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

时间:2023-05-31 09:5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实践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实践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践

《金融学》亦即《货币银行学》,是经原《货币银行学》整理而形成的新的课程。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认为该课程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尤为重要。

一、金融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简介

《金融学》属于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和等银行等宏、微观经济领域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宏微观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联系面较广,大凡经济问题都与之有联系,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经营决策、个人消费与投资等,都离不开对该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学习此课可以开阔知识面和强化经济理论功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却没有改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教师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金融学》“引导式”案例教学法

针对该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由于本科院校教学注重基础,因此,教师对于金融学课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运作应详细介绍,在掌握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搞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要通过联系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金融学》教学现状。

《金融学》在大学中实际采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偶尔插入案例。但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比如管理学等,实施案例教学。究其根源,目前有几个因素造成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一是课堂学生过多。目前学校的班级人数,尤其是教学型的班级人数都较多,而案例教学的最优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因此,人数过多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二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弊端,即有些教师在课堂控制上没有有效手段,因此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所以,基于以上几个不足,引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就成为了必然。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单纯的实践教学或课堂教学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均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两者优势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案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预先设好陷阱,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案例内部,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用方法。实行“引导式”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教师在能够很容易地控制课堂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式”案例教学并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而是与传统教学相似,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舵手,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并适时提示学生应如何分析,而学生的角色是一个观察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案例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因应用案例教学而课堂失控的情形,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还要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结构要清晰,知识要准确。在教学中联系热点和焦点问题,把金融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若干现象结合起来,如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银行的改革,目前的通货膨胀等,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布置思考题、安排课堂讨论等,把教学搞得更活跃,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引导式”案例教学方法举例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我们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教师应将案例收集与制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紧密结合金融学教学大纲,设计出与所授课节相关的案例。(以下举例教材采用黄达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工具一章中的期货部分,为了让学生理解各种名词,以及让学生明白期货是如何操作的,流程如何等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案例:

A与B进行一笔铜期货交易,在1月1日达成协议,以2700元/吨的价格成交,保证金5%,A为买方,B为卖方,交易10手铜期货(一手五吨),当天结算价下跌为2600元/吨,第二天结算价上涨至2750元/吨。(一)计算每天两人的盈亏。(二)如该期货在3月20日价格为2850元/吨,A与B若分别平仓,两者的收益如何。若在到期日价格为2600元/吨,则A、B的收益分别为多少?并思考,A或B若预期正确,其操作策略如何?

(板书参考上表中例一部分)例一教师经过分析和揭示,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期货的盈亏本质,并可以继续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平仓、对冲、交割等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后续部分分析得到。

例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A方的处境后,学生可以自己分析B方的情况作为课上思考题。同时可以设问:B是否乐于在3月20日平仓?为什么?而若在到期日当日,铜期货价格结算价为2600元/吨,交易双方又有什么盈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哪种操作是可行的,什么时候是可行的,各种方法都有什么风险,又有什么优缺点。(上表板书中例二部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应用在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上。比如说上述这个案例,教师不但可以做出一个后续案例,而且在例二中,由于分析到了到期日,教师可以将金融学中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与之一起分析。即在例二中,教师可向学生设计问题:既然这笔铜期货到期了,那么这个期货的价格与到期日当日的市场价格相比,会有什么差别?是否一致?若你是交易者,当两者价格不同时,你会如何操作?等等。通过这样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趋同的结论。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前提,在一步步的展开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推断盈亏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有益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及案例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金融学》是一门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本课程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教师要在将相关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并在加深其理解的同时保证学生头脑的兴奋状态不太容易。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能动性的目的。

(一)在适当的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并采取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教师在相关合适的章节加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到案例分析的环节中的同时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虽然“引导式”案例教学适用章节有限,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他章节变通。例如在《货币形式》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在历史上各种货币为什么会被淘汰,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若他们自己带着若干布币去购买商品的情形,这样学生既会感到有趣,又会得出课本上的理论,一箭双雕。

(二)避免无法开展案例教学的尴尬,以“准案例教学”形式讲授课程。

鉴于目前各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开展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好,不便开展,因此,教师通过不提问,但要求学生多动脑的引导方式,可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提高到主动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但又不过于自由,从而达到教师有效控制课堂和学生能动性提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伍琴,燕小青.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84-88.

