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3-05-31 09:5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教育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1篇

教育是家庭的一个主要职能,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家庭就担负着子女的教育任务,只要家庭存在,就必须行使这种教育职能。因此,家庭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子女,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家长用心,孩子不用心,不成;孩子上进,家长不合格,也不成;只有当家长的良苦用心与孩子的个人努力有机结合,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使子女成才。

1、父母的榜样作用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之,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父母不仅给孩子以生理基因优势的遗传,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身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有人说: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事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的确如此,一个自私自利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一个甘于奉献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一个宽宏大量的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2、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

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美好的影响,而一个整日陷于忧郁情绪之中的母亲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可以肯定的说,凡是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位优秀的母亲给予了完美的教育。母亲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忽视母亲教育,我们的一切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因此,做母亲的应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强不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即使是在事业上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3、家庭教育中夫妻应做到一致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父亲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一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从父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刚强、自信并获得安全感;从母亲那里,孩子学到善良,更多的体会亲情。所以,父母双方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

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4、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他从小立志,让他逐步养成一种不甘落后、争先向上的精神。要重视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字要写得工整。针对性孩子学习上容易马虎的特点,我们要求他从小在学习上就要认真,做到心要静、坐要稳、看要细、定要清、算要准。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辨别是非。

5、用激励法教育孩子

自信心如同孩子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坚定自信心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眼神,也应仔细斟酌,绝不说挫伤孩子自信心的话,绝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还给他脸色看,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6、施教要善于抓住时机。

对孩子施教要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情绪,从而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一是善于捕捉孩子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家长切莫训斥,应给以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分析点拨,可以带其走出“困境”。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时机。比如新

学期开始时,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冲动,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此时若因势利导,孩子便会取得新的进步。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既告诉孩子的长处,也提出孩子的不足,要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寻找帮助孩子上进的措施和方法。

第2篇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他就象一张无字无画的白纸,交在父母手中,为父为母为师的责任就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添色加彩,使之鲜活,充满生命。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更加认识到:家园互动是课程架构中的一部分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强有力保证。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丰富的物质,资源的统整利用离不开有效的家园互动。在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一、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家庭访问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情感、观念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家庭访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到幼儿家中进行访问,有电话访问,也有家庭联系本等方式和家长进行情感和教育方面的沟通。家访不仅让我们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同时让家长亲身经历老师和孩子的言语交流和行为指导。家访时从老师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长看到了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喜欢,看到了教师不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了自己孩子而献出的真情。在一次次的家访中,老师、孩子、家长的情感进一步融洽。如陈博涵小朋友经常以厌食、哭闹等行为来拒绝上幼儿园,针对如此问题,我们两位老师没有向家长告状,而是通过家访,表扬孩子的闪光点,给这个孩子有表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很是感动,在“我有六个宝”主题活动中,陈博涵的妈妈、爸爸,又是投稿(本来投稿不积极)又是帮助购买镜子,支持班级活动的开展,每次的家园活动都能主动参与。

我们还把老师、保育员、幼儿家长的电话在黑板报上交流,创造家长们和孩子们与教师、保育员电话沟通的条件。平时家长在学习、生活、教养上有问题,都会相互沟通、交流。有时碰到教师工作上的繁忙,家长就可以通过电话与老师取得联系。即使是假期,电话的纽带一直把老师、幼儿、家长紧密相连。

二、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中的资源包括:家庭文化氛围及其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等;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具体指导等。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显示着新活力和潜在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如:家长到幼儿园时对老师、班级的其他家长、幼儿等主动问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家长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激发家长共同创设良好的班级学园活动氛围对幼儿都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幼儿的主题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如在一次谈话“我喜欢的物品”主题活动中,许多孩子谈到了“天线宝宝”“蓝猫”“芭比娃娃”等等,老师乘机引导幼儿将它们带来并进行展示,大多数家长们了解后十分支持,有的还把玩具广告、从电脑上下载的有关图片资料以及杂志等送到幼儿园,两个星期我们班汇集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娃娃近40个。孩子从自己带来的玩具中学会了交换和共享,为主题“玩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

第三,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为幼儿教育服务,并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我们得知蔡钰涵的妈妈是交警,就让她来班上讲解交通安全方面的一些常识,并让全班的孩子一起玩“交通警察”的游戏。课堂上笑声盈盈,乐趣融融,孩子们兴致很高。

三、总结家园教育经验,促进家园互动

家园互动不是家长或老师单向的、线性的影响,而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3篇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 学习品质 教育经济投入 教育时间投入 学前儿童 学业能力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家庭教育投入(Family Educational Investment)是指父母为孩子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教育资源、活动、机会,如学习资源(如图书、益智玩具等)、直接的教育活动(如教孩子识字、参观博物馆等)、扩展性的学习机会(如兴趣班、补习班等)。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在其著作《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中指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会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机会,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大多任其发展,因此她认为两类家庭教育投入的差异可能导致了两类儿童在发展上的不平等。实证研究证实,父母的教育投入能持久地促进儿童认知和学业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学会学习(leanring to learn)。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投入是影响儿童早期学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研究者在描述现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的现状及问题时,按照教育投入的形式将家庭教育投入划分为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分别代表父母为孩子教育花费的金钱和参与孩子教育活动的时间。研究者认为,经济投入可能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时间投人则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对于这一观点,却一直没有直接的研究证据予以证实。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投入除了对儿童早期发展具有直接作用,还可能通过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对其产生间接作用。下面针对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概念及特点、学习品质的中介作用机制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1.1学习品质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 Learning)”是与学习有关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指向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指向儿童是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品质的具体内容涉及到注意力、坚持性、好奇心、主动性、问题解决的灵活性等方面。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NEGP)在1995年最先提出学习品质的概念,并强调学习品质作为入学准备(School Readiness)五大领域之一,对儿童刚入小学的学校适应及未来的学业成功尤为重要。在我国,盖笑松等人在有关入学准备的研究中也涉及到了学习品质,并认为学习品质是入学准备中最重要,但是被研究得最少的一个新兴领域。

