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5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说课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体系;构建
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牢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断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充实自己。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随后的工作时间确是长久的。这需要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工作打下基础。
一、问题分析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技能训练几乎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其比课堂教学难度更高一些,加上大班教W增加了学生人数,导致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体育动作和要领,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课程形式化,学生并没有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掌握到重要的体育要领。同时,随着体育院校的教育改革,其在理论课程上面也增加了一定的比例,将传统以技术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到转变,这对体育教育专业是一次重要的意义。但在这个学生过程中,有些学校安排的理论课程过多,并没有系统性的建设课程体系,甚至出现重复开课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创新能力。
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实践环节
体育教育专业要加强实践效率,最好能够拥有完善的实践训练基地,给予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空间和场地,并能利于教学氛围的良好构建。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听课训练和相关比赛,教师需要将说课的相关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并让学生独立进行说课教案的编写。教师需要对学生遇到的疑问及时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说课教案的质量。另外,体育教育专业可以和校内的社团组织进行相互合作,并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展开训练,第一是社团体育竞赛;第二是社团体育展示;第三是社团体育宣传;第四是社团体育研究等活动,以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第一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是体育联谊活动;第三是体育科技咨询;第四是全面健身服务活动等,通过测试体制和体育健身等,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并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技能训练方法的创新
目前,微格教学已经被应用到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对重点的视频内容进行观看,学生需要在观看过程中掌握到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对该阶段的教学要求和目的有所了解。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的掌握到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培训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将教学技能分为几个单独的技能进行逐步培训,并在教案编写中融入这些教学内容。在对教学方案进行编写时,必须要真实的反映出训练的步骤,以及学生的教学反应及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和智能设备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并仔细分析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教学漏洞,以及时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演示教学法的应用
体育专业与其他普通专业的区别在于,其仅仅依靠理论是不能让学生掌握到教学内容的,示范教学法是该专业的教学重要手段,其能让学生准确、快速的掌握体育要领和自己的体育教育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轮流安排班上的学生担任临时教师的任务,带领其他同学进行队伍的操练和口令训练,并给大家进行体育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简单的示范,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在这个临时阶段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评价自己的表现,比如讲解的内容是否突出重点,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其次,其他同学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将这位“临时教师”的优势找出来,并去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教师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应当先给予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然后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实际体验到教师角色,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学技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训练,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进入教学一线的机会,并积极展开体育课观摩和体育教育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对体育教学有足够的认识,并在培养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体育教学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凤,罗家顺,杜建林等.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8):37-38.
[2]田广.体育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以陇南师专体育教育专业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1):82-86.
论文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和学校体育工作,该体系包括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经验总结,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方针.文章从体系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教材从1983年问世至今,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个版本的教材,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编写过于突出“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二是缺乏系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章节目标不匹配;五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和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于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的匾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较好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并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该课程知识体系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双方共同互动努力,强化学生专业和课程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和学校体育改革成功经验,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对体系中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进行简要描述,旨在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1.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1.1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m被翻译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种的内容或技移至上行;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学校体育环境;教师列举学校体育现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1.1.2教学规律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有一定的规律体系:它有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和局部规律组成.教学论中的根本规律和基本规律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样,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根本规律体现在“三个符合度”上,即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本身和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
基本规律体现在“四要素”调控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手段四个主要因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传播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诱导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内容是教学的原材料,学校体育学内容框架结构要依据学校体育工作现象和规律来构架,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它;手段是教学的载体,各种教学手段间有其必然联系,学校体育学教学只有将讲解、提问、讨论、多媒体展示、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组织活动等多种手段结合运用,才能具体体现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教学价值.
1.1.3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总是先认识事物的外延,然后在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才能确定其内涵.由此笔者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以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指导思想,结合7个版本教材内容框架体系和6个省级《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经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和逻辑分析后,将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达成的目标和要求对应概括为表1.
