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百家讲坛体会

百家讲坛体会

时间:2023-05-31 09:5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百家讲坛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百家讲坛体会

第1篇

任兴才所说的“讲坛”,全称为“胡同里的百家讲坛”。自从一年多前被任兴才的老伴成功“安利”了之后,任兴才就喜欢上了这个活动。说起讲坛所请的这些老艺术家,任兴才如数家珍,用北京话说是“门儿清”。

“不夸张地讲,我现在的生活主要就是‘吃饭睡觉听讲坛’。”任兴才笑着对《t望东方周刊》说。

“胡同里的百家讲坛”由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公共事业管理科主办,“互动北下关”官方微信运维中心承办。自2015年4月23日开讲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6期,并成为北下关街道的品牌文化活动。

女高音歌唱家吴霜、《三国演义》中关公扮演者陆树铭、国家一级导演丁荫楠、同名电影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朗诵艺术家殷之光等老一代艺术家,将表演、声乐、评书、电影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带到了胡同里的群众面前。

凭借全网直播等现代技术手段,讲坛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一期内容的受众已经从现场的200多名社区群众拓展到了数以万计的网络观众。

“这个活动丰富的艺术内涵正好满足了老百姓长期以来的文化需求。”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文思君对《t望东方周刊》说,“只有那些真正接地气的活动才能在群众中间有长久的生命力。”

“抓住大爷大妈的眼神”

回忆起2015年第一期讲坛的时候,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霜直呼“不好讲”。观众大部分是周围胡同里居住的大爷大妈,进场的时候还互相打着招呼,“有些还拿着购物袋,一看就是准备去买菜的。”

这样的“生活现场”,需要主讲人在内容和方式上额外花一些心思,才能“hold”住。

“关键是得抓住大爷大妈的眼神,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才是真本事。”吴霜对《t望东方周刊》说道。

吴霜的另一个身份是“评剧皇后”新凤霞和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女儿。她将讲座话题定为“父母的遗产”,讲述起这些年的心路历程,而这样接地气的话题也让现场观众对老一辈艺术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自那以后,“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就固定了下来,涵盖的艺术形式也从歌唱和评书扩展到了影视和朗诵。 通过与老一辈艺术家的面对面深入交流,社区群众得以重温评书和影视等经典,并对朗诵等艺术形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观众也从这些艺术名家的心路历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感悟。

任兴才对老艺术家们讲述的很多细节印象深刻,比如马德华在拍摄《西游记》“弼马温吹火烧八戒”的情节时,差一点被汽油烧伤。“戴着的面具上,眉毛和睫毛全烧掉了,十分惊险。”任兴才对本刊记者生动地转述。

讲坛请来的名家不仅在艺术上成就卓越,而且保持着谦逊的风度。在一些人的生命历程中,即使遇到低谷也仍然心怀乐观,这对现场的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前的艺术家是深入生活,创作生活,然后才是表现生活,但现在的明星很多不是这样。”任兴才的老伴对本刊记者感叹,她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将正能量传递下去,影响到更多年轻人。

随着讲坛的持续举办,参与人数不断增加,社区群众也提升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为了在有限的场地里顺利组织和开展活动,街道办通过北下关最具人气和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互动北下关”,开辟了预约报名通道。

每次讲座结束后,组织方会鼓励现场的大爷大妈打开手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通过公众号进行报名。

任兴才还专门建了微信群,将讲座内容拍摄成视频,让更多人看到。

凭借着胡同里大爷大妈们的口口相传和新近学会的新媒体传播,“胡同里的百家讲坛”成了北下关甚至是海淀区的品牌文化活动。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讲坛的口碑也传到了北下关以外的地方。任兴才的微信群里不只是北下关街道的社区居民,还有人为了听讲座专门从北京石景山和丰台等地赶过来。

全社区的“庆典”

在组织讲座的过程中,活动主办方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尝试新的可能性,摸索出更适合社区居民接受的新路径。

从2016年开始,“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开创性地启动了全网直播,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观众全覆盖,打破了时空限制。这是“互联网+”时代探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尝试。

2016年10月26日,讲坛请来了著名朗诵艺术家、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海淀区文联副主席殷之光。由于现场的大爷大妈们普遍对朗诵这一艺术形式了解不多,讲座改成了访谈的形式。就在这一问一答中,现场观众纷纷对朗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殷之光于1981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朗诵为专业的北京朗诵艺术团。朗诵团到全国各地为最基层的群众演出,为了节省经费,他曾带领艺术团成员挤过绿皮火车,啃过冷面包。

从2005年到2014年,殷之光还自掏腰包,资助了十届“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朗诵人才。

而街道办负责人看到现场观众对朗诵艺术的热情之后,提议在北下关将朗诵比赛继续办下去,这一想法也被殷之光赞许不已。

就这样,2017年新年伊始,街道办举办了首届北下关“殷之光杯”朗诵大赛。另外,街道办还组织成立了殷之光朗诵艺术团,这也是北京首家街道朗诵艺术团。

参与朗诵大赛的选手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上至年过九旬的白发老人,下至刚刚五六岁的儿童。选手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的故事与经历,也将自己的欢乐与辛酸通过朗诵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初赛海选,共有25位选手脱颖而出。

而在2017年1月10日举办的决赛上,组委会邀请了朱琳、瞿弦和等多位朗诵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确保了大赛的专业性。原本只是大爷大妈的盛宴,现在扩展成为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庆典”。

创建基层社区文化圈

经过不断尝试,北下关街道办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层社区文化圈。据文思君介绍,这也是对“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的积极响应。

