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训职业教育

培训职业教育

时间:2023-05-31 09:5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训职业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训职业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改变职业;改革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

收稿日期:2007―01―15

作者简介:黄媛(1969―),女,汉族,山东省郓城人,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览部馆员,大学本科。

各国在全球经济中面临的挑战要求人们更加关注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因为大多数人在有生之年可能要调换三至五次工作――而每次改变职业都需要新的知识。飞速发展的技术改革与全球化也对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着重大影响。学习已成为终生之举,最重要的技能也已变成学会如何学习,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是保证国家拥有经过培训的、合格的劳动力。

一、背景:定义

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指人们为准备从事有报酬的工作而接受的教育与培训,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在正规学校展开,并逐渐在后中等教育中的社会学院或工学院进行,也可以通过工作场所培训等非正规途径进行,许多技术与职业教育家赞成把普通文化课程与技术/工艺课程一体化,知识工人的教育与培训表明,这种一体化方式在21世纪将占主导地位,因为掌握技术概念需要在数学、自然科学和传播技能方面有坚实的基础,还要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说来,教育的目标是“在充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者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的目标则是“教会人们遵守规定程序,并按标准化方式完成任务”。在变化不定的职业世界里,这两种原本不同的观点正在趋同,这对于教育的未来、尤其是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未来,相当重要。

二、科技进步

阿尔文•托夫勒(1981年)认为,世界历史经过了三个时期――或称“浪潮”,第一浪潮是农业革命,大约从公元前8000年起到公元1700年止。后来,农业生产变成了家庭农场企业,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发展成“工业化农业”。托夫勒的第二浪潮是工业时代,从1700年到2000年,工业时代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分离(Tjaden,1995)。由于纳米技术的影响,有可能会在二、三十年间结束第二浪潮。托夫勒的第三浪潮开始于1950年代中期的美国,第三浪潮包括了向信息时代的转变。

刘易斯•芒福德曾描述过新技术革命,即通过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开创新工艺(Mumford,1970)。这场“革命”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太空竞争”期间把科学研究应用于军事(及其后的消费品生产)开发的种种首创。这改变了工作的性质,也改变了教育与培训的形式与功能,新技术革命的核心特征是,雇员在机械电子环境中工作,他们使用的精确度高、电力驱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地受复杂的高级计算机程序控制,这构成了工业生产过程与信息的合一。机械电子环境要求工人掌握通过交叉培训或一项以上“传统”专业培训才能学到的多种技能,如通过培训学会维修与保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部件和电力/电子部件。

三、变化着的工作场所

这些技术创新的全球传播影响到了职业,随之又影响了教育与培训,由于取消了组织等级制度中的几个管理层次――由多至8个减到少至3个层次,管理级别被削平,从而提高了工人的地位。改革后的工作场所鼓励雇员与管理层交流意见,参与决策,并解决问题,因此,这种类型的工人已经不再单纯服从指令,而变成了知识工人,公司则成了“学习组织”。

信息时代的产业是围绕着信息流动、而不是产品的流动来组织的,而且依靠知识工人为主要劳动力,而不是那些完成高度重复性的简单劳动的手工劳动者或服务人员。信息时代产业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知识工人的生产力,减少对服务人员的依赖程度,再设计运动其实就是要通过创造新工艺知识的过程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些组织的构成几乎没有上下层次,通过信息的自由流动来协调各项活动,被称为“公用控制管理”。

孟席斯曾写道,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与社会缘自于信息数字化,影响了范围广泛的一系列工作活动,“从资源的加工与制造到服务业与政府行政系统”,以及工作的重新安排与调整。她强调指出,“工作范围与相关知识是数字化技能(软件),可以挣脱地理局限的桎梏,通过信息与传播技术(ICTs),借助日益扩大的全球数字化传播网络,在任何其他地方重建或改建”。

四、信息时代的工人

未来的知识工人很可能成为高级员工,霍默―狄克逊把他们称为符号分析员,反之则是低级员工,被称为汉堡包,因为智能更高的技术总能设法达到技能等级的顶层,这种劳动力分化现象已经出现十多年了。

新经济中的工作职位增长,已成更加明显的两极分化之势:高技能、高工资的技术与专业工作往往是全日性的专职工作,福利待遇也好,而低技能、低工资的服务性工作则往往是非全日性的兼职工作,福利待遇也低。

五、“新”工作的性质

预言计算机会取代数以百万计的工人的早期观点还没有成为现实,迄今为止,与已经被计算机取代的工作相比,信息时代的技术所创造的工作机会可能要多得多,作为技术革新与生产及贸易全球化的结果,工作场所的改组与调整的确造成了伤害,尤其是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随着就业条件的改变,雇用工人的企业的性质也改变了。

由于新技术减少工时、增加经济产出,农业和制造业雇员人数减少了,生产率却提高了。技术革新减少了“传统”领域需要的工人的数量,而在需要先进的职业与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新兴信息与传播技术(ICT)部门,就业人数却增加了。

教育的性质同样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当懂得该如何学习,且在一生中不断学习,尤其是在正规教育期间和脱离正规教育之后,知识工人同样必须学会如何从一个团队转移到另一个团队;如何让自身融入团队;对团队该有何种期望;又该对团队做出哪些贡献,这才是完美的成人学生。此外,教师的作用职责应当从“传统的”说教式传输知识改变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六、几种可行的解决办法

为了获得14年(或更多)教育,以便加入信息时代的劳动大军,将学生留在学校里的各项举措显然都是必要的。经合组织指出,“自从70年代的石油危机首次引起人们关注青年失业问题以来,从初步教育到工作的转变已在经合组织各成员国中成为一项长期享有优先地位的政策”。此外,“从初步教育到工作的转变至为关键,可以为贯穿整个成年生活的学习与工作的不断进步、为改善青年人面对的劳动力市场的前景奠定基础”(经合组织,1998)。经合组织分析了“从初步教育到工作的转变”,认定这一转变是“一个关键阶段,可以为贯穿整个成年生活的学习与工作的不断进步奠定基础”。该组织指出,“虽然入学率的提高减少了辍学者的绝对人数,但那些过早离开学校、没有取得合格证书的人面临的问题依然很严重。”经合组织的结论是,“许多青年人不知道怎样利用各种现成的途径获取最大利益”(经合组织,1998)。

经合组织的研究方法借用了类型学,或者说“理想类型”,对两种职业与技术教育与培训体制进行了比较:“有些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相对开放,重视一般性就业能力,而不是特种职业资格证书”,“有些国家按职业划分劳动力市场,制度化的、‘全面的’职业教育已成为绝大多数青年向就业过渡的基本框架,编织严密的安全网可以保护不幸失败者”(经合组织,1998)。

降低过早辍学率的策略与一系列举措结合在一起:地方的后续行动与监督;个性化引导;强调教育的早期一体化,取得资格证书;有权选择符合个人需要的教育、培训和就业;统筹安排就业、地方教育与培训、福利和社会服务;采取鼓励处境不利的青年积极投身教育、培训或求职活动、不鼓励失业或怠惰的收入政策。由于教育的参与程度正在提高,15至19岁和20至24岁这两个群体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提高了高中与中学后教育的入学率,新千年需要的国际竞争力同样也是青年在面对信息时代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时应具备的能力,这其中包括:

第一,个人能力:能够有效地交流;宽容歧义;经证实的领导才能。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 劳务派遣;派遣类员工;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 C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2-0052-06

一、问题的提出

劳务派遣(Labor dispatch)是指劳务派遣机构根据用工单位的需求,招聘合适劳动力并派遣至用工单位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批外商投资机构进驻中国,因其无法直接雇用中方员工,只能通过中介机构间接聘用员工,从而催生了劳务派遣。近年来,劳务派遣的范围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一个基本途径。以上海市为例,2003 年劳务派遣工占上海各企业全部用工人数的28.3%,2006 年上升至33.8%,2007 年为38.3%,2008 年达到39.7%,截止 2010年,派遣类员工已经超过100万[1],并形成以外资(合资)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为补充,机关事业单位改制为增长点的劳务派遣市场格局。[2]

