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4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三大经营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大型商场 利润最大化 影响因素 途径
一、现状和趋势
一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向中心城市周边扩散,购物分流已成趋势;二是市场分割、重组和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商场经营被动,经济效益不尽人意,甚至亏损;三是连锁店、专营店、仓储式商场、邮购、电话购物、电视商场、直销等国外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各种业态形式在我国几年时间内相继出现,发展速度惊人,导致购买力分流;四是零售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世界著名零售业巨头纷纷抢滩登陆,其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对国内幼稚的零售市场和零售企业形成强烈冲击,在时尚、品位等方面抢走了一大批消费者;五是从1995年开始,许多大型百货商店工作重心由营销战术的运用转向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商品品种的多少,购物环境的优劣,微笑服务的有无等商业要素,本身已无法最终决定商业企业未来的命运;六是少数大型零售企业已经走上规模经营之路,以规模赢得市场突破口。
二、成因剖析
如今各大型商场由于各自的相互竞争和内部管理出现很多严重的负面问题而导致商场经营困难,利润不能实现最大化。究其原因有:
1.宏观层面
首先,大型零售商业网点数量的增长超出了购买力增长的需求,一哄而上,盲目跟进,缺乏统筹规划,布局不合理,业态单一,盲目建设现象严重。其次是千店一面,严重趋同,缺乏经营特色。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形成经营梯度,最终导致多家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第三是经营不善。陈旧的经营观念和已有的经营方式已无法适应全新市场化竞争需要。第四,外资商业的进入对我国的零售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面临严重的竞争压力。
2.微观层面
(1)内部管理松驰,利润流失过多地流入到个人腰包里
主要表现在业务员在进货时见利忘义,谁给回扣多,就进谁的货,不管什么商品型号、规格、质量、销量和价格。有的商品明明没有销路,但在高回扣的诱惑下大量购进,结果压在商场的仓库里长期占压资金。
(2)经营结构雷同,缺乏自身特色
我国大中型商场大多是一种综合性的商场,经营品种大多是食品、服装、家电、文具、鞋帽等,普遍存在着“大而全”、“中而全”现象,缺乏自身特色,没有差异性,甚至目标市场定位也如出一辙,基本上是以中档为主导,高低档辅助之。这种同一脸谱式的商品拼盘,缺乏对消费者的强烈吸引力,因而光顾的消费者较少,销售受到很大影响。
(3)竞争谋略单一,降价倾销丧利
我国目前大中型商场往往竞争谋略单一,仅仅靠价洛竞争求得市场的维持和扩大,没有注意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打击对手,保护自身,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企业的利润将大大减少,甚至会出现负利润。这样,虽然有时候会挤垮竞争对手,但自身也往往深受重创,元气大丧,甚至会两败俱伤。
(4)流动资金匾乏,经营难以为继
目前,由于大中型商业企业负债率高,迫于还贷需要,挤占流动资金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市场竞争日趋激化,内部管理松驰,以及银行不予贷款等原因,入不敷出,造成流动资金相对数和绝对数都日益短缺,个别企业已经到了无法运转的境地。
(5)各自独立作战,缺乏集团优势
我国目前大中型商场都是独立经营,没有形成宠大的商业集团。这样,在竞争中形成不了集团优势。在进货上,适销对路的商品不一定能及时组织;在销货上,市场范围不一定十分广阔;在成本上,支出不一定能降到最低;在人才上,使用不一定能发挥其最大潜能;在财力上,安排不一定能最优;在物力上,组合不一定能最佳。其结果非常明显,在尖锐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处于最佳状态,经济效益无法达到最优态势。
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应变策略
1.商场采取的经营策略是关键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对于大商场来说,首先要搞清自身的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同时还要主动出击,注意吸收现代商业形式的优点,扩大规模,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样大型商场就有在新一轮竞争中重新“火爆”起来的可能。其次,综观西方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趋势: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单体到复合体,由单纯买卖到多功能化。作为企业要跳出单体商场,向资本化、连锁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化经营。一方面,稳步发展连锁经营网络,建立独立的统一配货中心,以大面积的市场网络和销售渠道为筹码吸引厂家的合作,争取价格优势,加快周转速度,向其他中小商场,集体消费供货,减轻零售单体运行的压力。另一方面,调整与生产企业的简单供销合作关系,选准企业品种,销售要突出品牌化优势,建立“品牌销售制”等。第三,作为经营者要注重研究确立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信息情报分析与管理。信息是资金,是资源。
(2)“规避趋同”
第一,作为大型零售商场本身应对经营战略进行调整,以特色经营杀出重围。具体包括:一是锁定消费,以特色形成自己固定的消费群,经营重点由传统抓货源向抓客源转移。顾客满意的企业经营战略,是当今管理潮流中的热点之一。企业应注意建立自己的顾客系统,顾客是重要的竞争资源,企业必须像管理其他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管理,做到像了解公司商品一样了解顾客,像了解库存变化一样了解顾客的变化。例如:将顾客消费信息输入电脑,提供顾客优惠卡,顾客每多一次消费,就能得到更多优惠,力求通过宣传使90%的顾客成为回头客。二是抓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的概念由商品服务扩充到品种、款式、环境、交通、信誉、价格、品牌等各个环节,这是一种商业价值观的革命。三是经营商品结构由追求品种多,大路货多向品牌化、专题化、系列化方向转移;由追求全能第一转向单项或多项第一。将这一经营策略作为今后大中型商场的发展方向。
第二,发展独具代表性的特色经营。包括单项商品专营的特色,引导时尚的特色,购物环境的特色,楼层布局的特色,商品陈列的特色,人与物动态组合的特色,营销手段的特色等。
第三,采取周到细致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留住每一个顾客,形成自己较稳定的顾客群。
第四,营造温馨愉悦的购物环境。从布局到灯光、道具、色彩等充分考虑到顾客进店追求“休闲购物”的心理状态。
第五,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品种。作为购物中心,应由几个独成系统的综合商店和多个专营商店组成。
第六,提供功能齐全的配套服务。在顾客购物的同时提供多项服务内容,如:餐饮、美容、健身、娱乐、儿童乐园等。
(3)变挑战为机遇
将国外优秀企业引入中国,也就是引进了竞争和挑战,我国商业企业应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实,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按现代企业的要求,进行试运转或运转。进行资产重组、并购,关注企业内部的整合,把基础夯实,孕育发展后劲。加快商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用优良的业务技能,高水平的服务质量,适宜的经营方式、方法,搞好企业经营。逐步实现商场结构合理化、布局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竞争有序化。
2.在经营策略确定的情况下采取的管理方式尤为重要
第一,要不断的结合商场广大职工的思想实际,认真搞好思想建设工作,这是搞好商场管理的基本前提。
第二,应当逐步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商场管理体系,使商场能更好地走向市场,参与竞争。
第三,要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把“视顾客为上帝、视信誉为生命”做为商场的宗旨。要全面规范价格行为,全面实行《计量法》,坚决打击伪劣假冒商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采取多种方式的商场营销手段:
(1)重视假日消费与风俗习惯消费
在节假日大型商场消费场所人潮如涌,消费者新年购物出手阔绰。不少顾客购买“意头好”的金饰摆件来祈求来年的顺境。婚嫁礼品、床品、喜庆服饰也因为婚嫁旺季的到来而成为消费亮点。
(2)促销频繁且力度大
第一重视节假日促销。比如专门推出以“新年添新意(衣)”为主题的服饰类商品的酬宾活动,大部分服饰、皮鞋、皮件、寝室用品在原来已经实行的4-9折减价的基础上再额外8.5折,可以说价格折扣非常有吸引力。
第二重视平时促销,促销力度亦加大。
(3)增开数量,扩大规模
第一加快扩张的速度,抢占有利地势。百货业开业仪式频频上演,知名百货更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扩张方式除联合、兼并方式之外,连锁经营是主要形式。
第二不断扩大规模是大势所趋。从发展的态势来看,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制高点,增加市场价值,降低经营成本,优势比较明显。但大型商场规模未必越大越好,规模的大小必须以效益为前提,必须符合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保证,有人才作支撑。单店规模的大小还要考虑消费者的疲劳度,若超出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部分卖场的闲置。不求一时轰动,要求稳步发展,要考虑人气、商气与财气协调统一。
3.管理方式中搞好财务管理也是关键因素
商场的经营活动是通过进、存、销三大经营活动基本环节之间相互促进和往复运动来完成的,这中间财务管理也起着重要作用,商场的经营状况的好坏,应该经常性的运用运用各种财务指标来分析和评判,并据此来调整商场的经营方法。
商场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
商场经营效率的指标可采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可以利用历史同期或计划销售额来对比,评价商场总产出的变化,如销售收人增长率这一指标经济效益的本质是产出与投人的比较。
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可采用利润总额、生产要素投人效率即销售收人劳动生产率、百元资金销售收人、净资产利润率。
4.商场采取的税收筹划
此外商场的税收筹划也是商场利润的又一大来源,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尽可能取得少缴税的税收利益,在众多的纳税方案中,选择税收负担最合理的方案,商场选择一种合理的税收筹划有利于商场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贾朝霞:大型商场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5卷第1期
[2]王素铃:现代商场经营新思路.漂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6月
[3]吴宪和:百货商场经营的若干误区分析.上海商业,2002年第12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全面开放,市场化、国际化、综合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发展将直接面临国际大银行的挑战,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趋势日益激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十分关键的转型期,区域化经济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正逐渐显现。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在组织与治理结构方面缺乏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经营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与外资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升银行的区域竞争力,将决定我国银行业能否健康发展。
一、经济区位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
所谓经济区位,是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具体地说,是指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带或经济增长点及其辐射范围。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国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区就是经济区位的典型例子。经济区位的兴起与发展将极大地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银行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相互依存,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的发展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并要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之适应。经济区位化带来的巨大经济后发优势和发展前景,为商业银行拓展新的市场、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把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化升级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做到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相协调,在发挥银行投资融资作用的同时,及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
2.配合地方区位经济发展政策,利用金融服务把处于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通过产业链融资,重点支持产业链条中的重点企业和中心环节。加大对自主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重点企业的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把推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商业银行调整优化资产质量相结合,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多途径吸收民间资本,拓宽投融资渠道,放宽信贷资本,积极参与地区大中型基础建设项目,发展中小企业的优质客户,实现经济区位化与银行自身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银行区域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
银行具有现代企业的性质,它是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以经营工商业融资、转账结算和居民存贷款为主要业务。
银行的区域竞争力是指,在具有相同的金融生态要素区域内,通过多方向的市场开拓、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更加优化的金融产品组合以及全方位的客户服务,获得比区域内其他同类竞争对手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经营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银行经营能力及商业利润的提升和经营目标结果的实现。
根据银行的“三性”,即流通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来看,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最终体现为银行是否取得预期的经营结果,包括利润的实现与否、市场份额的变动大小、不良贷款的增减情况等等。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有如下几方面影响因素:
1.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
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具有高度相关性,这就导致银行机构的设立基本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同,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方面普遍存在雷同现象,经营业务重叠。
2.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创新
创新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我商业银行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于对金融创新有许多政策性的约束,金融垄断格局始终没有打破,这就限制了金融业的良性竞争,使得银行的缺乏足够的创新动力,经营的金融产品匮乏。多数商业银行依旧以存贷款、转账结算等传统业务为主,金融衍生品等中间业务较少,且存在技术含量低、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盈利渠道单一,难以提升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3.风险控制能力
风险管理是提升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保障。商业银行应该把评估、识别、控制风险作为银行的关键职能。在金融市场激烈竞争中,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断推出品种各异的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高风险。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正是由于金融监管不力,使得某些投资银行进行高风险的金融杠杆操作,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引发了自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深度衰退。
4.宏观经济形势和外部金融环境
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疲软,而近期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使得未来欧洲经济走势不甚明朗,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经济衰退;美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也有可能导致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受外围环境的影响,中国国内经济增长持续出现下行风险,尽管央行连续降低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是仍未扭转地方经济放缓趋势,这对银行投资造成很大风险。
您的报业实践在中国报业发展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中国报业走向市场的起步阶段,《北京青年报》的崛起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到了2000年,国内纷纷兴起创办都市报热潮时,您又成功创办了《北京娱乐信报》。您的两次报业之旅,体现了在报业市场化过程中中国报人的成长和成熟,中国传媒管理经验的积累与突破。今天,想请您聊一聊报业产业化方面的话题。
中国报业产业化仍处于转型的起步期
赵金:您一直是“报业产业化,报纸主业化”的鲜明倡导者。我们先说“报业产业化”,您认为我国目前报业产业化处于一个怎样的进程中?您怎样理解报业这样一个特殊的、具有两重属性的行业的产业化?
崔恩卿:目前中国报业产业化仍处于转型的起步期。这是从报业发展大趋势讲。如果从现实状况讲,报业产业化仍处在一个争取产业化和限制产业化的过程中,具体表现是以“事业性集团化”的形态模糊报业的企业性产业化本质。
报业是有两重性的。其实,任何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商品,都有两重性。其一是社会价值,即使用价值,也就是实用性。这是任何商品或产业所以存在的社会原因,是区别于他种物品的物质属性。其二是经济价值,即交换价值,也就是商品和产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原因。所有的商品,产业,其使用价值的表现是不同的,但其交换价值,即经济价值实现的方式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以货币为衡量标准,按照等价交换原则,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报纸,报业,或传媒业,也不能例外。报纸的使用价值是媒介作用,是传递信息的,是指导生活的,是引领时尚的,是弘扬正气的,是监督权力的,是形成舆论的,这一点和其他的产品或产业不一样,例如房地产,汽车,石油,等等,但价值实现的方式,都要通过市场交换。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报纸,报业或传媒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作为商品,都是特殊商品,而每一种商品的交换又都有一个相同的规律,那就是商品交换规律和市场法则。鉴于此,我以为不要特别受“传媒业”的特殊使用价值的限制,而是要客观地把传媒业放到社会大舞台上,也就是市场上,让市场法则起作用,通过使用价值的展现,赢得受众,赢得社会,从而使传媒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只强调传媒业的特殊性――宣传工具性,而无视“市场法则”,是无视受众客观存在的表现,因为,现在的传媒业定位为和平发展时期的“大众传媒”,而不是战争时期的“宣传品”。
所谓报业转型,重要的一条是报业管理理念要转变,从“事业性”转变到“产业性”,确立大众的概念,确立市场的概念。因为你要服务大众,就必须让大众接受,因为你需要大众购买,就必须要通过市场法则调节。所谓传统的办报观念和现代办报观念,区别就在这里:心里要有大众,心里要有市场。心里真正是为大众服务,心里真正接受市场法则。舍此,大概没有别的出路。
目前出现的“上市融资”热潮,是促进报业真正产业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力
赵金:前不久您曾说,报业“上市融资”和“股份制”运营,都是产业化运营的手段而已,属于产业化运营的高级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形式。能否请您点拨一下,其他产业化运营的形式有什么?现在报业集团上市融资和股份制运营的条件成熟了没有?