学习品质作为一种在早期发展阶段就形成的特质,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和性别特点。研究者分析了美国儿童早期发展纵向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Kindergarten Class of 1998—99,ECLS—K)项目中22,000名5—6岁儿童的学习品质,发现6岁儿童的学习品质表现显著好于5岁儿童,女孩的学习品质表现显著好于男孩。此外,还有研究者对“开端计划”(Head Start)项目中儿童的学习品质表现进行研究,同样发现年龄越大学习品质表现越好,女孩在学习品质表现上具有显著优势。与此不同,我国研究者吕正欣对529名5—7岁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却发现,学习品质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的结果也不显著。因此,学习品质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的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1.2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投入与儿童学业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作为与学习最为相关的特质,早期阶段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将为儿童在当前及未来学习情境中的表现奠定基础。Ouncan等人基于ECIS—K等6个大型纵向研究的数据发现,控制了入学前的语言、数学能力后,入学前的学习品质仍显著预测儿童一年级、三年级的语言和数学成就。类似研究还发现学习品质能够显著预测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业成就的提高率,也就是说,学习品质越好,学业能力的提高就越快。研究者用“累积发展循环”(cumulative development cy—cle)进行解释,认为学习品质为早期学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未来学业能力的获得,而学业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影响学习品质,这种相互影响使得学业能力的个体差异持续增大。

学习品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Bodovski和Farkas对ECLS—K项目中约8000名白人儿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投入(包括父母参与教育活动的频率、报兴趣班的数量、家中购买的书籍数量等)正向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Covay和Carbonaro则重点关注了兴趣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结果同样发现,参加兴趣班作为家庭经济投入的一种形式,与儿童的学习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仅如此,两个研究均发现,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投入影响儿童学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比如学习品质分别解释了家庭教育投入对语言能力测验得分和教师评定语言能力等级的影响的33%和50%的变异;参加兴趣班的儿童在语言和数学能力上表现出优势,学习品质分别能解释参加体育类、音乐类兴趣班的儿童在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上的优势。

综述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学习品质在影响学业能力的同时,还受到家庭教育投入的促进,并且它在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学业能力影响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但目前在我国,以学习品质为重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围绕儿童早期学习品质这一重点,分别考察父母支持教育的经济投入、参与教育的时间投入对儿童早期学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学习品质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本研究的总体构想模型如图1所

2 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市两所教育水平相当的公立幼儿园的中班儿童181名,其中男孩107名,女孩74名,平均年龄为60±7个月。181名儿童的母亲参与了家长问卷的填写。儿童所在班级的两位任课教师均参加了教师问卷的填答,教师与孩子相处时间在三个月以上。

2.2变量及工具

2.2.1家庭教育经济投入

在我国,家庭教育经济投入是指由家庭支出的,其子女在经济尚未独立期间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费用。由于选取的两所幼儿园教育质量相当,幼儿园内基本教育支出(如保教费、伙食费等)一致,本研究中的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主要指幼儿园外扩展性的教育支出,包括兴趣班种类和学习资源数量。根据Bodovski和Farkas对家庭教育投入变量的合成方法,将兴趣班和学习资源两个变量的z分数相加合成家庭教育经济投入的总分。

兴趣班参照美国ECLS—K项目有关课外活动的测查,结合我国儿童兴趣班种类编制而成。由母亲填写上个学期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的实际情况,包括7个项目(涉及语言类、数学类、舞蹈或形体训练类、体育类、美术类、戏剧表演类、音乐类兴趣班),0.1计分,0代表“没参加过”,1代表“参加过”。

学习资源参照HOME(the Home Observation of the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关于学习资源的测查,结合我国儿童常用学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编制而成。由母亲根据家里现有的供孩子使用的各类学习资源的实际数量进行选择,包括7个项目(涉及儿童读物,音像资料,橡皮泥等用来手工制作的东西,水彩或蜡笔等用来画画的东西,拼图玩具,学习数字的玩具,真正的乐器或玩具乐器),按照资源数量由少到多5级计分,以学习数字的玩具为例,1代表没有,2代表1个,3代表2个,4代表3个,5代表3个以上。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

2.2.2家庭教育时间投入

家庭教育时间投入是指抚养人直接参与的教育子女活动的频率。参照HOME关于家庭学习活动的测查,结合我国父母参与子女教育的特点编制而成。由母亲根据通常情况下一周内参与孩子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包括7个项目(涉及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学汉字,教孩子学英语字母和单词,跟孩子一起玩玩具或做游戏,一起谈论自然或科学知识,一起谈论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七个方面),按照活动次数由低到高5级计分,以教孩子诗歌或儿歌为例,1代表没有,2代表每周1~2次,3代表每周3~4次,4代表每周5~6次,5代表每天都进行。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7。

2.2.3学习品质

参考ECLS—K项目中的学习品质量表(Approaches To Learning scale of Social Rating Scale)编制,该量表包括母亲评定和教师评定两个版本,各包括6个项目,考察了坚持性、好奇心、注意力、独立性、灵活性、创造力六个方面的特质。比如测查好奇心的项目是“渴望学习新的东西”,测查注意力的项目为“做某件事时,能够集中精力,不分心”。由母亲、教师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进行4级评定,1代表“从不”、2代表“偶尔”、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ECLS—K项目追踪调查了约22,000名儿童从刚上学前班至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品质,母亲和教师评定版本的测查工具在多项研究中使用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母亲评定版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5,教师评定版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参考Li-Grirting等的研究,将母亲评定学习品质与教师评定学习品质的平均数合成为儿童的学习品质。