[2]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177-179.

第2篇

【论文摘 要】鉴于PLC可编程控制器实践性强的特点,在PLC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以课堂教学和验证性实验、课内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互动式、开放性、自主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主导来代替,将PLC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完成,边教学边实验,从验证性实验到开发性实验,再到创新性实验,同时结合组态设计,模拟生产现场,让学生对PLC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所有过程均以学生自主动手为主,教师协助教学为辅。

1.引言

“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是当今教育界一个火热的话题,也是近几年高校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但如何把“实践教学”深入到“教学改革”的每个方面并与时俱近,却有待进一步研究。就我院而言,近几年在宏观方面,学院领导对学校的定位及专业与院、系的设置、合并及发展方向等问题几经探讨和改革,其结果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在微观方面,所有的任课教师将自己所授课程紧跟着教学改革的步伐,无论从教材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与提高,其结果绝大部分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从宏观到微观期间,还有一些细节差强人意,甚至处于盲点状态。如:某些课程的实践环节,尤其是那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验证性实验的课内实验模式发展下去,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实践教学”的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现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时展要求,也因此无法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有令人满意的表现而最终被淘汰出局,状况很不乐观。那么,针对一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急需作突破性的变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2.教学内容的变革

PLC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我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应用PLC技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其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几经更改使之更加合理,最终确定了如下表所示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该课程总的教学学时为40学时,其中实验占12学时。(详见表1)

3.教学模式的变革

PLC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以“启发式、互动式、开放性、自主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来代替,将PLC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完成,边教学边实验,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实物参考,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设备有机的结合,每一个小的章节的教学内容以课题形式讲课,教学内容完成后立即举其它实例让学生思考完成。教师在授课时,第一步讲解基本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台上验证;第二步教师提出思考性问题,学生通过实验台来解决;第三步教师加大难度,提出针对本课题综合性应用实例,同时通过组态软件做出模拟画面,模拟动作过程,针对动态画面讲解,由学生思考设计程序并在实验台上调试完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对本课题的全面理解。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思维,最终达到知识的真正理解,有问题即时通过实验台思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定时器部分,在理论内容结束后立即举一个利用定时器产生方波的实例,同时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定时器来完成一个占空比可调的波形发生器呢?同时如何能在外部看到运行的效果呢?在学生编写结束立刻让他们在实验室的实验台上验证,结束后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系统运行2分钟就自动停止1分钟后再自动运行2分钟,如此循环?学生在实验台上完成后再思考:如何在该问题的基础上完成模拟十字路通灯的运行?……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问,不断的让学生思考,由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在整个教学过程边教学边实验,变成以学生自主动手为主,教师协助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深刻的认识的同时还能够灵活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院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思维能力,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模式转变,培养学生研究式、探索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4.教学方法的研究

对于整个课程是使用黑板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到目前为止各院校还是有很大争议的,有些院校主张不用多媒体,有些院校主张不用黑板教学,我院教师是将两者结合,但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黑板教学的灵活性与多媒体的先进性等问题,光靠纸上谈兵显然是不能解决的,还需要经过多轮的实践教学,需要凝聚全体教师的智慧才能完美结合,但设备的投入与课件的制作无疑是必要条件。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容置疑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图形较多的课程,欲从众多的模型、繁锁的挂图及黑板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借助多媒体。对于这点,我院在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并在2005年本课程全部实现了多媒体化。由于PLC课程的特殊性,有些系统运行图还要做成Flash动态形式演示出来,这对于教师课件制作的水平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课件制作的工作量也相当的大。本课程课件经过多年的使用和不断改进,已经日趋完善,全面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将文本、图形、动画相结合,直观展现了PLC所进行的控制过程。课件的制作做到了既体现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又吸取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用监控组态技术动态模拟PLC的控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地看到所编制程序的控制效果,以加强学生对指令的理解和使用。

我院于2009年建立了PLC课程的网站(http://jpkc.cdutetc.cn/zdh/plc),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和习题答案、模拟试题等相关教学资料全部共享在网上,并启用了网上答疑,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在网站上还建立了网络课堂,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5.考核方法的改革

