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理论的特征

护理理论的特征

时间:2023-05-31 09:5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理论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理论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护理理论;肿瘤护理;临床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与国际文化出现更多的接触,并且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我国发展,但是,由于文化冲突造成的矛盾等不良现象也不断发生。因此,在临床疾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了解不同患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道德信仰等各方面的事情,掌握跨文化护理理论[1],本文针对外国患者的实际特征,采取跨文化护理理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摘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外国肿瘤患者20例进行观察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的年龄在29岁至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3.8)岁,患病时间为6个月至3年;所有患者都为白种人,并且都信仰基督教,所有患者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都超过3年,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其中,有3例男性患者与4例女性患者为留学生,另外,有8例患者的妻子为中国人。

1.2护理方法

1.2.1文化维持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在交流的时候,要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会对语义理解造成的歧义,按照医生规定的叮嘱对患者进行给药以及个体化的护理,运用跨文化护理理论贯穿整个护理过程,由于所有患者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不能再患者面前提到“13”以及“星期五”等基督信徒忌讳的字眼;另外,西方人比较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因此,医护人员在进入患者的病房以及进行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一定要首先征得患者的同意;禁止向患者提问涉及隐私的问题[2]。

1.2.2文化协商可以针对患者的信仰,在患者的病房布置耶稣的画像等,还可以在患者的病房放置《圣经》,让患者能够在空闲时间阅读;另外,每逢周日,可以请牧师到医院集中为患者做祈祷,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缓解治疗导致的不良情绪。

1.2.3文化重塑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讲述肿瘤治疗的进展,使他们能够清楚知道病情变化,做好心理准备;另外,医护人员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灵上的关怀,引导他们述说心中的焦虑、悲观以及抑郁等消极情绪,通过“吐苦水”的方式,从而有效舒缓患者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充分体现肿瘤护理中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的有效性。

1.3统计学处理采取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肿瘤患者进行跨文化护理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从护理前的50.0%上升到护理后的95.0%;另外,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从护理前的20.0%上升到护理后的90.0%;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跨文化护理理论来源于实际的护理经验,在本质上强调护理工作的内在逻辑性,指出护理理论的各项概念之间的相辅相成性,在目前的护理研究与教育以及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以及更进一步的发展,促进护理事业的不断进步,有效提高护理效率[3]。

本文选取的20例外国肿瘤患者中,在肿瘤护理工作中采取跨文化护理理论,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提高患者的肿瘤护理效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儒君,李俊英.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1,(9):2445-2447.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年龄范围在2-11岁,平均年龄为5.7岁。两组患者在其他条件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及护理

1.2.1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腹部穴位按摩以及中药灌肠来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以拇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三至五分钟,80-200下,肚角4-5下,丹田60-80下[2]。在对患儿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指法和力度,因为年纪大都比较小,所以耐受性一般不会很高,尽可能的将手法放得轻柔一些以便患儿觉得舒适并且不会有排斥感。一般一天进行一次就可以了。在中药灌肠时首先要与相关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解释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得到家属的积极配合以及患儿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帮助将中药灌肠的工作顺利完成下去。在整个灌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门窗关闭并且注重对患儿腹部的保暖来保证灌肠的有效性并且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整个灌肠结束后进行开窗通风[3]。

1.2.2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在观察组则加用了中医护理理念,其具体操作如下:情志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持语言亲切、护理周到的态度,并让家属积极配合从而良好的保证患儿能够跟护理人员产生亲近感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饮食护理,在营养方面,注重让患儿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食甚至是不食自己性的食物以防止脾胃功能出现紊乱而最终影响到身体素质的恢复。生活护理,结合患儿的体质特征再根据四时的气候特点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帮助患儿有一个良好的起居习惯从而加快其身体恢复速度。服药护理,依照生理节律,根据不同的药性和药理选择每天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服用,比如抗过敏或安眠类的药物在睡前服用,利湿催吐类药物在清晨或者上午服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止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其中患者家属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例数所占总数的比率。

1.4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次对儿科临床护理中使用中医护理理念的研究使用的是SPSS15.0软件来进行的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的最终护理结果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使用了中医护理理念的观察组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卡方值为8.00,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儿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家属对整个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3篇

【关键词】 自护理论 分级护理 应用

奥瑞姆的自护模式[1]强调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增强人的自护能力,对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自护是个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维护和促进健康及身心发展,有意识的采取一系列连续的自发调节行为,完成这种行为的能力称为自护能力,也就是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和方法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和提高的,需要智慧经验和他人的指导帮助。能够完成自护活动的人称为自护体,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自护体是其本身;但儿童、病人、残疾人等的自护体部分是自己、部分是健康服务者或照顾者。奥瑞姆认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个体有特定的自理能力及治疗性自理需求(治疗性自理需要是指需要进行护理活动的自理需要),当这种护理需要大于自护体的自护能力时就需要护理照顾,即护理人员通过护理干预采取各种措施以弥补其自理缺陷,自护不足理论是奥瑞姆自护模式的核心,阐述了个体什么时候需要护理,明确指出了护理的工作范围。护理系统理论说明了病人的自理需要如何被满足。根据病人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把护理系统分为三类:即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

分级护理[2]是根据对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评估(以及医生所开的医嘱),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并做出标识:特级护理红三角,一级护理蓝三角,二三级不做标识)。

1 特级护理

1.1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如严重的创伤、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灼伤,以及某些严重的内科疾患等。

1.2 护理内容:①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②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客观完整逐项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随时准备急救。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1.3 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完全丧失自护能力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应给病人实施完全性补偿系统,以满足病人在氧气、水、营养、排泄、个体卫生、活动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2 一级护理

2.1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人或生活部分自理,但病情随时发生变化的病人。如各种大手术后、休克、昏迷、瘫痪、高热、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儿等。

2.2 护理内容:①每15~30min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②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随时准备急救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2.3 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自护能力绝对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应给病人实施完全性补偿系统,以满足病人在氧气、水、营养、排泄、个体卫生、活动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3 二级护理

