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5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竞争与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人”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重心。企业发展靠人,无论是同仁、客户、供应商、渠道商等等,企业都在和人打交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中“人”的潜能,集聚天下精英为我所用?如何使用科学的、高效的方法用好这些人?很简单,管理有方可以让企业快速增长,控制合理才能让企业健康发展、不入歧途、少走弯路。简单说就是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要做到这两点,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做保障。制度是企业生产正常运营的保障,人们常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非也,制度需要缰绳,一旦灵活过了头,就会出现脱缰的危险。
发霉的火腿被切碎充作香肠的“优质原料”,食品生产车间里工人随地吐痰,仓库里毒死的老鼠被扔进绞肉机,下水道的剩菜残羹仍然进行“原油回收”……
这是一个世纪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早餐中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新闻,结果这位总统当即呕吐不止,把盘子里剩下的半截香肠直接扔出窗外。这样的新闻见诸报端后,引发了美国人民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应。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1906年6月美国国会即通过了两部联邦法律:食品和药物法案以及肉类检查法案,并建立了以化学家威利博士为首,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这也形成了权力巨大的今日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ederal Drugand Food Administration,FDA)的雏形。纵观国内,毒奶粉、毒豆芽、变色馒头、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人们:企业制度不完善将会给人们带来生存危机。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也不可一朝无制度。规章制度是企业为组织员工进行劳动生产和对员工进行管理所采用的工具,是企业这个大组织的内部“法律”。制度如果不完善,就会让企业如临深渊,在集体慌乱的挣扎之下,又如何抵挡来势凶猛的追兵?站在悬崖边,你别无选择!
对企业的管控是企业把控好制度最有力的缰绳,根据管控对象划分,管控可分为针对企业内部同仁和资源的内部管控,包括信念、边界、中高层、子母、财务以及质量管控;以及针对企业外部合作伙伴的外部管控,它涵盖了供应商、渠道和客户三方面的管控。企业的管理者如何握紧手中管控这根缰绳,是一门亟待修炼的技术,更是一门科学。在以后的专栏中,我会逐步解答。
关键词:家族企业;发展方向;制度演变
一、何为家族企业
研究家族企业首先要对家族企业进行界定。一般来说,对家族企业界定的主要依据是家族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控制。但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控制的程度不同,就构成了对家族企业的不同界定。钱德勒认为,家族企业所有权大部分应当由"企业创始者及最亲密的合伙人"所掌握。这里,关于所有权的定义可能过于严格。而叶银华的定义要相对合理一些,家族所控制的股票虽不是大部分,但家族处于控股地位的企业被排除在家族企业之外。叶银华的定义从经营控制权和股权的角度把家族企业看成是一个连续分布的状况,认为从家族全部拥有两权到拥有多数控制权再到临界控制权,都是家族企业。从盖尔西克没有考虑经营控制权的问题,这是有失偏颇的。我认为家族企业应该是指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盟友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家族所控制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控制持股比率,并直接或间接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控制,而且有能力将这些所有权和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
二、中国家族企业现状
企业规模:全国家族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为580万元人民币,约合70.7万美元,平均雇工60人。独资、合伙、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家族企业的主要注册形式。2001年开始呈现独资与合伙减少,有限责任公司增加的趋势。企业产业分布:中国分布最集中的是制造业38.3%、商业餐饮业21.4%、建筑业5.9%与农业5.6%。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而在江浙等沿海地区比例更高。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同时也有合伙制企业、共有制企业,还有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
一些民营企业家面对公众和媒体时,一再表示自己的企业是现代化股份制企业,一再强调淡化家族制,也吸收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引进并大胆重用一些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但这些企业关键性高层大多是由家族内部的人员担任。同时,在这些企业的家族内部人员的选择和任用方面,企业主们又非常严格地坚持"惟才是用"原则。 一些企业继承者,他们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和他们的前辈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看到家族经营的弊端,因而要在以后自己的经营中规避弊端。家族式民营企业,经济学家对此褒贬不一。否定方的依据是中国企业的家族制存在严重弊端,不符合现代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肯定方则认为,家族制的管理成本最低而效率又是最高的。
三、中国家族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家族企业演进的目标模式是现代家族企业制度
1、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企业制度演变原因
现在对家族企业的演进目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家族企业是传统的企业制度,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向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企业创业期,传统家族企业制度是合理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制度就应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第三种观点认为,家族企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不一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我国,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家族企业的制度演进必然受到我国的正式、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家族企业制度演进的目标模式是不可行的。家族企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企业制度,与企业发展规模无关,这又否定了第二种观点。实际上正如第三种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家族企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不一定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而是应该将家族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建立现代家族企业制度,将现代企业制度优势与传统家族企业制度优势结合,才是我国家族企业演进的目标模式。
2、现代家族企业制度是中国家族企业制度演进的目标模式
现代家族企业制度既不全盘否认传统家族企业,又不全盘接受现代企业制度,是将传统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两者优势相结合的企业制度形式。
(1)现代家族企业保留了家族企业的优势。家族制存在许多其他企业制度形式所没有的制度优势,因此在家族企业进行制度演进的过程中,放弃家族制是错误的。我国家族企业的制度演进必须向现代家族企业制度演进,该企业制度保留了家族制的制度优势。
(2)现代家族企业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克服了传统家族企业的弊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结合了现代企业制度优势的现代家族企业制度,将有助于克服传统家族企业存在的弊端。纯家族企业无论在股权方面、两权分离方面,还是企业治理结构方面都相对封闭,这种封闭性决定了纯家族企业长不大,并且在竞争中缺乏竞争力。现代家族企业制度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引进外部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股权稀释,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但同时现代家族企业制度在吸收现代企业制度优势的时候,并不抛弃家族制,而是二者良好结合。
(二)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企业制度演变的建议
第一,职位开放是指家族企业中,部分或全部中、高层管理职位向非家族成员开放。家庭系统依靠血缘、亲情和感情来维系,企业系统则需要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在创业阶段,家族成员为了维系家庭生存和发展,以家庭利益为重,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家族保持一致,在生产经营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股权开放是指企业产权开放。实际上,家族成员对企业只要能够控股,即使是相对股权该企业的性质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股权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在家族企业创业初期曾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如果企业的资金来源仅限于家族范围内,就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因此,股权开放也是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企业演进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股权的开放必然要求财务的开放。在股权开放的基础上,财务开放是必然结果,因为股权开放之后,企业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家族利益,而且关系到其他股东的利益。因此股权开放的结果必然是财务开放。
四、结语
家族制广泛存在的合理性是不容怀疑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引导家族企业向合理的企业制度转变,使家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为有更大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克林・盖尔西克.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2]郭跃进.家族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余慧芬.中国家族企业成长的多维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付文阁.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5]姚贤涛,王连娟.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6]王学义.家族财富[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
[7]叶银华,家族控股集团、核心企业与报酬互动之研究[J].管理评论,1999,(5).