对于PLC课程的考核方法,我院改变了过去只有传统的笔试考试模式,增加了PLC实践考试项目。加强PLC考核,特别是实践能力的考核,将有助于本课程的学习。

我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等级的要求,结合实训大纲提出了不同的测试内容:非测控专业或专科的学生有两个方面测试:一方面是传统的笔试成绩,侧重于PLC的理论知识的考查,占总成绩50%;另一方面是实验台操作的考核,教师事先提出20个难度为中等的实验题目,多数都是学生在实验课或课堂上做过的实验,每个学生随即抽取一个进行单独操作,这部分侧重学生对PLC基本操作能力的考核,占总成绩的50%;测控专业或本科的学生也有两个方面测试:一方面亦是传统的笔试成绩,试题的难度较非测控专业或专科有所提高,占总成绩40%;另一方面同样是实验台操作的考核,教师事先提出20个难度为中等偏上的综合性的实验题目,并要求学生编程的同时还要用组态软件做出系统模拟画面,模拟动作过程,这些题目是学生之前没有做过的实验,每个学生随即抽取一个进行单独操作,这部分侧重学生对PLC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如此设置考试规则主要是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课程考核,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PLC实现自动控制的方法和过程的要求。

6.教学改革的体会

我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体会颇深,本课程在进行了如此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之后,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首先,学生提高了实训课程的自觉性和兴趣,以前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理论内容时表现出兴趣不足。在实验室做实验时,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很快就完成。尽管反复调整实验内容,总没有实质性改变。自从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可根据教师要求,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翻阅有关参考书和资料才能进行系统实验的设计和编程,这无疑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并使其感受到新技术的优越性。其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在系统实验中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尽管设计的程序有区别,但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实验项目的要求,而且部分同学设计的程序简单可行,值得全体师生借鉴,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实践证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晓军,郑伦楚,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双讲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09.

[2] 张俭,伍贤进,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第3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一、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抽离出数学问题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情趣课堂教学环境,培养探索精神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进行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间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对学生倾注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时代的需要。过去的高中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要求偏高,知识面窄,必学内容中除集合思想有所变化外,其他的基本上是17世纪以前的代数和几何内容,现在发达国家的高中数学教授概率、微积分初步,以及有广泛应用的向量和初级统计学内容,因此国内数学教育需要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大发展,它的全方位渗透,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需要学生予以重视。

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少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考的需要。从考试角度上说,国家从1993年起在高考中正式出现数学应用题,经过多年的摸索,近年应用题在高考试题中又出现加大考查力度、重在考查能力的趋势,应用题的教学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

第4篇

“双减”旨在恢复教育生态,避免应试化、短视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及综合素质。同时,“双减”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维护数学课堂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减负增效。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初步总结出具有本学科特点的自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感知:在探索中前行

高度决定视野。在课堂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学习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著述,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开阔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数学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课堂活动表现,关注展示课主要环节落实情况,关注课堂教学语言设计及课堂教学组织等。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笔者明显感到课堂教学改革后,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体验提炼:在借鉴中提高

笔者在学习和借鉴中探索出了“五步自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即确定目标、预习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提高。一是确定目标。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分类科学制订教学案。二是预习自学。只有预习得充分,展示才会更精彩。三是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代表性问题、共性问题分解到各小组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四是交流展示。交流展示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清晰脉络,必须依据教材知识顺序展开,做到系统化。五是反馈提高。此环节是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提高。

锤炼完善:在反思中升华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反思,完善课堂教学。一是教学案效果要凸显。教师要做到“四精四必”,“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二是展示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黑板及学生的展示板等,让每一名学生均有机会展示。三是合理分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习小组组长要负责组间学习任务的检查辅导。四是评价激励。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把握好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五是设计好教学活动,课堂收放有度。课堂应像小说故事情节一样有缘起、有发展、有、有结尾。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留下探究思维的痕迹,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我们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期待数学课堂教学花开一路,别样芬芳。

作者:姜国策 单位:罗山县教学研究室

第5篇

(一)课题的界定

课堂: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

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实效,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有效教学定义的界定和描述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描述性定义,它把有效教学描述为“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出发;第二种是流程性定义,这种定义把教学有效性分解成一个由背景变量、过程变量和产出变量构成的流程。这两种有效教学的定义都把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从教师中心的视角转向了学生中心的视角,都是以学生在教学中的获益作为教学有效与否的评价标准的。