崔恩卿:我把报业产业化分为三种运营状态:基础运营状态,规模运营状态和资本运营状态。基础运营状态主要是产品运营,即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报纸,我指的是报纸的编采、发行、广告经营三位一体的运营。这是报业之本,也是报业运营的最基本的形态。随着报业的发展,报纸进入规模运营,这是做大做强的大趋势,表现为经营报纸的多个产品,如系列报、发行投递业、印刷业和广告业等等――这应是第二阶段,叫规模经营或多种经营阶段。接着,会进入大规模“融资”经营的阶段,包括“合伙人”,包括“股份制”,也包括“上市融资”和“对外投资”。这是更大规模的发展需求,也是更加社会化的发展需求,这是报业经营的高级状态。由产品运营到规模运营再到资本运营,这是现代企业的一般发展规律。但它不是企业发展的必须过程,因为企业有大小,市场有大小,企业不一定也不可能都经历上述三个阶段,有些仅在第一阶段进行产品经营,有的可能进入第二阶段规模经营,少数企业走上市融资以及对外投资的资本运营。报业作为产业,自然也不会不受这一规律的影响。就大多数报业来讲,很可能永远都不会进入第二和第三阶段。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报纸的生产和销售是报业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运营形式,也是最本质的运营形式。
关于目前报业集团上市融资和股份制运营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尚不成熟。因为报业集团作为上市融资或股份制的主体身份不具备,他们现在还是“事业”,而不是“企业”。尽管如此,目前出现的“上市融资”热潮仍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从发展趋势看,是促进报业真正产业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力。例如:北京青年报以“北青传媒”上市,而不是北京青年报本身上市,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说是报纸上市“融资”,但它毕竟是“报业”运营的一个环节,代表了报业上市融资的发展趋势,是报业产业化的曲线扩张与发展,仍然是中国报业大发展中一件有方向意义的开拓之举。
赵金:关于“报纸主业化”,您曾认为报业集团经营别的产业是不明智的行为,因为报业的主要人才在新闻,而不是其他领域,那么,有实力的媒介集团可否进行跨行业投资和跨行业经营?
崔恩卿:报业要主业化,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就如同汽车业以汽车制造和销售为主,钢铁业以钢铁生产销售为主一样。但这并不排斥多种经营和跨行业经营,以及跨地区经营。前者是出身门第和企业之本,后者是开拓与发展。我主张,经营报业一定要以报业为主,打好基础,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谋求多种经营之路。如果从门类上讲,似乎应从和报业相近的或者有关联的行业做起,如印刷业、发行业(物流投递业)、广告业、网络业等等,也可能通过上市融资等渠道,进行资本运作和规模扩张。但无论如何,经营报业者必须以报业为主。否则就不属于报业发展而属于其他行业了。我不反对报业大王也会成为房地产大亨、钢铁业大亨,或者金融大亨,因为,社会的舞台是无限的,任何可能都会成为现实,事实上已经有若干这样的现实。不过,那是少数,对于多数人来讲,先安心做好份内的事,再图发展,这是一般的常识。
中国报业的发展,应该走“本质提升”之路
赵金:从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至今,报业集团化已经实践了十多年的时间。这种“集团化”的形式给中国传媒业的“产业化”带来了哪些突破性的变化?您怎样评价我国关于报业集团的改革实践?
崔恩卿: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以来,12年过去了,形式上,全国跟进,各省市级党报几乎全部“集团化”。我以为,这也是突破性的进展:突破了事业单位管理的旧概念,装进了报业经营的新理念。换句话讲,报业有了做大做强的意识,报业有了经营意识,可以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注解。因为这些集团都是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批准”和“受命”,故上至,也可以说基本有了上述意识。这是中国报业之喜。但这种集团化仅仅是“改良”而已,并非“改革”,没有触及实质。这个实质就是“体制”。事业体制没有变,反而被强化,企业体制没有落实,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受到限制。用老百姓的话讲,这叫换汤不换药,仅仅是让神圣的报社戴上了一顶时尚的“集团”桂冠而已。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孟德接受了庞统连环计,把大小战船用铁链连接,结果被周瑜一把火,烧得片船不留。什么原因?是盲目追求规模和集团化所致。须知用铁链连接起来的战船和现代的航空母舰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形式”的庞大,而后者才是“本质提升”。中国党报的集团化和曹孟德的连环战船极其相似。
中国报业的发展,应该走“本质提升”之路。何为“本质提升”,就是抛弃“事业体制”,建立产业体制,淡化行政干预,以资金、人才、技术为纽带,进入市场开拓发展。
报业市场化是必然的大趋势,党报也如此
赵金:“边缘报纸主流化,主流报纸守旧营”,您曾这样分析中国报业的现状,并认为21世纪党报真正行动起来,中国的报业才能进入发展期。现在中央对区分新闻出版单位的性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界定: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电视台和人民出版社,或者是无赢利能力的政策性出版社,将作为非赢利的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参与市场经营,而是主要为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这是否意味着“主流报纸守旧营”将会顺利成章?党报不需要再去闯市场?
崔恩卿:中国党报的现状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的改革刚刚进入转型期,经济改革刚刚迈进市场,政治改革刚刚起步,作为,党报自然会伴随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而发展,以为几天之内,或几年之内,中国的党报会全部进入市场,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报业市场化又是一个必然的大趋势,都市报如此,行业报如此,党报也如此。因为中国也把党报列为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媒,就一定受大众传媒本身发展规模的制约,其发展规律就是市场法则,就是受众本位法则。试问,一份权威的主流报纸,如果没有读者,何来权威?结果一定被市场淘汰。这个淘汰实际上一直在进行着,我们的大部分党报,老百姓不爱看,连官员也不爱看,于是就有了靠“红头文件”征订报纸的现象,地方保地方党报,中央保人民日报,这就是报业征订中的中国特色。
其实,“报业市场化”是一个良性的正面的概念,是指办一张主流的、权威的,能指导百姓生活的,受大众欢迎的报纸。广州日报不就是先例吗?广州日报已成为广州老百姓必读的报纸,这不就是市场化吗?一些官员,总是把“市场化”的概念妖魔化,以为主张“市场化”,就是主张“低俗化、媚俗化、恶俗化”。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依我看,不是无知,就是有恶意,是恶意破坏中国报业的改革与发展。
赵金:“报业大经营观”,是您在1983年至1996年,任北京青年报社社长13年中,探索中国报业发展规律与理论而提出来的。在现在的文化产业化背景和传媒发展格局下,您的“报业大经营观”的内容有何丰富和发展?
崔恩卿:我讲“报业大经营观”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时期,新闻业界几乎不承认报业的经营性,故,我以“大经营观”四字来强化。当时强调三大重点:第一,是报业的属性,报纸是商品,报社是企业,报业是产业,报业要遵守“市场法则”;第二,是报纸经营的特殊性。报纸最终是通过广告经营来实现报纸的增值,从而获得支持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的;第三,是报业经营策略,以报纸为主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产品,赢得市场,进而进行规模经营和适度发展。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我提出了“两论、三化、四轮驱动”等概念。12年过去了,我还是坚持上述观点。可喜的是,在中国新闻界,报业经营理念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而且有了喜人的实践和更丰富的理论。报业经营的实践和报业经营理念的提升与发展,是中国报业改革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报业向产业化进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报业整体转型的方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期待着。
当前媒体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本症结是新闻管理机关的管理观念严重滞后
赵金:您认为现阶段传媒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目前中国报业改革的关键突破点在什么地方?
崔恩卿:中国改革30年,中国报业有两大奇观,一是上世纪90年代的报纸转型,二是党报集团化。但从整体看,中国报业仍是“边缘报纸闯市场,主流媒体守旧营”的局面。因为,上世纪90年代的报纸转型,产生了一大批大众化报纸,党报中有广州日报等,青年团报中有北京青年报等,党报集团又派生出一大批以都市报命名的报纸群体,这些报纸的发展,已经为中国报纸大众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实践和理论。随之而来的“党报集团化”的生成,尽管是“连环战船”,但毕竟有了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的事业体制以及单纯宣传工具论的冲击。因此,21世纪,伴随中国政治经济的改革,以及大众对传媒的需求,中国的党报也必然进入新的发展期。这个发展期的标志是改革事业体制和进入大众市场。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可能还需要10年或20年才能初见端倪。
当前的问题是,从“产品”的角度看,党报不适应大众需求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还是形式主义的顽症,官话、大话、空话、套话,充斥主要版面。媒体不能体现应有的立场,“说真话,敢批评”的精神尚打折扣。我在1994年的一次青年报刊界年会上讲述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即“千报一面少特色,上传下达少新闻,舆论一致少监督,高调自赏少知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闻管制的结果,多多,禁令频频,媒介不得越规;另一方面是媒介管理人员,求稳怕乱,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从思想深处去探究,我以为首先是“怕”,怕字当头,一怕“误导”,二怕“暴露”,三怕“争鸣”,四怕“内乱”,是所谓怕社会效益出问题,怕报道不慎引起任何一种负面反应,办报人担当不起。于是就“堵”,堵字挡路,一堵“新闻”,突发事件不能报道,负面新闻不能报道,等等。新闻有红灯、多。二堵“经营”,规定宣传、经营两分开;采编、销售两分开,等等。把报业的经营整体割裂开来。再次就是“看”,看风使舵,新闻业界人士大多处在观望状态,办报人也要对个人前途考虑,安稳度日是上策,于是,事业体制的“乌纱帽”就起了作用,墨守成规、不思改革、多帮忙少添乱就成了铁律,因为墨守成规是现实的新闻管理机制的需求,也是报人安身立业的法宝。凡此种种,根本症结是新闻管理机关的管理观念严重滞后。
美国《防务新闻》的排名主要是依据当年世界各国军工企业军品收入的规模,这份排名并没有综合考虑企业的业务结构、产品性能以及技术突破等因素,但依然可以反映出当年世界军工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军工企业整体发展态势放缓
2005~2010年世界百强军工企业军品收入持续上升,但增速呈现不断下降态势。2011年上榜的百强军工企业实现军品总收入4143亿美元,较2010年4188亿美元下降了45亿美元,自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时,军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持续下滑。这主要是由于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迷茫,西方主要军事强国面临着严峻的防务预算削减压力,国外军用产业高度集中的大型军工企业受金融危机以及部分武器装备研制项目取消与订货减少的影响。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为代表的军工企业采取加强核心业务的竞争策略,对内部资源进行了重组,从而导致营业收入出现大幅度下滑。而以联合技术公司和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为代表的军工企业,加大了民品产业的比重,进一步降低了军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骨干军工企业军品业务面临增长瓶颈,但优势地位短期内仍难以撼动。2011年,洛克希德・马丁以440亿美元的军品收入连续14年蝉联百强企业排名第一位。波音、BAE系统、通用动力和雷声分列2~5位。诺斯罗普・格鲁曼从去年的第3位跌至第6位。排行榜前10位的企业中,除了洛克希德・马丁和芬梅卡尼卡集团外,其余8家的军品收入相对于2010年均出现了负增长。其中,诺斯罗普・格鲁曼更是达到了-31.4%。世界骨干军工企业军品收入出现普遍下降既有防务预算削减导致军品订单减少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业务调整带来的短期波动。如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为了提升专业化程度将其造船业务剥离,从而导致2011年公司军品收入出现大幅度下滑。由于过分依赖政府订单使得近年来美欧军工企业在军品业务领域普遍增长乏力。以2011年为例,美、欧17家骨干军工企业由于军品业务的疲软利润水平普遍不高。
虽然世界骨干军工企业2011年整体表现疲软,但其在军工行业的优势地位仍然稳固。2012年排名世界百强前十位的军工企业经济规模和人员数量都很巨大,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其他军工企业。排名前二十的军工企业其军品收入占到了百强军工企业军品总收入的80%以上。2011年,美国五大军工企业的防务收入均在200亿美元以上,手持军品订单均在360亿美元以上。排名第9的L-3通信公司2011年的防务收入达到了139.61亿美元,军品手持订单也达到了136亿美元。
坚持合并收购经营策略内部结构更加优化
从2009~2012年世界百强军工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军工企业的并购与重组活动依然活跃。军工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增强,入围世界百强军工企业的门槛也日益提高。百强企业收购中小企业,百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收购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尤其对于大型军工集团来说,合并与收购业已成为其稳定乃至扩大军工生产和服务业务的习惯性经营策略。2010年,英国巴布考克国际集团收购同为百强军工企业的沃斯柏・桑尼克罗夫特(VT集团),使其军品收入在当年猛增了近40%,并于2011年首次跻身欧洲十大军工企业行列。
在坚持合并收购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为了解决大规模并购重组之后的业务结构优化问题以及适应国内外国防市场需求新变化,美欧军工企业开始重视并着手内部业务的调整,这构成了近年来美欧军工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波音公司将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波音综合防务系统部从7个分部整合为精确交战与机动系统分部、网络与空间系统分部和保障系统分部。其中精确交战与机动系统分部的业务范围包括全球打击、机动性、空中反潜战以及情报、监视与侦察和三军用旋翼机的发展;网络和空间系统分部的业务范围是作战系统、空间和一次使用运载火箭、导弹防御系统、安全与情报系统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保障系统分部的主要业务范围是维修、改装与升级、材料管理、训练系统、国际业务运作和高级后勤系统。
BAE系统公司对其航空业务进行调整,逐渐集中到无人机(包括无人作战飞机)领域。BAE系统公司认为,虽然新型有人航空系统仍是一项可维持的业务,但公司将裁减有关人员和工厂数量,其中裁员规模可能达到33%~50%,工厂数量可能由现在的4个减少到2个。BAE系统公司的意向是在逐渐缩小有人航空系统业务的同时,不断增强在无人机领域的业务能力。BAE系统公司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在无人机领域投资数千万美元,进入2000年以后又逐渐加大了研究力度,BAE系统公司还与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就未来无人机领域的可能合作进行了非正式讨论,但尚未确定合作意向。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自1994年到现在共收购了近30家的公司。现在,公司把目光着重放在了业务的战略剥离和重组上。诺斯罗普・格鲁曼开始重组数百个工厂,以减少其数量,还在剥离一些“低盈利”业务。实际上,在最近的几年中,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剥离业务远比收购业务要多。2011年诺斯罗普・格鲁曼更是将著名的造船业务从公司中剥离出来。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DAS)着手改组其防务与安全业务部,以促进公司收益和销售额的增长。将把防务与安全业务部的下属公司数目从原来的5个缩减至3个。原来作为整体运营的防务与安全业务部将被划分为3个主要业务部门:军用空中系统业务部、防务与通信系统业务部、防务电子业务部。原来的导弹业务将并入欧洲导弹集团。欧洲宇航防务集团的防务与安全业务部的销售额目前占总销售额的25%,改组后希望在5年内将该比例增至30%。
“军工”含量充足主业突出相关多元化
母公司多元化、子公司专业化,资产紧密关联的产业化集团发展。当前,美欧军工企业通过集团化经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以美国五大军工集团、英国BAE系统公司、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为代表的百强军工集团实现了军工行业内部多元化发展,这些军工企业在集团内部实现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领域的多元化经营。以通用电气、惠普公司为代表的百强军工企业集团通过多元化经营逐步进入军工领域并跻身世界百强军工企业的行列。而以法国泰勒斯集团、德国莱茵金属工业公司为代表的大多数中型军工企业则实现了依靠跨军民行业,军民平衡发展的多元化经营。
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美欧等国的军工企业还在集团内部实现不同子公司间的专业化链接和协调,并通过专业化整合构建专业化子公司,从而消除内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这些专业化的子公司的军品收入规模也达到了百强企业的入围门槛。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统计数据,2011年共有BAE系统公司美国分公司、西科斯基公司和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等21家隶属于百强军工企业的子公司凭借其军品收入规模达到2012年世界百强军工的水平(4.8亿美元)。同时,在这些子公司中,超过1/3的企业其军民比例达到100%。超过2/3的企业其军民比例超过65%。军工集团内子公司专业化、纯军化特征日益明显。
主业突出是目前世界百强军工企业尤其是骨干军工企业的基本发展特征。对数据比较齐全的70家军工企业的分析结果表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以及提供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设备的装备制造业成为大多数百强军工企业的主要业务。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都将航空航天作为其突出主业来发展。雷声公司将电子信息作为其核心业务来发展。通用电气则把装备制造作为其核心业务。
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百强军工企业还呈现出在军品领域主业相关发展,民品领域国防相关发展的特征。以军为主的军工企业更加注重军工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现军品领域主业相关多元发展。作为美国三大军用飞机生产商之一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就基于其长期战略优势的评估,将与公司其他业务没有太大关联和协同的造船业务从公司中分离出来,着重发展与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的军用产品和服务业务。以民为主的军工企业则注重国防技术相关多元化发展。冷战结束后,美欧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开始对其国防工业和军工企业进行改革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民、开拓民品市场和发展民品产业是一项重要措施和改革实践。从近10年世界百强军工企业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的民品产业中既有涉及与军工技术高度相关的领域如动力、电子等,也有与军工技术关联较弱的产业如石油能源、金融、电力等。但是,从总量上来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主要军工企业在其民用产业中的国防相关产业的规模仍要远远高于其国防不相关产业。
政府调控和主导作用明显
国防科研政府主导,通过法规政策引导军工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转化利用效果明显。美国政府一贯关注国防科技基础科研的发展,将之作为相对独立的一类科研活动,提供稳定而专门的预算支持(近几年投入维持在约120亿美元水平上),构筑了一个以S&T命名的覆盖国防基础科研活动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层次多、包容庞大的国防科技计划体系,统筹指导国防基础科研的长期稳定有序发展。
美国军工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包括军事科研合同项目和独立研发项目。对于军事科研合同项目,根据现行的国防采办制度规定,利用政府经费进行国防科研,研发风险由政府全部承担:研发失败则由政府来承担经济损失,研发成功则军工企业将获得一大批军事订单并获得新技术的专利权,军工企业还可以用这项技术进行军民技术转化。自主研发――预研工作(基础应用研究、系统研究、技术开发),独立研发工作,美国政府会通过具体的补偿办法对军工企业的独立研发进行支持。
通过采办预算的调整和军种分配,引导企业转型、调整业务结构和投资方向。随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加之上世纪90年代美国对附属机构的裁减,需要工业企业更多地为武器装备研制和保障提供技术服务。本世纪以来,美国国防部每年签出的服务合同不断上升,2010年服务合同额为1610亿美元,占各类合同总额的44%,与装备采购合同额(1660亿美元)基本持平,使得国防工业企业的业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防服务成为国防工业企业的一项主要职能,与武器装备供应一起成为国防工业企业的并重业务。
“9・11”事件以来美国军方增加了对无人机的需求。美国政府便根据这种国防需求的变化,改变国防预算尤其是采办预算的支出结构。一方面加大无人机的投资,另一方面则减少和控制F-35和F-22战斗机的采购量,美国政府通过装备采办费用结构的调整促使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无人业务领域迅速做出业务调整,加大了对无人机业务的投入和人业务调整。
关键词:经营战略;电子商务;企业
KeyWords:businessstrategy;E-Business;enterprise