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中,派遣类员工处于相对被动地位,他们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不仅会导致潜在的劳动力浪费和可能的消极就业,而且不利于劳动力诚信流动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对此,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关于派遣类员工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的成因。贾燕等的调查显示,许多用工单位认为劳务派遣是“只用人不养人”且流动性大,因此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周期长的特点[3];王萍等运用李克特量表对杭州中小企业的劳务派遣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派遣类员工对“及时对派遣人员进行培训”等的满意度仅为3.67,最主要的原因是单位忽视甚至无视这项工作[4];夏学贤等指出,由于派遣类员工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使得用工单位有可能消极对待其岗位配置、教育培训和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导致派遣类员工难以形成正常的职业生涯,无法实现对职业稳定的期望;派遣机构将劳动力使用权让渡以后,又可能推脱对人力资源的再投资,而只侧重行政和事务性管理,由于派遣工作不稳定,派遣员工无法有计划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很难在派遣工作中得到充分的技能训练。[5]

第二,关于满足派遣类员工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主要途径。马昌定提出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对一些在高风险岗位从业的派遣类员工,要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业务操作规程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保证安全生产的技能,并开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6];万建忠指出,需要鼓励从事辅岗位工作的派遣类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鼓励这一群体参加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提升自身素质,建立员工不断成长的职业生涯机制[7];山东省人才服务中心总结了本省的一些做法,即对派遣人员进行有目标的培训和有计划的储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派遣类员工培训,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培训教育体系,建立政府、企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8];王木春认为,针对派遣类员工的培训必须关注员工工作技能与客户公司需求的匹配,同时应具有前瞻性,要在技能培训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专门针对员工交流、谈判、创意等“软能力”的培训课程等等,提升派遣类员工的综合能力。[9]

本文对于已有文献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拓展了派遣类员工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研究视角。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缺失是劳务派遣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三方力量不均衡博弈的结果,本文拟超越部门、行业的局限,从派遣类员工的需求角度出发,研究满足其职业发展预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路径;二是将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政策设计三者有机结合,强化对劳务派遣这一现实问题的学理分析,与调查结果共同作为政策建议的主要依据。因此,本文以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为切入点,以上海地区为实证调查范围,深入探讨派遣类员工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之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价值。除本部分外,本文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进行学理分析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进行研究设计,第四部分对实证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局限。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机构(用人单位)与派遣类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同时,派遣机构与被派遣单位(用工单位)签订协议或商业契约,其中,劳务派遣机构负责派遣类员工的薪酬发放、社保缴纳、劳动纠纷处理等管理工作。因此,劳务派遣的基本结构是由两个合同和三方当事人组成。三方当事人分别为用人单位、用工单位和派遣类员工,两个契约合同分别是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及用人单位与派遣类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三方当事人构成了劳务派遣的核心框架,派遣类员工与劳务派遣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劳动人事关系,用工单位与用人单位是租赁关系,派遣类员工与用工单位是工作服务关系。但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合理背后却隐含着博弈三方之间的权益失衡,由于派遣类员工的地位非常被动与脆弱,个人权益成为了被博弈的对象,其中,职业教育与培训权益普遍被忽略。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增强职工从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与培训法》和《就业促进法》的相关条款分别对职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周期、组织机制、经费额度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但用人单位不用工,用工单位不用人,使相关规定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据此,《上海市职业教育与培训条例》进一步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职工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按照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关键在于:派遣类员工是否属于用工单位的职工范畴?这主要由用工单位自主决定,多数用工单位通常忽略了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规划,并成为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诱因。

(一)派遣类员工的个体特征

派遣类员工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来源地及年龄。在当前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不同性别、年龄及来源地的员工均面临着专业技能的适应与提升问题,并且对于职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需求。范融(2011)主要介绍了80后、90后劳务派遣工(包括异地派遣工)对劳动关系、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的对等性的关注等问题,认为提升技能是这一年龄段派遣类员工需求变化的第三阶段。[10]尤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更加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适应异地工作环境,以及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由此,提出本文的假设:

假设1: 派遣类员工的性别、年龄、来源地等个体特征与其职业教育及培训需求呈相关关系。

(二)派遣类员工的学历特征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务派遣仅限于临时性、辅、替代性岗位。但事实上,吴如巧等的研究显示,劳务派遣已经开始向高学历人群延伸[11],这使劳务派遣问题更趋复杂。总体上来看,低学历、低技能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限,更加需要借助于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适应性。张贞启认为,派遣类员工的培训非常重要,并且在实际的培训安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一群体的年龄及文化程度等因素。[12]由此,提出本文的假设:

假设2: 派遣类员工的学历(技能)层次越低,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越强。

(三)派遣类员工的派遣年限

派遣类员工作为特殊的从业群体,不仅需要适应相对特殊的从业身份,而且需要不断熟悉和应对模糊的法律规定所隐含的潜在风险,加强就业保护。相对而言,被派遣时间较短的员工更需要加大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且更需要积累职业技能,使自己能在相对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中获得一定的稳定感。周玉成等分析了较长派遣年限的员工在业务方面的优势,认为派遣年限直接影响到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13]由此,提出本文的假设:

假设3:员工被派遣的年限越短,越需要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派遣类员工的单位性质

劳务派遣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产物,但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政策效应不同,派遣类员工在用工单位普遍面临着“差序格局”的困境。[14]倪宝贵等的研究显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构等在使用派遣类员工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工资与福利保障体系及专业、规范的人事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派遣类员工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和较好的就业预期[15],但体制外的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不仅难以保障用工的规范与安全,而且时常通过规避法律风险、逃避法律责任等,加大派遣类员工的工作风险和心理成本。由此,提出本文的假设:

假设4:党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而体制外的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更为强烈。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2011年3月至5月,在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编办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面向在沪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派遣类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调查对象的基本界定:一是中专(技校)以上学历,或者拥有至少一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二是与派遣机构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在沪实际工作超过半年(即为常住人口);三是60周岁以下。调查历时3个月,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实名制纸质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个案分析、重点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上海地区的派遣类员工及用工单位进行了大规模实证调查。其中,面向派遣类员工发放问卷803份,回收791份,剔除废卷及空白卷24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767份,有效回收率为95.52%。有效样本分布基本符合上海市派遣类员工的行业(部门)分布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变量选取与定义

在上述调查数据及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从派遣类员工的个体特征、学历(技能)层次、派遣年限、用工单位性质等维度着手,重点了解其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优化提供依据。根据变量在模型中发挥的作用差异,本项研究将纳入模型的变量分为“因变量”与“自变量”两大类别。如表1所示,“因变量”即“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该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取值“0”表示“没有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取值“1”表示“有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纳入模型的“自变量”包括下述四个维度:

1.个体特征维度

派遣类员工的“性别”为二分类变量,取值为“男”与“女”,以女性群体为参照组;“来源地”为二分类变量,取值为“上海本市员工”与“外省市来沪员工”,本研究以“上海本市员工”群体为参照组;“年龄”为定序变量,取值依次为“29岁及以下”、“30-39岁”及“40岁及以上”,以“40岁及以上”的员工群体为参照组。

2.学历(技能)维度

“学历(技能)”为定序变量,取值依次为“本科及以上”、“大专”及“中专/技校及以下”,以“中专/技校及以下”的员工群体为参照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以便获得该维度的总体考察结果。

3.连续派遣年限维度

“连续派遣年限”为定序变量,取值分别为“5年以下”与“5年及以上”,以派遣年限在“5年以下”的员工群体为参照组。

4.用工单位性质维度

“用工单位性质”为定类变量,取值分别为“党政机构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私营/外资企业”,以“私营/外资企业”的派遣类员工群体为参照组。

