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时间:2023-05-31 09:5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状况 一季度 问卷调查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解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属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3・一季度企业经营情况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6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至3月2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353份,有效回收率为45.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5.2%、4.4%、4.1%、2.4%、1.6%、1.6%、1.6%、1.3%和1.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9.8%,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0.3%和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31.5%和61.7%;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9%,非国有企业占8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9.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5.6%和54.4%(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与去年相比,企业订货回暖,产销下滑趋缓,库存趋于正常,产品价格跌势趋缓,亏损企业有所减少;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好转,产品出口数量止跌回升,不过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经营者认为,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特别是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受此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此外,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期待政府通过减税和稳定物价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亏损企业有所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0.1%,认为“一般”的占50.7%,认为“不佳”的占19.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9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温和回升的态势(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出口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其中房地产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见表2)。

亏损企业的减少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29.6%,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2.3%,“收支平衡”的占28.1%。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在综合经营状况回升的同时,企业的生产状况也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4.6%,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占15.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状况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则相对较差(见表4)。

2、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库存趋于正常,产品销售价格跌势趋缓

调查发现,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产(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1.8%,“持平”的占42.7%,“增加”的占25.5%;“减少”的比“增加”的多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16.1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6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东中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9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较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6.1%,“持平”的占38.5%,“增加”的占25.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7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低了16.7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低了3.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7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2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2.2个百分点。

在产销下滑趋缓的同时,企业库存也有所下降,这表明目前企业仍然处于“去库存化”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企业占7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上升了4.3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1%。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9.3%,高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30%,相对较高。

企业“去库存化”的行为导致产品销售价格继续下跌,不过下滑态势趋于缓和。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选择“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40.4%,“持平”的占49%,“上升”的占10.6%;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3.2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产品价格下滑较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相对较好,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8.2个百分点。

3、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回暖,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有产品出口的企业占45.6%,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2.5%。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有产品出口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企业占34.6%,“持平”的占32.8%,“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32.6%;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见表6)。

在出口数量回升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继续下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的企业占34.7%,“持平”的占54.5%,“增长”的占10.8%;价格“下降”的比“增长”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多了10.4个百分点(见表7)。

4、企业家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经营预期略有好转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好转的同时,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1%,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8.2个百分点,与2011年基本持平;认为“一般”的占53.4%,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17.5%。其中,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8)。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占41.7%,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39.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17.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5.3个百分点;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9.8%,认为“尚难判断”的占8.6%。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9)。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2.3%,预计“不变”的占46.9%,预计“恶化”的占10.8%;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上升了7.3个百分点(见表10)。

分组来看,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更为乐观,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0)。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5.7%,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8%,预计“亏损”的占15.5%;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实际“盈利”的企业多了13.4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更加乐观。

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59.6%,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8.9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0.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目前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调查还发现,与2012年同期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25.2%,“持平”的占36.7%,“减少”的占38.1%;订货“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2.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21.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7.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8.3%)、“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6.2%)和“企业利润率太低”(45.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7.3%)、“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33.8%)、“资金紧张”(30.1%)、“缺乏人才”(28.5%)、“企业招工困难”(22.3%)、“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1.8%)和“国内需求不足”(20.3%)(见表11)。

分组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1)。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经营者占86.9%,“持平”的占10.3%,“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8%;“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4.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2)。

关于“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企业今年一季度人工成本变化情况”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4.4%,“持平”的占21.9%,“下降”的占3.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0.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人工成本比上个季度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3)。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4.3%,与2012年年度调查的结果基本持平;预计“持平”的占43%,预计“下降”的占2.7%;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1.6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但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略有下降,二季度企业用工增长也有所放缓。关于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2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53%,“增加”的占22.2%,“减少”的占24.8%;用工“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相对较好,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14)。

关于对二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25.4%,“持平”的占66.8%,“减少”的占7.8%;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7.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增长相对较少。

与人工成本相比,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41.3%,“持平”的占43.7%,“下降”的占15%;“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低了20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

受到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较重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58.4%,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5)。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8.1%,“有些过剩”的占4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增加了5.9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7.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8%。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超过三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此外,与2012年同期相比,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明显增加。调查表明,今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见表16)。

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是与目前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所在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的企业经营者占60.2%,认为“停滞”的占5%,认为“很快”或“较快”的占34.8%。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橡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或“停滞”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七成(见表1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不过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的投资额与2012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4.2%,“增加”的占29.2%,“减少”的占26.6%;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相对较多;而采矿业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35个百分点(见表18)。

关于对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9%,“不变”的占35.1%,“减少”的占25.9%;预计“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3.1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少(见表19)。

3、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3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更难”的企业经营者占19.3%,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3.7个百分点;认为“一样难”的占40.4%,认为“一样容易”的占6%;认为“更容易”的占5.5%,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8.7个百分点。此外,认为“不好说”的占28.8%(见表20)。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73.3%和48.9%,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9.3%)、“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32.9%)、“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4.7%)、“企业员工流失严重”(22.2%)和“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21.9%)。与2012年一季度相比,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有所提高,而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有所下降(见表21)。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和“工作环境不好(噪音、灰尘、高空作业、有毒气体、潮湿)”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见表21)。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和“求职者(求职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的比重明显高于大型企业(见表21)。

第2篇

在企业的投资之中,投资人员一般会针对所投资企业的经营和创业的实际技术效率进行考察和分析后再决定对于该企业的投资,以实现投资人和被投资公司双方都在投资之中获利。对于企业经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于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和研究得出。除此之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公司的管理随着公司经营时间的延长也变得更为熟练。在公司经营中,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代表着管理层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的管理越好,公司内部不必要的资金周转就越少,管理层的工作就更为熟练。同时,在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分析中,还需要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风格和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合适的管理形式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可以反映企业在偿还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能力。在企业经营中,一般会向银行贷款来满足企业发展的设施要求或解决财政周转上的困难,应对长期或短期债务的能力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效果和企业的经营质量。一般在企业经营中会使用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与负债的比值,主要是用于表达企业在债务到期之前是否可以进行变现用于偿还负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资产中,由负债所获得资产的比率,表现了对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和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存货周转率是指在该年度内企业经营的营业收入与存货余额的比率,这个指标说明了企业在运营之中的获利能力,主要的计算公式为营业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值,表现了企业销售能力和企业经营中的获利能力。这一指标的高低说明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存货堆积水平,在一般情况之下该指标的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存货堆积情况越少,产品的流动性越强,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现金的流通能力越强,企业的营业水平越高。有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或是外部的原因会造成与外部的经济交流减少,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也会下降,但是可能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水平,因此,在实际企业经营状况检查中,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在企业经营中表示企业的现金流动速度,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应收账款和所收到的账款的比率,其常用的公式是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值,表现了企业经营过程中账款现金的流动速度。在企业经营中,周转率的比值越高,说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收款越快,在应收账款的催收上所花费的资金和时间越少,企业经营中帐目缺陷的发生可能性越小。该比率越高,说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动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也越高。除了流动资产的周转率之外,企业的经营效果还可以通过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判断,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时间内,公司内部主营业净收入的额度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比率可以较为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经营利用的质量和企业对于经营利润的应用情况,其主要的计算方式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和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市场经营中资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的销售和经营能力越强,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越高。通过对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投资人员应该对该企业的基本状况、行业发展、企业的财务情况和企业的股利策略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投资人员可以在投资过程中按照这些步骤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再对企业进行投资,防止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2嵌套式投资决策理念

