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

时间:2023-05-31 09:5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

第1篇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成因及策略

一、调查目的摘要:

21世纪是机遇和竞争并存,希望和痛苦并存,光荣和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搞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面向二十一世纪三峡库区区县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探究》一级子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及策略探究》。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新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策略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摘要:

我校于2000年5月对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年级性别人数平均年龄问卷教育名回收固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四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五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六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总数200200200100%200

(二)材料和方法

调查问卷是南岸区主研小组王永强、龚定碧设计的问卷,共50个小题,其中单、多项选择38题,判定12题,由学生按问卷导语和各题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摘要:

1、

对单选题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同一调查题目选X2检验,考查是否有年龄(年段)差异。

2、对多选题,判定题按实际各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各年级有效卷总数做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一)学习习惯、喜好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目前状况摘要:

表2、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替老师学习替父母学习读书后找大钱同学间好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171%0022%2323%44%

低段5959%22%77%2424%88%

X2=7.24%26lt;X2(4)=9.49P%26gt;0.05

表3、课堂上老师提问

马上回答想一会再回答等别人答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414%4646%77%3333%

中段3636%4040%66%1818%

X2=14.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4、老师布置的作业

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212%33%1616%

中段8383%66%11%88%

X2=5.95%26lt;X2(3)=9.81P%26gt;0.05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新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方面

表5、期末考试时

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424%4747%55%2424%

中段1616%2020%1010%5454%

X2=2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6、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是不是

人数%人数%

高段3636%5454%

中段5757%4343%

X2=24%26gt;X2(1)=7.88P%26lt;0.005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稍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假如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表6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平安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X2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三)冷漠、孤僻

表7、看电视碰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跟着流泪没有眼泪那是假的非常激动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848%1212%2222%1818%

中段4545%1212%2929%1414%

X2=1.54%26lt;X2(3)=9.81P%26gt;0.05

表8、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快乐一般不合群孤独自卑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060%282866%66%00%

低段6969%1717%44%88%22%

X2=5.89%26lt;X2(4)=7.78P%26gt;0.1

看电视碰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和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8表明,30%~40%的学生和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X2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四)羞怯、胆怯、羞涩

表10、家里来了生疏客人摘要:

喜欢主动招呼不理睬怯生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515%5050%2121%1414%

中段1717%4747%1616%2020%

X2=1.94%26lt;X2(3)=7.81P%26gt;0.05

表9、见了熟悉的长辈

主动热情招呼不好意思躲起来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919%1212%

中段8181%77%1212%

X2=6.48%26gt;X2(2)=5.99P%26lt;0.05

家中来了生疏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熟悉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非凡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表11、和新朋友在一起

主动邀请一起玩不好意思接近只顾自己玩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161%2626%1313%

中段5858%2222%2020%

X2=1.96%26gt;X2(2)=5.99P%26gt;0.05

表12、受到委屈时

为自己辩解和人争吵独自生闷气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656%1414%2929%

中段6161%1818%2121%

X2=1.04%26gt;X2(2)=5.99%26gt;0.05

表13、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老师家长好朋友谁也不说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7%2121%2929%3333%

中段1919%2828%3636%1717%

X2=17.72%26lt;X2(3)=12.84P%26lt;0.005

这几项统计表明,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和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新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轻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攻击性强

表14、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时

原谅要求对方道歉骂对方反踩他一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353%2222%88%1717%

中段6565%2020%66%99%

X2=4.06%26lt;X2(3)=7.81P%26gt;0.05

表15、对小动物,你

喜欢不伤害捉弄喜欢弄死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868%1717%88%77%

中段8383%77%66%44%

X2=6.74%26lt;X2(3)=7.81P%26gt;0.05

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这种趋向的儿童轻易出现品行障碍。

(七)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表16、学校做清洁时

认真做老师在就认真,不在就马虎边做边玩不做要受罚,只好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565%88%1919%88%

中段4545%88%3131%1616%

X2=9.2%26gt;X2(3)=7.81P%26lt;0.05

表17、对左右为难的事要果断选择一种方法

是不是

人数%人数%

高段7575%2525%

中段6060%4040%

X2=5.14%26gt;X2(1)=5.02P%26lt;0.025

表18、做事不成功时,你是

不服气,再做总结教训请别人帮助不再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525%3939%2424%1212%

中段3131%2727%2929%1313%

X2=3.36%26lt;X2(3)=7.81P%26gt;0.05

表19、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

自觉遵守老师来就遵守有时违犯经常违犯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747%99%4141%33%