(二)交互分析

从767份有效样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覆盖面来看,61.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此类需求,另有38.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有相关需求。现根据研究假设,将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与其个体特征、学历(技能)、接受劳务派遣的年限、用工单位的性质分别进行交互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上述自变量对派遣类员工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影响程度。

个体特征与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从性别来看,如表3所示,36.4%的女性派遣工有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略低于男性派遣工的有效需求比例(39.2%),但差别不大。

从来源地来看,在沪各单位的派遣类员工中,上海本市员工与外省市来沪员工的比例为三比一,由表4可见,上海本市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为33.1%,而外省市来沪员工的相关需求为42.6%,明显高于前者,反映出异地派遣类员工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更强的需求与期望。

从年龄来看,如表5所示,29岁以下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比例为44.2%,40岁以上员工的需求比例为35.9%,而30—39岁年龄段的这一需求仅为25.7%。显然,80后一代最期望得到相关教育与培训,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学历(技能)层次与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由于我国普遍存在滥用劳务派遣现象,大量劳务派遣岗位并不属于《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临时性、辅、替代性职位范畴,从而使派遣类员工的学历(技能)层次呈现多样化趋势。如表6所示,中专/技校水平(技能)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比例最高,达到47.2%,大专学历者的这一比例为34.1%,本科以上学历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最低,仅为23.5%,三类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存在明显递减趋势。

连续派遣年限与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通常而言,连续接受派遣时间越长,业务越熟悉,对劳务派遣流程及风险的了解越多。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连续接受派遣不足5年者的教育培训需求比例为43.3%,而连续接受派遣5年以上者的比例仅为23.9%。

用工单位性质与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在调查过程中,按照单位性质,将用工单位分为党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外资企业三类。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私营/外资企业中派遣类员工的职、教育与培训需求最高,达到42.3%,党政事业单位派遣类员工的比例为37.2%,而国有企业派遣类员工的需求比例为36.8%。显然,在不同性质的用工单位中,派遣类员工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从表9可见,第一,派遣类员工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来源地与年龄三项指标,从性别差异来看,Pr=0.336>0.1,男性与女性之间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方面没有显著差别;从来源地来看,Pr=0.231>0.1,上海本市员工与外省市来沪员工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方面没有显著差别;从年龄段来看,相对于“40岁及以上”群体,“30-39岁”群体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方面与之无显著差别(Pr=0.234>0.1),“29岁及以下”群体则与之有显著差别(Pr=0.006

第二,从派遣类员工的学历(技能)层次来看,“大专”学历派遣类员工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方面与“中专/技校”派遣类员工有显著差别,Pr=0.00

第三,从连续接受劳务派遣的年限来看,“5年及以上”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与“5年以下”群体存在显著差别,Pr=0.044

第四,从用工单位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派遣类员工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需求与“私营/外资企业”群体存在显著差别,Pr=0.0920.1。假设4得到局部性验证。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

劳务派遣起源于西方,但中国的劳务派遣是经济体制转轨阶段逐步分离用人权与用工权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这就意味着相关的政策设计不能单纯从劳动管理的角度着手,而必须充分考虑到用人与管人两者分离背景下规避风险、逃避责任的可能性。就职业教育与培训而言,由于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相互推卸责任,使处于被动地位、面临就业压力的派遣类员工无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在防范上述问题、为派遣类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基本内容,也是市场化条件下所有适龄劳动力的基本权益,相关政策法规不能沿袭部门、行业立法的传统,而必须从劳动力权力主体的平等地位与实际需求出发,使所有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权益能够得到法律和制度保障。

第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地方人力资源市场吸引力的主要手段,相关执法部门和地方政府必须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在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劳务派遣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职业教育与培训是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员工、包括派遣类员工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职业教育法》等上位法均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但很多单位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相关规定,这就要求有关管理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协助派遣类员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这一群体在三方博弈中的显著弱势地位。

简言之,基于用人权与用工权分离的劳务派遣政策所衍生的二元现象将成为我国就业形态多元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仍面临着诸多制约,需要在适度限制劳务派遣规模、规范派遣流程的同时,规定和落实用人单位、用工单位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责任分工,力求满足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本文的研究局限在于:(1)由于劳务派遣形式多样,在一些地方存在逆向派遣甚至非法派遣现象,加之少数用工单位不愿意配合调查,样本采集只能面向具有合法身份的派遣类员工,无法涵盖不规范用工甚至非法用工现象;(2)本文仅以派遣类员工超过100万的上海市作为实证调查地点,某些统计结果难免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还会遇到一些不同情况。总之,鉴于取样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样本总量的不足,只能从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需要进一步克服调查本身的某些局限性,以期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派遣类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肖堃涛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讲话[N].东方早报,2011-01-18.

Xiao Kuntao, Vice-Chairman of Shanghai Trade Union Council, Speech on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Shanghiai's CPPCC, 2011-01-18.

[2] 胡华强. 培育发展劳务派遣服务业[J].人力资源,2007(8).

Hu Huaqiang, Foster and Develop Service Trade of Dispatched Labors, Human Resources, 2007(8).

[3] 贾燕.关于劳务派遣用人形式的调研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Jia Yan, l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of Recruitment Means of Labors Dispatched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0(11).

[4] 王萍.中小企业劳务派遣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基于杭州地区的问卷调查[J]. 中国人才,2010(11).

Wang Ping,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s Dispatched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in HangzhouChina's Talent, 2010(11).

[5] 夏学贤. 劳务派遣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10(6).

Xia Xuexian,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Market of Dispatched Labors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10(6).

[6] 马昌定.劳务派遣中的风险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

Ma Changding, Study on the Risk in Labors' Dispatching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2007(10).

[7] 万建忠.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7).

Wan Jianzhong,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Dispatched Labors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China'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9(7).

[8] 山东省人才服务中心.山东劳务派遣业显现新态势[J].中国人才,2010(2).

Shandong Center of Talent Services. Trend of Shandong's Trade of Labors' Dispatch.China's Talent, 2010(2).

[9] 王木春.劳务派遣业提升服务水准的几个途径[J].中国人才,2010(6)

Wang Muchun, Several Ways to Upgrade the Trade of Labors' Dispatch.China's Talent, 2010(6).

[10] 范融.关于劳务派遣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J].工会理论研究,2011(6).

Fan Rong, Survey Report of Dispatched Labor Employment.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rade Unions, 2011(6).

[11] 吴如巧.劳务派遣与劳动者权益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2012(1).

Wu Ruqiao,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of Labors Dispatched.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2(1).

[12] 张贞启.劳务派遣工技能提升的培训与管理[J].中国煤炭工业,2011(12).

Zhang Zhenqi,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Dispatched Labors' Upgrading of Skills.China's Coal Industry, 2011(12).

[13] 周玉成.建立劳务派遣工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的机制[J].中国工运,2011(8).

Zhou Yucheng, Transition Mechanism of Dispatched Labors to Indenture Employment.China's Workers Movement, 2011(8).

[14] 李玲.身份"差序格局"对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作投入影响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

Li Ling, Effect of Identity of Orderly -diversity Pattern to Dispatched Labors.Journal of Hubei Economics College, 2012(1).