[8]刘京菊,金海平.家文化背景下的家族化企业[J].经济论坛,2004,(1).
1我国家族制企业进行制度创新自身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1.1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率,并且边际生产剩余已经或将要出现企业主可以预期的下降趋势
在图1.1中,任何低于Q点的企业规模都是有效率的,但是并不是效率最大化,只在达到Q点时达到最优。在Q点之前的区间里,边际收益(MR)以递增的速度增加,边际成本(MC1)则以递减的速率下降,边际收益逐渐逼近边际成本并在Q点时达到第一次均衡,家族制企业实现了第一次转型。此后,企业边际收益递减和成本递增的法则开始发生作用,到Q2规模时,两者达到第二次均衡,新的制度安排达到最优。之后,企业又面临新一轮的制度改革选择。在不考虑制度转换风险值(即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Q规模是企业制度转换的边界值,在该规模以下的任何规模都是旧制度安排的适用空间,而在该规模以上直至Q2规模的区间里,则是新制度的有效区间。在新制度边际收益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每一规模对应的制度运行总边际成本都比以前有了提高,在图1.1中,它从边际成本MC1上移到了边际成本MC2。因此,新的制度安排的有效空间肯定会出现收缩,最低的有效规模比原先的增大(从Q到Q1),而最大的有效规模比原先的小。初始制度的生存空间业也随之放大,既包含Q点以下的有效空间,还包含从Q到Q1的效率损失空间。根据上述的分析,要进行制度创新,必须使企业的规模达到制度转换临界值,否则制度创新是没有效率的,效率边界客观的反映了企业制度选择界限。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1.2应该深刻认识到家族制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对制度创新的战略性认识
要想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从企业主自身来说,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创新决策能力,不能“小富即安”,安于现状。应该充分认识到制度创新的战略性地位,能够洞察市场的潜力和发展方向;能够充分意识到国际国内的形式;能够充分认识到家族制企业,特别是家族化管理只是一种天然的选择,但未必是最优的选择,也就是应该充分认识其劣势,为下一步发展做好制度创新工作;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不能做井底之蛙。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带领一个企业走向辉煌。目前国际国内形式大好,每位家族制企业主都应该用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家族制企业内部应该明晰产权
家族制并非是落后的代名词,因此当前家族制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在纯粹意义上的家族制到纯粹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做出切合实际的自主选择。但不管是继续实行家族制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必须尽早明晰投资者自然人之间的产权关系,消除今后发展中的产权隐患。如仍选择家族制,那么产权至少应在家庭、家族、亲朋内部自然人之间界定清楚,否则相关利益者瓜分企业的热情可能会超过提高企业效率的决心;如选择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那么首先也应以自然人身份定义产权,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或吸纳其他社会股东,重新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新的企业法人财产。1.4企业自身应主动的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2我国家族制企业进行制度创新自身存在的障碍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家族制企业本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制企业,主要是家族制企业的活动范围、制度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新的条件下,家族制企业本身具有的一些局限性却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危机,使它们在市场竞争的“生存检验”中消亡,典型的如珠海的巨人公司、中山的爱多、沈阳的飞龙等。
2.1企业主自身的思想认识问题
依据实际调查资料,在回答家族制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障碍方面,有80%以上的人都是存在思想认识问题,他们要么认为现在经营很好,没有必要进行改革;要么认为创办企业只是为了过的比别人好,见好就收,没必要冒着风险去进行制度创新;还有人认为,改革就要放权,放权就等于要了命,不改也罢;还有的企业主有改革欲望,但是遭到了家族成员的强烈反对……所以,家族制企业制度创新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企业外部,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特别是业主自身的固步自封。当然,企业主自身的素质较低,也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障碍。
2.2企业规模没有达到制度创新的要求
根据上面的模型分析,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在达到了规模边界以后,也就是说,在规模边界以前,企业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一种管理模式有效与否,关键是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模式是否有利于企业营业收入的提高和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21〕。由于在家族化管理模式下,管理半径较短、产权和控制权的高度统一,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在较低的“监督成本”基础上使企业的“成本”得到了控制,在加上感性决策和快速进退导致的低“决策成本”和“转换成本”,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总效应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绝对低成本”的运营状态之中。所以在这时,即使企业主有制度创新的意识和要求,这时也不能进行制度的创新。
2.3封闭的投融资体制无法满足企业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
企业要成长,必须不断扩大规模,开拓新的市场,这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而家族制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自己的钱赚钱,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实行资金结合,是一对一的特殊关系。出于掌握企业控制权的考虑,许多家族制企业不愿上市,即使上市了,让公众持有的股份也都十分有限,所有者家族持有占绝对优势的股份。
2.4任人唯亲的用人模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的要求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优秀的人才加盟,企业要取得更大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家族制企业注重人际关系,在人事安排上强调血缘性,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在家族内部传递,因此在选人、用人时,更看中的是与本家族关系的亲疏而非能力。这种非契约制度安排十分严重地影响了家族制企业的决策,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与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契约相比,中国的家族制企业多以非契约性约束为重要特征。在家族制企业初创时期,这种以任人唯亲的非契约制度安排为特征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这种优势则变为劣势了。
2.5家长集权式的人治模式限制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中国传统的家族制企业中,基本上还是一种家长集权的人治。企业的组织制度不健全,内部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一人说了算”,以情代法,亲情大于管理制度等都是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开明的“家长”会人为的“制造出”民主气氛,能够做到相对的合作、容忍、商议。但这种民主和宽容并非由企业内部的合理机制所营造,而是人为的,带有偶然性。因此,很难吸引到那些有抱负、有才华的专业管理人才。而凭着个人经验直觉的非理性决策,使得企业的经营目标满足于所有者的短期利益偏好,以致需求的增长弹性与企业的产量弹性不大,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性。而这种决策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能力,这实际上孕育着做出错误决策的较大风险,企业规模越大,危险性就越大。如一个企业主所说的:“我总是胆战心惊”,“过去我拍板下去,涉及的资金少的只有几十元,多的也就几万元、几十万元,现在任何决策动辄就是几千万元上亿元,弄不好就全军覆没。我心里没底,但也得硬着头皮拍板。”
3我国家族制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形式探索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确立自主理财的资金管理运作中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说到底都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而资金运动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价值形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相对而言)。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从理财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资金的变化与走向,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确立自主理财的成本核算管理网络。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标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责任成本为重点,形成成本管理系统网络。
确立自主理财的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实行集约化管理,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理财重心,建立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优化资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
确立自主理财的决策参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为其服务的主体地位。会计是反映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三、对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1]
就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运行和经营状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涉及选用、考核、奖惩等,会计业务管理包括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分析、日常会计基础工作等。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下面就这三种会计管理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进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进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其三,统一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这种统一型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大好处:?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2]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会改革;措施
在新世纪新阶段,为了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各个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地进行转型,着力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财会进行改革,以满足企业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需要。针对当前企业财会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应对,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现代企业制度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以及科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引起财务管理模式、财务评价方式、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最终实现企业财会的变革。可以说,改革企业财会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一般,现代企业制度对财会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逐渐有了更多的自,开始发展成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我约束、以及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国家不再过多地干预企业的具体活动,仅仅是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这就使得企业成为理财的主体,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独立进行财会工作。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企业成为市场竞争和市场活动的主体,需要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种种考验。为了有效应对这一不利局面,企业必须要依据市场运行规则来进行财会工作,做好企业成本预算和报账工作,并加强对财务决策、控制、以及分析等活动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国家进行税制改革后,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和国家间的分配关系,因此需要企业通过财会工作实现资金的科学合理筹措、分配、以及使用,实现管理工作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企业进行财会改革的措施
