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唯一的听众教案

唯一的听众教案

时间:2023-05-31 09:5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唯一的听众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案

第1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单调、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触动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理解“学困生”,关心“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神贯注,理解得透彻,记得牢固。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应该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他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这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与信度的关键之一。就像达尔・卡忌基所说,“要使演讲的听众积极参与自己的演讲中,成为自己讲演的搭档。可以说听众参与演讲会使存在于讲坛上下的‘墙’分崩离析。鼓动听众的情绪,比引导听众去思考更富有成果,感情比冷静的思想更有力量。”要教学主体之间的“墙”,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起进行学习活动的同事,与他们一起探讨和交流,携手遨游在思想的海洋之中;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用“蹲下来”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体见解;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的需要,从如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和怎样获得学习的方法等角度考虑教学设计。

三、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要效果

素质教育下,我们确实应采取有效措施,在初中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切实树立精品意识和高效观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明确上课目的。课前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哪些,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明确这点。教师必须要把课上好,在这里备课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必须“全方位”,包括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备教学手段,不照搬教案,不机械套用参考书;备重点、备难点、备特点……总之,这些问题都要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才能在授课中收到实效。

其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增强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去除无效环节和无效活动,保证当堂完成教育任务,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学方法应该不拘一格,只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们要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现象,为了向45分钟要质量,我采用了“讲、读、练、议”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思考、总结、落实,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知识点既要全面,同时又要突出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好学习的内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的自主性是学习者搞好学习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一种关键主体变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一定要留给学生更多的主体活动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使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摄取知识的过程。这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最重要之处,即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更要“会学”。

1.课前搜索

教材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生活相比,总是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社会实际,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引入课堂,避免空洞说教,简单的灌输;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了解、多思考身边发生的事,多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我们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2.“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第2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效果;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4-071-02

作者:刘海燕,湖南科技大学附属学校英语组教师;湖南,湘潭,411201

一、自主创新学习的概念

学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也即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

创新学习要求能善于系统的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解决。它比传统的教学更着正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而是把重点放在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

自主和创新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采纳自主创新学习这种大学习观,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创新教学

目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解多、学生听多记多的现象,因此造成了教学常见的两大问题:第一是效率低下,学生普遍感到英语学习费时费力,却鲜见成效。第二是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往往是教师布置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教师不布置,学生就无所适从;学习的方法仍然是课堂上听听记记,下课后就读读背背,外加做大量的练习。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理解仍然是:语法加单词等于英语。另一方面教师在准备教案时依旧是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了某些语言知识而造成对学生的失职,甚至有的教师成了词典的传播者,罗列某个词的诸多用法,一一道来,滴水不漏,外语学习过程就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其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压抑,自主创新的办法得不到开发,教师的劳动也变成呆板和缺乏创意。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十分的重要。使英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

三、自主创新教育的实施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如有关词汇一项,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设想”对高中毕业生优秀水平的英语词汇量也有明确的规定,即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45000到50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但现行的SEFC教材提供的词汇量不到3000个,如何让学生获得其余的词汇?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满堂灌来达到这一要求是不现实的,而必须要靠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来实现。教师指导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尽量不要放过生词,特别是影响理解生词和短语等。学生读懂后,可看着文字材料听录音,最后完全脱离阅读材料进行听力训练。这样通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不但能读懂,而且能听懂所读的材料。这样不但记住了生词,而且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至于生词再通过默写或填词等练习进行检测。总之既明确了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一)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的机制,这要经历三个阶段:

1、教师监控下的学生预习

刚升入高中时,学生对于英语如何自学、学些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不太清楚,教师有必要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督促学生自学。预习作业的内容安排要细,即使对语音、词汇、语法、句型乃至课文的理解要达到的目标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且要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通过检查,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这也为即将的备课提供了依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而自主学习的习惯。