第4篇

【关键词】加强煤矿职业教育培训

煤矿事故发生率正逐年降低,实践证明,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不仅受企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影响,还会取决于煤矿企业整体人员素质水平。因此,提高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强度,提升煤矿企业职业教育水平,能有效的提高我国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性,降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成本,巩固好我国煤矿行业的稳定发展。

一、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

(一)上岗培训

上岗培训是煤矿企业每个新员工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榱税镏新员工尽早的适应公司岗位,全面的认识公司岗位职责。新人上岗培训效果能直接影响到后期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1.新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

煤矿工作是一个高危险的工种,有些岗位职工的安全操作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煤矿挖掘工作的安全管理。因此,为了打好企业安全管理意识,企业应该从新员工的上岗培训开始,将安全法律、法规和案例融入到新员工的岗位培训当中,反反复复的强调和重复安全管理在煤矿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大量违规案例和大量安全事故的宣讲来促使新员工建立深刻的安全生产意识。

2.新员工的操作技能培训

在煤矿工作中,员工的操作水平决定了煤矿的安全生产效果。为了改变新运功文化素质低、安全常识少、自我保护能力低的现状,煤矿企业培训者应该在培训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案例与分析向适应、情境教学和提问讨论联合一起的教学方式,积极的调动新员工的学习兴趣,提高新员工的操作技能培训水平。

3.新员工的实践能力培训

新员工在上岗之前都不具备实践操作经验,其对煤矿工作岗位的只具备基本的技能掌握和安全认识,井下作业的操作能力较低,井下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也较低。因此,通过新员工上岗前的实践培训来提高新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在职培训

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煤矿企业安全资格证复训、外出脱产培训、特种岗位职业培训和复训、安全生产管理培训以及企业岗位技能加强培训、通风安全管理培训等。

二、对提高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水平的建议

(一)注重培训效果,树立知识就是财富的培训理念

目前我国职业培训主要以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衡量培训效果。因此,很多培训师会过于注重培训成绩分数而忽略员工的整体培训效果考核。有的时候,培训知识分数成绩并不就代表了该培训的效果好,还应该要加强对职供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考核强度,促使员工通过培训学习将纸上操作理论转化为现实操作能力。各煤矿企业培训管理者还应该在培训当中向员工灌输知识就是财富的学习理念,激励员工在公司规定的培训课程中学习外,还要通过自学等方式额外拓宽自己的知识路径,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用人单位的煤矿企业也应该从薪酬福利规定上激励员工自身进行不断的学习,对学习成绩突出、工作贡献较大的员工给予奖励,让员工认识到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二)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培训师是既当生产者又当验收者,大部分的培训师在培训工作结束后,为了突显自己培训效果的优异性,会采取比较容易的考核方式,或者是出一些比较容易的常识问题,给考生回答和考试。这样,参与培训的考生就能轻易的拿到高分成绩,认为自己的培训效果非常好。但实际上培训的效果并不能满足煤矿企业的生产需求。也收不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因此,革新目前的培训考核方式,让企业单位的管理者作为考核验收者围绕培训师的培训大纲和主要内容来拟取培训考试题目和采取实践操作的考核方式。如此才能体现出培训的真实效果,保证培训师的培训工作效益。

(三)明确职业培训要求,推行有偿培训

目前许多培训管理师和受训员工认为培训是花企业的钱,所以培训效果如何不关自己的事。所以,施教方和受训方对培训工作不重视,对培训课程也只是走走流程而已。因此,企业应该采取有偿培训的方式,收取员工一定的培训费用,以培训效果作为培训师的薪酬依据,从经济学上提高培训双方的重视程度。另外,针对企业培训师的培训效益的提高,可以从培训大纲、内容、培训课题、备课工作方面对培训师的培训工作进行综合考核,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该项要求,则直接对培训管理师采取一定的经济处罚措施,以此来鼓励培训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也具有局限性,对职工的安全意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仍需要提高。为了提高我国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水平,笔者建议煤矿企业培训师英应该树立知识就是财富的培训理念,不断改革职业培训的考核方式,积极推行有偿培训的管理方式,注重企业培训效果。通过培训使煤矿职工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观念、培训学习理念,弥补我国煤矿队伍知识水平低的缺陷,夯实煤矿安全生产生命保障线。

【参考文献】

[1]刘岭. 关于加强煤矿职工安全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职工教育,2012,14:93+95.

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联系与区别;全面发展

一、现状:高职院校办成了就业培训站

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双重影响下,一些高职院校提出办学目标是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社会评价方面,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创建诸如“专业+技能+计算机(或外语)”、“学历+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工厂(企业)”、“课堂+实训+技术文化”等培养模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毕业前至少拿到一项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在这些培养模式的指挥棒下,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就看是否与考证相衔接,与各类考证无关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就理所当然受到冲击。据笔者在广东部分高职院校调查的情况来看,像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就可开可不开,即使开了,也是大大压缩课时,其他的通识教育课或才艺课就更别奢望了。一些高职院校索性把学制学时压缩了,学生最后一年就被推荐或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再也不用对学生进行跟踪教学,学生基本与学校脱离关系。部分高职院校一直没有开设过选修课,甚至一年也不举办一场讲座或一次论坛。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考证教育、岗前培训和就业培训,学校一切工作围绕考证和学生就业展开。在人才培养上,只要学生能就业甚至于“被就业”就算完成;体现在教师身上,课堂教学成了考证教学;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根据考证是否容易,是否容易毕业和就业。高职教育完完全全成了岗前培训,与社会上热门一时的电脑、会计、外语、文秘、电工等培训班毫无两样,高职院校彻底办成了就业培训站。

二、思索: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辨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本质不是职业训练,也不是职业培训。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国家对高职这一定位可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其核心是教育而不是培训。高职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有共性特征。高职教育包含和包容了职业培训,开展职业培训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但高职教育并不等于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只是高职教育中很少的一部分,职业培训不能代表高职教育。在当前高职教育普遍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下,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本质差异表现在:高职教育实施的机构是高等职业院校,属于国民教育系列,职业培训则是一般的社会机构也可以实施,甚至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开展职业培训;高职教育实施目标是使个体通过学习有能力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培训的目标主要是被动适应工作岗位;高职教育目标的重心是关注学生系统思维的训练,学生必须学习过程中实现技能、知识与价值观的系统整合,职业培训教育目标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就是生产短期的技术熟练工;高职教育实施环境要求具备学习功能,强调实训实习基地集真实、仿真与虚拟为一体的生产与教育元素的整合,职业培训只注重环境的真实性;高职教育师资要有综合教学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职业培训师资只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实施平台的基础是完备的教学管理系统,职业培训则常采用简单的项目管理方式。因此,高职教育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不可能等同于职业培训,将高职教育视为职业培训是模糊了教育与培训的本质区别,是曲解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对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辨析,并非否定职业培训所承载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岗前培训、各种职业考证确实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人才,也为学生成功就业准备了条件。

三、方向:高职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终极意义上,教育的目标指向人本身。公民素养大体通过获取两大类基本知识而生成:一是解决物质世界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成“做事”的素养;二是解决精神世界领域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组织的知识,主要包括道德、价值观、信念、各种社会惯例和规则等方面知识,形成“做人”的素养。从企业用人的要求来看,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体包括六方面的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对行业的兴趣、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用人单位普遍看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企业认为高职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只要具备二者,高职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从而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人才。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1年底,首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论坛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高职院校要以育人为主旋律,要以文化内涵育人,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就是真正要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承担责任、文明知礼、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真正使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成为培养适应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全面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能力与素养恰恰都是通过完整系统的高职教育来养成。高职教育要提升内涵就要抛弃那种认为高职教育就是搞搞培训的观念和做法,高等职业院校更崇高的使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和专业渗透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从专科层次起步,进而发展到应用本科教育,应用硕士和博士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本领”,而且要有“教养”,不但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炼了师资培训方面好的做法,为建设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问题对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14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广西教育厅举办的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管理者清华大学高级研修班,受益匪浅。借此良机,笔者设计了《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师资培训方面好的做法,以期更好地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该次培训班的学员为广西各地从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者,共收回调查问卷36份。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如下:年龄方面,5.6%为30岁以下,41.7%为31—40岁,33.3%为41—50岁,19.4%为50岁以上;学历方面,58.3%为本科学历,41.7%为硕士及以上学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年限方面,52.7%不到5年,22.4%为5~10年,8.3%为10~20年,16.6%为20年以上;单位性质方面,19.4%为教育行政机构,22.3%为本科院校,27.8%为高职院校,16.6%为中职学校,13.9%为其他单位。

一、职业教育师资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职业教育师资现状,问卷第13题设计如下:您认为职业教育师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多选)A.学历偏低,B.文化课教师比例过高,C.多为双证型而非双师型教师,D.优秀的技能型教师过少,E.名师匮乏,F.缺乏现代信息技术,G.成就感低导致职业倦怠,H.其他。