1.更新理财观念
一般,理财观念主要包括竞争观念、风险观念、时间观念、法制观念、以及负债经营观念等。传统的理财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情况下,企业进行财会改革首先需要更新理财观念。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管理者的思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由计划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2.加强企业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指的是会计人员根据核算的会计资料,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约束和调节,将其纳入计划和法制的轨道,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目标。一般会计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三个阶段,而现代企业制度使会计控制的职能与管理和监督活动也联系起来,对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完善会计责任制度
企业进行财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完善会计责任制度,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形成一套完整全面的会计组织体系和控制体系,明确企业内部的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杜绝不法现象的发生,维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4.实现财会工作的电算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逐渐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企业财会工作,主要依靠的是会计人员的计算和核算,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还比较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财会工作必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财会工作的电算化,提高财会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三、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为此,必须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特别是要改革财会制度,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促进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晓村 王平波:论财会工作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J].对外经贸财会.2006(11).
[2]张兴华 张兴和:入世后对企业财会管理机制改革的思考[J].吉林财税.2008(04).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说就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国有企业改成公司,有以下几种方案:①一种是整体改为公司。有效益的国有企业先改为公司。但是,一般有效益的企业改制动力不大。如果等企业没有效益时再改为公司,就没有人愿意投资、出资了,因为改成公司至少要吸收一个新的股东进来,所以说有效益时就要改为公司,这是第一步。②整体不能改成公司的,我认为可以切块改制,但切块改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它改为公司时,比如改为上市公司,这一公司与其母体的关系相当混乱复杂。我认为改制之后,一定要规范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③如果整体改不成公司,分块也改不成,则可以出售,改为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④如果以上方案均不可行,可以先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它作为过渡形式。股份合作制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有进步意义,但时间长了,股份合作制企业会产生两个矛盾:第一个是全员平均持股,造成新的平均主义;第二个是一个人两个身分,既是股东又是职工,企业由职工股东会决定重大问题,但是职工股东会有两个缺陷:一是由职工股东会选举企业的厂长、经理,不能把能人而是把老好人选上来;另一个是由职工股东会表决重大问题,他们比较关心的是眼前利益,诸如奖金、福利之类的问题,没有人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股份合作制企业还面临着二次改制的任务,要改为公司制。
公司制与股份合作制有两个区别:一是公司制不要求一个人两个身份,公司制里职工和股东是分开的,股东不一定是职工,职工也不一定是股东。二是股份合作制改成公司,股东持股差距必然拉大,而且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不是职工大会。
2.企业的组织形态
(1)企业组织形态的分类、特点及作用。企业组织形态主要有三种:①小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某些小型公司。②大企业,其典型代表是公司,但并非所有公司都是大企业。一般说,股份有限公司规模大一些,有限责任公司多是中小企业,因为其股东人数受限制,法律上既有下限又有上限。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不受限制,集资范围也较广,集资额大,把社会分散的游资集中到企业中,形成规模效益。③大企业的变形体,包括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这三种企业形态各有各的作用。小企业的作用主要有:一是繁荣市场,二是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三是有利于増加国家的税收;四是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场所;五是可以跟大企业配套,实现成本节约。大企业的作用主要有:大企业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大公司可以做到生产和流通的结合,从事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大公司可以做到生产与科研的结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大公司有利于资本运作的形成,使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企业集团和企业联盟是在大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自己的作用,它们可以实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2)三种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思路。政府对这三种企业形态的政策应是不同的。特别是对大企业,更多的是监督,对小企业多采取扶持支持态度。这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如果小企业都被挤垮了,对大公司也不利。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是市场经济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将大企业的强项与中小企业的强项结合起来,利用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加上大企业原有的技术基础、管理技能和技术人才,把国内的市场和国际的市场结合起来。
(3)现代企业的内容及形式。关于现代企业,不能简单地以企业组织形态作为判断的标准。实际上,小企业、大企业都可以成为现代企业。小企业本身并不能表明它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它只是一种企业组织形态。因此,小企业可以是现代企业,大企业不一定都是现代企业。现代企业的内容有二根支柱:一是现代技术;二是现代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财产关系明确,当然是重要的。但是,现代管理也不能被忽略,不重视管理,我们仍会很被动。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一是跨国公司,二是小企业。中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要发展跨国公司,二要重视小企业的作用。我们必须有一批大的跨国性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实力。市场竞争是实力的较量,科技的较量,人才的较量,而所有这些都必须融合在一个企业里面。所以,跨国公司必须发展,但不可能把现在所有公司都变成跨国公司。应重视小企业的作用,它能满足广大市场的需求,也可以补充配合跨国公司的发展。
1.企业管理要和企业制度结合起来
企业按照资产所有者形式的不同划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与这种划分联系起来,即不能笼统地讲企业管理,而要看企业是什么样的产权制度。比如个人独资企业,可以搞家族管理;而合伙企业管理制度则是合伙人商量着办,所有者与经营者不分。企业管理制度必定与产权制度有关,产权是前提,离开了产权讲管理,管理就是抽象的。若是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发展为公司,则需要按公司制度的要求进行企业管理。
中国企业目前一大问题就是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上不去,根本原因在于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所以产权要多元化或分散化。产权多元化的方向包括实行经营者持股和技术人员持股以及必要的职工持股,形成新的利益主体。产权分散化是要减持国有股的比重。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本身目标不明确,不是一个利益主体,不知为谁管理。因此,管理制度要和产权制度紧密联系,而且产权制度是前提,是管理的动力。
2.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与企业组织形态结合起来
企业组织形态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小企业;二是大企业,以大公司为代表;三是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中国的企业集团应该瞄准跨国公司来发展。跨国公司的管理与小企业管理不同,这是差别很大的不同企业形态。企业联盟是在跨国公司基础上的结盟,它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我们研究竞争与合作应该考虑企业组织形态的不同。小企业就是面临激烈的竞争,但是小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之后,其管理就要讲究合作,否则会受到损失。因此,我们不能把双赢原则、竞争、合作等都套到所有企业的管理中,它本身违背了企业组织形态的区分,要依据企业组织形态采取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
3.企业组织制度是管理制度的保证
要搞好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组织制度至关重要。组织和管理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的关系是:组织是保证。企业组织制度有诸多异同。个人独资企业的组织,个人说了算;合伙企业的组织是合伙人说了算;公司的组织制度相对比较复杂,现在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公司组织结构要合理,最主要的是公司是法人,公司内部单位不是法人,不能搞二级法人、模拟法人、委托法人。如果是集团公司,那么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是法人与法人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叫一级、二级、三级,因为法人没有行政级别。二是建立规范的公司组织机构,也就是法人治理结构。这样公司才有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聘任总经理,但这种治理结构不能搬到个人独资企业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解决公司外部四种人和内部四种人的关系。外部四种人有客户、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内部四种人有股东、董事、经理、员工,这是八个利益体。管理的实质就是协调这八种人的利益关系,保持一种利益的平衡,这样企业管理才能稳固下来。侵害任何一种人的利益,企业管理都是不成功的。