“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是指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三份配套文件。

为了组织“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和“殷之光杯”朗诵大赛,北下关街道的各个基层居委会也投入了不小的资金和精力,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均等化和数字化等目标。

第2篇

关键词:《百家讲坛》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识别码: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Lecture Room

Abstract: Since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many aspects 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how to overcom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pproach to the readers’ acceptability when we translate the cultural-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s still a problem faced by the interpreter. Here take the translated text of material culture, social culture and linguistic cultur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Lecture Room as the example, we will analyz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ummarize some common strategies in culture-loaded words’ translation to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 Lecture Room; culture-loaded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一、引言。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是特定的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并区别于其他民族积累起来的。翻译作为连接两种语言的桥梁,必然成为连接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使读者理解更加透彻一直是研究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由此看来,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百家讲坛》海外版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档科教讲座式栏目,其中涉及文化、历史、生物、医学等领域,逐步发展至今,多以文化为主题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中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百家讲坛》作为对外的窗口型栏目,正确翻译文化负载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百家讲坛》中物质文化词,社会文化词和语言文化词的翻译入手,通过分析这些译本,结合文化的差异性,应用翻译策略中的音译法、意译法、直译法、加注法对不同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阐明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现状回顾。

中西方文化在历史、社会习俗,价值观和基本国情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而依据西方的对等翻译理论只能解决小部分的中英互译问题,大部分的问题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近年来,翻译研究出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角度向更加注重文化角度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表明翻译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文化因素。在翻译本族语与目标语文化差异很大的文本时,译者要尤其注意文化因素在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上的重要作用,这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国外著名的语言学家奈达在其著作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一书中就有专门的章节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他指出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是在其原始意义或概念意义上,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等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对应的特定的词汇、典故等,文化负载词恰恰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奈达曾把语言特征分为五类:生态学(Ecology);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和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而言,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包含的词汇但在两种文化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另一种是英语文化中没有汉语文化的词汇,这类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最具有特色,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目的而言,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表达概念意义;二是为了承载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不同于非文化负载词,它除了包含概念意义还要包含文化意义,也就是说,每一个文化负载词都是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复合体,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文化的原滋原味,在翻译的过程中兼顾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是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最高标准和准则。

三、《百家讲坛》译本个案分析。

词汇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负载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选择比较贴近原文的翻译策略对处理好负载某种特定文化意义的词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音译法。

音译是指利用发音相似的英语或者汉语拼音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这样能更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避免产生文化误读现象,是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践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拉丁字母组成;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由单音节汉字组成。汉语音节词庞大的容量恰恰可以来对应世界上任何语言的发音,这使得音译成为可能。音译词已经成为汉语中不可或缺的成份,汉语文化词的音译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百家讲坛》在《大故宫》系列节目中就有很多关于建筑方面的词汇使用音译的翻译方法。

例如:静宜园译为Jingyi Garden;晾鹰台译为Liangying Platform。

静宜园曾是古代的皇家园林,是皇帝观赏风景的一所行宫御苑。晾鹰台是元、明、清封建王朝统治者行围打猎的重要场所。这些具有中华文化的建筑物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娱乐方式,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对应的词语的,不包含一些特殊的寓意或者历史典故,所以我们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还有一些物质文化词比如“人参”被译为gin seng。人参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在中华文化中因其形状像人体,取名“人生”后人改叫“人参”,寓意延年益寿,青春永驻,人参在西方国家并不常见,这里同样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2、 意译法。

意译法是一种可变的翻译方法,主要传达原作的意思和精神,而不要求对原作在句式和修辞上完全重复。意译法更倾向于目的语读者,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突破语言结构的限制,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例如千秋万岁译为one has pass away; 首鼠两端,犹豫不决译为shilly-shally;站着说话不腰疼译为talk nonsense; 形容某人品行不端时,我们通常说某人“不是东西”,这在目标语中被译为bad egg。

在汉语文化中有很多的四字格的成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等等,这些词汇广泛流传在群众口中,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简练而形象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此形式结构对等的词汇,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会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这样就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在中华文化中古人非常忌讳直接表达死亡,所以千秋万岁就是间接表达死亡一种委婉语,英语中相对应的委婉语是pass away。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时,在英语中恰好有一个词组shilly-shally可以比较地道的表达出这个意思,因此我们采用意译法。“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个俗语是出自中国的一个典故,来形容一个人不了解实际情况,只管口头讲述,脱离实际,译为talk nonsense,我们直接译出了这句话的本意,能被读者所接受。由此可见,在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面有很多词汇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既没有受到原文的形式的限制,又用一种目标语受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诠释了这些词汇的本意,实现了有效翻译的目的。

3、直译法。

直译法是把原文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并且保持原有的文体风格及句子结构的翻译方法。从表面上讲,这种翻译方法不改变原作的词与句,严格来说,就是不改变原作品的观点和风格并且忠实于原作,对原作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都是一种再现。如果目的语中能找到与源语的内涵意义相似的词就可以使用直译法。

例如:①一些建筑物的译法,太和殿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勤政殿 the Hall of Diligent Government;自然景观的名字比如万寿山Longevity Hills,玉泉山Jade Spring Hills等等。

“太和”一词出自《周易》,寓意天地万物和谐运行,而中国人民素来提倡以和为贵,所以此处用了“Harmony”一词,译出了其中“和谐”的本意。勤政殿是乾隆皇帝来园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译本中“Diligent Government”恰好体现了其内涵意义。“万寿”一词寓意古代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皇室家族的生日,1751年乾隆皇帝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改名为万寿山。玉泉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因此取名玉泉山。由此可见,此类具有特殊寓意的自然景观或建筑类的词汇我们一般会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潜在的寓意很直观的呈现给读者。