2.2.4语言能力

语音意识(phonologic awarerless)和口语词汇知识(oral vocabulary)是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分别选用韵母识别和图片命名任务来考察儿童的语音和词汇知识,两个任务均采用一对一个体施测方式进行,语言能力的总分由两个测验得分、Z分数相加而得。

韵母识别任务。选自Li,Shu,McBride—Chang,Liu和Peng编制的韵母识别测验,由主试依次读出目标字和2个备选字,然后让儿童从备选字中选出一个与目标字的韵母相同的字。例如,首先读出目标字“猫(mao)”,再接着读出备选字“包(bao)”和“山(shan)”,让儿童判断哪个字的发音和“猫(mad)”相似。该测验共包含16个题目,答对1个题计1分,总分为16分。该测验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3。

图片命名任务。选自Liu,Hao,Li和Shu建立的标准图片库,视觉呈现图片并要求儿童说出图片中常见物体的名称。该测验共包含50个题目,答对1题计1分,总分为50分。该测验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2.2.5数学能力

数感和数量比较能力是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分别选用数圆点和数字数量大小比较任务来考察儿童的数感和数量比较能力,两个任务均选自Wei等建立的多维心理网络平台,采用计算机按键作答的方式进行,数学能力的总分由两个测验得分的z分数相加而得。

数圆点任务。先通过练习让儿童了解测验任务并学会按键规则,然后在正式测验中要求儿童数出电脑屏幕左边的圆点数量是否与右边呈现的数字数量相等,如果相等就按“Q”键,不等则按“P”键,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儿童反应的正确率。

数字数量大小比较任务。先通过练习让儿童了解测验任务并学会按键规则,然后在正式测验中要求儿童比较电脑屏幕上左右两边数字的数量大小,如果屏幕左边的数字数量大就按“Q”键,如果屏幕右边的数字数量大就按“P”键,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儿童反应的正确率。

2.3研究程序

由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的心理学和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对儿童的语言、数学能力进行个体施测。由受测儿童的母亲和所在班级的两位教师自愿填写问卷,如有漏填、数据不清晰情况,研究人员会对母亲或教师进行电话访谈,以严格保证问卷回收质量。运用Epidam软件进行双人数据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核对,之后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用AMOS 18.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中介作用模型进一步分析。

3 结果

3.1学习品质的年龄和性别特点

首先,对学习品质整体以及各维度的平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进而,按照平均年龄将被试划分为5岁及以下和5岁以上两组,考察了学习品质整体及各维度在两个年龄组、以及不同性别儿童上的表现及差异,结果见表1。

由表l可以看出,5岁以上年龄组儿童的总体学习品质显著好于5岁及以下年龄组儿童(t=2.51,df=179,p

女生学习品质总体显著好于男生(t=2.35,df=179,p

3.2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投入与早期学业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首先,对家庭教育投入、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和学业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由表2可知,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家庭教育投入、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学业能力均具有较密切的联系,可进一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根据理论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早期语言、数学能力为因变量,家庭教育经济投入、时间投入为自变量,儿童学习品质为中介变量,重点考察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经济投入、时间投入与儿童早期学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为了排除儿童性别和年龄对学习品质和学业能力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也纳入结构方程模型。

对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发现,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较好(x2/df=8.48/6=1.41,NFI=0.93,GFI=0.99,TLI=0.92,CFI=0.98,RMSEA=0.05)。在加入学习品质后(见图2),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与学业能力的直接作用路径由原来的显著(β语言=0.14,p0.05),说明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对学业能力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全部效应的比例分别为50%(语言能力)和41%(数学能力)。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学业能力的路径系数的显著性降低,说明学习品质在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学业能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全部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8%(语言能力)和19%(数学能力)。

4 讨论

4.1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年龄和性别特点

本研究发现学习品质在儿童早期就表现出了群体差异,年龄较大儿童的学习品质表现优于年龄较小儿童,女孩学习品质表现好于男孩。这一结果与ECIS—K、Head start项目的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品质作为一种跨领域普遍性(domain-general)的能力,与个体一般认知、社会情绪的发展有关。年龄越大的孩子其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也越成熟,因此学习品质表现也就越好;女孩的认知发展和身体的成熟比男孩更早更快,因此在学习品质上也表现出优势。但是,本研究有关性别差异的结果与我国吕正欣研究的发现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与两个研究在某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不一致有关,比如,本研究中的学习品质由母亲和教师评定得分合成,而吕正欣研究仅采用了母亲评定,这种采用单一评定者的评定结果可能会产生偏差。

具体到学习品质的各维度上,本研究发现女孩和年龄较大儿童学习品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注意力、独立性和灵活性维度上。这一结果与许多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女孩完成任务时注意力更集中,更具有坚持性,而男孩更容易分心、扰。而且在早期阶段,女孩相对于男孩、年龄较大的孩子相对较小的孩子来说,身心发育成熟水平更高,因此在完成任务时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更高。但是,本研究发现在好奇心和创造力上没有性别和年龄差异,这可能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关,学前儿童普遍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创造力发展差异也不大。

4.2学习品质完全中介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对儿童早期学业能力的作用

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学前教育日益重视,3~6岁儿童家庭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费用支出总量及其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攀升。中国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显示,2010年家庭的学前教育总消费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其中园外扩展性教育消费支出就占到29%。一些家庭认为教育投资和回报不成正比,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家长只关心外显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教育支出对儿童学习品质的积极作用。事实上,本研究发现,尽管家庭经济投入对儿童的学业能力没有直接作用,但却通过大大提高儿童的学习品质间接作用于儿童的学业能力。这表明,购买合适的学习资料(如书籍、益智玩具等)、给孩子报名参加兴趣班等家庭经济投入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重要特质具有积极作用,即使是体育、艺术类等兴趣班,也会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注意力、灵活性、创造力等良好品质。具有这些良好品质的儿童,更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可能建立并发展与家长、老师、同伴的积极关系,从而获得更多教育上和情感上的支持,进而促进学业能力的发展。而且,家长和老师教育那些有组织性、注意力集中、灵活积极的儿童也会更加容易。当然,儿童学习品质的提高也不能仅仅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实现,其他研究显示母亲积极的情绪对儿童学习品质有正向作用,父母期望和学校卷入、作业辅导等对学习品质的提高也有显著作用。因此,建议家长在重视家庭经济投入对儿童学习品质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注重通过其他方式如积极的情感表达、适当的学校参与等,帮助孩子获得学习品质的提高,进而提高学业成就表现。