4.要处理好企业管理制度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但在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中,“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利益、物质等需要,这种人在现实中实际是不存在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即个人利益、个人财产、个人责任、个人风险、个人权力的基础上。国外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讲抽象的人,而是建立在一种制度的基础上一责任制度、利益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等,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如X理论、Y理论。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系统;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也在我国逐步确立,企业要对企业内部进行加强管理,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主要途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有效措施,所以我国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前提,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本文就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找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措施。
一、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它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有限财产权制度、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产权清晰
所谓产权清晰是指要明确的指导企业的资产的分布与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价值,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哪些资产是自己的,哪些不是。比如说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其次要搞清楚每一部分的价值及企业可以有的处置权限,比若说你的场地,股票是否自己可以买卖。再次,企业的债务也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虽然是负资产,这个要从企业的总资产中减去,以得到企业的净资产。
2.权责分明
所谓权责分明就是合理划分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地位和作用。
3.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是指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让政府负责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企业负责经营职能。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4.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企业内部组织设置合理,对企业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的各个管理层面的管理都比较科学。能够对企业员工进行约束,激励。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制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企业明确自己的物资边界,清晰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企业内部人员公平合理的获取公司收益,同时企业的内部组织及个人之间要形成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企业财务要严格控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自身财产安全,通过严格的财务过程和合理的组织设置约束机制的一种规章制度。这个规整制度的实行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经营控制的目标的实现。
(一)内部控制的作用
1.有助于企业管理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为了实现企业制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所以说要将其渗透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
2.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
保护企业各项资产安全就是指对企业的资产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并能防止企业资产的丢失。其中包括实体资产,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一些金融资产。
3.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合法
管理者需通过财务信息来监督和管理企业,如果信息不正确,不合法,将会对企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防止出现舞弊和错误,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合法。
(二)内部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有以下三部分组成: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会计系统。控制环境主要是指管理者的思想作风;企业的组织结构;采取的监管监控方法;人力资源的安排等。控制程序主要是指各项经营活动需要得到批准;员工的职责分工;员工账单和凭证的正确使用,会计系统对财务数据的保护措施,流程控制,复核等。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不重视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有利于企业会计工作的正确、有效、合法,也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但由于受成本效益分析,内部因素环境的变化,以及其执行力度较难达到的影响,企业领导者很难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很难得到完善。
(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审计人员多以监督者自居,对企业中的各种事情指手画脚,甚至通过审计工作对同事进行打击报复,完全不能搞清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只知所谓的监督,却不知他的服务功能。内部审计应以防止内部舞弊和排查审计不清为工作目标,协助企业领导解决各种经济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检查,否则审计部门就形同虚设。
(三)内部结构不合理,职责不清
企业内部组织不能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责任,成为摆设,或者各组织机构之间权责不明确,导致一些问题成为无人管的问题,或者成为争着管的问题,总之,这些问题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管理好了互相争奖赏,管理坏了,互相推卸责任,踢皮球。造成一些无意义的互相内耗,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另外,由于各部门之间使用的信息平台不一样,导致一些信息无法正确清晰的传达,缺乏有效地沟通,导致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实际之间脱节。内部控制变得没有力度。
(四)缺少对企业资产风险管理的方法
由于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的素质不高,企业内部的决策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企业运营面临很大的风险。企业的所有者又不具备经营好企业的方法与手段,所以必须找到有经营能力的人来做企业经营。解决这种情况,政企分开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五)缺少内部奖惩和激励机制
企业中的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价值的来源,必须加强人的管理。企业的领导大部分是直接从企业基层技术人员中选的,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素质也普遍不高。又由于国有企业内部一般采用任命制,导致企业一片死气沉沉。不能有效地有效地挖掘其员工的潜力。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措施
(一)领导重视,改变思想作风
任何事情没有领导的重视都很难办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也一样,设计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调动很多资源,一般员工即使能做好了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不执行也不是等于没有吗,财政部内控专家朱海林就曾说过,内控的 责任主体就是董事会。所以只有领导带头改变我们的思想作风,集体重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就有了思想保障。
(二)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任用管理关
任何好的规章制度都是有人去执行,若没有合格合理的人,规章制度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应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同时也要改变用人政策,确保能留得住优秀人才,自然这也少不了对企业的奖惩制度进行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方针。
(三)合理设置公司的机构组织规章制度
企业内部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之上,才能很好的运行,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A・A阿伦斯曾说:“所必不可少的公正和无偏见的判断这一点是通过在组织内的地位和客观性而达到的”机构组织的合理设置必须保证组织的权责分明,实现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其次要保证一些对企业经营管理可以作弊的部门互相牵制。同时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设置的,所以必须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当中,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子系统,实现企业全员参与,甚至包括企业上下游的客户。
(四)企业内部监督和审查力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二者不是彼此排斥的关系,有时可以同时实施,其中会计控制主要是跟踪企业业务的动态过程进行控制。控制理论创始人维纳在他的《控制论》中指出,控制论一词愿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控制,乃驾驭、支配之意。也就是说,控制是使人类的一切活动处于掌握、支配之中,不超出一定的范围和界限。要想通过会计控制系统达到对企业的监督审查必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加强对会计组织的控制实现会计信息的正确、有效、安全,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凭证的符合规定,完整正确。第二,通过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只有二者同时达到,才能实现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同时也要让国家的监督审计机关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进来,防治管理人员集体舞弊。
五、结束语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实践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企业自身效率不高,面临风险性大等状况。但只要我们足够重视,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必定能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国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论[J].财会通讯,2009(12).
[2]张巍.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J].交通财会,2009(05).
[3]朱荣思.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1(01).
[4]张传宝.论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制度的规范[J].2007(02).
关键词:企业;会计;监督
一、会计监督是提升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1.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息息相关的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为了使经济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只能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关系,依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来表述经济活动,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