对一个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经营手段。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的时候,便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为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应对来自全球竞争者的挑战,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和开展或即将开展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除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围绕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两种企业经营战略的机理与比较1.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机理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个以上行业,提供多种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进入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战略,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扩张行为。多元化战略的优势是: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充分运用企业各种资源实现多种业务整合,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丰富产品组合结构;多元化经营比较灵活,能迅速地从不良业务中退出,从而有效地规避、分散或减少"过度专业化"风险;此外,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能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员工潜能、营销渠道,以及管理经验和物质资源,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简言之,多元化经营战略在增强企业实力、分散经营风险、发挥资源潜力、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外,美国的杜邦、通用电器、菲利普.莫里斯、日本的三菱、韩国的LG等一批企业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取得了较大的经营业绩。近年来,我国的海尔、康佳、春兰、红塔等企业在开展多元化经营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多元化战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管理难度增大,尤其是当企业进入到与原来业务相关度不高的新领域时,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模式和经验可能难以凑效,使协调各种关系的成本提高,并可能造成组织结构不稳定,增大经营失控的风险;二是资源分散,企业资源与资金被分摊到多项业务中,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原有核心竞争力的丧失而其它核心竞争力难以培育起来,另一方面可能陷入资源短缺、周转不灵、不得不收缩或破产的境地。韩国大宇、日本索尼、我国的巨人集团、春都企业都是因此而出问题;三是影响CIS策略的有效实施,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多是其主业业绩好的知名企业,多元化经营后,多产品对企业原有品牌价值的分享可能会影响企业主业所创立的品牌基础。2.专业化经营战略的机理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从企业竞争战略的角度提出了适用于任何性质与规模企业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专业化战略。波特的专业化竞争战略指企业主攻某一特定市场,以求在局部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由于企业的经营与市场竞争是分不开的,因此经营战略与竞争战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的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实施专业化战略也有不利的方面:由于企业业务集中于某一领域,因此,可能失去其他一些市场机会;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在一个细分市场寻找特殊目标,通过为这一特殊目标服务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由于市场竞争程度的日趋激烈,对许多企业来说很难找到或创造出一个能长期运用专业化经营战略的核心产品;专业化容易形成较高的退出壁垒,当发生经营危机时企业因难以退出,而陷入"过度专业化"的危机;由于经营领域较集中,一方面企业的某些技术或资源优势可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企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钝化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3.企业选择经营战略的基本原则
眼下,人们对电子商务谈论最多的字眼就是"盈利"。的确,网络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大大小小的电子商务网站都在为盈利而奋斗,一个颇具影响的电子商务网站甚至提出:2002年的奋斗目标是为"赚一块钱而努力!"。围绕如何使企业盈利的问题,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可谓绞尽脑汁,而面对时不我待的市场,企业则开始了具体的行动,一些企业尤其是那些有实力的门户网站选择了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另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则认定了专业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或是专业化效果究竟如何,对这其中大多数企业来说只能是走着瞧了,而对那些举棋不定的企业来说,现在只好驻足观望了。多元化与专业化经营战略到底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至今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在某些条件下,专业化经营使企业获得成功;而在另一些条件下,选择多元化可能会取得比专业化更好的经营业绩。在不同的情况下,即使是相同的选择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企业选择何种经营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和企业的自身状况。从欧美日等国企业的成长历史可以看出,采用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战略,首先与一个企业所在国的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欧美日的企业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实行专业化经营;从50年代开始广泛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企业迅速成长;进入80年代,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同时随着多元化程度的增加,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多元化的弊端开始凸现,并为广大企业所认识,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逐渐减少;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欧美企业纷纷清理非核心业务,通过网络重新整合企业资源,专业化经营战略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青睐。可以说,当一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时期时,企业多采用专业化经营战略;当市场经济发展到较发达程度时,企业多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而当市场经济发展到非常发达的高级阶段时,企业又多转向专业化经营战略。其次,与企业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相关。一般而言,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的企业应采取专业化经营战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
第三,与企业的自身状况相关。企业通常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来选择经营战略,其一是原有业务的发展空间变小,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此时已寻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这时选择多元化经营是必要的;其二是必须拥有一定的剩余经营资源支撑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反之,若企业经营资源不很充裕,应实施专业化经营战略;但拥有剩余资源的企业不一定要开展多元化经营,也可以继续专业化经营。如何选择,应视其它因素而定。企业经营资源若不很充裕,最好采用专业化经营战略。其三是有较高程度的原有资源可迁移,即考虑如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机制的克隆、技术的延伸、人才的流动等可迁移程度。通常,可迁移度越高,多元化的成功率也就越高;反之,可迁移度越低,多元化成功率也就越低。
二、专业化应当成为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1.专业化经营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需要
价值性和传递性都是信息的基本属性。而信息的价值只有通过传播与交流才能得到体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信息经过加工、分析和处理可以变成更具价值的信息,这便是信息的自我累积增值,上述过程将导致更多的信息产生,人们从这些增加的信息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也越多,这就是信息的边际效用递增特性。网络经济的核心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因此信息便成为网络经济的核心资源,网络经济下的消费也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它与传统经济学遵循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完全不同的。电子商务是以实现信息有效传递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以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为实质运作客体,并且需要相应的安全和信用体系的支持。因此,在除信息流以外的其他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信息的边际效用递增特性,以提供各种市场和交易信息便成为电子商务初级阶段的主要运作方式了。实际上广大消费者和客户也认识到这一点,各种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通过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和查找各种商业信息是企业和消费者上网的主要目的。对企业来说,正确认识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所在行业的状况,面对现实,选择讲求实效的商业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取得成效的。国内许多企业已经这样做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当当网上书店、卓越网等一批企业都已在2001年底实现盈亏平衡,以提供旅游项目服务的携程网和以提供域名服务的3721,也都在此前后开始盈利,它们的成功之道并不神秘,就是坚持从创立至今的这几年里专注于一个领域,没有摇摆,也没有变换商业模式。譬如,"基于网络平民化"理念的3721网站所建立的"中文实名"系统,解决了国内网民的"上网瓶颈",用户可使用中文直接访问Internet上的网站,这种服务方式正是专业化战略的具体体现。不久前,eBay向易趣注资3000万美元,收购了易趣33%的股份。尽管人们对eBay这个并不熟悉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环境的美国公司此举存有疑虑,担心易趣会由此掉入曾经在我国发生过的"注资陷阱",但有一点目前是值得肯定的,正是易趣网持之以恒的据守C2C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投资者已逐渐趋于理性的今天,eBay才会将资金投向这个被许多人视为"钱景暗淡"的拍卖网站。更值得一提的是,在Internet上活跃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电子商务网站,这些被人称为"另类电子商务"的网站在资金、规模以及促销手段等方面都无法与主流电子商务网站相比,但却有着很好的盈利模式。只要访问几个这类网站便不难发现它们的特色:经营角度独特。"另类"们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往往是那些大网站中所没有的,如古玩、玉器、邮票、具有特色的土特产品等,就是这些看似没有多大市场的商品,却有着稳定增长的客户群。"另类"的投入都不大,相当多的"另类"就是在一些知名B2C网站上搭建起自己的专卖店,如易趣网上就有大量网民或企业在推销自己的商品,还有一部分"另类"是以企业或个人投资方式组建的专一化的网站。低成本+专业化的经营战略正是"另类电子商务"的生存之道。此外,纵观电子商务短短几年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B2B和B2C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相比,前者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远大于后者;而在B2B市场中,垂直市场的发展态势大大好于水平市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业化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需要。
2.从安然破产看"多元化"战略的弊端
2001年12月3日,拥有500亿资产、在《财富》500强中排名第七的安然(Enron)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
20世纪80年代以电力和天然气交易起家,在能源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安然公司,算得上是最早一批从事B2B电子商务的企业。1999年,安然建立了能源电子商务平台(EnronOnline),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安然在能源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鼎盛时期,网上交易占了公司总业务量的2/3,安然一下从"薄利的天然气经营商摇身一变成为高利的能源交易商",并被奉为信息化的楷模、最成功的电子商务应用范例,哈佛商学院也将其作为MBA的经典案例。但随后安然的经营战略开始发生变化,当时的CEO杰夫瑞·斯基林认为,随着企业业务的重新整合、自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介费用的进一步降低,传统型企业那种综合集成的模式将被迅速瓦解,因此,安然的未来不是要继续做资产庞大的传统能源公司,而是要成为全球各个商品市场推广"分散化"的先锋。于是安然开始向高速电信网络和金融市场扩张,并将巨额资金无谓地投入其中。安然的"分散化"战略同样体现在它的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这家全球最大能源贸易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的产品从日用品、用户电力、天然气供应到诸如恶劣天气的防护罩蓬等其它的延伸设备1500多种,不仅如此,在与Globalcrossing(美国带宽供应商)合作实现了带宽现货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安然甚至打算推出宽带期货市场。可以说安然的破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它的"分散化"战略的影响。要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进行在线交易,其商品应当具有自由互换性和流动性。而目前有些行业的产品尚还不具备网上交易的条件,像安然所在的能源行业,电力和天然气就不是能进行自由互换的商品,各地区之间的价格相差很大,并且还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此外,流动性也是个问题,尤其是电力市场,一个中国的企业显然不可能到EnronOnline上购买电力。网上交易的吸引力之一就在于其公平性和开放性,而EnronOnline却是一个"主导者中介型"的封闭式交易平台,所有买方或卖方要EnronOnline上进行交易,都必须成为主导者安然公司的签约方--即它的顾客或供应商。为此,安然的竞争者曾讥讽说,没人愿意信任每一笔交易的签约方都是安然公司自身的交易场。客户当然更愿意光顾那些中立的平台,在那里它们可以直接进行交易。对安然这样的传统企业来说,单独开发封闭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做法非明智之举。相比之下,通用汽车要现实得多,作为汽车网上销售的开创者,2000年通用就与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联手和CommerceOne合作建立了一个B2B汽车交易市场Covisint,它采用eBay的自由竞价方式,目前已吸引了全球13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入其中,成为一个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超级网上交易市场,三大汽车霸主为此节省了大量的采购成本,实现了人们常说的"多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专业化"可以说是企业竞争甚至是生存之本,专业化经营战略应当成为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在目前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基本战略模式。
三、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经营战略的选择更需要理性
回首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真可谓波澜起伏,从概念炒作到照搬模式,从风险投资到海外上市,许多企业栽在盲目跟风上。近两年来,"多元化"成为继电子商务之后学术界、企业界和媒体关注的又一热点,从事多元化的企业也日益多起来:家电业和其它一些产业不约而同地涌入IT业;而一些传统IT企业也匆匆奔向家电、通讯、房地产、保险等自认为可以掏得黄金满钵的产业。的确,在国外,通用电器公司、IT业界的霸主微软、Intel凭借着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产实现了多元化。去年下半年,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的自传热销我国的大江南北,一些人除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通用的经营理念和成功经验外,也为中国企业的振兴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和经济增长点,这就是"多元化"。海尔、春兰、联想、越来越多的人公开宣称要做"中国的通用",并在紧锣密鼓的扩张渗透中开始了"产业融合"、"资本24小时不落地"的模式拷贝,多元化似乎成为实现企业发展的灵丹妙药。这种"多元化"时尚当然也影响到尚未走出网络泡沫阴影的电子商务企业。雅虎在网络的萧条时期开凿更多收费渠道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其他领域,2002年3月为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雅虎开始大举进军好莱坞淘金。
受其影响,国内的一些网络企业也开始了多元化的尝试。2002年2月25日新浪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北京新浪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推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新浪实施.net战略的目标定位是通过有效整合现有的各种技术和网络媒体资源优势,进一步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另一著名门户网站搜狐的多元化尝试早在2001年年底推出电子商务和手机短信服务时就开始了,进入2002年,搜狐先后是推出了B2C业务和ETS(互联网技术解决方案),接着在2月25日与新浪同一天推出了--搜狐企业在线,与主要面向大型企业服务的ETS不同,是专门中小企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技术应用和网络营销推广的服务平台。搜狐推行的是张朝阳所说的多效多元化战略,即在互联网技术(ETS)服务、新媒体(网络广告)、通讯(收费短信、移动通信)和B2C电子商务(搜狐商城)四条战线同时作战,多面出击,以不放弃信息门户且不添一兵一卒的条件来实现转型。从理论上讲,新浪和搜狐的.net战略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因为这种新业务都还在两大门户所从事的网络服务范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结合网下资源和技术产品开发,为寻找更丰富和有效的营收模式进行的探索"。但作为擅长于提供内容服务的信息门户网站,涉足面向企业电子商务的ETS业务,毕竟是进入了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领域,笔者并非否认这些企业采取的更加务实的经营作风,而是担心这种探索是否会削弱两大信息门户的价值基础,因为与那些专业化的IT企业和系统集成商或ASP相比,和毕竟不能为企业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一条龙的"贴身"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的解决方案对企业来说也许有点远水难解近渴。时尚的东西未必代表方向。应当逐步培育起一种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理性的企业文化,它能引导企业根据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正确定义自己的竞争空间,不能仅局限于现有的竞争者,还必须将潜在的和新生的竞争者纳入视野。在确定经营战略时,决不能盲目跟风。无论企业采取多元化或是专业化经营,都必须时刻紧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务必使新的业务领域能得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支持,并在市场上转化为相应的竞争优势。2.遵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规律,注意调整和完善经营战略
企业的经营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中学习调整的过程。
电子商务企业要生存和发展,电子商务要发展只能是顺应市场的需求,因势利导,而不应当去做一些超越现实的事情,曾被誉为欧洲电子商务旗帜的网上服装零售商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创立之初,资金雄厚的Boo如果不去搞那技术复杂最后无法实现的3D影像技术的网上"试衣"系统;不去搞那技术同样也无法实现的"用7种语言接受顾客网上订货的多国语言自由转换数据中心,也许不会败得那样惨。正如行政总裁马温斯顿自己的总结:无论有何种理由,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也不能违背任何基本的经营规则。两年前,迪斯尼公司曾吹嘘其旗下的网站是公司面向21世纪的财经门户网站,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迪斯尼及时调整了该网站的经营目标。如今,已是面貌一新,成为一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的信息门户网站,主要营收来源是网络广告,其次是用户的服务费及内容外包收益,此外还可从诸如网上拍卖之类的多种电子商务活动中获得利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管理学院明兹伯格(H.Minzberg)教授指出:战略是塑造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市场无定式,经营无常规,如果企业能制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再按照上述原则贯彻实施,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四、结束语
如前所述,其实无论哪一种经营战略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方式。多元化也好,专业化也罢,在国内外都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我们不应厚此薄彼,过分夸大或贬低某种经营战略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文中提出专业化经营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需要,专业化经营战略应当成为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否定多元化战略的作用,今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其环境的改善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多元化战略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以预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电子商务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高竞争力的企业必将在新世纪、新环境中创造出更多新的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刘翼生.企业经营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Abstract:The tide of logistics service reform is increasing rapidly, and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make the non-core business into outsourcing business which is implemented by professional service companies. Carryout the game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service outsourc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of linear, radiation-based and tree-based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introduces the one-dimension, two-dimension and three-dimension service outsourcing mode.