从调查问卷结果看,广西职业教育师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次为:

1.缺少优秀的技能型教师

有31人选择了D项,占86.1%。在“H.其他”项中,被调查者专门补充了“企业经历过少,解决企业技术问题能力低下”等。尽管职教集团的成立打通了学校通向企业的通道,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措施还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缺少行业(专业)一线工作经验,导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2.名师匮乏

有21人选择了E项,占58.3%。以南宁市2013年教坛明星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为例,教坛明星24人中,中职教师只占1人(4.2%);学科带头人180人中,中职教师只占3人(1.7%);教学骨干2432人中,中职教师占82人(3.4%)。按南宁市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数基本达到1:1的现状,中职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

3.多为双证型而非双师型教师

有20人选择了C项,占55.6%。纯粹的双证型教师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与形象。教师个人没有注重技能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打折扣。

其余选项,文化课教师比例过高占36.1%,成就感低导致职业倦怠占36.1%,缺乏现代信息技术占30.5%,学历偏低占5.5%。

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前的培训能否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72.2%的人认为一般;关于“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72.2%的人认为一般。和师资薄弱相对应的是教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的意愿不足。那么,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呢?

问卷第14题设计如下:您认为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多选)A.培训经费不足,B.教师不重视培训,C.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D.培训方式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E.教师紧缺、培训时间少,F.师德培训不足,G.其他。

从调查问卷结果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依次为:

1.培训方式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有33人选择了此项,占91.7%。从问卷来看,目前采用最多的培训形式为专家讲座,其次是学校跟岗研修和实地考察。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有28人选择了此项,占77.8%。从问卷来看,大部分人认为培训方案应加强专业技能、企业培训。

3.教师紧缺,培训时间少

有20人选择了此项,占55.6%。根据南宁市教育局的《2014—2015学年度南宁市中小学校基本数据》,中职学校有34所,在校生9.21万人,专任教师1997人;兼任教师没有具体数字,但从了解情况看,约占专任教师的四分之一,师资严重短缺。而且教师寒暑假忙于招生工作,根本没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培训的机会,也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效果不甚理想。

其余选项,教师不重视培训占47.2%,师德培训不足占41.7%,培训经费不足占36.1%。

三、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及活动

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师资培训的效果,问卷第10题设计如下:您认为理想的培训模式是什么?(多选)A.学校独立培养,B.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C.企业实践培养,D.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培养,E.在线培训,F.其他。

从调查问卷结果看,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依次如下。

1.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有33人选择了此项,占91.7%。理想的校企互动共享模式中,由企业力所能及地提供实习基地,并参与学校教学方案的制定,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校发挥师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员工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2.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培养

有26人选择了此项,占72.2%。从调查中了解到,国家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培训团队,既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行业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科研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3.企业实践培养

有24人选择了此项,占66.7%。但目前教师企业实践的收效不大,由于受市场机制的影响,企业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帮助中职学校培养教师的义务,更不可能打乱生产经营秩序让教师到企业短期顶岗或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有些流于形式。

其余选项,在线培训占30.5%,学校独立培养占5.5%。

为了从被调查者的切身体会中提炼出师资培训的好的做法,问卷第15题设计如下:举例说明您参加过的或了解到的效果很好的职业教师培训活动。从调查问卷结果看,依次归纳如下。

一是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顶层设计的师资培训活动。此项活动得到被调查者的高度赞赏。到企业顶岗(跟班)学习培训、下企业锻炼、引企入校、全程参与企业技术项目都是被调查者认可的好活动,但也提到企业为了不影响效益,很难配合学校,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

二是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广西名师培养工程2014年度示范教学辐射活动,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玉林、崇左的11所中等职业学校组织了11场专家现场指导的示范教学研讨课。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努力搭建一流平台、创造一流条件、营造一流环境,吸引、聚集和培养一批中等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头羊效应”带动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

三是以职业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各类评选推动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例如,为推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2013年起,广西每年举办中职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参赛教师普遍认为专业技能有较大的提升。

四是以科研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南宁市高级技工学校机械系承担了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任务,模具专业已开发了《机械零件的测绘》《制作单工序冷冲模》《制作塑料注射模》等工学结合一体化校本教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开发水平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得到了同步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针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难题,教育部近5年出台了指导性较强的政策,例如,《关于“十二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1]17号)、《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3]12号),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系统培养与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这些年职教攻坚、内涵提升等系列活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作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者,我们要敢于正视目前仍不乐观的师资现状,勇挑改革创新重担,创新师资培训模式,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打造成专业技术强、师德高尚,既有专业理论,又有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娄自强,马小云,张慧.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5(4).

[2]李体仁,赫芬芬,刘正安.职教师资现状的调研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J].开源期刊,2014(6).

第7篇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的兴趣日益重视。本文认为受科技进步的影响,当今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呈现四大探索性发展趋向:无纸化、注重多媒体化、呈现自助式、融入网络教学。

关键词 :培训教材 开发 趋向

一、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呈现无纸化趋向

传统培训教材大多采用文字书面形式,既受撰稿写作、排版、印刷、发行等多环节制约,又受印张字数成本限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培训的需要。由于现代科技的普及推广,教材的形式已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教学中声、光、机、电的应用,使得单纯讲解面授法教学显得不合时宜。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今后教材的无纸化将是一个趋向,即使是书面文字也可以不再以纸张为载体。随着音像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的普及,仅发几张通知和简单的教学进程安排,就可以开班办学将成为很普遍的现象。无纸化教材之所以会流行起来,是因为它有传统教材所无法相比的优点。现代职业培训要求的是周期短、内容新、针对性强、方式灵活、个性强的培训形式,传统的一人一本书、排座听大课的模式无法适应。为满足组织成长的需求,促使新培训模式的研发成为必然的选择和结果。无纸化教材模式,则能很好地适应组织开展的各类培训。

二、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发注重多媒体化趋向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我们重视的是利用人的听觉,大量的课程设计也使学习者“听着学”,引导学习者倾听教师对知识的有准备讲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使教学手段的改革得到长足发展。一些以前认为是不可能或不现实的教育培训策略,可以被轻而易举地利用起来。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即将成为现实。研发制备大量的多媒体教材用来取代传统的教材模式,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现代多媒体教学,所需多媒体教材应既有声、图、文字表述,还可设计一种环境,用计算机加以控制,借助人工环境场景对人的其他感官施加影响,如皮肤感觉、立体视觉、平衡感觉,以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这种培训模式已在一些领域得到应用,如模拟驾驶、模拟飞行、机器设备的模拟操控,其仿真效果可大大提高培训成效。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与增加,多媒体化教学、多媒体教材开发又会跃上新的台阶。

三、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呈现自助式趋向

自助培训模式的教材与普通教材在功能与形式上有较大区别,它的开发制作比普通教材困难得多。因此,这种教材目前还不能普遍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此类教材形式多样新颖、易于自学、适应广泛、应用效果好,因而已成为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培训模式。目前,自助式培训模式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文本式自助学习教材。它基本上是图文式教材,常选编成阶程式或题库练习训练模式,还有的配有音像资料。类似的有自学辅导教程,如语言的阶程教材。若有组织的培训可设专人辅导解惑。

第二,多媒体自助教材。它可用于个人自助学习,也可在培训学习中心应用。其制作形式常集声、光、电于一体,或以超媒体形式制作。现已被广泛用于教育网站学习内容制作中。

第三,模拟仿真教材。它集声、光、机、电于一体,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培训模式能大大缩短培训时间,增强培训效果和人员熟练程度,其常用于带有操作性质的岗位人员培训中。因其制作成本太高,目前还仅限于一些重要岗位的人员培训。