2.会计监督是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部分企业存在着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社会负担和债务负担沉重,以及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档次低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不善,财经纪律松弛,会计监督松懈。这些现象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整顿经济秩序,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若干问题规定》等来规范经济行为,加强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
3.会计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还是国有独资公司,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并且依法设置会计监督。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的过程,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只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及时、连续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会计核算才能发挥其作用。
4.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帮助企业实行最优化的经营管理,合理、有效地组织各项经济活动和运用各项资金,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简而言之,就是帮助企业经营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因此,会计监督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而且其本身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化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要手段
1.加强《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树立强有力的会计监督权威。通过对各单位领导及财会人员进行《会计法》轮训,使其自觉遵守有关会计法规。通过执行《会计法》,建立与当代企业制度内在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使会计真正回归企业,会计人员才能自觉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遵守职业道德,以完善现代企业会计监督机制。新《会计法》将具有我国特色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规范,使会计监督有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多元化会计监督主体的形成,规范的会计监督客体的界定,严密的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以及对会计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的加大等。都从不同角度为搞好会计监督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大大增强了会计监督的权威性。
2.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性使得企业经营者的权力相对加大,企业所有者对其约束力相对有限,从而使会计监督的难度加大。为了保证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相关者的利益,仅仅依靠来自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与控制机制远远不够,还需要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督主体。一是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鉴证与咨询。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审查,对承包经营者期满检查以及对资产的评估、经济纠纷的调解和重大经济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避免伪造、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况,避免财务报表虚报、误报、重大遗漏等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监督。《会计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第三十二条规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一是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二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三是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四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政府部门应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进行监督,定期抽查一定数量的年度审计报告,促使会计师事务所严肃纪律、客观公正,从而完成法律赋予的职责。
3.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通过优化企业控制环境,明确职责权限,划分责任中心,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予以奖励或处罚,建立责、权、利相配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因为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保证企业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和能力是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所以,需要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使会计人员树立诚信观念,让会计人员意识到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的诚信观念,对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内容产业;产权;委托-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根本保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制为主体,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它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实现了组织结构的规范化,降低交易成本,使各种生产要素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对于我国出版企业而言,实施和创新现代企业制度是转企改制后提高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和内在要求。
一、现代出版企业的基本特征
出版企业作为文化生产部门,在具有一般企业属性的同时,又有着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单位的特殊性;既通过物质载体——图书这种有形产品经过市场获取经济效益,又创造精神文化产品,传播人类文明。所以出版企业具有双重属性,尤其文化属性更为醒目。
第一,具有明确的文化使命和意识形态属性。作为文化生产单位的出版企业,在承担着传播与发展本民族文化之使命的同时,其生产的产品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
第二,具有强大的内容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出版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文化功能来实现的。因此,出版业又被成为内容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内容创新功能。
二、出版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出版企业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产权改革不彻底,不到位,市场交易成本高。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产权不明晰,就不可能实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产权问题首先是产权主体缺位。目前,出版企业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体界定,如果经营者决策失误,则由国家承担全部的资产损失,委托-关系不健全。主体缺位使得出版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边界不清,对经营者无有效的监督制约,导致产权安排的有效性不足,产权安排的交易成本过高,出版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第二,企业法人制度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出版业公司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已做了企业法人登记,有的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有的成为股份公司;但是,很大一部分转企后的出版单位并没有真正形成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权的有效分离,即并未真正建立起现代出版企业制度。
第三,委托-关系不明晰。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委托人即出资者股东,受托人是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在委托-关系中,公司的所有权变为剩余索取权和决策权,委托人的监督和激励成为公司企业的主要控制结构。目前在我国的出版体制下,出版业的国有资产委托人是各级政府部门或高校,因此这种委托-机制是依靠行政权力来维系的,在委托人与人之间常常出现委托-机制同行政隶属关系的交织、并存,导致政企不分,损害出版企业利益。
第四,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不健全。目前,多数出版企业采取集权式管理模式,法人治理结构未真正建立起来,缺乏内外部的制约、监控机制。治理结构是企业能否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的企业,拥有与权利、义务相对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起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的法人治理机构。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出版单位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缺少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这些权利制衡、监督机构的设置。或者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也仅仅是为了工商注册的需要。
三、创新出版企业制度
出版单位要想增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真正建立起现代出版企业制度。具体而言,要采取以下措施和途径。
第一,理顺产权关系。明晰的产权关系是企业获得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出版单位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在明确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后,出版单位就拥有了法人财产权,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
第二,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作为国有资产所有人代表的政府(或高校)要给予出版企业更多的收益权、用人权,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强化其竞争力。通过规范内部组织制度,使权利机构、决策和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彼此独立、权责明确,形成既合作又制衡的关系,既保证出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又规范、约束其行为。与此同时,通过产权关系的多元化和股份的流通,促进出版企业向更高层次的社会化发展,更好地建立起现代出版企业制度。
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已实现了全球化。21世纪以来,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已基本完成了数字化基础上的出版模式转型。鉴于此,出版企业,尤其一些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应积极并购海外出版企业,取得新技术、新资源,促进业务模式和增长方式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臧旭恒.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会计监督;问题;建议
一、现代企业制度及会计监督定义