2、目标达成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教师监控下进行的预习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至少说学生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渐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例如,预习作业不再面面俱到,把一些学生经过阅读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删去不用,而刻意安排一些需要认真思考或讨论的题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在学习SEFC lB Lesson 74 The secret is out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预习时思考这样的问题:1) If you are a boss, whom do you

prefer to em-ploy, men or women? 2)If you

can not get a job because you

are a woman, what will you do? 又如,在学习SEFC lB Lesson78 Paper一课时,为学生设计的讨论的题目可以是:What would happen in a modern society without paper?此类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大有益处。如果认真准备,学生不但可以运用大量新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用到许多学过的知识,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此类问题表现出极大兴趣和参与热情。

3、彻底放开的学生自主学习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学生基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自学,然后让其带着问题与同学或教师探讨。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不再为学生安排具体的预习目标,而改为学新课前对学生进行目标达成检测。这不但能够督促学生自学,而且还可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要求,并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对他们的学习给予不断的鼓励,让他们始终有一种成就感。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训练学生思维,体现创新精神

外语学习的过程离不开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三个部分,思维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具备了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课外知识,但并不等于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与提高创新能力,防止将所获得的信息照搬照抄或简单模仿。应引导学生精心思考加工,灵活而有创造的输出,输出的信息应具有多层次性和多维性,应是学生们的自我表露,不要按一个标准来衡量。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敢于幻想再付诸于辛勤劳动,许多人们原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也会梦想成真。

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他们既敢于又善于提出新的观点、见解,我们应该鼓励、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联想求异,打破传统理论和旧观点,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可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多种回答的问题,如:What new kind of houses do you want to live in? Why could Albert Einstein succeed in his work? If there is no electrici-ty, what would the world be? How do people make full use of mobile phones? Why do people play music? What do you suggest helping the disabled people?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尽量让学生想象出不一般的答案,这些答案往往充满新意和奇思妙想、或具有超前意识甚至有些听起来怪诞荒唐,但这至少证明大家在探索、在思考、在创新。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执教

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大好基础。学生走上讲台执教,不但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具有组织能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些易于理解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课文,如SEFC2A Unit3 Body language一课,告诉学生教学耳的,让学生查资料、写教案。学生查到好多国家关于kiss,touch,handshake,nod-ding等资料。最后教师指定一人或多人执教,教师和学生对执教的学生上的课进行评价、补充和总结。这种课型的程序如下:

教师确定内容――学生写教案――教学(全班参与)――师生评价――师生总结

又如SBFC 1B Unit 25 At the conference这一单元的复习课,事先告诉学生要召开一个Agriculture conference,让学生准备。学生分别担任市长、主持人、专家、听众和记者等角色。主持人主持会议,市长致开幕词,专家讲解,听众向专家提问。教师虽然没有参与教学过程,但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交际,大大提高了交际和创新能力。

四、自主创新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创设最佳学习状态,激励创新思维发展这一基本构思来指导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超级教学》一书的作者、美国积极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相信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学生只有有了饱满的精神状态,才能思维活跃,积极的参与。要营造轻松的环境,教师首先必须每天兴致勃勃的进课堂、轻轻松松出课堂。

(二)创设情景

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穿插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但必须明确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切实的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各种情景时,找出恰当的切入口,尽可能的创设真实情景或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进行交际,并给学生以最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对“I am a milu deer in Nanhaizi Milu park”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展开想象,为自己“生活在公园中感到悲哀,因为在野外会遭到人类虐杀”。这极大的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当一名称职的辅导者

第3篇

一、课堂情境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境的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针对性、好奇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作了如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如在《焦耳定律》的实验时,要用控制变量法研究Q与I、R、t的关系,怎么样设计实验才能保证实验过程中满足这个条件不变?利用实验桌上的一些器材,思考如何选取器材和控制变量。学生很积极的思考和合作交流,气氛和效果很好。

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境,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境

创设实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感悟“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沿着兴趣-乐趣-志趣的途径发展,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钻”劲,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如分子间的扩散现象,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这一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又如火箭发射这一壮观场面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带给学生震撼,感受科技的力量。

