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煤矿防治水条例

煤矿防治水条例

时间:2023-05-31 09:50:49

煤矿防治水条例

第1篇

关键词:矿井周边;报废小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矿井设备;煤矿生产;水害威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74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4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68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矿产开采行业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态势。而在煤矿生产中,矿井周边分布着许多的小煤矿,这些小煤矿在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与大型煤矿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报废小煤矿的水害问题,更是直接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做好相应的水害防治工作,成为矿井管理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必须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课题。

1 煤矿水害的危害性

煤矿水害主要是指影响矿井正常生产活动,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威胁,使得矿井局部或者全部被淹没的矿井涌水事故。煤矿水害所引发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不仅会导致煤矿生产环境的恶化,引发巷道变形,缩短设备使用寿命,还会降低资源的开采率,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瓦斯积聚、爆炸等问题,甚至引发人员的伤亡。

截至2015年8月,全国因煤矿水害事故导致死亡的人数达到了61人,占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17.8%,同比增长27.1%,其中包括大型水害事故7起,死亡人数35人,分别占全国煤矿重特大事故的28%和30.7%。因此必须深刻吸取水害事故的教训,将煤矿水害的防治由原本的过程治理为主改变为以源头预防为主,由局部治理为主转变为区域治理为主。

2 矿井周边小煤矿的特点

存在于大型国有煤矿矿井周边的小煤矿,往往都是一些私营性质的煤矿,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一,在埋藏浅、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分布多而密集,在埋藏深的地区则比较稀少,主要是为了便于进行煤炭资源的开采,减小工作量。例如在我国徐州东部某矿区,由于煤层埋藏较深,小煤矿缺乏开采的技术条件,因此存在矿井周边范围内,影响其生产安全的小煤矿仅有1个,而与之相对,在山西某矿区,由于煤层埋藏浅、开采容易,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周边小煤矿达到了25个。

第二,部分小煤矿在经过了长期的开采之后,煤炭资源已经基本开采完毕或者在其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下无法进行开采。受利益的驱使,部分小煤矿开始越界对相邻煤矿的煤层进行开采,甚至直接在国有煤矿的采空区掘进找煤,严重影响了国有煤矿的生产安全,同时也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

第三,小煤矿本身的资金力量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无论是开采设备、掘进设备还是提升设备相较于国有大型煤矿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部分小煤矿还使用一些已经淘汰或者濒临报废的设备,加上缺乏正规的设计以及完善的管理,在生产方面存在着盲目性、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也是小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煤矿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人们的“谈煤色变”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小煤矿安全事故的影响。在国有煤矿中,由于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管理到位,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第四,小煤矿的私营性质使得其在生产中盲目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对于水害威胁性的正确认识,没有健全完善的水害防治制度和措施,从而在影响自身生产安全的同时,也会对周边煤矿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

3 矿井周边报废小煤矿水害的防治措施

3.1 强化政府监管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矿井周边报废小煤矿的监管和治理工作,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整顿存在安全隐患的小煤矿,严禁无证开采,治理资源枯竭的报废小煤矿,减少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例如对存在于国有矿井周边的报废小煤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结合区域内的地质水文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如对采煤塌陷区的回填复垦、对水害隐患的应对等,强化矿区安全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保证矿井的生产安全。

3.2 明确防治原则

煤矿水害的防治工作应该进一步贯彻落实“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原则以及“防、堵、疏、排、截”的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强化基础管理、现场管理、技术管理和应急管理,重点针对容易引发水害事故的老空水、承压水、顶板水和地表水进行预防和整治,构建完善的水害防治体系,强化监管力度,尽一切努力防范和遏制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

3.3 做好排查工作

为了避免洪水通过废弃井筒灌入到正常生产矿井,煤矿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废弃井筒的排查工作,切断洪水的传输途径,对采煤塌陷区域应该及时进行回填,如果发现之前回填的部分再次出现了沉陷,则应该查明原因,看地基下是否存在有地下河、洞穴等,然后重新进行补充回填处理。小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往往都缺乏正规的设计以及完善的管理,加上受设备、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往往都是挖到哪里采到哪里,因此可能存在有大量的无用巷道,而这些巷道极可能贴近矿井,一旦在水流的冲刷作用下形成连接通道,所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对此在进行废弃小煤矿的排查过程中,应该应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其巷道的走向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则必须及时进行处理,消除水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4 完善规章制度

一个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证矿井水害防治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能够为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提供保障,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促进煤矿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目前来看,在煤矿水害防治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相关部门还是比较重视的,例如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了《煤矿探放水工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要求》(试行)的通知,同时针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开展的煤矿防治水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深入分析,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相应的《中国煤矿水害事故防止技术》以及《煤矿探放水工培训教材》,为煤矿水害的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另外,相关部门还针对煤矿水害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推动了矿区水害防治工作的发展。

3.5 做好基础工作

首先,煤矿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防治水机构,对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完善,对防治水的责任进行明确,设置专门的防治水工作队伍,确保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对于一些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矿井,还应该配备相应的地质勘查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其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水害防治资金的投入力度,对矿区以及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查明,尤其需要关注老空水的分布状况,关注废弃小煤矿的影响,按规定编制完善的矿井水患论证报告,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水措施,并对煤矿生产中必备的图件以及基础资料进行健全和完善;再次,煤矿企业应该依照《煤矿防治水规定》的相关要求,对矿井所处区域的水文地质类型进行明确,结合水害的具体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建设相应的水害防治示范矿井,推动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发展。

3.6 引入先进技术

煤矿企业应该放眼全国,对各地煤矿企业在水害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和推广,不断提升水害防治工作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技术和设备进行引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适用性问题,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对于地质水文条件相对复杂的矿井,可以配置相应的物探设备,结合化探、钻探都技术,对矿井周边以及废弃小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查明,以提高水害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于受承压水威胁较大的矿井,应该做好相应的疏水降压处理,配置大功率潜水泵,应用底板注浆加固技术等,避免出现突水淹井的情况。同时应该对一些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淘汰,如不能使用采掘活动来代替探放水工作,不能在老空水区域或者水体下对急倾斜煤层进行开采,不能在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前提下设置挡水墙等,避免可能产生的煤矿水害事故。

4 结语

总而言之,水害对于矿井生产安全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矿井水害的防治工作涉及的内容众多,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存在于矿井周边的报废小煤矿,其对于矿井生产安全的威胁并不会因为报废而有所降低,因此必须加强对于潜在性威胁的防治力度,严格防治水规范和标准,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水技术,保障矿井生产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李唐山,张建锋,李登屹.矿井周边小煤矿水害威胁的防治措施探讨[J].煤炭工程,2009,(6).

[2] 徐德金,邵德盛.地方小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识别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3] 武强.我国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问题和展望[J].煤炭学报,2014,(5).

[4] 刘小娟.峰峰矿区矿井防治水技术与对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

[5] 姚六周,王有军,柴天凯.矿井周边报废小煤矿水害分析及防治技术[J].山东煤炭科技,2013,(3).

第2篇

关键词:矿井;水文地质;防治水

0引言

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情况、了解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对煤矿防治水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是减少矿井水害事故发生的前提,也是保障职工安全、保护国家资源财产、保证煤炭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这里就煤矿防治水工作方面谈一些看法。

1目前煤矿防治水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水文地质工作程度不高

缺乏完善的基础资料目前,大部分乡镇煤矿的地址勘探与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做得都不是很正规,目前随着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水文地址资料已难以满足。近年来,煤矿整改过程中有的煤矿对地质报告于水文地质报告进行了补编,然而大部分内容并不具有指导性以及针对性,相对比较简单,甚至有的内容完全流于形式,不具备实际作用,其可操作性有待增强。

1.2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开展情况不理想

目前,煤矿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相关文件编录及观测资料非常匮乏,矿井水文地质台账或台账内容也不完整,大部分矿井的矿井涌水量观测也没有进行。

1.3没有清点水害地点类型及隐患底数

目前,煤矿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普遍存在没有清点水害地点、类型及隐患底数的问题,在采掘工作面水害预测中,往往预报工作并不及时,没有针对有突水危险的地区进行有效监测,相关监测制度建设也有待加强,且还缺乏完善的防治水措施,有的矿井甚至存在突发突水事故,导致不必要损失的发生。

1.4防隔水煤柱的留设不规范

有的煤矿矿井没有按照标准要求留设防隔水煤柱,有的煤矿的开采甚至存在越界、超深跨界的情况,对井田边界防隔水煤柱造成的严重破坏,进而导致水文地质区域复杂化,影响到后续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此外,缺乏晚上的矿井排水设备和水仓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煤矿的排水工作需求由此难以有效开展。

2矿井防治水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煤炭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矿井产量呈现一个逐年递增的态势,矿井开采深度也越来越大,矿井内生产条件也越来越发杂,矿井水害事故的发生概率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矿井水害的预防于预报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将会对矿井安全高效发展建设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全国针对矿井水害事故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而还是有很多煤矿没有清楚认识到矿井水害的危害性,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在矿井安全管理中并没有将其纳入重点,因此造成矿井水害事故频发,对于矿井生产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3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实例分析

3.1地层

根据从下自上的顺序,矿井地层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具体阐述如下:前古生界变质岩系:这一部分主要由白云质大理岩、黑云母片麻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对于矿井水文地质而言,这一部分地层最为古老,也是煤系地层构成的基地;中生界白垩系:这一部分主要由下统的石河子含煤组、石头庙子组及东山组地层构成,这三部分的厚度分别为700m~900m、300m~500m及660m左右;新生界第四系:这一部分的成分有砾石、黄色粘土、沙质粘土、黑色腐殖土等,其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其厚度大体为1m~8m。

3.2地质构造

矿井的内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根据多年生产勘探以及井下巷道揭露可知,除了F47、F16初步控制外,生产区内部构造的其余断层的控制基本实现。从断层的次序可将其进行划分,具体分为两期,其中北西向主干断层为第一期构造,具体包括F17、F47断层。F17断层的走向相近于含煤地层,相比于地层,断层倾角相对较小。