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也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把握。这种理解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也注重学习的过程;第二种观点从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角度规定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学有效性”规定为:A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惟一标准。B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学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C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这一观点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标准,它对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给予了重视。

(三)研究目的

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的目的是让教师在课堂上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乐学、会学、善学,学得有效、高效、长效。

1 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育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强,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另一部分教师照搬照抄教学案例,不管工作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满足于完成教学内容的呈现,忽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实施本课题,主要是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改变课堂教学的平庸、教条等不良面貌。

2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就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只求量不求质的重复训练,片面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同于知识性传授,忽视师生活动的合理设计等,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基础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一)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1、以我县“读-思-练”课堂教学主体导学模式和我校《以课为本探索农村小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为抓手,研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2、研究问题的普遍性程度:是少数教师存在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般性问题还是严重的问题?3、研究问题的归因: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弄清基本原因,作出科学诊断。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1 学校管理对策:学校领导及课题组成员,应该如何加强相关管理才能切实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教师教学对策: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一边培训。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形成反馈机制。

(三)有效备课的研究。以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实施分组备课、集体备课、校园网络探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研究互促。

(四)有效教学实现过程的研究。通过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内在成因,根据我校的新课改方案提出的“课堂预习导学、课堂合作探究、课后练习巩固”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有效教学直接相关的某些因素。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科学方法综合运用,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 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理念学习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搜集资料,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积极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有效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地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方法。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积极开展小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与研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达到课堂教学合作、动感、高效。

1 成立“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由教科室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2,课题组下设教研细、年级组,结合各年段和各学科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3,课题组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对各教研细和年级组进行跟踪研究、指导与服务。4,把课题研究与新课改、校本教研结合起来,下设子课题。把课题中的子课题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第6篇

一、打上课预备铃时的教学组织

上课预备铃声响过,教师就应站在教室门口,如同演员登台前一般等待上课。这对教师本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准备,是“进入角色”的序曲,是情绪稳定的需要。教师站在门口准备上课的行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作用很大,是稳定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尽快做好工具准备的无言的组织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此时的神态要从容、镇定、热情而稍带严肃。可提醒某某学生将学具放在指定的课桌位置上。这种对学生的要求和检查,使学生感到教师要求的严肃性和一贯性。这既是习惯的培养,又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二、讲授前的教学组织

上课铃声响后,教师要以严肃、有神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们全部稳定下来后,要热情而严肃地走进教室。学生起立站定肃静之后,教师庄重地向学生还礼,且目视学生坐下。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期待的目光“环视全班”。当学生坐稳并安静下来再开始讲课。虽然这个过程是短暂的,而且是在走“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组织教学中稳定学生心理的必要环节。是保持教室安静,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使学生精神集中上好课的必要保证和开端。

三、讲授

首先对同学提问或先为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提问,或以新颖、有趣的导言引入讲授新的课业内容。提问时问题明确,要事先准备好准确的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讲授新课要先明确所讲授的课题、并板书出来。板书要注意安排好位置,字迹写得工整、美观。讲授时教态要从容,情绪要饱满,声音适中。教师的讲课情绪是组织教学的最好的手段。教师的饱满情绪会带动学生注意听讲的热情。教师讲课时要眼神扫视环顾全体学生。言语要规范、明白、流畅、生动、形象,声调要自然、富有节奏感,于重点、难点处精讲、讲透。声调也是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如在课堂上发现有精神不集中的学生,尽可能用暗示的方法,例如用特殊的语调、或语言的突然停顿、目光凝视、或向其移动身置的感方法,暗示其注意力集中。这样学生便会主动调整好精神状态。不可随意点名训斥挖苦,更不能用粉笔抛掷,这会有失教师行为美。

四、讲授技法时,要以熟练的演示予以配合

教师边讲边画,步骤要清晰,讲解要透彻。演示时教师自身不可挡住画面,可于黑板两边侧身演示,要讲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认真的观察。对重点、难点,要予以语言和动作上的提示,以便加深印象,要边演示边启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我在讲授与演示或组织教学中,在课前预计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出强烈的表现热情之后,并对作业提出明确要求。

五、控制有序的实践环节

此时,往往是课堂上出现骚动的一次,对这一环节的把握极为重要,要估计到学生准备工作的时间,作好布置,加强组织,尽量缩短骚动时间,使他们尽快进入紧张的练习中。当学生全部稳定并进入练习时,教师开始巡视指导。