2.1理论基础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投资企业需要一种新的投资理论来对企业投资行为的规划进行指导,虫洞理论的核心思想对于我国企业创新投资规划步骤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可以帮助投资人员发现企业投资战略的问题,以便于企业投资规划人员进行修改。在投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本企业的资金不受损失、金融资本的价值保持以及长期收益。投资是实现企业管理者长远意图和计划的一种手段,其中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人员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预期。传统的投资决策模型仅关注企业的财务分析,忽视企业的动态经营环境,对于经营环境的简化和影响的减少不可能对投资过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现阶段投资决策模型的优化过程中,根据虫洞理论的核心思想,新的投资模型必须对企业经营中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便于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完成投资决策。在模型构建中,按照虫洞理论,企业的投资战略规划一定要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分析相结合,并创新当前的规划理念,有效构建在投资环境之中的虫洞,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产业链的变化,与该企业的经济资源和收益规划相结合,实现投资中的虫洞效应,实现投资规划的基本目标。在优化上,一方面投资规划人员要通过投资战略的变更来保证投资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投资规划的总体发展方向,并依照被投资企业的发展战略来对投资进行一定的调整。另一方面,投资规划人员还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来对实际投资的数额和计划进行微调,实现投资目的。

2.2嵌套式投资模型的构建

对于嵌套式投资模型的探索和设计可以从投资过程和投资战略管理规划进行分析和设计,对于投资企业来说,资本投资的过程和战略管理过程都是企业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因此,以经营利润增加为模型的目的,其构建的投资模型如图1所示。图1嵌套式投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投资决策是对投资方案的优选和优化,投资决策和战略规划会报据企业在投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弯化,并针对风险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但是两类行为对于风险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投资决策对风险的评估和防治是通过企业的经营盈亏分析、灵敏度分析以及经营概率分析完成的。

3结语

鉴于投资决策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多重因果及交互影响等诸多特点,投资决策中最大的难题是投资决策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与实际操作简单易用的约束之间存在冲突,从战略管理过程和资本投资过程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二者的嵌套关系,嵌套投资决策模型的构建可以较好地对投资过程进行优化。

作者:李桂玉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房产建筑段

参考文献

[1]李静,韩维芳,刘念.投资效率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6(10).

第3篇

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最主要的综合性指标,只有把控制成本摆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企业才能适应市场要求,取得经济效益。以最低的消耗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

许多施工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和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中站稳脚跟。

资金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有人把企业比作一个人,资金就好比人体内的血液,身体内没有血液,人就不能生存,企业没有资金也一样无法生存。可见资金在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施工企业要想加强控制成本,首先要找出资金短缺的基本原因。造成施工企业成本不好控制、资金短缺,既有企业内部自身的因素,也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体制改革不彻底,不到位,配套机制不健全等企业外部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

近十几年来,国家一直在号召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并要建立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但是,推进的速度缓慢,改革没有到位。首先是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企业的优化组合没法实施或实施得不彻底,人员过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如果采取强硬的裁员措施,又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其次,宏观调控不够,物价不稳定,企业负担加重。近几年来,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化无常,使企业承担的风险成倍增加,企业难以接受。再次,社会负担过重给企业增加困难。社会负担的增加,使企业费用加大,成本增多,效益越来越差,资金更是供不应求。另外,银根紧缩,

资金不到位。建筑单位不能按合同约定拨付工程款或拨付不及时。近些年来,施工力量严重供过于求,造成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就匆忙开工,致使施工单位资金链断裂,无法履行合同,不按进度付款,甚至合同约定付款比较低,造成施工单位大量垫资,使企业的流动资金被挤占,流动资金紧张,而垫出的资金长期被拖欠,资金回笼困难,形成施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的恶性局面。

企业受决策层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差等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家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施工企业也是如此。主要原因:一是先天不足。一些企业领导未受正规系统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所以对市场经济不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败仗;二是唯我独尊,贪图名利。为了个人利益,视企业生产效益及企业生死存亡为儿戏,遇事先替自己打算,为完成指标,虚报产值,弄虚作假,自己获利,损公肥私,造成成本不实,资金无处可收,企业效益低下;三是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水平低。一些施工企业的领导只抓工程进度,忽视成本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施工现场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重产值,轻成本。人工费在整个工程成本中所占比例增大;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周转材料存在浪费现象。为了企业能承接到施工任务,不惜贷款或内部集资来垫资施工,使企业工程垫款严重,成本加大,资金被挤占,应收工程款收不回来。综上所述,是企业成本不实,造成资金紧缺,经济效益不佳。

面对施工企业资金紧缺,经济效益不佳的局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要让企业“血液”流动起来,当务之急,必须强化队伍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务的管理,强化成本控制的方法。

应强化成本控制意识,确立资金管理在企业整个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强化成本控制的意识,首先要认清成本的组成。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按核算科目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它直接费、间接费。建筑施工企业的材料费项目在工程成本中占70%左右,在施工生产过程中能否降低材料消耗,直接影响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的水平,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着企业资金运行。因此,强化成本控制意识,首先要抓好材料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有原始记录,建立统计台帐,做好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盘点等工作,完善各项计量检测设施,加强施工材料出入库,领验收制度;抓好材料管理,做到在施工过程中,不浪费一块砖、一片瓦、一根针、一袋灰,减少或杜绝返工损失和浪费;严格控制人工费开支,充分利用机械设备,杜绝施工现场水、电、气的跑、冒、滴、漏现象,尽量减少一切不必要支出。

成本指标,是反映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要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施工企业要想摆脱困境,只有以强化成本控制为中心,才能严格控制资金的去向。

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要推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竞争上岗,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确立控制成本目标在企业管理者心中的位置。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企业员工都要树立“钱能生钱”的观念,更新价值观、效益观。教育员工以企业为家,以节约一块砖、一片瓦为荣。深入挖潜,增收节支,减少浪费,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支出。

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求财务人员除了熟练和精通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企业管理等知识,学会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要保证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企业严格管理和控制的能力。