②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四书》 The 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礼》Book of Rites,《易》Classic of Changes.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都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而其中《礼》是儒家学说关于礼节的阐释,《易》是古代一部具有哲学思想,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著作,很明显这里我们采用的很直观的直译的翻译方法。

4、 加注法。

当目的语中无法找到与源语相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对其作解释性的说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加注法。加注法是对原文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一般情况下,在直译法或音译法无法完全表达和解释文本的内涵意义时,为避免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或误解,我们常常采用加注法。

例如:①四知书屋译为Sizhi Study (知微 details,知彰 the whole,知柔tender,知刚 force);丽正门译为Lizhengmen(meaning beautiful portal)。

这里的“四知书屋”如果只译出其名字则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西方读者都不能领会到这其中的深层含义,因此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进一步解释说明,具体有哪“四知”,教育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提升自我价值。因此,在我们想要表达深层寓意时要采用加注法,让西方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丽正门,即承德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正宫的正门,布局规格严整,风格质朴秀丽。丽正,取自《易经》:“日月丽于天”,此处也对其本意进行了解释。

②还有的四字格成语蕴含深层含义的词汇,比如“上善若水”被译为as good as water, because it doesn’t conflict with anything。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如果我们只译出了像水一样这层含义,就不能领会到这是水教给世人的一种处世哲学。西方读者就不能了解道家的哲学思想,这样就失去了翻译的意图。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释一下这其中的更深层的道家思想。

四、结语。

文化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多变性和灵活性,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文化负载词汇,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既要考虑国外读者的接受能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力,又要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达到有效的翻译,提高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和地位。通过对于《百家讲坛》海外版中不同文化负载词的译本的分析,归纳出最常采用的几种翻译策略,根据不同类别的文化负载词选择比较贴切的翻译策略,才能保证既能准确地传达源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又可以直观形象的传达给读者,达到翻译的理想效果。

五、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 &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For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e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2000.8(1).

[2]Mona Baker. In Other Words[M]. or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Routledge,2000.8(1).

[3]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曹淑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135-139.

[5]李兆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107-108.

[6]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24(4):60-63.

第3篇

【关键词】心得体会;整体感知;悬念;故事穿插;兴趣;拓展;提升

普高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必修与选修大概有40篇左右的文言文。职高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也不少。每次一上文言文的课,学生就昏昏欲睡,那些“之乎者也”让学生觉得无比厌烦。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总想让这些古代经典的课文,如阳光一样射进学生的心灵空间,让圣人的智慧照亮他们,让古人华丽的辞藻感染他们,但是,学生总是觉得这些文言文面孔冷峻,不愿接近。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难字词理解,二难背诵,三难文言考试……因此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有些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怎样带领学生走进古代文学这座殿堂,让学生浸染古代文化时,传承文化遗产呢?

我在百家讲坛中有了惊喜的发现:借鉴名家阅读古代文学的方法和讲解的方式与风格,可以打破文言文教学的僵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曾播放“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把三国故事讲得通俗易懂,且趣味横生,就是文学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能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又播出了于丹谈《论语》,原本高深的《论语》在于丹的口中变得浅显易懂,品味起来味道十足,我依然觉得不过瘾,又买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品读,为什么如此深奥的文字他们能讲得如此生动呢?在寻找原因中,我豁然开朗,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一、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不可照本宣科,要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回想名家的讲述,他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活解文本,对原本深奥的文字用自己的话娓娓道来,他们的娴熟先缘于对文本的熟悉,在对文本的研读中对知识有了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感悟。所以,要使自己的文言文教得精彩,首先要吃透文本,有些教师教一些课文,一看自己比较熟悉,书本往腋下一夹就走上讲坛;有一些老师匆匆读了一遍,教参一看就“胸有成竹”,这样讲解起来只能干巴巴的,味同嚼蜡。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要想像于丹那样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把古代圣贤思想的精髓传递给读者,只有研读文本。曾记得自己教《勾践灭吴》,给学生翻译课文,边看注解边翻译,讲得枯燥、乏味,我在台上“言之谆谆”,有的学生在台下“听之藐藐”,还有的学生“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后来再次教授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这样的讲解形式:我们中国古代社会向来是重男轻女,而在春秋时代的越国却重女轻男,生儿子只奖励两壶酒和一条狗,生女儿却能奖励两壶酒,一头猪。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请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我预设的题目中,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

二、重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走出字词误区

名家们讲解,从来不会从字词入手,总是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说出整体意思,说出自己见解,再从原句中寻找依据,而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致形成了几大板快:朗读、翻译、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更有教师逐字逐句翻译,教学进度极其缓慢。看了《百家讲坛》之后,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做法使文意支离破碎,课堂教学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借鉴名家的做法,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用粗读和复述法组织教学,先对照注释,粗读文章,理解大意。传记文应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人物的性格,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归纳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让学生从文中去找相应的语句,把重点字词梳理一遍即可。而散文,应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如《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让学生体会作者难言的创痛;议论文则让学生找观点,列材料,谈认识。如《逍遥游》,作者借“小大之辨”,把朝菌、蟪蛄和鲲、鹏,殇子和彭祖对比,表达出“圣人无己,神人无功,至人无名”的观点。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粗读和复述就是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就会领会全文大意,就可以通过文意揣摩那些疑难语句的含义,通过句意把握那些难解字词的意思,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对字词理解不透的问题,又避免了肢解课文的毛病,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三、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自宋代以来,说书在民间很盛行,说书人说到情节精彩处,观众兴致最浓时,把醒木一拍,留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便停住了,把观众的胃口吊得老高,对下回的分解非常期待。同样,易中天在说三国时,也利用了观众这一心理,常常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在课堂中,假如我们能很好地采用这一艺术,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穿插故事,开阔学生视野