1.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企业管理基本上是依靠企业规章制度及企业文化,这种规章制度必然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准则,要不断更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社会化要求,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新型企业制度。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通过产品的生产、销售来达到盈利的目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按经营业绩和劳动贡献获取收益。企业会根据自身行业和实际经营状况制定劳动合同,在遵循地方法规的前提下,劳动合同都需有职工薪酬、工作时间以及工作内容等必要的条款,严格约定试用期、服务期、保密协议等约定条款,对现代企业制度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有符合规定的组织机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都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与企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2.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即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处理中出现的行为或者对会计信息、财务报表编制过程进行审计、监管、评估的过程。会计监督不仅对企业财务工作起到监督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会计监督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工作的安全可靠,会计监督是必须实施的一项有效措施。会计监督是独立于企业管理之外的机构,不受企业管理层或者领导的意志影响,其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作为企业管理的第三者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持续、及时、准确的监管,达到企业在遵循国家政策又能获得效益的目的。会计监督不仅仅是监督企业职工的工作行为,对企业管理者也具体同样的监管效力,同时对会计工作处理本身具有监管职能,所以会计监督是一个范畴,其监督范围广、涉及事项多,能及时发现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提出意见及改进措施。
二、会计监督对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1.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者和员工分工合作,享受企业福利待遇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的运转、经营都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为了使经济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健康地进行,企业所有者、企业管理者、企业投资者、企业员工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容易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企业只能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会计监督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
2.会计监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遵循法律制度规范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并获得较大利益,首要基础是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行业法律法规的严格要求。企业经济的发展需不断趋向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所以会计监督在企业经济发展中成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会计监督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管、督导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可行性。
3.会计监督是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
政府职能和企业监管分开实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特点,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企业在遵循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良好大环境下,则只需充分发挥好企业监督管理的作用。而会计监督则是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措施,会计监督能从企业管理的各方面或者各个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对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法性等都能有效的控制,使企业资产真正达到增值、保值的作用,保障企业所有者权益。
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会计监督体制本身并不完善
我国会计监督体制实施的时间较短,并且没有专业严格的法律体制要求,使得在运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项新法规、新制度的落实都是以现有法律规章作为后盾保障。我国的《会计法》的条例是相对完善的,但与之相适应或者相匹配的规章制度有些滞后,不能满足新《会计法》的根本要求,使得会计监督在职能运用过程中出现多种影响监督职能执行的问题。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经常会出现偷税、骗税等不法行为,其财务信息造假的招数层出不穷,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实际运营效益还会影响广大股民的决策,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会计监督职能或者会计监督体制本身就存在诸多弊端。
2.会计监督机制设置不合理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少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约束,只有满足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才能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往政府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掌控宏观大局的领导作用,并不直接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但政府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具有直接干预企业经济发展的势头,使得会计监督丧失了真正监督的作用,而扮演了政府干预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使许多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监督丧失了信心。现实中,会计监督机构不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管理者控制,不得不做出有违底线的行为,对虚假财务信息和违法行为出现视而不见的现象,严重捣乱了会计监督的职能秩序。
3.政府部门和社会审计监督不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会计监督职能都是通过社会审计监督发挥监督作用。但市场经济彻底打破了此监督方法,社会监督的职能往往都交给了那些于企业联系较为密切的会计事务所或者审计监督机构,对此出现了许多潜在的矛盾,并且不能达到真正监督的目的。加之,政府在此方面给予的监督职能较少,并且对企业现代制度的建立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较少,使得企业监督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利于更好的发挥其监督职能的作用。对企业的违法行为经常处理不到位或者处罚较轻等现象,使得企业经常存在侥幸或者不以为训的心理。以上问题都是导致了会计监督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急需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4.电子技术的运用使会计监督难度加大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处理完全融入了计算机的运用中,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运用给会计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手工帐记账方式。电脑会计核算具有方便、快捷、灵活、准确性高、效率高等显著特点,受到广大财务人员的青睐。但对会计监督机构来说,计算机做账则给他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计算机记账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凭证记账方法,传统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被现代的电脑文字以记录的形式储存于电脑,并且电脑账目容易篡改,而且还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给会计监督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凭证作为依据,提高了审计难度。
四、对于完善和强化会计监督的建议
1.企业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
实施会计监督的首要目的是遏制企业做出违法犯纪的行为,保障企业管理的安全性。企业应正确认识会计监督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会计工作开始时就应做好监督,将会计监督运用到会计核算的每一环节,不能将不良会计行为放纵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采取急救措施。企业应该认真学习《会计法》,将新会计准则落实到企业每个财务人员,并定期考核其会计工作情况,做到严于律己,遵章守法。企业不应将营利作为企业发展的一切出发点,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的作用于企业的发展,自私自利,以为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终将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所以维护社会利益,做好内部监督,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力量源泉。
2.加快会计监督体制建设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有力保障,我国出台了《会计法》,制定了新会计准则都能有效的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虽然有法律规章的保障,但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都不能达到建设完善的法律体系的目的。在认真落实会计法律的基础上还应制定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的规章制度,明确会计监督职能、审计监督职能,严格区分会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切实达到监督的目的。对企业的违法行为的处罚要恰当,不能应付了事,具体、恰当、得力的惩罚才能达到真正处罚的目的,清除影响会计监督功能发挥的种种限制条件和障碍。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绝不放过一个违法乱纪的企业或者个人,不仅能使企业意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还能有力打击其违法行为,到达以儆效尤的目的。
3.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层处于企业领导地位,对企业各部门和各事项均有干预管理的权限。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处理时,企业管理者或者领导层经常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会计人员,使得会计人员作出有违个人职业道德的行为。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影响时,企业管理层则不断寻找他人原因,甚至责怪会计人员隐蔽工作不到位,工作处理能力低等原因,没有明确责任关系,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较差。所以,作为审计部门应严格要求企业明确会计责任,为会计工作设置专门责任人,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能更好的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企业也应该主动意识到会计责任的重要性,本着合理合法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确保会计监督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4.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度对企业所有者来说是及其有利的,能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确保会计工作的公正公平性。会计委派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新形式,是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措施,对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职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会计委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需不断完善和提高,对每次派遣的审计人员应各不相同,以防出现委派员与企业交往过密出现的的现象。对会计委派人员也需要严格考核,奖励职业道德素质较高并且立场坚决,对待会计工作个人原则较强的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会计委派工作氛围。
作者:陈绍菊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戴春娟.浅析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0(12).