1.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规律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以及相应章节教学目标和任务,树立“三来”教学理念.“三来,指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个胜是修来的;创设‘三境,教学环境.“三境,,是指学习场景、学习气氛和学习情绪;策划“三途径”实践思路即课堂中实践、课夕限内实践、校外实践fr21.依据以上整体设想,笔者将实践内容架构设置为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实施方针(见表2).
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控制的简要描述
2.1实践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目标为:1)学生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会设计一份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课教案和PPT理论课讲稿;3)会“说课”和评价一堂体育课;4)能上好一堂体育课;5)会制订各种课外体育计划,能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6)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检查评估内容体系和程序;7)能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设计.
2.2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分三种模式:
2.2.1课堂实践模式
以课堂为阵地,主要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强调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习题训练和案例分析.习题训练通常按章节进行(作业),重在巩固各知识点;案例教学则是先由老师以一定的知识点为背景提出案例交由学生讨论.该模式优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能学以致用,并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2课外校内实践模式
以所在学校为实践基地,主要在一个单元或该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形式有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学生观课、评课、顶岗上课;到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在学校院(系)组建运动队并指导训练,编写竞赛规程,承担竞赛裁判工作.这种实践模式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学校体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能为学生日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搭建操作平台.
2.2.3校外实践模式
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主要实践形式有:社会调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体育服务等.这种实践模式让学生真正处于真实的职业气氛之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了课程实践内容体系,为了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效度标准.
2.3.1课堂实践内容标准
1)阅读教材、查资料描述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写出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2)根据某阶段学生年龄、性别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写出教师指导方式、负荷控制与学习评价方式;3)每位学生设计一份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训练阶段(周)计划、年度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设计检查评价方案;4)指出该课程研究热点和盲区,引导学生毕业设计.
2.3.2课外校内实践内容标准
1)每个学生设计一份实践课教案,然后安排在公体顶岗见习,原任课教师在教案上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交);2)实习前,学生被分成若干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练口令、术语、队列、队形的组织、指挥、调动与变换以及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指导教师给予书面评价;3)能“说课”,观看教师或同伴上课写一份评课报告;每人制作一份20分钟理论课课件((PPT),并能熟练操作和讲授;4)每人必须交一份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记录表和评价表;5)每人必须交一份院(系)代表队训练指导表;6)每人必须交一份承担学校体育竞赛工作记录表(上述所交表格须有各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2.3.3校外实践内容标准
1)每人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关于师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报告;2)组织学生观摩附属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或竞赛,并写2000字左右的观后感;3)独立教学,协助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搜集校方反馈信息;4)每人交一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调查报告或实习后感(3000字左右).
3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真正体现该课程的本质功能和特点,才能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二、具体目标 1、七、八、九年级巩固率为99%。 3、教师继续教育、各类培训合格率100%。 4、体育达标率为100%,特长生参赛获奖居 区前列,上机率为100%。 5、教师全期全勤率95%。 6、图书、器材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96 8、各年级全面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四项保优目标”100 %。 7、教学事故发生为零。一控”目标和继续升学目标。
三、教学工作重点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的常规管理,建立对教师的科学评价机制,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2、以教学基本理念为指导,以“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认真开展好课堂大比武活动,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4、推行和探索“一主多辅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讲堂为学堂,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现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人人即当学生又当老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又是生成知识和问题的开发者,教室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 5、加强教研、校本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主动性和职能作用,教研组长要理清教研组的工作思路,并将集体备课、献课、看课、议课、教学叙事等多项活动的开展与研究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 6、强化体卫艺教育。开展学生每天锻练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班班天天有歌声”为主题的体艺活动。 7、深入开展和推进成功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创建成功和谐的班集体。 8、规范教学精细化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做好教务工作,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9、大力抓好防流控辍工作,巩固普九成果。