翻开于丹的《论语》心得,你会发现里面有许多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旁征博引,帮助我们理解论语的内涵。如里面孔子提到交友一要“仁”,二要“知”,就引了晏子车夫的故事;为了阐述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的道理,引用了“和尚背姑娘”的故事。这些趣味横生的故事稀释了《论语》的浓度,于丹像一位优秀的调酒师把一杯杯酒调到恰倒好处,送到了观众的口中,观众轻松地品到了酒的醇香。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假如能适时引用故事,能增进对文章的理解,给课堂带来不少乐趣。

第4篇

一、标准

什么样的语言是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最佳语言呢?笔者觉得可用“趣、达、信”三字的标准来衡量。

所谓“趣”,是指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感,有时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眼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一点上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周立波先生堪称是趣味语言方面的高手。如下面卖老鼠药的一个段子:“歪轮模子就是卖假药的人,他们经常打扮得山青水绿,一块布地上一摊,然后就拿英文报纸把要卖的假药包着,说是美国进口的,然后就吆喝道:来来来,走过路过勿要错过,美国进口老鼠药。老鼠吃在弄堂口死在总门口,吃在总门口死在腰门口,吃在腰门口死在房门口,……这下好了,买回去的人就上当受骗了,本来家里只有一只老鼠的,老鼠吃了之后,和隔壁的老鼠结婚了,接着子孙满堂。”段子中的“山清水绿”、“子孙满堂”式的表达充满了周立波的风趣与幽默,所以一些平常的事,严肃的新闻经过他的妙语解读就成了捧腹的笑料,让人印象深刻。在笔者看来,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也要在语言的趣味上多下苦功,让学生因为喜欢趣味的历史课堂从而喜欢上历史,那些严肃枯燥的历史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也不是中学历史教师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达”字的标准是指教师在表达一个历史事件或概念时,能把自己所想的东西简洁有效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教师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这就需要中学历史教师拥有丰富的案例,高超的比喻等语言技巧。例如,有教师在讲解历史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时,使用了以下表述:“生产力好比一个小孩的脚,生产关系就好比小孩脚上的鞋子。脚的大小决定了鞋的大小,鞋太大了,小孩要摔倒,鞋太小了脚会痛甚至不能穿,而随着小孩的长大,鞋子要不断地增大以适应孩子的变化,因此生产关系只有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个简单明了的比喻,使学生能绕过重重复杂的概念表述,直达事物的核心,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历史的原理。

“信”字的标准是一种约束性的标准,在过于强调“趣”和“达”的过程中,信口开河和夸大其辞的作风就会悄悄地蔓延到历史课堂上,因此历史课堂语言必须坚持历史的真实性。课堂所表述的史实和采用的史料和案例必须是真实可靠,没有异义的,如果两者有冲突,也不能牺牲“信”的标准,因为这是一条底线。

二、策略

对于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来说,如何迅速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艺术?有哪些方法值得尝试?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感悟,笔者觉得以下四种策略值得推荐:

策略一:借鉴其他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

从理论上看,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如相声、说书、戏剧等,都能给人启迪与借鉴。但是从现代人的欣赏角度看,笔者认为最适合历史教师借鉴的有三种方式:电视艺术、演讲艺术和企业培训。

电视艺术首推《百家讲坛》。作为一个电视的品牌栏目,它与中学课堂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如节目的时间约一节课(42分钟),听众的专业水平相似(中学生的专业程度),讲课的方式相似(讲授式为主),更值得欣喜的是其中有大半节目与历史有关,或主讲人是历史专业出身的学者或中学历史教师。收集现已播出的1000余集内容,笔者觉得以下这些内容最值得借鉴:纪连海《清朝二十四臣》,阎崇年《康熙大帝》,易中天《品三国》,蒙曼《大隋风云》,袁腾飞《两宋风云》,郦波《大明名臣》(张居正、戚继光、海瑞、于谦),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等。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所有在《百家讲坛》爆红的专家,他们共同的讲课特点是故事化讲述(悬念的有效设计),影像化呈现和浅显易懂的语言。连刘德华也说,他看《百家讲坛》非常入迷,曾经连续看40小时,不睡觉。除《百家讲坛》外,一些电视语言类节目,如“一周立波秀”等节目也值得历史教师借鉴。当然一些优秀电视连续剧在语言表达上也值得教师效仿,如《亮剑》《潜伏》《大染坊》等。

演讲艺术在西方已经是一门十分成熟的艺术,从卡耐基的《说话的艺术》到卢卡斯的《演讲艺术》,详细介绍了演讲中的技巧。这些技巧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及到学校、家庭,因此历史教师掌握了这些浅显、实用的技巧,对于课堂教学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企业培训讲座目前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讲座的主题虽然仅仅与企业有关,但是这种讲座中大多采用鲜活的案例,清晰的条理和风趣的语言使得受众深以为然,从而由共鸣进入到遵循阶段。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余世维的领导力、竞争力、沟通力系列讲座,曾仕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较为出名。教师可以借助网络、DVD等媒体进行有效地学习与借鉴。