二、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好像演员在舞台上的台词,字字句句都能打动听众的心,其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名优教师都很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从不嗦、重复。教师的讲述、设问或提问都很注意推敲自己所用语言的准确性: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不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热闹不热闹”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种简单接答式的问法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是教师语言基本功不过关,没使用规范化的普通话语言进行教学,把方言土语或口语带到课堂上来;二是没认真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就没事先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上又想造一造课堂气氛,就让学生齐答,从而造成这种简单接答式的问法;三是根本不懂得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更不懂得课堂提问的艺术,它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大问题。

第4篇

1983年,美国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知名专家组成的“阅读委员会”,专家们一致认为阅读是语文中所有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核心。很多名家在回顾自己成才的经验时,都提到了阅读对自己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并且在每学年要求学生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将这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几年来,虽一直在尝试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并做阅读积累,也有些许成效。但从现状来看,出现阅读盲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阅读无思考倾向,读而无思,不懂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而从教材来看,其局限性也是显现的。

如何在漫漫课外阅读长夜中为学生点燃一盏明灯,使学生能走出课外阅读这条暗胡同呢?基于此,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研究”这一课题,力图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拓展性阅读为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设计,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找准联结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课题实施之初,我就思考如何起步?那就是从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入手,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为了让学生感受名家名篇的经典魅力,我力求精心设计教案,把课上得精彩有感染力,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感受文章的独特。课上我还尽量补充资料,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于是,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后,我给学生读了《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在海边与一个小偷的对话的片段,一下就激发课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天许多学生的手头上就出现了《城南旧事》。一时间,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一部分学生反复读了三四遍,对书中的一些章节津津乐道,家长反映强烈,说孩子从没有如此投入地看过书,阅读课上交流起来侃侃而谈,生动有趣的佳作频频亮相班级。

3. 通过语文园地的“课外书屋”引领学生感受人间真情,开展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倾听》等为读者展示了一群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课文学完了,却有点意犹未尽,学生似乎也有了一些难舍情怀,时常会提起残疾青年,装聋的老教授及用心灵倾听孩子心声的苏珊。于是,我与学生携手走进“课外书屋”,与学生通读教材对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的主要内容介绍,在此基础,把书中一些精彩章节读给他们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导以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 指导阅读大部头和世界名著。

(1)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关心人物命运。

(2)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这样加强了阅读方法的示范和指导,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逐渐学会阅读外国名著的方法,并做全班的交流。

(3)阅读外国名著遇到的困难;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间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的阅读时间。

这样的指导为阅读实效提供了保障,使学生翻开外国经典作品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异彩缤纷的历史画廊,进入奇闻趣事的异域他乡,吩咐了知识,启迪了智慧。

2. 指导学生做好积累――写摘记式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积累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优势命题作文的前提条件,更为读写结合开辟了捷径。因此在阅读中边指导边引领学生做好积累――让学生做好摘记。这一环节至今记忆犹新。在学生过了识字关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做摘记,当时,学校还没有开展创书香校园活动,我只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多读书。在他们上三年级时(2005年)就推荐了当时刚刚畅销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从那时起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完全被淘气包马小跳所吸引,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指导他们开始写摘记。从摘记格式到内容,我都一一明确规定,但没有硬性规定学生摘多少词语,多少句子,只是说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分类摘抄到笔记本里,多少无关紧要,重在坚持。这样走过了一年的时间,由于我经常表扬展示优秀笔记,使一些孩子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为其他学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全班读书和摘抄的兴致大增,质量也与日提高。每当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学生的不同感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1.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读书课,引领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这也是推动学生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我轻易不去占用。学生的精彩发言,使我深切体会到,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读书让学生逐渐变得有思想,有见解。

2. 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一段时间,我会把优秀读书笔记打开,整齐地平铺在学生第一排桌面上,请学生轮流来观赏借鉴,并请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设计版面,怎样搭配色彩。几次这样的展示评比活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