中段5454%1818%2323%55%

X2=9.06%26lt;X2(3)=7.81P%26lt;0.05

统计分析表明摘要:

——自觉性较差摘要:35%~55%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

——不够果断摘要:中段40%,高段25%对左右为难的事果断地选择方法。

——坚韧性不够摘要: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的占36%~42%。

——自制性不强摘要: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仅占51%。

X2检验表明,农村小学生高段比中段学生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农村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

(八)竞争意识不强。

表20、竞选干部时

我能行努力争取当干部要多做事无所谓不愿当我不行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99%4646%99%2020%11%1515%

中段2121%3939%1212%1414%11%1313%

X2=6.9%26lt;X2(3)=11.07P%26gt;0.05

4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和竞选干部,其中近15%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14%~20%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农村小学生竞争意识不强。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

四、成因分析

(九)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

表12、你是这样想的或这样做的请打√,否则打×。

校园有纸屑,不是我丢的,我才不捡。在操场上体育课,教室灯亮着,不关我的事。自来水没关,又不是我交钱,不管它。

是(√)否(×)是(√)否(×)是(√)否(×)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626%7474%2525%7575%1515%8585%

中段2323%7777%2828%7272%2222%7878%

从表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能源、资源,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仍有15~28%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自私,缺乏责任心,勤劳节俭意识差,面对举手就可解决的小事情也推卸责任,视而不见。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促使他们逐渐转换,形成良好的心态。

(十)不良情绪摘要:

表22、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愉快一般有时烦不愉快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626%3333%3535%66%

中段7272%1818%66%44%

X2=46.8%26gt;X2(3)=12.84P%26lt;0.005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非凡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天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新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从调查统计和X2检验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新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新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摘要: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新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摘要: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熟悉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新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新问题,学生心理新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探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熟悉,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和“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轻易出现心理新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和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新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非凡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新问题。

五、策略探究。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闻名德育专家,中心教科所德育探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摘要:“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新问题。

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行为目前状况调查,成因分析,探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策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和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注重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二)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练习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练习,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三)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注重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熟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保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把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和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和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非凡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凡明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五)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

区域性学校间应加强联系,定期互通心理教育信息,举行经验交流,互派教师学习,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农村学校和先进学校间的差距。

定期组织学生联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摘要摘要:本报告通过200名农村小学生(三~六年级各50名学生)的自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新问题。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长素质、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大众传媒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成因及策略

一、调查目的摘要:

21世纪是机遇和竞争并存,希望和痛苦并存,光荣和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搞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面向二十一世纪三峡库区区县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探究》一级子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及策略探究》。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新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策略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摘要:

我校于2000年5月对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年级性别人数平均年龄问卷教育名回收固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四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五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六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总数200200200100%200

(二)材料和方法

调查问卷是南岸区主研小组王永强、龚定碧设计的问卷,共50个小题,其中单、多项选择38题,判定12题,由学生按问卷导语和各题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摘要:

1、

对单选题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同一调查题目选X2检验,考查是否有年龄(年段)差异。

2、对多选题,判定题按实际各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各年级有效卷总数做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一)学习习惯、喜好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目前状况摘要:

表2、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替老师学习替父母学习读书后找大钱同学间好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171%0022%2323%44%

低段5959%22%77%2424%88%

X2=7.24%26lt;X2(4)=9.49P%26gt;0.05

表3、课堂上老师提问

马上回答想一会再回答等别人答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414%4646%77%3333%

中段3636%4040%66%1818%

X2=14.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4、老师布置的作业

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212%33%1616%

中段8383%66%11%88%

X2=5.95%26lt;X2(3)=9.81P%26gt;0.05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新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方面

表5、期末考试时

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424%4747%55%2424%

中段1616%2020%1010%5454%

X2=2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6、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是不是

人数%人数%

高段3636%5454%

中段5757%4343%

X2=24%26gt;X2(1)=7.88P%26lt;0.005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稍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假如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表6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平安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X2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三)冷漠、孤僻

表7、看电视碰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跟着流泪没有眼泪那是假的非常激动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848%1212%2222%1818%

中段4545%1212%2929%1414%

X2=1.54%26lt;X2(3)=9.81P%26gt;0.05

表8、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快乐一般不合群孤独自卑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060%282866%66%00%

低段6969%1717%44%88%22%

X2=5.89%26lt;X2(4)=7.78P%26gt;0.1

看电视碰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和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8表明,30%~40%的学生和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X2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四)羞怯、胆怯、羞涩