巡视辅导全班学生掌握工作步骤,使之有序地操作练习。进而巡视全班进行情况,指出共同性的问题,让全班停止操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讲授或具体师范演示的同时及时发现正确作业,展示给全体学生看,以其作为学生作业的示范,引导全班作业有一个好的开始。

讲授、演示和辅导时,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它是教学的关键和主攻方向。尤其在技法课上,教师要紧紧地把握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他们的技能就有一个飞跃。

善于辅导,是体现美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六、课堂尾声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本学期,笔者教学公开课选择的课题是《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是经常被选作公开课的一个内容,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怎样才能有自己的风格,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在备课时笔者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

导入――延续实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笔者一开始设计的导入环节是先展示生活中包含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场景,从中提炼出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平行四边形。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方式,比较能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但很快笔者又否决了这样的设计,因为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那时他们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过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还进行过简单的折、剪、拼等操作。但当时他们并不明确平行形的特征,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图形还不能准确判断,此时让他们去辨别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他们仍然依据的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倒不如等他们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再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笔者决定采取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在课前布置学生用空心吸管串一个平行四边形,上课时让学生取出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进行展示,然后直接提问:“随便取四根吸管都能串成平行四边形吗?长度相同的小棒分别放在平行四边形的什么位置?”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很自然地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导入环节成为学生课前实践的延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探索――源于实践

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美国教育家通过研究也发现:“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里的“做”就是指学习实践活动。在备课时,笔者把学生的操作实践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的联系时,笔者先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副三角尺去拼平行四边形,因为不能完成而产生合作的需要;通过同桌合作发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继而用自己准备的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去拼(让学生课前每人准备两个相同的任意三角形,教师检查准备工作时尽量兼顾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得出“两个相同的任意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接着组织学生四人合作,继续用三角尺拼一个较大的平行四边形,并将拼成的几种情况全部贴在黑板上;选择其中一组让学生移动一个三角形使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通过观察和操作判断其他几个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这样的移动改拼成长方形,通过比较得出能这样改拼的都是沿着高分开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进行操作,得出“平行四边形沿任意的一条高剪开都能拼成长方形”结论,整个探索过程完全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完成。

媒体――服务实践

在教学媒体的选用上,开始笔者也曾准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信息技术有目共睹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但在进一步备课时发现有不少制约因素,比如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环境对合作学习的制约,课堂上许多生成性教学资源难以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和应用,设备的要求和软件的制作制约教学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等,再加上备课时间紧,也不允许有更多精力去制作多媒体课件。因此,笔者决定完全使用传统教学媒体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用小黑板代替课件出示,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代替课件展示,让学生实际操作代替计算机演示,这在形体知识的公开教学中是很少见的。但实际教学后,笔者发现这个选择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代替不但使教学准备量减少了,每个教师都能用较少的时间完成教学准备,以后教学设计改变时也不需要修改教学软件,而且画在小黑板上的图形,贴在黑板上的作品学生都能直接进行操作,学生所获得的内心体验是观看计算机演示所无法比拟的。

民主――寓于实践

第8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数学教学

一、让游戏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数学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13÷3一课时,我拿出13个苹果卡片,贴在黑板上事先画好的一棵苹果树上,找4个同学上讲台,一个同学表演摘苹果,另三个同学每人一个盘子收苹果做游戏。操作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要使三个盘子里都装上一个苹果,一次要摘下几个苹果?这么一引导,促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操作,学生都知道一次摘3个苹果,每盘放一个,再摘3个苹果,每盘又放1个,最后剩下一个苹果,不能再去摘了。教师问:“为什么那一个苹果不摘呢?”学生回答:“不能平均放到三个盘子里”。学生通过操作就知道不能平均放到三个盘子里。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余数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显得顺畅自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分苹果引入课堂,在他们情绪高昂的情况下进一步创设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和讨论总结出了“余数的意义”。

二、通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获得新知识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获得新知识。