关键词:后勤服务;服务外包;风险分析;模式研究
Key words:logistics service;service outsourcing;risk analysis;mod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33-04
0引言
新型石油公司是与传统石油企业相对而言的,是指定员少、人力成本高、设备先进、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石油公司,主要是区别于习惯企业办社会且人员富余的老石油企业。新型石油公司由于定员少不可能成立专门的后勤部门,因为人力成本高也不可能从事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后勤服务。老石油企业人员富余且人力成本低,为转移和安排劳动力必然会把后勤作为接纳富余人员的重要部门,因此不会把后勤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服务商,故不在本文研究范畴内。
服务模式,是在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及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服务规则。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企业在服务上和其它企业不一样的地方。服务模式从属结构范畴,是服务实施的思路性的、框架性的高度概括,往往抽象为几个字,需要缩放到服务者的具体方法和思想。一般来说,不同的服务内容有不同的服务模式,而且同一服务内容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的定义是从特定的服务理念出发,在服务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公式表述为:服务模式=服务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也就是俗称的IOS模型:MS=理念f(i)+系统f(o)+方法f(s)。后勤服务模式的设计包括关键性技术研究、价值链分析与整合、实施后勤服务创新战略、构建后勤服务质量体系、企业文化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等。我们知道,任何后勤服务模式的设计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与约定的基础上,特定条件如有变化,模式的可行性亦有差异。因此,设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应充分考虑到存在风险的因素,只有提前对风险有个正确的评估和了解,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服务外包模式的决策。
1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设计的博弈分析
后勤服务外包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委托关系。在整个服务外包决策过程中,发包方就是委托方,接包方即是方,构成一组委托关系,基于委托理论对服务外包的风险进行博弈分析。
设定1:服务外包有接包方负责日常事务性工作,成本C由接包方全额承担,发包方负责整体协调与考核工作,并按服务质量确定服务费用。
设定2:接包方提供服务的质量具有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有自身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也有外界诸多不确定事项,即服务质量受内在和外在随机变量共同决定。
设定3:接包方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是连续变量,假设x和y是一个连续能力、努力变量。
上述博弈模型中,发包方需要做出是否选择外包服务、是否签订外包合同和合同执行是否有效等三个决策,这是个典型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整个过程用博弈树表示见图1。
第一阶段,业务决定阶段。发包方制定外包战略决策,决定内制与外包的战略取向。如果确定不执行服务外包决策,采取内制方式,则发包方收益为H(0),接包方有保留利益T(0)。
第二阶段,外包选择阶段。发包方确定服务外包,会选择合适的接包方。自然选择的接包方类型x∈θ,θ为接包方的类型空间θ=(x,x),其中:x表示能力低的接包方,x表示能力高的接包商。实施合同前,发包方难以确定接包方能力高低,但确定接包方属于X的先验概率p=p(x),p(x)=1。接包方按自己所属类型x选择表示信息s∈S,S=(S1Y,S2N),发包方对接包方信息s,利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p=p(x)类推后验概率P=P(x/s),选择行动m,即与合适的接包方签约,m∈M,M=(m1,m2)分别代表与高能力者签约和与低能力者签约,是发包方的行动空间。为此,发包方和接包方的支付函数分别为:H(s,m,x),T(s,m,x)。
第三阶段,合同实施阶段。发包方选择某个接包商,且就接包方服务和交易条件进行谈判,并签订外包契约。接包方签约后开始投资,成本为C,C决定接包方价值π,π(C)是C的递增函数。接包方在执行合同时,其行动a在L(偷懒),I(勤奋)之间,产出π(a)决定接包方价值π和接包方自身成本C。发包方按约支付给接包方的服务费为P(π)。
综上可以得出,发包方和接包方收益分别为:
H(π(C,a)-p(π)),T(p(π)-C(a))
假定1:接包方勤奋成本高于偷懒成本,即C(I)>C(L)。
假定2:a=(x,y)T∈A是一个二维变量,代表接包方的特定行动,x表示运行能力,y表示努力程度。
假定3:接包方履约成本C(x,y)=(d1x2+d2y2),其中:d1,d2为成本系数。
假定4:产出函数取线性形式:π(a)=(λ1+λ2)(a+B+θ),其中:λ1,λ2>0分别为x,y的产出系数,θ~N(0,σ2),B为与项目好坏有关的常数,π的密度函数是f(π,a)。
假定5:外包合同函数是线性形式P(π)=α+βπ,其中:α为固定收入,β是产出系数,β∈[0,1]。
发包方外包业务的关键是确定最优激励合同P(π(a)),引导接包方选择最优行动a*使得T和H同时最大。根据参与约束(IR)和激励相容约束(IC),双方博弈模型为:
maxHfdπ
S.T.(IR)Tfdπ-C?叟T
(IC)T(P(π))f(π,a)dπ-C(a)?叟T(P(π))f(π,a)dπ-C(a)
发包方确定性等价收益为:
H=π-P(π)-RC1=-α+(1-β)(λ1X+λ2Y+ε)-(1-β)2σ2
其中:RC1为发包方客观风险成本,RC1=(1-β)2σ2
接包方确定性收益为:
T=P(π)-C(x,y)-RC2=α+β(λ1X+λ2Y+ε)-(k1x2+k2y2)-β2σ2
其中:RC2为接包方客观风险成本,RC2=β2σ2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x*=,y*=,β*=0,代入接包方参与约束得a*=T(0)++,此时即为帕累托最优合同。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要求接包方不承担任何风险,发包方支付的固定收入等于保留收入加上能力成本和努力成本。执行合同过程中,如果发包方考核确定x
2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设计
2.1 直线型服务外包模式直线外包也称独包,是指发包方将外包服务项目整体委托给一家接包方来完成,双方构成具有排他性的外包关系,由接包方独家全面打包管理发包方的外包服务项目,见图2。现在大型石油公司为简化事务性工作,集中精力专注核心业务,都采取大后勤配套服务外包的模式,就是典型的直线型服务外包,综合后勤交由一家服务商全面承接,便于管理和考核。任何事情总有两面性,由于发包方将外包服务只委托给唯一的接包方来完成,在这种单一的委托关系中,接包方在信息不对称且无竞争的条件下,容易产生利用不确定因素降低服务质量、进而降低服务成本,导致发包方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假定1:发包方总体外包风险为 e,发包方固有风险为e1,接包方的经营风险为e2。其中:发包方固有风险(e)是若市场上存在第三家能满足服务外包合同要求时发包方的外包风险。该风险与发包方的经验、外包合同的完善程度等因素有关,与市场上已有的第三方经营情况无关。接包方经营风险(e2)接包方经营承接的外包服务业务本身的经营风险给发包方带来的经营风险。
假定2: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程度为r,r∈[0,1]。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接包方时r=0;当完全依赖接包方时,r=1。
假定3:发包方的服务外包业务只委托给一家接包方,且完全依赖接包方的服务,此时,接包方会将自身经营风险全部转嫁给发包方。随着依赖程度的加强,发包方总体外包风险e就趋向发包方固有风险为e1与接包方的经营风险为e2之和。发包方总体外包风险e与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程度r的关系满足如下条件:
e=e(r=0)e+e(r=1) ,且满足e'(r)≥0,e″(r)≤0(1)
根据上述条件,构造e和r的关系应满足如下方程:
当e=a+br+cr+dr+…
将公式(1)代入,略去高次项,得到如下公式:
e=e1+e2r(2)
综上所述,公式(2)就是在直线型服务外包过程中,发包方总体外包风险与发包方固有风险、接包方经营风险以及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2.2 辐射型服务外包模式辐射型服务外包是指发包方将外包服务项目化整为零按某种分类方式委托给相互竞争的多个接包方来完成,见图 3 。辐射型服务外包类似组合型外包,便于比较不同接包方的服务质量,分散外包风险,缺陷在于管理难度较大,需要与多个服务商沟通协商,同时因为业务量有限,各服务商形成不了规模效益,虽然可以相互竞价,但各服务商管理机构的重复设置会形成成本浪费,服务费用可能达不到最优的理想效果。
假定1:发包方将服务项目S按辐射型外包方式委托给n个接包商,第 x个接包商承担的服务量为ξxS,则有ξ=1。
假定2: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程度是个常数,接包商对发包方经营风险的影响程度和承担的服务量成正比,且接包商经营风险相同。用θ表示接包商承担的服务量对发包方总体业务风险的影响程度,则第x个接包商对发包方经营总体风险的影响程度为:ex=θξxS。发包方采取直线型服务外包方式承担的经营风险为:E=e0+θs,其中:E表示发包方的服务外包风险,e0为发包方的固有风险。
假定3:n个接包商平均承担外包服务,各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n个接包商同时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n ,显然n越大Pn越小。全部接包方的最大经营风险影响可表示为:
En=Pnθξs=Pnθs(3)
于是发包方的最大服务外包风险表示为:
E=e0+Pnθs(4)
分析可得,n个接包商平均承担外包服务,各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时,发包方的服务外包风险随着辐射型接包商的增加而降低。
假定4: n个接包商不是平均承担外包服务,各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也不相同,假定第x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x,同理可得:En=Pxθξs=θsPxξ(5)
E=e0+θsPxξ(6)
假定5:第x个接包商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Px与其承担的服务量成正比,即Px=ξP,代入公式(6)可得:E=e0+θsPξ2(7)
ξ随着n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发包方服务外包风险随着按辐射型外包模式承揽服务的接包商数量增加而降低仍然成立。
若发包方对接包商的依赖程度不同,假定6:发包方对第x个接包商的依赖程度与其服务量成正比,即rx=ξr0,r∈[0,1];发包方相应第x个接包商的固有业务风险为θx0,同样与其服务量成正比,即θx0=ξe0。则有:E=(eP+e)=(ξe+ξθs)
=eξ+θsξ=e+θsξ (8)
=θsξ>0,E是ξ严格的增函数,随ξ的减少而减少。由公式(8)可知随n的增加而减少,并且ξ的分布越均匀,ξ越小,E越小。因此,发包方服务外包风险随着辐射型外包接包商数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各接包商服务量的均匀化而降低。[2]
2.3 树状型服务外包模式树状型服务外包是发包方将外包服务全部委托给一家接包商,接包商出于各种原因将部分服务再次外包给一个或多个接包商,依次类推,见图4。树状型服务外包实质上是先直线型服务外包再辐射型服务外包,是两种外包模式的有机组合。其优点是发包方管理和协调幅度和难度小,只需监控一级接包商;缺点在于一级接包商再外包的服务可能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也容易出现相互推委责任和追溯利益的现象。
假定1:发包方将外包服务委托给接包商甲,接包商甲在承接服务后将部分服务量外包给接包商乙,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假定2:第x次外包时发包方服务外包总的经营风险为Ex,发包方自身固有风险为ex,发包方对接包商的依赖程度用rx表示,且满足:rx=1,x∈[1,n],则有:
E=e0+E1r1=e0+r1(e1+E2r2)=e0+e1+(e2+E3)
=e0+e1+[e2+(e3+E4)]
=e0+e1+[e2+…+En(9)
特殊情况:E=e(r=0,x∈n)e+e+e+…+en (r=1,x∈n)(10)
由公式(10)可知,发包方服务外包的经营风险随着树状型外包的级次增加而增加,随对接包商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3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决策分析
3.1 一维服务外包决策模型Venkatesen[3](1992)提出的外包决策模型是一维判断模型,通过判断业务是否为企业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内容决策。若某项活动是企业核心业务则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保持内制;是非核心业务则实行外包。
该模型概念简单易懂,但决策衡量指标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处于核心与非核心业务之间的特别业务活动的外包决策。然而,许多业务难以确定为核心部件或非核心部件,准确判断又是情况最复杂,决策最困难的部分。同时,外包策略也不仅仅是纵向一体化和全部外包两种,还存在介于纵向一体化和全外包模式之间的部分外包模式。[4]
此模型主要用于处理是零部件外包还是自制的决策问题,对于制造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的外包的处理无专门论述。该模型容易产生错误导向决策,认为低层次的工作均为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而高层次的工作应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诸如研究开发业务是肯定不应外包的,但许多企业已将研究与开发、财务管理等外包并取得成效。
3.2 二维服务外包决策模型Quinn & Hilmer[5](1994)将影响外包决策的因素划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潜力(Potential for Competitive Edge)和战略脆弱性程度(Degree of Strategic Vulner ability)两个方面。前者指某业务活动所具备的能够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潜力;后者指若该项业务被外包后,由于市场失效所导致的企业潜在脆弱性的大小。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潜力和战略脆弱性程度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把企业活动划分为九类,并对其中的三类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确定:在两个维度都低的情况下实施最弱的控制,采用现货买卖;在两个维度都高的情况下实施战略性控制,采用内制;在两个维度都处于中间水平时实施中等控制,采用合同安排,实施外包,[6]见图5。
该模型设计简单合理,归纳了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的灰色地带,并且提出了与供应商合作的外包策略,关注业务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度和外包该业务可能产生的战略脆弱性风险两种深层次因素,但并未对其余六种业务类型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在研究范围上稍显粗糙,对中间的灰色地带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评价指标较为模糊且定性分析程度过大,难以作出准确的决策。
3.3 三维服务外包决策模型张达凯(2006)[7]提出了一个三维度的外包战略决策模型。在业务外包决策过程中有三个决定要素:z(外包市场成熟度)、Y(技术通用性)、x(需求计划确定性)。在决策过程中,每项外包业务根据其三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不同,将分布在决策模型的不同位置,意味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大体上分为三大模块,见图 6。理想外包模块:位于此模块区域的业务,市场化程度、技术通用性和需求计划的确定性都高,是最适合外包的模块。理想纵向一体化模块:位于此模块区域的业务,其市场化程度、技术通用性和生产计划的确定性都很低,外包风险高但收益低,企业应将采用纵向一体化的战略,自主管理这部分业务。选择性外包模块也称部分外包模块:位于上述两个区域外的业务在实施外包过程中存在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企业要权衡利弊得失慎重决策。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待决策业务、市场环境等与业务外包有关的因素,对于企业后勤服务的外包决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4 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决策流程服务外包决策是个复杂的过程,决定是否外包,外包何种服务、选择哪个服务商是比较困难的,需要综合考虑全面权衡。正确的外包决策是企业建立有效外包关系的前提,[8]实践中除了应用上述模型进行辅助决策外,常采取层次分析法(AHP)、球赛模型(AHM)、模糊综合评价、信息熵与神经网络、数据包络分析(DEA)、主成分分析、招投标法等方法进行决策。尤其是招投标法在实践中应用的非常普遍,通过招投标发包方和接包方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最有可能实现双赢。总而言之,不管采取何种模型和方法进行服务外包决策大体上有个相对统一的流程,下面给出一个实际操作中经常使用的流程图,见图7。
4成功实施后勤服务外包的建议
外包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经营策略。为了成功实施服务外包,从发包方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构建外包决策体系。为保证服务外包的合适性,发包方应构建外包决策体系。外包决策首先要对价值链分析与整合,确认非核心业务的内容,非核心业务是指企业不擅长的、经常性的、相对独立而可以分离的、可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取的、且与核心业务关系不大紧密的一些业务。[9]决策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外包内容的确定,外包模型的建立,相关环境的分析,外包商的评价与选择,外包风险的评估,成本与收益分析等。
第二,选择良好外包服务商。选择良好的外包服务商是服务外包成功与否的关键,依据服务质量相关理论,为保证满意加惊喜的服务感受,服务商应实施后勤服务创新战略,构建后勤服务质量体系。本论文讨论的各种外包风险均是基于博弈论的分析与推理,良好的服务商能提高服务外包的执行力,强有力地保证外包合同的有效履约,进而达到双赢的目标。
第三,推行有效的外包管理模式。外包可参考对虚拟企业的管理,设置业务层、管理协调层和外包企业层三个层面。[10]
第四,强化外包合作关系管理。外包合作关系的建立只是双方合作的开始,在合作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以达到防范风险,提高合作绩效的目的,进而保证外包战略的成功实施。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接包方很难对发包方的所有要求都能理解透彻,也不易全面了解发包方的具体情况,这可能会影响服务外包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当接包方的企业文化与发包方相冲突时,如果沟通合作不力,可能导致服务外包的失败。因此,有效的反馈和沟通对于服务外包活动的进行格外重要。
第五,实施外包绩效评估系统。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的变化给发包方和接包方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防止外包合同的执行异常,发包方应建立有效的外包评估体系,及时对已实施的外包行为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评估指标的选定是评估成功与否以及评估结果有效性的关键,评估指标应以定性化指标为主,定量化指标作参考。[11]绩效评估包括外包服务商的工作评价,外包成本与收益分析,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反馈等。
参考文献:
[1]周旭.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20.