4.3学习品质部分中介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儿童早期学业能力的作用

与家庭经济投入完全通过学习品质作用于学业能力不同,本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学业能力有一定的直接作用,这充分证实了父母直接参与孩子教育活动对孩子早期学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研究结论与多项研究结论一致,如Son和Morrison对美国国家儿童保健和人类发育研究所数据库(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的研究发现,父母语言和学业刺激活动频率的增加对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Melhuish,Phan,Sylva等对英国“有效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项目”(Effective Pre—school and Primary Education,EPPE)中学前儿童进行追踪发现,母亲给孩子读书、教孩子学习字母,数字、与孩子一起画画/唱歌等活动的频率对儿童五岁的语言数学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国内近期发表的文章也同样证实,父母参与学习活动是儿童早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重要预测变量。

家庭教育时间投入除直接作用于学业能力外,还通过学习品质间接作用于学业能力。这表明父母参与教育不仅能直接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也得到了以往研究的证实,比如Martinez—Pons认为孩子与父母经常交谈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父母榜样作用的影响,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Zimmerman和Kitsantas提出父母陪孩子一起做作业、玩游戏就是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好机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能从困难中学会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受到精神上的鼓舞。鉴于此,建议广大家长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应多参与儿童的学习和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训练和提高,挖掘孩子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坚持性、独立性等良好品质。

5 结论

第5篇

因此,“校讯通”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校和社会交流站

校讯通是联系社会的窗口;是实现家校联系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量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是连接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是社会教育的新渠道;体现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随时随地关爱学生的新理念。

二、方法指导站

校讯通为父母科学地教育子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课堂。作为一种远程教育方式,学生家长可实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还可通过短信平台与老师进行沟通,增强互动性。例如,有的家长对孩子很关心,可是缺少正确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不如人,家长就唠叨,还强制规定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十分反感,这是望子成龙的误区。我给家长发去这样的信息:一次的失误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他的品质、能力,太多的指责会让他失去自信,帮助孩子寻找失误的原因,他将更自信、勤奋。通过“校讯通”向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三、成绩汇报站

每次质量检测的成绩都向家长汇报一次,对进步大的、成绩好的学生附上激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除了附上激励性的语言,还要求家长协助辅导。这样,既及时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又给了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实现一对一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教育要求中进步。自从开通了校讯通,我班的各科成绩进步很快,这是家校协同教育的结果。

四、安全驿站

为了保证安全,孩子上学、放学,刷一下卡,家长就能收到报平安的短信,免除路途安全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双休日、节假日常给家长发去安全短信。遇到偶发事件,“校讯通”就更显示它的便捷。如,2016年5月由于受台风的影响,学校要停课,我们就利用“校讯通”的群发功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就让全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收到学校的通知,校讯通使孩子的行踪和行为尽在家长的掌握之中,学生也少了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也降到了最低。

五、师长沟通站

原来,学生有特殊情况时,教师只能采取家访的形式解决问题,此种做法,让教师费力劳神还得不到全面了解,主要是因为:家长平时工作忙,又常出差,与教师见面沟通的机会很少。同时,即使有时参加每学期的家长会,也只是只言片语,确实很难及时透彻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程度和孩子在校的表现,对孩子的教育缺少针对性,使教育效果打了折扣。而“校讯通”及时消除了家、校沟通上的困难,可以及时互通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

六、可有效地引领家长监督孩子的家庭作业

以前,低年级的学生回到家总说不清当天的实践作业或口头作业,教师每天都要应对若干个家长打来的询问作业的电话,弄得教师和家长都很疲惫。中高年级的学困生,抄袭别人的家庭作业又善于撒谎,不知不觉成为习惯,不利于家长和教师的监管,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自从开通“校讯通”以后,移动公司专门的联络员根据每班的要求,每次都会把各班的家庭作业以信息的形式及时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就可以适时地关注、指导孩子的作业,再也不怕孩子回家讲不明白或撒谎了。

七、家长能及时了解学校的信息

校讯通为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信息提供了帮助。比如,教师可以随时给家长发送有关学校要求的信息:周一升国旗,提醒孩子穿校服;周五要开例会,学生提前放学的原因;放假通知,放假时间的安排,提醒家长及时接孩子;天气突变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穿戴的事项;宣传交通安全、火灾安全;让家长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动向,了解更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等信息。“校讯通”能让家长更快地从教师那里获取孩子的一些情况,让孩子重视学习、规范行为。家长在家时,也能时刻注意孩子在校的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效益和社会效果,让教师和家长都受益匪浅。

总之,有了校讯通系统,就相当于请到了最好的“教育专家”。校讯通是连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七彩桥,是社会教育的新渠道;是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新举措。只有将学校、教师与家长结成“三位一体”的稳定共同体,才能互相支持、配合、联系。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教育的误区

重在校教育轻家庭教育。一是教育 “跛足”走路。大到社会小到家庭普遍存在重在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现象,有人习惯把在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开来,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一些家庭忙于事业,不能或不愿在家庭教育上花精力,把教书育人责任推给学校;二是“重分轻品”。一些人只认成绩,不认其他,忽视品德教育,高分低能、违规违纪“问题生”现象普遍存在;三是重结果轻过程。一些家长和老师只讲成绩,考好了就奖,考砸了就罚,三分钟热度,过后即丢,管理上错位。