第4篇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市场环境,造成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企业为了承揽工程,在不断降低标价的情况下,还增加一些附加条件,如建筑产品完成合同约定价值才开始计量支付;除合同规定的履约保证金、履约保函外,还有打入现金保证金的;更为甚者就是垫资施工,待工程竣工结算时收回垫付资金。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面临“干工程难,催要工程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为在竞争中抢占市场,广揽活源,企业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来承揽项目;另一方面,建设方拖欠工程款,占压施工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使施工方面临巨大的商业风险。因此,应收账款管理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过高的应收账款占用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应收账款占用过多往往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垫付资金承揽工程项目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很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建筑公司具有良好的盈利记录,却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账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由于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变现而使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明显不足,企业会因流动资金短缺而出现支付困难,而施工企业开拓新市场、进行新项目施工需要有大量的流动资金支付,完工工程的应收账款得不到及时收回,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些甚至因流动资金不足,长期贷款经营,而过高的贷款利息迫使企业濒临破产、倒闭。

(2)应收账款往往存在很大的坏账风险,形成的坏账损失,造成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应收账款逾期未收回,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冲减当期营业利润,而一旦形成坏账损失,企业不但不能收回应收账款对应的施工项目所形成的利润,就连企业在该项目上投入的生产成本也会付之东流,严重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甚至许多企业还存在实际坏账损失远远超过计提的坏账准备,大量实际已成坏账的应收账款仍长期挂账,未作坏账处理,这样就虚增了企业的利润。

二、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对应收账款管理缺乏足够重视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只管干、不管算”的现象,许多施工企业负责人只重视建筑施工产值的增长,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报酬与建筑施工产值及目标利润挂钩,忽视了将能否收回所欠工程款及回收应收账款的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中,使得项目管理人员只重产值完成的多少,而不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由于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重视,应收账款催收责任不明确,未与经济效益挂钩,加上结算不及时,交工不完善等,导致了该结算的项目一拖再拖,应收的工程款不能收回,有的甚至出现过了追溯实效等不正常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负担沉重。

2.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严

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部门忽视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对应收账款的成因及过程不分析、不核对,导致问题不能及时暴露,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无人问津,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责任划分不清。

3.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有些企业中,为了调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完成工程量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施工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工程量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三、应收账款的管理对策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应走好事前评价、过程控制、事后责任落实三步:

第一步,事前评价,是指工程项目开工前,做好项目前期评审,做好对建设方资信评价工作,建设单位是施工企业的最大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要有效地规避风险,就应加强对建设单位的资信管理,对建设单位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作认真的调查研究,进行分析评估。

第二步,过程管理,首先是指工程项目开工后,如合同约定按进度拨付工程计量款项,就要确定专人负责工程工作量的计量工作,签证变更工作量也要及时确认,以便向建设方申请工程进度款,及时回收垫付资金。其次,要关注建设方的经营状况,加强日常询证,随时了解其经营、财务状况及人员的变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由于对方的突变或经营决策及有关人员的变动可能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回的风险。再次,定期召开应收账款分析会议,分析应收账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每一笔应收账款形成的实际原因,逐笔进行分析,对有风险的债权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防止资金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第5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素质;生存与发展;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arket competition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in recent years, this count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the competition gradually at the inferior positio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seek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county'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must constantly, make every attemp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s, improve the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quality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引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建筑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地、千方百计地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提高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而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和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根本问题,在于企业素质。素质通常指事物的内在性质和质量。建筑企业素质,指企业内部各个要素的质量,以及各要素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说企业素质表现为企业内部各要素的质量;另一方面,内部要素的质量必须通过企业的社会经济活动才能体现出来,综合表现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看企业素质,一要看企业内部各要素的质量怎样;二要看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怎样。

一、企业内在要素质量

1、人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由人去组织,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它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思想作风、文化程度、技术业务水平、年龄和身体状况等。企业人员素质包括领导班子素质和职工队伍素质两个方面。(1)领导班子是企业决策中心和指挥中心,企业的经营战略、发展方针、生产秩序、产品质量、工程成本等重大问题,都必须在领导班子的控制下才能完成。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领导班子的素质,它是人员素质中的关键,是第一位因素。(2)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靠全体职工的劳动才能完成。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建筑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包括施工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中的素质。各类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及处理技术、管理工作和实际作业的能力,且结构要合理。企业人员素质中各人员素质的高低都关系到企业经营状况,缺一不可。如果企业中只有领导者、技术及管理人员素质高,而工人素质低,则生产不出来高质量的产品,影响企业声誉,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技术素质。主要指建筑企业的施工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技术素质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开拓能力。素质良好的施工队伍,还必须掌握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装备先进的设备,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经营管理素质。它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程度,以及各种标准、定额、计量、检测等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质量。只有当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要素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后,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而经营管理是完成这种结合的有力手段,经营管理素质是建筑企业协调运行的重要因素。

二、外在表现能力

建筑企业素质,在企业生产与社会经济活动中,集中体现在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上,具体表现为:

1、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程工期、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以及在招投标活动中工程中标率的高低等方面。

2、应变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施工任务、施工条件、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对各种不可预见因素冲击的适应能力。

3、盈利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采取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源节流、降低工程成本和取得利润水平。

4、技术开发能力。主要表现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的水平,以及改革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5、扩大再生产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内在因素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水平。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建筑产品的重任。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向大、新、复杂、先进的方向发展,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施工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建筑企业具备较高的素质,否则很难适应这种变化。然而就目前建筑企业素质来看,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机械设备陈旧、小而全或大而全、施工工艺不先进、管理粗放、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者特别是经理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导致工程质量差、经济效益低、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差。不少建筑企业迫切需工提高企业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筑的需要。

市场竞争是激烈的,企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经受考验,寻打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建筑市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招投标的普遍推行,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商品市场的竞争,是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企业素质的竞争。只有素质优良的企业,才能生产出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面对商品竞争的挑战,建筑企业只有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掌握先进技术,装备精良设备,改善经营管理,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才可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如果不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素质,则企业难以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迟早会被淘汰。

提高建筑企业素质主要从提高企业内部素质和改善外部条件两方面来进行。

三、提高企业内部素质

第6篇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23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至4月3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656份,有效回收率为33.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9.5%、7%、4.6%、4.9%、1.3%、2.2%、1.7%、1.3%和1.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3%,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5%、13.5%和7.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9.3%、49.2%和41.5%;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8.1%,有限责任公司占47.5%,股份有限公司占15.2%,私营企业占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1%,股份合作企业占4.9%,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及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金融危机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需求不足给企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企业订货下降、产销下滑、价格下跌、进出口减少、库存上升等方面,造成了企业利润下滑、用工减少、采购量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调查同时发现,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心态相对稳定,对企业未来发展保持信心;调查显示,企业的成本压力下降明显,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盈利或有好转,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投资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的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房地产行业的回稳对整个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调查还显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开拓国内市场和引进人才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这也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整体判断