[2]廖继华.业务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24.
[3]Venkatesan R, Strategy Sourcing: to make or not to mak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11-12):98-108.
[4]马娟.制造企业后勤服务外包管理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23.
[5]Quinn J B, Hilmer F G, Strategic outsourcing[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5).
[6]王鹏.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理论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张达凯.机械制造过程非核心业务外包战略决策与管理研究[J]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杨丹辉,贾伟.企业外包决策模型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3) :29-29.
[9]江小国,吴凤平.企业业务外包决策体系构建与分析[J].江苏商论,2009 (4):114-115.
[关键词] 旅游产业 产业融合 旅行社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美国学者格里斯坦和卡恩纳从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出发将其定义为:产业融合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收缩或消失的一种经济现象。
我国学者詹浩勇将其定义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的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而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
何立胜认为:从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对于产业融合涵义的多种不同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信息、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强调高新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从而导致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现象;另一类是根据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表述了不同产业融合这一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界定。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范围
伴随着传统产业发展的融合化现象,作为第三产的旅游业也出现了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现象。阿方索和塞尔瓦托认为“技术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应以市场为导向,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笔者认为这一种观点虽然不适用于所有产业融合的现象,因为有些产业经过技术融合后并没有接下去进行产品与业务融合,而是利用新技术创造出了新产品、新业务,进而开拓出新的市场,但是对于旅游产业融合来说,这一论断是适用的。其原因在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技术融合后所生产的仍然是旅游产品,只是这一类融合后的产品与旧有的产品相比要么是生产流程不同,如网上旅游产品;要么是内涵不同,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
周振华在讨论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的融合时,认为在这三个产业原先的产业构架中存在明显的边界特征,即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和运作边界。在产业边界问题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也存在着明显的分立,拥有特定的服务技术、运作方式、行为准则与规范、竞争关系等。因而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化既可以包含技术、产品、市场的融合,也可以是原有运作边界、产业政策等的融合。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
1.交叉融合
交叉融合主要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形成具有新的内涵的产品,比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
以农业旅游为例。农业旅游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陈琳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交叉型农业,是以农村景观和农业活动等为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求知等需要的旅游。这种融合对旅游业来说增加旅游吸引物,将农业劳动作为旅游者的体验方式;对于农业来说,实际上是对于农业经营运作方式的改变,即不再是仅依靠出售传统的农业劳动产品获得收益,而是将农业劳动过程也作为获利的一部分,扩大了农业(农民)收入。
2.渗透融合
渗透融合主要是指高新技术向旅游业的渗透,从而改变了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较具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传统的经营模式是旅游者从旅行社购买旅游产品,旅行社向饭店、景点、车船公司等分别订购单项旅游产品,而现在旅游者可以从网上直接定购,携程网、亿龙网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在这类旅游服务网站中,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旅游爱好自由选择搭配酒店和航班。携程模式对传统的旅行社业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散客游占有较大比例的条件下。
四、 信息与旅游产业融合形势下旅行社的发展
1.旅行社的散客旅游经营现状
这里所指的散客是针对于组团社安排的带有全陪的旅游团。一部分游客出行的时间不能够与旅行社安排相适合,但又希望享受旅行社的服务,因而形成旅行社的散客,这类散客在小型旅行社的经营过程中已占有较大的比例。现在的旅行社在安排散客出行一般都是将散客发给地接社,由地接社拼团,即将可能来自全国各地的散客旅游者在目的地组成一个旅游团。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游客付费不同却享受同样质量的服务,并且还有一些大型社在较小的旅游目的地的地接社也是小型社,在没有全陪的情况下,虽然大型社安排有回访,服务质量仍旧难以保证,从而损坏了品牌声誉。而且仅凭现行的传真预定也难以落实不同游客的特殊要求,甚至在人工操作的过程当中造成遗漏,导致游客的不满。
在信息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条件下,类似散客出行的问题将能够利用网络系统得到解决,并且吸引自助游游客加入到这种方式中来,扩大经营业绩,
2.旅行社预订系统
现在大部分网上预订系统都是针对游客的,并且为了方便起见更多是预定酒店和机票,旅行社之间如果能够建立预订系统,将个有利于网上虚拟旅行社的形成。
应用在组团社与地接社之间预订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安排详细的接待流程,甚至可以使两社相互了解导游、司机、车辆的安排情况。通过不同地区的旅行社在网络上的合作,形成具有组合旅游品牌的接待体系,再与携程、E龙一类的旅游者网上预订系统合作,而非现在的个别合作,实现网上游客预订系统地全方位及时反馈,实现真正的旅游个性化,保证无忧旅程,同时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现在旅游行业的无序价格竞争。
3.旅行社传统角色的转变
目前游客通过网上预定系统安排自助旅游逐渐形成风尚,这是在旅游消费逐步成熟、大众化旅游展开后出现的潮流。在此潮流中,旅行社是否会被被经营此类业务的网站取代,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在此潮流中旅行社不应当悲观,而是改变经营策略,从原先的组团接团中获利向旅游者咨询方向转化。
首先,由于旅游行业信息不对称,旅游消费者仅仅根据网上获得的分散信息,难以组装成理想的旅游线路,单独购票和订房也拿不到十分优惠的价格,这必然影响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的整体感受。而旅行社可以发挥自己的批量采购优势和信息优势,根据自助旅游消费者的愿望,帮助其组装单项旅游产品。第二,目前国内许多旅游网站经营的项目雷同,所涉及的大部分是简单的企业介绍,国内主要的旅游线路推荐、旅游信息、景点介绍、旅游预定、旅游常识、游记作品等方面,缺乏细化帮助的信息。第三,旅行社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也就是产品推销的过程,并且在产业融合的今天,这种咨询服务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旅游门市部形式,应当走到网上来,这也是虚拟旅行社一种趋势。
五、结语
在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背景之下,旅游行业也应当利用这种产业间的发展趋势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本文对旅游产业融合做了初步研究,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范围和方式,针对旅行社业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随着研究的深入,希望能够对这个旅游行业做出更全面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 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
[2]吴 颖 刘志迎 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2004(4)
[3]郁明华 陈 抗: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疯狂Mall
2006年众多的卖场为适应竞争,纷纷开始了向超级Mall进军的步伐,Mall全称Shopping Mall,意为大型购物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高级的商业业态。Mall特指规模巨大,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于一体,包括百货店、大卖场以及众多专业连锁零售店在内的超级商业中心。在日本,Mall的店铺数仅占1%,但它们却创造了全国3500亿美元零售总额的大部分。在美国,Mall目前已经占有50%以上的零售销售额。现在的卖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卖场竞争阶段,已经开始向Mall的趋势去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中关村海龙电子市场从去年开始进行升级改造,包括:硬件的更新与完善;经营区域合理布局;服务方式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新举措;提升经营素质,严格筛选商户;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供应链价值。2006年,海龙致力于在细节上不断创新,落实整体升级改造的具体环节,力图营造一个全新的、汇集知名IT产品品牌的现代化电子商城。
而与海龙一街之隔的鼎好自开业以来就一直在向“大而全”的方向迈进,并一直在朝专业IT卖场的专业方向靠拢。鼎好在创建初期的目标就是一个以电子为主题的大型商城。从面积上看,鼎好一期的10万平米早已达Mall水准,如果算上即将开业的鼎好二期,那么总建筑面积将达到近20万平米。但一个成功的Mall不单单是靠面积来取胜,而是要有完善的配套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Mall,消费者喜爱的Mall。鼎好首先将餐饮融入IT卖场的电子商城,引入麦当劳、星巴克、吉野家等消费者喜爱的主题餐厅,一举打破了以往电子商场单一的经营模式。同时鼎好充足的停车场、维修城、移动导购台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也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
因此,鼎好电子商城的二期是在总结一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广大厂商、经销商的实际需求,顺应消费市场的趋势而建设的。鼎好二期B5~B3层拥有近500个停车位;B2层为地铁商业区;B1~B2层为旗舰展厅、笔记本电脑、数码专卖;3、4层为DIY特色商铺、配件、外设产品专区;5层是更为多样的时尚餐饮业,同时5、6层之间还开辟了户外的活动场所;6~8层开辟了IT产品展厅和销售厅;9、10层将设立电影院,消费者可以在这里享受时尚大片;11~18层将为中关村人士提供优良的写字楼。二期的布局设计更是紧紧把握住了市场发展的脉搏,如针对数字家庭化的发展开辟了液晶专区,使其更具有市场前瞻性和娱乐时尚性。
7月29日,中关村e世界数码广场开业,作为新一代电子卖场,e世界在业态建设初期,就已经考虑到了卖场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拥有电脑商品、时尚数码,更有手机、动漫、美食广场、新品厅等业态模式。
e世界作为北京科技园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打造的中关村标志性建筑,与购物广场、家乐福,地上广场相连,与地下停车场相通,形成集IT、时尚、生活于一体的新的商圈,随着硬件环境的提升,购物者对购物环境的选择、对商品的密集度和选择性、服务质量等将更加关注。
在IT卖场继续扎堆中关村,并且越开面积越大的情况下,位于北京东城的北京百脑汇有意继续在中关村之外的北京地区开设IT卖场,并且把营业面积定在一万平方米左右的“小规模”。 因为近年来,随着中关村超级Mall的出现,中关村的IT卖场出现了明显的过剩状况,而且规模门槛也被提高到了五万平方米以上。对此,北京百脑汇总经理萧雨坚认为,中关村的卖场竞争已经过了没有失败者的阶段,在面对IT业品牌的逐渐减少、产品品种的减少、产品体积缩小的情况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一定会有人被淘汰出局;当然,新进入者也还有机会,因为其往往能带来更科学的经营理念,但是营业面积的门槛上升之后很难再回到从前。
颐高认为,IT Mall的重心应该是IT,即“IT产品销售+IT边缘产业”的IT复合产业模式。如华南总店二期,就引入了数字家电、电子竞技馆等,形成以IT为主体的多业态同场经营,经营主题始终围绕IT,应该是目前最能引领IT卖场发展趋势的Mall形式。
2006年,伴随着家电零售终端的不断兼并与扩张的是国内众多的IT卖场不再甘于现状的奋斗,超级Mall的不断出现,成为了今年渠道市场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差异化营销
随着家电类卖场在终端零售市场营销力度的加大,“营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众多卖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从2003年开始,鼎好每年都会在高校中组织一次“鼎好・Z酷的音乐校园行”活动。4年来,活动深入到京城各所高校,为青年人展示内在才艺、表现青春活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集合国际IT大厂旗舰店和各级经销商的鼎好电子商城也在校园中阐释了时尚数码的理念,将时尚产品的技术和科技信息传达给莘莘学子,同时也将实惠带给学生们。而9月20日,由鼎好和中关村在线共同主办的“2006鼎好・Z酷音乐先锋校园行”活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式启动。与此同时,中关村在线和鼎好电子商城也联手整合线上、线下优势,把国内顶级的数码产品带到学生中间,在校园内普及先锋数码产品的知识技术和理念。
虽然现代卖场都在强调IT产品售后服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但多数卖场经营只提供场地和相关服务,而在销售环节则作用甚微,终端零售与卖场缺乏互动,导致二者在整个产业链中各自为战。但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如果IT卖场仅仅是个易货场、是个产品交易的卖场、是个物流的终端,那未来将没有任何发展可言。为了让资源配置更合理,以便产生更好的效果,鼎好主动牵头厂商,整合所有资源,化零为整,从而希望实现1+1>2的效果。
2006年,海龙整体传播围绕诚信海龙展开,分别从价格诚信、质量诚信、服务诚信三大方面解决了消费者目前在IT大卖场遭遇的困惑。
价格诚信方面:海龙推出价格提示电话,在卖场内粘贴,消费者购买前可以拨打电话,避免价格欺诈;另外可以登录海龙资讯,上边资讯/价格查询/行情快报/评测中心/互动论坛等版块都能给消费者有效提示。
质量诚信方面:海龙提出双重质保,先行赔付:给消费者双重保证,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并从2005年开始就联合政府、媒体一起举办评选“诚信经销商”的活动。
中关村诚信问题一直是大众评论的焦点。今年7月,为配合电子卖场综合治理行动,海龙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治理和引导双管齐下,此次诚信海龙公益活动,一方面倡导IT零售业诚信经营、提高中关村的消费诚信度;另一方面,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新产品选购的意见和特色产品的应用解决方案。
北京百脑汇在未来将继续专注在专业零售卖场上的运作,秉承拥抱消费者,让租户先富起来的一贯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准,扩大服务层面,根据最终客户的分类,组织不同菜单的营销活动和服务等措施,从售前、售中、售后三个环节,从微笑开始到一站式轻松购足的愉悦购物体验,到准备开设的“百修汇”;都是提高百脑汇品牌形象、提高最终用户的忠诚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系列举措;如目前的朝外北京百脑汇,已经进驻了多家电脑维修商,可谓初具规模,但北京百脑汇总经理萧雨坚仍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他希望采用“贿赂”消费者的方式,使消费者愿意去维修电脑,由此“迫使”IT厂商在卖场中开设维修店。并对这些维修店进行统一管理,形成特色服务,由此开展增值维修业务。
卖场永远是销售第一的,是以销售达成为首要目的,作为租赁式IT卖场更应建立良好平台,为厂家产品提供展示舞台,“营销创新”永远是个不变的话题,但包含的内容却是不同的,比如2004年的终端战略、2005年蓝海风暴都是营销人在不断突破的表现。卖场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从选址、规划、招商到服务、活动等各各方面均在不断地进步,2006年,e世界围绕着“商品为龙头、活动为亮点”的思路开展营销工作,主要是将很多卖场浪费掉的营销资源充分体现在商品上,使厂商新、奇、好的商品在e世界能得到适合而且完善的推广;活动亮点也不再仅仅是一场路演、一次抽奖所涵盖的内容,更大规模更多联合以及更多媒体参与的活动将吸引更多的参与及关注的人群。
而伴随着近年来3C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浓厚,家电和IT产品部分品类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各家电类卖场在终端零售市场加大了营销力度,颐高认识到,IT商圈融合传统商圈,聚合多种IT边缘产业优势,谋求多赢局面的营销战略将让颐高领先行业发展一大步。全国家电连锁巨头国美重金进驻颐高华南总店二期,就充分体现了颐高的这一战略思想。
颐高和国美本身都是行业里的龙头企业,“IT+家电”的合作模式,在业态经营上,聚集了家电领域与IT领域的高端产品、创新产品,是品牌实力的互相提升。在营销力度上,又是双方强势宣传资源的互利互惠。在消费人流上,既能同时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家电和IT的双重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又能刺激潜在消费,将对方消费群有效吸收、扩充为自己的固定消费群体。
在大型连锁零售终端国美、大中、苏宁日益彰显“自主营销”能量的同时,传统的IT卖场已经逐步走出单纯出租物业的经营模式,差异化营销开始大放异彩。
合作共赢
随着卖场的日益增加,黄金地段的卖场的数量已经日益饱和,同时随着各大厂商对零售终端的重视,卖场的租金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卖场与卖场之间竞争与合作以及卖场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持良好的合作与共赢关系,在如今的激烈竞争中显得尤为突出。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成长、活下去必然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行业发展过程当中就是竞争关系,海龙一直倡导公平有效的竞争,同时加强合作,以保持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