3.1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部分自理)。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以及年老体弱、慢性病不宜多活动者、幼儿等。

3.2 护理内容:①每1~2h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②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按护理常规护理。③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病人身心需要,指导病人提高其自护能力,促进身心健康。④做好一般的护理记录。

3.3 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的自理能力部分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可发挥部分补偿系统的作用,护士和病人共同承担病人的自理活动,根据不同程度分为以护士辅助完成自护需求为主(如按医嘱给予及时准确的药物治疗,进行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和以病人完成自护需求为主(如协助和指导病人早期正确进行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合理饮食、充足休息和睡眠等)。病人活动包括调整自护能力、满足自护需求、接受护士的帮助。护士的活动包括为病人实施一些自护活动、代偿病人自护方面的不足、根据病人需要予以帮助、调整病人的自护能力。

4 三级护理

4.1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轻,生活能基本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及选择手术前的准备阶段等。

4.2 护理内容:①每日巡视病人2次,观察病情。②按护理常规护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护理。③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病人遵守院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④做好一般的护理记录。

4.3 自护理论的应用:当病人有能力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但需要健康指导时,护理人员应使用教育-支持系统来满足病人的需要,在护士的指导下,病人通过学习与疾病康复有关的知识技能,改变生活方式完成自护活动。护士活动包括调整及完善病人的自护能力,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病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护能力。

5 奥瑞姆自护模式的先进性

5.1 赋予整体护理新的哲学理念和实践特征:在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运用奥瑞姆自理理论对病人进行评估,准确找出病人及家属的自理缺陷,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且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和自理能力的改变,用奥瑞姆自理理论的三种护理系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尤其是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引导病人和家属参与到护理中来,成为维护和恢复健康的主体,充分调动了病人和家属的积极性,发掘自理能力,促进了病人疾病的康复,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护理,体现了病人的自我价值,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减轻了病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拓宽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内容,构成了整体护理独特的哲学理念和实践特征[3]。

5.2 以奥瑞姆自理学说指导护理与传统的分级护理相比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奥瑞姆自理学说以自我照顾为中心,最终目标是使个体担负起自我照顾的责任,对伤残老年病人尤为实用。通过护患共同商讨制定针对性、可行性的护理计划,有利于实现共同护理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而以传统的分级护理方式实施护理,护士根据医嘱的护理级别,按分级护理的内容去完成护理活动在实施中对部分病人缺乏针对性,过分强调替代式护理,强化了病人的角色,病人和家属习惯被动的接受护理,助长了对护理工作的依赖,不利于功能恢复[4]。

5.3 体现了护士的价值:奥瑞姆自理理论使护士由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者变成健康保健的宣传者,扩大了护士在治疗预防和保健中的作用,提高了护士在维持健康中的地位,丰富了护士的职业内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对病人的帮助指导与教育,训练其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更加体现护士的价值,同时激励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5]。

6 奥瑞姆自护模式的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奥瑞姆自护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前首先要求护士要结合护理工作的实践深刻学习、领会自护模式的内涵,为了合理正确应用理论对护士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6]。奥瑞姆自护模式应用过程非常繁杂,不仅要求护士具有一定水平,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具备人文、社会、心理学知识及护患沟通知识及技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还需要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既要充分满足病人的自护需求,又要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责任,以免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医疗事故,目前情况下该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2.

[3]毛秋云,孙爱芹,宁波,等.Orem自理理论在脑出血病人术后恢复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7.

[4]宋葆云,杨巧芳.Orem自护理论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6):1053.

第4篇

【关键词】 柔性管理理论;急诊护理管理;职业满足感;护理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33-01

柔性管理,是指基于人的行为规律及心理规律,重视人的个性、心理、能力、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以非强制方式,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组织意识通过个人的自觉行为来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其中心原则[1]。在人们生活水平、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医院的护理管理中也逐步引入了柔性管理理念[2]。医院急诊护理具有急、忙、易感染、综合性强等特点[3],使得急诊护理人员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我院为减轻护士压力,保护其身心健康,同时满足患者需求,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了柔性管理,并取得了满意的管理效果,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0例、护理人员26名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在7-80岁,平均(36.2±2.1)岁。26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20-37岁,平均(28.3±3.1)岁,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7名,大专生16名,中专生2名。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护士13名,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急诊护理管理中学习并引入“以人为本”为理念的柔性管理相关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1.2.1 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 ①组织培训。经调查,我科室大部分护士对柔性管理的内涵都不够了解,通过交谈、讲座等形式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柔性管理知识培训。使其了解柔性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传统管理是一种硬性管理方式,组织制度其中心原则,它凭借组织职权来实现管理目标;柔性管理则以“人”为管理中心,它凭借组织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对个人意识、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实现管理目标。②构建自主管理环境。分权管理是柔性管理的重要特征,分权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自主管理,即让护理人员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来,根据每名护士的性格特点、护理水平等情况,负责不同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如病房管理质控员由管理能力强者担任,消毒隔离质控员由工作细致、认真者担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柔性激励机制包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激励,物质激励用于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低层次需求,精神激励则能满足人们对于自我实现、尊重的高层次要求。激励方式的选择,要以护理人员具体的工作、情感、生活状况为依据,做到因人而异,以满足不同护士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例如,为鼓励护士提出建议而设立“合理建议奖”;为鼓励护士发现并上报问题而设立“差错上报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实验组护士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77.8%,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理念后,护士的工作满意、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有所提高,这说明柔性管理能有效舒缓护士的工作压力[4],使护士以积极、轻松的心态面对工作,提高其工作热情,激发其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进而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由此看来,柔性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5]。

参考文献

[1] 王芝,姜梅.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3-314.

[2] 胡德英,刘义兰,许娟,等.医院护理柔性管理调查问卷的研制与意义[J].护理研究,2012,26(34):3262-3264.

[3] 刘军霞,张军霞.柔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19):257-258.