策略二:使用学生喜欢的语言

如果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大量运用专业的语言和教师自己的语言体系,就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和兴味索然。卡耐基曾说过:“人类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要打动听众必须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熟悉的生活场景。”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学会使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在词汇运用上与时俱进。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大量阅读和借鉴网络热门小说中的网络语言,使自身的课堂语言得到有效的更新,(下转第203页)(上接第183页)更受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例如,当年明月写的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卷首是这样表述的:“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此外,在各大小说网站中,寻找历史军事题材的热门小说,如阿越的《新宋》,柳一条的《牧唐》等,这些网络小说虽然在信度上不能与历史著作相提并论,但这些小说的作者大都有大学历史系的教育背景,如《新宋》的著者阿越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小说对当时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平民生活都有涉及,描绘出一幅整个北宋时期的全面风物图。这些网络小说往往充满了想像力和大量新鲜的案例,对如何把握学生的喜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策略三:关注史学的最新动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从各种书籍中采掘表现社会生活领域的材料,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它生动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历史教师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关注史学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历史史料,了解最新考古或收藏界动态并借助课堂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折服于教师的学识。例如,在讲述“”时,笔者听到许多教师运用了最新的学者研究成果,如带头报道此事的是美国《纽约日报》的弗兰克·蒂尔曼·德丁,《芝加哥每日新闻》的阿奇博尔德·斯蒂尔和美联社的C·耶茨·麦克丹尼尔,以及他们的报导历程;也会提供一些幸存者的回忆视频,同时也会联系到近期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大屠杀的言论。让学生在冲突中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体会和理解爱国的中国人的愤怒情绪,使历史和现实之间紧密地关联起来,从而收获最大的课堂效果。

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 激活 兴奋点

时下,很多人都在谈论语文教学的创新问题,我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员,也想就这个话题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与同道们沟通和交流。语文的创新教育,既是新课标下课程改的要求,也是实行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尤为重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结合实际,创设环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呢?

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几点探讨。

一是开设阅读“自然”课,引导学生回归自然,走向青山绿水,创设语文学氛围。美国著名教育家珍妮?沃斯特的教学七大步骤之二“适当的呈现方式”提出,要使学生得到最感性的认识,其中包括了到野外考察等活动。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使学生心灵净化,精神提升,自己学会审美,提高对美的理解、鉴赏和创造。

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和诗歌,他们更注重意境美,而意境的创造来自于自然,所以,文学史上的那些著名的作家大都非常注意与自然的亲近。优秀的诗文往往就是诗人观察生活、贴近自然的杰作。唐代诗仙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崔颢在《黄鹤楼》诗中描写:“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曾动情地说:“一松一柏是好朋友,山花山鸟是好兄弟”。诗人们在和自然的对话中,感受到了自然的无限魅力,灵感迸发,写下了脍炙人口,流芳百代的佳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静坐于教室之中,苦苦揣摩那字里行间的意思,怎么能真切感受出那些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思想?又怎么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实现美育的目的呢?语文教学首先应该使学生置于一个诗的情境之中,因此,就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观察自然,领略自然美景,曲径通幽,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领会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这样,既体会了文学艺术的美,又加强了自身和自然的关系,陶冶了情操,对学生本身素质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怀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创设语文课堂的“音画时尚”,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音响情景,使学生获得直观印象,直接介入文学欣赏。文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和音乐、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词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也常说诗情画意,由此可知文学和音画的结合是自古一来就有的也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引领音乐和书画进入课堂,也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美好轻松的音画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时,可以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中央电视台“诗歌散文”栏目及网上的一些精彩画面录制下来,选一部分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受到感染,获得美感,获得在 “画中游”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学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创新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根据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达到情景再现。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兴趣大增,对文学作品中写实之景与意象之美的理解也就入木三分了,这不仅达到了教学互动的目的,而且比单纯抽象的讲解收效更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语文课上,教师也可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古今中外的名曲播放,比如,学习苏轼的著名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让学生欣赏大型音乐《长江》的片段,充分感受长江的波澜壮阔之美,进而领略词作的意境之美;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让学生欣赏钢琴曲《爱如潮水》,体会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把知识教育转化为美学教育,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更高层次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生活中吸取语文学习的营养。纷繁多变的社会以它的时效性,鲜活性不断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所以,语文课堂走向社会已是不容置疑的客观选择。

第6篇

那我先从陶行知谈起吧。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原名文,早年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改名知行;后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又改名行知。听了我的介绍,大家可能会问,这“行”与“知”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陶先生不惜在名字上大费周张,在此我就不做介绍了,我只讲一下他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家,恐怕有下面的这一条就够了。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这是陶先生杰出的创造。

“教学做合一”的确立:

①陶行知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中国教育有改革之必要,当时就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②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辩论两小时未能通过。

③“”爆发,陶先生发表《教学合一》一文,南京高校受此影响一律改为教学法。

④两年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最终成立,以“做”为中心。教是单边的教,教学是双边的配合,教学做合一是完整的结合。它是晓庄学校的校训,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中心。

陶行知所讲的教学理论有点文言,我还没有理解,怎样教学生学?好在新课程理念里有这样一句话:“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似乎比较浅显,可当我往深里想的时候,又有许多问题出现了。

首先词性有问题,“主体”显然是一个名词,而“主导”呢,它是一个名词吗?我们学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瞧,这句话听着多顺耳。

其次,这一命题背后隐含有这样一种判断,即“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主体”。正如有人挑明的那样:“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在这一判断的支持下,所以有人认为:课堂教学进行得怎么样,只要看学生就行了。

第三,说教师是“主导”,所以有人认为教师要少讲,毕竟人家没有说教师是“主讲”。课堂教学可以这样进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练习为主线。