表10、家里来了生疏客人摘要:

喜欢主动招呼不理睬怯生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515%5050%2121%1414%

中段1717%4747%1616%2020%

X2=1.94%26lt;X2(3)=7.81P%26gt;0.05

表9、见了熟悉的长辈

主动热情招呼不好意思躲起来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919%1212%

中段8181%77%1212%

X2=6.48%26gt;X2(2)=5.99P%26lt;0.05

家中来了生疏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熟悉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非凡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表11、和新朋友在一起

主动邀请一起玩不好意思接近只顾自己玩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161%2626%1313%

中段5858%2222%2020%

X2=1.96%26gt;X2(2)=5.99P%26gt;0.05

表12、受到委屈时

为自己辩解和人争吵独自生闷气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656%1414%2929%

中段6161%1818%2121%

X2=1.04%26gt;X2(2)=5.99%26gt;0.05

表13、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老师家长好朋友谁也不说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7%2121%2929%3333%

中段1919%2828%3636%1717%

X2=17.72%26lt;X2(3)=12.84P%26lt;0.005

这几项统计表明,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和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新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轻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攻击性强

表14、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时

原谅要求对方道歉骂对方反踩他一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353%2222%88%1717%

中段6565%2020%66%99%

X2=4.06%26lt;X2(3)=7.81P%26gt;0.05

表15、对小动物,你

喜欢不伤害捉弄喜欢弄死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第2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劳动者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而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起着重要作用。现在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一些看法: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懒惰、专断、任性。经常有家长告诉我,孩子不爱做作业,不爱做家务,穿衣吃饭挑剔,太难管,太任性,做了错事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有的孩子做了错事,父母管教,以赌气不吃饭、不做作业相要挟,而爷爷奶奶心疼孙子不让管教。一名小学生因呆在家里整天看电视不做作业,父母劝其做作业,可是这个孩子就是不听,继续看电视。父母无奈之下关了电视,孩子竟然摔了遥控器,在地上又哭又喊,打滚耍赖。受到父亲严厉批评后,竟然离家出走,全家人找了半天才找到,最后连哄带许愿才领到家。这样的事情发人深省,令人忧虑。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性格孤僻,不适应集体生活。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往往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交流,或因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能与孩子很好地交流。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他们的心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性格稍微内向一点的儿童就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孤僻,不善言谈,不愿与人交往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对集体生活出现严重的排斥心理;性格外向的儿童则发展得更加散漫,贪玩,忤逆心强,争强好胜,在兴趣的形成上则不受约束,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兴趣爱好。

3.生活自理能力差。父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溺爱,在生活上过细的照顾,凡事不准孩子动手,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这样就使孩子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凡事依赖父母,缺乏应有的锻炼,缺乏生活体验,导致孩子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一种依附心理逐渐形成,一旦脱离了父母,生活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应更加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努力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教育要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认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做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三、如何实施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给孩子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要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为了克服孩子的弱点,应对孩子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孩子对于家庭来说只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因此谁懂得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第3篇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农村学生思想意识的局限性,缺少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表达出内心的烦躁与压抑,学生又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状态,而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老师也往往只重视小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小学生厌学、缺乏正常的兴趣爱好、情感脆弱、个性化得不到健康发展等问题。

2.缺少专业老师,心理健康辅导极度缺乏。部分农村小学虽然在课程里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是由于地方经济、教育体制、周边环境、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老师缺少,相关资源不足,导致课程枯燥无味,甚至偏离教学目标。部分农村小学虽然也有相关的心理教育兼职老师,但他们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面对现实、个体的学生时却一脸茫然,加之学生对老师的角色看待,更是让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能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

3.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没有实际效果,存在走过场、应付差事,过于形式化。

4.农村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文化程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但是实际生活中,一部分家庭的父母受文化素养限制,在这个方面不能有效引导和教育子女。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外出务工,小学生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只是在电话里听到父母亲的关心,而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爷爷奶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不能为孩子辅导功课或者帮助完成一些相关作业,甚至沟通有阻碍。再加上当今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一些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已经开始失去精神食粮,导致孩子厌学、辍学,甚至影响了将来的生活和个人感情的正常发展。

二、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

建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关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1.建立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领导组,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及时予以指导。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营造课内外,校内外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辅导水平,而广大农村学校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簿弱。我们必须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家长要在家庭中营造和谐、幸福的氛围,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言行影响子女。在社会层面上,继续发挥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4篇