第5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 普外科 护理模式 以护士为中心

医疗护理作为与病人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高风险职业,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普外科,任何一点微不足道的诊疗护理环节都与风险相随,因此,在临床护理实践管理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培训和指导,采取积极的防范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护理差错,规避护患纠纷的发生,已经成为当前护理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护理风险管理实践,以本科38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推行“以护士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和管理效率。

资料与方法

以本科18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性别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学历层次:本科5名,专科10名,中专3名。职称等级: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5名,护士8名。工作年限范围1~27年。婚姻状况:已婚14名,未婚4名。本科床位数55张,2010年4月~2011年5月入住我科病人2164例。

方法:①理论学习阶段:前期结合“以护士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进行学习,学习风险管理相关知识,QC护理相关理论,并结合学习情况进行全员测评,将护理风险管理思想深入到实践中去。②人员配置:为有效实施“以护士为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活动,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了分组管理,推选2名QC组长,以及督导员、记录员等,全部由专业技能强的主管护师来担任。③“以护士为中心”的护理风险活动细节: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结合普外科护理工作实际,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划分:与患者合法权益相关的风险;与医药、设施设备相关的风险;与健康教育相关的风险;与特殊药物如镇静类药品的相关风险;与医嘱要求相关的风险;与护理操作实践相关的风险;与护理记录相关的风险;与医疗环境相关的风险[1]。对以上风险分类进行细化,并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参与、人人有责任,对于当班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或潜在的隐患,一经发现立即汇报,经由护士长处理后并做好记录。结合品质风险管理要求,由护士长、组长组成的巡视组结合护理实际,实行每日三看五查全面巡视,对各风险要素进行现场分析和管理,并于月终、季末开展总结,优化护理风险管理活动。

结 果

对我科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从上表所示的风险管理前后的效果来看,通过实施“以护士为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以来,本科护理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①增强了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分组的基础上,融合了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相互协助、相互竞争的实施,有力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②从患者的满意度来看,投诉例数明显下降,护患关系得到了有效的维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③强化监督下,有效杜绝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并最大化的减少和避免了护理风险,提高了本科的护理质量。

讨 论

普外科护理因抢救多、急症多、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对于护患关系的维系来说十分艰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从护理安全和风险隐患的规避上,护理管理者更应该从风险发生的规律和控制风险的措施上,进行探索和实践,准确的识别风险,科学的衡量风险,有效的控制风险,从而最大化的降低护理风险带来的损失。为此,护理质量作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必须从护理风险管理实践中,消除各类护理风险带来的危害,有组织的实施护理防范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纠纷,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

德鲁克在论述管理效率中,提出了“人”作为利用效率最低的资源,只有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效益。医学护理模式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传统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以物为本的管理窠臼,忽视了“人”的能动性、积极性,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管理模式,仍然对护士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3]。因此,在人本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将人的能动性作为首要任务,结合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促进每个人,发挥其积极性和能力,从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管理,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还能有效的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以护士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旨在从护士的参与管理中,将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重心放在科学的人力、物力调节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4]。同时,“以护士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也是柔性管理理念的一种体现,结合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非强制性的前提下,激发人的自觉行为,从而实现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要素的综合管理,也将人作为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来进行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的潜能。在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实践中,通过引入质量管理理念,从控制的持续性、全程性上来注重过程管理,对于控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准确的现状分析、科学的解决方法、有效的结果监督,来实现品质(QC)控制,从而改进工作方法、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现场管理的效率[5]。

“以护士为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更能够从挖掘护士的工作潜能中,提高管理的民主性和广泛性,从而不断改进护理质量,提升我院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风险管理理念的引入,从护理业务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学科建设上丰富了护理管理的内容,从护患关系上融洽了实现了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也为我科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无疑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1 谢薄.外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与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8.

2 封维恭.“以护士为中心”的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9):137.

3 胡德英.现代管理的柔性化趋势对护理管理工作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9,22(6):27.

第6篇

【关键词】ICU护士定向性培养

中国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048-03

The standardization trains Nurse the ICU oriented training the effect and the appraisal

LIYunLI BinWANG Xin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Zhongshan, 528403)

【Abstract】Objective The standardization trains nurse to ICU to use the oriented training pattern, raises efficiency which and quality Nurse ICU trains, improves Nurse ICU faculty the insufficient clinical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Contrasts January, 2007 from to use the directing plan to December, 2009 in Nurse ICU rotation to carry on the raise partially, collects it to the training program percentage participating, Targets and so on training effect as well as clinical work quality, and compare with standardized training, appraise Nurse ICU the directing raise the clinical feasibility and the effect.ResultsAccepts the directing raise pattern nurse the faculty nurses evaluating indicators and so on theory and skill examination result as well as clinical work quality inspection compares standardized training group nurse to be high. ConclusionThe directing raise pattern may enhance ICU the specialty to train nurse to the standardization the attraction, enhances nurse's faculty to nurse ability, improves the ICU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effectively.

【Key words】ICUNurseDirecting raise

ICU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才能保障临床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但目前临床经过专科培训的护士严重不足,从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加快专科护士队伍建设是保障ICU护理工作顺利发展的必要要求[1-2]。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采用定向培养模式对ICU护士进行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内科ICU与外科ICU两个护理单元轮转的护士80名,将80名ICU护士按照轮转批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试验组38名,男10名,女28名,平均(21.7±1.5)岁;学历:本科24名,大专14名;工作年限:

1.2方法

两组护士均按照医院规范轮训方案在ICU内完成为期半年的轮训;其培训方案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4月)为基础理论与技能培训阶段,主要以跟班的形式参与ICU护理工作。通过定期组织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示范强化专业知识;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第2阶段轮训;第2阶段(5-6月)为临床实践阶段,在ICU高级护士的指导下,独立完成ICU护理工作,并对其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两组护士在第1阶段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培训存在着不同,具体内容如下。

1.2.1对照组在第1阶段培训中,进行40课时的理论与45课时的技能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循环、呼吸、消化、神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等ICU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病人评估、基础护理技能、抢救技能、各种仪器的使用等临床基本技能。