事实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说法并非西方教育家的表述,亦非我国历史上教育理论的总结。应该说,为了超越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克服它们各走极端的弊端,“主导主体说”“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致起来”,其出发点是对的。但我们同时也不应忌讳就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命题确实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教学?这本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可有的人偏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说得玄而又玄。还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最好最明了:“教学”就是“先生教学生学”。即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教学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的优劣,评价标准不是什么主导作用,主体地位,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

马克思说:“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这两位先哲的话,道出一个真理:教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他还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我理解这个“做”便是做学问。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做教师的,几十年、十几年教同样的教材,现在教材虽然换得比较快,可大部分内容仍然和过去一样,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一遍又一遍的“温故”,可尴尬的是,未必每每能“知新”。这样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所教的知识没有什么价值,那怎么指望学生会认真学,会学有所成?于是我不由又想到了“知”和“行”的关系,陶先生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先生一向强调“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啊!

我们也知道一些个名师,如:易中天、纪连海,他们无不是做学问的高手。现在易中天品三国是很火了,可在他1999年出版的《品人录》里,就有一章是曹操。纪连海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昌平四中教初中,后调昌平二中,2001年在北师大二附中历史老师招聘中脱颖而出(据说当时有上百位老师应聘)。上百家讲坛之前与人合著的教学用书、练习册就有十几本。后来他们都凭百家讲坛而红,靠媒体出名的人多了,但他们靠的是实力。

虽然他们的名声如日中天,可我认为他们并未达到“师”的最高境界。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往往被当作一句话来读,通常将传道、受业、解惑理解为“老师”的三种职能,可我认为它也可以作为“师”的三个境界讲。传道是最高境界,受业其次,解惑是第三个层次。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这里所谓的“真”,是指关于宇宙人生的洞见,即智慧。它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古人所说的“道”,也无非是这个意思。

受业是第二个层次,比如说李小龙的授业恩师是咏春掌门叶问大师。何谓授业恩师,就是传授你一门手艺,让你求得生存之道的老师。看了周星驰的长江七号吧,他在里面当一个建筑工人,可建筑工人也要分大工,小工,瓦工,很多工种。别看这么辛苦的活计,可找到一个大工师傅跟班可不容易,所以一般学徒都对师傅必躬必敬,学成之后每年过年过节都要拜见师傅。另外有一身独门技术的老中医,他的方都不会轻意给别人的,因为他要靠这个吃饭,他如果传授了给学生,那么这个学生一定是老中医的至亲的人。这老中医也是授业恩师,他能把忍痛割爱,把技术告诉别人,也就说明他们之间的信任有多大了,这老中医就如同弟子的再生父母。

第7篇

该同志自从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一颗赤子之心,用青春和热情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乐章。

该同志从参加工作以来,就战斗在教学的前线。她结合音乐学科趣味性强、能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的特点,认真备课,让学生学会乐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了鉴赏音乐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她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兢兢业业,始终把爱心和耐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学生身上,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们说:“她既像妈妈,又像朋友。

由于她教学工作的出色,班主任工作的细心到位,具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年担任了北安三中的团委书记。她深深地热爱共青团工作,尤为深爱德育工作,在工作中把青少年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提升学生德育观念,因而形成了具有北安三色的育人工作风格。

一、以校园生活为阵地,深化道德风尚教育

她善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利用每周的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学生在五星红旗下回顾先辈们血战前行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进而好好学习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园地,她让每班级的学生结合班级特点、学生特色,撰写班训,因而每个班级的黑板上面都有了代表班级风貌的八字班训,一扫传统的整齐划一,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热爱班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在集体创作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彰显了学生个性。

三中的校园广播内容丰富多彩,这都得益于的辛勤培育。她精心策划栏目,设计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有播音才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无须罗列,足见她的聪明才智,可见她在育人方面的良苦用心。

二、培养优秀团干部,搞好办团会建设。

班干部和团干部是学生中的进步力量,也是学生的代表,直接影响着班级学校的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关系到班校大计。她经常组织班干部和团干部进行学习培训,注重培养他们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

她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兴趣和文化水平出发,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创造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祖国在我心中”“我爱校园”,“明荣知耻,放飞理想”为主题的演讲会;开展“八荣八耻”千人签字仪式;举行“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努力创建绿色校园,通过征文比赛,辩论会、学生军训等异彩纷呈的活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遵守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以活动为载体,于无声处润泽学生的心灵。

(1)祭扫烈士陵,学习雷锋。她以每年的清明节为契机,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写心得体会祭奠烈士,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为了让学生发扬雷锋精神,利用班团会组织学生学习雷锋事迹,开展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等系列活动,效果显著。

(2)举办体育节,赛场之上塑灵魂。每一年的体育节,都是全校学生的盛大节日。她充分利用这个育人的机会,想尽千方百计让每一个环节都彰显育人个性。为期一个月的体育节,体育项目五花八门,从体现个人体育素质的踢毽子比赛到显示团队精神的跳绳比赛,从显现协作精神的篮球比赛到足球竞技,同学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尤其是运动会上,她更是身先士卒,精心筹划、细心安排,使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还能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以及在活动中增加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3)《百家讲坛》系列活动,践行新课改。XX年春,隆重推出了具有三色的《百家讲坛》系列活动,近600名学生认真聆听了“品《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成功”专题讲座。这个活动使学生在重温经典的同时接受现代成功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懂得了先做人后学习文化知识,为人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付出百分之百得努力,才能达到成功彼岸的道理。