【关键词】 苏北农村 视力残疾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一、研究背景

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障碍,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出无所适从、粗鲁、易怒等异常心态。

我国特殊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有关低视力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几乎很少。为了视力残疾小学生更和谐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探索出一些针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视力残疾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们提出了"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分析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卑、孤独、偏执。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和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差异。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看问题更容易片面,容易形成偏执、倔犟和冷漠的心理特征。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或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表现出自卑、孤独和敏感多疑。

2.依赖、自私,自理能力差。平时由于父母的溺爱,使视力残疾小学生不自觉养成一种对劳动的厌恶和对他人的依赖性,自理能力差,自己能干的事不愿干。视力残疾小学生争强好胜,目中无人,怕受挫折,容易形成依赖性而缺乏独立性。

3.容易发怒,行为粗鲁。在交际中,有的视力残疾小学生容易发怒,有些视力残疾小学生行为粗鲁,容易发怒、争吵或打架,表现出攻击性,做出过激反映。

4.嫉妒,缺乏自信心。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内心非常痛苦。有个别视力残疾小学生还表现较强的嫉妒心理,患有多动综合症等。

5.青春期综合症。视力残疾小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视力残疾小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三、掌握影响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一)主观方面

1.视力残疾小学生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等异常心态。

2.自我评价不客观。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学生开始逐渐确立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4.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常遇挫折,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二)客观方面

1.家庭方面

(1)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家长本身就是盲人,对视力残疾小学生态度冷漠。

(2)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以至造成视力残疾小学生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学校方面

(1)当前在盲校教育管理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视力残疾小学生的社会交往,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3)一些教师忽视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损害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3.社会方面

社会上个别人对盲人存有偏见,歧视、嘲笑盲人,致使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产生不满,怨恨的情绪。

四、探索出培养苏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途径

(一)自我教育

要发挥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习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2)与人谈心。(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二)学校教育

1.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视力残疾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2.立足课堂,抓好学科渗透,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 :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艺术学科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4.建立心理档案,消除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四)社会教育

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问题心理。应多建设一些有利于视力残疾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视力残疾小学生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五、反思

课题组对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研中,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现代家庭教育策略浅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8.

[2] 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M].华夏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原因分析 教育方法

在现代社会,身与心都健康的人才能称为一个健康的人。最近几年,许多大中城市逐渐开展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小学教育也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周围的一切都在急剧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多,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逐渐丰裕。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就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对于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

小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只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要接受教育,关照不要骄傲自满,要努力,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创造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造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果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活小学生多种经验,引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2.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做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1)平等对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减轻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就会走近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理解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第6篇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自编量表对四川省3363名农村中小学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通过SPSS的统计分析,从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性别差异、生源差异、年级差异以及年级组差异方面探讨了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根据研究结果与讨论内容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引言

目前,人们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基于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情况Pl,本课题组于2007年9月至10月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R )对安徽、河南、甘肃和四川四个省的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主要对象为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中小学生。这里我们仅以四川省为例,分析和讨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对象及方法

2.1调查对象

主要以四川省德阳和遂宁两个地区的部分学校,以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农村学生中发放问卷3363份,回收问卷3257份,回收率是%.85%。经筛选问卷作答不全者放弃录人,录人数据2704份,根据效度量表得分大于7分视为无效问卷可剔除无效问卷137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67份,有效率81.19%。其不同年级学生的人数比率如表1,其中小学生288人,初中生1078人,高中生1301人。本次调查,男生1261名,占总人数的47.28 70,女生1406名,占总人数的52.72% o

2.2方法

2.2.1评定工具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

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 )》作为测查材料[c2},该量表共有100个条目,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各分量表以8分为临界分,大于8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该因子上显示阳性特征;全量表的标准分以64分临界点,大于64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阳性特征。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x.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同时,我们还附加了中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2.2.2调查方法由巢湖学院教育系2007级部分

学生分赴各地实施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调查方式进行。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纸笔现场回答。

2.2.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两种统计方法。

一种是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八个内容量表和有关人口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分析附加量表,主要是分析学生回答“你认为对你影响较大的事件或经历有(按主要顺序列举五个)”问题的情况。

3结果

3.1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表2)

表2显示:以分量表分≥8界定,1411名学生有学习焦虑症状,占总人数的52.91%,是农村中小学生首要的心理问题。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学习焦虑52.91%、身体症状26.28%、过敏倾向23.43%、自责倾向14.96%、恐怖倾向9.15%、对人焦虑8.29%、冲动倾向5.5l%、孤独倾向3.45%,以总分≥65界定,检出率为1.76%,在八个分量表中,至少有1项以上≥8分的中小学生共有1833人,检出率为68.73%。

