上升,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实体理论;合并会计财务报表;编制理论观点;国内发展
一、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这个概念最早是USA美国会计界著名学者莫里斯・穆尼茨所建议的,并经过USA美国会计学会在1994年出版于《合并报表的实体理论》中[1]。概念上,经济实体理论是合并理论的其中一种,经济实体理论是实体论的一种延伸,于企业集团而言,它是集合并会计报表的最终目标、编制的方式方法、少数股权性质、合并的资产计价额度、合并利润的计量方式和企业集团中还没有实现损益抵消的合并报表编纂方法的总体原理和理论。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至今十五年有余,我国企业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参与激烈竞争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的借鉴和全面的分析国际会议惯例。从信息索取方面而言,合并会计报表的编纂过程中,充分满足囊括母公司众多股东在其中的一切信息索取人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而就我国目前经济状况来说,母公司众多股东的信息需求繁杂而量大,按照母公司编制的合并报表基本忽视了其他报表的使用者知情权利。我国的会计关键定义为把小批股东的收效权利作为合并关键体现中合并净利润的一个调配项;把小批股东的权利作为合并股东的权利一部分,在实体理论的大概念下,小批股东的权利就是合并股东权利的构成部分之一,而对合并的主体来说,小批股东的权利并不能作为合并主体的其中一项职责,也不会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所以说,小批股东利益的损失非但是单一的费用,对于合并主体体现的合并利润而言,它是一项调配措施。企业集团里各公司交易还没有实现的损益抵消而言,实体理论中要求效果为百分百的抵消,却不是按母公司的持有股份比例来抵消,这样就很大程度上的抑制了企业利用集团内部关联贸易来操纵利润的问题产生。
二、经济实体论下财务报表合并的优缺点及国内发展
实体理论可以称为主体理论或者是经济实体理论,实体理论是用企业为主体所开展的理论。实体理论的观点是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关系是操控和控的,跟所有权理论观点的具有和被具有观点不同,这就标志着在实力理论观点里面母公司可以全权支配各分公司的全部资产运作,更有权驱使子公司的全部经营决议和财务调配。这样,母公司和子公司在产业运作、经营过程和财务决策等方面上就成为了完全独立的,在最终的所有者是一致的,这个一致就是编纂合并会计报表的主要方面[2]。以实体理论为准基编纂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实体理论倡导采用完备合并法编纂合并财务报表,其中全部资产和债务均按照市价反映,无论各种资产的重新估价均要对应整个集团企业,更是囊括子公司的小批股东权益,母公司和子公司间的交易和他们还没有完成的损益,都全部给予抵消;其次,在构建母公司和子公司结合体的过程中因为收购合并产生的资产和债务升降值及商业信誉,都要全部给予合并和均摊;最后,合并后的股权不但包含多数股东权益,也包括小批股东的权益,表现于合并资产债务表上的时候,母公司没有真实拥有的所有权反映出的是少数股权,并当作合并所有权的单个项目列出。以集团企业中内部交易还没有实现的损益抵销来说,实体理论的要求是百分百的抵销,而非是按母公司股东持有股份的多少来抵销,这就有利于抑遏集团内部相关交易操控利润的问题出现。
我国对合并财务报表的推广和使用有很大优势[3]。1.从现在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说,此后的股份公司股份权益将愈来愈分散开来,以前表述上的小批股东一般在持有股份总额上超越了母公司拥有份额,这样就会造成母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小批股东,虽然从操控的方面来说母公司仍然是母公司,但是股份上的削减会让母公司理论编纂的合并财务报表只是母公司股东使用[4]。所以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只有实体理论能够为全体股东更好做出合并整体的财务信息;2.就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须求来说,在对合并报表形成信息需求的不单单是母公司的股东,这对于集团企业的债权人决议是同样有关系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债权人作为商业银行的代表,其利益也是重中之重,所以,实体理论所提倡的开放性合并报表编写的目标,也就是合并财务报表是为了集团企业中所有信息和资源供给者而编纂的,这明显的和我国会计信息须求的现状相对应,极大的填充了会计信息应用者的须要;3.合并财务报表和我国会计要点的定义是相符的,就少数股权和小批股东的收效来看,实体理论下的小批股东股权是合并股东股权的一个局部构成项,所以对于合并的主体来说,小批股东的股权不单单是一个义务,更不会造成经济利益的外溢,也就是说,小批股东收效也不仅仅只是一项费用,而会成为对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支配。最终,和我国经济发现相符的只有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了。
三、结论
在经济实体理论观点下,编制合并报表主要着重的是经济概念上的控股权,不是法律概念上的拥有权,实体理论充分反映了经济实质上所谓的“调控”概念。在我国,《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等例行标准中,企业合并的理论基础采用经济实体理论是一种科学化,合理性的选择,我国企业集团在运用财务报表合并时的分析过程也是值得推荐的推广的,而相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再说,经济实体理论下的财务会计合并报表是每个企业集团所必须拥有的基本[5]。
参考文献:
[1]陶宇龙.商誉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问题探究[J].商业会计,2013(13).