3.3含水层

首先是含水层的划分,通过对地层时代、岩性差异的分析,将本区含水层划分为基底花岗片麻岩含水岩系、白垩纪城子河组含煤组砂岩含水岩系、白垩纪砂砾岩含水岩系、第四纪冲积沙砾石含水岩系等4个含水岩系。其中基底花岗岩片麻岩含水岩系的岩性属于花岗片麻岩,在煤系地层中属于基底,裂隙中等,具有相对较小的含水量。1986年5月,在F17断层下层的开拓中,二水平配风巷有揭露点;白垩纪城子河组含煤组沙岩含水岩系的岩性属于砂岩,由少量泥岩、凝灰岩及砾岩共同组成煤层,全区发育,根据岩性及断层性质的发育情况可知,其导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具有很低的含水量,属于弱含水层,渗透系数相对较低。再者是含水层补给、排泄与水力的联系的研究。该矿井水文地质主要为孔隙与裂隙水,属于中等偏复杂的条件。一、二水平煤层已经采完,正在开采三水平,生产区地表呈现不同程度的沉降,进而使得矿区存在较多坍陷坑、岩石垮落的情况,井下涌水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每年雨季井下涌水量达到最大,井田内周边环山具有较高地势,相比之下井田内的地势并不高,因此汇水面积比较大,并且增加了侧向补给,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

4做好矿井防治水的具体对策

4.1做好水文地质监测矿井水害的防治需要对水文地质工作进行不断强化,并基于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清查,对矿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不断建设与完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根据井田水文地质动态分析,对井田各含水层矿化度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各含水层的自然补给条件进行间接的推断;应对富水区域进行提前探测,对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进行加强;可采用先进的探测方法,例如瞬变电磁法来确定含水断层陷落柱的位置,或可采用红外测温发,可对井下岩层含水状况有一个直观了解;可采用超前钻探对地层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预测;采用水化学分析法对地层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进行预测。

4.2对煤矿防治水规划与计划

进行完善煤矿企业应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清查,加强水害预测,并按照相关原则与标准,针对防治水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防治水计划进行编制,对于已经编制的内容,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确保其适应矿井水害防治的需求。

4.3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进行进一步清查为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就要基于原有的数据资料,对煤矿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补充调查,特别是对于一些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煤矿危险系数较高的矿井,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地面与井下水文地质进行补充勘探,并采用相应技术手段,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查清。此外,还要对主要含水层与充水因素加以考虑与分析,加强地下水观测系统的完善,做好地下水动态观测,并预测并分析水害,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确保矿井生产的顺利进行。

4.4不断规范矿井水文地质观测

煤矿应对水文地质观测进行完善,应针对主要穿层石门及开拓巷道,做好相应的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工作,对井筒、石门、巷道的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展开图进行绘制。同时,还需对涌水量进行观测,并做好水质化验。

4.5对水文地质台账与水文地质图纸进行完善煤矿应对水文地质台账及必备的水文地址图纸进行完善。在矿井水文地质图纸的完善中,首先要应保证矿井水文地质图包含基层含水层与冲积层底部含水层的平面分布情况、地表水体、井、泉分布位置、井下巷道、矿井回采范围、井下突水点资料、含水层水位线、涌水情况等内容。其次,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对矿井水文地质图进行定期的补充与修改。

4.6不断完善防治水措施

为了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就必须提出有效的防治水方案与措施。首先,应充分结合有关规程,对地面防治水与井下防探水进行制定与完善。其次,在井下防探水措施中,应从采煤工作面防顶板水、防探老空水、防探底板水、防探断层水、防钻孔水、防冲积层水等措施进行强化。此外,应对探放水的地区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探水线进行确定,一旦掘进工程到达探水线,就应先进行探水,然后在进行掘进作业。在进行探放水之前,应对探放水设计进行科学编制。

5结语

现阶段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水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促使矿井水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矿井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保障,以此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最终推动煤矿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祖林.矿井水文地质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J].技术与市场,2014(1):19-20.

[2]张红伟.矿井水文地质特点与防治水技术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8):120.

[3]付翔.矿井水文地质特点与防治水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4):2799-2800.

[4]曹绍光.矿井水文地质特点与防治水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3850-3851.

第3篇

关键词:煤矿水害 事故分析 防治技术

在采矿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煤矿生产中经常会出现瓦斯、水、火、顶板、煤尘灾害,其中水害事故和瓦斯事故对人们的生产、财产影响最大;从经济损失上来讲,煤矿水害会造成最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煤矿水害事故进行有效防范是煤矿安全的重点内容。下面先讲一讲煤矿水害事故的含义和种类。

一、煤矿水害事故的含义和种类分析

1.煤矿水害事故的含义

煤矿水害事故是指在矿井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在水方面没有防治到位,让地下水或者地表水通过坍塌区、断层、裂缝等通道不受控制的进入到矿井工作区域,使矿井工作人员遭到伤害,矿井设备遭受损失。煤矿水害的形成和煤矿所在地的自然地质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地质的赋存情况。煤矿充水水源有地下水、地表水、老空积水、大气降水,煤矿水害事故的水源多是采空区水,这些水害事故在基建煤矿、乡镇煤矿、改制煤矿频繁发生。

2.煤矿水害的种类

煤矿水害目前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地下水水害、地表水水害、老采空区水害以及灾难性透水。地表水水害指由地表水造成的煤矿水害,当煤矿所在地附近有湖泊、河塘、江河、沟渠、水库等水体时,遭遇集中的降雨就会造成这些水体的水位提高,地表水进入煤矿井下造成矿井水害。在雨季时经常发生地表水水害。地下水水害是地下水形成的煤矿水害,地下水有断层水、含水层水、老采空区水、溶洞水等,当进行煤矿采掘作业遇到这些含水层时,这些含水层就会进入煤矿井内,造成水害;含水层水压很大也会破坏隔水层,含水层就流入煤矿井内,造成煤矿水害;灾难性透水指底板高压水进入废弃的小煤矿,使地表水以及老空水流入矿井形成水害,据资料表面,最近几年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的水源大多数是小窑老空水,它的特点是水压大、积水多、一旦透水会形成强烈的破坏性,给采矿工作人员带来灾难;废弃的采空区形成的老采空区水,由于不能掌握分散规律,当发生突水情况时,水体夹杂着煤块、砂粒,在进行老采空区水防治工作时遇到困难。

二、煤矿水害事故的防治技术

1.探放水技术

在煤矿进行采掘时,对可能有水害的煤矿工作区域进行超前的钻孔放水以及钻孔探水,确定出煤矿采掘区域前方、侧方、顶部、底板处的水源情况,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在进行煤矿采掘时发现有矿井顶部石块有淋水、出汗,井道内有异味、声响时,需要对矿井采掘区域进行超前探放水工作。钻孔的摆放位置,需要在采掘面靠近断层、含水层、老空积水处进行布置,在可以能出现有泥沙的溶洞、突水的地方进行探放水工作。提前设计好探放水工程程序,制定出探放水工作计划,也要制定出防治瓦斯等有害气体的安全措施。

2.防水煤岩柱技术

煤矿在进行开拓设计时要注意到采掘区域和积水区域间需要预留一定厚度和宽度的防水煤岩柱,防水煤岩柱技术在进行煤矿水害事故的防治时有两个主要作用,分别是隔离作用和防止作用。防水煤岩柱的防止作用可以通过煤岩柱阻止水进入煤矿工程的采掘区域;防水煤岩柱的隔离作用可以隔离可能的积水区域和正在开采的采煤区域。在进行防水煤岩柱大小的留设时,要考虑到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对于厚度小于3.5m,倾角小于30°的采矿区域,防水煤岩柱大小留设方面要大于20m;对于在含水层下、地下水层下进行采矿作业的煤层,防水煤岩柱需要大于导水裂缝带高度;当采掘区域侧面直接接触含水区域时,根据斯列夫公式来导出防水煤岩柱的设置宽度。

3.闸门防水技术

在煤矿采掘区域,进行闸门的防水设计可以防止积水涌入煤矿采掘区域,淹没采掘设备和采掘控制场所,例如水泵房、井底车场、中央变电所等。煤矿控制场所有密封性良好的防水闸门,可以有效隔离相应的保护区域和积水区域,可以在可能会有突水的采矿进出口处以及采掘重要设备的通道处设置防水闸门,在局部面临突水的工作面建筑防水闸墙,通过这种闸门防水技术,可以将涌水堵截,防止涌水波及到全部矿区。

4.老采空区水治理技术

在进行老采空区水的治理时,要根据老采空区水的空间隐蔽、形状不规则、水体集中等特征,提前做好老采空区水的勘验工作,划出老采空区水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积水规模情况,标出分等级的老采空区水危险区,计算出老采空区的积水量。然后通过钻探探明水层分布、积水状况,通过钻孔放水降低老采空区域水体的压力。探放水要根据煤矿井下的实际情况,积极探放、先降压再进行探放、先隔离再进行探放、先堵截再进行探放。

5.注浆堵水技术

煤矿的注浆堵水技术可以有效防治煤矿的水害事故,它通过将一定浓度的水浆、化学浆液注入含水层通道,使这些水浆、化学浆液可以扩散、凝固,然后达到疏导积水的目的。在进行煤矿注浆堵水时,可以同时采用煤矿井内注浆堵水和煤矿井上注浆堵水两种方法,使注浆堵水达到不影响正常的煤矿采掘工作、快速、高效、高质量、低成本的效果。

总结:

由于煤矿所在地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在进行煤矿水害事故的防治时实际情况会很复杂,煤矿水害事故的防治工作要把预防当成主体,根据煤矿采掘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防治技术,例如钻孔探放水技术、设置防水煤岩柱技术、闸门防水技术、老采空区水治理技术,然后配合强有力的排水工具,做好煤矿水害的综合治理,降低煤矿水害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刘国林,潘懋,尹尚先.当前煤矿水害防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03)

[2]程海燕,李希宝,刘凯.窄煤柱探放采空区积水技术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3]许福美,雷芳芳,吴志杰,吴超凡.顶峰山矿区水文地质特征与防治水措施[J].科技导报,2011(15)