如:在教学分数意义理解单位“1”时,我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知识,举出可用数字1表示的物体,学生抢着回答:“一棵树、一个人、一个苹果、一个梨、一本书、一条线段……”但“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学生却没有提到,我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还有别的东西可以用1来表示吗?”“一箱苹果”,终于有学生发言了。我问学生:“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同意,有的学生不同意。于是,我就让不同意的学生先发表意见。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因为箱子里有许多苹果”。我再给表示同意的同学反驳的机会:“我同意,我只看到一只箱子”。水到渠成,我肯定同意的看法。我说:“虽然箱子里有许多苹果,但这些苹果只用一个箱子装,所以可以用1表示这箱苹果。就像我们班,我们班是由一个一个学生组成的,但把这一个一个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室里就形成了一个班。”这样就比单纯说“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要容易理解多了。

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首先,我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会了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三、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对小学数学,在活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都是这个道理。所以,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的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以9+3=12为例:

(1)A.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成10根小棒?B.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C.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A.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B.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C.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第9篇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师:2013年12月2日我国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从嫦娥三号上向地球发送信号,何时地面接受信号的面积最大,信号最强?(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师:若将地球看作圆,嫦娥三号可看作圆外一点,请同学们画出此时的图形.

师:上面的实际问题可转化为如图1的数学模型.教师结合图形,给出切线长定义.

二、设计问题,组织探究活动

三、教后反思:课堂要解放、教育要创新

通过这节探究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HJ1.2mm]变通性、独立性与批判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引导证明切线长定理时,课本上介绍的方法是利用全等证明、而课堂上有些学生采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这反映了思维的广阔性.(2)在探究圆的外切四边形的性质时,学生能由(1)推出“外切四边形的对边和相等”并利用这一结论独立解决问题、判断正误,这反映了学生具备了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从学生的解答中,我看到了“探究性教学”的启发和创新作用,让我更坚定一个信念“教育要创新,课堂要解放,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想,让学生去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性教学更符合中学生的心里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作为探究性教学,正是利用了这些心里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动脑想,动嘴说.主动探究,归纳定理,总结性质.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为学生巧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悬念,精心安排过程.为学生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苦学为乐研,变学会为会学.

(2)探究性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探究性教学具有综合性.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综合知识:比如长方形的包装纸盒的探究活动中,除了数学知识外,它还涉及到美术知识(图案,颜色等),语文知识(广告词等),生产常识(商标,价格,生产厂商等).因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保持独立的持续研究的兴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探究性教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临场应变能力.探究性教学不像讲授法,按照事先预备的程序,有步骤的进行.可能在某些环节中出现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事.因此,探究性教学更要求教师要善于、乐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守时”,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在教学中,把探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以问题为中心,立足于课本的原型开展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对问题开展研究,拓展课堂学习领域.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但给课堂教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同时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反思中获得发展,使探究性学习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力属于好奇心,因此,要帮助学生的好奇心,尽量满足.“这东西真有趣,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

(2)积极鼓励学生采用与众不同或教师自己设想到或没采用的方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个性.

(3)允许学生探究活动的失败.

(4)纠正“唯分数至上”的评价观念,对学生实行多元化,发展性的积极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旋律创作教学实践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领悟力、学习力、创造力都是最强的。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能够引导其更加高效的学习,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旋律创作便是一条能够很好的挖掘出学生们思维潜能的方法之一,在这里,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1.研究小学音乐课堂旋律创作的意义

通过对教育体制以及教材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如今的教学手段和科目设计中,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环节还十分薄弱。因而,如何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现行的音乐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主要以课本为依托,教学模式相对死板,不符合音乐灵动、活泼的特点,也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这就对小学音乐课堂旋律创作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旋律创作是音乐创作的最主要部分,同时符合小学生对创作的渴望,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小学音乐课堂旋律创作是符合当代教育要求的,并且填补了学生创造力培养环节的不足,完善了教学体系。

2.小学音乐课堂旋律创作的教学原则

2.1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创作,就是思他人所不能思。尤其是在旋律创作这重没有界限的灵活课程中,学生更加容易出现不同的、奇异的想法,这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学生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开始自主思维的先兆。但是,现如今许多教师对这种情况并不能正确的认识,甚至于认为学生的表现是荒谬的,继而进行扼杀,彻底断绝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旋律创作课堂中站在聆听者的角度,允许学生们有差异的表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2.2不要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

思维的角度和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思维处在最活跃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创造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往往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同一个事物。我国教学最容易犯“灌注”式错误,让所有学生都跟着教师的角度和思维,这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允许多视角、多结论的存在。只要不脱离最基本的概念,就应当认为学生的思维是正确的。这对于自主思维是极大的鼓励。