[2]张永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会计监督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8).
一、现代化企业制度概述
1.现代化企业制度定义
现代化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
2.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十六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一,产权清晰,也就是说我国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形式具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产权划分要明确清晰。尤其是对于企业中国有资产以及出资方的投资进行明确划分。第二,权责明确,具体是指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承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根据出资额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和任命管理者的三项重大权利,但是如果企业一旦破产,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形影的有限责任。经营者是根据所有者的任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对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经营的权利和获取相应利益的权利。劳动者是按照企业的劳动合同进行就业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第三,政企分开,具体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政府不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横加干涉,要对企业“放权让利”,但是一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资不抵债,无法再进行生产和经营,亏损的企业就要依法破产。第四,管理科学,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说管理科学是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生产经营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等都要科学化。同时也是对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形成约束和激励结合的机制。
3.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企业制度的区别
现代企业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首先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依附于国家政府机关,企业并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只是在名义上具有,这种法人制度没有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家虽然按照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但是企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改变了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政企不分,企业过于依赖政府的局面。同时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环境要求,制定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不再是作为政府行政体系的附属物,也从而解决了以往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中内部管理落后的问题。
二、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在建国初期,我国照搬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质,这种计划经济体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国有企业。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并不具有经营自主权和决策权,国有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决策都要根据国家具体的行政命令去实施完成,其国有企业对于企业的盈亏也并不承担责任。但是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87年,基本上所有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在此后多年时间,我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一直在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在国有企业被改革之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扩大,政府只作为其辅助者,对企业的干涉减少。但是,这种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改革的重点被放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相对而言,对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比较少,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依然存在,政府的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尺度掌握不够。二是企业产权问题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相应的在收入分配上的矛盾也就比较突出。三是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改革计划,但是在改革宗存在着配套性差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适应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势在必行。
三、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必须强化三个原则
为了更好的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我们要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学习,在他们的企业制度中,他们坚持法人产权独立原则、权责对称明晰原则、企业经营自主和盈亏自负原则等。因此,我们也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坚持这些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又不完全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状况,所以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要结合我国的企业经营特征强化三个原则。第一是社会参与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工作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谋生,更多的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个人的存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拥有多少物质财产,而是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程度的大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许多企业调整了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目标,尽可能地使调整后的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相一致。同时,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需要在社会中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只有社会认同,企业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社会公众进行消费,而社会又能为企业提供其生产要素,因此,社会公众是否认可企业,成为了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除此之外,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绿色的生活环境都与企业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水污染、噪音等主要污染源都来自于企业,企业也为国家提供税收,促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可见。企业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就需要扩大社会对于企业的参与度,只有社会参与才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也能够有效地约束企业行为。第二是雇员参与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已经不再单一地为了温饱而奔波劳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去选择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喜爱的工作劳动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而只有通过雇员参与原则,才能够把劳动者的劳动目标从单一的赚钱生活转化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同时,在当代社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改变以往企业通过压低劳动者工资,节约企业成本的做法,而是更多的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满足社会会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雇员积极参与才能够保证,雇员在企业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第三是所有权淡化原则,具体是指:一是在股份公司制度下,股票属于企业的虚拟资本,作为股票持有人具有对股票的收益权和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权,而没有随意处置企业资产的权力。二是成文法限制企业的兼并购买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讲也限制了对所有权的随意使用。而作为小额股东,很少对所有权进行应用,基本都是将所持有的股票委托给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处理。三是有些基金和公共事业组织也成为企业的股东,对于他们参与企业角决策的权力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我国也必须深入贯彻所有权淡化这一原则,如果仍是维持所有权对企业行为的直接作用,企业的现代化制度建设就难以构建和实施。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公司制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我国主要是按照所有制对企业进行划分。而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权利和财产组织形式对公司进行划分。公司制作为企业组织制度的主要法律形式,除了这种法律形式划分外,还有按照财产组织划分,具体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而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可以由多种形式,如国家投资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法人持股有限公司和国有资产控股和参股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的《公司法》中将国家单独出资的企业也列为一种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也就是国有独资企业,近些年来,国有独资企业在西方国家发展良好,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投资者能够代表国家的礼仪,有利于进行宏观调侃和对企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公司制主要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优点是股东相对比较少,设立程序简单,利于操控。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程序就比较复杂,公司在规章制度方面和账目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很多企业很难做到。可以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充分体现了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即形成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机构,同时三者又相互分离,互相制衡,彼此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权责清晰明确,充分的让公司各个机构各司其职,行使其决策权、行政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关键词:私营企业;制度边界;持续发展