目前,尤其是中关村,卖场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但仍然有新的卖场不断加入,大家争夺的是相同的客户群,那肯定是一块蛋糕谁能分到多大就决定了谁的利益有多大。所以同城卖场之间一定是强烈的竞争关系,这个竞争不容回避。但海龙认为,竞争一定要讲究商业道德,不能形成恶性竞争,这样才能保持整个行业的协调发展。
对于合作,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但是海龙正在为了整个中关村的有序发展而努力。在中关村电脑节期间,海龙电子城联合科贸电子城、鼎好电子城一起推出活动期间可跨电子卖场使用的“诚信卡”,持此卡在这三个卖场进行刷卡消费,可免除刷卡手续费。与大型品牌厂商合作,持卡在厂商指定诚信经销商处购买产品,可享受优惠,并由电子卖场提供礼品。
这种方式,在整个行业首次突破以往电脑节中电子卖场各自为营的活动形式,将更多的产品信息及优惠政策反馈给消费者,同时扩大电脑节影响力。
鼎好则倡导做一个开放的平台。竞争并不意味着对立,这一系列的关系包括了物理关系和化学关系。物理关系包括了诸如引入厂家旗舰店、经销商的铺位租售等;而化学变化包括鼎好与厂家之间合作举办促销推广活动、评比鼎好十大经销商等。并且鼎好在通过消费者投诉中心、商户客服中心等服务来配合广大合作方。其实最终评判一家电子卖场的成功与否的裁判还是顾客,看谁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心,鼎好始终认为,只有抓住顾客,才能留住商户。
关键字: 委托书收购 立法完善
一、 委托书收购及其特点
委托书收购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以委托关系保障了中小股东参与上市公司重大决策的权利。立法者设置委托书授权的初衷是为了让广大无法或无力参加股东大会的中小股东得以通过合法的渠道,以他们所信任的形式行使投票权。这对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委托书收购一方面可以使股东大会的召开易达到法定人数,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使少数股的股东通过集中表决权的行使,实现自己的股东权利;另一方面,它具有收购成本低,程序简单,既可单独使用又可配合股权式收购使用等优点,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已成为与股权式收购并列的一种收购方式。但是,委托书收购作为一种收购:工具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它总是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与损伤公司及股东利益间游走,它的优点同时也使其容易沦为有效的、廉价的工具,被用来争夺公司经营权,干扰公司的正常运行;或是被用来“做局”,操纵股票价格,在二级市场牟取暴利,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委托书收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这些问题。
委托书收购,是指收购者以大量征集股东委托书的方式,取得表决权,在股东出席股东大会时,集中行使这些表决权,以便于通过改变经营策略、改选公司董事会等股东大会决议,从而实际控制上市公司经营权的公司收购的特殊方式。委托书收购的核心在于收购者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以低成本取得对目标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其本质是一种收购人(股权征集人)在授权范围内,股东行使表决权的行为,产生的是委托关系。这本应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等原则,但是,由于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可能与股权式收购一样,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同样也涉及公司、股东及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问题,不予以严格的规制很可能导致委托书收购的功能被严重扭曲。因此,法律要将其作为特殊的收购行为予以特别规制。
委托书收购和股权收购、资产收购等几种公司收购行为,在法律性质上是不同的。和股权收购相比较,委托书收购是一种行为,双方是委托关系,仅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股东仅将基于股票所有权而产生的表决权全部或部分委托他人行使(一般都是全权委托),并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可随时撤销委托,不发生股票所有权的转移,而股权收购则是一种买卖股票的所有权交易行为;另一方面,委托书收购比股权收购成本低、简便易行,法律对其规范也较股权收购更为细致和严格。
委托书收购和资产收购相比较,被收购方的主体不同:委托书收购的法律行为主体是收购方和目标公司的股东,而资产收购的法律行为主体则是收购方和目标公司;其次,行为的法律后果不同,资产收购行为的法律后果是,被收购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财产的所有权转移到收购公司,发生物权的转移,委托书收购则是有偿或无偿地征集被收购公司股东的表决权,股份本身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再次,操作程序不同,资产收购是一种公司购买财产的行为,性质上应属于公司的重大经营行为,所以经股东大会批准方能进行收购,主要由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范调整,而委托书收购则是一种获得表决权的行为,无须股东大会同意就能进行,一般更多地受证券法及有关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法规调整。
二、中国委托书收购第一案的启示
胜利股份股权之争始于胜利股份原第一大股东-胜利集团所持股份被拍卖,胜利集团在债权债务纠纷中败诉,被强制执行,导致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被冻结和拍卖,而广州通百惠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两次竞拍成功,以较低的成本持有了胜利股份13.77%的股权,一跃成为该上市公司第一股东,并以“战略合作者”的身份入主公司。
而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却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本地公司失去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因此,支持胜利股份原第三大股东-胜邦公司,先后受让了国泰君安的转配股和东营市银厦工程有限公司法人股股权,并从二级市场购人了1.32%的股权,使其持股总量达到了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7.35%,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从通百惠手中又夺了过来,后来通百惠虽增持至16.67%,但终以0.68%个百分点屈居第二。
胜利股份较为特殊之处是其流通股所占总股本的比例较高,因此,在两家持股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以往无足轻重的中小流通股股东的态度就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如何争夺更多表决权的支持就成了决定收购最后胜负的关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微弱差距暂列第二的大股东通百惠在公布了其对企业未来发展非常详尽、完美、诱人的计划后,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颇受关注的委托书收购。他们在互联网及传统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股股东发出征集委托的信函征集委托,同时,又派出30多人奔赴全国各地上门征集委托。通过为期三天的征集,通百惠共取得委托书1500份,委托股权数3200万股,其中有效征集的股权数为26257781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96%,且不论收购者最终成败如何,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委托书收购的巨大威力。
虽然胜利股份的股东大会已结束,但是胜利股权之争并未尘埃落定,因为,两个持股超过10%的大股东都有权引发临时股东大会,重新开始新一轮的争斗,这场股权之争也将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单凭一次的委托书收购并不能决定双方最终的胜负,在今后长久的争斗中,委托书收购实际上将继续为双方都提供了一种廉价而有效的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工具。这种股权之争对上市公司的发展经营来讲是有很大危害的,它甚至可能将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拖垮。因此,在我国尽快对委托书收购行为予以严格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我国委托书收购的立法现状
我国《公司法》第108条规定:“股东可以委托人出席股东大会,人应当向公司提交股东授权委托书,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
1997年底颁布的{章程指引》则对委托书收购进行了具体规定。从目前的有关规定看,该人可以不是公司的股东。对于该委托书应记载事项,《章程指引》中也作了详尽的规定。除了规定必须记载人姓名(人必须为自然人)、签发日期、有效期等内容外,着重强调的是有关表决权的问题,规定委托书要载明“是否具有表决权”、“分别列入股东大会议程的每一项审议事项投赞成、反对或弃权票的指示”、“对可能纳入股东大会议程的临时议案是否有表决权,如果有表决权,应行使何种表决权的具体指示”,以及“如果股东不作出具体指示,股东人是否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表决”等。委托书由委托人授权他人签署的,还要经过公证。委托书及有关文件,必须在股东大会召开前24小时备置于公司住所,或者是召集会议通知中指定的其他地方。《章程指弓1》对引发临时股东大会的条件、程序、提案、决议及行使表决权的具体办法和程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为委托书收购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第65条也曾规定:股票持有人可以授权他人代为行使其同意权或者投票权,任何人在征集25人以上的同意权或者投票权时,应当遵守证监会有关信息披露和作出报告的规定。但是,1998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废止了《暂行条例》,而证券法条文本身又没有对委托书收购作出任何限制,这我国的委托书收购立法中空白更多。 我国目前的法律对于委托书收购的规定是不完善的,如对人资格的要求、对征集委托表决权的数量限制、委托书征集过程中是否有偿、不正当劝诱股东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现有法律中尚属空白。这些漏洞都可能会使委托书收购的负面效应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借鉴一些较为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对我国的委托书收购进行谨慎而严密的立法,在发挥其优点的同时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限制,以抑制其负面作用的影响。在立法上尽快补充空白,完善相关规定。
四、委托书收购立法的完善
委托书收购本身的特点使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就必须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对委托书收购行为进行具体规范。在这千方面,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在完善委托书收购立法时借鉴的。
委托书收购在我国台湾地区曾经非常盛行。收购者通过低成本阶段性控制上市公司,掠夺上市公司资源等弊端,曾在当地产生过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台湾地区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均对委托书收购作了严格规定,并专门制定了《公开发行公司出席股东会使用委托书管理规则》等,进一步具体细致地规范了委托书收购行为。依该规则,征求人的资格需为持股30万股以上,并依股东名册记载,持续6个月以上的股东;征求人的股数不得超过其本身持有的股数。两年前,台湾证券监管当局又对委托书收购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大幅度的增改,禁止了收购委托书的行为,对委托书进行分类管理,同时,还加强了委托书征集人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等。可见,台湾地区对委托书收购的法律规范是相当严格的。
首先,委托书收购中委托书征集人的资格认定问题。为了实践中便于操作,我国委托书收购主体资格认定的标准应予以量化,即法律明确规定只有拥有上市公司已发行在外股份达到一定比例和期限的持有人,才有资格进行委托书收购。另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且这两种股票的价格相差悬殊,因此,在量化时考虑的因素要全面一些。在事实上还存在两个市场的情况下,可以从收购成本一定的角度,考虑对征集人持有国有股、法人股和持有流通股的数量予以不同的对待,待国有股、法人股实现上市流通后,自然就统一了标准。
其次,委托书收购中表决权征集量的限制问题。我国1993年的《暂行条例》对征集量的限制着眼于被的人数,即被征集的委托书的数量,规定是不得超过25人,否则要予以信息披露。这种人数限制方式显然不如台湾以征集表决权的多少为标准更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在确保信息披露的各种事项真实、完整、及时、有效的基础上,为了鼓励上市公司收购,是没有必要限制表决权最高征集额的。因为,真实、准确、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以使股东及时地、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是否给予征集者以表决权。这在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尚未真正开展的情况下,可能给予了那些现在还没有能力依靠自身实力收购目标公司,而目标公司股东却愿意购买其更好未来的企业以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显然对于利用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是有利的。
第三,委托书收购中的信息披露问题。委托书收购虽然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但是,同样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对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利益同样会有影响。因此,对于征集表决权达到法定比例的,必须同样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这一点《暂行条例》中的有关要求信息披露的规定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可以学习我国台湾地区有关经验,要求增加披露征集委托书的目的、所拟支持的董事会、监事会候选人的详细资料、征集人与股东大会决议案的利害关系的说明等内容。对于委托书收购的信息披露的具体程序和格式,可以借鉴《证券法》有关持股和收购信息披露的规定。
营业收入单位: 亿美元 好事多山姆店好事多山姆店好事多山姆店好事多山姆店好事多山姆店好事多山姆店拥有的店数(个)278443292451313463345500374525397538营业收入238.3206.7269.8228.8316.2248.0341.4268.0380.0294.0416.9317.0单店平均营业收入85.746.792.450.7101.053.698.953.6101.656.0105.058.9
说明:上述数据为2003年8月31日截止的数据,引自文章Costco: The ULTIMATE Superstore,该文由Jack Callon教授于2004年6月3日完成(详细数据可见两家公司的2003年年报)。
可以说作为会员制仓储零售业的老大的好事多成功的捍卫了自己的领地。
令沃尔玛害怕的是好事多在逐渐向那些属于山姆会员店的领地扩张。好事多和山姆俱乐部基本上都是遵循同一线路:规模大、只提供必要服务,以低价销售商品,顾客每年都交30美元到50美元的会员资格费。既然如此沃尔玛为何害怕好事多呢?将好事多和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的一些经营策略作一下对比,就会非常清楚。
一、定位:高端群体Vs大众消费
在几十年中,与沃尔玛竞争的对手基本上没有好结果。但好事多却不一样,在与山姆会员店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兴旺繁荣,变得更加强大。这首先得益于好事多的定位,好事多的定位与山姆会员店的目标顾客略有不同。山姆会员店的目标顾客群体基本是沃尔玛店的顾客群体,而好事多的顾客群体则是稍微高端一点的顾客和小企业主。
好事多的顾客群体平均年家庭收入约为58000美元,家庭规模的大小为2.6人;而山姆店的顾客群体的平均年家庭收入只有53000美元,家庭规模的大小与好事多的顾客群体还大为2.7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好事多的目标顾客比山姆店的顾客有更多的可支配的收入,消费能力更大。另外从购买的频次上看,三年之前,好事多的顾客平均每年进店消费11.4次,平均每次的消费额94美元;而山姆店的顾客平均每年进店消费的次数仅为8.5次,平均每次只有78美元。但是2003年3月份的数据却显示,好事多的数据变成了13次,每次大于100美元;而山姆店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数据主要引自2003年3月24日Forrester的调研报告Analyzing Sam’s Club, Costco, And BJ’s Shoppers)
事实上正是高收入人群的强大购买力,使得好事多的单店平均营业收快接近山姆会员店的2倍。另一方面,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人们的收入会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好事多的会员中来。更为重要的是,当经济处于低潮的时候,收入较高的人群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收入较低的人群来说要小些,这就是好事多每年的净收入都能保持10%的增幅的原因。可以说正是这种定位成就好事多的单店的销售额每年以6%的速度增长,而山姆会员店只有2.2%。还有这种定位使得好事多不会与山姆店发生正面的剧烈的竞争,还能保持比山姆会员店少的会员而达到比其还多的营业额,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反观山姆会员店,由于其目标顾客大多是沃尔玛店的顾客,使其很难在市场中放手施展。因为这是一种零和游戏,这样会减少沃尔玛店的顾客,所以大多数时候是被沃尔玛的整体利益所束缚。另一方面山姆店一直想向更高端的消费群体发展,从而避开与沃尔玛店的目标顾客的重叠,同时赢得更大的购买力,但是由于其原有的定位的影响,一直不是很成功。
二、价格+商品:高价值Vs天天低价
好事多一直认为会员到好事多不是来采购奇特的东西,不是低成本,而是价值。因此好事多二十多年来一直朝着为顾客提供卓越的价值前进。什么是价值?好事多认为价值=商品÷价格。因此好事多要做的就是将最好的商品或服务以最低的价格提供给会员,这也是好事多的公司使命。
低价是好事多一贯坚持的经营理念。在好事多,毛利润范围在1%-14%之间,整个连锁仓储店的平均毛利只有9%-12%。在好事多的计算机系统将不允许将任何东西的价格标高14%,但也不会低于1%。假设好事多购买了一批Calvin Klein牛仔裤。一家典型的货色齐全的商店会以每条45美元到50美元的价格出售它们。但是只能以每条28美元到30美元的价格出售。尽管以每条33美元的价格,20%的利润率出售是很容易的。并且这种规定从来没有打破过也永远不会被打破。
而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则显得中规中矩,它以比别的对手低的价格提供商品,赚取合理的利润。用简单话来概括就是:薄利多销,天天平价。通过比别的商店的低的价格来吸引更多的顾客。而且每位商店普通员工,只要看到其他地方的商品更便宜,都有权给沃尔玛的任何产品降价。
在价格的利用上,好事多的原则是要让会员感觉得实实在在的价值。好事多让会员以超低价格买到基本的生活用品,将节约下来的钱用来买那些昂贵的奢侈品以炫耀自已。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作用,好又多在很多会员心中成了一个让人激动的购物去处,能让会员体会到最大的价值。另外通过提供几款在别的超市里很容易碰到的商品,并定以低价,这样顾客在好事多购物的时候能很容易作出比较,通过这些可比点可以加深顾客对好事多高价值的印象,感受到真正的价格实惠,从而感受到好事多为他们提供的购物价值。
山姆会员店在价格的利用上不象别的商家那样强调心理技巧,表现得更加的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东西,即销售的商品总是最低的价格,强调天天低价。不是一种或若干种低价商品低价销售,而是所有商品都是以最低价销售;不是在一时或一段时间低价销售而是常年都以最低价格销售;不是在一地或一些地区低价销售,而是所有地区都以最低价格销售。