3.小学音乐课堂旋律创作的实际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旋律创作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接唱、模仿、问答、变奏、命题、旋律补充、组合二声部等等都是性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这些教学手段归结起来,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部分:激发兴趣、模仿和自主创造。

3.1激发学生旋律创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的动力,与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让教学有较高的质量,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热情。具体到音乐旋律创造课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一下两点:

首先,音乐创作并不是他们日常接触的事物,对小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神秘感。因此,音乐创作课程的开展,最先要做的就是破除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抵触心理。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可以进行音乐创作。比如,在刚刚上课,老师可以随意的用歌唱的方式做自我介绍:5 5 3—/5 65 3 5/(你们好,我是连老师)。之后再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介绍,对于稍高年级的小学生也可以让他们自主的运用旋律进行歌唱。这样做,不但调动了整个课堂的活跃气氛,也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音乐创作这一新事物。

其次,许多老师会在教学中建立“优、良、中、差”的评分机制,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也同时抹杀了相当一部分自主创作的成果。学生的创造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建议,但切忌不可将学生的创造成果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评判。

3.2一切创作源于模仿

模仿是通往创作的必经之路,在旋律创作课程的开展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板,比如针对一条旋律、一首歌进行全新的填词,或者对一段熟悉的旋律进行续写等等。由于有之前的范例,学生在这一类学习中会比较得心应手,也能够掌握旋律的规律,这就为之后的自主创作打下了基础。

3.3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作

模仿的目的在于创作,当学生在模仿中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规律后,教师应当鼓励其进行自主的音乐旋律创作。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旋律的创作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首先要让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旋律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聆听和试唱中把握旋律的特征和内涵。之后,教师可以对其中的音节做细微的变化,再让学生听一遍,找出其中的不同,让学生们清楚的认识到哪种音调定位更好听。在学生学会了辨析音乐流畅度后就可以让其试着进行简单的创作了,学生应用各种音节组合和变化构建出自己独有的一套旋律。

总结:

小学音乐旋律的创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在于培养出一个音乐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谨记这一点,不要用过于专业和苛刻的条件去束缚住学生。只要学生能够在旋律创作中得到快乐、自信并掌握了旋律创作的基本理念与方法,那么这一课程也就达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1篇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惑和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输入量偏小,没有突出语言教和学的特色,依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满堂灌,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学习方法更单一,以冗繁的题海为主要材料,基本上以考试模式的训练为主。这种被动的应试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判断、推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施,使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步履艰难。鉴于此,我特申请赴英国里丁大学留学聆听和求教。该校是英国的知名高校,有百年的历史,以语言教学法为特色,其阅读与语言信息中心是英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中心,也曾多次为中国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举办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该校有专门的培训教材及相关的学习资料,由特聘专业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以授课、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培训,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英语实践,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此学习期间,我根据自己所学,结合里丁大学的授课内容及安排,特制订出如下的研修计划。

一、在现代英语教学理论方面,重新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各种学习理论。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各个理论的本质和精华,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指导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扎实的基础。重新温习和探究语言习得理论。例如迁移理论,学习如何在课堂上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如何加强对学生语言习得潜能的开发利用,如何实施语言教学交际化,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输入和输出的训练,如何提高学生自然吸收语言的有效率,如何促使学生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吸收,并探究如何将“学得和习得”有效结合,形成互补,学习如何重视情感因素,如何强化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如何将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等等。

二、在英语教学实践地观摩及借鉴方面,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和训练。学习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词汇、发音的教学,弥补自己在授课时的不足之处;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和口语教学并提供反馈;学习如何在大班内有效地实施交际法的授课,让每位学生有效地参与其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如何通过项目、故事、图片、诗歌及表演进行英语学习;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图片、分析故事人物、归纳要点、总结文章;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热身练习,等等。

三、在培训中心的安排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观摩,观摩英国学校的运作并就所见所闻进行反思讨论,全面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学习、讨论并培养自己分析教材、活用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学习如何选教材、如何整合教材、如何取长补短、如何改编教材,以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如何检查和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如何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个性评价和共性评价,如何将各种评价机制有机地结合并形成综合评价;如何理解及有效利用课堂动力机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打造,如何组织和形成师生有效的互动活动场,如何进行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如何确定反思对象,例如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活动等;积极主动地观摩周边中学的教学课堂,仔细观摩课堂实况,认真思考和揣摩课堂的预设及生成,学习课堂中的师生有效互动场,等等。