四、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发融入网络教学趋向

随着世界互联网的开发应用,网络教学已成为可能,网上教材研发自然也被提到教育者们的议事日程上来。目前解决教材问题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教育培训者编辑制作网上教材(制作形式大都为多媒体课件),定时定向向学习者发送,学习者按约接收学习,还可以将学习中的问题及学习情况及效果通过原途径发回教育培训者网站。另一种是由教育培训者提出问题、提出要求,不负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仅指出解题思路,要求学习者自己向互联网求教,求解问题的思路与做法。

总之,随着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材的开发内容也会更加丰富。一些新观念、新做法,对教材、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支持作用、支撑力度也会越来越大。我们只有不懈地研究它,分析它的变化,不断捕捉新的发展信息,为我所用,教材开发工作才会伴随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和领域。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文化;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上的差异,必然会涉及到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关系。从历史观上讲,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形成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成。因此。研究某个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特征,应该将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考虑在内。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规范、行为态度、信念和理想不但是形成其教育模式、工作组织和职业关系特征的内生因子,还会影响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培育,以及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其他社会亚体系如普通教育、就业制度、福利制度等之间的变化与联系。笔者拟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较为宽阔的或明晰的分析与比较,以此揭示出不同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一、英、法、德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特征

欧洲大陆的职业培训起步最早,发育也最成熟。欧洲在工业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划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反,工业化革命却摧毁了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具有深刻影响和广泛一致性的以传统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代之以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其中以英、法、德三国最具代表性。

英、法、德三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欧洲培训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三国同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时间也大体相当,但三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却各具特色:英国政府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种市场行为,应该遵循自由市场规律,政府不应过多介入,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法国政府主张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自由市场行为会导致公民个人权利的丧失,政府有责任担当起培训那些需要接受职业培训者的义务,具有明显的政府导向;德国人尊崇一种“在秩序中的自由”,整体观念较强,反映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就是公民和社会合伙人的积极参与、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形成了世人崇拜和仿效的职业导向(或称“双元”合作)培训模式。为行文方便简捷,笔者把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分别定义为:自由市场型、政府主导型和双元合作型。现将其基本特征比较如下:

1.英国的自由市场型模式

(1)培训者和受训者双方之间关系的建立是由市场决定的,一切以公平、合法、自愿、有偿、等价为原则,政府不干预双方的具体培训行为;

(2)职业资格类型及变化、职业资格效用及其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迁移都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状况,受市场变化的影响;

(3)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学校内培训、企业内培训、学校与企业交替式培训等。培训内容非标准化,但针对性强,目的是适应组织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4)培训费用由受训者个人承担,培训组织多为赢利型。但针对本公司职员的内部培训往往都是由公司承担。市场化的培训标准总是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

(5)普通职业教育和专门职业培训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总是在公办职业学校进行,后者多由企业或私人举办。

自由市场型在劳动、资本与教育(培训)三者之间形成的这种互动关系会随着资本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社会分层方面,那些处于不利社会阶层的公民由于经济资本的匮乏而享受不到正规教育或职业培训,是市场的弱势。

2.法国的政府主导型

(1)培训双方供需关系由政府组织或官僚机构决定,培训计划往往是政府指令性的,培训规模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需求;

(2)职业资格类型及效用较少根据企业的需要而适时变化,培训课程标准一般表现为抽象化、文字化和理论化,很难针对那些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岗位进行培训;

(3)培训承担者和发生地主要是职业学校,各培训学校都是根据普通教育毕业证书或专门的入学考试而招收培训学员,即通常所说的“教育驱动型”职业培训模式;

(4)职业培训资金主要由政府预算拨款,其固有局限性决定了职业学校不可能在整个学年针对所有人开展培训,一般主要是针对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开展精英式的培训:

(5)教育驱动型培训模式的课程标准始终保持在职业阶梯的较高位置,至少属于中间层次。这样,针对所有人的培训几乎总是处于一种无法兑现的状态。

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形成一种权力本位的政治关系。在这种权力关系支配下,处于不利阶层地位的工人若获得在政府主导和政府资助的教育部门(包括职业培训)接受资格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时。就可以在政府计划主导框架内进入劳动世界。这种模式往往使职业培训机构受到普通教育模式的强烈影响而沦为其附庸。

3.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

(1)培训单位主要是民营性质,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培训规则,相对独立于普通教育模式:

(2)在这种合作性模式内,车间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年青人与企业签订一份教育合同就具备了受训者和特殊雇员的双重身份。同时,受训者还要参加职业学校学习,并依法取得学生身份,接受普通教育模式规则的约束;

(3)培训方法和内容由企业或内部利益群体决定。雇主、工会和政府组织共同制订和调节职业标准和培训规范,并通过议会立法使其取得合法地位;

(4)各企业通常支付培训费用,企业提供给学员的津贴是由法律规定决定的,职业学校的资金由政府支持;

(5)双元职业教育模式传承了传统手工业培训的某些特征,如“自我管理、企业内、边工作边学习”等准则仍然沿用至今。

这种模式通过一种相对独立的机构把劳动、资本和政府三者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具有合法身份的“中间人”行业协会根据国家利益来管理和指导工人的就业资格。这样,双元制所包含的市场规则和官僚规则就可以通过“中间人”的协调作用而发挥良好效用。

二、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折射出不同职业教育与培训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质上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仅从职业观上的不同态度加以简要论证。

不同的职业文化观。反映在国家职业文化观念上,英国人轻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他们看来,普通劳动者只要身体强壮就可以了,生产和工作所需的技能可以在劳动中习得,而英国的皇家、贵族阶层却始终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地位。由此也可以看出“保守的英国人”实际上是在聪明地保持着自己的特权地位同时又使工人阶级再生产下去。

法国文化崇尚理性,教育上偏重古典人文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虽然1919年的《阿斯蒂埃法》规定由国家来承担工人子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任,实际上在诸多国家事务中,政府很难把职业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并且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政府这种“扶困济贫”的做法很难得到富人的支持,所以法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德国文化中渗透着可贵的敬业勤劳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文化的精神源头就是新教伦理的“天职观”。新教主张人应面对现世.面对现世中上帝所赋予的神圣职业,尽职尽责、创造财富就等于找到通向天堂的大道。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遵守纪律、勤奋和对义务的忠诚等美德,也形成了敬业、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科学的现代精神。”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新教伦理的天职观在德国教育思想家洪堡、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等人的思想体系里得到了尽致发挥。如洪堡提出了培养“全人”教育思想,他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是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赫尔巴特提倡道德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追求道德尽善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用的人,而一个有用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勤奋认真地从事对国家有益的职业。他认为职业教育“处在人的培养的入口”,要负责把成长着的一代引上成为有用的人的道路。

三、不同的主流社会文化形态对应了不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工业革命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欧洲国家的先后形成是显而易见的,对形成这一过程中文化形态的潜在作用的描述也许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存在。近代以来,欧洲思想体系可谓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但统冶欧洲思想界的主流社会文化主要是传统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三种占据欧洲思想中心的文化形态分别应对了三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文化形态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反映。现浅析如下:

1.传统主义对应职业导向型模式,使职业导向模式合法化

根据后启蒙学派(post—enlightenment)的观点,这种合法化在理念上是基于传统的,如中世纪以来欧洲社会所推崇的职业实践和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组织化的职业分类方法。根据这种观点,职业被理解成了职位、能力、收入三要素的特定组合,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是由历史传统和社会地位双重因素决定的。各个职业的核心要素可被分组成特有的交换形式。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社会交换形式。每种职业都会根据他们的“角色地位”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链。职业还是个人身份地位的主要来源,通过职业,人们会向周围环境展示自我。这一点在欧洲乃至今天的世界也没有根本性改变。

职业分类体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把经济、社会和教育活动转化成职业系统框架,从而促进效率提高。现代系统理论认为培训领域中“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能力可以产生一个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

2.自由主义对应市场导向型模式,使自由市场思想披上合法外衣

自由主义理念是基于经济自由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而产生的,其核心假设是,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观察有效地组织他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特别是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世界。根据其一贯坚持的经济去中心化、私有财产、自由市场竞争、职业岗位或职业的自由选择等信条。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在经济上的任何干预。认为经济活动是个人的自治行为,政府决策仅限于满足一些基础性的一般要求,应该避免法律强加给公民的责任。严格意义上讲,个人对他或她的责任不应该仅仅理解成一种自由成分,它还体现出社会适应机制功能上的自由度问题。