四、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关于教师行为规范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保障良好教学秩序的关键,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规范教师的行为。 1、教师要认真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按要求履行请假手续。 2、教师要服从学校安排,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保质保量的按照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3、教师要衣着打扮得体,符合教师身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给学生做好表率。 4、教师要有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主动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监督,要坚决执行学校已经形成的各项决议。 5、教师要按课表上课,教师个人不得擅自停课、调课和代课,对已排定的课表一般不再更改。教师因病、事不能上课,要提前请假,由教务处负责安排调课,调课通知单要通知到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 6、教师上课要讲普通话,要写规范字,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不得讽刺、挖苦学生,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7、各年级的教师要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科任教师之间应团结合作,力争超额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目标。 (二)、关于集体备课 1、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组织集体备课,组员要积极配合组长的工作,认真完成组长布置的任务。 2、集体备课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组织和安排,每个组员都对搞好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要全心研究和投入。
3、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开学前一周,备课组长要召开备课组会做好学期备课组计划。②确定每章节详细的教学方案,教学重点、难点和教法。③每周至少组织一次集体备课,由中心发言人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安排,教学重点、难点和教法,要重点研究教法、学法和课堂练习的选配。④学生的预习提纲可以先印发给学生,或者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学生课堂上学习资源课前教师应准备。⑤备课组长应将组内教师集备安排分工明确。(预习提纲、各单元、检测等)集体备课电子的教案应提前一周完成给组内教师,每周利用周一第五节课由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对备课组个体备课的发言进行整理,中心发言人依据课标要求、重难点、教法、学法进行教材分析,对预习进行设计,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看课教师的活动、反馈活动等进行活动设计,对看课教师的议课内容精选记载,在此基础上各教师再二次备课。 4、教研组长要精心安排和组织每周一次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年级挂点领导和备课组长要组织好每周一下午第一节课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好校本教学研究。 5、备课组要坚持自主命题,包括练习、测试、考试题等,禁止直接照搬课外套题,要充分体现出备课组及每名教师自己的思想和水平,提高练习、考试的针对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6、各备课组要充分发挥组内每一名教师的智慧,特别是那些有一定经验和教学建树教师的作用,在组内营造积极上进、团结协作、认真研究的良好风气,促进整个备课组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7、为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管理和监控,各备课组长每月应将集体备课的电子教案存入教导处电脑内,教务处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教案质量进行要进行检查和审核、不合乎要求、质量不过关要重备。 (三)关于课堂教学 要树立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主渠道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途径是加强课堂规范化管理,明确和落实课堂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为目标,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和改革。
1、集体备课的教案资源同科教师可共享,但每位教师要根据班情、学情调整、修改集体备课教案。集体备课的教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从全班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禁止照抄照搬集体备课的教案或网上下载别人的教案不加修改,备课组长每周要对同科教师的教案要检查一次,教师没有教案或质量不合格不得上课。 2、课堂教学应体现“一主多辅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同备课组的教师,从课前集体备课、课堂看课教师参与辅导、课后议课,都要体现同备课组教师协同教学,合作施教。主讲教师集体备课、授课、议课中都要体现主导地位,看课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对学生参与学习进行指导、帮助、督促学生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看课教师的发现、调研、辅导功能。在主讲教师、看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和交流下,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生互动、组组互动、人人参与、小组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3、教师要提前到达教室候课,做好教学准备,教师上课不得迟到,不得提前下课,上课应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要有激情,以教师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前应将手机关闭,上课期间教师不得接听手机。 