1、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外资企业担忧较多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17.4%,认为“一般”的占41.6%,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41%,比2008年增加了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2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相对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7.7%,担忧程度更大。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6.3%,比2008年减少23.4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3.9%;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56.3%,比2008年提高27.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保持谨慎。

2、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不同类型企业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1%,认为“一般”的占46.1%,认为“不佳”的占32.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少11.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部分企业一季度经营困难相对较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分行业看,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差异。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认为“良好”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采矿、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不佳”的企业比重超过40%。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09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73.7%,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三的企业生产状况正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25.6%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也表明部分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当问及“2009年以来贵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时,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1.7%,认为“比较多”的占26.8%,合计比重比2008年有所下降;认为“比较少”的占52.2%,认为“非常少”的占11.6%,认为“不清楚”的占7.7%。

调查表明,目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且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困难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

二、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

1、需求不足给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挑战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53.6%)、“资金紧张”(49.8%)、“缺乏人才”(39.6%)、“国内需求不足”(37.7%)。值得注意的是,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缺乏人才”的选择比重都有所下降,这表明成本、资金、

人才等方面给企业带来的困难有所减小;而“国内需求不足”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选择比重分别从19.6%和16.7%上升到37.7%和32.7%,排名也上升到第四位和第六位,这表明需求下滑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需求不足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都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从产销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和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15.2%和1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少40.1和43.8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产销下滑的趋势。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8.2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销售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60.6%,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5.4%,两者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24%。调查表明,受到需求不足的影响,企业的库存略有上升。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企业库存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金属制品等,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食品、医药、塑料、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20%。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7%,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3.3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造纸、化工、化纤、塑料、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下降显著,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1.6%,比200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36.2%,比2008年上升16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盈利企业占42.8%,好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虽然一季度企业盈利有所下降,但二季度或有好转。调查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8.6%,比一季度提高了7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7.6%,预计“亏损”的占23.8%,比一季度下降12.4个百分点。

外需的下降给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次调查企业中,约一半(48.5%)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1%,其中认为“小幅增长”的占9.4%,认为“大幅增长”的占1.6%认为“持平”的占15.2%认为下降的占73.8%,其中“大幅下降”的占39%,“小幅下降”的占34.8%。认为出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2.8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5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形势相对较差的行业有: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和汽车等,其认为出口数量“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在产品出口数量下降的同时,产品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6%,认为“持平”的占28.6%,认为“下降”的占67.8%,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造纸、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产品出口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一季度用工人数“减少”的占30.2%,比2008年提高6.2个百分点;用工人数“持平”的占52.5%,“增加”的占17.3%。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一季度企业用工数量基本平稳,略有下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用工减少的企业占32.7%,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用工减少的超过30%,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减少的占41.5%,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企业二季度的用工计划看,调查结果显示,用工净增加0.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用工在二季度将略有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和东部企业用工净减少5.8和1.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净增加在4个百分点以上;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用工净减少2.7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则是用工净增加;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用工净减少分别为9.9和4.9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用工净增加2.4个百分点。

2、企业成本压力和资金紧张有所缓解,为企业发展带来转机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2.2%,比认为“下降”的多36.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下降60.7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1.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62.9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8.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0.5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调查表明,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下降相对较多。

关于企业目前的原材料成本,调查显示,认为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比认为“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资金情况,调查显示,认为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

占49.2%,比2008年减少7.3个百分点,略高于2007年的水平。这表明,随着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也是企业应收账款趋于正常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0.4%,比2008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4.8%,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2%,明显低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资金“紧张”的占39.4%,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调查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今年以来信贷的快速增长,对缓解东部地区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下滑给目前企业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不过企业用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企业融资问题的缓解,也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转机。

三、对未来经营前景的预期

1、企业经营者对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关于二季度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4.3%,认为“不变”的占60.9%,认为会“恶化”的占14.8%,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9.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尽管当前形势比较困难,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还是谨慎乐观的。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的担忧程度更大,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1.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受危机影响相对于东部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9个百分点,低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少7.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乐观的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非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5个百分点以上;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等行业,其认为“恶化”的比重要高于认为“好转”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预计二季度经营状况“好转”的比“恶化”的多17.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行业呈现出逐渐回稳的趋势。

从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34.8%,认为“高于正常”的占4.8%,两者的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24.1个百分点;认为“低于正常”的占60.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的变化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主要原材料(含零部件)的采购数量“增加”的企业占13%,“持平”的占31.4%,“减少”的占55.6%,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少42.6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原材料采购数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调查表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这意味着对上游行业如采掘、钢铁、化工等拉动作用将产生一定影响。

关于企业二季度的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减少”的占55.1%,认为“持平”的占31.4%,认为会“增加”的占13.5%,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41.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造纸、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通用设备等行业下期订货情况相对较差,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2、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投资计划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1.3%,表示“减少”的占40.3%,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少9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2.9个百分点,而其他地区都是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这表明投资向西部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8.7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少1.7个百分点,好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调查表明,目前政府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效果明显,而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有待进一步启动。

从不同行业看,计划投资减少比较多的行业有:服装、钢铁、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计划投资“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电力燃气夏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工和塑料等行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好。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2.4%,其中“小幅增长”的占9.5%,“大幅增长”的占2.9%;认为“持平”的占37.5%:认为下降的占50.1%,其中“大幅下降”的占20.6%,“小幅下降”的占29.5%。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出现下滑,企业投资需求趋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型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5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食品、纺织、塑料、非金属制品和专用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下滑的同时,进口价格也明显下跌。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6.5%,其中“小幅增长”的占5.8%,“大幅增长”的占0.7%;认为“持平”的占43.3%:认为下降的占50.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9.5%,“小幅下降”的占40.7%。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下跌较多的包括:纺织、化工、化纤、塑料、非金属制品、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33.9%,预计在7-8%之间的占54.6%,预计在8%以上的占11.6%,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7%,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2.5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还问及“您认为中国经济何时触底回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今年一季度”的企业经营者占0.7%,选择“今年二季度”的占5.1%,选择“今年三季度”的占21.1%,选择“今年四季度”的占20.1%,选择“明年”的占43.1%,选择“后年及以后”的占9.9%。调查表明,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今年触底回升。

关于目前房地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67.7%,认为“正常”的占27.3%,认为“较低”或“过低”的仅占5%。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仍处在相对较高的价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72%,比其他地区高8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企业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54.2%,其中认为“下降10%以上”的占9%,认为“下降5~10%”的占25,2%,认为“下降5%以内”的占20%;认为“持平”的占32.6%;认为上涨的占13.2%,其中认为“上涨5%以内”的占7.3%,认为“上涨5%以上”的占5.9%。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62.6%,要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9房价下行空间不大。