(4)圆梦大学活动,让学生在爱心中学会感恩。她深深地明白一个道德素质高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的人,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心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面。每年高考过后,她都会积极组织爱心助学活动。XX年的高考三中的蒋云路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由于家庭的贫困,使他读大学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满丹丹深入了解情况后,号召全校师生为蒋云路捐款,及时的圆了它的大学梦。

除了以上具有三色的育人活动外,她还积极参加市里举办的各项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8篇

针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根据上级统一安排,上半年精心挑选了《论语》作为必读书目,同时还配备了一些教育专着、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使教师能够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改动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的本领。在读书的基础上,学校定期组织的读书心得交流和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解惑。

一、积极组织发动,宣传“读书活动”的精神实质,使每一位教师都切实领会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首先制定了教师读书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为教师配备了《论语易读》,组织教师收看《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节目,以于丹的论语心得为源头,鼓舞教师大量阅读经典使教师素质得到升华。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奖罚细则,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不良倾向。

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

三、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网络。

学校负责整个活动的资料、资金、场所保障;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实施;各位教师积极响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阅读、研究、讲座、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为把此项活动搞好,学校添置了大量的图书;还增添了不少有益的硬件设备,配制光盘、音像制品,为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各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生活化 教学内容 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09

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放置于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教学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生活,从而获得充满活力的知识,情操上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实现全面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社会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衔接,在传授语文知识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社会生活内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都是一些精品,怎么样才能将这些精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便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多如牛毛的报纸杂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将课堂之外的精彩带入课堂。如讲小说《祝福》,可以让学生欣赏白杨主演的电影,通过欣赏表演去体会鲁迅刻画人物的精到之处;讲唐诗宋词,可以让学生听诗词朗诵大会和名家朗诵,用精彩有情感的朗诵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朗诵中领略中华诗词的韵味;讲《雷雨》,可以让学生身入其境地了解话剧,进而用表演的方式感悟话剧的魅力……

《百家讲坛》是学生比较欣赏的一个节目,在教学中笔者曾经尝试过将其引入课堂。比如,在学习陆游等古人的诗时,补充了《百家讲坛》中相关栏目的内容,让学生更多、更轻松地了解诗人及其诗歌,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演讲词是一种生活化极强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笔者带着学生欣赏邹越的《让生命充满爱》,学生在震撼当中领略了演讲的魅力,同时也了解了演讲词的写法。李白的诗学生很喜欢,而他一生又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教学中,笔者特意提及这点,便有学生在作文中大谈李白与酒文化。

另外,高中语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将活生生的事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体验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了解航天航空的成就,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譬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的许多内容;观看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之后让学生把真切的感受写下来,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并将之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语文教学完全能够给学生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这是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等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向社会生活拓展,让生活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学语言生活化,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能联系生活,寻找课堂语言的源头和活水,让话语激活课堂。

1.导入语的生活化。

导入语是引入新课的关键环节,通过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高中生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我们完全可以用平时他们熟知而感兴趣的东西导入课堂,如可以采用熟悉的音乐歌词导入,用耳熟能详的诗句导入,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导入。譬如在讲解《包身工》时,就可以用“同学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是谁”“你怎么看待包身工这种角色”等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导入,吸引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自己认为最可爱的人,各抒己见。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可以知晓课本中描述的包身工的坚强品质,还能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自己崇拜的人,感悟他们的品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课堂提问语言的生活化。

课堂提问语言能很好地展现教师的基本功。课堂提问语言一要语调让人感到愉悦,声音柔和,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二要词汇丰富,生动形象,巧妙解答;三要风趣加简练;四要机敏。做到这些,要靠平时对生活的关注,教师应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素质,大量生活味儿浓的知识能让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的心理。

3.小结语的生活化。

第10篇

(读2009年6月[上]《我们是在消费灾区还是在帮助灾区》)

张春(甘肃)

请不要以各种名目的建设为冠冕堂皇的外衣,掩盖捞政绩得实惠的不争事实。面对一千多名孩子为即将失去的课桌而哭泣的脸,拆迁的推土机车轮怎能忍心碾过?残酷的事实让孩子们惶惑:建设工程改造比他们学习更重要?

(读2009年6月[上]《愿动荡的课桌尽快找到安稳的家》)

张魏(湖北)

在5月1日央视10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中,有人将秦始皇定位为“仁君”,大讲秦始皇的所谓“仁政”,而极力否定其暴力行径。这种观点与简单称秦始皇为“暴君”的说法,同样犯了“非黑即白”的错误,而且还有点哗众取宠。事实上,秦始皇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最高首领,他永远隔膜于人民群众的疾苦之外,他永远处在集团的狂欢之巅,在极度的狂欢中走向灭亡!这是一切封建统治集团难以走出的历史怪圈。

(读2009年5月[上]《狂欢的集团》)

金立刀(河南)

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生活,同样围绕着我们。但世界是多元的,社会在进步,当民族与民族产生碰撞时难道我们除了互相辱骂就别无他法了吗?!《南京!南京!》的上映激起了多少人的爱国热情!许多家长怀着教育的想法领着未长大的孩子去观看,可是,无论怎样,我想,爱国并不等于让你拒绝一切!再者,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即使是教育,他们也不应该承受这些!我们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愤慨,而是如何让中国真正富强!