4、上课铃响后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的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各位老师要重视课堂礼仪,上课要起立问好,要保证学生能够安静下来,投入到学习中来。 5、教师要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活动不少于25分钟,教师在一节课上讲解不超过20分钟,要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指导作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乐学、会学为目标组织学习,调动学生“三全”参与(全员、全程、全身心),禁止满堂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 6、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过程评价和多次教学驱动,确保学生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展示课上尽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即使不会做讲的学生,先由组内的同学帮助他弄懂后,再上黑板做讲。 8、为了避免学生课堂上抄袭除小组长监督记载,教师更应加强课堂的巡视与指导.检查学生学习任务的进展情况.每周一学生一到校后学习委员将学生作业即时收上来.9、学生自由回答应与指答相结合。根据问题的难易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有利于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打掉部分学生学习的偷懒和依赖。 10、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解的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又合作交流。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组讨论有机结合并安排恰当。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实不懂的问题再与小组的成员商讨。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后再在全班交流。学生能通过自学弄懂的问题,教师可以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都难以弄清,学生展示还未讲到和讲清的,教师再强调、补充并作适当的知识拓展。学生展示不是对答案,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把各种不同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样展示即可以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又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答案,生成更多的学习资源,开放学生的思维,达到资源共亨的目的。 11、教师每天对学生的预习笔记要进行抽查,每周对学生的预习本进行批阅,并根据学生本周学习情况及预习本完成情况附上亲情批语,错题本中要把在课堂反馈中的错题,阅测中的错题抄写在错题档案本上,并将做错的题及时更正,分析做错的原因,对学生的错题本上反映的问题要重点评讲。每周一测备课组长要做好分工安排,周测题主要来源于本周学生在学习中未过关的问题,重点及难点内容以及知识延伸与拓展题,让学生过好每周关,落实每周清,把学生难以突破和易错题化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渠道开展师生情感交叠,利用亲情批语,让学生在作业中快乐起来,教师每周对学生作业的亲情批语不少于周作业量的二分之一。 (四)关于课外活动 1.提倡教研组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小组,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提高我校的学科竞赛水平。 2.课外活动小组要有活动计划,有活动内容,有固定时间,有活动地点,有活动记录,有活动总结和活动效果。 3.课外活动小组计划要在教务处备案,教务处要加强对课外小组活动的检查和指导。 4.认真开展和落实“阳光一小时”活动。在开展每天“阳光一小时”活动期间,体育教师制定在校每日一小时的活动方案,各班有一小时活动安排及落实办法,“两操活动”落实有评分有记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措施,学生体育健康标准档案齐全、规范。 (五)关于看课、议课 1、教师之间要互相看课、并及时议课,每位教师每周看课不少于3节,每学期看课不少于40节,看课教师要参与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帮助授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领导干部要做到“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推门听课。校长、教导主任听课不少于50节。 3、要认真落实好看课后的议课活动,关注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关于教学档案管理 1、教务处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业务档案,要根据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使档案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教研组长要认真填写教师公开课评议记录,说—授—评活动记录,教师要认真填写教师常规汇编,教研组长要配合教务处,搞好各种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共同做好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 3、教务处收集的教学档案资料有:教学计划、培优补差计划、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自培计划,教学总结、教研组计划,教研组总结、教师公开课教案、说课材料、评课记录、备课组议课记载,教学叙事、期中期末质量分析、教师的获奖情况、学生竞赛获奖情况、教师业务档案等。 (七)关于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示范意识和效率意识。要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厉行节约,为教育教学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逐步整理、修改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规范教学,提高效率。 2、坚持学情调研反馈制度,通过课堂反馈本、家长—学生—教师联系本、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情况,反馈情况做到及时落实。 3、要认真执行区教委中教科关于学籍管理工作的意见,依据学校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借读、转学、病休和复学的学生要严格审批程序,对借读、转学的学生要经校长审批,教导处登记,才能接收,任何人不得善自做主,以个人的行为接受外校学生,要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档案建设。 (八)关于学生评价 根据平时各学习小组课堂参与学习的表现及期中、期末考试小组各科的平均成绩,每班评出两个优秀学习小组,在优秀小组中评出共评出6名优秀学员,3名进步最大的学生。形成课堂上我参与、我
合作、我成功、我快乐的学习氛围,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五、教学工作安排: 二月份: 1、 组织学生报名注册及学生寒假作业的检查、评比、反馈。 2、 编制课程表和教师任课一览表。 3、 编写《教学常规汇编》。 4、 科任教师、教研组、科研组,分别制定本学期各项工作计划。 5、 开学典礼,收心教育,安全教育。 6、 摸清学生入学情况,搞好家访工作。 7、 功能室检查上报添置物品。 8、 开学初提前备课教学常规的抽查及毕业年级寒假补课备课、作业的检查。 9、各科任教师拟定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自培计划,备课组长和科任教师一道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11、教研组长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及教研组建设的设想。