3.2不同年级和年级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如表3、4)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他各分量表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应用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方法LSD功能分析结果为:学习焦虑方面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与高中各年级存在差异,其他各年级不存在差异;对人焦虑方面小学五年级与高一、高三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三年级不仅与小五存在差异还与高二、初二、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在孤独倾向上,小五与初高中各年级之间均存在差异;自责倾向方面各年级之间没有差异;过敏倾向上高一与小六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二与小五、小六、初一、初二之间存在差异,高三与小六及初一之间有差异,小五不仅与高二存在差异,与初三也存在差异,小六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都存在差异,初一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也都存在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初一与高一、高二、小五及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小五与高三、小六、初一及初二之间存在差异,初三不仅与初一之间存在差异还与高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方面表现在高三与小五、小六、初一及初二年级之间有差异;冲动倾向方面表现在初一与初三以上及小五各年级之间有差异;总体上差异表现在高二与高三及初一之间,高三与高二小五之间,小五与高三及初一之间。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组,也即是高中年级组、初中年级组和小学组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得分没有差异。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学习焦虑方面高中与初中小学都有差异,但小学与初中之间没有差异;对人焦虑上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初中与高中之间有差异;孤独倾向上小学与高中没有差异,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都有差异;自责倾向上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没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过敏倾向上三个年级组之间均有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只有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上初中与小学没有差异,与高中之间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也有差异;冲动倾向上是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有差异,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总体得分上是三个年级组之间都没有差异。这与前面表3所得到的各年级之间的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各年级之间和各年级组阶段总体上都是存在着区别的,即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有差异,各个年级之间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小学与高中年级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些在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上也能够体现出来。

3.4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性别差异上,各个分量表只有孤独倾向维度不存在差异,其他各维度均有差异。

3.5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分析(表6)

对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方面,人际关系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学生在学校主要面临学习压力,其发生的频率为19.57%,是学生在学校中影响最大的负性事件,且有2.06%的学生在学校因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受到影响;而在家庭方面,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来自周围的人际关系影响,同时还要接受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的影响,受到这方面的学生有23.62%,从家庭事件方面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转变、意外事件、经济状况等也体现了农村中小学生承受许多的负面影响。在社会方面,他们主要还是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但并不高,仅14.77% ,且不良社会经历只有1.16%,这可能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学生与社会接触还不多有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还是生活在家庭与学校之中。

3.6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统计显示,父母无外出务工者有564人,占21.1%,父亲外出务工者691人,占25.9%,母亲外出务工者165人,占6.2%,父母都外出务工者1247人,占46.8%,父母有一人或双方都外出务工者有2103人,占78.9%。这反映了当前四川省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者很多,大量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对其进行分析如表7。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父母都外出务工者与父亲外出务工及父母没有外出务工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父亲对孩子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具有重要影响;孤独倾向上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影响不显著;自责

倾向上父母都外出与都不外出及母亲外出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上只体现在父母都外出务工与都不外出务工之间具有差异,反映了父母都外出对孩子影响较大,父母有一人在孩子身边,则孩子的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只有父母都外出务工与父母无外出务工者之间有差异。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双方无一人在子女身边的家庭,对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且父母亲对子女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影响不一。总体上是父亲对子女的影响较大。

4讨论

4.1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检出率是1.76%,这个数字与国内其他学者调查结果相比也基本保持一致问。说明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是较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至少有一项以上曾现阳性症状的学生1833人,检出率为68.73%,说明这些中小学生至少在某一个项目上存在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n},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应予以充分重视。

学习焦虑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检出率高达52.91 %。这个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仍然具有相当繁重的学习压力。身体症状是仅次于学习焦虑的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重要因素。这体现了中小学生仍然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能素质,学校应该增开体育课程,创设健身条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从而以健康的身体来作为健康心理的基石,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提高学习的效率。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较为严重的指标,分别处在第三和第四的位子。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成长阶段和生活环境有关。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比较迅速,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是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产生的个体因素。

4.2不同年级及不同性别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八个年级之间进行比较的结果是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差异,三个年级组之间的比较结果是各项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在进行附加量表的手工统计中也有明显体现。在对量表进行手工统计分析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事件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各自的一些特酬表现。其中,高中学生的不良习惯比初中生和小等生的不良习惯明显较多一些,且高中生的自尊心夏强更敏感等。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剑在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这些现身应该是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的。在性别去异上,男女生之间只有孤独倾向不存在差异,其扭各项均有显著差异。这告诉我们,在四川省农村呼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性别上的差异。