市场导向职业教育与培训只传授就业所需技能,如获得工作岗位所需的实践知识、技能和态度。年青人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开始工作前不需要获得任何专门的职业资格,他们与社会和劳动模式的融入度主要依靠来自市场的压力。

3.理性主义使学术导向型模式合法化

它是基于这样的信条:学术理性应该把组织化的说教原则运用于职业培训上,进入物质世界的实践不再仅凭受传统束缚的单个企业和职业的经验而获得,而应该张扬对科学发现的追想,并使所有实践服从于科学指导和科学实验。通过学术途径获得职业资格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启蒙思想的产物,它包含了一种现代精神——科学尤其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精神。这一观念将统治世界。在今天仍然是历历在目,尤其是在技术领域。学术理性使专业性培训变成了标准化的说教,并贯穿于职业资格的各个层次。

严格地讲,学术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在所谓理论导向(学术性)的“高层次”专业领域最有效。然而,要获得知识能力与相关实践技能的必要融合却是个不解的难题。

上述三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欧洲合法身份的取得都是基于“人类中心”的观念,这种观念源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对人类活动新次序原则的认识。我们相信,无论在哪个国家占支配地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范原则是什么,职业的、市场的和学术导向都可被视为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般原则——每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都或多或少的包含了这种一般性,只是某种导向性更为突出或成为主导罢了。如在德国模式中,市场导向(在继续教育领域)和学术导向原则(在所有职业学校)与职业导向原则结合而成为操作层面上的必要因素,法国模式把职业和市场导向与学术导向合并于一体,即使是市场主导的英国模式,国家继续教育机构也在根据职业类型和专门的职业学科进行重构。

参考文献

[1]周丽华,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56.

[2][7]CEDEFOP.Towards a history of vocatioa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urop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Luxembourg:Office for Offc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4.20、24.

[3][8]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68.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32.

[5][6]张可创,李其龙.德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54、7.

第9篇

一、增强大局意识,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求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这些新论断、新理念、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人才、就业等工作的职能优势,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给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通篇贯穿着改革的精神。我们必须抓住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力度,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作为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和持续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要用改革的精神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发展,着力破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职业培训、技工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的纷纷涌现,势必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产生新的更大需求。我们要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统筹运用制度、法律、政策等手段,确立职业教育培训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展路径。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加快职业教育培训转型升级,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大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完善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表彰、激励等方面的政策。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职业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有效的技能培训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技能培训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要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和稳定就业为指针,大规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不断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二、增强改革意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改革部署。职业培训是劳动者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把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增强改革意识,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

构建这一体系要实现五个目标。一是培训对象广覆盖。把城乡全体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范围,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二是培训类型多样化。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努力满足劳动者差异化需求。三是培训等级多层次。完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畅通技能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四是培训载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动员各类优质资源向职业培训集聚。五是培训管理规范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对培训对象、培训过程、培训质量、资金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管,实现职业培训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构建这一体系要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健全制度。要以构建技工院校培训体系、用人单位培训体系、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体系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要把职业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促进就业创业的整体工作中进行部署和推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制度,推动职业培训立法工作。二是完善政策。要及时调整完善培训重点、培训补贴、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发挥就业政策对培训的引导作用,表彰奖励政策对培训的激励作用,技能鉴定政策对培训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大投入。要加大职业培训各项补贴资金的整合力度,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在就业专项资金中的比重,增强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作用。四是突出重点。要抓好农村转移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企业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群的培训,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要组织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等重点行动计划,带动职业培训工作全面开展。

三、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培训是面向全体劳动者、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基本培训制度。技能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更多依靠动手和实践。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培训依然存在着教育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训脱节等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式,坚持把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宗旨,把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作为直接目标,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模式,重点要在四个方面深化改革。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桥梁。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推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二是加快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规律和学习规律,融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三是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职业培训包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集培养目标、培训要求、课程内容、培训方法、考核评估为一体的职业培训规范。要加快开发突出职业素养和技能训练的职业培训包,规范培训教学活动,提高培训质量。四是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学徒制培训是我国传统技术工人培养的主要方式。要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改革传统的以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探索建立“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引导企业加强青年技工培养。

四、增强责任意识,全力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各项工作落实

方针政策已经确定,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我们要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

要更好地发挥职能优势,整体推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各级人社部门要勇于担当,坚定信心和决心,把技工院校管好、办好,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技能鉴定、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等工作对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的引导、支持、促进、服务、保障作用。要以管宏观、规划、指导、督查等工作为重点,以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开展活动为抓手,坚持内涵发展、市场制胜,全力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和转型,并着力解决学校经费投入、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教师、学生职业发展等实际问题。

要争取并落实政策,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发展。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开招聘政策,畅通学生职业发展通道。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研究制定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好技工院校享受各项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政策,扩大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研究推进中专和技工院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在技工院校教师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成立技工教育督导评估机构,建立技工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

第10篇

省教育研究院举办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与建设培训会

3月1日,由省教育研究院主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的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与建设培训会在广州召开。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研究员许远担任主讲嘉宾。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出席会议,副院长朱仲庆主持会议。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有关人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及广东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各部门人员、全省有关职业院校教师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王国川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材建设政策,从宏观层面上作了阐述;传达了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关的精神;介绍了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办公室的重要工作目标:健全教材开发、编写、审定、选用、更新机制,建设一支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教材建设队伍,开发一批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高质量教材,逐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体系。他对出版社如何适应职业教育教材发展提出了要求,为我省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与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

许远以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围绕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教材开发技术讲解了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从理论上、技术上为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和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导。他指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要充分按照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规律、特点和标准规范来开展,要更具针对性、适用性、科学性和艺术人文性,应充分学习领会各专业教学标准,更多地研究吸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出版社要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努力编写出版符合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材。

汤贞敏在培训会上表示,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与建设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意义重大,希望大家充分学习领会二位专家的培训内容,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他还提出了四点工作意见:认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把握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政策;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建设职业教育教材;凝聚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与建设力量,实行协同创新;出版社积极提供充分保障,主动做好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与建设服务工作。

(本刊记者)

让职业教育不断创造人才红利

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

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要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会议还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草案对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奖惩及争议处理等人事管理主要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会议要求,要运用法治手段,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规范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承担全国饭店和旅游外语专业教学标准编写工作

由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部署,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牵头制订的全国中职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和《旅游外语》两个专业国教学标准现已获教育部专家审核通过,即将公布。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2013年承担编写工作,为标准实施作出巨大的贡献。

(文/图:邓敏、梁定宽)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落实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改进和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人社部要求各地,落实和完善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税收、金融、社保补贴等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求职补贴要在离校前全部发放给城乡低保家庭毕业年度的高校毕业生;对符合政策扶持条件的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要及时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

就业促进计划是确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的重要举措。人社部要求各地,动员高校将就业促进计划宣传到每一个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结合本地实际拓展一批优质见习企业,确保有见习需求的毕业生都能得到见习机会;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农村贫困户、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对象,实施重点帮扶,促进其尽快就业。

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于今年启动实施。人社部要求各地,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此外,人社部还要求各地,改进和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在服务内容上更加突出就业信息服务,在服务对象上更加突出二三本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方式上更加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服务态度上多一些主动、多一分热情、多一分关怀。