第4篇

一、构建防治水责任落实体

1、落实安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年初省煤炭局与各矿业集团公司、各市煤炭管理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重点加强安全目标责任考核,细化、分解和落实防治水工作的领导责任、技术责任、监督责任和现场管理责任;安全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2、落实煤矿防治水工作两个主体责任。逐矿落实了我省境内各类煤矿的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人,强化对煤矿防治水工作监管责任落实;明确了煤矿企业是防治水工作责任主体,矿长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是第一技术责任人,分管矿长是监督落实责任人,同时明确了防治水副总、科室、区队、班组和井下各个岗位的责任。

3、突出加强对雨季“三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均成立了专门的雨季“三防”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雨季期间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保证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二、构建防治水技术管理体系

1、明确防治水技术管理体系。编制了《山东省煤矿防治水管理规定》(试行)等制度规范,明确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矿井防治水管理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及以上的煤矿企业必须设置防治水专门机构,配备专职防治水副总工程师,配备满足正常生产安全的防治水队伍及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水文地质类型简单的矿井不少于1人,中等的不少于2人,复杂及以上的不少于3人。

2、严格落实防治水技术措施。严格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抓好地表水害、老空水害和底板承压水害的防治,严防溃水、透水、突水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探放水制度,切实做到有疑必探、不探不掘、不治不采;对未采取全方位、全过程探放水措施的,坚决停产整顿。

3、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多次召开全省煤矿事故案例剖析会、重大灾害预防技术研讨会等会议,制定出台《山东省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剖析近几年来我省发生的重大(侥幸)水害事故案例,邀请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作水害防治技术讲座,举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加强煤矿水害防治技术工作。

三、构建防治水隐患排查体系

1、坚持专家查隐患制度。定期组织专家逐矿进行防治水分析论证活动,逐矿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形成了重大问题专家把关、疑难问题专家集中会诊制度。突出抓了地表与老空水害、大矿周边小煤矿、资源枯竭矿井、采深超过800米矿井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直接下达整改指令,对落实不力的,当作事故查处。

2、抓好重大水害隐患的排查整改。汛期前后,重点围绕地表水、老空水、承压水及上覆岩层水、相邻矿井及已关闭矿井水害,尤其是20__年上半年审查确认的39项a级水害隐患,组织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水情水害排查分析,明确防治水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对排查确认的各类水害隐患,制定整改计划,切实做到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

3、落实雨季“三防”工程计划。超前部署煤矿雨季“三防”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雨季“三防”工程计划,严格各项工程的检查验收,确保矿井排水、供电设施和各项防治水安全设施完好、可靠。20__年全省计划雨季“三防”工程2578项,其中重点工程156项,计划资金11326万元,于6月20日前全部完工。

四、构建防治水科技保障体系

1、加大防治水工作安全投入。根据《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了煤矿防治水工作强制性安全投入制度,足额提取,科学使用,确保煤矿防治水工作需要。其中水文地质类型复杂及以上的吨煤提取不少于2.0元,水文地质类型中等的不少于1.0元,水文地质类型简单的不少于0.6元。20__年全省煤矿防治水工作累计投入安全资金29788万元,落实技措项目1878项。

2、提高矿井防治水技术装备水平。加大矿井机电、排水等主要设备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改造力度,大力推广安全先进适应技术,实现井下涌水量、水压、井下突(出)水点、挡水墙、水闸门等监测的自动化管理和无人值守,强制推广应用安全监测监控、无线通讯、人员定位、大水矿井井下泵房建立远程监控集控系统等。目前,全省煤矿联网矿井达85%,年内力争实现全省煤矿安全监测监控联网。

3、加强煤矿防治水重大课题和关键性技术难题技术攻关。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重点抓好高承压岩溶水突水机理研究、奥灰水突水机理和防治措施研究项目等重大课题的技术攻关,对90处受地表水、老空水、底板承压水威胁的矿井逐一组织了技术会诊,落实防治措施。

五、构建防治水应急处置体系

1、健全完善灾害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处置机制。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采取发手机短信、电话联系和传真通知等方式,严格落实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规定。凡该停产撤人而没有停产撤人的,当作事故来对待,形成“逢大暴雨必须停产撤人”的规矩和习惯。20__年全省煤矿累计停产撤人158矿次,撤人18404人次。

2、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制定了《山东省煤矿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各级各煤矿企业编制应急预案4167个,其中水害专项预案253个,建立健全了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专家对全省市县煤炭管理部门和各煤矿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集中进行了审查,督促完善各类预案。组织编制全省煤矿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加强调度

第5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防治水新问题;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D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168-02

随着煤矿兼并重组活动的进行,煤矿开采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但在煤矿建设和开采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煤矿矿井的水害威胁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不仅影响了煤矿开采工作的进程,还会给国家财产和人们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因此,煤矿防治水工作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对煤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煤矿开采越来越频繁,在煤矿水质灾害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其危害更加大。因此,需要引起煤矿企业的高度重视,仔细分析问题的原因,制定合理的对策应对煤矿矿井新的水害隐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1 煤矿防治水面临的新问题

1.1 煤矿井和工业场地的地表防治水

某煤矿属于黄土侵蚀的地区,处在山区沟谷的地带。在选择煤矿井的位置时,过去是采用沟谷最高洪水位的方法。因为过去发生过很多的矿井被水淹的事故,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煤矿井的设计和不合理的矿井基础建设。在设计煤矿时,大多设计部门都是根据相关的地质报告设计的,根据其中的最高洪水位确定矿井的场地,以此为依据,而忽视了工业场地所在沟谷汇水后的汇水流量,这就给后来的煤矿开采留下了安全隐患。分析历史上这个地区煤矿水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以前的煤矿企业发展缓慢,忽视了地面场地的布置,在布置矿井时依然采用依据山势的方式,这种布置方式有利于保护山体,适当利用自然沟排水,就可以改变区域内的洪水泄流的方式。但是,近几年来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煤矿企业开始重视场地建设,但是就是因为过多的场地建设改变了山形,也改变了煤矿周围的洪水排泄的条件。大多数采用涵洞排水的方法,导致在降水量比较多的夏季,一旦有大量的洪水涌入,那么煤矿就会流进大量的泥沙和垃圾,造成涵洞的堵塞,不利于洪水的排泄,容易形成淹井事故。

1.2 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地表汇水威胁

很多煤矿为了在短时期内获利,大多数煤矿采取短期,利益的行为,这就导致了过度开采,且在开采后损害了地表,造成地面的坍塌变形。随着国家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企业开始加大开采煤矿资源的力度,但是现在的煤矿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回采工作面布置,这种开采方式不仅对环境的破坏大,而且资源回收率也极低。另外,过度开采后还会造成地表的下陷和地面出现裂缝,部分地区的裂缝就会带来大面积的裂缝,甚至引起崩坡、滑坡和泥石流,危害极大。如果是在煤炭埋藏比较浅的地区,开采后造成的裂缝带和沟谷汇水地带沟通后,地表水顺着裂缝渗入矿井也会引发煤矿的水灾。因此在厚煤层和浅煤层的开掘过程中,都应该把握开挖的力度,合理开挖。

1.3 带压开采水害问题

下面以山西省的煤矿为例,带压开采是这个地区普遍面临的问题。随着煤矿开采程度的增加,带压开采煤矿引发的水灾问题越来越严重。经反复调查研究,带压开采带来的问题主要由两个方面:①有些煤矿因为在开采前并没有做好对煤矿的水文地质的勘测工作,没有掌握煤矿开采区域和矿井的水文地质实际情况。因为无法检测出承压水含水层富水性,施工人员有时候分不清渗透性差的水层和强水层的差别,这样阻碍了一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②很多煤矿没有认识到带压开采的严重性,坚持在没有掌握煤矿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层构造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的开采,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开采手段和勘测手段,所以防水煤矿的留设很不合理,也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导致煤矿内部承压水的水害事故频发。

另外,部分的地区含有大量的组石灰岩层含水层,这个含水层的性质就是承压水较强,并且在局部地区,富水层比较强。但是煤矿开采人员经常忽视这个问题,因此常常导致部分的煤矿区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涌出大量的地下水,造成局部的矿井和煤矿工程被淹没,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2 煤矿水灾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责任意识,切实做好治水的基础工作

煤矿企业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因此要加强责任意识,完善相关的责任体系。首先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水害防治意识,完善相关的责任体系,落实煤矿企业的管理工作。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来说,要学会结合典型的水灾案例,做好防治水灾的工作。同时,要进行煤矿水灾的练习,提高管理人员的防治水害的技能。

2.2 清理地质水文资料,促进安全生产

煤矿企业的地质水文资料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很重要,因此,企业需要在煤矿生产前,制定科学的采掘计划。综合使用物探、钻探、化探的方法进行煤矿的探测。根据煤矿企业的地质水文资料,了解煤矿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为掌握矿井的水文地质情况提供条件,防止水文地质灾害对煤矿的影响。只有对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在,合理分析煤矿开挖工作的利弊,才能有效预防煤矿水灾,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2.3 制定应急方案,进行防治水害的演习

应急预警方案是为了应对在煤矿企业中发生的安全问题,只有在煤矿生产前,制定科学的预防应急方案,才能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煤矿企业经常发生安全事故,只有制定多套应急方案,才能有效防止煤矿企业的水灾,在第一时间有效启动预防机制,保护国家的财产安全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的经营状况,召集严格进行煤矿灾害现象的演练,切实提高员工的应变能力。员工按照既定的应急方案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演练,在实战演练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在演练结束后,企业领导和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对这次活动作出评价,及时发现应急方案中的问题并进行改善。

2.4 加强雨季的防水工作,提高煤矿的防水能力

在夏季因为雨水比较多,在煤矿生产中很容易发生矿井水灾,因此在夏季要特别加强煤矿生产企业的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安全警惕性。定期检查气象部门,防汛部门的工作,煤矿企业要保持和这些部门的沟通交流,获取第一手的气象资料,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和防汛的形势。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在全球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煤矿井所在范围的河流、沟渠和湖泊储水量的观测。仔细检查煤矿周围的溶洞、地下河流和裂缝水,断层水。及时发现可能诱发煤矿水灾的安全因素并及时清除,加强对相近的煤矿井和关闭煤矿的监控。

3 结 语

综上所述,煤炭行业防治水工作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管理部门及煤炭企业的高度重视。煤矿企业现今存在的防治水问题主要有:煤矿井和工业场地的地表防治水问题,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地表汇水威胁,带压开采水害问题。为此,应该做好防治水的基础工作,实施有效的防治管理。加强责任意识,切实做好治水的基础工作,清理地质水文资料,促进安全生产;加强雨季的防水工作,提高煤矿的防水能力;制定应急方案,进行防治水害的演习。

参考文献:

[1] 毛振西.煤矿防治水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分析[J].山西煤炭,2011,(12).