1.2.2试验组在第1阶段培训中,进行80课时的理论与40课时的技能培训,其内容包括ICU护理理论培养:根据护理状况指数的内容从8个方面进行理论培养:基础ICU 护理; 机械通气护理;静脉内置管护理; 输液管理;心律及循环监测;药物管理;肠内营养护理;卫生护理及设备管理。临床技能培养:采用纽约大学卫生经济学中心关于综合技能汇编的12个部分护理任务,进行分类培训,包括:与病人交流; 营养; 卫生; 排泄; 药物;生命体征; 护理程序; 护送病人; 病人出入院; 各专业间的交流; 对工作人员的教育与指导; 给药。

1.3评价指标

①对参与培训的ICU护士进行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的考核,总分均为100分,单项成绩≥90分为优秀,75-90分为合格,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APS13.0评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ICU护士培训考核成绩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ICU护士培训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ICU护士培训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试验组护士在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能和专科护理理论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3讨论

3.1定向性培养模式能够提高规范化培训护士对ICU专科培训的兴趣

规范化培训护士加入ICU护理团队是ICU 专科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的最主要途径,而目前临床却面临着如何吸引并留住他们到重症护理病房任职的巨大的挑战[4]。一方面,由于我国护理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缺乏ICU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1],新毕业护理人员缺乏对ICU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了解,也没有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导致,因此对参与ICU 护理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另一方面,现有的ICU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存在着培训周期长,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使护士在工作中常产生无助感,也对从事ICU护理工作的职业规划产生也会负面影响[5],不愿进入ICU工作。Lorin等针对医生的调查问卷也证实了这样的观点:由于ICU的工作负荷重,压力大,新毕业医生对ICU专业选择度极低[6]。因此,需要制定一个有吸引力的培训计划来吸纳新毕业护士加入ICU护理团队。

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定向培养模式,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常见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与规范化培训的规范化护士培训方案相比,尽管试验组的部分培训内容课时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但参与度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在于定向培养模式具有培养目标明确,培训方式针对性强等优点,能够针对新毕业护士工作特征,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提高了参与ICU护理工作的兴趣,吸引其加入ICU护理队伍,有效地解了新毕业护士对ICU专业选择度极低的现状,达到建立与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7因此,定向性培训在ICU护士培训的一项新选择。

3.2. 定向性培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ICU专业水平

不同ICU培训模式对其在专业核心能力水平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8],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定向性培养方案培训的护士,在ICU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方面能力提高明显,特别是在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如专科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临床运用能力等几个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其原因在于,传统的ICU护士培养模式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在培训内容上单纯理解成动手能力或者看成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没有贯彻“整体化培养”理念[9],在培训方式上对护士的引导不足,导致现有ICU护士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存在缺陷;而本次研究所采用定向性培养模式更加强调了培训的全面性与针对性,一方面,根据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学习特征制定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参与培训护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的参与对ICU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培训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培训内容上,吸收了护理状况指数的内容以及护理任务的综合技能方案的优点[10],使理论培养方案全面合理,培训内容覆盖了临床需要掌握各种基本专科知识与技能,而技能培养的针对性更强,培训的内容是根据临床需要而制定,可有效地解决临床可能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其培训质量较规范化培训模式有了显著的提高。

3.3定向性培养模式能够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本次研究显示,与接受规范化培训模式培养的护士相比,接受定向性培养方案培训的护士,在独立临床工作中,工作质量较规范化培训组显著的提高,其原因在于接受规范化培训模式培养的护士,其培训内容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导致护士缺乏对ICU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不但影响培训的效果,而且导致在临床工作容易发生护理差错事故。Binnekade等也研究证实未经ICU 专业培训的护士对ICU 护理质量的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护理质量下降,护理差错发生率增加,增加了护士的职业风险[10]。而定向性培养方案的优点正在于其培训模式对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强,在培训初期就重视了护士综合能力,特别是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充分调动护士的潜能与积极性,从理论与技能等多个方面全面培养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使接受培训的护士能够更有效的应对临床工作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因此,通过本模式培养的护士,不仅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团队合作的意识等方面高水平的职业素质,而且也掌握全面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娴熟的操作技术、敏锐的感知观察能力和广博的人文知识等ICU护士应具备的主要能力[11],因此,能够在临床护理工作就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保障临床工作按质按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欣然,李淑迦,韩斌如. 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与思考. 护理研究, 2006,20:1788-1789.

[2]Brilli RJ, Spevetz A, Branson RD, et al. Critical care deliver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defining clinical roles and the best practice model. Crit Care Med, 2001,29:2007-19.

[3]刘淑媛,陈永强 危重病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4]Nibert AT. New graduates a precious critical care resource. Crit Care Nurse, 2003,23:47-50.

[5]庄一渝,严林娟,金奇红.临床发展计划在ICU护士专业培训中的实践. 中华护理杂志, 2005,40(4):299-301.

[6]Lorin S, Heffner J, Carson 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s regarding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subspecialty training. Chest, 2005,127:630-6.

[7]王维利,房彤,李惠平等,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 中华护理教育,2008,5(2):127

[8]成守珍,彭刚艺,刘华平等,中国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研究 现代临床护理,2008,7(8):1-3

[9]白妙春 王岩 陈海花 ,“整体化培养”理念在急诊ICU专业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现代临床护理,2009,(8)9:67-70

第7篇

1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护士作为护理服务过程中的行为主体[1],需要了解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其特点如下。

1.1社会角色的缺失和转变骨折病人由于突然遭受意外事故,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在没有预先安排的情况下发生改变。病人将面临家庭、工作等方面的社会角色缺失。因此病人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常表现出紧张、焦虑、易怒、脆弱、恐惧等。

1.2长期卧床导致心理承受力的改变由于骨科病情的特征,部分骨科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尤其是骨盆骨折、脊髓损伤的病人。患者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下降,导致心理承受力减弱,出现自卑、抑郁、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易怒等症状。