在商品上,好事多强调名牌,以提供最高品质的全国品牌和地区性品牌,100%的满意保证和低于传统的批发商或零售渠道的价格而著称。在好事多的商店里有很多著名的品牌。
如果某一类品牌找不到很出名的品牌,好事多就会以其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推出这类商品,当找到合适的品牌的商品再取代自有品牌。在好事多的商品的类别(classification)很全,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有,甚至包括棺材都有。但是同类商品(category)却很少,通常只提供那些非常畅销的高档次的品牌进行销售,所以给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很小。
而山姆的会员店的商品不仅类别很全而且同类商品也很多,因此它的商品数量大大多于好事多,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在商品的档次,山姆会员店的商品比好事多低很多,大多数商品都是低价位、一般档次的商品。
在商品的摆放上,好事多显得很没有次序,消费者要得到自已想要的商品,可能要花不少的时间来寻找,这样消费者可能在寻找的过程购买其它的商品。另外这种方式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神秘刺激的感觉,特别是找到那些非常便宜、超值的商品。
山姆会员店则不一样,你可以通过指示牌迅速的找到自已想要的商品,而不用花费很多时间。
山姆会员店的天天低价对那些收入不是很高的人群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但好事多的最低的价格+最好的商品的策略却颇能迎合那些较高收入的消费人群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会提高消费的商品档次,而此时好事多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因为好事多被称为是高收入人群最理想的购物场所。还有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强调品牌,而好事多提供的那些名牌产品,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好事多的增长空间可能会比山姆会员店更加巨大,这不可能不令沃尔玛害怕。
三、运营成本:低Vs低
在零售业中,沃尔玛的低价格优势无乎无人能及,而这是以其低成本的运作为基础的。但是好事多却能在低成本运营方面做得比沃尔玛更好。但就获取低成本的方式上看,两家是有很多不一样的。
在存货单位(stock keeping unit,简称SKUs)上,一家好事多仓储店大约有3800到4000个库货单位,而一家沃尔玛的商店平均大约有10000个,是好事多的2.5倍。尽管沃尔玛公布的数字表示山姆会员店的平均存货单位也只有4000个左右,但很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山姆会员的存货单位实际上比好事多高出约30%。较少的存货单位意味着较少的商品重复,可以使货架空间使用效率更高,周转更快,存货搬运成本更低,同时减少了挑选,简化了购买。事实上好事多的库存周转率是每年15次,而沃尔玛的库存周转率只有约8次,山姆会员店的库存周转率也只有约11次左右。从这个数字上看好事多的大大超过了沃尔玛。
两家都强调薄利多销,销售大包装。但是好事多的包装比山姆会员店更大。在好事多,会员的平均交易量达到了100多美元,而价格比山姆会员店更低。这样好事多可以通过大包装降低更多的单位服务成本,节省更多的劳动和管理费用。
两家都是大批量的采购,好事多采用的是有限品种的大批量采购,而且采购的每种商品都是大包装的。而沃尔玛则是品种繁多的大批量采购,很难做到每种商品都是大包装。这样好事多可以利用大采购有限数量的商品和大包装来获取更多的价格优势。
在营销手段上,好事多从不做广告而是利用口碑,通过忠实的会员的口传效应,好事多尽管没做广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自已的会员名录刊进行直邮,非常有针对性的将产品目录和服务信息寄给会员,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这些费用对其总的营业收入来讲是微乎其微的。
沃尔玛也很少做广告,往往在新店开张时做一下,更多的是做一些强调其形象的广告,但是其广告费用却占到了其总营业收入的0.5%。
沃尔玛的强项是其强大的现代物流系统。沃尔玛建立了强大的配送中心系统,拥有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和最大的私人运输车队,实现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但是山姆会员店一直没有融入沃尔玛强大的物流体系中,因此沃尔玛强大的物流系统并没有带给山姆会员店多大的好处,只是在2002年开始才稍微融合了一点,情形有所转变。
作为好事多虽然没有沃尔玛那样的卫星系统,但还是拥有自已的特色。好事多的店面分布比较集中,仓储中心与商店比较接近,充分利用其包装大等特点来减少运送时间,很多商品是直接进入店面销售的。另外好事多还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来弥补与别人的差距,如2003年引入了“快速接收”的仓库智能系统,极大地提高好事多的干货的接收和存贮速度,节约大量的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
好事多最出名要数其优秀的高效率的员工,好事多通过高工资来达到忠诚和高生产率,进而实现员工的低成本。尽管沃尔玛的人力资源也非常出名,员工的效率也很高,但是业内人土的评价是好事多用高工资打败了沃尔玛。用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工资计划比较(单位:美元) 员工收益比较(单位:美元) 好事多 山姆店 好事多 山姆店平均每小时工资 15.97 11.52 员工流失率(第一年) 6% 21%年健康费用/人 5735 3500 员工及其日常成本/营业额 9.8% 17%企业支付健康费用的比例 82% 47% 每平方英尺营业额 795 518年退休费用/人 1330 747 每个员工产生的收益 13647 11039参与退休计划的比例 91% 64% 每个员工的年营业收入增长 10.1% 9.8%
说明:数据源于The Costco Way:Higher wages mean higher profits.But try telling Wall Street,BusinessWeek,2004年4月12日。
2003年在美国本土,山姆会员店用102,000个员工创造了350亿的营业改入,而好事多却只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员工创造了340亿的营业收入。除此之外,沃尔玛每年还得因为很高的员工流失率而花费几千万美元来重新招聘和培训。可以说好事多的人力资源是沃尔玛所不能比拟的。
两家都非常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好事多经常帮助供应商来改进产品,从而提高销量,从而实现双赢。沃尔玛通过帮助供应商来实行EDI并将其纳入到自已的现代物流体系中,同样也实现了双赢。
两家都强调精简部门和节约,好事多没有公共关系人员。好事多的年度报告中没有任何照片,新闻稿经常是仅仅写着事实的一张纸,与供应商是通过电子结算系统来完成。在沃尔玛也是同样,沃尔玛没有工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室,不是重要的文件都是用用过的纸的背面等。可以说两家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从总的结果看,好事多在只有9%-12%的毛利的情况下,保持1.8%的纯利润率,可以看出其运营成本之低。而沃尔玛的运营成本却达到了其营业额的17%,就山姆会员店来讲可能没有这么高。
四、服务: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
在现代零售业中,服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各种各样,好事多和沃尔玛演绎的是两种不同的服务。
沃尔玛对顾客的服务非常重视。沃尔玛坚信,“顾客第一”是其成功的精髓。为了实现"可能的最佳服务",沃尔顿编制了一套又一套的管理规则。曾要求职员作出保证:"当顾客走到距离你10英尺的范围内时,你要温和地看着顾客的眼睛,向他打招呼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个有名的"十英尺态度"至今是沃尔玛职员奉行的守则。对于职员的微笑还有量化的标准:"请对顾客露出你的八颗牙。"此外,什么"太阳下山"原则、"超越顾客的期望"等等都是沃尔玛吸引顾客的制胜法宝。沃尔玛的服务理念深深地渗入到经营活动中。沃尔玛店铺内的通道、灯光设计都为了令顾客更加舒适;店门口的欢迎者较其他同行更主动热情;收银员一律站立工作以示对顾客的尊敬;当任何一位顾客距营业员3米的时候,营业员都必须面向顾客,面露微笑,主动打招呼,并问“有什么需要我效劳的吗﹖”沃尔玛力图让顾客在每一家连锁店都感到“这是我们的商店”,都会得到“殷勤、诚恳的接待”,以确保“不打折扣地满足顾客需要”。正是“事事以顾客为先”的点点滴滴为沃尔玛赢得了顾客的好感和信赖。
在好事多则完全不同,在好事多的店里,各种商品堆积如山,绝对没有沃尔玛那样的优良的购物环境。在店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员工提供服务,顾客都必须自已亲自找自已想要的商品。在好事多购物,顾客所能享受的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必须的服务。对于购物的顾客来讲,很多工作都必须自已来完成。那么好事多又是以何种服务来吸引顾客的呢?
在好事多,会员的会费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只占有好事多营业额的2%,却占其总利润的54%左右。因此好事多非常注重对忠诚会员的培养,其手段就是提供服务。在好事多有三种会员,其中金星会员和商业会员每年会费45美元,执行会员每年会费100美元。好事多为不同的会员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执行会员享受了从汽车、房屋保险、抵押服务、房地产服务、长途电话服务、账单和表格印制、信用处理、健康保险等很多项服务。而会费少一些的会员则只能享受较少项目的服务。可以说好事多力争为会员提供各个方面的一站式服务。
好事多与沃尔玛所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服务模式。好事多更象一个的角色,来为其会员提供各种服务,服务在好事多成了一种商品,会员通过会费来享受它。在好事多服务是一种核心产品。而沃尔玛的服务则是强调给顾客的购物创造方便,让顾客留下美好的影响,并以服务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在沃尔玛服务仅是方便购物和吸引消费者的辅助工具。
事实上两者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在好事多,会员的重复申请率达到了86%,商业会员的重复申请率几乎达到了97%,而且这个速度还在缓慢在上升。而这一数字高于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
五、创新Vs模仿
创新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动力,是吸引顾客的法宝。尽管说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业巨人,但在仓储零售业的经营中只能算是一个模仿者。而创新者就是好事多。
好事多在前面不断的创新,山姆会员店在后面则是亦步亦趋。好事多在 1986 年开始销售新鲜肉类和农产品,山姆跟著在 1989 年开始销售。好事多于 1995 年开始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线 Kirkland Signature,而山姆则在 1998 年上马 Members Mark。好事多销售汽油始于 1995 年,而山姆则是 1997 年。好事多在1998年开辟了其网上的购物网站Costco.com,而山姆会员店则在1999年跟着开辟了网上购物的网站samsclub.com。
好事多的创新还包括将药品添加剂,光学一小时成像实验室,烘烤部门引入店内,将金融、房产等引入到好事多的会员服务项目中来,甚至将棺材的销售都引入到好事多的店中来。这些都是首创的,极大地提高了会员的满意度。
模仿可以说是山姆会员店对好事多的最好赞扬,尽管模仿可能会削弱好事多的竞争优势但光靠模仿是战胜不了好事多的。
六、总结
可以说在与好事多的诸多对比中,沃尔玛和其山姆会员店都处于下风,这可能就是好事多成为沃尔玛害怕的原因吧。随着两家的不断扩张,两家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希望好事多能走得更好。
相关链接:
1、好事多(Costco)
好事多的第一家店于1983年9月在西雅图开张,是美国最早的会员制仓储零售商之一。在1992年,好事多的第100家店开张,1993年价格会员店(price Club)和好事多公司合并成立价格好事多(Price Costco)。1999年,价格好事多改名为好事多仓储公司(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很多的时候就简称好事多(Costco)。截止2003年8月31日,好事多拥有开业的分店397家,其中美国本土309家,国外88家。其仓储店平均面积为136,777平方英尺。2003年好事多的总营业收入是417亿美元。目前好事多在全球拥有2000万忠实的会员和4100万忠实的持卡消费者以及10.3万全职和兼职员工。 好事多以低价出售知名品牌商品而出名。2003年,好事多成为美国第六大零售商,全球第九,财富500强的排名第33位并多次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美最受尊敬的公司。好事多在全美2003年顾客满意度指数的测评中名列前茅,此外还多次获得全美折扣商人(Discount Merchandiser)的年度大奖。
关键词:银行顺周期性;逆周期监管;形成机理;工具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给全球带来了灾难性影响的同时,也凸显了金融监管的缺陷和不足。在对危机反思中,银行顺周期性成为各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关注的重点,强化对其逆周期监管已成为共识。根据银监会计划。我国大银行将在2012年全部执行巴塞尔新协议,其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利用逆周期监管工具规避银行业顺周期风险。避免由此导致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因此,无论是基于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和防范视角,还是我国要执行巴塞尔新协议的现实,对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及逆周期监管工具进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一、金融系统顺周期性与银行逆周期监管相关理论评述
根据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wboard,fsb)的定义,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是指一种相互加强的正向反馈机理,在这种机理作用下,金融系统可以放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同时反过来可能导致或加速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状况。fsb认为顺周期性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监管方法;二是遵循“实际损失”原则的拨备计提方法;三是采用“公允价值”原则的会计方法;四是金融机构高管薪酬问题。
对大部分国家而言,银行是最主要金融中介,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更多地表现为银行的顺周期性。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与萧条的长波理论,hyman p.minsky(1992)提出了“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并简单地分析了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他指出,正是繁荣时期贷款人的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积极地利用宽松有利的贷款环境扩大借款,银行和企业都认为繁荣的趋势会继续下去,从而对未来有更加乐观的预期,贷款规模盲目扩张,导致了金融脆弱性不断积累,在经济繁荣时期就已经埋下了萧条的种子。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不必依赖于外生冲击,而只是取决于资本主义融资体系的特征和内部运动。claudio bo-rio(2001)和willliamrwhite(2006)等人分析了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现象,说明了风险的认知、风险承担意愿等都会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存贷差、资产价格、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以及诸多贷款预期损失的会计测算都是顺周期性的,这些顺周期行为与实体经济的运用相互作用,放大了经济波动。
对于银行顺周期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大都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实证方法检验银行顺周期的存在性和显著性。基于1979—1999年的相关数据,craig furfine(2001)和claudio borio(2001)等人曾先后对oecd的部分国家做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贷数量和银行利润在经济繁荣期增加,在经济衰退期下降。银行损失准备的计提和资本充足率在经济繁荣期下降,在经济衰退期增加。银行经营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二是分析银行顺周期的形成机理,其中以研究巴塞尔新协议的顺周期性居多。jokivuolle & peu-ra(2004)和anson j,glacy(2009)等人认为巴塞尔新协议中的内部评级(irb)和风险价值(var)等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风险计量更加科学,但同时也使得资本约束更具有顺周期性。三是如何解决资本的顺周期问题。建立动态的资本监管机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naoyuki yoshinot(2009)等人从理论视角分析了如何根据各国具体国情及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构建动态资本,实现资本监管的逆周期。bemanke(2009)则认为建立前瞻式的拨备制度是缓解顺周期性一个可行方法。对于银行逆周期监管工具专门和系统的研究,目前的文献还较少。
二、银行顺周期发展态势形成机理分析
(一)银行顺周期性内生形成机理分析
现实中银行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扩张时期信贷显著增加,在衰退期信贷规模的下降速度更快,甚至会导致信贷崩溃。导致这种顺周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银行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与经济周期平行。二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在风险的评估上存在偏差。在经济上升期,银行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作出乐观估计而低估风险。在经济衰退期,银行往往怀疑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而高估风险。三是“羊群效应”放大了银行的顺周期性。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较强、愿意承担调查成本的银行可以称为先行动银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后行动者。显然后行动银行的最优选择必然是模仿先行动银行的行为决策。当先行动银行的行为决策存在顺周期时,这种基于调查成本和信息学习的羊群效应会将顺周期性传递到整个行业,银行的顺周期效应得到了明显放大。
(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形成机理分析
在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中,资本监管的顺周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老协议进行了完善。如大幅度修改了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范畴;对计算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分别规定了三种方法。这一系列关于风险界定和风险计量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风险的敏感度。风险的敏感度与资本监管存在正相关关系,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主要体现在对三大风险的界定和计量上。
1 信用风险的识别——评级制度的顺周期性。银行信用评级是衡量银行发展状况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消弱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制度安排。新资本协议中,对信用风险的识别主要是通过评级的方式实现的。