四、在学生个体差异深刻探究方面,学习并讨论如何针对学生特点进行英语教学,如何了解和测试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即视觉学习模式、听觉学习模式、体验学习模式、动手操作学习模式等)及如何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立性、合作性,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持,学习如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等。

五、体验和感知异域文化,了解英国文化的诸多方面,增加对英国的感性认识,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亲身体验国外的生活和历史文化,开展跨文化交流学习,感知人们对自然的保护、对人性的尊重及对工作和生活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对英国的深厚感情。

总之,我出国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和借鉴国外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成回国后,身体力行、潜心治学、积极思考、认真钻研,以所学的先进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指导课堂教学。重视语言教学的交际化、实行有效的输入和输出的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师生有效的互动;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精心研究和打磨每节课堂,探究课堂结构,揣摩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预设每个教学环节并生成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英语学习高效课堂;认真观察和研究学生个体,认真探究学生学习方式、学习风格,为他们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重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发展,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于本乡本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为推广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提高西部的英语教学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2篇

生活化探究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化学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两者基础上的教学,以源于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化学的魅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一些生活化素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对生活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掌握书本知识,实现学科知识的落实。如学习化学电源时,让学生到社会上调查生活中常见化学电源,研究电池的材料、原理、类型;学习金属腐蚀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护栏、铝合金生锈等,进行调查分析,做到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化探究教学,学生在生活化的探究中学习知识,自主思考探究。层层释疑、步步启发,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如“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教学时,设计以下问题:首先展示:番茄原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声,激发学生兴趣。质疑:音乐贺卡为什么发声,装置中的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电流?原电池正负极与材料有什么关系?正负极除了与材料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提升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化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去。如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防龋齿选用加氟牙膏;学习氧化还原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淀粉碘化钾和食用醋来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等。

在问题情境设置时,首先要体现生活化原则。如“物质的量”教学是个难点,笔者上课时,就教室里的纯净水创设情景,请学生想方法计算一下这些纯净水所含的分子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学习乙醇的性质时,用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酒为什么是陈的香?”和“炖鱼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醋?”等。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如:硫氰化钾溶液和氯化铁溶液混合,溶液显红色。向该混合液中,滴加氯水后,原混合液红色褪去。提出问题:混合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假设与猜想:①氯水中的次氯酸将Fe3+氧化到更高价态;②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SCN-。实验探究: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恢复红色。若恢复红色,猜想②正确;若不恢复红色,猜想①正确。或者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溶液是否恢复红色。若恢复红色,猜想①正确;若不恢复红色,猜想②正确。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程中,一方面,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共同协作,探究问题,形成对知识的体验;另一方面,师生协作,由教师设置生活化情境,学生在探究形成初步知识后,教师对所探究结论进行点评、补充和升华。在学生和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师生共同进步,进一步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在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和探究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生活”要素,而且还要提炼生活素材,注重所提问题、学生探究方式和思维方式、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所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搭起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密切联系有所感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理解书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比较Na2CO3溶液中各种粒子浓度的大小时,学生对电荷守恒中CO32-前边的“2”感到难以理解,如果把电荷守恒比喻为“用人数表示胳膊数”,学生便会豁然开朗。如用“弹簧现象”比喻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

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创设的问题情境一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轮船在海中航行时,为什么要在船底焊接锌板;实验室在制取氢气时,为什么选用粗锌与稀硫酸反应,而不选用纯锌等。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其中的乐趣。如:“吹气生火实验”。取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放入疏松的棉花中,用导管向棉花中吹气,棉花会燃烧起来。原因分析:过氧化钠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反应产生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棉花燃烧起来。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探究教学,对源于生活的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后,最终要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提高参与生活的能力。如学习了胶体,学生就知道为什么钢笔不能混用不同的墨水;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学生就知道“雷雨发庄稼”的原理;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后,学生就知道菜刀如何防锈。如学习完二氧化硫有关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我国为什么以硫酸型酸雨为主,自然界硫酸型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