1.3对康复治疗缺乏耐心和信心骨折患者石膏夹板解除后,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这需要进行艰苦的功能训练才能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患者不但要持之以恒,还要付出耐心和毅力。当看不到近期效果时,患者往往会对康复缺乏信心,表现出急躁、悲观等情绪导致预后不好。护理工作人员只有深入了解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通过细致的心理护理工作,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病人,改变其心理状态,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痛苦,使其从信念上由悲观变为有希望,在接受治疗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以达到促进病人身心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提高护理质量。

2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指人文关怀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2]。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观方法论在护理科学中的体现。

2.1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技术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的每一次具体操作中,只有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规范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尊重患者,做到视患者如亲人,以换位思考的态度耐心地对待每位患者,才能更好的贴切护理服务。

2.2手术前后的护理做好术前准备,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阐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恰当的语言介绍手术的过程以及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积极的配合手术治疗。手术后为病人进行镇痛等治疗,切实减轻病人的疼痛。

2.3护患沟通中的人文关怀是指护士与患者或家属之间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心理护理的核心[3]。护士要充分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牢记整体护理的理论,注意患者的不同差异,针对性地运用沟通技巧,善于化解沟通中的僵局,改变护患之间的不良局面。

2.4康复指导的人文关怀护士以丰富的专业知识,指导病人康复。如根据骨折特点指导病人饮食,促进伤口愈合,骨痂生成,协助病人锻炼受伤肢体,积极鼓励,增加患者康复信心。同时帮助病人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让病人感受到护士希望病人早日康复的真诚。人性化护理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以及个人隐私为核心,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4]。以人为本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在护理临床运用的需要,也是病人早日康复的需要。同时人性化护理也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一句华丽空洞的口号,也不仅仅是提几条措施,它是护士“用心”在护理,从而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使护理职业形象、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第8篇

[关键词] ICU;专科护士;定向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130-03

加快专科护士队伍建设是保障ICU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需求[1]。目前,对ICU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存在着培训方案不完善、培训效果欠佳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ICU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定向培养的模式并在临床中开展,收到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将2011年3月~2012年2月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重症治疗科轮转的规范化培训护士纳入本研究;要求纳入研究的护士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将纳入研究的护士按照转入ICU时月份奇偶数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对照组)与定向培养组,奇数月份转入护士纳入对照组,偶数月份转入护士纳入培养组。

1.2 培训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两组护士进行为期4个月的基础与专科护理技能培训,其中基础护理的理论与技能培训由医院护理部根据《广东省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工作要求》统一组织完成;ICU专科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由科室自行组织制定,内容包括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两个方面,理论培训主要通过讲课与自学形式完成,临床技能培训主要通过操作示范完成,其方案的具体内容为:①传统方法组:组织约40课时的理论与45课时的技能培训,其主要内容根据临床经验制定,包括循环、呼吸、消化、神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等ICU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患者评估、基础护理技能、抢救技能、各种仪器的使用等临床基本技能。②定向培养组:组织约80课时的理论与40课时的技能培训:理论培养方案根据护理状况指数(CNSI)制定,包括基础ICU护理、机械通气护理、静脉内置管护理、输液管理、心律及循环监测、药物管理、肠内营养护理、卫生护理及设备管理9个方面;临床技能培养方案根据纽约大学卫生经济学中心护理任务综合技能汇编制定,包括与患者的交流、营养、卫生、排泄、药物、生命体征、护理程序、护送患者、患者出入院、专业间的交流、对工作人员的教育与指导及给药等12个方面。

1.3 考评方案

1.3.1 参与度考评 收集两组护士的规定培训周期及实际参加理论与技能培训的课时数,了解其对培训的参与情况,评价培训方案的吸引度。

1.3.2 培训效果考评 根据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工作要求以及广东省医院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要求设计考核方案:基础护理理论与技能考核由医院护理部统一组织完成,每次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最后根据累计考核的平均成绩进行综合评价,≥90分为“优秀”,75~90分为“合格”,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tudent-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参与情况

共58名培训护士符合条件参与本次研究;研究期间,两组护士均按计划完成培训内容,在培训期间无重大护理安全事故发生;定向培养组护士在专科护理能力培训的总课时数多于传统方法组,参与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各项课程参与度的具体数值见表1。

2.2 培训效果评价

经过培训后考核,两组护士的基础护理能力考评成绩相近,传统方法组护士成绩略高于定向培训组,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在专科护理考评方面,定向培养组护士在理论与技能考核两个方面平均成绩、优秀率及合格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培训后考评成绩的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定向性培养模式能够提高规范化培训护士对ICU专科培训的兴趣

规范化培训护士加入ICU团队是ICU专科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的最主要途径,而目前临床却面临着如何吸引并留住他们到重症护理病房任职的巨大的挑战[3]。一方面,由于我国护理基础教育阶段缺乏ICU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1],导致轮转护士缺乏对ICU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了解,也没有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因此对参与ICU护理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另一方面,现有的ICU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存在着培训周期长、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使护士在工作中常产生无助感,也会对从事ICU护理工作的职业规划产生负面影响,不愿进入ICU工作。Lorin等[4]针对医生的调查问卷也证实了这样的观点:由于ICU的工作负荷重、压力大,轮转医生对ICU专业选择度极低。因此,需要制定一个有吸引力的培训计划来吸纳轮转护士加入ICU护理团队。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定向培养模式,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常见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方法相比,训练组的部分培训内容课时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参与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在于定向培养模式具有培养目标明确、培训方式针对性强等优点,能够针对轮转护士工作特征,制定适宜培养方案,提高了护士参与ICU护理工作的兴趣,可吸引其加入ICU护理队伍,有效地缓解规范化培训护士对ICU专业选择度极低的现状,达到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适于在临床培训工作中推广。