3、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前景保持信心,积极应对危机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危机。本次调查设计了“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您认为今年贵企业应着重采取哪些措施”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13个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81%),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增加创新投入”(63.7%)、“开拓国内市场”(53.7%)和“引进人才”(51.9%)。调查表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将加强成本意识、加大人才引进和创新的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2009年以来企业培训、出差、休假和奖金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增加”的企业占41.7%,比“减少”的多26.9个百分点;出差“增加”的占24.6%,比“减少”的少9.4个百分点;休假“增加”的占19.9%,比“减少”的多1.3个百分点;奖金“增加”的企业占13.4%,比“减少”的少26.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面对当前的形势,不少企业都选择了增加培训、减少出差和奖金的方式应对危机。

关于企业家对压力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28.1%,比2008年下降6.2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55.4%,认为“压力较小”的占14.7%,认为“没有压力”的占1.7%。调查表明,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心态相对稳定。

第7篇

房屋施工企业是我国重要民生产业,面对着竞争日渐激烈市场,房屋施工企业需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关键词

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管理

面对着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面临着不断增长的风险与挑战。经营管理是房屋施工企业管理关键部分,是促进房屋施工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需完善各种管理体制,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使房屋施工企业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1、缺乏完善的房屋施工经营管理体制。我国房屋施工企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不明确,易出现相互推卸、争功等现象。甚至部分房屋施工企业为了节省建筑施工成本开支,未建立特定的工程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责任分配混乱,影响房屋施工企业发展。

2、缺乏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加大了房屋施工企业的管理力度,有相关专家归纳、总结和制定建筑行业的管理制度。但部分房屋施工企业为了节省施工成本,造成部分管理制度未贯彻落实,使房屋施工企业管理制度流于表面形式。另外房屋施工企业管理模是为承包企业为龙头,以劳务作业为依托。尤其是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施工队伍及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则无法规范管理企业,难以实现最佳经营管理模式。

二、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基本概述

1、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内容。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目的是有效调整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内部管理活动。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包括工程招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内容,明确企业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设置规范合理的管理机构,积极市场调查,掌握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由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管理人员对施工经验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2、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重要性。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管理体制,经营管理的建立要符合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特点,对企业经营状况准确控制。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每个环节都影响着工程施中每个步骤。近年来,房屋施工企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房屋施工企业应自身特点,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使企业能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

三、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特点分

1、协调关系众多。房屋施工企业施工工程具有综合性特点,施工内容多、施工涉及单位多及地下、地上既有障碍物关联单位多。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做好各单位部门的协调工作,注意部门单位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免影响成本控制。

2、施工难度大。房屋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工程施工处于繁华地带,会明显增加施工压力。此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现场,积极开展施工。为此,房屋施工企业应先实际调查施工现场,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现场布置状况,以免造成施工成本浪费。

3、工期紧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房屋施工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屋施工企业施工建筑过程中,需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单位施工。而单位企业为了缩短施工时间,加快施工速度,需投入大量的施工财力、物力、人力。

四、加强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法

1、建立规范的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机构。房屋施工企业在建立经营管理机构时,需加强对单位企业员工的培训,使经营管理人员能够更好把握、统筹和理解当今的市场机制,帮助企业人员树立足够的市场竞争理念,利于企业单位核心凝聚力和文化的提升。房屋施工企业在建立经营管理机构时,需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科学规范的企业机构,符合当今市场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层,明确企业施工技术层、管理层、合同管理等单位层次,规范组合房屋施工企业工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建立完善的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中,企业单位应积极综合运用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房屋施工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规范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充分挖掘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施工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施工过程中,科学制定施工单位中各项法制法规,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不断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能积极接受企业主管部门和建筑市场的监督,进而提高施工质量及施工水平。

3、贯彻工程管理责任制,权责分明。房屋施工企业规模大、分项和单项工程多,施工全过程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施工主体精简过程中,需优化生产关系,减弱管理等级。企业单位应积极协调工方、设计方、监督方的关系,科学有序协调开展建筑工程施工,贯彻落实工程项目的责任制,企业单位需强化市场机制的完善性,贯彻分配机制、服务监督机制等手段贯彻落实工程责任制。

4、加强房屋施工企业建筑施工成本及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是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在房屋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成本管理和质量,科学核算和确定工程内部施工价格,制定针对性的施工目标成本和质量,有效监督、管理和指导施工过程中的使用成本和管理成本,对企业施工质量行全过程管理控制。优化施工人员的责任编制,积极使用施工新技术,根据施工合同,制定规范详细的施工成本预算,阐述施工过程质量要点,为后续施工过程提供指导,促使工程施工顺利实施。

五、总结

房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及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单位管理监督力度,强化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树立完善的经营管理理念,根据房屋施工企业自身特点,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体系。另外施工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房屋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贾力强 单位: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公司

参考文献:

[1]雷勇.浅谈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2,19(7):223-224.

[2]陈章和,许智慧.关于房屋施工安装造价管理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3(15):245-246.

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财务分析 探讨

一、引言

通常意义的财务分析是指企业的财务主体运用各种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及数据,并运用专门的会计分析方法来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与财务活动结果,从而为企业财务计划、决策、监督及控制等工作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分析的概念也越来越复杂化和专业化。尤其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财务分析的作用对于企业就更加重大。从服务对象上来看,财务分析不仅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企业外部投资决策、赊销决策、贷款决策等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从分析的职能看,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正确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以及评价也意义重大。同时,财务分析是企业进行财务预测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是对于过去经营活动的整体总结,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化,就使得财务分析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作为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负有重要责任的财务部门,其作为企业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越发的突出,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尤为重要。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从事房屋建筑、水利、桥梁及公路等的土木工程项目甚至一些大型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与其他行业相比,它生产的产品和生产经营活动等都具有很多显著的特点,其主要是由建筑产品的特点所决定的。与许多工业产品相比较来说,建筑施工的产品具有体积庞大、复杂多样、使用周期长和不易移动等的特点。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更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财务分析,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都是需要企业足够的重视:

(一)企业管理层重视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忽视了企业的财务分析管理

目前看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认识误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财务分析的功能及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的意识和先进科学的方法。由于建筑企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流动性、涉及面广等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分析涉及的内容及步骤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会牵扯多个环节。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企业许多管理人员,特别是国营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只重视生产管理及营销管理,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使很多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出现问题,降低了建筑企业运营水平并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财务分析所依赖的信息资料存在一定的不足

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会使不同企业同类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有差异。例如,根据现行企业制度的规定,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坏账的处理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中的核算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汇率等等,企业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分批实际法等多种方法。即使是单个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相同,不同的方法对期末存货及其销售成本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会有所不同,加上建筑施工企业在埃及核算中的一些偏差,都会导致最终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不准确。