[2] 赵磊,王德强.地方煤矿防治水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2,(19).

第6篇

关键词:矿区 水文地质 安全保障体系 水害 防治水

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1 矿区概述

某矿区属于某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此矿区旗下各个矿区在开采过程中遇到的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随着开采逐渐深入,遇到的水害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加重了防治水的形势与难度。根据实际的现状分析可知,升级的防治水形势及难度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矿区在进行下组煤的全面开采时,遇到了奥灰突水的侵袭,这对采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目前在下组煤带压开采中使用的关键技术为采用高承压薄隔水层防治水。

(2)在防治水前必须对垂向导水构造进行探查及防治,但由于深度增加,水害问题严重,便导致了此环节受阻,亟待解决。

(3)上组煤在进入了深部水平进行开采时,由于高承压大采在深条件下难度加大,这就相应地增加了防治水处理的难度。

(4)此外,此矿区由于小煤矿众多,加之小煤矿开采中管理不当,出现了乱采滥挖的现象,甚至有越界开采的情况,这些都加重了大矿在开采中的突水威胁。

上述都是此矿区在开采中遇到的防治水方面的难题,通过相关分析,进而提出一定的对策,从而构建一种防治水技术装备为主体的防治水支撑系统,是该文必须解决的问题。此矿区为了改善防治水现状,就必须完善防治水的措施及相关的配套策略,从而形成该矿区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

2 矿区防治水主要问题探析

此矿区地处大山深处,并贯穿了此地区的南北,在该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管辖之下,将此矿区分成了六个部分(为了方便阐述,这里拟定为A、B、C、D、E、F六区)。经过勘查与分析可知,此矿区内含水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二叠系砂岩承压含水层、侵入岩裂隙汗水体、第四系砂砾石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寒武、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承压含水层等。通过大量的分析探讨之后,初步认为此矿区在防治水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充水条件探析

该文从三个分部矿区对充水条件进行分析。

(1)A区煤矿。A区煤矿属于整个矿区的主要部分,也是主采煤层,其直接充水水源属于A区煤顶板砂岩裂隙承压水与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承压水,其间接充水水源为第四系底部卵石层孔隙水、采空区积水及奥陶系灰岩水等。其中,奥陶系灰岩水属于A区开采时遇到的最主要的水害,也是防范突水的主要对象。由于A区开采已经深入,因此在开采中,遇到的奥陶系灰岩水往往有着很强的压力,一旦其涌入了矿区,则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灾难。

(2)C区煤矿。对于C区而言,开采时遇到的主要充水水源属于大青灰岩水、奥陶系灰岩水、小煤窑采空区积水及本溪灰岩水等。由于大青灰岩属于B区的直接顶板,并且在C区开采的冒落裂缝带之内,因此属于直接的充水水源层。对于C区的主要防治水而言,重点在于防止奥陶系灰岩水突水(大青灰岩水较易疏干,因此危害不大)。此外,还需要对小煤矿采空区积水进行防治,这类充水水源的危害也比较大。

(3)E区煤矿。在进行E区煤矿开采的时候,主要遇到的充水水源为野青灰岩水,其间接充水水源主要有奥陶系灰岩水与大青灰岩水。大青灰岩水对开采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若其与奥陶系灰岩水进行紧密结合时,那么就会使得整个开采过程变得复杂,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防治。

2.2 导水通道探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在各区煤层的开采中,遇到的主要充水水源为奥陶系灰岩水,因此必须加强这种水源的防治。对于防治奥陶系灰岩水而言,其主要的导水通道有:导水断层、导水陷落柱、裂隙密集带与封闭不良的钻孔等。下文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导水断层。整个矿区里面,拥有大量的断层,某些大的断层甚至控制了各个矿区的生产边界,加之一些断层在不断发育,逐渐造成了一些奥陶系灰岩与煤系地层产生对接,从而加大了防治水难度。

(2)导水陷落柱。在整个矿区的开采经历中,已经遇到了大约80个陷落柱案例,其中只有少许几例为导水陷落柱。一旦陷落柱开始导水并且将奥陶系灰岩和生产煤层之间导通,那么就会使得开采层形成一种奥陶系灰岩突水通道。

(3)裂隙密集带。由于断裂构造复合或者尖灭作用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比较隐秘的导水通道,这种导水通道即所谓的裂隙密集带,它具有隐密性极强及规模小等特性。

(4)密闭不良的钻孔。密闭不良指的是没有封堵或者封堵不良,这里尤其突出的是其与奥陶系灰岩水相互连通的钻孔,表现出的密闭不良十分明显。

2.3 主要的防治水问题

随着各个矿区开采逐渐深入,遇到的水害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

3 矿区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结构解析

通过对整个矿区开采及待开采区域存在的水害问题进行分析,得知该矿区在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方面实践力度及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必须改善这方面的问题,加强水文地质的勘查,主要包括了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及水文地质试验等。为了使得整个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形象具体,可以用图1表示。

4 矿区防治水对策探析

4.1 水文地质的补充勘探

该矿区待开采部分存在着水文地质勘探不足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就应加强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及时补充勘探的不足,主要包括了对水文地质的钻探、水文地质的物探及水文地质的试验等。水文地质勘探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奥陶系灰岩水层、大青灰岩水层及本溪灰岩水层进行探测,探查其相应的水害性质。在通过了补充勘探之后,形成一种立体的观测网络,用以检测各个矿区的相关水害情况,并及时寻找应对措施。

4.2 导水陷落柱的探查及防治

通过这些年矿区的开采来看,各个矿区都或多或少发现了陷落柱,总的来说,矿区的陷落柱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各个矿区发现的陷落柱,都有长大的条件;2)在C区的陷落柱比较密集,其他矿区的陷落柱较为稀疏,由此可见其分布具有串珠状的特性;3)对于矿区的陷落柱而言,通常情况下,如果不含水便会不会导水;4)大部分陷落柱分布的方向往往与矿区的构造及相关的地下水的流向有关。

由于此矿区陷落柱情况较多,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的探查及防治,比如利用水文地质分析、综合物探技术、水文地质试验及钻探技术多层次综合探查等,这类方式也可以探查导水陷落柱,虽然导水陷落柱并不多见,但其危害十分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可以采用在陷落柱的柱体中构建“堵水塞”的方式来封堵陷落柱的导水通道,从而抑制导水陷落柱的

形成。

4.3 小煤矿区的水害防治

由于该矿区小煤矿众多,因此大部分水害还是因小煤矿而起,加强这些小煤矿的水害处理也是有效解决矿区水害的方法之一。总的来说,对小煤矿的水害防治而言,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也可以借助政府部门及法律手段等确保整个煤矿生产区的安全。此外,还应加强小煤矿采空区积水及大矿采空区积水的勘查和疏放。

4.4 下组煤开采时的防治水流程

在进行下组煤的防治水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工作面掘进与回采)来进行。

(1)掘进前阶段。对地面进行补充勘探,并且需要将井下的防排水系统加以完善,同时做好注浆系统的建设及完善各种准备工作。

(2)掘进阶段。在这阶段中的主要工作包括了钻探超前探测、大青灰岩水疏放、超前底板孔注浆工程及工作面改造中的注浆钻孔施工等。

(3)回采前。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底板的注浆加固和改造、坑透、瞬变电磁侧向探测及音频电透视等。

(4)回采中。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查清该工作面及水文地质的情况,并根据这些情况对可能发生突水危险的地区进行实时监测。

5 技术装备的支撑系统与安全保障体系配套措施

5.1 技术装备支撑系统

技术装备支撑系统是整个矿区水文地质保障体系顺利运行的硬件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排水系统。对于上组煤的开采而言,应充分考虑突水灾害对排水能力的阻碍;对于下组煤的开采而言,则应有强大的排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开采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充分控制好奥陶系灰岩水疏降产生的涌入量。

(2)钻探及注浆能力。钻探往往是矿区防治水害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设备的完善是保障防治水害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此外,注浆能力的强弱也影响着防治水害的能力。因此,必须保障钻探设备的功率强、钻探队伍工作经验丰富及技术高超,在注浆过程中应建立全面的注浆系统,尽量满足相关的规范要求。

(3)水位遥测及水情水害监测系统。应对矿区进行全方面的监测,尤其应加强水位遥测、水情水害监测,确保矿井的涌水量、突水点水、采区涌水量等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4)水害预警系统。对煤矿突水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设置相关的预警系统,能及时掌控煤矿煤层的水压、应力、温度及应变等物化参数,从而在开采地下煤时为实时监测及预警系统设计提供可靠有效的研究数据。

5.2 安全保障体系配套措施

安全保障体系配套措施,对于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不可或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治水结构设置。设置相关的防治水机构,并建立防治水领导小组,建立一定的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保证整个防治水工作能到位。

(2)水害应急救援措施。水害应急救援措施能应对在采煤中遇到的突水灾害问题,主要包括辨别突水征兆、预警信号、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理及自救避灾等。

(3)防治水技术攻关。目前,我国在矿区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中,对于防治水技术而言,依然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加强水源灾害的电磁法探测、下组煤带压开采防治水及深部岩溶发育规律等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再斌,王玺瑞,靳德武,等.邢台矿区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08,36(4):93-96.

[2] 张鼎,肖攀,何凤,等.湖南道县后江桥铁锰铅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涌水量预测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4):42-45.