[2]王爱莹.浅谈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理论[J].价值工程,2011(12).
[3]蔡丽娅.浅谈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三大理论[J].财经界,2013(11).
[4]郭燃.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决策有用性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2013.
【关键词】石油工程地质 水利水电 勘察 环境
在新千年,新世纪,虽然人类历史的第一页才刚刚翻开,但是以高科技主导的工业革命早已经开始轰烈进行。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技术革命性的发展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影响的必然性结果,所以会存在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表现性的冲突。而我们的石油工程地质学也一定会在这次革命的洪流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科学开始于二十世纪初,并且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再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石油工程地质主要是以研究社会石油工程建设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查工作和地质勘查可以解释为同义词,地质勘查的全称是地质勘查工作。指的是专注于对区域的地质地貌、地质层、岩石、矿物质、地下水的研究,并分析得出在不同条件情况下的结论,满足经济和国防等的建设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如今,石油工程性的地质勘察早已是石油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最近二十几年来,大量的新技术、新办法不断出现,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石油工程地质产生了一场技术革命,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外业数据采集和信息整理、行业内的工作方法、程序以及质量测评标准等等都与以前相比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大大不同于传统的石油工程地质。石油工程地质勘查是石油工程建设的基础,能否准确的勘查地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石油工程的效益。当然伴随机遇而来的是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社会石油工程活动更加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所以这就要求地质勘查以及测评人员要严谨认真,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1 石油工程地质勘测方法与原则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地石油工程质地质测绘、石油工程地质勘测、地球物理勘测、石油工程地质测试、石油工程地质长期观察等等。在注意其有用性和和适用性的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沿线的地质条件,并且坚持点面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总体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与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石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测试等方法进行观测,为地质和施工做详细全面准确的信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石油工程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难以有效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更要求地质勘查要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勘查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新的有效的技术和办法,尤其是要注意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使用情况,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对资料信息进行细致精确地分析,以进行科学系统地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比如在绘制地质石油工程图以及质保统计分析,还可以模拟复杂的难以描述的演示过程,有利于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实行方案,此外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已经设计好的石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模拟,并且做出合理的而评价结论,有利于石油工程使们能够地发现勘查盲区以及错误不足的地方,及时地修订方案,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很多资金,还可以节省很多人力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2 石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分析
2.1 石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总结地质勘查,可以看出明显地问题就是:石油工程概念模糊不清,勘查的重点内容不明确,没有针对性,方法落后或者不适宜;选定的石油工程地质分析所使用的理论、计算公式都与现实实际有比较大的不符,所适用的物理意义易混淆,不清晰;勘查报告里的地质条件不能够清楚地表达,重要的地质石油工程没有明确的界限,论证也而不能有力地反应提出的问题,问题漏洞或者结论性的错误,甚至有的没有报告结论或者没有充分地勘查就妄下结论。这些问题通常导致石油工程的审查批示工作不能够一步到位,拖拖拉拉,耽误建设时机,即使开工也会使得石油工程建设后患无穷,这种情况的后果难以想象。
2.2 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地质工程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或者领域的内容没有比较熟悉的掌握,这就要求地质师领域专业的学习。第二种是设计施工等有关专业对石油工程地质的缺乏理解,比如:不明白地质却提出一些不实际的勘查要求,有些是由设计人员直接确定勘测的内容和范围,有的设计人员不懂地质领域设计出不切实际的石油工程计划,还有就是不能够尊重自然规律,强制施工,给自然地质结构带来破坏,造成严重的事故。经常可以看到事故一出,问题的责任就被顺理成章地推到了地质师的身上,让地质人员感到莫名其妙,甚是委屈。在这里引用在石油工程地质学界著名的专家孙广中的一句话:“事实上,在地质石油工程的实践活动中,脱离实际的例子很多,一般来说,地质石油工程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的原因是设计和施工没有联系实际情况,或者是没有弄清楚石油工程的地质情况就开始进行设计。如果没有了物质基础,则理论必然会做出错误结论。”
潘家峥等专家前辈早已经强调过地质学水工,水工学地质,充分地表明专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性,这些前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关键之处,主要还是要看我们的实际行动了。
2.3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从石油工程地质的勘查到地质报告的上交 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即一定的周期。但是缺乏这些常识的例子还是存在的,比如:缺乏前期的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基础性的研究,但是一经达成项目就要要求马上写出地质报告;还有些石油工程刚刚提交了可研究性报告,就被要求立刻提交初设报告。这些情况一般多出现在地方性的小型石油工程中,国家性的大型石油工程几乎没有这种不严谨、不负责的懈怠的现象。没有充足的研究周期会使得石油工程设计的地质条件不清楚,造成投资难以控制,施工时问题重重,多次修改或者重新制定方案,以及对于承包商的巨额赔款等严重的后果。还有可能为后来的安全问题埋下隐患,造成重大的石油工程事故。
2.4 规程规范的问题
在石油工程建设的是否规范、符合规定这一问题上不合理现象还是很多,甚至出现混乱的场面。例如:在设计阶段,水利系统和水电系统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其相应的规程规范也是不一样的。经过约十年的编写与不断地报批,在一九九九年国家才颁布了相关的标准《水利水电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由于我国在勘测的程序以及应用新的技术水平上都已经明显地差当代的发展的一大截儿,所以这个颁布还是不免会很难把握、实施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一部让人比较困惑的国家办不到的相关标准《岩土石油工程勘察规范》,这是一部并不完全符合水电水利的实际情况,可是国家建设部的石油工程勘测的督导机构将此文件作为对水利水电进行勘察的质量检查的根据,这使被勘测的单位需要准备两套符合规定的地质报告来应付审查与检查。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关于地质勘察规范出台所需要的时间很长,从制定到确立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根本不能满足石油工程建设应该遵守的什么样的规范。自从水电和水利分离以后,虽然石油工程地质的工作性质在专业上是没有改变的,可是却依然有不同的勘查程序以及技术标准,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这样不利于水电事业的长足发展,所以要急迫地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或者协调方案。