(三)财务分析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建筑施工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其财务分析除了采用一般企业采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外,还必须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补充完善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中缺乏一定的行业标准,在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时,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就很难进行更加客观和准确的分析。另外,财务分析必须是全面而系统的,不能只是片面的理解,或是以简单的预算分析和经济分析替代整个的财务分析。而这些应该当作财务分析的一部分,纳入财务分析体系。但以此代替财务分析,必然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会计报表较难揭示详实的资料,因而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较难取得诸如存货结构、批量大小、资产结构、季节性生产变化等信息。

(四)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

建筑施工企业中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缺乏必要与重组的认识,这就容易导致分析财务信息时违背客观和公正的原则,使分析结果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所以说,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得提高。财务会计人员几乎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只会基础的账目核算,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只能是“理而不管”,财务监督只是事后总结。加之由于企业管理层中许多思想上的误区,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不高,这样也就造成了分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就不高,使财务分析的效果大打折扣。

近几年的会计改革加强了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一大批财务人员可以顺应企业的要求做好相关财务工作,但是对于企业财务分析等相对要求较高的管理类工作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分析的建议

具体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财务分析工作进行改善:

(一)管理层对企业财务分析要有足够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要让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和财务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财务分析,必须了解财务分析对企业发展和进行决策的重要性,使其对财务分析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完整

完整和高质量的财务会计资料是保障财务分析效果的基础,因而,施工企业应当进一步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财务分析所依据资料的质量。企业应将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单一从财务指标数值上分析是无法看出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的,报表中的数据表达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只有详细分析董事会报告及其他信息来源中与该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关的所有信息之后,并把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相互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报表数据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个全面地了解。

(三)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主要包含的内容有: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的分析,企业投资与筹资能力分析以及企业扩张能力分析。那么,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各项财务分析,不仅对企业的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利润进行分析,还要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比率、每股收益及财务会计报表附注等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结合各自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多种不同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并运用具体的措施来改进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状况。例如,某企业在改革财务分析体系时,经过分析在预算执行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等方面均建立了完整的独立分析体系,这样也是的企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情况,为以后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四)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

作为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最重要和关键的是必须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职业道德,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使得财务分析人员能够使用更为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分析的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对自身的主要财务指标,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教训,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适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评判,从而制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总的说来,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是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发挥好财务分析在支持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真正有效地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琰.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2010(09).

第9篇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 深圳518054)

摘要:营改增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建筑业中实行营改增政策,可以有效避免重复交税等现象。文章通过分析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产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分别从完善企业纳税筹划、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发票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实现企业税负优化提供新思路,促进建筑业稳步发展。

关键词 :营改增;建筑企业 ;税负; 对策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30.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营业税和增值税二者并存的财税体制,营业税是针对企业营业额征收的税种,属于价内税,而增值税是针对增值额征收的税种,属于价外税,在实际征税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复征税、税负过重问题。为了优化财税体制,我国在2012年开始启动营改增试点改革,从而有效规避了两税制度并存的弊端,提高了税务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建筑业中实行营改增改革,对于税负、企业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1营改增对我国建筑企业税负的主要影响

1.1避免企业重复交税,利于减免建筑业的税收

长期以来,营业税和增值税作为我国财税体制中两个重要的税种。在实际征税过程中,存在很多交叉征税、重复征税的情况,不但增加了企业的纳税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企业既是采购方也是安装方,当建筑企业从上游一般纳税人采购原材料时,若按营业税征缴时,需要对原材料和收入额一起征税,不可避免的产生重复征税,给企业带来资金运营压力;若按增值税征税,则可以将进项税额根据增值发票进行抵扣,有效的避免了企业重复交税的问题,利于减免建筑业的税收,激发建筑市场活力。

1.2促进建筑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建筑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正快速朝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在企业的资产中,大型机械装备、建筑钢材等固定资产是企业运营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但是在营业税征税体制下,购买大型器械等的进项税额不能进行抵扣,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资金运营困难,并且在大型建筑机械的采购上也有所保留,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企业的运营能力。营改增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进而加快了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的速度,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提高了企业的运营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1.3企业税收核算难度增大,可能增加企业税负

营改增给建筑企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税收核算方面,以往的营业税核算相对比较简单,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较轻,但是在处理增值税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增值税纳税情况和企业经营内容分别进行账目核对,增大了建筑企业税收的核算难度。此外,由于建筑企业的原材料来源比较多,很多材料供应商都是个体户等小规模或者非增值税纳税人,建筑企业在采购时很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单,从而无法抵扣相应税额,这将增加企业的实际税负,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压力。

2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主要措施

建筑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营改增的优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创造利润新增点,具体主要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2.1完善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减少营改增对企业税负负面影响

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一定的进项税额,因此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优惠,准确分析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做好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减少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不利影响。首先在供应商的选择上要慎重考虑,尽量选择可以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供应商,从而增加增值税抵扣额度,同时也要把握好采购大型器械等固定资产的时机,力求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其次,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专业的税务部门或岗位,妥善做好供应商管理和采购合同管理工作,切实解决营改增给建筑企业带来税负增加的风险。再者,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工程款项的管理,按照建筑合同实施严格的催款程序,保证建筑企业的资金正常运转和收支平衡。此外,建筑企业也可以通过部分非核心工程外包的形式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以便达到企业资金利用最大化,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2.2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加强员工税法培训

营改增实施后,建筑企业的财务核算难度和工作量都会增大。针对增值税会计核算新要求,企业在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相关内容上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从而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根据营改增政策做出适当调整,按照相关规定做好采购预算,严格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财务的监督管理,尤其在税收管理上要做好内部控制,确保企业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要加大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做好税法的培训指导工作,完善财务知识管理体系,财务人员也要关注国家财税政策的实时动态,积极学习最新财税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此外,建筑企业要逐步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财务信息软件系统,提高财务核算工作效率。

2.3加强发票管理,防范增值税涉税风险

营改增对发票的影响非常明显,在税改之前,开具的发票是由地方税务机关统一印制,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商户都可以是开具发票的对象。但税改之后,只有一般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所以建筑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较之前相比困难了许多,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加强发票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专门岗位负责发票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增值税发票进行开具、登记、管理以及保管,加强同税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着重注意对发票真伪的辨别能力,避免出现收到私假发票,造成建筑企业财产损失。在其他纳税人中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时要注意发票开具的时效性和正规性,建筑企业自身开具发票时也要针对不同的纳税身份有选择性的开具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同时,要提高涉税管理水平,构建规范的进销核体系,防范增值税涉税风险。

2.4充分利用营改增优势,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最大的推动就是对采购的大型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进而调动建筑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的积极性。建筑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营改增的优势,对采购的资产采取进项税额分期抵扣的方法,平摊税负,减少建筑企业税收压力,提高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能力,从而实现建筑企业技术更新和升级改造,增加建筑企业整体实力,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虽然营改增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企业税负,但国家也通过一系列补助措施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建筑企业应该借势全面的掌握国家相关财政税收政策,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好相关扶持政策,在新的税收政策制度大背景下,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促进建筑企业不断朝更专业化、更正规化、更经济效益最大化发展。

4结 语

营改增试点改革是我国财税制度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对进一步避免企业重复征税、促进企业经营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实行营改增政策势在必行。建筑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做好充足准备,抓住营改增带来的重要机遇,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税收筹划,提高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促进建筑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国华.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影响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2(20).