家庭教育软环境缺失。亲情缺失,一些学生与父母亲长期分离致性格封闭,不愿与人交流;示范作用缺失,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实际承载着孩子的大部分教育责任,父母亲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亲情分离或者示范缺失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互动缺失,互动是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没有互动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不会有好的家庭教育。攸县新市镇一名旷姓学生,小学系该镇“尖子生”,后来父母外出打工,将其送毗邻县能够全托管的武术学校,“亲情联系”变为“金钱联系”,成绩急转直下,变“拔尖”为“殿后”。

家庭教育扭曲。 “金钱扭曲”,一些家长把家庭教育“简单化、庸俗化”处理, “钱”字当头,把奖钱当教育手段,有意无意引诱孩子向“钱”看,扭曲了教育目的,毒化了教育风气;“管理扭曲”,一些家长只管生活不管学习,有的只管课堂不管课外,有的只管成绩不管习惯, “偏科生”、“问题生”垢病难除;“金钱扭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一些家长急功近利,以高分为成才,以成绩为成功,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结果是事与愿违,“才难成材”。

二、家庭教育错位的原因

家庭素质先天不足。一是缺书香文化,一些家庭父母亲本身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够,教育目标不明确,教书育人的欲望不高,家庭教育形式粗放简单,书香文化缺失。二是缺育才理念,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教书育人、造就人才是一项浩大、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前卫的教育理念来支撑。一些家庭态度消极,走“足踏西瓜皮,溜在那里是那里”路线。三是缺育才能力,一些父母亲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无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无法承载大教育的责任。

家庭因素制约。经济基础制约,有的家庭经济拮据,生存矛盾突出,经济基础难以承载大教育的支出,这样的家庭难施行有效家庭教育;家庭关系方面的负面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有的父母自身修养缺陷、染赌逍遥恶习,有的父母离异或早亡,家庭要素先天不足,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教书育人;家风家德教育缺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育什么样的人。家风家德对教育的影响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家风家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条件。

家庭教育意识错位。一是教育定位滞后,“家庭最大的事业是教育事业”、“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教育成就”,一些家庭父母亲忽视家庭教育,虽然自身事业很成功,但在子女教育上出现严重偏差,最终因为教育失误而遗憾终生;二是家庭教育效率低下,一些家庭缺乏科学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投入不可谓不大,精力投放不可谓不多,只是方式方法不对路,难达预期效果;三是家庭教育意识淡漠,有的家庭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名存实亡。教育工程即系统工程,教育形式承多样性,在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一个家庭教育意识淡漠的家庭不可能有教育上的成功,一个教育不成功的家庭就不可言家庭幸福。

三、家庭教育作用不可或缺

(一)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特点之比较

家庭教育具“唯一性”, 在校教育具“模块性”。对家庭来说,家庭教育对象是子女,是“一对一”的排他教育;对学校来说,在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对多”模块教育。

家庭教育重个性偏微观,在校教育重共性偏宏观。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相克相生,相互补充;家庭教育重个性引导,助力一枝独秀;在校教育重规范整合,强调平衡发展。

家庭教育重示范引导,事无巨细;在校教育重说教,规范严谨。

(二)家庭教育作用不可替代

凸现家庭教育影响力。家庭教育是坚持,是坚守,要始终如一。教育周期长见效慢,家庭教育的影响无形且无声,家庭教育用的是亲和力,比的是耐劳力,拼的是意志力,博的是感染力;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家庭教育既律人又律己,表里要如一。家庭教育更是行为科学,是品行与品格结合体,父母以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家庭教育的内涵必须正面、规范、尽量无瑕疵,经得起道德检验。

把家庭教育做成教书育人的大后方。在校教育在前,家庭教育在后;在校教育在明,家庭教育在暗;在校教育有形,家庭教育无形;在校教育单刀直入,家庭教育兼收并蓄;在校教育担纲传授知识的主责,家庭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后方大保障。

两条腿走路,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相向而行。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功能互补,相得益彰,不可或缺;教书育人坚持两条腿走路,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必须相向而行。

家庭教育重在立品育德。一是育人先育德,“家风正,人丁旺”、“厚德才能载物”、“品为本行为末,本末不能倒置”,知识是技能,品德是载体,育人先育品,树人先树德,家庭教育重在立品育德;二是学习是行为,是习惯,更应成品质,家庭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锤炼意志、磨练品质的过程。

第7篇

信息时代,教育的功能不再是只关注教育对象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逐渐开始关注教育对象个体功能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统一和普适的学校教育不再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个性化和私人化的家庭教育地位逐渐提升。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生产生活技能,更多的是强调教育对象的主动学习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这无疑是对我国长期处于“冷宫”地位的家庭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由此,托幼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等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机构的作用的发挥显得无比重要。但是,不难发现,当前,在我国托幼机构和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归结起来,如下:

(1)华而不实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在我国,多数地区都已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这些家庭指导机构多是依附于当地的学校、托幼机构。据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功能执行方面,仅限于家长会和少有的讲座等,因此,未能全面发挥其指导作用。

(2)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和途径单一

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为较为常规的电话、面谈等,这样的指导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虽然,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有了一定的丰富,但是,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零散、陈旧。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指导仍局限在陈旧的科学知识层面,对于个性化和特殊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重视不足,实施不够,对于当代社会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的普及不到位。