三月份: 1、各教研组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2、教学常规月查。 3、组织各年级月考及质量分析。 4、初三年级做好中考体育报名及测试工作的准备。 5、组织学科知识竞赛, 四月份: 1、 初三年级年级制定复习备考计划,研究考试说明,迎接四月调考。 2、开展赛课活动。 3、组织期中考试,进行质量分析。 4、月常规检查。 五月份: 1、初三年级抓好中考复习、科学测试、中考报名。 2、开展实践“一主多辅,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小结。 3、月考、月常规检。 六月份: 1、 初三年级中考备考。 2、七、八年级结束新课转入复习。 3、各教研组说—授—评活动材料的整理。 4、月考、月常规检查。 七月份 1、七、八年级复习备考。 2、组织期末考试。 3、质量分析。 4、教研组交流、总结本学期教研工作及教科研成果。 5、期未常规工作检查、评选与专题小结。
一、克服三种心理,树立课程意识
1.克服高不可攀心理,树立课程主体意识
新课程实施之初,由于原有的教育价值观“唯分数论”仍有着较大的惯性,而教师的专业能力离新课程的要求差距又较大,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望而生畏,认为新课程高不可攀,担心自己教不了而不愿承担新课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树立课程主体意识,较好地克服了教师中间的高不可攀心理。
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树立自身是课程实施主体的意识,引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用自己的眼光审视预设课程,创造性地构建合理的课程,在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等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要在理解课程目标、预设教育情境、熟知学生学力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尊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课程设计。
另一方面,我们引导教师树立学生是课程主体的意识,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及学习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与工具,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课程主体意识,师生便成为实施新课程最具活力的教学要素,课程改革得以稳步实施。
2.克服盲目跟风心理,树立课程生成意识
毋庸讳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开始时存在着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比如,朗读教学时“喜欢哪段就读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大为盛行,结果学生或各抓一段,局部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肢解课文,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不是整篇课文这座精美的“大厦”;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提出,许多教师曾一度把合作学习当作了万能钥匙,合作学习充斥各类课堂,致使许多课堂上不管有没有必要,不管效果如何,动不动就小组讨论、扎堆合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树立课程生成意识,较好地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的盲目跟风心理。
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要有自主意识,要有理性的思考,既不盲目跟风,又不故步自封,而是以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和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丢掉花架子,练好真功夫,努力追求既有创新思想又有实实在在的教学境界,使课程改革朝着真实、有效的轨道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树立课程是动态生成的意识。课程本身不是静止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也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由师生共同构建。
课程生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的方向转变。我们的教师会为实现课程的价值而不断地调整课程目标使之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与学生一起创造、生成课程,并会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会自觉反思教学行为,会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进行价值判断和意义估量,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一种理性、科学的调整状态。
树立了课程生成意识,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大为增强,课程改革才会得以顺利推进。
3.克服疲软倦怠心理,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教师逐步适应了新课程,但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产生一些被动应付行为,这无疑会给课程改革带来消极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克服了疲软倦怠心理。
一方面,我们树立了教师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树立了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意识。从学生发展意义上讲,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都应成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如,图书、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各种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平台。
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民主性与对话性的方向转变。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后,不再把教材视为权威,而看作是他们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或范例,在课程实施中既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
树立了课程资源意识,教师的眼界更为开阔,学生学习的天地也更为广阔,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课程改革得以健康发展。
二、强化三种措施,扎实推进课改
1.强化政策措施