4.3影响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负性事件及父母是否外出务工的分析

对影响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跳负性事件分析中可知,人际关系是影响四川省农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且人际关系问题事件出现的频率高达60.59%,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负性事件,鉴于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开展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另外,学生在学校还面临学习压力,是学生在学校中影响最大的负性事件,在家庭方面,他们受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的影响,这可能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艰辛比城市孩子深刻以及与社会接触还不多有关。关于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从表7的分析可知,只有孤独倾向维度上,不存在父母是否外出务工的差异,其他各维度均有影响。

第7篇

一、农村小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农村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有很多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做与不做,只是学校政教处、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的事,可以说从学校层面上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农村小学,缺乏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农村小学面对学生的一线德育工作者,从政教处的领导到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及运用技能方面均缺乏应有的素养。对学生心理辅导,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有的教师甚至在理论上还很模糊,在实际教育中,就显得很随意,不仅没有引导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还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生可塑性的最强时期,面临着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成就动机与接受挫折能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种种矛盾。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一项新的课程,它是党和政府对当前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提升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有明确目的地培养农村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并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遇到生活与学习中的任何压力和挫折,能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从而全面提升自己在各学科学习中的成绩。

(三)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入手

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讲解理论、传授知识之外,更应注重课堂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进行。

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认为对农村小学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品行端正的家长的影响下,孩子也将会品行端正,受益终身;相反,家长如果为人粗暴、自私自利等,对孩子的品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学校应与家长紧密结合,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沟通,互相交换意见,做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培养孩子朝着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2.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

境。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要因人而异,面对不同的学生中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应作出不同的教育策略。总的来说,首先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通过情境模拟、谈话咨询、小组交流等方式;其次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个案分析等形式在无声无息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应注重在实践中去完善学生的人格,可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去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3.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

境。尽量在农村社会环境里消除不正之风和消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少数阴暗面和社会转型时期暂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共性的不良心理状态及心理障碍问题。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他们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F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回事。前者侧重描述一个人的整体状态,是侧重人,后者侧重描述一个人就某事而言的情况,是侧重事。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此外,心理健康状态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许多情况下,异常与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心理健康的状态与其说是正确与异常这种类型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

我国学者倾向于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而西方学者在重视生存标准的同时,还倡导发展标准。这两种标准,在我们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发展标准的引入,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个弱智学生是无从谈心理健康的。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积极情绪,对生活中所遭受的冲突和挫折具有必要的忍耐力,对不良情绪能适度宣泄。

3.能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会过分掩饰自己,不会刻意取悦于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的评价与议论。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有较强的自制力。自制力是人能动性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工作目标明确,自觉性高,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毅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在四个方面:1.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厌恶学习,逃学、旷课。2.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粗心大意,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3.家庭问题。留守学生父母角色暂时缺失的影响,破碎家庭。4.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弱者。

他们大都有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等共性问题,这些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同时,留守儿童还伴有一些功能性心理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发生不适,如:肚痛、发烧、胃病、肠胃疾病、冷汗、痉挛等,医院检查诊断不出问题,实际存在心理疾患。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根据我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和自身研究总结出小学六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厌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成为老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差生,加上成绩不好,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尚有的一点儿兴趣,成为了厌学。这时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依赖家长或不做作业,在上课时间玩东西、看书、东张西望,渐渐地,他们干脆从厌学转变为逃学。当然,厌学的心理也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这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或自己目标未达到,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人际交往方面对他人冷漠敌视。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家人又忙,对孩子自然出缺乏交流。孩子也不会寻找方法,慢慢地,接触的人越来越少,交往能力也开始下降,不管面对什么以沉默来对待。加上家里的大人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就算与别人交往,也是唯我独尊,不会谅解别人。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三)对周边环境适应问题、对人多疑恐惧。当自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有些人能尽快的适应这里的环境,而有些人却一直对这个陌生环境保持距离,不愿去适应。在困难面前,也是知难而退,就造成了小学生的不能学会正常交往。

(四)意志障碍。意志力薄弱,不论说话、做事都经不起外界的打击。中国家长从小就对孩子付出太多的爱,让呵护变为溺爱。他们在学习、活动各方面一遇到暴风雨,就采用逃避的方式,当他们习惯了这种逃避方式后,就会将他们本来就很薄弱的意志力变得更薄弱。