[2]叶智勇.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关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会财政监督,2012(20).

第10篇

在“新常态”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减缓,需求减少。经济市场比较萧条,对结构单一、生命力不强的企业有着很大威胁。我国煤炭是基础性产业,受经济市场的波动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煤炭企业应从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入手,减小内耗,度过经济枯期。

一、煤田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处于国家重视和管理之中,缺乏企业内部规划和管理。如今,经济持续走低,各个行业对煤炭的需求也大大降低并且在大经济环境下,煤炭行业发展有了新形势。

第一,复杂性。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发生了较大改变,重污染行业受到限制,房地产、发电、建筑等多个行业急速缩水,对煤炭的需求大大减少;第二,长期性。国家政策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煤炭行业生成过剩的状体会持续5年以上,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第三,竞争性。煤炭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发展,建立起对区域、部分市场的占据,导致整个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小型煤炭企业处境堪忧;第四,地域性。不同的区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商机和市场,需要各个煤炭企业进行探索,开发出新的发展领域,弥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带来的影响。

二、煤炭企业经营管理问题

在新的发展形式下,煤炭企业经营管理将会发挥出重大作用,为保证有条不紊的运用和增值制造机会。然而,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处理。本文将管理上的问题分为三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经营管理观念不够先进。一直以来,煤炭行业经营状况良好,小型煤炭企业也没有受到经济市场的较大影响。行业的经营管理观念处于落后的状态,成本控制效果不佳。购买原材料和销售方面的粗放是主要的费用,一旦难以有效利用,就会给各个企业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二)财务管理不够完善。煤炭企业采用的财务管理办法比较简单,对成本核算以及资金运行的管理也十分粗糙。严格地说,目前的财务管理并不科学,对各项资金的支出和资金收益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资金的低效运用、成本的粗放投入都会给企业的运用和发展带来深入的影响。不合理的财务管理办法会影响到企业对现实情况的判断和分析,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给整个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成本核算过于简单。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都十分简单。一般来讲,采用“产品价格-资金投入”进行最终核算,而对其中的各个流程却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人力资源、矿物资源以及其他原料的利用存在的不合理部分难以及时纠正。成本核算方式不能将资源、生产、销售、市场等多种要素连接到一起,就难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完善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

针对煤炭行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本文指出了完善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建设性措施,希望为煤炭行业的经营者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一)更新管理理念。现代煤炭企业正处以运用和发展的紧迫时期,需要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开展工作。首先,鼓励公司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热情和创新,加强内部个体和组织的配合,加快内部运转效率,增加企业的项目;其次,对企业的不同部门和科室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企业自身的短板,进行重点解决;最后,建立内部互动平台,实现员工与领导的直接对话,进而提高对企业内部发展的认知和监督力度。

(二)采用现代化财务管理办法。煤炭企业经营的项目和产品比较多,对人力资源、原料资源需求的评价条件不一,难以进行统一管理。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需要采用先进手段进行控制,利用财务管理的优势,对企业内部的成本类型进行有效的分类,给不同类别的成本建立范围,以便实现对成本的控制。财务管理不仅需要注重对生产成本的控制,还需要对不同类别的回报率进行比较,走节约型煤炭企业发展之路。

(三)加强对煤炭企业的资金管理。煤炭企业的资金数额比较大,对资金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安排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首先,煤炭企业可以将部分闲置资金流通到市场中,占据更多企业的股份,获得更多收益机会,实现企业资金的增值;然后,将闲置的办公室、仓库以及储存室等进行出租,避免设备资源的浪费;最后,煤炭企业还可以扩大对经济市场的探索,为企业发展引进先进设备,利用低潮期进行设备更换,节约企业后续发展的资金支出。只有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弥补企业发展的不足,才可以顺利度过特殊的经济时期。

第11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内容 分析 控制手段

1、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认识。

施工企业由于施工对象单位价值高、生产周期过长等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对生产工期较长、生产成本管理难以控制、应收账款的回收难度大等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因为施工企业的财务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资、投资和运用回收、分配上等等,而且施工企业的主要业务是提供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生产,由此可将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包括筹资、投资风险及市场环境风险)、内部风险(包括运营过程中资金环节风险和竣工后结算等内部控制风险)。

2、当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容及分析。

2.1.企业遇到的外部风险:

2.1.1由于施工市场利润分配不均,使相关施工企业产生了工程量越大利润越大的直观印象。这就使施工企业不计施工成本的降价投标,接下来就使企业面临着许多难题,如建筑材料的好坏,建筑工人的技术素质高低,这都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工程完整度及施工企业的合同承诺的履行。同时由于施工企业缺少财务风险预测,使其建设过程中资金占用量过大,资产负债率超过正常指标。相关施工企业虽然采取了及时结算回收资金等措施,但由于工程工期长和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企业债务与利息承担过重,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当资金短缺时,就要用借新还旧等赌博心理方式维持企业的资金运转。为此,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大,使企业收不抵支,无法经营下去。

2.1.2由于外部市场环境供求失衡,法制和信用条件的缺失,以致企业应收款无法按时的收回。对于相关施工企业来说,建筑安装工程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完工,企业之间需要按月办理结算,这个时间差就决定了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先期预付出实物和资金,其回收期则要等到全部工程完工并经验收之后,而预付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则要在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收回。所以,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相对其他行业的企业在资金数量要更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也更高,由于这些资金长期不能收回,必然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加大。

2.2施工企业存在的内部风险:

2.2.1企业施工项目成本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主要是企业在其施工过程中,对构成工程成本的物资、工资、设备等施工项目直接费用是否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去控制。对项目部间接费用的核控是否按照施工预算及工期要求,制订出费用支出预算,且是否对每一个费用项目逐一核定指标。以上每一个施工管理环节点上的成本控制不当,都可能引起相关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同时由于甲方的相关原因致使有关的单项工程的变更调整不能及时审批,造成相关项目余款结算拖延。增加了工程保修时间和工程保修费用,从而增加了工程项目成本,财务风险加大。

2.2.2企业运营资金环节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管理水平不高,单位效率低。一些中小型施工企业虽然在建设初期制定了资金使用和相关费用支出预算计划。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些企业往往不能按正常预算进行,相关方案缺少可操作性,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一些中小型企业为了在招投标中展示身份,脱离企业实际购入设备,以致资金占用过大。存货资金占用过大。库存材料占用过多,没有合理科学的库存配置,靠历史经验管理,没有相关电算化统计软件管理。企业下设的工程组为了自身便利,设立过多的银行账户,以致资金不能集中使用,造成资金成本过大。