[3] 胡志勇.核桃湾一号煤矿水文地质分析与矿区安全评价[J].中国科技博览,2010(33):418.

[4] 缪协兴,王长申,白海波,等.神东矿区煤矿水害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27(3):285-291,298.

第7篇

[关键词]防治措施;水文地质;煤矿生产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088-01

0.引言

水害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且水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受井下巷道开拓及工作面采动影响,地下隔水层会遭到破坏,导致矿井下开采环境恶化,出现突发事故,导致生产设备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损害。因此应当对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对煤矿开采地区的地下水活动规律进行分析能够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且能够保证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1.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1.1 主含水层

第一,砂岩含水层。某矿区的砂岩含水层的厚度为8-30m,平均厚度大约为10m,呈现出浅灰色,结构主要为中粗粒结构。钻孔揭露发现经常出现漏水的情况,最大的漏失量能够达到163m/h,该层在施工的过程中最原始的涌水量大约为833m/h,此含水层与7号煤层之间的距离较远,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与煤层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在综采放顶煤厚度较大的条件下,水裂隙将会影响到这一层[1]。

第二,松散含水层。经探测发展,某矿区的松散含水层的厚度从矿井的东北部向西南部增加,厚度大约为99m-220m,其中,湖区的厚度一般为110-170m,岩性主要有混粒土以及砂层等,其中含水砂层的厚度变化较大,且在该煤矿中,东南与西南部的煤层是露头区,在工作面回采到导水裂隙带时就会对底层含水层产生一定的影响,底含通常是地层中由于V含以及VI含的局部出现合并现象,称之为“底含”。

第三,砾岩含水层。该煤矿砾岩含水层的厚度大约为16-28m,砾径的大小为2-5cm,其中包括灰岩以及石英岩等,钻孔揭露发现该层出现了漏水情况,且主井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突水事故,淹井事故的最高水位达到了22m。该含水层与煤系地层之间的距离大约有300m,虽然不会对煤层的开采产生影响,但是会对建井产生一定的影响[2]。

1.2 隔水层

第一,泥岩隔水层。泥岩隔水层主要是有铝土质泥岩以及铝土岩构成,厚度为5.2-29.8m,平均厚度为10m。该隔水层的上层较为稳定,且隔水效果较小,但由于厚度不均匀,因此断层附近较容易受到破坏,加上受到较高水压的影响,很可能会出现隔水性丧失的情况。

第二,砂泥岩段隔水层。砂泥岩段隔水层基本是由中粒砂岩以及砂纸泥岩构成的,地层的厚度大约为12-32m,厚度为18m。由于矿井中存在断层,因此次层隔水层也很容易遭到破坏,削弱了该层的隔水性。

第三,煤层底板隔水层。煤层底板直接底为砂质泥岩以及泥岩等,整体厚度为6-13m,平均厚度为10m。假如底板的水压较小,在不考虑开采时对煤层底板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就能够有效的起到隔水作用。但该矿井中,由于隔水层承受的水压较高,且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这层隔水性已经逐渐丧失。

2.防治水害的对策分析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相关规定,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则和“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相结合,确保矿井安全生产。采取的具体防治水措施有:

2.1 留设各类防隔水煤柱

矿井边界、中大型断层等必须按要求计算、留设防隔水煤柱,假如煤矿需要在水体下开采矿井,各主采煤层的顶底板都是与软弱或者中硬型,预留倒水裂隙带的高度就应当采用如下公式:

我建议用这个公式(Hf: 导水裂隙带高度;M:最大累计采厚;n:煤分层层数).

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防隔水煤柱的留设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当含水层的高度超过最高导水裂缝带的上限时,防隔水煤柱的计算公式为: L=L1+L2+L3=Hacscθ+HLcotθ+HLcotδ(3-3)

当最高高水裂缝带的上限超过断层上盘的含水层时,防隔水煤柱的计算公式为:

L=L1+L2+L3=Ha(sinδcosδcotθ)+(Hacosδ+M)(cotθ+cotδ)≥20m(3-4)

公式中的L为防隔水煤柱的宽度,L1,L2,L3为防隔水煤柱的分段宽度,θ为断层倾角,δ为岩层塌陷角,M为断层上盘含水层的层面超出下盘煤层底板的高度,Ha为断层安全防隔水煤柱的宽度。

煤层位于含水层上方且断层导水时防隔水煤柱留设的如下:

当煤层位于含水层上方且断层导水的情况下,防隔水煤柱的留设应当考虑到煤层底部隔水层是否能够承受下部含水层水的压力。考虑底部压力时,应当保证煤层底板与断层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安全煤柱的高度(Ha)的最小值,并且不能小于20m,计算公式为:

L=Ha/sinα ≥20 m,其中α为断层的斜角。

2.2 构筑井下防水闸门或防水墙

对于已经闭坑的采区或可能涌水巷道建立防水墙,将采区或巷道涌水封堵以减少矿井涌水量。使矿井形成分采区隔离开采,以便于在某一地点突发水患,危及矿井安全时,可立即关闭水闸门,实施采区隔离,使灾情迅速得到控制,缩小灾情影响范围,保障其它地点的正常安全生产,从而保证整个矿井的安全。

2.3 超前探放水及疏水降压

利用超前勘探的方法,查明采掘工作面顶底板、侧帮和前方的含水构造、充水含水层,积水老空(窑)等水体的具体空间位置和产状,且确保30米超前距,为有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2.4 含水层或导水裂隙带注浆改造

当煤层底板含水层富水性强且水头压力高,或煤层底板存在变薄带、构造破碎带、导水裂隙带,采用疏水降压方法难以起到安全作用时,采用注浆方法对含水层或裂隙带进行局部改造。对于“带水压开采”工作面,采取底板打钻注浆加固,改良底板围岩性质的方法,能够增强工作面的抗压能力。在回采工作面贯通后进行物探,根据物探低阻异常区及断层附近进行布置钻孔打钻验证及注浆加固,要求注浆量达到钻孔单孔用水量的1.5倍以上,注浆压力达到孔口处水压的2~3倍。加固全部结束后再次进行物探验证,验证合格后方可回采。对于水压达到3MPa以上的工作面进行全覆盖注浆加固。

2.5 成立防治水领导机构

专门成立矿井防治水领导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水应急预案。出现突水事故时,该机构自动成立,治水小分队30人,抢险小分队30人和预备队50人随时待命,以应对矿井突发事故。

综上所述,在开采前调查煤矿水文地质特征能够有效的减少开采的成本,且还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有效的预防水害事故,煤矿企业可从留设各类防隔水煤柱、构筑井下防水闸门或防水墙、超前探放水及疏水降压、含水层或导水裂隙带注浆改造、及时准确的绘制平面图以及完善“三条生命线”几方面入手,建立起完善的预防措施,保证生产的效益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武强,李博,刘守强,曾一凡.基于分区变权模型的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以开滦蔚州典型矿区为例[J].煤炭学报.2013(09).

第8篇

1引言

当前,“温室效应”、“酸雨”、“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大气污染严重,以致全球每年死于大气污染者达200余万人[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每年约一半的煤炭用于发电,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已导致我国近40%的城市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达拉特旗(以下简称“达旗”)地处晋、陕、蒙“乌金三角”地带,居内蒙古自治区呼、包、伊“金三角”开发区中心,被称为“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煤炭资源作为达旗的主要矿产资源,近年来为达旗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以前达旗拥有54座煤矿,总开采能力约200万t/a,且全部为井工开采,回采率平均不足40%,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开采工艺落后,安全技术条件差、回采率低,行业管理不规范等特点,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度浪费。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旗政府结合实际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行动。目前旗内拥有煤矿29座,设计规模达2623万t/a,且将具备露天开采条件的井工煤矿全部转变为露天开采,回采率提高到90%以上[2]。随着煤炭行业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建材、汽车维修等行业相继发展起来。然而,矿区大气环境却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2造成达旗矿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达旗矿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污染、交通运输污染和生活污染。

2.1工业生产污染

1)煤炭生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旗政府放手发展私营经济,尤以煤炭开采为主。虽然煤炭开采给达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私营业主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只注重经济效益,对矿山进行掠夺式开采,使矿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矿区大气环境中粉尘含量的急剧增加,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以及由于煤炭开采导致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水资源面临枯竭,水质恶化,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居民的正常生活。达旗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常年以西北风为主。由于露天煤矿开采模式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以及矿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失去了防风固沙作用,导致矿区原本附着于地表的废渣等散状固体废弃物随风飘扬,形成扬尘;另外,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穿孔、爆破、采装、运输、排土、破碎等环节均能产生大量粉尘,导致矿区向大气中排放的粉尘量急剧增加,造成矿区大气环境污染严重。据有关资料表明,有些矿区向大气中排放的煤尘是煤炭产量的1.6%以上[3]。其中,一些不能自然沉降的可吸入性粉尘进入大气后,不仅影响空气清洁度和能见度,影响太阳辐射,而且会改变大气气象因素等。但最主要的是可吸入性粉尘进入人体呼吸道后,在体内长时间积累便会导致尘肺病、矽肺病等,而这些病是在目前医疗条件下无法治愈的职业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危害。

2)建材工业生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达旗不仅拥有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拥有储量12亿t以上的石英砂资源。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经济不断发展,带动了达旗石英砂等建材工业的发展。目前达旗拥有私营石英砂矿23座,且规模小、数量多、开采工艺落后、安全技术条件差、回采率低、无环境保护措施。石英砂矿的开采,不仅使矿区地表严重破坏,而且向矿区低空排放大量矽尘,给矿区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2]。

2.2交通运输污染

交通运输污染是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在运动过程中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铅以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等造成的大气污染。随着达旗煤炭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旗内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旗内汽车数量急剧增加,车辆排出的尾气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