我们坚持在政策上激励课改突出者。在学校的《津贴分配方案》中,我们坚持对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作为和有贡献者予以重点倾斜;在工作量核算时,我们对任教校本、综实、科学、体育等难点课程的工作量予以倾斜;在教职工年度考核评价方案中,我们把参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人员也给予了重点倾斜。同时,我们也为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研修组长、课题组长增加了单项分值;我们还把优秀校本研修小组和文明办公室建设的情况都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价,使个体的行为直接与所在研修组、办公室的集体利益紧密相连,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也规范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我们坚持正面激励,在评优评先时,向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倾斜。总之,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凡有利于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一切活动,我们都坚持给经费、给机会和给实惠。
2.强化制度措施
其一,集体备课制度。我们大力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倡导“功夫花在备课上,效益出在课堂上”。集体备课活动能使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但也要防止照搬照抄,忽视学情差异,造成效益不佳。我们的做法是:主备、合备、个案一条龙。
主备:学期初,备课组长将一学期的备课任务分解给组内每位教师,承担任务的教师即为该教学单元的主备教师,每次集体备课活动时先由主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主旨发言,包括课时划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作业练习设计等。
合备:在主备教师讲完后,其他教师对主备教师的设计进行合作研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之后,形成共性教案。
个案:每位教师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对集体教案进行增、删、改等个性处理,最后确定上课教案。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备课活动,不仅使教案的质量得到保证,而且在整个动中,青年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其二,创优课堂教学制度。只有教师具有了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真正实施好新课程。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创优课堂教学。
一是示范课引路。各级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及时组织教师研讨。学校已经形成制度,每年春季由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秋季由校级骨干教师上展示课。
二是研讨课提高。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示范课引路,要求教师人人在校本研修小组内上好专题研讨课,课后认真进行研讨,组内做好研讨纪录,教者写出教后反思。
三是评优课激励。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每年都组织了新课程教学比赛。另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市级乃至省级的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或录像课比赛。
如今,这“三课”已成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常规工作,组织骨干教师示范课,落实“师带徒”工程,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专业引领;让中青年教师参与优质课竞赛,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成长平台,促进他们不断发展进步;人人参与专题研讨课的上课、评课、议课,既优化了课堂教学,又做实了行动研究。
其三,校本研修制度。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研修活动,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了教师素质的群体优化。
一是强化教后反思。为了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上来,增强教案的实用性,我们允许教师从网上下载教案,但要求教师必须修改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装订成册。我们要求人人写教学后记,个个做教学反思,教学常规检查时,我们重点是看教者的复备,看批注,看后记。
二是专业引领不务虚。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多个方面,但我们把引领的重点落脚在课堂教学上,提出了“精心处理教材,营造民主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善于驾驭课堂”的四项要求,狠抓了“三个环节”:即课前备课要精。“精”就是要抓住关键点,要全程落实教学目标,全程关注学生;上课过程要活。“活”就是要体现生动活泼,体现教学互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后反思要深。“深”就是要及时掌握反馈信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反思,及时改进。
三是实行草根式主题研修。学校坚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和群体研究能力,除了已有四个省市级课题结题和正在研究的六个省市级课题外,我们大力提倡草根式研究,鼓励各研修小组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确立研修主题和研修重点,把精力用于研究那些有价值的、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让问题来自于教师,解决于教师,作用于教育教学。
四是跟进培养新教师。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共调进44位教师。为使这部分教师尽快适应新环境,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我们采取跟进培养措施:首先是召开新进教师会,详细介绍学校情况、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其了解感知校园文化,并对他们提出要求;其次是确立指导教师,实行一带一结对帮扶;然后是跟进课堂教学。听取每一位新进教师的常规课,现场进行评课,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多的是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不适应者,采取跟进式听课,进行专项研修,促进其确实有变化和提高。
3.强化评价措施
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始终坚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导下进行。成长记录袋由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美育素质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思想品德分学校和家庭两部分来考核,学校统一组织,班主任具体负责,一月一评,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美育素质评价,我们又整合了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维度的评价,从而使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生评与师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目标多维。在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中,我们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强调形成学习能力比考高分更重要,禁止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文化素质等级这种不负责任的简单评价方式,要求过程评价的比重不得低于50%。