3、施工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手段。

3.1企业管理层应加强风险意识观,完善风险预测决策程序。施工企业在运作施工项目的时候,其管理层一定要有充足的市场调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起项目承接前期的数据调查分析的论证与决策程序,从客观环境出发,不打无准之仗。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调研,制定多种应变方案以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投标时需要考虑的风险评估因素主要有企业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动态的分析,强化日常监督和管理出售债权。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类金融工具不断发挥作用,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融资平台。出售债权使企业能够及时融通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并能有效的转移企业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实行坏账准备制度,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减少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减少应收款款的财务风险。同时在筹资过程中建立相关预防机制,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3.2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对计统部门提供的预算,相关管理部门按内部定额对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和项目实施的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制定对策,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同时注重对变更工程部分项目预算的审批加以控制。内控制度要以防范和控制风险这一目的来确立和实施,除了要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分工,还应制定工程施工关键部分和特殊部分的风险控制。具体内控制度是:1、实行授权审批制度。职能人员要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不得越权。2、实行预算监督制度,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不断地进行控制、调整,保证企业经营目的实现。3、财产库存管理控制。包括实物财产定期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作好财产记录保护,保管整理各种文件资料。进行相关重要财产的保险,减少不可抗力损失的风险。

3.3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动态的控制资金环节管理。控制施工企业贷款和担保规模。成立资金结算中心,规范财务结算流程,集中开户,统一管理。运用电算化软件管理系统,科学合理使用流动资金,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同时,减少库存材料物资的占用资金量,同时财务部门要加强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正确编制现金流量表,合理保证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建筑企业;应用

21世纪以来,建筑业在短短几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震撼。但是随着更多资本的涌入,行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是一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的会计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如何更好地将管理会计应用到建筑企业中,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进程也显著加快,不断地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但是对于大多数建筑企业而言,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大多都处于较低的层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效果还不太理想,与实践中具体情况的联系也不够密切,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难于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2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2.1成本管理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在建筑企业的施工环节,我们主要通过制定目标成本来对建筑企业进行管理。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正确制定施工项目的目标成本来对生产耗费进行控制、分析和考核。我们还可以把制定的目标成本作为核算其他生产经营计划的基础。目标成本的制定与经营决策、投资决策以及全面预算等其他经营活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目标成本的实现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个人。我们应该在企业内部培养出节俭节约的企业文化,并要求企业高层以身作则。把目标成本相应指标逐级分解,并落实到个人,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使之与目标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相挂钩,让员工的利益与相应的责任结合起来,从而使执行和完成各项目标成本成为人人自觉努力完成的共同目标。最后,我们还应该利用成本性态原理,认真合理的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不仅是建筑企业利用管理会计理论进行盈亏预测,进而预测全年计划产值和利润的基础,同时也是建筑企业判断是否承接工程项目,预测项目盈亏的基础。

2.2本量利分析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建筑企业经营决策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有效地保证建筑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虽然现在建筑企业所需的一些物品构件也可以自己进行生产,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建筑企业往往会进行差别成本分析,它们更倾向于外购而不是自制。有时,哪怕自制确实能获得利润,也要考虑获得的利润与机会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自制与外购之间做出更好的选择。本量利分析还能帮助建筑企业分析判断其生产经营状况,并据此做出适当的决策。作为建筑企业,我们可以根据制定好的企业年度赢利计划指标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运用本量利分析计算出实现赢利指标所应承接的工程量;也可根据企业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有关数据,预测企业的盈亏临界点,确定盈亏临界点产量,提供给公司管理层作经营决策之用。在具体投标某工程项目时,也可以应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根据预算价或清单报价等有关数据,结合当前实际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市场价格,测算项目盈亏状况,确保所承接的项目有一定的赢利。

2.3存货决策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存货决策,就是对存货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方案的选择。在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中,存货的管理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建筑企业中,企业通常选择储备高于正常需求量的存货。与由于存货不足导致工期延误造成的损失相比,这种方式确实损失较小,但是同样也会造成不少资源的浪费。在管理会计的库存决策中,我们希望能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使得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库存,从而可以释放更多的流动资金,进而大大减少项目施工成本。在存货的决策中,考虑的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在情况确定(此处指存货耗用率以及发出订单到订货到达的时间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考虑经济订购批量,做好边进货边消耗的情况下的存货决策,在大批量订购享受折扣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数量折扣,获得较低的材料价、较低的运输费、较低的年订购费用,要使得从大批量订货中得到的节约额大于因此产生的储存成本。在情况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要处理好安全库存量与库存衰竭成本之间的关系,使得储存成本和库存衰竭成本之和达到最低限度。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零存货的可能性,采用标杆比较的方法,学习世界知名企业的存货管理方法,例如丰田公司的JIT生产方式、戴尔的直销模式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等,从中汲取经验。

2.4全面预算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企业的全面预算,有着预测、规划、评价、控制、沟通、协调、资源分配、奖酬激励和防范风险等作用。其编制是一项烦琐而复杂的工作,能否编制系统的、全面的、切实可行的全面预算,是能否很好地完成各项目的关键。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能确保全体员工有章可循。我们还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对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由高层管理者根据历年的经验结合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项来编制全面预算,并充分考虑一些突况以及相应的对策。通过对全面预算制定的目标进行分解,下级机构负责执行分解后的各项具体工作。为了确保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实施,还应该对指标进行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考核。预算考核首先要有全面性,即要求对所有的员工进行考核。其次考核要有针对性,我们应该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分派相应的资源。对于管理者,不仅要将管理者薪酬与全面预算指标完成情况挂钩,还要避免管理者为了满足短期激励指标更为重视眼前利益,从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企业对全面预算的重视程度,使预算真正能够约束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促进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3.1提高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

加大建筑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提高企业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综合集成等方面的能力。实现企业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3.2建立统一的部门,对于管理会计行业进行有效监督

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举措来促进管理会计行业规范的建立和市场制度的完善。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不仅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而且还可以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学习交流,由国家进行把控和调节,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理论的完善、实践的发展。

3.3加强建筑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要想促进建筑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来进行筛选。其次,对现有队伍人员,我们要加强队伍培训建设,提高队伍的人员素质,更好地完善管理会计人员结构。只有多管齐下,我们才能建立一支强大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3.4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

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在建筑企业中,我们要充分地协调和利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财物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外部决策的需要,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我们在制定决策时也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共同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4结论

在建筑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指导,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不广泛,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它必将成为促进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何佰洲 时慧杰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伍明荣.管理会计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探讨[C].广西会计学会,2006.

[2]周芹.量本利分析在建筑企业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