2.3生活污染

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矿区居民生活、取暖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由于煤矿的不合理开采,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尽管广大矿区居民守着这片储存大量煤炭资源的乌金山,但由于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矿区依然贫困落后。广大矿区居民所用煤炭均是未经过固硫处理的原煤,此外民用炉具极为简单,没有良好的排烟系统及脱硫措施,燃煤释放的烟尘和SO2等有害气体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至人们活动频繁的矿区低空,不仅污染大气环境,而且对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3矿区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达旗矿区大气污染随着煤炭行业经济的发展日益严重,尤其是粉尘污染。大气污染不仅影响空气能见度,改变大气气候因素,乃至改变当地气候,而且给矿区居民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地方政府以及煤矿应联合行动,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好煤矿环境保护工作,对改善矿区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促进达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煤矿的规划和监管

1)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步伐。由于达旗露天煤矿多为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私营企业,因此为了使矿区被破坏的环境及时得到修复,地方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管理水平高,生产工艺先进,对矿山长远发展具有统一规划,社会责任心强,坚持“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并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的国有矿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对旗内已有的小型煤矿企业进行整合。同时在规划新煤矿时,要从煤矿生产规模、工艺、环保设施、安全等方面提高准入门槛,从源头上规范煤矿秩序,禁止一切不具备技术和管理实力的企业投资办矿。

2)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加大环境保护监察力度。达旗煤炭行业管理存在职能分散、重叠、行政成本大,效率低等问题。地方政府应严格坚持“谁开发、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加强行业管理,明确责任,加大环保监察力度,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进行严格审查,监督落实。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对于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坚决关闭。对已经闭坑、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无主矿山,地方政府要申报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申请专项资金进行治理。

3)政府统一规划,实行矿山环境集中治理。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可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改变空气环境的作用[6],以及防风固沙、降低空气中粉尘浓度的作用,大力开展矿山绿化工作。针对露天煤矿集中区,旗政府应加强环境治理规划的执行力度,实行集中连片治理,统一进行土地复垦方案设计,相邻煤矿联合行动,排土场要统一标高,自然衔接,种植适生经济作物,提高矿山绿化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治理效果,打造一流绿色矿山。

3.2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力度,强化居民环保意识

由于常年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山区,达旗煤矿周边居民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认识;面对污染严重的矿区环境,态度中庸,无敏感性,缺乏环保常识;甚至有些居民对矿山绿化生态治理工程横加阻拦,而且使已破坏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危害自身。因此提高矿区居民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及煤矿应联合起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手段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矿区环境污染治理的危机性和紧迫感,不断强化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社会责任心,使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确保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顺利进行[4]。

3.3强化煤矿领导的环保意识,确保矿区防尘措施落实到位

粉尘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是露天煤矿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露天采场中的粉尘表面,经常会吸附有毒气体,使粉尘的危害性增加。研究表明,穿爆及采装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及炳烯醛,汽车行驶中产生的粉尘也含有炳烯醛[5]。当人们长期工作在粉尘含量超标的环境中,会危及身体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尘肺病的发生。因此加强粉尘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1)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煤矿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防尘自觉性。煤矿管理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觉悟,认清粉尘的危害性以及防治粉尘的必要性。同时根据煤矿粉尘污染程度,制定煤矿粉尘防治措施计划和制度,并监督落实。此外,对从事具有粉尘污染的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就业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接危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粉尘对健康的危害,并配戴防尘口罩、防风镜等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者防尘的自觉性。

2)加强工程防护。①依靠设备革新和工艺改革,降低粉尘的发生。达旗露天煤矿普遍采用潜孔钻机的干式钻孔方式进行穿孔作业,此过程向矿区大气环境中排放大量粉尘,因此应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目前使用的穿孔设备进行革新,配备捕尘装置或使用湿式钻孔方式达到穿孔过程中降尘的目的;此外还应对煤矿现有水车进行改造,确保喷出的水滴更接近雾状,同时向水中投加氯化钙、氯化钠或其他粉尘抑制剂,既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又节约洒水成本;要经常对穿爆区、采装作业面、排土场以及矿区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处理;还应经常对矿区运输道路进行维护,保持路面平整,对矿区主干道进行路面硬化处理,达到降尘的目的;破碎作业时,应采取密闭、通风除尘措施;定期维护保养施工设备,使其密封性完好,并且驾驶室内配备空调等设施,加强驾驶室的防护。②密闭粉尘源,完善除尘装置,防止粉尘外逸。应在煤矿作业场区周边安装防风抑尘网,将煤矿作业场区与周边地区隔离,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除尘装置,以达到密闭粉尘源、防治粉尘外逸污染周边大气环境的目的。③对工作场所定期进行粉尘监测,并根据国家卫生标准对粉尘的危害做出评价。随时掌握工作场所粉尘浓度的变化,为制定防尘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4加大原煤洗选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

据了解,经过洗选后的精煤,灰分可由22%~30%下降到10%以下,硫份由1.2%~4%下降到1%以下。但目前,达旗露天煤矿多数以出售原煤为主,并且矿区煤炭采用粗放型的利用方式,居民直接燃烧煤质较差、硫含量较高的原煤,导致燃煤利用率低,大气污染严重。因此,建立洗煤厂,加大原煤洗选比例,不仅提高煤炭的经济效益,而且矿区居民选用洗选后的精煤或民用型煤,可大大降低燃煤对矿区大气环境的污染。

第9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总体趋于稳定、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煤矿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噪声、粉尘、振动、有毒有害气体、电离辐射等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卫生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据统计,2008年全国报告尘肺病新病例占职业病报告总病例的78.79%,其中煤矿发病率最高。职业卫生的预防与管理,关系着职工的生命与健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个人防护意识薄弱。有些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按要求落实相关的职业病防治措施,特别是管理人员缺乏职业卫生知识,重效益轻投入,重发展轻健康,没有把煤矿职业卫生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其次,劳动者缺乏职业卫生相关知识,防护意识薄弱。例如一些工人在工作时根本不使用防尘口罩或防尘口罩不符合规定,用人单位未监督劳动者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噪声作业工人不使用耳塞等防护用品的现象普遍存在,未能起到防护作用。

职业病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生产性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及振动等。多数煤矿虽然建立了粉尘浓度监测监控系统、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实时监测自动报警系统;掘进及采煤作业时采用湿式凿眼、煤层注水、喷雾降尘等综合措施,但是由于防护设施设计、安装不合理,防护措施效果较差,未起到一定的防尘作用。还有一些煤矿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根本无防护设备。其次,一些煤矿企业对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数量不足,个体防护用品质量也无法保证。

煤矿职业卫生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煤矿企业未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采取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例如未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未建立各类职业卫生档案、未开展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卫生报表填报数据不准确等。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中小煤矿企业无视员工健康,职业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职业危害治理不到位。

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2005年,国务院将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能划转到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但到目前为止,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仍没有专门的监管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存在职业卫生监督队伍力量薄弱、专项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对应监督单位的监督覆盖面和频率不够,对违法业主的惩处不力,严重影响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其次,职业卫生服务不到位,服务于职工身体健康的职业病防治院等公益机构不能定期对职工按规定进行职业性体检,职业病患者也得不到及时治疗和康复。

加强宣传,认真开展职业卫生培训。首先,提高干部与职工职业卫生防护意识是从根本上落实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关键。企业应采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宣传,通过电视、网络、事故图片园地、职业卫生知识演讲活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知识抢答赛等多种形式,对干部与职工进行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意识的灌输,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意识和防护能力。其次,开展职业卫生培训。煤炭企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的规定》,把职业卫生全员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好各类人员的培训,使职工认识到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重要性。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创新培训形式。例如结合煤矿生产的特殊性,针对具体的事故案例,以班组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学习讨论。改变过去那种领导人员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尤其是对特种工种、重点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此外,开展职业病危害告知工作,在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明职工所在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和后果,且注明劳动过程中所需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加大资金投入,狠抓生产现场防治设施建设。对于工作场所职业卫生防护,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在工作场所安设防护设施,要从源头上控制职业危害的产生,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首先,在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安装粉尘传感器和触动式自动喷雾,实现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运煤自动喷雾。在煤、半煤岩掘进工作面使用湿式打眼工艺、爆破使用水炮泥等措施;其次,加强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及高温作业场所治理。对井下使用的主要通风机、压风机、局部通风机等设备采取隔音措施,使工作时间内的噪声控制在85db以下。采取检测和配风等有效措施,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稀释和排放,使作业场所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首先,煤炭企业应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应设立以矿长任组长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下设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划、职业卫生责任制度、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等。其次,每月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同时还采取动态抽查和拉网式重点检查,重点检查作业场所防尘系统是否完善,防尘设施是否有效,综合防尘措施及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落实是否到位等。发现问题应按奖惩办法实行罚款,并逐级追究责任。此外,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要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要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机构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监管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各级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与服务体系,修改和完善现有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尽快出台有关职业病防治的卫生标准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或细则,做到监管有依据,实施有细则。其次,加大执法监督管理力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和检查工作,要争取劳动和社会保障、安监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对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企业要严格按法律责任惩处。此外,建立职业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充实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作为行政执法的监督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公共卫生专业知识,以便从容的指导职业卫生监督工作。

第10篇

一、煤矿隔水关键层结构特性及作用

鉴于以上几类容易造成煤矿水害的潜在危险,保水采煤就成为了煤矿生产中的迫切需求。经过研究和实践证明,隔水关键层模型在煤矿保水采煤中具有实效作用。隔水关键层的基本原理可简述如下:由于煤系地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特性,各层之间的承载力和抗渗流能力都存在差异。水源和矿井之间存在着若干隔离层,水最终需要穿透的那部分岩层或最终被阻隔住的岩层即为隔水关键层。水突破隔水关键层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地质构造中的天然通道,二是采动裂隙贯通。二者之一满足条件都可能形成突水通道而造成突水事故。因此从隔水关键层的结构可知,保护隔水关键层的完整性,避免采动破坏、控制该层中不形成突水通道,是避免突水事故的关键因素。从地质勘测的角度上看,应用隔水关键层原理来避免突水事故的步骤应当是首先通过地质勘探确定隔水关键层的准确位置;在找到隔水关键层后,需要进一步判定其稳定性,这一步的工作往往是最困难的。当检测到隔水关键层中存在渗流突变通道时,需要采取必要的注浆、加固甚至改造的辅助措施来降低突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地质条件的准确勘测是煤矿防水治水的关键前提。