3. 开展唐诗宋词积累活动。每学期我会根据教材中的唐诗宋词的内容及作者,进行拓展,向学生推荐十几首必读古诗词名目,每天由家长督促积累,到班级后由几名背诵积累好的学生检查。寒暑假之前也会下发唐诗宋词题目,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定期利用阅读指导课开展朗诵会,评选出背诵明星,然后加星奖励,并将照片张贴班级名星榜上。大大激励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

4. 制作读书手抄报。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创新,动脑动手,把自己平时的读书积累所得汇集在一张白纸,让白纸变得美丽而有意义。每学期,我都开展制作读书手抄报活动。通常是提前一周布置主题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时间。制作出手抄报贴到班级展览,并由师生根据内容、版面、书写等进行评比,按名次予以星级奖励。有时会要求学生每人出一份,有时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要求合作出一份。但不论是什么形式,小报内容都比较丰富,有自己的优秀习作选登,介绍读书格言,读后感,摘抄名篇名段,推介好书等等。而且,随年级的升高,小报质量也越来越好。

(四)创设读书环境和氛围

1. 设立班级图书角。早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其中有家长捐献的书,有学生捐献的,到三年级时,总计有400多本。

2. 保障课外阅读时间。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由于学生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使她们的课外阅读时间无法保障。所以,我这样安排,每周有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每天12:30~13:00是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每周用一节早读课进行读书交流和好书推荐活动。我就如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如何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情,如何摘记好词佳句等阅读方法一一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读书时圈圈画画,剪剪贴贴、读读想想,要求不高,贵在坚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 学生间本身存在的差异,由于无法做到100%的学生100%阅读,致使这种知识积累及阅读感悟的差异更大了,两级分化。

第5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激发心灵的感受,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要感受美,换言之,就是要发现美,感觉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灵的浪花。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审美情感。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博物馆等,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课件展示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宽广的画面、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主题。那绵延壮阔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红日、高大苍劲的绿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思。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能够使学生透过画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2.处理形神关系,培养审美感受。作为美术教师,还要处理好有形与无形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重视美的形式和美的外表,仅仅重视美术技艺的传授,仅仅重视美的图形、美的色彩、美的景物的欣赏,而不注意去挖掘其中更深一层的内涵,忽视了从创造美的主体心灵中寻找美的源泉,不主动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会是失败的。

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不能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中对艺术的不同观念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思路和界限。比如,在出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大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而出示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美术家之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时,他们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时,教师就应告诉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美的追求。由此,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或色彩鲜艳的《鸳鸯戏水》、《出水芙蓉》、《桃花飞燕》等中国画时,更懂得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北京故宫》与《巴黎罗浮宫》时,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在色彩、材料、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等表现手法的根本区别,使他们开阔视野,使美术欣赏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启发和教育。

三、学会欣赏和鉴赏,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由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还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创造了美,美都能使人愉悦,使人沉醉。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梦醒了之后,意犹未尽;也像品了一口美酒,口留残香,回味无穷。这种对美的细细品味,就是欣赏。艺术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起兴动情,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冲动,并根据一定的感受、理解与评判,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品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学美术教育,更要注重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形成新的自我与个性,孕育和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只有在鉴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艺术鉴赏能力对艺术创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创造又是在评价过去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存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运用。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之作为鉴赏对象。这样,当学生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和欣赏。

但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并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时,就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当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就要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把作品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将画家的思想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创造是美的源泉,是升华美的原动力

创造是美的源泉:美,要体现生命运动的本质。其次,审美,就是要去发现美,感受美。可以说,美就是心灵创造的产物。因此,创新是美学永恒的主题。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新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创新品质不是外部植入的东西,而是个体经过外界诱导而生成,是不断成长和变动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新品质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和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新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逐渐发生、形成的过程。这一孕育过程有长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之综合沉淀、升华的结晶。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灌输创造的理念,注意让学生从“有形”中揭示出“无形”,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创造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晶,也是结晶过程的催化剂;既是产品,也是生产的原动力。创造是美,美源于创造。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艳.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