2.5 人才问题
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才能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勘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地质分析结果和报告。其准确度以及深度都是难得的。想要培养一个地质专家,具有石油工程分析能力的能够应对复杂地质问题的真正的地质专家是极其不容易的。地质学科一直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出了特别的爱好,一般的学生是不会选择这样的专业,这就导致学生源少,想要人才辈出就是难上加难,所谓的两三年的加强型培养即通过两三年的的集中专业培养就有会有真正的精通地质的人才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至少十年的时间,没有大量的实地考察研究以及实践的指导、自身的敬业爱业的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地质师的,还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交叉性学习和渗透。可以这么说,培养一名真正的地质师的难度远远超过培养教授、研究员或者博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地质师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其中不得不说的是跨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国家的石油工程建设项目。当代竞争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要想地质科学获得长足发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竞争的需求,就要以培养复合型地质师为战略目标。我们的勘测队伍要逐步地有计划地走向国际市场,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借鉴优秀的理论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推动和理论创新,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2.6 技术管理问题
在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技术进行管理。最近几年来很多单位所提交的勘察设计报告并不是地质师亲自写的,编写报告的人员中也没有地质专家来负责,或者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石油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石油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2.7 其它问题
没有足够的前期投入,有些地方部门长期拖欠勘测经费;体制问题,市场竞争不规范,非水利水电勘测单位从事水利水电勘测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石油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的差异; 勘测工作经费仍然按落后的实物工作量计算,造成多勘探多争钱,地质分析多出力多赔本的事实上的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勘测技术的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满足现代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勘测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 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 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
责任分清楚了,落实到要有人来抓,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该谁提?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止,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
其实,我们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这是不难理解的。
坚持一切从客观地质实际出发,并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即辩证唯物论观点。坚持采用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即整体论观点。坚持依靠石油工程经验与创造性思维的积极贡献,即经验支持论观点。如果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者和管理者们能够把握与运用这样的唯物主义实践理念,就能够做出公正、科学、可靠的石油工程地质决断。作为地质师,既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要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要勤于实践,不迷信权威,不违心唯上。只有这样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事业才能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 陆然.浅谈民用建筑石油工程地质勘察[J].科学之友, 2010(10)
关键词 社会实践项目化 第二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5
“第二课堂”是相较于以教育活动为主的第一课堂而言。“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照其类别(主要是其培养的学生素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①强调社会实践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是与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内容设置、学生需求等是相一致的。在“第二课堂”的诸多内容之中,社会实践所占的比重较大,基本出现了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更是如此。“第二课堂”涵盖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广,包括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在众多的“第二课堂”内容当中,社会实践起到了社会实践能够为“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撑和源动力。从“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运行效果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率相较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都较高,而且实际效果较明显,受益面较广,有效地提升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质量和实效。因此,要做好高校“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效,从社会实践角度进行探索无疑是一条捷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迫切要求,毫无疑问,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和支持,要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效果。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可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实践资源,提高社会实践效率,发挥社会实践作用。
1 实践活动项目化概述
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强和学术性、兴趣性、协作性等特点。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科学组织,在运行方式上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这一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表现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流于形式。针对此种现象,可以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式。实践活动项目化简单地说就是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做好保障和其他相关工作,通过实践项目的逐步推进,从而保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实践项目是一项系统性、体系化的运行模式,要从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项等各方面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坚持将成功立项的项目扎扎实实地做出来,体现出实践活动应有的高度、水平和功能。
实践项目的立项是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起到了基础作用。要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达到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的目的,首先要把好“选题关”。选题要把握题目的通识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所选项目能够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和眼界,贴近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在学术性、实践性上能够得到有效体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在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体现一定的学术性、可研究性、实践性。