二、煤矿实施防治水害技术措施举例

1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山西某煤矿井田内广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的山梁及沟谷地段,地层主要为二叠系统石盒子组地层。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为奥陶系(O2)、石炭系(C)、二叠系(P)、第三系(N)、第四系(Q)。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含煤地层总厚度为134.85m,共含煤层13层,其中可采煤层7层。煤层总厚12.62m,含煤系数9.3%。可采煤层是1、2、6、7、9、10及11号煤层。大多数煤层都较为稳定,不稳定煤层是6号和7号煤层。这两个煤层的特点是:(1)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下部,上距2号煤层平均间距33.16m。煤层厚度0~2.20m,平均0.89m,一般不含夹矸,个别段孔含一层夹矸,结构简单,大部分在可采厚度以上;西部及中部有变薄、尖灭现象,属不稳定的全井田局部可采煤层。顶板为黑色泥岩,局部为粉砂岩,厚3.11~12.5m;底板为灰黑色泥岩,下部为夹粉砂岩,厚2.5~11.5m;(2)7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段中部K3与K4石灰岩之间,上距6号煤层平均间距29.46m。煤层厚度0~1.35m,平均厚度为0.68m,个别段含一层夹矸,结构简单,中、东部局部尖灭,属不稳定的全井田局部可采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及泥岩,厚1.2~12.5m;底板为粘土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厚0.5~14.5m。

2巷道掘进阶段防治水害方案

依据隔水关键层的基本结构特点,避免突水事故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遭遇突水通道。在巷道掘进阶段,应当对掘进前方可能存在的导水构造进行严格检查,遵循掘进之前先探测,物探先于钻探的原则。在巷道掘进防水治水工作中包含超前探测、钻探验证异常体治理等内容。其中超前探测为实现圈定可能存在异常的地质体,采用直流电法、音频电穿透法等综合评判,增加探测的可靠性。对于需要进行钻探验证的前方区域,布置倾角在-10°~-20°之间、数量不低于2个、钻孔探查距离不低于30m的探查孔。对于孔口治水套管的长度,根据煤矿防治水害规定的有关条款来实施。一旦确定了异常体及突水潜在风险源,则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采用超前预注浆加固后再行掘进。

3工作面回采前防治水害方案

当采煤工作面已经形成,在回采之前需要对工作面影响范围内的裂隙、薄弱地带、以及富水区进行必要的探测工作,必要时辅以钻探验证,以确定具体异常范围。对于已经确定的导水构造等潜在突水风险的区域,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局部注浆加固,并事后检验加固强度是否满足要求。判断依据是巷道底板厚度、底板隔水层的抗拉强度等。当实际隔水层厚度超过安全隔水层厚度并有足够富余时,才能考虑继续掘进。如果资料不足,也可采取较为简单的突水系数法来计算。

4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防治水害方案

第11篇

关键词:矿井 防治水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D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02

霍临煤矿系深部带压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在矿井建设和生产实践中,通过对井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矿井水害、带压采掘活动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不同水害,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了防治水措施,保证了矿井的安全建设和安全生产,为同类条件下矿井防治水提供了宝贵经验。

1 矿井概况

霍临井田的北部以天南正断层为界,东北部、南部、东部、西部与相邻矿井为界,面积60 km2。霍临井田储量丰富,煤层赋存稳定,倾角平缓,开采条件优越,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6.00 mt/a,矿井服务年限60年。其中主采煤层为3#煤层,为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中灰、不粘结的贫煤,埋深平均为500 m左右。

2 区域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

井田内南部为丘陵地貌,发育有2、30 m的冲沟,大部分为黄土覆盖。中北部地势较为平坦,但也有少量冲沟,南部为丘陵地带,西部属盆地,由黄土丘陵和低山组成。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在我国华北地区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霍临井田北部东西走向的边界断层为逆断层,是本区块的一级构造;在井田内分别发育着南北走向的11条断层,是井田内的次级构造,多为逆断层。三维地震精查中井田内目前共发现陷落柱21个,直径大于和等于15 m的陷落柱有6个。

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1 地表水及水害分析

区内主要河流是章清河,属海河水系,年迳流量8.35×102 m3。章清河、大气降水、沟渠、坑塘等水源可通过井口、采动冒落带、岩溶地面塌陷或熔洞、断层带及煤层顶底板封闭不良的旧钻孔充水和导水进入矿井。

3.2 矿井主要含水层及水害分析

(1)奥灰峰峰组含水层k1、水位678 m,水质为硫酸钾钠型,本井田分布不均、发育情况视构造而定。全井田为带压开采,从计算分析知道,含水层距3#煤较远(奥灰约130 m、太灰约90 m),在完整地层的条件下,含水层水不可能鼓破底板而发生突水,但不排除其通过构造体、陷落柱或封闭不良钻孔等垂向导水通道涌入矿坑而造成水害。(2)上石炭统太原组含水层。(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k6―k7、k8砂岩含水层,以中、细粒砂岩为主,距煤层为60 m,其富水性较弱,水量有限,其中k7、k8为3煤直接充水含水层,3#煤回采过程中可以对其采取疏降,对安全生产不会造成威胁。(4)二叠系下统上、下石盒子组含水层k9―k10,岩性为中、细砂岩含水层,厚4~10.43/7.22 m,富水性弱,水质为碳酸钾钠型,在导水裂隙发育在范围内,开采时可能成为3煤的充水含层。(5)基岩风化带、第四系含水层,由于上部隔水层的存在,使基岩风化带含水层(Ⅳ)、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组(X)与二叠系下统上下石盒子组含水层组(Ⅷ)无补给关系,一般情况下对3#煤回采不会造成影响。

3.3 矿井的涌水量

采用地下水动学法计算3#煤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含水层的涌水量,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460 m3/h,最大涌水量为600 m3/h,矿井设计的排水量按该数设计,但没有考虑到奥灰突水的情况。

4 矿井水害防治与处理

4.1 水害防治管理措施

(1)建立了防治水管理体系,健全了相应的机构、制度,充实了专业技术人员。(2)做好了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编制了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3)做好了采区工作面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查明了霍临矿井涌水水源为奥陶系灰岩水、3号煤层顶板砂岩水、采空区积水、钻孔水、地表水,经调查和勘察井田内没有老窑和老窑积水;矿井充水通道为构造断裂带、冒落裂隙带、含水层露头区、3号煤层底板岩层采动破坏带、封闭不良的钻孔、导水陷落柱和地表塌陷。(4)对出水地点和地段进行水温、水量、水质监测,特别是强降雨后要求对井下涌水进行观测,加强地质、水文地质观测及资料收集、编录工作,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及时提供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做到超前预测,防患于未然。(5)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每月进行一次防治水隐患排查。定期对矿井排系统进行检修,每年要组织一次联合试运转测试,检查各排水设备的效率和运转情况,保证矿井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主排水设备运转符合安全规程要求。(6)建立了水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按规定进行演练。要求井下所有生产人员一旦发现水害征兆要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矿调度室接到汇报后要迅速按《霍临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中的要求启动《霍临煤矿水灾救灾应急预案》,根据预案要求通知相关机构进行水灾救援。要求井下作业人员熟悉自己的避灾路线,一旦发生突水事故,要有组织地沿安全的避灾路线进行撤离。(7)为预防和有效指导霍临矿建设和生产期间的防治水工作,减少突水引起的重大灾难事故,针对不同的水害采取了不同方式的防治技术措施。

4.2 地表水防治技术措施

地面防治水是矿井防治水中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雨季三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井口和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高程高于历年最高洪水位。(2)在冲沟间修建防洪坝,坝内开挖沉淀池,对汇流而下的洪水进行拦截并沉淀。(3)对陶新河河床进行清淤,修筑防洪堤坝。(4)雨季到来前,组织相关部门对水泵、水管、闸阀、排水用的配电设备和输电线路,全面检修一次,联合排水试验一次,并对水仓、沉淀池和水沟进行清理,场地内排水沟进行清理,疏通排水渠道。(5)每年雨季成立防水办公室,作好防水工程计划的落实、注意七项预报信息、加强值班。(6)大的降雨后对地面各项工业、民用建筑进行检查;负责进行地面塌陷区调查,对可能向井下渗水的塌陷区要进行填平夯实或围堤设水泵排水。(7)每次降雨时和降雨后,派专人检查井田范围内及附近地表有无裂缝和采空陷落等现象,对地面一些低洼不平处进行填平或挖设排水沟,保证地面积水能及时排出。

4.3 井下水害防治技术措施

4.3.1 奥灰水防治

(1)奥灰水防治的重点放在构造的探测上,采区设计前要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查明5 m以上的断层和直径大于20 m的陷落柱;工作面回采前要进行无线电波透视工作,查明3 m以上的断层和直径大于10 m的陷落柱,同时对查明的地质构造要用钻探或物探方法进行含水性评价,确认无突水危险后方可进行生产,尽量避免采掘工程直接揭露导水构造而引发恶性突水事故的发生。(2)对于含水构造(大型断层、陷落柱)或无法确定是否导水的构造,要留设防隔水煤柱,防隔水煤柱不得小于20 m。(3)对于采区应留设采区间的防隔水煤柱,防隔水煤柱不得小于40 m,防止一个采区发生突水事故而波及到另一个采区。(4)采区排水系统、矿井主排水系统必须定期检修、维护,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以应付突水事故发生,保障安全;同时应根据矿井涌水量的变化情况调节排水系统。

4.3.2 号煤层顶板砂岩水防治

工作面回采前,地测科根据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工作面正常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生产队组需根据预测的最大涌水量配置排水设施,保证顶板来水能及时排出;另外对易积水地段,如向斜轴部、下山掘进巷道,要提前组织探放水工作,以降低采掘过程中的来水量。

4.3.3 采空区积水防治

(1)地测科对已形成的采空区以及废弃的巷道进行严格排查,将可能形成的积水区域标于充水性图上,同时还应标注积水量及积水水位标高,在实际施工中根据不同的积水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2)下分层巷道掘进时,当掘至距上分层采空区积水区边界30 m时,即安排打钻探放水,采取边探边掘的措施,以保证巷道施工的顺利进行。(3)当其他采掘工程需穿越废弃的空巷和采空区时,均要先进行探放水后方可穿越空巷和采空区。