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方案。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尊重、欣赏每一位教职工,对存在某些不足的教师也是善意提醒,有所期待。我们肯定教师的辛勤工作,在教学成绩上坚持不下达指标,不排名次,在教师年度考核的教学成绩的评分中,任教语数外的老师只要达到了年级均P值,就记满分。只任教考核考查科目的教师的教学成绩等级,则由学校“教师教学成绩等级评定小组”来综合评定。综合考评等级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决定,过程性评价材料来源于教导处、研修小组组织的常规检查评价和听课评价;终结性评价时要做两项工作:一是在学生中进行教师教学行为问卷调查,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原始资料和记载。二是在所任教的某一班级中随机抽取10~20名学生进行考核,最后根据两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等级。
我们注重过程管理,教师的教学常规等级则由平时的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学行为抽查记录决定,凡是检查教学常规有问题,教学行为不规范的,不得评为“优秀”,年度考核时也要在教学常规项扣分。
三是开展课程评价。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对课程进行评价是一项必须的工作。由于校本课程是循环往复实施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课程目标定位是否恰当,课堂中使用的资源是否体现了教育性,学生对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等,只有对这些问题及时做出评价,才能真正促进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的有效度。对课程的评价,我们一是通过课程实施前的课程审议工作,对课程做出评价;二是通过每学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三是在学期结束时,召开一次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议小组、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共同参加的研修会议,由课程的实施者对课程作出评价,谈优点,提建议,经审议后由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一起对课程方案进行修改。
三、落实三级课程,实现师生发展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三级课程。学校实行一张课表管理,要求全体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准挤课、占课、私自挪课。
二是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扎实开展新课程教学。为了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学校设有14个校本研修小组,每个学科都有专门的研修组织。各研修小组根据课程特点和本组实际,每学期均开展一系列学科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很好地推动了课程建设和实施。
三是致力“新三课”建设,打造学校特色课程。其一是建成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线并行”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二是念好了地方课教学“实”“新”“活”这三字经;其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规范有序,良性发展,目前正积极实施综实校本化研究。在这三课的建设中,我们尤其注意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了学科课程资源包,为后续课程的实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宝贵的资源。
2.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一是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凡是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学生竞赛活动,我们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在全国“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市县“科技节”、省市县校四级少儿书画征文作品比赛、省市黄鹤美育节、市“红领巾”文艺汇演、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以及每年的主题读书活动中,我们的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丰富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二是教师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到职业的幸福。进入课改以来,各种各样的专业活动丰富了教师的生活:参加省、市、县、校四级的教学竞赛和研讨活动,上各类研讨课、示范课以及送课下乡,参加论文、案例、教育叙事、“三教征文”评比,参加教师才艺展示和演讲比赛等。学习培训、听课、研讨、竞赛,让我们的教师生活充实而愉快,使老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
3.通过新课程研讨会,展示交流课改成果
作为县级实验小学,我们在课改上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多年来,我们在县级以上交流课程改革经验18次之多。其中,全面性课改经验在市县交流8次,校本课程实施经验在县级交流5次,综实课程实施经验在市县交流各1次,地方课实施经验在市级交流1次,语文、数学、美术课改经验分别在市级交流2次,语文、综实、校本等课程先后为市县提供研讨观摩现场。
八年的实践与探索,八年的耕耘与收获。正是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得力的措施,有效的研修保障了我校新课程的顺利推进,促进了师生成长、学校发展。从学生层面看,学生的能力增强了,素质提高了,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优良率达到了95%以上;从教师层面看,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均发生了变化,角色也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有20余名教师分别在省市县竞赛活动、研讨会和送课下乡活动中上竞赛课、研讨课、示范课;从学校层面看,教师群体的整体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出一种民主、和谐、创新、关爱、思考的课堂文化。学校也继续保持了“宜昌市名牌学校”的称号,被县教育局表彰为“先进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师训干训先进单位”,被市教育局表彰为“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漫漫课改路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在今后的课改路上,我们将借鉴已有的经验,学习其他兄弟学校的好做法,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将课改之路越走越宽,为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创建民族教育强县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