2信息时代家庭教育指导发展方向

2.1托幼机构

(1)以政府支持为依托,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完善家庭指导机构建设。

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主要目标,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政策的出台,说明了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因此,托幼机构应以政府的支持为依托,全面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从形式的层面上,不仅可以保留之前的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等形式,还可以借助政府的财政支持,聘请专家为家长和幼儿园开展专题讲座和知识培训;也可以适当添置多媒体等设备,例如:投影仪,设置放映厅,播放亲子电影;还可以构建亲子心理诊疗室,为家长和孩子提供需要的服务。从内容选择上,除了家园互动常规性的内容,还可增加一些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内容,如:如何看待幼儿使用IPAD等。以此,全面建设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停留在书面或者会面的形式上,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例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的方便性、快捷性、时效性,对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具有重大作用。托幼机构可以依托互联网,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主页,放置儿童平常的信息和活动安排、家庭教育提示等内容,按时更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园信息,指导家长的教育工作。

(3)善于利用电子通讯工具,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快捷、高效性。

信息化时代,各种聊天交流的工具轰炸式的存在。除了常用的腾讯QQ以外,还出现了微信、微博、易信等聊天软件和各种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托幼机构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工具,开设一些公共号,建立班级群和家长群。在群中可以提供一些较好的家庭教育书籍、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感受、帮助家长互助共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幼儿教师也可以将每日班级活动中幼儿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家长反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2.2社区

(1)利用政府支持,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机构。

当前,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的投入,社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紧抓机会,在社区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例如,在小区内设置图书角(图书阅览室),放置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供幼儿与家长阅读;再如,建立社区心理指导服务中心,可以请心理工作者每周坐班或是以讲座的形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家庭教育问题;也可以利用小区的环境创设,设置家庭教育专栏等,宣传家庭教育知识。这样,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建设社区的家庭服务指导机构。

(2)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信息。

一般在社区中,家庭零散、具有极强的个别性,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多局限于宣传栏的宣传和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手册等。这样的宣传表面上适用于社区家庭的特点,但实质上的作用不大。社区可以转用电子屏,播放家庭教育的短片、公益广告等,吸引家长的注意。也可以通过社区的公共电子信箱等系统,定期地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政策和内容,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借机会,组织家长召开家长“周末下午茶”等活动,交流教育感受,分享教育经验。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

社区的力量是单薄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社区还应广泛地运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充分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在天津、北京等地区,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托幼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社区主动联系,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开展了“女园长巡回演讲团”“艺术指导沙龙”“亲子大型互动游戏”等等此类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又拓展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设。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

农村地区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与关键期,但同时也处于断乳期与危险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独立进行判断是非之能力,再加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够恰当与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们无法接收较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影响其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农村初中生教育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笔者始终认为,在初中教育中,家庭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生们接受家庭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今后是否能够成才。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亟待引起重视。

一、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力度在持续加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与改善。但是,与城市初中生比较起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农村初中生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初中生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期望值不高,生儿育女在其眼中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养儿防老的工具,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长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或者是希望尚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子女能够尽快长大,从而能够赴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在现实当中,更多的农村家长们深切体会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将获得城市当中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遇视为子女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

(二)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素质不高。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无法较好承担起教育子女之重要责任。依据一项调查,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家长90%以上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所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为文化底蕴不足,素质也不够高,面对着家庭教育的重任,他们十分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相当多的家长会将其自身曾经经历与接受过的教育形式用于教育子女。

(三)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在自然法则之下,初中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不应当是指挥者,而应当只是伴奏者。但在现实之中,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个性之发展,只知一味求全求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点滴进步。对于犯错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评,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态度来对待其子女,这就会极大地伤害初中生们的自尊心。还有一些只是盯着孩子们的不足,一旦其犯错,就多次提及。这不仅无法改变子女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容易强化这一不良习惯。

二、加强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优秀家庭角色,即好家长、好学生、好母亲等先进评选活动,从而凸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绘画、体育、歌唱及书法等各类竞赛活动,并将麻将、打牌等休闲活动也纳入到文体活动之中,从而形成适合农村初中生发展、竞争与成才的健康型家庭教育外部文化环境,并且尽量减少与消除封建主义思想在家庭伦理道德上反映,从思想、文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现有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为农村初中生的成长创造出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应当精心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初中生学习与成长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经无可厚非,但家庭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主导功能之发挥。有鉴于此,农村初中应当注重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并且落实好以下工作:第一是要建立家长学校,并配备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实现时间、场所以及内容等“三落实”,并对家长实施全面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对家庭教育之认识,从而获得其对于家庭教育之理解和配合。二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三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家长会。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家长实施富有实效的家庭教育。四是实施家访制度。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农村初中生家庭中进行家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五是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教经验交流活动,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广大家长实施好家庭教育。

(三)创新方式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方式。为了改变家庭教育不足对于农村初中生所造成的影响,农村家长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做到尽量不外出务工,尤其是应当将母亲留在家中,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当创新方式与拓展资源,比如,可以加强隔代教育,让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发挥出作用,从而解除其父母外出之顾虑。同时,还应当努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如今,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应当全面运用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弥补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空白,让他们能够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初中生教育的和谐氛围。农村初中生教育不仅是其父母之责任,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少管闲事、各管各的孩子等观点,导致社会上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如今,我们应当通过新闻媒体等力量,积极宣传,在全社会建立起家庭教育观点,共同为农村初中生教育创造和谐的氛围。

三、结束语

应当说,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其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我国初中教育事业之发展。有鉴于此,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好抓实,从而形成教育上的合力,实现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健康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芸. 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

第9篇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接触社会,所以其成长环境比较简单,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家庭教育得当,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也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庭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孩子整日处在一个不安、动荡的环境之中,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对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成长都产生难以抹灭的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孩子回到家以后,会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或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分析家长的行为和言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种有利于思想健康发展的行为可能会被抹杀,或者得不到鼓励而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失去兴趣。同时,孩子在家里的模仿或者实践行为,也是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延伸和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作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应用教学课较少,对于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把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学校没有及时讲到,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此时,就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其补充作用。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推动力。而家庭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好坏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带动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第一,很多家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受旧观念的束缚,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并且只需要由学校来负责即可。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对。有些家长坚持棍棒教育。对于孩子,总是采取一些过于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还有些家长始终坚持自己的权威性,从不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一种畏惧感。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正确影响,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功能;社会化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通过长辈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环节,关系到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完美人格的塑造。根据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家庭教育包含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同辈成员间的相互教育和影响、聘请家教对子女进行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的传授,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培养、个体社会行为的规范等。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其补充和延伸。因此,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功能的新变化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弱化了对基本生活技能的教导功能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相应的生活技能复杂多样,家庭教育在教导子女生活技能方面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事实上,家庭教育的此功能却因长辈的各种包办行为而被弱化,使孩子丧失了对基本技能的践习机会,造成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陕节奏的现代生活。