4.3.4 钻孔水防治

摸清楚全井田范围内的钻孔分布情况,对封闭不良的钻孔建立专门的台帐。当采掘工程接近钻孔时,地测科下通知单,相关队组密切关注有无突水征兆;当采掘工程接近封闭不量钻孔时,地测科安排探放水,确认无突水危险后方可继续施工。

4.3.5 构造导水防治

对矿井奥灰承压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查明隐伏的陷落柱和断层,对三维地震勘探已查明的断层、陷落柱用地面瞬变电磁法查明其含水性。并制定巷道过断层、陷落柱的专项安全技术防水措施;对落差大于30 m有可能沟通深部水的断层或导水陷落柱,必须按规程留设防水煤柱,严禁采掘巷道进入防水煤柱。

4.3.6 立井井筒施工防治水技术

霍临煤矿主、副、风井均为立井,采用冻结法通过表土段和风化基岩带含水层;井筒设计双层混凝土井壁结构,壁间设计有防水薄膜,套完内壁后采取壁间注浆;通过二叠系下统山西组k6―k7、k8砂岩含水层时,涌水量较大,采用工作面预注浆;井筒施工完毕后进行了壁后注浆,封堵集中出水点,使井筒漏水量降到1 m3/h以下。

4.3.7 采掘过程防治水技术

霍临矿为带压开采,巷道掘进也为带压作业,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采掘工作面遇到出水征照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探水。将电法、瞬变电磁技术应用于超前物探,作为日常防治水的重要内容,在水文地质异常地段,如断裂富水带,实施超前钻探。E1301首采工作面顶板二叠系下统山西组k7、k8砂岩含水层,进行了探放水施工,有效降低了开采过程中的顶板涌水量,为煤层开采创造了安全条件。

5 加强霍临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对策

全面分析霍临矿井防治水工作现状,为有效防治水害,提出如下对策。

(1)对于采掘过程中异常出水情况,决不能疏忽大意,要分析出水源及出水通道;当无法分辨出突水水源时,取水样送水质化验单位进行化验,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2)建立奥灰水观测系统,在线监测奥灰水水位、水压,对防突水起到预警作用。(3)坚持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与科研院所合作深入开展带压开采的课题研究,制定出更为安全、合理的带压开采方案,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4)积极探索本矿井的水害预防、治理、救援技术及防治理论。(5)全面规划、统筹考虑防治水和矿井的采掘安排及长远发展,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矿井水灾作为煤矿开采的五大灾害之一,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消除矿井水害,实现安全生产,是煤矿安全管理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安全管理人员要掌握矿井防治水理论知识,认真贯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理论结合实践,切实创新、提高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有效防治矿井水患。

参考文献

[1] 煤矿安全规程.

[2] 煤矿防治水规定.

第12篇

第一章发展目标

第一条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能源保障。

第二条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形成以合理开发、强化节约、循环利用为重点,生产安全、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第三条严格产业准入,规范开发秩序,完善退出机制,形成以大型煤炭基地为主体、与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产业布局。

第四条深化煤炭企业改革,推进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兼并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型煤矿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第五条推进煤炭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培育科技市场,发展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第六条强化政府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靠科技进步,以防治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矿压等灾害为重点,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及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七条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促进人与矿区和谐发展。

第八条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煤炭生产、运输、需求的衔接,促进总量平衡,形成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

第二章产业布局

第九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部署,按照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煤矿安全生产规划、矿区总体规划,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

第十条稳定东部地区煤炭生产规模,加强中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和

适度开发。建设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黄陇(华亭)、鲁西、两淮、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等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煤炭的持续、稳定供给能力。

第十一条大力推进煤炭、煤层气等资源的协调开发和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在大型煤炭基地内,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按照资源禀赋、运输、水资源等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区域煤炭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在大型整装煤田和资源富集地区优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现代化煤矿。

第十二条鼓励建设坑口电站,优先发展煤、电一体化项目,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新建大中型煤矿应当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选煤厂,鼓励在中小型煤矿集中矿区建设群矿选煤厂。

第十三条在水资源充足、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限制在煤炭调入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煤化工,禁止在环境容量不足地区发展煤化工。国家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限制高硫、高灰煤炭资源开发。

第三章产业准入

第十四条开办煤矿或者从事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勘查,从事煤矿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安全评价等,应当具备相应资质,并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煤矿资源回收率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安全、生产装备及环境保护措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五条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15万吨/年。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9万吨/年。其他地区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鉴于当前小煤矿数量多、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十一五”期间一律停止核准(审批)30万吨/年以下的新建煤矿项目。

第十六条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置地矿类主体专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鼓励煤矿企业从技术学校招收工人。

第四章产业组织

第十七条取缔非法煤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乱采滥挖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煤矿。

第十八条鼓励以现有大型煤炭企业为核心,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源、资产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参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鼓励中小型煤矿整合资源、联合改造,实行集约化经营。

第十九条鼓励煤炭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十条积极引导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支持资源枯竭、亏损严重的国有煤矿转产发展。建立中小型煤炭生产企业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资源枯竭煤矿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异地开发煤炭资源。

第五章产业技术

第二十一条鼓励发展地球物理勘探、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鼓励发展厚冲积层钻井法、冻结法和深井快速建井技术。

第二十二条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建设高产高效矿井。鼓励发展露天矿开采技术。鼓励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推行壁式采煤。发展小型煤矿成套技术以及薄煤层采煤机械化、井下充填、“三下”采煤、边角煤回收等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技术。鼓励开展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技术的研究。鼓励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十三条加快推进小型煤矿采煤工艺和支护方式改革,推广锚杆支护和采煤工作面金属支护,淘汰木支护。加快发展安全、高效的井下辅助运输技术、综采设备搬迁技术和装备。-5-

第二十四条发展自动控制、集中控制选煤技术和装备。研制和发展高效干法选煤技术、节水型选煤技术、大型筛选设备及脱硫技术,回收硫资源。鼓励水煤浆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第二十五条鼓励煤炭企业实施以产业升级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鼓励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煤炭勘探、开采、洗选加工、转化等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集成和自主化生产。

第二十六条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控制技术、矿井通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推进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煤炭产量监测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

第六章安全生产

第二十七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法定代表人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煤炭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强化现场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遏制事故发生。煤炭生产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煤炭生产活动。

第二十八条建立健全矿井通风、防瓦斯、防突、防火、防尘、防水、防洪等系统。坚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煤矿瓦斯治理方针,落实优先开采保护层和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突措施,提高瓦斯抽采率。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煤矿水害防治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煤矿冲击地压监测控制和顶板事故防范。

第二十九条建立健全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坚持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

第三十条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煤炭生产各环节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卫生防护设施,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禁止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工艺、设备。对煤矿井下和有关设备、器材实行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第七章贸易与运输

第三十一条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促进煤炭经营企业结构优化,形成以煤炭生产企业和大型煤炭经营企业为主体、中小型煤炭经营企业为补充的协调发展格局。

第三十二条积极推进煤炭贸易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完善煤炭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制定公平交易规则。建立全国和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及信息平台,鼓励煤炭供、运、需三方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引导合理生产、有序运输和均衡消费。稳步发展国际煤炭贸易,优化煤炭进出口结构,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办矿。

第三十三条积极发展铁路、水路煤炭运输,加快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限制低热值煤、高灰分煤长距离运输。煤炭运输应当采取防尘、防洒漏措施。

第八章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第三十四条实施节约优先的发展战略,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利用效率。

第三十五条加强节能和能效管理,建立和完善煤炭行业节能管理、评价考核、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奖惩制度。鼓励煤炭企业开发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煤炭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节能设计规范和用能标准建设,必须淘汰落后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广使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经过认证的节能产品。

第三十六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低热值煤发电、供热,利用煤矸石生产建材产品、井下充填、复垦造田和筑路等,综合利用矿井水,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煤层气(煤矿瓦斯)长输管线建设,鼓励煤层气(煤矿瓦斯)民用、发电、生产化工产品等。

第三十七条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损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

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推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形成与生产同步的水土保持、矿山土地复垦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第三十八条煤炭采选、贮存、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加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减少排放。洗煤水应当实现闭路循环。优化巷道布置,减少井下矸石产出量。

第三十九条建立矿区开发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执行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排污收费制度。限制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要地下水资源补给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开采煤炭,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等禁采区内开采煤炭。加强废弃矿井的综合治理。

第四十条加强对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可能诱发灾害的调查、监测及预报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制定防灾减灾预案。

第九章劳动保护

第四十一条煤炭生产企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建立和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落实煤矿井下艰苦岗位津贴制度,逐步提高煤矿职工收入水平。

第四十二条加强劳动用工和定员管理,推广井下四班六小时工作制。推进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改善井下作业环境。为井下工人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

第四十三条鼓励煤炭生产企业加大安全和尘肺病等职业病防治投入。发展和推广职业病防治、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病危害控制体系。

第十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四条完善有利于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和煤炭资源利用率、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税费政策,完善资源勘查、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对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四十五条煤炭资源开发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国家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详查,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有计划地将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给企业,形成煤炭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重点支持国家确定的重点成矿区(带)内煤炭资源勘查。

第四十六条支持煤炭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煤矿企业可以从煤炭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煤炭生产完全成本化改革,严格煤矿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按照企业所有、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政府监督的原则,煤矿企业应按规定提取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矿区环境治理。

第四十七条实施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国家煤矿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完善对口单招和订单式培养。规范煤矿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鼓励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培训。

第四十八条支持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加快企业主辅分离。支持煤矿企业提取煤矿转产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

第四十九条对不符合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矿业权登记和土地使用手续,环保部门不予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发放排污许可证,水利部门不予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文件,工商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金融机构不予提供贷款和其他形式的授信支持,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核准手续。

第五十条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煤炭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和完善煤炭市场供求、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行业动态和提出政策建议,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