一、私营企业制度边界及其制度效率
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许多研究成果中,人们提到较多的是主张实行产权制度创新,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从大量的现实看,一方面,这一主张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许多私营企业的家族制模式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现行的许多私营企业的家族制是高效的,是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它们显示了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但同时也有大量的私营企业衰败于这种家族制。也就是说,私营企业的家族制模式是有其适用边界的,这种边界是通过协调和配置企业各种资源所发生的费用比较得出的。当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达到了边界。私营企业家族制模式运营中所发生的各种交易费用如果小于其他组织类型的企业,便是高效的;反之,则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益的。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产权的初始安排并不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同理,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企业的产权安排并不影响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也就是说,无论是家族制产权,还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无论是家族企业治理结构,还是现代专业化企业治理结构,均不影响企业的效率。由于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所以,探讨私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也要在其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一定的企业规模和效率及所处的产业性质和产品类型、企业间是否存在紧密的分工和协调关系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在此前提下,私营企业家族制度交易成本有以下优势并显示出较高的制度效率:
(一)可建构长期稳定的心理契约,降低信任成本。心理契约是相对于经济契约而言的,是雇佣双方对彼此付出和回报的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部份是雇佣双方隐含的不成文责任。企业主与员工之间形成稳定的心理契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任是稳定的心理契约的形成条件,是合作的基础,是维系组织效能和维系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信任可有效降低管理事物的处理成本,防范投机行为,降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组织内部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与合理运用,从而切实提高效率。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特别注重亲情、血缘、姻缘等关系,家族观念深厚。家庭、家族及其扩展的地缘、学缘和朋友关系形成了彼此熟知度较高的制度环境,在这一制度环境中,每个人的秉性、志向、兴趣彼此熟悉,自然就形成对家族内部的高信任度和对家族外人的低信任度。另外,私营家族制企业对信任对象的选择还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法律完备程度、市场发达程度等要素的直接影响力更强,因为这些要素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交易成本和企业制度效率。所以,当私营家族制企业所面临的社会信用程度较低、法律不够完善、各项法规执行成本较高时,选择“家族人”所发生的信任成本是最低的。
(二)产权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致的实现,减少了监督成本。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玛格利特·布莱尔在深入研究美国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后,认为相对于众多现代企业所有者,只有家族制企业的所有者才是真正意义上有血有肉的所有者,由于产权高度集中于一个或几个人手中,客观上就使企业的所有者能彻底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私营企业的产权优势是与生俱来的,企业的所有者掌握着企业的实际经营权和控制权,既是利润的收益者也是风险的承担者,具有极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发展也具有自发的动力和压力,无需他人监督下完成。
(三)凝聚力和向心力较高,降低了激励成本。私营企业的家族制,使其主要成员呈现家族化,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所形成的团结一致、乐于奉献、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远胜过其他组织形式的企业,这种带有原始性的企业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极强的,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在关键时期的“无私奉献”上、在对外的一致性上等方面都会有良好的表现力。这就大大地降低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成本。
(四)治理模式的高度集权化,减少了协调、决策和执行成本。家族成员间的信任度、熟知度、默契度,使企业内部各种信息沟通障碍减少,协调性和一致性加强。对待重大问题也无需层层请示和上报,逐级讨论,高效的决策机制减少了企业的决策成本。这里所涉及的决策内容的效率性更多取决于企业经营者“企业家才能”,在这一点上,企业问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就决策过程来说,家族治理模式的效率是较高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决策是重要的,但决策后的执行力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执行力的高低不但决定着决策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决定着决策的执行效果,企业的效益是在执行力中完成的。私营家族企业内部主要利益体的高度一致性所带来的高度执行力也是极强的。
二、私营企业制度适用边界内的持续发展
在私营企业所适用的制度边界下,使家族制度安排效率最大化,各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提高家族管理者个人素质及经营管理能力,保持企业稳定发展。由于私营企业所有者往往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他们掌控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命脉。所以他们对市场竞争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对各类产品竞争优势的分析与判断,对各种销售网络的建立和销售队伍的培养,对各种销售手段的落实,对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企业文化的积淀与形成等,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经营者中大多数人的文化起点普遍不高,当市场竞争不强、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方式可以简单化完成时,依靠敬业与吃苦精神和团结一致也可完成企业管理,但是当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各项企业发展任务的加大,各种问题都将出现。他们很快就感到力不从心,如果这一时期家族成员核心队伍已形成,尚可维系一定时期。这主要还是取决于这些家族核心成员的素质及经营管理水平。也就是说,无论是私营企业所有者个人还是家族成员领导层中的核心成员,个人素质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是私营企业制度优势彰显的重要条件。
(二)实施人本管理,吸引非家族成员的各类高素质员工。与其他组织类型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在人才吸引方面不具有天然优势,但可通过人本管理的实施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私营企业中非家族成员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高级员工自然有“外人”的自我认识,但作为企业的老板或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但不能有这样的认识,还要通过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以业绩和才干来评价人、使用人;要通过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的工作中得以实现,使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不断成长,从而增加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物质激励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精神激励及各种福利计划、股权计划的实施也会更加有效。要给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使其有发挥才智的空间,特别是一些富有挑战性工作任务的完成会使员工产生工作激情和信心。要给非家族成员中有能力品德才华兼优的员工内部提升的机会。
(三)在家族制度适用的边界内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在自我独特组织中和独特的经历中所形成的,具有异质性,不易被其他组织移植和模仿。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维护,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为企业创造独特的价值、带来独特的利润;具有延伸和拓展的功能,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其塑造成功可以超越技术创新、企业流程改造、产品及服务等所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私营企业可通过整合和提升企业在技术、销售网络、服务、产品、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异质性资源,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维系、强化和突出。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开发和获取是私营企业创业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观念、管理、制度、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持续创新的实现,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源泉。
(四)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可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和物化精神的总和。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属于非正式制度,它具有导向、激励、凝聚、整合、约束的功能,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解决长期困扰组织“搭便车”的问题,减少正式制度实施与执行的费用,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企业文化力是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支柱和持久推动力。私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塑造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及价值观体系,从而形成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家族制度下的私营企业在形成和发展中已积淀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底蕴,只是缺少对其内容的提炼、整合、丰富和提升,只要能够结合自身状况,确立真正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内容,企业文化的作用在私营企业内就会产生独特的功效,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