(五)依赖心理。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身边的人关怀及呵护下长大的,不会做任何事或是做事不熟悉。这些有依赖心理的人,当被家人或他人说几句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他失去了所有爱。

(六)逆反心理严重。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原因

(一)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重视度不高,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农村教师、家长重视程度不高。

(二)家长层面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部分家长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对下一代寄予过高的要求与期望,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2.期望值过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经常以忙为借口,忽略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我放弃现象严重。

3.教育方式冷漠。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4.^分的溺爱与保护。有些家长对孩子只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较少。同时,不明是非,对老师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存在不满,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最优秀,不可能犯错。不允许老师教育,与老师发生口角等,这也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进而产生不尊重老师,野蛮等行为。

5.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重于身体与学习的问题,但在教育时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

(三)客观环境层面

1.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许多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家庭主要有“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父母遗弃”“家庭暴力”等问题,这种家庭环境都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2.学校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实施受师资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心理教育意识淡泊,教育结构不合理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加之目前农村小学片面追求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3.发达和完善的大众传媒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和完善,电影、电视、网络等,无时不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输给农村孩子,这就使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增加了许多困难。

(四)教师层面。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五)学生层面。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有个别学生因家庭和自身原因,有敏感、多疑等情绪问题,遇到为题不会合理的寻找解决办法,往往行为非常极端。

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

(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

(三)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和个性特点,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心理行为的训练上,不要过多传授心理知识,切忌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神秘化。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矫正训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一.二.四.五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变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五)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

(六)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

(七)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我们要学会转变观念,应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应包办代替,失败不可怕,摔跤也无所谓,没有挫折怎么知道疼,又怎么会成长呢?只有让孩子经历更多,参与生活,具备一些生活技能,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努力改善社会大环境改善社会的大环境,首先必须净化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应该说正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既发展了自身,也使我近距离的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丛立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三章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环境 75----78页

2.《怎样教育好孩子》王志国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第106-----110页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25―01

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数量及留守儿童问题的递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所谓心理教育,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当今社会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亲情缺失、心理孤单、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导致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研究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势在必行。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复杂。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农村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但农村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仍不可忽视。一是农村往往残留着一些不良风气,如赌博、偷盗、打架等不良习俗。小学生正是处于对任何事情都怀有好奇心的时期,在大人的影响下,也会偷偷摸摸地尝试。二是“不读书照样挣大钱”思想观念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打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外出打工的少男少女回家后相对阔绰的表现,给上学的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网络的因素。网吧在农村越来越多,农村的网吧管理不良,家长对网络知识的贫乏,常常会发生因网络而引发的农村学生偷窃、离家出走、失踪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学校教育单一。目前农村学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评价机制的制约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校园文化建设单调,应试教育盛行,开足开齐课程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在教学中随意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中相互评比竞争,教师的焦虑直接影响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甚至对抗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3. 家庭教育缺失。农村学生整个小学阶段都在家中住宿,家庭生活环境、父母长辈的兴趣爱好、行为品德、文化素养等等,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则单独在家,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起居、成长教育多靠爷爷奶奶,他们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更得不到父母的指导教育。时间一长,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孩子,生活上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是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上过学,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解决策略

1. 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校要想方设法把家长学校办好,借助家长委员会的力量为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要求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就算是因为家境原因到外地打工,也要多与孩子们通电话,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解决心理矛盾,避免孩子受不健康环境的影响。同时,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不宜太高,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 实事求是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以免造成子女的心理压力, 家长除了在物质生活上关心他们外,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身体、思想和心理等状况。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亟待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变快,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滋生泛滥,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小学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

一、当代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这种“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在农村已经十分普及遍,父母外出务工常年不回,祖父母“管不来孩子”抑或“管不了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广大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尤其令人担忧!

(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间也开始流行起来:如不少孩子生日讲排场,家长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社会大环境对此类现象,也未作出反应,甚至默许。

(三)、学校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负面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学生心理因素。现代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但是,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甚至作出让人难以预料的其他事情。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前提和基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关键和要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师生关系在现阶段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不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在一定程度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方式和方法――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给孩子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孩子间合作学习的效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并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为合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只有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去生活,才能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效有序;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人们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世明.浅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班级管理;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班级管理

(1)自我认识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使学生能够更透彻、深入地了解自我,提高自我认识水平,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开展自我认识教育可使学生养成自我监督的习惯。教师将这种自我管理方式融入班级管理中,可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2)学习心理教育。小学生的年纪小,难以自主地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知识。