3.2 定向性培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ICU专业水平

不同ICU培训模式对其在专业核心能力水平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5]。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定向性培养方案培训的护士在ICU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方面能力提高明显,特别是在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如专科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临床运用能力等几个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其原因在于,传统的ICU护士培养模式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在培训内容上单纯理解成动手能力或者看成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没有贯彻“整体化培养”理念[6],在培训方式上对护士的引导不足,导致现有ICU护士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存在缺陷;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定向性培养模式更加强调了培训的全面性与针对性:一方面,根据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学习特征制定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参与培训护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对ICU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培训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培训内容上,吸收了护理状况指数的内容以及护理任务的综合技能方案的优点[7],使理论培养方案全面合理,培训内容覆盖了临床需要掌握各种基本专科知识与技能,而技能培养的针对性更强,培训的内容是根据临床需要而制定,可有效地解决临床可能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其培训质量较规范化培训模式有了显著的提高。

3.3 定向性培养模式有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潜力

在本次研究中,训练组护士在护理综合病例分析表现优于对照组,提示接受定向性培养方案培训的护理临床独立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的优势会更大,其原因在于传统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导致护士缺乏对ICU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导致在临床工作容易发生护理差错事故。Binnekade等[7]研究也证实未经ICU专业培训的护士对ICU护理质量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护理质量下降,护理差错发生率增加,增加了护士的职业风险。而定向性培养方案的优点正在于其培训模式对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强,在培训初期就重视护士综合能力培训,特别是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充分调动护士的潜能与积极性,从理论与技能等多个方面全面培养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使接受培训的护士能够更有效地应对临床工作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因此,接受定向培养模式的护士,不仅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团队合作的意识等方面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而且也掌握全面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娴熟的操作技术、敏锐的感知观察能力和广博的人文知识等ICU护士应具备的主要能力[8],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就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保障临床工作按质按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健,赵秋利,张海丽. 我国临床专科护士培训现状的文献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23-27.

[2] 刘淑媛,陈永强. 危重病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54-567.

[3] 顾怡蓉,金晓燕,刘俐惠,等. 北京市8所三级甲等医院ICU护理人力资源的调查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97-98.

[4] Lorin S,Heffner J,Carson 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s regarding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subspecialty training[J]. Chest,2005,127(2):630-636.

[5] 杨晓玲,陈红.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构架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7):860-861.

[6] 白妙春,王岩,陈海花. "整体化培养"理念在急诊ICU专业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 现代临床护理,2009,8(9):67-70.

[7] Binnekade JJ,Vroom MM. The quality of intensive care nursing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nurses without ICU-training[J]. Heart Lung,2003,32(3):190-196.

第9篇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急诊留观患者; 实践与研究

危机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为了做好危机的预测和防范,以完整的应对策略进行管理,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现将本院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指导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风险管理的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12月本院留观室收住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危机管理组,其中男74例,女86例;年龄27~97岁,平均70岁。疾病分类中,消化系统15例,呼吸系统40例,心血管系统41例,神经系统38例,电介质紊乱8例,药物过量3例,电击伤2例,内分泌疾病2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农药中毒2例,其他内科疾病7例。同时将在本研究期间的其他留观患者和在上一个年度中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患者193例作为传统管理组,分别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会有以下情况的发生:(1)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但在治疗后病情好转,再次评分

1.2 研究方法 应用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在科室内建立了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主体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制订出各项危机管理的措施来减少管理上的疏漏。随机将患者分为危机管理组和传统管理组,对危机管理组的患者用修订后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方法进行评分和评估(见表1、2),在修订后的评估表内除了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外还加上了患者的神智、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入观时恰当地评估出患者的病情并落实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防范风险的措施,同时多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重新评估,随时调整诊疗方案。传统管理组仍采用过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管理,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分析,通过实践来证实危机管理理论对留观病人的管理是切实有效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医护人员对危机管理组患者进行恰当的早期预警评分后的分值和根据评估结果而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案,当评分的分值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出现新的问题时医护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和患者的满意度,还观察在留观期间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同时对两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P

2 结果

采用危机管理理论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评分与传统的管理对患者在留观期间病情出现变化时处理的及时性和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比较都有明显提高,同时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降低了43%,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危机(crisis)一词源于希腊语Krinein,原始含义是指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现指人类生命财产、国家政权、社会秩序等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1]。危机的出现具有以下特性:(1)应急性:危机具有紧急、突发的基本特性,应急性是危机的基本特征[2]。急诊留观室承担着对急诊患者的留院观察和应急治疗工作,是危机的高发部门。(2)不确定性:危机发生的意外性使危机管理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3]。急诊留观患者大部分在诊断上都存在不确定性。加强危机管理,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4],努力提高应变能力。(3)预防性:危机的存在虽然表露了其危险的特征,但也充分验证了危机管理必须防患于未然,即预防是危机管理的基础[5],只有预防性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危害。对患者在留观期间的观察和评分及全程风险因素进行预测评估,从而能有效控制危机和各类风险的发生,也必定能降低在留观期间危机的发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可以明确地看出,有些患者虽然在入观时病情平稳,但是在留观期间仍有发生病情加重的趋势,所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多次的重新评估与评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醒医护人员随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根据不同的评分分值所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案如下:评分0~3分: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常规的治疗及Ⅲ级护理,为A方案;评分4~5分:加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必要的治疗及护理Ⅱ级护理,为B方案;评分6~7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紧急处理患者病情并给予Ⅰ级护理,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护送到监护病房或相关专科,为C方案;评分≥8分:提示患者病情危重,危险性较大,需立即进行抢救,给予特级护理,必要时请专科会诊,病情稳定后尽快转入监护病房,为D方案。本课题研究显示通过针对患者的不同评分分值所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案后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在留观期间危机的发生,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2 危机管理的全过程被定义为“PPRR”模式,指危机管理4个阶段的工作: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应对(response)、恢复(recovery)[6]。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与危机管理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特点,探索和研究应用危机管理的模式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管理是一种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3.3 危机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危机管理必须遵循“PPRR”模式有序的进行,对进入观察室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评分,评分方法可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7],该评方分法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院前、院内急救及急诊留观患者和住院患者的评估[7-10],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检测项目进行综合评分[11]。笔者在MEWS中增加了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的内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Goldhill等[12]调查1047例普通病房患者后发现,MEWS分值越高,患者的病死率越高(P

传统的管理模式只能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存在着很多的片面性,不仅不能落实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及防范风险的措施,而且也很容易发生医疗护理的缺陷和不良事件。危机管理组统计数据中显示,其中有占5.6%的患者的病情可以有轻转重,也有20%的患者的病情较重,经治疗后病情无减轻,需进一步的救治。传统管理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出现危机时处置的及时性都是不够的,甚至会发生一些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

急诊留观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患者所属的专科多和目前各大医院都存在的病区床位紧张造成的压床现象以及患者的病情复杂,也有些患者的诊断一时尚不能明确,更有些患者的病情不够稳定;笔者认为对急诊留观患者采用危机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对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和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颜廷杰.现代医院危机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00-202.