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够检验并实现项目的应有价值。在项目成功立项后,要在再次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之后,由学生组成相应的实践团队负责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观念,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良好的组织建设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协作性。与此同时,保证有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能够提供必要的指导,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盲目化。
结项是实践成果的总结、反思阶段。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组织专门的结项汇报或答辩,以直观地反映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通过结项汇报或答辩,要能够真正发现好的项目和取得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发现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结项汇报或答辩也应成为整个实践活动总体评估的一部分。
2 建立良好的实践保障制度
制度保障是推进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法宝,就是要从高校顶层设计到基层院系的具体落实都要围绕实践项目形成一整套的制度模式,使实践项目运行的各环节和最终评估以及经费支撑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依据。要“加强学生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重要地位,营造具有约束与激励效应的政策环境,确保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②
制度保障的前提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能够将实践活动形成制度设计,将实践活动的有益经验很好地总结下来,也可以使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出延续性,形成实践活动的常态化。从此目的出发,实践活动才能出成果、出实效。制定制度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要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制度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就是要通过高校层面的制度设计,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能够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在人力保障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成立社会实践项目的专家组来具体负责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评估等工作;在物力保障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日常经费中划拨定额资金用于专项学生实践活动经费,依照实践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进行分期拨付,保障项目能够顺利结项;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科优势,在可行性范围内实行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开发、整合、共享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比如某一基层院系或专业围绕其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建立起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全校范围内共享,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激发兴趣活力的机会。
高校要在制度设计上对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师指导程度给予一定的引导性优惠条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制定倾斜政策,调动院系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应当采取制度性保障和措施有效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指导教师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有效辅助,绝对不能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忽视对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必要的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活动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学分或物质奖励、实践成果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年终总评当中等等,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可以折抵一定的课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等的参考。
在制度能够保证以上基本的实践条件得到满足之外,不能忽视的就是制度本身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要着眼于制度本身的价值。可操作性和长效性强的制度能够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3 实现实践评估科学化
实践评估是对实践活动的督查过程,也是对参与实践的师生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对实践活动进行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关系到实践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的重大环节。在对实践项目进行评估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过程性评估;坚持全面性评估。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估就是要通过评估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专家组给予适当的补充、完善和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专家组的评估过程中了解到在实践中的得失,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实践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以学生是否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等硬性指标来评价学生及其实践活动。
坚持过程性评估就是要在评估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察,不能以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要注意在社会实践中的细节性评估,比如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协作情况等。
坚持全面性评估就是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实践中的某一方面来评价学生实践成果的好坏,要综合参考学生实践中的各个因素,尤其是参考一些柔性因素,如总结汇报时的表现、实践结项报告或论文的撰写、安全教育情况等。在做全面评估时,可以将基层学院指导学生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评价指标。
在评估完成之后,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反馈时,可以采用“成绩+学分”的形式,即在评价学生实践成绩时,可以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这五个等级进行评定,摆脱传统的分数制的限制,使学生免受分数高低的干扰。在对学生的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后,由高校教务部门对评估合格的实践项目按照统一标准给参与项目全过程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社会实践工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项目化的统一引导下,将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制度保障和评估体系融于一体,能够使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社会实践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地位,通过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第二课堂”的体系完善,促进高校“第二课堂”发挥培养学生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注释
① 卢亮.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关系初探[DB/OL].(2007-4-13)[2014-8-1]http:///gzyj/dcyj/138584.shtml.