(3)情感教育。当学生的情感受到环境或事物的影响发生较大变化时,教师要正确予以引导,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学生作为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较好,才能保证班集体充满正能量。

(4)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大部分小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里人的宠爱使部分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此时,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引导、教育,从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流,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很好地融入班集体中,从而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二、小学班级管理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小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是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弱,导致不能很好地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更多地表现为喜欢模仿他人,缺乏主见。在班集体中,学生相互间经常会发生各种小的冲突与攻击行为,这些冲突与攻击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地开导教育,时间长了,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发展成为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2)少数小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在农村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大部分农村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时代,从而导致少数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可见,缺乏家庭教育会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

三、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建立并完善班规。可以让学生参与制订的班规,然后要边实施边完善,不能把班规当摆设。因为每个班级里学生的各个阶段都是不同的,班主任老师要及时地发现这些不同,并完善班规。良好、完整的班规既能规范学生学习,也能规范学生的生活,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从而使学生快乐学习、开心生活、礼貌待人,拥有健康的心理。

(2)重视情感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情感教育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是否有较好的情感交流、整个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等,这些都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良好的情感交流能促进老师与学生的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针对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等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需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注意集体意识的培养,兼顾每个学生。教师要经常组织班集体活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要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给每位学生都提供学习与展现自我的机会,对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也要有对应的分工,不可袖手旁观,要为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建议和想法,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关系更融洽,让学生相互帮助。而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可锻炼胆量,学会展示自我,会变得更加自信。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学生学会了团结协作,感受到集体先进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为班级争光,以班级优秀为荣。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加快,寄宿制学校越来越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流。毫无疑问,目前,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

在寄宿制小学里,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主要弱势人群,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寄宿学生的费用会大量增加;孩子太小,生活不能自理,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生活、物质的困难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由于寄宿的孩子们情感需求的缺乏,长期的“寄宿”将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生活、心灵上不可弥补的永久伤害。因此,加强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要细心观察了解寄宿小学生的内心思想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老师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内心思想,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表现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并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励为手段培养寄宿小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给学生以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中,当学生回答正确而精彩时,我们就带头鼓掌,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学生回答的不准确甚至错误时,我们总是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者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给学生提供能回答正确的机会。当学生遇到困难,犹豫、徘徊时,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抓住闪光点,正面引导、鼓励,用语言、动作、手势或眼神向学生传递赞许的信息。例如经常用“你很棒”“非常精彩”“太好了”等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正面强化,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成功的勇气,从而获得更进一步的动力。

三、做好寄宿小学生课后的心理辅导

课后心理辅导是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一时无法在课堂中消除时,教师应及时地在课后予以化解。例如经常在作业本上或试卷上给学生写上鼓励的话语,及时与学生交流。如对于有创意的解答,在其作业本上注上一个“妙”字,以激发该学生在以后的解答中有更多的创新。对于有错误的,不要一味地打“×”,因为学生一般不愿看到“×”,我们应帮他找出出错的关键,并打上“?”或在旁边注上启示以利其心理的接受能力。对有自卑倾向的学生经常写上:“你最近已有进步,加油!相信你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尊重他们,可以用:“别着急,你成绩不好是因为你过去没学好,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你能取得进步!”来鼓励,这对学生化解学习中的心理困扰很有帮助。

四、用心辅导寄宿小学生的问题行为

寄宿生的问题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通常表现为爱打架、不守纪律、逃课、迟到等。虽然不能轻易确定为品德问题,但也需要及时辅导。

基于问题行为辅导的复杂性,我们首先要建立好辅导关系。接纳、理解的关系是辅导过程的动力和基础。良好关系本身就在起辅导作用。当当事人没有感受到辅导老师的真诚尊重和信任时,老师纵然有再多的技能技巧,也难有奏效。在充分接纳和关注的关系建立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在行为矫正的同时,还需要配合认知层面的调节。在情、理、意行的整合辅导中转化学生行为。

例如对于爱打架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认识到,每个同学都是集体的一员,自始至终生活在群体中,所以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大家和睦相处。待人友善,有容人之量,可以增进感情,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五、以自身为榜样给寄宿小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首先,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次,平时闲暇时间我们尽量多与学生接触,以平易之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诉说,分享他们的喜悦,帮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一来,那怕是很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他们也会给足你这个“朋友”的面子。

总之,在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而且应当扮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卫士”这个角色,科学、及时地解决、疏导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的过程,用爱心为他们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的心灵在充满阳光的寄宿学校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