评级的方法主要有标准评级法和内部法。标准法主要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计算风险资产。巴塞尔委员会为各类风险设定固定权重(0、20%、50%、100%、150%)。市场中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大同小异,具体的评级相关性较高,最终评级结果的叠加成为助推银行顺周期的强大力量。经济繁荣时,市场情绪乐观;经济衰退时,市场则被悲观所充斥。
内部法主要是采用银行内部二维的信用评级体系——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来全面评估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借款人评级对应的是违约概率(pd),债项评级对应的是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期限(m)共同构成了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入参数体系,银行将风险估计值输入风险权重函数可以测算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在宏观经济繁荣时,pd、lgd和ead较低,由此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就较低,在满足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银行能够抽出更多的资本进行放贷。在宏观经济衰退时, 由较高的pd、lgd和ead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增多,进而导致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和银行信贷能力的下降,最终加剧宏观经济的恶化。此外,大量实证表明,pd和lgd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性必然在风险权重函数内部产生一种倍加力量,助推银行的顺周期性。
扩大银行顺周期效应的另一因素是时点评级体系。现有的评级方法可以归为跨周期评级(ttc)和时点评级(pit)。跨周期评级是指在一个很长的时间范围内(至少包含一个经济周期)全面考察债务人状况,尤其是债务人在经济衰退时期的最坏状况,并进行经济衰退情景测试。因此ttc评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对银行的顺周期性起到缓释作用。时点评级是运用借款人当前的信息进行评级,一般期限较短。时点评级提高了风险敏感性,从而加剧了银行的顺周期效应。需要指出的是,时点评级对银行有即时的信息支持作用,满足会计周期要求,所以大部分银行都采用时点评级。另外,大部分银行的内控系统是外包的,普遍性的外包造就了银行评级模型的同质性,并由此引致银行行为的同步性,进一步强化了银行的“羊群效应”。
2 市场风险的识别——var的顺周性。var模型考察的是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未来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单个头寸或者投资组合可能面临的最大损失。var模型产生顺周期的原因主要是数据的历史观察期过短。由短期的历史数据所计算的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同时,var模型的诸多假设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模型分析结果在经济上升时期低估风险水平,所要求的市场风险资本偏低,促使市场交易活跃,进一步推高市场价格和杠杆率。在市场情况恶化时,用var模型计量的风险水平和资本水平又迅速增加。
3 操作风险的纳入与识别——风险敏感度提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并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由此得出资本充足率公式:资本充足率=(资本-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倍市场风险+12.5倍操作风险)。但新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仍然是不低于8%,在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操作风险的纳入使分母上的风险资产总额增加,进而带来监管资本相应增加。在经济上升期,监管资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释银行的顺周期性,但在经济衰退时必然“雪上加霜”。
(三)公允会计准则顺周期性形成机理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在进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将银行的表内外资产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资产两大类。交易账户记录的是银行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与交易账户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户,最典型的是存贷款业务。这两类账户的计量目标和要求是不同的(表1)。
交易账户的顺周期性主要体现在:在经济上升期,通过盯市会计对交易账户的资产计量,必然增加账面利润,提高银行资本基础,资本基础的提高通过信贷扩张对经济产生进一步的推动力。在经济衰退时,通过盯市会计对交易账户的资产计量,必然确认大量的账面损失和估值损失。在资本监管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大量的账面损失和估值损失会侵蚀银行的资本基础,资本基础的弱化会迫使银行售出资产,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下降,并成为新的公允价值确认基础。由此引发市场产生悲观情绪,悲观情绪的蔓延反过来又会加剧这个恶性循环。
银行账户的顺周性是通过单独评估法和组合评估法来测算的贷款减值拨备进而影响银行信贷投放所形成的。在经济上升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较好,违约率较低,单独评估法和组合评估法测算的贷款减值拨备较少,这必然会弱化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刺激银行信贷规模和经济的继续扩张。相反在经济衰退时,通过单独评估法和组合评估法下来测算的贷款减值拨备较高,最终抑制信贷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的复苏。
(四)存款保险制度顺周性形成机理分析
存款保险机构的融资模式往往会刺激银行的顺周期性。存款保险机构的融资管理模式可分为事前融资和事后融资。事前融资会加剧存款保险制度自身的道德风险。事后融资是指存款保险机构事前并不收取保赞,当银行倒闭的时候才向银行体系收取保费赔付存款人。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成本集中、一次性支付。但当经济下行时,必然会给银行体系造成更大的负担,给经济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此外,浮动的保费率也具有顺周期特征:在经济繁荣时,保费率会很低,银行资金充裕可以发放更多的贷款,促进经济繁荣,在经济衰退时则恰好相反。
(五)银行激励机制顺周期性形成机理分析
激励机制的扭曲是产生银行业顺周期性的根源之一。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度下,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委托——”问题。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即股东和管理层追求目标的差异,扭曲了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目前,很多银行在对管理层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都将薪酬与银行当期效益挂钩,无法实现薪酬安排和银行长期承担风险相一致,也不能反映潜在的风险和损失。在经济上行时,在薪酬与当前收益相挂钩的激励机制下,银行管理层往往采取大胆冒进的顺周期经营策略,过度承担风险,以实现管理层的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其对银行未来经营产生的巨大风险。在经济下行时,由于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的非对称性,银行亏损时管理层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应有的惩罚,促使了管理层过度追求短期回报,形成银行激励机制的顺周期性。
三、银行逆周期监管的实现工具及其选择
在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反思后,各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普遍认为,为了缓释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防范化解金融系统风险,应加强金融逆周期监管。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供选择的银行逆周期监管工具有以下几种。
(一)资本约束工具
资本约束工具的实施原理是消弱风险计量中的顺周期因素,建立动态的资本要求,并以非风险计量因素作补充,实现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操作。
1 调险权重函数和风险参数。风险权重函数中主要风险参数(pd、lgd和emd)的顺周期性是引致银行顺周期的重要因素。对风险参数做出调整,可以缓释银行的顺周期效应。调整的方式可以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事前调整主要是采取长周期和跨周期的计量方法平滑风险权重参数。事后调整是将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出结果乘以由宏观经济形势确定的逆周期乘数。具体的操作原理是:在经济繁荣时,将逆周期乘数设置成大于1的数值,要求银行多提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在经济衰退时,将逆周期乘数设置成小于1的数值,缓解资本要求和资产损失的压力,保证银行信贷的连续性。南于事前调整可能无法克服风险权重函数本身存在的缺陷,事后调整应是实际应用的重点。此外,也可对风险权重函数的斜率做出调整,使其更加平缓。
在实际应用中,调险权重函数和风险参数这 种方式面临诸多难点。一是必须有较长的历史数据做支撑(至少包含一个有经济衰退在内的完整经济周期)。二是逆周期乘数确定和调整时机较难把握。三是在实施的效果上,这种工具只能对银行的顺周期性起到部分的缓释作用,并不能彻底消除银行监管的顺周期性。
2 调整监管资本的质量。对监管资本质量作出调整,也是缓释银行顺周期的重要工具。银行的监管资本可以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用于弥补银行的非预期损失。为了保持银行经营的稳健性,通过银行的留存资本建立超额资本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巴塞尔委员会(2009)对此提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表2)。但如何确定超额资本准备的范围和限制留存收益的发放是该工具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在解决损失计提制度的顺周期效应方面,2005年后西班牙实施的动态损失准备金制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西班牙动态损失准备可以表示为:t=a×ac,+b×c,-s。其中:t为动态损失准备金,ct为贷款存量,a为整个阶段的内在损失,b为在长期预测期内的平均特殊准备金率,s为特定准备。a和b的值可以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确定(表3)。在经济上升期,会计计提的专项准备较少,计算的t为正值,银行需要的动态拨备增加,监管资本增加,进而抑制银行的信贷规模。在经济衰退时,会计计提的专项准备较多,计算的t为负值,银行需要的动态拨备减少,监管资本减少,缓解银行信贷资本收紧的压力,刺激经济复苏。
3 引入非风险标准。基于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是造成资本监管顺周期性的重要原因,在资本监管要求中,引入非风险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释银行的顺周期效应。例如,对于杠杆率,可以设定最高的杠杆融资比率。若银行的杠杆率达到了设定的标准,即使其资本充足率符合要求,也要求其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收缩调整。即通过杠杆率的补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资本充足率的不足。从而约束银行在经济上升期过度扩张行为。此外,杠杆率计算依据应是公开财务报表,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计量和评估程序无关,可以规避由内部风险计量和评估程序本身导致的顺周期性。
(二)风险计量补充工具
1 压力测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将压力测试定义为利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仍然可能的宏观经济冲击或者重大事件的过程。在金融监管中,压力测试是var的重要补充工具。其缓解银行顺周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压力测试关注的是被var忽略的尾部风险,尤其是在经济上升期,对尾部风险的准确计量,能够促使银行提前做出应急方案,提高银行经营行为的前瞻性。二是针对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尤其是历史资料不能覆盖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情况下),压力测试可以通过特殊的敏感性分析或情景假设的方法对未来的市场情况进行理性预测,弥补了风险模型计量的不足。但是,压力测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主要集中在压力测试无法准确描述压力测试事件发生的概率。best(1998)和schechter(2000)甚至认为即使对概率做出了准确估计,由于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非常低,银行也不能据此马上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压力测试的实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 回溯测试。回溯测试是指将市场计量方法或模型的估算结果与实际发生的损益进行比较,以检验计量方法或模型的准确性,并据此对计量方法或者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若两者差距较大,则表明该风险计量方法或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低,或者是回溯测试的假设前提存在问题。回溯测试是通过提高风险模型的准确性和资本计提来缓释银行的顺周期效应的。巴塞尔委员会推荐的标准做法是将过去一年(或以上)发生的实际损益与var模型的预报结果相比较,如果实际发生的损失值超出了var预测值,则视为模型无效,最后计算检验期内模型失效比例,并以此为依据决定乘数大小。以银行var预测值与乘数的乘积作为资本计提标准。
巴塞尔框架下的回溯测试具有明显静态性质,与实际动态组合不相适应。回溯测试方法也无法辨别适度的高估和过度的高估。钟伟(2006)等人从最优角度研究了回溯测试模型的改进方法。engle和man—ganelli(2004)等人提供了var模型的高级回溯方法,试图弥补现有回溯测试的不足和缺陷。
此外,改进风险计量模型的其他措施还有实行有差别的风险权重、加强风险预警,帮助银行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准确识别和系统防范等。
(三)政策和制度改进工具
1 改进公允价值会计制度。改进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实施公允价值的逆周期监管,不仅可以缓释公允价值会计制度本身的顺周期性,也是使用其他逆周期监管工具的前提。首先,应明确不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准则,对流动性不足的金融产品估值时,要准确评估其风险溢价。其次,根据fsb、imf和fsa从监管层面上提出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弱化资本监管时对会计数据的依赖,以降低公允价值会计的估计误差波动和混合计量波动放大金融波动的潜在效应。再次,银行监管机构可以对银行的估值方法、模型和程序进行严格监管。最后,要加强对银行信息披露,尤其是加强银行公允价值表外披露,包括公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所用估值方法存在的变动、所用模型的假设、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等,从而实施透明化监管。
2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逆周期激励监管机制目的是,要求银行将经营决策风险引入薪酬机制,使高管薪酬遵循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并将高管薪酬与银行长期绩效挂钩,建立起动态、持续、跨周期的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对于银行业薪酬激励机制的逆周期监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量:一是增加股东大会在高管薪酬上的发言权和董事会下设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加强银行的风险内控和薪酬管理。二是从整个经济周期的角度对薪酬发放进行统筹安排。在业绩考评中综合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鼓励在经济扩张时期适当降低对其利润分配的比例,新增一定数量的利润留成,以供资本补充和经济下行时期薪酬发放之需。三是在薪酬体系中引入风险调整政策,包括风险抵扣、风险延期和风险止付机制。鉴于经济扩张时期的风险往往只有到经济衰退期才能显现,银行高管薪酬发放中应引入延期支付机制,使薪酬不仅能反映银行当期的利润和风险,而且能反映潜在的长期可能风险和损失。
3 增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在金融监管过程中,监管机构的决策制定和执行一方面可能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的约束,另一面也容易被金融利益集团所“绑架”,监管部门的非独立性可能加大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为此,在监管制度的设计和改革中,应增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防止监管机构“形同虚设”和对银行顺周期的“推波助澜”。
4 宏观经济政策。首先,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对银行经营行为的 逆周期调节。其次,具有逆周期性质的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具有信息提示作用,可以促使银行采取前瞻性的措施,建立逆周期的发展模式,从而消弱银行的顺周期效应。
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同样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政策的时滞问题。通常情况下,财政政策的内在时滞较长,货币政策的外在时滞较长。政策时滞致使政策效果不显著。二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方式难以抉择。基于规则的方式可以减少金融失衡判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社会成本,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但可能导致监管套利。基于斟酌处置的方式能及时捕捉金融市场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容易导致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总之,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他外部力量的影响,使得政策在实施时变得更加困难。
四、主要结论
逆周期工具功能的设计应主要基于消除导致银行顺周期的外部因素,如资本监管、公允价值会计、薪酬激励机制等。任何逆周期监管工具都存在弊端,或在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工具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利用逆周期工具进行监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要做好逆周期监管工具的设计,也要注意各个工具存在的缺陷和相互联系。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工具组合,来缓释银行的顺周期效应。
实施逆周期监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体系缓冲功能,对经济繁荣时期的银行利润造成不利影响,但从长期而言,逆周期的监管思路有利于平抑银行业利润大幅波动,提高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降低系统性风险,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