(二)家庭教育异化了对道德规范的教导功能

家庭是一个初级群体,家庭生活中的社会互动和行为规范都是个体最初接触到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其人格、品行等是子女的参照系,对子女产生最直观的影响,子女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套道德行为体系。此外,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的表里不一或是社会失范行为最终都将造成家庭教育在个体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方面的正功能被异化。

(三)家庭教育过分注重对理想目标的指导功能

中国社会传统的望子成才的心理进一步被强化,家庭教育更加侧重对子女人生目标的指导。许多家长将自己理想目标复制到子女身上,对子女有着过高的期望,而不从去考虑子女的兴趣爱好、实际承受能力等,虽然这样有助于子女在成长道路上做出比较有价值的选择,但是如果过于苛求,会导致孩子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最终将不利于孩子进取心的养成和理想的实现。

(四)家庭教育淡化了心理情感的交流功能

在当今社会,由于大多数家长的工作节奏相对较快,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心照顾子女,与孩子心灵交流的时间很少,许多家长对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不了解,对子女在青春期出现的情绪障碍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评,不能够及时正确地进行疏导和教育,最终导致诸多青少年社会问题地出现。

(五)家庭教育淡化了对社会角色的培养功能

家庭对个人社会角色的适应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一方面,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得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个体的角色体验大为减少;另一方面,家庭对个体的阶层、职业等角色的决定作用被削弱,家庭在培养个体社会角色中的作用逐渐被淡化。

二、家庭教育功能变化的原因

家庭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对个体个性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认真分析对家庭教育功能变化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理论培养轻实用技术,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则是侧重于书本知识与智力培养,忽视道德教育与实践能力。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使一大批贫寒之士通过努力进入仕途,同时也使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入人心。随着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许多家长都希望通过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孩子的就业机会,将成绩作为衡量子女能力和未来成就的唯一尺度,忽视了对孩子行为塑造、品德教育等道德方面的培养,不能很好应对社会竞争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社会变迁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观念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处在不断地调适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发展要求家庭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化成员;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主、社会环境更多注重个体的学历文凭,家庭教育陷入两难境地。加之,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兴起,民主意识的觉醒,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教育者的角色受到质疑。

(三)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个体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个体社会地位的动态分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规模庞大,现有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还不能满足人们的普遍需求,因此,大多数父母将学历文凭教育看作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全面性与整体性。

(四)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数量逐渐减少,使得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传统的家庭中复杂的网络化人际关系逐渐丧失,个体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某些角色也会逐渐消失,这样不仅不能体验相对全面的生活经验,并且对有些角色的实践和领悟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个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障碍和矛盾。

此外,由于家庭中子女的数量逐渐减少,父母对子女学业的期望要求普遍提高,再加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物质水平的提高等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三、家庭教育功能变化的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塑造孩子的人格、情感等,更好地完成孩子的社会化,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多渠道的努力,整合社会有效的资源来完善目前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其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功能得到真正地凸显。

(一)制定和完善家庭教育相关的理论指导体系

结合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的现实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的实证调查,不断充实完善理论研究,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对策研究,从而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实际并能够与国际发展潮流接轨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二)建立家庭教育服务机构

系统化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能够针对单个家庭中存在的教育问题为家长提供高效率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家庭教育困惑,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应积极鼓励教育科研机构参与到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多数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掌握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能够针对每一个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具体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帮助家长减轻家庭教育中的压力。

(三)构建家庭教育网络模式

家庭教育是基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家庭教育可以依托所在的社区,与周围社会相联系,通过网络资源构建以家庭为主,学校、社会多方参与的家庭教育网络服务基地,实时有效地提供各种咨询与服务,为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轻松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1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关系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必要条件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或者长辈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能为孩子一生的言行刻上深刻的印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其中就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也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处于起点位置的,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是人一生中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个人在学校里进行计划性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道德准则等一些家庭中难以接触到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主,它不同于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是替代不了的。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夙愿。但是单独靠学校教育,无论教师多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目的。因为,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家庭教育。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

1.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的根本教育原则,是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提出教育目标,而家庭教育的教育原则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具有共性、全面性的特点;而家庭教育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的特点,但是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所以家庭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和学校教育的目标相违背,而应该服从学校教育的原则和特点。学校也会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知识、道德品德的意义,对他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注重以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等。但是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等。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站在学校的角度教育孩子,单纯地关心孩子的学习,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使孩子片面发展,不能很好地面对社会。所以,家庭和学校要在教育内容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孩子成为栋梁之材。

3.教育作用的和谐统一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它们最大的作用莫过于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人才对社会的作用程度是从人的认知和情感中体现出来的。学校教育从人的认知角度出发,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是人的情感形成的基点,人的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4.教育互补性的和谐统一

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各自的不足。只有两种教育互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如果老师批评了孩子,家长就不能再严厉批评孩子,让孩子觉得到处没有阳光。如果孩子在学校一帆风顺,家庭就要注重挫折教育;如果孩子在学校是所谓的“差生”,家庭就要注重成功教育。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第12篇