[2]王磐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J].医院管理论坛,2003,(7):13-14.

[3]干勤.危机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研究,2001,(4):138-140.

[4]何淑红,史彩霞.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1):4482.

[5]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44.

[6]段立.用科学的机制管理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04-30.

[7]Subbe C P, Kruger M, Rutherford P, et al. 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J]. Quart J Med,2001,94(10):521-526.

[8]Cei M, Bartolomei C, Mumoli N.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elderly medical patients can be predicted at admission by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e,2009,63(4):591-595.

[9] 魏刚,孟新科,杨径,等.MEWS与APACHEⅡ评分在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价和预后预测中的对比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4):297-298.

[10] 冯品业,罗翠琼,谢珍惠,等.MEWS用于60岁以上急诊非创伤性患者病情的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4):564.

[11] 麦泉云,赵开亮,张凤莲,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结合心电图、休克指数、血氧饱和度对评估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2,34(11):1305-1308.

第10篇

(一)专业培养目标

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医疗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基本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能,能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性质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定位

“老年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考查课程。

(四)教学内容

“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探讨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现存、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老年护理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变化,老年人的保健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的专科知识及操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与前期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不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类老年人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复杂的老年人各种护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及技能并与临床有机结合。

(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2)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心理变化特征。(3)了解国内外老年护理的发展现状。

2.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和护理,能够应用护理程序为老年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3.素质目标:具有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博爱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系高职护理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程度的医学临床知识和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

三、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

2.设计思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学用一致,“教、学、做”合一。

(二)内容的选取

1.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

2.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1)总论。任务一:绪论;任务二:老年人的健康评估。(2)各系统、组织老化性改变及相关问题护理。任务一: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任务二:老年人营养与排泄的护理;任务三:老年人清洁与舒适的护理;任务四:老年人休息与活动的护理。(3)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一: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二: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较为通用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以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改革:

1.以抢答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选代表进行抢答,最后优胜组给与加平时成绩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方案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解答学生疑问,以非参与小组长和教师评分方式选出优胜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10%、学习态度15%、出勤率5%、单元自测10%。

(二)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督导组、教学组、自我反省等多种途径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新招护士;培训模式;培训

我院自2010年至今已担任三期新招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任务,由于新招护士曾在院校接受过护理大专教育,已取得护理大专学历并有一定的临床操作技术,而她们在校学习的是西医护理知识而对中医护理知识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招护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特点及中医治疗手段的工作性质,确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探索适合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特点需要的教学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确立适合中西结合医院护理需要的教学目标根据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中西结合医院需要为目的,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1.1.1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注意强化护理专业理论与中医护理的特殊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学员知识的结构性调整,提高知识任用临床的 实践能力。

1.1.2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加强对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心理适应、自我管理以及应急能力的培养。

1.1.3注重培养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学习南丁格尔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学员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热爱护理工作。

1.2结合中西结合医院的工作实际工作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根据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区别于西医护理技能教学。常规三基教学,我们增添了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常规操作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避免了重复教学,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加大集中培训技能训练教学的力度选择临床工作中的实用性强的护理操作项目,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在练习课中以"示教-练习-再示教-讲评-再练习"为循环模式,培养学员的观察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练习效果。操作完成后教员逐一进行讲评,通过信息反馈,加深学员对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实施护理操作的能力[1]。

针对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的特点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组织学员参加操作演练,在模拟的环境中,学员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分类和紧急救护、后送,提高学员在危急情况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项目中增加了中西结合操作技能训练。使学员把中西结合护理知识更好应用临床。

1.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力度,注意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为使学员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员开展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1.4.1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积累使学员以快捷的方式掌握知识要点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护理实践[2],指导学员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注意教员课堂讲授重点内容、关键字记忆及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运用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并在实践中强化记忆护理理论的知识点,使学员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护理问题。

1.4.2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在授课中指导学员采用理论概念关键字记忆、相近内容对比记忆、操作步骤流程记忆、操作用物口诀记忆、操作技巧归纳记忆,并指导学员将课后复习、阶段复习与学科总复习相结合,扎实、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1.4.3进行自学导读根据教学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将部分教学内容列为自学内容,通过加强自自学指导扩充学员的知识面。

1.5考试方法体现平时与综合评定相结合,注重信息反馈为了促进学员掌握技能,适应中西结合医院的中医护理工作的需要,我们组织练兵活动,加强操作技能考核。规范常规常规的生命体征观察、动态微光环境下静脉输液、吸氧、吸痰、插管、心肺复苏等操作标准,以及中医护理操作标准,使考核成绩客观地反映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技能操作比武,并开展中医护理基础知识比赛活动,提高学员的训练热情和技能掌握的熟练性。

2结果

对学员进行综合考核,见表1。

3体会

直招护士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基础,但缺乏中医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要使她们经过培训适应中西结合医院的工作需要,必须探索一套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1训练目标从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需要出发培养学员掌握适应护理知识和技能,并能综合应用,注意加强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2教学内容、形式和考核方法体现护理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为部队输送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3.3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员的应急能力和技能应用能力从考核成绩看,学员对于以往接触过的常用护理技能,如:西医急救技能,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掌握比较好,优良率达100.00%,而对于中医的基础理论有少数学员掌握程还存有欠缺,提示应在此方面加大训练力度。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我们将对直招护士学员在医院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和信息反馈,进一步对教学计划、实施和考核方案进行改进,使教学更加贴近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更加实用、有效。