关键词:工程概预算 作用 方法 尺度 基础 依据
根据工程方面的政策不同,各地区工程的概预算也会有很大不同,而且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造价的需求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指标来进行办理,尤其是各项费用,在新建、拆除重建或是改扩建的不同需求中会有差别,因此,在国家的政策之外,各地区会根据各地物价,来核实工程概预算,总体来说,工程概预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投资估算
在工程项目开始的前期,需要做投资估算,所谓投资估算,就是指根据现有的资料,比方说项目建设的面积或单价,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对整个工程所需的费用进行预测,这是工程建设前期很重要的方面,它的作用主要有:第一,项目建议书阶段所做的投资估算,是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第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要进行可研究性报告的预算,即给项目确定一个最高的标准,限额不能突破;第三,投资估算是争取上级资金,进行资金最大限度的整合的重要标准。
2、设计概算
在投资估算结束后,项目进入设计阶段,即由设计单位进行图纸或规划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用到设计概算的概念,以此来确定项目的费用定额或取费标准。所谓设计概算,是作为概算的重要分支,它是由科学的方法编制而成,是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有:第一,设计概算是依据。项目的整体建设计划,项目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初的设计概念,都和设计概算息息相关;第二,设计概算是标准。评价一个项目是否合格,经济指标之一就是设计概算,因此,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选择一项最佳方案十分必要;第三,设计概算是总控。在工程的建设合同和贷款合同签订之前,一定要明确规定项目的设计费用,预算该项目的承保金额不能超越控制;第四,设计概算是标底。工程一般都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这就需要设计概算作为依据,设计概算是按照国家评定的标准,由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主管部门共同办理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任何流程都不能超越概算;第五,设计概算是保证。现阶段,大部分的项目建设都是经建设银行进行拨款、贷款、结算等方面的服务的,而设计概算是建设银行唯一承认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概算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财政监督的过程中,该预算不能超支。
3、修正概算
所谓修正概算,就是在进行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之后,由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和变数而进行的一种核算文件。项目实施过程,肯定会遭遇到和最初计划相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单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概算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具体核算,以其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其作用和设计概算的作用类似。
4、施工图预算
所谓施工图预算,是指在图纸完成之后,根据相关部门的批注,最后经核实进行的包括人工、材料、机械和设备等总体造价的预算,主要作用是:第一,项目招投标的重要依据;第二,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也是其组织人工、材料进行建设的依据;第三,施工图预算一般会详细注明合同双方的各项费用及其拨款。
5、工程结算
工程结算是指一个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或分项工程完工,并经过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验收或验收交货后,施工企业按照承包合同和已完工程量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价款清算的经济文件。
6、竣工决算
竣工决算是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反映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工程概预算是确定建筑产品价格的重要方法通过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为每项建设工程确定出全部建设费用,也就是产品计划价格。只有正确地计算确定出产品价格,才能使基本建设计划有了较为可靠的编制依据;才可能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合理的比较和选择;才有可能使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建立承发包关系;才可能在基本建设中建立完全的经济核算制。因此它是基本建设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工程概预算是编制基本建设计划的依据计划项目的确定,确定投资额的多少,投资额和投资构成的安排,都要以工程概预算为依据,工程概预算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基本建设计划的准确性,有时甚至会影响到计划的贯彻执行。此外,基本建设有物资供应计划,劳动计划和建筑安装工程计划,也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工程预算为依据。
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用到工程概预算,可以说,它是衡量一个设计是否优劣的重要标尺。工程概预算根据工程不同阶段进行编制,项目的任何阶段要求都会直接反映,并且专业人士进行工程概算的过程中,会对设计的经济费用及其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分析,并加以比较,对于不合格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或放弃。为了减少建设资金的浪费,工程概预算会给出最合理的实际方案,这对于控制投资额和进行费用的优化节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法律规定,生产过程中,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减少建设资金,这是十分必要的。
工程概预算是签订承包合同,推行招标投标的基础在建设工程中贯彻合同制,是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承发包合同的签订,可以明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责、权、利,进一步调动其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签订承发包合同要以工程概预算为重要依据和必备的附件,以确定建设单位发包给施工单位的全部工程造价或需要完成的那部分工程价值。工程概预算可以作为招标工程的标底,是考核标价,指导择优定标的依据,也是投标单位确定投标报价的基础。
工程概预算是加强施工管理和贯彻经济核算的必备条件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准备,组织材料供应和施工力量时,都可以直接利用施工概算所提供的实物指标和货币指标,来加强施工管理。施工企业是进行独立经营核算的,贯彻经济核算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原则。经审定的预算是建设单位控制建设投资和施工单位确定工程收入的依据,施工企业必须以它为尺度来考核自己的经营成果。如果没有这个尺度,企业的收入是不确定的,那么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就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