[论文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存在着价值观狭隘、教育方式偏失、教育内容片面和教育行为背离等现象。应该自觉加强家庭教育社会化、拓宽社会化的内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人的社会性发展是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始终,从婴儿期开始,通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其中,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性初步定型的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动因,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内部影响、社会文化传播工具等对儿童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内化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是指儿童接受社会影响并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选择,从而将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自身的个性特征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是在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以致出现家庭教育的失误。因此,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将家庭生活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

1启蒙性与持久不间断性。家庭是抚育儿童的摇篮,既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其中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力、体力的成长和最初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奠基的作用。同时,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教育过程,而家庭教育天然的连续性为其提供了重要保证。个体从出生到独立生活必然经历学校教育场所和教育者的变更,每一次变更,个体都有个适应过程。如,个体要适应新的教育环境、适应新的教育方法和风格、适应新的教育者等,而家庭教育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家庭这所“不变的学校”和父母这个“终生教师”对个体的影响是持久不间断的。

2感染性与潜移默化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互交织着,家庭中的多种因素,如自然结构、经济结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活习惯等均会在耳濡目染中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同时,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他们的人生态度、性格脾气、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消费行为、待人接物的处世方式是儿童最直接、最经常的仿效榜样,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接受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3灵活性和及时性。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场所,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家长主要是通过生活过程或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有意无意地根据社会规范、价值标准、风俗和传统习惯去引导、要求儿童,如讲究卫生,尊敬长辈,不打断他人谈话,恰当地向他人问候,不随便将他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并对不合理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因此,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的方式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个体生活的基础在家庭,长期的朝夕相处使个体在家庭中的言谈举止是真实自然的,其优缺点、思想状况、个体特征在父母面前一览无余。父母比任何人都能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等实际表现,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且可以通过带有血缘伦理权威性的教育来引导孩子。

此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教育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

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以其与家庭生活相交织的独特特点,对儿童的个性、情感、思维、认知、技能、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着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家庭教育的各个特点又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与影响家庭教育的人际关系、经济条件和家庭文化等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地影响着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家庭教育总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来进行的,在此过程中,社会生活对儿童的影响往往主要是通过家庭的人际关系来进行的。家庭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和邻里之间等,而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儿童最早接触并且对其社会化影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据有关研究,父亲在男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那些早年未与父亲有接触的儿童,在其性别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安全的。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日本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如果对儿童采取保护、非干涉性、合理、民主及宽容的态度,儿童就显示出具有领导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态度友好等个性品质;相反,儿童则显示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情绪不安等个性品质。也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具有情绪传导、性格形成和行为规范等作用。父母采取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等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特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的儿童其社会化程度高。

此外,家庭教育还受家庭的物质环境和家庭的精神文化影响。经济决定着家庭教育的物质环境,如家庭环境优美、整齐、清洁的能时刻熏陶、启迪着孩子。家庭的精神文化包括家庭的教育观念、学习氛围、行为规范、管理方式等,它通过几种相对独立的心理机制影响着儿童,具有强化、认同、理解等功能。强化,也就是父母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奖励他们认为正确的儿童的行为,惩罚他们认为违反规定的孩子的行为,同时将一定的系统的规范灌输到儿童的意识中,并且使得遵守这些规则逐渐成为儿童的习惯和内部的需要;认同,即儿童不断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并努力成为像父母那样的人;理解,父母有意识地观察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敏锐地回答着他们的问题,从而帮助孩子不断形成自我意识以及交往的品质。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存在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存在着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单一的状况,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误区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

1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在应试教育“考试至上”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个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以为然、不屑一顾,认为智力发展才是关系子女整个一生发展的实用能力。子女的学习成绩始终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和家庭间彼此谈论的热点,看书做作业是子女生活的唯一内容。频频见诸于大众传媒的家教热、各种培训热、择校热等问题说明了家庭对子女智力教育的关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一项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当问及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时,68%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子女的个性及道德品质。殊不知父母在把子女培育成“人中之龙”的过程中要先成“人”,而人格及道德品质是成“人”的重要要素。

2教育方式偏失。独生子家庭容易产生娇惯溺爱;经商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容易对子女放任不管;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性格特征等原因也会对子女采用粗暴专制的管理方式。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娇惯溺爱、放任不管和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孩子造成不良的个性特征;父母对孩子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效果。

3教育内容单薄片面。为了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社会,家长普遍重视对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勤俭品质的养成,忽视家务劳动的锻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的家长不太注重对子女进行关心他人和社会、关心环境和自然、关心集体和服务等更高一层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灌输,这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教育行为背离示范。家长往往对孩子正向引导,要求较严,而自身的行为榜样与教育内容不一致甚至相反,使初步具有评判能力的儿童易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或者对教育产生怀疑、厌恶,甚至会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的现象,直接影响儿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心态的形成,甚至导致人格的缺陷。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力的理性思考

考察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剖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而家庭教育促成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教育观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1确立以发展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家庭教育观。观念指导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家长不同的教育观念支配着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不同的教育氛围,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狭隘的家庭教育观念培育出来的是有缺陷、有隐患的个体。因此,家长应从理念上树立起与时代相符的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如,孩子的健康和人格的增进,孩子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孩子有效参与民主的社会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

2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子女是家长的镜子,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执行的责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项道德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道德与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优、人格健全的子女。

3拓展家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应根据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将体、美、劳、技的训练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围。尽可能提供现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质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来拓展孩子的社会化内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个体的社会性是家庭、学校、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可以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向家长介绍教育学专业知识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社会是个人力、财力、信息等丰富的资源库,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开设家庭教育辅导机构或制定和实施指导计划。例如:美国密苏里州通过实施“父母作为老师(PAT)计划”对父母进行辅导;英国在中学普遍开设家政课;日本很早就为家长开办了学习班和讲座,政府还定期编辑和发送家庭教育参考资料。在我国上海一些学校也通过家长集会、“星期天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及“家庭教育报”、“教子有方”有奖征文等活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运用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力量,形成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推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注释:

[1][2]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