参考文献:

第12篇

1.1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现象差异

大学是一个学科最基本的社会建制,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级人才作为护理学科发展的主体,是护理知识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中美虽然都已经完成了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并且都在建制化中成绩斐然,但其建制化过程长短、方式、社会背景以及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教育观念、教育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材建设、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及管理模式等。显而易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学科(护理特色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刘慧玲,硕士研究生,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段志光(通讯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见,这些差异均是可以看见的外在差异,即现象差异。我国护理界多年来的研究证明,只关注现象差异并不能为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找到根本出路。

1.2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本质差异

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现象差异众多,而本质差异只有一点,即“植入”与“生成”。这也是我国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各自本质所在。这种本质性的差异造成了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差距。从学科建制化的角度来看,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整体上属于植入式发展。从19世纪后期“出自泰西,传于中土”、效仿欧美,到建国后以苏联为榜样,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主动借鉴,这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借鉴的过程。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直到今天,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仍处于以“植入”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这种被动“引进”和“移植”,必然带有某种生吞活剥的意味,消化困难在所难免。本土化护理理论的不尽人意即为例证。改革开放后,尽管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护理学科从一种“职业”跨入到“专业”的步伐也很大,但这种植入取向仅仅初步解决了护理学科在中国发展的框架性平台问题。美国并非护理教育的起源地,但高等护理教育却以美国为始端,即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成而非植入基础之上。美国在引进了英国护理观念和护理教育模式之后,并未一味学习照搬,而是勇于在南丁格尔护理理念未根深蒂固之时进行改革和创新,完成了护理学从植入性到生成性的根本转变,生成了美国本土化的高等护理教育,取得了世界护理话语主导权。可以说,美国在合适的时间做出了事关护理学科全局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恰当举措。高等护理教育的主要产品———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出现,必然导致护理学科其他社会建制的生成,促使护理理论的生成,护理科研的活跃以及护理实践的进展。美国在进一步完善高等护理教育的同时,将生成主体、生成环境以及生成成效很好地结合,推动了护理学科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美国走出了护理学科非本土化的现实,走出了护理学科“盲区”,开创了护理学科发展的巅峰时代。

2.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差异原因

2.1国家实力背景不同

国家实力背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一领,与其综合国力的强大密不可分。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的完成以及20世纪美国由经济大国走向超级强国的过程,为高等护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而崛起的根本因素和标志都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有学者提出,综合国力由硬国力、黏性国力(制度因素)、软国力组成。可以说,19世纪、20世纪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为高等教育乃至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制度基础以及精神动力,如联邦政府和美国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对高等护理教育的资助、国人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视、独特的教育机制等。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仍与美国有一定差距,这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较弱的一个基础原因。

2.2高等教育发展不同

高等护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受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向欧美各国学习,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约在1910年,美国成功取代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主动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社区学院、研究型大学和巨型大学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大发展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另外,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也进行了改革。这些为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成为世界楷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在这个时期,美国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其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均为世界第一。现代美国高等教育集中了英国的学院模式、19世纪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理想以及服务社会的美国观念,不仅为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和发展做好了铺垫,而且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培养出了许多跨学科人才。许多护理人员在其他学科接受了硕士或博士教育,如美国很多护理理论家都曾获得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拓宽了护理学科的视野,为护理学科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本,为高等护理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事实表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和发展。由于受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制约,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缓慢,教育管理体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运行机制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建国前,中国高等教育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建国后,以苏联为样板,直到改革开放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由于长时间学习单一国家的经验,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迟滞了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变、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为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实践基础不同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在研究基础上改革和实践。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建立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植根于科研背景之中,因而始终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学科发展,关注学科发展。美国在借鉴了德国、英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后,迅速建立起了本国的研究型大学,以187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强调通过研究来发展科学。研究型大学的设立直接推动了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活动,带动了护理科学研究,从而促进了护理新知识的拓展。在这种浓厚的研究氛围下生成、改革和实践的高等护理教育,最终取得了世界护理学科发展的主导权。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是在学习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实践。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真正发展起来不足30年的时间,虽然在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主动性,但从国际护理发展形势来看,总体上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一个被动发展的阶段。

2.4护理理念不同

学科理念的更新与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对现代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进程。南丁格尔护理观念曾经占据着美国护理话语权,但在20世纪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成为世界护理中心的过程中,变革了的护理理念起了关键的导向作用。在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过程中,美国始终将创新理念贯穿其中,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课程和教学创新为关键途径,培育和输送了大批创新型人才,拓展了护理新知识,开创了护理新技术,展开了护理新实践。创新不仅存在于护理界每个人的意识中,而且渗入了所有人的心理并转化为创新活动。创新理念导致了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产生,直接促进了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进程。20世纪,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一领,使护理学从一种长期的经验性技术逐渐转变为一种科学,均得益于其先进的创新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护理工作者的护理理念局限于奉献和服务。这种理念限制了学科的发展空间,遏制了学科的发展活力,也影响了非护理工作者对护理学科的认识。当前,护理学已经成为与临床医学等平行的一级学科,确立了护理学在医学大厦中的合法地位,我们需要借此机会大力弘扬南丁格尔的创新精神,引领护理学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

3.中美高等护理教育差异的应对建议

3.1更加重视和支持高等护理教育发展

高等护理教育作为传承、发展、创新护理知识的殿堂,无疑是我国护理学从根本上由植入向生成转变的基础。首先,以社会需要为起点,大力支持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用20余年时间就基本完成建制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家对护理学科的宏观管理和配置。其次,深化护理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主流,美国对护理科研的支持以及护理科学博士学位(DNS)的创建,促使美国成为世界护理中心。

3.2深化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措施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国际接轨的背景。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学习资源与渠道,成为我国护理学科本土化的生成基础。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根本发展必须走本土化之路。当前,需要深化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措施,以国际化为生成起点,以本土化为生成路径,以具有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高等护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生成目标,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

3.3塑造人才驱动的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