广东省人社厅公布2014年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安排

近日,广东省人社厅公布了2014年国家职业资格全国、全省统一鉴定以及全省日常鉴定考试安排。

根据全国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安排,结合广东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今年全国统考职业包括营销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人员、物流师、秘书和企业人力资源师等27个职业。与往年不同,除了保育员、公关员和理财规划师等传统职业外,去年试点考试的健康管理师、创业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等新兴现代产业职业也纳入到统考,并新增了财务管理师职业统考,更好地适应我省产业发展需求。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统一鉴定日(简称“统考日”)制度,上半年统考主要集中在4月、5月和6月,下半年集中在9月和11月。部分职业统考时间与往年相比作了调整,理财规划师职业1级全国统考调整为5月17日和11月22日,3-2级调整为5月18日和11月23日;公关员职业全省统考调整为6月28日和12月13日,健康管理师、创业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客户服务管理师全省统考调整为4月19日和9月20日。除全国、全省统一鉴定外,每月还将组织多个职业的定期鉴定,考生可登陆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网站(.cn)实时了解相应报考职业申报条件、申报流程及时间安排。

为方便考生参加鉴定,提升鉴定服务水平,今年统考扩大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除了营销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外,考生可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报考企业培训师职业(3-1级)。此外,企业培训师(3-2级)、客户服务管理师(3-2级)等职业(工种)的技能操作考试将采用网上阅卷。

省人社厅还将进一步全面加强鉴定质量管理,严格资格审核、考场管理、试卷管理等考务流程管理,派遣鉴定质量督导员现场督考,对鉴定过程进行远程视频监控,对违规舞弊行为将加大惩处力度并全省通报,确保鉴定过程规范高效,评分科学公正。

省人社厅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研究制定全面深化改革26项重大任务

3月3日,省人社厅召开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传达学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2014年重要改革任务要点》、《关于成立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的通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制度》。会议由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林应武同志主持,厅党组成员、副巡视员及厅改革办成员参加会议。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农民工就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能转的动、转得出、有事干、干得好、有钱挣,就必须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近几年来,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通榆县分校在农村劳动转移培训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了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的优势,拓宽了我们的办学渠道,增强了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了学校自身发展的提高,并探索出来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好路子。

1 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劳动者就业率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劳动者,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也是通过技能、技术的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最终,农民由一产转向二、三产业,由农村转到城镇。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必须与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把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和“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收”的办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技能和技术培训,努力和企业架起劳务输送、培训的桥梁。几年来,尤其是在餐厅服务员、加工等专业培训中,实行“订单式”培训,按照企业需要的专业,进行培训,培训出来的技术人才,输送到餐饮服务行业和水产品加工厂就业,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率。

2 发挥优势,拓展职能,提高学校开展培训能力

近几年业,我们强化了培训教师素质的提高,农民培训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既要求培训教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过硬的技术能力,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沟通传授能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农民培训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农民培训教师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涉农民问题不仅涉及市场、经济,还涉及政策制度,培训教师要扎实提高所任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深入了解农业发展动向、时政热点、国家地方重要文件、市场信息。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儿,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夯实教学基本功。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软件的操作与使用,提高教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多用“乡村话”授课,不断提高教学技巧,提高培训质量。

3 结合实际,方式灵活,提高学校职业培训效果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取得良好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训要根据农民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类别。参与培训学员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的,应注重针对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等进行培训,以提高农业附加值为目的,并将培训作为推广发展生态农业的窗口。对于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的学员,要做好前期课程宣传与介绍,使学员在参加实际培训前,了解相应课程,明确学习的目的,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培训开始后,学员才产生不适合自己之感。培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采取不同方式、内容进行。农民培训,对象不同、需求各异,应当结合农村干部、农民的实际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首先,可以按农民实际需要区分短期班与长期班。大多数农民适宜短期培训,而对于种养专业户、致富带头人,就有必要组织长期培训。其次,是课堂讲授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安排教师或聘请行业专家上大课,可根据农民的实际组织专场讲授或直接进入农户开展现场教学。培训还可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咨询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具体的培训手段上,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通过图片、视频把真实情况展现给学员,增强培训的直观性。板书与讲解同步,便于学员记笔记。通过远程技术,可将其他地区的成果、经验予以展示。也可以请当地有经验的专业人才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讲解。

4 注重质量,培育特色,创立学校培训项目品牌

几年来,学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内抓办学质量,外树学校形象,努力创造职业技能项目品牌。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实践:一抓培训基地特色。主攻1~2个优势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尤其是在社会上需要量大的家政和保安专业下功夫,形成特色基地,这样在吸引劳动者参加培训利于单位招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抓劳务输出优质服务。在信息提供、人员招收、就业培训方面,开展跟踪服务,做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以质量育人,以特色引入,以诚信留人。

5 建立就业网络体系,搞好输出转移能力

第12篇

论文摘要:承德是我省农业大市,要使农村经济尽快发展,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就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较快,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要加快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就必须以发展职业教育为核心、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重点加强我市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盘活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对全市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

承德是一个旅游城市,同时也是我省一个农业大市,要使农村经济尽快地发展起来,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就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最终“减少”农民。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地区职业技能培训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先后成立了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一、目前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且管理力量薄弱,很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训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师资队伍配备不够齐全且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培训规模不大。目前,全市农村存量劳动力还有163.52万人,其中近50%的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尽管全市现有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但大多数培训规模都比较小,目前教学用普通(数控)车(铣、钻、磨)床106台,各种焊机139台,电动缝纫(拷边)机125台,电脑1229台,钳工、电子、电工实验室工位301个,一次性培训能力只有85l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2005年,全市劳务输出100,970人,其中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只有1万余人。

二是培训工种单一。部分培训机构来源于企业和行业部门创办的技工学校、职工学校,过去主要从事本系统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的自我升级,原有的实训设备多数难以继续发挥作用。加上近几年投入不足,专业设置仍然停留在机械加工等传统专业上。新办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经济实力不够,只能开设缝纫裁剪、美容、美发、计算机等一次性投入不大的专业,全市注册的63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其中仅服装、电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有38所。由于专业选择空间有限,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想真正学技术的农村青年.只好到大中城市择校学习,增大了学习成本。而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青年来说,只能到附近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就业后仍然靠出卖体力挣钱。

三是培训层次不高。不少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缺少科班出身的职业教师,只能从企业、社会聘请一部分熟练工人任教,这些人“做功”可以、“说功”往往不行,难以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另外,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多数尚未完成原始积累,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相应的实训实验设备,造成学员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甚至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被人们戏称为“理论学校”。有些办学机构负责人虽然懂得一般市场经济规律,但却不太懂得办学规律,缺乏有效的行政、教学、财务管理手段,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多只是初、中级,培训高级工和技师的办学机构只有承德技师学院一所学校,但是每年招收和培训的学生也不到i00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应以发展职业教育为核心、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扎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全部合格并推荐就业。笔者认为,就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今后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围绕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强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目前,我市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已经初具规模,但培训层次较低。今后应当重点建设好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以此推动各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着力培植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工等专业,力争全市建成五个省级示范专业。与此同时,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提升培训质量。

(二)盘活职业教育存量资源。组建以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为龙头的职教集团,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对全市所有职业教育机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切实解决好投入不足和资源闲置的矛盾,努力使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更加充分,效益更加明显。逐步将行业、企业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和部分县、镇成教中心、招生困难的普通高中撤并或挂靠到县职教中心和技工学校。

(三)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办学,鼓励外资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对尚不完全具备办学条件的允许在筹建阶段试运行,待条件成熟时再正式批准设立培训学校。对现有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要帮助其尽快达标,长期不能达标的要予以撤消。对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公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培训补贴和教学服务方面一视同仁。进一步完善培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提高。

为全面加快技能培训事业发展,必须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培训方向、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收费标准、就业安置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情况,科学制定职业培训发展计划;进一步规范招生市场秩序,积极履行职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职业学校跨区域招生和与本地企业、异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坚持职业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服务,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在企业建立生产开发和实验实习加工中心,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培训机构要及时改造和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领域,增强专业的应用性和适应性;要着眼地方经济,立足各类企业,面向农民培训,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研究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型、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的丰富知识、增强技能等多种需要。

三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骨干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外地进行专业实践与考察;挑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来,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教师资队伍;要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未来五年,全市公办职业培训机构70%以上的专职教师应达本科学历,80%以上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要具备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