(读2009年5月[上]《秋瑾着和服依然爱中华》)

马茜(安徽)

消费者只有在“3・15”这一天才能体会到上帝的待遇。在日益缺乏诚信的现实社会中,消费者饱受厂家、商家的宰割。万千的期待赋予了这一天特殊意义,本该是最基本的权利却只有一天的保质期,今年的“3・15”已经过去,希望明年的“3・15”不会再有那么多人的期待。

(读2009年5月[上]《指望》)

吉郭东(吉林)

众所周知,水源污染将致使整条河流的污染,所以治理要治本必须从污染源头出发;如果把中国法治比喻为一条河流,现在源头也正在受到污染,可是治理从来都是治标不治本;难怪山东瞒报“手足口病”事件竟然追究责任到一司机身上;也难怪最近“带病复出”新闻叠起。

(读2009年5月[上]《人性的软肋》)

潘龙(江苏)

户籍的鸿沟,贫富的差距,心灵的隔阂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错综交汇,在城市与农村、本地与外地之间形成了一堵高墙。生于同一片热土,也许只有那些怀揣“暂住证”的外地人才能够真正了解“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况味!

(读2009年5月[上]《外地人》)

胡齐明(云南)

“户口桎梏”还有一个悲哀的副作用,就是年年春运一票难求,财政投入巨资修铁路、进口车头车厢。如果真像铁道部长讲的那样,到2012年彻底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那么在四十天春运之外的三百二十天里,铁路资源将是极大的浪费。这就是“户口桎梏”使这些国家的主人在自己的国家里不能自由迁徙和定居,反而要买“假户口偷渡”造成的悲哀。

(读2009年5月[上]《何时告别户口桎梏的悲哀》)

孙广林(安徽)

指鹿为马并非封建时代的专利,我曾在一个单位里遇到过“我就是政策,我就是法律”(在会议上公开叫嚷)的“赵高”,其目空一切的嚣张架势仿佛老子天下第一,谁要有半点不从,立马卷席走人。其实,天高皇帝远,权为我所用的霸道专制与“我们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理论如出一辙,是指鹿为马的翻版而已。

(读2009年5月[上]《论指鹿为马》)

杨如能(浙江)

第11篇

一、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弊端

1.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欠佳。

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教师资源匮乏,这些地方以小城市及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为主。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些地方的高中历史教师的选拔门槛并不高,这就导致了有些地方教师水平不高,以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水平低的地区依次递减。

2.教学方式单一。

老旧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遏制思维发展的宽度与广度,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3.对成绩的片面追求。

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是中国式教育的最大弊端。一直以来,分数就是中国师生乃至家长一致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对学习成绩的片面追求,这是人格的缺失,也是教师的失误。

二、增加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究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的过程才不会成为被迫接受的过程。这样一来,在求知欲的带领下学生会与老师进行完美的配合、协作,从而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所以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让课堂富有吸引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建设,情感教育就是增加课堂吸引力,感染学生情绪的一重要途径。单纯的讲课只是师生之间知识交流的过程,就如同给计算机输入程序语言一样,生硬乏味,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情感会给这一生硬的过程上个“油”,让原本机械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如,在讲周秦文化的时候,按照最原始的授课方法就是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拿笔勾画圈点,然后背诵,历史课本上的文字对学生来说变成了公式符号,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干巴巴的知识。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增加情感教育的成分就会变得不一样,教师可以在一上课就营造出周秦时期的大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阐述当时的状况,让学生沉浸在营造的氛围中: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候自己会选择哪个流派?理由是什么?秦始皇是怎样完成“纵横捭阖”实现统一天下的?其中有哪些值得被提及的故事?历史课本上没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历史课堂的一部分,这些大家都知道却只是略知一二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吸引学生的亮点,要是每次历史课前学生都是迫不及待的,那么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2.增强学生代入感,引起学生情感波动。

第12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课前五分钟的利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一、打开一扇窗

透过一扇窗看世界,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进入视野,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归纳、整理、表达能力。比如,在谈到“牛”的话题时,有的学生说到校园里牛的雕塑,象征着一种充满活力的精神,谈到人生应该充满活力;有的学生想到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认为要养成“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有的学生引申到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毛,谈到为人要谦虚;有的学生谈到“牵牛要牵牛鼻子”,进而说处理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有的学生针对牛的“反刍”现象,谈到学习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等。这样,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学习,打开一扇扇窗,打开一扇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窗。

二、疑义相与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文学习,最终是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深层次地去研究课文,促使他们用心、用脑子读书,而不是仅仅用口“念”书。结果不少学生找出文中的病句、错别字、注音有问题等。有的学生针对不同教材的异同,来谈自己的心得。比如,在学清照的《醉花阴》的时候,人教版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苏教版却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就有学生从词的写作背景入手,结合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理解,说“比”比“似”好。这种钻研、琢磨、领悟的精神,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良好习惯,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真理,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开心五分钟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学生讲故事,说笑话,表演小品,不拘一格,在开心娱乐的同时,更从工整凝练的语言中体会到对联的特点,从幽默大师(比如,赵本山)那里体会到成语的妙用,从耐人寻味的歇后语、谚语、格言、名句中领略了中国文字的精彩,从幽默含蓄的相声小品中感受到了汉语语言的魅力。比如,学习《说“吃”》这篇课文,有的学生就以山东快书的形式再现了各种各样的吃,学生的精彩表演强烈地激发了大家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四、奇文共欣赏

好的作品生命力最强,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于是,这个栏目成了师生美文共欣赏的园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余光中的《乡愁》等,甚至获奖的歌词《父亲》、《常回家看看》等,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选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分析文字的优美、构思的精巧,说出自己喜欢的道理,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教师也以身示范,背诵自己欣赏的名家名篇,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北国的大好风光,领略“大漠孤烟直”的壮阔,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和温馨。

五、时事大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